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论唐代女性的作用和地位

浅论唐代女性的作用和地位

浅论唐代女性的作用和地位
浅论唐代女性的作用和地位

浅论唐代女性的作用和地位

摘要:唐代,以社会风气的开放和社会环境的宽松而著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唐代的女性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唐代女性的地位,并没有因为社会风气的开放和社会环境的宽松而有多大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社会生产关系、传统宗法制度、儒家纲常礼教及封建法律的影响,使得女性身上的枷锁依然沉重。

关键词:唐代;女性;作用;地位

女性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伟大的群体,她们千百年来一直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默默地做着巨大的贡献。所谓女性的地位,是指女性在社会体系中的位置,即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在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地位,包括女性所拥有的财产、权利、受教育程度,是社会对女性的主观态度和评价以及女性自我认识的程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十分低下,她们在承受封建君权、族权、父权压迫的同时,还要承受封建夫权的压迫。她们既要完成人类繁衍的重任,又要与男子一道承担着社会生产的重任。但是,封建女性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千百年来不辞劳苦的完成着这些繁重的任务,同时也在为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努力。

唐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有上层社会的政治统治开明的因素,也有广大劳动人民做出的贡献和牺牲;不仅有男性的丰功,还有女性的伟绩。特别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为女性展示才华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一、唐代女性的历史作用

(一)从政治上看,唐代女性参政之多,影响之大,是我国封建时代少见的

唐高祖李渊之女平阳公主,当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之时,她在户县散家财招募军队响应,得七万人,时称娘子军。她对李渊成就帝业起了一定的作用。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在玄武门兵变发生时,秦王李世民“引将士入宫受甲,长孙氏亲慰勉之”。①使得秦王左右将士“莫不感激”。②李世民即位后,她又能劝谏太宗,补太宗理政之缺失。这说明长孙皇后不仅早年参加了宫廷斗争,还在李世民即位后,继续涉足政事并且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至于高宗皇后武则天,更成为女性参政的最高代表。她取李唐而代之,建立了武周王朝,自己当上了皇帝,造就了半个世纪的强有力的专制统治,对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武则天的出现,极大地鼓舞了皇室贵族女性的参政热情。中宗时,太平、长宁、安乐、宜城、金城诸公主争相开府,设置官署。特别是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以策划参与诛灭“二张”,光复唐室之功,“仪比亲王……军国大事,事必参决,如不朝谒,则宰臣就第议其可否”。③中宗末年,她又联合李隆基发动了诛灭韦氏集团的叛乱,成为武则天之后又一位权势显赫的女性统治者。

还应提到的是唐代的公主,为了国家的利益而远嫁异域。“在唐朝存在的289年间,

①《旧唐书·后妃传》.http://10.150.19.7/netbook/www.gdjts/55htm.007年5月26日访问.

②《旧唐书·后妃传》.http://10.150.19.7/netbook/www.gdjts/55htm.007年5月26日访问.

少数民族请求和亲的达40余次,最终有16位公主远嫁吐蕃、回鹘等7个少数民族”。①太宗时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中宗时远嫁吐蕃的金城公主,为当时汉藏关系的改善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肃宗时远嫁回鹘的宁国公主在临别时慷慨陈词:“国家事重,死且无憾”。

②肃宗为之流涕。她们的行为巩固了李唐政权,增强了唐王朝的凝聚力,使各民族和睦相处,为促进民族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代的一些中下层女性,在外敌压境或国家危难时,能够临危不惧,抗击强敌,表现出令人钦佩的英雄气概。武则天年间,契丹进犯平州城,刺史邹保英领兵讨击,但“城孤援寡,势将欲陷,邹妻奚氏乃率家童及城内女丁相助固守”。③最终击退了契丹的进犯,保住了平州城。

在唐代,特别是像武则天那样登上皇位并执政达44年之久,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是分不开的。范文澜先生引用《颜氏家训》说:“邺下风俗,专由妇人主持门户,诉讼争曲直,请托工逢仰,坐着车子满街走,带着礼物送官府,代儿子求官,替丈夫叫屈,这就是鲜卑遗风吧”。④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多民族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的时期,中原地区受少数民族影响很重,女性发挥才能的机会较多,而且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气。正如范文澜先生所说,武则天等人,正是从这种风气中产生出来的杰出人物。

(二)从经济上看,唐代女性为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农业生产方面,唐代实行均田法,无论男女,均授有田地。而唐代的相应的赋税制度租庸调法较前朝较轻,也比较合理。它在实施均田法的地区对农业生产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从而促成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忆昔》中追忆开元盛世时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⑤这种繁荣的景象,是由女性与男子一道创造的。特别是在中唐以后,各种战乱不断,男子几乎全部上了战场,女性继续以辛勤劳动支撑着社会的运转,其艰辛是可以想象的。唐代诗人戴叙伦对此有真挚的描述:“乳燕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砍地翻作泥。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嫂。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头巾掩面畏人识,以刀代牛谁与同”。⑥

在手工业方面,特别是在纺织业中,女性的作用尤其明显。唐代私家纺织业发达,并且规模巨大。例如琼山郡太守韦公干“有女奴四百人,执业者大半。有织花纹纱者”。⑦唐定州富豪何明远,“家有织机五百张”。⑧在官家手工业中,也有不少女纺织工,唐诗人王建在《织锦曲》中说“大女身为织锦户,名在县家供进簿,一匹千金亦不卖,限日未成官家怪”。⑨唐代绢和米、布一样,都是社会的基本财富,也是政府税收的基本对象。可以说唐代女性和的男性一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着财富,也是社会的主要劳动者。

(三)从文化上看,唐代女性的文化素养达到了一个高峰,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在宫廷女性中,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后妃四十人中,有著述成就的就有十一人,此外,还有不少人在书法、诗文、绘画等方面有一技之长。如高祖皇后窦氏“工篇章规诫,学类高祖之书”。⑩官宦之家的女性多秉承家训,自幼便开始读书。其中书香门第

①周佳荣.唐代和亲考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 ?:114.

②《新唐书·宁国公主传》.https://www.sodocs.net/doc/9114733761.html,/shibu/24shi/newtangshu/xts-096.htm.2007年5月26日访问.

③《旧唐书·列传143》.http://10.150.19.7/netbook/www.gdjts/55htm.2007年5月26日访问.

④范文澜.中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9.

⑤杜甫.忆昔.https://www.sodocs.net/doc/9114733761.html,/qts/qts-0225.htm.2007年5月27日访问.

⑥戴叙伦.女耕田行.https://www.sodocs.net/doc/9114733761.html,/qts/qts-0273.htm.2007年5月27日访问.

⑦李昉.太平广记第26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1.2113.

⑧李昉.太平广记第24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1.1875.

⑨王建.织锦曲. https://www.sodocs.net/doc/9114733761.html,/qts/qts-0552.htm.2007年5月27日访问.

之家,既有一定数量的藏书,又有父母兄长的传授,学习条件优越,故她们的文化素质较高。官宦女子牛应贞,“能诵佛经三百余卷,儒书子史又数百卷。学穷三教,著文章百余首”。①唐代歌舞,也是唐代女性擅长的领域。杨贵妃的一曲《霓裳羽衣舞》名满天下,流传千古。但从女性所学的内容看,首先是纲常伦理,其次是术业专攻。就连长孙皇后在太宗以天下事和她商量时,她也说出“牝鸡司晨,唯家之索,妾本妇人,可乎”②之言,她也不敢违反“牝鸡无晨,牝鸡司晨,唯家之索”③这一古训。至于下层女性,她们的诗词歌赋,大多是为了取悦男人,为自己赢得生存空间罢了。

唐代社会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开放,使得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她们毕竟不能超出时代的限制,还要受到封建宗法制度等因素的制约。政治上,凭武则天的才智和掌握的权力,也不能使她建立的武周王朝的存在时间超过她自己的寿命,最终还是“去帝号”重新做回了李家的媳妇。杨贵妃集三千宠爱于一身,“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④然而一旦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奔蜀,杨贵妃最终成为唐玄宗的替罪羊,埋骨于马嵬坡下。经济上,虽然女性为唐代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中唐以后,女性的劳动成为了社会的支柱,但绝大多数劳动女性如张籍《征妇怨》中所说,“妇人依倚夫与子,家居贫寒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⑤

二、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

虽然唐代社会风气开放、社会环境相对宽松,但却没有使女性地位得到实质性提高。在社会生产中,她们处于从属地位;在传统宗法制里,她们是被压迫的对象;在儒家思想中,她们是受害者;在法律上,她们是无权者。

(一)唐代女性在社会生产中的从属地位是决定她们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子的劳动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女性则以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随着母权制十分自然地过渡到父权制,尤其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生产,家务的料理失去了它的公共性质,不再涉及社会,变成了一种私人事务,妻子成了主要的家庭奴仆,被排斥在了社会事务之外”。⑥在此后中国封建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男子一直保持着这种优势,在社会生产中居主导作用,处于支配地位,而女性则始终处于被支配地位。

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我国唐代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居主导地位。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单位。男耕女织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家庭内部最基本的劳动分工形式。并且这种分工形式从父系社会一直延续到清末还存在并且遍布中国。尽管女性的劳动在家庭生产中乃至在整个封建时代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唐代女性仍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处于被支配和从属地位。

首先,女性所从事的行业属于家庭手工业,只能满足个人和家庭生活所需。唐代税收政策实行的是租庸调法。租,每丁每年缴纳的粮食数量。庸,主要是劳役。调,随缴纳赋税乡土所产,蚕乡交丝绸,非蚕乡交布匹。租与庸,主要是男性的任务,而调,则要靠女性的辛勤劳动来完成。但是女性纺织所用的纺织原料来源,如棉麻、蚕桑的种植,土地的开垦,所需劳动量巨大,还是由男子承担。女性纺织而成的布匹丝绸,首先要缴纳赋税,剩下的才供自己家人穿衣之用。在唐代家庭中,男性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生产原料和生活资料的提供者。而女性所从事的纺织之类,不过是生产环节中的加工部分,时人

①李昉.太平广记第27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1.2135.

②《旧唐书·后妃传》.http://10.150.19.7/netbook/www.gdjts/55htm.2007年5月26日访问.

③《尚书·牧誓》.https://www.sodocs.net/doc/9114733761.html,/jinbu/13jing/shangshu/ss-028.htm.2007年5月27日访问.

④白居易.长恨歌.https://www.sodocs.net/doc/9114733761.html,/qts/qts-0435.htm.2007年5月27日访问.

⑤张籍.征妇怨.https://www.sodocs.net/doc/9114733761.html,/qts/qts-0382.htm.2007年5月27日访问.

认为是不能创造财富的。因此,女性在唐代甚至整个封建社会中,理所当然的不受重视,其劳动成果也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而要达到这一点,又要求个体家庭不再成为社会的经济单元”。①恰恰相反,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元就是个体家庭。所以,封建时代女性也就毫无社会地位可言。

其次,在唐代社会,虽然商业繁荣,经济发达,但在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的统治下,农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唐代社会中,人们仍然认为民以食为天,光鲜的衣着对人们的吸引远远小于人们对口粮的需求。对提倡节俭的上层社会是如此,对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来说,更是如此。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新老大,旧老二”。前前后后能穿好多年。而粮食,却是“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因此,粮食的生产更会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作为粮食生产者的男性的经济地位,自然高于从事加工业的女性。正是由于男女双方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决定了他们社会地位的差异:男性居主导和支配地位,女性只能是从属和被支配地位。

(二)封建宗法制剥夺了女子的政治权利和独立的经济地位,这是造成唐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根源

宗法制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由它构成了奴隶主贵族统治阶层中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统治阶层,形成了我国奴隶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形成于商代,至西周时期充分发展,封建社会达到了完备。宗法制的基本原则就是由嫡长子继承父亲在政治、家族、财产方面的一切特权,次子及诸庶兄弟则受分封。土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上的嫡长子系统进行的。这样,宗法制和分封制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国家各级政权机构在一定意义上就成了扩大的宗族组织。“这种层层相属的宗法关系使族权和政权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张从上到下的严密的统治网”。②在这个统治网中,“同样有着血缘关系的女性却被排斥在所有权利之外,因而女性财产继承权和在社会中的地位自然就被剥夺了”。③

唐代,虽然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社会风气也比较开放,女性的地位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宗法制的压迫下,相对同时代的男性而言,她们的地位依然低下。从财产继承权来看,“唐代女性在未出嫁之前,按照传统的长幼有序的等级规定,确定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但在财产继承权上,长幼有序的等级规定却失去了作用。被宗法制和分封制取而代之。作为长姊的继承份额不但不能与长兄相等,而且也不能与名分比自己低的诸弟相等。”④这是因为唐代男子是法定继承人。女子最终要出嫁,最终是别人家的人。女子既然不是本家门户的继承人,自然也就无权参加本家财产的分割。客观地说,唐代,女性在财产分割方面在理论上也拥有一定的权利,并且得到了法律的认可。《唐律疏议·户婚》记载:“诸应分田宅财物者,兄弟均分,其未娶妻者,别与聘财,姑、姊、妹在室者,减男聘财之半”。⑤按照规定,未出嫁的女性,拥有了一定的财产继承权,这与当时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有一定的关系,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未婚女性的财产继承权只是未成家男子所用聘礼的一半,实在是少得可怜。可见,女性的社会地位,不论居长居幼,即使是在理论上也无法与当时的男性相提并论。

唐代出嫁后的女子,可以有条件地继承本家或夫家的财产。在本家继承财产,必须是娘家父母兄弟身亡,无子嗣继承门户。唐文宗开成元年敕令明文规定:“如百姓及诸色人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https://www.sodocs.net/doc/9114733761.html,/dzz/85zn/jdwk/jdwk01.htm.2007年5月27日访问.

②西同华.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原因剖析[J].鲁行经院学报,2001 ?:87.

③西同华.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原因剖析[J].鲁行经院学报,2001 ?:87.

④段塔丽.唐代女性家庭角色及其地位[J].中国文化研究,2002 .141.

死绝,无男空有女,已出嫁者,令文合的资产”。①法律赋予已婚女性在本家继承财产的权利是,娘家人死完没有人继承财产时才能轮到已出嫁的女性。按照宗法制规定,女子出嫁后,便脱离父宗加入夫宗,成为夫家的一员。但是在夫家继承财产的情况却与在本家继承财产的情况相似。按照唐律规定,丈夫的遗产继承权属于子,而不属于妻。但在无子的情况下,为人妻的女性可以凭借亡夫的名义继承一份财产。若妻子继承了亡夫的财产,就要一直在丈夫家守节,不能改嫁。要改嫁,就要把在丈夫家继承的财产如数退还夫家。“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子承父分,寡妻无男者,承夫分……若改适,其见在部曲、奴婢、田宅不得费用”。②这些均表明,唐代女性在夫家的继承权是在夫死无子且该女子不改嫁的情况下才拥有的。换言之,唐代女性在夫家的继承权是在不脱离本宗,且在财产无人继承的情况下的选择。我们从这些规定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唐代女性所拥有的继承权的目的只是为了保住家族的财产。

(三)儒家思想和封建礼教禁锢着唐代女性的思想和行为,这是导致唐代女性地位低下的思想根源

首先,儒家经典教育禁锢了女性的思想,女性在社会上仍然没有接受一般教育的权力。唐代女性所受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五常”也叫五伦,《孟子·滕文公》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③即封建社会中的人的等级关系。“三从”见《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夫者妻之天也”。④父、夫、子是女性一生中主要接触有血缘关系的三代男性,也是女性幼年、青年、老年所依从的对象。天是至高无上的,在夫妻之间,丈夫就站在天的位置。“四德”,《周礼·天官》记载“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⑤东汉时,班昭在其著作《女诫》中,更是将德、言、容、功详加解释,更加严格地规范女性的行为。这些,都是唐代女性必学的科目。从以上儒家经典中可以看出,封建时代女性所受教育的内容不外乎男为乾,女为坤;男为天,女为地;天尊地卑,男尊女卑。从所受教育的内容上就决定了女性卑下的地位。因此,儒家思想的条条框框对唐代女性的思想做出了种种限制,造就了男女不平等,注定了女性悲凉凄苦的命运。

其次,森严的封建礼教束缚了唐代女性的行为。以开放而著称的唐代,女性的行为是否真正自由了呢?我们从唐传奇中窥探一下。唐代传奇,我国文学百花园中又一朵奇葩,她同唐诗一样放射着璀璨的光彩。唐传奇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应说是李朝威的《柳毅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皇甫枚的《飞烟传》。在这些作品中,女主人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她们都热烈的追求着婚姻爱情的幸福和自由,对封建礼教都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叛逆精神”。⑥《霍小玉传》描写了妓女霍小玉与李益的爱情故事,霍小玉是一个受尽凌辱而又不甘屈服的女子形象,她虽身为娼妓,但并不放弃对爱情的追求,她明知被遗弃是命运的必然,但还是希望在得到李益的爱之后遁入空门。当连这一要求都未能达到就被李益抛弃时,她决定以死反抗,并以“死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

⑦来进行报复,强烈的愤恨化为勇敢的斗争精神,表现了鲜明的个性特征。《莺莺传》中的崔莺莺为了追求爱情幸福,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以一个贵族少女的身份,夜半主动

①《唐律疏议》户婚.https://www.sodocs.net/doc/9114733761.html,/detail.asp?id=20163.2007年5月27日访问.

②《唐律疏议》户婚.https://www.sodocs.net/doc/9114733761.html,/detail.asp?id=20163.2007年5月27日访问.

③《孟子·滕文公》.https://www.sodocs.net/doc/9114733761.html,/jinbu/13jing/mengzi/mz-005.htm.2007年5月26日访问.

④《仪礼·丧服》.https://www.sodocs.net/doc/9114733761.html,/jinbu/13jing/yili/yili-ML1.htm.2007年5月27日访问.

⑤《周礼·天官》.https://www.sodocs.net/doc/9114733761.html,/jinbu/13jing/zhouli/zl-001.htm.2007年5月27日访问.

⑥窦玉玺.浅论唐代传奇女性悲剧命运与封建法典礼制的关系[J].中国青年政治学报,1999 ?:95.

向张生示爱,这一大胆行为表现了她对婚姻自由的炽烈追求和勇敢的叛逆精神。而《飞烟传》中的女主人公步飞烟为了追求婚姻自由,在与情人约会之事败露后,在被鞭子打得浑身是血的情况下,却说出了“生得相亲,死亦何恨?”①的豪言壮语。这些女性幻想通过自己的抗争,掌握自己的婚姻命运,然而她们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或违反父命奔走他乡,或缘于地位转卖他人,或被人始乱终弃,或惨死于夫主的鞭挞之下。这就是她们抗争的结果。她们的悲剧命运是森严的封建礼教所决定的,企图冲破封建礼教,得到婚姻上的自由,是封建礼教所不允许的。文学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的基础。唐代的传奇,通过这些被侮辱被伤害的形象,艺术的再现了当时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四)唐王朝以法律的形式将女性从属的社会地位加以定格,这是造成女性地位低下的制度根源

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主张礼本刑辅,礼法并重。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经典通过引经决狱,逐渐法典化,并成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因此在封建社会中,明经与善律并重,礼越来越成为封建法律的思想基础,封建法典也越来越儒学化。到了唐代,终于礼法合一,将礼与法融合在一部封建法典中,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制和束缚进一步得到法律的认可。

首先,唐代法律规定了男女在婚姻方面的不平等。结婚,男女双方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合,是平等的主体。但在婚姻解除时,丈夫却拥有绝对的权利,作为妻子的女性,没有任何婚姻中的权利,从结婚的那天起,妻子的命运就牢牢地掌握在丈夫的手中。在唐代,正式把丈夫休妻的权利“七出”写进了法律。所谓“七出”见《大戴礼记·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佚、嫉妒、恶疾、多言、盗窃”。②女性只要违反了其中一条,丈夫就可以无条件休妻。但是,法律却剥夺了女性离婚的权利,因此,在唐代,离婚现象频频发生,且绝大多数是男性休妻。据记载,“崔颢,娶妻有貌者,稍不惬意,即去之,前后数四”。③即为典型的一例。此外,在唐代法律中还规定,夫背妻逃亡,不受处分,且妻需在夫离家三年后才能改嫁。而若妻子背着丈夫叛逃,则被视为违法行为,要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由此说明,唐代婚姻法规是在儒家礼教的统领下,以维护封建父权为宗旨,来协调家庭上下和夫妻之间的关系,确保男子在家中对女性的绝对支配权,而身为人妻的女性,只能居于服从和受人支配的地位。

其次,唐代法律规定了男女同罪不同罚。唐代男性和女性犯同样的罪,法律规定的处罚却不同。《唐律疏议·斗讼律》在处理夫妻双方打架时规定,“诸妻殴夫,徒一年,若殴伤重者,加凡斗伤三等”。④反之,若是丈夫打伤妻子,则“减凡人二等”。妻杀夫,无论是故杀还是误杀,妻子都要立即处死,相反,丈夫误杀妻子,是不负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规定,夫妻应相互容隐,妻子如果告发丈夫,就同告发尊亲长辈一样,“虽得实,徒二年,诬告重者,加所诬罪三等”。⑤这里显然是将为人妻的女性作为同居卑幼对待。可见,封建礼教规定的不平等和对女性的种种限制,都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给唐代女性低下的地位加以定格,这使得女性地位低下有了制度根源。

总之,在唐代,女性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地位有所提高。但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在唐代这个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里,由于女性的地位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就决定了女性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居次要和被支配地位。由于宗法制和由宗法制延伸而来的封建礼教长期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生活中居统治地位,尤其是礼法合一,两者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从而使女性在唐代乃至整个封建时代始终处于服从和被支配地位,始终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被人统治。

①李昉.太平广记.第49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1.4036.

②《大戴礼记·七出》.https://www.sodocs.net/doc/9114733761.html,/book/21/wxls/ts021099.pdf.2007年5月28日访问.

③《旧唐书·崔颢传》.http://10.150.19.7/netbook/www.gdjts/55htm.2007年5月26日访问.

④《唐律疏议·斗讼律》.https://www.sodocs.net/doc/9114733761.html,/detail.asp?id=20173.2007年5月27日访问.

参考文献

[1] 西同华.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原因剖析[J].鲁行经院学报,2001 ?.

[2] 段塔丽.唐代女性家庭角色及其地位[J].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春之卷.

[3]杨廷福.唐律初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5

[4]《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5]《旧唐书》http://10.150.19.7/netbook/www.gdjts/55htm.2007年5月26日访问.

[6]《唐律疏议》https://www.sodocs.net/doc/9114733761.html,/detail.asp.2007年5月27日访问.

[7]《新唐书》https://www.sodocs.net/doc/9114733761.html,/shibu/24shi/newtangshu/lianshu.htm.2007年5

月30日访问.

The analysis of females function and position in

Tang Dynasty

Abstract:The Tang Dynasty is famous for the open of social convention and loose of social enviro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the female in Tang Dynasty has played the huge role in 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 depending on their wisdom. But the feminine status is not enhanced under these kinds of factors. The main reason is the effection on soci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traditional patriarchal clan system、confucian ethics Story and feudal Law increasing the weight of shackle of female. This paper try to reveal the status of Tang Dynasty femine objectively by analysis of their status.

Key words:Tang Dynasty; female;function; position

唐朝妇女衣着考

唐朝妇女衣着考 袒胸、透视、胡服:大明宫女装流行风 隋初的服饰,较朴素。袍衫和胡服是当时的主要服饰。自隋炀帝起,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服饰因此日趋华丽。唐承隋制,唐代是中国历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因此服饰也十分华丽。贵妇人的礼服多以坦胸、低领、大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臂肩披帛巾。当时的织造技术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由于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胡服的持续影响,唐代服饰普遍华丽、清新,充满大唐盛世之风范。

唐代大袖衫 唐襦裙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 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 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 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 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万楚五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其流行范围之广,从《燕京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试论唐代妇女地位的提高

试论唐代妇女地位的提高 杨婷婕 摘要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风气开放,礼教松弛,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大为提高。本文分析了唐代妇女在经济、婚姻关系中地位的提高,并享有受教育权;还从妇女参政、参与社交和体育活动,以及个性突显的角度,列举了唐代妇女地位提高的表现;并探讨了唐代妇女地位的提高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Abstract Chinese Feudal society reached its peak in Tang Dynasty, which had the open general social atmosphere and free manners. Thus, the status of women had been greatly boosted both in family and society. The passage tries to analyse the boost of women′s rights in economy and marriage in Tang Dynasty. It gives some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phenomenon such as having rights to be educated, participating in government and political affairs, social intercourse and sports activities. Further more, the passage also discu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oost of women′s statu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关键词]:唐代社会开放,妇女地位提高,原因及启示 Key word:An Open Tang Dynasty, Improvement of Women′s Status, Reasons and Inspiration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性”社会。在这个时代,作为长期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群体,也因社会的文

唐代女性服饰妆容论

关于唐朝的女性时尚,有一段著名的记载,"……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旧唐书.舆服志》)。而那些壁画、女佣也在对这样的指控"供认不讳":唐代女性服饰确实是浓艳、大胆、奢华、雍容大气、标新立异。我们今天还用"唐装"来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服饰的统称,但是,现代的唐装,根本无法和唐代的服装千姿百态、灿烂夺日相比。 而就在她们引领世界时尚潮流的时候,今天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还是---个小渔村,日本还是因为物资匮乏而禁止庶民穿红染衣服的茶良时代,至于纽约,还是印第安土著的天下,根本没有开化。 来看看长安的位置:位于秦岭之下,渭水之滨。远从西汉时起,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八水使长安得到灌溉,土壤肥沃,物产丰饶;河流给它带来交通运输之便,关东地区、剑南地区和江南地区的丝绸源源不断而来;秦岭茂盛如青障的森林,不仅带来了王维在诗中一再赞美的"深林"、"空林"景致,更带来了良好的小气候。 这一切,使长安这个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然地成为富庶繁华的时尚中心。它开创服饰制度、生成时尚风气,然后迅速辐射全国甚至波及海外。唐初可以说是创制时期。自隋文帝开始的"复汉魏衣冠"的服饰改革之后,历经唐太宗、高宗对服制、服式作出规定,开创了制度,一直相沿到盛唐玄宗时期。在这种对制度的沿用中,长安不断地给中国女性制定着新的时尚审美标准,从体型到服饰到化妆,甚至到生活方式。正是这种标准的变化,加上女性对美的不懈探索和追求,带来丰富的时尚流变。 唐代女性时尚的主要潮流是:由遮蔽而趋暴露(样式),由简单趋于复杂(花纹、妆饰),由简朴趋于奢华(服装风格),由清秀而趋丰腆(体型) 在唐代,一切时尚都是从长安开始的。《后汉书》中长安时谚:"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万全匹帛。"所描写的情景用来形容唐代也非常贴切。虽然本意是讥讽"上之所好,民必甚焉"。上头决策。下面会变本加厉地盲目执行,但是若从时尚角度来考察,却绝好地说明了长安作为时尚中心、时尚之都的巨大影响力。这个影响力不但遍及全国,而且波及朝鲜。日本,直到中亚。(有学者这样形象地表述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日本原来的情况像一锅豆浆,唐朝的精神是卤水,一下子将它点成了豆腐。从此有了成型的文化。服饰文化当然也是如此。) 与今天世界范围时尚现状相似的是,唐代的时尚主要由宫中(今天是王室)、贵妇(今天是富商太太相社交名嫂、部分白领)、以声色技艺娱人行业的从业女性来引领风骚。 也许是李唐王室带有鲜卑血统,"胡化"尚武,并影响了审美观;也许是农耕文明产生的审美与富裕的物质基础相遇造成的一种必然一一唐代崇尚浓丽丰肥之美。赏花要赏牡丹,马也要腿粗臀部大,人是"尚丰肥",女子为了使自己显得更丰满,往往将裙子做得很宽大,六幅,八幅,十二幅,还要将腰身提高到腋下,这样整个人不见腰身。几乎像一个灯笼的外形了。杨贵妃这个特殊人物的出现,玄宗对她的宠爱,更是推波助澜,使"以肥为美"达到顶峰。 唐代妇女服装有三大类:上衫下裙。胡服、男装。而男装也同样可见上层的示范作用: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一次在高宗的内宴上,以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佩带弓、剑等"纷砺七事"的装扮出场,不但男装,而且全副武装,弄得高宗和武后都觉得好笑。对她说:"女子不可以当武官的,你干嘛打扮成这佯?"公主带头这样"玩酷",对女穿男装的影响可想而知。 当我无意中看到7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照片的时候,突然想,唐代的开放真是难以想象。身着美艳晚礼服的某些好莱坞明星,胸前泄露出来的春光,还不如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持高足杯宫女。 也就是说,早在唐代,中国的女性已经创造出可以媲美好莱坞的时尚、美妙、开放、争奇斗艳。在唐代,暴露前胸不但是美的,而且是高贵的。"唐代前期,往往愈是贵妇人愈穿

唐朝服装历史浅析

浅析唐代仕女服饰的特点 ——09时装设计(4)班段秋华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至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唐朝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而身处其中的宫妇、贵妇及声色技艺行业的女性更是作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掀起了一场服饰美学的革命。 一、唐代仕女服饰的特色 1。开放的唐代女装 中国传统礼教对女性的要求非常严格,不禁约束了女子的行动,而且桎梏着她们的思想,要求妇女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稍有裸露便被视为放荡。唐代时期国风开放,女子的地位相对提高,在服装上出现了“袒胸装”,形成了独特的开放风格。唐代女子上着短襦,下穿长裙。“袒胸装”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身体的裸露,更反映了妇女精神的解放。这表明盛唐时期的妇女可以随心所欲地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自由的思想,可以更大胆地表露自己身体妩媚的曲线,表达女人的自信。 2。唐代仕女的流行时尚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追求时尚不仅是当今女子的专利,在唐代已得到体现。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之为“时世妆”。唐代流行的女装款式为襦、袍、衫、裙、半壁等种类。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服饰雍容大度、典雅、华贵、飘逸、百美竞呈。 唐代女裙的颜色是非常丰富的,各种色彩争奇斗艳,有单色和间色之分。但当时最流行的是一种红色的裙子——“石榴裙”。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诗句咏叹石榴裙,白居易的诗中就描绘过:“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还有一种流行的间色裙,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料拼接起来,色彩上常以红绿、红黄、红蓝为搭配,色彩亮丽、对比强烈。 3。唐代仕女的特色服饰 盛唐时期外来文化的渗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女装从外形到装饰都大胆地吸收外来服饰的特点,创造出一些奇异多姿的特色服饰。唐朝的诸多新颖服饰中,胡服是影响最巨大的一种。胡服传入到唐代为止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流行于唐代妇女中,则是在唐代贞观到开元年间。胡服的特点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衣身宽大,下摆曳地,腰际束带,翻领和袖口都加有纹饰,纹样多为凤衔折枝的花纹。 二、唐代仕女服饰发展与女权主义的觉醒 与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相比,唐代女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她们的言行较少受到严格的限制,在很多情况下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就产生在这个时代。在服饰上,开始流行女着男装,服饰也变得更大胆,更艳丽,袒胸露背在这个时代成了时尚。 三、唐代仕女服饰对世界其他国家服饰的影响 唐代仕女服饰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文化在唐代透过与各国交流,传到世界各地,亚洲的许多国家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直到今日日本、韩国、越南,

从唐代的婚姻状况看妇女的社会地位

从唐代的婚姻状况看妇女的社会地位 网络教育学院05(2)历史专业李拴昌 内容摘要: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是“开放型”社会,表现在许多方面,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可从婚姻制度、婚俗文化、妇女的婚姻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得到表现,再结合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妇女地位相对较高的原因。 关键词:唐代、婚姻状况、妇女、地位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观念一直占主导地位,妇女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地位极其低下。相对而言,唐代妇女是幸运的。她们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属“开放型”社会,其开放特点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反映在民间礼俗和婚姻制度上。她们受到的封建束缚和压迫相对较少,一改过去哭不露齿,站不依门,行不露面的传统,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她们拥有广泛的权利:参政权;受教育权;财产继承权;家庭成员的决定权;家庭事务的管理权;自我意愿的决定权;婚姻的决定权(包括初婚决定权、离婚决定权、再婚决定权)。下面我就唐代的婚姻制度、婚俗文化、妇女的婚姻生活和社会生活,谈谈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前辈不吝赐教,愚生将感激不尽。 一: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和婚俗文化 法律是在阶级社会中产生并用来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强制力量,我国几千年来有关婚姻、家庭的法律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在秦朝,秦律已经有了对婚姻、家庭问题的简单规定。到了唐朝,封建社会进入了全盛时期,法律也趋于完善,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布的《永徽律疏》(简称唐律),它得古今之平,在中华法系中堪称最为完美的一部封建法典。其中,对于婚姻制度的规定,在结合礼教的过程中,兼顾社会生活和民风民俗,将情礼法恰当结合,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表现出古今中外服饰文化的大交流与大融合,显示出开放性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女装款式上由遮蔽而趋暴露,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服饰图案上由简单趋于复杂,服饰色彩上由简朴趋于奢华,色彩丰富而艳丽。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推动唐代服饰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标签:唐代;服饰风格;服饰图案;文化 一、前言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代表。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同时,唐朝服装与亚洲诸国服饰的交流融合为人类服装交流发展作出了贡献。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二、唐代的服饰文化特点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表现出空前的中外文化大交流与大融合盛况,显示出“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服饰的繁荣,突出体现在女子服装上,其主要特征是中美华丽、雍容大度的服装款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穿着方式,配套齐全、种类繁杂的装饰妆扮。 (一)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 在唐朝以前,妇女一直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笑不露齿、站不依门。到了唐代,妇女的穿着打扮有了革新性的变化。唐朝服饰是对美的释放,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华丽,重装饰,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惯束罗裙半露胸”即是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装束中最为大胆的一种,足见唐人思想开放的程度。初唐时宫中渐渐流行低领露胸的服饰,在盛唐时风行,民间也纷纷效仿。《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长裙提至胸前袒露胸背、裸臂、仅披纱罗的着装形象,就是最典型的“大袖纱罗衫”的形式。唐代女裙裙腰提高后上身多不穿内衣,体现其雍容、富态、丰腴之美,披纱罗讲究“罗薄透凝脂”的幽柔清沏。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面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时髦成风。唐代是一个非常注重时尚的朝代,女性更是时髦成风。政治、法

唐代女性地位探究文献综述

1关于唐代女性地位探究这一选题,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来进行研究,即唐代女性的家庭地位与其社会地位。相关史料主要分布在《旧唐书》《新唐书》《太平广记》,比较集中。 关于唐代女性的家庭地位,细分来看,又分为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三个阶段,史料主要集中在新旧唐书的各传中。如《旧唐书·李光进传》载:“光颜先娶妻,其母委以家事,母卒,光进娶妻,光颜使其妻管钥家籍财物归于其女也。”又如《新唐书·徐岱传》中有:“岱吝啬,自持家管钥,世所讥云。”可见当时社会风气是主妇在家庭中担当财物的管理人。此外,《旧唐书·列女传》《新唐书·公主传》等都可作为史料依据,反映唐朝一代女性特别是贵族女性在婚姻家庭中所受到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较少。 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体现在女性参政,社会交往,受教育情况这几个方面。女性权利达到顶峰是在女皇武则天时期,主要史料参考新旧唐书的《则天本纪》,其余女性参政资料分散于各传中,如《资治通鉴》卷194,卷209,《旧唐书》卷51,《旧唐书》上官昭。关于女性社交,《太平广记》卷31,卷386分别记载了一些节度使夫人和都督夫人设宴招待下属夫人的事例,这对她们协助丈夫处理公务,协调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好处。这就说明了当时的贵族妇女还没有完全沦为养尊处优的家庭奴隶,其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而《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士女,游春野出,遇名花则设席祭草,以红裙相插挂,以为宴幄”。反映了唐代女性能够自由出入及旅游。 除了以上史籍,还有很多史料可以借鉴参考。如《礼记》《全唐诗》《唐会要》等。 以上是关于这一选题的史料搜集情况,下面介绍当代相关的学术研究概况。近年来有关女性地位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特别是在古代女性地位的研究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所以搜集材料相对便利。 现当代的学者这要侧重从经济、法律、婚姻家庭等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探究唐代女性的地位。 段塔丽于2001年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从夫妻关系看唐代妇女家庭地位的变化》一文,她说到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开放的时期,其“开放性”不仅表现在皇朝内政外交等方面,而且还生动而具体地反映在家庭内部夫妻关系等方面。唐代夫妻关系上的开放,以及丈夫对妻子人格意志的尊重和行为上的宽容,为整个封建时代所少有。此外,贵族女性的地位远远高于下层社会。据台湾王寿南先生的统计:唐代公主总共210人,其中公主二嫁者27人,三嫁者3人,除去早亡和入道的公主,再嫁公主占总数的23%,远远高于下层社会。王曰美在《齐鲁学刊》2005年02期上的《唐代贵族妇女婚姻家庭观念研究》,文中说到在唐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时期,唐代贵族妇女的地位相对提高。她们敢想敢做,旷达不羁,向儒家礼教进行了大胆地冲击,昂扬地追求个性解放,婚姻家庭观念变得清新、率真而自然,其放达程度在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极致。这些都是从婚姻家庭方面的研究来指出唐代女性的地位较之前代有了提高,女性地位提升。但有些学者注意事物的两面性研究。如:汤蓉岚于2003年发表在《台州学院学报》上《论唐代妇女生活的悖反现象》一文,文中谈到唐代的女性向来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比较幸运的一群,她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但她们毕竟没有超脱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因而又在法律、伦理上受到种种歧视和压制。这种悖反现象和两面性,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唐代妇女自主抗争的表现。张金桐与左占平在《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04期发表的《唐代妇女及其地位》一文也指出唐律“奴婢贱人,律比畜产”的地位,与其前代婢女的“资产”属性并没有两样。唐代妇女地位的提高应该是全社会妇女地位的提高。唐人的妇女观仍然是“男尊女卑”。唐代妇女生活比较开放,当源于特殊的文化背景,并不意味着其地位的改变。 近年来有关女性地位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特别是在古代女性的研究方面出现的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唐代一朝便是一个热门,但是以法律为出发点来研究女性地位的 1

妇女地位调查问卷

样 本 编 码 制表机关:全 国 妇 联 国 家 统 计 局 批准文号: 第二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问卷(教育与婚姻家庭情况部分) 您好!我是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的调查员,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妇女地位的社会调查依据随机抽样方法,选中了您的家庭进行调查。下面我要了解一些关于户内成员的情况,请给予支持。谢谢! 户内成员情况表(略) 将本户内18岁-64岁(含18岁和64岁)常住人口按先男后女,同性别按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从1开始排列,按顺序填入入户抽样表,找出最后一行与事先圈定的列相交处的数字,序号与此数字相同的人即为具体调查对象。 我们选中了您家的 作为调查对象,请问他/她现在在家吗?如果他/她现在不在,请问他/她什么时候在家,我是在您家等候好呢,还是在 月 日 点 分再来找他/她?

首先请告诉我您个人的一些基本情况 A1 您的性别:(请调查员直接填写)A1 □ 1 男 2 女 A2 您的出生年月:19 年月A2 □□A3 您的民族:族(用文字据情填写,编码见民族编码表)A3□□ A4 您18岁以前居住最久的地方是:A4 □ 1 农村 2 镇、县城 3 中小城市(市区人口在100万人以下) 4 大城市(市区人口在100万人以上) 8不知道 A5 包括您在内,您有兄弟姐妹个,其中姐妹个。A5□□您的排行是第几。□ 下面的问题与您的受教育经历有关: B1 请问您是在几岁时上的学?周岁B1□ 97 未上过学(跳问B3)99 不回答(跳问B3) B2 不包括成人教育,您总共上了几年学?年B2□ 97 不适用 99不回答 B3 (问未上过学及上学年数少于4年者)您是否上过扫盲班? B3□ 0 否(跳问C1) 1 是 7 不适用 9不回答 B4 a 您目前的受教育程度是:B4a□ 0 小学 1 初中 2 高中 3 中专 4 大学专科 5 大学本科 6 研究生 7 不适用9不回答 b 是否是成人学历教育?B4b□ 0 不是 1 是

唐代夫妻关系中女性的法律地位

唐代夫妻关系中女性的法律地位 自我国从奴隶社会时期进入父权社会以来,在漫长的几千年文明中,女性一直处于男性的附属地位,而人们对女性的要求也都是“三从四德”、“相夫教子”等传统思想,一些具有革命意义和自主力过强的女性常被视为异端,而能够坚守贞操的烈女则常被赞扬。从唐代的重要法律文献《唐律》中,我们也能看出这个特征,所不同的是,在这种大的历史与社会环境中,唐代法律对于女性的地位有了新的认知和要求,如要求人们尊重女性等。本文将以《唐律》为例,分析唐代法律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等的规定,并结合具体的法律事实对此进行说明。 一、唐代法律对女性家庭地位的界定 1.女性对父母的家庭地位。在为人妻、为人母和为人女三个身份中,唯独为人女是不可选择的,因此,在作为子女这一身份中,女性的法律地位值得首先注意。我国从《诗经》时代开始,就有家里生小孩时男孩放床上,女孩放地上的叙述,这充分说明了女性在家里是不受重视的,而婚前“三从四德”之一就是“从父志”,这也说明了作为女儿,女性在家庭中并不具有独立地位。这一状况到唐代后有了许多改观,根据《唐律》户婚篇的规定,如果在外的子女未经家中长辈同意是可以成婚的,但如果发生不具有婚姻效益的男女关系,法律就要对其进行制裁,这充分说明了唐代女性在一定条件下拥有婚姻自主权。第二,唐代女性有了继承父母财产的权

利,不过根据《唐律》,这远不能达到男女平等的地步,女儿只有在家里没有男性时才具有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这一规定虽远非男女平等,但却是那个时代所能做到的最高的水准。最后,与礼教中“长幼有序”的规定相符,唐代家庭中年长的女儿在触犯法律、继承财产等方面还有更多的权利,这也说明《唐律》中所体现的并不仅仅是“男尊女卑”。 2.女性对子女的家庭地位。为人母是女性入嫁到夫家生儿育女之后才出现的一个角色,但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此时夫家的丈夫及公婆在世,那么女性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并没有大的变化,虽然摆脱了父母的控制,但还是受到“既嫁从夫”原则的影响,一切受丈夫指挥。作为母亲与作为妻子的女性地位是交叉的,在子女面前可能贵为“尊者”,但在丈夫面前就会地位下降一层。所以作为母亲的女性地位只能在丈夫去世后才得以显现出来,本部分将说明的是唐代法律规定的寡母的家庭地位。丈夫死后,若家中没有公婆,那么作为寡母的女性自然成为家中的长者,对于子女已经成年的寡母来说,丈夫死后要“夫丧从子”。但是《唐律》对于子女依旧幼年的寡母身份有了重新规定,她就成为家里的家长,拥有对子女的家长权、经济管理权和主婚权,同时也要尽对于子女教育的义务。不过相比之下,女性家长权的行使比男性要受限许多[1]24。 二、唐代夫妻关系中女性的法律地位 作为妻子的女性地位是唐代女性最为重要的一种家庭地位,也是唐代法律对于女性地位说明最为透彻的一类身份。在夫妻关系上,

唐代妇女之美

唐代妇女之美 【摘要】唐代妇女的迷人风采,纵是时过境迁,还是让我们这些现代人叹服和沉醉,唐代妇女的审美情趣是对汉族文化的一种反动,唐代服饰开化袒露,既反映了唐朝的繁荣昌盛,也体现了唐朝女子的勃勃生机,充满活力。 【关键词】唐代女性审美服饰演变 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三彩女俑千姿百态,其形象或雍容华贵,或婀娜多姿,或安详自在,唐代妇女的迷人风采,纵是时过境迁,还是让我们这些现代人叹服和沉醉,而极具时代感的华彩服饰,更是洋溢着青春之美和生命的活力,也是我们了解唐代妇女服饰和发现她们内心的实物资料。 自唐代起就有文献记载唐代妇女是以身体丰满作为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宣和画谱》记载:“周昉为贵游子弟,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从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的画中可以得到印证,从嬉戏的贵族妇女到侍立的侍女无不身体丰满,与魏晋时期的纤弱之美形成强烈的反差。唐三彩女俑从另一个角度来强化了文献记载。唐代地区出土的唐三彩贵妇俑,大多面如满月,丰润圆胖;从服饰上来看表现为宽大、长衣,连发髻也是高耸直立,从而更加彰显了唐代妇女的丰腴体态。而让“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是“环肥之美”的典型代表,与汉成帝的妃子赵飞燕形成强烈反差,这两人代表古代中国截然不同的美女观。三门峡唐墓出土的一件三彩女坐俑(图1),垂发束髻,面部圆润丰满,穿绿色连衣裙,胸前系绿色绶带,肩披白巾,双脚相交,双手交叉置于左膝,坐于束腰圆墩之上,静止的坐像却传神地体现了一个唐代贵妇人的落寞,也是唐代“以胖为美”审美观的一个缩影。 唐代妇女这种独特的审美趣味首先要归结于唐代的强盛和繁荣,因为强盛和繁荣才会极大地激发一个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心,才会不拘一格地接受新的事物包括审美趋向。但“以胖唯美”的唐代审美观绝不仅仅归结到唐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应该还有深层的原因。只有撇开传统文化中的“魏晋风度”,从强悍的游牧文化中来梳理,我们才发现唐代妇女的审美情趣是对汉族文化的一种反动。另外借助丝绸之路这条中西文化交流的文化长廊,唐人的视角已经超越磐埂在亚欧大陆之间的大沙漠和高耸的帕米尔高原,锁定在遥远的西亚和欧洲,而同时代的这个地区女人都是丰满健硕、展现并漾溢着健康的肤色和精神气质!当这些地区的女人随着悠远的驼铃、跨越千山万水一路东来进入中原、进入茶舍酒肆受到汉人上层贵族争相追逐时,当这些民族的女子身姿和服饰成为一种时尚时,唐代的女子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袒胸装的出现与唐代女子常服的特点有关。《新唐书·舆服志》提到:“半袖、裙、襦者,东宫女史常供奉之服也。”因此襦裙装为唐代妇女尤其是中上层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特点是身着短袖的上衣和长长的裙子。襦裙装最大特点是开胸低,裙的束腰很高,而肩上披短小宽松的帔帛,上下衣的长短宽窄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束腰很高、开领很低的襦裙装是在中国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吸收了古希腊服饰

[服饰文化,中国,女性]浅析中国唐朝女性服饰文化

浅析中国唐朝女性服饰文化 一、隋唐时代历史背景 不同时代的审美眼光不同:秦服紧窄,妇人深衣曲裾行不露足;汉服主张宽大对襟,融合阴阳五行道家的和谐思想;南北朝女服上俭下丰,潇洒俊逸;元清两朝均为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服风格融合之杰作,但女装发展甚少,思想较为封闭,女性地位得不到重视。而作为开放程度深、范围广的隋唐时代,不仅保留了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汉服风格,也兼收了中国少数民族和异域的风格特色。 公元618917年间,唐朝作为当时的世界强国,文化方面兼收并蓄,接纳吸收了各个民族和宗教,进行交流融合,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同时,隋唐时期的服装文化也因此到达全盛时代,服饰交流由原来的南北方向,部分短时期交流变为东西方向,全面深刻交流,成为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第三次重大变革。衣料种类丰富,纹饰饱满华丽,款式新颖多样,也成为唐朝时期的服饰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 二、纹饰 唐代在发展的过程中,纹饰的风格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唐代开始逐渐将花鸟鱼虫等自然元素加入绣花纹样中,并融合以龙凤等传统纹样,以重复连续的手法形成了唐代最为流行的缠枝纹。此时的服装纹样饱满丰盈,结构自由,改变了以往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更加偏向于关注身边的自然生活,也意味着作为生产绣品主力的女性思维得到了解放和充分的发散。 三、款式 初唐到中唐是整个唐朝社会的上升期,经济文化发达,域外少数民族风气也融入女子日常生活装束中,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越来越少。在这独有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气氛中,唐代的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 (一)裙 裙装上为束胸,下长至地数米有余,最能体现女子的窈窕身姿。坐时衣带萦纤草,行时裙裾扫落梅,清明时节千山绿,轻盈仕女腰如束,正是这种装束的形象描绘。领口低,袒露胸部,是唐代女性服饰的独特之处。袒露装与裙腰束得极高相关。袒胸装的流行,表现了唐朝女子对美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抗争,表现出她们对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意识开始萌芽,发展壮大。 (二)襦 襦是一种宽领口,半袖且袒露胸部的短上衣。胸前瑞雪灯斜照粉胸半掩疑晴雪,代表了该类服饰特点。盛唐时思想开放,穿着袒领短襦,可看见女子胸前乳沟。在永泰公主墓壁画中,这种着装方式在侍女中极为常见。《捣练图》和《簪花仕女图》中对这种袒胸服饰也有描绘。

唐代女性地位提高的原因

唐代女性地位提高的原因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唐代女性地位提高的原因 摘要: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鼎盛的时期之一,国力强大、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丰富、民族团结。它的兴盛离不开其民族本身的思想观念中所有的游牧民族的自由、开放的传统。唐代向来被认为是封建社会女性保护体制相当健全的时期。 关键词:唐代;女性地位;民族融合 1 唐代以前和唐代时期的女性地位 (一)唐代以前的女性地位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封建女性的社会地位,尤其是唐朝以前的女性地位是相对比较低的。“妇”字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记载到:“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礼记》中对“妇”的释义为:“妇”的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父死从子,这样的解释在古代中国司空见惯。由此可见,其带有明显的歧视色彩,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和平等权,被当做家奴般看待。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的经济生活和人身自由及婚姻自主权等方面都是由被物化了的人,不能有任何的个人观点,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无法诉诸。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外出也要经别人的许可或是监督。这足见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有人曾说:“妇主中馈,唯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助君子、助其不足,不无牝鸡司晨,以致祸也”。这说明女性的地位只能处于被支配地位,是封建重男轻女的必然结果。女性没有婚姻自主权。上层社会中的女性也无法脱离古老的封建礼节,深深被赐婚的枷锁所束缚。 (二)唐代时期的女性地位

唐代时期女性地位得以提高,从各方面讲都有着其他朝代不可拥有的自由和权利。武则天打破了封建社会的女性在政治方面不能参政的局面,同时也打击了男性在政治方面的地位。在《唐律?户婚》中规定:“子女征得家长同意,已经建立了婚姻关系的,法律予以认可”。这些法律开始承认婚姻自由和择配自由。离婚和再婚极为常见,贞节观念也极为淡薄。在《旧唐书》中“有212名公主,除婚姻缺载着39人,再婚者23人,三嫁着4人”等情况。段塔丽曾根据《新唐书》提供的资料,把唐代公主,再嫁、三嫁情况列了一个表,“从中指出这类公主有27人并认为当时女性很开放,立交松弛,以及女性贞节淡薄有很大的关系,女性的人身自由有所提高”这些揭示了唐代女性的婚姻自主权和自由择偶权。虽然唐朝时期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不可能跟男子拥有同等权利,不可能瞬间改变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只是跟其他朝代相比有很大提高。学习知识、可以再婚、可以大胆地去爱,也可以跟自己的丈夫反驳和保护自己的行为是以前所无曾有的。 2 唐代经济文化发展促使妇女地位提高 唐朝的女性勇于并且敢于争取自己该拥有的权利和幸福。这与唐代的政策开明和经济繁荣有着不容分割的联系。同时这一开放的政策顺便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她们有着比以前女性所没有的胆识和热情,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事务和各种娱乐活动,更有着其他王朝女性所没有的婚姻自主权。这些全都是唐代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和民族大融合所产生的效果,也有女皇武则天给女性赋予的特有权利。 在《仪礼》和《礼记 .丧服》中提到:“父在母齐衰期,服一年丧,增为三年”。这就提高了母亲这―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在古代,女性参政是一大禁忌,尤其是唐朝以前女性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社会地位,总是服从于男性,当男性的奴隶,一辈子跟随他或取悦他。但是,在唐朝武则天当上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唯一的女皇帝时,她拥有着与男性同等的

唐代妇女贞操观

唐代妇女贞操观:守礼节白刃不能移寒如霜雪 李渊时代虞世南应昭为秦王李世民府监写《列女传》以装饰屏风。李世民登基后即在《即位大赦诏》中明确表示:“节义之夫,贞顺之妇,州府列上,旌表门闾。”唐朝立国之初,就要求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将贞女烈妇的事迹上报。这种政府性的积极提倡与奖励贞女节妇的举动,无疑潜移默化的加强了唐朝妇女的贞洁意识。 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36岁死了后,唐太宗曾大力宣扬其写的《女训》三十卷,尽管《女训》已经失传,其内容已不可考。但从长孙皇后曾说过的话“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愿闻政事?”等等来看,《女训》的内容无非是劝导女人三从四德、守节甚至殉夫,宣扬男主外女主内等等思想内容……唐太宗死后为什么连十几岁的小妾们让其出家做尼姑到感业寺为自己守节。武则天也曾是一名节妇,万幸她和李治勾搭上才没当成永远的节妇。从李世民一系列的措施可见唐政府对妇女贞洁的重视。 魏徵寿在缺少文献资料的情况下编写《隋书》,在许多前朝重要名人都无传的情况下却不忘写列女传。 《隋书列女传》开篇说:自昔贞专淑媛,布在方策者多矣。妇人之德,虽在于温柔,立节垂名,咸资于贞烈。温柔,仁之本也;贞烈,义之资也。非温柔无以成其仁,非贞烈无以显其义。……观夫今之静女,各励松筠之操,甘于玉折而兰摧,足以无绝今古。故述其雅志,以纂前代之列女云。 结尾,史臣曰:夫称妇人之德,皆以柔顺为先,斯乃举其中庸,未臻其极者也。至于明识远图,贞心峻节,志不可夺,唯义所在,考之图史,亦何世而无哉! 柳宗元在《河间传》中说:“闻妇之道。以贞、顺、静、专为礼。若夫矜车服耀首饰。族出讙闹以饮食观游。非妇人宜也。” 李翱《杨烈妇传》:“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从这些唐朝男人的文章言论中可以看出强调妇女的贞洁重要。 孟郊《列女操》:“贞妇贵徇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去妇》:“一女事一夫,安可再移天。”《静女吟》:“艳女皆妒色,静女独检踪。任礼耻任妆,嫁德不嫁容。” 张籍《节妇吟》:“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虽然这首诗作者以自己比喻节妇,但也渗透出作者及唐朝男人内人深处要求渴望女人守节的意识。白居易《妇人苦》:人言夫妇亲,义合如一身,及至生死际,何曾苦乐均。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有如林中竹,忽被风吹折,一折不重生,枯身犹抱节。邵谒《金谷园怀古》:“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美人抱义死,千载名犹彰。”《贞女墓》:“生持节操心,死作坚贞鬼。至今坟上春,草木无花卉。”从大量的唐朝文献及诗歌表明,唐朝不止要求妇女守节从一而终,而且具有极其浓烈的压迫妇女的社会氛围。 在政府的提倡与奖励下贞洁观念已深入唐朝女人的心里。唐朝宋若莘、宋若昭姐妹写的《女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立身就说:“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

简析唐朝女性地位

简析“女性在唐朝的地位” 摘要: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最为繁盛和开放的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唐朝妇女身上体现着唐朝文化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具有独特的魅力。唐朝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其女性意识得以一定程度上的复苏与彰显。 关键词:女性地位婚姻政治服饰 女性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伟大的群体,她们千百年来一直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默默地做着巨大的贡献。所谓女性的地位,是指女性在社会体系中的位置,即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在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地位,包括女性所拥有的财产、权利、受教育程度,是社会对女性的主观态度和评价以及女性自我认识的程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十分低下,她们在承受封建君权、族权、父权压迫的同时,还要承受封建夫权的压迫。她们既要完成人类繁衍的重任,又要与男子一道承担着社会生产的重任。但是,封建女性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千百年来不辞劳苦的完成着这些繁重的任务,同时也在为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努力。 相较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而言,唐代女性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唐代的女性在我国封建社会女性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女性的地位较之封建社会其他朝代女性的地位是最高的,唐朝的女性深切地意识到女性与男性在本质上的平等,进而对于政治、经济等各种社会事务的兴趣也达到了其他朝代女性所不能比拟的程度。 一、婚姻的相对自由 在唐朝女性婚姻关系中发言权大大提高了。其实,在唐代人的心目中,女性主要的家族从属是属于自己的父家而不是夫家,使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与男性平起平坐,结婚和离婚也就显得相当对等而且寻常了。 《唐律》规定里,男女结婚前可以自由恋爱,甚至私订终身,只要二人情投意合,任何人不得干涉,法律会给与绝对的支持,只有未成年而不从尊长者算违律,这个可以说是一大进步。这也是文人墨客的戏曲里唐朝里的“私定终身”的桥段为何屡见不鲜。

略论唐代妇女发式

2006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ul.,2006第35卷专辑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5Sup. 略论唐代妇女发式 谭燕鹏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唐代妇女的发式,无论是在样式的变化还是在形制的特征上,都呈现出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的蓬勃样式。发式可具体分为髻、鬟、鬓三大类,此三大类发式繁盛发展的形成与唐代开明的文化氛围紧密相关。 关键词:唐代妇女发式;髻;鬟;鬓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6)Sup.-0370-03 收稿日期:2005-03-05 作者简介:谭燕鹏(1984—),女,广西贵港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士。 唐朝统治的近300年间,一种开明的文化氛围贯穿始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唐代妇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和个性解放,她们可以按照个人的喜好随意穿着和打扮,仅发髻的种类就有反绾髻、盘桓髻、惊鹄髻、抛家髻、倭堕髻、椎髻、花髻、螺髻、云髻、囚髻、双髻、乌蛮髻、半翻髻等百余种。“女人服饰和化妆可谓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1]12本文论述唐代妇女发式的形制及特征以折射大唐文化的繁荣。 一、唐代继承前代的发髻 作为中国古代妇女主要的发式———髻,很多是从前代流传下来的,唐代妇女的髻也是如此。 高髻:又称峨髻,以髻式高耸而名,是妇女穿礼服时梳的一种髻式。从《后汉书?马援传》中“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2]卷24的记载来看,汉代已有高髻,唐时尤为流行,且式样众多。高髻是一个比较含糊的概念。广义地说,凡髻形高大,不论形制如何,皆可称高髻。元稹《句》说:“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3]卷423陆龟蒙《古态》也说:“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3]卷627这样看来,盘桓髻、螺髻、乌蛮髻、半翻髻等均属高髻。狭义的说,从额头梳起到一定高度后把头发翻向脑后的发型叫做高髻。孟简《咏欧阳行周事》云:“高髻若黄鹂”,[3]卷473甘肃秦安唐墓中出土仕女像的高髻就是黄鹂状。 倭堕髻:始创于汉代梁冀妻孙寿。其形为“正中开缝,分发双颞,颈后束为一股,挽发偏垂一边,并从中再抽出一绺头发朝一侧垂下,因像人将堕于马下而得名。”[4]445西汉风靡一时,东汉后就很少有妇女梳这种发髻了。唐代倭堕髻大致出现于天宝年间,至贞元时流行,其形为“堕马之余形”[5]卷中,即有倾斜、侧垂一边的特征。它的梳法是总发于顶,在颅顶正中挽一发髻,朝一边倾斜堕落,再用簪绾住。温庭筠《春宵曲》:“倭堕低梳髻”[3]卷891,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居前的两位夫人即梳倭堕髻。 椎髻:外形好像古代洗衣所用的木椎,始流行于战国末至汉代。《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载“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6]卷43)但唐代椎髻与之不同,是一种束之于顶的髻式。据《新唐书?五行志》载:“元和末,妇人为圆鬟椎髻,不设鬓饰,不施珠粉,惟以乌膏注唇,妆似悲啼者。”[7]卷34此发式与圆鬟、垂鬓结合,配以不施珠粉之面,涂以似泥乌膏之唇,画八字眉作啼妆样的傅妆,被称为“时世妆”,曾风行一时。唐《纨扇仕女图》、 《宫乐图》中的妇女形象即为典型。 惊鹄髻:又作惊鹤髻,始于魏,“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鹤髻。”[5]卷中甘肃麦积山北魏壁画中的伎乐天发髻即“作两扇羽翼形,似鹤鸟受惊,展翅欲飞”。[8]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女官也梳此髻。 073

唐代女子服饰研究

唐代女子服饰研究 第一章前言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女子服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开放,由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第二章唐朝女子服饰的种类 a)上衣儒裙 b)半臂 c)披帛 第三章唐朝女子服饰的特点 a)女着男装 b)色彩鲜艳 c)穿着胡服 第四章小结造成唐朝女子服饰特点的原因 a)隋朝奠定的物质基础 b)与各国各族人民的广泛交往 正文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思想开放,中外交流频繁。唐朝的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以致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当时的唐朝国都长安,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君临全国,而且也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各国使臣,异族同胞的亲密往来,无疑促进了服饰的更新与发展。服饰,作为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产物,与唐代文学,艺术,医学,科技等共同构成了大唐全盛时期的灿烂文明。 唐代女子的生活服饰在传承本民族服饰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西域文化的优良成分而创新发展,她们是唐代服饰文化的主流。而唐朝的女子服饰,也成为是中国服饰演变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 唐朝女子服饰的种类 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为“时世妆”。她格调华美,生机勃勃,品类丰富,大唐三百年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儒裙,半臂和帔帛。 1.儒裙 儒裙,主要为上着短儒或衫,下着长裙的服装样式。唐代的儒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儒而短于袍,衣身较为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儒,袄有窄袖和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衽对襟两种。儒的领口常有变化,如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等等。盛唐时期,中外交流繁荣,人们思想开发,有一时流行袒领,最开始时时有宫廷妃嫔,歌舞者所穿,后来也得到仕宦贵妇的垂青。方干曾有《赠美人》诗:“粉胸半掩疑暗雪”,或许描述的就是这种装束。 裙的造型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唐初流行紧身窄小的服装款式,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或束胸,贴臀,宽摆及地的样式,这种样式不仅显露了女性的形体美,也表现出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 2.半臂 所谓的半臂,是一种套穿与大袖衣的外面而不遮掩大袖的短袖外套,也称其为“背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