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_资源诅咒_现象分析及其对策_高吉喜

_资源诅咒_现象分析及其对策_高吉喜

_资源诅咒_现象分析及其对策_高吉喜
_资源诅咒_现象分析及其对策_高吉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29(1):1-7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

“资源诅咒”现象分析及其对策

高吉喜1①,栗忠飞2

(1.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 2.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云南昆明650224)

摘要:作为发展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资源诅咒”现象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证实了“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性,并对其传导机制进行分析,但也有研究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其存在具有条件性。产生“资源诅咒”现象的原因因地而异,尤其是不平等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导致资源输出地区受到严重“剥削”,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远远没有得到体现。为消除“资源诅咒”这一怪象,在深入分析“资源诅咒”现象及其传导机制的基础上,从内部途径和外部机制两个方面阐述了消除“资源诅咒”现象、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对策和建议,强调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从而为消除“资源诅咒”现象、实现资源丰裕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共同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关键词:资源诅咒;生态补偿;机制;对策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831(2013)01-0001-07

Analysis of Phenomenon of "Resource Curse"and the Countermeasures.GAO Ji-xi 1,LI Zhong-fei 2(1.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anjing 210042,China ;2.College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China )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ource curse"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Large volumes of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phenomenon of "resource curse"does exist ,and analyzed mechanisms of its transmission.However ,some studies question its existence ,holding that its exist-ence is conditional.The cause of the "resource curse"phenomenon is site-specific.Especially unequ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ystems subject resource exporting regions to serious "exploitation",and ecological values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fall far from being reflected.After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and its transmission mechanism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elaborated for eliminating "resource curse"phenomenon and for promoting the re-structuring of resource exhausted areas from the aspects of internal approaches ,such as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ax reform and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and from external mechanism such as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g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carbon trading ,ecological safety ,green tax ,consumption and pay ,etc.,while str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which may serve a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elim-inating the "resource curse"phenomenon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sources-rich area 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s.

Key words :resource curs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countermeasure

收稿日期:2012-11-09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C01B00)①通信作者E-

mail :gjx@nies.org 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丰裕的自然资源是经

济发展的引擎[1]105-115,[2]

。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

以来,

世界上许多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最终走向了恶化,呈现“富饶的贫困”现象,丰裕资源有拖累经济持续增长的嫌疑。为此,研究者们提出了“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 )”概念[3]33-36

,用以解释这一现象。目前,国内外对“资

源诅咒”效应在各级地域单元上的存在性、形成原

因及传导机制等问题已开展了大量研究[4-8]

,然而

对如何消除“资源诅咒”现象仍很困惑。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但不利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

价值体现,

对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巨大影响。造成“资源诅咒”现象的原因因地而异,但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不平等、自然资源内在的生态价值没

有得到体现以及资源拥有地区被“剥削”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

为了消除“资源诅咒”这一怪象,需要全世界“有产者”联合起来,共同研究解决这一问题,以期实现生态公平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该研究深入分析了“资源诅咒”这一现象及其传导机制,并

·2·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第29卷

从内部途径和外部机制两个方面提出消除“资源诅咒”现象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实现资源丰裕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1“资源诅咒”的概念及内涵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自然资源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福祉,但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PREBISCH[9]和SINGER[10-11]首先发现,发展中国家初级资源产品大量出口,未能为本国经济提供持续增长的动力,为此,提出了贸易增长的“贫困化”陷阱理论,即普雷维什-辛格命题。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开始注意到更多的资源导向型国家的经济增长趋向恶化的现象,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拥有量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

在20世纪90年代,AUTY[3]33-36首次提出了“资源诅咒”概念,认为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产生一种限制作用,资源丰裕(resource abundance)地区的经济增长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的地区。资源丰裕反映了某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总量,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依靠大量的资源出口,形成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经济发展模式。

传统意义的“资源诅咒”主要关注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不够重视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后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为此,国内有学者提出了广义的“资源诅咒”概念,强调资源丰裕的国家或地区所采用的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会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持续增长乏力,进而滋生分配不公的腐败问题,地区发展陷入困境[12]。这一观念强化了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分配和制度不公等整个系统的不可持续的状态。

2“资源诅咒”现象及实证研究

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出现过“资源诅咒”现象。20世纪60年代,荷兰北海油气资源的发现,导致其他工业生产萎缩,经济发展最终陷入困境,拥有丰富资源的非洲诸国(如塞拉利昂、中非、赞比亚和尼日利亚等)、盛产石油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国家等都经历了资源暴涨带来的短期极度繁荣再到经济陷入极度衰退的过程[1]105-115,[4,13]。MATSUY-AMA[14]的研究也证实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PAPYRAKIS等[15]基于39个国家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负相关性,TORVIK[5]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在中国,“资源诅咒”现象同样存在。中国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均匀性和区带性,资源分布区与消费区的经济发展呈现逆向趋势。拥有丰富煤炭、石油资源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与拥有丰富水资源、森林资源的西南地区,其经济发展均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尽管也有部分地区因大规模矿产资源的开采导致经济短期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失衡、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16]。相反,资源相对贫乏的华东、华南等地区,诸如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的经济发展却处于领先地位[17]。针对国内外“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性,众多学者在国家、省等不同层面上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

在国家层面上,SACHS等[4,13,18]研究了众多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表明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在依赖资源出口的过程中受到负面影响。世界银行的相关报告显示,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撒哈拉以南资源丰裕的非洲国家实际经济水平呈现下降趋势[19]。研究显示,集中型的矿产经济体更容易遭受“资源诅咒”效应的影响[20]。

对国家内部的省级层面经济体而言,“资源诅咒”的存在性同样得到了证实。PAPYRAKIS等[6,21]研究了1986—2001年间美国各州资源丰裕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丰裕的自然资源阻碍了美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徐康宁等[7]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在长周期上存在“资源诅咒”现象,1978—2003年间中国资源丰裕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慢于资源贫瘠地区。邵帅等[22]采用中国西部地区11个省区1991—200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内生增长模型证实了“资源诅咒”效应,类似的实证研究还有很多[23-25]。陈维青等[26]运用资源丰裕度指数(RAI)和聚类统计方法,证实中国省级层面“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性。徐盈之等[27]基于“荷兰病”模型,考虑了矿产业和制造业的投入因素,证实了内蒙古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徐仪红等[28]运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回归方程证实了中国省级层面上“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邓明等[29]运用灰关联熵的方法及状态空间模型分析发现资源禀赋对经济系统具有负面影响。此外,一系列诸如对中国山西[30]、甘肃[31]、云南[32]和四川[33]等地的相关研究也均证实了“资源诅咒”效应的存在。

广义的“资源诅咒”效应在中国也普遍存在,并

第1期高吉喜等:“资源诅咒”现象分析及其对策·3·

在耕地数量[34]、森林和水资源[25]等生态资源方面得到证实。中国西南,如四川、云南等一些生态资源丰富的区域,“资源诅咒”现象在农牧民层面上存在的情况同样得到了证实[35]。李国平等[36]还从生态足迹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省级层面上“资源诅咒”效应的存在性。中国生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协调因一系列的政策因素而受到限制。丰裕的生态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而一些没有受到保护的地区,生态资源又处于过度利用的威胁之中,因此,生态资源富集的地区同样面临“资源诅咒”的困境。与此同时,资源开发导致矿区塌陷,地下水位下降,耕地退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源和土壤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治理恢复困难,居民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促使人力和资本外流现象频发,外资引进难度进一步加大,资源开发的社会成本巨大。姚文英等[37]分析了中国新疆表现出的广义“资源诅咒”效应,类似的还有中国山西等省份,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3“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

自“资源诅咒”理论提出以来,GYLFASON 等[38-39]又提出了“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问题,以此来解释“资源诅咒”产生的原因。目前,有关“资源诅咒”现象产生的根源存在多种解释。

3.1“荷兰病”因素

20世纪60年代,因荷兰北海一带发现大量天然气,荷兰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而与此同时其他工业逐步萎缩,创新动力逐渐消失,最终国内经济发展缓滞。经济学领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荷兰病”[16],喻指丰富的自然资源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现象。这一理论随后被用来解释“资源诅咒”效应产生的机理[4,40],并得到广泛认可。“荷兰病”的典型现象就是一个部门繁荣,而其他领域萎缩[41],其根源是资源开发的高利润现象趋使大量人力、社会等资本要素从制造业流失,转而向资源出口部门流动,导致制造业萎缩,最终形成资源转移效应。制造业具有技术创新及培养人才的功能,一旦衰落,将导致人才外流,经济增长驱动乏力,从而引发“资源诅咒”效应。

3.2“挤出”效应

丰裕的自然资源促进了矿产业相关要素的投入,但另一方面却对其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相关要素产生“挤出”作用,导致资源富集区丧失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8]。这些被“挤出”的要素包括教育[42]、投资[39]和科技创新[13]等。资源丰裕的区域,多表现出人力资本缺乏、教育水平偏低的特征[41],而与教育水平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本又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研究显示,国家教育经费支出、学生入学率等都与自然资本保有率呈负相关关系[43]。因此被“挤出”的教育、科技和人力资本等得不到足够重视,是产生“资源诅咒”效应的重要因素[28,44-45]。GYLFASON[43]研究发现,发生“资源诅咒”效应的地区,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普遍偏低,与自然资本饱和率呈负相关关系,同时,这些地区对人力资源的关注度也不够。在资源丰裕的地区,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普遍受到忽视。PAPY-RAKIS等[21]在对北美区域的研究中发现“挤出”教育是重要的传导途径,占负面影响的25%。姜昕等[44]基于理论模型阐述了高资源依赖度导致高消费,最终导致自然资本“挤出”物质资本投入,进而限制经济长期增长的机理。张景华[45]也论述了自然资源抑制创新活动、阻碍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丰裕的资源还会通过抑制物质资本而对投资产生“挤出”效应,进而导致经济增长缓滞[8]。

3.3“寻租”及制度的弱化

20世纪60年代TULLOCK[46]提出的“寻租”理论也被用来解释“资源诅咒”效应的发生机理。TORVIK[5]解释了“寻租”现象与“资源诅咒”效应的关系,认为丰裕的资源诱使人们从事“非生产性”的“寻租”活动,从而降低从事“生产性”活动的人数,追寻租金量最大化效果,造成资源收益的分散和浪费,导致经济增长变慢。资源“寻租”实质上是“资源诅咒”形成机理的制度因素[47]。MARTIN[48]认为,在“资源诅咒”形成机制的分析中,制度问题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一些政治利益集团的形成,导致企业创新活动受到抑制,政府腐败和社会冲突加剧。扭曲的制度催生“寻租”及非竞争企业的产生,形成错乱的政治激励,资源得不到合理分配。丰裕的资源对制度的弱化效应导致诸多结果[23,49-50]。为赚取资源租金,贿赂、公共财政被占有等活动应运而生,由此产生的腐败严重扭曲着国家的经济活动。此外,制度的弱化造成生产边际效益下降,资本回报率下降,增长率下降[51]。非洲和拉丁美洲在开采黄金、钻石和石油等过程中形成的“寻租”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52]。

3.4其他因素

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3]77-78、价格的大幅波动[53]、“贸易条件恶化”和“宏观经济政策波动”[54]等均对经济增长形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因素均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

·4·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第29卷

20世纪70—80年代,苏联在巨大的石油价格波动冲击下,国内经济趋于崩溃,加快了苏联解体的进程。此外,阿根廷经济学家PREBISCH[55]还提出了产生“资源诅咒”的“中心-外围”观点,认为国际经济旧秩序或旧的国际分工体制是导致“资源诅咒”效应的根源,其中心思想凸显了资源贸易过程的不平等现象。

在对中国“资源诅咒”原因的研究中,众多学者强调了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问题的重要性。苏振锋等[56]在探讨中国陕北“资源诅咒”现象时,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问题等是主要原因。米成瑶[57]对山西朔州的研究也认为,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是导致“资源诅咒”的重要因素。单一的资源导向型产业会限制产业链的延伸,降低产品附加值。这种集中在资源型产业的经济模式被MURSHED[58]和SACHS等[13]称为点源型经济模式,被认为是导致“资源诅咒”的关键因素,并造成农业、加工业等领域的衰落。

4有关“资源诅咒”的质疑

尽管国外大多数“资源诅咒”的研究证实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国民财富、竞争力、国家健康、国家治理和国家繁荣等多个发展方面间存在负相关关系[42],然而仍存在一类研究认为“资源诅咒”并不具备特定的规律性,它的出现具有条件性。一些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如日本、瑞士、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能实现经济高效快速的发展,而一些资源丰裕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和挪威等也能成功避开“资源诅咒”效应,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资源诅咒”的实证研究中,资源类型的不同、指标选取差异等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59]。在对尼日利亚的研究中发现,石油和矿产资源的富足会导致制度质量的下降,进而产生“资源诅咒”效应,而其他资源则未形成类似情况[60]。此外,制度的优劣既能使资源富足的国家走向贫困,也能使资源缺乏的国家保持经济的高效发展[61]。正如挪威建立的“石油基金”制度,确保了资源开采的部分收益转化为国民财富,在避免“资源诅咒”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在中国,有研究针对“资源诅咒”现象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方颖等[62]使用95个地级市或地级以上城市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资源诅咒”在中国城市层面上并不成立。郑长德[63]认为中国的“资源诅咒”体现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上,而不是经济增长率上,这一研究强调了中国“资源诅咒”效应的形成机理并不完全符合国际上普遍认识的规律。丁菊红等[64]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国政府干预的低效率是导致“资源诅咒”效应的关键因素。张景华[45]认为制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弱化“资源诅咒”效应。孙大超等[65]发现在控制各地区的制度质量、区位变量等因素的影响后,“资源诅咒”在中国区域经济层面上的存在并不显著。

由此可见,“资源诅咒”实质上并非资源丰裕本身的问题,不合理的制度、低效的管理等潜在因素在“资源诅咒”效应中发挥了重要的隐形作用,而科学的产权制度、强有力的技术创新等对规避“资源诅咒”效应具有重要作用。

5摆脱“资源诅咒”效应的对策

尽管“资源诅咒”现象并不是在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存在,但整体而言,这种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得到了广泛验证,特别是作为自然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资源,诸如耕地、森林、水资源等广义“资源诅咒”概念被提出之后,资源富集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现象更为普遍,“资源诅咒”效应也因此而受到更多关注[66-67]。生态资源的重要经济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应有的生态服务价值没有得到市场认可是重要原因。显然,“资源诅咒”现象不是个案,而是全球“有产者”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需要全世界“有产者”联合起来,一方面,共同研究自身存在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共同面对市场经济下资源的廉价问题,加大生态补偿支持力度,从内外两个途径寻求突破口,着力破解“资源诅咒”难题,实现资源输出和输入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5.1“资源诅咒”对策的内部途径

就资源丰裕地区内部而言,需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自身人力资本投入、资源税收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和改革[68]。

5.1.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一方面是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也是摆脱“资源诅咒”效应的重要途径。长远来看,基于资源的有限性,资源丰裕地区必须进行产业转型。目前,在中国资源丰富地区,虽然资源开采使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制造业发展仍然滞后。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必须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降低对资源开采的直接输出或初加工产品的依赖,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水平,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加大具创新竞争力的制造业的发展,大力扶植新兴产业,形成新的战略产业和支柱

第1期高吉喜等:“资源诅咒”现象分析及其对策·5·

产业体系,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

目前,很多资源丰裕的地区将资源开采的收益用于高档化城市建设,忽视了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不合理性,以及产业的长期竞争性,致使在资源枯竭后因产业落后或接续产业不能及时跟上而陷于被动。为此,资源丰富地区必须在资源开采初期,就需利用资金充足的有力时机,加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优势产业。

5.1.2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教育投入又是促进人力资本提升的关键。资源开发过程对人力资本产生的“挤压”流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因此必须加大教育、人力、科技创新等经济持续发展关键要素的投入,多渠道、多层面提升并聚拢人力资本,实现向高新技术和人力资源生成能力的转变。同时应积极引进技术型、创新型人才,提升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

5.1.3进行资源税费改革

通过税费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资源开采的租-税-费体系,建立地方产业发展资金和产业转型资金,促进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地区财政资金的积累,一方面可以减轻中央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使资源丰裕地区有能力在人力资本、新型产业等方面加大投入。

5.1.4加强资源管理和制度建设

避免或摆脱“资源诅咒”必须从制度层面上加以突破。在产权模糊的经营方式下,“寻租”行为盛行,掠夺性开采方式猖獗,制度弱化进一步加剧。规范的制度和有效的监管约束是防范资源优势肆虐的重要途径。建立创新型的制度体系,诸如高效的管理,开放的外贸政策,公平、透明的租金流动及监督制度等尤为重要。同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探索限制大量资源租金被过度用于政府消费性支出的制度,强化社会公众的监督机制和参与机制。

5.2“资源诅咒”对策的外在保障机制

在很多地区,资源开采的生态、环境成本往往被忽视,因而在资源开采结束后,这些地区需为生态、环境的恢复付出巨大代价,从而导致或加剧“资源诅咒”效应的发生。因此,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在挖掘提升自身潜力的同时,外界的“输血”也是应该和必不可少的途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就是重要的手段。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因此,资源型地区需通过提供资源或生态服务获得相应生态补偿,需将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价值流失内化为生产成本,建立一体化的生态补偿机制,贯彻落实资源受益者付费补偿的发展理念,共同应对“资源诅咒”的陷阱。具体措施包括:

(1)确立资源开发的多领域补偿机制。通过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维护区域间公平发展和行业间公平贸易,同时为产业转型提供资金保证。政府在经济、政策和生态等方面建立补偿机制,是缩小差距、摆脱“资源诅咒”的关键。

(2)对资源开采活动进行科学评估。在遵循生态环境承载规律基础上,研究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定量关系、产出与成本投入的比例,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对地方政府、个人等不同层面在生态治理方面做出的贡献进行补偿,并坚持长期持续的补偿。

(3)建立公平、合理的区域协调机制。需建立资源丰裕地区间产业布局的协调机制,统一规划,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体系,形成具主导作用的跨区域市场格局和价格体系,共同应对资源价格波动、贸易条件恶化等的影响,为生态环境的持续补偿奠定坚实基础。

(4)明确发达地区在生态补偿中的社会责任。资源丰裕地区在输出初级资源产品时,又输入大量工业制成品,形成双向价值的流失,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更没有转向流入资源输出的欠发达地区。因此,必须强调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责任,明确资源和能源的输入地对输出地、下游受益地区对上游地区进行生态补偿的制度,形成全社会对资源开发区、生态保护区进行持续生态补偿的机制与共识。

(5)实施生态安全指引下的资源开发政策。生态安全与人类福祉密切相关,强调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的资源、社会秩序、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另一方面也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方法途径。控制生态服务功能过度利用是生态安全的保证。资源开发应以确保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尽可能完整和降低生态服务功能的损害为前提,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限阈,与生态系统的科学评价和管理相结合,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力度。

(6)实行绿色税收政策。对土地、水和森林等生态资源以及煤炭、石油和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实行分类征税,融入生态保护理念;建立公益环境专项资金,来源可从产业下游地区的企业中收取,加

·6·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第29卷

上一部分政府部门的资源税,转移支付给资源开发地区,以补偿因资源开发而导致的价值损失和生态破坏;推行环境保护税制,对水、气、声和渣的污染征收环境保护税;确立资源输出省份相对独立的税收权力,对出省资源征收跨省生态补偿税;扩大补偿费的使用,要与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等结合起来,可扩展到环境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等方面。

(7)改革现行的管理制度。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机会主义会在不健全的产权制度下滋生,导致生态补偿、生态资本金等制度难以推行。先进的管理制度要从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入手。现行资源开发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混淆,利润收入被特定部门、企业,甚至个人大量占有,一方面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另一方面却表现为生态环境破坏后的补偿政策难以落实。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是生态补偿机制顺利实施的保障。

(8)建立生态服务建设者收费和消费者付费制度。通过生态资源的价值化,在明确生态资源产权、时空边界、交易方式等基础上,全面建立生态服务建设者收费和消费者付费制度,同时也要强调生态资源的公益属性,以避免生态殖民主义的产生。

参考文献:

[1]INNIS A H.Essays in Canadian Economic History[M].Toronto,Canada: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56:105-115.

[2]NORTH D C.Location Theory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5,63(3):243-258.

[3]AUTY R M.Sustaining Development in Mineral Economics:The Resource Curse Thesis[M].London,UK:Routledge,1993:

1-282.

[4]SACHS J D,WARNER A M.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R].NBER Working Paper,No.5398,1995.[5]TORVIK R.Natural Resources,Rent Seeking and Welfar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67(2):455-470.[6]PAPYRAKIS E,GERLAGH R.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R].FEEM(Fondazione Eni Enrico

Mattei)Research Paper Series,Working Paper No.62.04,2004.[7]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异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学家,2005(6):96-102.

[8]谢继文.“资源诅咒”国外研究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30(9):35-40.

[9]PREBISCH R.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and Its Principal Problems[J].Economic Bulletin for Latin America,1950,7(1):1-12.

[10]SINGER H W.Economic Progress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J].Social Research: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49,16(1):1-11.

[11]SINGER H W.Comments to the Terms of Trade and Economic De-

velopment[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8,40(1):

84-89.

[12]鲁金萍.广义“资源诅咒”的理论内涵与实证检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133-138.

[13]SACHS J D,WAMER A M.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J].European Econom-

ic Review,2001,45(4/5/6):827-838.

[14]MATSUYAMA K.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Comparative Advan-tage,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92,58(2):317-334.

[15]PAPYRAKIS E,GERLAGH R.Natural Resources Innovation and Growth[Z].The Dutch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WO),2004.

[16]任歌,李治.“资源诅咒”与富资源地区产业结构转型问题[J].财经论丛,2009,144(3):15-21.

[17]李如成.中国水力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情况[J].贵州水力发电,2006,20(2):1-3.

[18]SACHS J D,WARNER A M.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R].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Harvard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Harvard Universi-

ty,Cambridge,MA,1997.

[19]World Bank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Treasure or Trouble?Min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Washington DC,USA: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2002.

[20]ISHAM J.The Effect of Social Capital on Fertilizer Adoption:Evi-dence From Rural Tanzania[J].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2002,11(1):39-60.

[21]PAPYRAKIS E,GERLAGH R.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7,51(4):1011-1039.

[22]邵帅,齐中英.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8,44(4):147-160.[23]韩亚芬,孙根年,李琦.资源经济贡献与发展诅咒的互逆关系研究:中国31个省区能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

析[J].资源科学,2007,29(6):188-193.

[24]胡援成,肖德勇.经济发展门槛与自然资源诅咒:基于中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4):15-23.[25]张菲菲,刘刚,沈镭.中国区域经济与资源丰度相关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4):19-24.

[26]陈维青,曾令会.基于中国省际层面的“资源诅咒”效应研究[J].新疆财经大学,2012,41(2):14-17.

[27]徐盈之,胡永舜.内蒙古经济增长与资源优势的关系: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10,32(12):

2391-2399.

[28]徐仪红,郭忠兴.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资源诅咒”的实证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36(2):202-208.

[29]邓明,钱争鸣.资源禀赋与“资源-经济”系统的有序度:“资源诅咒”在中国省际层面的再检验[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12,209(1):125-132.

[30]武芳梅.“资源的诅咒”与经济发展:基于山西省的典型分析[J].经济问题,2007(10):24-28.

[31]王必达,郑雯雯.如何摆脱资源诅咒:马来西亚和印尼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对中国资源丰裕省份的启示[J].社科纵横,2007,

第1期高吉喜等:“资源诅咒”现象分析及其对策·7·

22(10):27-29.

[32]李昊邈,杨定华.云南经济的空间因素探析-核心-边缘模型的实例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4):

105-107.

[33]许彦.四川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优势”和“自然资源诅咒”

[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8(4):66-68.[34]WOOD A,BERGER K.Exporting Manufactures:Human Re-sources,Natural Resources,and Trade Policy[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7,34(1):35-59.

[35]沈茂英.西南生态脆弱民族地区“资源诅咒”与农牧民增收研究: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

报,2012(2):84-89.

[36]李国平,宋文飞.区域矿产资源开发模式、生态足迹效率及其驱动因素:对“资源诅咒”学说的另一种解读[J].财经科学,2011,279(6):101-109.

[37]姚文英,刘丹.广义“资源诅咒”在中国省域尺度的案例检验:以新疆为例[J].新疆财经,2010(2):22-25.

[38]GYLFASON T.Resources,Agriculture,and Economic Growth in E-conomics in Transition[J].Kyklos,2000,53(4):546-580.[39]GYLFASON T,ZOEGA G.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Growth:The Role of Investment[R].Central Bank of Chile Work-

ing Paper No.142,2002.

[40]龚秀国,邓菊秋.中国式“荷兰病”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J].财经研究,2009,35(4):112-123.

[41]ASEA P K,LAHIRI A.The Precious Bane[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1999,23(5/6):823-849.

[42]雷莹莹,周志田.“资源诅咒”的理论解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0,7(7):49-57.

[43]GYLFASON T.Natural Resources,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1,45(4/5/6):847-

859.

[44]姜昕,冯宗宪,王青.资源诅咒与经济增长[J].贵州社会科学,2009,234(6):87-92.

[45]张景华.自然资源是“福音”还是“诅咒”:基于制度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1):9-17.

[46]TULLOCK G.The Welfare Costs of Tariffs,Monopolies,and Theft [J].Western Economic Journal,1967,5(3):224-232.

[47]ROBINSON J A,TORVIK R,VERDIE T.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the Resource Curs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6,79(2):447-468.

[48]MARTIN S.Economic Growth[M].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4:1-649.

[49]LAY J,MAHMOUD T O.Bananas,Oil and Development:Exami-ning the Resource Curse and Its Transmission Channels by Re-

source Type[R].Kiel Institute for World Economics,Working Pa-

per No.1218,2004.

[50]汪戎,朱翠萍.资源与增长间关系的制度质量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5(1):154-160.[51]王文行,顾江.资源诅咒问题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8(5):88-92.

[52]冯宗宪,于璐瑶,俞炜华.资源诅咒的警示与西部资源开发难题的破解[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2):

7-18.

[53]DAVIS G A,TILTON J E.The Resource Curse[J].Natural Re-sources Forum,2005,29(3):233-242.

[54]HIRSCHMAN.Resource Impact:A Course or a Blessing?[R].Dundee,UK:University of Dundee,2003.

[55]PREBISCH R.Power,Principle and the Ethics of Development (English):Essays in Honor of David Pollock Marking the Centen-

nial Celebrations of the Birth of Prebisch R:INTAL-ITD Serie

[M].Washington DC,USA: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The Institut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IDB-INTAL),2006:1-126.

[56]苏振锋,张媛媛.陕北资源富集地区规避“资源诅咒”的对策探析[J].理论导刊,2011(6):80-82.

[57]米成瑶.资源富集区摆脱“资源诅咒”的对策研究:以山西朔州为例[J].求是,2011(增刊2):97-99.

[58]MURSHED S M.When Does 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Lead to

a Resource Curse?[R].Environmental Economics Program Dis-

cussion Paper04-01,2004:1-54.

[59]DING N,FIELD B C.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J].Land Economics,2005,81(4):496-502.

[60]SALA-I-MARTIN X,SUBRAMANIAN A.Addressing the Natural Resource Curse:An Illustration From Nigeria[R].NBER Working

Paper No.9804,2003.

[61]WEN M,KING S P.Push or Pul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Trade and Primary Resource Endowment[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04,53(4):569-591.[62]方颖,纪衎,赵扬.中国是否存在“资源诅咒”[J].世界经济,2011(4):144-160.

[63]郑长德.自然资源的“诅咒”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6):1248-1256.

[64]丁菊红,邓可斌.政府干预、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区层面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232(7):56-64.[65]孙大超,司明.自然资源丰裕度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对“资源诅咒”假说的质疑[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190(1):

84-89.

[66]吴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及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67]杜凯,周勤,蔡银寅.自然资源丰裕、环境管制失效与生态“诅咒”[J].经济地理,2009,29(2):290-297.

[68]谢继文.“资源诅咒”国内研究现状述评[J].对外经贸,2011,210(12):27-29.

作者简介:高吉喜(1964—),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生态学研究。E-mail:gjx@nies.org

资源诅咒理论

资源诅咒理论 “资源诅咒”的经济现象 俄罗斯前总统普京说过一句让人深思的话:“我们的国家十分富有,但人民却很贫困”。从 17世纪的西班牙,到19和20世纪的俄罗斯,再到二战后的尼日利亚、委内瑞拉、一些海湾产油国等,这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相比,经济增长速度明显缓慢(Sachs and Warner,1997)。相反,一些资源贫乏的国家,如 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瑞士、日本以及二次世界大战后的NIE(New Industry Economics,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却都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人们有理由怀疑,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否造成对经济增长的“诅咒”? “资源诅咒”的国内外发展 “资源诅咒”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Auty(1993)的《丰富的资源与经济增长》,其基本涵义为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反而比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经济增长得更慢。然而,“资源诅咒”的思想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出现了。Prebisch 和 Singer 通过实证分析,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解释资源出口国家贫困化增长的原因。他们发现,以初级产品为主要出口品的国家在面临不断贸易恶化的状况时,不得不出口更多的初级产品以换取更多的工业品,从而大量贸易利益为发达国家所占有。这一思想被称为“普雷维什——辛格假说”。 经济学家对于“资源诅咒”的解释虽多样化,但概括而言,“资源诅咒”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在于丰裕的自然资源通过某种机制“挤出”了其它生产性的组织或经济活动。 日本学者Matsuyama(1992)将整个经济分成农业和制造业两个部门,由于制造业具有“干中学”的性质,如果一国中的制造业被更多体现资源优势的初级产业所挤出,那么该国的经济增长就会下降。 Sachs 和 Warner(1995,1997,1999,2001)提出了“荷兰病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来解释这种现象。在荷兰病增长模型中,一个国家有三个部门:可贸易的自然资源部门、可贸易的非自然资源部门以及不可贸易的部门,从而建立了Sachs-Warner模型(简称S-W模型),并成为“资源诅咒”理论研究的主流模型。该模型认为:自然资源禀赋越大,对不可贸易产品的需求就越大,从而分配给制

资源诅咒与荷兰病

资源诅咒概述 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荷兰病或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等,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 所谓“资源诅咒”是指从长期的增长状况来看,那些自然资源丰裕、经济中资源性产品占据主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反而要比那些资源贫乏国家的增长要低许多;尽管资源丰裕国家可能会由于资源品价格的上涨而实现短期的经济增长,但最终又会陷入停滞状态,丰裕的自然资源最终成为“赢者的诅咒”(winner’s curse)。 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以来,经济学家一直致力于探究与经济增长有关的诸种因素和条件,即增长的源泉问题。自然资源或自然禀赋、物质资本、技术进步、公共秩序与法律乃至信念和价值观,相继被揭示出来并置于突出的地位。其中,自然资源作为物质生产活动的必要投入品,成为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通常蕴含了更大的发展潜力。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史表明,自然资源的确对于一国国民财富的初始积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快速工业化与其丰裕的自然资源密不可分 20 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资源丰裕的国家陷入了增长陷阱的事实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深思。经验数据显示,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范围来看,资源丰裕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的。1965—1998年全世界低中收入国家人均GNP以年均2.2%的速度递增,而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同期却下降了1.3%。在全球65个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中,只有四个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博茨瓦纳)人均GNP年增速达到4%(1970—1998),而一些东亚资源稀缺的经济体(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经济增长却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世界银行,2000)。在中国不同的地区,我们也能发现非常相似的情况。资源诅咒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的内生增长理论对于索洛增长理论的“趋同过程”和“赶超假说”提出了质疑,大量的实证研究开始比较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一些经济学家发现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却令人失望,开始探求其中原因。1993年,Auty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资源的诅咒”(Resource Curse)这个概念,即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在此之后,Sachs和Warner(1995,1997,2001)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进行开创性的实证检验。 他们选取95个发展中国家作为样本,测算自1970—1989年这些国家GDP的年增长率,结果发现仅有两个资源丰裕型国家年增长速度超过2%。回归检验表明,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资源型产品(农产品、矿产品和燃料)出口占GNP中的比重每提高16%,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1%。即使将更多的解释变量纳入回归方程,比如制度安排、区域效果、价格波动性等,负相关性依然存在。 资源诅咒产生的理论观点[1] 一、非制度安排观点 (一)人力资本观点

内蒙古存在“资源诅咒”吗

摘要:自然禀赋与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形成所谓的“资源诅咒”效应。本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深入分析得出了内蒙古各旗县之间不存在“资源诅咒”的结论,并以此现实问题为背景,讨论了内蒙古未落入“资源诅咒”效应的成因及预防途径。 关键词:资源诅咒;资源丰裕;荷兰病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075-01 “资源诅咒”的概念,最早由auty于1993年提出,指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的限制作用,资源丰裕经济体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经济体。国内学者对“资源诅咒”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几年,徐康宁、王剑(2006)以1995――2003年各省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得出“资源诅咒”在省际层面上成立的结论。但就“资源诅咒”在各省内部是否成立,目前从事研究的人员还相当少,而这样的研究对与各省内部的经济结构调整又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所以下文笔者就以内蒙古为例,对自治区内部是否存在“资源诅咒”进行了计量经济学分析。 一、内蒙古存在“资源诅咒”吗? (一)内蒙古资源经济概况。“资源诅咒”产生有三个重要前提,即矿产资源富集、经济欠发达、处于经济转型期,而这些与内蒙古情况有诸多吻合。根据2007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字,内蒙古拥有世界储量第一的稀土和亚洲最大的整装气田。不仅如此,内蒙古的煤炭、贵金属储量均居全国第一。但与此同时,内蒙古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06年全年生产总值4790亿元,仅占全国的gdp总量的2.3%。内蒙古同时处于中国经济转型这一大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化过程都难以避免的存在寻租和官员腐败。因此,内蒙古经济增长同样存在“资源诅咒”等问题困扰的可能性。 (二)模型设定与分析。为了探究内蒙古自治区内部是否真的存在“资源诅咒”,我们建立如下回归方程:?yi=α+β?yi,1997+γperi+ωdi+πxi+ui 在回归中增加了虚拟变量d,用以表示一个旗县i所处的位置自然资源是否丰裕。具体地,我们考虑三种不同标准。首先,将样本中101个旗县按照采矿业从业人数与当地人口比例这一相对指标排序,排名前15位的旗县认为自然资源丰裕,这样的旗县di取值为1,其余取值为0,从而得到d1;按照采矿业从业人数这一绝对指标排序,排名前15位的旗县取值为1,其余取值为0,这样得到d2;按照平均能源产量排名,位于排名前15的旗县取值为1,其余取值为0,得到d3。我们试图通过虚拟变量d的设置来反映资源丰裕旗县对其他旗县的“溢出”效应。根据表2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在所有方程中,d1、d2和d3的估计系数都为正,这意味着资源丰裕的旗县可能对其它旗县存在正的“溢出”效应。在不加入其它控制变量的情况下,d2和d3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分别为0.203和0.261。d1的估计系数为0.142,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在加入初始条件、边境城市虚拟变量等控制变量时,d3的系数变得不显著了。但d2的估计系数是0.167,仍然在统计上显著,其p值为0.027。 (三)分析结论。尽管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与“资源诅咒”的前提假设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以上证据表明,内蒙古各旗县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资源诅咒”效应,而且资源丰裕的旗县对区内其他旗县可能存在着正向的“溢出”效应。 二、内蒙古未陷入“资源诅咒”现象原因分析 (一)资源价格相对稳定。从世界经济的角度来审视,广大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发展中国家,资源产品的价格往往受到发达国家的操纵,这就使得他们的贸易条件长期恶化,并且加剧了经济发展的滞后性。而这种不公平价格待遇以及贸易条件恶化现象在内蒙古内部并不存在。 (二)劳动力剩余。“资源诅咒”的另一主要原因是“荷兰病”效应。“荷兰病”是指由于采掘业急剧膨胀,导致传统制造业萎缩。“荷兰病”模型之所以不适用于内蒙古主要是该模型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复习资料: 1~什么是水资源评价?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评价? (1)水资源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调查和可供水量的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 (2)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科学地评价本地区水资源的状况,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资源评价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等的制定等一系列的根本依据就是水资源评价结果。 2~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水资源分区? (1)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2)尽可能保持流域、水系的完整性;供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一个区域内;边界条件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基本上能反映水资源条件在地区上的差别,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基本相似的区域划归一区;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按以上原则逐级分区,就全国而言,先按流域和水系划分一级区,再根据水文和水文地质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划分二级或三级区。 3~水资源评价在水资源规划、管理中有何作用?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作用,水资源评价对水资源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 4~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资料收集:在分析计算降水量之前,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比 较可靠的分析成果。因此,除了在水资源评价区域(流域或地区)内收集雨量 站、水文站及气象台(站)资料,还要收集区域外围的降水资料。 资料审查:(1)与邻近站资料比较:具体做法有两种,点绘逐年降水量等 值线图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相关分析法即绘制审查站年或月降水 系列同邻近站(单站或多站平均)的相应系列间的相关曲线图,对离差较 大的点据进行审查或修正。(2)与其他水文气象要素比较:年(时段)降 水径流关系法 5~资料的一致性审查:(1)单累计曲线法(顺时序);(2)双累计曲线法(逆时序) 6~代表性分析:周期分析,差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稳定期与代表期分析,累计平均值过程线法 7~干旱指数:反映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用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 9~论述题: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1)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直接影响:我国的用水量以农业用水量为主,故农业水利措施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最大,跨流域调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更大,人类活 动对径流的时程分配以及对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 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间接影响:水量平衡方程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其他因素必须随 之而变,这种自动的调节变化,就是人类活动间接影响所致,灌溉和排水:大规模的灌溉增大 了蒸发,减少了径流量,灌溉还能活跃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增强“三水”转化,在有地下水 开采系统的地区,年净流量有可能增加,地表径流量则明显减少;水库等蓄水工程:对降水和 蒸发、径流、地下水、泥沙等均有影响;城市化:改变局部的小气候,对水文循环影响显著, 蒸散发的减少增加了径流量,整治河道可以增大泥沙的输送能力,不透水面积增加降低地下水

水资源评价

1~什么是水资源评价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评价 (1)水资源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调查和可供水量的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 (2)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科学地评价本地区水资源的状况,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资源评价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等的制定等一系列的根本依据就是水资源评价结果。 2~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水资源分区 (1)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2)尽可能保持流域、水系的完整性;供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一个区域内;边界条件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基本上能反映水资源条件在地区上的差别,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基本相似的区域划归一区;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按以上原则逐级分区,就全国而言,先按流域和水系划分一级区,再根据水文和水文地质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划分二级或三级区。 3~水资源评价在水资源规划、管理中有何作用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作用,水资源评价对水资源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 4~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资料收集:在分析计算降水量之前,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比 较可靠的分析成果。因此,除了在水资源评价区域(流域或地区)内收集雨量 站、水文站及气象台(站)资料,还要收集区域外围的降水资料。 资料审查:(1)与邻近站资料比较:具体做法有两种,点绘逐年降水量等 值线图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相关分析法即绘制审查站年或月降水 系列同邻近站(单站或多站平均)的相应系列间的相关曲线图,对离差较 大的点据进行审查或修正。(2)与其他水文气象要素比较:年(时段)降 水径流关系法 5~资料的一致性审查:(1)单累计曲线法(顺时序);(2)双累计曲线法(逆时序) 6~代表性分析:周期分析,差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稳定期与代表期分析,累计平均值过程线法 7~干旱指数:反映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用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 9~论述题: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1)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直接影响:我国的用水量以农业用水量为主,故农业水利措施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最大,跨流域调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更大,人类活 动对径流的时程分配以及对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 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间接影响:水量平衡方程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其他因素必须随 之而变,这种自动的调节变化,就是人类活动间接影响所致,灌溉和排水:大规模的灌溉增大 了蒸发,减少了径流量,灌溉还能活跃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增强“三水”转化,在有地下水 开采系统的地区,年净流量有可能增加,地表径流量则明显减少;水库等蓄水工程:对降水和 蒸发、径流、地下水、泥沙等均有影响;城市化:改变局部的小气候,对水文循环影响显著, 蒸散发的减少增加了径流量,整治河道可以增大泥沙的输送能力,不透水面积增加降低地下水 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三项措施,林业措施,梯田,其他水土保持措施,对水文、气象等

水资源平衡分析

水资源平衡分析 国家投资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了提高耕地质量,绝大多数都规划了灌溉工程。为此,这样的项目区地形图灌区必须进行水资源的平衡分析。 灌区的水资源平衡分析,包含着水质、水量和水位等方面容,水位的来用水平衡分析比较简单,经过对地形与取用水位相互关系的分析,结合取水工程的设置,划定出自流区和扬水区(扬程大小)即可。这里侧重讨论水量平衡分析的容。 灌区的水土资源平衡分析是根据水源来水过程和灌区用水过程进行的,这两个过程是逐年变化的,在规划设计时必须先确定用哪个年份的水源来水过程和灌区用水过程进行平衡计算,这个特定的水文年份叫设计典型年,简称设计年,而设计年又是根据灌溉设计标准确定的。 一、灌溉设计标准 选择设计年所依据的标准称为灌溉设计标准。它综合反映了水源对灌区用水的保证程度,关系到灌溉工程的规模、投资和效益。 国标(GB50288-99)规定,设计灌溉工程时,应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南方小型水稻灌区的灌溉工程也可按抗旱天数进行设计。 (一)灌溉设计保证率 1.定义:指灌区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机率,一般用得到满足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率表示。它综合反映了用水和

来水两方面的情况。 将多年(长系列)的年灌溉用水量按大小顺序排列,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并绘制年灌溉用水量频率曲线,在此曲线上选用的频率值即为灌溉设计保证率值。 如灌溉设计保证率P=80%,则表示频率P=80%对应的灌溉用水量出现的机会为P=80%,意味着每百年中有80年这样的年灌溉用水量可以得到保证,只有20年供水不足或中断,换一种说法(用重现期的语言)就是相当于平均每五年出现一次(五年一遇)供水不足或中断的情况。 2.灌溉用水保证率的确定 ①国标(GB50288-99)规定: 注:1、作物经济价值较高的地区,宜选用表中较大值;作物经

参考文献

翟建超.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中国资源税管理体制改革.法制与社会.2007(10). 刘嘉怡.谋发展惠民生——新疆资源税改革一周年[J].中国税务,2011(7):48-50 刘楠.浅析资源税改革[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9(4):16-18 刘天增,崔健飞,盖玉玫.我国资源税改革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2):115 刘钊.关于我国资源税改革与完善的探讨[J].财经与金融管理,2011(3) 马力艳.浅谈资源税的改革和完善[J].北方经济,2009(9):90-91 马衍伟.中国资源税制改革的理论与政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庞敏,朱瑾,王涵.关于深化资源税改革的探讨[J].税收与税务,2011,5(13):42-43 清华大学环境与能源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能源法(草案)专家建议稿与说明[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曲长旋,顾昱.试析现行资源税的局限性及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研究探 讨.2010(6):14-16 史旭. 论我国资源税的发展状况和改革方向.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6) 实言,闫晓丽. 浅议资源税改革[J].财经纵横,2010(3):44-45 宋馨. 对深化资源税改革的思考[J].财税改革, 2010(11):43-44 王飞.资源税改革研究[J].集体经济财税金融,2009(11):97-98 王克群.资源税改革的意义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9,(8):8-10 王亚星.我国资源税改革现状及发展方向[J].财税金融 吴涛.资源税改革[J].致富 谢鹍,宋岭.资源税改革对矿产资源配置的效应分析——以新疆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2011(1):25-29 徐登敏,中国资源税费改革法律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6 (4) 杨之青.论资源税的改革与完善[J].经济论坛,2010(5):48-50 杨志勇.我国资源税改革评述[J].时事评论,2010(4):24-26 叶莉娜.我国资源税费法律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于晓阳.对我国资源税改革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国家与城市竞争,2010,(6):33 袁怀雨,李克庆.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制度改革[J].资源与产业,2000(3) 张德志.浅析资源税改革[J].当代经济, 2010(8):58-59 张辉.由“从量定额”到“从价定率”煤炭资源税改革呼之欲出[J].山西煤炭,2011(4):1-4 张丽.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资源税收政策分析——以新疆资源税改革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3):23-2742 张宁.我国资源税费制度历史沿革和改革构想[J].财会研究,2011(17):20-22 张瑞霞.促进资源合理利用的资源税制改革.硕士学位论文,山西财经大学,2009 张新莉.论资源税法律制度的完善策略[J].商业时代,2010(1):76-77 张秀莲.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课税[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2) 张亚明,夏杰长.我国资源税费制度的现状与改革构想[J].税务研究,2010(7):57-59 赵靖.资本结构理论新趋势——基于最有资本结构与产业竞争[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2):116 朱福军.对新疆实施油气资源税改革与可持续增加地方财力的思考[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4):29-32 朱莲美,刘成杰.我国煤炭资源税制改革探讨[J].专题讨论,2005(11):16-18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复习题

四、名词解释(每个 3分,5个题,共15分) 1.地下水的给水性: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石能够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2.水质量指标:水质评价的主要指标有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化指标。 3.地下水资源:指赋存和流动于含水系统中,具有利用价值的地下水体,其量是参与水循环且可以 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 4.渗透系数:是水力坡度等于1时的渗透速度,反映含水层渗透、导水的性能。 5.水文比拟法:将参证流域的水文资料移置到设计流域的一种方法。 6.水资源: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部分动态淡水水体。 7.矿化度:指单位水容积中内含有的无机矿物质总离子量。 8.地下水文分析法:是指依据水文学,用测流的方法计算地下水在某一区域一年内总的流量的方法。 9.释水系数:表征含水层(或弱透水层)全部厚度释水(贮水)能力的参数。水头下降一个单位时,从单位面积含水层全部厚度的柱体中,由于水的膨胀和岩层的压缩而释放出的水量;或者水头上升 一个单位时,其所贮入的水量。 10.径流模数:指单位流域面积上产生的流量。 11.水资源评价:指按流域或地区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全面的 分析估价。 12.开采试验法:是指用探采结合的办法,直接开凿勘探生产井,按开采条件(包括布井方案、开采 降深和开采量)进行一到数月的抽水试验,以其稳定的抽水量(即补给量)直接确定开采量。 13.流量过程线:是指河流断面上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14.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质评价):是以水环境监测和现状调查资料为基础,根据评价目的、水体用途、水质特性,选用相关参数和相应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水质标准,应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水质进 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过程。 15.水量平衡:根据物质不灭/质量守恒定理,地球上的任何地区在任意时段内,收入的水量和支出 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地区在该时段内的蓄水变化量。 16.湿润度:是降水量与同期无降水时的最大可能蒸发量之比。 17.蒸散度:是实际可能蒸发量与同期有效降水量之比。 18.河川基流量:又称地下径流量,是指河川径流量中由地下水渗透补给河水的部分。 19.地下水的持水性:在重力作用下,岩石依靠分子引力和毛细力在其空隙中能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 20.潜水蒸发系数:是潜水蒸发量与水面蒸发量的比值。 21.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并估算下游用水 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 22.导水系数:水力坡度等于1时,通过整个含水层厚度M上的单宽流量,表示含水层导水能力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渗透系数(K)与含水层厚度(M)的乘积,即T=KM。 23.给水度:是指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的重力水的体积和该饱和岩土体积的比值。 24.允许开采量:指具有现实意义的地下水资源,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整个开采期内 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 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环境地质现象等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中能够取得的水量。 25.降雨入渗系数:是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26.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定义为年蒸发能力和年降水量的比值。 27.贮水系数:面积为一个单位、厚度为含水层全厚度M的含水层柱体中,当水头改变一个单位时弹 性释放或贮存的水量。 28.地下水的透水性:指岩石允许水流通过的能力。 29.稳定入渗率:也称最小入渗率,指在充分降水条件下一定地段的一定土壤经较长时间的下渗后, 入渗率接近于某一稳定的常数。 30.降水量:指一定时间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 31.蒸发力:又称潜在蒸发量,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某一蒸发面的蒸发量,即同一气象条件下可能 达到的最大蒸发率 1.简述土壤蒸发的物理机制。 答:土壤蒸发是指土壤孔隙中的水分离开土壤表面向大气逸散的现象,根据土壤供水条件差别

资源诅咒文献综述

“资源诅咒”文献综述 摘要: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让人们变得富裕,反而使得人们越来越贫困,这就是所谓的资源诅咒。国外学者对于这一命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资源诅咒在中国的情况。本文从资源诅咒的存在性,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以及如何规避资源诅咒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总结。 关键词:资源诅咒;资源型城市;资源型经济 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自然资源会为经济增长带来积极的正效应,自然资源是自然给予人类的“神赐天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却越来越多的发现自然资源为经济增长带来负效应。资源丰富的国家反而越来越贫穷,例如石油大国沙特阿拉伯,其人均GDP在1965至1997年间平均每年下降3%。同期间,伊朗人均产值每年下降2%,委内瑞拉每年下降1%,而尼日利亚则自从1960年独立以来人均收入基本没变。Auty将这一现象总结为资源诅咒假说。 国内外关于资源诅咒的文献颇多,本文拟从资源诅咒的存在性,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以及如何规避资源诅咒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评述。 一、资源诅咒的存在性 关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性,国外的学者在早期就做了很多研究。Neary和W ijnbergen (1986)、Gelb (1988)以及Auty(1990)。他们在政治或经济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假说,并为以后使用跨国数据验证这些假说打下了基础。Berge(1994)使用土地和人口密度来衡量自然资源投入,并验证了其对经济增长及制造业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此后,Sachs和Warner(1995,1997,2001)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证检验。在Sachs和Warner(1995)这篇经典文献中,Sachs和Warner使用了跨国样本数据,研究了世界上71个国家1970~1989年的自然资源状况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自然资源丰裕度(矿产品出口占总产出的比重为代表性指标),市场开放度、投资、经济制度等为主要变量,检验一国经济增长与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相关性,再次验证了“资源诅咒”的存在。 徐康宁(2005)通过构建一个以能源资源为代表的资源丰裕度指数,重点考察我国不同省份之间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结论表明,1978—2003年我国资源丰裕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普遍要慢于资源贫瘠的地区。并且用“资源诅咒”的四种传导机制对此现象作出了解释。 李昊邈(2008)以“资源诅咒”这一用来解释自然资源丰裕反而拖累自身经济绩效地区的理论为框架,分析研究了云南省在与国内发达省份在经济增长过程的比较中是否出现了“资源诅咒”这一现象。经初步统计研究文中指出:资源诅咒现象在云南省是可能存在的,当引入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之后,“资源诅咒”现象似乎更为明显。文章从资源经济学的视角突出了人均矿产资源对GDP的贡献,将其贡献从资源经济学的视角突出了人均矿产资源对GDP的贡献,将其贡献度作为新的资源丰裕度测算方式,突破了现有国内、外众多文献关于资源丰裕度的测量模式。并且提出了针对云南省的“矿物原料资源诅咒”的新观点。 王必达,王春晖(2009)通过一个两区域模型的三阶段分析,来证明“资源诅咒”的发生源自一个区域在增长初期所倚重的生产要素的选择,且这个选择以交易费用最低为标准。虽然自然资源丰裕区域最初的增长路径是完全理性和经济的,但因其在增长过程中不合理的制度及其变迁过程中恶性的路径依赖,从而被资源所“诅咒”。 邵帅,齐中英(2009)利用模型证明了我国能源输出型城市“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

水资源评价报告

某县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提要]:本文对某县水资源总量进行了估算,同时对某县水资源统筹开发、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看法。得到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1.45亿m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1650m3,比全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还低504m3的结论。 [关键词]:水资源、调查、评价 1.概况 某县位于湖南中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1°53′至112°46′,北纬27°55′至28°29′;处于中低纬度区,属中亚热带与亚热带的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8℃,无霜期达296天,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358mm,西部因靠近暴雨中心,年雨量达1600mm以上。 全县总面积2906km2,总人口1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0万人),耕地面积76667hm2,其中水田68000 hm2,年工农业总产值为20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为154亿元),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实力前沿的县。 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平,地貌因处于山地与平原交接带,故兼有山、丘、岗、平四种类型,东西部相对最大高差为1042.1m,地表植被覆盖好。 本县水系较为发育,境内有沩水与靳江两水系,均注入湘江。沩水水系尚有乌、楚两大支流,辖流域2447km2,某县境内占2300km2,为全县面积的77%;另外还有河长10km以上的溪流46条,5km以上溪流114条,水库山塘广为分布,这就为较好地利用水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开矿、采砂等人类活动造成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水源污染日趋严重,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已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2 地表水及水资源总量估算 2.1降水计算 受县区垂直差异和地貌、植被等因素影响,降雨在时空方面分布是不均匀的。总趋势是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在西部山区沩山,年降雨量达1600毫米以上,而东部丘陵区的道林,年降雨量只有1282mm。在时间上,年际和年内变差也较大,降雨量最大的1969年为1723mm,降雨量最小的1978年为1199毫米,两者相差1.4倍。而年内降雨一般集中于4-7月份,降雨量为全年降雨量的55-60%。为有较好的代表性,共收集了本县13个水文雨量站和邻县8个水文雨量站的资料作降水计算,计算时利用宁乡、黄材、石坝子三个雨量站有同期28年的较长

土地利用对水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212927586.html, 土地利用对水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作者:李荣常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3年第07期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却在时刻破坏着水资源环境的发展,修复。 本文从土地利用对水环境的影响机制和评价等主要内容来探索影响,为提高土地利用科学性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土地利用;水资源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1 土地利用对水环境的影响机制 1.1 农业生产对水质变化的影响 现代化的农业和牧业对自然水环境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在局部地段甚至超过现代工业对自然水环境的影响。农业的不适当生产方式、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有机废弃物的侵染,会对水质造成大面积的、持续性的污染,这样形成的面源污染较之与点源污染,具有危害规模大,防治困难的特点。农业面源污染包括:水土流失、化肥与农药流失、畜禽水产养殖、农业废弃物以及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等。例如在赣江,最重要的面源之一就是农业,赣江沿岸是江西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家畜粪便等随着地表径流进入到赣江中造成氮磷及其他“三致”微量有毒污染物(如邻苯二甲二丁酯等)的浓度增加,这既造成营养和有效成分流失,又污染水环境。 1.2 建设用地对水质变化的影响 建设用地对水环境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业废水的排放,如:重金属污染物、COD、总磷等。随着新建县城市化的发展,需水量和废污水排放量增大,相应增加了入河(湖)污染量。另外,除工业排污外,生活污水排放也是河流有机污染不容忽视的因素。 1.3 土地利用变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据杨桂山等人对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洪涝的影响分析,可知产水量的空间分布对洪涝灾害有直接影响。如果上游地区的产水量增加,则洪水需经过河网从下游排出,就会与中下游的洪水产生叠加效应,将给整个流域的防洪造成极大压力。例如:建设用地的增加将使洪峰出现的时间提前,洪峰更高,洪涝过程缩短,洪量趋于集中,危害更大。据美国一些小城市调查,当不透水地面占12.00%、平均洪水流量为17.80m3/s时,洪水汇流时间为3.5h。而当不透水地面增至40.00%时、平均洪水流量增至57.80m3/s,洪水汇流时间减至0.4h,工矿居民建设

资源诅咒研究

基于“资源诅咒”浅谈资源型城市可持 续发展路径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From “Resource Curse” 基于“资源诅咒”浅谈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 展路径 【摘要】国外学者对于资源型城市研究始于20 世纪30 年代,早期主要是从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视角来研究,后扩展到运用资本积累与国际化理论、依附理论、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进行分析。在我国,资源型城市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丰富的自然资源本身并没有使得资源型城市获得比非资源型城市更快的经济增长率,反而积累了大量矛盾和困难,如产业结构单一、失业率高、贫困人口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严重等等。从而落入了拥有丰裕的自然资源但经济增长速度却不如那些自然资源匮乏城市的“资源诅咒”陷阱,经济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关键字】资源诅咒、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From “Resource Curse” Abstract:Foreign scholars in the study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the 1930 s, the early mainly from social psychology, such as economic geography, urban planning study Angle of view to study, after the extension to using the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ory, dependency t heory,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is analyzed. In our country,

索罗斯的资源诅咒理论浅析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索罗斯的资源诅咒理论浅析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作者:陈烈刘树君2014-09-19 14:42阅读:94 次文章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传统上人们一直认为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但20世纪60年代后自然资源贫乏的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使我们认识到经济增长未必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学家们在质疑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石油、煤炭、天然气及各种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并未出现预期中的高速增长,事实上增长速度却极为缓慢,这些国家公众与资源贫乏型国家的人们一样生活贫困。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相关问题再次引发了经济学家们的热切关注,相继探求自然资源丰富国家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的原因。经济学家Auty于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提出资源诅咒的概念,指出丰裕的自然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非是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制约与限制。Papyrakis也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丰裕度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的结论。Elissaios通过对美国各州1986-2001年自然资源丰裕度和经济增长水平截面数据的回归分析,也得出丰裕的自然资源阻碍了美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结论。已有研究对于资源诅咒的形成原因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荷兰病”模型,即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导致资源部门迅速扩张的同时使制造业逐渐萎缩,出现“资源转移效应”和“支出效应”;第二,寻租与腐败,即充裕的自然资源导致生产资源分配低效,使得非生产性寻租行为增加,催生腐败,抑制经济增长;第三,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即自然资源充裕的国家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不足使得这些国家并非通过增加教育投入而增加人力资本,充裕的自然资源抑制了人力资本的积累;第四,贸易条件恶化说,即由于初级产品缺乏收入和需求价格弹性,如果出口初级产品的国家不能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就会不断恶化贸易条件,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拉大;第五,制度创新动力不足说,即自然资源充裕的国家和地区通常制度建设落后并缺乏创新的动力,将延缓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

我国资源富集地区避免“资源诅咒”效应的政策探讨

我国资源富集地区避免“资源诅咒”效应的政策探讨 殷俐娟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摘要: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其经济业绩远不如资源贫乏的国家,这种现象形成所谓的“资源诅咒”效应。我国属于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国家层面而言,我国还不存在资源诅咒的问题,但在我国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存在类似资源诅咒的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资源开采加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尽早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避免“资源诅咒”的发生,让资源成为国家的“福祉”。 关键词:资源诅咒,荷兰病,制度弱化,政策选择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资源开采加速。由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特别是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我国中西部地区是资源密集区,而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资源匮乏,资源供给长期不足。但从直观上来看,我国自然资源丰裕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省份的经济增长却大大落后于资源贫乏的东部沿海省份。许多资源丰裕地区不是越来越富,而是相对越来越穷,所在地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出现了“富饶的贫困”[1]。这种现象,在当今的世界也呈现出相似的图景,即那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其经济表现远不如那些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 一般而言,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会有力地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对那些资本形成不足的发展中国家。但事实却一再证明,自然资源丰富并没构成经济发展的“福祉”,反而限制和妨碍了经济持续增长,并导致社会不平等,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大,腐败和寻租活动盛行,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等等,这种现象被国际经济学界赋予了一个专有名词—-资源诅咒。 2 “资源诅咒”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国际经济学界对于“资源诅咒”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已有20多年,这一命题是20世纪末发展经济学重要的发现之一,并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对自然资源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通过研究比较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发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表现远比资源贫乏的国家差,并开始探求其中原因。1993年,Auty在研究中第一次使用了“资源诅咒”这个概念,即丰裕的资源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在此之后,美国经济学家Sachs和Warner对“资源诅咒”这一命题进行跨国的实证研究, Gylfason对世界22个经济转型国家的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绩效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在他们之后,又有一批关于“资源诅咒”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虽然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但结果都证实了“资源诅咒”效应的存在,并总结出这种效应的传导机制。 作者简介: 殷俐娟,女,1963年生,满族,研究员,主要从事矿产资源经济政策研究。

_资源诅咒_现象分析及其对策_高吉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29(1):1-7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 “资源诅咒”现象分析及其对策 高吉喜1①,栗忠飞2 (1.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 2.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云南昆明650224) 摘要:作为发展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资源诅咒”现象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证实了“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性,并对其传导机制进行分析,但也有研究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其存在具有条件性。产生“资源诅咒”现象的原因因地而异,尤其是不平等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导致资源输出地区受到严重“剥削”,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远远没有得到体现。为消除“资源诅咒”这一怪象,在深入分析“资源诅咒”现象及其传导机制的基础上,从内部途径和外部机制两个方面阐述了消除“资源诅咒”现象、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对策和建议,强调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从而为消除“资源诅咒”现象、实现资源丰裕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共同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关键词:资源诅咒;生态补偿;机制;对策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831(2013)01-0001-07 Analysis of Phenomenon of "Resource Curse"and the Countermeasures.GAO Ji-xi 1,LI Zhong-fei 2(1.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anjing 210042,China ;2.College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China )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ource curse"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Large volumes of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phenomenon of "resource curse"does exist ,and analyzed mechanisms of its transmission.However ,some studies question its existence ,holding that its exist-ence is conditional.The cause of the "resource curse"phenomenon is site-specific.Especially unequ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ystems subject resource exporting regions to serious "exploitation",and ecological values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fall far from being reflected.After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and its transmission mechanism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elaborated for eliminating "resource curse"phenomenon and for promoting the re-structuring of resource exhausted areas from the aspects of internal approaches ,such as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ax reform and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and from external mechanism such as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g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carbon trading ,ecological safety ,green tax ,consumption and pay ,etc.,while str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which may serve a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elim-inating the "resource curse"phenomenon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sources-rich area 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s. Key words :resource curs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countermeasure 收稿日期:2012-11-09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C01B00)①通信作者E- mail :gjx@nies.org 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丰裕的自然资源是经 济发展的引擎[1]105-115,[2] 。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 以来, 世界上许多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最终走向了恶化,呈现“富饶的贫困”现象,丰裕资源有拖累经济持续增长的嫌疑。为此,研究者们提出了“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 )”概念[3]33-36 ,用以解释这一现象。目前,国内外对“资 源诅咒”效应在各级地域单元上的存在性、形成原 因及传导机制等问题已开展了大量研究[4-8] ,然而 对如何消除“资源诅咒”现象仍很困惑。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但不利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 价值体现, 对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巨大影响。造成“资源诅咒”现象的原因因地而异,但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不平等、自然资源内在的生态价值没 有得到体现以及资源拥有地区被“剥削”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 为了消除“资源诅咒”这一怪象,需要全世界“有产者”联合起来,共同研究解决这一问题,以期实现生态公平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该研究深入分析了“资源诅咒”这一现象及其传导机制,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