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明朝内阁入手,来看内阁和封建皇权的关系

从明朝内阁入手,来看内阁和封建皇权的关系

从明朝内阁入手,来看内阁和封建皇权的关系
从明朝内阁入手,来看内阁和封建皇权的关系

从明朝内阁入手,来看内阁和封建皇权的关系

明朝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大一统政权,在明朝曾经有过封建王朝的十大盛世之一——永乐盛世,当时经济文化极其繁荣,当然了说起来封建王朝就离不开封建皇权。在明朝,皇权达到了高峰,废除了丞相,解决了几千年来的君权和相权之争!但是明朝出现了一个新的机构那就是内阁,而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明朝的皇权,那么内阁和皇权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一看明朝的内阁吧!

内阁

内阁的演变

萌芽期:明朝成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设置丞相,丞相上承六部,下统百官,特别是胡惟庸为右丞相的时候,“内外诸司上封事,(胡惟庸)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这让朱元璋感到相权的可怕,于是在胡惟庸案爆发以后,他裁撤了中书省,废除几千来的丞相制度,将权

力分给六部,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之前的六部归属中书省,现在六部直接向皇帝报告。

原本中书省和丞相的职责,全部落到了皇帝的身上,皇帝自然吃不消,于是朱元璋仿照宋朝制度设置了殿阁学士,当他的顾问,没有什么实权,正所谓“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虽然殿阁大学士没有什么实权,但是能接近皇帝的决策,这也成为内阁诞生的种子。

成立期:朱棣夺取了朱允炆的江山之后,也相当的勤奋,但是他也感到精力不足,为此他也给子找了一个智囊团。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成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内阁之预机务自此始。”选拔的这几位都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大臣,他们可以被认为是第一届内阁成员,当然了内阁多了议政权和执行权,最核心的决策权依然牢牢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发展壮大期:朱棣死后他的儿子明仁宗继位,可是大力提拔阁臣,让他们兼任六部尚书等实权的职位,开始掌握了决策权,到了嘉靖时期,六部彻底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形成“六部承旨意,靡所不领,阁臣日重”局面,所以从明仁宗以后,内阁开著发展起来,史书记载“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阁臣兼任要职,权力越来越大,内阁成为皇帝的决策机构,到了张居正时期,内阁俨然成为政府运转的核心,和当初的中书省没有差别。内阁首辅几乎成为实际上的国家第一人了。

衰落期:到了明朝后期,万历皇帝朱翊钧不理朝政,无视内阁和廷臣,内务机关几近瘫痪,直至明朝陨落。清初虽沿袭明朝的内阁制度,但并无实权。内阁制度就此没落。

所以可以看出来内阁是因为明朝废除的中书省和丞相,皇帝政务日益繁忙,才有了几个大学生开始当秘书,谁知道随着发展这些秘书慢慢的成了气候,形成了巨大的规模,这也是现在所说的明朝内阁制度,那么在当时而言内阁对皇帝而言,究竟是皇权的帮手,还是阻力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内阁和皇权的关系

皇权压制内阁

明朝内阁从诞生到万历时期的张居正当首辅的时候发展到巅峰,但是要明白一点内阁始终只是一个幕僚机构,即使权力再大也只是一个幕僚机构,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内阁只是皇帝的幕僚机构,受到皇权的压制。

《明史?职官志》,内阁主要负责“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献”是内阁大学士发表的意见,上书呈奏给皇帝。皇帝接受推行称“献可”;大学士与皇帝意、见向左,谏止皇帝称“替否”。这一职能暗示了内阁“顾问团”的地位,并不是有实权的政府部门。皇帝是否采纳阁臣意见取决于皇帝,阁臣地位高低取决于皇帝采用票拟的多寡。而且,内阁掌管的职务实际是六部衙门的各种杂事政务,内阁对皇权有很大的依附性。

比如正德时期的刘健和谢迁身为内阁首辅和次辅,因为正德皇帝朱厚照还不是高老还乡,所以说皇权还是稳稳的压制内阁的,你阁臣的权力再怎么大,皇帝想要

换掉你还是很容易的,毕竟内阁也只是皇权加强的产物,依附于皇权存在,当然是要被皇权压制了。

内阁制约皇权

内阁本身只是加强皇权的产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又威胁着皇权,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起初对内阁大臣有着严格的规定,成为内阁大臣他们的权力大,但是官低,而且“不能侵犯六部职权,或兼领他部职务”这就限制了内阁和内阁大臣,但是明仁宗以后内阁大臣已经能兼任其部的要职,权力开始扩大,最明显的就是张居正,他担任内阁首辅权力之大,用强硬的手段推行新政,万历皇帝的皇权都受到压制,也难怪张居正死后万历会对他进行清算。

还有就是明朝皇帝为什么会大批启用宦官呢,固然宦官和他们亲近是一方面源于,跟我给重要的是限制内阁,比如司礼监的披红权,其实就是皇帝忌惮内阁,这些也说明内阁确实对皇权有制约作用,有时候内阁牵头,皇帝都无奈,比如明朝的国本案,延续多年,最后皇帝都不上朝来对抗,可见皇权确实被内阁制约了

皇权和制衡

内阁本来是皇权加强下的产物,可是内阁却制约了皇权,为此皇权和内阁之间也有过斗争或者说是制衡,只要是皇权不想让内阁掣肘,而内阁不想让皇帝做事,你只要当个木偶就行了,比如内阁的票拟权,这是内阁取得替皇帝处理奏章的权力,得到这个权力就能处理政事了。

从嘉靖到万历初年,内阁的权力巨大,发展到顶峰,此时的内阁稳稳压住六部,要知道天下政务归六部,然后六部向皇帝负责,可是此时的六部却听从内阁的,特别是张居正为首辅的时候,朝中大臣甚至有先拜张先生,再朝拜天子,他其实已经僭越于皇权至上了。

皇帝为了压制内阁,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分为内阁阁臣,内阁首辅次辅和三辅之间权力一样,但是以内阁首辅为首,三人不统一的话,便于皇帝掌握朝政,重整时期频繁更换阁臣的数量也是为了削弱内阁的权力,这都是皇权和内阁的斗争,或者说二者的斗争,直到明朝灭亡皇权和内阁之间的斗争制衡一直都存在。

因此可以看出来身为皇权加强产物的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履行的是中书省和丞相的职能,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制约了皇权,当然了内阁作为皇权的产物不可能超越皇权的,在封建时代任何机构都不可能超越封建皇权的。不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皇权压制这内阁的。

其实说到底内阁只是皇权加强的产物,但内阁归根结底是皇权的附属品,服务于皇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可是内阁的存在对皇权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使得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而且内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稳定了皇权统治,即使出现嘉靖和万历这样长期不上朝的皇帝,在内阁的统领下,整个征服依然能够运转如初,不得不说这也是内阁的积极作用。但是内阁权大在一定程度上让皇帝采取其他措施限制内阁之权,比如宦官参政,一定程度上造成明朝政治的黑暗。

明朝历代内阁(1)

明朝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但无宰相之权。 第一部分:内阁初期(此时内阁首辅并未直接指定,而是根据排序推论) 1、黄淮洪武三十五年八月进,十一月降。1402年 (即建文四年,年号由已篡位的朱棣废除,下同) 2、解缙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进,永乐五年二月罢。1402年-1407年 3、胡广永乐五年二月进,十六年五月卒。1407年-1418年 4、杨荣永乐十六年五月进,二十二年八月降。1418年-1424年 第二部分:内阁制度完善时期 5、杨士奇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进,正统九年三月卒。1424年-1444年 6、杨溥正统九年三月进,十一年七月卒。1444年-1446年 7、曹鼐正统十一年七月进,十四年八月卒。1446年-1449年 8、陈循正统十四年八月进,天顺元年正月罢。1449年-1457年 高榖天顺元年正月代,二月致仕。1457年 9、徐有贞天顺元年二月进,六月罢。1457年 10、许彬天顺元年六月进,七月罢。1457年 11、李贤天顺元年七月进,成化二年三月丁忧。1457年-1466年 12、陈文成化二年三月进,五月降。1466年 13、李贤成化二年五月复,十二月卒。1466年 14、陈文成化二年十二月进,四年四月卒。1466年-1468年 15、彭时成化四年四月进,十一年三月卒。1468年-1475年 16、商辂成化十一年三月进,十三年六月致仕。1475年-1477年 17、万安成化十三年六月进,二十三年十月罢。1477年-1487年 18、刘吉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进,弘治五年八月致仕。1487年-1492年 19、徐溥弘治五年八月进,十一年七月致仕。1492年-1498年 20、刘健弘治十一年七月进,正德元年十月致仕。1498年-1506年 21、李东阳正德元年十月进,七年十二月致仕。1506年-1512年 22、杨廷和正德七年十二月进,十年三月丁忧。1512年-1515年 23、梁储正德十年三月进,十二年十一月降。1515年-1517年 24、杨廷和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复,嘉靖三年二月致仕。1517年-1524年 25、蒋冕嘉靖三年二月进,五月致仕。1524年 26、毛纪嘉靖三年五月进,七月致仕。1524年 27、费宏嘉靖三年七月进,五年五月降。1524年-1526年 28、杨一清嘉靖五年五月进,七月降。1526年 29、费宏嘉靖五年七月进,六年二月致仕。1526年-1527年

明朝宰相名录.doc

明朝宰相名录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 沿袭元朝制度, 以中书省为中枢机构,设左丞相、右丞相为宰相,以平章政事为次相。 洪武十三年 ( 公元 1370 年 ) ,为防止权臣争权,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一职, 从此这一官称绝迹。 朱元璋改设内阁, 置学士协助他处理六部事务。 这时的内阁大学士公为皇帝的顾问和秘书,地位不高。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 侍讲、侍读、编修、检讨等参预机务,形成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内阁大学士开始公开参预机要事务,协理朝政。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 内阁大学士多由尚书、 侍郎等高官担任,地位明显提高。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 大小朝政都有由大学士杨士奇等人参议,大学士有权批答各处上奏的奏章, 提出处理意见,称“票拟”,然后皇帝裁决。大学士从此掌握大权,地位尊荣,内阁也成为要害部门。 明世宗朱厚骢 ( 嘉靖 ) 以后,内阁成为独立的、 凌架于六部之上的中枢机构,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由于明朝的内阁类似唐代的政事堂, 唐代政事堂的官员都互称“阁老”,所以,明朝大学士称阁老,或阁臣、宰辅。宰辅少时为一人,多时八、九人,为首的称首辅或元辅,权力最大,地位最高。 大学士都有以殿名、阁名入衔,明朝设有东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建极殿、中极殿、谨身殿。 《明史》自成祖朝起,以侍读以上官称为宰辅。为了保持持其系统性,明朝的宰辅,追溯至惠帝 ( 建文帝 ) 朝的侍读。 明太祖朱元璋朝 ( 公元 1368~1398 年 ) 洪武 徐 李善 常遇 廖永 胡惟 达 长 赵 庸 汪广洋 庸 春 忠 明惠帝朱允文朝 ( 公元 1398~1402 年 ) 建文 齐 黄子 方孝 泰 澄 孺 明成祖朱棣朝 ( 公元 1402~1424 年) 永乐 黄 胡 解 金幼孜 胡 俨 杨 杨士 淮 广 缙 荣 奇 明仁宗朱高炽朝 ( 公元 1424~1425 年 ) 洪熙

中国之内阁制度

中国之内阁制度,始创于明代,为我国政治史上的一大转折点。中国于秦汉行独相制,隋唐合相,至明更废宰相,另立一变相之行政机构——内阁制,令君主得以独裁专政。清兵入关后,仍袭内阁制,惟两代之内阁制已大为不同,前者有实无名,后者有名无实。现试以两代内阁制之异同: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借丞相胡怀庸造反一案废相,罢中书。十五年,乃设内阁,以大学士掌之,秩止五品,初只为皇帝左右之私人政治顾问。自成祖以后,天子多不理政务,或能力不及,权力遂移入内阁。清兵入关以前,有八旗兵制及内三院之设。入关后,康熙改内三院为内阁,置殿阁大学士四人,满汉各二,处理机务,表率百僚。雍正时,置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另有满学士六,汉学士四,但实权常在蛮人之手。 清袭明制,故在制度上,有部分相同之处。 明清两代内阁设立之动机大致相同,盖皆在于皇帝欲独揽大权之私心。明太祖善忘且专制,一意欲一统君权,乃借胡怀庸造反一案废相罢中书,使治理天下之大权全集于天子一身,以后天子一人不能兼顾万机,乃设内阁。职在核签奏章,票拟敕旨,讲论经史及辅助天子,一似私人秘书,乃称「辅官」,故其初职权地位不高,有例规定内阁不得干涉他部职权,不得直接指挥行政,且无必须预闻奏章之权,有无官居。可见内阁之设本意动机在提高君权,剥削相权。满清以异民族入主中原,为适应其部族统治及造就皇帝专政,乃沿明内阁制,将皇权做更一步提高。 两代皆有殿阁之设,且阁臣多出自翰林。明设四殿二阁:文华,武英,中极,建极四殿及文渊阁,东阁。清亦本次略加,更改为三殿三阁:文华,武英,保和三殿和文渊,东,体仁三阁。又由于阁臣长文书之职,故阁臣从翰林出身渐成不成文之规定,不为翰林不得入阁。 虽然明清之制有以上相同之处,大抵明清之别却是同少异多。 明清之制最大的相异之处在其权力之轻重,明代内阁是有实而无名;清代内阁则是有名而无实。如上所言,明初内阁制式诸多制肘,权力有限,但成祖以后,君主多年少昏庸或能力不逮,大都疏于政事,于是每事均咨询大学士之见,内外一切奏章均赖大学士先过目,附上

客观评价明朝内阁制与西方内阁制的异同

客观评价明朝内阁制与西方内阁制的异同 我们选择英国来和明朝对照,这个国家是君主立宪政体中比较典型的一个。 明朝的内阁制 明太祖由“胡惟庸案”废除丞相,丞相作为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复存在。但由于工作量过于庞大,后又设立殿阁大学士,此乃内阁雏形。最初,殿阁大学士并无实权,只是作为皇帝的智囊团,为皇帝出谋划策。但随后的发展却出乎了朱元璋的意料。1402年,永乐帝正式设立内阁,其后,阁臣势力逐渐膨胀,到了万历初期,更是登峰造极地压制了皇帝。虽然内阁首辅在法律上始终没有得到丞相的地位,但如果这样就认为“内阁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加强了皇权”否定“内阁”的进步意义是不正确的。内阁可以驳回皇帝旨意,事实上牵制了皇权,这是毋庸置疑的。 再说说明朝内阁的工作流程:皇帝授意——内阁票拟——皇帝(或太监代笔)批红——付诸实施 英国内阁制 准确的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应该叫“责任内阁制”或“代议制”。体现的是西方常见的“分权”原则,虽然没有美国的总统制那么明显的三权分立,但事实上至少已经达到了两权分力的程度,即立法权和行政权分开。“代议制”起源于18世纪初,由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君主立宪的重要特点是,国家元首和行政首长不是一个人,国王或女王代表国家元首,统而不治,仅作为国家的象征。首相手中握有实权,进行行政管理。 首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中产生,然后首相再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首相是内阁的统领者,内阁和首相都对议会负责。议会如果不信任内阁,内阁就要集体辞职。或内阁提请国王解散议会(这个很少见)。 英国内阁的工作流程:内阁提案——议会审批——首相签署——元首颁布 将两者对比,我们发现,在明朝内阁中皇帝可以罢黜或提升阁员,事实上充当了“议会”和“元首”两个角色。而“议会”的公平性代表着社会的民主程度。明朝皇帝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1)汇总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1、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2、三公 3、三孤 8、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右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宗人令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左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左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经历 一人 正五品 宗人府经历司 4、太子三师 太子三师 太子三师 ;太子太傅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 无定员 太子太保 无定员 从一品 从一品 5、 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6、 东宫 太子宾客 无定员 正三品 东宫大臣 少师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傅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保 7、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武英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东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太师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傅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保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平章政事一人从一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右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参知政事一人从二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一人正六品中书省 都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检校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一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照磨;管勾一人从七品中书省 参议一人正三品中书省参议府吴元年革参议府;参军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断事官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断事官;断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经历一人正七品中书省;知事一人正八品中书省 都镇抚一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十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 9、吏部

明代内阁辅臣表

明代内阁辅臣表 (以首任时间为序,共164人) 解缙:建文四年八月壬子由侍讲入直文渊阁,永乐五年二月黜为广西右参议,永乐九年六月入狱。 黄淮:建文四年八月壬子由编修入直文渊阁。永乐十二年入狱。 胡广:建文四年九月由侍读入。永乐十五年五月丁巳卒。 杨荣:建文四年九月由修撰入。正统五年七月卒。 杨士奇:建文四年九月由编修入。永乐十二年入狱,未几复职。二十年九月下狱,寻释。正统九年三月卒。 金幼孜:建文四年九月由检讨入。宣德六年十二月卒。 胡俨:建文四年九月由检讨入,永乐二年九月改祭酒。 杨溥:洪熙元年闰七月入。正统十一年七月卒。 权谨:洪熙元年授文华殿大学士,九月以通政司左参议致仕。 张瑛:宣德元年三月以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四年十月罢。 陈山:宣德二年二月以户书兼谨身殿大学士直文渊阁,四年十月罢。 马愉:正统五年二月由侍讲学士入阁预机务。 曹鼐:正统五年二月由侍讲入阁预机务。 陈循:正统九年四月由翰林学士直文渊阁预机务。 苗衷:正统十年十月由侍读学士升兵部侍郎入阁预机务。 高穀:正统十年十月由侍讲学士升工部侍郎入阁预机务。 张益:正统十四年五月侍读学士直文渊阁,八月殁于土木。 商辂:正统十四年八月由翰林修撰入阁预机务。成化三年三月,为兵部侍郎复入阁。 成化十三年五月致仕。 彭时:正统十四年八月由翰林修撰入阁预机务。 俞纲:景泰元年三月晋兵部右侍郎,内阁办事。疏辞,出佐兵部。 江渊:景泰元年七月以刑右侍兼翰林学士直文渊阁。 王一宁:景泰二年十二月以礼左侍兼翰林学士直文渊阁,三年七月卒。 萧镃:景泰二年十二月以祭酒兼翰林学士直文渊阁。 王文:景泰三年十月以左都御史兼翰林学士直文渊阁。 徐有贞:天顺元年正月以副都御史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 许彬:天顺元年正月升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 薛瑄:天顺元年正月升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 李贤:天顺元年二月以吏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七月二次入阁。成化二年十二月卒。 吕原:天顺元年六月以通政司参议兼待讲入阁。 岳正:天顺元年六月由修撰入阁。 彭时:天顺元年九月以太常少卿兼翰林学士入阁。 陈文:天顺七年二月升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成化四年四月卒。 刘定之:成化二年十二月以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入阁预机务,五年八月卒。万安:成化五年五月以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阁,二十三年10月罢。 刘珝:成化十一年四月以吏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二十一年九月致仕。 刘吉:成化十一年四月以礼部侍郞兼翰林学士入,弘治五年以八月致仕。

【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7.1《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知识梳理(含答案)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专题概要】 本专题以英、美、法、德四国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主线,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进程。 当今资本主义各国国情各异,政体亦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国家权力都掌握在经选举产生的议会手里,此即代议制度。这一制度至今仍显示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土崩瓦解,英、法、美、德等一大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诞生,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为铲除封建专制,实现政治民主化,同旧势力进行了艰苦复杂的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 英、法、美、德等国的代议制各有特点,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资产阶级通过设立议会,把国家的立法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来制约君主或总统滥用行政权力,从而通过立法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这种政治模式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1787年宪法、法国的共和制度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课程标准】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考试说明】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的制定、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知识梳理】 一、含义: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一切都要由法律决定,君主没有实权,而且本身也要遵循法律。 二、背景:“光荣革命” 1、原因 (1)根本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资产阶级和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新贵族形成并壮大起来,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统治。 (2)直接原因:17世纪以来,斯图亚特王朝国王宣扬“君权神授”,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终于在1640年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与新贵族 3、时间:1640~1688年 4、过程 ①第一阶段:1640年革命爆发,此后,一度建立共和国(1649~1660年),但期间曾出现克伦威尔的“护国主”军事专制独裁统治(1653~1658年)。 ②第二阶段: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1688),国王查理二世与詹姆士二世实行反对英国国教和恢复天主教的宗教政策,违背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意愿,丧失了人心。 ③第三阶段:结束——“光荣革命”。 1688年,议会军队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即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三世成为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逃亡法国。这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被英国历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它标志着英

明代内阁与中央政权体制演变的互动关系_吴建军

收稿日期:2005-03-05 作者简介:吴建军(1967-),男,河南荥阳人,郑州大学讲师。  第39卷 第3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 Vol .39 No .3 J 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May 2006  明代内阁与中央政权体制演变的互动关系 吴建军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 要:明王朝出于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废除了丞相制度,从而导致中央行政中枢体制的严重失衡。为了巩固统治和完善封建官僚体制,内阁开始崛起并逐渐成为明朝政治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从内阁的兴衰及其权势的变化看,它完全依顺于皇权,其政治功能是皇权的外延与扩 张。内阁大学士参与中枢决策,故而阁权在国家权力体制运作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决策权,但这并未抑制住皇权的恶性膨胀。 关键词:明代;内阁制度;中央政权体制;君权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6)03-0112-04 明代内阁制度的创建是中央集权即皇权高度集 中的物化表现。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在皇帝与官僚集团之间出现了一个链接断层。因个人能力及精力所限,皇帝事必躬亲地履行全部统治职能是不现实的,为了构建完善的统治体系,朱元璋的继承者组建内阁作为其辅助力量,并使之成为皇帝专制独裁的有力工具。同时,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君权膨胀的顶峰,因此明代中央政权体制也就围绕着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全国各级各部门的控制而不断演变。与此相适应,明代内阁制度也随着君权的高度强化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目前有关明代的内阁制度、监阁与相权等问题学术界已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关于内阁职权的变革与明中央政权体制之间的关系问题未见有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故本文将以不同时期中央政权体制的演变以及由此带来内阁体制、职责的变动为切入点,来探究内阁与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体制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原因。 1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中央政权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曾沿用元制,以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设左右丞相总领政务。以前史为鉴,朱元璋深以相权为患,为了巩固皇权,他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胡惟庸案为契机,“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亲 理万机,“自操威柄”[1]( 卷72《职官志》)。他晚年还敕谕群臣,“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 立者,论以极刑”[2]( 卷6)。至此,推行千年的宰相制度终于寿终正寝,皇权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 朱元璋在庞大的官僚机器面前,在繁杂的政务压力下很快就表现得力不从心、不胜其劳。据给事中张文辅所言,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日理万机,“自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 百六十,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事”[3]( 卷165)。他平均每天须处理政事420余件,负担如此沉重的工作,尽管“高皇帝鸡鸣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临百官”[1](卷162《尹昌隆传》),但政务处置仍难免有失当之处,以致明太祖“每多自诲之时,辄有无及之叹”。由此可见,废除丞相制度虽然达到了集权于君主一人的目的,但同时也带来了中枢机构行政效能下降的问题。为了确保封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朱元璋相继设立了四辅官与殿阁大学士,试图填补宰相消失后留下的空白。结果四辅官若昙花一现,殿阁大学士却逐步形成规模,其“备顾问”的职掌为后世的大学士所继承,并渐次向“预机务”转变。这个阶段,可以看作是内阁制度的萌发期。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即位之后,为了解决中央政权体制中强化君主集权与行政效能下降之间的矛盾,开始采取一种渐进的过渡形式以修正其父所订的中央辅政体制。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1](卷72《职官志》)。金幼孜、胡俨等人同入直,预机务,谓之内阁。内阁之名及参预机务,也自此始。《明史》对内阁的解释为:“以其授餐大内,常侍天子 · 112·

明朝名大全

[标签:标题] 篇一:明朝人物排行 1。王守仁。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不是很大,原因是他的理论属于发扬人的个性的“知行合一致良知”。要被统治阶级接受非常困难,嘉靖、张居正时期都对王学有过严厉打击,到了清朝则是彻彻底底的全面封杀,因此他的名气不大,知道他的人不多。但是他的思想却是影响了包括东林党、梁启超、蔡元培、李大钊、鲁迅等等一大批代表各时期社会进步人士典范的。代表新革命的“五四运动”也可以说是受到了他的巨大影响,而且还将继续影响到中国今后的发展。 因此,王守仁,千古圣人,明朝无人可及。(据说伏尔泰的启蒙思想也是源自于王守仁)。2。于谦。最大功绩在于他的品行,而非守卫北京。守卫北京是于谦能力的体现,也是于谦一生的最大亮点,但是支持他干出这番大事业正是基于他优秀的品行。 不过这位仁兄的政治斗争水平要差点,被徐有贞结结实实的干掉了,却没有任何还手之力。3。张居正。卓越的政治斗争水平,卓越的内阁首辅,明朝政治改革第一人,明朝重现生机的关键人物。他本来应该超过于谦,但是打压王学,关闭书院确是他一生中众多污点中最不可饶恕的。 4。郑和。他的历史影响力实在太大了,而且是世界范围内的,堪称明朝第一,不排在这里实在说不过去。能力、品行等等方面都没有明显的弱点,本来应该超过于谦和张居正。不过郑和不是政界人物,没有在政治的风口浪尖磨砺过,排第4。 5。徐阶。以一人之力挽救明朝的危亡,使明朝在经历严嵩的黑暗统治后重现光明。而且还开创了相权对皇权挑战的关键性先河。 6。宋应星。邓小平都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使明朝科技大踏步前进的关键性人物。《天工开物》是对中国2000多年科技发展的历史性总结。另外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波”的存在的人,在他的著作《论声》中指出:声音是靠“波”来传播的。 宋应星在物理、化学、天文、流体力学等等方面都是出类拔萃者,科技类著作不下数十部。涉及手工业、农业、冶金、畜牧业、制造业、军事工业等等各方面领域。 不幸的是,他的伟大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中国现代科学研究的方向也偏离了宋应星(中国古代)的传统轨迹。原因还是清朝对这方面的全面封杀,他的很多著作被毁尸灭迹,仅存的《天工开物》是民国初年从法国重新翻刻的,崇祯刻印本至今还在法国卢浮宫里躺着。中国古代辉煌的科技发展史到清朝嘎然而止,宋应星也因此没有能够成为中国科技的奠基人。不是这个原因的话,宋应星应该是明朝第一人(历史地位相当于牛顿)。 7。高拱。用了三个人《明事》里有,不多写了。两项新政,隆庆开禁,基于嘉靖末年倭寇的基本清除,隆庆元年高拱宣布海上开禁,中国的海上贸易从此达到了新的高峰,进一步促成了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这一项功绩应该千古流传。隆庆和议,自南宋起与蒙古长达300多年的战争状态基本宣告结束,通商成为双边主要交流手段。另外高拱在商议蒙古和谈的过程中还历史性地采用了投票表决的方式,不管目的如何,也算是开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先河。 8,李时珍。中医理论的《本草纲目》,现在很多中国人还在用。他的医学成就是超过扁鹊、华佗、孙思邈等等人的,原因很简单:李时珍可以踏着他们走过路,和宋应星的科技成就一样。当年明月在书上用了日内瓦国际从医宣言,我用毛主席的话:“不能为金钱服务、不能为特权服务。必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李时珍当之无愧。 9,徐达,明朝第一名将。哎,其实名将之类的不列也罢,要在这个领域上有所突破的,

浅谈明朝内阁制

标题:浅谈明朝内阁制 摘要:本文主要从明朝内阁制的产生、发展谈起,简要讲述了内阁制的特点,运作方式以及对明朝政治的影响等。 关键词:朱元璋,内阁制,首辅,明朝,皇权 引言:朱元璋是一个崇尚强权、铁腕统治的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废除了沿袭千年的宰相制度。然而,其后世子孙却确立了相当于宰相职权的内阁制。 “朱元璋不守规则的行为只是害了他自己和他的子孙辛苦操劳,对于整个明朝政治而言,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朱元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却没有砸到这个朝代。”――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谈朱元璋废除宰相制。那么明朝的内阁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又将对明朝的政治有哪些影响呢? 正文: 一:内阁的产生: 1.宰相的废除: 明朝建立初期,职官设置沿袭元朝,中央以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 明洪武十三年,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爆发,明太祖朱元璋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领六部,规定此后不准再设宰相,臣下有敢奏请者,处以极刑。《皇明祖训》里,朱元璋有如下论述:“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2.内阁的成立: 然而,废除宰相后,一个问题也随之应运而生:各种事物,无论巨细,都要皇帝躬亲为之。吴晗先生曾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生动地就表现了这一点,当时的户部尚书茹太素曾经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结果读到一半就用了将近三个钟头时间,都是什么三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朱元璋当机立断,命令不要再读下去,数了下字数,已经有一万多字了。朱元璋气极,命令马上传茹太素进见,让侍卫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可见,废除宰相之后,凭皇帝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处理如此多的事物的。于是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到明成祖朱棣时期,命解缙等七名翰林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务,为了避宰相之名,称之为“内阁”,即皇宫内的君主私人办公室。不过,此时的大学士没有实权及切实职务,只是遵照皇帝的旨意办事。

试比较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度的差异

试比较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度的差异 与万二同时代的沈万三就没那么乖巧、幸运了。朱元璋惦记上了他的“聚宝盆”,修 筑南京城墙时,沈万三慷慨截囊,先资助了白银一万三千两;工程超支后,又追加了一万 三千两。皇帝仍然不买帐,逼他献出聚宝盆,沈万三摇头了,把家财深埋在苏州周庄的地下,夹起聚宝盆远遁他乡。最后还是落到了朱元璋手里,没有杀,远远地发配到云南充军 去了。《周庄镇志》记载: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我国的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过十几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 史称这一时期为“十六国”。此后,439-581年,大约与南朝同一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 现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5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北朝与南 朝长期对峙,合称南北朝。 明穆宗,这小子得批评下,就知道后宫淫乱,连个诗都没留下,关键是人家有厉害的 管家啊,徐阶、高拱、张居正。。。。。 2020年西藏一级建造师准考证打印时间:2020年9月18日至9月23日,通过资格 初审并已交费的考生登录中国人事考试网,自行打印准考证。 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 变而来的。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 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 告工作,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 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 军队土地流失的最大危害,就是大量士兵流离失所,或者沦为军官家里的佃农。有的 无地士兵为了活路,不得不给权贵家当杂役、奴仆,到了嘉靖朝中期,甚至达官贵人家修 楼盖庙,也就直接调部队当苦力,保卫大明江山的百万雄兵,就这样沦为了苦役、杂役、 佃农。这样的军队要战斗力,显然不可能。结果,就有了明军战场上屡战屡败的情景。 由此可见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而西方内 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王熙凤说过,“大有大的难处”,皇帝作为天下第一家,自然难处也最大。后宫人员多,靠吃“大锅饭”,无节制地花销,再厚的底子也受不了,必须引入“工资”制,在清朝,那不叫工资,叫宫份。宫份是多少呢?分不同等级,据档案记载,皇太后年金二十两、银两千两,皇后年银一千两。少得可怜。除了现金,还有实物工资,比如皇后每年可得大 卷江2匹、妆缎4匹、倭缎4匹等布料,此外还有棉花40斤、里貂皮40张、乌拉貂皮50张等,非常具体。最神奇的是,皇后每日发猪肉16斤、羊肉一盘、小牲口2只,连萝卜、白菜给多少,都有明文规定。

明朝最牛气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一、明朝首辅张居正官位沉浮xx: 成败皆后宫 有明一代,比较贤德的皇后有几位,如国初的马皇后、徐皇后,继之仁宗朱高炽的张皇后等,她们辅佐皇帝,管理后宫,母仪天下,获得了积极的评价。像徐皇后,《明史》赞曰: “仁孝宽和,化行宫壸(后宫、后妃),后世承其遗范,内治肃雍。论者称有明家法,远过汉、唐,信不诬矣”。 万历时期有两位皇太后,虽然比不上马、徐等皇后,但也值得一提。一个是穆宗的孝安皇后陈氏,另一个是贵妃李氏。陈皇后无子,李贵妃是万历皇帝的生母,所以万历一上台同时尊称她们为皇太后,分别为仁圣皇太后、慈圣皇太后。 促成“两后并尊”的有两个人: 太监冯保和首辅张居正。两人的“共同目的”是乘皇帝年幼,通过笼络后宫,攫取对朝廷的控制权。张居正正是因为有两宫太后的支持,才逐渐成为帝国的实际领导人,并在此基础上推行新政,使万历初期成为明代经济比较繁荣的时期。 在两位皇太后中,皇帝的生母李氏对张居正支持的力度比较大: “万历初政,委任张居正,综核名实,几于富强,后之力居多。”(《明史·后妃传》)起先,因为皇帝年幼,张居正建议皇太后也住在乾清宫里,以便对皇帝进行管教。李氏教子很严,每当小皇帝犯错误,李氏总是切责,并声称“如果让张先生知道了,可怎么了得!”久而久之,小皇帝心中对张居正便产生了一种敬畏,言听计从。宫里有几个小太监,常常引诱小皇帝玩耍,皇帝也十分喜欢他们,李氏知道后命人把小太监抓起来,先杖后逐,张居正则火上浇油,并乘机劝帝(实际上是下禁令)“戒游宴以重起居,专精神以广圣嗣,节赏赉以省浮费,却珍玩以端好尚,亲万几以明庶政,勤讲学以资治理”(《明史·张居正传》)。迫于太后的压力,皇帝只得表示同意。因为有太后撑腰,张居正

试论述明清内阁制度的演变

内容摘要: 明清两代均以内阁为协助皇帝,发布政令之机关,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国自汉以来,均有宰相辅政,皇权和相权是划分的,宰相是可以监察皇帝; 虽然皇帝为国家之最高领袖,皇帝之命令为圣旨,但由于相权有适当的制衡,故汉唐宋的政府,并不算得是君主专制。明清制度不设宰相,皇帝一人难以独揽全国政务,故设内阁,而内阁却侵袭了相权,阁臣只有宰相之职务而没有制衡皇帝之权,间接加剧了君主专制,而期茁芽之时期,可算是明太祖在位之时。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借口胡维庸^造**,废宰相,并下令子孙不能恢复宰相之职。废相后,一切政事均由皇帝总其成,但皇帝一人当然不能管理所有政事,所以太宗时设立四辅官,以为皇帝辅弼。四辅官是春官,夏官,秋官及冬官,多由宿儒担任,主要与皇帝议论朝政,而不过问实际政事。到了洪武十五年,罢四辅官,设殿阁大学士:太祖并设有文渊阁,武英殿,华盖殿及东阁,有大学士待奉左右。所谓内阁,就是皇帝的办公室,而内阁大学士,就只不过皇帝的秘书。内阁学士官阶本来只有五品,而六部尚书是二品,可见内阁学士在朝廷地位并不高,他们只是皇帝的待从,政治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职,皇帝口授而由大学士写出来,政治大权在皇帝而不在大学士。 内阁基本形成是在成祖永乐年间,成祖时,开始选儒臣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其官衔为入阁办事,至此才正式有内阁之名,但成祖与太祖一样,亲自批答奏章处理政事,只是口头分咐大学士代笔,大学士只如秘书一样。 仁宗宣宗年间,可为内阁制度的第一阶段。此一阶段阁权渐重。仁宗时常召阁臣密议国家大事,但奏章的批答仍然是出于皇帝。宣宗期间,杨漙、杨士奇、杨荣以为皇帝老师,并为尚书兼大学士,地位日隆。此时由曾任皇帝老师的之人兼任内阁大学士,和皇帝关系是既尊且亲,宣宗时开始由内阁大学士小票拟。其后入文渊阁者相继晋升,于是内阁既尊且亲,职权俨如汉唐宰相。 英宗武宗期间,是明内阁制的第二阶段。英宗时开首辅专权之始。首辅为大学士之首,内阁大学士多则有六七人,少则有三四人,这时大事均由首辅票拟,于是大权便集中在首辅一人身上,内阁制发展至始,已超越了六部,而阁员中由以首辅权力最大。 世宗至神宗年间,即嘉靖万历年间,为内阁发展鼎盛之时期,阁员之权力及威望已超越六部尚书,更出现了很多有名的首辅,他们虽然没有宰相之名,但有权相之责。出名的首辅有世宗时的严嵩,神宗时有张居正。此时,明之内阁制已发展至最高峰。 神宗晚年,万历年以后,神宗共有二十年没有上朝,没有和大臣接触,连首辅也须假宦官之手来票拟。神宗不理政事,假手宦官传递奏章,宦官得以参与机务,其后皇帝更不批公文,批红实权落入宦官手中,宦官权力日重,操控政事,内阁之权力完全被夺,形同解体。 清代以异族入主中国,为逞其私心,控制政府,巩固皇位,故清之君主专政比明更甚,乃沿用明内阁制度,以中央政府为重心,最初在殿阁大学士,其办公地方在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及文渊,东阁及体仁阁( 合称三殿三阁 )。大学士有四人,尚有协办大学士二人,名义上汉满各半,但实际上,大权始终在满人手中。大学士为为正一品官,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大学士负责批答奏章,票拟,修国史和参与重要的政事等,职责与明和内阁大致相同,但有军事者则由议政王决定,内阁职权仍受限制,但其地位已得到了提升。清最初约八十年,仍沿用明内阁制为主。 雍正七年,因对西北用兵,为保持军事机密,故成立军需房,后来改名为军机处,处理军事

论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和影响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查 学生姓名刘艳 学院社会学院 专业行政管理(电子政务) 班级113 学号11163236 2013年12月25日

论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和影响 摘要 中国封建时代自秦至明初, 一直实行宰相制度。但随着明太祖朱元璋借右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丞相制度也正式走下历史舞台。但帝王一日万机, 集众务于一身,难以处理所有朝政,于是内阁便作为皇帝处理政事的辅佐机构随后建立起来, 并对国家政权运行机制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本文将对内阁制度的产生历程和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内阁制度;产生;发展;影响

目录 引言 一、明朝内阁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形成 (3)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3) (二)、内阁制度的形成 (3) 二、内阁制度的发展 (4) 三、内阁制度对明朝的影响 (5) (一)、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5) (二)、导致政风逐渐腐化 (5) 参考文献 (7)

引言 朱元璋是一个崇尚强权、铁腕统治的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废除了沿袭千年的宰相制度。然而,其后世子孙却确立了相当于宰相职权的内阁制。希望通过本论文的阐述,能够让大家更清楚的认识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更好的认识到历史的意义所在。 一、明朝内阁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形成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在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元朝,中央以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而当时的左丞相胡惟庸“总中书政,专生杀黜陟,以恣威福,内个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视之,有病己者,辄匿不闻,由是奔竞之徒趋其门下。”这对于极力集中皇权的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一种阻碍。所以,“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二十八年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由此,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丞相制度,废除了。 (二)、内阁制度的形成 然而,废除宰相后,一个问题也随之应运而生:各种事物,无论巨细,都要皇帝躬亲为之。吴晗先生曾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生动地就表现了这一点,当时的户部尚书茹太素曾经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结果读到一半就用了将近三个钟头时间,都是什么三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朱元璋当机立断,命令不要再读下去,数了下字数,已经有一万多字了。朱元璋气极,命令马上传茹太素进见,让侍卫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可见,废除宰相之后,凭皇帝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处理如此多的事物的。于是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试述明代内阁制度之由来、演变、作用、流弊及影响。

試述明代內閣制度之由來、演變、作用、流弊及影響。 由來 明初沿元制,中央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及其系列屬官,總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事務。但由于丞相之上無皇太子領銜的中書令,下又無參議的文臣,故相權比元時更為膨大,對此朱元璋深表疑忌。為確保皇權,明太祖乃在洪武十三年以胡惟庸謀反為借口,罷中書省,廢丞相及其系列屬官,將中書省的政務分別歸入六部,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又嚴令嗣君不得再設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以達君主高度集權之目的。可是,國事紛繁,皇帝一人,勢必無法處理,必須有人協助,故太祖於同年九月置四輔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地位在尚書之上。四輔官多以宿儒充任,其職掌在與君主講論治道,衡鑑人才,封駁刑法,地位雖高(正三品),但不直接處理重大政務。四輔官雖只設置年餘,卻為明初中央政治制度新轉變之徵兆,反映君主獨裁亦需人“協贊政事”不可。 據《明太祖洪武實錄》,在洪武十四年十月,翰林院官已論決刑事,平駁諸司奏章。其後參預機密之大學士,多出身翰林院,奠定內閣制度之根基,可見明代內閣是由翰林官發展而來。又據《續文獻通考》:「洪武十五年十一月,倣宋制」置殿閣大學士,秩五品,位在尚書、侍郎之下,其工作不過「侍左右,備顧問,不得平章軍國事」,可見太祖仍不是以大學士掌國政。洪武朝殿閣大學士之設置,可視為明代內閣制度之創設期。 至成祖即位,《明會要》稱:「明成祖即位,特簡解縉、黃淮等入直文淵,..........謂之內閣,內閣之名由此始。」《明史》又稱,以其「授餐大內,常侍天子殿閣之下,避宰之名,又名內閣」。內閣乃正式確立,大學士的權位亦漸高。 演變 成祖時,內閣之稱謂、體制、職責各方面,基本上形成,但地位仍只五品,既無獨立之辦公室,六部的奏章,亦不先往內閣,故權力仍不大。到後來,楊士奇、楊榮、胡廣等先後入閣,實權與地位皆有所提升。終明之世,內閣制度的演變,可分三個階段:

高考历史真题与调研题组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考点6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 2014年题组 1.(2014·广东文综·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 【解析】秦朝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是正式和法定的官职,与题干信息“皇帝私人顾问”“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汉朝丞相是三公之首,也是正式和法定的官职,与题干信息“皇帝私人顾问”“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不符,故B项错误;唐朝的三省六部是国家的正式和法定官僚机构,与题干信息“皇帝私人顾问”“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不符,故C项错误;“皇帝私人顾问”“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表明其地位不是法定的,其权力来自皇帝的宠幸,这与明朝内阁的地位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制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4·全国大纲卷·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明朝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内阁的出现: 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十作为侍从顾问,但他们很少能参与决策政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届机构。 内阁的性质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内阁的设立: 1、原因: 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 ②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③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明成祖时期确立内阁制度) 2、过程: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明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明成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 3、实质: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5、职能:

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ZT] 文章提交者:业不精而忙于嬉加贴在中国历史铁血论坛https://www.sodocs.net/doc/9b17168466.html,/bbs73-0-1.html 明朝内阁制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1. 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 转自铁血社区https://www.sodocs.net/doc/9b17168466.html,/post_3164166_1.html/ ] 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皇帝「其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以有阁臣票拟故耳」。但是,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己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所以内阁进展缓慢,而且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2. 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阁臣与皇帝矛盾,除了反映为封还诏旨一类以外,很多反映为阁臣在中叶以后不断提出辞职。 皇权与内阁矛盾,亦反映为明代阁臣善终者少,有政绩的不多。明代内阁权力不稳定,虽然有严嵩,张居正之显赫,但他们一是乘皇帝静摄而代行皇权。一般阁臣来说,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权力之大小,只决定于票拟被采用的情况,所以呈现为不稳定,没有保障,没有连续性。 与汉、唐、宋相比,明代辅相的业绩并不显著,这一方面固然与入阁前之资历有关。汉、唐、宋之宰相都要经历郡邑,而明之阁臣却基本上出于翰林院。他们没有从政经验,不知民间疾苦,对政事自然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但另一方面,则由于他们权力不稳定,被司礼监挤着,被皇权压着,即使有抱负也难于施展。 显然,这样的内阁只能助长皇权,而不可监督、约束皇权。有明一代,内阁始终未能成为对皇权的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废丞相的目的是达到了。 [ 转自铁血社区https://www.sodocs.net/doc/9b17168466.html,/ ] 3. 内阁受制于司礼监,矛盾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的路子 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但双方地位的特殊性使内阁难以与司礼监抗衡,双方权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比,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皇帝宠信司礼时,司礼尽夺内阁权力,如刘瑾、魏忠贤时;否则就是权相出现,如严嵩、张居正时。 严嵩、张居正之显赫,还得讨好司礼监,就是明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