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本类型学视阈下红色故事英译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以“沂蒙红嫂”故事为例

文本类型学视阈下红色故事英译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以“沂蒙红嫂”故事为例

文本类型学视阈下红色故事英译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以“沂蒙红嫂”故事为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双语讲述红色故事双声传播

沂蒙精神——沂蒙精神红色故事汉英平行语料库的构建及应用(202110452102)”和临沂大学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课程建设与教学

设计——基于‘沂蒙红色文化译写’社会实践的探索”(G2021M40)的阶段成果。

摘要:红色故事是一种特殊文本,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独特性。沂蒙红嫂故

事从女性化叙事视角,描述具体革命事件,并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进行

直接叙述,具有“文献型译本”和“文学型译本”的双重特征。本文从莱斯的文

本类型学理论视角出发,以沂蒙红嫂故事英译本中的语言标记和女性形象为翻译

研究对象,对特定文本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红色故事英译;文本类型学;翻译策略

一、引言

在中华外译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红色经典故事并加以译介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大力发展和丰富民族红色基因的需要。“沂蒙红嫂”红色故事写译,采用女性化叙事视角,描述故事主人公在革命时期所经历的具体事件,且对

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女性所面临的社会环境进行一定的直接叙述。作为以“红嫂”

这一特殊女性群体展现区域红色文化的革命故事,女性形象在译本中的塑造对英

语读者理解沂蒙地区革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红嫂”故事

注重历史脉络的梳理和主人公情感态度的呈现的风格,使该文本兼具“文献型”

和“文学型”文本的特征。[1]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文本类型学和“沂蒙红嫂”红

色故事的特点,对文本类型进行分析,以“讲故事”的形式传播沂蒙精神,以

“文本类型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找出不同文本的主要特点,从而选择不同的翻

译策略。

1.

文本类型学在红色故事写译中的应用

(一)莱斯的文本类型学

德国学者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提出文本类型的翻译理论模式,基于文本的功

能性和交际性,莱斯在语言功能分类(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感染功能)的基础上,把文本类型分为了三种: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操作型文本。莱斯认为,不同的文本功能最终导致文本类型的不同,从而影响翻译策略。

策略的选择要基于文本在内容,形式,功能方面是否与原文有对等的作用;

翻译实践中,若功能对等,译者可遵循原读者与目的语相似的文化思维来采取翻

译策略;若功能不对等,译者英译目的语读者为中心,采用复合目的语读者习惯

的语言形式来选取翻译策略。

(二)红色故事中的文本类型

沂蒙红色故事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文本按表现

方式可以分为三大类:以介绍特定历史时期、区域背景为主的文本;描述具体红

色故事发展经过的文本以及阐释事件影响和精神内涵的具有呼吁功能的文本。根

据其功能可划分为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

1.红色故事信息型文本

该类文本强调信息传达的内容及其准确性,给读者提供必要的历史背景和事

件信息,包括: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发展背景及革命发展事态等必要的历史、环

境信息。如《哑娘明德英乳汁就伤员》中对于当时革命进程的描述:1941年秋冬,日本军队大肆扫荡沂蒙山区,包围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事出突然,八路军

未能及时撤离完,其中就有彭小春。

2.红色故事表达型文本

该类文本强调保留原文本形式,通过语言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内容,注重呈现文本的语言美和作者的创造性。例如:明德英慌忙回到屋中,见被褥已被鲜血染红,彭小春因失血过多奄奄一息。明德英找遍了破屋竟无一滴存水!尚在哺乳期的她,毅然解开衣襟,将那世间最珍贵、最甘甜、最圣洁的乳汁,一滴、一滴地滴到他干裂的口中,不久,彭小春竟奇迹般苏醒了。

3.红色故事操作型文本

该类文本行文优美,蕴含丰富的感情意蕴,注重语言所要达到的呼吁及感染效果。翻译时,以目的语读者和接受效果为导向,迎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审美模式。译者要试图保留原文的呼吁作用,实现功能对等,必要时要抛弃原文的语言形式、内容和风格,以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重新组织译文使译文流畅,通俗易懂,以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如《梁怀玉贡献爱情为抗日》一文中对于其精神和贡献的阐述:在革命年代,从诸多像梁怀玉一样,渴望和平、为战争默默付出的女性身上,我们能体会到一种极为宏大的革命情怀和令人动容的奉献精神。

1.

“沂蒙红嫂”故事英译中的女性形象

通过三类文本的分析比照,在沂蒙红嫂故事的翻译实践中,应注重用文本类型学理论重视中国女性形象的跨文化建构。由于中西方性别文化的差异,文化作品的女性形象在跨文化旅行的过程中经常发生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融合,翻译与形象构建之间存在的多维度关系。

沂蒙红嫂系列故事,重视渲染其群像特征,使之代表沂蒙革命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具体的红嫂故事通过按照时间、事件发展顺序展开,围绕诸多女性的人生经历、参与革命的具体历程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不同于传统女性聚焦于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沂蒙红嫂系列故事中的女性形象侧重于呈现女主角作为独立个体的形象参与到革命事业及支援革命发展中的贡献者、牺牲者形象。这些特征与西方读者所追求的女性主义价值观相吻合,也成为探知翻译策略和与原作语言标记

做出调整偏移重要考察点。因此,译文在改写价值立场,突出女性形象及增强女

性自主性方面应有所调整。

1.

翻译策略的选择

(一)直译和音译

直译注重既保留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文体形式和结构,能传达文本的

意义、体现其文体风格,常见于文学文本的翻译。直译常见于红色故事译制中描

述部分的部分有关革命概念的处理上,既保留了红色概念的意义同时体现了具有

区域特色的文体风格。如:“红嫂”译为Red Sister;“妇女识字班”译为woman literacy class;“动参大会”译为the mobilization meeting;“抗日

革命根据地”译为resistance base

音译则是用发音近似的汉字翻译外来语,用于表示“发音”的汉字不再具有

其原本意义。部分专有名词失去文化内涵且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对应语言时,则

可以使用直译加音译法进行处理。如:“中裕村”译为:Zhongyu Village;

“于大娘”可译为Aunt Yu;“莒南县”可译为Junan County。当一些文化概念

或术语已经被目的语读者广泛接受时,可以接采用音译法:例如:“风水”可译

为Fengshui;“王于氏”译为Wang Yu

(二)意译

英、汉两种语言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是涉及到文学

故事时,相当多的句子和表达不能通过直译来进行,如果完全依照字对字的对等

译法会出现“汉化英语”,此时我们必须求助于意译。要求译者在忠实原文表述

的基础上,进一步摆脱文章结构的限制以达到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的效果。例如:旧社会女子地位低下,她甚至没有名字,只被唤做“小妮子”。译文:The

status of women in the old society was fairly low, let alone in such a remote village. She did not even have a name, and only to be called “little girl of the Wang family”.在这里将“小妮子”处理为“王家最小

的女孩”,有助于外国读者理解主人公没有名字,只是以家庭出生排序来称呼的

情况,从而对当时的女性地位有所了解。

同时考虑到红色故事歌颂女性事迹,在文本的意义表达上,“小妮子”这一

名称也指旧时中国的年轻婢女,翻译时回避使用了“bit”这样的形容词,避免

造成意义上的分歧,用中性客观的准确表述了该词的意思,且在语气上降低了女

性的地位之低,符合突出红嫂故事中女性独立正面形象的要求。再如:在这片素

有“山东小延安”之称的红色热土上,“沂蒙母亲”王换于缔造了一个母爱传奇。译文:It is here Yinan, the great land in Shandong known as “Yan’an Minor” that created the legend of “Mother of Yimeng”.

“热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长期居住过的或有深厚感情

的地方。”此处的热土旨在强调革命在此处的发展势头好,与具体的人并无太大

关系。在此我们应在翻译时意译延伸为“伟大的土地”。[6]既把握了意译“活”

的要求,同时终于原文的内容与情感内涵,较好地突出了文本的内涵。

1.

增译

增译法是指在翻译具有特殊文化蕴涵的文本时,由于中西方的文化思维差异,译者需要把影响目的语读者理解的带有文化内涵或历史含义的语言进行补充说明,例如添加一些短句或词语,使得原文的含义更加清晰准确地被表达出出来,使得

西方读者能更好地理解红色故事。如:父母为了彩礼钱将她嫁到了不远村里的于家,按照本地人的习惯改名为“于王氏”。译文:Her parents married her

off to Yu family in a nearby village at the price of two buckets of grain.

“彩礼”是中国婚俗文化中的特有概念,对于中国人看来说是比较熟悉的,

但对于西方读者来说这样的特殊概念知之甚少,若未补充说明具体的内容或许会

造成阅读障碍,在此,译者应增加对彩礼钱具体内容的补充。

(四)减译

减译通常是为了便于目的语读者更好理解原文,在准确传递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删除对原文理解不必要的引用和冗余信息,使译文在简洁明了的前提下,准

确传递故事的情节脉络。例如:烈士的孩子得到了细心的照顾,健康地活了下来,而她的4个亲生孙子却先后夭折了。译文:Thus, the martyr’s children survived with proper and careful care while her four grandchildren

died of disease and malnutrition. “健康地活了下来”是对前面烈士孩子的

状况进行的冗余描述,因为后面的转折词后描述的是主人公亲生孙子去世的情况,已经起到了表明事件结果的作用,故不需要再将此句译出。

(五)释译

释义旨在对原文中出现的一些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词汇和表达进行解释,以

便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体会原文丰富的感情意蕴,达到操作型文本所注重的呼

吁及感染效果。例如:尽管她再也无法听86个孩子唤她一声“娘”,但她无私

奉献的春晖滋润着沂蒙大地,激励着无数沂蒙儿女奋勇向前。译文:Although she could no longer hear “Mom” from her 86 children, her selfless motherly love is still nourishing the land of Yimeng and inspiring countless sons and daughters of Yimeng to step forward.

“春晖”一词出自唐代许浑的《孤雁》一诗,原义指春日的阳光,现也用作

母亲或师长的关爱。在翻译时,译者应将适用于文本的语境涵义向目的语读者进

行解释,使之能清楚地了解“春晖”一词的实际含义。通过对该词进行具体的描

述和说明来进行释义的方法,融入了原文包含的具体文化信息,使读者进一步体

会原文感情。

结语:莱斯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是对三类文本功能的合理阐释,为译者翻译

提供了科学的策略。同时,翻译红色故事文本不是简单的文字转译,应注重故事

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要求,及目的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审美习惯。翻译时,译者应

首先运用文本类型学的理论对文本进行分类,从而根据不同的内容及其功能选取

恰当的翻译策略,达到突出红色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特征,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文

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左岩.《诗经》英译的类型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0( 03) :128-160.

[2]邢驰鸿.请叫我汉克:第一民族混血儿对伐木业、生存及成长的沉思

录[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22.

[3]魏本权等.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4]王运鸿.形象学与翻译研究[J].外国语, 2018(04) : 86-93.

注:本文指导老师:临沂大学邢驰鸿

2

沂蒙红色故事多模态翻译传播的思考

沂蒙红色故事多模态翻译传播的思考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沂蒙红色故事短视 频译制及传播探究”的系列成果之一。 摘要:沂蒙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红色故事又是其重 要文化载体,在全媒体时代,对沂蒙红色故事跨学科进行多模态传播及翻译理论 研究对于沂蒙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沂蒙红色故事多模态翻 译传播现状出发,于翻译维度和多模态传播维度进行问题分析,对翻译术语规范性,沂蒙红色故事译写策略选择,多模态传播形式创新提出建议。以期推动沂蒙 红色文化打破地域限制,从“地方”走向国际舞台,对其他优秀地方文化传承和 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沂蒙红色故事;多模态传播;翻译; 引言 沂蒙红色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 与共”的沂蒙精神是沂蒙红色文化的核心和精髓,而沂蒙红色故事是沂蒙红色文 化重要载体,蕴含着宝贵的精神力量和时代价值。本文立足中国红色文化逐步走 向世界的外译大背景,对于沂蒙红色故事从翻译维度和多模态传播维度进行研究 和现状分析,以期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在世界舞台彰显中国文 化软实力,推动沂蒙文化打破地域限制,从“地方文化”走向世界。 一、多模态翻译传播 翻译研究长期以来以语言研究为中心,但实际上文本并非只有语言一种模态,在媒介形态与方式日趋丰富复杂的语境下,翻译研究有必要探索其他模态符号在 翻译过程中意义的构建与转换。多模态是指除文本以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 复合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多模态传播既包

括多模态话语即文字、图像、音乐、表情、等各种符号; 又包括多模态形式如海报、视频多媒体、语料库、自媒体公众号等多种媒介。 随着大众媒体的普及,不同媒介应用于各领域的传播之中。而模态和媒介有 着紧密的联系。不同媒介影响不同模态的传播翻译效果,多模态介入是翻译活动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Snell-Hornby(2009) 将多模态语篇分为四大类型: 由光和 声在内的技术和/或电子媒介传输的多媒介语篇,如影视作品字幕; 包括言语和 非言语表达不同模式的多模态语篇,如戏剧和歌剧中的声与光; 言语和非言语的 不同图画符号系统的多符号语篇,如漫画或广告宣传片; 用于口头表达的声媒语篇,如朗诵。多模态翻译拥有一些基础特征,吴赟(2021)提出了多模态翻译图 像语篇的视觉主导性、视听语篇的可表演性、超文本语篇的多线性、交互性与多 维符号性。 二、研究现状 各宣传部门强调要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近年来,学界对沂蒙红色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丰富成果。 1、沂蒙红色故事翻译现状 针对沂蒙红色文化独特的内涵和本质,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利用不同翻译理 论和视角对沂蒙红色文化翻译进行研究,不断挖掘其背后的理论和时代价值。苏 鑫(2019)针对沂蒙文化在地性提出在对沂蒙文化的对外翻译主体上,也应该注 重本地视角和他者视角的有效结合,寻找翻译目标语为母语的翻译者,并对沂蒙 地方文化具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在译介效果上能助力沂蒙地方文化走出去,强调 了沂蒙红色文化的多维路径传播、多模态传播趋势。邢驰鸿(2022)提供了沂蒙 红色故事多模态翻译传播探究新的视角和路径,为沂蒙红色故事译写更加“原汁 原味”提供新的翻译策略。 2、沂蒙红色故事多模态翻译传播现状 近年来,多模态翻译传播已成为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的研究热点,在 《译介学视角下区域文化对外译介研究——以沂蒙文化为例》(苏鑫2019)中

红色沂蒙故事简短范文(通用6篇)

红色沂蒙故事简短范文(通用6篇) 【篇1】红色沂蒙故事简短 1、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 1941年冬,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沂南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11月4日,八路军一名小战士在反“扫荡”中负伤,冲出敌人包围圈,跑到马牧池村西河岸边,在坟茔、树木间不停地躲闪、奔跑,敌人不停地寻找、追赶。 明德英看见了小战士的处境,迎上去将他拉进自家窝棚里,按在床上,盖上破烂不堪的被子。不一会,两个日本兵追赶过来,窝棚门矮得低下头都难走进去。日本兵发现她是哑巴,就比划着战士的身高、衣着,问她见到小战士没有。明德英毫不犹豫地朝西山指了指,两个日本兵急忙朝西山追去。 日本兵走后,明德英上前揭开被子,发现小战士因伤口流血过多,已经昏迷过去。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来不及烧水做饭,毅然将***塞进小战士嘴里,乳汁一滴一滴滴进战士的嘴里……小战士终于得救了。 随后,她又和丈夫杀了家中仅有的两只鸡,做成鸡汤,一口一口地喂给小战士。她还天天用盐水为他清洗感染流脓的伤口。半个多月后,小战士伤愈归队。 2、沂蒙六姐妹

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中、淮海战役中,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纳军鞋、护理伤病员等。 战役期间,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着,操劳着,每天来回20多里山路。据不完全统计,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她们带领全村为部队纳军鞋500多双,她们还经常在村子,前线搞宣传,鼓舞士气。沂蒙六姐妹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大众》发表了题为《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的革命献身精神,称她们为“沂蒙六姐妹”。 3、为了中国革命奉献了无私无畏之爱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祖秀莲 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沂蒙山的烟庄举办了一个特殊婚礼,嫂子春英抱着公鸡替当兵的小叔子拜堂娶了月芬。妇救会长兰花带领村里仅有的妇女和老人忙着一项艰巨的支前任务,两、三天内摊五千斤煎饼,收五千斤马草和二百双军鞋。 春英一家为摊煎饼熬了两个通宵;童养媳黑燕为做军鞋挨了婆婆的打;秀秀在六纵当兵的哥哥大壮请假回来探望生病的娘,结果中了爹的计被锁在地窖。黑燕召集小鹤、秀秀、月芬要点燃自家的场院屋,用“调虎离山”计救大壮。 战事又紧,新的支前任务派了下来,可是公粮一时半会运不到,于是乡亲们四处筹粮。月芬赶了几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粮,恰与正在奔赴前线又素未谋面的丈夫擦肩而过,成了终身的遗憾。

文本类型学视阈下红色故事英译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以“沂蒙红嫂”故事为例

文本类型学视阈下红色故事英译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以“沂蒙红嫂”故事为 例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双语讲述红色故事双声传播 沂蒙精神——沂蒙精神红色故事汉英平行语料库的构建及应用(202110452102)”和临沂大学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课程建设与教学 设计——基于‘沂蒙红色文化译写’社会实践的探索”(G2021M40)的阶段成果。 摘要:红色故事是一种特殊文本,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独特性。沂蒙红嫂故 事从女性化叙事视角,描述具体革命事件,并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进行 直接叙述,具有“文献型译本”和“文学型译本”的双重特征。本文从莱斯的文 本类型学理论视角出发,以沂蒙红嫂故事英译本中的语言标记和女性形象为翻译 研究对象,对特定文本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红色故事英译;文本类型学;翻译策略 一、引言 在中华外译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红色经典故事并加以译介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大力发展和丰富民族红色基因的需要。“沂蒙红嫂”红色故事写译,采用女性化叙事视角,描述故事主人公在革命时期所经历的具体事件,且对 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女性所面临的社会环境进行一定的直接叙述。作为以“红嫂” 这一特殊女性群体展现区域红色文化的革命故事,女性形象在译本中的塑造对英 语读者理解沂蒙地区革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红嫂”故事 注重历史脉络的梳理和主人公情感态度的呈现的风格,使该文本兼具“文献型” 和“文学型”文本的特征。[1]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文本类型学和“沂蒙红嫂”红 色故事的特点,对文本类型进行分析,以“讲故事”的形式传播沂蒙精神,以

红色沂蒙故事【6篇】

红色沂蒙故事【6篇】 红色沂蒙故事篇1 “八百里沂蒙,每一个山头都燃起过烽火;长达12年的人民战争中,120万沂蒙儿女拥军支前,涌现大批可歌可泣的沂蒙红嫂……”1月3日,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纪念馆里,一场情景式现场教学正在进行。 讲解员程圆,正在为来自省内各地的100余名基层党员干部讲述着“沂蒙母亲王换于”的故事,将学员们的思绪带回到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 1939年夏,日寇来沂蒙山“扫荡”,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搬到了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由于战乱磨难,部队干部的孩子都很消瘦,王换于疼在心里,随即向部队建议,开办战时托儿所,挑起了抚养和照顾革命后代的重担。托儿所最多的时候养育着50余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出生仅3天。 “给革命后代吃奶,给咱自己的孩子吃粗的吧,咱的孩子没了还能再生,咱可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对于战时托儿所里的每一个孩子,王换于一家都用生命来呵护。为了抚养革命后代,王换于家4个亲生骨肉先后夭折…… 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幅幅生动真实的画面,一句句朴实无

华又激荡人心的话语,让现场的学员们纷纷为之动容。 冬日的暖阳洒在这座历经战火洗礼的石头房院落里,院里“沂蒙母亲王换于”主题雕像熠熠生辉,仿佛勾勒出一幅厚重的油画。依托保留完好的抗战时期古山村风貌建设的沂蒙红嫂纪念馆,设有红嫂主体展馆、红嫂生活体验、沂蒙红色遗迹等7个展区,再现着沂蒙革命历史。 “这是沂蒙红嫂群体展室,展示了沂蒙山区200多位红嫂的大义壮举……”跟随程圆的讲解,学员们聆听着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红嫂故事: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明德英、永远的新娘李凤兰、毁家纾难的王自生、许婚动参的梁怀玉、爆破英雄公成美…… “‘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沂蒙红嫂的故事充分展现了沂蒙人民的大爱情怀,这种情怀,是红嫂精神的本质所在,更是广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来自临清市的基层党员干部魏付军热泪盈眶。 “妇女顶起半边天,关键时刻能顶起一片天……”在报告厅里,在孟良崮战役中率领妇女用肩膀扛起“火线桥”的“沂蒙大姐李桂芳”的女儿,正在进行一场《我的母亲李桂芳》的报告会。 “红嫂后代的现场讲述,以亲人的身份和视角,再现真实历史,使学员能够近距离感悟沂蒙精神和红嫂力量。”参观者朱胜荣感慨地说。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现场教学接近尾声,学员们激情地唱起了1940年诞生于沂

【红色故事】沂蒙红嫂故事——永远的新娘

【红领巾讲红色故事】沂蒙红嫂故事——永远的新娘 李凤兰,蒙阴县蒙阴镇李家保德村人。16岁参加妇女识字班,被推选为指导员。 1945年4月,经媒人介绍,与蒙阴城东关村的王玉德订了婚,并约定于次年10月19日完婚。但在距婚期不到两个月的时候,王玉德参了军。在未婚夫参军不在家的情况下,母亲建议李凤兰推迟婚期。但她想到,王玉德从小失去父亲,母亲又常年有病,为了支持王玉德,帮助照顾家,于是决定嫁过去。她说服父母,按照当地风俗,由嫂子怀抱大公鸡陪她拜堂成亲。嫁入婆家后,为了让丈夫安心作战,她一人照顾婆婆,四处求医,为婆婆煎汤熬药,操持家务,耕种田地,并积极拥军支前,成为村里妇女的榜样。 1947年1月25日,丈夫部队恰巧路过村子,不巧李凤兰回了娘家,婆婆马上派人去叫,她为了看看从未见面的丈夫,一口气跑了十几里山路回到家。没想到,等她回家后,丈夫和部队已经走远了,她心里有说不出的惆怅。 李凤兰为支持革命曾把自家300斤粮食加工成面食献给前线,并不停地做军鞋。为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她总在鞋里绣个“心”字,希望有一天丈夫可以穿上自己亲手做的军鞋。 1947年8月的一天,李凤兰收到丈夫的信,她捧着信,一遍遍看,牢牢记住了丈夫的新地址:三营八连三排九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凤兰苦苦等待着丈夫归来。直到1958年的一天,蒙阴县民政局送来了政府发下的烈士证书。原来王玉德参

军后,早在莱芜战役中就牺牲了。由于当时部队南征北战,又加上通讯不方便,未能及时通知当地政府。李凤兰听到丈夫牺牲的噩耗后,痛苦地昏睡了三天三夜。只有30岁的她今后可怎么办?许多人劝她改嫁,但她放不下婆婆,毅然决定不改嫁,一直陪在婆婆身边,伺侯婆婆,为其养老送终,被人们称为“永远的新娘”。后来,由政府出面,李凤兰抱养了一子一女。 新中国成立后,李凤兰积极参加国家建设,从农民变成劳模、妇女主任,成为县人大代表。电影《沂蒙六姐妹》中,月芬就是以李凤兰为原型创作的。1959年,中共蒙阴县委和蒙阴县人民政府联合授予李风兰“模范烈属”光荣称号。 1992年3月,李凤兰被山东省妇联、省民政厅和山东省军区政治部命名为“山东红嫂”,并被授予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教学价值之实现—以《荷花淀》《党费》的女性形象比较赏析为例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教学价值之实现—以《荷花淀》《党费》的 女性形象比较赏析为例 2 山东省临沂第二十四中学 摘要:陶冶式教学可以有效实现“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语文价值和育 人价值。本文以《荷花淀》《党费》女性形象比较赏析案例为例,从情境创设、 活动设计、语言聚焦、价值融合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为落实任务群教学 价值提供范式借鉴。 关键词:陶冶式教学革命传统作品教学价值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是普通高中语文教材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 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革命传统作品具有面向核心素养培育的 语文价值、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政价值和联系生活实际的当代价值等三大 教学价值[1]。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教学,需达成“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 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学习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感受其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2]的德 育目标。我们以学习任务群中的“感受作品中革命志士和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为突破口,结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苦难的新生”中的两篇文学作品《荷 花淀》和《党费》的比较阅读,以这两篇小说中“水生嫂”和“黄新”的人物形 象比较赏析为例,结合教学实践,简要探析革命传统作品陶冶式教学的路径。 一、情境创设,以音乐实现陶冶性教学的兴起

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教学中,结合本地的红色教育资源 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引发学生对革命传统作品的“共情”感 受。上课伊始,播放歌曲《沂蒙颂》,熟悉的旋律快速将同学们带入陶冶的 场域。通过展示史料导入:“听到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大家一定会首先想到 《沂蒙颂》中的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红嫂原型来自于真实故事,是沂蒙山千 百个杰出女性的群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的姐妹们踊跃支前,烙 煎饼、送军粮、做军鞋、救伤员,几乎承担了全部战争后勤任务,锻造了军民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今天,我们一同来看看革命战争时期的另 外两位女性形象,看看在她们身上‘小我’与‘大我’是如何融为一体的。” 音乐是陶冶性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手段,体现出“诗教传统”。“蒙山高, 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诗可以兴”,质朴动人的歌词使学生在陶染与感化中,身心得以涵养,精神得 以澡雪,人格得以升华。沂蒙红嫂在革命战争年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 鱼水情,这与“中国革命传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赏析”的课程内容贴合,导入自 然流畅,又能迅速将学生带入到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陶冶的共情场域,为陶冶性 教学做好情境准备。 二、活动设计,用课本剧的形式浸润陶冶 为通过编演课本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感受人物的理解力和塑造 形象的表达力,实现文本内容在学生心中的立体化、形象化,我们设置了这样的 情境:“假如你是一名导演,要将两部作品排成电影,你将怎样结合文本设计情 节和形象?请选择一个角色,为演员说说戏。” 借助抗日战争时期的服装和道具,选用《荷花淀》“夫妻话别”部分的文字,在课前即指导学生饰演水生和水生嫂。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基 本功的要求是多方位的,其呈现出的效果也往往出其不意。在陶冶性教学策略下,保留了“月下编席”部分的优美语段描写,如:“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 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论女性主义教学法在文学欣赏课程中的实践——以现当代女性文学欣赏课程为例

论女性主义教学法在文学欣赏课程中的实践——以现当代女 性文学欣赏课程为例 吴春 【摘要】女性主义教学法主张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倡导建立师生间民主与平等的关系。现当代女性文学欣赏课程以批评与思考教学法、情景与体验教学法、差异教学法三种教学法为主,引入社会性别分析法,运用女性视角、使用女性话语解读文学文本,以提升学生对文学的感悟力、想象力、鉴赏力和评判力,培养平等的性别意识。 【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2(011)003 【总页数】4页(P297-300) 【关键词】女性主义教学法;女性文学;刻板印象 【作者】吴春 【作者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1 “女性主义教学法”(Feminist Pedagogy)一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包含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的意思。广义而言,凡是与女性主义相关的知识学习和传授都属于该范畴。对于课堂教学,女性主义教学法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某种知识,更

重要的是要使学习者成为具有自主性的知识拥有者和研究者,学生主体的地位更加明确,力求打破老师作为唯一的知识权威地位,强调平等、倾听、激励、合作与分享。狭义女性主义教学论的批判重点,是指出传统知识、包括其构建和传授实际是社会优势群体的一种权力。其分析方法和途径最初被女性主义者应用于妇女研究项目,后来被应用于教师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1]。本文所讨论的是广义的女性主义 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现当代女性文学欣赏课中的运用。 女性主义教学法认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赋权、重视知识产生的过程、以对话、参与、经验为核心的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个体经验、差异和多元文化,把自我经验投入到持续的反思过程,提倡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共同努力整合和增加知识,努力使学生成为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者[2]。这也就形成了女性主义教学法的特色——教学中创设 一种开放的、民主的过程或氛围,强调的是权力和经验的分享;创设一个鼓励冒险、积极思维和反馈的积极的课堂,形成成长、更新、活鲜和可持续的课堂。 女性主义教学法在实践中突出增权(或称赋权、授权)、群体、领导力三个主要概念。增权是指人能支配自己的生活,制定自己的生活议程,获得技能,建立信心,解决问题,学会自立。于课堂而言,要求营建为一个“自由环境”,鼓励学生发挥能动性,参与课堂,在课堂中获得技能,建立信心,解决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群体,指关注现存权力结构中的边缘群体,以此为基点创造一个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课堂氛围,个人经验和信心在群体合作中得到验证和培养。领导力,即注重个体经验,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女性主义教学法认为,领导力是实践女性主义信念与意志的具体体现,是一种特殊的增权形式,因而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3]。 女性主义教学法包括社会性别模式和解放模式。本文重点讨论社会性别模式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运用。该模式认为,传统教育与知识看似无视性别,实际上是父权制在知识领域占统治地位,埋设了女性特有的知识体验。性别模式则大力铺展包含女

基于语料库的《推拿》英译本对人物话语和心理描写的处理——以金嫣为例

基于语料库的《推拿》英译本对人物话语和心理描写的处理 ——以金嫣为例 葛永莉 【摘要】借助茅盾文学奖作品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子库——《推拿》汉英平行语料库,对小说《推拿》中人物金嫣的话语描写和心理描写同其英译本进行对比,考察两种描写方式的转变对塑造人物性格的影响及与叙事距离的关系.研究发现,英译本中话语和心理描写处理方式的改变使人物金嫣的性格弱化了,且英译文有明显地拉开读者与人物间叙事距离的趋势. 【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3)005 【总页数】6页(P56-61) 【关键词】《推拿》;金嫣;话语和心理描写;人物性格;叙事距离 【作者】葛永莉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话语描写和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话语描写能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则通过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更加完整地展现人物的形象。心理描写对小说情节的发

展、揭示人物性格与关系以及烘托环境气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1]。作为小说重要 组成部分,人物话语和思想表达方式是控制叙述视角、叙事距离和变换感情色彩的工具[2]。毕飞宇被认为“是当代男作家中最关注女性命运的人”[3],其长篇小说《推拿》于2011年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之后由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和夫人翻译并出版了英译本。借助茅盾文学奖作品汉英平行语料库①的子库——《推拿》汉英平行语料库,通过观察、统计和分析发现,葛浩文夫妇英译本对原文人物金嫣的话语和心理描写的处理有变化,而这些变化对金嫣性格的塑造以及其与读者间叙事距离的远近造成了影响。 小说中对人物的思维活动(心理描写)和言语活动(话语描写)的表现方法基本相同,Leech和Short按叙述者的介入程度,对与叙事视角密切相关的人物话语及思想 的表达方式进行分类[4]344。胡壮麟与刘世生给出了以上分类的汉语对应:话语 表达方式——言语行为的叙述体、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直接引语和自由直 接引语;思想表达方式——思想行为的叙述体、间接思想、自由间接思想、直接 思想与自由直接思想[5]。其中,直接引语是表达人物话语的常规,间接思想是表 达人物思想的常规[6]。为了辨析不同类别话语和心理描写之间的关系与差异,文 中引用Leech和Short的图例加以说明[4]344。 最直接的会话内容由说话人说出来,通常用直接引语引出说话者的话语内容,而思维活动发生在人物的大脑中,读者不可能确切知道一个人真实思维的全过程。如图1和图2所示,在常规的左侧,叙述者的影响较明显,读者往往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待人物的思维活动;随着箭头所指的方向,叙述者的影响越来越弱,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当箭头到达最右端时,读者就会以人物的立场和角度来看待事物与问题,并分享人物的情感与思维。小说所塑造的人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越近,读者所能感受到的人物性格特征越明显,作者所营造的文体效果就越强。这种不同类别描写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性别与叙事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2019年文档资料

性别与叙事: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电影的诞生宣布了人类娱乐消遣业作为一种独立行业正式产生。“作为一种大众娱乐方式,电影问世一百多年来,它的迅速发展早已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世界的经验积累和传播需要。”[1] 美国的丹尼尔 ?切特罗姆曾就电影的作用发表过意见:“电影的诞生标志着一个关键的文化转折点,它巧妙地将技术、商业性娱乐、艺术和景观融为一体,使自己与传统文化的精英显得格格不入。”[2] 进入 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虽然有走向边缘的趋势,但它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尤其是当电影和电视联姻之后,“打开电视看电影”成为众多老百姓日常娱乐的重要方式。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既要成功地获得主流话语的认同,又占有市场份额是中国电影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与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相比,强调大众趣味的商业电影更显其大众化,占领了 90%以上的电影市场。提及商业电影我们不由自主会想起张艺谋。他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个艺术与商业维台的成功经验。尽管人们曾从各种各样的角度谈论张艺谋的电影,却很少有人提及他的影片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女性意识问题一 电影叙事意义上的女性意识包含两个含义,一是指影片编导或影片本文中应蕴涵、具有和体现出女性独立自主、自强自重的精神气质和男女平等、互敬互补的平权意识。二是指影片编导和影片本文不把女性形象作为男性的被动观赏对象,而是力求刻画和呈现女性自我的命运遭遇、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的形象塑造意识[3] 。以此为参照,笔者认为,

张艺谋的一系列电影中,女性意识依然遮蔽在男权话语之中,影片仍然未逃脱“女人被讲述” 的传统模式。尽管表面上看,女性形象在张艺谋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大红灯笼》中,老爷只剩下了声音:在《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的回忆使叙事表层以母亲为主,突现母亲的美丽、勇敢、执着和痴情,父亲完全成为母亲的陪衬,成为一个符号和回忆,在《英雄》中每个故事都离不开美丽的女侠飞雪,她那曼妙的身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有论者认为他的电影以。女性神话”张扬女性意识,可以挤进女性主义话语的潮流 [4] ,然而,重要的不在于女性占了多大份量,而在于女性究竟是如何出现在电影中。纵观所有张艺谋电影,其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情欲型一一“我奶奶”,菊豆,颂莲以女性及其女性欲望作为向西方世界展示东方风情的载体,一种面向西方的东方主义策略被张艺谋一再使用,成为填平艺术性与商业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鸿沟的有效手段。《红高粱》是始作俑者,而《大红灯笼高高挂》则是其中最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 《红高粱》中的“我奶奶”出嫁的路上惊心动魄的颠桥风俗、血色高粱地中的激情野合、原始的酿酒方式,《菊豆》中古老的、原始的酿酒方式,《菊豆》中古老的染坊、菊豆与天青之间的乱伦,《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幽深、封闭、牢狱般的古宅深院,清冷夜色中暧昧的红灯笼,美丽却怪异的东方美女间无休止的明争暗斗,共同构成了在西方观众眼光中奇观式的东方历史场景。无论是“我奶奶”、菊豆还是颂莲,她们不仅是男性的欲望对象,同时她们本身也是欲望主体。“我奶奶”坐在出

女性话语权的建构——以《慈悲》为例

女性话语权的建构——以《慈悲》为例 女性话语权的建构——以《慈悲》为例 孙瑜,武少燚(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72)摘要: 美国现代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慈悲》为读者呈现了美国殖民地初期女性叙述声音的魅力,文章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代表人物兰瑟关于叙述声音的理论,通过分析作品从叙述声音角度对女性话语权的建构,揭示建构女性话语权的重要意义,以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教关键词 :慈悲》为读者呈现了美国殖民地初期女性叙述声音的魅力,文章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代表人物兰瑟关于叙述声音的理论,通过分析作品从叙述声音角度对女性话语权的建构,揭示建构女性话语权的重要意义,以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教关键词》中故事所处的时代(17世纪80年代),正值北 美殖民地初期,不同肤色女性在此汇聚,小说中每位女性从叙述声音层面展现出她们为建构女性话语权所做的努力,富有时代魅力。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代表人物苏珊?S?兰瑟的理论,从女性主义叙事声音切入,解析作者在话语权缺失的情境下,如何通过作者型、个人型以及集体型叙述声音建构女性话语权,以及作者建构这一权力的创作意旨。 一、女性话语权的缺失法国后结构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提出 权力话语理论,认为话语是一种实践,而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和静止的结构。福柯笔下的权力不是狭义的“政权”,而是广义的支配力和控制力。所谓话语,其实归根结底是说话的权利,谁在说话和代表谁说话是争夺话语权的焦点所在。正如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所阐释的,话语被谁掌握,谁就拥有了说话的权利。而《慈悲》中的五位主要女性人物却缺失了这种话语权。17世纪80年代的美国已经是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们的聚居地:疯癫与文明》中所阐释的,话语被谁掌握,谁就拥有了说话的权利。而《慈悲》中的五位主要女性人物却缺失了这种话语权。17世

小岸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探索-一以小说《温城之恋》为例

小岸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探索-一以小说 《温城之恋》为例 作者:孙一凡 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7期 摘要:小岸在《温城之恋》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传统美德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淳朴善良,为爱而活,传递出小岸对美好爱情的期待与向往,并从女性的情感角度构建了独特的、温情的 女性文本。抛开唯美的爱情面纱,摒弃小说中流露的温情描写,我们从小岸的作品中清晰地看 到作者对传统女性意识和对传统男权意识的微妙认同。作品中缺乏成熟的现代女性意识,作者 只借用传统女性意识反思当下社会现实,表现出作者自己独特的对传统女性意识的理解认识。 本文从《温城之恋》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入手,探索作家小岸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小岸女性意识传统 在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中,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对各种思想的广为传播与认识,其中最为广泛的就是现代女性意识的发展。中国女性从旧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后,她们更多地 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地位和人格尊严,但是对于被束缚了几千年的女性 而言,中国女性既没有从根本上否定过传统文化思想,更没有经历彻底的女权运动洗礼,所以 不管在生活中还是文学作品中,传统的女性意识在潜意识中依旧根深蒂固。这在小岸的《温城 之恋》中就可以发现作者传统女性意识的痕迹,小岸笔下的女性形象淳朴善良,当爱情来临时,她们纯贞而热烈;但当爱情离去后,她们又用女性的善良给予宽容。小岸在对底层女性的个体 情感探寻、人生价值及命运的关注中,都充分表现出传统意味上的“大地”情怀,都渗透着作 者个人的女性意识。 一 在《温城之恋》中,小岸将女性的生活环境背景都置于淳朴、少有工业痕迹的乡村中,以 此衬托女性的纯真善良。《半个夏天》中小莲住在一座名叫秀水的村子,这里养育了天真纯洁、不谙世事的小莲;水仙则一直生活在农村,即使生活贫穷,可水仙在这里生活的轻松快乐; 《温城之恋》中,“温城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古老村庄,石碑钟楼,千年老树,仿佛还停留在过 去的年代,散发着没有被工业社会染指的纯净气质”。充满古风遗韵的小村庄培育出蓝心的朴 实坚贞……纯净的乡村宁静而安逸,在这与都市隔绝的环境中,这些女子都有相同的品质,她 们纯真善良、美丽羞涩。没有被城市的物欲浸染的她们,对爱情充满着最梦幻的想象,用自己 的全部真心去回应爱情。小岸将没有工业痕迹的乡村作为故事的开端,使在这里发生的感情更 加凸显纯净美好。小说中小莲、蓝心、水仙等女性大多数来自乡村,这些象征传统的女性与彭 思洋、迟岩、泽兴等工业城市的男性象征对比,环境的差异不仅凸显男女双方情感态度的不同,更是传统与现代女性意识的碰撞,所以爱情的悲剧不可避免。乡村环境的设定使小岸笔下塑造 的女性形象回归传统。 在小说中每一位女性都有与花、水相关联的意象存在,像莲花一样纯洁不谙世事的小莲、 像兰花一样孤寂高贵的蓝心、像水仙花一样清雅秀丽的水仙、像海棠花一样明艳美丽的海棠, 甚至就在《余露和她的父亲》中,余露也如露珠一样晶莹。作者小岸将女性与这些纯净高雅的 意象相连,充分展示出传统女性的内在品质。就如这些意象一样,她们如花一般艳丽夺目,为 爱绽放,而短短的花期正如她们的人生一样,人去花落。面对人生悲剧,她们仍用自己的善良 去宽容对方,留有余香。小岸用传统意象来构建文本,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传统女性意识。 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