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XX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XX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XX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XX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

(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

(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xxxx,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3、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xxxx。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

5、汉化政策,

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制度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

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拓展: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或者说是“无为而治”。主张顺其

自然,不求名、不求利,淡视生死。

1、主要思想

自由观——逍遥游。就是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由是庄周幻想出来的,是不依赖外界任何事物的绝对自由。

政治观——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起”,“绝圣弃知,大盗乃止。”又说,“主上喜好施智巧,用机谋而不求至道,那么天下就要大乱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的弊端,提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名言。

认识论一一将人的知识分为有为的小知与无为的大知,提倡无为的大知,摈弃有为的小知。认为以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无穷大的领域,必然会述乱而无所收获。

2、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通用5篇)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通用5篇)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篇1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消极:皇帝既是立法者,又是行政长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篇2 1、城邦基本特征: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基础:梭伦改革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10篇

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10篇 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23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事件时间 1、春秋末期:铁犁牛耕的出现 2、战国:商鞅变法中首次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3、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4、西汉:西汉中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丝绸之路出现;西汉的素纱禅衣很有名;西汉出现最早的纸 5、两汉:选官制度是察举制 6、六朝:开始出现农村集市“草市” 7、隋唐: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的印刷技术是雕版印刷术 8、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出现夜市 9、宋朝:儒学有了新发展—理学;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宋代的“市”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0、明朝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明成祖在中央设内阁;明朝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海禁政策始于明朝;明朝的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明末的李贽是反传统经典的思想家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 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 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历史这门学科需要背的内容很多,要想记得牢,就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大全一 有关东北问题 1.近代中国东北,长期受到俄国和日本的侵略。 1858年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2.1860年沙俄通过《北京条约》 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3.1894年甲午战争中 一路日军从朝鲜渡过鸭绿江入侵中国,占领九连城;另一路日军从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占领大连、旅顺,在旅顺对和平居民实行野蛮的大屠杀。 4.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 把辽东半岛割给日本。割辽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利益,三国出面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 5.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俄国强租旅顺、大连。 6.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进行 战后俄国与日本分别控制中国东北的北部和南部。 7.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军阀割据时期 东北地区由日本扶植的军阀张作霖控制。 8.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 ,炮轰东北军大营,攻占沈阳,不到半年,日军侵占东北三省。 9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为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中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 10."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派大批干部去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 1936年组成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有杨靖宇、周保中和李兆麟。

11.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出兵中国东北,给70万关东军以歼灭性打击。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中国人民举行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12.1948年9-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地区解放。 13.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已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 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鞍山无缝钢管厂。1963年开始建设大庆油田。 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大全二 古今中国重大科技总结 ①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是在商朝 ②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是战国时的《甘石星经》 ③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是战国时的《石氏星表》 ④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九九乘法口诀)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⑤记载了世界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是东汉时的《九章算术》 ⑥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⑦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农业百科全书)的是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⑧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⑨“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大全三 雅典选官制度的特点 雅典的选官制度虽然看似民主,但能够参选的人数比例非常低(例如在前4世纪中,雅典的人口可能达到25万至30万左右,但只有3万人为可以参与议会投票的成年男性公民。) 雅典选官则是从自愿者中抽签选择,完全看运气,而与水平无关。 雅典获选者则自动进入各个官位,不需要进行册封,权利则基本以为民服务为主,不像中国权利大(中国是一言堂制度,雅典是全民议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萌发: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抛弃陈腐观念,放眼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维新思想:1 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面前,提出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4)新文化运动:1915年,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一边 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1955年新中国派代表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召开。 (5)“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6)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和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7)新时期奉行的不结盟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8)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l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到1 8世纪中叶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独立后,通过l 7 8 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一权分立原则等,开创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新形式。 (3)法国议会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后,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法国政体也几经反复,最终于1875年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1 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1871年制定了帝国宪法,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高考历史考生必背的知识归纳

高考历史考生必背的知识归纳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1历史考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高考历史备考必背的知识点

高考历史备考必背的知识点 只有知道从哪里来,才能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因此,不管科技如何发展,历史都是没法替换的,而且是必须学习的,正如人不能忘本,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考历史必背的知识点,期望对你们有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的知识点1 一、中国古代史 1、历代赋税制特点、演变原因及作用 2、水利建设及作用 3、历代休养生息政策对国家兴盛、民众生活的关系 4、城市发展的趋势、特点;15---16世纪中西方城市发展的差异 5、清康乾盛世的原因、本质及与西方发展的差异 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民族间的相互取长补短 二、中国近代现代史 1、近代国人对待西方文化态度的逐渐变化,西方文化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近代前期(1919年前)中国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两次机遇、成绩及体会教训。(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外和好”时期,辛亥革命后的民主共和时期) 3、19世纪中日现代化道路二阶段、背景、措施、结果比较。 4、几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的影响 5、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剧变中,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运动或措施的背景、内容、意义。 6、对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经济、外交建设的客观分析、评判。(经济建设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7、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体会、教训。 8、新中国外交的不断成熟,(国家利益是根本动身点,现在是独立自主、灵活务实的和平外交。 9、亚洲(特别是新加坡、南朝鲜)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0、城市经济改革与产业结构调剂 11、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奉献。 12、对传统文化的扬弃、继承创新;对世界文化的知道、宽容、尊重、公道吸取 13、用三个代表的眼光注视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 1、科技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方位影响(增进生产力、经济发展,生产关系调剂,阶级、阶层、上层建筑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剂,经济重心转移,国家地位变化,国际关系格局调剂,世界体系构建,东方从属西方;增进城市化,生活方式变化,思想观念变化;同时,也带来人口膨胀,治安缭乱,道德沦丧,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贫富差别,城乡差别,南北差距扩大等问题) 2、19世纪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原因 3、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在独立前,必须先反殖反帝,获得民族独立,解决现代化的政治条件,独立后,现代化建设有成绩,土耳其较典型,但各国各地很不均衡,都有许多制约因素,如国内的独裁统治,经济基础差,国民素养低,经济政策、结构不公道等,国际有不同等的经济政治秩序等。) 4、对近现代三大国际关系体系、对国联、联合国历史作用的客观评判 5、20世纪20-30年代,代表现代化三种模式的美、苏俄、土耳其在现代化道路上的不同成绩(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土耳其改革) 6、经济全球化问题 7、从现代化(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价值观理性化、城市化)的角度看待世界各国、各地区、各阶段的历史进程;现代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多种影响(注意有利有弊) 高考历史必背的知识点2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1 一、四大发明 1、概况: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传播。 a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运算如飞。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历史常考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大全

历史常考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大全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长河,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及演变。历史是高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学科,也是高考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历史考试历来是高考的难点,对于历史的走向和重要事件的了解程度是历史考试中取得高分的主要因素。以下是历史常考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大全,供大家参考。 一、每个朝代的基本特征与历史地位 1.夏朝:开国之君是禹,朝代划分为两个时期,主要贡献 是治水和开发农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代。 2.商朝:建立时间较早,商朝末年天下分裂,先后出现东周、西周两个分裂王朝,朝代历史地位重要。 3.西周:占领了中原地区,史称“王公共主之治”,时期重 视礼仪和儒教文化,为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4.春秋时期:文化繁荣,有“百家争鸣”的现象,既有社会 思想的多元化,也有政治斗争的激烈化,是封建社会中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5.战国时期:被称作中国历史上最混乱复杂的时期之一, 包括秦、赵、韩、魏、楚、燕六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政治斗争,政治和军事是特点。

6.秦朝: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位皇帝,实行王法,缚百家之事,变法改革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7.汉朝:刘邦开创了汉朝,历史地位特殊,分西汉和东汉 两个时期,经历了汉武帝时期和王莽的新政等各种考试难点。 8.三国时期:指蜀汉、吴、魏三个弱肉强食的国家,政治 和军事是最主要的特点。 9.晋朝:建立于三国之后,这是一个时间较短、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萎缩状态的朝代,由于地方实力抬头而结束。 10.南北朝:南北分裂主要表现在群雄逐鹿、委陵池之战、讼棍调制、开皇之治、北魏的统一等历史时间。 11.隋唐五代十国:隋朝开创了大唐盛世,可这个盛世只 是短暂的,五代十国是时期空虚的代表,虽然分裂了,但是也有科技和文化巨大的发展。 12.宋朝:由南宋和北宋两个王朝组成,在这段时期中国 的文化、科技、军事和经济都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发展,被认为是整个中国历史上一段相对宁静的时期。 13.元朝:蒙古入侵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一个重要时间 节点,此时期的文化、统治方式和艺术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内外影响。 14.明朝:如同宋朝一样,明朝也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 时期,科技、漫画、天文学、哲学等领域都有了一定的深度研究和重大发现。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XX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XX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XX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XX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10篇

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10篇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一) 1. 中国古代社会的初步形成与奴隶社会的衰落 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此期间,人 们逐渐从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过渡到了农耕生产。随着农耕生产的 发展,人们开始建立定居的村落,形成了最早的农业社会。然而,真 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则要追溯到大约公元前21世纪的商代。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标志着中国的第一个王朝的建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在商代之前,中国社会 主要是以奴隶制为特征的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社 会形态,主要特征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和劳动者被奴役。 2. 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与封建社会的形成 商代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的 阶段被称为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以封建土地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此时期,天子才是最高统治者,其他的世家、诸侯都是天子的附属官员,受其官职封授和赋予军事权,多为国之家族,地位高于百姓。封 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特色鲜明的社会阶段,具有浓郁的封建色彩。 3. 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与衰落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存在着不同朝代的轮替和社会制度的变迁。其中,汉代、唐代、明代等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这些 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繁荣和强盛的朝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封建社会的内外矛盾日益加剧,封建制度逐渐失去对社会的控制力, 导致了封建社会的衰落。特别是在19世纪,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 封建社会的衰落趋势更加明显。 4.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社会主义的兴起 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动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国爆发了一系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辛亥 革命,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随后,中国进入了民国时期,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变革。然而,由于内外因素的 干扰和错误的政策决策,中国在这一时期陷入了动荡和分裂的局面。 直到20世纪中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 义成为中国的主导思想和制度。 5. 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与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与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上世 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国有经济的建立和 发展成为当时的一个重要特点。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的经济困难和社会问题,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改革开 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代表了中国进一步开放对外,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改革开放的实施使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6. 当代中国的崛起与挑战

高考历史背诵知识点

高考历史背诵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的文明和奴隶社会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曾经出现过多个朝代和王朝。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最早是奴隶社会,这是中国历史的起点。 1. 三皇五帝时期 三皇五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传说时代,历时约四千年。传说中的三皇是伏羲、神农和黄帝,五帝是轩辕、颛顼、帝喾、尧和舜。 2. 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它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传说中的建立者是禹。夏朝是一个奴隶社会,以都城会邑为中心。 3. 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凿实物证据的王朝,它出现在公元前16世纪左右。商朝的都城是殷墟,商朝在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方面有很多重要成就。 4. 周朝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是周初的时期,而东周是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的后半段。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它持续了近800年。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前半段,它大致持续了250年。春秋时 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实现了较大的发展。 2.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半段,从公元前475年开始,相继出 现了七个强国。战国时期是动荡不安的,各个国家争夺霸权,战争频繁。 三、统一秦朝和汉朝 秦朝和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王朝,它们分别实现了中国的 统一和长期的繁荣。 1. 秦朝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始于公元前221年,终于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士兵制度,修筑了著名的万 里长城。 2. 汉朝

新高考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新高考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史 1. 世界古代史 1)古代社会的形成 2)古代东方社会 3)古代地中海社会 4)古代印度河流域社会 5)古代中国社会 2. 中国古代史 1)夏、商、周三代 2)春秋战国 3)秦朝和秦汉 4)魏晋南北朝 5)隋唐五代 6)宋元明清 3. 世界古代史名著 1)《古代史》 2)《昭示》 3)《史记》 4)《史记》 5)《史记》 二、近现代史 1. 近现代中国史 1)洋务运动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第一次国共合作5)南方政权 6)北伐战争 7)抗日战争 8)解放区的建立9)解放战争 10)新中国的成立2. 世界近现代史 1)英国革命 2)美国独立战争3)法国大革命 4)法国大革命 5)俄国十月革命6)第一次世界大战7)第一次世界大战8)第二次世界大战9)亚非拉国家的独立10)国际关系 3. 近现代史名著 1)《近代史》 2)《近代史》 3)《近代史》 4)《近代史》 5)《近代史》

6)《近代史》 三、现代史 1. 中国现代史 1)中国共产党成立 2)第一次国共合作 3)抗日战争 4)第二次国共合作 5)解放战争 6)新中国的成立 2. 世界现代史 1)第二次世界大战 2)亚非拉国家的独立 3)国际关系 4)冷战 5)发展中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3. 现代史名著 1)《现代史》 2)《现代史》 3)《现代史》 4)《现代史》 5)《现代史》 四、近代史 1、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至1918年的真人世界大战,是史学家评价为“联合国刚立的战争”。

1)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剥削扩张的必然结果,是由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竞争引发。 2)战争过程:从1914年7月28日到1918年11月27日 a.西方战线:法国、英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 b.东部战线:塞尔维亚、奥匈帝国、俄国、土耳其 3)结果:反映了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和世界资本主义的矛盾。巩固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 4)世界影响:瓦解了帝国主义世界,世界重国态,开辟了社会主义举国无产阶级专政的 国家实力。 五、当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 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者和中国人民集团的无限的政党。 2)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于1937年,是中国人民为抵抗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 1)原因:日本侵略者对中国进行侵略,侵犯中国民族的尊严和权利,中国人民不能容忍。 2)过程:全民抗日,东北抗日,八路军,新四军。 3)结果:中国获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取得了解决国家问,确立了人民民主专 政的政权地位。 3.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解放斗争的历史性发展阶段 1)历程:解放战争的总路线(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反对美帝国主义,建立独立繁荣的 新中国)。 2)结果:解放战争成功胜利,新中国成立。 4. 新中国的成立

2024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4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____字版本) 第一章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与历史起源 1. 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 原始社会的特点与结构 - 农业的出现与农耕文明的形成 -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兴起 - 奴隶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 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特征 2. 四大文明古国的崛起与影响 - 夏、商、西周与东周的兴衰沿革 - 金文与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 周礼与封建制的确立 - 儒家、道家与法家学派的兴起 3.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解放 -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兴起与战争 - 诸子百家与思想解放 - 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观点 - 地方政权与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二章秦汉时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社会 1. 秦朝的统一与变革 - 秦朝的兴起与战国时期的背景

- 秦朝的统一战争与郡县制度的建立 - 吕不韦的变法与中央集权的形成 - 郑国渠与灌渠的建设与对农业经济的影响2. 汉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 陈胜、吴广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融合 - 高祖、文帝时期的改革与制度建立 - 私人奴隶制的废除与奴隶主义的兴起 3.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发展 - 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与扩大 - 郡国制度的改革与丞相制的设立 - 经济政策与农业开发的推进 -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家与文化艺术1. 魏晋南北朝政治体制的变革 - 三国与两晋时期的政治变革 -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 草原胡族与汉族统治者的相互影响 - 华夏中心思想与多元文化的融合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 - 乐府古文化与文人雅集的兴起 - 道教佛教与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 引言 高考历史是高中三年学生们备战高考的一门重要科目。历史作为一门学科,研 究过去的人类社会和文化变迁,对于我们了解自己的文化传承、认识历史发展 规律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都有着重要作用。 高考历史考试涉及的知识点众多,学生们常常感到困惑,不知道从何下手备考。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点,帮助学生们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备考 历史科目。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历史 1. 中国古代史的起源 中国古代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种植农 作物,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文明。学生们需要了解中国古代史的起源,包括远古 时期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文化。 2. 夏朝、商朝和西周的兴衰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朝和西周紧随其后。学生们需要熟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知名人物。

3.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变革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学生们需要了解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化,以及各国之间的战争和外交关系。 4.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和学派 在先秦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老子、墨子等。学生们需要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主要著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5.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改革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学生们需要了解秦始皇的改革措施和统一中国的过程,以及秦朝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特点。 6. 汉朝的兴盛和丝绸之路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王朝。学生们需要了解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以及丝绸之路对于汉朝的影响。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学生们需要掌握这个时期各个朝代的政权更迭、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

新高考历史知识点详细归纳总结

新高考历史知识点详细归纳总结新高考历史科目是高中学生必须要学习和考试的一个重要科目。它不仅要求学生熟悉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还需要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点。本文将对新高考历史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 一、古代史知识点 1. 先秦时期 -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 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 百家争鸣和战国七雄的兴衰 2. 秦汉时期 - 秦始皇的统一和变法措施 - 汉武帝的扩张和外交政策 - 西汉和东汉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 曹操、刘备、孙权三国争霸的局势和特点 - 晋代和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 宋朝的兴起和北方民族的入侵

4. 唐宋时期 - 唐朝的长治久安和文化繁荣 - 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 - 辽、西夏、金、元等民族政权对中原的影响5. 明清时期 -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海外航海活动 - 清朝的内外问题和政治改革 - 清朝后期的西方列强侵略和社会变革 二、近代史知识点 1.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 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结果 -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对中国的影响 -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割地 2. 辛亥革命及其后果 -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 -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宪政运动 - 弱国强党和北洋政府的崩溃

3. 五四运动及其影响 -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和主要内容 -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 国共合作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 九一八事变和中日战争的爆发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 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5. 建国初期的探索和改革 - 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和改革开放的启动 三、现代史知识点 1.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三步走发展战略和经济特区的建设 - 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的崛起 - 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全球化影响

历史高三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历史高三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高三历史考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著名思想家。

2024高考历史详细知识点总结

2024高考历史详细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历史科目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部分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总结有关知识点。 一、中国近代史 1.辛亥革命和建立中华民国: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呼声及其建立的过程。 2.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1)五四运动的背景、目标和经过。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3.中共建党: (1)中共建党的背景、时间和地点。 (2)中国共产党的初期组织和领导人物。 4.清末民主革命: (1)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别及其主张。 (2)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北洋政府的倒行逆施。 5.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的原因和战略目标。 (2)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主要战役、战略部署和胜利的影响。

6.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 (1)解放战争的起因和全面内战的背景。 (2)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外交政策。 7.社会主义建设: (1)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步骤和主要措施。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主要特点。 二、世界近代史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和参战国情况。 (2)战争的发展过程、战略、战役和结束的影响。 2.纳粹德国及其侵略战争: (1)纳粹党的兴起原因、纲领和特点。 (2)纳粹德国的扩张和侵略行为,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和参战国情况。 (2)战争的发展过程、战略、战役和结束的影响。 4.冷战与世界格局: (1)冷战的起因、发展和特点。 (2)冷战期间的国际关系格局和相关事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