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与服饰

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与服饰

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与服饰

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也叫抽象派艺术)

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是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潜意识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而发展出来的。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们主张“精神的自动性”,提倡不接受任何逻辑的束缚,非自然合理的存在,梦境与现实的混乱,甚至是一种矛盾冲突的组合。这种任由想象的模式深深影响到服装领域,带动出一种史无前例、强调创意性的设计理念。

超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期西方资产阶级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是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宣称达达主义是其先驱。超现实主义起源于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支配法国文坛,其影响甚广,比利时、捷克、南斯拉夫,乃至美国、日本、墨西哥均有影响。其创作以诗歌为主,波及散文、小说、戏剧,在绘画中也有所表现。

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林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超现实主义"这个名词,出自本世纪初法国立体派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内尔(1880-1918)之手。他于1917年写给苔尔美的信中说:"再三考虑后,我确实认为,最好还是采用我首先使用的超现实主义这个词,它比超自然主义这个词更好。超现实主义这个词在辞典中还找不到,它比由诸位哲学家先生们早已应用的超自然主义这个词用起来更方便。"由此可见,阿波利内尔创造超现实主义这个词的本意,在于以此来代替超自然主义这一名词。它的最初含义就是寻求超乎现实之上的种种未知现象,包括人生、社会、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诸方面。安德烈?布洛东觉得这一术语最能表达这个文艺流派的宗旨,因而得名。

1923年,达达主义流派举行最后一次集会而宣告崩溃后,其中的许多成员倒向了超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1924年,法国作家布洛东在巴黎发表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1929年,布洛东又发表了超现实主义的第二个宣言,详尽地解释了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1930年,由德斯诺斯发表了超实现主义的第三个宣言。这样,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纲领就全面、完整地体现出来了。

布洛东在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曾对超现实主义作过经典性的解释:"超实现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无意识活动。人们通过它,用口头或局面,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正作用。它只接受思想的启示,没有任何理性的控制,没有任何美学或道德偏见。""超现实主义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即对梦幻的万能和对思想的不带偏见的活动的信仰。它要最终摧毁一切其他的机械论并取而代之,以解决生活中的主要问题。

超现实主义者宣称:人的本能、梦幻、下意识领域是文艺创作的的源泉。认为人的头脑活动要从逻辑与理性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道德、宗教、社会以及简单

蝗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对人的精神、对人的本质需要的一种桎梏。唯有人的无意识、梦幻和神经错乱才是人的精神的真正活动。儿童和疯子的言行,则是不受任何控制的真正自由的范例。因此,在诗歌创作中,他们故意使用幼稚的语言和病态的形象来反对传统的美好见解。在绘画中,用混乱的线条与颜色的任意涂抹。在戏剧中,主张用折磨人的野蛮音乐,粗鲁的舞蹈,并用自行车的铃铛,有节奏地敲打货箱、脸盆一类作伴奏。

超现实主义的创作采用的是"自我意识的书写"和"自动写作"的方法。他们主张写作要绝对真实,是纯粹的无意识的活动过程,不通有艺术加工和任何逻辑思维的形式。诗人在写作时,只要把脑子里涌现出来的东西快速地记录下来,词与词之间,全靠一种偶然的结合;如果一时没有现存的词汇表达,甚至可以随意用某个字母、符号来代替。反逻辑性是其创作方法的一大特征。这类作用,大多数艰涩难懂,不符合语法结构和逻辑思维的法则,有的变成文字游戏。

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出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对现实的恐惧心理和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参加超现实主义集团的作家有布洛东、苏波、查拉,画家阿尔普、马松等等。属于这一流派中的有些作家,如路易?阿拉贡、保罗?艾吕雅等,由于受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积极影响,后来转向进步的文艺阵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超现实主义在美国风行一时,出现了所谓"新超现实主义"流派,成为帝国主义御用的宣传工具。

超现实主义的文学作用甚多。1921年,布洛东和苏波合著的《磁场》,是超现实主义第一部实验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无意识书写和自动的写作的问题。但典型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则产生在1924年之后,如布洛东的小说《可溶解的鱼》1924)和《娜嘉》(1928)是超实现主义的代表作。阿拉贡在1926年发表的散文集《巴黎的农民》,艾吕雅的诗集《痛苦的都会》、《生活的内幕》均属超现实主义之作。

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共同之处,在于其观念的一致性。但从视觉意义上来划分,可分为两个极端:

一是被称作绝对的或表象的超现实主义,是画家通过形式美的手段,揭示他们个人、无意识或下意识的幻想,这类作品具有抽象的性质。如著名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作品:

另一个被称作逼真的超现实主义,是画家在创作中把梦境般的象征性物体,在令人惊异的、暧昧的结构中重新组合起来,以具象的方式去描绘物象,以摆脱头脑中惯常的意识,迫使观众接受那种非理性的,逻辑上无法解释的“现实”。

Davidelfin的2007/2008秋冬系列

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Jackson Pollock,当他在帆布上很随意地“泼溅”颜料作画时,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年1月28日~1956年8月11日)是20世纪美国有影响力的抽象绘画奠基人之一及抽象派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运动的主要力量。他的艺术被视为二战后新美国绘画的象征。

波洛克生于怀俄明州,曾就学于洛杉矶的美术学校。17岁时他来到纽约,在艺术学生联盟随托马斯?哈特?本顿(Thomas Hart Benton)学画。他从象征艺术上转移,并发展了一个在帆布上喷涂和滴颜料的绘画技术。三十年代,他受到墨西哥壁画艺术的影响,评论家史密斯说:“迪古?里维拉那种为…属于大众?的公共艺术献身的热情,可能有助于波洛克形成偏爱巨幅的感情。”(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著:

《1945年以后的现代视觉艺术》)他崇拜塞尚和毕加索,对康定斯基那种富于表现性的抽象绘画和米罗那种充满神秘梦幻的作品也情有独钟。

在他看来,现代艺术家不应当再象传统艺术家那样追求再现,而应该关注内在精神和情感的表达。他说:“现代艺术家生活在一个机器时代,我们有机器手段逼真地描绘客观对象,如相机、照片。在我看来,艺术家的工作是表现内在世界——换句话说——是表现活力、运动以及其他的内在力量。……现代主义艺术家的着眼点是时间和空间,他表现情感,而不是图解社会。”(埃伦?H?约翰逊编:《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 然而,对波洛克艺术影响最大的,还是那些来自欧洲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所带来的思想。“给我印象最深的,”波洛克曾经回忆说,“是他们关于艺

术源自无意识的观念。这种观念对我的影响胜过这些特殊画家的创作。”(埃伦?H?约翰逊编:《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 他一开始先是热衷于描绘那种所谓“生物形态”的图形。这些图形“充满原型的、好斗的、动物性的、色情的、神秘的特点”。他给这些超现实主义作品加上传统的或神话的标题,以表现“在特定环境下不朽的人类情感”。1947年,波洛克的绘画有了决定性的突破,从而诞生了他那自由奔放的“滴画(drip painting)”。事实上,对这种风格有决定性影响的,恰是超现实主义关于艺术源于无意识的观念,即所谓“心理自动化”的创作方法。

波洛克曾经详细介绍了其“滴画”的创作方法:“我的画不是来自画架。在作画时我几乎从不平展画布。我更喜欢把没有绷紧的画布挂在粗糙的墙上,或放在地板上。我需要粗糙的表面所产生的摩擦力。在地板上我觉得更自然些。我觉得更接近,更能成为画的一部分,因为这种方法使我可以绕着走,从四周工作,直接进入绘画之中。这和西部印第安人创作沙画的方法相似。“我进而放弃画家们通常用的

工具,像画架、调色板、画笔等等。我更喜欢用短棒、修平刀、小刀、以及滴淌的颜料或搅和着沙子的厚重涂料、碎玻璃和其他与绘画无关的东西。“一旦我进人绘画,我意识不到我在画什么。只有在完成以后,我才明白我做了什么。我不担心产生变化、毁坏形象等等。因为绘画有其自身的生命。我试图让它自然呈现。只有当我和绘画分离时,结果才会很混乱。相反,一切都会变得很协调,轻松地涂抹、刮掉,绘画就这样自然地诞生了。”(埃伦?H?约翰逊编:《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5页。) 让我们想一想布雷东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有关超现实主义作家“自动化”写作方法的介绍,将之与波洛克的以上表述作一个比较,就可以看出波洛克的作画方式与超现实主义者的创作是何等相似:“找一个尽可能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静僻处所,然后把写作所需要的东西弄过来。尽你自己所能,进入被动的、或曰接受性的状态。忘掉你的天才、才干以及所有其他人的才干。牢记文学是最可悲的蹊径之一,他所通往的处所无奇不有。落笔要迅疾而不必有先人为主的题材;要迅疾到记不住前文的程度,并使你自己不致产生重读前文的念头。”(《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波洛克这种自由奔放、无定形的抽象画风格,成了反对束缚、崇尚自由的美国精神的体现。这种全新的绘画,体现了画家惊人的创造力。它在两个方面充分展示了新颖性和独创性。

其一,“满幅”的构图风格。我们知道,以往的绘画中,往往都有一个倍受关注的视觉中心。无论是所谓“封闭的”古典主义绘画,还是“开放的”巴洛克绘画,画面形象都有核心形象与陪衬形象的差别。而如今,在波洛克的画面上,这种差别消失得无影无踪,所谓画面的中心,已全然无迹可寻。画面散漫无际,全面铺开,毫无主次。这种无重点满幅展开的画法,在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晚期名作《睡莲》

中,其实已初见端倪。而波洛克在画中将之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程度。正因为此,波洛克的这种画法“被赞誉为1911年毕加索和勃拉克的分析立体主义绘画以后最引入注目的绘画空间方面的新发明。”(罗伯特?休斯著,刘萍君等译;《新艺术的震撼》)

其二,绘画作品成为画家由情感所支配的行为的直接记录。“波洛克的每一张作品都不是轻易画出的……当他作画时他沉湎于吓人的狂热行动中。”(古德诺:《波洛克画的一张画》)而他作画过程中的那种充满节奏的自由运动,则在那铺于地板的巨幅画布上留下痕迹。对于完成后的作品会是什么样子,他事先全然不知,画完后才根据需要剪裁一块,绷到画框上去。艺术评论家罗森伯格将这种绘画称作“行动绘画”,其含义便是,画家在这里所呈现的已不是一幅画,而是其作画行动的整个过程。画布成了画家行动的场

所,成了画家行动的记录。1947年波洛克的这一幅《整整五寻》成名之作是用油彩和铅在画布上创作的.(寻--长度单位,合6英尺或1.829米,用于测量水

深),仅就这个题目的含义,除了意指海水的深度以外,还意味着滴色的层次,语意双关。全画以蓝绿色为主调,波洛克在画上先是大面积滴注,然后按各区域的情况加洒深浅不同的绿色,再后是黑色油漆,最后再在表层使用铝漆,漆中还夹杂着不少"添加物";同时还在某些他认为必须补色的地区浇滴一些醒目的白色和无光泽的色彩。画家沿着画布边走边滴,让自身运动与滴色动作协调配合。我们从《整整五寻》上可以看到色线绵密得象网一样彼此纠缠着,有的地方密不通风,有的地方突然出现泛上来的蜜黄色。图上的局部即显示了两注稠厚的蜜黄色块,它似乎在白色乳性液体中流出来的缓慢色斑,还勾带着缓慢的紫色,因而成为全画的最亮点。《整整五寻》局部

《整整五寻》整体

波洛克对自己的行动绘画经常失去信心,在苦闷中精神异常,1956年在酗酒之后开车失事身亡。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1956)作品选:

时尚界的T台,正掀起了一股时尚界翻天覆地的艺术潮流……设计师Marc Jacobs、Dolce & Gabbana等纷纷借助起艺术家们的笔,以面料当画布,以“泼溅”手法的创造了一系列原始自然、生机勃勃的超现实主义服装单品Yves Saint Laurent的连衣裙灵感来自两位艺术家,分别是美国、英国画家Cy Twombly、Francis Bacon,通过绘画的笔触,服装的图案犹如油墨直接泼在衣服上。值得一提的是,图案多为暖色调,映衬出女性白皙的肤质,色彩的对比掌握得很到位,

欧洲十大艺术风格

欧洲十大艺术风格 一、拜占庭艺术风格: 由于罗马帝国的东迁,使得有机会出现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艺术。在艺术的成就上,此时所强调的是镶贴艺术,追求缤纷多变的装饰性。同样,这种特色也反映在服装上。例如:在男女宫廷服的大斗篷、帽饰以及鞋饰上都出现了镶贴、光彩夺目的珠宝和充斥着华丽图案的刺绣。这些情形有别于同时期在欧洲地区的服饰,营造出一种既融合东西方又充满华丽感的服饰装饰美。

二、国际哥特艺术风格: “哥特式”原本是指源自20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很快这种风格便影响到整个欧洲,而且反映在绘画、雕刻、装饰艺术上,形成一种被誉为国际哥特风格的艺术形态。 这种风格主要的表现是建筑上的”锐角三角形”,同时也深深的影响了当时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例如:在男女服饰的整体轮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等,都充分呈现出锐角三角形的形态。

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指17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牵动影响到当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巴洛克的字义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变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巴洛克虽然承袭矫饰主义,但也淘汰了矫饰主义那些暧昧的、松散的形式。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风格"一词,来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

"洛可可"一词源自法国字汇“Rocaille”,由此演变而来,其意思是指岩状的装饰,基本是一种强调C型的漩涡状花纹及反曲线的装饰风格。这种风格源自1715年法国路易十四过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艺术上的反叛。r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十大艺术风格与服饰

拜占庭艺术风格与服饰 由于罗马帝国的东迁,使得有机会出现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艺术。在艺术的成就上,此时所强调的是镶贴艺术,追求缤纷多变的装饰性。 同样,这种特色也反映在服装上。例如:在男女宫廷服的大斗篷、帽饰以及鞋饰上都出现了镶贴、光彩夺目的珠宝和充斥着华丽图案的刺绣。这些情形有别于同时期在欧洲地区的服饰,营造出一种既融合东西方又充满华丽感的服饰装饰美。 巴洛克艺术风格与服饰 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指17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牵动影响到当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 "巴洛克"的字义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变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巴洛克虽然承袭矫饰主义,但也淘汰了矫饰主义那些暧昧的、松散的形式。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风格"一词,来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服饰 "洛可可"一词源自法国字汇“Rocaille”,由此演变而来,其意思是指岩状的装饰,基本是一种强调C型的漩涡状花纹及反曲线的装饰风格。这种风格源自1715年法国路易十四过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艺术上的反叛。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与服饰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中期,其精神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所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反叛。它主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所强烈追求的"庄重与宁静感"之题材与形式,并融入理性主义美学。这种强调自然、淡雅、节制的艺术风格,与古希腊罗马的题材形式结合所发展出来的服饰,也随即在法国大革命之后,跃升为服装款式的代表。 特别是在女装方面。例如,以自然简单的款式,取代华丽而夸张的服装款式;又如,排除受约束、非自然的"裙撑架",等等。因此从1790年到1820年之间,所追寻的淡雅、自然之美,在服装史上被称为"新古典主义风格"。 国际哥特艺术风格与服饰 "哥特式"原本是指源自20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很快这种风格便影响到整个欧洲,而且反映在绘画、雕刻、装饰艺术上,形成一种被誉为国际哥特风格的艺术形态。 这种风格主要的表现是建筑上的"锐角三角形",同时也深深的影响了当时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例如:在男女服饰的整体轮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

服装10大风格元素

如果说到风格,也许我们最直接的会想到:自然风格,古典风格,浪漫风格。这些过于广义笼统“大元素”。但是在时尚风格中有10种我们最常见确不留意的主题风格元素,他们“活跃”在妆容,饰品,建筑,时装等领域,主宰着他们的艺术灵魂。 他们的影响着一季度乃至一个世纪的时尚走向。这10个风格在服装艺术种是如何表现的呢,我们不防用迪奥的经典时装作为最好的配图,把这些风格解释出来。 拜占庭艺术风格 由于罗马帝国的东迁,使得有机会出现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艺术。在艺术的成就上,此时所强调的是镶贴艺术,追求缤纷多变的装饰性。同样,这种特色也反映在时尚女装上。例如:在男女宫廷服的大斗篷、帽饰以及鞋饰上都出现了镶贴、光彩夺目的珠宝和充斥着华丽图案的刺绣。这些情形有别于同时期在欧洲地区的服饰,营造出一种既融合东西方又充满华丽感的服饰装饰美。 国际哥特艺术风格 哥特式”原本是指源自20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很快这种风格便影响到整个欧洲,而且反映在绘画、雕刻、装饰艺术上,形成一种被誉为国际哥特风格的艺术形态。这种风格主要的表现是建筑上的“锐角三角形”,同时也深深的影响了当时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例如:在男女服饰的整体轮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等,都充分呈现出锐角三角形的形态。 巴洛克艺术风格 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指17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牵动影响到当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巴洛克的字义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变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巴洛克虽然承袭矫饰主义,但也淘汰了矫饰主义那些暧昧的、松散的形式。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风格”一词,来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 洛可可艺术风格 “洛可可”一词源自法国字汇“Rocaille”,由此演变而来,其意思是指岩状的装饰,基本是一种强调C型的漩涡状花纹及反曲线的装饰风格。这种风格源自1715年法国路易十四过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艺术上的反叛。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与服饰

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与服饰 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也叫抽象派艺术) 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是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潜意识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而发展出来的。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们主张“精神的自动性”,提倡不接受任何逻辑的束缚,非自然合理的存在,梦境与现实的混乱,甚至是一种矛盾冲突的组合。这种任由想象的模式深深影响到服装领域,带动出一种史无前例、强调创意性的设计理念。 超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期西方资产阶级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是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宣称达达主义是其先驱。超现实主义起源于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支配法国文坛,其影响甚广,比利时、捷克、南斯拉夫,乃至美国、日本、墨西哥均有影响。其创作以诗歌为主,波及散文、小说、戏剧,在绘画中也有所表现。

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林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超现实主义"这个名词,出自本世纪初法国立体派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内尔(1880-1918)之手。他于1917年写给苔尔美的信中说:"再三考虑后,我确实认为,最好还是采用我首先使用的超现实主义这个词,它比超自然主义这个词更好。超现实主义这个词在辞典中还找不到,它比由诸位哲学家先生们早已应用的超自然主义这个词用起来更方便。"由此可见,阿波利内尔创造超现实主义这个词的本意,在于以此来代替超自然主义这一名词。它的最初含义就是寻求超乎现实之上的种种未知现象,包括人生、社会、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诸方面。安德烈?布洛东觉得这一术语最能表达这个文艺流派的宗旨,因而得名。 1923年,达达主义流派举行最后一次集会而宣告崩溃后,其中的许多成员倒向了超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1924年,法国作家布洛东在巴黎发表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1929年,布洛东又发表了超现实主义的第二个宣言,详尽地解释了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1930年,由德斯诺斯发表了超实现主义的第三个宣言。这样,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纲领就全面、完整地体现出来了。 布洛东在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曾对超现实主义作过经典性的解释:"超实现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无意识活动。人们通过它,用口头或局面,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正作用。它只接受思想的启示,没有任何理性的控制,没有任何美学或道德偏见。""超现实主义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即对梦幻的万能和对思想的不带偏见的活动的信仰。它要最终摧毁一切其他的机械论并取而代之,以解决生活中的主要问题。 超现实主义者宣称:人的本能、梦幻、下意识领域是文艺创作的的源泉。认为人的头脑活动要从逻辑与理性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道德、宗教、社会以及简单

欧洲的艺术风格与服饰

欧洲的艺术风格与服饰 由于罗马帝国的东迁,使得有机会出现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艺术。在艺术的成就上,此时所强调的是镶贴艺术,追求缤纷多变的装饰性。 同样,这种特色也反映在服装上。例如:在男女宫廷服的大斗篷、帽饰以及鞋饰上都出现了镶贴、光彩夺目的珠宝和充斥着华丽图案的刺绣。这些情形有别于同时期在欧洲地区的服饰,营造出一种既融合东西方又充满华丽感的服饰装饰美。 国际哥特艺术风格与服饰 "哥特式"原本是指源自20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很快这种风格便影响到整个欧洲,而且反映在绘画、雕刻、装饰艺术上,形成一种被誉为国际哥特风格的艺术形态。 这种风格主要的表现是建筑上的"锐角三角形",同时也深深的影响了当时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例如:在男女服饰的整体轮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等,都充分呈现出锐角三角形的形态。 巴洛克艺术风格与服饰 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指17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牵动影响到当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 “巴洛克”的字义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变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巴洛克虽然承袭矫饰主义,但也淘汰了矫饰主义那些暧昧的、松散的形式。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风格”一词,来代称。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服饰 洛可可"一词源自法国字汇“Rocaille”,由此演变而来,其意思是指岩状的装饰,基本是一种强调C型的漩涡状花纹及反曲线的装饰风格。这种风格源自1715年法国路易十四过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艺术上的反叛。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与服饰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中期,其精神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所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反叛。它主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所强烈追求的"庄重与宁静感"之题材与形式,并融入理性主义美学。这种强调自然、淡雅、节制的艺术风格,与古希腊罗马的题材形式结合所发展出来的服饰,也随即在法国大革命之后,跃升为服装款式的代表。 特别是在女装方面。例如,以自然简单的款式,取代华丽而夸张的服装款式;又如,排除受约束、非自然的"裙撑架",等等。因此从1790年到1820年之间,所追寻的淡雅、自然之美,在服装史上被称为"新古典主义风格"。 前拉斐尔派艺术风格与服饰 "前拉斐尔艺术风格"源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其艺术精神主要是追寻一种自然但是浪漫主

超现实主义风格

超现实主义风格 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是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潜意识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而发展出来的。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们主张"精神的自动性",提倡不接受任何逻辑的束缚,非自然合理的存在,梦境与现实的混乱,甚至是一种矛盾冲突的组合。他们主张写作要绝对真实,是纯粹的无意识的活动过程,不需有艺术加工和任何逻辑思维的形式。 这种任由想象的模式深深影响到服装领域,带动出一种史无前例、强调创意性的设计理念。超现实主义画家们最关注的是人体和它的局部。时装也是表现人体,只不过时装遮盖人体多一点而已。作为遮盖人体艺术的时装,设计师们寻找各种方法再现人体的美。作为遮盖人体艺术的时装,设计师们寻找各种方法再现人体的美。圣洛朗推出的金黄胸铠圆满地表达了人体的惊人效果。于是在服装设计中,有用骷髅纹等惊世骇俗图案的,有用刺目鲜艳的色调的,有高跟鞋式的帽子的,由内衣外穿的款式等等。很多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也参与了设计。20世纪30年代的设计师夏帕瑞丽是把超现实主义用到时装上最成功的设计师。她的超现实主义饰品,各种装饰性极强的纽扣,幽默的风格,形成一种丑陋的雅致。她和云集巴黎的艺术家们都保持着深厚的友谊.贾图为她画效果图和设计晚装图案.达里和她过往甚密,常为她设计刺绣花样和印花图案,这使服装更具有趣味性. 1936年她带给人们“骇人的粉红”。北非风格的设计,蝴蝶、龙等图案的应用成为她的标志。她的很多作品都成为后来者眼里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典范。 80年代中期,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一度成为服装设计中的潮流。在1983、1984年间,超现实主义时装获得了全面复兴;卡尔.拉格菲尔德、戈尔捷等设计师均有精彩作品,他们的作品如一幅超现实的绘画一样,它的构成元素来自于现实世界,但是呈现出来的却几乎令现实不敢接受的超现实主义风格。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中,超现实主义已经成为较常用的对于某种风格的形容词,很多摆脱设计常规的服装均可以归类于该风格。超现实主义风格对于艺术创意服装、个性服装的设计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现代时尚人士,穿着方式也越来越多地把超现实主义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超现实主义通过服装形式得到广泛传播,使得现代艺术和服装的结合日益紧密。

时尚界最经典的10大艺术风格

时尚界最经典的10大艺术风格 如果说到风格,也许我们最直接的会想到:自然风格,古典风格,浪漫风格。这些过于广义笼统“大元素”。但是在时尚风格中有10种我们最常见确不留意的主题风格元素,他们“活跃”在妆容,饰品,建筑,时装等领域,主宰着他们的艺术灵魂。 他们的影响着一季度乃至一个世纪的时尚走向。这10个风格在服装艺术种是如何表现的呢,我们不防用迪奥的经典时装作为最好的配图,把这些风格解释出来。 拜占庭艺术风格

由于罗马帝国的东迁,使得有机会出现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艺术。在艺术的成就上,此时所强调的是镶贴艺术,追求缤纷多变的装饰性。同样,这种特色也反映在服装上。例如:在男女宫廷服的大斗篷、帽饰以及鞋饰上都出现了镶贴、光彩夺目的珠宝和充斥着华丽图案的刺绣。这些情形有别于同时期在欧洲地区的服饰,营造出一种既融合东西方又充满华丽感的服饰装饰美。 国际哥特艺术风格 哥特式”原本是指源自20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很快这种风格便影响到整个欧洲,而且反映在绘画、雕刻、装饰艺术上,形成一种被誉为国际哥特风格的艺术形态。这种风格主要的表现是建筑上的“锐角三角形”,

同时也深深的影响了当时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例如:在男女服饰的整体轮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等,都充分呈现出锐角三角形的形态。 巴洛克艺术风格 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指17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牵动影响到当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巴洛克的字义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变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巴洛克虽然承袭矫饰主义,但也淘汰了矫饰主义那些暧昧的、松散的形式。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风格”一词,来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

超现实主义风格在现代服饰文化中的意象特征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e19289944.html, 超现实主义风格在现代服饰文化中的意象特征解析 作者:赵倩倩 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06期 (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工程学院,山东德州 253023) [摘要]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潮对现代服饰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近年来,具有超现实主义特征的服饰文化又一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给服饰文化的重塑以及认识服饰文化内部规律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通过阐述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它在现代服饰文化中的形式特点,对进一步促进服饰文化更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服饰文化;隐喻思想 超现实主义是现代艺术流派中包揽内容较多的艺术形式之一,极大地丰富和启发了服饰艺术文化的创作灵感。在服饰艺术文化中运用超现实主义风格理念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虽然距今已近百年,但超现实主义风格反逻辑、超时空、怪诞感所产生的强烈视觉特征,对服装风格、服装摄影、橱窗设计等艺术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创作手法也一直成为服饰艺术文化领域的一种重要趋向。 一、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特征 超现实主义发源于20世纪初期,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由达达主义衍生而出,强调内容和形式上的自由,后来影响到了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成为20世纪影响东西方现代文艺运动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文艺思潮。它体现了对当时社会形态的一种全面藐视,主要表现领域以诗歌为主,波及戏剧、绘画、电影等方面。 最初,超现实主义一词来源于法国诗人兼评论家阿波利奈尔,他于1917年在剧本《蒂蕾霞丝的乳房》中最早使用。1919年,法国作家布列顿和苏波创办《文学》杂志,又采用了超 现实主义一词,而后由于1922年达达派荒谬古怪的崇拜走到极端宣布结束。1924年,布列顿纠集了达达派集团中的几个人外加画家阿尔普、恩斯特、诗人艾吕雅、佩雷等发表了第一号超现实主义宣言,其影响波及欧洲许多国家的不同领域,至此超现实主义运动全面展开。超现实主义是一种以表达人的潜意识为主的艺术流派,它以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超现实主义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诠释

超现实主义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诠释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以超越现实和逻辑的方式表现出来。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超现实主义的元素被广泛运用,通过各种独特的设计手法和理念,使服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模式,展现出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可能性。本文将探讨超现实主义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诠释,分析其对设计师和穿着者的影响。 在服装设计中,超现实主义的元素可以表现在服装的形式、图案和色彩等方面。设计师们可以通过对服装形式的改变和调整,打破传统的服装结构和线条,创造出非常规且具有超现实主义特色的服装造型。一些设计师会使用夸张的肩部设计、超长的袖子或者异形的衣领等元素,使得服装的形式更加新颖和独特。超现实主义的图案和色彩也是设计师们经常运用的设计元素,他们会将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的形象、图案与服装相结合,创造出有着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服装设计。这些设计风格不仅可以吸引观众的目光,还能让人在瞬间感受到设计师所要表达的独特情感和思想。 超现实主义的元素还能够为服装设计带来更多的情感和意义。设计师们可以通过超现实主义的方式表达出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融入到服装设计中。这样一来,服装就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品,而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情感的表达工具。通过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设计师们可以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对未来世界的憧憬,甚至是对一些特定主题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将服装设计提升为一种更加具有思想性和表达性的艺术形式。 超现实主义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诠释不仅仅是一种设计风格的选择,更是一种对现实世界和传统观念的挑战。通过引入超现实主义的元素,设计师们能够打破传统的模式和界限,展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富有个性化的设计理念。这种多元化的设计理念不仅能够丰富服装设计的形式和内容,还能激发穿着者对服装的新认识和理解,从而为时尚产业带来更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

国际时装界最流行的十大艺术风格

国际时装界最流行的十大艺术风格 如果说到风格,也许我们最直接的会想到:自然风格,古典风格,浪漫风格。这些过于广义笼统“大元素”。但是在时尚风格中有10种我们最常见确不留意的主题风格元素,他们“活跃”在妆容,饰品,建筑,时装等领域,主宰着他们的艺术灵魂。 他们的影响着一季度乃至一个世纪的时尚走向。这10个风格在服装艺术种是如何表现的呢,我们不防用迪奥的经典时装作为最好的配图,把这些风格解释出来。 拜占庭艺术风格 由于罗马帝国的东迁,使得有机会出现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艺术。在艺术的成就上,此时所强调的是镶贴艺术,追求缤纷多变的装饰性。同样,这种特色也反映在服装上。例如:在男女宫廷服的大斗篷、帽饰以及鞋饰上都出现了镶贴、光彩夺目的珠宝和充斥着华丽图案的刺绣。这些情形有别于同时期在欧洲地区的服饰,营造出一种既融合东西方又充满华丽感的服饰装饰美。

国际哥特艺术风格 哥特式”原本是指源自20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很快这种风格便影响到整个欧洲,而且反映在绘画、雕刻、装饰艺术上,形成一种被誉为国际哥特风格的艺术形态。这种风格主要的表现是建筑上的“锐角三角形”,同时也深深的影响了当时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例如:在男女服饰的整体轮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等,都充分呈现出锐角三角形的形态。

巴洛克艺术风格 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指17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牵动影响到当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巴洛克的字义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变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巴洛克虽然承袭矫饰主义,但也淘汰了矫饰主义那些暧昧的、松散的形式。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风格”一词,来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

当时装摄影遇上超现实主义

当时装摄影遇上超现实主义 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梦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思想而存在,是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反映。作为理性思维的对立面,它总是显得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在时装摄影艺术中,超现实的视觉风格总是使观者由现实世界联想到潜意识中的梦境世界,沉醉于梦境的自我以达到深层次的共鸣。摄影师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将现实以符号的形式组成梦,用梦境作为载体揭示现实社会的本质。 来自圣彼得堡的俄罗斯时尚摄影师Anka Zhuravleva擅长把时下流行的不同风格元素混搭结合,制造出如梦似幻的摄影作品。2022年,她透过《Distorted Gravity(扭曲的重力)》系列作品表达出对漂浮艺术独一无二的观点。在此系列作品中,其中一幅所描绘的情境极具情趣:少女身着睡裙,向着窗外的方向漂浮在半空,形态自然轻盈,屋内的简陋和昏暗与窗外的明亮形成强烈对比,地板上的猫咪仰首望着悬在半空的主人,给画面更增添了几分意境。我们每个人都有过飞翔的梦想,这基于人类天生就有改变客观世界的意愿,而这也正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倾诉内心独白的独特方式。 超现实主义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二维的世界里,把人的潜意识和头脑深处的精神活动展现出来。最常用的手法是经常将一些毫不相关的东西或事物联系在一起,用随意性的浮想联翩来捕捉形象并加以组合重构,塑造出荒诞的梦幻世界和各种奇怪的形象。这种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精神体验和艺术创作就是超现实主义者追求

的神奇感。 德国慕尼黑的年轻业余摄影师Elizaveta Porodina尤其善于表现幻想中神奇的超现实世界。透过其作品,我们发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精神世界的关系都是她所关注的主题,在情感的表达上总是带有强烈的神奇色彩。正如她一幅著名作品中所描绘的那样,倾斜的地平线消逝在乌云蔽日的天空尽头,被主体挡在身后的是一座插入云霄的废弃烟囱,与阴霾的天空和浑浊的地面共同撑起一片背景,不禁让人联想到对后工业时代的思考。男主人公周身闪烁着耀眼的金色,黄金的碎屑从口中喷出,与背景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情境的设置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意味。 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法国作家及诗人布勒东曾经指出:“超现实主义是一个真实与幻想、理性与非理性的混合体。”也就是说,超现实艺术除了非理性与幻想的一面,还有理想与真实的一面。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运用“潜意识”进行创作,追求一种“无意识”的结果,最后呈现出一幅由各种荒诞怪异的幻想事物构成的作品,这与现实相比具有夸张的反逻辑性和混乱的反理性。这几乎是所有超现实风格视觉作品必备的情感意向。然而,那些非理性、非逻辑的偶然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表现在摄影方面,就是摄影师与影像作品以及作品中各组成元素之间的统一。超现实摄影师热衷于思考现实事物与超现实事物(幻想世界中的事物)间的关联并从中挖掘他们的相似点,以便于用现实事物隐喻幻想事物。如用五颜六色的气球代替脑袋长在脖子上,让靴子的鞋筒变成烟囱等,这些想象完全

超现实主义主要代表作及其风格特点-雕塑论文-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超现实主义主要代表作及其风格特点-雕塑论文-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众所周知,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在艺术领域,其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艺术流派,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超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现实世界,重塑原始,否认理性作用,对人类的下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进行深度挖掘。 一、超现实主义的发展进程及主要代表作品。 1.准备时期。 在1919年至1924年出现了早期的超现实主义,又称达达主

义。在文学作品方面,1921年布勒东和苏波合着的《磁场》成为超现实主义第一部实验性的作品,其首次提出了无意识书写的概念。1924年,布勒东发表的小说《可溶解的鱼》也为早期超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作品。在绘画方面,1919年杜尚的《L.H.O.O.Q》是对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进行想象的再创作。 2.发展时期。 在1924年至1929年期间,超现实主义涌现出一批有理论基础、有发展方向且较为成功的艺术作品。其中,1924年布勒东发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引领了声势浩大的超现实主义潮流。1926年,艾吕雅撰写的诗集《生活的》和《痛苦的都会》是超现实主义优秀的代表作。 3.鼎盛时期。 在1929年至1941年期间,人们对超现实主义的认知和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数量均处于鼎盛时期。1929年12月布勒东撰写的《超

现实主义第二宣言》确定了超现实主义的行为准则,即绝对的反抗、彻底的不顺从和突破规章制度。在1936年和1947年两个重要的时间点,阿尔普、克利和毕加索等人在巴黎和伦敦举办了超现实主义画展,广为宣传超现实主义思想。 4.战后时期。 1946年至1969年是超现实主义思想缓慢发展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很多艺术家的风格经历了从超现实主义到对人的深层次研究的转变,如战后超现实主义代表雕塑家阿尔伯托贾科梅蒂的作品《狗》《行走的人》。 二、超现实主义作品的主要风格特点。 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数量众多,但其中心思想都为体现超现实与展现形式各样的生命和故事。文章以阿尔伯托贾科梅蒂的作品为例,对超现实主义作品的风格特点进行探讨。

欧洲十大艺术风格

欧洲十大艺术风格 一、拜占庭艺术风格: 由于罗马帝国的东迁,使得有机会出现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艺术。在艺术的成就上,此时所强调的是镶贴艺术,追求缤纷多变的装饰性。同样,这种特色也反映在服装上。例如:在男女宫廷服的大斗篷、帽饰以及鞋饰上都出现了镶贴、光彩夺目的珠宝和充斥着华丽图案的刺绣。这些情形有别于同时期在欧洲地区的服饰,营造出一种既融合东西方又充满华丽感的服饰装饰美。

二、国际哥特艺术风格: “哥特式”原本是指源自20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很快这种风格便影响到整个欧洲,而且反映在绘画、雕刻、装饰艺术上,形成一种被誉为国际哥特风格的艺术形态。 这种风格主要的表现是建筑上的”锐角三角形”,同时也深深的影响了当时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例如:在男女服饰的整体轮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等,都充分呈现出锐角三角形的形态。

三、巴洛克艺术风格: 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指17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牵动影响到当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巴洛克的字义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变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巴洛克虽然承袭矫饰主

义,但也淘汰了矫饰主义那些暧昧的、松散的形式。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风格"一词,来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 四、洛可可艺术风格:

"洛可可"一词源自法国字汇“Rocaille”,由此演变而来,其意思是指岩状的装饰,基本是一种强调C型的漩涡状花纹及反曲线的装饰风格。这种风格源自1 715年法国路易十四过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艺术上的反叛。r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范)论超现实主义风格及对现代时装设计的影响

(范)论超现实主义风格及对现代时装设计的影响

论超现实主义风格及对现代时装设计的影响 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时装风格虽然距今已近90年,但其设计内涵、风格特征依然影响着当今时装设计师及其作品,世纪前后在许多时装设计中可以发现超现实主义的影子,在08年春夏时装T台上超现实主义风格更是大行其道,因此探究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来龙去脉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试图就超现实主义风格产生背景、款式风格、流行演变作深入分析,理清其创作特点和手法,启迪今后设计思路。 超现实主义风格产生背景 超现实主义发源于20世纪初期,由达达主义衍生而出,20至30年代盛行于欧洲。在理论上,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发起者是两位法国作家,布列顿和阿波利奈尔。超现实一词是诗人阿波利奈尔首用的。原是哲学上的术语,最初称为“超自然主义”,后来才用于绘画上。1900年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发表著名的论著《梦的解析》,拓展了人类思维意识领域。受弗洛伊德理论影响,众多文学家艺术家开始探讨无意识绘画,创作神

矛盾、荒诞的意象来表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真实世界,并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实现“梦与现实的统一”(布列顿语)。 精神分析注重对梦境、幻想和幻觉的分析,并把白日梦作为一种可能的艺术创作方法加以诱导。这种对下意识的梦幻世界的研究与自然主义相对立,并不受理性的支配,完全凭本能与想象描绘超现实的题材,表现比现实世界更真实、更具重大意义的想象领域中的梦幻世界。 超现实主义绘画 达达派之后,法国产生了一个近代艺术史上影响力最大的画派——超现实派,此派的画家们包括米罗、达利、马格里特、夏卡尔、马松、克尔诺、坦基等。他们任意表现梦与想象,很多奇异的变形与线条令人无法了解,他们的创作活动自由自在地安排在一种时空交错的世界中,毫不受空间与时间的束缚。 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创作在当时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以达利、马格利特、德尔沃为代表的风格,强调艺术家应将潜意识形象应精确的描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