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锦集七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具准备:

每人一个圆锥,师准备一个大的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直观感受观察讨论汇报)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补充习题

1出示一组图形,辨认指出哪些是圆锥。

2出示一组图形,指出哪个是圆锥的高。

3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教学反思:

观察、感知中认识并掌握圆锥的特点,经历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的过程,加深了对圆锥高的认识。在旋转,对比圆柱和圆锥的过程中,加深对圆锥特点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1)两个质数的和是39,这两个质数的积是。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质数的意义及数的奇偶性等知识。

两个数的和是39,说明这两个数一个数是奇数,一个数是偶数,因为它们都是质数,所以其中的偶数只能是2,则奇数是39-2=37,37×2=74。

解答 74

(2)120的因数有个。

分析求一个较小数的因数的个数一般用列举法,但求较大数的因数的个数时,一般用分解质因数法,即先把120分解质因数:120=2×2×2×3×5,然后借助每个因数的个数来计算。因数2的个数是3个,因数3的个数是1个,因数5的个数也是1个,120的因数的个数为(3+1)×(1+1)×(1+1)=16(个)。

解答 16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题目。

(1)一个长方体木块,长2.7 m,宽1.8 m,高1.5 m。要把它切成大小相等的正方体木块,不许有剩余,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分米?

(2)学校六年级有若干名同学排队做操,3人一行余2人,7人一行余2人,11人一行也余2人。六年级最少有多少人?

2.明确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思考、交流)

(1)这两道题分别考查什么知识?

(2)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3)具体的解答过程是怎样的?

3.汇报。

(1)先汇报前两个问题。

预设

生1:第(1)题考查的是应用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2:第(2)题考查的是应用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3:根据题意,正方体的最大棱长应该是长方体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先把相关长度转换单位,用整数表示,然后求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

生4:根据题意,六年级人数比3、7、11的最小公倍数多2,所以先求出3、7、11的最小公倍数,再加2就可以了。

(2)尝试解答。(关注学生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的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点拨)

(3)汇报解答过程。(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预设

生1:2.7 m=27 dm,1.8 m=18 dm,1.5 m=15 dm。因为27、18、15的最大公因数是3,所以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3 dm。

生2:因为3、7、11的最小公倍数是3×7×11=231,231+2=233(人),所以六年级最少有233人。

4.小结。

解答此类问题,关键要弄清考查的是因数的知识还是倍数的知识,同时要会求两个或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及最小公倍数。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我们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教材75页5、9题。

板书设计

因数、倍数、质数、合数

因数和倍数质数――质因数合数――分解质因数1公因数互质数最大公因数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6-58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比例尺?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最简整数比。

3、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1)学生尝试独立求比例尺。

(2)汇报交流

50c:40=50c:4000c=1:80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求比例尺。

(1)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先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化成最简整数比。

(2)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比例尺是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

(3)比例尺可以怎样表示?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1:500000)或(线段比例尺)

2、求实际距离。

(1)在一副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大约是10c,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

(2)学生尝试独立列比例解答。

(3)汇报交流

解:设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厘米。

=5000000

5000000c=50

(4)你觉得在求实际距离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实际距离一般用千米做单位。

3、求图上距离

(1)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你会画操场的平面图吗?

(2)学生尝试画操场的平面图。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画的?【根据图纸大小确定比例尺,可以是数值比例尺也可以是线段比例尺,根据所确定的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再画图,画图后还要标上比例尺。】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3页练习八第1题求比例尺。

2、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1题。

3、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课随想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从意义、读法、写法、大小比较、改写以及省略尾数保留近似数等几个方面复习了整数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按类似的思路来复习小数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的认识)

⊙回顾与整理

1.小数的意义。

过渡: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时候,例如:我吃了半个苹果,做一件上衣要用一米半的布料提问:半个、一米半怎样来表示呢?谁来说说小数的意义?

预设

生1:半个可以用0.5来表示,一米半可以用1.5来表示。

生2: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2.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师: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谁能把整数、小数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小数部分留白。指名回答,师填充)

3.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1)师:怎样读小数?怎样写小数?

预设

生1: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按从左到右的顺序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生2: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写,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2)写小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空位用“0”补足)

4.小数的分类。

(1)谁知道根据小数部分的位数是否有限,小数可以分成哪几类?

预设

生:根据小数部分的位数是否有限,小数可以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两类。

(2)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

预设

生1: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例如:21.7,35.3,0.13都是有限小数。

生2: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例如:8.33,

3.1415926都是无限小数。

(3)无限小数还可以再细分吗?如果细分,那么可以分成哪几类?

预设

生:无限小数可以分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

(4)关于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你都了解哪些知识?

预设

生1: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没有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例如:π

生2: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2.5550.033317.109109

生3: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例如:3.99的循环节是“9”,0.5454的循环节是“54”。

5.小数的性质。

(1)师:谁能说说小数有怎样的性质?

预设

生: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理解小数的性质时,应该注意什么?

(提示:要注意是“小数的末尾”,而不是“小数点的后面”)

6.小数点位置的变化。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这里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一的乘法原理。

例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借助列表,则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这里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指导:

1.出示例5前,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几年来每一学期的数学广角学了些什么。探索例5时,应当先让学生理解问题。可以通过读题、说题意,使学生明白每两点之间都能连一条线段。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纸上画画、试试,再来讨论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2.探究例6时,可以直接给出题目,由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将例题分解,让学生先回答

3.探究例7时,必须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新知学习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圆柱的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生想象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底面是两个圆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获得求“圆柱体表面积”的算法。

学情分析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不知道圆柱侧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含义及求法。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操作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体验成功的收获,体会小组合作探索成功过程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师引导,动手操作得出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难点: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圆柱由几个面组成?上下两个面是什么?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2、圆面积怎样求?

3、长方形的面积呢?

二、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出示一顶厨师帽,让学生观察,做着一定帽需要多少布料?用我们以前学的知识能解决吗?教师借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求法》

三、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1、分组,讨论:

(1)、动手将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你发现了什么?)

圆柱的侧面剪开发现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

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地面周长×高。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的哪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2)、复习引导:(用旧解新)

上下两个圆的面积怎样求?(如果已知底面半径就能求出底面积)

(3)、小结:小组讨论,将公式延伸。

圆柱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Ch+2π r2

=πdh+2π r2

2、知识的运用:(回到情景创设)

(1)、出示例题:

例2:假如一顶厨师的帽子,高 28厘米,帽顶半径10厘米,做一顶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 用进一法结果保留正是整十平方厘米)

(2)、独立试做:

(3)、集体讲评。

(4)、讲解进一法。

3.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重点学习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增加的一个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本册教材设计了确定起跑线这个数学综合运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如:圆的知识),动手实践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在教学本课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圆的概念、圆的画法还有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学生具备一定的小组自我探究的能力,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

学生对体育活动也很喜欢,相当一部分学生去过体育场,对体育场的跑道和起跑线并不陌生。通过电视节目学生对起跑时运动员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的现象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具体这样做是为什么、相邻两跑道起跑线该相差多远呢?学生可能很少从数学的角度去认真的思考。也很难通过经验和观察得到,需要学生收集相关的数据,具体分析起跑线的位子与什么有关。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在相邻跑道相差多远这一点上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关键: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汇报调查,引入课题(8分钟)

1、汇报调查情况

课前,我让大家调查运动场的情况,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

2、课件显示如下情境图: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并引导得出:运动员进行跑步比赛。

师:在一些短跑比赛中,运动员所在的起跑位置是不一样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学生回答:弯道处外圈比内圈长一些。

3、揭示课题,下面我们就用几个具体的例子来验证同学们想法是否正确。

二、结合实例、探究问题(24分钟)

实例一:

课件显示:

淘气和笑笑分别从A,B处出发,沿半圆走到C,D。他们两人走过的路程一样长吗?

(1)笑笑所走路线的半径为10米,她走过的路程是米。

(2)淘气所走的路线半径为米,他走过的路程为米。

(3)两人走过的路相差米。

1、理解题意

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小组讨论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基本解决上面3个小题后,在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抽生汇报,教师板书。

实例2:

课件显示: (一)了解跑道结构:出示完整跑道图(跑道最内圈为400米)

1、观察跑道由哪几部分组成?

2、在跑道上跑一圈的长度可以看成是哪几部分的和?

(板书:跑道一圈长度=圆周长+2个直道长度)

(二)简化研究问题:

1、85.96米是指哪部分的长度?一条直道吗?

2、讨论:运动员沿跑道跑一圈,各跑道之间的差距会在跑道的哪一部分呢?

3、小结:既然与直道无关,为了便于我们更好的观察,暂时将直道拿走看看差距在那里,好吗?(课件:直道消失,屏幕上只剩下左右两个弯道。)

(三)寻求解决方法:

1、左右两个半圆形的弯道合起来是一个什么?

2、讨论:你怎样找出相邻弯道的差距?相邻弯道差距其实就是谁的长度之差?

3、交流小结:只要计算出各圆的周长,算出相邻两圆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邻跑道的差距,也就是相邻起跑线相差多少米。

(四)、动手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周长要知道什么?(直径)

2、课件出示:第一道的直径为72.6米,第二道是多少?第三道呢?

3、教师带领学生填写表格的前两道,注意计算第1道和第2道相差米数,应指导学生完成。

引导学生将3.14159换成进行计算

汇报结论:相邻起跑线相差都是2.5,也就是道宽2。说明起跑线的确定与道宽最有关系。

4、计算相邻起跑线相差的具体长度:2.5=2.53.14=7.85米

师:同学们通过努力找到了起跑线的秘密,运动员们的比赛应该把起跑线依次提前7.85米才公平。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3分钟)

400米的跑步比赛,道宽为1.5米,起跑线该依次提前多少米?

四、拓展延伸、自我评价(5分钟)

1、解决问题:在运动场上还有200米的比赛,道宽为1.25米,起跑线又该依次提前多少米?

2、课后自学课本第45页你知道吗?

五、全课小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锦集七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具准备: 每人一个圆锥,师准备一个大的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直观感受观察讨论汇报)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彩5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彩5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3、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十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2、竖式的书写格式。 四、教具准备: 小棒,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1、口答。 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52如果去掉4个十,还剩下几个一? 2、板演。 订正时,请同学们说一说是怎样求出商的,每道题各用哪一句口诀求商,我们在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3、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 (1)理解图意。 (2)说一说你从图中看懂了什么。 (3)想一想:我们能用前几节课学过的方法来算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的结果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壹五页例1。 (1)解决学生甲提出的问题:42除以2等于多少。 (2)明确42÷2表示什么意思。 (3)提问:乘法口诀表中有“二()四十二”的口诀吗?你能用前面学过的方法算出它的结果吗? (4)想一想:写竖式要分几步来写? (5)试一试,写出竖式。 (6)交流笔算方法。 (7)图式结合。 从图上看,每份是21根;从竖式上看,得数是21。2、师生共同归纳笔算除法的方法。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的、 (1)独立完成下面两道除法算式题,请两名同学板演。 (2)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集体订正,请同学叙述计算过程。 2、看病门诊。 (1)观察、研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 (2)改正错误之处。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合集7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增加的一个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本册教材设计了确定起跑线这个数学综合运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如:圆的知识),动手实践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在教学本课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圆的概念、圆的画法还有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学生具备一定的小组自我探究的能力,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 学生对体育活动也很喜欢,相当一部分学生去过体育场,对体育场的跑道和起跑线并不陌生。通过电视节目学生对起跑时运动员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的现象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具体这样做是为什么、相邻两跑道起跑线该相差多远呢?学生可能很少从数学的角度去认真的思考。也很难通过经验和观察得到,需要学生收集相关的数据,具体分析起跑线的位子与什么有关。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在相邻跑道相差多远这一点上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 教学难点:

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3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3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 教材第68—6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意义、作用;会看扇形统计图,会制作扇形统计图,会分析。 重点难点: 会制扇形统计图,会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扇形统计图 (是用整个图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 例如:下图的扇形统计图反映了某班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参加各种小组的情况。 问:在这个统计图中,用整个圆表示什么(全班人数) 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 (参加文娱小组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30%;参加体育小组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60%,参加美术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0%) 量一量: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每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想一想:扇形统计表的特点(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二、如何制作扇形统计图 例5 和桥村2023年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如下

粮食作物 84公顷 棉花 24公顷 油料作物 12公顷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制图步骤 (1)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最的百分之几。 (2)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 (4)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的颜色或条纹把各个扇形区别开。 (5)名称、单位、制表时间, 板书:(1)84+24+12=120(公顷) 粮食作物:84÷120=70% 棉花:24÷120=20% 油粮作物:12÷120=10% (2)粮食作物:360°x 70%=252° 棉花:360°x20%=72° 油料作物:360°x10%=36° 和桥村2023年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图 2023年1月制 三、课堂作业 设计 1.李明问班上的每个同学:“你最喜欢哪—项球类活动”根据同学们的回答,他制成了右面的扇形统计图。请你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哪项球类活动欢迎 (2)哪两项球类活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 (3)最爱好哪项球类活动的同学大约占总人数的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96~9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2.能看懂扇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 教学重点: 看懂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并能从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 课前统计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课前统计学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页情境图,说说同学们正在干什么? 2.在这些体育项目中,你喜欢什么活动?出示统计表,进行统计。(可在课前进行调查统计,利用Excel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

乒乓球 足球 跳绳 踢毽 其他 人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统计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供了现实背景。同时,采用真实的数据进行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他们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整理数据,引入新课 1.通过这张统计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预设:数量的多少对比:如喜欢乒乓球人数最多,喜欢足球的比喜欢踢毽的多2人等;数量求和:如喜欢乒乓球的和喜欢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较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多少,可以怎样比较? 3.如何计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学生进行口算或笔算,完成统计表,并进行校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5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5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篇1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价值。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无论是照相还是用放大镜看书、用投影仪放大图表,都离不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在观察、操作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探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图形的大小改变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纸卡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观察、感受。 ①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纸卡上的字为小5号字,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②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生抢答: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引导学生思考。 师:为什么纸卡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呢 生:因为字被放大了。 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过渡: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件出示教材59页主题图) 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预设 生1:图1是把物体缩小。 生2:图2、图3、图4都是把物体放大。 (2)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一起来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情境,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图形放大的意义和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 (2)思考、交流。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 计(通用10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能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2立方分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和是96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3)把一个体积是18立方厘米的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成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削去()立方厘米。 (4)一个圆柱的体积、底面积与一个圆锥相等,圆锥的.高是9厘米,圆柱的高是()厘米。 (5)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6.28立方厘米,这个圆锥的高是()厘米。 2、判断。 (1)圆锥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2)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高相等,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是圆锥体积的3倍。() (3)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体积是(12.56×4×1/3)立方分米。() (三)综合应用 1、一块圆锥形巧克力,体积是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4立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2、一个圆锥体积是640立方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四、第八课时教学反思 教材中圆锥体积的相对练习较少,但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却常常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以特别增加了一课时练习。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 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等,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出现的任何问题,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重点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学具: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有何感想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制作美丽的图案。 [通过欣赏生活中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唤起学生制作图案的兴趣。] 二、观察、分析图案 1、课件2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通过再次欣赏花瓣图案,观察分析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 4、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交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和操作相结合,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5、课件出示 笑笑能将线面的图1变成图2,你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同桌交流后回答) 6、教师小结 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设计图案。 独立完成书37页练一练1题、2题。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设计图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 通过画图的方法,探索长方形长和宽的变化关系,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从意义、读法、写法、大小比较、改写以及省略尾数保留近似数等几个方面复习了整数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按类似的思路来复习小数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的认识) ⊙回顾与整理 1.小数的意义。 过渡: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时候,例如:我吃了半个苹果,做一件上衣要用一米半的布料提问:半个、一米半怎样来表示呢?谁来说说小数的意义? 预设 生1:半个可以用0.5来表示,一米半可以用1.5来表示。 生2: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2.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师: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谁能把整数、小数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小数部分留白。指名回答,师填充) 3.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1)师:怎样读小数?怎样写小数? 预设

生1: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按从左到右的顺序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生2: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写,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2)写小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空位用“0”补足) 4.小数的分类。 (1)谁知道根据小数部分的位数是否有限,小数可以分成哪几类? 预设 生:根据小数部分的位数是否有限,小数可以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两类。 (2)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 预设 生1: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例如:21.7,35.3,0.13都是有限小数。 生2: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例如:8.33, 3.1415926都是无限小数。 (3)无限小数还可以再细分吗?如果细分,那么可以分成哪几类? 预设 生:无限小数可以分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 (4)关于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你都了解哪些知识? 预设 生1: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没有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例如:π 生2: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2.5550.033317.109109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六年级下册数 学教案人教版) 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成数(课本第9页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成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解决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①四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②六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2、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听农民们说:今年我家的稻谷比去年增产二成,我家的桂皮晒干后只有五成等吗?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而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就是成数。渗透环保教育 三、探究体验 (一)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 1、让学生尝试把二成及三成五改写成百分数。 2、让学生说说除了农业上使用成数,还有哪些行业是使用了成数的知识。 3、练习:将下列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成=()%;四成五=()%;七成二=()%。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题,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让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

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3、学生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堂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理解节电二成五就是比去年节省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意思。从而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法列出算式和解答。 350(1-25%)=262.5(万千瓦时) 或者引导学生列出 350-35025%=262.5(万千瓦时) 四、巩固练习 1、三成=()%;五成六=()%;八成三=()%; 2、第9页做一做 3、解决问题 (1)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年因为受到天气灾害的影响水稻产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产量是多少吨? (2)鼎湖山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18万人次,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比20xx年增加一成五,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多少?(出外玩要做好垃圾分类) (3)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有820人,比20xx年在校生人数减少了二成,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是多少? (4)某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为30万双,20xx年年产量比20xx年增加了一成六,20xx年年产量又比20xx年增加一成,这个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双?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9篇)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9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通过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与“鸡兔同笼”有关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故事视频、探讨表格。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出示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上面数,有35个头,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笼子里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让学生以两人为一组讨论。 汇报讨论的结果。 (1)、列表: 鸡8 7 6 5 4 3 兔0 1 2 3 4 5 脚16 18 20 22 24 26 (2)、假设法: 假设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是8×2=16(只)脚,这样就比题目多26-16=10(只)脚。 因为刚才是把兔子当成鸡,一只兔子少算两只脚,那么多出的10只脚就有10÷2=5(只)兔子。 因此,鸡就有:8-5=3(只) (3)、用方程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8-x)只。 根据鸡兔共有26只脚来列方程式 2x+(8-x)×4=26 2x+8×4-4x=26 32-26=4x-2x 2x=6 x=3 8-3=5(只) 2、小结解题方法: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求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比的意义 ﹙2﹚化简比 2、原型: ﹙1﹚分别画出5厘米和10米长的线段。 ﹙2﹚插图内容:中国地图、机器零件图。 ﹙3﹚例1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3、探究的问题: ﹙1﹚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什么叫比例尺? ﹙2﹚线段比例尺怎样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3﹚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脑筋急转弯 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1200千米,可是一只蚂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5秒钟,这是为什么? 生:它是在地图上爬的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让学生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学生很快画完﹚ 3、再画一条长10米的线段。﹙学生迟疑﹚ 师: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本子没有那么长,画不出来。 师:那该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然后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组织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画的线段是多少厘米,它是把10米长的线段进行怎样变化得到的。 师:由于你们的标准不一样,因此大家画的`线段长度不一样,所以画图时应该有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叫比例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尺的内容,板书:比例尺二)探究与解决 1、探究比例尺的意义 (1)阅读课本53页上面的内容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6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6页综合实践课《生活与百分数》教学目标:调查银行最新利率,了解利率调整的原因;了解普通储蓄存款和购买国债两种理财方式,知道如何是收益最大,学会理财;了解千分数、万分数的概念; 通过活动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深化百分数的意义和运用,掌握百分数问题的解决办法。 教学难点:强调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过新年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有许多好吃的。 生:因为有压岁钱。 师:哇,说到压岁钱大家如此开心!那你收到压岁钱之后怎么处理呢? 生:买我喜欢的东西。

生:用来交生活费、学习费用等。 生:交给爸爸妈妈存入银行。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我们把钱存入银行就是在进行储蓄,而储蓄中的利率和百分数是息息相关的。其实,生活中许多方面都离不开百分数。今天,我们将继续和大家一起来研究生活与百分数。打开幻灯片1,板书课题:生活与百分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设计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自然而然地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同时也验证了“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的道理。 二、新授 1、活动一:调查利率,对比利率,了解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 师:昨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去调查一下附近银行整存整取的最新利率,你调查的是哪家银行的利率呢?请拿出活动一的表格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生:我调查的是建设银行的利率情况:活期利率是0.30﹪;三个月的利率是1.43﹪;六个月的利率是1.69﹪;一年的利率是1.95﹪;二年的利率是2.73﹪;三年的利率是3.575﹪;五年的利率是3.575﹪ 师:打开幻灯片2,谢谢你汇报的如此详细,请坐。调查其它银行利率情况的同学们,你们的结果与他调查的利率相同吗? 生:相同。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1页,这是20xx年的利率,我们把它和大家调查的最新利率进行对比,请抬头看黑板,为了便于观察,老师把它们放

2023年最新-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新人教六年级数学下教案优秀9篇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新人教六年级数学下教案优秀9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5页例1、练一练,第76页练习十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做练习十二第1题,直接写出得数。 集体交流,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算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75页的例题图。提问:要求“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要求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并尽可能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2/5×18+3/5×18(2/5+3/5)×18 追问:列式时你是怎么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是运算,统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三、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根据以上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你会计算上面这两道式题吗? 学生分别计算,并指名板演。 2、提问:这两道式题的计算结果相等吗?运算顺序呢?第一道算式先算什么?第二道算式呢? 3、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6篇】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6篇】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这次为您整理了6篇《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好友哦。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并能学以致用,解决大树、旗杆、高楼等物体有多高的问题。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教学难点: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之类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前测量数据,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预习导学 1、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段小视频。 2、师:同学们,物体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 3、师:所形成的影子的长短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班班通出示图片,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4、师:那么物体的影子长度和物体的高度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下。(板书课题) 二、新课探究 1、探究两根长度相同的竿的影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 师:通过同学的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相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 (生分析数据,汇报)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相同长度的竿,影长是相同的。2、探究两根长度不同的竿的影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 师:通过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不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生分析数据,汇报) 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不同长度的竿,影长是不相同的。 3、探究竿长度与影长之间的关系。 (出示表格)1号2号3号4号竿长/cm 影长/cm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要求: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比较: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思考,交流,汇报)结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长度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同的。 4、验证结论师:刚才发现的结论正确么?如果是正确的,老师课前还准备了5号竿,同学们运用所发现的结论,计算一下5号竿的竿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计算) 三、当堂练习 1、在上海中心大厦测得其影长为158米,同时测得一根竹竿的长为180厘米,影长为45cm,那么长海中心大厦的高为多少米?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集锦7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材料,导入活动: 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 学生对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 小黑板或媒体出示制作要求: (1)准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

拿出准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检查大小是否一样。 2.揭示课题:有趣的平衡(板书) 二、动手实践,探索规律 1.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①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两边所放的棋子要同样多。” ②演示:如:左边放3个棋子,右边也必须放3个棋子,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2)如果左右两边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①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要相同。” ②演示。如: 左边塑料袋挂在刻度“4”的点上,右边塑料袋也要挂在刻度“4”的点上,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3)小结: 你有什么体会? 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2.活动二: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A) (1)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 ①也放4个棋子行不行?会产生什么结果? ②应该放几个? “放3个。” (2)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 ①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材及学情简析: 本节课认识圆柱是在学生学习了几种*面图形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时可以从直观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圆柱的正确表象,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推理、讨论等活动,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特征,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关注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 此外,该学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理运用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正确表象,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圆柱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

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建立圆柱的正确表象,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对比引圆柱 1.出示圆。 还记得圆是什么图形吗?(*面图形) 2.出示柱。 老师只要在后面添上一个字,马上就变成立体图形了,同学们猜是什么? (由圆到圆柱,推想发现圆柱是立体图形。) 3.想圆柱。 相信同学们都见过圆柱,想想印象中的圆柱是长什么样子的? (唤起学生对圆柱的已有经验。) 4.摸圆柱。 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袋立体图形(袋子里有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里面就有圆柱,同学们尝试不用眼睛看,就凭双手摸出来。 5.谈圆柱。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 人教版六班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同学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试验探究,培育同学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力量和抽象概括力量。 2.经过启发、商量和思索、同学主动参加、主动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同学熟悉水平、实践力量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育。 3.同学在试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学问有机结合,培育同学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把握杠杆平衡的规律。 2.教学难点:让同学综合应用所学的学问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预备: 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备材料,导入活动: 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洁杠杆〕的作业。 同学比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相互检查。 小黑板或媒体出示制作要求:

〔1〕预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匀称。 〔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留意绳子的长度,同时留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 拿出预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检查大小是否一样。 2.提醒课题:好玩的平衡〔板书〕 二、动手实践,探究规律 1.活动一:探究特别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假设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①同学思索,答复以下问题。“两边所放的棋子要同样多。” ②演示:如:左边放3个棋子,右边也必需放3个棋子,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2〕假设左右两边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①同学思索,说出自己的见解。“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要相同。” ②演示。如: 左边塑料袋挂在刻度“4”的点上,右边塑料袋也要挂在刻度“4”的点上,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3〕小结: 你有什么体会?

最新人教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最新人教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2过程与方法: 经历负数的认识过程,体验比较、归纳总结的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思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体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2 教学难点 用负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我正你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意思相反的话。 1、向上看(向下看)

2、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3、电梯上升15层(电梯下降15层) 4、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很好,接下来,老师换一个游戏规则。老师给大家看一幅图片(课件出示第2页例1的几幅图)。 二、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以前有没有见过类似于第2页例1的几幅图的情景呢? 生:有,看天气预报的时候。 师:我国面积非常大,在同一个时间,不同的地区气温相差非常大。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这六个城市,你能读出这六个城市的天气怎样的吗? 出示例1情境图. 学生读一读。 三、认识负数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师:(课件出示温度计)同学们,认识它吗? 生:温度计。 师: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课件出示℃、℉) 生:℃表示摄氏温度,读作“摄氏度”。 生:℉表示…… 师:℉表示华氏温度,读作“华氏度”。那我国用什么来计量温度呢? 生:我国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 师:一大格表示多少摄氏度?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对温度计做进一步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一大格表示10摄氏度,一小格表示2摄氏度。 师:0摄氏度怎样规定的?你知道吗? 生:水结冰的温度定为0℃。 师:是的,科学家把水结冰的温度定为0℃。读作:0摄氏度。比0℃ 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锦集5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6-58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比例尺?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最简整数比。 3、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1)学生尝试独立求比例尺。 (2)汇报交流 50c:40=50c:4000c=1:80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求比例尺。 (1)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先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化成最简整数比。 (2)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比例尺是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 (3)比例尺可以怎样表示?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1:500000)或(线段比例尺) 2、求实际距离。 (1)在一副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大约是10c,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 (2)学生尝试独立列比例解答。 (3)汇报交流 解:设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厘米。 = =5000000 5000000c=50 (4)你觉得在求实际距离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实际距离一般用千米做单位。 3、求图上距离 (1)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你会画操场的平面图吗? (2)学生尝试画操场的平面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