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说明书

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说明书

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说明书
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说明书

第一章概况

一、自然概况

1.区域位置

临汾因濒临汾河而得名,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至今沿用1418年未改。临汾地处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地理坐标在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南北最大纵距17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km。全市大致呈不规则的梯形,东倚巍巍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隔滔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市、吕梁地区毗邻,南与运城市接壤。

2.地形地貌

临汾市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临汾市地表破碎,地势起伏,高低悬殊,最高的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m,最低处是乡宁县的师家滩,海拔385.1m。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把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使境内总体轮廓呈“凹”字型分布。

3.地质构造

临汾市属山西台背斜的组成部分,从太古代末期以来,长期基本处于隆起状态,没有遭受过强烈的褶皱变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断裂构造特别活跃,并伴有褶皱和岩浆活动,使其盖层发生褶皱,形成平缓开阔的复背斜和复向斜,背斜构成山地,向斜构成盆地,这就奠定了市域现

代地貌的基础。临汾盆地是山西隆起区轴部形成的一系列断陷盆地之一,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基底岩层破碎,易于发生地震、地裂缝、滑坡、地陷、泥石流、山崩等地壳运动现象。

4.气候气象

临汾市地处暖温带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寒少雪,春风秋雨,夏热伏旱,极端最高气温42.0℃,极端最低气温-25.6℃,年平均温度10.7℃,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无霜期平均194天。

5.河流水系

临汾市河流均属黄河水系,多山溪性河流,因坡陡流急,洪水暴涨暴落是其特点。除少数河流有泉水补给外,大部分河流的水量来源于雨季洪水径流。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除黄河干流外,还有汾河和沁河。主要河流流向大体上与两侧山脉走向一致,山脉的脊线成为河流的分水岭。

6.自然资源

临汾市土地总面积2.03万km2,其中耕地面积5308.87km2,素有“膏腴之地”和“麦棉之乡”的美称。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不仅矿种多,分布广,且开采历史悠久。目前已探明的矿种有41种,其矿产资源综合优势度为0.73,在全省各地市中居第二位,矿产潜在价值量居全省之首。尤其铁矿是临汾市重要的矿产资源,其富矿比例占全省富矿的70%以上。市域境内植物资源是全省最丰富的地市之一,野生动物种类

丰富,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三种,其中褐马鸡是世界闻名的珍稀动物。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00年底,临汾市GDP达170.33亿元,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115.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5亿元,财政总收入14.9亿元,在全省11个地市中分别位居第3、4、4、5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8%、115.2%。在中西部地区18个省、自治区219地市中,临汾市GDP、人均GDP、财政总收入分别位居第78、131、75位。

临汾市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三次产业比例为13.1:52.1:34.8;工业以煤炭、焦化、冶金、铸造、建材、纺织、机械为支柱,重型化特征明显,轻重比为1:9。

市域地形呈两山夹盆地分布的“凹”字形态,煤、铁等矿产蕴藏丰富。区域内地域差异明显,中部南同蒲、大运沿线为经济开发和城镇发展的密集地带,17县市(区)中平川7县市GDP占79.9%,东西两山则贫困落后。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市总人口395.03万人,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年平均增长1.27%。其中城镇人口106.15万人,城镇化水平26.87%。中心城市——临汾市市区城市驻地人口

31.6万人。

三、历史沿革

临汾市位于晋南北部,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这里就有

“尧都平阳”的历史传说。“丁村遗址”的发现更有力地证明了临汾从远古时代起,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春秋时期,晋国初定都于翼城,韩国定都于平阳。秦至唐,临汾为郡的所在地,宋、金、元、明、清临汾均为府或路的所在地。1948年5月17日临汾解放后,初设市,1949年2月成立晋南区,归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同年9月1日改属山西省。1950年1月成立临汾专区,1954年同运城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专署驻临汾)。1971年晋南专区又按原建制划分为临汾、运城两地区。1978年改为临汾行政公署,全区辖17县市。

2000年8月撤销临汾行政公署,设立地级临汾市,辖一区二市十四县。

第二章规划回顾与规划背景

一、规划回顾

1958年,临汾县首次编制县城总体规划。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贡献是搭起了城市的道路骨架。1960年,对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1971年设市建制后,于1973年至1976年曾多次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但因客观原因都半途而废。1981年,由临汾市建委和同济大学规划工作组编制新一轮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1985年,由临汾市建委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对总规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并上报审批。1992年,市政府委托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补充和

完善。

(一)一九八一年城市总体规划(1982—2000)及评价

1.原规划简介

(1)城市存在问题分析

规划对当时城市存在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①城市东西向架子较长,予留用地多且不规整,工业布局不够紧凑。尤其污染大的工业较分散,不能集中进行污染治理,同类的工业又无法进行协作生产。仓库数目众多,内容重复,地、市、县三级自成体系,部分特殊仓库混杂于工厂、居住用地之中。

②城市用地过大,用地比例失调。工业用地人均38m2,居住生活用地人均47.6m2,而公共绿地人均仅1.6m2,道路广场人均7.04m2。

③城市道路功能不明确;城市道路负荷不均,主要交通干道的线型和路面质量差,机动车道窄;铁路干线分割城市;城市交通管理不善。

④住宅建设速度低于人口增长速度,公建分布不均匀,项目不全,标准低。

⑤水源开采过量,环境污染严重。

(2)规划方案及重点解决的问题

规划根据临汾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物产、工业发展状况和人口规模,确定城市性质为:“临汾市是临汾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机械、冶金、纺织工业为主的小型工业城市。”此次规划重点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规划控制区分为汾河以东和汾河以西两片,控制区面积为170km2。河东为城市中心,河西为工矿企业和水源地。

②规划预测1990年市区人口为15万人,用地规模为18km2,2000年市区人口为18万人,用地规模为22km2。

③确定中心城市用地向东发展,以同蒲铁路为界,将城市分为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主要为生活居住、商业服务和行政办公用地。东部主要为冶金、纺织、造纸等大中型工厂企业。

④城市道路采用方格网的布局形式,形成道路骨架。规划中调整道路为分类分级的布置,开辟贯通南北的货运交通干道和联系东西的生活性干道。

⑤城市南部工业区有待进一步发展,只要条件成熟,机场应予以搬迁。

2.评述

此次规划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诸多可行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基本符合临汾市当时的发展需求,但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很多问题已经发生变化,需要进一步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首先,从城市发展方向看,确定中心城市向东发展,并将东部定位为以冶金、纺织、造纸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工业区。这在当时河西已分布了众多的工矿企业,靠近大运路,运输方便,且不穿行市区,更易于建设的条件下是值得商榷的;其次,保留并发展城南工业区,使城市核心处于工业区的包围之中,对城市的居民生活造成影响。从长远来看,

也不符合未来生态城市的建设;第三,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机场截至目前仍未搬迁,而且在可见的未来机场的搬迁也会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从目前实施来看,还存在如下问题:

(1)仍有部分大型仓库位于旧城居住区内,造成不同程度的扬尘污染和交通组织上的困难。

(2)公建设施,尤其是商业金融用地度高集中于鼓楼南北街、平阳路和解放路中段两侧。

(3)住宅开发建设仍以分散的单位自发建设为主,成片的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开发建设规模仍很小。

(4)城市道路系统不合理,功能不完善,车行道断面窄,交通管理欠合理,造成了交通较为混乱、拥挤。由于长途汽车客运站位于市中心,进出车流量较大,使部分道路负荷过重。

(5)缺乏城市垃圾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城内生活垃圾全部堆放于汾河滩地上,对城市环境和地下水质影响较大。

(6)铁路和临钢厂区周边缺乏防护林带,汾河、涝氵巨河沿岸缺乏生态防护绿地。

(7)旧城改造忽视公众利益,而过于顾及开发商的利益,严重破坏了旧城环境和旧城特色,对文物古迹的保护缺乏相应的地方法规和具体措施。

(8)对城中村的改建力度不大,且缺乏具体措施,不利于改善城市景观和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城中村在城市中是规划建设的集中难点问

题。

(二)一九八五年调整规划(1985—1990)及评价

1.原规划简介

规划方案及重点解决的问题:

1985年调整规划基于临汾的实际情况,对上版近期建设发展进行了调整。

①以南同蒲铁路和汾河为界,把市区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即铁路东为旧工业区,汾河西为新工业区,中部为政治、文化生活、商业贸易和科技区,简称为“三块一体”。三个区功能各异,自然划分,为编制和实施分区规划的理想前景。

②河西工业区根据矿产资源的分布及交通运输情况,结合现有厂矿企业,分三片布置,以污染工业为主。

③发挥城市绿化特点,增设公共绿地,改进道路绿化布局,使临汾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花果城。同时,针对河西工业区污染源较多的具体情况,重点搞好防护隔离林带。

2.评述

本次规划调整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开辟河西工业区,并明确了一城三区的空间构想,为城市远景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是对上版规划近期建设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在临汾市的区域定位上,该规划仅仅局限于临汾市市区,缺乏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研究临汾市市区的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战略。

(2)把塑造花果城特色的着眼点放在市区公共绿地和街道绿化上,既不科学,范围又过于狭窄,很难真正建成花果城。

(3)对旧城特色和文物古迹的保护缺乏引导性的规划。

(4)河西部分工业用地规划不利于龙祠水源地的保护。

(5)绿地规划不成系统,各自为政。

(6)对机场周边地区建设缺乏引导性的规划。

(三)一九九二年规划修编(1992—2000)及评价

1985年至1992年六年的时间内,临汾市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已成定局,城市职能越来越复杂,中心城市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该时期内,全国经济速度发展很快,临汾市也不例外,上版总体规划受当时的规划观念、政策和经济发展速度等制约因素的制约,在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要求。因此,临汾市于1992年完成了《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使城市建设始终处于规划的指导之下有序地进行。

1.原规划简介

(1)城市存在问题分析

①区域内城镇规模小,布局不均衡。

②城镇产业结构层次低,城镇职能单一。

③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严重。

④城市土地利用率低,城市文化娱乐设施用地不足。

⑤公共设施集中布置在旧城区,各区没有相应的服务配套设施,道路功能不明确,负荷不均,给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2)规划方案及重点解决的问题

①编制了临汾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明确了市区在市域的地位,并对市域交通、电力基础等设施和风景旅游作了轮廓性规划。

②规划市区形成路东工业区、路西中心区、滨河生活区和河西工业区四块一体的总体布局结构。

③增大城市路网密度,拓宽改造城市道路,形成二环双“十”字的道路结构。

④规划鼓楼东大街为商业步行街,设置滨河体育中心。

⑤机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予以搬迁。

2.评述

1992年规划在1981年和1985年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原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较为切实可行的调整方案,对指导城市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仍有以下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1)机场:尽管在历次的规划方案中均提出机场搬迁,但实际情况是,部队几乎每天都有直升机使用机场进行飞行训练,并且在近期内机场搬迁仍有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该问题得不到解决,或者说对该问题的认识不深刻,不仅限制了城市的发展方向,而且严重干扰了机场周边

居民的正常生活。

(2)城市结构布局:城市结构布局松散,城中村现象比较严重。其环境状况与生活质量都与临汾市的地位和形象不符,虽在规划中提及旧城改建问题,但由于旧城改进力度不大,且缺乏具体措施,至今尚未能全面实施。

(3)城市路网:城市路网不完善,道路功能不清,造成交通不畅。规划中提出的步行商业街尽管在基础设施上具备一定的条件,但缺乏相应的交通组织,也有超前之嫌。

(4)城市用地:用地比例失调,居住用地比例过高,土地利用率低,绿化用地少,环境绿化和保护生态的意识有待加强。

(5)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在不明确机场何时搬迁的前提下,城市向南发展是不可取的。将滨河地段开发成居住区是值得商榷的。

(6)对城市历史遗存、传统文化和自然地形地貌特色重视不够,城市特色不突出。

综观历次规划,均针对现状提出了一些符合城市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由于规划预测和实施力度之不足,使城市在一些历史问题没能很好地解决的同时,又暴露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二、规划背景

·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晋政办发(2000)98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建设厅关于撤地建市后认真搞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的要求,临汾地区在撤地设市后,这

一行政体制的改变,为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更好地协调城镇的发展,完善城市结构和创建良好的生态体系创造了条件。

·1992年的临汾市(县级市)的总体规划已经到期。面向二十一世纪,大临汾市的建设方向何去何从是临汾市委、市政府和临汾市人民所关心的焦点。

·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倾斜,国内外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给临汾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及时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这些都必将促进临汾的发展。

·区域交通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的发展加速了城市网络化的建设,城市密集区的出现已成为现阶段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现象,一河两路城市带的发展,需要临汾市在更大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职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今后20年内,临汾市城市人口规模将突破50万人,现状单中心的城市结构已不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对城市的发展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城市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协调,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城市建设来看,保护城市特色,理顺城市交通,改善城市环境,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解决机场与城市发展的矛盾等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第三章规划依据、规划原则及规划重点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1995年);

4.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1991年);

5.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1996年8号文);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7.《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年);

8.《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2000年);

9.《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1992—2000)

二、规划原则

1.区域性原则

从区域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城市发展的区域背景,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区域定位,促进市域城镇体系的协调发展。

2.动态性原则

规划放眼未来,充分考虑临汾市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尊重城市建设动态性的原则,使规划的长远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做到“高起点,远目标,重实际,可操作”,保持规划的弹性。

3.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整体和综合的观念,注重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和生态保护的力度,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贯彻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4.特色原则

充分挖掘临汾市历史文化特色和其所处地区的自然地形地貌特征,塑造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

5.有序健康发展原则

近、远期相结合,合理安排城市发展空间和发展时序,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公共绿地和公益性设施用地,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

6、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安宁、方便、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规划重点解决的问题

1.促进市域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

充分发挥城市的先导效应、组织效应和集聚效应,实施积极的城镇化发展战略,逐步加快全市城镇化进程。遵循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原则、城镇化推进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高城镇化质量。

2.确定城市性质与职能

在大区域范围内对临汾市的城市性质和职能进行合理的定位,充分发挥城市的龙头作用,促进市域城镇体系的协调健康发展。

3.培育大临汾城市群

在市域城镇体系发展中,注重一河两路沿线城市在产业结构上的互补协作,培育大临汾城市群。

4.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为适应临汾市市区跨入大城市行列的需要,需要合理分配城市土地

资源,有序拓展城市空间,塑造良好的城市形态,确保城市健康发展,这就必须合理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5.整治旧城与城中村

在城市建设资金有限的前提下,城市开发建设必须跳出低层次旧区整治的旧框框,探索新路子,把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和城市发展肌理,当作旧区整治的首要任务。

6.营造城市特色

规划在营造城市特色时,应充分结合涝氵巨河、万亩莲池和台地地貌等自然条件,紧紧围绕尧文化和花果城作文章,将临汾市塑造成极具北方特色的生态型园林花果城。

7.梳理城市道路交通网

规划应尽量减少过境交通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创造便捷的交通体系,加快人流、物流,促进城市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各功能区之间交通联系,保障城市核心区的交通顺畅。

8.形成多中心的城市格局

现状单中心的布局结构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面向跨入大城市行列的临汾市,必将体现城市多中心和中心职能专业化的趋势。

第四章规划期限和规划区范围

一、规划期限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考虑到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确定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01—2020年,其中:近期:2001—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二、城市规划区范围

根据《城市规范法》,城市规划区是“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考虑到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本次总体规划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为临汾市尧都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部分地区,包括市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河办事处(原果树场)和10个乡镇,它们是:尧庙镇、段店乡、原贾得乡、屯里镇、乔李镇、刘村镇、金殿镇、吴村镇、原土门镇、魏村镇,总面积约518km2。

第五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与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一)发展背景

进入新世纪,国内外形势对临汾市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世界范围内以信息化和数字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从全国及山西省来看,中国加入WTO,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的城镇化战略,全国及全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

整加速推进;就临汾市本身而言,临汾地区“撤地设市”后,行政建制的变化标志着城市职能的根本转变。所有这些,都将给临汾市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空间区位

临汾市在空间区位上可分为3个层次:

1.大区位:为陇海——兰新地带成员城市,处于太原、西安、郑州等特大城市的多重辐射影响范围内;

2.中区位:地处山西省南部,为晋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同时也是晋南地区的首位城市,是山西与西北、西南、中原联系的重要“节点”;

3.小区位:位于汾河下游、临汾盆地中部,是晋南北部中心和交通枢纽,是临汾市域的经济核心。

根据其空间区位,从中西部地区、太(原)西(安)郑(州)复合影响带、山西省及晋南经济区3个层次对临汾市与相关城市做了专题性的比较研究(详见《临汾市城市定位研究专题报告》),得出如下结论:

1.临汾市在中西部地区18个省区219地市中,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居中游偏上。

2.在太原、西安、郑州3个特大城市复合影响带(不含3个省会)的9个地级市中,临汾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下游水平;本区域17个设市城市中,临汾等9个地级市的城市职能类型均为综合型,8个县级市除侯马外多为工矿型;工业职能方面,临汾市与区域内其他多数城市类似——为重型、资源型,城市与腹地区域联系松散,对区域产业带动能力弱。

3.临汾市在山西省11地市中,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处于中游偏上;全省10个地级市(市区)中,临汾市综合实力居中;晋南经济区6个设市城市中,临汾市在资源和产业基础、城市规模、文教科教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历史基础

临汾古为帝尧之都,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丁村人”遗址和其他一些考古发现,都足以说明临汾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和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属晋,晋国的中心即在今曲沃、侯马一带。至汉代始称平阳,宋、元、明、清均设有平阳治所,统管所属县邑。建国后,先后为临汾专区、晋南专区、临汾地区专署或行署所在地。历来是晋南北部乃至整个晋南地区的中心。

(四)区域基础

临汾市作为晋南地区的首位城市,城市的腹地区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从整个大晋南来看,晋南地区位于山西省南部、汾河下游,地跨临汾、运城两大盆地,光、热、矿产等资源丰富,但水资源贫乏。本区地处陇海——兰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是山西省对外开放的南“窗口”;农业基础好,是山西省最主要的粮棉产区;工业发展有一定基础,形成以冶金、煤电、化工、轻纺为主的工业体系。区域内有临汾、运城、侯马、河津、霍州、永济6个设市城市,24个县。全区土地面积占全省的22%,人口占全省的27.7%,GDP总额占全省的20.8%,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24%,农林牧渔总产值占全省的30.7%,财政总

收入占全省的15.5%,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省的6.5%。

从临汾市域看,地处晋南北部,地形呈两山夹盆地的“凹”字形态。煤、铁等矿产蕴藏丰富,煤炭储量占山西省的8.3%,地跨河东、霍西、沁水三大煤田,含煤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75%,其中乡宁煤田为我国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铁矿储量占全省的7.1%,且富矿比例大,占全省富铁矿的70%以上。全市土地面积占山西省的13%,总人口占山西省的12%,GDP占山西省的10.4%。区域内地域差异明显,全市17个县市(区)有10个贫困县,中部南同蒲——大运、侯月——曲辉沿线为经济开发和城镇发展的密集地带,中部平川7县市(区)土地面积仅占全市的31.6%,而GDP、人口分别占全市的79.9%和 73.6%;东西两山则贫困落后。整个市域内部经济、社会联系较为密切;另外,侯马由于交通、区位等优势,对运城市的新绛、绛县、闻喜、垣曲等具有一定的吸引和辐射。

(五)经济基础

2000年底,临汾市GDP达170.33亿元,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115.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5亿元,财政总收入14.9亿元,在全省11个地市中分别位居第3、4、4、5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8%、115.2%。在中西部地区219地市中(18个省、自治区),临汾市GDP、人均GDP、财政总收入分别位居第78、131、75位。

临汾市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13.1:52.1:34.8。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轻重比为1:9.1;从工业内部构成

看,以冶金、煤炭、焦化、化工为支柱。向外输出的主要商品是矿产品、农产品等初级原料和部分初加工产品,主要经济联系方向为周边区域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重型化、初级化、粗放型问题,产业创新和后续发展能力不足问题等,将对未来城市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特别是资源型经济转型、产业层次抬升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六)城市基础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市总人口395.03万人,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年平均增长1.27%。其中城镇人口106.15万人,城镇化水平26.87%,低于同期全省34.91%和全国36.09%的平均水平。中心城市——临汾市(尧都区)城市人口31.6万人,在全省10个地级市中居第5位,仅次于太原、大同、阳泉和长治;城市建成区面积36.3km2。

从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分析,临汾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1.1m2,人均生活用水量54.5t,人均铺装道路面积7.7m2,每万人拥有公交车5.5辆,燃气普及率64.4%。与山西省其余9个地级市相比较,除人均生活用水量居上游水平外,其他均处于中下水平。

(七)制约因素

制约临汾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产业层次较低,结构偏重,资源型经济特色鲜明;

2.城市竞争力弱,表现在城市的区域性职能不强,区域内城市之间职能雷同;

3.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中部平川区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东西山区水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 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有序和谐、政治民主文明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浓郁文化特色城市、科教创新城市、产业集群城市、枢纽中心城市、山水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 四、城市总体布局 采取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城市布局原则,城市未来主要向西南、东北方向发展;远期主要向北跨过渭河发展。 布局形态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未来西安城市将按照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的总体结构,形成几个外围副中心,即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的副中心;在北部方向形成以阎良为主的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中心;在南部方向形成以长安为主的副中心。五、重点建设的外围新区 疏解老城功能,建设新的行政中心: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讨论稿) 古浪县人民政府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0 第一章规划依据、年限、范围、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一、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2006) 3.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5. 建设部《关于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若干意见》 6. 《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7. 《古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8. 《古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9. 古浪县统计年鉴 10.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 11.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2.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 13.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14.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15. 《古浪县志》

二、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 近期:2010-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中远期:2021-2025年; 远期:2026-2030年 远景:2031-本世纪中叶。 三、规划范围 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辖区,面积5046.54平方公里。 2. 规划控制区范围 西到古丰乡冰沟墩村;东到土门镇八步沙林场;南到黑松驿镇黑松驿村;北到土门、泗水镇北界。面积约591平方公里。 3. 县城规划用地范围 本次中心城区规划用地南以新建水厂、北以上胡庄子为界,西以平顶山麓、东以俞家岭山麓为界,总面积为33.41平方公里。 四、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强化城市对外职能;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城市内部人工环境建设与外部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把古浪县建设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竞争力的现代宜居城市。 五、规划原则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古浪县位于武威市域,其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应与周边的大背景相协调,服从于武威市乃至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服从于运城市域的人口和生产力布局的要求。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文章标题: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目录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1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33.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64.县域人口规模预测原则…………………………………75.规划期___县人口增长途径分析…………………………………86.县域总人口和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97.县城城区的.人口预测…………………………………11专题二:___县城市城市用地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土地资源评价…………………………………142.___县土地利用现状…………………………………153.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供给需求分析…………………………………174.规划建设用地人均指标及规模确定…………………………………22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 ___县人口空间层次界定及人口规模确定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___县县域总人口和城市人口两个层次。1.1___县域总人口 ___县现状管辖范围内的总人口,即所辖安文、尖山、新渥、方前、玉山、尚湖、仁川、大盘、冷水的总人口,据2001年统计年鉴显示:在册人口206080人,县域总面积为1196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85585人,非农人口20495人。具体见下表:表1:___县人口分布一览表总人口(人)非农业人口(人)乡村劳动力(人)城镇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总计206,08020495109634安文30,240163037541新渥15,1963839394尖山13,0305146488深泽13,2902017855双峰5,1611013114冷水9,2801765222仁川14,7602328324双溪6,7531174163墨林3,338411789窈川4,202941923大盘7,9033094863盘峰4,073732484维新2,769401651高二3,954452047方前11,4212086851玉山16,3387878677胡宅11,1051737467万苍9,4371905839尚湖17,65543510399九和6,175733543 1.2___县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指规划范围内安文、深泽、云山、新渥等四处人口总和,2002年底总人口为5.01万人。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 2.1___县是一个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文本)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THE URDA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FOR ADMINISTRATIVE OF HONGYA 说明书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SICHUAN INSTITUTE OF URBAN-RURAL PLANNING & DESIGN 二OO四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1) 第二章规划背景 (5) 第三章规划依据、期限和重点 (10) 第四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 (11) 第五章县域经济与城镇体系规划 (15) 第六章城市性质与人口规模 (39) 第七章用地选择、城市远景发展及规划区范围 (42) 第八章县城总体布局规划 (47) 第九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4) 第十章城市风貌景观规划 (59)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64) 第十二章城市管线工程规划 (67) 第十三章城市防灾规划 (76) 第十四章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78) 第十五章旧区改建规划 (81) 第十六章城市规划区综合规划 (82) 第十七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83) 第十八章强制性内容规定 (85) 第十九章土地使用控制管理规划 (86) 第二十章规划管理措施及实施建议 (87)

第一章基本概况 一、县域概况 (一)历史沿革 洪雅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青衣江畔,从事简单的劳动,从夏商到北周初洪雅县分属不同的相邻县份。至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始置洪雅县,治地在丹棱县城厢镇,置洪川镇为洪雅镇,属嘉州所辖之县。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改洪雅县治所为丹棱县,洪雅镇置洪雅县,属眉山郡辖。以后随历代变革,南宋庆元十三年(公元1283年)洪雅并入夹江县,治所在夹江县城关,所属未变。明城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夹洪分置,复设洪雅县,至今治所不变。解放后洪雅县原为四川省乐山市辖县,1997年7月29日划属眉山地区现为眉山市辖县,辖11镇15乡265个村。总人口34.0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5.86万。 (二)地理概况 1. 位置和面积 洪雅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理位置跨东经102°49′—103°32′,北纬29°24′—30°00′。东北与夹江县、丹棱县接壤,东南与峨眉山市、金口河区毗邻,西南与荥经县、汉源县交界,西北与雅安市、名山县相连。南北相距64公里,北宽43公里,南宽46公里。中狭仅15公里,形如哑铃,斜置于峨眉山、大相岭和总岗山之间。 全县幅员面积1930.54平方公里(1994年土地资源详查数据),折合为292.3万亩,其中耕地23987ha, 林地133117.27ha,牧草地182.27ha。 2. 经济地理区位 洪雅县地处四川省中部,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成都平原经济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临汾城镇体系规划-文本101027

临汾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9-2020)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2) 第三章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8) 第四章城乡人居空间发展规划 (10) 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 (13) 第六章市政工程规划 (15) 第七章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9) 第八章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设施规划 (22) 第九章空间管制规划 (25) 第十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27) 第十一章城镇密集区协调发展 (29) 第十二章重点城镇建设引导 (41) 第十三章实施政策与行动建议 (43) 第十四章附则 (45)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修编背景与目的 为落实国务院和山西省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资源 型产业的相关政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积极利用新的 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 化进程,协调和管理市域城乡空间发展,促进临汾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编制《临汾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9-2020)》。 第2条指导思想 对接省域城镇体系布局,依据临汾资源分布特征、生态环境特征对市 域发展空间格局进行整体性重构,促进人口、经济要素和各项设施的 合理分布。将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做为工业化城镇化互动的枢纽,整合 重组资源型企业,大力调整资源型工业的空间布局,推动循环经济和 节能减排,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口和新兴产业向平川主要城镇集聚, 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3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5—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第4条规划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4)《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5)《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 (6)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晋政发 1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临汾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临汾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 版

引言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进行深度剖析,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绿地总面积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专题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本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本报告旨在全面梳理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现状 (1) 第二节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临汾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临汾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临汾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临汾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临汾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17 (1)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稿)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区位 住宅建筑类办公建筑类商业建筑类 教育科研建 筑类 工业建筑类多层中高层高层多层高层多层高层—— 城市更新改造区≤28% ≤25% ≤20% ≤50% ≤40% ≤60% ≤55% ≥20%,≤ 45% ≥30%,≤50% 城市新区≤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新城及县城≤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乡镇≤28% ≤25% ≤20% ≤35% ≤30% ≤40% ≤30% ≥20%,≤ 35% ≥30%,≤50%

城市规划说明书范例

商南县城火车站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一、概况 (一)区位条件 商南火车站位于商南县城东部,为客货两用的三级站。 火车站片区地处富家沟内,即火车站南北两侧,紧邻312国道,距城市中心约1km。属于商南县总体规划中强调的“东扩”的主要核心。片区通过富兴路、长新路与县城联系,是构建“山水园林旅游”新商南的城市二级结构中心。由于该片区处于商南城市发展的重要门户位置,对于打造旅游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品位,体现城市特色,推动商南对外开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商南县城市建设近期发展的重点。 基地四面环山,有排洪渠从用地中穿过。西侧高地为商南县气象局,场地内有部分平整坡地。规划建设总用地28.22h㎡(423.3亩),现状居住人口约1500人,主要为富家沟村一、二、三、四组村民。片区内除部分质量较好的建筑及大量破旧的农宅外,其余均为空地。富兴路与长新路均已建成。排洪渠从用地中纵穿富兴路与长新路而过。富兴路长570米,道路红线宽30米。 场地内大部分用地平坦,西北部分局部地段坡度较大。用地坡向以南向坡和东向坡为主,局部地块为西向坡。 (二)开发建设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火车站片区是商南城市发展的二级结构中心,是打造商南“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的一张王牌。铁路的全线贯通,使客源,物流快速增长,商贸旅游快速发展,土地价格升值,给火车站片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火车站片区紧邻312国道,也是城市的东入口。 (3)良好的环境资源:基地内四面环山,植被景观良好,部分地段坡度较为平缓,轮廓线较为优美。 2.不利因素 (1)大量现状质量较差的建筑给该片区的成片开发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现状用地内多为破旧的民宅及部分破败的工厂、小作坊,布局零乱,道路狭窄且多为断头路,不成系统。 (2)排洪渠从规划地块穿越,使原本线状的用地更加狭窄,造成规划布局开发建设的不利。 富兴路东侧用地最窄处34米,最宽处50米,排洪渠的穿越更加剧了用地的不便,破坏了 规划用地的完整性。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官网:https://www.sodocs.net/doc/6416559646.html,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市场研究及运营战略一体化服务商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CHINA MACHINERY MARKETING ACADEMY 官方网站:产业规划https://www.sodocs.net/doc/6416559646.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官网:https://www.sodocs.net/doc/6416559646.html,

官网:https://www.sodocs.net/doc/6416559646.html, 州作为西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努力将兰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富有活力、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兰州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 发挥兰州新区产业转移承接大平台、综合交通运输大枢纽、西向南向开放大门户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大数据、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及国际产能合作、生产加工贸易、服务外包等产业,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人才集聚、资源集聚、要素集聚,打造支撑兰州—西宁城市群乃至甘青两省发展的重要产业基地和服务“一带一路”及中新南向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平台。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产业、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以科技体制改革、产业品质提升、人才资源集聚、产业合作发展为重点,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深化与中科院系统在兰院所和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支持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工程等国家战略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大科学工程民用领域装置开发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建,

2020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千米,南北最宽约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区县。到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万人。 二十世纪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的增长速度,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登记在册文物点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历史地形地貌及国

师宗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豆丁网友(洪枫)倾情为您奉献,QQ:332985688,个人主页https://www.sodocs.net/doc/6416559646.html,/chess95660 第一章基本概况 师宗县地处滇桂两省交界,位于云南省东南边陲,曲靖市东南部。地跨东经103°42′至104°34′,北纬24°20′至25°00′之间。东与罗平县接壤,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隔江相望,南与邱北县相邻,西南与泸西县交界,北同陆良县毗连。县城丹凤镇距云南省会昆明市198公里,至曲靖市130公里。 境内由东至西最长横距9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6公里。全县总面积2782.9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约占90%,坝区面积约占10%。总耕地面积35.0295万亩。 师宗的地形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平均海拔1800-1900米,最高为菌子山,海拔2409.7米,最低为东南河谷的坝子737米,县城驻地丹凤镇中心海拔1852米。 根据地形差异和地质营力作用的不同,师宗可分为四个小的地貌单元:(1)西北侵蚀切割中丘原地貌,山顶平缓,地形高差不大,山坡呈“凸”形,河谷呈“V”形;(2)中部岩溶地貌,山岭和溶蚀、断陷和盆地相互镶嵌组成山坝相间地貌,规划区即位于此处,主要特点是丘陵地形起伏,小型坝子杂布其间,孤峰和掩埋式峰林拔地而起,景象十分壮观。该区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也较丰富,且水位浅,利用方便,是师宗县农作物的主产区;(3)东南部剥蚀溶蚀地貌,山势崛起,错落崎岖,山顶一般仍较平缓,而山坡则凸凹不平,坡度较大,大部分地区灰岩裸露,溶洞、竖井、石林、石芽遍布,地表严重缺水。(4)南部深切河谷地貌,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沟谷多呈“V”字形,南盘江流经该地区,河流两岸形成宽窄不等的阶梯,或冲积堆积物。 师宗境内由于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13.8℃。极端最高气温32.6℃,极端最低气温-15℃。年平均日照1793.4小时,霜期1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