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袁世凯的功与过

袁世凯的功与过

袁世凯的功与过
袁世凯的功与过

袁世凯的功与过

【摘要】

袁世凯的政治生涯;

袁世凯各个任上的政绩;

袁世凯的政治谋略与手段;

袁世凯称帝的动机;

对袁世凯的总体评价;

【关键词】袁世凯;称帝;政绩;功与过

【正文】

在历史教材及各类历史参考书中,对袁世凯最多的评价与概括就是“窃国大盗”、“独夫民贼”。但细究历史,不难注意到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16年袁世凯魂归西天,中间经历了近四年的时间。在这四年时间里,他真的一无是处,没有作为么?他登上政治舞台仅仅因为阿谀奉承和善于钻营吗?他仅仅是一个一心想着称帝,而荼毒百姓的“奸雄”么?为了了解这些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袁世凯早年的经历如何,其任上的政绩有多少?

袁世凯出生于河南省南部的项城县,早年跟随其两个叔父混迹于官场中,深谙世故人情后投笔从戎,跟随吴长庆在军中任职。

其后他在就任大总统之前的经历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朝鲜时期

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23岁的他已经认识到这次机遇对于他的重要性。他在给自己的堂兄的家书中写道“弟限于资格,中原难期大用,抵高丽,能握兵权……

既建功业,不愁朝王之不我用。”足以见其深谋远略与分析预测能力。

袁世凯驻朝期间,几乎成为朝鲜内部的清道夫,曾制止过多次朝鲜内部可能的动乱,并且极力巩固清朝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

他在驻朝鲜期间,就已经表现出了出色的政治能力。

首先,他致力于发展中朝之间的商务。光绪八年,他参与订立了《水陆贸易章程》,从此以后中朝才开始有民间的商业往来。订立章程之后的六年间,华商数量

增长超过5倍,关税增加了三倍多,贸易额接近与朝鲜与日本贸易总额的一半。

其次,在其他方面他也有所成绩。1888年他效仿日本,筹议开设了中朝之间的航运,1885年他奏设了凤凰城至汉城的电报线。

政治上,他也积极效仿西方列强的行径,通过对朝鲜举借贷款而攫取政治利益,并且在朝鲜设置了清商租界,通过政治手段为中国商人提供便利。

他效仿西方的行为,一方面说明他的政治谋略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已经接受了至少部分的西方政治思想,最后选择称帝与“做旧式的皇帝的美梦”关系不

大。

2、回国后

甲午战争开始前,袁世凯逃回国内,并在之后被任命训练新军。

他在小站练兵,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北洋政府时期一批有名的人物,如曹锟、段祺瑞、冯国璋等,都出自小站练兵时期。

练兵期间,他聘请德国教官十余名,还有日本和美国的一些教官。在军营中,还设

立了一个德语学堂,教授德语。小站新军军制完全参照西法,定下的军规十分严厉,

以至于袁世凯曾因为“擅杀”的罪名而被监察御史胡景桂弹劾。

他选拔军官的方式也很严格,有背景的子弟,他一概婉拒;特别注意那些出身下层

而吃苦耐劳的人。这些人大多感激袁世凯的提拔,最终成为他的忠实拥趸。

3、出任北洋大臣

之后他出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并在清末新政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在直隶,他首先整顿金融,设立银元局,官银号等,工业方面,他成立了直隶工艺总局,还设立了滦州煤矿有限公司,并通过多种方式劝导、推动工商业振兴。

交通方面,他决定修建京张铁路,并奏准所用钢材、枕木、车辆等材料免纳厘税。

教育方面,他一方面废除科举,另一方面也立新式学堂和速成师范学校[1],避免了一棍子打死一群人的状况,也顺利使沿行了一千两百多年的选拔官僚的体制

彻底消亡。

在天津市政方面,他也有突出的成就。他在天津建造了中国最早的发电厂与电车电灯公司,使得天津很早就拥有了电力供应。1901年,他又成立了自来水公司,

为天津市民供应自来水。

总结来说,他就任大总统之前的经历,说明他有能力有手段,并非昏庸无能,只知阿谀奉承之辈,西方的列强曾不点名的要求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看中的也是他出色的治军手腕与政治才能。

二、袁世凯在就任大总统之后,有何作为?所谓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真的说明袁世凯

是卖国贼吗?

1、政治上,袁废除了旧《临时约法》,实行新临时约法。诚然,袁世凯上台以后,

不断削减内阁权力,集大权于一身,不利于民主的发展,但是旧约法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就临时约法是在孙中山准备放弃大总统之职位后草草拟就的,给予了参议院过大的权力,导致办事效率过低,行政权处于依附于立法权的劣势地位,是有悖于西方三权分立的原则和精神的。新约法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民主进程的倒退,但另一方面有助于政府集中力量进行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不应该全盘否定,有学者评论说“自此制实现以后,中央之威信日彰,政治之进行较利,财政渐归统一,各省皆极其服从,循而行之,苟无特别外患,中国犹可维持于不敝。”[2]

2、国家的主权与外交上,北洋政府提出了五族共和、五族平等的口号,并尊重民族

宗教信仰。

对待外蒙的分裂上,首先颁布了《蒙古待遇条例》,稳定了蒙古贵族的人心,而对外蒙上层晓之以理,最后虽然面对沙俄的威胁而妥协,但是外蒙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的原则性立场并未改变,1915年,中国在名义上,对外蒙恢复了主权。

对待西藏问题上,北洋政府仿照《蒙古待遇条例》制订了《西藏待遇条例》,并拒绝在英国一手制造的《西姆拉条约》上签字,维护了中国在西藏的主权。

在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时,也并非袁世凯与列强勾结,卖国求荣,相反,他曾紧召集会议,对二十一条,逐条批注,整个谈判实即袁的指示进行,对于第五号,他批

[1]其中,北洋大学堂一所,高等学堂一所,北洋医学堂一所,高等工业学堂一所,高等农业学堂一所,初等农工业及工艺总局附设艺徒学堂21所,优级师范学堂1所,初等农工业学堂及传习所89所,中学堂27所,高等小学堂182所,初等小学堂4162所,女师范学堂一所,女学堂40所,吏胥学堂18所。注册入学人数总共8.6万人,连同武备、巡警等学堂,总数不下10万人。

称:“此项限制我国主权,简直似以朝鲜视我,这种条件岂平等国所应提出,实堪痛恨,万万不可开议,切记切记。”最终,中国驳回了第五条条约,只同意了前四条的一部分。事后,袁世凯痛心疾首,把五月十九日定为国耻日,可见其本身绝非心甘情愿,而是形势比人强,迫不得已而为之。

3、经济上,北洋政府,包括袁世凯在内,都非常重视工商业和金融的发展。

据学者统计,袁世凯时期,主要的经济政策和法规达44项之多。从门类上说,涉及农林、工矿、商业、金融的各个方面。有学者评价,北京政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基本确立了发展经济的法规,确立了市场经济的规则和运行机制,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一时期发展迅猛,固然有一战等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的制定,确立了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具体来说,第一,政府鼓励私人经济的发展,《公司注册暂行章程》规定;“凡公司、局厂经部核准注册,当即发给执照,以资信守,并通行地方官厅保护。”同时,对在改良农业、畜牧业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第二,统一货币及度量衡。1914年,政府颁布《国币条例》等,确立以银本位统一币制,规定以银元为统一货币单位。第三,利用外资,并且鼓励华侨投资,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袁世凯在1913年任正式大总统时,明确宣布:“愿吾国输入外国资本,以振兴本国实业。”而对华侨的态度则更为积极。据统计,至1912-1919年间,华侨投资兴办的企业,是此前50年开办总数351家的近三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的《证券交易所法》推动了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促进了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

总结来说,1912-1915年,中国在外交上并没有大的失败,经济上也开始快速发展,政治上虽然民主进程受挫,但是局面较为稳定,是民国时期的一段较为和平、稳定的时期,这应该算作袁世凯对于国家的一大功劳,也充分说明了袁世凯在治国方面的才能。

三、袁世凯的升官手段。

在出任北洋大臣之前,袁世凯的升官手段主要靠个人突出的才能以及在上级官员面前及时恰当的展露。但在之后,袁世凯野心家,权谋家的本色便暴露无遗。

首先,他在戊戌变法中为保护自己出卖谭嗣同。本质上,他是同情立宪派的,在康梁创办“强学会”时,他曾捐资500两;要办学馆时,他又活动官员去慷慨解囊。他曾与康有为交谈甚欢,说明袁世凯的内心是支持立宪派的,认为出卖谭嗣同是纯粹为了荣华富贵,是不足为信的。有学者研究表明,袁世凯向荣禄泄密之前,荣禄等人就已经察觉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出卖谭嗣同是袁世凯保最为一个权谋家保护自己的一种较为卑劣的手段,而不是单纯的小人之心。

其次,在武昌起义之后,袁世凯在清朝贵族与保皇派之间的斡旋,也是暴露他权谋家本色的一种卑劣的手段。一方面,袁世凯以不再复出为要挟,逼清廷给予他钦差大臣的职务,命他带领北洋新军镇压革命党人。同时,袁世凯又利用北洋新军的胜利,逼迫

清朝成立内阁,自任内阁总理大臣,并趁机任命自己的心腹为重臣。另一方面,掌握大权之后,袁世凯便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得到革命党人保举他为大总统的许诺。如此一来,袁世凯没有付出多少力量,便得到了大总统之职位。这也许是后人评价为他是“窃国大盗”的原因之一。

四、袁世凯称帝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要违背民意称帝呢?

前已述及,袁世凯在朝鲜时已开始效仿西方的做法,在戊戌变法时对于立宪派

也是大为支持,小站练兵时更是主动聘请外国军官,说明西方的思想已经被袁所接受,既然他已经成为终身制的总统,那么他称帝的目的在于“做旧式的皇帝”的说法便难以站住脚了。固然,他称帝有其野心支配的成分,但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绝对不会仅仅因此就倒行逆施,罔顾历史潮流。

最重要的原因,应该在于各地军阀实际控制了各省,袁世凯难以调动各地的军队,除了近处的少数直接控制省份,其他省份都不向他交税,张作霖还赶走了他派来的文官。为了将地方政权、军权、财权尽快收归中央,便需要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同时,,因此,袁世凯便把希望寄托在了君主立宪制上。

其次,应该是袁世凯对君主立宪制度的念念不忘和对共和制度的怀疑。袁世凯之前曾支持过康梁等立宪派的变法,而当时强盛的英、俄、日、德(德意志第二帝国)、意大利也均是君主立宪制。在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时候,袁世凯也明白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但为了大局,不得不签。而此时民众则情绪激昂,强烈反对签字,让袁世凯深感“民智未开”,对共和制度失去了信心。加上当时除美国外,大部分共和制国家均出现了内乱,这让袁世凯更加坚定了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决心。

最后,也是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身边的人的极力鼓吹和制造虚假舆论。当时,袁世凯的美国政治顾问古德诺认为中国并不具备从封建帝制直接走向共和的能力,中间缺了一层,只有经过君主立宪这一阶段,才能慢慢推进民主。同时,梁启超也加入讨论,赞成君主立宪。他的亲信杨度,揣摩出他称帝的意思之后,便纠集一帮人士,研究帝制。加上其子袁克定对民心顺服的极力鼓吹,让袁世凯误以为时机已到,开始准备称帝。

就这样,在多方面的原因和人的推动下,袁世凯走向了称帝的道路,仅83天后,他便倒台退位。他称帝的动机是复杂的,除了对权力的追逐的欲望,还有国内外的困境,有他内心对于共和体制的不满与怀疑,以及周围人的极力鼓吹,等等。虽然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败笔,但也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与审视,不应该一刀切,片面的看待。

五、大众对袁世凯评价的偏颇之处,袁世凯功与过的总结。

看待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不能简单的划定谁是伟人,谁是小人。只从袁世凯一生之中最大的污点来评价他,便显得片面与狭隘。

总的来说,前期的袁世凯,训练新军,成绩出色,有人称他为“中国近代陆军之父”,同时,在政治方面,他无论在担任北洋大臣时期还是在就任大总统时期,都做出了许多实事,为中国近代的发展做了铺垫,并且推翻了清朝,功劳卓著;另一方面,他晚年误入歧途,选择了称帝,让中国由暂时的统一又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但总的来说,袁世凯对于国家的功劳是大于过失的。而对于袁世凯本人来说,他有着卓越的政治才干,但也有着权谋家的阴狠卑劣的手段,算得上是“奸雄”;而晚年他选择称帝,倒行逆施,则是他最大的败笔。

总之,袁世凯极大程度上的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他目的在于追求一个富强的中国,并为之做出过极大的贡献,但却误入歧途,成为了历史的罪人。有的学者的评价,总结得非常到位——他是一个有着铁一般的手腕并取得成功的投机政客,一个历史曾经选择了他的政客,一个被政治错误所埋葬的政客。

【参考文献】

[1]陈杰:《袁世凯传》吉林大学出版社

[2]张华腾:《多角视野下的北京政府——1912~1915北京政府述评》"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910年代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北洋崛起——从曾国藩到袁世凯》新世界出版社2014

[5]《评价袁世凯》百度文库https://www.sodocs.net/doc/6115768028.html,/link?url=W1-foDeAH0XhzqpgayWHt8-NZz7eRNJh4IKAUBLhFw_x_jc rp-_oXupLLH1LRLV5l-LdcJ7dftHnUXQetw5p4dWBk3jtfvY3YTHfaB_PfbW

《袁世凯传》读后感

《袁世凯传》读后感 在读完《袁世凯传》后给我较深映像的情节有两个,一个是袁世凯的韬略,他的官场之道让他最后成为铁腕人物,可称之为奸雄。另一个就是对军权掌握的重要性,在乱世中可谓得军权者得天下。 袁世凯的官场之道 袁世凯虽出身显赫,但自幼不喜读书,且生性放荡不羁。年轻时两次乡试未中,遂决计弃文从武,这样一个“草包”最后却可以“大盗窃国”,在我看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袁世凯善于玩弄权术,投机钻营。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很多袁世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中,袁世凯投机取巧,拉拢权势,奔走钻营的政治手段让袁世凯取得了不少晋升的机会和领导的信任。书中提到:“在吴长庆及其幕僚面请,总是“谦抑自下”,极表恭顺。又时常伪装忧国忧时,“作慷慨激昂之谈”。很快取得吴长庆等人的好感。”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袁世凯之后受到李鸿章,奕劻乃至慈禧太后的赏识和与英国人交好的原因。在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一个没有什么学识一介匹夫能在乱世中凭借权术和社交手段走到高位,实属不易,也不得不佩服袁世凯。袁世凯的韬略让自己最终成为一代奸雄,无论人民褒贬与否,袁世凯对近代中国的走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袁世凯的官场之道可以用三个例子来很好的阐释:朝鲜时期和甲午战争中自我吹嘘、投机钻营,推脱责任;戊戌变法中两面派、血腥叛卖手段;还有为了获得主动权不惜发动动乱以此在北京就职的做法。 袁世凯在朝鲜时对日本的挑衅行为的预估错误是导致甲午战争的一个因素之一,当时朝鲜正在受民间团体东学道的起义的威胁,袁世凯想通过清朝廷出兵朝鲜镇压东学道借机提高自己的地位,但当时日本方面已蓄谋已久想要吞并朝鲜侵略中国,袁世凯对此毫无思想准备。之后日本拒绝撤兵时,袁世凯深感孤立无援,胆怯怕死,便托词患病,更不惜以死相挟易装逃走了事。之后袁世凯回到中国后失败主义情绪更重,在李鸿章的消极应战下最终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多年追随李鸿章的袁世凯,也被人们指斥为诱发战争的“最贵祸首”。通过这件事明显能看出袁世凯在前期得利时自我吹嘘,之后遇挫临阵脱逃,推脱责任的本领,最终导致了清政府的巨大牺牲。但是一个在我们眼中如此“卑劣”的一个人也正是利用他的这些本领登上权利的顶峰。

我们如何看待袁世凯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科目:中国近代史纲要 班别:汉语言文学112班 姓名:周红妤 学号:110110402028 二0一二年十二月八日

我们如何看待袁世凯 专业:汉语言文学112班学号:110110402028 姓名:周红妤 摘要: 简述袁世凯的出身和生平,陈述维新变法时期、义和团运动时期、北洋军阀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任大总统之时袁世凯的主要作为,综合论述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袁世凯。 关键词: 出卖维新派血腥镇压爱国运动绞杀辛亥革命追求封建统一辩证看待 正文: 一个投机政客,一个有铁一般的手腕的政客,在传统历史中他是个十恶不赦的人,但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袁世凯? 袁世凯,字慰亭,号荣庵,汉族,1859年9月16日(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出生于河南项城的一个世代宦官家族,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军事人物、北洋军阀的首脑。早年在朝鲜发迹,归国以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清末新政时期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退位,并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当选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他下令解散国会,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并修改了《大总统选举法》,1915年12月复辟帝制,建立中华帝国,年号“洪宪”。后来在护国运动的压力下取消了皇帝尊号,不久于1916年6月6日在郁愤中因肾衰竭去世。 甲午战争以后,康有为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当时的袁世凯还没有得到训练新军的美差,正当宦途不得意的时候。他善观风变,巧于变化,当看到维新变法得到军务处大臣翁同稣等人的同情、有发达迹象的时候,他决定在这方面也下一笔堵住。他时常去康有为和梁启超大讲练兵变法,饮酒商谈,还称康有为是大哥,表示亲热和极其赞成维新变法,并常常以他在朝鲜与日本人打过仗和甲午战争一度主张对日本强硬为资本,自我吹嘘,很快就得到了康有为的信任。 虽然袁世凯混迹于维新派,但他的思想与维新任务有本质的不同。维新人物多是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的影响,思想上经历了一个否定或怀疑封建主义“旧学”、接受资本主义“新学”的转变,他们的都认为光学习西方的船、炮不够的,最主要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而袁世凯一直在封建官僚圈子中混来混去,终日考虑的不是如何改变这个腐败的社会,而是想着如何利用这个社会的腐败,爬到它的的最上层去。在他日渐得到谭嗣同等人的信任之后,谭嗣同把变法的具体计划都告诉了他。然而袁世凯反复思考,觉得维新派都是些空谈的书生,而西后(慈禧)掌握权柄三十多年朝内外心腹多,树大根生不易动摇,所以决定投靠太后。于是把维新派的计划全盘托出给荣禄,当天荣禄便向慈禧告密,慈禧即刻发布懿旨宣布自己临朝听政,并下令搜捕维新派,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告密”、“戊戌政变”。由此可见,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成为此次变法运动的主要扼杀者。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袁世凯虽然极其在行耍独特的手段,但是,他本身所带有的浓重的封建性取决了他在思想上完全不可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历史总是前进的,思想落后、观念旧式的人必将不可能成为中国真正的领导者,这也就为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和遭到反对埋下了重重的危机。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山东义和团运动兴起,并且发展壮大,山东成为全国的反帝中心,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慌,且这股强大的势力对清朝统治也造成了威胁。而此时的袁世凯又得到了荣禄和康格的赏识,因为出任山东巡抚。在任职山东巡抚以后,用武力镇压义和团运动,大力捕杀团民,并且命令当地村民缴纳巨额金来上交给领事馆。由此一来,山东人民的财产就这样作了袁世凯取信帝国主义的赞礼。 从袁世凯武力血腥镇压义和团运动一事看来,袁世凯不仅思想封建落后,跟不上世代的潮流,分不清历史前进的方向,还中外勾结,血腥镇压反帝爱国运动,巴结外来侵略者,甘为侵略者所用,联合镇压中国人民,出卖山东的既得利益。

近代史纲要(论袁世凯集团兴起原因)

论袁世凯集团兴起原因 摘要:袁世凯,虽然只做了83天皇帝,但是他在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上却叱咤风云了好多年。这与他背后强大的袁世凯集团有着很大关联。可以说,没有背后集团的鼎力相助,就没有他前台的张牙舞爪。袁世凯集团的兴起,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与他的个人才华离不开。本文将从这几方面展开论述。 正文: 袁世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枭雄,也许可以和曹操、毛泽东相媲美。纵观其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驻军朝鲜,出任清廷驻朝全权代表,个人才华得到一定的展示,引起朝野的广泛关注;小站练兵,成为威震一方被维新派看重的新建陆军统帅;投靠慈禧太后,出卖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党人,借此获取晋升之资,一跃而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再授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罢官回籍后东山再起,先后出任清廷内阁总理大臣、民国临时大总统、正是大总统,直至帝制自为、黄袍加身,自己将自己逼上众叛亲离的绝路。“食人之禄而谋其主,驻人之地而夺其城”,也许可以作为他一生的概括。有人说他是“起事六君子,送命二陈汤”。我认为,六君子之事只是他起事的契机,袁世凯集团的兴起绝非那么简单,其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历史不是一个爱开玩笑的主!袁世凯集团的兴起与国内、国际形势和其自身能力有着莫大关联。 国内形势主要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潮形势。 国内政治形势首先体现在中央集权与地方专权的博弈上。

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彻底毁灭了清王朝的得意之师—八旗兵和绿营兵。为了应付国内危机,清廷嘱地方大臣招募乡勇组建团练。曾国藩、李鸿章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开创了地方专权的先例。清政府不得不依靠于湘、淮这两支地方军队,“内轻外重”的权力格局也就形成了。如此的格局对于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是极其危险的,尤其是令王室寝食难安。清政府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将权力收回中央。继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和甲午海战之后,湘、淮两军相继没落。甲午海战后,淮系已败,清廷终于得到了改变这种权力格局的机会。同时,淮军的没落也让清廷赖以依靠的军事力量消失,清政府实力空虚,急需组建军队增强实力以维护统治。机缘巧合,袁世凯被推到了这个权力真空的格局中,得以以小站练兵的形式进行自己集团的组建。 袁世凯这支军队,依旧是一支地方军队(尽管清廷不希望是这样),承袭着湘、淮军的基因与传统,因而能够更多地吸收淮军遗留下的资源。袁世凯到小站筹建新建陆军的时候,鉴于他对新式陆军也缺乏知识与经验,他请求李鸿章、宋庆和聂士成以及时任北洋学堂总办荫昌等重要淮军将领推荐一些淮军“人才”,这对他来说可是一笔莫大的资源。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等一批重要将领就在这时与其相交相知,之后日渐成为袁世凯打江山的左膀右臂。 又因为小站练兵是应清政府之需,因而袁世凯与清政府也绑在了一起。荣禄便是清廷与袁世凯接洽的清廷代表。清廷有求于人,必然会事事顺着袁世凯,因而袁世凯得到了许多荣禄的庇佑。袁世凯借荣

论袁世凯

论袁世凯 谭宇(080211120) 我想看人看事总会受到外界环境背景的影响。但是抛开外界环境对我们思维的影响,袁世凯应该是一个值得我们肯定的人,虽然他一生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从的一生可以看到他是一个有志之士,一个政治奸雄!他的晚年昧于社会的潮流,帝制自为,落下了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但是,这也不能否定他作为一位重要人物,在晚清民初的中国政坛上重要地位。总结来说:袁世凯青年—爱国之英雄,中年—治世之能臣;晚年—乱世之奸雄。 史书皆说袁世凯青年时代是个胡天黑地的纨绔小混混。实际上他是一位有志青年,一直在探索着人生目标,最后的定位目标是汉代的青年英雄班超。经过曲折的途径,投奔驻军登州的吴长庆军营,几年的学习和军伍生涯,锤炼成一位有军事常识、有战斗经验的年轻军官。 史书说袁世凯在朝鲜的十年不仅什么也没干,而且惹得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史料证明,袁世凯在朝鲜的“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中,大智大勇,击败了日本的武力进犯和外交讹诈,维护了中朝关系,是中朝两国的历史功臣。连北洋大臣李鸿章也认为袁世凯是极罕见的军事天才和外交人才,清廷上下也无不知之。早在二十多年前,新史料已证明袁世凯没有出卖维新运动。是康有为“围园捕后”的军事行动被西太后侦知,维新派才被*。袁世凯是主张变法的,他的办法更切合实际,只是戊戌年没给他试行的机会。庚子事变是中国的巨大灾难。袁世凯手中有战斗力很强的新式陆军,他坐镇山东,八国联军不敢轻视,因此使山东成了一块净土,直隶等省的难民多去山东避灾。直到袁世凯当选总统前,他都做直隶总督。,都表示让袁世凯压迫清廷退位,然后让他做大总统。袁世凯做到了,他当选大总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外人评论袁世凯是“唯一可以胜任的领袖”。 美国传教士赫德兰说,袁世凯是“为国家掌握航向”的人;《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则说,袁世凯是“中国的未来”。袁世凯的思想“与时俱进”,从维新变法到立宪运动,清末十几年,他的确是“掌握航向”的人。他一直认为“君主立宪”是中国当时唯一的选择,“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他们所以那么做,是另有原因的。骂袁世凯是“卖国贼”,主要是指“二十一条”。但历史却提供了相反的证据,袁世凯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坚韧而艰苦地与日本人斗争。终于争回了其中最重要的条件,终于没有让日本把中国变成第二个印度。 袁世凯做直隶总督和大总统期间,做了许多至今少有人知的革新和善事。同李鸿章一样,他搞了许多中国的“第一”,如北京城的自来水、电业、交通事业,等等。总之,历史本身是极为复杂的,袁世凯的历史更要复杂些。要让历史真实,就得尊重历史。 袁世凯复辟是一出悲剧,正因为这出悲剧,中国陷入了几十年的军阀混战。考究其原因,唐氏没有像西方著作那样直接点明,但事实上列出两大理由,一是制度设计的扞格与制度与人的冲突,二是袁世凯本人思想境界之旧。此论固然突破了过去仅仅在袁氏个人品质道德上转、围绕着“皇帝梦”三字做文章的窠臼,但依然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嫌疑。 当然,对此,唐氏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袁世凯的思想旧,满脑子都是

我心中的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句荡气回肠的诗句涤荡在历史的长河中,是血染了的声音,是爱国青年发自肺腑的呐喊,既是慷慨就义时的大无畏又是无力回天时的无奈。年仅三十三岁的他,就这样,在菜市场旁的刑场从容就义。热血洒溅乾坤,洒进了又一批热血青年的心里,泼向了国内封建势力的面前,直接逼视封建势力的束缚。他,就是谭嗣同。 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深重的民族灾难,焦灼着谭嗣同的心,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此时,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于是,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谭嗣同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他感到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 谭嗣同作为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还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这一系列举措,都对中国的经济起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中国当时封闭的思想来说更是一盏明灯,点亮了有识之士的智慧之火。在物质方面,谭嗣同给中国带来了发展;在精神方面,谭嗣同传播了先进的火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少了灵魂,那将会离没落不远。“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于是,谭嗣同的鲜血没有白流,于有识之士来说更鼓舞了他们的心;于愚昧的国民的来说,麻木的他们虽并未开始苏醒,但他们最起码能听见了些新的不同的声音;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爱国热血注入了一代又一代人,让我们时刻谨记繁荣国家的重任。 谭嗣同作为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所提出的大部分主张必定不为大多数百姓所接受,如剪掉辫子、穿便装等等。因为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国民的思想都过于封建和封闭,甚至愚昧无知,所以当国民听到了新的声音必定认为谭嗣同等人物所提出的主张是异端邪说,所以才会有谭嗣同赶赴刑场时老百姓对戊戌六君子乱扔剩菜等垃圾。但,毕竟,谭嗣同给中国带来了新声音,带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新思想。我认为新思想的来临很重要,对于闭关锁国的中国来说,就像对于干涸土地的甘霖。其次,谭嗣同等人提出的主张特别是政治主张严重地与掌权者的利益相冲突,因此掌权者才不可能同意这样的主张。要让掌权者被动地接受这些主张,就要有制约着掌权者的砝码,而谭嗣同没有。再次,谭嗣同等人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希望能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当发现光绪帝没有实权的事实后,请求袁世凯发动政变,而袁世凯的利益和掌权者的利益也密切相关,于是袁世凯背叛了谭嗣同等人。因为袁世凯的背叛,而打草惊蛇,惊动了慈禧太后的利益集团,于是,谭嗣同等人的维新运动只能画上休止符了。若未寄希望于袁世凯,未打草惊蛇,谭嗣同继续兴办学校、搞经济、培养维新政治群体,可能又有另一番景致了。 纵观历史,英国的光荣革命取得了胜利,而且是不流血的自上而下的改良革命。我们把光荣革命和戊戌变法来作比较,可以发现光荣革命取得胜利是有它背后的原因的。在英国,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革命,而他们的工业革命已经很发达了,因此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已经有了很强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而在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很薄弱,根本无法跟封建旧势力抗衡,中国大部分人都是无产的小老百姓,而这些小老百姓根本就没有改良的意识,谭嗣同兴办的学校也只是招收维新之士,根本就没有面向百姓。英国的光荣革命者把改良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即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身上,而谭嗣同则把改良的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与改良有利益冲突的袁世凯身上。于是,不难发现,由谭嗣同等人发动的维新运动只能是昙花一现,因为没有强大的后备力量。 谭嗣同,永远的谭嗣同,拥有满腔热血和学识,为中国的存亡真的是抛头颅洒热血了。

袁世凯的功与过

袁世凯的功与过 【摘要】 袁世凯的政治生涯; 袁世凯各个任上的政绩; 袁世凯的政治谋略与手段; 袁世凯称帝的动机; 对袁世凯的总体评价; 【关键词】袁世凯;称帝;政绩;功与过 【正文】 在历史教材及各类历史参考书中,对袁世凯最多的评价与概括就是“窃国大盗”、“独夫民贼”。但细究历史,不难注意到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16年袁世凯魂归西天,中间经历了近四年的时间。在这四年时间里,他真的一无是处,没有作为么他登上政治舞台仅仅因为阿谀奉承和善于钻营吗他仅仅是一个一心想着称帝,而荼毒百姓的“奸雄”么为了了解这些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袁世凯早年的经历如何,其任上的政绩有多少 袁世凯出生于河南省南部的项城县,早年跟随其两个叔父混迹于官场中,深谙世故人情后投笔从戎,跟随吴长庆在军中任职。 其后他在就任大总统之前的经历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朝鲜时期 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23岁的他已经认识到这次机遇对于他的重要性。他在给自己的堂兄的家书中写道“弟限于资格,中原难期大用,抵高丽,能握兵权…… 既建功业,不愁朝王之不我用。”足以见其深谋远略与分析预测能力。 袁世凯驻朝期间,几乎成为朝鲜内部的清道夫,曾制止过多次朝鲜内部可能的动乱,并且极力巩固清朝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

他在驻朝鲜期间,就已经表现出了出色的政治能力。 首先,他致力于发展中朝之间的商务。光绪八年,他参与订立了《水陆贸易章程》,从此以后中朝才开始有民间的商业往来。订立章程之后的六年间,华商数量增长超过5倍,关税增加了三倍多,贸易额接近与朝鲜与日本贸易总额的一半。 其次,在其他方面他也有所成绩。1888年他效仿日本,筹议开设了中朝之间的航运,1885年他奏设了凤凰城至汉城的电报线。 政治上,他也积极效仿西方列强的行径,通过对朝鲜举借贷款而攫取政治利益,并且在朝鲜设置了清商租界,通过政治手段为中国商人提供便利。 他效仿西方的行为,一方面说明他的政治谋略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已经接受了至少部分的西方政治思想,最后选择称帝与“做旧式的皇帝的美梦”关系不大。 2、回国后 甲午战争开始前,袁世凯逃回国内,并在之后被任命训练新军。

中国近现代史期末论文。论袁世凯

xx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xx至二○xx学年度第x学期) 论文题目:我读袁世凯 学生姓名:xxx 学生学号:xxxxxxxxxxx 所在学院:xxxxxxxx 年级专业:xx 级xxxx 专业任课教师:xxxx 完成日期:20xx 年xx 月xx 日

我读袁世凯 (xxx,20xx级xxx专业) 【内容摘要】袁世凯虽有过错,但功劳不可被忘记 【关键词】袁世凯,功劳,过错 所谓“谋国者”既有老成谋国之义,亦有谋国之人的意味。简言之,袁世凯其人,恰与三国时的曹操类似,于治世之能臣,遇乱世则可成为奸雄。而他人生的结局、选择,实则与曹操、刘裕、杨坚等人相仿佛,按照中国传统社会的规律,他的未来也将是拨乱反正、一统中华,稳居一朝太祖的排位。 不过历史没有给他机会,相反却造就了他的悲剧。事实上,同武则天一样,袁世凯死后留给后人的是一座无字碑:将思考留给后人,将功过评说留给后人。即使结局那么不尽如意,也不能一味去指责。穿越去那段历史,又有几人能做成袁世凯?又有几人能做的比他完美? ——导语 袁世凯(1859-9-6—1916-6-6),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故又称袁项城,清末民初的军事和政治人物,北洋系统的领袖,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的大总统,风云一时,叱咤中国政坛。 袁世凯是何许人?想来我们这些读着教科书长大的人,总归对这位“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又建了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不抱什么善意。同样,对于那些坚持着民主、自由、普世价值的自由派知识分子而言,借由同盟会衮衮诸公之口传出的践踏“约法”、肆行独裁的袁大总统的形象,更可爱不起来。 一般来说,政治人物是不可以犯错误的,一件坏事足以一笔勾销一百件好事,而且基本上不会得到原谅。尽管袁世凯是晚清维新派的重要代表,他在推动中国政治、军事、司法、经济、社会管理、教育等领域的现代化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仅就辛亥革命而言,如果说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是其成功标志的话,那么袁世凯的功劳是谁也比不上的。但是,袁世凯称帝了,表明他的骨子里还存在着传统帝王思想,这是不可原谅的,由此他就被贴上了“坏人”的标签而一无是处。 其实,如果说辛亥革命带来了民主的时代潮流的话,那么袁世凯所“逆”的

初中历史知识关于袁世凯称帝的思考素材

关于袁世凯称帝的思考 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最为世人诟病的事件应当是其“洪宪帝制”的事件,按照我们传统教科书的说法,辛亥革命的革命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孙中山的大总统职位被袁世凯拿去了,而且他复辟称帝,完全破坏民主共和。其实,袁世凯最初能够当选为大总统,是当时的名至实归,“篡夺”一词是后人的观点。细究袁世凯称帝这段历史,可以发现隐含在其中的诸多事件值得推敲。无疑,袁世凯称帝违背历史潮流,但复辟帝制的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观察“洪宪帝制”的产生 一、共和体制的问题。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帝制传统,最高权力集中于皇权。民众对于总统,三权分立的西方话语,都不太适应,当时的民众不知道总统是个什么样的职务。伴随着皇权的推翻,传统的纲常伦理都发生混乱。袁世凯面临着诸多困境,他要安抚那些把他当做曹操的人(当时北洋系内部,同僚与士兵在背地里骂袁世凯是曹操)。此时的边疆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也出现了危机,蒙古、新疆,西藏地区都出现了分离危机。这些边疆的少数民族认同与效忠的是清朝皇帝,一旦皇帝没有了,在外国势力的介入下,这些地区都出现分离倾向。政府的国会选举是由地方士绅负责的,很多地方士绅并不确定共和制是什么,更不清楚共和体制下的国会是怎么一回事,认为是革命缔造了共和。国民党在当时看起来力量强盛,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孙中山声称十年内为中国建二十万英里铁路,许多搞实业的人都觉得孙中山不靠谱。 二、袁世凯善用权术操控国家政局。按照《临时约法》的体制,应当实行责任内阁制。唐绍仪曾试图超越党派,好好办共和。但袁世凯为了保护核心利益,在决定直隶总督的人选上,可以绕开与其政见不合的唐绍仪,直接任命;袁世凯的总统就是按照皇帝的方式当的。对于宋教仁案而言,袁世凯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北洋集团参与这件事,双方最终没有通过法律解决的耐心,而是仓促发动了战争。袁世凯依靠国会把他选成大总统,当时的国会代表就想着来北京当官,来北京贪图享受享富贵。袁世凯驱散了国会代表,只是设立一个政府的咨询机构,袁世凯虽然当上大总统,但同样有着诸多困扰。他认为整个官僚统治体系需要皇帝。他认为老百姓还是不习惯没有皇帝,使民众对国家的效忠转变为对袁世凯个人效忠,以强化总统的权威。在经历二次革命之后,大批北洋军都被派驻地方各省,一些高级军官也转成地方各省督军了,当了地方督军之后,很快培植和扩张起各自的势力,不听中央的话。民国初年出现了政局乱象,一大批遗老遗少都出来,鼓吹民国不如清朝的言论。1915年的外交也出现了困境,日本强迫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当时日本有一个很大的图谋就是破坏袁世凯的声望。历史上日本政府就与袁世凯有着恩怨,在日本人眼中,袁世凯是政治强人,他们害怕在袁世凯带领下中国由弱变强,成为日本扩张的障碍。 三、筹安会的帝制鼓吹。当袁世凯的政治威信遭破坏时,筹安六君子大为复辟鼓噪,宣称“袁世凯称帝能够很快塑造起自己的权威”。杨度一直以帝师自居,把恢复帝制的希望都寄托到袁世凯身上。杨度是一个真诚地君主立宪者,他一手策划要在中国建成君主立宪。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那篇《共和与君主论》的文章影响很大,作为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古德诺认为中国的国民的确不适合总统制,但他也没说当时应当复辟帝制。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在“洪宪帝制”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因为他的存在使得袁世凯和外界

评价袁世凯

评价袁世凯 历史在很多时候被认为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这种谈资除了娱乐价值之外还是有生命力的,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过去历史所造成的阴影当中。清朝的覆灭距今已经快一百年了,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建立似乎也成了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在那个划时代的事件中,扮演了最重要角色的不是清廷,不是革命党人,也不是立宪党人,而是袁世凯。 对于袁世凯的功过是非,之前的舆论往往是“一边倒”的,什么“窃国大盗、复辟先锋、卖国奸贼、独裁枭雄”等等,用一句话来概括,袁世凯就是20世纪中国“最卑鄙的告密者、最落后的政客、最凶残的独裁者和最反动的军阀头子”。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历史上真实的袁世凯与通常所描绘的“干瘪的、扁平的、概念化”的那个历史丑角,差之甚远。事实上,袁世凯从科举失意到投笔从戎后,他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民国诞生、帝制复辟等重大历史事件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在其死后的历史书写中,袁世凯却被剥去了丰满的血肉,抽空了鲜活的灵魂,其形象变得面目狰狞,一无是处,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悲哀与反讽。袁世凯真有那么坏吗?至少在目前还不能盖棺论定。袁世凯最悲哀的地方在于,由于后来史家或者说当政者因自己的失败而厌恶并憎恨他,所以袁世凯的所作所为都充满了阴谋和罪恶。换句话说,以往的历史观点都主观的认为袁世凯上台后必定要镇压革命、必定要搞帝制复辟,这种错误的历史宿命观和历史的功利主义,事实上是以历史的结果来取代过程分析。时代是落后的,而后人们却经常以先进的标准去衡量评判时代中的袁世凯,这既不能以理服人,也有点胜之不武。 在大清帝国袁世凯是个颇为前卫的人物。从1895年开始的变法维新运动中,他是强学会的支持者,严复的朋友;除了小站练兵成绩突出外,所上奏章,谈论国事也颇有见地。进入20世纪,身为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推行新政成绩最为显著。大清王朝最后10年推行新政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废除科举,实行新的教育制度。促使朝廷当机立断,在1905年开始永远废除科举的就是袁世凯和张之洞。而兴办学堂最多的也是他所管辖的直隶(今河北省)。他的精明之处还表现在吸取过往改革受制于原有官吏而失败的教训,非常重视“开官智”,把现有官吏的重新培训摆在突出地位。 在政治体制改革和建立新的社会管理体系方面,直隶也走在全国前列。全国首次地方选举是1907年的天津市政选举。这是他努力推行的地方自治运动的成果

严复与袁世凯关系释论

2006年第4期N o.4,2006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 urnal of T ianjin N or mal U niv ersity(So cial Science) 总第187期 Sum N o.187 严复与袁世凯关系释论 李喜所,贾菁菁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摘 要:关于严复和袁世凯的关系,学界关注很少。事实上,严复和袁世凯交往的二十多年,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民初政坛风云的起伏,严袁之间的友谊和纷争,深刻反映了那时社会文化的变迁,也透视出严复的政治追求及其对袁世凯的整体认识。严复倾心袁世凯,既是个人好恶,更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 关键词:严复;袁世凯;社会交往 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1106(2006)04 0059 06 严复与袁世凯有过二十多年的交往。从袁世凯1895年天津小站练兵两人结识,一直到1916年袁世凯去世,严袁之间的来往从来没有间断。总体上看,二人之间有友谊,也有分歧,可谓爱恨相间。由于他们二人都是对中国近代历史变迁有过重大影响的赫赫名人,所以从他们的合作和纷争中不仅可以窥见二人的性格品行,而且能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走向。本文主要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帝制复辟三个阶段为时空背景,在对严袁关系进行简略梳理的基础上,考察严袁交往与社会变革的内在联系。 一 严复在乙卯(1915)年日记中曾提及: 吾与袁公交,垂三十年。[1](P1551)按 三十这个数字推算,他们的初识应该是1885年前后,但很难找到史料来佐证。就目前所能看到的确切史料,严复在文字中明确记载的与袁世凯的交往是光绪丙申、丁酉(1896、1897)年间,这与维新运动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 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国势日危,严复爱国心切,自觉 胸中有物,格格欲吐[1](P514)。于是接连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和!救亡决论?5篇文章,大胆宣传西方民主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制度,陈述变法图强之道。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其时,袁世凯对维新变法已经表现出相当的兴趣。袁1895年在北京时,便加入了康有为、梁启超创办的强学会,自愿 捐款五百金。并且不时去探访康有为、梁启超, 饮酒商谈,大讲练兵变法,颇得维新派赞许,以至于 人皆喜聆其言论,目为一世之雄[2](P77)。政治倾向上的相通,为严袁交好奠定了根基。 1896年严复在天津总办北洋水师学堂,并奉李鸿章之命创设了天津俄文馆。而袁世凯这时也谋得在天津东南70里处主持小站练兵的重任。此时天津的变法运动方兴未艾,宣扬新法的报纸不断涌现,严复同杭辛斋、王修植、夏曾佑也商议创办一份北方的报纸。于是时常在王修植家聚会,袁世凯也经常参加。严复为杭 收稿日期:2006 03 03 作者简介:李喜所(1946#),男,河北涉县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贾菁菁(1984#),女,云南昭通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袁世凯的功与过

袁公亦风流 ——袁世凯其人 张哲瑞 【摘要】袁世凯是何许人?想来我们这些读着教科书长大的人,总归对这位“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又建了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不抱什么善意。但当我们透过百年沧桑认真品味那一段历史时,我们又会产生许多别样的感悟。本文从袁世凯的个人成就,袁世凯在政治军事乃至文化上的不朽业绩,以及对相关历史疑云的深入探讨三方面来为读者展示一个更为客观全面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袁世凯。 【关键词】袁世凯个人成就历史功绩疑云剖析客观评价 一 从项城一小子成长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的一生,是血与泪的一生,也是光辉与荣耀的一生。 青年发奋 “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有谁能想到这两句霸气毕露的诗竟出自13岁的袁世凯之笔?可见,青年时期的袁世凯就已产生逐鹿中原,再造中华的雄心壮志。他曾作诗《言志》一首以自勉:“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两次科举失利后更以“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表明其纵横疆场的决绝,尝自谓“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袁世凯常常不惜重金搜罗购买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甚至因此被人讥笑为“袁书呆”。 宏图大展 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聪明才智,袁世凯的能力也得到众人的一致认可。早年追随叔父做事时,其叔父便称赞道——袁家嗣武有人,亦可略慰,认为袁世凯“办事机敏”,称得上“中上美材”。之后总督朝鲜,两次击退入侵日军,朝鲜人士称赞其“明达夙成,留京师期年,大得都民之心”。李鸿章更认为其“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而在李鸿章给朝廷的遗折中,极力推荐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接替自己的职位,并称赞其“足智多谋,规模宏远,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甚至革命党人黄兴也曾致书袁世凯,视袁世凯为“中国之华盛顿”,他这样写道:“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虏而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亦当无有不拱手听命者”。 苦心谋国 经历三年洹上隐居的袁世凯复出后立马掌握了清廷的全部大权,之后与革命党人议和,逼清廷退位,最终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权力可谓达到顶峰。虽然其执政时期多有诟病,但也不是毫无建树可言。民国政要张一麟评价袁世凯:“其虚怀下士,有不可及者……其不用私人,不有私财,非当世贵人所能望其项背。使遇承平之世,岂非卓卓贤长官哉”。

我眼中的袁世凯

我眼中的袁世凯 对现今的中学生们来说,他们所接触到的袁世凯,总是处于反面的形。,在当代教育体制下,仅仅通过首先接触到的片面知识,再加上若不是研究袁世凯的专科人员就少有深入了解他的机会,当代中学生们难免会先入为主地在心中过早给他下一个负面的定义。如精研袁世凯20多年,能一眼辨认出袁氏手迹的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骆宝善所说:“我读书的时候,袁世凯是窃国大盗;我在中大教书时,也跟学生说袁世凯是窃国大盗;直到我退休了,才能不这样讲了。”曾经的我所触及的知识也是这样,但今天,我眼中的袁世凯,已得以昭雪平冤,我对他,也有了一个不同于过去那种片面的、全新的认识。 一、出色的诗人 “重门惊蟋蟀,万瓦冷鸳鸯。”这是袁世凯某年乡试后所作。我虽不能说懂得品味诗词的好与坏、美或否,但第一眼看到这句话、第一次顺着这句话缓缓读下来时,内心就升腾出一种奇妙的感觉。这两句写秋色、秋景、秋情,蟋蟀与鸳鸯都是秋后的虫禽,在袁世凯的笔下,一“惊”一“冷”,是其心态之表现。其中“重门”、“万瓦”相对,流露出一种气派。一个“万”字,写活了霜天。那一年,袁世凯科考落第,怀着郁结不散的愁闷写下此诗,以记述心中难以排解的悲苦,其失意与苍凉可想而知。细品之中会发现,虽有不得志的苦闷,却也不乏闲云野鹤的雅致。他也曾借诗抒发对那些逼迫自己离开政治舞台的人的愤怒,一字一句都写满了牢骚与愤懑。能够把诗歌写得像袁世凯这样有气派又有味道的,并不多见。即使他如人所评那样是装模作样,这一作品可以表明他有着卓越的文字才华。袁世凯的诗歌刚柔相济,绵里藏针,气象非凡,透过那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他从未忘怀自己的抱负。他是一个不屈服的人。抛开其他不谈,在我看来,袁世凯的才华不容否认,他是一名诗人。 二、威武但骄奢的统领军人 走上军事舞台,做一名统领军人,对袁世凯来说,“比起做文章来,到底容易多了”。袁世凯有着威风凛凛的气质,他的女儿曾说,印象中的父亲总是军人派头:黑呢制服,站或坐时,腰背挺直;平常少有笑容;生气时骂“混蛋”,气极了,“混蛋加三级”;待部下很客气,但他们都很怕他。也有人夸张地说,袁世凯坐在那里,睛光四射,像一只老虎。也许有的描述过于夸张,但殊途同归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袁世凯有着独特的军人气质,他威风凛凛,威武肃穆。但这一形象并不是全部布满了光辉,他有其他许多军官一样会有的通病,那就是总想以各种方式高歌自己的赫赫战功或特殊地位。比如,在中南海的时候,袁世凯一到吃饭就要奏军乐。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道,每当军乐声起,总管太监张谦和的嘴就

评价袁世凯

袁世凯,一个带着中国经历世纪转折点的政治人物,一个有人说他是“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也有人骂他是“窃国大盗”,无论过去还是当代对袁世凯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价袁世凯? 一、首先,我们来看看学界对袁世凯的三种评价 1、梁启超认为袁世凯“以个人利害为本位,而不知国家社会为何物”,说袁世凯以虚 荣为性命,靠谎言和权术进行统治。同时袁世凯不是一个政治家,而是“国中极恶 之极恶和最糟糕的统治者”。 2、中科院历史研究员通过对袁世凯的一系列研究,最后给他的评价是“冲击了封建制 度,以卓越的远识将中国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潮流合拍,所以功大于过 矣”。 3、写了大量关于北洋人物著作的郭剑林认为,袁氏北洋政府“政治上的宽松政策,促成 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代新文化大师脱颖而出,他是一个完全可以值 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通过学界对袁世凯的评价可以看出,对袁世凯,学界有“否定论,功过论,和肯定论三种。或许不同的人按照不同的标准或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袁世凯有着不同的 评价。所以我们不能贸然说他们的评论对不对,只能说袁世凯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 人物,学界对于他有任何评价都不足为奇。 二、其次,我谈谈自己如何评价袁世凯; 袁世凯作为一个经历时代转角和身披多件衣服的人,他身上有着太多的争议,作为一个具有现代先进思想的政治家却逃脱不了帝王专制的诱惑,这是他的悲哀之 处。但是他毕竟为中国的近代化有过很大的贡献,所以也不能一刀切。所以我的评 价方法是,“不论功过,不说好坏,辩证史实,就事论事,只说对错” 1、辩证史实,正确看待:(1)对于袁世凯负面影响的一大事件就是“戊戌告密”,现 代考证袁世凯是在政变发生后为自保才告密的,并非事前告密。但是他毕竟使事 件扩大了。(2)签订二十一条,这上边袁世凯也尽力减轻了中国的损失,并且 没有全部接受。但是,他毕竟让中国的主权受到了损害。这两件事是相对争议比 较大的,辩证史实,历史对袁世凯虽然有点冤枉,但他必须对那些事承担主要责 任。 2、一生之明:(1)在朝鲜时强硬抵制日本的侵略企图。(2)参与主导了废除科举, 促进了近代文化的发展。(3)无论是不是真心推动宪政,但毕竟客观推动了中 国政治近代民主化。(4)编练新军促进了中国陆军近代化(5)修建第一条 中国人自己的铁路和建立第一支警察部队(5)推翻清朝,接受共和,并进行了 中国第一次民主议会选举(6)反对英国独立西藏,维护了中国主权(7)发展 实业 3、一生之失:(1)戊戌政变的扩大和二十一条的签订多少都有责任(2)破坏共和, 刺杀宋教仁,严重破坏了民主共和(3)复辟帝制,这一问题上,无论他是不是 被当时的环境和周围的人误导,但是他起了决定作用,所以这一问题上无可辩驳三、综述:袁世凯作为一个转过专制与共和的时代拐角的关键人物,他用他开明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他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和他性格的弱点,他做的一些事也确实必须受到后人批评。但我认为无论对他简单肯定还是贸然否定都不是客观评价,不如辨清史实,用两点论就事论事的给他评价,这样或许对袁世凯,对历史都要公正一点。

对袁世凯的认识和观感

对袁世凯的认识和观感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袁世凯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后,有他率领的北洋集团实力强大,南方革命军攻打不利,不得不与之密谋约定,只要推翻清帝就奉袁世凯为大总统,袁世凯履行承诺,逼宣统退位。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地主家族。父祖多为地方豪强。 1876年(光绪二年)和1879年,袁世凯两次乡试都未考中,遂决计弃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凯至山东登州,投靠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任“庆军”营务处会办。吴长庆为淮军统领,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 袁世凯于清季投身行伍,襄赞洋务运动及新政,自道员、督抚累升,至入值军机,甚至内阁总理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经南北议和,就任首任大总统。但于1916年悍然复辟,称洪宪皇帝,激起全国人民的讨伐之声,南方革命军人在原云南都督蔡锷的领导下,组成护国军北上讨袁,导致北洋严重分裂,从而失败病亡。 袁世凯观其一生,有辉煌,有失落,有阴谋,有阳谋。在其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历经钻营,背叛,以退为进,直到最后复辟身死其实要客观的评论。 从庆军开始,其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上司的肯定升迁,不光因为其家世甚好,与其钻营迎合之术分不开的。在翁同稣和李鸿章政治斗争中,先于维新党支持交好,得到光绪帝的赏识,并授予在天津新军的起家之本,从而造就了近代最大的军阀集团!在其今后的政治军事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后,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枪口一转将维新党,甚至皇帝拉下马,因此有得到了慈禧太后,李鸿章,荣禄的后党的赏识,并因为其迎合之术成为李鸿章的接班人,得到当时最为庞大和先进的集团------北洋集团掌舵人! 最后又利用北洋的各种国际关系和军事实力,逼迫辛亥革命的革命军与其密约将清政府彻底推向灭亡,结束了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 所以我们要客观地评价袁世凯,虽然其后复辟,甚至卖国(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但也有我们学习理解的方面,其人的敏锐的政治触觉,开明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鼓励留学。并且造成了短暂的国家统一!最后因为其尿毒症晚期,急于叫儿子接班而选择了复辟。造成北洋严重分裂而失败。但他的影响力和社会贡献也是值得赞扬的!在他之后,长达16年之多的军阀混战,严重影响了民生,经济,是以造成以后打中日战争中国全面居于劣势都是分不开的,我门猜想,如果袁世凯没有尿毒症,可以在位2-30年,在他的威势下,军阀不敢想争夺,以当时就可追上并且超过一战前为何俄国战争欠下巨款的日本,也许就没有以后的,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等。这都是假设,但也是我们正确看待袁世凯其人一生的感观!

《袁世凯传》读后感

读《袁世凯传》有感 大一第二学期,我选了近代史,本来作为一个理科生我是对历史一点都不感兴趣。但是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发现我已渐渐喜欢上了历史,特别是近代史。这个变化与我的近代史老师有很大的关系,老师讲课可谓是声情并茂,老师讲的每个历史事件、每个历史人物都是具体而微。听课的时候仿佛置身其中,以至于下课时觉得意犹未尽。当然历史本身也有它的可爱之处。经老师的介绍我选读了《袁世凯传》这本书,读后小有感触,请见下文。 早在少年时期,我就对袁世凯的历程充满了兴趣,最早是在电视上看到袁世凯这个人的,当时只是一味的觉得他那可爱的八字胡,还有那双有神的大眼特别霸气,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他那身帅气的元帅装。这次读了这位儿时偶像的传记之后颇有感触,还是先说说看到的吧。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出生于一个清朝望族,祖辈都是在清政府里为官,用现在的话说袁世凯就是一个十足的官二代,在当时那个年代,太平天国兴起,一些望族也开始组织自己的武装,在此影响下袁世凯从小性格便是我行我素,放荡自如,总是幻想自己会成为一方英雄,但是其叔父对其是严加管教,让其专心学业,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然而这位能人似乎对书本不感兴趣,参加过科举,与大多数文人一样落榜了。袁世凯真正在历史中崭露头角是在镇压朝鲜的兵变中,其严酷的作风给上层官员留下了一个很好的映像,当然随着实力的提升他的恶行也渐渐开始,在去朝鲜之前就深受军机大臣李鸿章的赏识,在平定朝鲜兵变时袁世凯确实充分展示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在朝鲜创出了一番事业,但是他从朝鲜会来的时候是相当的狼狈的,当时踏上国土后他就发下毒誓要与日本人讨回脸面。但他当时万万没有想到几年之后自己的誓言被他自己一次次的践踏,对日本人一次次的妥协。由此可见世事无常,为了生活也许出卖的就是自己的灵魂和良知。回到清廷后发生了一系列事,成就了他同时也将他推下了罪恶的深渊,回国后袁世凯便飞黄腾达。从剿灭捻军到洋务运动都能看到袁世凯活跃的身影。他也是一步一步达到了权力的顶峰。在历史的不可逆的发展之下,他毅然的放弃了清王朝改拥护辛亥革命,但其又撺掇了革命的果实,帝制自为,走上了不归路。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浓的臭味。是后世人眼中的卖国贼,屠夫。 然而评价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深深影响者近代中国的大人物,我们应公正地,

学术界对袁世凯评价变化的分析

学术界对袁世凯评价变化的分析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其评价不一,早已不是像教科书中的一个窃取革命果实的纯粹负面人物了。回溯历史,对袁世凯的评价更是有其阶段性,有不小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内容 袁世凯的一生经历;学术界对于袁世凯的评价;分析不同评价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 三、研究方法 通过查找不同文献全面的了解袁世凯的一生;查找学术界在不同时期对其不同的评价,同时根据观点分类;分析不同观点的关系,尝试找到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并得到影响历史人物的主次因素。 四、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评价的变化 1.民国时期。时代背景:反帝反封;中国变革;国民觉醒;外强欺辱。 在辛亥革命前后,革命的浪潮在中国势头正劲,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已成国家观念,是大势所趋。但袁世凯称帝,就是逆时势而为,给历史开倒车了。当时的条件,是不容许中国再有皇帝出现的。袁世凯此举,必定要失败,在当时更是遭举国声讨。这个时期对袁世凯的评价,自然都是完全否定和负面的。 梁启超认为,袁世凯缺乏现代国家观念、法制观念薄弱、专制成癖、骄慢自大、任用小人,只能算是“中世史暗黑时代东方式之怪魔的人物,而绝非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中有价值的人物”。 2.新中国初期。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思想政治化;文革对知识分子的破坏;此时袁的形象仍为纯粹负面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学术氛围是极其僵化的。当时的学者们教条一般地解释与批判历史。袁世凯包括国民党都被扣上了“反革命、反动派”的帽子,其为中国近代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被一概忽视。 陈伯达认为,袁世凯是“反动派为要更有效地集中力量来绞杀中国的前途”而锻造出的一个“不平常的人物”,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