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近现代经济专题

中国近现代经济专题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

〖主题知识概要〗

一、近代前期(1840――1919)

这一时期,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办或官商合办的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其中,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但仍占统治地位。

1、鸦片战争前,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市场。

2、外商企业:五口通商后,外国人在中国开办企业,是中国大地上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虽然其主观目的是经济侵略,但客观上又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技术、设备以及企业的管理制度。

从70年代后期起,外国侵略者非法对华输出资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各种工厂,设立银行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3、洋务派官办派企业: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在“求富”“求强”旗帜下,先后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化的标志,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1)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兴起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它是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尤其突出。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新建厂矿600多家,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涌现了张謇、周学熙和荣氏兄弟等爱国实业家。

二、近代后期(1919-1949)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又增加了新的成分,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

民主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份并存。

1、封建自然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处于被消灭过程中,其它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瓦解着自然经济。

2、外国自办主义经济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使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纷纷破产。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进一步便利了西方列强贵对华资本输出,列强加强了对中国财政经济的控制。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达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采取多种手段掠夺工矿业、农业和财政金融。解放战争期间,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获得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方面的特权,美国商品获得独占地位。

3、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占统治地位。

(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逐步形成了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

(2)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四大家族的经济垄断,

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3)全面内战爆发后,加强对广大人民的盘剥,造成工商业倒闭,农业产量急剧下降,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4)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这股反动的经济实力对中国的统治基本结束。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在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排挤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走向萎缩。

5、新民主主义经济

在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新民主主义经济由多种经济形式构成:个体小农经济、小工商业者经济、开明的地主富农经济、民族资本经济以及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互助经济和公有性质的军事和民用经济。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1、过渡时期(1949――1956)

这一时期第一阶段(1949——1952),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具体内容包括:土地改革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允许私营工商业的发展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面对国民政府留下的经济崩溃局面,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

(1)没收官僚资本和部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2)稳定物价,统一财政。

(3)合理调整工商业。

(4)在工矿企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主要是生产关系方面);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这一时期第二阶段(1953——1956),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确立和发展。

(1)1953年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把工作重心转向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制度上。

(2)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中国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包括国营、公私合营、集体所有)。

(3)“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这一时期,经济体制表现为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经济建设有成功,也有失误。

①成功:一个是巨大的经济增长(钢铁基地、石油自给、铁路建设);一个是经济建设经验的积累,这表现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八大”的决策、七千人大会的总结等方面。

②失误:主要是“左”的错误,政治上表现为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经济上表现为1958年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则是从政治动乱发展到经济领域,造成巨大及损失。

3、“文革”时期(1966-1976)

计划经济体制未变。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工作的机构瘫痪,处于无计划状态,但仍有一定成就。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

发展经济的措施:

(1)确定方针: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992年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改革。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探索阶段,当时的内容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1985年起全面展开,内容:一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二是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3)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经济建设成就:

农业:粮棉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京九铁路。

〖主题规律认识〗

一、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的100年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1、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2、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在中国东南沿海开辟五个通商口岸,并协定关税,疯狂各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步把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剌激下,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新式企业,中国社会出现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3、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输出资本,从此中国社会封建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并存,这是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

4、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四大家族凭借着国家政权,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形成了官僚资本。

5、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1953年-1956年又完成了国家对农、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和历史地位

1.产生:

原因:(1)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已达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资本主义的萌芽以在一切行业中出现(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在外商企业的刺激下,

经过: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开始兴起。早期的著名企业主要由“二厂一坊”即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财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中的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中下层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

3.短暂的春天。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处于夹缝中的中国的民族

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推动;“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成为并存的两大思潮。由此,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一度迅速发展,涌现出一批著名的人物,如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但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的势力卷土重来,民族工业的发展势头被打断。

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

4.特点和史地位:

特点: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其中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较慢,各部门发展不平衡。

历史地位:(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2)它是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产生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3.建国后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

第一次:从建国初到1956年后

a.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向单一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b.原因:为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照搬了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实现现代化等。

具体做法:(1)1950年中央决定全国的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2)1953年党公布了“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中国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

c.评价: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对部分工商业者使用和处理不当。

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a.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b.原因:客观分析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借鉴外国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c.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一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二是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d.评价:解放了生产力,活跃了经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

a.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b.原因:党中央进一步认识国情和总结经验教训,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具体做法: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评价: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4.中共土地政策演变

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变化,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作用。

(1)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了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

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3)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4)1950年,中国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三.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或调整。

①土地改革。由于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党和人民政府解放后继续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农业合作化。由于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从1953年开始,党和人民政府对农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③人民公社化。由于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因此决定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1958年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做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既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66.国有企业问题

(1)国有企业的产生: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将它们收归国家所有,使它们转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国营经济产生后,国家对这些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其实质是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国有企业的发展:“一五”建设时期,以重工业为主的国有企业得到发展,建立起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大型国营企业,交通运输业方面的成就也很大);国家在对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实行公私合营,使国营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3)国有企业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1966年,国家建成大型项目500多个。武汉、包头钢铁公司,大庆油田、大港油田、上海港、新安江水库等大型国营企业建成。交通运输业也有新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屡遭挫折。1966~1976年“文革”期间,在极左路线的冲击下,大批工人、干部离岗闹“革命”,经济工作的机构瘫痪,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克服困难,抵制和部分纠正“左”倾路线。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胜利油田等大型国营企业建成,交通运输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4)国有企业的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从1985年起,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国营企业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增加了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67.新中国建设成就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交通运输方面成就很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共30多条,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使南北铁路贯通,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3万多公里。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

1957-1966年间的主要成就:建设大中型项目500多个。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被发现并开采。新安江水库、上海港、兰新铁路建成。

1966-1976年主要成就: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胜利油田建成。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大秦铁路、安太堡露天煤矿、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大亚湾核电站等大型工程建成。

〖专题能力演练〗

一、选择题:

1、(2002年上海卷)鸦片战争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2、(2003年全国文综卷)太平天国在其占领区内实际推行的土地措施不包括

A.禁止地主收租

B.承认耕者有其田

C.没收地主土地

D.按人口重新分配全部土地

3、(2003年高考江苏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其根本目的是

A.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镇压太平天国

C.抵抗外国侵

略 D.维护清朝统治

4、(2003年全国文综卷)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其主要内容是

A.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将地主的所有财产分配给农民

D.组织农民积极从事生产

5、(2000年春季北京、安徽卷)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主要意义在于(1)提高农民的抗日积极性(2)促进经济发展(3)实行精兵简政(4)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A.(1)(2)

B.(1)(3)(4)

C.(1)(2)(3)

D.(1)(4)

6、(2003年高考江苏卷) 1950年土地改革实行了保存富农经济、中立富农的政策,其目的是①减少运动的阻力②稳定民族资产阶级③发展农村经济④保护农民的土地土地所有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7、(2003年高考江苏卷)中共八大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的是

A.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方针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8、(2000年春季北京、安徽卷)建国初期国营经济建立的作用是 (1)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经济基础(2)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准备了物质力量(3)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物质基础(4)有利于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

A.(1)(2)(3)

B.(1)(2)(3)(4)

C.(2)(4)

D.(1)(2)(4)

9、(2001年春季高考北京、内蒙古、安徽卷)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来实现的,这种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是(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2)限制资本主义剥削(3)受到人民政府的管理和工人的监督(4)带有若干社会主义性质

A.(1)(2)

B.(2)(3)

C.(1)(2)(3)

D.(1)(2)(3)(4)

10、(2001年春季高考北京、内蒙古、安徽卷)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A.归农民所有

B.归乡镇所有

C.归集体所有

D.归国家所有

11、(2002年全国文综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12、(2003年全国文综卷)下列关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13、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政府决定首先设置的经济特区是

A.西安、兰州、银川、西宁

B.长春、沈阳、大连、哈尔滨

C.昆明、成都、重庆、贵阳

D.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4、(2001年广东、河南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①集体经济②个体经济③私营经济④外资经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15、(2001年广东、河南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①专业化②商品化③集体化④社会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中国半殖民地经济的特点是①外国商品经济占据中国市场②中国商品经济开始出现并缓慢发展③外国列强对华资本输出④农村仍然是一家一户自足的经济模式⑤中国已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和贸易主权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17、洋务运动期间,曾国藩创办的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上海发昌机器厂

C.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D.湖北织布局

18、洋务派兴办近代民用企业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A.当时国内出现了日益扩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B.外资企业的诱导

C.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问题

D.部分地主、官僚、绅商对投资新式工业有兴趣

19、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工业产生了。此处“近代”的准确含义是

A.产生于半殖半封社会

B.使用大机器生产

C.以攫取高额利润为目的

D.对列强有极大的依赖性

20、中国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这主要是由于

A.可供工业发展的原料十分丰富

B.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C.是资本主义最早萌芽的地区

D.是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最集中的地区

21、以下民族企业,其创办的地点不是在通商口岸的是

A.发昌机器厂

B.陈联泰机器厂

C.继昌隆缫丝厂

D.贻来牟机器磨坊

22、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客观上所起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A.使中国日益陷入资本主义市场

B.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C.提供了市场、劳动力和技术条件

D.刺激了中国一些官僚、地主等人投资于近代企业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据相关知识回答23—27题

23、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从根本上说是

A.要实现夺取城市的最终目标

B.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需要

C.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必然

D.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

24、建国初,政府掌握城市经济命脉最主要是通过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B.稳定物价

C.统一财经 C.调整工商业

25、过渡时期,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措施包括①三反运动②五反运动③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④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A.①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④

26、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工业化的特点不包括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推动农业实现机械化

C.突出国防工业的地位

D.国营经济是工业化的主导

27、改革开放后,对城市经济的改革措施包括①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②实行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③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结合④优先发展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建国以来,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变革。据相关知识回答28—30题

28、土地改革以后,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这时的土地制度实质上是

A.地主土地所有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

C.集体土地所有制

D.全民土地所有制

29、人民公社运动"一大二公"的错误在于

A.违反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

B.错误估计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

C.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D.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30、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D.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二、非选择题:

31、(2000年春季北京、安徽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不过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耳。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 材料二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仍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

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 材料三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1889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李鸿章在采用大机器生产问题上的态度和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洋务派如何看待“求强”与“求富”的关系?

32、阅读下列表格材料

表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

表二 1978年、1992年我国几种经济成分比较表

请回答:

依据上表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3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半个多世纪内,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据此回答:

(1)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在哪里?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动哪两次政治运动?(3)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最主要客观原因是什么?

(4)简述19世纪60年代到“一战”期间经济变革对中国社会思潮产生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经济专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 DDDAD 6—10 ACBDA 11—15 CADBC 16—20 DAABD 21—25 CCDAD 26—30 BCBDB

二、非选择题

31、 (1)创办采用大机器生产的军事工业,是抵抗外来侵略的根本措施;采用大机器生产也有利于发展民用工业;应禁止民间采用机器铸币和生产军火等,以免危及清朝统治。(2)严重入超;中国的手工产品成本高,无法与外国的机器产品竞争;在中国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企业。(3)“求富”是“求强”的基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扩张;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32、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重大变化:

(1)从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私有经济占优势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并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原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受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2)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私营企业、外资、合资企业兴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33、(1)洋务运动,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2)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3)“一战”的影响。(4)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思想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反映早期资本主义要求的是早期维新思想,即主张与西方商战和实行君主立宪;随着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相继传播;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时,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并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9近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

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8,4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始终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中国社会新的阶层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A项排除。外国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项排除。 2.(2019年北京卷,16,4分)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A.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 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 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 【答案】A 【解析】材料中1878年开滦唐山煤矿、1880年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可知,这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企业。1902年和1908年北洋银元局、京师自来水公司都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述企业主要分布在唐山、天津、北京

地区,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只有京师自来水公司分布在北京,故B错误;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战败后破产,和1902年和1908年北洋银元局、京师自来水公司不符,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878—1908年间的几个企业,不能代表整个近代民族企业的状况,D以偏概全。 3.(2019年海南卷,8,2分)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 A.降低生产成本 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 C.加强国防安全 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答案】C 【解析】从题干时间看,当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将当时最大的军事工厂从上海迁往内地,很显然是为了避开列强,是加强国防安全的行为。这与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沿海工厂迁往重庆等地道理是一样的。A项即使有一定道理,也与时代大势不符,排除A项;B项和D项并不是迁移江南制造总局可以调整和缓解的,排除B、D两项。 4.(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1,15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答案】(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9分)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6分)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材料二“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得出,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

专题复习3 中国近代的社会经济及其演变

专题复习3 中国近代的社会经济及其演变 本专题重在揭示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经济由传统的自然经济不断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化的历程,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可以围绕近代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及其内在关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命运及归宿、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等问题加以整合知识内容,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网络。 [考点分析与预测] 考试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下,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经济形式:封建自然经济(包括地主经济和农民个体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等,把握每一种经济形式的产生、发展及变化过程,揭示各种经济形式间的区别和联系,客观地、辩证地分析评价每一经济形式,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能够从经济的变化来审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能力·思考·方法 1、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方式,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进行早期的资本输出,中国经济逐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并日益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成分由单一走向多元: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仍然占统治地位;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是中国境内出现的最早的近代企业;60年代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出现了自己的近代企业,而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在客观上又刺激、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进行输出资本,并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列强逐渐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百日维新、清末新政、20世纪初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的斗争,则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之后,洋务经济逐步破产。 (3)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之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的鼓舞,“实业救国”成为一大思潮,民族资产阶级纷纷投资新式工业,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加之军阀割据混战,中国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4)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倾销“过剩”商品,扩大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财政和重工业,美、日对中国的经济争夺加剧,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人民的反帝爱国、抵洋货倡国货等斗争,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及争取“关税”自主等,使民族工业有了显著发展;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革新币制等措施,逐步建立起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控制,民族资本受到抑制。中共在根据地则开展了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5)抗日战争时期,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统治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工业迅速萎缩;在沦陷区,日本实施“以战养战”方针,将沦陷区变为日本工业的原料基地,满足战争需要,攫取高额利润;在根据地,中共则开展了“地主减税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经济迅速发展。 ⑥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加紧经济侵略,商品大量涌入;官僚资本继续膨胀,民族工业进一步受打击,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超支严重;解放区开展深入的土地改革,发展生产,为新民主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⑦建国初期(1949-1952年),中共没收官僚资本,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将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使私营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中共也通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五反”运动等,打击不法资本家对社会主义的进攻,取得对市场的领导权,逐步建立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监督和把资本主义经济纳入国营经济的发展轨道;继续开展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为农村生产的发展和国家

专题五 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迁 学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5.大众传媒的发展。 [线索提炼] 线索一: 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 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中国被迫放弃闭 关自守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线索二: 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 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 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 难,陷入困境。 线索三: 考点清单 命题趋势 专题五 ×× 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西方列强在破坏中国旧的生产方式,催生近代工商业的同时,也把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带入了这块古老的大地,与跌宕起伏的政治风云一起改变着中国传统农耕经济下的社会生活。尽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先后有别、均衡不一、新旧并存、中西合璧,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但却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常规考点一、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③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予了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 ④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城乡经济联系加强,等等,也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的因素。 ⑤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根本的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 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原因。 (2)表现 ①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即纺与织分开,织与耕分开。 ②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3)特点 ①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军事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带有强制性。 ②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在国内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的速度较快,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比较慢。

2020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专题质检七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解析)

2020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 专题质检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广东广州调研,28)鸦片战争前,“外洋所产之大呢、羽毛、哔叽等类,并一切贵重之器物,则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战后,“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 C.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并未涉及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通商口岸而非内河航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前“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而战后“夷商自行转运……物充积于厦口”可知,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开放厦门,广州不再是唯一的通商口岸,反映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改变,故D项错误。 2.(2018河南郑州一模,10)开平矿务局在兴办时,李鸿章批准“距唐山十里内不准他人开采煤矿”,即使“土窿采出之煤应尽商局(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这一举措() A.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B.旨在实现煤矿业国有化 C.增强了官督商办企业的信心 D.有利于商办矿业的发展 ,近代中国无论是洋务经济还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一直受制于西方列强,故A项错误;李鸿章的举措使开平矿务局享有独占性的经营特权,而不是实现煤矿业国有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距唐山十里内不准他人开采煤矿”和“土窿采出之煤应尽商局(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得出李鸿章 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利用洋务企业的政府背景实现开平煤矿地区性的行业垄断,压制其他的潜在竞争对手,此举有利于开平矿务局的经营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李鸿章为了开平矿务局的发展,不惜用政府权力打击私营商办矿业的发展,是一种对商办矿业的压制,故D项错误。 3.(2018江西五市八校联考,8)下表是近代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项目1872年1881年 棉纱5万担 1 224.1万匹 棉布17.2万担1 493.1万匹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A.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 B.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C.民族工业在困境中发展 D.加速棉纺织业“纺”“织”分离 ,缺少出口额,无法推断处于贸易逆差,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无法推断对民族工业的影响,故C 项错误;材料中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织布不需要自己纺纱,加速棉纺织业“纺”“织”分离,故D项正确。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 专题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广东肇庆三模)鸦片战争前后,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六十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自然经济基本让位于商品经济 B.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落 C.政府放宽对棉花出口的限制 D.传统小农经济蓬勃发展答案 B 解析棉花是传统手工纺纱业的原料,从鸦片战争前后的进口到六十年代以后的大量出口,反映出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败,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项错误,B项正确;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小农经济模式,A项错误;材料现象是经济作用的结果,政府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C项错误。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当时的地租额很高,一般是地价的十分之一,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一。这就是说,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上述材料表明( ) A.土地税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 C.近代工业资本原始积累处境艰难 D.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许多资金用于投资土地而没有投入到工业中,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正确。 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是军事工业;而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转向民用工业。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派意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B.国内局势走向稳定和平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答案 B 解析洋务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患,即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到19世纪7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洋务企业的发展重心随之发生变化,故B 项正确。A项不是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后,故C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是在甲午战争后兴起的,故D 项错误。 4.(2018•河北五市联考)关于洋务运动的史学评价,有人认为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史观影响史学结论 B.史学研究要服务现实 C.阶级立场影响史学结论 D.历史认识无客观标准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体现的是革命史观的研究范式,“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体现的是现代化史观的研究方向,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B、C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史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史 【专题要点】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输出商品,并在东南沿海地区创办了一些船坞和工厂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经济成分。 2.自然经济的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2)表现: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纺织”“耕织”分离,手工业者大批破产,中国城乡商品经济发展(3)实质: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3.洋务运动(官僚资本的产生) (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内容:①自强、求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②筹划海防。③培养人才—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结果: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4)实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5)评价:积极作用:洋务派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局限性:只学习西方的科技,不改变中国的制度。说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二、民族工业的发展 1.晚清民族工业的兴起(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①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②概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①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困难,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倡导实业救国论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国初期的短暂春天:①原因:辛亥革命影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促进;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一战的影响。②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速);短暂。③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2)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曲折发展:①1927—1936年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基本实现全国统一,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推出一些有利于发展的经济和政治措施,民族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②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击(沦陷区日军的吞并、挤压;国统区的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等因素影响)③抗战胜利后走向萎缩;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美国商品排挤、官僚资本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等因素)④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三大改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 3.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民族资本主义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多重压迫。(2)国内政局和国际环境(3)政府的政策措施。(4)民族资本主义自身因素:民族资本的独立性与依赖性,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等。 4.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代表近代经济发展方向,有利于经济的近代化。(2)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阶级基础(3)民族资产阶级倡导的立宪改良、民主共和、民主科学等主张,既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中国近代史经济

中国近代史经济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项重要议题。在这个话题中,我们将探讨中国近代史中经济方面的重大事件和变革,并分析其对国 家和社会的影响。 一、鸦片战争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1840 年至1842年间。战争的导火索是英国向中国大量贩卖鸦片,而中国政 府试图遏制这种毒品的流入。然而,英国军队以武力回应了中国政府 的举措。 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政府在战后签署的 《南京条约》中被迫削减关税、开放多个港口以及向英国支付巨额赔 偿金。这些举措削弱了中国的国内产业,并导致大量的贫困和失业。 此外,条约中的最恶劣条款使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国家,剥夺了中国 政府对国内经济的控制权。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经济革新运动,旨在迎头赶上西方 列强在工业和军事方面的发展。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后半叶。 作为洋务运动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 设备,并鼓励商人和企业家投资工业领域。这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发展,推动了一系列的现代化建设,包括铁路、船舶制造、冶金和纺织等行 业的发展。

尽管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政府的 腐败和内部的分歧,这一运动最终未能取得长期成功。然而,洋务运 动显示了中国近代史上经济现代化的努力和探索。 三、中国的农业问题及农民起义 中国的农业问题一直是近代中国经济的难题。在清末民初时期,中 国农村地区的土地问题严重,农民地位低下,贫困和饥荒普遍存在。 在这个背景下,农民起义不断涌现。著名的农民起义包括太平天国 运动和辛亥革命。这些起义反映了中国农民阶级对压迫和剥削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对土地改革和农业发展的渴望。 农业问题的解决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土地改革运动 使得土地重新分配,并为中国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四、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近代史上另一个重要的经济事件。这一 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持续至今。 在这一改革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推动经济的市场 化和国有企业的改革。私营企业的兴起以及对外商投资的鼓励为中国 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中国还采取了开放政策,加强了 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 这些改革政策使中国的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保持了较高水平,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 助力。

2021年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 专题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1.(2021·全国甲卷·30)表1 1931~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 单位:吨 根据表1可知,当时 A.中国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 B.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 C.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 D.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 【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1931—1934年我国在钢铁业发展中,作为原料的铁砂产量和铁砂及生铁输出量很大,而钢铁消费量的绝大部分却是依靠进口,这说明我国的钢铁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故选D项;仅凭钢铁业一个行业进口成品较多不能推论出整个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的结论,排除A项;表格中我国作为原料的铁砂产量和铁砂及生铁输出量很大,不能说明我国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排除B项;表格中我国作为原料的铁砂产量逐年提高且铁砂及生铁输出量很大,说明国民政府的实业政策还是有较大成效的,排除C项。 2.(2021·广东高考选考·6)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洋纱输入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华南和西南地区输入多,江南地区输入少,主要因为自明清以来,随着江南地区棉花的广泛种植,原料(棉花)的供应充足,土纱原料成本比洋纱低,相比洋纱有较大竞争力,而华南和西南地区输入洋纱多是因为“产棉稀少”,原料(棉花)的供应不足,土

中国近代史(经济)

中国近代史之经济 一.晚晴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自然经济的解体: 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 鸦片战争前夕已有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并没有多大变化 1840 年鸦片战争后开始出现变化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19世纪60年代起解体速度进一步加快 ● 自然经济解体原因:(1)外国资本的入侵(最直接、最主要) (2)小农经济自身的落后性和脆弱性,抵挡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的 冲击 ●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对自然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削弱了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农村的家庭手工业, 也沉重打击了城市手工业 (2)使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一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开始受到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3)外国的商业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 (4)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业也发生了变化,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 移到上海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尤其是自然经济的破坏)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相结合) 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原因:(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 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中 国的商品输出 (2)洋货多为机器制成品,物美价 廉,竞争力强,不少中国土货 滞销 原因: (1)农民:生产自身需要的农产品和手 工业产品 (2)地主、贵族:剥削地租,自己消费 (3)商人: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田产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具有显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1)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2)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在一些主要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4)传统的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 ●洋务运动 1.概念: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2.背景:(1)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太平天国运动使得一些开明的官员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以及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 (2)近代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对于西方文化的宣传和“师夷长技以制夷” 思想的提出 3.代表人物: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主阶级洋务派) 4.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5.内容:(1)19世纪6年代—70年代,打着“自强”的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 经济成分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一、封建自然经济: 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破产,但仍占主导地位 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鸦片战争后外商在通商口岸创办船坞和工厂,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0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三、洋务经济: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其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这是中国开始从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明朝中后期,在江南苏州等地,纺织业部门,出现了代替手 工业作坊手工工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70年代 条件:①历史条件: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资政新篇》; ②外部刺激: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始兴办一些企业 ③洋务派诱导:洋务运动,对商办企业起到了刺激和诱导的作用。 情况: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1869年),还有陈启沅、朱其昂等人陆续开始经营自己的工厂,从此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了。 影响:产生民族资产阶级(19世纪6、70年代)和无产阶级(19世纪4、50年代)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 条件:①外部条件: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 ②内部条件:清政府也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扩大税源。 影响:棉纺织业发展尤为突出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1919年“五四运动”)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是:“一战”期间) 条件:①外部条件:一战开始,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内部条件: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的推动下 影响:资产阶级壮大——领导维护共和国体制的斗争,掀起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萎缩:国民政府建立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摧残,日益萎缩;……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合理调整了工商业,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公有制成为中国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五、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国民政府建立后,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使这些企业较完整地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 六、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时期: 一、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财产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二、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 三、“银元之战”、“米粮之战”:稳定物价,中央统一管理财政经济 四、建国初,合理调整工商业,大力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和生产改革,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五、1953——1956年完成了“一化三改”,取得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六、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确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七、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工矿业成就突出,农业按计划完成 全面建设时期: 八、建成大中型项目500多个 九、建成大庆、胜利、大港油田,石油全部自给,电力工业增长迅速 十、建成国内最长的兰新铁路 十一、成功爆炸原子弹,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文革”时期: 十二、湖北二汽建成投产、南京长江大桥、成昆铁路、湘黔铁路 十三、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恢复;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回升新时期: 十四、改革开放:农业经济全面振兴,工业造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项目:宝钢建成投产、负电子对撞机投入使用、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葛州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十五、对外贸易打开新局面,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

专题14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第01期)-2019年中考真题历史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

2019年中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 专题14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 考点62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2019年安徽)下图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该图反映了 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答案】D 【解析】根据“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可知,题干反映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近代企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机会,进入“黄金时代”。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2019年山东德州)下图漫画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透过漫画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辛亥革命后,掀起了发展实业热潮 C .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D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故C 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故ABD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 3.(2019年湖南怀化)“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晚清状元张謇的真实评价,其“兴国之梦”是指 A .实业救国 B .民主科学 C .民主共和 D .变法图强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的“晚清状元张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清末状元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回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企业。故A 符合题意,BCD 与张謇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A 。 考点63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2019年内蒙古呼和浩特)1862年清政府开设京师同文馆后,新式学堂在各派别主持下不断建立。请判断下列学堂建立的先后顺序 ①北洋西学堂 ②南洋公学 ③福州船政学堂 ④京师大学堂 A .①②④③ B .②④③① C .③①②④ D .④①③② 的 的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成因及趋势分析专题辅导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成因及趋势分析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和掌握其阶段特征、成因及趋势,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全面认识。 一. 阶段特征、成因及趋势分析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爆发至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半殖民地特征 1. 形式与关系: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前者对后者起防洪堤坝的作用,后者对前者有瓦解作用。 2. 成因: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 发展趋势及政治走向: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得满清王朝日益腐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不断加深。 第二阶段(洋务运动兴起至国民大革命失败):封建经济为主体,四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结构,呈现出愈来愈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 1. 形式与关系: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压制后三者,而后三者瓦解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又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 成因:19世纪60年代,因洋务运动的开展而出现了洋务经济;稍后,在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透导下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但是外国列强、晚清王朝、北洋军阀无论怀着怎样的动机,它们都要保护自然经济。 3. 发展趋势及政治走向: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晚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统治走向历史尽头;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并逐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立和深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前进,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运动遭受挫折;洋务经济走向衰落,地主自救道路破产。 第三阶段(土地革命战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占支配地位、五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结构 1. 形式与关系:封建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而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同时其他四种经济形式都对其有瓦解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但具有革命性与依赖性;新民主主义经济受中外反动经济的重大阻碍,但却是最革命、最进步的经济,它日益改变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2. 成因:中共在苏区、敌后区、解放区采取措施,发展经济而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始终控制着全国的政权,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又是它的经济基础。 3. 发展趋势及政治走向: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萎缩,旧民主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完全走向末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衰落、消亡的过程中,外国列强和国民党政权走向覆灭;新民主主义经济日益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二. 基本认识

2021年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08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考点训练

专题08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20年辽宁丹东)19世纪末,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的状元实业家是() A.张謇 B.卢作孚 C.侯德榜 D.荣德生 2.(2020年湖北荆门)下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企业注册数量统计表。该表说明了() A.列强加快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3.(2020年内蒙古鄂尔多斯)下图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与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B.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 C.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D.“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4.(2020年贵州遵义)如图是中国某一时期政府倡导的社会生活习俗新风尚,最早可能出现于()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中华民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5.(2020年江苏南京)下列场景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不断求新求变的是() A.行握手礼 B.参加科举考试 C.凭布票买衣服 D.乘坐高铁出行 6.(2020年福建)鸦片战争后,西服零星地出现在通商口岸。民国初年,新式服装除了西装,还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改良的旗袍。这反映了() A.民主政治确立B.纺织技术改进 C.社会生活变迁 D.开埠范围扩大 7.(2020年山东济宁)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变。下列社会生活现象的出现与辛亥革命直接相关的是()A.吃西餐 B.住洋房 C.剪发辫 D.看电影 8.(2020年湖南张家界)民国以后,“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些变化体现了() A.婚姻自主意识增强 B.交通通讯新变化 C.休闲生活方式新变化D.自由平等新风尚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 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知识精讲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 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 (一)近代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 A. 清政府统治后期的社会经济 1. 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经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社会经济:总理衙门设立后,中国海关管理权由英国赫德等操纵了近半个世纪。 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中国海关,便利了他们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外贸易,外国商品进口增长3倍,中国原料出口也相应增加。这说明,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同时,在这一时期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以“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3. 在洋务运动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4.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社会经济:甲午战后,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也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B.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 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一是由中国的半封建性决定的,军阀本来就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军阀割据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二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以后,大小军阀各霸一方,连年争战,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环。从1914年到1918年,农户减少了1500多万户,耕地减少了2600多万亩,荒地增加了4900多万亩。而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由于“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商业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

2021届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 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从1858年起英商运入中国的货物,或从中国运出的土货,除缴纳一次5%的进出口关税外,只需再缴纳2.5%的子口税,便可任意输往中国内地,不再负担其他任何征课。子口税制度的出现() A.有利于缓解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B.表明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C.促使列强转变了经济侵略方式 D.加速中国传统经济模式解体 2.19世纪60年代,在中国对外出口货中,茶叶仍占首要地位。生丝和丝织品的出口,仅次于茶叶而占第二位。草帽缏、皮货等货的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售价较低。这种情况表明() A.对外贸易完全被外国控制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中国逐步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3.如图为1902—1920年外国在华投资状况统计图(单位:百万美元)。由此图可知() A.各国在华投资均呈增长趋势 B.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深 C.在华资本反映列强综合国力 D.民族工业发展十分缓慢 4.1903年章太炎在《顺天时报》刊登《征婚告白》,其部分内容如下:“第一条:鄂(湖北)籍人。第二条:大家闺秀,性情开放,有从夫之美德。第三条:通文墨,精诗赋。第四条:双方平等,互相尊敬。第五条:夫死可嫁,亦可离婚。”这反映了当时的婚俗()

A.新旧并存,中西交汇B.全盘西化,删繁就简 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D.自由恋爱,革故鼎新 5. 1906—1931年中国机器进口种类分类 A.产业结构渐趋完善B.工业化进程不断扩展 C.机器分类走向细致D.手工业生产完全消失 6.近代中国部分年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据此可知() B.中国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C.西方列强加大了商品输出 D.中国近代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7.据统计,1865—1905 年,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1906—1952 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来自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地区。这一变化() A.受益于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B.是近代教育体制变革的结果 C.表明政治形势左右教育格局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专题复习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专题复习 中国近现代经济专题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该时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开始形成和发展时期,该时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存在的各种经济成分(1840——1919):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在整个中国近代史阶段,封建自然经济虽然不断瓦解,但始终占主导地位,是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 ②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办船坞和工厂。(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由此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③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由此出现洋务经济。 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并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兴起,但发展举步维艰。 (2)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 ①官僚资本主义通常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帝国主义而存在的落后经济,既有封建性又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官僚资本主义的消长概况: A、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开始形成于1927年,是以蒋介石

为首的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之一。 B、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依靠国家政权,大肆搜刮,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C、解放战争时期,战争消耗了大量官僚资本,使官僚资本主义濒临崩溃。 D、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官僚资本由此消亡。 ②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革命型的经济它从1927年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建立时开始出现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而退出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经济包括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或解放区的经济以及1949~1956年过渡时期的经济)。 二、外国资本主义在华消长概况: (一)鸦片战争后(开始阶段) 1、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非法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外商企业在华兴起,它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剥削中国劳动人民。 2.影响:外商企业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近代企业,其主观目的是侵略,但客 观上为中国带来近代化的技术与机器,造就了中国最早期的产业工人,刺激了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产生。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迅猛发展阶段) 1.(1)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被迫在《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从而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取得合法地位。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大规模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方式包括:抢夺路权矿权,开设银行,大规模投资设厂),外国资本在华势力不断增强。 2.影响:(1)中国的矿藏资源遭到掠夺,重工业无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