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国际在线报道:首次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3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6个国家的领导人或官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通过合作,实现大湄公河次区域增长、公平与繁荣的战略”。

澜沧江-湄公河源于中国青海省,流经缅老边界,顺泰老边界而下,穿过柬埔寨,从越南南部注入南海,因此,大湄公河次区域囊括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6国。该区域处于东南亚、南亚和中国西南的结合部,总面积230多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2.5亿。这一地区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1992年,亚洲开发银行倡议发起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开发项目,提出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希望通过开展地区合作,尤其是经济合作,通过提供贷款和技术援助,帮助该地区国家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到目前为止,该项目的总投入已达20亿美元,其中亚行投入超过了10亿美元。这个项目重点之一是使湄公河沿岸国家地区能够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共同确定一些重点开发项目,包括建立经济走廊,促进本地区国家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资交流,进一步加强地区经济与贸易合作等。亚行已经为此组织了10个专业工作组。湄公河流域国家也都积极参与这一合作项目。中国也十分重视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并将参与湄公河流域的开发视为对东盟一体化建设的支持。中国参与湄公河流域的开发是面向整个湄公河流域的,并主张开发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中方认为,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对中国和东盟是个双赢的安排。

在亚行的支持和组织下,湄公河流域国家间每年定期举行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商讨湄公河区域开发与合作的有关事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已经召开了11次。其中,2001年的第10次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就今后10年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减少贫困等发展战略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未来10年战略框架》。经过10年的共同努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在推动区域内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共同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合作机制已经成为加强区域内各国协作与友谊的重要纽带。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

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亚行)的支持下,大湄公河次区域(GMS )内的六个国家基于共同的历史文化,建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以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大湄公河次区域包括柬埔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具体是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老挝民主共和国(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该次区域是以湄公河为纽带形成的自然经济区,面积26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338亿。 在亚行及其他发展伙伴的支持和推动下,GMS 经济合作计划帮助次区域确立和实施了许多行业的优先发展项目。 为了实现繁荣、一体化、和谐的次区域发展愿景,GMS 经济合作计划采取了三管齐下的发展战略(“3C 战略”):? 通过实现可持续的实体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将交通走廊转变为跨国经济走廊,加强区域连通性(Connectivity ); ? 通过有效促进人员和货物的跨境流通,以及实现市场、生产流程和价值链的一体化,提高区域竞争力(Competitiveness );以及? 通过开展项目解决共同面临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建立更广泛的共同体意识(Community ) 。

GMS战略框架(2012—2022) 2011年,在GMS经济合作第四次领导人会议上,各参加国领导人通过了2012—2022年指导次区域发展的十年《战略框架》。该《战略框架》以参加国的承诺和国家发展计划为基础,旨在促进GMS内外的区域合作与一体化。 GMS国家重申了该计划目前的愿景和目标: ? 建立更加繁荣、一体化、和谐的大湄公河次区域。 ? 该计划将通过(1)创建有利的政策环境和有效的基础设施纽带,促进跨境贸易、投资、旅游和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以及(2)开发人力资源和技能,释放次区域的发展潜力。 ? 为确保发展过程的公平及可持续,GMS计划在规划和实施项目过程中充分尊重环境和社会利益。 区域投资框架 2013年12月,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第19次部长级会议在老挝万象举行,会议通过了“区域投资框架(RIF)”,并通过确立2013—2022年的优先投资和技术援助项目规划,落实了《战略框架》。RIF包括200多个项目,涉及10个行业,总投资额超过500亿美元。“RIF实施计划”明确了2014—2018年的92个高度优先发展项目,此外还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中期实施计划和监测体系。

湄公河——澜沧江河流径流量

湄公河——澜沧江河流径流量 湄公河——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西北,唐古拉山北麓查加日玛以西4km的高地,河源海拔5388m。源头河段称加果空桑贡玛曲,南流至尕纳松多后称扎曲,在西藏昌都与右岸昂曲汇合后称澜沧江。再南流穿行于他念他翁与宁静山之间,然后穿过云南西部和云南南部,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31km河段在中缅边境,至南腊河口流出中国国境后称湄公河,继而沿缅老边境流,又沿老泰边境流至老挝南部西南角,再穿过柬埔寨中部,进入越南南端,在湄公河三角洲以多条汊道注入南海。见湄公河一澜沧江流域水系示意图。湄公河一澜沧江流域总面积约81万km2,从河源至河口全长约4880km,平均比降为1.03‰。万象以上为上游,万象至金边为中游,金边以下为下游。河口多年平均径流量4750亿m3。国际上有另一种命名,将中国和缅甸境内的河段称上湄公(Up—per Mekong)河,把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境内的河段称为下湄公Lower Mekong)河。上湄公河全长 2395km(其中中国境内2130km,中缅边境31km,缅老边境234km),落差4700多米,流域面积19万多km2,其中缅甸约2.2万km2;下湄公河全长2485km(其中老挝境内河长777km,柬埔寨502km,越南230km;老泰边境976km),落差约400m,流域面积61.7万多km2。 湄公河一澜沧江地跨纬度25 。,垂直高度下降超过5000m,具有寒带至热带的各气候带,矿产资源丰富,可开垦利用的土地潜力大,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达5800万kW,特别是生物资源多种多样,是世界上著名的动、植物王国,适宜发展旅游业。目前除联合国、亚太经委会等国际组织外,法、日、美、加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均在参与该地的开发,预计将成为世界上开发热点地区之一。 一、澜沧江 1 概述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国际在线报道:首次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3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6个国家的领导人或官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通过合作,实现大湄公河次区域增长、公平与繁荣的战略”。 澜沧江-湄公河源于中国青海省,流经缅老边界,顺泰老边界而下,穿过柬埔寨,从越南南部注入南海,因此,大湄公河次区域囊括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6国。该区域处于东南亚、南亚和中国西南的结合部,总面积230多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2.5亿。这一地区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1992年,亚洲开发银行倡议发起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开发项目,提出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希望通过开展地区合作,尤其是经济合作,通过提供贷款和技术援助,帮助该地区国家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到目前为止,该项目的总投入已达20亿美元,其中亚行投入超过了10亿美元。这个项目重点之一是使湄公河沿岸国家地区能够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共同确定一些重点开发项目,包括建立经济走廊,促进本地区国家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资交流,进一步加强地区经济与贸易合作等。亚行已经为此组织了10个专业工作组。湄公河流域国家也都积极参与这一合作项目。中国也十分重视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并将参与湄公河流域的开发视为对东盟一体化建设的支持。中国参与湄公河流域的开发是面向整个湄公河流域的,并主张开发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中方认为,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对中国和东盟是个双赢的安排。 在亚行的支持和组织下,湄公河流域国家间每年定期举行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商讨湄公河区域开发与合作的有关事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已经召开了11次。其中,2001年的第10次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就今后10年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减少贫困等发展战略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未来10年战略框架》。经过10年的共同努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在推动区域内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共同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合作机制已经成为加强区域内各国协作与友谊的重要纽带。

湄公河

1湄公河 湄公河,柬埔寨语作Mekong(湄公,“母亲”的意思),越语作Song Tien Giang。其上游是中国境内的澜沧江(Lancang Jiang或 Lan-ts'ang Chiang),主干流总长度为2157.8千米;中国与缅甸界河,南阿河河口至南腊河河口31千米;湄公河老挝境内干流为777.4千米;老挝与缅甸界河为234千米;老挝和泰国界河为976.3千米;柬埔寨境内为501.7千米;越南境内的湄公河三角洲为229.8千米。 湄公河(Mekong River),干流全长4908千米,是亚洲最重要的跨国水系之一,世界第九长河流,亚洲第七长河流;主源为扎曲,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流经中国云南省、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以南省份流入南海。流域除中国和缅甸外,均为湄公河委员会成员国。湄公河上游在中国境内,称为澜沧江,在柬埔寨语作Mekong(湄公,“母亲”的意思),越语作S?ng MêK?ng(湄公河)/C?u Long Giang(九龙江),下游三角洲在越南境内,因由越南流出南海有9个出海口,故越南称之为九龙江。 由于湄公河在旱季及雨季的流量有极大变化,以及主干流有不少激流及瀑布,造成湄公河的航运能力十分不好。目前湄公河只有下游550千米可通航。

1.1 水系组成 湄公河干流河谷较宽,多弯道,经老挝境内的孔(Khone)瀑布进入低地,到柬埔寨金边与洞里萨(TonleSap)河交汇后,进入越南三角洲。三角洲面积4.95万平方千米,土地肥沃。河流过金边后分成两条河,一条叫湄公河,一条叫巴塞河。在河口附近,湄公河又分成3条汊河入海。 干流桔井以下可全年通航,桔井以上大水时可通小汽船, 3000-4000吨级船可上溯至金边。通过适当整治,湄公河可成为全线通航河流。 湄公河的主要支流都比较短小,长度均只有数百公里。其中最大支流是泰国境内的蒙河,该河发源于呵叻府,河流先向东北流,然后转向东流,最后在空坚附近注入湄公河,河流全长550千米,流域面积15.4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720立方米/秒,其最大支流是锡河。湄公河另一条较大支流是洞里萨河,该河发源于柬泰边境,河流向东南流,最后在金边注入湄公河。该河全长400千米,流域面积是8.4万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约960立方米/秒,其上游有洞里萨湖。金边附近分成前江与后江,三角洲上再分六支,经九个河口入海,故入海河段又名“九龙江”。大部分河槽深切,多峡谷,适宜建坝。于流有1000余万千瓦水力,金边以下通3000吨海轮。湄公河涨水时,水注入洞里萨湖,湖面积由2590平方千米增加到7700平方千米,而冬季,湄公河水消退后,水从洞里萨河流入湄公河。洞里萨湖和洞里萨河可以通航。[1]

青岛市区域经济发展浅析

青岛市区域经济发展浅析 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经济发展中心城市一直坚持加工制造业、旅游业、海洋资源产业以 及创新型新兴工业相互融合的发展战略,正在逐步形成形成依托海洋, 海陆统筹, 高端产业聚集, 生态文明和科技先导的基本特征。回顾十一五规划,西海岸现代制造业聚集区、东部旅游度假区的规划都已经基本完成,海洋经济产业带业也已初步形成;放眼十二五规划,打造蓝色经济区,全面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坚持陆海统筹,突出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大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我国科学开发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提升海洋科技水平培育壮大海洋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的战略规划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作为蓝色半岛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青岛拥有着无可比拟的海洋资源优势,海岸线总长863. 30千米, 海岛69个, 海湾49个, 近海海域面积1. 38万平方公里, 滩涂面积212. 3平方公里; 航道通畅, 不淤不冻, 锚地水域开阔, 具有适合建设深水大型码头的港口资源; 青 岛近岸95% 以上海域符合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具有丰富的海洋生资源, 其中鱼类资源占80% , 海洋矿产资源主要是非金属矿产和油气资源。在陆地上资 源日益枯竭的大背景下,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作为一个重要的沿海城市,如何开发好、利用好海洋资源是青岛市今后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课题。作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为了融合丰富的海上旅游资源,青岛市也正在努力地开发各种富于创新的新型旅游资源,日新月异的东部都市观光区--横贯东西的旅游观光大道东海路、香港路和澳门路,中华文明雕塑园、五四广场、音乐广场等,构筑成一幅海滨都市旅游景观。以及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场地,都坐落在这片年轻的城区之中,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快了青岛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青岛市海洋科技资源优势突出、力量雄厚, 是中国海洋科研教育机构的中心聚集地, 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的海洋科技开发机构, 三分之二的海洋科研人才, 涉海领域两院院士 占全国的80% 左右, 海洋科技密集程度居全国之首, 海洋科技研发体系比较完善。在全市 海洋科研、教育机构及企业中, 已建成部委级重点实验室1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9家、市级重点实验室7家, 青岛市还拥有海洋药物、水产饲料、海藻加工、海洋生化制品等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海洋药物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北 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黄海之滨,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1994年2月,被列 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其中省会十个,非省会五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全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其中市区1159平方公里,市内四区总人口为207.79万人;其他三区五市(县级)663.72万人。全市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市南区54.48万人、 市北区55.82万人、四方区46.25万人、李沧区51.24万人、黄岛区52.42万人、崂山区37.95万人、城阳区73.72万人、胶州84.31万人、即墨市117.72万人、平度市135.74万人、胶南市86.84万人、莱西市75.02万人。 青岛市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畜牧业、副业和海洋渔业;青岛市2010年全市的GDP 总产值为:5666.19亿元,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276. 99亿元,占到青岛市国民生产总值的4.9﹪;2010年农、林、牧、渔业的产值分别占到第一产业的:48.4﹪ 0.4 ﹪ 26.2﹪和 21.8﹪;总产值指数方面,以2009年统计年鉴为例,全市农林牧副渔业的总产值指数为:2 374. 90;其中,农业产值指数为:1 096. 68;林业产值为指数:812. 34;牧业产值指数为:7 151. 59;渔业产值指数为:13 839. 89;在增加值方面2010年,第一产业的总增加值为:2 769 883万元;农业增加值为:1 491 886万元;林业增加值为:10 278万元;牧业增加值为:535 712万元;渔业增加值为:647 815万元;总产值方面以2010年为例,第一产业总产值为:4 831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展望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结业考核(论文)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展望 摘要 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湄公河,自北向南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六国,全长4880公里,是亚洲乃至国际上的一条重要河流。湄公河在中国境内段称为澜沧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际区域合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广泛合作,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资源影响前景湄公河经济走廊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REA T MEKONG SUBREGION COOPERATION,简称GMS)于199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发起,涉及流域内的6个国家有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旨在通过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在平等、互信、互利的基础上,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联合自强的机制,也是一个通过加强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务实的机制 概况简介 合作范围涉及交通、电信、能源、旅游、环境、人力资源开发、旅游、贸易便利化和投资九个领域,筛选出103个优选合作项目。为扩大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并吸引多方面的资金,在亚行推动下,由亚行和基他国际金融、投资组织主持,六国参与,先后在曼谷、东京、汉城、法兰克福、布鲁塞尔、胡志明市和悉尼等地举行过十多次次区域优选项目投资机会研讨会。 地理态势 大湄公河次区域处于东南亚、南亚和中国大西南的结合部。次区域涉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的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面积256.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亿,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 贯穿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中国境内段称为澜沧江,中国境外段称为湄公河。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自北向南流经中国青海、西藏、云南三省区和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于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中国海,全长4880公里。 大湄公河次区域涵盖了多种气候类型,又兼具多种地理特征,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

1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 1、运用经济学理论并联系我国实际,试论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答:城市经济是“由工商业等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区域经济。”城市经济是建立在城市人口频繁的交往以及在城市内部大量经济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直观地说,区域经济的研究重点是那些规模在城市之上同时又在一国内部的经济地带,比如一国的东部、中部或者西部。但是无论是城市经济还是区域经济,都强调从空间的角度来理解经济现象。 城市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对于整个区域来说,其具有强大的聚集、扩散功能、辐射和带动功能、创新功能等,是整个区域经济的龙头。其发展程度关系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我们一般认为是由在社会进程中为解决各生活聚居点在相互交易与交流上的不便,以及为了达到交易流通成本上的公平而选择的聚集点发展而成。现今,城市已经成为了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发展影响着整个区域的发展,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聚集、扩散作用 (一)城市吸收、聚合各类生产要素,在其经济活动中能够实现商品和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是区域内资金、商品、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中心,是区域经济的产业聚集点。中心城市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聚集了许多优势行业和大量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周边其他地区,能够较快的开发出新的产品以及新的技术,不但加强了该区域的整体经济对外的竞争力,也增加了区域内部的经济收入,能够带来巨大的集聚效益和巨大的商业机会。同时,为整个区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以及经济收入,优化区域产业的配置。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城市的聚集作用使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能够较快的被生产出来以及较快的运用到区域内的各个生产中去,使一些较好的管理机制和技术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各个方面在不同的程度上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是一定层次的政府所在地,具有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其目的是保证城市按照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合理发展,维护城市现有各项市政公用设施的完好,充分发挥城市各要素集散的功能,促进城市及区域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或功能的发挥。同时城市又是区域性公司、企业等组织的管理机构汇集地,通过其指挥决策系统,发挥投资决策和产业配置、生产组织功能。 (四)以城市为中心,逐步向外发展,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规划实践。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由于地租的过高、交通变得拥挤、生产生活成本过高,这时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生产资本逐渐向次核心经济区转移。如此,次边缘区、边缘区的经济的发展逐渐加快。 二、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一)城市具有规模优势和经济实力,是区域内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经济势能远远高于周边的地区。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备,金融、商贸、运输以及中介等服务机构配套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极强,对周边地区产生很强的辐射力,通过这种特有的极化与扩散效应,带动区域以的发展,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均快于或优于其所辐射的区域,起着导向与示范作用。 (二)城市能吸引和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形成较高生产力,利用国际经济和新技术的积极因素,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合,形成新技术产业,实现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城市一般具有相对完整、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职能,提供区域生产、生活必需的产品,同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工业和产业集群。 (三)城市与周边农村之间存在着不同梯度的产业链关系,城市经济的发展直接或间接的带

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城市发展的几个主要特征

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城市发展的几个主要特征* 宋伟轩 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昆明(650091) E-mail:songweixuan@https://www.sodocs.net/doc/5b8538829.html,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学术界关于东南亚国家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状况,然后针对湄公河次区域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与分析,并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观点与建议。 关键词:湄公河次区域,城市发展 1. 导言 1. 1 本文研究背景 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唯一的一条连接六国的国际河流,全长4880公里,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出国称湄公河。大湄公河次区域(GMS:Greater Mekong Sub-region)根据亚洲开发银行(ADB-Asian Development Bank)的定义:是指中国云南省以及地处中南半岛的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5国,总面积233.1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5亿。 一个国家的总体发展状况在城市这个空间载体上有着明确的投影和折射[1]。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全世界都对城市化发展有了十分积极的认识,城市化开始被视为不发达国家谋求发展的必要条件,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进程和有效手段[2]。大湄公河次区域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城市化将是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城市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亚洲人口众多,城市发展历史悠久,而且许多国家以前曾经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这些都使亚洲城市化在很多方面具有其独特性,具体表现为速度快、差异大、形式多样及二元结构明显等特征。尽管亚洲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1. 2 相关研究简单回顾 近些年来,国内外城市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问题。有的学者从多国边境城市的经济合作与功能互动的角度来探讨区域城市化发展,认为边界和边境城市在次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3、4];而有些学者则关注整个亚洲的城市发展问题,指出了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1、5];关于东南亚国家城市化的研究也产生了不少成果,学者们对东南亚国家城市发展的现状与特征,及其历史成因做了多角度的分析[6~12]。然而,综观目前学术界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很难找到专门针对湄公河次区域城市问题研究的论著。而在东南亚甚至亚洲的地理版图上,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城市发展相对落后,并具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和特征,不能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概而论。所以,本文根据对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或地区城市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初步了解,通过揭示该区域城市发展的几个主要特征,来探讨次区域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一些该区域城市健康稳定发展的建议。 2. 次区域城市发展的几个主要特征 *本课题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061002)和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基金(2005RY01—6)资助。

城市管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管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维护城市的良好形象,推动区域经的发展离不开高效科学的城市管理。本文总论述加强城市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出发,阐明了城市管理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并就如何全面提升城市管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城市管理;城市形象;区域经济;规范执法 新时期,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管理中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创新工作思路,转变陈旧观念,用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推动城市的全面建设。城市管理工作对于创建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不断创新城市管理的科学体制。 1.加强城市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加强城市管理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是农村及小城镇发展的必然方向。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聚集地,也是社会进步的展现舞台,而维护城市形象的城市管理工作,对于维护好城市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有着重要的意思。 其次,加强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发展壮大的需要。居住环境密集,人口众多,企业集中是城市的主要特点。城市生活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又是紧张有序的。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涉及到工作、学习、娱乐、休息等等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所有这些活动如果没有良好秩序的规范和引导,那么城市生活就会变得杂乱不堪。我们经常说城市“三分建,七分管”,这说明了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对于维护好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维护好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 2.城市管理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衡量城市发展的标准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的特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往往代表着这个国家最具竞争力的一个方面。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城市环境是经济发展的资本,是城市品牌和生产力的象征,因此说,不断优化城市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城市管理的功能,对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良好的城市环境意味着会将更多的人、更多的资金吸引过来,而这些恰恰是促进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因素。城市管理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维护城市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一种生产力,会直接促成区域经济的发展。城管部门是城市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通过通过行政执法来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和提升城市形象,可以说城管部门作为城市管理的主力军,在文明城市创建、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清理障碍物、维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全面提升城市管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城市管理对于存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栽下梧桐引来金凤凰,如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一直城市管理工作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聚集、扩散作用 (一)城市吸收、聚合各类生产要素,在其经济活动中能够实现商品和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是区域内资金、商品、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中心,是区域经济的产业聚集点。中心城市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聚集了许多优势行业和大量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周边其他地区,能够较快的开发出新的产品以及新的技术,不但加强了该区域的整体经济对外的竞争力,也增加了区域内部的经济收入,能够带来巨大的集聚效益和巨大的商业机会。同时,为整个区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以及经济收入,优化区域产业的配置。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二)城市的聚集作用使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能够较快的被生产出来以及较快的运用到区域内的各个生产中去,使一些较好的管理机制和技术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各个方面在不同的程度上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三)城市是一定层次的政府所在地,具有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其目的是保证城市按照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合理发展,维护城市现有各项市政公用设施的完好,充分发挥城市各要素集散的功能,促进城市及区域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或功能的发挥。同时城市又是区域性公司、企业等组织的管理机构汇集地,通过其指挥决策系统,发挥投资决策和产业配置、生产组织功能。 (四)以城市为中心,逐步向外发展,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规划实践。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由于地租的过高、交通变得拥挤、生产生活成本过高,这时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生产资本逐渐向次核心经济区转移。如此,次边缘区、边缘区的经济的发展逐渐加快。 二、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一)城市具有规模优势和经济实力,是区域内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经济势能远远高于周边的地区。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备,金融、商贸、运输以及中介等服务机构配套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极强,对周边地区产生很强的辐射力,通过这种特有的极化与扩散效应,带动区域以的发展,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均快于或优于其所辐射的区域,起着导向与示范作用。 (二)城市能吸引和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形成较高生产力,利用国际经济和新技术的积极因素,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合,形成新技术产业,实现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城市一般具有相对完整、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职能,提供区域生产、生活必需的产品,同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工业和产业集群。 (三)城市与周边农村之间存在着不同梯度的产业链关系,城市经济的发展直接或间接的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升级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升级与调整,这样城市经济也就进而带动了农村经济以至促进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城市的精神文明成果传递区域内各个地区,为区域的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三、创新功能 城市具有较强的综合创造能力,是各种新观念、新思想的诞生地或首播地,是新体制、新机制的发祥地或示范地,其创新功能主要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因此城市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区域的各项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城市作为区域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科技中心,聚集了大量的研究机构和各类高素质的人才,信息渠道通畅,创新意识很强,对区域的全面创新和快速发展形成有力支撑。特别是像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战略成为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同时后工业社会日渐来临,信息与知识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作为信息交流与知识创新中心,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更趋重要。在新的背景下重新认识中心城市,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地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四、龙头作用 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城市凭借各种优势通过聚集作用,进而产生规模聚集效益,提高城市经济效率,使城市经济成为所属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具体体现为: 一、对区域内经济发展有示范效应。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走在其他地区的前面,对区域内的发展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 二、发挥扩散功能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固定资本、人才资源、技术、信息、产业等向周边乃至全区域的辐射,带动了整个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发展。

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主要合作机制

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主要合作机制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由于该区域特殊的地缘经济、政治特点,所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各国及东盟积极参与,日、美、欧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发达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也纷纷挟资而入,寻找各自的经济政治利益,形成了多重机制并行运作的合作开发势头。目前有以下四种主要合作机制: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由亚行牵头,中、柬、老、缅、泰、越六国参加,旨在改善次区域基础设施,扩大贸易与投资合作。自1992年至2000年已先后召开了九届部长级会议,其中第六届于1996年8月在昆明召开。合作范围涉及交通、通讯、能源、旅游、环境、人力资源开发、贸易和投资、禁毒等八个领域,筛选出103个优选合作项目。为扩大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并吸引多方面的资金,在亚行推动下,由亚行和基他国际金融、投资组织主持,六国参与,先后在曼谷、东京、汉城、法兰克福、布鲁塞尔、胡志明市和悉尼举行过7次次区域优选项目投资机会研讨会。 二、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 由东盟主导,原东盟七国和中、缅、老、柬共11个国家为开发合作的核心国,并欢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和国际性、区域性金融组织、机构参与。该合作机制始于1996年6月。当时的东盟7国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的中、缅、老、柬共11国的部长级代表,在吉隆坡通过《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基本框架》(同年11月在印尼召开的东盟首脑非正式会议批准)。旨在加强整个东盟与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各国经济联系,建立经济伙伴关系,最终实现“东南亚自由贸易区”和由10国组成的“大东盟”。合作领域包括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灌溉、能源)、投资与贸易、农业、林业、矿产资源产业、工业及中小企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科技等八个方面。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表明澜沧江—湄公河开发合作已作为东盟经济政治一体化中的一部分纳入东盟的合作框架,其范围已超越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在该合作框架下,首先推出了南起新加坡、北至中国云南昆明的“泛亚铁路计划”,它将连接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泰国的曼谷、清迈,缅甸的仰光,柬埔寨的波贝、诗梳风、金边,越南的胡志明市、河内,老挝的万象,中国云南省的昆明市。该计划的实施,还可从昆明通过中国的铁路网往产延伸,连接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建立起东南亚、东亚、中亚和欧洲之间的铁路网。所以该计划一提出,就得到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赞同和支持。1996年12月在吉隆坡由马来西亚交通部长主持召开了有中国、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国代表和东盟秘书长出席的特别会议。马来西亚作为“泛亚铁路计划”的协调国,提供200万林吉特(约合80万美元)的可行性研究费用。此外,1996年6月召开的部长级会议还将从东南亚天然气生产国文莱和印尼至中国云南的天然气管道项目列为启动项目。同时,会议提议东盟考虑提供“种子基金”,建立湄公河流域发展基金,并确定由泰国牵头组织资金工作小组,研究资金筹措和运行机制等技术性问题。 三、湄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合作

湄公河——澜沧江河流径流量

湄公河--澜沧江河流径流量 湄公河--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西北,唐古拉山北麓查加日玛以西4km的高地,河源海拔5388m。源头河段称加果空桑贡玛曲,南流至尕纳松多后称扎曲,在西藏昌都与右岸昂曲汇合后称澜沧江。再南流穿行于他念他翁与宁静山之间,然后穿过云南西部和云南南部,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31km河段在中缅边境,至南腊河口流出中国国境后称湄公河,继而沿缅老边境流,又沿老泰边境流至老挝南部西南角,再穿过柬埔寨中部,进入越南南端,在湄公河三角洲以多条汊道注入南海。见湄公河一澜沧江流域水系示意图。湄公河一澜沧江流域总面积约81万km2,从河源至河口全长约4880km,平均比降为1.03‰。万象以上为上游,万象至金边为中游,金边以下为下游。河口多年平均径流量4750亿m3。国际上有另一种命名,将中国和缅甸境内的河段称上湄公(Up-per Mekong)河,把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境内的河段称为下湄公Lower Mekong)河。上湄公河全长2395km(其中中国境内2130km,中缅边境31km,缅老边境234km),落差4700多米,流域面积19万多km2,其中缅甸约2.2万km2;下湄公河全长2485km(其中老挝境内河长777km,柬埔寨502km,越南230km;老泰边境976km),落差约400m,流域面积61.7万多km2。 湄公河一澜沧江地跨纬度25 。,垂直高度下降超过5000m,具有寒带至热带的各气候带,矿产资源丰富,可开垦利用的土地潜力大,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达5800万kW,特别是生物资源多种多样,是世界上著名的动、植物王国,适宜发展旅游业。目前除联合国、亚太经委会等国际组织外,法、日、美、加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均在参与该地的开发,预计将成为世界上开发热点地区之一。 一、澜沧江 1 概述 澜沧江全长2161km(含中缅边境河段31km),平均比降2.12‰,流域面积16.74万km2。昌都以上为上游,昌都至四家村为中游,四家村以下为下游。青海省境内河段长454km,区间流域面积3.87万km2,落差1548mm,平均比降3.4‰;西藏自治区境内河段长480km,区间面积3.85万km2,落差1255m,平均比降2.61‰;云南省境内河段长1227km,区间流域面积9.02万km2,落差1780m,平均比降1.45‰,国界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60亿m3。 澜沧江水系主要由干流和众多的支流组成,面积大于100km2的支流有138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支流有41条,较大的支流一般分布在上游和下游。一般支流较短,多为20~50km,天然落差特别大,一般在2000~3000m。主要支流有:子曲、昂曲、盖曲、麦曲、金河、批江、漾濞江、西洱河、罗闸河、小黑江、威远江、南班河、南拉河等。 昂曲是澜沧江最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杂多县结多乡唐古拉山北麓瓦尔公冰川,海拔5664m。南流人西藏巴青县境称松曲,又东流人青海省境称解曲,转东南流圣囊谦县吉曲乡8km后进入西藏,称昂曲,改向偏南在昌都汇人澜沧江。河长约500km,流域面积16774km2,天然落差1898m,平均比降3.8%0,多年平均流量186m2/s,理论水能蕴藏量116.91万kW。 漾濞江是澜沧江在云南境内最大的支流,澜沧江第二大支流,全长334km,落差1402m,平均比降4.2%o,流域面积11970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为155m3/s,水能理论蕴藏量为82.5万kW。 子曲是澜沧江上游扎曲的支流,流经青海、西藏,河长286.7km,流域面积12645km2,落差1540m,平均比降5.37‰,多年平均流量137m3/s,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9.04万kW。

浅谈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浅谈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以武汉为例 摘要:从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入手,对武汉城市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效应现状进行剖析,总结了武汉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最后提出了城市化区域经济影响效应增强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障碍因素;武汉 On the Urbanization Effects on Regional Economy ——A Case Study of AnYang Abstract: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city of Anyang effect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summed up the urbanization effect on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 of barriers to play,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Enhanced effect of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urbanization; regional economic; countermeasures; Anyang 1 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 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社会经济要素及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区域的支撑,而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聚集与辐射双重功能,起着主导作用。 城市化也叫城镇化,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化主要是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数量增多及城市规模扩大,而广义的城市化则还包括城市地域扩展、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及城市职能结构优化、城市整合发展等多方面的含义[1]。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将对区域经济产生强大的拉动效应,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区域发展效应集中体现于促进区域消费总量增长、引导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消除人地矛盾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2]。 1.1 城市化对区域消费的拉动效应 城市数量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将促进区域消费总量的提高,城市化已经

湄公河—澜沧江

湄公河——澜沧江 Mekong—LancangjiangRiver 湄公河——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西北,唐古拉山北麓查加日玛以西4km的高地,河源海拔5388m。源头河段称加果空桑贡玛曲,南流至尕纳松多后称扎曲,在西藏昌都与右岸昂曲汇合后称澜沧江。再南流穿行于他念他翁与宁静山之间,然后穿过云南西部和云南南部,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31km河段在中缅边境,至南腊河口流出中国国境后称湄公河,继而沿缅老边境流,又沿老泰边境流至老挝南部西南角,再穿过柬埔寨中部,进入越南南端,在湄公河三角洲以多条汊道注入南海。见湄公河一澜沧江流域水系示意图。湄公河一澜沧江流域总面积约81万km2,从河源至河口全长约4880km,平均比降为1.03‰。万象以上为上游,万象至金边为中游,金边以下为下游。河口多年平均径流量4750亿m3。国际上有另一种命名,将中国和缅甸境内的河段称上湄公(Upper Mekong)河,把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境内的河段称为下湄公Lower Mekong)河。上湄公河全长2395km(其中中国境内2130km,中缅边境31km,缅老边境234km),落差4700多米,流域面积19万多km2,其中缅甸约2.2万km2;下湄公河全长2485km(其中老挝境内河长777km,柬埔寨502km,越南230km;老泰边境976km),落差约400m,流域面积61.7万多km2。 湄公河-澜沧江地跨纬度25 。,垂直高度下降超过5000m,具有寒带至热带的各气候带,矿产资源丰富,可开垦利用的土地潜力大,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达5800万kW,特别是生物资源多种多样,是世界上著名的动、植物王国,适宜发展旅游业。目前除联合国、亚太经委会等国际组织外,法、日、美、加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均在参与该地的开发,预计将成为世界上开发热点地区之一。 一、澜沧江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_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摘要】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或区域的地域空间系统中的一种复杂的社会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加速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更为坚定不移的发展目标。众多区域的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但长期以来一直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制约。基于此,本文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并提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建议。【关键词】城市化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国内很多区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同时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是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具体体现。在改革进程中,历史原因一直以来牵绊着经济的发展,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一直存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是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进而实现城乡良性互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我国各个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矛盾,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为理想的选择是走城市化道路。同时,城市化的加快也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有利条件。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城市化本质 1、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为适应国际与各国内部地域分工深化的要求应时而生。它是针对当时国家之间、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情况,从国民经济学中产生并逐渐壮大的一门应用性的新兴学科。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虽然,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资源可以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并获得尽可能的产出。根据我国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区域经济学理论观点,可总结以下几点区域发展存在的现象。(1)区域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在区域上不仅表现出严重的不平衡,而且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分化现象,各个区域发展出现严重的贫富差距,由分化现象导致了区域市场的分割,阻碍了全国整体市场的形成。(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区域经济的差异是区域之间各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变化的综合反映,也是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引起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导致一些突出问题解决起来极其棘手。(3)城市化进程艰难前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为发展的主题,而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主线,城市化是结构变化的其中一个方面。由于诸如结构调整方式不合理等因素,城市化进程并不能平稳前行,时常遭受各方面的阻碍。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异也给城市化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2、城市化的本质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的实现,同时也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同时,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是高消费群体聚集所在。城市化使得大批低收入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收入居民群体,因此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二、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互动前行作为区域经济学理论之一的城市圈域经济理论认为,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圈域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主流。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城市化进程,以求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空间经济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主要向城市集中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城市对经济的集聚功能和扩散效应这两者在既定区域的发展平衡体现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内容。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和农村工业化的力量的主要动力是推动区域经济集聚和城市化。区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