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目录

第一章总则 .................................................................................................................................... - 1 -第二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 - 1 -第三章人口与用地规模 .................................................................................................................... - 2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 - 2 -第一节“三区”划定. (2)

第二节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发展战略 (3)

第三节城镇空间、等级与职能结构 (3)

第四节产业布局 (4)

第五节旅游发展 (5)

第六节生态建设 (6)

第七节综合交通 (8)

第八节重大市政设施 (10)

第九节环境保护 (12)

第五章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 - 14 -第一节城乡统筹策略 (14)

第二节重点建设地区空间结构和“四区”划定 (15)

第六章中心城区总体布局 .............................................................................................................. - 16 -第一节空间结构与发展策略 (16)

第二节各城区定位及重点发展方向 (17)

第七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 - 18 -第一节公共中心体系 (18)

第二节行政办公用地 (18)

第三节商业金融业用地 (19)

第四节文化娱乐用地 (19)

第五节体育用地 (20)

第六节医疗卫生用地 (21)

第七节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21)

第八节其他公共设施用地 (22)

第八章中心城区住房保障与居住用地规划 .................................................................................. - 22 -第一节保障性住房 . (22)

第九章中心城区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 - 23 -第十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及水系规划 .......................................................................................... - 25 -第一节绿地系统 .. (25)

第二节水系 (26)

第十一章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 ...................................................................................................... - 27 -第十二章中心城区老城保护与更新 .................................................................................................. - 28 -第一节历史地区保护 (29)

第二节文物古迹保护 (30)

第十三章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利用 ...................................................................................................... - 31 -第十四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 - 31 -第一节目标与战略 . (31)

第二节城市对外交通 (32)

第三节城市道路系统 (33)

第四节公共交通系统 (34)

第五节静态交通设施 (35)

第六节步行交通 (35)

第七节旅游交通 (36)

第八节交通管理 (36)

第十五章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 - 36 -第一节供水工程 .. (36)

第二节排水工程 (37)

第三节供电工程 (37)

第四节通信和邮政设施 (38)

第五节供热工程 (38)

第六节燃气工程 (39)

第七节环境卫生设施 (39)

第十六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 - 40 -第一节城市应急保障体系 . (40)

第二节防震减灾 (40)

第三节防洪(潮)排涝 (41)

第五节气象灾害防御 (42)

第十七章中心城区分期建设规划 ...................................................................................................... - 42 -第一节近期建设规划 (42)

第二节远景规划 (43)

第一章总则

第1条项目背景

为适应城市发展新要求,落实国家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

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强化大连市在辽宁沿海

经济带的核心地位和龙头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编制《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第2条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东北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

统筹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以人为本。

第3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第4条城市规划区划定

包括:大连市区;瓦房店市的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复州湾镇、炮

台镇;普兰店市城区;庄河市的花园口经济区;普兰店市和庄河市北

部的城市水源保护区;长山群岛旅游避暑度假区。总面积约5558平方

公里。

第5条中心城区划定

包括:核心区、旅顺城区、金州新区-保税区城区。总面积约1194平

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084平方公里、填海控制范围110平方公里。

第6条强制性内容

文本条文中加下划线内容均为强制性条文,所有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

执行。

第二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第7条城市性质

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我国东北地区核心城市,文化、旅游城

市和滨海国际名城。

第8条城市职能

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

旅游目的地和服务基地,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基地,东北地区会展、

先进装备制造业中心。

第三章人口与用地规模

第9条市域人口规模

2020年,市域总人口达到950万人以上。

第10条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

2015年,城市人口规模410万人;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500万人,

城镇化水平达到100%。规划期内,城市人口规模年均增长2.79%。

第11条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015年,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05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面积430.5

平方公里;

2020年,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99.2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面积496.0

平方公里。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三区”划定

第12条“三区”面积与管制要求

根据资源环境、工程地质等限制条件,结合城市发展方向,划定市域

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

1.禁建区

面积约3764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27.8%。

原则上禁止城镇建设行为,不同区域应严格遵守国家、省、市有关法

律、法规和规章。

2.限建区

面积约5615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41.5%。

应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严格控

制开发建设活动的性质、规模和强度。机场净空范围内的区域应按规

范严格限制建筑高度;控制一般村镇的建设。

3.适建区

面积约4159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30.7%。

城市建设应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优先满足基础设施用地和社会公

益性设施用地需求。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逐步整合市级以下工业园区,

取消零星工业用地。

第二节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发展战略

第13条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以资源保护为前提,以创新机制为保障,通过产业合理布局,带动人

口集聚,推动城市组群化发展,形成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功能结构合

理配臵、生态环境和谐优美、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社会服务统筹管理

的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

第14条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1.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制定差异化的城乡分区策略,分类

引导城、镇、乡、村发展。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

现代服务业,加大循环产业、低碳经济的投资力度;以特色农业和规

模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

3.通过城镇发展与产业集群,引导农业人口向城区和沿海城镇集聚。

4.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升村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保障

城乡社会服务均等化;保持乡村自然与人文风貌,体现城乡空间差别。

5.统筹城乡制度改革,实现城乡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管理制度一体化,促进城乡之间公共资源均衡分配和生产要素自由流

动。

第15条城镇化发展战略

建立面向区域的开放式城镇空间结构;强化中心城区国际化职能,发

挥振兴东北的龙头作用;贯彻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加快长兴

岛、花园口、普兰店湾、庄河等沿海地区和瓦房店及长山群岛发展,

推动市域城镇化进程;择优培育重点镇,强化服务功能,吸引农村人

口转移;加强城镇间的协调与合作,建立各级城镇协调发展的结构体

系。

第三节城镇空间、等级与职能结构

第16条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构建“一轴两翼、一核多节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1.一轴:沿“哈大”交通走廊的东北地区区域发展中轴。

2.两翼:沿渤海城镇发展翼和沿黄海城镇发展翼。

3.一核:即大连市中心城区,包括核心区、金州新区-保税区城区和

旅顺城区。

4.多节点:普兰店城区、瓦房店城区、庄河城区、长兴岛经济技术开

发区、花园口经济区、皮杨城区、长海城区。

第17条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1.引导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的合理集聚,提升城市职能、增强区域辐射

带动能力。

2.依托区域交通、资源等优势,重点建设普兰店、瓦房店、庄河、长

兴岛、花园口、皮杨、长海等城区和产业区。

3.积极发展重点镇,鼓励其它小城镇依据自身特色协调发展。

4.2020年,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小城镇”3级结构,详见

附表8。

第18条城镇职能等级结构规划

1.大连市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升级。

2.二级城市:加快优势和新兴产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升

服务业水平。

3.重点镇: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强化特色,加强与临近城区联系,增

强对周边城镇和农村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4.一般镇:强化职能分工,发挥物资集散功能,服务和带动农村经济

发展。

5.2020年,形成“一级城市-二级城市-重点镇-一般镇”的4级

职能体系,其中:一级城市为大连市区,综合型;二级城市,综合型

为普兰店城区、瓦房店城区、庄河城区、皮杨城区和长海城区,工业

型为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花园口经济区;详见附表9。

第四节产业布局

第19条产业发展政策分区

依据自然条件及发展阶段,市域由南至北依次划分为功能提升区、二

产集聚区、生态保障区三个层次。

1.功能提升区:中心城区应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

进制造业;提升环境品质,盘活存量土地,促进产业升级。

2.二产集聚区:北至瓦房店市区、南至金州、东至庄河、西至长兴岛

的带状区域,重点承接国内外大型产业项目,形成若干产业集群,带

动人口合理集聚,促进北部区县市加快发展。

3.生态保障区:北部山区和长山群岛应加强生态保护,重点发展农业

和旅游业。

第20条产业布局结构

构建“一心三带一区”的产业布局结构。

1.一心:核心区与旅顺城区共同构成,重点打造面向东北亚重要国际

航运中心的高端服务业、电子信息、软件和文化创意产业。

2.三带:“哈大沿线发展带”,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综合服务业;“渤

海发展带”和“黄海发展带”,重点发展以石化、精品钢材、装备制造

为主体的临港工业,大力发展以滨海旅游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

3.一区:“中部农业发展区”,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第五节旅游发展

第21条旅游发展战略

以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为发展目标,优先发展滨海旅游度假项目,优

先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优化开发布局,形成

跨地区资源组合,市场互动、错位发展的旅游发展格局。

第22条旅游功能分区

强化大连都市与滨海的旅游特色,提升大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根据

整体资源特征和基础开发条件的不同,构筑由“滨海旅游带”和“北

部温泉度假带”组成的旅游环线,串联南部都市旅游片区、渤海旅游

片区、黄海旅游片区和北部特色旅游片区,形成“一环一岛、四片十

区”的旅游空间格局。

1.一环

由沿黄渤海的滨海旅游带和北部山区温泉生态旅游带共同组成的环大

连全域的旅游度假环。

2.一岛

主要由长山群岛和大连近海岛礁组成。完美体现大连市三面环海的景

观风貌特色,突出海岛旅游,与陆地共同促进大连市滨海旅游开发。

3.四片

南部都市旅游片区:主要指中心城区,打造大连旅游的游客集散中心、

服务功能集聚中心以及大连文化集中体验的中心。

西部渤海旅游片区:以海岸联动内陆一体打造,打造大连西部不同风

情的度假海岸,形成滨海度假、历史文化、乡村旅游、沙滩休闲、海

鲜美食等旅游产品。

东部黄海旅游片区:突出丰富的海岛度假资源,通过海岛-水岸的互动

开发,以黄海群岛拉动黄海岸线和陆地资源,发展群岛度假、渔家体

验、海岛高尔夫、海上运动、海洋牧场、海鲜美食等旅游产品。

北部生态旅游片区:挖掘丰富的森林、温泉、山地、宗教、民俗、农

林特产等资源,开发温泉滑雪、都市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宗

教文化、历史文化等旅游产品。

4.十区

龙门温泉旅游经济区、安波温泉旅游经济区、步云山温泉旅游经济区、

花园口旅游经济区、金石滩旅游度假区、钻石湾商务旅游区、旅顺口

历史文化旅游区、北部湾旅游度假区、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区和长兴岛

旅游经济区。

第六节生态建设

第23条生态安全格局建设

构建“两横一纵、五大生态廊道”的生态安全体系。

1.“两横”:指北部芙蓉山、鸡冠山、桂云花山、老边山与高丽城一线

构建的北部山地生态安全防护带和连接成山头、金石滩、大黑山与荞

麦山的城市生态安全防护带。

2.“一纵”:指沿瓦房店市高丽城、阴凉顶子和普兰店南台至金州区大

小黑山、旅顺老铁山一线构建的生态防护带。

3.“五大生态廊道”主要依托市域五条汇水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的

主要河流,包括复州河廊道、大沙河廊道、碧流河廊道、庄河廊道及

英纳河廊道。

第24条海岛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1.构建生态防护带,对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

森林公园建设;逐步恢复完善受损地区的生态环境。

2.构建旅游景观带,通过保护和恢复自然植被、加强旅游景观林建设

等措施,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第25条水土保持

加大水土保持监测力度,结合生态廊道的建设,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土地整治、防风固沙、泥石流防治等工程措施。重点建设天然林保护

工程、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荒山造林补植工程等。

第26条生物多样性保护

保护大连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境,维持恢复物种在自然环境中有生存力的种群;加强自然保护区、动物迁徙廊道、生态旅游景区的保护与建设,划定湿地保护区,结合生态廊道及海岛生态体系,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

第七节综合交通

第27条区域及对外交通发展目标

依托海港和空港,构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突破半岛交通瓶

颈,改善大连宏观交通区位,构建辐射东北、面向环渤海经济圈的开

放性对外交通体系。

第28条区域及对外交通发展策略

1.构建与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密切联系的公路和铁路网络,使大连

成为国家南北沿海运输大通道的重要节点。

2.实施辽宁沿海港口的资源整合,扩展港口腹地,实现大连与东北腹

地的经济协调发展。

3.建设东北亚地区重要的门户枢纽机场。

4.发挥交通对市域空间结构调整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加强各类枢纽建

设,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

第29条港口总体布局

规划沿大连黄、渤海两岸布臵港点,形成以大窑湾港区、太平湾港区、

栗子房港区三大港区为核心,其他中小港站和临港工业港区为补充的

“三核两翼”港口布局,共同构成大连完善的港口集群体系,形成重

点突出、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港口格局。

预计2020年,大连港年货物吞吐量达到7.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1470万标箱。

第30条机场

填海建设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逐步发展成为东北亚重要的门户枢纽

机场;建设空港物流基地;建立完善的交通集疏运体系。

提升大连长海机场的服务水平,增加长海至周边地区的航线数量和航

班密度。

预计2020年旅客吞吐量2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5万吨。

第31条铁路

1.规划哈大客运专线、沈大城际铁路、哈大干线铁路、丹大城际铁路、

东北东部铁路通道以及至山东半岛的跨海通道(轮渡),形成“Y”字

型干线铁路网布局结构。

2.规划新建南关岭火车站、羊头洼火车站,新建高速铁路普兰店、瓦

房店、庄河、登沙河等客运站。

3.规划新建长兴岛铁路、庄岫铁路;新建太平湾港区、栗子房港区、

登沙河港区、松木岛港区、杏树屯国家中心渔港等疏港铁路;新建黑

岛电厂等铁路专用线。

4.预留烟大铁路轮渡专用线复线线位及辽东半岛至山东半岛海上桥隧

通道的铁路衔接线位。

第32条公路

形成以“Y字型主骨架+两纵三横”的高速公路网络为主体、其他重

要干线公路(一、二级公路)网为补充的市域高等级公路网络。

1.沈大高速公路、土羊高速公路及丹大高速公路形成大连对外联络的

“Y”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

2.建设庄盖高速公路,规划预留大连至本溪方向的本大高速公路线位,

形成“两条纵线”;建设永青高速公路、城八高速公路、长皮高速公路,

构成“三条横线”。

3.建设太平湾港区疏港高速公路、栗子房港区疏港高速公路。

4.预留土羊高速公路复线及辽东半岛至山东半岛海上桥隧通道的公路

衔接线位。

5.提升公路等级标准,完善干线公路网络。

第33条市域轨道交通

规划“两纵两横”市域轨道交通线路,服务和引导北部地区的发展。

市域轨道线路,采用中低运量市郊铁路系统建设。

第34条市域客运枢纽

1.一级客运枢纽:南关岭火车站综合客运枢纽、大连火车站综合客运

枢纽、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综合客运枢纽。

2.二级客运枢纽:大连港综合客运枢纽、金州火车站综合客运枢纽、

高铁登沙河站综合客运枢纽、羊头洼火车站综合客运枢纽、高铁普兰

店站综合客运枢纽、瓦房店火车站综合客运枢纽、高铁庄河站综合客

运枢纽、长兴岛客运站综合客运枢纽等。

3.三级客运枢纽:花园口客运站、皮杨客运站、旅顺客运站、北岗桥

客运站、金州中心客运站、开发区客运站、小窑湾客运站等。

第35条市域货运枢纽

市域货运枢纽由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及货运站和城市配送中心构成。

1.物流园区

建设金州湾国际机场、二十里堡、旅顺羊头洼、长兴岛及太平湾等物

流园区,扩建大窑湾港国际物流园区,形成服务于国际物流和区域物

流的大型、多功能、综合物流园区。

2.物流基地及货运站

规划建设开发区、金州、瓦房店、普兰店、庄河、旅顺等物流基地及

货运站。

3. 城市配送中心

在中心城区建立生活服务及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在金州、开发区、长

兴岛、花园口建立为生产和经营服务的配送中心。

第八节重大市政设施

第36条能源利用目标

调整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建立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体

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

第37条能源利用策略与措施

1.优化结构:积极发展核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加大风能、太阳能、

海洋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煤炭的直接利用。城

市终端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85%以上。其中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达到

20%以上。

2.节能降耗: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能源梯

级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产节能、交通节能、生活节能。

3.能源安全:建立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及长期可靠的供应渠道,为

城镇发展提供安全的能源保障。

第38条供电设施规划

1.规划目标

依托核电、本地电网及与省网互联的原则,建立充足的电源供应系统;

结合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功能布局特点,合理安排电厂和变电站;建

立容量充足、传输顺畅、结构开放、安全可靠的电力通道体系,建成

高标准、现代化的市域电网。

2.电源建设

结合核电站、热电厂等大型电源项目建设,加强大连电网与东北主网

联络,使地区电力受进、送出电力不存在障碍。各级电网均具有充分

的供电能力,能够满足各类用电负荷增长的需要。

3.地区电网建设

加快500千伏电网建设。逐步完成主输电网由220千伏到500千伏的

过渡,形成以500千伏电网为主输电网,220千伏为骨干配电网的网

架结构。50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布点充足、合理。

第39条燃气设施规划

1.规划目标

大力推广天然气应用,并按照开源节流的原则拓展资源供应渠道,完

善城市燃气供应系统,确保天然气供应安全。

到2020年在中心城区、长兴岛、花园口、普兰店、瓦房店、庄河、、

皮杨等城区)基本普及天然气应用,其中中心城区管道燃气气化率达

100%,其它城区达95%。小城镇、集镇气源以液化石油气为主,至2020

年气化率达100%。

2.气源规划

全面推进天然气引进和利用工程,使天然气成为城市主气源。天然气

引入后优先保证生活用气,拓展在分布式能源系统、热电厂煤改气及

燃气汽车等领域的应用。

第40条水资源利用

1.规划目标

以节水为核心,以开源为手段,构建安全、高效的水资源利用体系,

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臵和充分利用。建设节水型社

会。

2.水资源利用策略与措施

(1)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提倡优水优用,实行分质供水。

(2)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和消费体系;

继续推行节约用水和计划用水,巩固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成效;倡导生

活一水多用,提高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率;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改造

灌渠提高渠系利用系数;加强供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3)挖掘现有水源工程潜力,增建蓄水、引水工程,提高本地区地表

水利用率;推进跨地区调水工程建设;广建集雨工程,充分利用雨水;

推广污水再生回用和海水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多渠道开发。

(4)严格保护水资源,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控制地下水开采;城市

主要水源联库调度;建设城市安保水库,保障安全供水。

3.水源工程建设

挖掘现有水源工程潜力,增建蓄水、引水工程,推进跨地区调水。规

划建设城市再生水厂和海水淡化厂。

第九节环境保护

第41条环境保护目标

2020年,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发达国家同等城市水平,地面水、海域环

境质量良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家要求的控制指标;受保护地

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超过17%;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

第42条环境保护策略

1.加强生态结构保护,对天然林、水源地、自然保护区、湿地、重要

水域海域、重要岛屿、自然岸线等生态控制区域实行严格保护。

2.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严格

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鼓励发展低耗能、低污染的产业,发

展循环经济。

3.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降低高能耗产业的比重,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

术和设备。

4.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减排设施建设,推进清洁生产,控制工业污染、

实施综合整治,逐年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

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第43条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

1.河流水环境功能区

19条主要河流分为5类,其中Ⅰ类5个区段、Ⅱ类24个区段、Ⅲ类

26个区段、Ⅳ类7个区段、Ⅴ类5个区段,各功能区内水质应分别达

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相应标准。其它河流、

支流等所属水系与临近水系类别一致。

2.水库水环境功能区

大型、中型、小Ⅰ型水库分为3类,其中Ⅱ类21座、Ⅲ类43座、Ⅳ

类3座,各功能区水库水质应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中的相应标准。小Ⅱ型水库及塘坝等所属水系类别与

临近水系类别一致。

第44条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

分为3类,其中Ⅰ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

护的地区,Ⅲ类区为特定工业区,其余地区均为Ⅱ类区,主要包括居

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及农村地区。各级

功能区内环境空气质量应分别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中的相应标准。

第45条噪声功能区划

分为5类,其中0类区为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Ⅰ类区

为居住、医疗、文教、科研、办公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Ⅱ类区为

居住、商业、工业混合或商业集市为主的区域,Ⅲ类区为工业仓储区,

Ⅳ类区为城市交通干线两侧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

响的区域。各级功能区内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限值应达到《声环境

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定的相应要求。

第46条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

分为4类、69个功能区。

1.Ⅰ类区为海洋渔业和海上自然保护区,执行海水水质一类标准。

2.Ⅲ类区为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执行海水水质三类标

准。

3.Ⅳ类区为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执行海水水质四类标准。

4.Ⅱ类区为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海水浴场及海上运动

娱乐区。除上述各类环境功能区外,其余近岸海域均为二类环境功能

区,执行海水水质二类标准。

第47条水环境保护措施

1.2020年规划建设4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其中新建35座,在污水

产生量较小的独立区建设污水处理站,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8%

以上。建设村镇污水处理设施。

2.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实现污染源浓度和总量双达标控制;加强水

污染治理,防治海水倒灌;整治排污口;加强河道、海湾的生态型整

治。

第48条固体废弃物治理措施

1.规划新建大连湾、大魏家、普兰店、花园口、庄河和松木岛污泥处

理厂;新建拉树房、连丰垃圾焚烧厂和中心城区垃圾综合处理园以及

普兰店、庄河、长海、花园口、长兴岛等生活垃圾处理场(厂)。综合

处理餐厨垃圾、市政污泥和大件垃圾、电子垃圾等。

2.强化源头控制。提高工业固废的资源化水平,减少工业固废产生量;

强化危险废物管理;对城镇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运输。

第49条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对粉尘、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的监控。推广

使用清洁能源;大型燃煤装臵必须建设脱硫设施并安装烟气在线检测

系统;逐步缩小燃煤锅炉房的供热规模;加强对温室气体、挥发性有

机物排放的监管;加强车辆尾气排放监管;控制施工扬尘;加强区域

植树造林。

第50条声环境治理措施

强化噪声源监管,重点控制交通、服务业及施工噪声;建设绿色屏障,

主要交通干线增设吸噪、减噪设施。

第51条辐射污染控制

建立健全电磁辐射监管体系。

依法对核设施、核技术应用等可能造成放射性污染的活动进行严格的

全过程监督管理。

第52条自然生态保护和控制

1.加强土壤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

2.加强天然林、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国家森林公园、海防林带

等生态林建设。

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及生态旅游区的保护

与建设。

4.加强岸线水域保护,加强海水养殖污染及赤潮防治,控制船舶污染,

保护近岸水域、岸线自然生态环境。

第五章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第一节城乡统筹策略

第53条总体策略

“极化核心、培育沿海、轴向推进、集群发展、保育生态”。

1.“极化核心”:以中心城区和普湾新区作为未来城市综合服务职能的

空间发展重点和增长极,增强其服务和辐射带动功能。

2.“培育沿海”:生产力向渤海、黄海两翼布局,依托港口和现状自然

条件,大力发展港口服务、仓储物流、临港产业和旅游产业等,严格

保护和高效利用战略性海岸带资源,培育产业核心区。

3.“轴向推进”:以交通走廊为发展轴,大力推进大连市产业空间布局

向北推进。

4.“集群发展”:强调城镇集群和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

5.“保育生态”:加强城市水源地和各类生态用地的保育和保护,注重

其与城镇建设用地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区别对待;确保城乡生

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第54条规划区分区

将规划区分为控制地区和重点建设地区。

1.控制地区:市域北部的城市水源保护区、东部的长山群岛旅游避暑

度假区(长海县)和南部位于生态保育区内的华家屯镇、向应镇及限

制发展区内的亮甲店街道。

2.重点建设地区:大连市区、普湾新区1、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

花园口经济区。

第55条控制地区统筹策略

1.城市水源保护区:加大水源管理力度;加强水源涵养林的建设;搬

迁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村庄;改变种植结构,限制农药使用,禁

止工业发展,在不影响水源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

旅游业;保障水源安全。

2.长山群岛旅游避暑度假区: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在核心区内禁

止一切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建设行为;挖掘长山群岛旅游资源,

打造国际海洋牧场,发展旅游服务业,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成为

集商务会议、养生度假、渔文化体验、运动游乐、生态观光于一体的

温带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群岛型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

3.华家屯镇、向应镇和亮甲店街道:加强金州新区-保税区城区中部

生态区的保护,重点发展以生态农业、规模农业为主体的都市农业和

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

第56条重点建设地区统筹策略

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及普湾新区与周边城镇(街道)协调发展,促进城

镇化和工业化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扶持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加强新农村建设,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建

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乡居

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第二节重点建设地区空间结构和“四区”划定

第57条重点建设地区空间结构

1普湾新区包括:普兰店城区,金州区的石河街道、三十里堡街道,瓦房店市的炮台镇、复州湾镇。

空间结构为“两核、四城、多点”。

1.“两核”指核心区、普湾新区,核心区逐步实现“退二进三”,优化

综合服务功能,承担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职能;普湾新区

大力发展综合服务功能,带动北三市的城镇集聚和产业发展。

2.“四城”指旅顺城区、金州新区-保税区城区、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

区、花园口经济区,分别承担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职能。

3.“多点”指除中心城区和普湾新区外的其他重要城镇(街道)或产

业组团,包括:双岛湾、三涧堡、长城、营城子、大魏家、七顶山、

金石滩、大李家、登沙河、杏树屯等。

第58条“四区”划定及管制要求

在规划区重点建设地区范围内,划定禁建区面积约1024平方公里,限

建区面积约1333平方公里,适建区面积约1204平方公里,已建区面

积约505平方公里。

1.禁建区和限建区管制要求与市域同类地区一致。

2.适建区:应综合协调城市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关系,本着集约节

约用地的原则,合理控制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和规模。

3.已建区:应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布局和配套设施,积极盘整土地、更

新改造和整治环境。

第59条基本生态控制线

以重点建设地区的禁建区为基础,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保障大连市

基本生态安全,构建市域生态安全系统,防止城市建设的无序蔓延。

第60条普湾新区定位

普湾新区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上集聚发展的先导区,大连核心功能拓展

区,滨海宜居城市。是以总部经济、研发中心、职业教育基地为主的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以装备制造、仪器仪表、精细化工为主的产业集

聚区。

第六章中心城区总体布局

第一节空间结构与发展策略

第61条空间结构

依据自然环境特点、区域经济关系和城市发展目标,优化配臵各类资

源要素,规划形成“一核、两城、三湾”的组团型城市空间结构。

1.“一核”即核心区,重点承担东北亚国际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功能。

2.“两城”即旅顺城区、金州新区-保税区城区。实现与核心区的功能

互补与协同发展。

3.“三湾”即临大连湾、大小窑湾、金州湾的滨海地区。充分认识和

体现滨海地区的最高价值,推进“退二进三”,承担最高端功能,带动

城市整体环境品质提高。

第62条发展策略

1.联动三区,构建中心:改变功能过度集中于大连老城的单一中心结

构,以快速交通为支撑,以空港和海港的建设为契机,逐步向金州新

区-保税区城区疏解城市功能。

2.重塑三湾,走向国际:以“三湾”的滨海景观资源为依托,通过推

进城市更新与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能,增强城市特色,全

面提升城市现代服务功能、空间环境质量和特色文化底蕴。

3.开辟通道,突破蜂腰:以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为导向带动城市

发展,通过适度填海和增加跨海通道加强各城区间的快速交通联系,

拓宽半岛蜂腰部位的宽度,保障交通和基础设施通道。

4.保护绿心,组团发展:严格保护城市绿心和绿色廊道,划定基本生

态控制线,保持和延续组团式发展的模式。

5.延续肌理,中外融合:延续大连、旅顺、金州老城的街区肌理,弘

扬具有大连特色的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大力发展国际旅游、文化博

览等产业。

6.战略预留,持续发展:提前预留区位重要、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节

点地区的土地并进行严格控制,作为未来发展区域性服务功能和战略

性支柱产业的重要空间储备。

第二节各城区定位及重点发展方向

第63条核心区

定位:东北地区金融、商务、会展中心,大连市行政中心、文化中心、

体育中心、软件产业基地。

重点发展方向:向北发展。

第64条旅顺城区

定位:东北亚国际旅游胜地之一;东北地区区域经济门户;大连市文

化创意产业基地、高等教育科技研发基地和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之一。

重点发展方向:保留城市绿心和生态廊道,在旅顺老城区、水师营、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 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有序和谐、政治民主文明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浓郁文化特色城市、科教创新城市、产业集群城市、枢纽中心城市、山水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 四、城市总体布局 采取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城市布局原则,城市未来主要向西南、东北方向发展;远期主要向北跨过渭河发展。 布局形态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未来西安城市将按照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的总体结构,形成几个外围副中心,即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的副中心;在北部方向形成以阎良为主的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中心;在南部方向形成以长安为主的副中心。五、重点建设的外围新区 疏解老城功能,建设新的行政中心: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一)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第一节风景名胜区体系建制状况与特点分析 1982年,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和镜泊湖风景区被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经黑龙江省政府审定批准设立了太阳岛、丹清河、二龙山、桃山、兴凯湖5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省政府审定批准延寿山庄、莲花湖、吉兴河、哈达河、柳树岛、四丰山、明月岛、卧牛湖、龙凤山9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国家组织审定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要求各省从已建制的省级风景区中选送,当时我省虽然尚无省级风景区建制,但积极补充申报了兴凯湖风景区,由于准备不够等原因,未获批准。 当前黑龙江省正式建立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4处,详见表1-1。全省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风景区点200余处,虽然部分风景旅游开发地以风景区命名,但是除上述16处风景区外,其它都未经正式审批建制并报送风景区主管部门备案。 黑龙江省现状16处风景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分属8个地市。大庆市、绥化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大兴安岭地区尚未建立风景区。16处风景区全部属于自然风景资源主导型,各风景区都有少量人文景观,但与自然景观相比,人文景观价值较低。按主体风景资源类型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山林——湖泊景观类型:镜泊湖、莲花湖、卧牛湖、二龙山、龙凤山、吉兴河、四丰山、哈达河、延寿山庄9处风景区。其中,镜泊湖风景区拥有火山熔岩地貌、天然瀑布及火山口森林等特色景观,风景资源价值较高。其它8处风景区都是因修建水库而形成的山水风光区。 ·火山地貌(矿泉)型:五大连池风景区,属于特色风景资源区,有较高的观赏、科学研究、医疗保健价值。 ·山地森林型:桃山、丹清河2处风景区,北国山林特色,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天然湖泊型:兴凯湖风景区,中俄界湖,天然景色极为秀美。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中国城市级别总表

中国城市级别总表 截至2012年5月,中国共有6个省级城市、15个副省级城市、274个地级市、372个县级市和17个县辖市,共684个城市。 一、省级城市(6个) 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二、副省级城市(15个) 哈尔滨市( 黑龙江省) 长春市( 吉林省) 沈阳市( 辽宁省) 大连市( 辽宁省) 济南市( 山东省) 青岛市( 山东省) 西安市( 陕西省) 成都市( 四川省) 武汉市( 湖北省) 南京市( 江苏省) 杭州市( 浙江省) 宁波市( 浙江省)

厦门市( 福建省) 广州市( 广东省) 深圳市( 广东省) 三、地级市(274个) 黑龙江省(11个):黑河市、伊春市、齐齐哈尔市、鹤岗市、佳木斯市、双鸭山市、绥化市、大庆市、七台河市、鸡西市、牡丹江市 吉林省(7个):吉林市、白城市、松原市、四平市、辽源市、白山市、通化市 辽宁省(12个):铁岭市、阜新市、抚顺市、朝阳市、本溪市、辽阳市、鞍山市、盘锦市、锦州市、葫芦岛市、营口市、丹东市 河北省(11个):石家庄市、张家口市、承德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邯郸市山东省(15个):德州市、滨州市、东营市、烟台市、威海市、淄博市、潍坊市、聊城市、泰安市、莱芜市、日照市、济宁市、菏泽市、临沂市、枣庄市 河南省(17个):郑州市、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新乡市、焦作市、三门峡市、开封市、洛阳市、商丘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周口市、漯河市、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山西省(11个):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阳泉市、晋中市、吕梁市、长治市、临汾市、晋城市、运城市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11月2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第114次常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及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的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编制,以及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在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外国有土地上实施建设的,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 临时建设、城镇房屋解危等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在本市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当采用重庆市平面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基准,并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 ―1 ―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用地分类)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分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其详细规划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主城区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一)和远郊区县(自治县)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二)的规定。 第五条(用地功能混合)鼓励居住用地(R)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功能混合布局。用地性质编号排在首位的为主要用地性质,其后的为次要用地性质。 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建设地块中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的,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非居住用地不得用作住宅功能; (二)居住为主要用地性质与其他性质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70%;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B)等为主要用地性质与居住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40%。 第六条(零星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应当符合集约利用、整体实施的原则。零星用地应当与周边用地整合使用。不具备整合条件的零星用地,禁止实施经营性居住、公建项目,可以实施解危改造、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实施绿地、广场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实施其他建设项目的,应当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依据―2 ―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2008年,在四川省打造攀西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战略下,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提出“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城市发展战略。 本策划在“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战略指导下,着重盘点攀枝花旅游资源,盘活存量资产,聚合内聚能量,努力“迎合――激发――引导”市场需求,构建攀枝花的阳光旅游吸引物体系,以及相关的产业配套支撑;根据攀枝花的品牌诉求,针对不同市场层面,设计攀枝花的旅游形象体系,多维度地营销攀枝花;高标准地设计攀枝花的旅游管治和服务体系,使品味旅游和品质服务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战略统筹 (一)战略思路 “阳光与生态”是资源特点,并不是旅游产品。 目前全国主打阳光特质目的地有海口、日照、西昌、攀枝花,国际上较为著名的有加拿大的埃德蒙顿、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布里斯班,其中除埃德蒙顿、攀枝花、西昌外,其他均是滨海城市,阳光与沙滩、海水结合形成滨海度假类产品,埃德蒙顿的阳光旅游依托其区域中心城市的其他条件,并非核心吸引物,西昌目前在和攀枝花同在阳光的照耀下,攀枝花该何去何从?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我们回首攀枝花旅游发展历程,可以隐约看到一根主线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出来,这就是基于阳光生态下的健康生

活。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农作物茁壮成长,结出健康的果实;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成为国家级体育运动基地,锻炼健康的体魄; 因为有了阳光,成都的老人们来这里健康过冬; …… 健康,这个比阳光更稀缺的资源才是攀枝花旅游最宝贵的财富。 至此,攀枝花的阳光终于有了落脚点,从产品化的视角去审视健康主题,有着丰富而巨大的想象空间。 (二)战略定位 综合以上分析,对应潜在市场需求与战略导向,将攀枝花现有“中国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概念性定位解读为: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战略路径 通过综合的比选分析,确定攀枝花旅游在未来的3-5年时间内,明确围绕打造“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观光旅游为辅;以冬季旅游为突破,兼顾其他季节;面向全国塑造品牌,立足周边重点营销”的战略发展路径。 (四)战略目标 终极目标: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近期目标: 中国冬季旅游著名品牌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17 (1)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稿)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区位 住宅建筑类办公建筑类商业建筑类 教育科研建 筑类 工业建筑类多层中高层高层多层高层多层高层—— 城市更新改造区≤28% ≤25% ≤20% ≤50% ≤40% ≤60% ≤55% ≥20%,≤ 45% ≥30%,≤50% 城市新区≤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新城及县城≤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乡镇≤28% ≤25% ≤20% ≤35% ≤30% ≤40% ≤30% ≥20%,≤ 35% ≥30%,≤50%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调整商业结构,优化市场布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特编制此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商务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通知》(商建发〔2004〕18号); 2、《商务部关于印发〈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商建发〔2004〕180号); 3、《商务部、财政部、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5]378号) 4、《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四川省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川办函[2005]176号); 5、《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五”及2010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川办发[2003]15号) ; 6、《攀枝花市十一五发展规划》; 7、《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8、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 第三条规划的区域、范围。 规划的区域为攀枝花市中心城区,包括格里坪、河门口(清香坪)、陶家渡、弄弄坪、瓜子坪、炳草岗、金江及渡仁片区。 规划的范围是大型零售商店、批发市场、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基地。在空间上,重点规划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专业特色商业街。 第四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07年-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第二章规划的指导思想 第五条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和“四个倾力打造”的战略重点,不断改善城市商业服务功能,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加强对商业领域投资的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品味,扩大我市商业在川

2020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千米,南北最宽约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区县。到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万人。 二十世纪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的增长速度,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登记在册文物点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历史地形地貌及国

《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解读

《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9年9月25日经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现就条例相关规定作如下解读: 一、《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出台背景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属性。温家宝总理指出,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为了加强和规范城镇和乡村规划工作,我市先后出台了《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和《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推动城乡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两个地方性法规制定时间较早,诸多内容已难以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 200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强调了城乡规划在引导城镇和村庄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作了很多新规定,亟需通过地方性法规予以落实,同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的一些授权性和原则性规定进行细化。 此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加快建设“五个重庆”,对新时期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直辖以来,我市根据特殊市情实施的城乡总体规划的制定、

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实践经验,也迫切需要在地方性法规中作进一步规范。 重庆市规划局作为《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的起草部门,从2005年开始进行相关调研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经全国人大批准公布后,于2008年6月起草完成了《条例》(送审稿)并上报市人民政府,在市政府法制办主持下,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论证、修改,《条例》于2009年5月4日经市人民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2009年5月、7月,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分别对草案进行了二次审议。2009年9月进行了第三次审议,并于9月25日审议通过。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包括总则、城乡规划的制定与修改、城乡规划的实施、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共七章八十一条。 (一)第一章总则 1、紧扣城乡规划协调城乡空间布局的本质,突出体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先规划后建设等原则,凸显城乡规划的综合性。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创新城乡规划体系,以城乡总体规划统揽全局,各层次、各类别规划层层落实、逐步深化。明确了在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必须纳入规划管理。实现宏观把握、中观控制、微观管理。涉及条款:第一条为了科学制定城乡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昭通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合理进行城市建设,促进城乡统筹,编制《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方针,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充分利用昭通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风景旅游优势,预见到将来的发展可能,从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城市特色,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从昭通城市历史特色、山水特色出发,弘扬民族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整体设计,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立足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树立超前规划意识,同时又要强调近期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认真研究城市建设的时序,着重近期、远期结合,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并为城市的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第三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令,2006);

《云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 《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昭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5)》 《昭通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国家、云南省、昭通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律文件。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远景:2030年以后 第五条规划的空间层次 1. 市域规划范围 昭通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3021平方公里。 3. 昭鲁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 以昭鲁坝子作为基本单元,包括昭阳区的龙泉、凤凰和太平3个街道,旧圃、北闸、小龙洞、守望、永丰、洒渔、苏家院、布嘎和乐居9个乡镇,鲁甸县的文屏、茨院、桃园和小寨4个乡镇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 2. 规划区范围 昭阳区太平、龙泉、凤凰三个办事处,北闸、旧圃、永丰、小龙洞、守望五个乡镇以及洒渔和苏甲乡的部分地区,规划区总面积约784平方公里。 3. 中心城区范围 北至褐煤工业园区,东至昭通火车站、南至凤凰山、西至旧圃锦屏。规划建设用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994年,西安市提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由4条线组成,线网总长度73.17公里,并纳入1999年经国务院批复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 2004年,西安市重新编制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其目标是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 为骨干,其它公交为辅助的多元化、快速、高效、环保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棋盘加放射型”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布局。 轨道交通线网远期规划由6条线组成,总长251.8公里。 (1) 一号线:(后围寨~纺织城) 该线路位置为西安市东西向主客流走廊。线路起迄点后围寨、纺织城是西安市对外交通枢纽。该线路穿越西安城区的东西,通过市区最繁华的地区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同时,线路

连接主城东西轴和上城西客运站、西安客运站、康复路批发市场、长乐路客支站、半坡客运站等大型客流集散点和长途客运枢纽。一号线向西延伸至咸阳市人民广场,为西咸一体化创造有利条件;向东延伸至临潼旅游渡假区,可大大促进西安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及沿线土地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西安作为国际级旅游城市的地位。该线为轨道交通线网中的骨干线。 (2) 二号线:(铁路北客站~韦曲) 该线路位置为西安市南北向主客流走廊,线路将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北客站、张家堡广场、城市中心北大街及钟楼、南郊省体育场、小寨商业文化中心、西安国际展览中心、长安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串联起来,沿途分布有张家堡客运站、城北客运站、明德门客运站等长途客运枢纽。二号线与一号线构成轨道交通线网中的十字骨架,是线网中的骨干线。 (3) 三号线:(新筑~侧坡村) 该线路为东北、西南走向。线路沿城市主要客流走廊东二环敷设,毗邻西安浐灞新区、兴庆公园,经国家级历史文物景点大雁塔、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小寨商业文化中心、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安科技产业园等客流及人口密集区,促进城市发展空间向东北、西南方向拓展。 (4) 四号线:(草滩农场~韦曲科技产业园) 线路连接草滩现代农业开发区、张家堡广场、曲江旅游度假区、韦曲科技产业园,途经既有西安火车站、明城墙内五路口及大差市、历史文物景点大雁塔等客流密集区。四号线对于城市南北向客流转换起到了辅助和补充作用。 (5) 五号线:(纺织城火车站~六村堡(纪阳)) 五号线东端的纺织城火车站为既有西康铁路客运站,是西安铁路枢纽的辅助客站。连接六村堡工业园区、纪阳组团,途经曲江旅游度假区、西安国际展览中心及三桥交通枢纽等大的客流集散点,将辅助一号线分流城区内东西向客流。 (6) 六号线:(纺织城~长安科技产业园) 线路连接东郊纺织城、明城墙内东、西大街及钟楼、南郊大学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长安科技产业园等工商业聚集区和人口密集区。可辅助一号线对主城区客流起到较大的分流作用,缓解主城核心区的交通压力,同时可带动东郊纺织城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南郊大学城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该线网规划中轨道交通在主城区内的线网密度0.338km/km2,明城墙区内线网密度 1.146km/ km2。覆盖了全市61个主要客流集散点中的52个。 线网形成后,轨道交通方式的出行量将占居民总出行量的25%,占公交出行量的50%。 以西安钟楼为中心,在无轨道交通的情况下,公交40分钟的出行范围是251.96平方公里,大约覆盖主城区1/3的面积;而在有轨道交通的情况下,公交40分钟的出行范围可以达到853.42平方公里,覆盖了整个主城区。 线网中一、二、三号线为骨干线,既满足了城市东西向、南北向主轴线上的客运交通需求,又向外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四、五、六号线是轨道交通网的辅助线,主要满足城市功能组团之间的交通需求,对线网进行加密完善。 线网总体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6~2011年):建设二号线(铁路北客站~韦曲,26.4公里),以缓解城市南北向主客流走廊的交通压力,为城市中心区的逐步外移、市政府北迁及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西安火车站密集客流的疏导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拓展西安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向北、向南发展。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一、规划策略 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 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 4、集中紧凑发展策略 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策略 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策略 二、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乡协调发展 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 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城市主要拓展方向 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四、城市功能布局 (一)片区 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发展。每个片区包含若干组团和功能区。 中部片区为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主要为现状建成区。重点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以及都市区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重钢搬迁为契机,提升大渡口的城市功能,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的部分职能。 北部片区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以北部新区、江北城现代商务区为重点,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修编.pdf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7年修编版本)公示说明 一、规划期限 近中期2011年—2020年(扣除已实施年份) 远期2021年—2030年 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规划范围 市域规划范围——即攀枝花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现状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总面积约7440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的东区、西区,仁和区的仁和镇、 金江镇、前进镇、总发乡、大龙潭乡、中坝乡、福田乡、太平乡 以及红格镇、益民乡、新九乡、二滩国家级森林公园、大黑山省 级森林公园,总面积1939.46平方公里。 三、城镇体系规划 (一)人口规模 预测2020年市域人口143万人,城镇人口10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3.43%;2030年市域人口155万人,城镇人口12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1.94%。 (二)城镇规划空间布局 以产业布局为依托,以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开发、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成昆铁路沿线为发展轴,

以中心城区、攀莲镇为重点,以桐子林镇、渔门镇、红格、平地 镇为次重点,依托大田、布德、格萨拉、丙谷、普威、白马、永 兴为主要增长极,其他各镇政府所在地为次要增长极,最终形成 “以攀枝花中心城区为中心,轴向布局,成群发展”规模等级布局合理的城镇群体。 空间布局上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中部以攀枝花中心城区 为核心,包括桐子林、红格两大外围组团和布德、同德、福田、 新九等乡镇;东北部以米易县城为核心,包括白马组团和丙谷、 普威、得石、撒莲、垭口等乡镇;西北部以渔门为核心,包括永 兴、格萨拉、惠民等乡镇;南部以平地为中心,包括大田镇、大 龙潭等乡镇。 四、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一)城市性质 攀枝花的城市性质为:川滇交界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宜居城市;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现代 特色工业城市。 (二)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020年城市人口91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0.0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9.99平方米/人; 2030年城市人口109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0.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1.40平方米/人。 (三)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城市主要以仁和沟、金沙江为轴向南延伸。

佳木斯市征收土地暂行规定

佳木斯市征收土地暂行规定 佳木斯市人民政府令(5号) 颁布时间:2008-6-25发文单位:佳木斯市人民政府《佳木斯市征收土地暂行规定》业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发布,请严格遵照执行。 市长李海涛 二○○八年六月二十五日 佳木斯市征收土地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征地管理,保护被征地农民和用地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市区征地管理工作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黑龙江省土地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市区内,建设用地涉及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的,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征收土地工作应该妥善处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利益关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第四条市政府成立征收土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市区涉及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的各项调研、组织、协调、督办、综合等项工作。成员单位包括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局、建设局、房产局、农业委员会、林业局、水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物价局、市信访办、市政府法制办、公安局、审计局、监察局和各区政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 第五条市政府根据城市发展需要,结合政府财力,本着区分轻重缓急的原则,统一制定城市土地征收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布局,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和征地资金。各区政府作为征地主体,应当根据市政府决策负责征地的具体实施工作。 第二章征收土地程序 第六条征收土地项目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受理并纳入全市征收土地计划。其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批次选址项目由市政府于每年一月底前制定征地计划,国土资源部门统一汇总后,拟定征收土地方案报国家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单独选址项目根据工程建设需要,由具体用地单位提出申请。 用地单位提出用地申请时应提交下列资料: (一)用地申请书; (二)发改委批准文件; (三)资金到位证明; (四)用地项目平面布置图和定线图。 征收草原、林地、水面等土地,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应当征得主管部门同意,并提交相关批准文件。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7月7日九龙坡政府便一口气推出34宗近7000亩土地 【重庆市政府网】本文网址:https://www.sodocs.net/doc/6f9928211.html,/today/news/417076.htm 引用或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明确标注“来源:重庆市政府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f9928211.html,/experience05/experience05090922035_all.htm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2009年07月31日来源:网络 总则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佳木斯市汤原县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一、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上一轮《汤原镇城市总体规划》是1995年由省政府批复开始实施的。上轮规划确定汤原镇的城市性质为:“汤原镇是佳木斯市卫星城,是汤原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食品工业、建材工业为主的小城市。”城市规模为近期(2000年)人口6.5万人,用地1005.16hm2;远期(2010年)人口8万人,用地1181.97hm2,主要用地发展方向为向北。 上轮总体规划符合当时汤原的实际情况,为汤原县近几年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尤其在道路系统建设和用地结构建设等方面,为汤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轮规划对汤原县的发展,特别是城市规划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直接指导了汤原县的工业用地、道路系统、绿地系统等的建设。从规划的实施情况来看,上轮规划对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的确定和预测基本正确。 进入21世纪,我国步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活动更加活跃;汤原地热资源的发现和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出台,为汤原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现有的城市规模、布局结构已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也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势在必行。 二、主要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5.《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6.《城市环卫设施设置标准》(CJJ27-89) 7.《汤原镇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编制) 8.黑龙江省关于城市规划的法规文件 9.其它相关资料、技术规范与法规 三、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节约、协调、综合平衡才能持续发展。寻求经济、社会、生态三种效益的平衡点,促进汤原镇城市发展的有序进行。 2.整体性原则 针对汤原镇实际,从整体上妥善处理好工业与居住、建设与发展等矛盾,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规划建设方针,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新的含义,解决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 3.集约性原则 强化建成区作为城市中心区的建设力度,尽快形成具有较大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多功能、现代化、生态化的城市区域。 4.动态性原则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本轮规划从动态的视角对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