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

“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

今天的讲座是罗小维老师给我的“命题作文”:《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我想,既然是网上交流,我也就不正儿八经地讲,就漫谈吧!

先从钱梦龙老师谈起。大家知道钱梦龙老师的学历吗?对头,是初中毕业。但他后来成了语文教育的泰斗,因为他自身的追求,自己的人文素养非常高。我曾经对钱老师说,只要教师个人素质高了,他怎么上课,都叫“新课改”!我还说,什么叫“素质教育“?高素质教师所进行的教育,就叫”素质教育”!

但是,问题来了:这里的“高素质”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我们可以说有爱心呀,专业基本功呀,教育智慧啊,课堂技能呀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针对现在的教师状况,我们更强调,教师的人文情怀。

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是一个有人文底蕴的人,是一个文人!

大家知道马小平老师吧?据他八十年代的一个学生回忆,马小平老师只用一年的时间教学生应试,其余时间都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大量讲述鲁迅、卡耐基及中日文化比较研究;而课外,马老师还经常和他们下围棋、国际象棋,打桥牌,打篮球。他更多的时间是给学生开阔视野。马老师之所以能够这样做,前提是他自己的视野就非常开阔。

这个学生回忆道:“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我们尚显稚嫩的心灵模模糊糊感知到了诸如自由之思想、平等之精神的概念,开始认识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追寻意义和价值,知道了自信的重要,以及做自己喜欢的事更能激发潜能。在这些层面,马老师从不直接给我们答案,而只是启发我们的思考。”

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老师有这样潇洒自由的教学?有这样开阔恢宏的视野?

于漪老师说:“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这里的“学做”,就是一辈子的人文追求。

今天是谈人文素养,谈人文追求,但我不打算对“人文”的概念做严格的学术解释,我只谈谈我的理解。我的理解不全面,甚至不一定严谨,但是我切身的体验,是富有个性的理解。

我理解的人文素养,至少包括:情感与理想,风骨与良知,视野与思考,学识与胸襟。

情感与理想。情感,这里当然指对教育和语文教育的情感。我们是不是对自己所教的语文学科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我曾亲耳听有语文老师在我面前抱怨:“我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来教书!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他还说,教书,又不是教数理化,如果教数理化那多好呀,可以当家教赚钱,而教这倒霉的语文,谁请你做家教呀?

2000年,我写过一段话——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这份情感,就是最基本的人文素养!

有了情感,自然会有追求,就是我刚才说的“理想”。现在谈理想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情。因为如果你给别人谈理想,很可能被认为“假得很”“有病”,而且“病得不轻”。

我这里的所谓“理想”,就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卓越的“我”!因此,“情感与理想”,是我说的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第一点。情感与理想,是做老师,包括做语文教师最最基本的人文素养,是第一前提!没有情感与理想,就别谈其他什么素养。

好,接下来我谈第二点,“风骨与良知”。教师是知识分子,语文教师,我刚才说了一定要有文人气质,而知识分子的气质,就包含了风骨。知识分子在任何时代都不应该是别人的应声虫,而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

当年毛泽东有一句话,他告诫所谓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切不可书生气十足。”这话大错特错。因为“书生气”其实是一种非常可贵的人文品质,不迷信,不盲从,坚持独立人格,不玩权术,正直不阿……毛泽东一生要做的就是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结果是造成一代知识分子风骨的丧失。当年写《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郭沫若沦为了御用文人。而少数知识分子,如果顾准等人还保留着风骨。

回到语文教师,所谓风骨,就是独立思考,就是不被世俗的风气所左右。再具体些,不迷信权威,包括不迷信李镇西——虽然我并不是权威,不迷信教参……当然,有风骨不只是愤世嫉俗,他首先是一个积极的建设者。

还有,在当今这个物质化金钱化的时代,不苟且!我建议大家去读王栋生书的书。当然,也许大家已经都读过不少他的文字了。王老师的书,通篇都写着两个字:“风骨”!

再说良知。所谓“良知”,通俗地说(我不做概念解释),就是随时都想着孩子的今天和明天。孩子就是一切,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当学生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当然要维护学生的利益!我经常都这样做的。为了学生,我曾经(当然是很多年前,年轻时)得罪了领导,得罪了同事,但我无所谓。这是良知使然。虽然我失去了一些“好处”,但我觉得值得。良知,还体现在不要把孩子当做牟利的工具。

有一年我去山西某地讲学时,应某中学要求上一堂语文公开课。上课前走进教室我发现只有40名学生,我开始还以为他们当地的教学班就这么多学生。后来经了解才得知,因为怕“效果不好”,便把20来个成绩不好的学生“淘汰”了。我当即表示,把另外的学生全部叫齐,“一个都不能少”!否则这课我就不上了。后来所有学生都坐在教室里了,我才开始上课。下来后,许多人都说我“很正直”,即使上公开课也不弄虚作假。我说:“不,这首先不是我是否弄虚作假的问题,而是我是否尊重这个班的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这样的公开课,哪怕缺一个学生,对这个学生来说,他的权利都受到了侵犯,他的尊严都受到了伤害!”在这里,如果我为了自己“上课效果更好”,我当然觉得校方的安排很好。但我就把学生当成我表演的工具了。就是没良知。

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就是因为“违背良知”并不一定是看得到的很明显的“恶”,而有时候是不知不觉的微小的大家甚至已经习以为常的“恶”。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是不知不觉的违背了良知。那种体罚学生的事,毕竟是少数。但更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也在侵犯着学生。包括最近给成都十二中的学生讲《理想》。如果我不顾学生,而炫耀自己的学识,在我看来,就是违背良知。而处处想着学生,而不必顾忌听课老师怎么样,这就是良知。同样,一味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炫耀自己的博学,自己的深刻,而博得满堂喝彩,却完全不顾学生是否理解是否明白……这也是违背“良知”。现在一些教师上课,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所谓精彩,却忘了为什么上课,为谁上课。

但是,我还要澄清一个误解,处处想着学生,绝不是迁就学生。毕竟我们是教育者,还有一个引领的责任。所以,我经常说,语文教学,最考水平的就是处理好“尊重与引领”的关系,把握这个分寸感。是的。一方面我们说不能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另一方面我们又说,不能只讲学生明白的东西——学生懂了还有必要讲吗?这就是“尊重与引领”的艺术。学生懂也好不懂也好,关键是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总之,我说这些,重点是强调尊重学生(不是简单地迁就学生),这就是良知。

我们再谈“视野与思考”。首先是专业视野。我们读不读教育学著作?读不读语文教育专业著作?读不读语文教学专业杂志?当然,对本群的老师,这都不是问题。大家正是因为有共同的事业和视野,才聚到一起的。我相信,大家非常关注语文教育的专业杂志和著作。大家一定要关注语文教育研究的最新最前沿的成果,这就是专业视野。对此我不多说了。

比专业视野更重要的是人文视野,当然从逻辑上说,人文视野自然包括语文专业视野,但我这里想单独说说,以示强调。对于国际国内富有影响的思想家的著述,包括人文知识分子的著作,你阅读了多少?对于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你凝望了多少?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你思考了多少?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和民众的生活,以及各种暗流汹涌的思潮,你关注了多少?对于天下风云变幻,你牵挂了多少?……这都是语文教师胸中应该装着的。

我有个不太严谨但可以仅供参考的比例,就是一个语文教师,对本专业书的阅读,只占他阅读量的百分之二十;对教育学心理学著作的阅读,占阅读量的百分之三十;而人文阅读:历史的,哲学的,文学的,经济的,包括人物传记……应该占百分之五十。书读的越多,你就越不会被蒙。最近刚刚去世的曾彦修,不知有多少语文教师关注他的文字。曾彦修,著名杂文家,笔名严秀。

只是阅读而不思考,就是两脚书橱。但我这里指的阅读,当然是伴随着思考的阅读,这是默认前提。不必我强调。为什么现在网上那么多的年轻人狂热歌颂文革?很难说他们有多么“邪恶”,相反,他们中

有些人其实很善良,很单纯,但他们书读少了,我说的是文史书,所以不了解过去的历史。我最近几年反复推荐的《南渡北归》,我觉得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读。

好了,说了视野再说思考。其实,刚才说了,对于一个会读书的人来说,阅读的过程必然伴随思考。但我这里还是想单独说说。我想强调,对常识的思考。刚才有老师谈到读自由主义的书,说“不要中毒”。其实,我想说,即使我们一本自由主义的书都没读过,也可以凭常识知道,民主是个好东西,自由是个好东西!这就是常识!因为民主自由符合人的本性和本能,就这么简单。我不能容忍别人来侵犯我的权利,我希望我自己做主,这难道还需要读什么自由主义的的书才知道吗?难道这是“中毒”吗?不是,这是常识。

刚才有老师说:“天下没有绝对的自由。”这话本身就是问题的,是不懂常识。因为“自由”的概念本身就排除了所谓“绝对”二字。马克思说:“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每个人所能进行的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界限是由法律规定的,正像地界是由界标确定的一样。”孟德斯鸠也说过:“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有这个权利。”这都是常识。

说回语文教师的教学。常识,就是自己是怎么学语文的,就把这个经验体验告诉学生。我们经常给学生讲这个方法那个方法,但我们自己从不用这些方法来读来写,这就违背了常识。比如,我自己的体验,学好语文,就三点:多读,多背,多写。多读(尽可能多地接触语言材料)、多写(尽可能多地实践语言技能)习惯,多背(尽可能多地在脑海中储备祖国灿烂的古典诗文),在不断地熏陶、感染、领悟中形成对语言的敏感和敏锐(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语感”),语文学习这就么简单!当然,有老师会说,还有“多思”呢?我说,所谓“思”都包含在前面三点中了。这就是我自己当年语文学习的经历,我想可能也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有过的体会。我们何不把这些质朴的道理告诉学生,并设法让他们也具备这样的语文学习习惯——实际上也是生活的习惯呢?当然,思考显然不只是思考常识,但因为时间的原因,我就强调一点,尊重常识。让语文回归常识!

关于“学识与胸襟”。应该承认,我们这一代人是半文盲。我说“半文盲”一点都不夸张,包括我,尽管我是所谓的“博士”,但我哪敢说自己是“博学之士”?我中小学时代是“文革”,哪有什么文化积淀呢?有人说我“虚心”,不,我是“心虚”。说这话,我参照的对象是老一辈知识分子。我经常说,和老一辈大师相比,我们连学者都谈不上!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最后说胸襟,我们一定要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学,站在社会的高度看教育,站在人生的高度看社会,站在星空的高度看人生!这就是我说的胸襟。

我的发言完毕!

“教育是慢的艺术。”特别是语文老师不能那么功利,不能将语文课理科化。拜读李老师的大作,受益匪浅!学习李老师的“处处想着学生,绝不是迁就学生。”看到李老师的在公开课上召回另外的20来个成绩不好的学生,让我看到您将阳光撒到了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向您学习!康平曾说“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李老师的文章,点亮了一群语文人。能有这样的高大情愫,足以说明,历练阅历之深,顿悟之强,对教育的执着,境界宏远,令人钦佩,真正吃透了教育和人生的真谛!情感与理想,风骨与良知,视野与思考,学识与胸襟。“所谓“良知”,通俗地说(我不做概念解释),就是随时都想着孩子的今天和明天。孩子就是一切,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当学生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当然要维护学生的利益!我经常都这样做的。为了学生,我曾经(当然是很多年前,年轻时)得罪了领导,得罪了同事,但我无所谓。这是良知使然。虽然我失去了一些“好处”,但我觉得值得。良知,还体现在不要把孩子当做牟利的工具。”中国人不爱读书也是好事,因为很多书有害甚至有毒,比如说儒家书,宣扬的都是封建思想、传统的遗毒。

儒家式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培养更多的阿Q,更多的范进,更多的孔乙己,更多的闰土,更多的杨二嫂,更多的假洋鬼子,更多的脑…残,更多的侏…儒,更多的抑郁症患者,更多的冷…血…动物,更多的药……家…鑫式的暴徒……培养出来这么多相互残害的货色,对人民百害无一利,对封建统治者最好,这一些货色不会造…反!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所谓的分层教学,比较集中地被强调了几点:①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②分层次;③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综合各家观点,分层教学在西方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十分流行,一般在中学实行,有些学校在小学高年级实行。

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式

1.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又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它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做法: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2.分层走班模式

根据学校进行的主要文化课摸底结果,按照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三个或四个层次,组成新的教学集体(暂称之为A、B、C、D教学班)。“走班”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只是在学习这些文化课的时候,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去上课。“走班”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3.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

知识与能力的分层教学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先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然后根据努力的情况及后续学习的现状,再进行学期末的层次调整。这一形式参照了国外的“核心技能”原理,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在认识社会及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条件与阶段目标科学地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因材施教”。在教学上,此模式同时配合有“分层测试卡”(即分层目标练习册),由于“分层测试卡”是在承认人的发展有差异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多层次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应有的肯定。实施这一评价手段,对测试内容应当重在对当堂所学内容的检测(只要认真听就可达标),注意对学生新旧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的检验,较高层次的学生则侧重于创造能力和检测(要求动脑筋,有创新精神)。

4.“个别化”学习的模式

“个别化”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分层。它基于网络的“个别化”教学,关键是设计适合各类学生,又方便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训练材料及考评资料等素材。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循序渐进的分层学习,每达到一个目标就自动进入下一个知识模块。由于计算机数据库储存了大量的教学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教学进度,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5.课堂教学的“分层互动”模式

“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这里的“分层”是一种隐性的分层,首先,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人际互动,利用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

6.定向培养目标分层模式

这种模式多限于职业教育。指按照学生的毕业去向分层分班教学。具体做法是:入学时进行摸底调查,既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又了解学生对就业与升学的选择,在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同时,也反馈学生自身的学业情况,正确定位。然后,以学生的基础和发展为依据,分成两个层次,升学班与就业班。两个班的主要文化课安排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进度,只是教学的目标和知识的难度有区别,升学班更注重

应试能力的训练,就业班则突出文化知识与职业实践的结合。当二年级学生参加水平测试并合格后,学校又给学生提供第2次选择,升学班进一步强化文化课与主要专业课,而就业班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

分层依据:以美国部分州为例,主要依据智力测验分数、学习成就、教师意见和家长意见决定分层。

分层范围:通常在主要科目实行分层,如数学、英语、科学、社会。

分层管理:一般实行弹性机制,分层不是固定的,每学期或每学年要进行调整,层次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如进步显著就可以上调,学习吃力则可以下调。

因为是按照科目分组,实际上所有科目都在A组或所有科目都在D组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是不同的科目在不同层次的组中学习。

分层教学的优点是,由于增加了智力测验和成绩作为依据,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较一般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更为整齐,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由于不同科目各自分组,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差异。

国内外分层教学的研究概况

20世纪初分层教学被引入学校教学以来,将班级进行分层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从1916年开始,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也大量展开.分层教学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它经历了一个"马鞍型"的发展过程. 分层教学最先出现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面对着大量移民儿童的涌入,为了教育这些背景各异的新生,教育官员认为有必要按能力和以前的学习成绩对他们进行分类(分层).到50年代,英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在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到不同的层,并且始终待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但开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认为它加强了种族间的不平等,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平等的区别对待的方法,造成了对"低能儿童"的歧视,使他们的身心受害,而对"高能儿童"则给予特殊照顾,助长了他们自高自大的骄傲习气.同时,由于分层,使得学生之间的隔阂加深了,易造成社会矛盾,是一种不民主的教学组织形式.由此,分层教学陷入了低谷. 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使得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对教育制度进行抨击和反思,产生了要加速培养"尖端人才(精英)"的紧迫感,从而恢复了对分层教学的重视,并开展了再实验,再研究,现评价,形成了对分层教学新的研究高潮.经过再研究,教育家们发展儿童之间智力和能力客观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再加上在高度民主工业化国家高度社会分工需要各式各样具有不同能力,资格和水平的人才.据调查发现,60年代中期,英国的小学存在96%的教师都在分层后的班级里教书.法国政府70年就要求在初中三,四年级进行分层次,开设向职业教育分流的技术班.70年代~80年代中期,对分层教学的研究呈现出两大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持赞成的态度,认为教师对分层后的同质班级进行教学更容易,对学生也产生积极的效果.另一种是持反对态度,认为分层教学对差生不公平,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没有显著的效果.

到了9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对精英人才和学术成就的重视,大部分学校重新回到分层教学的实践当中.据美国1993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86%的公立中学仍在实施分层教学,只不过方法上有所调整.根据现有的研究,至今对于分层教学是好是坏的问题仍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结论.不同教学目的价值观使得人们对分层教学的评价有赞有贬.

美国的"分层教学"与"小班化"教学,"主体教育""赏识教育"相结合,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有基础班,提高班等,并形成走班的选修制.但是我国的学校多数是大班额超负荷教学,盲目地照搬国外的分层教学模式确实行不通.因此,在中国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值得探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分层教学的概念,国内各省市都有学校进行分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例子.各地在实施英语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都总结出了不少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像北京十一中英语学科分层教学的教育实验取得显著的效果,在当时造成很大的影响.90年代初上海率先提出实验.1993年福州八中英语学科的教育实验,平行分班,分层授课,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东莞塘夏理工学校1999年实施以升学和就业进行分层的教学实践,连续两年都有170多名毕业生通过高职和普高高考.青岛经济职业学校2001年在英语,数学两学科实施"走班制"的分层教学管理,效果显著.(摘自《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13日13版)

山东威海第二职业中学在2001级学生数学,英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实验,将数学,英语都分为A,B两个层次,变原来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为固定班级授课制+流动的A,B两个层次教学制.结果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英语平均分差异不显著,但优秀率明显高于入学时;虽然A层(中差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许多,但是A 层次教学压力很大.

沈阳市8所职业学校自2000~2005年进行了英语分层次教学,对A,B,C层的学生分别进行探索性教学,提高性教学和补偿性教学.实验显示成绩越好的学生进步越快,各层次学生在适应自己的空间学习,从而促

进了全体学生的最优发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在2002~2003年对四个B班(分A,B层)进行实验,通过对课型,教材组合,课堂活动,课外学习要求,评估标准等进行个性化设计并实施,大大地提高B层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学习效率.

北京外贸学校在2003级的英语教学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实验,结果显示其弊大于利,C层学生自尊心受到影响,自信心降低,建议用班内分层制.

温州教师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对2003级高一新生进行英语分层,探索利与弊,实验结果显示:分层有利于中高层次学生提高积极性和增强自信心,但对于成绩处于低层次的学生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可能适得其反.

90年代末以来,众多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开展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探索,有的针对所有课程实施分层教学,也有针对某一门学科的分层教学,特别是英语科.十几年来,中职校内进行的分层教学试验,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改进,已提供了分层教学的可行性依据.

许多教育网页中刊登有关"分层教学"方面的文章,如刘树仁的《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蒋国平的《职业学校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探析》,程桂勤的《关于分层英语教学的报告》,刘少娟等的《突出主体地位尝试分层推进——英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等.虽然分层教学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有很多专家曾经对此课题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提出分层教学的概念,并对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提出了一定的方案.但在中

国期刊网中关键词"技工学校英语分层教学"的连接没有,网络中搜寻也没有,这说明分层教学在技工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极少.虽然分层教学应用于中等职业学校,而且以走班分层教学的形式居多,但这些方案具体操作起

来有一定的难度,可操作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还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

措施.因此,从技工学校的角度进行分层教学的研究与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多元智能理论: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与传统的智力理论相比,加德纳不仅提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他把智能定义为:在时间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具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加德纳经过多年对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的研究,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的,他认为,人类至少有八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八种以上的智力潜能,每个人的能力是八种智能的结合,但每个人在这八种智能的拥有量上不同,因而每个人也显示出不同的认知方式。每种智能都能用于创造发明,但大部分人只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展现创意,因此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社会做贡献。每个人的智能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不同的人在智能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在智能的各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因而在现实中,每个人表现出来的能力优势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种优势能力,也存在水平高低的不同。因此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必然表现出质和量的差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能力优势,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各方面的能力有机整合,形成每个人的核心专长和独特优势。

“因材施教”理论:“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或采取不同的措施,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毛主席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选二卷522页)孔子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他的反动政治立场,是应当受到批判与否定的;但是他在两千年前总结了前人的教育经验,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采用或提出了某些合理的教育做法,是值得珍视的。比如,他曾经分析与评论他的学生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意思是说:“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太卤莽”)。有一次,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说:“不能”。冉求也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说:“干吧!”公西华有些疑惑,便问孔子:“两个人的问题相同,而你的答复相反。我有点糊涂,想来请教一下”。孔于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意思是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好胜、胆大勇为,所以我要压阻他”)。可见孔子很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并且善于区别对待。孔子认为“天生德”、“上智与下愚不移”,这是一种唯心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但是他承认个性的差异,主张“因材施教”,则又是一种不回避矛盾与讲求实际的见解。以上理论的提出都是建立在个体差异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层”的概念。

4、分层次教学适应新课标准。新《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

5、从学生的角度看

学生个体之间明显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在整体素质不齐,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不一,如果不实行分层教学,搞大家齐步走,无论怎样,学生的发展都会受到局限。

6、从教育实践来看

首先,学校“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说学校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教育,获得相应的知识,形成相应的能力。

其次,学校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体特征,使每个受教育者受到应有教育,从而体现出教育教学的平等性”。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个体需求的教育,才是公正、平等的教育。

再次,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较为整齐,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而事实证明,如果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同样的教育教学,对多数学生来说,势必拔苗助长,这不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心灵也易于受到伤害。

7、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也要有差异。

8、教师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学要以人为本,包括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内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充分的发展潜能的。在教学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促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不能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形成一种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机制。

9、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为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要在课堂上努力创造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

10、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对学生进行区别教学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重要办法,为此,必须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最优地结合起来。[1][3]区别教学决不是简化教学内容,而是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帮助。

差生问题的研究是教育科学,尤其是教学论的重要的实践课题与理论课题之一。这个课题的解决取决于两个前提:“反思”帮“行动”。前者主要从理论上阐明差生现象的本质及其诊治之道,后者主要从实践上总结和推广先进学校的创造性经验,提升教育实践的品格。

本书旨在系统地阐述美、英、法、德、俄、日等国学者关于差生研究的基本理论,进而引述大量的案例分析,为广大教师和家长读者思考差生问题提供尽可能翔实的信息和必要的思路。内容从九个层面来阐述,“差生的界定及其成因、差生的心理、学业不良的诊断与治疗、学习失能的诊断与治疗、差生的教学论分析、差生的性格学分析、差生的预防教育、我国学者关于学业不良若干问题的研究、更好地理解差生“是一部对差生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方法论的总和。

学业不良是学校教育中常见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学、医学、生理学、缺陷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者纷纷进行研究,试图能够说明、解释它的成因。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表明,学业不良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涉及多个学科的问题,需做多学科深入细致的研究,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至今为止,心理学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诸如学业不良种种的概念术语、成因、表现特征等等,这些研究的结果使人们对学业不良的心理学研究的兴趣愈益浓厚,因此,它亦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中—个令人向往和充满魅力的领域。

对一种现象进行心理学的解释,提出预测和控制的手段,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同样,对学业不良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能够提出有效的评估,以及解决的措施和方法。然而,目前的研究离目标还很远,已有研究还停留在对现象的规律与特征的探索之中,远不能达到对学业不良进行准确的评估、诊断和有效的控制。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已有研究大都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的验证性的成果,并且少有能完整阐述这方面研究的书籍。针对这一现状,早在上世纪末就想做一系列的研究,结合国外的成果,建

立一个初步的理论雏形,让以后的研究去填充它,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学业不良心理学研究精品,为解决学业不良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结合国外最新研究成果,试图从成因、表现特征等方面

对学习不良现象做出合理的说明,提出有效的评估和补救的措施与方法。

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富集效应”折叠编辑本段

优势富集效应是同济大学王健先生创立的一种起点发展理论,它是指起点的微小优势经过关键过程的级数放大会产生更大级别的优势积累。在教育领域中,当我们分析学生的发展时,会发现优势富集效应同样存在深刻的影响。

优势富集效应与个体的凸显折叠

(一)优势富集效应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表现

1.在入学时,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学习水平上相差不大,随着教学的进行,一些在该学科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生得以凸显,获得了较多的教学资源。较小的优势会逐渐扩大为较大优势,最后在学生之间形成远远超过智力差距的学业差距。

2.在各学科的整体水平上,入学时具有一定优势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优势得以不断扩大,最后在班级中形成主要以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划分的不同的群体。

(二)优势富集效应在个性发展中的表现

1.在入学时,主动参与、态度积极的儿童在教育活动中得以凸显,发展机会也较多,个性优势得以扩大,而个性特征偏向内向、封闭的儿童被无意识地忽视,在个性发展上没有或较少得以改善。

2.与学习水平直接相关的自我效能感的差别将随着教学与教育活动而扩大,这种差距进而扩散到个性的其他方面,使个性整体发展水平差距加大。

优势富集效应的影响及分析折叠

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富集效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成层的再生产

教育中的再生产理论指教育的社会关系复制了等级性的劳动分工。如果把课程理解为政治文本,教育由于没有事实上的独立性,在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下再生产了社会分工,并难以改善社会的福利分配。作为隐性课程,优势富集会再生产社会成层尤其是阶级成层,使已有的社会结构和成层得以复制。

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经济、文化环境和不同的社会关系,具有家庭背景优势的儿童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教育发展机会较多,与不具家庭背景优势的儿童的差距逐渐加大。有学者对1 395名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的问卷调查表明,父亲职业为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科技文卫人员的学生百分比分别是19.9%、12.5%和15.6%,合计达48%。教育实际上对具有良好文化背景的儿童的发展更有利。

(二)学生群体发展中的两极分化

优势富集会使学生在人格发展上出现“马太效应”,即优者更优、落后者更落后的现象,通俗一些理解就是一方是“锦上添花”,另一方是“屋漏偏逢连天雨”,特别需要帮助的儿童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而已经具有优势的儿童得到了相对更多的帮助,形成学生发展机会的不均等。

(三)压抑儿童的自由发展

优势的富集同时意味着压力的富集,使儿童片面甚至畸形地发展。例如,当儿童的音乐天赋有所表现时,家长便把他看作未来的音乐家,高期望、高投入,进行专业的超越其心理(情感)接受水平的训练,结果却很可能使儿童对音乐的兴趣转化为厌恶,在内心产生与才能的发展相反的力量,从而毁掉人才。同时,过度关心会压制儿童创造性的发展,因为创造性的前提是独立性和自主性。

优势的富集和劣势的聚集是同时发生的,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果我们作为教育者不加以控制,有利条件富集到突出的学生,不利条件却聚集到落后的学生,形成了优势富集效应和劣势聚集效应的双重影响,就会使学生的发展出现两极分化。

若干教育学意义上的解决措施折叠

(一)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

学校管理体制是教师的工作环境,也是学生的生活氛围,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专业取向与科层体制的矛盾。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总是期望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而不是行政命令和条例来衡量、评价自己。因为“科层制基本上是以知识为基础进行控制的”,即它的假设基础是组织中的每一位上级都比他的下级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这种假设并不适用于学校,教师可能具有比行政人员更多的教学专业知识和经验。

在基于权威的层级节制和非个人取向的科层管理背景下,教师难以依赖专业精神和教育理想,就不能指望教师会在教学与班级管理中体现出充分的民主与自由精神,那么培养未来公民的民主与自由的精神就难以实现。所以,在较大的背景──教育管理体制和较小的背景──学校管理中,必须向专业取向迈进。

(二)学校教育中教育方式与方法的变革

1.运用优势富集效应理论,变革班级管理方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最基本和影响最大的环境,研究表明,班级管理中的最主要问题包括官本位、依赖性和强制性规范,三个问题都不利于个性的凸显和创造性的发展。管理中的官本位问题包括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官本位观念和由此产生的班级学生组织中的官本位问题。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在班级事物的管理中优势富集会再生产社会成层。所以,民主的班级管理方式就成为解决问题的现实途径,如循环值周班委制、竞争合作小组管理模式等班级管理方式。探索新型的班级管理方式,只有通过合理组织各种活动来使学生参与其中,使个性得以自由表现,才能使学生在不同的领域和水平上得以凸显。

班级管理要重视培养人的情感、开发人的潜力、健全人的人格诸方面的教育,它所产生的良性效应,不仅是个体的现象,而且是群体的现象。班级管理的目标定位应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根本,同时有责任帮助学生个体通过批判性思考来发现、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以更好地朝着与他人共存的方向前进。

2.运用优势富集效应理论,变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例如,班内分层次教学研究,遵循“因学定教”原则,进行分层施教、分类指导、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有凸显机会,激发学习的热情,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挖掘自身的潜能,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再如合作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产生群体的优势效应,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上,创造性教学、对话式教学、民主型教学、主体性教学、分层教学等,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个体差异的问题,相应的教学实践会给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个性发展环境。

3.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群体的发展。以升学率为评价标准的传统的教育教学,容易忽视对后进生、特别是学业成绩不良学生的教育,使这些学生难以有表现、发挥的机会,从而抑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甚至造成劣势聚集效应,对群体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要减弱“精英教育”的影响,强调教育教学中的公正与平等;要认真研究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寻找其优势,充分利用和展示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做到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关注每个学生在发展中的进步与变化;要尊重、信任、关怀、理解每个学生,使学生的微小优势逐步积累发展,产生优势富集效应,为他们提供思考、创新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群体的整体发展。

启示折叠编辑本段

优势富集效应,即系统在起点上的微小优势经过关键过程的级数放大,就会产生更大级别的优势积累,从而导致发展的雪崩效应。

它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起点超越”、“先者生存”。中国的股市为什么用钱龙软件分析系统?不是因为它最科学,而是由于它最先被使用。当大家都接受并熟练掌握后,习惯使人们不再愿意改用其他任何即使是更先进的软件分析系统了。清华、北大之所以遥遥领先于全国的大学,就是因为其一开始已经领先,在随后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优势不断富集,形成了一种良性共振──先者生存。

发展永远是一种非平衡的过程,初始的崭露头角具有一种进化上的极大优势,某种优势一旦确立,富集效应便接踵而至,某种特色一旦形成,传统便绵延不绝。墨西哥出产的中小级别拳王,其地位简直可与荷兰郁金香在全世界的影响比肩。没有人敢相信,一个小小的凯文迪许实验室,在他的血缘背景下竟然产生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于是我们看到,巴西的足球就像美国的硅谷一样继续在为世界生产着英雄和梦想,没有谁能超越它,甚至整个大陆和洲际的力量都无法与这一优势相抗衡。除非出现非常规的颠覆力量,否则美国的篮球依然会统治全世界,中国景德镇的陶瓷业与捷克的玻璃工艺一样,没人能僭越,一如没人能觊觎法国葡萄酒独领风骚数百年。

进化的起点力量也许真是被人们忽略了,这是一种奇妙的关于进化路径的假设。究竟是什么在决定着演变和发展的方向?均衡中新的微小变量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力量?某种微小的优势一旦进入富集程序,便可能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起初,花盆中的仙人掌仅仅呈现出些微的倾斜,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地的微小震

动和地心引力的长期作用下,它会像比萨斜塔一样沿最初的倾斜方向继续演变。一开始的微小变量竟然决定了系统最后的演进。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优势富集效应理论最具魅力的地方就是:它揭示了一种可操作性的生存策略──突显。也即“最先”常常比“最优”更具有进化上的优越性。起点上的微小突显会形成巨大的优势累加,美国的高新技术一旦在硅谷结构成团,便会吸引更多的新技术加盟,人才和资金迅速汇入,从而产生技术族群现象。当一种新的产品、新的机制、新的权力、新的组织一旦确立,周边的相关资源便会迅速发生适应性变化。

新王朝一旦建立,所有的权力、制度、组织都将发生适应性变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条规则被激活后,很可能会引起全部规则的连锁反应。这种进化上的“奇观”就像王选说的:“你做了一个IBM不兼容的东西,但你不可能花几十亿美元来上自己的操作系统,更不可能花几十亿美元的精力去做应用软件,这样,一点点的创新就变成了祸害。”

因此,突显的另一面就是历史封闭,历史封闭不仅是指突显使格林斯潘可以轻易地将美联储主席的位置封闭长达17年之久,更是指一种广泛的“发展关闭”现象。历史一旦走进这个门,其余的门就被关闭。阿拉伯一旦选择了伊斯兰教,基督便被关在了门外;一个文人偶然的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竟会将广西除桂林以外的所有喀斯特地形所造就的灵山秀水给封闭了。事实上,突显所造成的“领先者获得”,往往是对一切也许更科学、更优秀系统的残酷封闭,对大多数落后者而言,情形就像精子大军的冲刺,仅仅因为晚到一步,亿万个可能的生命就被无情地封杀了。

优势富集效应假设就是这样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幅可怕的竞争场景,让阅读者毛骨悚然,而它里面却蕴藏着人生发展之道。

呼唤新专业人士——教育就是转变

(十周年纪念版后记)

明知发生了什么,却不承认真相,

我称之为残忍——也许是一切残忍之根源!

因此,我向声音求援,

向所有会发声人们那模糊、疏离、要害的部位呼唤:

尽管我们可彼此愚弄,也总该好好想想——

为的是不让我们共同生命的进程迷失于黑暗。

紧要的是唤醒人们保持清醒,

否则,一中断他们可能又重返昏睡中;

我们所发出的信号——是?否?也许?——

应该是清清楚楚,只因我们四周是黑暗的深渊!

——威廉?斯塔福德《相互解读的仪式》

内心世界的运动模式——付诸实践

《教学勇气》最后一章粗略勾画出社会变革展开的运动图示,在过去的十年里,从未遇到任何反例挑战。更重要的是,这期间见证的许多事情表明,认真重视“教师生活内心景观”运动的势头与日俱增。

这些看法也许只证实我对自己的信念忠诚不渝!但我坚信,我们拥有真凭实据的证明,1997年以来,一个要求回归教师和学习者的内在生命的运动已经越来越明显、可信且更加迫切。

当然,该运动并非始于十年前。历史坚持不懈地——凡历史皆顽固——拒绝遵照所谓应该如何开展的模式进行。正如我在本书初版第七章论及运动的四个阶段中所言,“所有这些阶段都是‘理想模型’,真实运动并不像该模式所描述的那样整齐有序地展开:有时相互重叠,有时绕回头,又有时相互超越。但是通过命名划分阶段,无论如何抽象,我们总可以从混乱的能量场中提取出运动本质上的基本动力”。

在历史的杂乱无序中,我们仍然有可能对过去十年做个回顾,辨析出那些标志着朝本书所展望的教育

转变的时刻。

例如,1998年9月一次名为“教育就是转变”的会议上,我和教师学者们共享这个会议平台,他们来自的机构都各不相同,有麻省大学的阿姆斯特分校,安提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南加州大学,主办赞助单位是威尔斯利学院,主题是探索宗教多元主义问题和高等教育里的灵性。要是再早10年或20年,假如真开这么一个会,主办机构、交流平台中的代表和听众中一定有很多人不愿意跟这个主题沾上边。

会上一位教育家公开说出了其他人私下交头接耳的话:“我到会是因为我知道有个运动正在开始。”会议集聚了来自250个机构的800名听众——有大学校长,大学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宗教生活管理人员,校董——在我做主旨发言时,我意识到她的话很有先见性。事实上,该次会议促成的一个名为“教育就是转变”的全国性组织,以追求这次大会的主旨为使命,直至如今。

这类探索教师和学习者内心生活的会议就是这个运动很有意义的标志,该运动跟本书的主题紧密相关。近年来举办的这类会议真多,若都细列出来,虽然能证实这一点,却显冗长乏味。所以我只想引用另外两个全国性的集会,标志这个运动的发展壮大和合法化的新阶段。

2000年6月,在威尔斯利学院会议的鼓舞下,阿姆斯特分校时任校长大卫?斯科特发起一个名为“工作和高等教育以灵性面向公众”的集会,在马萨诸塞州麻省大学阿姆斯特分校举行。这个集会很值得关注,因为跟韦尔兹利会议不同的是,主办单位是国家税收支持的大学,也愿意以灵性面向公众,一反历史上这类大学鄙弃灵性的倾向。

2007年2月,另一场名为“发现高等教育心灵:在我们密切关联的世界为爱心行动而整合(身心灵)的学习”的会议,把来自260多个机构的600多位与会者集聚在旧金山,其主办机构包括全美大学院校协会、独立学院理事会、社区学院创新联盟和学生人事管理人员协会。这次会议也很值得关注,因为这类全国性的协会绝不会跟不合自己口味的主题沾边。

显示这个运动正在发展壮大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致力于整合(身心灵)教与学的科研和出版的队伍在成长壮大,且有力地证明了全国范围的教育探讨正在扩展,已包括了对内在生命和心灵的探讨。

若在20年前尝试研究宗教和灵性与教育的“相关性”,绝大多数学者会认为那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儿。如今,当你看到那本(由税收支持的大学的)同行评审的期刊《学院和性格》,就是因为跟我网上一样的热点话题“向内探索之旅:大学生灵性的形式和模式”,吸引了广泛的读者,你就清楚地看到:巨变已经发生。

当你读到阿瑟?契柯陵——一位高等教育界备受尊敬的前辈——的领衔力作“在高等教育中鼓励真实性和灵性”,你会看得更清晰:运动的浪潮在上升。当你看到享有声望的洛杉矶加州大学的高等教育研究所进行的系列研究,看到研究题目都是“灵性和教授职位:全美高校教师的态度、经验和行为研究”和“高等教育中的灵性:全美大学生的‘寻求意义和目的’研究”等,其首席研究者又是杰出的教育调研员亚历山大?亚斯汀和海伦?亚斯汀夫妇,你会清楚地看到:运动的高潮不会远了。

那么,这些发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切,对于那些热切接受《教学勇气》初版、令我深感振奋的中小学的教育者们又意味着什么呢?意义太大了!高等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许多改革努力都涉及始于中小学教育这个上游问题,因此,也需要那些在源头工作的教育者们协作。在各教育阶段中最有思想的人们都懂得,我们必须超越任何隔离我们的人为界限,以便我们在心灵上和实践中同心协力,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过去十年,在组建支持教师内心生活的运动中,美国幼儿园到高中12年级的教育跟高等教育并驾齐驱,走过相同的历程。对我来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就是在这同一个十年里,公立教育被一个称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联邦立法支配和驱动着。

这个立法有个致命又不容置疑的目标:通过让教育者对学生学习成功的问责,来确保公立教育能向所有的孩子提供成功学习机会。但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有严重的缺陷,不仅仅因为它是一套毫无根据的指令,实际上,我不时想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导致公立教育中如此大量失败,以至于愈来愈多的美国人认为教育私立化是个更有吸引力的选择。

即使是资金到位,“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缺陷表现在一心只专注那种可以用标准化测试来度量的学习,这样一来,很自然就把所有那些对无助于求得高测验分数的科目和技能——诸如音乐和艺术所谓无用的科目,以及诸如在书本上或教师指南找不到答案的探索性问题的技能——都一律排斥在外了。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将沉重的压力加在幼儿园至12年级中小学教师身上,迫使他们为测试而教,而不是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这个法案还常常迫使教师们相互竞争,一旦他们的学生被这立法的过分简单化了的标准试题测定为不合格,教师们和其执教的学校都要受到惩罚。这不但破坏众所周知的、对学生学习很关键的相互信任的关系——即使只用标准化测试衡量——都足以令教师们的心变得如此狂躁、自私和不可信赖,以至于不管是独处还是与学生在一起,教师们内心对教学的投入,连浅表层面也不可能达到。

因此,自《教学勇气》面世以来的十年中,在毒素与日俱增的公立教育土壤中,一粒涉及幼儿园至高中12年级教师们的内在工作的种子,竟然能发芽、扎根、成长并开始开花,而且在不少地方,由那颗种子生长的绿色植物正在帮助清洁土壤里的毒素,这一切对我来说真是个奇迹。

萨姆?因特拉托和罗伯特?昆兹曼发表于《教育论坛》2006年秋季刊的论文,对从1997年到2005年间进行的关于“教师更新计划及其对教育者的影响”的17例实证研究作了梳理和总结,其中包括教学勇气项目参加者们的几项研究。两位研究学者指出,关注教师的内在生活已经成为公立学校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教育者的日常议程中日益突出的主题。

因特拉托和昆兹曼写道:关于支持教师内在生活的计划“我们仍然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他们接着说:看来越来越清楚的是……教育者都拥抱、认同这一理念:即教与学必须体现个人的、精神的和情感的各个维度,正如广受欢迎的帕克?帕尔默、玛格丽特?惠特利、李?鲍尔曼与特伦斯?第尔等作者的近作所证实的一样。这些理论家大多提倡关注教师生命内在领域的专业发展。有些教育期刊也推出强调全身心投入优秀教学重要性的专刊,例如,《教育领导》1999年1月刊集中讨论了教育中的灵性,被列为该期刊一次最多需求的再版。

作为该期《教育领导》引导论文的作者,我可以根据不断收到的评论证明,那教育中的灵性主题,加上编辑们坦然无私的处理,深深打动了众多读者的心灵。

这个世纪,从西方到东方都产生了大群的分裂人。人类走到此时此刻,突然感到整体精神破碎了,统一人格消失了,灵魂的天空裂成两半,甚至裂成碎片。刚刚宣布上帝死了的哲学家们,紧接着又宣布人的主体也死了。于是,对人的否定性思维到处流行,而作家笔下则是“失落的一代”和“迷惘的一代”。

在这个世纪之前,分裂人自然也有,文学作品中的分裂人形象也有。莎士比亚笔卞的哈姆雷特,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卡拉玛佐夫兄弟老大与老二,都是令人解读不完的分裂人。哈姆雷特爱父亲也爱母亲,然而他的母亲和他的叔叔乱伦并杀死了他的父亲。于是,哈姆雷特爱的整体世界分裂了,爱的一半化作恨,并鼓动着他去为父亲复仇。他就在复仇与不复仇的两项选择中痛苦到极点。他爱他的父亲,所以渴望为父亲复仇;但他又爱母亲,意识到复仇将给母亲带来不幸,于是,他动摇,犹豫,彷徨,完全陷入精神困顿与精神分裂之中。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更是让他笔下的人物直截了当地宣布,人的灵魂里本来就有两个互容又不互容的深渊,分裂不可避免。这两个深渊时时在碰撞、在冲突,也时时在对话、在论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者巴赫金(M. Bakhtin)就捕捉住了“对话”的特点,把陀氏的小说命名为复调小说,而高尔基则批评陀氏的“分裂”,无产阶级文学导师很难接受分裂人。

人类走到了二十世纪之后,他们发现,哈姆雷特那个至高至尊的完整的父亲死后一去不复返了,连鬼

魂也不再显现了。而母亲的那种乱伦则普遍化了,性成为社会的解放者,文学的动力源。乱伦的概念需要解构。到处是肉人,到处是恶之花,到处是暴力的凯旋。人类手造的工业文明成了自己的精神之坟,摩天大楼成了自己难以逾越的高墙。人类一面制造了比普罗米修斯还强大的原子弹,一面被自己制造的“天火”吓得连滚带爬地钻入防空洞。亚当与夏娃的后裔,一会儿是英雄,一会儿是胆小鬼,一会儿是制造机器的设计师,一会儿是机器中的一颗渺小的螺丝钉。人类感到自己的大荒谬,并在自己手造的世界面前发呆、发愣、发疯了。于是,到处有分裂人的荒诞故事。艾略特(T.S.Eliot)笔下的荒原(The Waste Land)人,他看到身外是无比繁华的文明世界,而身内则是什么东西也没有的“荒原”。乐园是实在的,荒原也是实在的;层层叠叠就在眼前,空空荡荡也在眼前。现代人一半在乐园中,一半在荒野中。于是他们开始对自己创造的文明家园感到陌生,感到滑稽,他们不认识家园也不认识自己,这个家园剥夺他们存在的意义,用各种神圣的理由放逐他们,甚至判处他们死刑,于是,他们意识到自己是自己故乡中的他乡人,是文明家园中的异己者,他们感到存在的荒谬和本质的荒谬,并嘲弄这种荒谬。他们认定只有在死亡的那一瞬间才接近快乐,但在这一刻到来之前,他们还是紧紧地抓住“生”,还是要苟活下去。这就是加缪(Albert Camus)小说《异乡人》(The Stranger)中的另一种分裂人。而贝克特(Samuel Beckett)笔下那个“等待戈多”(Waiting forGodot)的过路人,则总是在等待,也总是在失望,失望了还等待,理想破灭了还等待,等待就是唯一意义。“等待”也分裂了,等待的仿佛是虚无,仿佛是实有,即使是虚无,也还是要等待,等待一半是欺骗自己,一半则是证明自己。分裂人其实最深刻地感知到现代社会的荒谬和自身存在的荒谬,但又不甘心于被荒谬所吞没,于是,他们便在反抗荒谬中寻找生与死的意义。只有了解分裂人,才能了解二十世纪。

西方的分裂人正是现代社会中患有所谓“现代人的精神病症的人”,但在西方,“分裂”又几乎成了现代人的精神特征,他们时时都处于物质与精神的分裂,灵与肉的分裂,现实与理想的分裂。他们的精神无所依归,一切精神原则都陷入混乱,一切都变得模糊,变得很不明晰,连人的生存准则、道德原则也不明晰。现代的分裂人可不像哈姆雷特有一张明晰的痛苦的脸,他们可不那么痛苦,即使痛苦,他们也不忘玩玩笑笑。反正他们的性格已不太清楚,至于脸面,那是可以复制的,影坛巨星玛丽莲·梦露的脸就被后现代主义画家复制了无数张。一切的一切,只剩下语言。语言就是宇宙的本体和人生的本体,信仰、真理、历史、未来、主体,全是虚无,唯有语言是唯一的实在是最后的家园。一切都取决于你怎么说,怎么解释,哈姆雷特母亲的乱伦也许是对的,也许她正是自由社会的先驱者,哈姆雷特的叔叔恐怕也是对的,也许他正是爱的典范,哈姆雷特再也无须举起他的剑,人已被劈成碎片,人只是片刻的存在、片断的存在,早已不是整体的存在,早已丧失了完整的人格。

当分裂人在西方迅速繁衍的时候,东方的中国也诞生了自己的分裂人。但中国的分裂人不同于西方的分裂人。当西方的分裂人已厌倦于自己手造的现代文明而对旧时的古典文明重新怀念的时候,中国的分裂人刚刚对现代物质文明展开狂热的追逐,并为这种追逐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的被传统文化所构筑的完整的精神天空破裂了,而且此后无论“女娲”怎么修补也无济于事,这将是永远的破裂。此时此刻——世纪末的中国人,经受了将近一个世纪社会动荡的苦痛,在精神上常有一种丧魂失魄之感,找不到一个精神支撑点。他们像空中盘旋的鹰,飞来飞去,就是找不到一个落脚点。

传承文化精髓 培育人文素养

传承文化精髓培育人文素养 在以高速度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基础的人文素养同样意义重大。教育不仅要培养专才,还要承担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文教育的使命。人文素养决定人生观,是提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塑造完整人格的基础,对于实现教育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有着丰富的人文知识遗产与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对于当代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还可以达到传承文化精髓的目的。 一.人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人文素质教育是追求儒雅的风度气质,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热爱和追求真理,树立人文精神及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活动,是需要外在启迪、陶冶和内部省悟、修炼的教育活动。 二.中国古典人文教育 中国古代在教育传统上注重通过不同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培养当时的“健全人格”,而当代的大学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和知识的工具性价值,忽略人文素养,忽视教育的永恒目的与追求,人文教育往往只是进行单向性的宣传说教使人文教育难以达到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时期孔子为了教化人性,主张学习“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大学》中明确的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揭示了当时高等教育目的的人文素养要求,更注重心智的训练和情感的陶冶。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董仲舒提出要通过教育“养成以仁义为内容、以礼为形式的风俗习惯”。太学的教育就内容是儒家五经教育,五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人文知识体系,“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怪,恭敬而温文。”(《礼记·文王世子》)。可见,礼和乐内外并举地塑造着一个人。 古代私学的代表书院由名师主持,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自由讲学,注重教与研的结合,倡导门派间的交流,追求道义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体现了教育必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了以德育人和对人性关怀的人文精神。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主教张栻明确提出了书院的办学宗旨是“传道而济斯民”,即书院不是官学那样科举仕进之地,而是传承圣道提升道德人格,匡时济世,拯救黎民之所。书院的培养目标饱含了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意蕴,即对人性、道德修养的关注。 在《学记》中还包含了一断比较完整的类似九年教育大纲的内容:“比年(隔一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悦”)服而远者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教书育人的宗旨和目标,初学者离经辨志,既要懂经书又要明确自己的志向;进而敬业乐群,要乐于学习还要具有合群的品质;之后博习亲师是指有广博的知识和尊敬自己的老师;论学取友指有钻研学问的能

人文情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016976234.html, 人文情怀 作者:刘一儒 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2018年第05期 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感悟的东西。记得有一部电影中的女主角说:“活着就是一种修行。”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大彻大悟,才能脱俗,才能淡泊、宁静。现在很多人熙熙攘攘,为名来,为利往;庸庸碌碌,无境界,无追求。在这个被浮躁和喧嚣笼罩,物质享受至上的时代,如果每个人都能把活着看成是一种修行,那么所有人的幸福指数都会升高。反观我们的教育课程改革,它改的不是形式而是本质。现在的教育本质中出现了“人文情怀”教育的缺失,如果一个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缺失了“人文情怀”的教育,那么课改改的也只是外在的教育形式,没有触及到教育内在的本质问题。中国在最积贫积弱的时候能多产科学家、国学大师,最根本的原因是那个时代的中国教育还重在根本的修身、立德,那个年代很多中国人都具备了最优秀的意志品质和“人文情怀”。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文情怀”?我认为,所谓的人文情怀应该是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一种崇高的审美境界,更是每个人终身发展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具体地说,“人文情怀”应该包括“反观内心”和“关照世界”两方面。 “反观内心”就是做好“小我”。学生可以通过对人文领域知识的学习积累自省、慎独、敬畏、尊严、仪式感等生命体验,这些生命体验会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做好“小我”。比如,流传千古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经典厚重的现当代美文,都是涵养我们精神世界,提升审美境界的能量来源,更是帮我们看清这个世界的慧眼。 “观照世界”应该包括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不仅要读书,还要闻天下事。我们要知道世界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信息化,我们要知道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除了要有《厉害了,我的国》的强烈自豪感,更要有开放包容的大国心态。不能故步自封,不能目光短浅,不能心胸狭隘。做好一个“大我”要有大品行、大智慧、大情操。 当我们的学生能够在“反观内心”的基础上积极的“观照世界”时,那么他们的人生境界就跨越了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而上升到了审美境界,也真正具备了“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应该是最温暖最柔软的人性,我们要培养有情怀的人,就必须静下来、慢下来、淡下来。教育不能被裹挟,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喧嚣、浮躁,不能只重利益和实效。教育的内涵既要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入仕,又要有道法自然的理想与浪漫,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尊严,有情怀的合格人才。 编辑/李莉E-mail:1183916794@https://www.sodocs.net/doc/b016976234.html,

高中作文素材 体现人文关怀的写作素材

高中作文素材:体现人文关怀的写作素材 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作文素材:体现人文关怀的写作素材,供大家参考。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收获,就必须付出。 记得有一位老师对我们说过:“因为你们还不懂得付出,所以收获并不多。”听了这句话后,我真的觉得很惭愧,自我呱呱落地那天起,我付出的寥寥可数,而别人为我付出的则是多不胜数,例如父母为了养育我而付出,老师为了教育我而付出,他们的付出都不渴望回报。而我们呢?不但没有付出,还希望收获。当我们看到别人受到表扬的时候,也 异的成绩,但自己却没有努力学习。 如果这种喜欢“不劳而获” 人都不想要这个“球” 这么一丁点的爱心呢? 会有什么人做这件事呢? 超越自我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学踢双飞,有人教我怎样踢,还有人教我手脚怎样配合。历经了千辛万苦,我终于学会了踢一个双飞,我练了一个多月的双飞,却怎么也突不破一个的记录。在大家的鼓励下和我不断的努力下,我又一口气连跳了17个双飞,连自己也简直不敢相信。同学们都为我鼓起了掌。这是我第一次超越自我,超越我心中的极限,我觉得我学习也应该像跳绳一样,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极限。 成功的动力源于拥有一个值得努力的目标和抛开自我,我眼寻求生命的直谛。没有生活目标的人,生活的层面十分狭隘。他们总是只关心自己,只关心眼前的一点利益。这种人就像井底之蛙。胸怀大志的人所显露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他们勇于超越自我,全力以赴圆自己心中的梦。

也许你只是一块矗立山中,终日承受日晒雨淋的顽石,丑陋不堪而无声无息,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被人遗忘在那里,可你长久的立在那里,便是你永恒的骄傲。 也许你是一朵残缺的小花,只是一片熬过旱季的叶子,只是一张发黄的纸,一块染色的布,但因为有了你,世间多 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但只要你拥有勤劳的双手,充满智慧的头脑。你就能战胜自我。你就能超越自我! 让我们都超越自我,做一个超越自我展望生命的人,让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得很踏实! 中国反击“相貌歧视”第一人 秋子,女,23岁,河南商丘人,艾滋病公益活动志愿者。2006年11月,她应聘到上海一家培训机构当英语老师。因为被该机构下属一学校负责人认为“长相有问题” 秋子因此被称为中国反击“相貌歧视”第一人。 她要向用人单位索赔精神损失费。 们很佩服,但您的长相我们不敢恭维。”“相貌 问题” ‘不’的权利!平等权利的获得,需要斗争争取。”

传承三沈精神,涵养人文情怀:参观汉阴三沈纪念馆心得体会

传承三沈精神,涵养人文情怀:参观汉阴三沈纪念馆 心得体会 “勤勉的学风,开阔的眼界,科学的精神,高尚的人格,爱国的情怀。”这是后学对三沈精神的概括。 从汉阴这样一个小小的县城里,却走出了沈尹默,沈世远,沈兼士三位中国近代文化巨匠。他们生于我国社会文化发生巨变的清末民初这个风云巨变的时代,成长于陕南灵秀之地汉阴,成名于中国高等学府之翘楚北京大学。他们学贯古今、融汇中外,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教育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享誉当时,而且深为后人钦仰,并已载入史册。 通过此次主题党日三沈纪念馆之行,使我对三沈精神、沈氏家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对沈尹默、沈世远、沈兼士三位成长于人文汉阴的国学大师又多了一份了解与敬仰。细细品味,确实不虚此行。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清末民初,军阀混战,这是一个民族苦难深重的年代。三沈居于山而不囿于山,主攻“旧学”而导新学先河,阐旧邦以辅新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文学大师。他们以身作则,对后人严格要求,子女中10余人是教师,孙辈中20余人是教师,第四代人有3人从清华大学毕业出国深造,完成了从北大“三沈”到清华“三沈”的百年历程。汉阴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勤勉的学风、优良的家风,铸就了三沈世家的生生不息和名人辈出。可见,家庭教育能够为一个家庭甚至家族的兴旺

提供丰沃的人文土壤,一个家庭想要幸福长久,一个家族想要经久不衰,一个国家想要繁荣昌盛,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修身齐家,家国情怀。沈氏家训的要义是:一、做人必修身; 二、儿孙尽孝心;三、父母严教子;四、为官必清廉;五、持家应勤俭;六、为民担责任。《沈氏家训》从孝悌、德行、修身、齐家、教子等各个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范和要求。这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生活、育人治家、为人处事中不断总结提炼成的。这也是汉阴沈氏家族兴业起家、发展壮大的根基。在沈氏家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沈氏家训》是沈氏家族共同遵守的规范,发挥着传承祖先精神、凝聚宗族人心、促进家族内部和谐的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永恒的价值追求和最终向往,《沈氏家训》通过修身、齐家、为官、教子等一系列的家族行为规范,将个人发展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充分体现了沈氏家族的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这也是沈氏家族能够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从沈氏家族的发展史,可以看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优良的家风,对一个人的成长,对一个家族的壮大,对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起着重要的重要的作用。 三沈精神,激励后人。三沈精神是勤勉的学风,三沈精神是开阔的眼界,三沈精神是科学的精神,三沈精神是高尚的人格,三沈精神是爱国的情怀。三沈精神能历久弥新、生生不息,根植于人文汉阴的沃土并继续为后世传承和发扬,最主要的是它能够将传统的忠孝精神与爱国主义有机结合,在现代社会的土壤里仍然蔚然成

激发人文情怀

激发人文情怀 铸造善美之心 --------浅谈如何在品德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人文情怀 广州市海珠区江南新村第一小学麦莉莉上学期,我有幸在市优秀课例展示活动中执教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漫步神奇的非洲热土》一课。在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感受到品德课程中地理类教学的难处,领略到地理与品德教学融合一体的愉悦,更体会到地理类的品德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更要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做到“心怀祖国、立足世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师生投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情境创设、感情迁移和媒体的适当运用,为学生开启一扇窗,一扇了解世界的窗。 地理就是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之一,它从人类发展的空间角度来看待人类事务,是儿童品德发展的空间线索;地理是儿童感性生活的一部分,它打开了儿童接触世界的窗口,极大地拓展了儿童的生活空间,在儿童和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智力的桥梁。儿童通过地理知识来建立自身的空间感。地理教学中引入的地理概念以及地理知识都是对真实生活的抽象和概括,儿童通过由浅入深地接触这一系列的知识,逐渐建立起自身的空间感和存在感,从而在空间维度上还原和体验真实的生活。如何在枯燥的地理教学中注入人文情怀,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群体民族和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如何让学生形成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的态度,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让我们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一颗善美之心,下面我就自己在执教《漫步神奇的非洲热土》一课中的几点做法,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创设情景,渗透人文性素材,唤醒学生体验 《漫步神奇的非洲热土》是一节地理课,说真的,学生对于非洲真正了解的并不多,因为非洲与我们中国远隔万里,非洲一直与中国是来往密切的,但对于这些事实,学生并不了解,非洲对于他们是那么遥不可及,在他们心目中,非洲是贫穷的、落后的,是个蛮荒之地,对于黑色人种,学生也是戴“有色眼镜”看待,觉得他们很笨、很丑、低人一等。鉴于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了解非洲,使得学生对非洲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认识,通过非洲看世界,形成爱护地球、和平共处的观念。为了实施这个理念,我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一次梳理,将人文性素材渗透在教学中,比如在课堂的一开头,我通过谈话引出了历苏、亚历山大、蒂皮三位小导游,在他们的引领下,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了解到非洲的地理位置和概况,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巧妙的问

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八大人文情怀

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八大人文情怀 杨斌 【学科分类】法律教育 【出处】作者博客 【写作年份】2010年 【正文】 谢谢主持人的抬爱。 其实我对自己的总结或许就两个字。在我年少不甚懂事的时候,人家以为我是愤青;在我长大了有些思想的时候,人家认定我是愤青;在我以后不知道未来在什么地方有些苍老的时候,我希望我是一位“愤青”。 不管是不是我自己以愤青这样的字眼来描述我自己,还是我自己“被”愤青描述了。今天很开心在这里跟大家交流。相对韩寒,我是很幸运的。他在厦大做讲座的时候,除了面对一群可爱的学生,前面还有一群“无知”的领导。而我,面对的全部是可爱的真诚的同学们。(掌声)各位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关于这次讲座,我先做一个简单的交代。其实这次讲座很早之前就想进行,不论是自己的意向还是朋友的邀请,我内心深处还是很愿意与大家交流,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学弟学妹们,虽然我并不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稍微年长的学长,尤其是一个本身还有些经历或者想法的人文学长,相信在某些方面也能稍微地提醒我们的学弟学妹们。 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我一直在推托中。首先,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并不没有取得怎样的成功,这对演讲者是致命的。当然理论上不应该是这样的局面,可由于浮躁的社会现实,如果没有基本的能力资本支持,一些话语很难得到公众的信任或者认可。其次,我本身也是一个迷茫的小子,所学所思所虑毕竟十分有限。而且很多观点未免一家之言。能否得到大家的接受,或者说某种基本的肯定,我自己还是有些担心。再则,我是一位在人看来类似“愤青”的法学小子,始终觉得自己肤浅,我担心自己的言论是否有所不当之处。不过庆幸的是,我这次的讲座更多是关注我们的大学生活以及我们应该具有的人文情怀,可能再批判一些问题的时候,相对会比

论文 涵养人文情怀,润泽诗意人生

涵养人文情怀,润泽诗意人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先生对师者从教,学生求学的最好诠释。学校教育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技艺精湛的专业人才,更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他们富有正义感、道德感、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则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重任。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教育决不应该成为模具,对学生进行模型化构造;我们的教师也决不应该再像“园丁”那样,让学生的成长变得整齐划一。在学生个性化的成长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授人以鱼”,而是要“授人以渔”,甚或“授人以欲”,即帮助学生打开求知的大门,让他们自己在书山上探幽寻径,在学海中自由泛舟。 作为高中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或者说,高中学生如何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积淀人文情怀呢? 《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的核心为人,人文分类覆盖很广,只要跟人相关的人文科学、文学、教育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等,都可称为人文。相对于人文来讲,情怀则是一种高尚的心境,情趣以及胸怀——这其中,也包含着平等与尊重。人文情怀是建立在“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基础之上,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拥有人文情怀的人,对待不同人、不同事都

是以平等而又尊重的目光去看待的。拥有人文情怀的人会对每件事都十分重视,大多会尽力将每一件事做到最好,精益求精。 人文情怀是缤纷多彩的,它存在于许多的古籍之中。而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丰富的人文内涵。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综合性人才。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将人文教育渗透进日常教学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探讨积极的人生哲理,净化学生的心灵,健全学生的人格。可见,人文情怀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语文教师自身当有浓厚的人文情怀。 于漪老师说:“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这里的“学做”,就是一辈子的人文追求。语文教师作为传承祖国文化的人,根本责任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素养和有文化气质的人。《学记》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语文教师的作用,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若能厚积薄发,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每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都应仔细研读教学大纲,认识到人文情怀之于学生的重要意义,树立起人文教育意识,将人文教育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将人文教育上升为教学中的自觉性行为。 二、展现师者人文魅力,引领学生涵养情怀。 语文教师想要教得好,创新意,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及课堂教学,必须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不断提升文化修养。教师要以自身

情感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情感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名言,指很出名的说法,著名的话,一般都是指名人说的话。下面是关于情感名人名言大全摘抄的内容,欢迎阅读! 1、这世间最美好的爱恋,是为一个人付出时的勇敢,即使被伤的体无完肤,也无怨无悔。——周立波 2、世界上要是没有爱情,它在我们心中还会有什么意义!这就如一盏没有亮光的走马灯。——歌德 3、获得爱情你可以随便用什么办法,但是保持爱情却需要智慧。——张爱玲 4、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帮助他所爱的人,最好不要随便谈什么爱与不爱。当然,帮助不等于爱情,但是爱情不能不包括帮助。——鲁迅 5、恋爱的法则是热情洋溢中双方都应该全心全意忘掉其他的事情。——林语堂 6、当爱情来临之时,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是要付出的,也要学习去接受失望,伤痛和离别。从此,人生不再纯粹。——张小娴 7、爱情只有在深刻的、神秘的直观世界中才能产生,才能存在。生儿育女不是爱情本身的事。——索洛维约夫 8、爱情到底是由什么东西进化而来的?我们不能妄下结论,还是先让我去考察研究一番再说!——达尔文

9、一刹真情,不能说那是假的。爱情永恒,不能说只有那一刹。——三毛 10、激情,友情,亲情我们之间无所不有,却唯独没有爱情。——张爱玲 11、我爱人生,所以我愿像一个狂信者那样投身到生命的海里。——巴金 12、爱情对于男人不过是身外之物,对于女人却是整个生命。——乔·拜伦 13、淑女的眼睛是爱情的灿烂的明星。——丁尼生 14、初恋都是丑小鸭,有一天,我们会怀念当时的脆弱和寒伧,然而,成熟的爱情才是羽化了的天鹅。——张小娴 15、爱情要完结的时候自会完结,到时候,你不想画上句号也不行。——张小娴 16、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三毛 17、爱情从希望开始,也由绝望结束。死心了,便是不再存在着任何我曾经对你有过的希望。——张小娴 18、女人既不是善良的天使,也不凶恶的魔鬼,而仅仅是个凡人,而且从爱情和情感的力量来看,她们是比我们男子更软弱的受造之物。——霍夫曼 19、一个人真爱的时候,甚至会想不到自己是爱着对方。——狄

2017年高考作文必考六大母题(一):“人文底蕴”命题预测与素材

2017年高考作文必考六大母题(一):“人文底蕴”命题预测 与素材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因此也被誉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最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明: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而这其中的六大素养甚至可以看作是2017年高考作文必考的六大“母题”。“人文底蕴”解读名师 张兴武老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曾获冰心儿童文学奖、海峡两岸儿童文学征文特优奖等多项文学奖。人文底蕴主要包含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 1.人文积淀重点: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指向很明确,有意识地去做就可以了。“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中的“认识”是指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实践”是指用实际行动改造世界和社会。这两点需要我们拿出自己的智慧,并做到长期坚持训练自己。

2.人文情怀重点: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情怀是指充满着某种感情的心境,而感情是指对人或对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我们培养起了对人文领域的一切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拥有人文情怀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3.审美情趣重点: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审美是体味品评人、事物或艺术品的美;情趣,则是指人的性情和志趣、情调和趣味。当我们知道这里的艺术领域主要包括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后,有意识地坚持用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等方法去体味品评,即可培养起健康的审美情趣。真题解析1.2015年高考浙江卷作文试题 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设计的本质体现一种人文关怀精神

人们追随简约是把它当做一种设计风格,是简约主义所代表的思惟涵有的一些永久的价值观,如,对材料的尊重、要求自然的质地品质、细部的精确、人体工学标准的经典张扬,和东西方美学文化的精华与包容,同时亦简化了复杂的设计元素,使限定的室内空间更加通畅、涵蓄;使生活更加人文化标准、更加质地。这是一种寻求,这同时也是一种思惟,而不可能只是一种“现在流行的一种简单情势、简单风格”。对一种潮流时尚的追逐,是社会人们要求进步的一种表现,而往从事表达实现这一追逐的设计师行业的设计人不应只站在贸易因素的左右往“奇妙”变化,更应当深进了解室内空间艺术设计的实际内涵,体现人文关怀的一种精神,章显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品味人生的态度,往引导时尚、真实地实现大众愿看而服务于大众,不只是简单的“逢迎服务”的贸易因素左右责备。业主、设计师、装修商、报刊杂志和涉世不深的设计人的浅表寻求等等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假如他们进行的是一窝蜂的例牌行货或利字当头的贸易变化,就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视野变得越发狭窄,不断模仿、重复、拼凑的室内设计环境怪圈现象。就例如目前好多装修商、设计人一提及居室设计前三句就是:电视墙、背景墙、吊顶做玄关,诸子百家念的一个课本。而由于每一个业主的出身、经历、生活方式与个性等都大不相同,又怎样能需求一致呢,而我们的设计人又怎能须生老谈一把板斧杀到底呢?贵即是不即是好?便宜和旧都即是不好?立新就一定要破旧?假如这三个题目的答案都是对的话,那末人类生活的艺术你将怎样认同、感知?实在,在单纯地利用设计元素及装潢建筑材料等方面,我们每一个设计师是与世界设计大师是条件同等的。一样的点、面、线、体,一样的色采、一样的装潢建筑材料,乃至一样的设计法则,那末我们为何没有到达他们的高度呢?撇开所谓的“机遇”不谈,冷静、内在、独立见树思惟是关键,文化内涵是主导。室内设计作为一种思惟的表现,是一种秩序。室内装潢的设计内容关键在一个简明的系统秩序。系统秩序的优劣在于它的连贯性、公道性、功能的明晰性和系统精确性,这是它的价值衡定标准,也是其设计所在。而我们来看室内设计时也将随着室内不同业主的不同要求、不同功能的使用来设计相应的系统配置。这个系统的关键基本在于合适。在合适的范畴下,利用美学及美学独具的对照调和性,让空间与空间无穷延伸,让物与物之间相互滑稽对照,功能功效,使空间不单只是住的地方,可以居、可以游、可以赏,同时还可以历史、可以追思、可以向往,让空间与物、饰的奇妙应用,让室内设计不但是个符号代言,更遇人文。“简约主义”风格观念的逐步盛行,也将代表着高科技与高度产业化的时代加重发展,生活紧张、步调紧凑,生活需要调解与简化。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更应以“简约”的系统思惟配合高科技的发展。人性标准空间的进一步深化研究,借助虚拟实境等技术融会,深进斟酌耗能与生态环保、现代与传统、衡久与多变、功能使用与互动等多方面更深层的题目。不断延续风格、潮流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需求,相互贯串与延续,深广考量,而不是把自己的范畴圈起来,在狭隘的范围内玩起“设计”的游戏,这将在未来的工作效果与格式遭到很大的拘束,特别是对一些刚刚投进到室内设计这个领域来的设计人非常不利。将对他们服务的大众更是无责无任,所以设计师在将来的思惟空间中以地方概念为动身,综合全面的学习多元化知识信息并能主动地融进与国际接轨的观点,检视设计方案,自学自检,创造自己的风格,从大处着眼,小处进手,多元思惟,全面、科技、生态的维系目标,势必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同行服务于大众,建立设计师自己的社会价值。“道”需要我们以心往悟,以思惟使之渐渐明曦,由此我们才会有方向和依托。世界的每天都处在飞速发展的竞争时代,“不管你是狮子还是羚羊,你都要奔跑”。室内设计作为一种学科随着与利用科学、艺术一起不断的深进发展,为人类提供更新、更进步的空间思想和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理念、思惟空间,从而推动着社会生活的精神文明进步,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为大众真实地服务着。有一种理论以为室内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随后就有很多人把“为大众服务”单纯理解为逢迎,这是一个熟悉上的误区。实在设计的本质应当是把人文思想和概念转变成视觉情势并为社会时代信息带来传播秩序的能力,它集中地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这应当是现代设计的宗

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 “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从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它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界处开始的一种超越性思想观和价值观。在当代,“人文”精神的根本命题是由全球化带来的。但是,全球化作为一种普世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尚缺乏被正确理解的基础,全球化作为一种现代人文价值观,不仅仅意味着建立世界化共同市场的经济观念,建立以联合国为首的世界政府的政治观念,更主要的它还意味着把人置于政治之上和国别之上的世界主义人本观念。这种观念,在西方是建立在一元论哲学以及基督教思想的基础上的,一元论哲学追求总体、本源、统一的思维导致对世界一体化的追求,而基督教思想追求万有归一更是为全球化价值观念奠定了基础;中国哲学是没有本体论关怀的,中国思想中最流行的是怀疑论和相对主义,这种思想状况和中国在宗教信仰上的多神偶像崇拜联系在一起,这些使得中国思想中有家族之爱,有忠君爱国,却没有世界之爱,有对等级的崇仰和热衷,却没有对平等和自由热爱,有对物的爱却没有对人的抽象爱,而没有后者作为基础,就难以理解全球化所暗含的价值观前提。而除了这价值观前提之外,当前的全球化还包含了重新确立人和地球的关系(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内涵,重新确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思想内涵,重新确立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反政治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的思想内涵,进而甚至还包含了对人神关系(呼吁世界范围内的宗教现代化改革)的重新理解,而这些无论在什么层面上都是和中国学者的思想传统以及当前见解相抵牾的。 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化”被中国知识分子们理解为是西方跨国资本剥削中国,西方强势文化侵略中国民族文化的机会和借口,就不是什么难以认识的事了。只要在东西方二元思维的基础上,中国思想界就永远不可能理解全球化的真正涵义。何以如此?中国思想和精神不利于培养基于世界感情以及人类感情基础之上的现代人文意识。我这里所说的世界感情不

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的教师应该更新观念、以人为本,让课堂教学充满人文的阳光。 一、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都要有好心情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师生的心情是创造课堂气氛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教师。但在日常教学中,许多老师未能带着好心情去上课,只是按部就班地进入课堂,心静如水、无起伏、无跌宕、平铺直叙。倘若老师心情不好,稍不顺心,便对学生横眉怒目,学生则萎头缩脑,呆若木鸡。更有甚者,有的老师遇上心情不佳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无名之火便落到学生头上。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能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哪里还有兴趣、有心情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则更是无从构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教师也不例外,但关键是不能让不好的心情去影响教学。因此,每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都应想方设法,或控制、或调节、或转移、或释放,无论如何不要把自己内心深处的烦恼带进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所有个人和家庭的烦恼与痛苦统统留在教室的门外。”用好心情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老师用自己的好心情去影响、感染、激发学生的好心情,共同创设愉悦和谐、自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并用和蔼可亲的教态、热情关怀的语言、亲切鼓励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肯定每一个学生,在好的心情中鼓励学生质颖、问难,协助学生标新立异,让课堂教学在师生的好心情中异彩纷呈、活力四射。 二、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造成师生不平等现象的因素很多,其重要一点是教师的观念陈旧。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用教师的爱去感染学生们的心灵,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你是爱他们的,尤其是对学习差的学生。从而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你,进而喜欢你所教的课,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教学,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们提倡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欣赏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信任学生、不偏爱优等生、不冷落中等生、不歧视后进生,以崇高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珍爱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平等中享受学生的童真童趣,与学生同乐同忧,和学生同学同研、同思、同创造,把我们的课堂营造成平等、民主、真诚、和谐、充满人情味的乐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承载者、创造者和传播者,肩负着培养现代人、传播现代人文精神的重任。人文情怀是人文精神的内核,表现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生命价值的维护、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才能使现代中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浓厚的人文情怀,并努力将一批批学生培养成有仁爱之心、善良之心、感恩之心的人,培养成热爱生命、积极进取、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人。我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通过各种手段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一、关注教材文本,培养人文情怀。 语文教学可以通过课本向学生传输知识和情感,教材中有许多内涵丰富、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本如同一座宝库,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使学生和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比如,在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努力用超越痛苦的、顽强的、积极的生命意识来引导学生,希望他们也能像作者一样走进地坛,走进海德格尔所说的“神性的世界”,获得心灵的皈依、灵魂的超越。再如冯友兰先生《人生的境界》一文,是一篇有关哲学的学术论文,它包含了重要的文化内涵,巧妙地利用它可以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起到引导作用,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有积极作用。在讲到人生四种境界时,我这样引导学生:你可以从自然界走来,你可以正处于功利境界,但你必须努力追求道德境界,而且把天地境界作为自己最高理想。我努力通过讲解课文来提高学生的认识高度,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二、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健康情感。 在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语文教学不应再仅仅停留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并重的模式。我主张用学术的态度备课,用优美的方式讲课,力求把语文知识讲得充满人情美、人性美和人文美。如在讲沈从文的《边城》时,我没有把教学重点放在传统的小说知识讲解上,而是把重点放在美丽的湘西风情,使学生在感受凤凰古城淳朴风韵的同时,充分品味了湘西独特的人情美,使心灵得到了陶冶和净化。再如,我在讲《项羽之死》时,没有把教学重点定位在文言知识的讲解上,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明确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人应该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同学们的讨论精彩而热烈,课堂上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我强烈地感觉到,我给学生上的不仅仅是语文课,更是一堂精彩的人文教育课。 三、开展课堂活动,塑造美好心灵。 实践证明,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活动,既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心灵不断丰富,思想不断成熟。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每节课开始之前我都要留出三分钟让学生演讲。每一届学生,我都有三年的整体规划——高一年级主要是培养胆量和自信心,所以在演讲内容上不作限定,只要敢开口讲话就行;高二年级我让学生找出自己读过的对心灵有触动的文章,有感情地给大家朗诵,并讲出自己的体会;高三年级阶段,我觉得学生的思想已经比较成熟,能正确地看待一些社会现象,所以我让他们对社会时事发表评论,老师再加以适当点评。一位学生在周记里写:“我每天都热切盼望着语文课的到来。在同学们精彩的演讲中,我经常会收获一

29条有关情感关系的英文名言

1.A great relationship is about two things, first,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second, respect differences. 2.Life is simply hard without forming healthy relationships with people around you. A true relationship always connects to trust, respect and understanding. 3.People will forget what you said. People will forget what you did. But people will not forget what you made them fill. 4.Relationships are about trust. If you have to play detective, then its time to move on. 5.Relationships are harder now because conversations became texting, arguments become phone calls, and feelings become facebook, G+ statuses and tweet. 6.Show respect, even to people who don’t deserve it, not as a reflection of their character, but as a reflection of yours.Sometimes the greatest relationships are the ones you never expected to be in. The ones that sweep you off your feet and challenge every view you’ve ever had. 7.The best relationships are the ones that are based on friendships be friends first. 8.Relationships are harder now because conversations became texting, arguments become phone calls, and feelings become status updates. 9.We don’t meet people by accident. They are meant to cross our parth for a reason 10.You do not need to be loved, not at the cost of yourself. The single relationship that is truly central and crucial in a life is the relationship to the self. 11.A healthy relationship will never require you to sacrifice your friends, your dreams or your dignity. 12.A perfect marriage is just two imperfect people who refuse to give up on each other. 13.A relationship is not a test so why cheat. 14.A relationship shouldn’t ruin a friendship, but a friendship shouldn’t ruin a relationship either. 15.A relationship without trust is like a car without gas you can stay in it all you want, but it w on’t go anywhere.

景观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的贲卦象辞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与天文相寸相依,天文指天道自然;人文则指社会人伦.所谓人文指人何以立人的根本. 基于对景观设计中人文关怀的讨论,我把人文关怀精神分为生理人文关怀和心理人文关怀.生理人文关怀指景观设计作品具体景观元素的尺度,颜色要符合人的基本习惯.心理人文关怀指景观设计作品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日益丰裕,对精神世界的关注也日益关注.对于美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墙角放几盆鲜花.进入现代社会,更多的是主观的建造一些大的景观广场,景观道路以此来满足人们对于美的需求.但在营造"美"的过程中有很多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发生.比如把湖泊,池塘掩埋建造大广场,把耕地湿地破坏修造大型水景.这种劳民伤财,不因地制宜的做法对环境对人类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最近引起许多专家质疑的山东济宁的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据专家估算建设这样一个工程要花费人民币300亿,迁移人口近一万人.把原生态的山坡,村庄破坏掉.建起一座冷冰冰的标志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何从谈起,人文关怀精神何从谈起.试问: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一座标志城所能代替的吗?中华文化集无数溪流以聚沧海,中华大地上的每一条小溪.每一寸土地都是中华文化的一支血脉.再问:谁又有权利用掉老百姓的血汗钱,谁该对人民负责?谁又该对生态环境负责?我们要提倡景观设计的人文关怀精神,以人为本才能创造更好的作品.

步入21世纪之后,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环境建设也掀起了一股巨浪.在这之中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然而它的发展状态却不容乐观,很多的景观设计作品远离了在设计中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本的原则.谈到这里我感觉美国景观建筑协会2007年专业奖最佳设计作品(哈佛花园)的设计理念对我们国内的景观设计团队有很大的启示:简洁的材料,大片的景观植物,明快的色调,营造出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把现代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本着对环境负责,对人类负责的态度来做好每一个工作.我们不止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历史负责.虽然当今社会有很多不好的因素充斥其中,但主流是好的.我们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良知,把人文关怀精神贯穿到每一个景观设计作品始终,用我们的责任心和民族自豪心来哺育自己的心灵从而创造更好的作品来回报社会.作者:赵磊

大禹治水与中国文化的人文情怀论文(原创)

大禹治水与中国文化的人文情怀 姓名:XXXXXX 班级:XXXXXX 学号:XXXXXXXXXX 在不能用语言表达抽象概念的时代,华夏大地上的人通过创作神话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及内心感受。他们对英雄的崇拜,他们对行为榜样的需求,他们为理解生死之谜所做的努力,以及对那些令人头痛的哲学问题和想要认知他们周围世界的渴望等,使他们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神话来。通过神话,古老的传说得以流传,一代又一代人在神话故事带来的古老气息中长大成人。一段段神话故事,一个个神话英雄,影响着龙的子孙,给予他们自然地人文情结,给中国文化添上了神奇的一笔. 大禹治水,历代传颂,妇孺皆知。传说在尧舜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禹接替因治水而死的父亲鲧,以“疏顺导滞”的方法,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也正是因此而成为了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世人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先,大禹治水功业突出,既是伟大的治水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祖。因为他不但治理了洪水,而且通过治水奠定了立国的根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使当时松散的氏族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综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与大禹治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与洪涝灾害作斗争而不断前进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可以说,大禹治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开端,大禹治水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内核,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禹治水已经成为典型的文化现象,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不论是大禹治水的疏导方法和显著业绩,还是大禹治水中所体现出的道德精神和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