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全套教案)人民版 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全套教案)人民版 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感到骄傲和自豪的。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重难点突破】

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农业的起源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

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

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水利的兴修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的兴修都江堰(战国)

郑国渠(战国)

3.王景治黄河(东汉)

4.井渠法:主要应用于干旱地区。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农民沉重的负担

1.沉重的赋税

封建王朝都要向农民征收比率和数额不同的赋税。

古代赋税有田租、户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及其杂税。

农民的赋税成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并奠定了古代帝国富强和繁荣的基础。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泰半之赋”,使农民负担沉重。

2.繁重的徭役

秦隋王朝力役繁重,严重破坏经济,使社会动乱。

五、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形态的演变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2.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

3.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课堂小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课堂讨论:中国古代历朝都发生民众暴动。为什么农民会被逼上反抗的道路?

第二节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工官”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和对科学的崇尚之情。

【重难点突破】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老师的讲解进行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你知道中国英文名称CHINA的来历吗?说明了什么?

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读音来自“昌南”的读音,昌南即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说明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因此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

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主要生产青铜器,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

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一、田庄手工业

1.田庄

——一个社会单元,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2.古代田庄经济的特点

(1)田庄是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2)田庄里的劳动者为依附农民

(3)田庄手工业主要是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主要不是为了交换,田庄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二、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特点: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计成本和奢侈性;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各种行业的封闭性;劳动者缺少积极性。

三、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一)织女的劳绩——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新石器时代:原始纺织业出现。

汉朝:技艺高超、提花技术。丝绸之路。

唐朝;规模大、分工细、品种繁多。

宋朝:棉纺织业发展。

明清(进入鼎盛时期):民营丝织业兴盛,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二)攻金之工——冶铸业

1.冶铜技术

新时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

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

春秋至秦汉: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

2.冶铁技术

西周:已能制造铁器。

战国:铁农具推广。

东汉: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三)夺得千峰翠色来——陶瓷业的发展历程

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从商朝到东汉:由陶向瓷过渡。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

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瓷都—景德镇。

[课堂小结]概括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私、家庭)

(3)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

(4)技术不断进步。

(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课堂讨论:为什么中国工业由古代领先世界到近代反而落后?

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内容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

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及原因。

理解在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分析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有关历史文献来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发展情况,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并且主动进行查阅和借助互联网获得更多的信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实地考察,进而用比较法把所收集的实证资料和文献进行比较以验证书中内容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重难点突破】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历史概括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等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商人”和“商业”名称的由来。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朝人善于经商。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

范蠡(吴越争霸时人物)——商人祖师

商业贸易作为社会经济现象的一个方面,与工农业生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进步。

历史上的商业贸易现象包括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等方面。

一、商业的发展

1.产生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

(1)原始社会: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出现了职业商人和货币。

(3)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即官方垄断商业,商人

由政府供给衣食,为政府服务,成为“官商”)

(4)春秋战国:①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

②货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

③著名都会形成。

2.汉唐:抑商政策,发展缓慢(?)

3.宋辽金元:新发展,打破市坊制度:重心东进南移;纸币出现;对外贸易陆路转为海路

4.发展新阶段(明清)

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主导。

③大量农业、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商品十分丰富。

④破产农民自由出卖劳动力,成为雇工,劳动力成了商品。

⑤区域性的商人实力雄厚,形成商帮,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商业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由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又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商业迅速繁荣。

表现:①大都市的出现,如长安、洛阳、扬州。

②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出现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思考;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 ——根本

②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③交通、货币等。

二、城市的发展——坊市与城镇

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的繁荣与否代表了商业发展的水平。

(一)“市”的发展

“市”、草市、夜市

◆“市”的发展的发展过程:

(1)汉代的市作为集中贸易地,场所有严格的规范,管理相当严格,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2)六朝时期出现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施行经济管理。

(3)唐代草市的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还出现了夜市。

(4)宋代的“市”不再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再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原本不许设立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视;草市、夜市更加繁荣,草市内还有完备的饮食设施。

(二)商业都会的崛起(汉代以来)

战国:

汉莽:

隋唐:

宋元:

明清:

◆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主要途径

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作为统治阶级政治中心发展起来的“城”,二是以工商业经济为基础的作为商品交换中心发展起来的“市”。

◆中国古代商业都市发展规律

从兴起的原因看,战国到寒带的城市多是因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而兴起为商业都市。唐宋以来,商业都市多以工商业发展兴起;

从功能看,商业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从地域分布看,商业都市从战国到唐朝主要分布在北方,到唐朝以后,南方的都市数量明显多于北方,明清时期,江南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三、发达的内外贸易

(一)徽商与晋商

徽(徽州)商与晋(山西)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徽商与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

徽商:“红顶商人”胡雪岩;“遍地徽商”之说

晋商:电视剧《乔家大院》;孔祥熙家族

(二)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

对外贸易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刺激了沿海商埠城市的兴起和繁盛。

到汉代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国度,而是世界交通网络的东方中心。

1。丝绸之路

形成:“张骞凿空”——基础

设西域都护

2.陶瓷之路(海上丝路)

◎思考:为什么唐代以后,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战乱;经济重心南移;航海技术的提高……

(补充)货币的发展——从贝壳到银元

♦商周时期最早的货币——贝币

♦春秋战国:多种多样(布币、刀币、贝币等等)

♦秦:统一货币

♦汉唐:铜钱发行量越来越大

♦北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朝:纸币作为主要货币

♦明清:废行纸币,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

[课堂小结]概括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特点

(1)起源早,并不断发展

(2)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3)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4)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

(5)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6)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7)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地下。

(8)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农业、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有力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即“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我国古代虽有“无商不奸”的说法,但没有商业,国民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我们既要繁荣市场经济,又要规范市场秩序。

第四节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政策

【内容标准】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比较秦与西汉两朝统治者实行不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所带来的不同政治结果。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学习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

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从而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重难点突破】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一、重农抑商

1.首倡:商鞅变法

2.含义:强调重视发展农耕,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原因:根本原因:由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重要原因: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即农民和小农经济

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充当者。

4.历代重农抑商的措施

原始社会末期到战国:重视和鼓励

战国时的秦国:商鞅:重农抑商A、身份上贬低商人的地位,重本抑末。

B、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

C、重征商税。

汉代:全面控制工商业

中唐以来: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

明清:闭关政策

5。影响:(1)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发展和增强封建国家的综合国力起了积极作用,并为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奠定基础,从根本上说重视农业是正确的.

(2)但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请归纳一下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特点。

A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 B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C重征商税。 D禁止对外贸易。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

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中国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流域、北方的黄河流域,古代经济发展呈现区域特色。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有一个自北向南转移的过程。

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以后,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三、禁奢侈

无法抑制的原因:贵族高官是统治阶级,封建政府不可能从根

本上彻底消灭他们。

四、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1)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下西洋)(2)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2.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

极防卫措施。

3。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4。后果: 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闭关政策虽

起了一定自卫作用,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

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所以闭关政策

带来的恶果要比海禁大得多。

五、资本主义的萌芽

1.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有了缓

慢发展。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

2.缓慢发展的原因:

(1)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 .

(2)缺乏资本积累,重重关卡,征收重税.

(3)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4)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认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它的成长、发展,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学习目标:1.掌握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2.知道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及其特点。3.探究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古代中国金属冶炼技术、纺织技术和陶瓷技术的发展,归纳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重点)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掌握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的特点及其力量对比的消长。(重点、易错点)3.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广受赞誉的原因。(难点)4.从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角度,分析古代手工业对世界的影响。(难点) [知识梳理]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许多行业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3.成就 (1)冶铁业 (2)制瓷业 (3)丝织业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主要类型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作为商品出卖。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 (1)两宋之前: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2)元朝时期: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3)明清时期: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江南一带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资本主义萌芽 (1)时间:明朝中后期。 (2)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地域:江南地区。 (4)清朝:继续发展。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素有“丝国”和“瓷器大国”之称。 2.表现 (1)西汉开始: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为欧洲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释疑解惑]

高中历史同步导学人民版高一必修二学案:专题一_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_word版有答案

[课时作业]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D.耒耕耜耕 解析:根据所学刀耕火种是最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而不是春秋战国以来,故A项错误;最早的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使我国古代农业进入“石器锄耕”阶段,仍然是原始时期,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耒耕耜耕同等石器锄耕,故D项错误。 答案: C 2.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有“粟米”,还有“布缕”等。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国家赋税过于繁重B.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 C.自然经济雏形显现D.小农经济正逐步确立 解析:材料“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但不能反映国家赋税过于繁重,故A项错误;“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与材料“一些诸侯国开始”表述不符,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强调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与此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有‘粟米’,还有‘布缕’等”,从侧面反映出小农经济正逐步确立,故D项正确。 答案: D 3.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被刻作等不同形状,这些田字的形状特征可以用于研究() A.井田制B.分封制 C.均田制D.郡县制 解析:商朝甲骨文只能研究商朝或商朝以前的制度,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根据材料“甲骨文中的‘田’字”的形状特征得出可以用于研究井田制,故A项正确;与“田”字有关的是土地制度,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到唐朝前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战国时期秦国以及秦朝以后的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A 4.《礼记·月令》载:季夏之月(六月),都说烧草取灰或沤草使腐用作肥料。深耕、施肥、粪种、一年再获。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A.独立发展B.农牧结合 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 解析:农业独立发展是指农业脱离畜牧业等生产部门形成单独的生产部门,与材料的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农牧结合是指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深耕、施肥、粪种、一年再获”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特点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点,生产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材料没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小农经济导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学习目标】 考纲要求: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重点把握: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培养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文素养。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 阅读内容:“‘神农’的传说”、“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课前预习】 一.地位:农业是古代中国。 二.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1)原始阶段:基本的种植经营方式是,时期的南方仍采取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农业发过的地区采用工具和技术, 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在这一时期形成。(秦国“以牛田”)(3)汉朝:技术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增加,出现了便于中耕的、便于收获的和播种工具。 东汉时期:开始取代二牛抬扛的犁,这种先进的耕作技术便于牛耕的,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它可以控制耕土的。三.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工程,使平原变成天府之国。 秦国关中平原的。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这种水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一带的干旱地区,称。 东汉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 四.古代土地制度 (1)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实行土地私有制,分为 和。 五.基本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堂导学】 1.目标视角:要理顺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及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内在逻辑关系。随着和,提高了生产力,过去那种逐年调换土地、轮种休耕就没必要了,这就为土地与劳动者关系的逐渐固定化提供了可能。亦即精耕农业的产生推动了土地私有化,土地私有化又打破了以往那种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生产形态过渡,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春秋战国开始,手工业也日益。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这种男耕女织,以织促耕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同时国家的、等也发生转变。 2.学术视角: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联系与区别 自然经济,简单来讲是一种没有商品交换、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其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小农经济指的是以个体为单位,以精耕

高中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全套教案)人民版 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感到骄傲和自豪的。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重难点突破】 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农业的起源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2020】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 “学思之窗”,思考: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10 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提示】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雇佣关系,“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两者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机工是早期雇 佣工人。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远销亚、非、欧许多国 家,广受欢迎和赞誉。中国素有“丝国”和“瓷器大国”之称。 2.表现 (1)西汉开始: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 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为欧洲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知识网络知识精要 1.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产品精美,品种繁多 ,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 先地位。 2.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 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 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缓慢发展。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史料一]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史料一]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史料二]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西台漫记·记葛贤》[史料解读] 提炼史料一隐含信息:一是官府的立法保护和干涉;二是民间的自卫举措。 由史料二文字信息“大户……小户……相资为生”来归纳现象,由现象来揭示本质。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特点的原因。 (2)概括史料二反映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1)官府的立法保护及对手工业者的干涉;手工业市场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 (2)现象:手工工场中的雇佣劳动关系。实质: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互动课堂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 古代中国的经 济政策互动课堂人民版必修2 疏导引导 一、重农抑商 1.含义: 就是强调重视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确立: 战国时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以后历代王朝都沿用。 3.确立原因: (1)努力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其原因有:①农业能为人们提 供最基本生活资料;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③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④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⑤商品交换不发达,拥有货币、店铺和作坊不如经营土地能使生活有保障;⑥从根本上来讲,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2)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而易于驱使,谨慎而遵从国法,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和君主的地位。

(3)评价 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因此,从根本上说重视农业的思想也是正确的。(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农业也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同时,抑商的结果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 1.原因: ①在大一统的政治经济结构中,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不同。 ②最高权政集团施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出现畸轻畸重的偏差,使地 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受到影响。 2.表现: ①秦王朝对关中秦国本土和新征服的六国故地实行不同的政策,使关东地区的经济结构遭到破坏。 ②西汉时期,关中地方享有特殊的地位;东汉时期,“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也受到优待。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学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专题总览】农业 基本构造手工业 古代中国经济的商业 基本构造与特色重农抑商政策 经济政策 “海禁”政策 【课程标准】概括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认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色。 【知识构造】宋元:国外商运发展快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业发展历程明清: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地区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出现商帮和会馆 宋从前:市的商业活动存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商业市场(市)的发展历程 宋此后:“市”打破了原来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宋从前:城市主假如政治功能、军事功能 商业城市的发展 宋此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知识梳理】 一、商业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初期的商业互换。 2、商朝:商业有了初步发展,职业商人和最早的钱币已经产生。 [ 中国最早使用的钱币是天然贝壳 ] [ 特别提示 ] 商消亡后,商朝人以擅长经商著称,因今后代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3、西周:推行“工商食官”政策,官府控制商业。跟着商业进步,交易活动日趋屡次,钱币需求数目增添,大量的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很多庶人打破官府的约束,经营商业致富,成为有强盛实力的商人,私商渐渐代替官商成为 商人的主体。跟着商业的繁华,形成了很多有名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为追赶收益而来往奔走。 6、唐朝: (1)水道商运发达:商船“俞大娘航船”以规模弘大著称,南至江西,北至淮南,每年来回一次, 所获收益十分可观。

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协助性经营场所买卖特别兴旺。 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接踵问世。 柜坊:专营钱币的寄存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是我国初期的汇兑制度。 [ 特别提示 ] 隋唐期间,政治上的一致和大运河的开通,亲密了南北方的经济来往,加上农业、手工业的发 展,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屡次,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体现出空前繁 荣的情景。 宋元: (1)国外商运发展快速,国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根源之一。 (2)海运的兴旺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量港口城市走向繁华。 (3)跟着商业的发展,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明清: (1)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地区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3)出现了商帮和会馆。①商帮是按地区结成的商人公司,晋商和徽商的权力最为强盛。②会馆是同一 地区的商人停宿、储运、社交的重要场所,其出现与商帮相关,会馆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 [ 特别提示 ] 古代旅途盗劫为患十分广泛,商人们常常面对着人身财富安全威迫。 “市”的发展历程 整体趋向:严格限制阶段( 从周至唐 ) →放松限制阶段( 宋至明清 ) 。 1、秦汉: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市处于城中特定的地点,周围有围墙,与 民居严格分开(城市布局推行“坊市制”);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准时开市、 闭市,闭市后不准交易。可知这一期间商业活动存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别的,城市主假如政治中心、 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这些状况直到宋朝才发生根本改变。 2、南北朝:在乡村交通便利的一些地址自然形成了乡村市集----“草市”。从“草市尉”一职,可知政府关于这类“草市”也推行行政管理。 3.唐朝:“草市”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华。 4.宋朝: ①“市”打破了原来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线被打破,市分别在城中,形成了繁华的商 业街;旧时间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繁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优质课教案_6

《小农经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小农经济产生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的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小农经济的特点; 2、难点: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社稷图片,引导学生回答社稷的定义,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社稷是国家的象征,从而引出我国古代以农为本。设问: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引入新课。 一、小农经济的含义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问题探究: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关系? 教师给出定义——小农经济: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和机械化大生产相对应;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和商品经济相对应; 学生连线(以中国为例) 教师总结: 1、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 2、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 3、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小农经济” 二、小农经济的形成 展示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变化,总结小农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 公元前509年,鲁国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 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从法律上确认了土地私有,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总结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江苏省镇江市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 人民版必修2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第4课时) 【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合作、探究,教者讲解、点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学习流程】 ■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一、重农抑商政策 1、产生于______时代,______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基本国策。 2、基本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这个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最______的经济政策。 3、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4、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沿袭农本商末的思想;盐、茶等重要商品的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组建庞大的______手工业。 5、影响:①积极性:一定时期(封建社会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促进小农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②消极性: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特别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二、“海禁”与“闭关锁国” 1、基本含义:明清时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______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______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正常贸易。(明代“海禁”源于防倭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缘于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影响: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时期维护了国家的安全。②局限性: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堵塞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的渠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3、原因 (1)从主观因素看:①从明朝中后期起开始,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古老的中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封建统治者只能依靠强化君主专制、加强特备注(教师二次备课栏及学生笔记栏)

高一历史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艺术生专用) ★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基础知识填空: 一、农业 (一)发展原因:①生产力水平提高; ②生产关系调整; ③有利的社会环境; ④有利的地理环境; ⑤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对前代的继承 (1)产生原因(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 生产力的提高;封建__________ 确立 重农政策 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封建剥削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 (2)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 (3)评价: ①肯定: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生活比较稳定; 小农经济是国家___________主要来源,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②不足:具有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封闭性和脆弱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易受到天灾。战争威胁) 近代以来成为阻碍资本主义_________成长主要原因 (四)土地制度 1、演变:(原始)氏族集体所有制—→(奴隶)____________制—→(封建)封建土地___________ 2、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1)成因:①生产力的提高。如_________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

②生产关系的调整:赋税制度改革和变法。如战国时期秦国的__________变法 等 (2)来源:转化;赏赐;垦荒;但最主要的是土地__________ 3、土地兼并 (1)原因:土地私有制(根);封建经济发展(主) (2)解决:均田和限田;鼓励垦荒 (3)影响:①土地利用率高,形成_________耕作方式; ②土地开垦增多,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③引起经营方式的变化:(明清时期)租田制日益普遍化,农村劳动出 现 ▲(五)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地域:形成‘南稻北粟’两大中心; ②经济结构:以___________手工业为主,家庭手工业为辅(即男耕女织) ③耕作方式:借助牛耕技术的提高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而形成主要的耕作 方式是______________ ④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经济; ⑤土地制度:基本形态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手工业 1、三种经营形态 明代以前,______手工业占主导;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家庭手工业是补充 2、典型的手工业成就: (1)矿冶:夏商周时期的“_青铜时代”; 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法;早在______,人们就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 南宋时,我国开始用______冶铁。 (2)纺织:商代的_______,说明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唐代出现的缂丝技艺;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_捍、弹、纺、织棉纺织技术; 明代后期的____________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3)陶瓷(从陶到瓷):陶器的发明是_新石器时代__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 东汉时期出现______, 南北朝时期出现_________; 隋唐时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了中国陶瓷“南青北白”的格 局,其中唐三彩闻名世界; 宋代,______成为“瓷都”;明代创造了斗彩和_________; 清代出现闻名中外的粉彩和__________。 口诀:东汉青瓷南北白瓷 日常唐代(独立)青花元釉 五彩斗明珐琅清粉 3、发展特征:历史悠久;部门多,分工细; 长期技术处于; 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明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占主导,明中叶后手工业为主 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 地域分布出现趋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知识整理

历史必修Ⅱ专题复习资料整理(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内容】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寻农业之发展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形式是农业经济。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1.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 (1)耕作技术的发展: ①耕作方式的变化:刀耕火种——铁犁牛耕(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②农业动力的变化:人力——畜力 2.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原始社会:木石农具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出现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推广汉代时期:铁制农具普及 西汉耦犁(二牛抬杠)东汉“一牛挽犁”“唐代曲辕犁” 3.水利事业的发展: (1)水利工程:远古时代:大禹治水 战国时期:李冰支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汉代:井渠法;王景治理黄河 (2)灌溉工具:戽斗(原始社会晚期)---翻车(三国马钧)---立井水车和高转筒车(唐代)----水转翻车(宋代)----风力水车(明清) 二、土地制度: 1、演变: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战国时期:商鞅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 北魏到唐前期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后因土地兼并严重,被废驰。 2、存在问题:土地兼并问题(“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三、赋役制度:(1)繁重的赋税:主要形式为田亩税和人头税。 (2)沉重的徭役: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四、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 ①农业起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②基本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庭手工业为辅,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④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但长期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 ⑤基本模式:以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 ⑥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 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2020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学案必修2

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古代农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1)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促使小农经济形 成。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生产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产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 (3)自耕农占有小块土地,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采用租佃制剥削佃农。自耕农和佃农都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精耕细作的含义:个体小农在小块土地上实行集约经营,精耕细作,充分挖掘土地的增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提高土地利用率 (1)扩大耕地:垦殖平原,开垦丘陵山区、湖边低地和滨海滩涂。 (2)提高复种指数:实行间作、套种、轮作复种。 2.提高土地生产率 (1)耕作农具改革创新:西汉发明耧犁;唐代发明曲辕犁;宋元时期加以改进。 (2)耕作技术进步:总结一套中耕技术。 (3)排灌方面:兴修水利,发明翻车、筒车等提水工具。 (4)施肥方面:商周时代使用粪肥和绿肥,后扩大肥源;注意合理用肥。 3.选育良种 (1)育种方法:穗选法、株选法。 (2)无性繁育技术:有扦插、嫁接等。 4.掌握农时:通过天文观测,创造二十四节气。 5.意义:古代中国农业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奠定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深厚根基。

【名师点睛】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易错提醒】 1.“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自给自足≠富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指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3.小农经济不是我国封建农业社会的唯一模式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农业社会的基本模式,它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既区别于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又与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经济存在明显不同。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但封建经济中并不是只有小农经济。因此,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 【轻巧识记】“一、二、四、五”归纳中国古代农业 一种模式:小农经济。 两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四大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封闭分散。 五种工具:耒耜、耦犁、翻车、曲辕犁、筒车。 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特点 史料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画线部分体现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 史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 提示经济形态: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一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一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认识生产力的演进在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2、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分析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及其严重危害。 3、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中,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和创新,并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2、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农业经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

我们先学习古代中国的经济。 展示片2:师: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包括哪些内容?生:农业、手工业、商业。 师:农业在我国古代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呢?下面大家看一组材料: 农业是天下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 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 汉景帝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民间俗语 由此可见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引出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经济。 在中国古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把其看作是立国之本。 展示片3: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讲授新课】学习目标、重难点(略) 展示片4:下面我们就从从农业起源、耕作技术的演进、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沉重的赋税和力役、水利工程方面来进行学习。 展示片5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后代又称什么?炎黄子孙。 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黄炎子孙”。 课件展示:神农图片及“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

(新课标)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单元整合提升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单元整合提升 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和基本特征 1.共同因素 (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2.基本特征 (1)经济结构: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到南的转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有益补充,但中国古代工商业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朝和清朝时期还采取“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途径及特点

1.条件 (1)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种植普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2)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以来,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3)发达的商业。一批大中城市的兴起,农产品、手工业品广泛投入市场,以及明中期以前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 (4)充足的货币。大量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途径 (1)手工业者扩大生产规模,雇人进行商品生产。如在苏州和杭州,机户开设“机房”,雇人经营,形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2)富有商人打入生产领域,直接雇人组织商品生产。如在棉纺织业中心松江,出现“暑袜店的店主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分散生产”的经营模式。 两者的不同是机房属于集中的商品生产,暑袜店进行的是分散的商品生产;相同之处是机户或店主与生产者的关系都是雇佣与被雇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关系。 3.特点 (1)从行业和区域看,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的丝织行业。 (2)从表现看,主要是苏州丝织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从程度看,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个别地区的个别行业,是十分微弱的。 (4)从地位看,资本主义萌芽从明朝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以前,长期处于萌芽状态,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典例】2015年,在江西南昌发掘的海昏侯墓不仅是首次发现的各项要素齐备的西汉列侯墓园,而且还有数以千计的竹简和近百版木牍,对于西汉历史研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以下出土文物和结论之间相符的是(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三 Word版含答案

课时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知识点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1.先秦 (1)商业在商代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2)西周时期,交易活动频繁,货币流通骨贝和铜贝。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2.汉代 商运活跃,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为追逐利润而奔波。 3.唐代 (1)水路:有所谓“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航程较远。 (2)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兴隆。 4.宋元 (1)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区。 (2)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3)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明清 (1)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2)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预习评价】 1.(判断)北宋时期,纸币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2.(判断)会馆和商帮的出现反映了明清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3.(思考)“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唐代元稹的这首《估客乐》主要描写了商人怎样的生活状况? 试答:商人为求利而奔走于天南海北。 知识点二“市”的发展 1.秦汉 (1)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收受金钱也有法令限制。 (2)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2.南北朝时期 (1)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2)政府设立“草市尉”,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3.唐代 (1)“草市”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2)“夜市”比较繁荣。 4.宋代 (1)突破限制: ①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2)发展表现: ①“市”分散于宅屋之间,有的街道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②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 ③“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5.明清 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荣。 【预习评价】 1.(判断)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最早源于汉代。(×) 2.(判断)宋代商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政府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监管。(×)

2019-2020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2)

2019-2020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 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2) 【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学习重点 1. 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学习难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梳理】 【知识清单】 清单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原始农业 (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①的国家。 (2)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②______。 2.夏商周时期的农业 (1)农具:商周时期出现③_______农具,但在农业中只是少量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已懂得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等技术。 (2)作物:④_____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清单一①粟②刀耕火种③青铜④西周 清单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开始:①___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发展:西汉赵过推广②___,③__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④___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⑤___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⑥___已经使用。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 (2)耕作技术:⑦___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3)耕作制度: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⑧___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农业灌溉 (1)水利工程:有⑨___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农业灌溉工具: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⑩___;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清单二①春秋战国②耦犁③东汉④汉朝⑤江东地区⑥垄作法⑦魏晋南北朝⑧宋朝⑨战国⑩筒车 清单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的集体耕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