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破窗效应的比喻意义

破窗效应的比喻意义

破窗效应的比喻意义

破窗效应的比喻意义:意指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就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

基本含义是: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破窗理论读后感

破窗理论读后感 导语:破窗理论读后感 中国有一句传统名言: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说的是衣服有了一个小洞不及时补好,过不了多久就会烂成一个大洞,喻指人们对小的危害不重视,就会酿成大的危害。古训说的很形象,很精辟。无独有偶,最近在网上看到,西方管理学中也有个类似的理论,叫破窗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教授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摆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摆在相对杂乱的一个社区。他把后一辆车的车牌摘掉,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不到一天,这辆车就被人偷走了。而前一辆车摆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事。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原本完好无损的车的玻璃上砸了一个洞,只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打破,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从一辆完好无损的车到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打破,乃至车内的东西全部丢失,仅仅源于窗户上的一个小洞!这就是事实。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没修复的破窗,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上的一块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环境和细节会对人们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以及细节会对事件结果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破窗理论所描述的现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例如: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单位规程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

破窗效应在管理中的启示

破窗效应在管理中的启示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摸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效应的表现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等等。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制度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实际的情况往往是制度多,有效的执行少。长此以往,企业的发展会很尴尬。对公司员工中发生的“小奸小恶”

各种效应

各种效应 一、鸟笼效应:或者叫鸟笼逻辑。 主要是说人们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认为事物本来的样子,遵循本来的规律而从不或不太轻易改变。 比如看见我屋子里空荡的鸟笼,你会惯性的问一句:“鸟呢?”,如果我说“没养鸟”,你会觉得很可笑,好像笼子里没罩着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一样。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偏差。 二、破窗效应: 破窗类似“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恶小”,小的错误不及时改正,人们经常会放纵的为破罐子破摔贡献一份力量。 窗户的一块玻璃打破了,不及时修补就会发现很快有多块被相继打破,继而开启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责任分散效应: 在独立面对一种状况的时候,人通常会冷静而清晰的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该承担何种责任。在群体面

对一种状况的时候,每个人会很自然将责任分散或者忽略不计,呈现出一种“集体冷漠”的态势,任由情况发展而袖手旁观。 四、帕金森效应:或者叫帕金森定律。 能一定程度解释当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推诿扯皮的现象。 上级选下级面临的选择:(一)退位让贤;(二)任用一个贤能强于自己的助手;(三)任用两个或者更多不如自己的下级当助手。第一种选择基本没有,好像曼妙的上古时代曾经被记述过,第二种选择等于培养对手,第三种选择比较合乎常规。然后下级再选下级,依次类推,机构就这么颤颤巍巍的在人类的本性中被充满了脂肪。 五、晕轮效应: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者一俊遮百丑,或者一棍子打死,或者以点盖面,或者主观臆断,总之就是片面化绝对化。 在人际交往或者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客体表现出了某一方面的特质,掩盖了或者没有表现出其他特征,从而造成认知的错觉和误解。比如,请你吃了顿大餐,你就断定这个人

管理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

管理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 管理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 1.破窗效应 由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2.蝴蝶效应 由来 蝴蝶效应来源于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60年代初的发现.在《混沌学传奇》与《分形论——奇异性探索》等书中皆有这样的描述:“1961年冬季的一天,洛仑兹(E.Lorenz)在皇家麦克比型计算机上进行关于天气预报的计算.为了考察一个很长的序列,他走了一条捷径,没有令计算机从头运行,而是从中途开始.他把上次的输出直接打入作为计算的初值,然后他穿过大厅下楼,去喝咖啡.一小时后,他回来时发生了出乎意料的事,他发现天气变化同上一次的模式迅速偏离,在短时间内,相似性完全消失了.进一步的计算表

明,输入的细微差异可能很快成为输出的巨大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在气象预报中,称为‘蝴蝶效应’.……”“洛仑兹最初使用的是海鸥效应.”“洛仑兹1979年12月29日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演讲:‘可预言性: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吗?’” 含义 某地上空一只小小的蝴蝶扇动翅膀而扰动了空气,长时间后可能导致遥远的彼地发生一场暴风雨,以此比喻长时期大范围天气预报往往因一点点微小的因素造成难以预测的 严重后果.微小的偏差是难以避免的,从而使长期天气预报具有不可预测性或不准确性.这如同打台球、下棋及其他人类活动,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长时期大范围天气预报是对于地球大气这个复杂系统 进行观测计算与分析判断,它受到地球大气温度、湿度、压强诸多随时随地变化的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可想其综合效果的预测是难以精确无误的、蝴蝶效应是在所必然的.我们人类研究的对象还涉及到其他复杂系统(包括“自然体系”与“社会体系”),其内部也是诸多因素交相制约错综复杂,其“相应的蝴蝶效应”也是在所必然的.“今天的蝴蝶效应”或者“广义的 蝴蝶效应”已不限于当初洛仑兹的蝴蝶效应仅对天气预报而言,而是一切复杂系统对初值极为敏感性的代名词或同义语,

“破窗效应”的概念和启示

“破窗效应”的概念和启示 一、“破窗效应”的概念: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二、“破窗效应”的表现: 有一家百来号人的本土企业,公司规定上班时间必须配带工牌。虽然制度上规定:如果发现不带工牌,每次罚款20元。最初一、两个员工没有照做,但管理层并没有引起重视,没有严格执行该项规定。一个月以后,不带工牌的员工由最初的1、2个,发展到几乎50%的员工都不带工牌,员工对此事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管理层并没有“令行禁止”反而一再纵容,严重影响公司士气和员工的精神面貌。 美国有一家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以极少炒员工鱿鱼而著称。有一天,资深车工杰瑞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杰瑞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不巧的是,杰瑞的举动被无意间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逮了个正着。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将防护板装上之后,又站在那里大声训斥了半天,并声称要作废杰瑞一整天的工作。第二天一上班,杰瑞就被通知去见老板。老板说:“身为老员工,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把它们补起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 离开公司那天,杰瑞流泪了,工作了几年时间,杰瑞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没有人对他说不行。 可这一次不同,杰瑞知道,这次碰到的是公司灵魂的东西。 三、“破窗效应”的理论启示: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就如刘备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应用破窗效应不仅仅是古人所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那只是吸取教训,非常肤浅,而管理强调的是成本效益、行为经济。 大型的企业犹如千里之堤,人、事错综复杂,维护好千里之堤是有很巨大的成本,在实践中,当管理者面对各种不良现象时,层出不穷,这个时候谈防微杜渐是没有意义的,怎么样像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和“红牌效应”那样,扭转形势,解决破窗效应所产生的问题,

破窗效应经济学解释

破窗效应经济学解释 破窗效应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种看似正常的经济活动,但实际上对整体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的现象。该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蒂亚在1850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用来描述窗户被打破后的修补过程对经济的影响。 破窗效应的核心思想是,当窗户被打破后,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经济机会,因为修理窗户需要人工和材料,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然而,这种看似积极的经济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因为它忽视了机会成本和资源的浪费。 首先,修理窗户所需的资源是有限的。人工和材料用于修复窗户的投入,本可以用于其他更有价值的经济活动,例如生产新产品、提高生产效率或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修理窗户只是将资源重新分配到了原本不必要的活动上,而没有为整体经济带来增长。 其次,修理窗户并没有创造真正的价值。虽然修理窗户可能刺激了玻璃制造商、建筑工人等行业的需求,但这只是一种短期的、表面上的效果。从长远来看,修理窗户并没有为经济带来真正的增长和创新,因为它只是恢复了原有的状态,没有创造新的财富或增加生产力。 第三,破窗效应忽视了机会成本。当资源被用于修理窗户时,这些资源无法用于其他更有价值的经济活动。这种机会成本的浪费会导致整体经济的损失,因为本可以实现的潜在增长被忽视了。 最后,破窗效应还会产生消极的外部效应。当窗户被打破后,人们可能会感到不安和不安全,这可能导致他们减少对公共场所的访问,

从而对商业活动和社会交往产生负面影响。这种消极的外部效应会进一步削弱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可以看出,破窗效应是一种看似正常但实际上对整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它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只关注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和资源效率的经济活动。只有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创造真正的价值和重视潜在机会成本,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繁荣。

简述破窗效应原理的应用

简述破窗效应原理的应用 1. 什么是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也被称为“无序引发无序”的效应,是由美国社会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学者詹姆斯·威尔森(James Q. Wilson)于1982年提出的社 会学理论。破窗效应的基本含义是,如果一个社区或环境中出现了一些小的破窗户、涂鸦等不良现象,如果不及时加以修复或整治,很可能会引发更多的犯罪行为和社会混乱。 2. 破窗效应的原理 破窗效应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关键点: •无序信号:无序信号指的是环境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比如破窗户、涂鸦等。这些无序信号展示了这个环境的破旧或无秩序的一面。 •信号传递:这些无序信号向观察者传递了一种信息,即这个环境缺乏秩序、管理和监督。 •信号解读:观察者对这些无序信号进行解读,并根据这些信号来调整他们的行为。如果观察者认为这个环境不受监管,他们可能会放松警惕,采取更加放纵或破坏性的行为。 •恶性循环:一旦观察者开始展示不良行为,其他人很可能会受到影响,也开始采取类似的行为。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社区或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3. 破窗效应在社会治安管理中的应用 3.1 城市犯罪率的控制 破窗效应的理论对于城市犯罪率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当一个城市或社区中出 现一些小的犯罪行为时,如果能够及时修复窗户、清除涂鸦等环境问题,并增加社区的监管和管理力度,可以从根本上打破破窗效应的恶性循环。通过建立良好的社区环境,增加社区居民的参与和监督,可以有效提高社区的治安水平。 3.2 建筑和城市规划的设计 破窗效应也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设计有一定的启示。在建筑物和城市规划中, 如果能够避免出现破旧、无秩序的场景,可以减少破窗效应的可能。例如,在建筑物的设计中,应注重外观的整洁和维护,防止出现破窗、涂鸦等不良现象。而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社区设施、增加公共空间的清洁和管理,以及加强对社区的监管来减少破窗效应的潜在影响。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问题。 破窗效应的由来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效应的表现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放纵)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等等。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产生从众心理)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制度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制度多,有效的执行少。长此以往,企业的发展会很尴尬。对公司员工中发生的“小奸小恶”行为,管理者要引起充分的重视,适当的时候要小题大做,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效仿,积重难返。 有一家百来号人的本土企业,公司规定上班时间必须配带工牌。虽然制度上规定:如果发现不带工牌,每次罚款20元。最初一、两个员工没有照做,但管理层并没有引起重视,没有严格执行该项规定。一个月以后,不带工牌的员工由最初的1、2个,发展到几乎50%的员工都不带工牌,员工对此事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管理层并没有“令行禁止”反而一再纵容,严重影响公司士气和员工的精神面貌。 美国有一家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以极少炒员工鱿鱼而著称。有一天,资深车工杰瑞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杰瑞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不巧的是,杰瑞的举动被无意间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逮了个正着。主管雷霆大怒,令他

破窗效应中的第一扇破窗意指

破窗效应中的第一扇破窗意指 破窗效应的第一扇窗,就是被人家打碎了窗,其他的人看到了,别人就会将其他的窗也打破,也就是破罐子破摔。破窗效应中的第一扇破窗意指规则首次被打破,也就是事情恶化的起点。 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记录设备都还没陈设好,停在纽约布朗克斯的跑车就已经出现第一组“破坏者”,并且想私吞这辆跑车。爸爸吩咐妈妈清理车厢,自己则动手拆电瓶,不忘提醒儿子查看置物箱。来来往往

的不论开车或行走的路人,都停下来在这个拆除大赛中抢走车子上任何值钱的东西。紧接着重头戏来了,一位“破坏者”在有系统地拆卸后,成功扒走这辆置于纽约的跑车。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人们路过、开车经过它,看着它,整整一个星期,竟然没有任何人对它“下手”。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五个阶段 1.社区开始出现失序的情形,部分居民迁出社区。 2.未能迁离社区的居民因担心自身安全,对区内的事务漠不关心。 3.地区的监察力下降,社区的治安进一步恶化。 4.区内更多的居民迁走,仍然留在区内的居民则更加退缩,减少外出时间。 5.外来的犯罪分子入侵社区,令犯罪数字持续上升。 一、理论启示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比方说,你分别到两位朋友家做客。朋友甲的家里窗明几净,地板上一尘不染。如果他忘了给你准备烟灰缸,你一定会在点烟之前请他帮你找一个烟灰缸,而决不忍心让烟灰落在光亮的地板上。而朋友乙的家里是随处可见的尘土和纸屑。估计你也懒得要朋友给你找烟灰缸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