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进展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进展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进展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也称为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是一种常见的分娩镇痛方法。它

通过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腰部的椎管内腔和硬膜外腔,达到镇痛的效果。椎管内阻滞分

娩镇痛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引入以来,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技术上不断取得进展。

首先是麻醉药物的种类和用量的改进。早期的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主要使用的是利多

卡因,但由于其持续时间较短,使用需要频繁注射,且有一定毒副作用,因此研究人员开

始寻找更安全有效的麻醉药物。目前,普遍使用的麻醉药物为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这两

种麻醉药物副作用更小,持续时间更长,能够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

其次是技术手段的改进。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需要经过硬膜外腔进入椎管内腔,对操

作者的技术水平有一定要求。过去需要使用静脉注射或者中心静脉压力监测来确定是否进

入了椎管内腔,这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而现在,引导针已经进一步优化,操作更为简单,提高了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成功率。超声引导技术的引入,能够使操作者直观地观察到

针头与神经组织的位置关系,提高了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再次是镇痛效果的改善。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主要作用是阻断传入妊娠产道的疼痛

刺激,降低肠道蠕动,从而减轻分娩过程中的疼痛程度。近年来,研究人员对椎管内阻滞

分娩镇痛的镇痛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表明,使用椎管内

阻滞分娩镇痛可以显著降低分娩时的疼痛程度,提高产妇的满意度,同时不会对胎儿产生

不良影响。还有研究表明,在产程中超过4小时的妇女使用持续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可

以减少剖宫产的需求。

最后是安全性的提高。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在安全性方面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麻醉药物选择的改善,镇痛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随着技术的

不断进步,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提高,操作过程中的并发症等意外情况的发生率也在逐渐降低。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已经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随着麻醉药物的改进、

技术手段的提高以及对镇痛效果和安全性的深入研究,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在临床应用中

不断取得进展,为广大产妇提供了更好的分娩镇痛体验。

分娩疼痛及无痛分娩的研究进展

分娩疼痛及无痛分娩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产科医疗概念和方法的不断改进,使自然分娩的益处得到宣传,而剖宫产相关的并发症也被提出。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孕妇应尽量考虑自然分娩,但产妇害怕分娩时的疼痛,因此,我国的自然分娩率较低。临产后长时间宫缩引起的分娩阵痛,影响胎儿的生命和健康,常见的现象是胎儿窘迫,使分娩时剖宫产的几率增加,所以妇产科现代治疗的最大问题是无痛分娩和分娩安全的问题。 [关键词]分娩疼痛;无痛分娩;研究进展 分娩疼痛对产妇和婴儿出生的影响是母亲及其家人非常关心的问题,故被广泛研究以对这种疼痛得到控制[1]。国际疼痛协会以“真女性,真痛苦”为口号,宣布2007-2008年为世界抗击女性疼痛年[2]。由国际疼痛学会发表的报告的要点是,孕产妇疼痛被作为一种临床模式,统计产后的急性痛和慢性痛的发病几率,这个问题不容忽视[3]。虽然今天的医学非常先进,但分娩痛仍然是许多国家医疗保健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 1分娩疼痛原因 ①在分娩过程中,子宫内的肌肉收缩并阻塞血管,造成暂时性缺血缺氧。分娩时疼痛的机制类似于心肌缺氧引起的心绞痛[4]。随着产程的进展,宫缩的强度会增加,持续的时间不断增加,患者的疼痛程度会相应增加。②随着子宫继续收缩,以及胎先露下降的过程,子宫和会阴被进一步拉伸,肌纤维牵拉导致疼痛,与肠胀气疼痛相似[5]。③当胎先露缓慢下降,产妇子宫周围的组织受到压迫,增加膀胱、尿道和结肠的压力,使疼痛不断增加。每个产妇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子宫不同,分娩时疼痛的程度也不同。一项相关研究发现,11%的女性认为宫缩痛是轻微疼痛,89%的女性认为宫缩痛非常疼痛[6]。研究人员记录了早期背痛和癌症疼痛的程度,并报告说,与其相比,分娩时的疼痛几乎是其他疾病疼痛的10倍。 2分娩疼痛结局

无痛分娩在产时镇痛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无痛分娩在产时镇痛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从分娩镇痛对母婴的影响、国内外无痛分娩的应用现状、对无痛 分娩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无痛分娩的临床应用意义四个角度,综述无痛分娩在产 时镇痛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无痛分娩;产时镇痛;应用 引言:分娩疼痛对母婴的心理、生理甚至生命安全具有重要影响。采取合理 的镇痛措施,有助于缓解产妇的分娩疼痛,提升分娩质量,保护母婴安全。近年来,对无痛分娩的应用成为了我国产科医护工作者以及产妇重点关注的课题。本 文对无痛分娩在产时镇痛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展开综述,旨在为减轻产妇分娩痛苦、提升分娩质量、确保母婴安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1. 分娩镇痛对母婴的影响 分娩疼痛对产妇的心理以及胎儿的生理都具有一定影响,严重时甚至引起胎 儿病理变化。分娩镇痛能够缓解产妇疼痛,让产妇在第一产程中充分休息,减少 产妇非必要的耗氧,防止母婴出现代谢性酸中毒,保证胎儿氧合功能,保护母婴 安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避免剖宫产。 1. 国内外无痛分娩的应用现状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欧美等发达国家应用产时镇痛比例大于75%。我国应用 产时镇痛最多的医院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使用率约为30%,全 国则不足1%,全国剖腹产率约为50%,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具有明显差距。其原因 如下:(1)产妇及家属对产时镇痛的认识较少;(2)许多规模较小的医院专业 麻醉人员少;(3)经济欠发达地区医院受到费用的局限。 1.

对无痛分娩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目前临床所用的无痛分娩方法主要分为药物性与非药物性两种。药物性方法 涵盖吸入麻醉法、静脉麻醉法、椎管内神经阻滞法、局部镇痛法;非药物性方法 涵盖分娩监护镇痛仪、导乐陪产、电刺激镇痛法、自由体位法、拉玛泽分娩减痛 法等。 1. 药物性镇痛方法 药物性镇痛方法有吸入麻醉法、静脉麻醉法、椎管内神经阻滞法、局部镇痛法。其中,椎管内神经阻滞法包括连续硬膜外镇痛法与脊麻-硬膜外阻滞联合镇痛、可行走的硬膜外镇痛、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微导管连续腰麻镇痛等。 在众多方法中,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最佳,镇痛速度快,目前在临床中的应用 已经较为广泛,国内外均采用PCEA,具有95%的镇痛有效率,应用优势可观。但 应用硬膜外麻醉也具有突出的问题,具体如下:(1)技术要求高,需要具有足 够专业素质的麻醉科医生操作;(2)存在一定程度的手术风险;(3)存在镇痛 失败的可能;(4)宫口全开,在分娩时容易导致指导用力不到位;(5)产妇自 理能力受限。 此外,临床研究表明,实施药物镇痛的最佳时机为宫口开3厘米时,过早使 用药物镇痛容易导致产程延长、剖宫产几率上升、对缩宫素的使用率增加等问题,医护人员应重视。 1. 非药物性镇痛方法 非药物性方法包括分娩监护镇痛仪、导乐陪产、电刺激镇痛法、自由体位法、拉玛泽分娩减痛法等。其优势在于:(1)操作简便,风险性低;(2)对母体、 胎儿以及新生儿的发育无不良影响;(3)缓解产妇分娩疼痛效果良好。

瑞芬太尼静脉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全文)

瑞芬太尼静脉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全文) 椎管内分娩镇痛已经得到广泛的开展,硬膜外分娩镇痛因其能够提供足够有效的镇痛及安全性,已经成为最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虽然硬膜外分娩镇痛总体上并没有增加转为剖宫产的概率,但仍然会导致运动阻滞、尿潴留及相关神经并发症的可能性升高,同时有可能使第二产程延长。 当存在椎管内麻醉禁忌、椎管内镇痛效果不佳时,可考虑静脉分娩镇痛。静脉镇痛可能引起产妇过度镇静,呼吸抑制和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限制了静脉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静脉分娩镇痛可选的药物包括瑞芬太尼、芬太尼、布托啡喏、曲马多、纳布啡等,由于瑞芬太尼起效快速、代谢迅速的特性,因此应用较多。现就近年来瑞芬太尼用于静脉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瑞芬太尼药效药代特点 瑞芬太尼为芬太尼类μ阿片受体激动药,属于苯胺基哌啶类,脂溶性低,分布容积小。在人体内1min左右迅速达到血-脑平衡,在组织和血液中被迅速水解,故起效快,维持时间短。其时-量相关半衰期非常稳定,即使连续输注8h以上,也只有3min左右,即便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也不

会发生药物累积。瑞芬太尼容易透过胎盘屏障,在胎儿体内迅速重新分布并且清除,这降低了新生儿出生后呼吸抑制的可能性。与作用时间较长的阿片类药物相比,瑞芬太尼的剂量可以根据产妇情况随时调整,这些代谢动力学特点决定了瑞芬太尼比较适合用于静脉分娩镇痛。 2.瑞芬太尼静脉分娩镇痛与其他分娩镇痛方式 Weibel等系统回顾了10项关于瑞芬太尼与硬膜外镇痛对比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认为硬膜外镇痛能够提供更加满意的镇痛效果,瑞芬太尼组有更高的几率需要使用额外的镇痛药物。而在相关并发症方面,没有证据表明相对于硬膜外镇痛,瑞芬太尼会增加产妇呼吸抑制、过度镇静等风险,同时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两者在转为剖宫产的风险上也无明显差异。 Douma等对比了瑞芬太尼、芬太尼静脉分娩镇痛和肌注哌替啶分娩镇痛,发现在开始镇痛的第1h内瑞芬太尼组的疼痛评分显着低于芬太尼和哌替啶组。而在3h后三组的评分都回到了开始镇痛时的水平,瑞芬太尼组的总体满意度最高,哌替啶组转为硬膜外镇痛的产妇比其余两组多。相对于哌替啶,芬太尼组母婴不良反应更多,且新生儿需要用纳洛酮的几率更高,因此哌替啶更常用分娩镇痛。然而哌替啶有效性一直受到质疑,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进展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进展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是一种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技术不断完善,其应用范围也越 来越广泛。本文将对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进展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基本原理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是通过在分娩期间向脊柱椎管内注入局部麻醉药物,利用神经传 导阻滞的原理使阿片类药物起效。这样可以有效减轻产妇分娩时的疼痛,提高分娩的舒适度。目前使用的局麻药物多是低毒性和高效的药物,能够满足产妇分娩镇痛的需求。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不仅适用于正常分娩,还适用于剖宫产手术和产后镇痛。也适用 于产妇的各个阶段,包括早产、早破水、胎位不正、羊水过多等情况下的镇痛需求。椎管 内阻滞分娩镇痛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相比于其他分娩镇痛方法,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有着明显的优势。它能够提供持续而 充分的镇痛效果,让产妇能够在分娩过程中感受到最少的疼痛,保证分娩的顺利进行。椎 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效果比较快,可以在数分钟内达到最大效果。它还可以减少产妇的精 神紧张和疼痛反应,提高分娩的成功率。 虽然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椎管内阻 滞分娩镇痛需要严格的操作技术和设备保障,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否则可能会出现 一些并发症和意外情况。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不能完全消除分娩时的疼痛,只能减轻疼痛 的程度,因此对产妇自身的忍耐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也有一定要求。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操作技术将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可以更加安全和 精准地进行操作。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药物选择也将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可以根据产妇 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应用。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设备和监测技术也将不断更新和完善,为分娩镇痛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通 过不断加强技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应用,为产妇 的分娩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和临床医生加入到椎管内 阻滞分娩镇痛的研究和实践中,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舒芬太尼应用于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临床进展

舒芬太尼应用于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临床进展 随着产妇对分娩镇痛方面的需求愈来愈强烈,分娩镇痛能够提高分娩期母婴的安全度。芬太尼家族中舒芬太尼是止痛效果最强的一种。舒芬太尼在临床应用中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技术是镇痛效果极好的分娩镇痛方法,也是西方很多国家普遍采用的分娩镇痛方法。 标签:舒芬太尼;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 舒芬太尼于1974年合成是芬太尼的衍生物,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以及很多国家已经开始针对静脉内输注舒芬太尼麻醉的临床进行了研究,由于对它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认识不断的深人,已经证实舒芬太尼在很多方面优于芬太尼,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1]。 1 舒芬太尼在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技术的临床应用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技术如:连续腰麻分娩镇痛技术(CSA)、腰硬联合阻滞镇痛(CS EA)、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的舒芬太尼应用,从而提高了分娩镇痛技术方面的质量,对于母婴和生产过程几乎没有不良反应[2]。目前,我国椎管内阻滞的分娩镇痛率不足仅仅是l%,剖宫产率却高达于50%,然而发达国家的椎管内阻滞的分娩镇痛率高达于60%,剖宫产率却在20%以下[3]。因此应用分娩镇痛有很大的优势。 1.1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法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是最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其镇痛效果确切,运动阻滞轻,对循环系统影响小,无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分为单次给药(LDI),连续给药(CEI)及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一般认为在硬膜外注入低浓度的罗派卡因和脂溶性阿片类镇痛药,可在疼痛传导通路的不同环节阻滞疼痛冲动的上行传导,两类药物合用既能发挥协同作用,缩短起效时间,增加镇痛效果,又能降低各自的药量,减少不良反应[4]。在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过程中,往往将舒芬太尼与局麻药联用使用,很少见到单纯使用舒芬太尼的情况,联合用药较为常见的是选择布比卡因(0.1%~0.12%)或者罗哌卡因(0.1%~0.2%)。裴晓红等[5]研究认为,0.1%~0.2%的罗哌卡因复合0.5μg/mL的舒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是安全可行的。 1.1.1腰部硬膜外间断注药法分娩疼痛犹如生理性疼痛,疼痛的性质属于病理性疼痛,所以单次硬膜外给阿片类药物和低浓度局麻药可达到较好镇痛的效果。间断的给药有较好的可控性,适用于宫缩较强、产程短、剧烈的镇痛产妇。建议给药方法为:用含1 2.5mg布比卡因+12.5μg肾上腺素+10μg舒芬太尼共计10ml溶液缓慢注入硬膜外间隙。 1.1.2腰部硬膜外连续注药法常规连续输注的脂溶性阿片类和局麻藥镇痛药,这样可使镇痛的平面更加恒定,从而降低低血压发生和全身浓度。常用0.1~0.2%罗哌卡因或0.0625%~0.125%布比卡因加0.2~0.5μg/ml舒芬太尼,速率为

产科麻醉新技术,你了解多少

产科麻醉新技术,你了解多少 分娩是大部分女性都需要精力的过程,且分娩过程中女性身体将出现剧烈疼 痛感。部分分娩较为困难的产妇还需要选择剖宫产进行分娩,因此在产科也需要 使用麻醉药物帮助产妇进行生产。女性分娩方式可以分为自然分娩以及剖腹生产 两类,自然分娩一把不需要使用麻醉药物,但是在进行剖宫产时,需要使用麻醉 药物对产妇进行麻醉后在进行手术。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分娩过程的 麻醉方式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下文将对分娩镇痛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1.关于分娩镇痛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将麻醉技术与镇痛技术应用到产妇分娩之中,减轻女性在分娩过程中需要承受的疼痛,提高分娩成功率,保证胎儿身体健康。 分娩过程如果出现意外,不仅会导致胎儿不健全或死亡,对产妇也会造成极大影响,严重时还会使得产妇及胎儿失去生命。导致分娩出现意外的因素中疼痛占比 较大,承受分娩之痛将消耗产妇大量体力,使得产妇使用在分娩之中的力量较少,导致胎儿无法顺利产出。并且随着分娩时间的增加,胎儿长时期处于没有羊水的 子宫中将出现窒息现象,对胎儿脑部发育造成极大影响,严重时会导致胎儿窒息 死亡。因此需要给予产妇相应分娩镇痛措施,提升分娩成功率。目前,我国一般 使用椎管内阻滞进行分娩镇痛措施。在进行分娩镇痛措施之前,医护人员需要充 分考虑风险事件并制定相应抢救计划,准备抢救物品。 2.一般分娩镇痛方法 椎管内阻滞。①使用时间条件。一般情况下,医院将选择椎管内阻滞进行分 娩镇痛措施,其对剖宫产产生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对其使用的时间条件需求并 不复杂,如果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有使用的需要,则可以选择对其进行椎管内阻滞。 ②椎管内阻滞的药物选择以及药物浓度。针对需要进行局部麻醉的产妇,在药物 选择方面一般为罗哌卡因,也可以选择使用布比卡因,药物浓度应该在 0.0625%~0.125%范围之间,在辅以使用1mg/ml或2mg/ml的芬太尼药物(也可

椎管内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及分析

椎管内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及分析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应用于分娩镇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1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当产妇宫口开大2-3厘米时,将布比卡因2mg和芬太尼20ug注入蛛网膜下腔,待腰麻镇痛减弱后,硬膜外再注入0.125%布比卡因和芬太尼2ug/ml。对照组自然分娩不镇痛。观察2组产程过程中镇痛效果,生命体征变化,产程进展和副作用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2组生命体征无明显差异,产程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有2例产妇皮肤瘙痒。结论;椎管内麻醉应用于无痛分娩具有镇痛迅速,对产妇及新生儿副作用低等优势。 标签:布比卡因;分娩镇痛;联合阻滞麻醉 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有三种方式:硬膜外,腰-硬联合麻醉和持续腰麻。椎管内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时,产妇清醒,肌肉松弛良好,麻醉效果确切,病人不痛苦等优势。但仍存在术中和术后麻醉的副作用,若不及时处理,往往造成严重后果。本文观察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行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的患者50例,均要求无痛分娩,并无椎管内阻滞禁忌症。ASA分级为Ⅰ-Ⅱ级,平均年龄为(24.5±5.2)岁。对照组50例,自然分娩不镇痛。两组资料年龄,体重与孕期无显著性差异。 1.2麻醉方法观察组在第一产程进入活跃期时,在L2-3椎间隙行穿刺成功后,将25G腰穿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回抽有脑脊液流出时,将将布比卡因2mg 和芬太尼20ug注入蛛网膜下腔,待腰麻镇痛减弱后,硬膜外再注入0.125%布比卡因和芬太尼2ug/ml.宫口开全时停止硬膜外腔给药。对照组按自然分娩产科常规处理。 1.3观察指标镇痛效果采用视觉评分法(V AS),心电监护仪监护产妇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体外胎心监护胎儿胎心变化。记录一,二,三产程时间及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本资料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S,组间采用t检验。 2结果 观察组产妇镇痛前感觉中度至重度疼痛,V AS为(3.66±0.63)分,麻醉后产妇无痛,V AS为0分左右。两组产妇血压,脉搏,呼吸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第二产程时间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有2例产妇皮肤瘙痒。 3讨论 腰麻-硬膜外麻醉结合了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优点,具有安全,有效,术中病人意识清醒,控制性好等特点,近百年广泛用于臨床麻醉,关于椎管内麻醉的研究也是国内外科研者的中药课题。腰硬联合镇痛在蛛网膜下腔注射芬太尼使疼痛较快缓解,阿片类药相对用量少,相关副作用小,运动阻滞轻[1]。布比卡因镇痛维持时间长,无运动阻滞,可见腰麻-硬膜外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分娩镇痛可缓解产妇由于疼痛导致的紧张焦虑情绪,镇痛方法的选择应尽量避免对胎儿的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

分娩主要指胎儿脱离母体成为独立个体的整个过程,是女性生殖健康的重要部分。分娩疼痛是分娩过程中的正常生理现象,但部分产妇可能因为对分娩相关知识 不了解、体质敏感等原因其造成在分娩过程中产生过于强烈的疼痛感。在高强度的 疼痛刺激下,产妇容易出现过度通气,进而导致呼吸性碱中毒、低氧血症等症状, 威胁母婴的生命安全。因此,如何有效减轻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疼痛,保证生殖健康,是妇产科医学中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医师对分娩镇痛技 术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成果。分娩镇痛方法主要包括非药物类和 药物类手段,其中药物类分娩镇痛可分为静脉分娩镇痛、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两种 类型。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因其镇痛效果良好、安全较高、对胎儿基本无影响等优 势受到了广大家庭的欢迎,成为分娩镇痛的首选方式。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不仅镇痛效果良好,而且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一般情况下,足月妊娠的产妇、单胎头位产妇、产道无异常产妇、ASA III级及以上等无椎管 内阻滞禁忌证产妇等均可采取该类方法进行镇痛麻醉。此外,临床研究表明重度妊 高症、先兆子痫等疾病产妇也可采取该种方法,镇痛效果也比较理想。 在我国,自控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PCEA)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该项镇 痛技术是把设定好数据的镇痛泵与硬膜外导管相连接,由产妇根据自身情况自行控 制用药量,以达到镇痛效果,其优点是在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用 药量,缓解产妇焦虑感,提升用药安全性。此外,由于该模式是经产妇自行控制用 药量,对于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有一定帮助。但自控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也有 一些缺点,若医护人员对该项技术不够熟悉可能会使阻滞平面不足或过高,导致其 忽略对患者的观察,发生意外事件。因此,在实施该镇痛模式时要求医师熟练掌握 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并对药物的单次使用量、药物浓度、锁定时间及输注背景等 给予足够的重视,以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CSEA)是标准硬膜外的代替疗法之一,指向蛛网膜下腔注入低浓度局部麻醉药复 合小剂量的阿片类药物后,连续或间断给予硬膜外给药,具有运动神经阻滞小、起 效快、阵痛明确、用药剂量少等优势,对分娩镇痛具有良好的作用。但有研究显示,与PCEA相比,CSEA并未明显的缩短产程,但是其增加了产妇出现恶心呕吐、瘙痒、 头晕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在临床中选择镇痛方法时要结合要根据产妇具体情 况及意愿选择最为恰当的镇痛手段。

椎管内神经阻滞无痛分娩临床路径

椎管内神经阻滞分娩镇痛临床路径(麻醉医师版) 一、适用对象: 无产科禁忌证和椎管内阻滞禁忌证的产妇。 二、选择麻醉方案的依据: 根据全国高等院校教材《临床麻醉学》,徐启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三、进入路径的标准: 1.无低凝状态、血小板计数<80×109或者凝血功能异常; 2.无穿刺部位感染; 3.无严重妊娠并发症; 4.无胎儿、胎位异常。 四、临床操作过程 1.麻醉前访视、评估与准备: (1)麻醉前访视:包括括病史阅读、相关体检和实验室检查。 (2)麻醉前评估:患者全身情况评估、椎管内阻滞的可行性评估。 (3)麻醉前准备: ①病人心理和生理状态的准备; ②麻醉前用药; ③与患者或法定代理人沟通,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④进行麻醉前物品和药品的准备; 2.麻醉实施: (1)核对病人的身份; (2)再次进行病情和椎管内阻滞的可行性评估; (3)采取必要的生命体征的监测; (4)确定硬膜外或腰硬联合阻滞的间隙; (5)开放静脉通路; (6)硬膜外或腰硬联合阻滞 (7)麻醉维持; (8)并发症的处理。 3.麻醉后随访: (1)患者阻滞部位的感觉逐渐恢复,下肢运动开始恢复,可送至病房; (2)观察和处理麻醉相关并发症; (3)填写麻醉单中术后随访记录。 五、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病情变化致使麻醉及监测方案变化; 2.麻醉相关因素; 3.产妇和胎儿因素。

椎管内神经阻滞分娩镇痛临床路径表单(麻醉医师版)适用对象:无产科禁忌证和椎管内阻滞禁忌证的产妇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床号

椎管内神经阻滞分娩镇痛临床路径表单(患者版)

椎管内神经阻滞分娩镇痛临床路径表单(病区医护版)

舒芬太尼在产科麻醉与镇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舒芬太尼在产科麻醉与镇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目前,有临床数据表明,舒芬太尼有效、安全用于产科剖宫产麻醉与镇痛。由于剖宫产麻醉的特殊性,舒芬太尼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尚需进行不断的探讨,现就舒芬太尼在产科麻醉与镇痛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椎管内阻滞中的应用 蛛网膜下腔阻滞:临床观察发现,剖宫产时,局麻药蛛网膜下腔麻醉引起的低血压发生率为26%~50%不等,可造成恶心呕吐,甚至胎儿酸中毒。局麻药复合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注入椎管内能增强局麻药的镇痛效果,降低局麻药剂量,提升感觉阻滞平面,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国内的佘丽娟等[1]也对重比重罗哌卡因混合小剂量舒芬太尼腰麻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局麻药混合舒芬太尼5μg腰麻较单纯局麻药其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阻滞平面上移,持续镇痛时间延长,低血压发生率降低。杨春友等[2]探讨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和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不同给药途径对剖宫产术患者布比卡因腰 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剖宫产术患者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25μg可明显 增强布比卡因腰麻的效果。贾杰等[3]探讨舒芬太尼对剖宫产患者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量效关系。1%罗哌卡因15mg、13mg、10mg复合5μg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注射,罗哌卡因ED 50(50%可信区间)和ED 95(95%可信区间)分别为 83~116mg、145~183mg。 硬膜外阻滞:硬膜外阻滞是剖宫产术麻醉的常用麻醉方法,但麻醉起效慢、失败率和阻滞不全在我国为956%,在剖宫产病人甚至高达25%以上,局麻药复合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注入硬膜外腔能增强局麻药的镇痛效果。邹家平等[4]的研究结果显示舒芬太尼20μg加入075%罗哌卡因12ml用于硬膜外神经阻滞 后剖宫产,感觉阻滞平面达T6。明显缩短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到最高平面时间和增加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且对新生兒评分无影响,麻醉效果优于单纯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在鞘内主要是通过与脊髓表面阿片受体结合发挥药效,在正常剂量范围内无呼吸抑制,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轻微,椎管内镇痛作用明确。研究证明,①脊髓背角阿片镇痛的机制至少部分通过P物质相关机制调节,其镇痛机制主要是由于C传入末梢阿片受体的激活,通过抑制电压-门控性钙内流而减少初级传入神经末梢兴奋性递质如P物质和谷氨酸的释放所致。②产生抗内脏伤害性刺激作用,并与局麻药协同,抑制内脏牵拉痛,提高术中镇痛质量。 产科分娩镇痛

最新:椎管内分娩镇痛对胎儿和新生儿影响的研究进展

最新:椎管内分娩镇痛对胎儿和新生儿影响的研究进展 自然分娩是对母婴最有利、最理想的分娩方式,但分娩时剧烈的疼痛会给产妇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生理应激反应、子宫收缩不协调、产程延长,甚至出现创伤后应激功能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和产后抑郁(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分娩疼痛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对胎儿或新生儿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如代谢性酸中毒、新生儿缺氧、认知和情绪发育障碍等)。椎管内分娩镇痛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且应用最广泛的分娩镇痛方式,能有效阻断传入的伤害性刺激并减轻母体应激反应的严重程度,令产妇舒适化分娩。但其对胎儿、新生儿的影响仍是医患共同和持续关注的问题。近年助产领域的指南仍然首先推荐非药物镇痛,可能顾虑药物镇痛对新生儿的影响。而Qiu等的研究更是激起人们对椎管内分娩镇痛与儿童发育关系的极大关注,该研究认为产妇应用硬膜外分娩镇痛与其子代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风险增加相关。目前,椎管内分娩镇痛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尚存一定的争议,因此本文就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对胎儿的影响 椎管内分娩镇痛通常采用长效局麻药和脂溶性阿片类药物组合的方式,保证镇痛效果的同时降低每种药物的剂量,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尽管在椎管内分娩镇痛期间使用的麻醉药剂量非常低,但这些药物

由于具有脂溶性高、分子较小等特点,容易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对胎儿可能产生直接的影响。一项体外研究发现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通过胎盘的速度相似,并且随着胎儿pH值的降低,两种局麻药的胎盘转移显著增加。此外也有关于阿片类药物胎盘转移的研究,de Barros Duarte等对接受了芬太尼联合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的孕妇进行研究,测定母体血浆、胎盘绒毛间隙以及足月孕妇脐动脉和静脉中芬太尼的浓度,结果显示,胎盘芬太尼转移率为86%,胎盘绒毛间隙的芬太尼浓度最高,为母体血浆的2.19倍、脐静脉的2.8倍、脐动脉的3.6倍,脐静脉与动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尽管胎盘转移率很高,但胎儿组织没有药物吸收,也没有胎儿代谢药物。 研究发现,使用低浓度局麻药(0.0625%罗哌卡因和0.4 mg/L舒芬太尼)进行椎管内分娩镇痛组胎心率异常(心动过缓或晚期减速)的发生率高于非镇痛组。此外,胎心监护异常的发生率也与椎管内分娩镇痛方式有关。行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后胎心监护异常的发生率较单纯硬膜外分娩镇痛高,这可能与腰硬联合阻滞的作用机制有关,局麻药通过与脊神经快速结合,达到即刻减轻疼痛的作用,这一作用会使抑制宫缩的激素(肾上腺素等)在血浆中的浓度迅速降低,从而引起子宫张力增加,导致子宫收缩过速,增加子宫血管阻力,降低胎儿氧合,导致胎心监护异常。虽然上述研究发现椎管内分娩镇痛会引起胎心率异常,但除引起母体不良反应外,椎管内分娩镇痛并没有增加新生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2 对新生儿的影响

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分娩镇痛研究进展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产妇对分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文明产科的标志,减轻和消除产痛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分娩镇痛是指消除或缓解分娩时产痛的措施。理想的分娩镇痛必须保证母婴安全、易于给药、起效快且能满足整个产程要求,使产妇清醒地参与分娩过程,且不影响宫缩和产程。目前分娩镇痛的方法主要有非药物性镇痛法、药物性镇痛法、局部神经阻滞法和椎管内神经阻滞法4类,其中椎管内阻滞因镇痛效果满意,成为目前国外最广泛采用的方法[1]。本文就分娩镇痛相关理论及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分娩疼痛产生的原因及机制 分娩疼痛的强度和普遍性与其解剖、生理因素和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其原因主要是:(1)子宫肌纤维缺血、宫颈管进行性缩短、宫口进行性扩张以及子宫韧带、腹膜受到牵拉等造成的内脏痛,尤其在第一产程活跃期疼痛明显加剧。(2)由于精神紧张、恐惧、焦虑和对胎儿的担心等原因,使痛阈降低,神经介质分泌增加,疼痛加剧。 分娩疼痛机制复杂,不同的产程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一产程主要来自子宫体的性收缩和宫颈、子宫下段的扩张,疼痛通过T10-12节段传入脊髓。当宫颈扩张至7~8 cm时,疼痛最为剧烈。疼痛性质为钝痛或刺痛。第二产程的疼痛主要来自阴道、会阴的膨胀牵拉及子宫的持续性收缩,疼痛由阴部神经传入S2-4脊髓节段,疼痛性质为锐痛,定位明确。产痛的强度通常与产妇的痛阈和分娩次数有关。 2 分娩疼痛引起的生理变化及镇痛的必要性 分娩疼痛可导致各种继发性生理、生化改变,对母体和胎儿不利。产痛导致产妇紧张及焦虑、应激反应增强、激素水平失调、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产妇耗能、耗氧增加。疼痛时通气量增加,长时间过度换气易导致呼吸性碱中毒。宫缩时胎盘血供减少,可导致胎儿宫内缺氧。Reynolds 等[2]认为良好镇痛可减少或消除母体过度通气。目前我国剖宫产率居高不降,开展分娩镇痛对降低剖宫产率有积极作用[3]。 3 分娩镇痛的适应证及评价 3.1 适应证产妇自愿要求分娩镇痛,无产科阴道分娩禁忌证,无凝血功能异常、局部或全身感染、低血容量、营养不良及精神异常,无脊柱解剖异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