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艺术的唯美诗性与生活实性-毕业论文(10)

艺术的唯美诗性与生活实性-毕业论文(10)

艺术的唯美诗性与生活实性-毕业论文(10)

第一篇:艺术的唯美诗性与生活实性-毕业论文 (10)

牟森对戏剧“彼岸”的渴望是有目共睹的。而正是因为这种渴望与理想主义精英情结产生共鸣,才使得牟森的戏剧充满了“先锋”的意味。

就这样,年轻的牟森带着这份选择,这份渴望上路了。他像许多艺术青年一样的,把艺术、把戏剧当作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1987年春,蛙实验剧团成立,牟森的事业开始进入巅峰,他在众多先锋中有了很大的突破。

1989年,蛙实验剧团演出了奥尼尔的《大神布朗》,从此,揭开了中国先锋戏剧的新的一页,中国先锋剧开始呈现出蓬勃的朝气,灿烂的理想光芒,强烈的个人气质。而牟森坚定地宣称,戏剧是他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则代表了那一代人理想。

牟森在《大神布朗》演出时,导演的话中这样写道:我们是一群选择为艺术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年轻人。说到底,艺术就是生活方式的本身。像彼得?布鲁克为格洛托夫斯基那本著名的书《迈向质朴戏剧》所作的‘序言’中说:“在世界上某个地方,表演是一种为之彻底献身的艺术,是一种苦行僧式的话,‘我对我自己残酷’,真正成为某个地方不到十二个人的一种地道的生活方式’,‘戏剧不是防空洞,也不是避难所。生活方式就是通向生活的道路。”我们选择戏剧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为了我们的生命能够得到最完美、最彻底的满足和宣泄。我们选择戏剧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除了对我们自身的意义以外,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演出给我们的每一位观众带来审美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我们自身也在不断升华、净化,像宗教一样。我们在这种升华的过程中把我们自己生命的光彩通过戏剧传达和感染给观众。我们渴望心灵的沟通。我们知道这样做是艰难的,我们不期望结果。?

从这份热血沸腾的宣言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纯粹为艺术执着坚定的牟森,我们同时也看到了,年轻的牟森倔强而不计后果地选择着自己理想化的生活。而这种不计后果的生活,也恰恰体现了青年人激情

荡漾的青春气息。

牟森如此强烈的选择戏剧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另一个层面上讲,与其说他选择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如说,其实他选择的是一种使命。

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体现在他把戏剧当做了自己表达艺术理想,誓要创新戏剧的勃勃雄心上面。

牟森曾说:“戏剧是什么?它对我实际上是一种表达方式,表达你对这个世界、这个生活的某种感受的一种方式。”?而这也是牟森对戏剧最直观的表白。他需要戏剧来宣泄自己,需要戏剧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东西,他期望能在戏剧中找到,即使这仅是乌托邦,但对于他而言,这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尝试也是一种满足。

对于上世纪80年代,有人曾这样写道:“80年代,一个中国当代史上意蕴丰富的时期。时代的啤酒瓶被冲开了,压抑的气体和液体骨碌碌翻腾着喧嚣着溢出瓶口,泡沫着、芳香着、陶醉着、愤怒着……那是新的理想主义被信仰和实践的时代,一个新‘乌托邦’的时代。”(《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

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为那一代年轻人身上深深烙下了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冒险主义的精神气质,他们需要向社会、向世界宣言,他们需要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存在。

而牟森在这个时代出于对戏剧艺术的强烈热爱,把戏剧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成了他表达人生理想的最佳方式。在戏剧的世界里,他可以肆意地表达自己对理想的憧憬,亦可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足,可以将现实生活转化为艺术化、戏剧化、理想化的美好生活,将平庸的生活幻化成光彩照人、璀璨夺目的情调。

正是这种理想主义,乌托邦式的生活,使牟森在戏剧舞台中找到了自己与以往戏剧舞台迥然不同的位置。虽然他前期的作品,单从戏剧角度来看,并没有多大突破,如《大神布朗》、《犀牛》,其本土化先锋意味并不强烈,它们之所以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导演、演员们的真实写照,与戏剧本身无关。

像《大神布朗》导演的话结尾总结中牟森说:“我们有一种强烈的意识,我们在创造历史!”这样的豪言壮语正是青春激情的迸发,

理想光辉的照耀,而他们只不过借用了戏剧这一形式而已。

再看《犀牛》。《犀牛》的结尾,嚎叫的犀牛充斥着整个戏剧舞台,舞台上的布景晃动,旧照片飘飞,主人公贝兰吉绝望地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优美而残酷的音乐响起,贝兰吉被众犀牛脱下衣服埋葬,同时也埋葬了他的挣扎和呐喊。这样的结局本身就是对庸俗现实的反叛。虽然,贝兰吉失败了,但在演员们眼中却看到了一种涅槃,这就是真理,即使为之付出一切,哪怕是生命也将义务反顾,而真理恰恰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这样的矛盾是残酷的,而那一代的人正是在这种残酷的现实中选择孤独忍受,因为他们知道,一个拥有真理的人必然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这就好比处在他们同一时代的诗人海子,尽管选择了卧轨自身的结局,但是却终究得到了一个诗人的涅槃。而这本身就与当时演员们牟森们所处的现实环境一致。

也正是这样的处境,牟森选择了实现自己的途径,同时也选择了孤独。这种孤独便是精英情结。

在《彼岸》剧中,牟森通过象征式个人表述,也同样表现出了强烈的精英意识。《彼岸》剧中的“彼岸”是一个无垠的梦,14个怀揣着梦想的孩子,摸打滚爬四个月,用青春、身体、语言一遍遍追问:彼岸在哪里……。

其实剧中的彼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个人理想,是一种信仰或者说是真理。剧中的人到达了彼岸,这个彼岸亦如佛家所言的脱离尘世藩篱的净化之地。可现实终究还是残酷的,在一次次到达精神的“彼岸”之后的牟森,最终连排戏的自己都成了泡影。那些指望他来引领的人,在经过了苦苦等待之后,得到了牟森这样的一句话:现实是残酷的,他们应该自立,他不应该去帮他们,也帮不了。他还说,他其实并不喜欢他们,一直就没有喜欢过,即使在演出结束他们流着泪与他们拥抱的时候;他们并不是一类人……

强烈的精英情结造就了牟森对现实的排斥,决定用戏剧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其前期作品也同样体现了那个时代青年人对精英意识的情有独钟。而牟森在得到时代的共鸣之后,也掉进了“盲目探索变革”的口袋里,走上了为戏剧突破而不惜破坏戏剧性美感的极端,最终使

自己光鲜的先锋戏剧沦为一场“放在舞台上的行为艺术”而这样的戏剧恰恰是被众人误称为先锋戏剧的实验戏剧。

三、牟森先锋戏剧的探索性及得失

牟森先锋戏剧的探索性是巨大的,它一方面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先锋,为广大先锋戏剧探索者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另一方面却又将我们引入了一个混乱而失控的先锋戏剧的绝境。这个矛盾结果的存在是必然的。

笔者在第二章时将牟森的戏剧时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牟森辉煌的先锋戏剧时期,第二个阶段则是沦为实验戏剧时期。在这两个阶段无论结局是怎么的,牟森对先锋戏剧的探索却一直是运动着的。

1985年牟森只身一人搭乘火车离京,直奔西藏,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故事。人们愿意乐道的是,这个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大学生只为单纯的追寻戏剧梦而进藏。这样的故事在那个年代无疑是浪漫的,然而,1985年,正值中国戏剧全面进入低谷的标志时期。当大家都在谈论市场经济、电影尤其是电视对戏剧的冲击的时候,牟森却反潮流而去。这样的勇气也许正是来源于他对戏剧的那份挚爱。

当然,在此之前,牟森已经接触过戏剧,那是在他毕业前作为毕业纪念导演的西德国作家埃尔文?魏克德创作的广播剧《课堂作业》。此剧在当时的北师大校园影响很大,就连埃尔文也写信鼓励牟森。这让牟森看到了自己导演的能力,正是因为认识了自己,牟森选择了最远的西藏,而这样的远方也许能让他的心离戏剧更近一些。

牟森没有受过专业的戏剧导演训练,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在戏剧探索的道路上不受思想的束缚,大胆创新,不拘一格。

1985年末,牟森在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演剧团“未来人剧团”,但从这个剧团名字来看,我们似乎已经看出牟森这只“金鳞”即将“化龙”改革戏剧引领新潮的端倪。而真正让他一跃成龙的则是他在1987年春,创立的自由剧团“蛙实验剧团”。“蛙实验剧团”“十分活跃,它似乎接过来国家剧院实验的接力棒,在1985年后国家剧院趋于保守的时期,是中国当代戏剧与西方二战后的实验戏剧日趋接轨。”?在此期间,牟森独特的戏剧风格日渐形成。牟森自身的精英情结让他形成

了“自我拯救,自我完善”的戏剧理念,而这一理念一直影响到戏剧探索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牟森排演的最重要的戏有两部:《大神布朗》以及对他转入第二个探索阶段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彼岸》。

中国传媒大学周文博士曾这样评价牟森:一个人一生中的某一段时间,我们许多人都曾经这样幻想过: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但能真正照此去做的人很少,我们大都只在电影、小说里看到,比如《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红绫艳》里的女主角、卡洛斯电影《卡门》里的安东尼,他们几乎都以悲剧结束,因为他们面临的是身份的错位,心灵的误读,现实与理想的对立最终将他们的身心撕裂。

牟森自然没有像程蝶衣一样把自己等同于虞姬,也没有像安东尼一样以为自己就是唐何塞,但他绝对渴望得到《红菱艳》里女主人公所渴望的那一双红舞鞋。事实上,当红舞鞋还缥缥缈缈、遥不可及的时候,他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跳起舞来了。(《中国先锋戏剧批评》43页周文)

在这个评价中,我们看到了牟森对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追求与渴望,同时也看到牟森做戏的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也恰恰如诗人于坚对他的评价——牟森除了彼岸以外,一无所有。

对于牟森,无论是那双红舞鞋还是那个让人看不见摸不着的“彼岸”,其实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都是他做戏时的一种状态。牟森因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表达自己的感受,选择了离自己最近的东西——戏剧。也是因为这中状态,牟森第一阶段做戏比较顺利。在这个阶段牟森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即在艺术里、戏剧里寻找自我、寻找生活、寻找远离尘世喧嚣的乌托邦。结合时代背景来看,他的前期作品无论是国外早已成名的剧本《犀牛》、《大神布朗》还是中国化先锋戏剧《彼岸》,无一不是牟森个人理想主义、精英意识的体现。在这个阶段,牟森像一个苦行僧一样的暂时找到了自己的“彼岸”。然而,也恰恰是因为这次“彼岸”之旅的顺利到达,使牟森的理论追求与实践脱轨,也为其后来的失败退出埋下了伏笔。1994年以后,牟森进入了他戏剧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

牟森已经不再满足于借助戏剧形式,也不再满足于将戏剧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倾向早在拍《彼岸》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蔓延。

在此之后他停止了在生活中寻找艺术的步伐,将生活本身变成了一门艺术。这与他第一阶段的戏剧状态正好相反。

而立之年的牟森理想主义不但没有消减,反而变得更加光芒四射,他从前一阶段的“自我救赎,自我完善”之路走出来,走上了拯救戏剧、救赎他人的道路。

牟森曾说,在1991年,他在美国华盛顿生活剧院里遇到了一个导演,是个老头。老头的戏剧观让他很受影响。老头所说的改变世界,一直在用戏剧训练着各种各样的人,经过训练的人都非常健康地生活着。这让牟森顿悟到,改变世界其实就是改变人。

于是牟森开始在整个戏剧体系上尝试改革。

首先,牟森把戏剧功能缩小到不针对观众,只针对演员自身的范畴,并在排演《彼岸》时尝试了演员培训。

经过了四个多月的演员训练,《彼岸》的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现场感染力极强,然而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牟森演员训练的成果,却并不能证明他这次尝试是成功的。在戏剧《彼岸》中,或许牟森已经在做“救赎他人”的探索,而《彼岸》演出结束以后,演员们在戏剧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之后,回归现实,面临的还是无法改变的现状,他们依旧在等待机会的出现,而这渺茫的机会,终于再次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激情的幻想落空。身份的错位,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将他们的身心再次撕裂,而这种挫败感,将远远大于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人。面对那些曾经泪流满面、声情并茂呼唤“彼岸”,并体验到达“彼岸”的年轻演员们,将再次进入困境,牟森对他们无力回天!而这一切,再次让牟森在现实中切切实实地感受了一场莫大先锋剧。

然而,现实以理想的落差,面对远远超出自己控制的戏剧“彼岸”,牟森并不言败,甚至辩称自己与他们不是同类人。这同时也表明牟森的精英情结已经在其内心中滋长到根深蒂固的局面。

1994年,牟森的探索开始重点放在戏剧结构形式与内容上面。首先消解戏剧的剧本、文学语言和叙事功能,然后是在重点重构戏剧形

式。这一点其实早在排演《彼岸》时就已经出现。高行健原本的《彼岸》剧本原本是一个很完整的剧本,而在诗人于坚改变之后,却成了一部“没有角色,没有场景,导演可以从任何角度对他进行理解的,一次性的剧本”,而在1994年排演的《零档案》则干脆是于坚的一首长诗。

也是在1994年,牟森对戏剧整体改革形成之后,排演了无剧本、无情结,如同一场座谈会式的交流戏剧《与艾滋有关》。而正是这个剧本让牟森的戏剧弱点暴露无遗,只是牟森并没有看到。

这场戏最大的特点就是看不懂。“没有剧本、没有情节,没有规定的情境、没有惯常的人物塑造。”?把食品制作、自由讲述、垒砖砌墙三中毫无联系的行为拼贴成了艺术。这三种行为是绝对生活化,完全不存在艺术感,然而牟森却固执得将它幻化成艺术,就算它是艺术,但这样的“拼贴”缺乏有机的联系,其戏剧意味也荡然无存。难怪在演出结束后,有观众愤然叫嚷:“这简直是愚弄观众”。虽然也有人在对《与艾滋有关》的解读上声称:“剧中的麻木机械状态及垒砖砌墙,不正是编导们在暗示人与自我的不和谐和象征人在创造生活的同时也在制造着隔膜和疏离吗?”(《最后的临界线——关于关于中国现代派、后现代主义戏剧的思考》刘永来)然而,戏剧的美感在于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任何的背离都将会为戏剧美感造成破坏,就连西方荒诞派,先锋派戏剧也是如此,虽然高举“反戏剧”旗帜,但他们在思想内容上都表现得相当到位。如《等待戈多》,无休止的等待情节,对二战以后人类生存状态的苦恼与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牟森的《与艾滋有关》却是将形式与内容割裂,单纯地用形式来表达,这必将会对艺术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自此牟森的戏剧进入了“玩形式”完全看不懂的状态,而这一点对日后的中国先锋实验戏剧探索者造成了看不懂就是“先锋”的误区。另外,牟森的精英意识越来越让广大观众匪夷所思,而牟森依旧宣称“他们与我不是同类人”的观点,同时将戏剧教育功能缩减到“只为演员训练”,而“拯救他人”的思想理念也与实践背离(试问,他人连你的戏剧都看不懂,你又该如何去拯救?),中国先锋戏剧沦为只

为内行人演出的“小众”戏剧,使中国先锋实验戏剧局面更加混乱。

而面对这些批评,牟森似乎并没有去总结经验教训,相反更加确信自己是精英,是精英就必须忍受孤独,因为精英掌握着真理。这种精英情结终于让牟森得到了“成也萧何败萧何”的结果。1997年,牟森牟森第一次拿到国内演出许可证,在长安娱乐中心,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电影院,演出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商业戏剧,《倾述》。演出之前牟森曾方言:“我不相信在拥有2000万人口的北京,就没有2000个观众。”事实总是残酷的,牟森这场戏总共演了七场,观众不到两百人,以巨大的失败而告终。面对这样的打击,牟森终于无法承受

那份精英情结了,虽然他依旧声称,当时状态其实很好,只是想再成功与鲜花之中将自己拨化为零,以此来做新的探索,然而,我们能够在牟森强忍痛苦的笑意中看到了这种早已注定的结局。牟森也许不会想到,当初自己宣称的“拯救他人”最终因为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的背离而连自己都无法“拯救”。

牟森终于停下来了,无论是因为承受不了《倾述》失败的沉重打击无法突破内心藩篱,还是已经被自身的理想主义与精英情结所压的喘不过起来,都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他为中国戏剧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就是走出一条与众不同属于自己的路。结语:中国先锋剧现状

回首中国当代先锋戏剧30多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曾经一度改变中国戏剧格局,也不得不承认它曾经的辉煌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戏剧。

但是,就今天的发展来看,我情愿承认中国先锋剧永远停留了在90年代。

不久前,孟京辉、廖一梅为《恋爱中的犀牛》本命年庆生在北京、天津等地巡演,朋友邀请我去观摩,而我默默的拒绝了他,因为当我在听到这个消时,我不禁地想问:我们的先锋还依旧先锋么?当我们的先锋导演都拿着自己几十年前的作品,以各种由头来重复着自己的道路的时候,我们的先锋它还存在么?

时代的变迁,早已使我们之前的先锋变得软绵无力,而我们的先锋戏剧家们却依旧死抓着不放,所谓的创新精神又跑到了哪里?

在中国戏剧史上,牟森、林兆华、孟京辉、高行健、过士行等人对中国先锋戏剧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我情愿中国先锋戏剧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当然,除了孟京辉一直在标榜向先锋戏剧进军之外,其他的人似乎并没有承认过自己搞先锋。就连牟森,也是在自己退出多年之后,才首次承认自己的戏剧充满了先锋意味。

而到如今一直标榜先锋的孟京辉,如今又有何为。曾经的青春、反叛、呐喊声早已被老气横秋、喃喃自语所替代,萎靡不振,不得不重复着自己以前的路子。

时代变了,而我们的先锋剧却依旧停止不前,继续对着已经过时了的东西进行“先锋”甚至是在一味的追忆。就像孟京辉,当二十一世纪到来的时候,继续发出“向着凶险继续前进”的口号。这样的口号听起来难免有些迂腐,而我们的先锋戏剧家们却依旧不以为然,反以为荣。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试问,我们的先锋还叫先锋么?

当我们的戏剧被先锋戏剧家们为了创造标新立异而消解到没有一点戏剧元素,甚至连一场行为艺术都算不上而又被冠以戏剧之名的时候,我们的戏剧还叫戏剧么?先锋是留住了,可这样的先锋并不叫戏剧。

中国先锋戏剧没有牟森的日子是寂寞的,而牟森在戏剧实践上所提供给我们的那些经验,我们先锋戏剧家们并没有参透,相反,他们学得更快的是牟森走向极端化的戏剧理念,而这些已经把牟森搞得焦头烂额。而在我们中国先锋戏剧却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呈现出“退出一个牟森,又有千千万万个牟森进来”的混乱局面。

2003年牟森复出的宣称要做“艺术好、反响好、票房好”的“三好宣言”之后,至今没有下文,我想牟森也一定看到了,如今这个已经让他所无能为力的失控的戏剧彼岸。注释:

①:论文《先锋与原始──论先锋派戏剧的三个特征》吴飞

②:同上

③:《中国先锋剧批评》周文

④:《留下戏剧不掉先锋》王小山《南方都市报》

⑤:牟森评价

⑥:《先锋戏剧档案》孟京辉

⑦:《20世纪最后的浪漫——北京自由艺术家生活实录》汪继芳

⑧:《中国先锋剧批评》周文

⑨:《中国当代先锋戏剧1979-2000》陈吉德

参考文献:

1、参考书目:

[1]孟京辉编《先锋戏剧档案》作家出版社 2000.1

[2]周文《中国先锋戏剧批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9

[3]理查德?墨菲(英)著朱进东译《先锋派散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1

[4]陈吉德《中国当代先锋戏剧1979-2000》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1

[5]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的新纪录运动》北京三联书社20032、网络文献

[1] 陶子:《先锋戏剧的90年代》

[2] 凤凰网读书频道:《先锋已死?牟森:心里的远方更远》

[3] 新浪读书:《牟森:做戏剧的并没有什么特别》

[4] 百度文库:《迈向质朴戏剧》

[5] 豆瓣网:《戏剧作为对抗:与自己有关》

[6] 汪继芳网站《20世纪最后的浪漫——北京自由艺术家生活实录》

[7] 豆瓣网:《先锋与原始──论先锋派戏剧的三个特征》

[8] 文化中国:《今天的中国是否还有先锋戏剧》

[9] 中国艺术批评:《于坚:关于《彼岸》的一回汉语词性讨论》

[10]百度文库:于坚诗歌《零档案》

[11]CSSCI学术论文网《最后的临界线——关于关于中国现代派、后现代主义戏剧的思考》刘永来

3、参考剧目

百度搜索:

《等待戈多》贝克特

《犀牛》尤金?尤涅斯库

《彼岸》高行健

《零档案》于坚

《彼岸?关于彼岸的汉语语法讨论》于坚

第二篇:诗性幻灭—《生活在别处》读书笔记

摘录作业开头和结尾

理论多很枯燥

题目:

欲望匮乏状态下的诗性幻灭

——以拉康精理论分析亚罗米尔的悲剧及困境形成过程

米兰·昆德拉几乎所有小说文本中都出现“镜子”这一意象,借此为人物情节提供契机。《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特雷莎经常独自面对镜子观察自己。《生活在别处》中,母亲对着镜子审视自己担心工程师的看法而在自信和怀疑间徘徊,《不朽》中,昆德拉正面提到了拉康的“镜像理论”。可见镜子在解读拉康精神分析学的重要性,以文学理论与作品解读为切入点和视角,注重拉康学说的文化心理及对文学的影响,继而涉及其对人性的关照,以及对20世纪人的困境的解决。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人物的灵魂与肉体时常处于冲突状态,这一矛盾是理想,自我与现实的矛盾,灵魂与肉体一直在发生着的一切都在巨大的镜子里一目了然。《生活在别处》中亚罗米尔面对镜子时“只有真正的诗人才知道他自己是多么不愿意做一个诗人,他是多么想逃离这个四面是镜的房间……”镜子是作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个重要意象。本文以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主要以镜像理论去分析《生活在别处》主人公亚罗米尔的主体的困境,悲剧的形成原因及过程。拉康建立镜像理论的用意不仅仅在于分析镜像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更在于指出自我意识和自我形象的虚幻性。这种镜像的实质是一种主体和现实的误认关系。这样的自我认同带有象征性,总是忽视镜子形象与真

实自我之间的本质性差异,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无动于衷必然造成自我的异化,当进入由固有文化规定的现实环境时,必然会重复的经历不可挽回的挫败。米兰昆德拉的自我虽然与精神分析中的自我有差异,但是他们的一致性在于,都带有强烈的想象和虚构成分。在主体尚未以一个自足的人的身份进入社会之前,异化的悲剧结局就已经昭然若揭了。由于镜像阶段母亲的摧毁性影响,亚罗米尔未能认清他所追求认同的那个自我是象征界的自我,是他者的欲望,即母亲的欲望的化身,并非真实原初的自我。革命也罢,女友也罢,不论和平或战争,不论是否有拥有爱情,他对自身的错误定位必然会导致悲剧。

正如作者所说,这部小说是“对我所称之为抒情态度的一个分析”,原初题名为《抒情时代》。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和兰波相似,诗人同样是在母亲压迫及周围平庸生活的压抑下选择诗歌。他们短暂而富有激情的一生是强盛情感迸发的过程。与兰波不同的是,亚罗米尔只能在文字符号中寄托自我,兰波不但选择精神放逐而且选择躯体流浪。兰波最终病死,可以说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诗人虽然也是病死,但源于一场无谓的打斗,并非自己选择……兰波一直自信甚至自大,是主动的,而诗人却一直在自我认同的漩涡中挣扎,是被动的。相比之下诗人更痛苦。书中关于时代的全貌和他人的活动都迟到了远处,一切观察的焦点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并且与他的内心活动有关,客观意识流的形式使我们更能切近诗人的内心活动,感触到诗人的激情是怎样产生和燃烧的,其他外在的战争,革命等只是为其激情迸发提供依托。依据拉康精神分析学,他们的激情来源于母亲的压迫控制,最终一个死于自我认同的极致,一个死于极度缺乏认同。雅罗米尔的死是主体在成长过程中主体被扭曲,欲望被搁浅的后果。他甚至连自己需要什么都不确定,只是面对周遭一个个“镜子”将虚幻的形象误认为自我,在虚幻的文字诗歌艺术中宣泄满足病态的自我,终究在虚妄无谓的激情中幻灭……

第三篇:狼性与做实

狼性与做实

——华为的企业文化

【前言】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企业史上,我们还未发现哪一家企业象华为那样的神秘。华为象幽灵一样,游荡在世人的意识世界中,而华为的低调又使得世人对其的好奇心有增无减。外人最能接触到的就是华为的营销人员,而在接触的过程中,外人又深被其所了解的事实所震惊。因为华为的营销人员数量之多、素质之高、分布之广、收入之高都是中国企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华为的销售队伍数量高达6000余人,占全部华为员工的33%。他(她)们大部分是国内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都是经过华为的魔鬼训练之后投入到市场第一线去的,拿的薪水是诱人的,但这些人一线市场寿命一般只有3年。

“华为的产品也许不是最好的,但那又怎么样?什么是核心竞争力?选择我而没有选择你就是核心竞争力”,华为的老板任正非如是说。在华为,市场就是核心竞争力,而市场是前线冲锋陷阵的战士争夺过来的,在本土,华为用三流的技术卖出了一流的市场,并且华为铁骑已跨过亚非欧,把战火烧到了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技术不是华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营销才是华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华为营销的核心的核心就是华为营销铁军。

华为的营销铁军是如何锻造出来的呢?下文就一一进行解剖。

【正文】

华为打造自己的营销铁军主要有五招:第一招:塑造“狼性”与“做实”企业文化;第二招,选择良才;第三招,魔鬼培训;第四招,制度化用人;第五招,有效激励。下文就进行一一分解。

第一招:塑造“狼性”与“做实”企业文化;

华为是一个巨大的集体,目前员工2.2万余人,其中市场人员占33%,而且素质非常之高,85%以上都是名牌大学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具体人力资源分布如:

17年来,华为取得的业绩是骄人的,在中国企业史上可谓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例子。华为需要依赖一种精神把这样的一个巨大而高素质的团队团结起来,而且使企业充满活力。华为找到的因素就是团队精

神——狼性。

华为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互助。华为非常崇尚“狼”,而狼有三种特性:其一,有良好的嗅觉;其二,反应敏捷;其三,发现猎物集体攻击。华为认为狼是企业学习的榜样,要向狼学习“狼性”,狼性永远不会过时。

华为的“狼性”不是天生的。现代社会把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的问题留给了企业,企业只有解决好了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华为对狼性的执着是外人难以理解的。

“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是华为狼性的体现。在华为,对这种狼性的训练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一向低调的华为时时刻刻把内部员工的神经绷紧。从《华为的冬天》到《华为的红旗还能打多久?》无不流露出华为的忧患意识,而对未来的担忧就要求团队团结,不能丢失狼性。华为人认为只有这样,华为才能找到冬天的棉袄。

华为的管理模式是矩阵式管理模式,矩阵式管理要求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通过互助网络,任何问题都能做出迅速的反应。不然就会暴露出矩阵式管理最大的弱点:多头管理,职责不清。而华为销售人员在相互配合方面效率之高让客户惊叹,让对手心寒,因为华为从签合同到实际供货只要四天的时间。

华为接待客户的能力更是让一家国际知名日本的电子企业领袖在参观华为后震惊,认为华为的接待水平是“世界一流”的。华为的客户关系在华为被总结为“一五一工程”——一支队伍、五个手段、一个资料库,其中五个手段是“参观公司、参观样板店、现场会、技术交流、管理和经营研究”。对客户的服务在华为是一个系统,华为几乎所有部门都会参与进来,假设没有团队精神不可想象一个完整的客户服务流程能够顺利完成。

狼性是华为营销团队的团队精神,这种精神是很抽象的,而且也是很容易扭曲的,这就需要有一种保障机制,使得狼性既可以正本清源地保留,这种保障机制就是华为的企业文化。

在中国,企业文化被各家企业说烂了,但是真正理解企业文化和实施企业文化战略的企业并不多,而华为就是其中之一。企业文化是

华为之所以为华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东西。华为的企业文化可以用这样的几个词语来概括:团结,奉献,学习,创新,获益与公平。华为的企业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做实。企业文化在华为不单单是口号,而且是实际的行动。

团结

任正非在《至新员工书》中写道:“华为的企业文化是建立在国家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企业文化,这个企业文化粘合全体员工团结合作,走群体奋斗的道路。有了这个平台,你的聪明才智方能很好发挥,并有所成就。没有责任心,不善于合作,不能群体奋斗的人,等于丧失了在华为进步的机会。”华为非常厌恶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主张的是团队作战,“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

奉献

可以分为若干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为华为人奉献自己的价值,使自己的团队更加卓越。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前途,在本土企业中无出其右。第二层次是为自己的客户奉献价值,一方面通过自己的产品为客户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华为的营销手段已经超越了大多企业的吃喝玩乐拿模式,而采用了“营销+咨询”的模式,为客户提供电信运营解决方案。第三层次是要为整个社会、整个社区奉献华为的价值。实现这个价值华为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个是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另外一个是设立各种回报社会的基金,如寒门学子奖学金等。

学习

在通讯行业,技术更新速度之快,竞争之激烈是其他行业不能比拟的。要是华为学习能力不强,就一定会被淘汰。而对于学习,华为也有自己的观点:“世上有许多“欲速则不达”的案例,希望您丢掉速成的幻想,学习日本人踏踏实实、德国人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现实生活中能把某一项技术精通是十分难的。您想提高效益、待遇,只有把精力集中在一个有限的工作面上,不然就很难熟能生巧。您什么都想会、什么都想做,就意味着什么都不精通,做任何一件事对您都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都不是多余的。努力钻进去兴趣自然在。我们要造就一批业精于勤、行成于思,有真正动手能力和管理能力的

干部。机遇偏爱踏踏实实的工作者。”华为经过17年的发展,基本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作为一名合格的华为营销人,必须具备诸方面的知识,比如产品知识、专业知识、营销理论知识、销售技能技巧知识、沟通知识等。而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这些知识不可能是先天具备的。这就要求华为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而且还要养成学习的习惯;不然,在通信市场日益变化且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华为将注定失败。

创新

华为公司推崇创新。17年来,华为对创新孜孜追求。华为对创新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其

一、不创新是华为最大的风险。这个观点是对创新的肯定。因为华为的研发能力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很大,有人据此认为华为没有必要创新。其二,华为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客户的需求和竞争对手的优秀,同时也来自于华为内部员工的奋斗。这个观点解决了华为创新动力来源的问题,为华为找到了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其三,创新的内容主要在技术上和管理上。目前后者是关键。这个观点回答了华为要在什么地方创新。其四,在创新的方式,主张有重点,集中力量,各个击破;主张团队作战,不赞成个人英雄主义。这个观点解决了华为的创新方式。集中了华为的有限力量,为确保华为创新的成功提供了方法保障。获益与公平

获益是华为文化的核心、基础。任正非说“华为企业文化建立的一个前提是要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价值评价体系与分配体系”。获益的含义是对于为华为奉献的员工华为会给予回报。拿任正非的话来讲就是“我们崇尚雷锋、焦裕禄精神,并在公司的价值评价及价值分配体系中体现,决不让雷锋们、焦裕禄们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华为绝对相信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华为的工资水平在深圳是最高的,在全国的同行也是最高的,因为华为相信高工资是最大的激励。

【结语】

“狼性”与做实的企业文化是华为之所以为华为的根本。

第四篇:毕业论文—设计与生活

毕业设计(论文)

设计与生活

设计具备了一个全新的现代概念,即设计是为特定目的综合社会的、人类的、经济的、技术的、艺术的、心理的、生理的等各种因素作整体效果考虑的一种创造性行为。我们把设计的含义扩大,可以把设计看成是一种针对目标的求解活动,是以创造性的方法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设计本身是一种思想,一种意识形态,是道德思想层面的高标准,同时设计词义本身所包括的创造性,系统性、积极性、改良性、人文性的观念渗透将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说得更加明确一点,那就是设计是我们的一种态度,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个人负责的态度。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用系统的方法,用积极的态度,去关注和改良社会生活当中的一切事物。

关键词:文化内涵生活创造性设计理念发展

一、诸论 (4)

二、文化生活的精髓 (5)

三、艺术设计的内涵 (6)

四、生活在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7)

五、结语 (8)

六、谢辞 (9)

七、参考文献 (10)

设计与生活

一、诸论

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经济能力的提升,人们已经走出传统农业社会,消费活动已成为生活的基本诉求。然而,设计更深深

地影响着我们的消费走向,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将经验、知识等文化积累凝聚,人类用双手创造出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生活,也造就出与时俱进的新设计。

设计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设计是什么呢?设计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总之用设计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从微观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生活中充满着艺术设计

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设计。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设计无处不在。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本、电视去过哪个地方,所以我们在自然中感受不到的,可以到书本、电视那里寻找,一定能找到的,这样艺术设计的资源就更加丰富了,就能为创造更好的艺术做好铺垫。

设计要做强做大,光靠虚心学习和甘为绿叶的谦虚态度是不够的;光凭一腔热情高呼口号,只说不做也是不行的;安于现状、不谋发展,在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垄断攻势下,我们只有坐以待毙。现代设计的母体原型是文化,富有生命力的设计作品必须是建立在文脉的基础上的,否则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感染力和竞争力。随着艺术设计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设计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设计作品具有真正的真实性。

生活是设计的基础,为设计提供源泉与素材;设计是生活的需要,为生活带来方便与情趣,创造出符合人类生理、心理需求的环境。我们的设计师应通过认识与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从而科学而客观地认清自己,找到人类真正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与设计的统一。

二、文化生活的精髓

当我们以这样的发展观——从实践中回归自我认识并以人的自我认识关怀实践——看待文化时,就最能看清文化如何影响设计而设计又是如何影响文化的。从而,当我们以这样的发展观看待文化未来的发展时,也同样看到了设计的明天。

以这样的发展观看待文化,才能使我们在看待文化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目的——文化是如何发展的,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设计与文化是什么关系,设计发展的方向在哪里。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视角,才能从文化中获得真正有益于设计的,与设计的终极价值一致的启示,从而不至于在纷繁的文化现象中失去判断力,不被次要和片面的东西干扰设计的发展方向。以这样的发展观看待文化,文化就不是僵死的传统,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在现实的设计中就能够体现主体的独立思考,而不是苟且于传统的文化符号。

设计是人类所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创造活动,也是人类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生存方式,还是以物质方式来表现人类文明进步的手段。它一向依附材料、结构、技术等条件,适应实际的功能与环境,通过设想、运筹、计划、预算实现某种生活特定的目的,以谋求物与人之间更好的协调,最终满足人类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让生活更接近于人类理想。无论古今中外,人类的这种创造均经历着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首先,劳动使人类摆脱了与自然的原始统一,从根本上区别于一般动物,可以直立,启动双手和睿智的大脑,引发思考、创造语言,让人的感官由仅仅能攫取食物的纯生物器官变成社会化的器官,彻底改变了人的生理和心理结构,使之趋于更精细化、更富艺术感和形式感,进而促成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成为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在改造外界活动中不断理解、掌握外在自

然界的规律、秩序,认识和熟悉周围的事物,逐渐揭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联系与矛盾,揭示现实物质世界各种各样的结构形式,逐步知道如何把自然规律或秩序本身的内在尺度运用到造物对象上。从而人类对生活和设计的理解与追求,也是古代中国人生于自然、回归自然、天人合一设计意念的基本反映。通过对自然的借助和改造,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将经验、知识等文化积累凝聚,人类用双手创造出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生活,也造就出与时俱进的新设计。

文化就是生活。设计创造本不存在的具体器物,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并在体现这种精神因素的同时以具体的器物存在设定人们的日常行为,从而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可以说,文化的沿革正是经过有意或无意的“设计”而实际地进行的。

三、艺术设计的内涵

设计,作为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活动,大到国家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小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囊括在内。设计,一方面是创造性的,类似于艺术活动,另一方面,它又是理性的,类似于科学活动。设计艺术同哲学、宗教等一样都是文化的一个领域,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的影子还是挥之不去,到处可见。当代的设计是否也应该这样,在所谓现代文化趋同和传统文化危机论的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到底应以什么为支撑?可以说,还是传统文化,它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直接,或间接,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艺术设计,从内涵上说就是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物质的、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功能效用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筹划,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功能、外在形态、人机关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实用品的设计,也包括审美性较为突出的观赏品的创作;从其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发展属性看,它既包含以手工艺为媒介的传统型设计,又包含以工业化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型设计。从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同

艺术的唯美诗性与生活实性-毕业论文(10)

艺术的唯美诗性与生活实性-毕业论文(10) 第一篇:艺术的唯美诗性与生活实性-毕业论文 (10) 牟森对戏剧“彼岸”的渴望是有目共睹的。而正是因为这种渴望与理想主义精英情结产生共鸣,才使得牟森的戏剧充满了“先锋”的意味。 就这样,年轻的牟森带着这份选择,这份渴望上路了。他像许多艺术青年一样的,把艺术、把戏剧当作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1987年春,蛙实验剧团成立,牟森的事业开始进入巅峰,他在众多先锋中有了很大的突破。 1989年,蛙实验剧团演出了奥尼尔的《大神布朗》,从此,揭开了中国先锋戏剧的新的一页,中国先锋剧开始呈现出蓬勃的朝气,灿烂的理想光芒,强烈的个人气质。而牟森坚定地宣称,戏剧是他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则代表了那一代人理想。 牟森在《大神布朗》演出时,导演的话中这样写道:我们是一群选择为艺术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年轻人。说到底,艺术就是生活方式的本身。像彼得?布鲁克为格洛托夫斯基那本著名的书《迈向质朴戏剧》所作的‘序言’中说:“在世界上某个地方,表演是一种为之彻底献身的艺术,是一种苦行僧式的话,‘我对我自己残酷’,真正成为某个地方不到十二个人的一种地道的生活方式’,‘戏剧不是防空洞,也不是避难所。生活方式就是通向生活的道路。”我们选择戏剧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为了我们的生命能够得到最完美、最彻底的满足和宣泄。我们选择戏剧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除了对我们自身的意义以外,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演出给我们的每一位观众带来审美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我们自身也在不断升华、净化,像宗教一样。我们在这种升华的过程中把我们自己生命的光彩通过戏剧传达和感染给观众。我们渴望心灵的沟通。我们知道这样做是艰难的,我们不期望结果。? 从这份热血沸腾的宣言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纯粹为艺术执着坚定的牟森,我们同时也看到了,年轻的牟森倔强而不计后果地选择着自己理想化的生活。而这种不计后果的生活,也恰恰体现了青年人激情

论文——浅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0801328 ——翁涛翁涛

目录 ——翁涛 一引言 (5) 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5) (一)游子思妇思乡,思妇相思怀人、离愁别绪 (5) (二)士子渴望建功立业,揭露现实 (8) (三)抒发光阴易逝、人生感慨 (9) (四)士子追求富贵、及时行乐 (9) 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1) (一)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11) (二)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 (11) (三)语言炉火纯青、词约意丰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3) 致谢辞 (14)

浅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学生姓名:翁涛学院:文学院 摘要:东汉时期,诗歌的创作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局面,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诗歌样式方面五言取代了四言的统治地位。在文人诗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文人五言诗当推《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问世给东汉的诗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东汉诗坛活跃起来。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浪淘沙,无数的作品已惨遭淘汰,但它却好比是一颗闪耀的明星照耀千古,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散发着无限的魅力,有着无穷的价值。同时《古诗十九首》的出现也为文人五言诗的创作开辟的道路并将之推向了顶峰,,毫无疑问,它也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古往今来,已有很多的文人、专家学者以及它的爱好者对其进行了不计其数的多方位、多元化研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看法以及独特的感受和思维方式,在这些方面可能千差万别,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研究。本文将根据笔者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并参照前人的研究对《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作简要的分析与研究。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文人五言诗;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分析研究 The research and explores of Nineteen Ancient Poems on the theme and art achievement Name:Weng Tao College:College of literature Abstract:During the East Han Dynasty, the creating of poems was changed greatly when it was compared with before. It took on a brand new situation and the most markedly change was the style of the poem: the poems with five or seven

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书谱赏析》-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程中,就是发挥自我的本性,顺其自然,任毛笔在纸上尽情挥洒,这是书家实现真我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长期积淀的。 自古以来书家对于书法的品评有这样一句话“字如其人”,其实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于书法家情性的一种总结。书法家从开始学书,都是在古人的基础上继承而来的,笔画、线条、点画等等,在整个学书的过程中,慢慢注入自己的审美和书法风格在里面,尤其是书家到了老年,“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再加之自己的性情,或喜或悲,都将使自己的书法风格发展到极致。 第二节《书谱》中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不具体的抽象的美,是属于文学艺术的审美内容,书法中的意境是书法作品的根本,书法的形式包括笔画、结构对于书法意境的产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意境蕴含于形式美之中,形式美是意境产生的基础。[3] 把中国艺术和外国艺术来相互对比,外国艺术主要注重写实,比如像图画、照片比较真实的,而中国艺术比较注重写意的表达,有意境比如中国画中的大写意山水、花鸟,所以中外艺术的对比是一种“意”的表达与一种“实”的表达。“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书法其实最早是用来实用的,并没有所谓的意境美,那么为什么书法艺术能够产生这种意境美呢?我想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国汉字的起源是象形文字,对物象进行简单的概括描写,在文字被创作的过程中包含着书家的情感,在书体演变中逐渐上升到艺术层面,继而产生一种意境美。第二,毛笔的加入。蔡邕曾说过:“惟笔软则奇怪生焉。”[4]毛笔是是软的,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笔画、笔势,书家在创作时,一般都会写一些诗句,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借景抒情,寄情于物,字里行间传达出一种书法家的情感与性格,一种诗情画意,这种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是书法作品中产生意境美的重要渊源。[5]在《书谱》中孙过庭经常用几个字的牵连与墨的浓淡来表达自己,用墨的浓与淡形成对比更有一些枯笔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孙过庭的情形。书法的情性在草书作品中出现的更多,唐代是经济、政治、文化非常繁荣的一个朝代,期间出现了众多的书法家有楷书为代表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草书为代表的有张旭、怀素和孙过庭。他们这些书法家的作品都能体现情性。 第二章“哀乐“与书家写意论 “哀乐”是泛指平日生化中的悲伤和快乐,书法中的哀乐就是表现书家情感。一个书家写的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风格,这也体现了书法家“哀乐”的即时性与即兴性,并形成了这种“哀乐”式的抒情方式。王羲之写《姨母帖》心情凝重,笔锋圆浑遒劲,表达了王羲之心情十分悲痛等。王羲之的《兰亭序》用笔细腻,笔法精湛体现了当时与好友集会时的欢快,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死的淡忘,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侄子颜季明所作通观《祭侄稿》,《祭侄文稿》通篇都表达了颜真卿的悲痛之情,通过笔画的凝重与其中的勾画可见颜真卿当时的伤心和对叛军的痛恨,这是对书法中“哀”的诠释,《祭侄文稿》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用笔圆润遒劲,心情复杂,表现了苏轼在黄州的凄惨。书法家的作品能达到哀乐的人很是不容易,天下三大行书都具有哀乐的写意观。在艺术范畴如书法之中,由于不强调时间流动的步骤特征而使其抒情基本上依赖于固有稳定性格;而时间艺术如音乐,则由于在时间流动的过程中感情一直在起伏变幻而无法让其凝固在空间里,因而它较偏向于“哀乐”型的抒情。[6]在书法艺术中自古至今都是情性与哀乐共存的都可以通过笔画和结构等形式来表达。

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自古以来,美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美术学也在不断的发展中。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美术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美术学毕业论文范文篇一:《美术鉴赏论文格式》 引言 世界美术分东西方两大体系,两大体系又衍生出不同的美术创作,产生出美术视野的多元性,就绘画而言,东方绘画以中国为代表,我们就以东方艺术的一个代表——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支流西方风景画进行比较,看看中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首先是两个画种几乎相近的起源;其次是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最后我们看看中西方风景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异同,以及工具材料上的区别。 正文 一、起源及发展的比较 (一)起源及发展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据有关文献记载,顾恺之当时就曾画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庐山图》、《望五老峰图》等山水画。另外据史料载,当时的夏侯瞻有《吴山图》,戴逵有《吴溪山邑居图》,戴勃有《九州名山图》等山水画问世,可惜都已经失传,所以我们无法具体知道当时山水画的概貌。⑵画论的出现,就证明山水画艺术即将迈上正确发展的轨道。这样一直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山水画才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成熟了,并渐渐形成了独立的画种,出现了一大批专画山水的大师。在起源上,中西方的风景画是大致相同的。在西方的艺术史里,15世纪初期尼德兰的抄本装饰画上,已经出现了风景在画面上占很大比重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风景和早期的中国山水画同样的命运,只是作为人物的搭配。真正没有人物登场的纯粹风景画最早是以素描等小画面形式出现的。采取直接描写自然的写生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

美育论文-经验的自然与生态美育_论生态美育的现实性与超越性

每日快乐阅读:人们常说:做人做事,要学会“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确实,人生在世,只需要做到心存善意,待人善良就好。因为万事万物,都是守恒的。许多善良,都是一种无声的传播。你今日得到的所有福气,或许就是你昨日悄悄种下的善意。 1善良,是一种选择 曾经有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人,为什么要善良?有人说,因为善良,能让自己活得心安;有人说,因为善良,能给自己带来信任。而我觉得,善良,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选择。还记得之前坐高铁时,看到了暖心的一幕。在我进入车厢找到座位后,留意到前面坐的是一位拄着拐杖的阿姨。过了一会,有一对中年的夫妇从我身后走了过来。女的小声说了一句:“老公,我们买的座位上坐了一个阿姨,你看要不要让她离开?”男的摆了摆手,示意她不要说话,只是默默让自己的妻子坐在隔壁的空位上,而他自己则站在旁边。这一站,就站了2个小时。后来,那个拄着拐杖的阿姨终于下车了,女的心疼地问道:“路程这么久,即使要让座,让一会就好了嘛,干嘛全程都站着呢。”男的说:“没关系的,人家不方便这么久,我们才不方便一两个小时,算什么呢!”听到这话,作为旁观者的我也深受感动。施比受更有福,尽一己之力给予别人方便,收获回来的,便是无穷的温暖。 善良,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更是一个人最大的格局。善良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怀着真诚和厚道的心,做人安守本分,做事于心无愧。如此,既能让自己安心,也能赢得人心。古语有云,人善人欺天不欺。上天,绝不会辜负一个坚持善良的人。

2种一颗善因,结一份善缘 听过这么一个小故事。春秋时期,有个叫赵盾的人赶路时,遇到了一个奄奄一息的人。一问之下,才知道那人在回家路上遭到抢劫,盘缠和干粮都被劫走了。于是,赵盾送给他一些肉干,又留了一点盘缠给他,然后就默默走了。一转眼,两年过去了,赵盾仕途遭遇麻烦,被人暗算追杀。在逃亡之中,一个士兵追了上来说:“请您上车快跑,我来保护您。”赵盾又惊又喜,问道:“你为什么救我?”士兵说:“您不认得我了?我就是当年你在路边救过的人。”说完,士兵便以命护赵盾脱险。赵盾万万没想到,自己无意种下的善因,能结下善缘,在关键时候救了自己一命。卡耐基说过:“如果我们想交朋友,就要先为他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生命,说到底,是一种回声。即便此时此刻,你默默付出了善意,不求任何回报,那么将来的某天,你也能在别人身上感受到无声的善意。这,就是善良的力量。正所谓,存善念,才会结善缘。善良,有时候就像一颗种子。你今日撒播了善良的种子,看似毫无收获。但实际上,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待硕果累累之时,善意就会悄悄来到你的身边。 3真正的善良,大多是沉默的 有人说,人生是个圆,坚持善良的人,总会有好报。是啊,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有困难的时候。你今天帮助了别人,日后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有人悄悄在背后帮你一把。之前在下班途中,看到路上有一位老人摔倒了。这时候,一个小伙子从远处小跑过去,准备

(完整)论艺术的真实性

论艺术真实的特征 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活动是作家、艺术家正确的真实观、审美观同客观生活相结合的产物.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景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涵、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认识与感悟。本文从艺术真实的内涵、特点出发“何谓艺术真实”“如何实现艺术真实”“读者或观众的艺术真实”三个方面探讨重点分析作家如何运用艺术真实原则和读者或观众怎样才能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真实作简要分析。通过生活真实和生活现实去追索根据原则要点去研究讨论。 一何谓艺术真实 什么叫艺术真实呢?文学创造既然同人类的其他创造物质的与精神的一样是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自觉的创造活动那么它必须有自己所遵循的原则。这就表明文学创造存在着艺术真实的要求。作品有真实性才能使读者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才能为之所吸引所感动从而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和精神上的享受.古今中外的艺术家、理论家都把“真实性”视为艺术的声明。我国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诗有借色而无真色虽藻瑰实死灰耳。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说“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 一部作品如果缺少生动的细节就象人只有骨架没有血肉无法动人.要使作品真实必须加强细节的真实描写。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则往往因细节的失真而破坏了作品的真实性。现实生活中哪里有这些有神奇功能的人物或神仙鬼怪之类的。然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却集中代表了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的人民的要求和愿望因而也就使我们感到的是另一种艺术的真实.千万不能按科学真实的要求去检验艺术真实否则极可能否定了艺术真实。艺术真实同生活真实、科学真实加以区别之后显然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现实生活相为统一也不像科学真实能够验证与回归原位。概念内涵与规定如下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指艺术形象所反映出的生活本质的某些方面及其表现形式它是作家、艺术家正确的真实观、审美观同客观生活相结合的产物。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景中表现对

艺术与生活作文(精选10篇)

艺术与生活作文 艺术与生活作文(精选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艺术与生活作文(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水头的“11月6日”交流会到了,我和父母来到了停车场,乘车到了水头。 车在大盘前便停了。那一堆又一堆的人群,就像一片海洋。我们下了车,很快成了海洋中的波浪。向前走着,我不断地在出售书本出售仓鼠金鱼等动物的摊子面前停下脚步,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些出售的物品。走着走着,前方有一个聚集着一堆人的小摊,我立刻拉着父母走了过去。 这是一个给人画像的摊子。中间坐着一个不过40来岁的中年人,他戴着牛仔帽,身穿一件有些凌乱的土黄大衣,他有一双明亮清澈的眼睛,可是他脸上的皮肤却不是黄色,而是一种红色,一种被火烧出来的深红色,那深红色覆盖着他的一整张脸,只有戴着牛仔帽,帽沿才能遮住那红色的脸。中年人正给一个青年画像,他一会儿轻笔细描,一会儿工笔速写,青年的轮廓很快浮现出来,接着,他一把青年人的表情回了下来,那微微弯曲的浓眉,轻轻咧开来的嘴角,带着些许细渣般的胡子。啊,这真是太像了。周围也出现许多赞叹声,“画得真好啊!”一个小女孩说。“太妙了,妙级了!”一个中年难人大声赞扬道。一个老人竖起大拇指,用不流利的普通话说:“太传神啦!画得栩栩如生!”……在赞扬声中,中年人将青年的眼睛也画好了,接着,将画嵌入画筐,递给青年,青年看着画,掏出一张100元的钞票给中年人,中年人双手接过钞票,从老土的钱包中掏出一张10元纸币,5元纸币……中年人清点了一下,一共70元。他双手紧握皱巴巴的钞票,递给青年青年这才满面笑荣地离去。 紧接着,一个老人立刻就走到中年人前,中年人拿了一把椅子恭敬地请他坐下,又开始了画像,又陷入了忙碌…… 画像,不仅是为了艺术,也为了生活。中年人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它毕竟是人,他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也许他的梦想不是十分远大,只为了吃饱穿暖;也许他的生活艰难无比,但他努力了,他尝试了,他超过了许多健全人,那些健全人面对困难,是否还能像他这样依旧乐观呢? 对人生有希望,对生命有希望。当上帝关掉一扇门时,他还会再打开一扇门,不要绝望,也不能绝望。人生路上遇到的困难,只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前进。 对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生活是艺术的来源,也有人认为艺术至上,它启迪生活,而我认为生活是艺术的来源,却又高于生活,并且是生活的缩影。 首先,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为什么这么说?马克思有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生活得到了保障,人们才有精力从事艺术创作,追求更高的境界。但这仍不足以创作艺术。因为艺术的灵感不可能凭空产生,它一定从生活中来。是艺术创作者们的生活经历使他产生了灵感。苏轼因梦见亡妻而悲痛欲绝,写下催人泪下的《江城子》;岳飞奋力抵抗金军,写下豪情万丈的《满江红》;李煜哀于悲惨的囚俘生活,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浪淘沙》…… 可见优秀的艺术作品,必定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促使他们创造出如此佳作。但荀子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艺术也应如此,它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因此,艺术应有高于生活本身的情感。它可以是《与朱元思书》中对宦海沉浮的厌倦,可以是画作《吃土豆的人》中梵高对穷苦人民的同情,甚至是我们最熟悉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对中华儿女的激励。有了这些独特的情感,才能创作出良好的艺术作品。或者也可以说,是这些艺术作品成全了创作者,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独一无二的方式。 但所谓高于生活,还可以是另一方面——启迪世人。《论语》使人恪守孝悌,《道德经》教我们

毕业论文-宋词婉约派的美学艺术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宋代婉约词派的美学艺术 专业: 学生姓名: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2015 年 9 月 15日

宋代婉约词派的美学艺术 毕业论文提纲目录 摘要 (3) 关键字 (3) 前言 (3) 一、题材绮丽香艳 (3) 二、结构曲折层递 (4) 三、语言柔婉清新 (5) 四、音律婉转和谐 (6) 五、意境曲折深远 (8) 六、表现手法细腻精微 (9) 参考文献 (10)

摘要:婉约派,中国宋词流派之一。多彩多姿、千娇百媚的婉约词为我国古典诗歌增添了无限光彩。同时,因其生动优美的意象和沉静幽远的意境而拥有独特的美学意义与价值。本文试从典型作品入手,分析、归纳宋词婉约派作品的美学特征及价值。 关键词:婉约词;审美特色;美学意义 前言 婉约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五年间,其表现手法在宋代得到很大的改进和发展,相继出现李清照、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欧阳修等一大批婉约派代表人物,诞生了大量的婉约词佳作。宋代婉约词与豪放词一起被誉为宋代最高文学成就,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意态,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一、题材绮丽香艳 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 婉约词最初来自对女性之美、女性之情和两性情感的表达。而这样的原初特性,一直显示在它的发展轨迹里,以至于人们形成了词为艳科的词体认知。男性词人对女性之美的描绘和对女性的相思情感的代为转达,在唐宋婉约词里蔚为大观。苏轼笔下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的资质幽洁女子、辛弃疾笔下灯火阑珊处的品格幽独女子、姜夔笔下燕燕轻盈,莺莺娇软那般声色两佳的女子、吴文英笔下长波妒盼,遥山胜黛的绝色女子等,这些美丽的人儿,吸引、陶冶、升华着读者对于女性美的渴求和辨认,成为唐宋婉约词吸引力的形成基础。 自后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词派开始,宫廷词,闺怨词等咏叹小女人情怀的作品步入文学殿堂。尽管到了宋代,在词作的兴盛时期,婉约词的主题发展为一种创作手法,并在内容取材上大大拓宽,但闺怨相思、离愁别绪、春花秋月、绮罗香泽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仍然是词作的一大主题。 宋初期词人晏殊与欧阳修, 虽沿承五代南唐令词的题材内容, 但一些婉约词已透露出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性情、学养与襟怀。北宋中后期, 柳永大量创制长调慢词, 这位落魄文人艺术创作上尤工于羁旅行役,使婉约词的形式和内容得以拓展。南、北宋之交的李清照, 由于女词人特殊的生活经历与遭遇, 她将国破、家亡之情感伤痛, 熔铸为词章。

试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试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试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作为在文学史上做出过划时代贡献的伟大诗人陶渊明,他的诗歌跳出东晋时代玄言诗的藩篱,给晋宋之交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他的诗歌内涵神韵明晰高远,透露着平淡自然的特色,诗风真切纯朴,不事雕琢,但并没有陷入浅薄乏味的泥淖,相反却醇厚有味,生活基础深厚;他的诗歌思想感情静穆深切,咏怀咏史诗作风格刚健、豪放,让人可以直接体会到作品中的真情实感,山水田园诗作寓情于景,情由景生,景物和情感相谐相生;他的语言色彩质朴清丽,没有堆砌的辞藻,没有不必要的修饰和浓墨重彩的铺展,因而作品清丽鲜亮;他的作品语言特质平淡新奇,通俗无奇的“田家语”使他的诗作近似口语化,读来感到朗朗上口,形象鲜明。 陶渊明诗歌特色分析关键词: 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九江)人,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晋宋之交年代的官宦之家,曾祖父官事开国元勋级人物,做过朝中大司马,爷爷和父亲都任过太守、县令等职位,到陶渊明之时家道已经中落。留存下来的作品有诗120多首辞赋3篇散文8篇[1]。 在两晋时期,笼罩在文坛的是玄言诗,并且统制文坛达百年之久,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纯粹是合韵的老庄讲义“合道家之言而韵之” [2]。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玄学渗入到诗歌上,而且玄学思想也渗透到诗歌的理性精神上去,并找到了合理的理性外衣。天降大任,陶渊明的粉墨登场,给晋宋之交的诗坛吹来了清新的风,给文坛带来富于现实内容,具有独特风格的创作导向。这也印证了刘勰所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3]的道理。

陶渊明诗歌大致分为两类:咏怀咏史诗和田园诗,其中后者的成就更高。因为他门第小,又和当时的诗风不符,其诗歌并没有得到当朝的认可,《诗品》也归为“中品”。然而这毫不影响其诗歌的伟大意义。肖统认为“其文章不群”、“独起众类”[4],就是指的是陶渊明诗歌朴素自然,清新高洁。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地位,一方面是他对诗歌题材的另辟蹊径,一方面是他的诗歌的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他的田园诗是在玄风影响下所对自然风光的亲近自然深入生活,对田园风光的生活感受的再现,这就使诗歌亲近了自然,有了审美价值和情感。 1 陶渊明的诗歌之所以“独起众类”,正是因为他的诗歌在神韵、感情、色彩、语言等方面,突出地表现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5]的艺术特色,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内涵神韵:明晰高远 我国的诗歌,特别是古代诗歌历来讲究诗作的神韵,有含蓄不尽意在言外一类,也有直抒胸臆透彻明晰一类。陶渊明的两大类诗作虽然诗风不尽相同,但都具备了独特风格。 (一)平淡自然。 真,是陶渊明诗歌的特之一,即天真自然,这来源于他:其一是做人很认真,反映到作品中也纯真,作诗自然去做,带有自娱性。其二是他的语言真诚,纯白描手法,显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譬如《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全诗一律白描手法,语言平淡通俗易懂,让人读起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感受到的是一片鲜活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和作者的志趣、心情,完全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因而给人的感觉十分亲切、自

毕业论文《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

师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王云娟 日期:二0一一年十月

目录 (1)容提要 (3) (2)关键词 (3) (3)总论 (4) (4)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意境高远,宁静之极 (5) (5)王维的边塞诗明朗清丽,有豪迈之气 (7) (6)王维的闺怨、赠友诗,深沉真挚,委婉动人 (9) (7)结论 (11) (8)参考文献 (11)

容提要: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山水田园诗意境高远,宁静之极,边塞诗明朗清丽,有豪迈之气,闺怨、赠友诗,深沉真挚,委婉动人。笔者以为,王维不同题材的诗歌作品,虽然艺术风格不尽一致,但究其根底还是有一以贯之的艺术特色,即诗歌的“和谐美”。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达到儒释道三家结合所倡导的“和”的境界的诗人,王维是其中的佼佼者。 关键词:诗歌艺术风格王维和谐美

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 汉语言文学专业 王云娟 王维(699-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原籍祁县,后迁至蒲州(今省永济),晚年他居住在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但是他在唐诗的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王维在青少年时期就富有文学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提升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对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前人总结了许多。比如说用“清”、“秀”、“远”三个词语来概括。所谓“清”,就是指王维诗歌的意境和风格具有一种清爽美好、雅洁不俗气的特征;所谓“秀”,就是指王维诗歌语言的清新秀丽;所谓“远”,

研究音乐创作中诗意性创作方式-音乐论文-艺术论文

研究音乐创作中诗意性创作方式-音乐论文-艺术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东方民族无论在思维习惯还是在美学理论上,都和诗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音乐创作中,诗性的表达也是众多作曲家所经常采用的方式,诗性成为古今音乐创作技法的构成性要素和结构性特征之一。诗性特征显见于徐振民管弦乐作品创作技法的不同层面,并体现为由局部到整体、由自发到自觉的历时性演变过程。这种诗意性表达的创作方式,为当代乃至以后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一条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创作思路,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开辟了一条多样化道路。 关键词:音乐创作;诗性表达;徐振民;创作技法; Poetic Expression in Music Creation:Taking Xu Zhenmins Music

Works as an Example Abstract:Oriental natio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poetry in both their thinking habits and aesthetic theories.In the creation of music, poetic expression is also the way many composers often use, and poet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music creation techniques.The poetic features are manifested in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Xu Zhenmins orchestral creation techniques, and are embodied in the process of diachronic evolution from local to the whole, from spontaneous to self-conscious.This poetic expression provides a creative thinking for contemporary and even later music creation, and opens up a variety of way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excellent culture. Keyword:music creation; poetic expression; Xu Zhenmin; creative techniques;

表演系毕业论文(8篇电影学院范文)-表演论文-艺术论文

表演系毕业论文(8篇电影学院范文)-表演论文-艺术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表演是由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三者共同作用形成的,通过表演者的舞台表演,可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从而完成艺术的交流与创造,好的表演与表演者可以促进文化与娱乐业的发展。本文整理了8篇表演系毕业论文,供广大毕业学子参考。 表演系毕业论文(8篇电影学院范文)之第一篇:论中国表演艺术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表演艺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认清各时期背景下表演艺术各门类的发展情况及特征,是加快我国表演艺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分类简述我国表演艺术各时期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情况及特征,有助于总结其发展经验,推动中国表演艺术

走向国家化大舞台。 关键词:表演艺术,戏剧,歌剧,交响乐,舞蹈 一、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 戏剧有中国戏剧和外国戏剧之分,中国戏剧又分为传统戏剧和新式戏剧。在这里,主要研究的是中国传统戏剧。中国传统戏剧是以表演者、表演场所、观众为基本要素,综合由戏文、杂剧、传奇、地方戏构成的戏曲和其他戏剧形态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发生期 此阶段从远古时代到春秋之前,又被称为原始宗教阶段。表演是一种严肃的宗教仪式行为,无主观娱乐性存在,是完全的仪式性戏剧。

(二)孕育期 此阶段从春秋开始,到两宋时期,又被称为民俗演艺阶段。表演呈现出仪式性渐弱,娱乐性渐强的特征,分为从仪式到娱乐的阶段(先秦至两汉时期)和从娱乐到艺术的阶段(唐、宋、金时期)。前一阶段的戏剧使民俗表演活动大盛。后一阶段的戏剧向戏曲艺术过渡,多种戏剧形态逐渐形成。 (三)成熟期 此阶段从宋元时期到20世纪后半叶,又被称为戏曲艺术阶段,可分为戏文、杂剧、传奇、地方戏四个阶段。传统戏剧逐渐成熟,以审美为主要特征的戏曲艺术是当时的主要表演形态,同时,产生了相应戏曲文学类型。 二、中国歌剧的发展

浅论诗歌的审美特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目录 一、诗歌的美学特征 (3) (一)诗歌充沛的感情…………………………………………………3-4 (二)诗歌丰富的想象…………………………………………………4-5 (三)诗歌凝炼的语言.........................................................5-7二、诗歌的美学表现 (7) (一)诗歌的形式与节奏 (7) 1、诗歌的形式 (7) (1)古典诗词 (7) (2)现代诗歌 (7) 2、诗歌的节奏 (7) (二)诗歌的修辞 (8) 1、比拟 (8) 2、夸张 (8) 2、借代……………………………………………………………8-9 (三)诗歌的个性化...............................................................9-11三、诗歌的美学欣赏 (11) (一)诗歌的阅读 (11) (二)诗歌的意境...............................................................11-12(三)诗歌的审美共性.........................................................12-13 参考文献 (13)

浅论诗歌的审美特征 摘要:汉语诗歌作为汉语言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类别,或存在方式。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美学特征,就汉语言文学而言,没有任何一种文学体裁的语言,比诗歌的语言更精练化。艾青说:“每一个诗人都是他的诗神”。也说明了诗无达诂。王朝闻先生说:“艺术欣赏者感受作品的美,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的活动,而是有其特殊复杂性的精神的活动”。“欣赏审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想象活动。”如果一个读者不了解诗歌的基本构成条件,美学特征,就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诗歌的审美,王朝闻先生说:“要以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和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互为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缺少对方,缺少对方,就无法进行建立这种互相依赖的关系”。下面我简单的规纳一下诗歌,这一语言文学艺术基本的美学特征和审美特征。 关键词:中国语言文学艺术汉语言文学现当代文学诗歌美学特征诗歌审美特征 引言 汉语诗歌是汉语言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表现形式,体裁样式。以后才有小说、散文、和戏剧文学等文学艺术形式。它来源于人们劳动生产、生活中,初始时与音乐和舞蹈三者合一,并不具有独立的形式。后来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社会的发展,诗歌才形成为一种独特文学体裁。在漫长的创作实践、欣赏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 一、诗歌的美学特征 (一)诗歌充沛的感情 诗歌最早依附于音乐和舞蹈,且歌且舞、可歌可舞。既有音乐声音的美感,又有肢体形态语言的美感。诗歌是创作者,诗人内在情感的产物。“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①人们在与自然斗争生存中必然会推动自身社会生活的更替变化。这就会刺激诗人内心的情感,“这种感情达到不可遏止的地步,诗人便要歌唱,并用语言文学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这就产生了诗歌”。“优秀的诗歌都是情感激烈喷发的果实”②。“愤怒出诗人”,一九七六年的春天,广大北京人民面对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和“四人帮”肆无忌惮的压制与迫害,自发的集会在天安门广场,发出愤怒的声讨。 《深切掉念周总理》③ 揪住天公头, 踏碎阎王殿, 怒问天地鬼神, 发出心底的呼喊: “还我周总理”,

吴梅村叙事诗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吴梅村叙事诗的艺术特色毕 业论文 目录 引言 (1) 一、“梅村体”叙事诗的诗史特征 (1) (一)“事俱按实” (1) 1. 多记咏历史事件 (1) 2.“诗真事当” (2) (二)以人系事 (2) 1. 皇亲国戚、王公贵族 (2) 2. 朝臣边将、大小官吏 (2) 3. 娼优妓女、民间艺人 (2) 二、“梅村体”叙事诗的表现手法 (3) (一)大量用典 (3) 1. 表达复杂难言的思想感情 (3) 2. 增加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3. 开拓诗歌的历史深度 (4) (二)重视语言技巧 (4) 1. 对偶 (4) 2. 合声律 (4) 3. 辞采 (5) (三)比兴手法的独特运用 (5) 1. 借比兴叙事 (5) 2. 增强含蓄之美 (6)

3. 丰富诗歌内涵 (6) 三、“梅村体”叙事诗的结撰艺术 (6) (一)线索:多条线索交织并进 (6) (二)叙述方法:顺序、倒叙、插叙的综合运用 (7) (三)情节:较大的跳跃性 (8) 四、“梅村体”叙事诗的讽刺艺术 (8) (一)含蓄 (8) 1. 寓贬于褒 (8) 2. 借古讽今 (9) 3. 客观冷静的描述 (9)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文献综述 (12) 致谢 (13) 一、“梅村体”叙事诗的诗史特征 众所周知,杜甫的诗歌被誉为一代诗史, 在文学史上树立了一个光辉的里程碑。“梅村体”就继承了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 特别是杜甫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当缘事而作”[2]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诗歌形式来表现那个时代的政治面貌。 (一)“事俱按实” “事俱按实”四字见于吴梅村为清初戏剧家李玉的著名剧作《清忠谱》所作序言[3],“事俱按实”之“事”指的是主要事实、基本事实,它是对李玉忠于史实的写作态度的肯定,也可以说是吴梅村自己写叙事诗的一个原则。吴梅村是抱着为一代兴亡存照的责任感去写诗的,所以他不杜撰、不虚构,处处遵循“实录”的原则。在写诗之前,他一定把有关史实调查得十分清楚详备了,才动笔。他所掌握的资料,往往比写进诗里的要多得多。也正是如此,“梅村体”很少有浪漫的气息,它们并不以想象的神奇、文笔的夸张取胜。但诗歌毕竟不是文献记录,在细枝末节上,他的歌行其实也有一些虚构。不过这样的描写在吴梅村的歌行中并不多,而且想象的部分几乎都是合乎事理、情理发展的,绝没有虚无飘渺之事和改变基本史实之事。 1.多记咏历史事件 清人说过:“梅村身阅鼎革, 其所咏多有关于时事之大者。”[4]这准确地道出了吴梅村史诗的首

(完整word版)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一、二者的基本概念. 1.生活真实。生活真实是文学理论概念。文学作品中“狭义的生活真实”,主要指实际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和事,即人物和事件合乎生活的常情常理,也就是合乎客观生活的规律和法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生态”,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是没有经过加工提练,没有经过人的大脑主观意识过滤的生活。它是自然的,原始的,粗犷的,真实的。广义的“生活真实"包括狭义的生活真实、历史真实和科学真实。 那么,什么样的作品可以采用生活真实呢?从创作实践来看,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历史题材,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等作品要求用生活真实,如果脱离了生活真实就不符合题材要求和写作要求,观众欣赏时就会说胡编乱造,弄虚作假。但是,即便这些题材和手法可以表现生活真实,但也与原始真实生活有距离。文学概念的生活真实,即真实性原则,不是模拟和照录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而是概括和开掘其中具有生活意义的真实事件.生活真实的意义。生活真实是基础,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任何艺术都来自于生活真实。没有生活真实作基础,一切文学艺术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文学艺术如果脱离了生活真实,靠主观臆想,胡编滥造,就没有了真实性,也就谈不上艺术真实。 2、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指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通过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艺术真实是艺术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格,是艺术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条件,是作家艺术家追求的终极目标.它是艺术作品善和美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作品艺术生命力的保障。艺术真实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艺术家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按照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自己的美学理想,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和集中概括,以反映生活的本质真实。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比如《红楼梦》,它就做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艺术真实的最高典范。 艺术真实的意义。艺术真实是艺术家主观思想和客观生活真实辩证统一的结晶。它源于生活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略论曹勋边塞诗主题及艺术特征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略论曹勋边塞诗主题及艺术特征开题报告

————————————————————————————————作者:————————————————————————————————日期: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编号 论文设计题目略论曹勋边塞诗主题及艺术特征 院系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本文主要对曹勋边塞诗进行主题分类研究并概括其边塞诗歌的艺术特征以期对他的边塞诗有恰当的认识 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曹勋诗作较平庸但因其一次北迁三次使金对边塞生活很熟悉所以他的边塞诗是不应被忽视的本文首先对曹勋生平及相关南北宋历史背景进行介绍然后对曹勋边塞诗的主题进行分类研究最后分析了曹勋边塞诗歌的艺术特色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 基础条件学界对边塞诗的研究已较成熟使我对边塞诗有了充分的认识虽然对曹勋的研究尚不充分但已有论述深刻的观点如钱钟书《宋诗选注》中对曹勋的研究等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于上个世纪编辑出版的《全宋诗》详尽搜集了曹勋的诗歌对本人的论文写作有很大帮助 研究路线本文目的在于论证曹勋边塞诗的价值故首先对曹勋的重要经历主要是使金进行介绍然后通过研读曹勋的诗歌尤其是其边塞诗对边塞诗主题进行分类最后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曹勋边塞诗的艺术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第三三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 〔2〕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出版1977年11月第一版 〔3〕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4〕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北京第二版 〔5〕孙望常国武主编《宋代文学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北京第一版〔6〕谢寿昌等编纂《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3年五月第二版〔7〕潘百齐编著《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8

公共艺术论文(10篇):基于文化批判理论的公共艺术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公共艺术论文(10篇) 内容提要: 基于文化批判理论的公共艺术研究 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特征 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现状研究 小城镇公共艺术多元化的可行性 建筑形态下公共艺术的精神语言 地域性的公共艺术规划研究 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的作用 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交互研究 基于文化批判理论的公共艺术研究基于文化批判理论的公共艺术研究 一、公共艺术与大众文化 毋庸置疑,“公共艺术”是一个外来词汇,出现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公共艺术兴起的直接原因是由一批画家、雕塑家组成的艺术家群体发起的“公共艺术计划”。然而,起源于艺术实践的公共艺术在概念界定上却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之中。确切地说,至今对于公共艺术概念的界定仍然莫衷一是。一方面,这是由公共艺术形式的

多样化决定的。从外延上看,公共艺术的类型十分广泛,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装饰物、园艺、城市公共设施,还包括戏剧、歌舞表演等艺术活动。另一方面,这还与公共艺术所隶属学科的多样性密切相关。目前,对公共艺术的研究不仅局限于美术学,对它的研究正逐渐趋向于跨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趋势。政治学、艺术学、美学、建筑学、环境学等等都将公共艺术作为研究主题而有所涉猎。因此,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对形式多样的公共艺术形态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必然存在分歧和差异。综合各种理解,基于各种界定的概念共识,本文的公共艺术指的是公共空间和领域中面向公众开放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面对公众的开放性决定了它与大众之间必然存在紧密的联系。那么公共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它是否就是一种大众文化形式?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有必要简要论述一下西方学界对大众文化的理解。在西方理论界中对于大众文化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文化商品化的结果,是文化工业的产物,大众文化具有欺骗性、重复性、同一性等特征。他们尤其批判了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作为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得到了充分强化,如果需要的话,它会以嘲弄的姿态对待古老的梦想、祖先的理想和至深的感受。”[1]另一种是以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为代表的对大众文化持乐观态度的理论。他们指出,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进行二元对立的划分是不合理的,大众文化自身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布达佩斯学派的乔治•马尔库什在其现代性文化批判理论中,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论定位与法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