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唐诗英译

论唐诗英译

论唐诗英译
论唐诗英译

论唐诗英译

具有辉煌艺术成就的我国唐代诗歌,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李白和杜甫等伟大诗人的诗篇传遍了各个大陆,受到各民族人民的喜爱,特别是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据今所知,西方最早大力进行唐诗英译工作的是18世纪英国汉学家、诗人詹尼斯(S.Jenyns),其遗作经后人整理,编成《唐诗三百首选读》及《续集》(Selections from the 300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A further Selections from the 300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于本世纪40年代在伦敦出版。最早英译唐代诗人专集的是小tián@①薰良(S.Obata),其《李白诗集》(The Works of Li Po, the Chinese Poet),于1922年在纽约出版。最早英译唐诗选本的是宾纳(W.Bynner)和江亢虎合译的《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The Jade Mountain,a Chinese Anthology BeingThree Handred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为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的全译本,1929年在纽约出版。自上世纪末以来,其他著名的唐诗英译家有戴维斯爵士(Sir J.F.Davis)、翟理斯(H.A.Giles)、庞德(E.Pound)、克兰默一宾(L.CranmerByng)、韦利(A.Waley)、洛维尔(A·Lowell)、弗莱彻(W.J.Fletcher)、洪业(煨莲,William Hung)、柳无忌、欧文(S.Owen)等

等,他们做了大量的唐诗英译工作。

唐诗的英译工作不仅把唐诗艺术介绍给英语世界,使西方读者得到美感享受,而且还对英语世界的新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如现代派诗人庞德、艾略特(T.S.Eliot)就深受唐诗艺术的影响,从中寻找欧美新诗运动的推动力,为世人所共知。美国批评家卡茨(M.Katz)就注意到意象派女诗人洛维尔的诗《凌晨两点:一条伦敦大街》(A London Thoroughfare:2 a.m.)与杜甫《月夜》的关系[1],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了在闺房中倚窗望月的妇女形象。美国当代诗人雷克斯洛斯(K.Rexroth,中文名字叫王红公)曾说:“我认为中国诗对我的影响,远远大过其他的诗。我自己写诗时,也大多遵循一种中国式的法则(a kind of Chinese rule)”[2]。他曾大量翻译唐诗并予以发表。1969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当代诗选《赤裸的诗:近年美国开放体的诗歌》(Naked Poetry:Recent American Poetry in Open Forms),选录16首他的诗作,其中14首其实是杜甫等人诗的英译,由于他年辈较早,所以他的诗作列于书首,诗评家们诙谐地感叹道,美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序幕原来竟是由中国唐诗开启的[3]。当代诗人勃来(R.Bly)也承认他自己以及他朋友们的确受到白居易、李贺等唐代诗人的影响[4]。

在我国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今天,面对世界东西方日益增强的文化交流,我国的唐诗英译工作正处于一个新的繁荣时期。80年代以来,国内已大量出版发行由我国学者、译家翻译的唐诗译本,如杨宪益的《唐宋诗文选译》(与格雷蒂斯Gladys合译)、徐忠杰的《唐诗二百首新译》、王守义的《唐宋诗词英译》(与诺弗尔J.Neville合译),吴钧陶的《杜甫诗英译》、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新译》、《李白诗选译》、《唐诗一百五十首英译》、张廷琛的《唐诗一百首英译》(与魏博思Bruce M. Wilson合译),以及翁显良的《古译英译》等。

众所周知,把不同民族的文学、特别是诗歌,从语言形式到思想感情进行翻译,是一件难度极大的工作,因而西方流传一句意大利谚语:“翻译者即叛逆者”(Traduttore traditore)。许多诗人、理论家们也持有“诗不可译”观点,诗人雪莱(P.B.Shelley)在《诗辩》(Defense of Poetry)中认为,企图把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搬移到另一种语言,就好比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来化验出它的颜色和香味的数据,“因此,译诗是徒劳无功的”[5]。弗罗斯特(R.Frost)也认为诗一经翻译就会失去它自身的特质(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语言学家雅各布森(R.Jakobson)断定诗严格说来是不能翻译的[6]。话虽然说得令人沮丧,但自詹尼斯以来的优秀译家的唐诗英译实践证明,诗是可以趋近准确而传神地译成另一种语言形式,在另一国度传诵。唐诗英译工作还将继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歌德(J.W.Goethe)在1827年7月写给苏格兰作家卡莱尔(T.Carlyle)的信中说:“无论说翻译有什么不足之处,

它仍然不失为世界上各项事务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项工作。”[7]我们今天更应该重视唐诗英译工作,弘扬祖国古代灿烂文化,以利于世界文学的发展。

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应当走什么样的途径?用什么方法最合适?从公元前古罗马的西塞罗(M. T. Cicero)、贺拉斯(Horace),到本世纪初意大利的克罗齐(B. Croce)、德国的本亚明(W.Benjamin),人们从理论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英国翻译理论家诺克斯(R. Knox)曾把历史上的翻译理论归纳为两个问题:是文学翻译还是逐字翻译?译者是否有权选择任何文体与词语来表达原文的意思[8]?这是很恰切的。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指出:“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是一项数学任务,把一首抒情诗翻译成外语好比解一道数学题,……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并无系统的解决办法”。[9]唐诗英译的实践及理论探索正是如此,它们一直在提出问题:是忠实地体现唐诗原文的形式、韵律,还是重视传达唐诗原文的思想、精神?是追求精炼、含蓄的传情达意,还是保全原诗的真实与精确?学者、译家们一直在问题的两端之间艰难地走着钢丝,追求着某种完美的“合格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及“等值效果”(equivalent effect)[10],各持不同的宗旨和方法,弯弯曲曲地走过近百年的唐诗英译进程。回顾历史,面对现状,考察这些翻译实绩,总结经验,会强有力地促

进这项有益的工作健康地发展。

唐诗的光辉不仅体现在它具有壮丽的诗境、清新的笔墨以及深沉的情感,而且还体现在它富于变化的格律形式、流畅而顿挫的音韵,它充分利用了汉语所能提供的各种手段──节奏、平仄、押韵、对仗、用典等。唐诗翻译家们首先碰到的就是这些形式美,人们意识到了这项工作的艰难。连法国的唐诗翻译家埃尔韦—圣—德尼候爵(le marquis

d'Herveg─Saint─Denys)在1862年出版的法译本《唐代诗选》前言中说:“这项工作是很冒险的,也是艰辛而痛苦的,因为我们发现那些真正的优美之处无法用任何一门欧洲语言传达出来”[11]。唐诗英译的先行者詹尼斯也感叹道:“诗的美不仅存在于诗人说了些什么,还存在于他怎样地去说。而且这种具有诗人个性的表达是那样精致,就好比一朵花不能接枝到另一株树上一样。诗的内容也许可以被再现,但诗的动态肯定要在翻译中失掉,几乎很难做到两全其美。当把一部辞典放到桌上时,诗的美就会从窗户飞出去”[12]。但是,翻译家们还是

勇敢地接受了这项“冒险”任务。

正如上世纪末法国大作家福楼拜(G.F.Flaubert)的朋友路易·布耶(L.Bouilhet)打算在法译本中重现唐诗形式或找出其对应形式,采用当时很少人使用的七音步形式译唐诗一样(法国学者认为这大概是源于在唐诗中被奉为经典的七言与五言律诗形式)[13],早期的唐诗英译者也试图用英语诗律来再现或对应唐诗的形式美。但布耶等法国人的尝试是有限的,而英国人却迈出了一大步。翟理斯在1898年出版的《用英语诗律翻译的中国诗歌》(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Verse)就将唐诗内容注入英语诗律形式中。如译王昌龄的七言绝句《闺怨》:At The WarSee the young wife whose bosom ne'er has ached with cruel pain!─In gay array she mounts the tower when spring comes round again.Sudden she sees the willow trees their newest green put on,And sighs for her husband far away in search of glory gone.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候。)

押韵用整齐的ABABCDCD形式;单数行用四音步,双数行用三音步,这是英语诗的常用诗格。但英诗八行诗(Ottawa Rima)一般为五音步,法国体八行诗(Triolet)也是如此,而这首译诗却用三、四音步。译诗双数行首字不大写,退行写起,可见译者有让读者把这首译诗当成四行诗看待的意思,如果这样,就成为每行七音步,这在当时英诗创作中是罕见的,

这种节奏的安排有可能是有意对应唐诗绝句四行七言的形式,译者运用抑扬格,也有可能是对应唐诗形式中的平仄安排。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看做成译者把英诗格律与唐诗格律融合的结果,正如吕叔湘所指出:翟理斯的译诗“多少都受了中文诗体的影响”。[14]当然,他对这首诗的诗题内涵的翻译不甚准确,并且为了英诗格律的整齐而颠倒一些词语,但总的说来,翟理斯的唐诗英译韵律流畅,至今还有学者建议选入英语教材或作为精读,让中国学

生“细品深摹”[15]。

韦利在1918年出版的《中国诗歌170首》(A Handred and SeventyChinese Poems)中,也尝试了一种1916年至1923年间流行的霍普金斯(G.M.Hopkins)称为“跳跃式格律”(Sprung rhythm)的诗格来翻译唐诗,在英语译文中用重音来体现唐诗中的每个汉字发音效果,在重音之间嵌入非重读音节,如译白居易的《病中五绝》其五:

IllnessDear friends,there is no cause for so much sympathy.I shall certainly manage from time to time to take my wallks abroad.All that matters is an active mind, what is the use of feet?By land one can ride in a carrying-chair; by water,be rowed in aboat.

(交亲不要苦相忧,

亦拟时时强出游。

但有心情何用脚,

陆乘肩舆水乘舟。)

弗莱彻在1918年出版的《中诗英韵选珍》(GemsofChinese Vers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Verse),蔡廷干(Tsai, T.K.)于1932年出版的《中诗英韵》(Chinese Poems in English Rhyme),也是运用比较严谨的英诗格律翻译唐诗。之后的佩恩(R.Pagne)《白驹集》(The White Pony)、特纳(J.Turner)《中诗金库》(A Golden Treasury of Chinese Poetry)都是以押韵的诗体来再现唐

诗的形式美。

80年代以来,我国翻译家大多是沿着这条道路,努力运用英语诗体的押韵、音步形式翻译唐诗,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及理论归纳。如许渊冲、陆佩弦和吴钧陶诸家所译《唐诗三百首新译》、徐忠杰《唐诗二百首英译》就在这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大多采用AABBCCDD……或ABABCDCD……的押韵方式。吴钧陶在《杜甫诗英译150首》序中谈道:“要比较完美地传达原著的精神和面貌,就必须尽最大努力接近原著的精神和面貌。原著是艺术品,仿制品本身必须也是艺术品。原著是诗,最好不要把它翻译成散文。原著是严谨的古典格律诗,最好不要把它翻译成现代自由诗。译者的任务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可能忠实地向读者介绍原著”[15]。他花了十年业余时间,进行杜甫诗的英译工作,在解决翻译中遇到的诗歌格律问题方面,作了各种尝试。他努力做到在一首译诗当中,各行的音步数目相同,或大致相同;每一音步包含两个音节,基本上是抑扬格;或五音步、六音步,或七音步、八音步,视情况而定。大多采取每两行押一个韵的方法,有时是一、三行和二、四行交叉押韵,有时则一、四行和二、三行押韵,个别是一韵到底。自称“这样做或许多少可以照顾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整齐的特点”[16]。明显可以看出,这与翟理斯、弗莱彻等译家的努力方向是一致的。如其译杜甫《绝句四首》其三:Among the green willows a pair of orioles

troli;

Up to the blue the white egrets fly in a roll.

The window frames the West Peak with eternal snow;

To iar-off Wu the mooring boat by the gate may go.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英译中保留了原诗首联对仗工整的语言形式,使用英诗中少见的一韵到底的押韵方法,与原诗的韵脚形式保持一致。林同济把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前者”这句对偶句译为:Behind me-I see not theancients, Before me-I see not the coming generation.[18]译者并非不明中诗尚整、英诗尚散诸理,他的意旨是追求把唐诗本身工整的

对仗及押韵形式再现在英译之中。

在唐诗英译历史的初期,翟理斯等人坚持通常的那种“直译”(metaphrase)或“意

译”(paraphrase)方法,并且期望能与再现唐诗的思想内容一样,通过具有音韵格律的诗体,再现唐诗艺术形式之美。但由于受韵脚和音步节拍的牵制,在译文的遣词方面就不得不作些较为灵活的增添、减省,或者换一种说法,甚至改变原诗的本义。在40年代,吕叔湘先生就已指出:“初期译人好以诗体翻译,即令达意,风格已殊,稍一不慎,流弊丛生”。并总结了以诗体译诗的三种弊端,一是“趁韵”,如弗莱彻译王绩《过酒家》中“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With wine o'ercome when all our fellows be,/Can I alone sit in sobriety ?为了与“sobriety”(酒醒)押韵,就在上句句尾安排了“be”这个词。二是“颠倒词语以求协律”,如弗莱彻译杜甫《秋兴八首》其五中“几回青琐点朝班”:Just in dream by the gate when to number I sate / The cou rtiers'attendants who throng at its side.“青琐”是唐朝京城宫中门名,译诗打乱了原诗中“几回”、“青琐”、“点”、“朝班”这几个意思小节的前后次序,以求音步及韵脚的协律。二是“增删及更易原诗意义”,如翟理斯译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My eyes saw not the men of lod;

And now their age away has rolled;

I weep-to think that I shall not see

The heroes of posterity!

译诗失去了原诗中“念天地之悠悠”这句重要诗意,把“独怆然而涕下”诗句中丰富的感情和鲜明的形象,也只译为“I weep”,损减了许多。

蔡廷干曾以诗体译刘禹锡的《乌衣巷》:

Beside the Zhuque Bridge wild flowers thickly grow,

Along the Wuyi Lane the sun is setting low.

Where once the swallows knew the mansions of the great,

They mow to humbler homes would fly to nest and mate.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诗每行十二音节,呈抑扬格六音步,并且还有意体现了原诗首联对仗工整的语言结构形式。但译诗末尾多出燕鸟交配生殖(mate)的意思,可能是为了符合译诗中AABB的押韵格

式,与上句末“the great”协韵。

与这种情况不同,一开始就有人对唐诗英译的方法进行别一种的探索,诗人、翻译家庞德就是其中的卓越代表。他确信唐诗艺术的真质在于它的“意象”。他没有沿循着翟理斯等人的道路走,去考虑唐诗的节奏、韵律及平仄,而是重视其中的直觉印象及效果,重视“意象的并置”(juxtaposition of images)、“鲜明的细节”(luminous details)以及“鲜明的呈

现”(vividpresentation),力求严格对应原诗的结构,忠实再现词汇与意象的先后顺序。当然,

他的这种意图和努力,自有其诗歌创作实践和理论以及翻译理论的背景,在此不再赘述。庞德在1915年出版的《华夏集》(Cathay)中译李白《古风》其六“惊沙乱海日”:Surprised.Desert turmoil.Sea sun .译作“惊奇”、“沙漠混乱”、“大海太阳”几种意象的并列。但李白原诗说:“昔别玉门关,今戍龙庭前。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是写北方边塞战事,所以“海”实指“瀚海沙漠”,庞德却误解地直译为“sea”。又如译其十四中“荒城空大漠”:Desolate castle, he sky, the wide desert.即对应地译为“荒凉的城堡”、“天空”、“广阔的沙漠”三种意象,但是原诗中的

“空”是“空荡荡”的意思,而非指“天空”。

庞德的主张和译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在70年代,华裔美国学者叶维廉从中国古典诗歌与英美现代派诗歌在美学上沟通的角度,很赞同庞德这种“脱节法”翻译。如把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去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译作:

Clouds and mists

Out to sea;

Dawn.

Plums and willows

Across the river:

Spring.[20]跟庞德的方法是一致的。

庞德译诗只注意唐诗的意象,1918年后又致力于表现原诗中汉字形体所包含的图画含义,以致出现不少曲解误译,受到一些人的指责。在当时,诗人洛维尔就说庞德的译作“完全不象是中国诗的翻译”,自称“我们的做法是:她(指合作者埃斯考,F.Ayscough)直接从中文搞出一份译文,完全是逐字逐句地译,她不仅给出这些方块字符号的对应词,而且还给出它们的所有部首。然后我再根据这份译文搞出一份尽可能接近原文的东西。她再校对原文。她说,根据她的汉语知识,我们商定的译稿简直是精确无误的,……将完全压倒庞德的译文,因为庞德译文依据的是费诺罗萨从日译文转译过来的译文,我们的译文更忠实于原文”[21]。她们还请了一位中国博士帮助她们使英译更准确。其实她们的工作是沿着庞德打开的缺口前进的,并保持了意象派的原则,只是做得更精确一些,力图忠实地表现唐诗中含意的丰富性。她们的中国古诗译集《松花笺》(Fir-Flower Tabets)于1921年出版后,即受到评论家们的肯定。但也有人说这些译诗用辞太多,过于繁复。韦利也反对她们把唐诗译为自由体,认为翟

理斯格律体的译诗更接近原诗[22]。

但是,庞德以及洛维尔译唐诗的原则和方法还是被后来许多人所接受。宾纳与江亢虎的《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就采用散体意译法,译笔活泼生动,力求传情达意,如译王昌龄的《闺怨》,与翟理斯的格律体显然不同,笔意简炼得多:

Too young to have learned what sorrow means,

Attired for spring, she climbs to her high chamber…

The new green of the street-willows is wounding her heart-

Just for a title she sent him to war.

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评价的:“颇逞工巧,而亦未尝无平实处”。

1965年出版的格雷厄姆(A.C.Graham)所译《晚唐诗选》(Poems of theLate T'ang)书序《谈中国诗的翻译》中说:“汉诗的译者最必需的便是简洁的才能”。格雷厄姆反对为了追求音步和尾韵而随意处理原诗的辞意,主张“宁信而不顺”。对于唐诗的对仗形式,他主张不能舍弃,但要在译诗中稍加变化,以避免使英语读者感到单调、矫揉造作。如把杜甫《秋兴八首》中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译作:

A disdained K'uang Heng, as a critic of policy.

As promoter of learning, a Liu Hsiang who failed.

用两个“as”,把原诗中对仗的整齐性打破。这本译著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文翻

译丛书。

近年来,我国翻译家对用散体译唐诗这种方法也进行了一些可贵的探索。如王守义等译

王昌龄《闺怨》就与上述诸家不同:

she feels happy in her room this spring morning

puts on her make-up and goes to the balcony

suddenly she sees below her in the garden poplar and willow in

fresh new colors

thinks bitterly how could she have let him go off

looking for a post as a high court official

译为6行,每2行一节,行首不大写,并且无标点。翁显良在这方面更为大胆,他主张“放开手脚”;“再现绝不是临摹,似或不似,在神不在貌,不妨得其精而忘其粗,这又可以说有极大的自由。至于声律,语言不同,自然要改创,更不必受传统形式的束缚”。他把唐诗译为不押韵、不分行的散文体,不拘泥于词句的对应,不顾及句的长短和次序。如译王之

涣的《登鹳雀楼》:

Westward the sun,ending the day's journey in a slow descentbehind the mountains.Eestward the Yellow River,emptying into the sea.To look beyond, unto the farthest horizon,upward!up

another storey!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译诗打破了原诗句的整齐划一以及次序,译成了散文,完全抛开了唐诗原有的韵律形式。

有人说20世纪是“翻译的时代”。纵观唐诗英译的百年历程,大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方向,或重声韵,用传统英语诗律翻译唐诗,以求再现唐诗的整体美;或重意象,用自由的散体译诗,以求传达唐诗艺术的真质。在主张用自由体译诗的学者、译家中,也各自有不同的努力,或简省,或详尽,或照顾到韵脚,或完全抛开押韵和诗行。这两种方向,都有各自的成功之处,又都有各自的遗憾。摆在我们面前仍有许多难题,最重要可能还是韵律与达意的矛盾。诗律有碍达意,“因形害义”;而达意又要丢弃唐诗本身的形式美,以致损害了唐诗本

貌。真是难以两全其美。

面对这个矛盾,当今有一种主张认为:可以抛弃诗歌语言形式与内容不可分的观点;企图在英译中找出唐诗音韵美的对应形式“是徒劳的”;对唐诗的外在美不再去“硬性再现”。笔者认为这种知难而退、方便行事的想法或做法似乎显得太急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诗不可译说”的变相表现。卡茨说得好:“假如押韵、平仄、字数、对仗的确是汉诗形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难道译者不该设法尽量将这些因素连同原文的…精神?一起传达出来吗”?这种观点很中肯。另一方面,唐诗的格律音韵美也不能理解成为简单的外在形式美,假如没有这方面的艺术成就,唐诗就不会呈现出它现在所具有的光彩,哪能引起众多翻译家的兴趣,认为值得翻译介绍给英语世界呢?吴钧陶说自己在翻译工作中对押韵“还是觉得难以舍弃,倒宁愿哪一处差一点也胜过不要这一规律。而且,押韵在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认为只要有可能还是多少把它表现在翻译之中为好”。英语世界中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对这一问题是有共识的。斯坦纳(G.Steiner)说:“翻译之目的乃是把原作的内容吸收过来,同时尽可能保存原作的形式”。“译者和作者的关系应该是肖像画家和被画者的关系。好的译

作好比一件新衣裳,既能译出我们所熟悉的固有形式,又不损害其完整的神态”。奈达(E.A.Nida)也要求“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要求形式的对等”。钱钟书拈出“化境”作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一个英国人赞美这种造诣高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这应该

也是唐诗英译的最高理想和目标。

出自https://www.sodocs.net/doc/7d10004695.html,/read.php?tid=719

唐诗英译的音美

唐诗英译的音美、形美、意美 诗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诗的语言特别优美和精炼。往往一个字,一句话就包涵无穷的意象和联想,例如李清照笔下的“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就将诗人的离愁别绪,“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又如叶芝笔下的“gyre”(螺旋),则代表了他有关人性以及人类文明的矛盾运动的整个理论体系。 读诗并不仅仅是读它语言本身,而是透过语言的表象,读出它背后所蕴涵的深意。所以说“诗在言外”。如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所说的唐诗的境界:“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西人约伯特(Joubert)也说:“佳诗如物之有香,空之有音,纯乎气息。”又说:“诗中妙境,每字能如弦上之音,空外余波,袅袅不绝。”(据钱钟书)而诗最重要的则是这“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或者说“诗意”。而这一切独特性都构成了诗的困难。 “读诗难,写诗难,译诗更难。”因为就涉及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读诗的异国读者能够从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震惊和美的快感。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许渊冲在他的《谈唐诗的英译》一文中指出,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但在他看来,“三美”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语言所携带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面的差异,要想百分之百地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是很难做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音美”。(许渊冲,诗译英法惟一人。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诗的句法而言,该诗从头到尾就没有一个主语:谁的床前?谁在怀疑映照在地上的月光是寒霜?谁在望月?谁在思故乡?可以是我、你、他、她、我们、你们、他们。对比英语,英语的句子中主语是不可以省略的,这就构成了的困难。一般者总是要加上主语“我”,如Arthur Cooper所的:Before my bed There is bright moonlight, So that it seems Like frost on the ground. Lift my head, I watch the bright moon, Lowering my head, I dream that I’m home.

从接受理论角度看古诗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2006年第1期总第129期  外语学刊 FOREIG N LANG UAGE RESE ARCH 2006,N o.1 Serial N o.129 从接受理论角度看古诗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陶友兰 (复旦大学,上海200433) 提 要: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总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未被阅读的作品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读者作为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在阅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以许渊冲“三美”的标准,通过“三化”策略,来剖析成功的译诗中运用的一些补偿方法,意在说明怎样更好地克服文化差异,最低限度地减少诗歌翻译中的“文化亏损”。 关键词:接受美学;读者;古典诗歌;文化因素;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6)01-0093-05 1 引言 中国是个诗歌的王国,尤其是古典诗歌,或质朴刚健,或清新绮丽,风格各异,出神入化。因此许多英语学者或汉学家都很醉心于汉诗英译这片园地,乐此不疲地把这一文学中的奇葩介绍给英语读者,借以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丰富异域文化。如今,《诗经》、 《楚辞》、 《唐诗三百首》等都有了很好的译本。可是,由于“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钱钟书1996:80)”,“从最初出发以至终竟到达,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同上)”。古典诗歌的翻译更是如此。由于中国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它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文化底蕴等方面与现代作品不一样,所以说古诗的翻译更具有挑战性,需要跨越时间和空间去沟通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受众。 质量是翻译的生命。“一首好诗,如果译者没有将其精髓和风貌和盘托出,就会影响该诗在所译语言中的档次,损害诗人在译本读者中的形象。 一位杰出的诗人,很可能会因为译本的质量问题在另一批读者中无端降格”(高嘉正1999:24)。“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功效。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者拒绝读者……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钱钟书1996:81—82)”。所以,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互换,同时肩负着对原作者和译文读者负责的使命。尤其是诗歌翻译,译诗者在素养上要具备诗人和译者的双重资格,“译者对于原作,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欣赏;出乎其外,故能理解。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施颖洲1959:207)”。 就诗歌的翻译标准而言,许渊冲提倡的形美、音美和意美,江枫力求的形神皆似,黄杲昕发展的以顿代步,辜正坤创立的多元互补,都各有特色,在传达诗歌的神韵、意境、节奏、韵律等各方面各有所侧重。郭建中教授在陈刚《西湖诗赞》的《序》中说:“译诗之难,尽人皆知,其中译古诗尤难。但是,翻译的目的不同,读者的对象不同,翻译所遵循的标准和运用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本文将根据接受理论中读者中心论的观点,来剖析古诗英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的处理,以便译语读者能“知之”、“乐之”、 “好之”。 ? 3 9 ?

唐诗英译1

高玉昆:唐诗英译 唐诗英译工作在当今世界日益频繁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传播辉煌的唐诗艺术、促进世界诗歌创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回顾历史,面对现实,考察了近百年的唐诗英译历程,结合翻译理论的发展,归纳分析了唐诗英译实践和理论建设中的不同方向及其探索。一种是重视声韵,用传统英语诗律翻译唐诗,以求再现唐诗的整体美;一种则注重意象,用自由的散体译诗,以求传达唐诗艺术的真质。在主张以自由体译诗的学者、译家中,也各自有不同的努力,或简省、或详尽;或照顾到韵脚,或全抛开押韵和诗行,他们都有各自的成功与不足。本文认为,应在今后的唐诗英译工作中,把这两种方向结合起来,努力解决翻译中形式与内容、韵律与达意的矛盾,达到一种“化境”。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将有益于世界文学的发展及中西方文化交流。 一 具有辉煌艺术成就的我国唐代诗歌,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李白和杜甫等伟大诗人的诗篇传遍了各个大陆,受到各民族人民的喜爱,特别是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据今所知,西方最早大力进行唐诗英译工作的是18世纪英国汉学家、诗人詹尼斯(S.Jenyns),其遗作经后人整理,编成《唐诗三百首选读》及《续集》(Selections from the 300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A further Selections from the 300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于20世纪40年代在伦敦出版。最早英译唐代诗人专集的是小薰良(S.Obata),其《李白诗集》(The Works of Li Po, the Chinese Poet),于1922年在纽约出版。最早英译唐诗选本的是宾纳(W.Bynner)和江亢虎合译的《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The Jade Mountain,a Chinese Anthology BeingThree Handred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为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的全译本,1929年在纽约出版。自上世纪末以来,其他著名的唐诗英译家有戴维斯爵士(Sir J.F.Davis)、翟理斯(H.A.Giles)、庞德(E.Pound)、克兰默一宾(L.CranmerByng)、韦利(A.Waley)、洛维尔(A·Lowell)、弗莱彻(W.J.Fletcher)、洪业(煨莲,William Hung)、柳无忌、欧文(S.Owen)等等,他们做了大量的唐诗英译工作。 唐诗的英译工作不仅把唐诗艺术介绍给英语世界,使西方读者得到美感享受,而且还对英语世界的新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如现代派诗人庞德、艾略特(T.S.Eliot)就深受唐诗艺术的影响,从中寻找欧美新诗运动的推动力,为世人所共知。美国批评家卡茨(M.Katz)就注意到意象派女诗人洛维尔的诗《凌晨两点:一条伦敦大街》(A London Thoroughfare:2 a.m.)与杜甫《月夜》的关系,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了在闺房中倚窗望月的妇女形象。美国当代诗人雷克斯洛

(全英文论文)中国古诗春怨英译对比赏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 飞屋环游记的人物设置特色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手指文化 超验主义对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的影响 谈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有效布置 XX中学高三年级英语阅读问题调查研究 隐喻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应用 分析野性的呼唤的生存原则 从文化的角度看习语的来源 小妇人中乔的成长之路的分析 论中国红色的文化内涵 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的词汇差异研究 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研究 浅谈国际商务谈判礼仪 英语广告中的修辞与幽默 喜福会中风的象征意义 商务谈判中委婉语的顺应研究 热播美剧中英语语调功能研究 美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现象中的积极作用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西方商业广告语的差异 商务英语四字词翻译 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在英语专业四级新闻听力中所运用的方法调查 艾丽斯.门罗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中的性别角色 傲慢与偏见创作中体现的喜剧精神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沟通 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形象的分析 文化差异对可口可乐公司品牌全球化的影响 电影字幕汉译策略 从海尔论中国电器全球化品牌发展之路 中英政治演讲礼貌原则对比研究 分析基辅怨中雅柯夫的“受难”主题 英语新闻标题中合作原则的违反现象与标题的吸引功能分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和乔治的不同命运的原因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语歇后语的英译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英语新词的特点与翻译 从目的论看大陆、香港、台湾电影片名翻译的异同 母语负迁移在汉英翻译中的影响 屈臣氏的营销策略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产品定位的技巧 中美面部表情之文化差异 言语幽默的关联理论研究--以老友记为例 还乡和呼啸山庄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比较 英汉亲属称谓语差异浅析 论红字中的象征要素 评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社会现实 论美国个人主义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商务价格谈判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分析英国侦探小说对现代英国社会发展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元素分析 礼貌原则制约下英文商务信函的写作策略

从目的论看唐诗英译_以_月下独酌_为例_胡筱颖

从目的论看唐诗英译 ———以《月下独酌》为例 胡筱颖 [摘要]英语国家对唐诗的译介一直呈繁荣上升的趋势,二战后更是如此。各种版本的唐诗英译各具特色。本文试图通过翻译目的功能学派理论,用细读的方法,对同一首唐诗的不同英译本做出对比分析,旨在揭示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最终译品的影响。 [关键词]目的论;唐诗;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1)11—0201—04 作者简介:胡筱颖(1978-),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及实践,外语教学研究。四川成都610016 唐诗不仅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巅峰,同时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遗产,其作为世界文学璀璨的明珠一直吸引着一代代的诗人、学者和翻译家。他们纷纷致力于将唐诗译成本国语言,以期将唐诗的魅力呈现给本国读者。上溯至16世纪末,英国汉学家已经开始翻译唐诗。时至今天,英美已经出现大量的选题不同,特色各异,风格不同的唐诗英译版本。本文从翻译目的功能学派理论着手,通过《月下独酌》四个典型英译本的平行文本对比分析,探究不同的翻译目的导致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差异以及不同译本的特点。 一、翻译目的功能理论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skopos the-ory)兴起于德国。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其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 目的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是人类的一种具体形式的行为,凡是行为皆有目的(purpose)的,翻译行为也不例外,同样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或目标,要在译语体系中产生结果和影响。翻译这项具体的活动是以源语文本(source text)作为行动的基础,译文文本在译语文化体系中所承担的功能(func-tion)为目的,译品(translatum)为行动结果的。在这个翻译活动中,译者采取的策略和方法,是取决于翻译的发起者(客户、委托人或者译者本身)的意图(intention)。翻译发起者所要求的译文文本所要达到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译文文本的使用者以及使用者的环境和文化背景。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从源文化到译语文化的一个连续体,两者之间的任何对应方式都是可能的翻译。”[1](P.257)也就是说,目的论将翻译定义为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跨文化交际,允许一个源文本根据不同翻译目的需要产生多个不同的译本。 1.翻译目的论的三层意义 (1)翻译过程,即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目的,比如说为了谋生;(2)翻译结果,即译语境中译品的功能,比如说为了启发读者;(3)翻译方式,即使用特定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式的意图,比如说为了增加译文在译入语中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而采用归化策略(domestication)和意译方法。换言之,翻译行为目的是由多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的,翻译目的这个概念是包括了文本功能、译者自身的意图、社会文化以及语言载体的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体现。翻译作为一种特殊行为,在整体行为的“目的”层面下,译者自身的意图、文本的功能及文本的类型、语言的功能差异以及决定具体翻译行为的诸多外部环境等共同构成了翻译这种行为的动机性因素。这些动机性因素直接影响着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最终的译文效果。 2.翻译目的论三个原则 目的法则(skopos)、连贯法则(coherence)和忠实法则(loyalty)。作为目的论的第一原则,目的法则指翻译取决于译文文本的预期目的。连贯法则是指译文文本必须能让读者能够读懂,符合语

论文化差异与唐诗英译

论文化差异与唐诗英译 【摘要】自古以来,文化与翻译互相依赖,互为补充。唐诗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枚奇葩需要借用翻译活动推向世界,而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阻碍了这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因此,理解文化差异、加强文化交流是提高唐诗翻译的根本,也是全世界理解和欣赏唐诗文化的关键。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交流;唐诗;欣赏 Abstract: For many years, translation activity and cultural sense are indispensable from each other. The poems produced in Tang dynasty, a cultural relic in Chinese history, needs to spread and be appreciated by the whole world. Bu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 has slowed down its influence and speed. Therefore, to enhance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is the key to perfect the translation of pomes in Tang dynasty, which can also better westerners’ appreciation to our ancient cultural achievements.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communication,poems in Tang Dynasty,appreciation

中国古诗名英文翻译对照

中国古诗中英文翻译对照 2009-12-16 19:57 来自《英译唐诗名作选》作者:龚景浩 爱国华侨龚景浩先生数年前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英译中国古词精选》,受到读者得欣赏与欢迎。她虽超过古稀之年,体力渐衰,但仍坚持诗歌翻译得爱好。夜间常失眠,默诵唐诗,译成英文诗来消遣。 静夜思李白 Musings on a Quiet Night Li Bai 游子吟孟郊 For Her Son Who'll Be Away for a While Meng Jiao 春晓孟浩然 Spring Morn Meng Haoran 登鹳雀楼王之涣 Going up the Stork Tower Wang Zhihuan 相思王维 Love's Yearnings Wang Wei 悯农二首(一) 李绅 Sympathy for the Peasants ( I ) Li Shen 悯农二首(二) 李绅 Sympathy for the Peasants ( H ) Li Shen 竹里馆王维 A Cottage Among Bamboos Wang Wei 寻隐者不遇贾岛 Visiting a Recluse but Finding Him out Jia Dao 江雪柳宗元 Snow on the River Liu Zongyuan 回乡偶书(一) 贺知章 Random Homeing Writings ( Ⅰ ) He Zhizha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Missing My Brothers on Double Ninth Day Wang Wei 乐游原李商隐 A Spin Round Ancient Plain Li Shangyin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Seeing off a Friend at Ancient Plain Bai Juyi 山中送别王维 Seeing off an Old Friend from These Mountains Wang Wei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Parting from a Friend at Yangzhou Zheng Gu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Sending off a Friend Who Has Been Appointed a County-Level Official in Far-Away Sichuan Wang Bo 望月怀远张九龄 Gazing at the Moon and Thinking of Someone Faraway Zhang J iuling 白石滩王维 White Stone Beach Wang Wei 鸟鸣涧王维 Birds Chirping over the Hill Creek Wang Wei 春夜喜雨杜甫 Propitious Rain Falling at Midnight Du Fu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共约170首。不同译本采用了不同的体裁翻译,一些英译本采用自由体进行翻译。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 例1、冯紫英唱曲 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精灵;——你是个神仙也不灵。 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你! 杨译:You can bill and you can coo, Be an imp of mischief too, But a fairy? No, not you, As my word you doubt. Ask around and you’ll find out I love you. yes, I do! 霍译:You’re so exciting, And so inviting; You’re my Mary Contrary; You’re a crazy, mad thing. You’re my goddess, but oh! You’re deaf to my praying: Why won’t you listen to what I am saying? If you don’t believe me, make a small investigation: You will soon find out the true depth of my admiration. 解析:1)对于这段唱曲,两位译者的译文不论是风格还是遣词造句上差别较大。原文小调活泼俏皮,霍译不免有些沉闷臃肿。此外,investigation、admiration这类大字眼用在民间小调上似乎并不适合。反观杨译,弃“形”求“神”,整个译文节奏轻快,押韵得当,朗朗上口。 2)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刁钻古怪鬼精灵”的处理,霍译其中的“刁钻古怪鬼精灵”被霍克斯译成了“Mary Contrary”,“Mary Contrary”来自英国的一首儿歌,所谓contrary, 指她颇难相处,难按常规捉摸,在这一点上,接近原文的“刁钻古怪鬼精灵”。霍克斯

几首唐诗的英文翻译

乐府王之涣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Folk-song-styled-verse Wang Zhihuan BEYOND THE BORDER Where a yellow river climbs to the white clouds, Near the one city-wall among ten-thousand-foot mountains, A Tartar under the willows is lamenting on his flute That spring never blows to him through the Jade Pass 乐府李白清平调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Folk-song-styled-verse Li Bai A SONG OF PURE HAPPINESS I Her robe is a cloud, her face a flower; Her balcony, glimmering with the bright spring dew, Is either the tip of earth\'s Jade Mountain Or a moon- edged roof of paradise. 乐府李白清平调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Folk-song-styled-verse Li Bai A SONG OF PURE HAPPINESS II There\'s a perfume stealing moist from a shaft of red blossom, And a mist, through the heart, from the magical Hill of Wu- - The palaces of China have never known such beauty- Not even Flying Swallow with all her glittering garments. 乐府李白清平调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Folk-song-styled-verse Li Bai A SONG OF PURE HAPPINESS III Lovely now together, his lady and his flowers Lighten for ever the Emperor\'s eye, As he listens to the sighing of the far spring wind Where she leans on a railing in the Aloe Pavilion. 乐府杜秋娘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Folk-song-styled-verse Du Qiuniang THE GOLD-THREADED ROBE Covet not a gold-threaded robe, Cherish only your young days! If a bud open, gather it -- Lest you but wait for an empty bough.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To Wang Lun --- Li Bai I\'m on board; We\'re about to sail, When there\'s stamping and singing on shore; Peach Blossom Pool is a thousand feet deep, Yet not so deep,Wang Lun,as your love for me.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Thoughts in the Silent Night --- Li Bai Besid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Is it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I lift my eyes and see the moon, I bend my head and think of home.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The Deer Enclosure --- Wang Wei Empty the hills,no man in sight, Yet voices echo here; Deep in the woods slanting sunlight, Falls on the jade-green moss.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 --- Du Mu It drizeles endlessly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 Travellers along the road 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 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 I

论唐诗英译

论唐诗英译 一 具有辉煌艺术成就的我国唐代诗歌,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李白和杜甫等伟大诗人的诗篇传遍了各个大陆,受到各民族人民的喜爱,特别是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据今所知,西方最早大力进行唐诗英译工作的是18世纪英国汉学家、诗人詹尼斯(S.Jenyns),其遗作经后人整理,编成《唐诗三百首选读》及《续集》(Selections from the 300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A further Selections from the 300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于本世纪40年代在伦敦出版。最早英译唐代诗人专集的是小tián@①薰良(S.Obata),其《李白诗集》(The Works of Li Po, the Chinese Poet),于1922年在纽约出版。最早英译唐诗选本的是宾纳(W.Bynner)和江亢虎合译的《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The Jade Mountain,a Chinese Anthology BeingThree Handred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为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的全译本,1929年在纽约出版。自上世纪末以来,其他著名的唐诗英译家有戴维斯爵士(Sir J.F.Davis)、翟理斯(H.A.Giles)、庞德(E.Pound)、克兰默一宾(L.CranmerByng)、韦利(A.Waley)、洛维尔(A·Lowell)、弗莱彻(W.J.Fletcher)、洪业(煨莲,William Hung)、柳无忌、欧文(S.Owen)等 等,他们做了大量的唐诗英译工作。 唐诗的英译工作不仅把唐诗艺术介绍给英语世界,使西方读者得到美感享受,而且还对英语世界的新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如现代派诗人庞德、艾略特(T.S.Eliot)就深受唐诗艺术的影响,从中寻找欧美新诗运动的推动力,为世人所共知。美国批评家卡茨(M.Katz)就注意到意象派女诗人洛维尔的诗《凌晨两点:一条伦敦大街》(A London Thoroughfare:2 a.m.)与杜甫《月夜》的关系[1],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了在闺房中倚窗望月的妇女形象。美国当代诗人雷克斯洛斯(K.Rexroth,中文名字叫王红公)曾说:“我认为中国诗对我的影响,远远大过其他的诗。我自己写诗时,也大多遵循一种中国式的法则(a kind of Chinese rule)”[2]。他曾大量翻译唐诗并予以发表。1969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当代诗选《赤裸的诗:近年美国开放体的诗歌》(Naked Poetry:Recent American Poetry in Open Forms),选录16首他的诗作,其中14首其实是杜甫等人诗的英译,由于他年辈较早,所以他的诗作列于书首,诗评家们诙谐地感叹道,美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序幕原来竟是由中国唐诗开启的[3]。当代诗人勃来(R.Bly)也承认他自己以及他朋友们的确受到白居易、李贺等唐代诗人的影响[4]。 在我国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今天,面对世界东西方日益增强的文化交流,我国的唐诗英译工作正处于一个新的繁荣时期。80年代以来,国内已大量出版发行由我国学者、译家翻译的唐诗译本,如杨宪益的《唐宋诗文选译》(与格雷蒂斯Gladys合译)、徐忠杰的《唐诗二百首新译》、王守义的《唐宋诗词英译》(与诺弗尔J.Neville合译),吴钧陶的《杜甫诗英译》、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新译》、《李白诗选译》、《唐诗一百五十首英译》、张廷琛的《唐诗一百首英译》(与魏博思Bruce M. Wilson合译),以及翁显良的《古译英译》等。 众所周知,把不同民族的文学、特别是诗歌,从语言形式到思想感情进行翻译,是一件难度极大的工作,因而西方流传一句意大利谚语:“翻译者即叛逆者”(Traduttore traditore)。许多诗人、理论家们也持有“诗不可译”观点,诗人雪莱(P.B.Shelley)在《诗辩》(Defense of Poetry)中认为,企图把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搬移到另一种语言,就好比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来化验出它的颜色和香味的数据,“因此,译诗是徒劳无功的”[5]。弗罗斯特(R.Frost)也认为诗一经翻译就会失去它自身的特质(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语言学家雅各布森(R.Jakobson)断定诗严格说来是不能翻译的[6]。话虽然说得令人沮丧,但自詹尼斯以来的优秀译家的唐诗英译实践证明,诗是可以趋近准确而传神地译成另一种语言形式,在另一国度传诵。唐诗英译工作还将继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歌德(J.W.Goethe)在1827年7月写给苏格兰作家卡莱尔(T.Carlyle)的信中说:“无论说翻译有什么不足之处,

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

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 并没有什么道理的。 下面整理了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品析《孙子兵法---势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击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On Military SituationSun WUSun Zi says: To manage a large army is the same in principle as to manage a small one. Itis a matter of organization. To direct a large army in war is the same in principle as to direct asmall one. It is a matter of unified command and order. The whole army may suffer from anall-out attack from the enemy but does not sustain a defeat. This is because extraordinaryand ordinary forces are skillfully operated. The army may deal the enemy a heavy blow as agrindstone crushes an egg. This is an example of beating the weak with the strong.It is a general rule in war that the ordinary force is used to engage and the extraordinaryforce to win victory. The warcrafts of a commander skilled in using extraordinary force to winvictory are as inexhaustible as boundless heaven and earth or as endless as flow of runningrivers. Although they have come to an end, they can start again like the motion of the sun andthe moon. Although they have died away, they can be reborn like the changing of the fourseasons of a year. There are no more than five musical notes, but there combination wouldmake more

许渊冲论文: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许渊冲论文: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中文摘要】翻译学在当今世界变得原来越重要,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通过翻译活动处理政治事务、协调全球经济贸易、促进文化交流。当今世界思想文化、角色力量、话语权力等被称为“软实力”的因素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各国对中国的文化文学产生出更浓厚的兴趣。同时,国内学者正迫切地将更多更优秀的中国文学与文化推而广之,以便更好地宣传中国,令世界各国共享中国的文明文化,共同构建和谐的世界。在国内众多从事中国典籍外译的学者当中,许渊冲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位90岁高龄的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能将中国诗词用英法文进行互译的翻译家。他的特殊贡献在于他坚持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法文诗体诗。许渊冲先生在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成就卓著,许渊冲的一生是翻译实践的一生,年事 已高的他仍然孜孜不倦地继续翻译事业。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实践与理论成果丰富繁多,异彩纷呈,本文仅选取冰山一角进行研究,希望以一叶而知秋之大体,窥一斑而知豹之要义。本文选取许渊冲先生成就最为卓著的唐诗英译作为研究对象,以研究传统诗歌翻译理论争议问题为基础,系统论述许渊冲先生唐诗翻译的理论体系,并对比其他译者 的译论和译文,阐述许渊冲先生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及体... 【英文摘要】Translation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nowadays.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deal with political affairs,

coordinate global economy and trade, promot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translation. In the world today, soft power such as idea and culture, power of the role, right to speak is being much more emphasized than before. Countries are becoming more interested in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scholars are popularizing more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so that they ... 【关键词】许渊冲唐诗英译理论实践 【英文关键词】Xu Yuanchong Tang poetry translation theory practice 【目录】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摘要 3-4Abstract4引言6-13一、选题背景及意义6-7二、研究概况7-11三、本篇论文的结构及研究方法11-13第一章诗歌翻译理论概述13-24 1.1 诗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13-15 1.2 诗体译诗与散体译诗 15-19 1.3 直译与意译19-24第二章许渊冲诗歌翻译的原则与标准24-36 2.1 “三美”论26-29 2.2 “三化”论与”神似”论29-31 2.3 “三之”的”艺术”论 31-33 2.4 “创优似竞赛”论33-36第三章许渊冲唐诗译作范例比较分析36-47 3.1 李白《长干行》英译比较 36-42 3.2 李商隐《锦瑟》英译比较42-44 3.3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英译比较44-47结束语47-51一、翻译

英译古诗词中意境的传达

英译古诗词中意境的传达 【摘要】将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途径。如何在这两种大相径庭的文字中架起桥梁,不但翻译文字,更传达意境,是译者面临的一大问题。 【关键词】古诗词;意境;翻译;传达 Abstract: It’s a good way to develop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y translating Chinese ancient poems into English. How to fill in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totally different cultures is the problem that the translators should solve now. Key Words: ancient poems;artistic conception;translating communication 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它不仅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无尽的滋养,同时也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在东西方文化互相学习探索融合的今日世界,短小精悍的诗词及其译品正可以凭着这种优势充当中外文化交流的试金石。在这一领域,已经有不少有才能的翻译家涉猎其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本文也将在这一领域进行粗浅的探索。 唐诗是我国诗歌成就最高的时代。天才诗人灿若星辰,诗因此也成为这个朝代文学的最重要形式。后来的朝代虽然也尽力模仿,想要再创出诗的辉煌,终究是笔力不逮。所以,文学一代不及一代。具体来说,唐诗按形式可分为乐府,古风,律诗和绝句几种。较为常见的律诗因格律严密,故此得名。它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一共八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主要有五律七律两种。绝句的“绝”意思是“截,断”。它一般仅有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所以简称为五绝七绝。下文的探讨将以此类型唐诗为主。 词起源于隋朝,兴盛于宋代。全名为“曲子词”,现在“曲子”的唱法已经湮没无存,只剩下文辞供人欣赏。词作为“诗余”,在有宋一代,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只能作为诗的补足品存在。在词中大多表达的多是儿女情长,莺歌燕舞,而少书生意气,家国之念。当然,这一点在宋朝后期有了巨大转变。这终于使得宋词成为可以代表宋朝的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在世界文学之林中与唐诗比肩。词按长短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等几种。 对于诗词的可译性问题,翻译界一直存在争议。有些人认为,诗词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汉字与西洋文字的差别显而易见,翻译成英文只能韵味尽失,诗词之所以为诗词的大部分要素将丧失殆尽,不能让英语读者真正领略诗词之美,从而得出结论:诗不可译。另外一方则认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宋词只有通过翻译才能真正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起到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虽然在具体的技术问题上,仍有许多细节处有待商榷和改善。但诗是可以译的。随着一代代翻译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创造性劳动,越来越多的佳作出现在中外读者面前,许多技术问题在译者的不懈努力下,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解决。我认为,在中西方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我们不止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也要善于把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去。借助英语这一强大的传媒,这个愿望是有可能实现的。下面,我将通过具体的诗词范例来探讨诗词翻译中遇到的问题。 在此之前,我先来谈谈唐诗宋词的意境问题。意境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绘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在宗白华先生的文章《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他指出人与世界的接触,因为关系的层次不同,可分为五层境界:“为满足生理和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