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新版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新版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章建跃zhangjy@https://www.sodocs.net/doc/b019102175.html,

一、数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的十大理念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6.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7.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

•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三、课程目标

•总目标: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具体目标:

• 1.获得“双基”。

•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课程结构

•必修课程5个模块,各36课时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必选模块(各36课时)

•系列1:文科必选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

•系列2:理科必选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选修2-3:计数原理、统计案例、概率。

•选修系列3 (各18课时)

• 1. 数学史选讲;

• 2. 信息安全与密码;

• 3. 球面上的几何;

• 4. 对称与群;

• 5. 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 6. 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

•注:要求修得学分,不作为高考科目;第2、5、6三个专题不再列入备选专题。•选修系列4(各18课时)

• 1. 几何证明选讲;

• 2. 矩阵与变换;

• 3. 数列与差分;

• 4.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 5. 不等式选讲;

• 6. 初等数论初步;

•7. 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8. 统筹法与图论初步;

•9. 风险与决策;

•10. 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注:作为高考科目;第3、8、10三个专题不再列入备选专题,只作为课外读物出版。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总体介绍人民教育出版社章建跃•一、几个基本观点

•1.坚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 2.针对问题进行改革

•3.走中庸之道,不走极端而到达光辉顶点

•二、教材总体结构

•必修课程5个模块,各36课时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系列1:文科必选模块(各36课时)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

•系列2:理科必选

(各36课时)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选修2-3:计数原理、统计案例、概率。

•选修系列3 (各18课时)

• 1. 数学史选讲;

• 2. 信息安全与密码;

• 3. 球面上的几何;

• 4. 对称与群;

• 5. 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 6. 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

•注:要求修得学分,不作为高考科目;第2、5、6三个专题不再列入备选专题。•选修系列4(各18课时)

• 1. 几何证明选讲;

• 2. 矩阵与变换;

• 3. 数列与差分;

• 4.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 5. 不等式选讲;

• 6. 初等数论初步;

•7. 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8. 统筹法与图论初步;

•9. 风险与决策;

•10. 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注:作为高考科目;第3、8、10三个专题不再列入备选专题,只作为课外读物出版。

•三、主編寄語

•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是清楚的。

•数学是有用的;学数学对于提高个体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学数学要摸索自己的学习方法;学数学趁年轻。

•数学教学要讲背景,讲数学,讲应用;讲历史,讲思想,讲文化。

•数学教材要自然、生动、活泼,不强加于人;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美感,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要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看过问题三百个,不会解题也会问”;要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

•四、教材编写指导思想:

• 1.讲背景,讲思想,讲应用

• 2.强调问题性、启发性,

3. 强调基础性

• 4. 突出数学思考方法的引导

•推广类比当前内容类比特殊化

• 5.适当使用信息技术

•五、教材改革重点

•1.亲和力

•2.问题性

•3.思想性

•4.联系性(整体性、结构性)

•六、教材实验的基本成绩和问题

•1.教材的主要创新点:设置观察、思考、探究等,以问题引导学习,加强“问题性”;

使用“先行组织者”等,加强类比、特殊化、推广等逻辑思考方法,加强“思想性”;

强调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学应用,加强“联系性”。教师对这些创新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在改进教材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发挥了较好作用。

•2.“课标”及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1)“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体系,存在整体结构逻辑性差、知识不连贯性、螺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2)内容太多,课时不够;

•(3)螺旋上升导致教学要求难把握;

•(4)对信息技术要求太高,使用过多;

•(5)没有对农村学校的需求给予必要的考虑;

•(6)有些叙述不简洁;

•(7)有些变化与当前实际不符合,例如概率、统计内容增加太多;

•(8)知识衔接问题——初高中衔接、各模块之间的衔接。

•师生负担加重了。

•造成课业负担加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师教学、高考评价、配套资源等等都在其中起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考问题。

•——依靠高难度、高强度的机械化训练,已经难以奏效。

•3.对几个变化的认识

•二次不等式内容靠后问题;

•立体几何结构调整、课时减少问题;

•引入算法的必要性;

•数学应用问题;

•概率之前不讲计数原理的原因;

•拓展性栏目、习题体现的发展性要求。

•七、初高中衔接问题

•.主要问题

•(1)初中内容的不适当删减、降低要求,导致学生“双基”无法达到高中教学要求;•(2)高中不顾学生的基础,任意拔高教学要求,繁琐的、高难度的运算充斥课堂。•2.初中课标与高中教学要求的差异

•初中不讲但高中教师认为应掌握的知识举例:

•(1)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

•(2)含有字母的方程;

•(3)三元一次方程组;

•(4)根式的分母有理化、最简根式,根式化简;

•(5)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只要求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分式乘方;

•(6)简单的无理方程;

•(7)简单的高次方程;

•(8)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9)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0)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11)韦达定理;

•(12)换元法;

•13)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平行的传递性;

•(14)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梯形中位线;

•(15)截三角形两边或延长线的直线平行于第三边的判定定理;

•(16)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17)轨迹定义;

•(18)圆的有关定理:垂径定理及逆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弦定理,两圆连心线性质定理,两圆公切线性质定理等;

•(19)相切作图,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等分圆周,三角形的内切圆;等。

•降低要求的内容举例

•(1)有理数混合运算强调最多三步,学生习惯性使用计算器,笔算、口算、心算能力弱;

•(2)多项式相乘仅要求一次式相乘,无除法;

•(3)因式分解只要求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直接用公式法不超过两次;

•(4)根式的运算要求低;

•(5)绝对值符号内不能含有字母;

•(6)配方法要求低,只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中有简单的要求,在二次函数中不要求用配方法,只要求用公式求顶点、最值,且不要求记忆公式和推导过程(中考试卷中会给出公式);

•(7)几何中大大减少定理的数量,删除繁难的几何证明,淡化几何证明的技巧;•(8)只要求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了解即可;

•(9)辅助线,中考只要求添加一条辅助线。

•八、对实验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1.积极面对变化,勇敢迎接挑战

•2.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3.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教学不搞“一步到位”;删减的内容不要随意补充;不要擅自调整内容顺序;教辅材料不能作为教学的依据;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核心概念、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上;找好的问题;追求通性通法,不追求“特技”……•4.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三个基本点

•理解数学——对数学的思想、方法及其精神的理解;

•理解学生——对学生数学学习规律的理解,核心是理解学生的数学思维规律;

•理解教学——对数学教学规律、特点的理解。

•两个关键

•提-好问题——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有意义;

•设计自然的过程——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原过程(再创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提好-问题——恰时恰点。

•5.努力改进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的“六字经”问题引导学习;教学重心前移;典型丰富例证;提供概括时机•保证思考力度;加强思想联系;使用变式训练;强调反思迁移

•九、配套资源简介

•齐全的教师教学用书;

•培训资料包(教材介绍、课例);

•同步解析与测评;

•初高中衔接读本;

•胜券在握——新课程高考复习用书;

•信息技术支持系统;

•人教网交流系统;等。

•邮购电话:9311,9310,9316,9317,9318

•我的联系方式zhangjy@https://www.sodocs.net/doc/b019102175.html,,pepzjy@https://www.sodocs.net/doc/b019102175.html,,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段小龙黄祥勇

•演绎、归纳与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偏演绎轻归纳的现象,表现为:

•(1)在概念教学中,重视对概念的解释和运用概念进行解题的教学,而忽视对形成概念的背景材料的归纳与概括过程的教学;

•(2)在公式、定理教学中,重视对公式、定理证明的教学,而忽视通过放手让学生去实践,从观察、归纳、猜想中得出结论的教学;

•(3)在解题教学中,重视给出一个完善、简练解答模式的教学,而忽视引导学生共同思考、挣脱困境获得解题方式及归纳解决过程的教学。

•其教学结构大致为:

•实际问题感知概念→数学化抽象出概念→问题解决应用概念→用思考题引申概念•本节课呈现出以下特点:

• 1.教学目标清晰、明确、可操作

• 2.教材的使用、组织和处理符合实际

• 3.课堂结构安排合理

• 4.教学方法选用恰当

• 5.教学效果较好

•几点思考:

• 1.教师的讲解仍觉得有点偏多

• 2.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 3.数学思维发展的深度还不够

•实施数学高中新课程需要关注的几个突出问题

•四川省教科所李兴贵2011.7.棠湖中学

•一、准确理解螺旋式上升的编排结构

•二、与时俱进把握双基教学

•三、关注高初中衔接教学

•1、知识的衔接。

•2、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衔接,学习心理的辅导与衔接。

•高度关注:兴趣;视野;习惯

•四、数学探究的教学实施

•五、数学建模活动的教学实施

•六、立足教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七、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把握新课程高考方向课时?题量?广度?难度?温度?过手?教师如何追求实现:居高临下、深入浅出

•八、教学评价:

•先学后教、以学论教;导学结合、师生对话;新教学方式、模式;否定和变革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

•九、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

•十、教师如何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人教A版)简介

•数学(人教A版)教材培训讲师团、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陶维林

•一、本册教科书的结构框架,全书共36课时,包含三章: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约13课时

• 1.1 集合约4课时

• 1.2 函数及其表示约4课时

• 1.3 函数基本性质约3课时

•实习作业约1课时

•小结约1课时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约14课时

• 2.1 指数函数约6课时

• 2.2 对数函数约6课时

• 2.3 幂函数约1课时

•小结约1课时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约9课时

• 3.1 函数与方程约3课时

•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约4课时

•实习作业约1课时

•小结约1课时

•二、各章中关键问题的具体处

理方式

•集合

• 1. 把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提供自然语言、集合语言、图形语

•言互相转换的机会;(教学中需加强)创设使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的情境。

●函数

1、强调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模型

•目的:使学生认识到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变量间依赖关系的基本数学模型。

•做法:选取大量背景实例和应用实例;专门安排第3章“函数的应用”。

•2、强调对函数本质的理解

•(1)从丰富的背景实例引入概念;

•(2)从函数三要素、函数符号、函数表示三个方面剖析、理解函数概念;•(3)从函数推广到映射。仅一句话——不再要求非是数集。(特殊到一般)

•基本初等函数(Ⅰ)

•●函数的应用

• 1 .二分法

•引入二分法的考虑:求方程近似解的一种常用方法;体会函数思想的一个好的载体,体现方程与函数的联系,加强函数的应用;为学习算法做铺垫。

•三、本册教科书的特点

•●强调背景,展现过程,改进学习方式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4(必修,人教A版)简介

•数学(人教A版)教材培训讲师团、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陶维林

•一、模块的教学目标

• 1.通过实例,学习三角函数及其基本性质,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问题中的作用。

• 2.了解向量丰富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能用向量语言和方法表述和解决数学和物理中的一些问题,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3.运用向量的方法推导基本的三角恒等变换公式,由此出发导出其他的三角恒等变换公式,并能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

•教学目标的变化

• 1.强调三角函数的描述周期现象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 2.强调向量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工具作用。向量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 3.不在三角变换的技巧上提过高要求.

•二、教科书结构

•1、三角函数——定义、图象;性质、应用

•2、平面向量——背景、概念、表示运算和运算律、应用

•3、三角恒等变换——两角差的余弦基本公式的推导简单的恒等变换

•第一章三角函数

• 1.为什么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定义三角函数?

•(1)突出三角函数概念的本质;

•(2)简化定义形式,体现数学的从简精神;

•(3)加强与几何的联系,便于应用。

• 2.充分发挥单位圆的作用

•(1)1弧度的大小;

•(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任意角α点P的纵坐标正弦

•任意角α点P的横坐标余弦

•(3)三角函数图象、基本性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诱导公式

•三角函数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借助单位圆的直观进行讨论。

•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与

单位圆的几何性质

•R=1——

•圆周长=2π——周期性

•关于x轴对称——cos(-x)=cos x

•关于y轴对称——cos(π-x)=-cos x

•关于直线y =x对称——

•旋转对称性

•反射对称性

• 3.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y =sin x

y =A sin(ωx+φ)的图象

•局部固定参数

•(1)探索φ对y=sin(x+φ)的图象的影响;

•(2)探索ω对y=sin(ωx+φ)的图象的影响;

•(3)探索A对y=A sin(ωx+φ)的图象的影响;

•(4)上述三个过程的合成。

•具体到抽象——归纳思想

•要弄清“为什么?”

• 4.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关注三角函数本质(起源于圆周运动的周期函数),使学生获得研究周期函数的基本思想方法;

•(2)关注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数形结合):

•三角函数——关于圆与三角形的解析几何

•(3)关注研究方法——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

•(4)加强三角函数作为刻画周期变化现象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用已知的三角函数模型解决问题;

•将复杂的函数模型转化为基本初等函数解决问题;

•根据问题情景建立精确的三角函数模型解决问题;

•通过数学建模,利用数据建立拟合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5)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加强:三角函数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借助单位圆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以及通过建立三角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等。

•削弱:删减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已知三角函数求角,反三角函数符号,对三角函数周期性的一般讨论作为选学内容,任意角概念、弧度制概念、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等都降低了要求。

•第二章平面向量

• 1.目标与定位

•目标:理解平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能用向量语言和方法表述和解决数学、物理中的一些问题。

•定位: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一种工具——“工具性”。

• 2.内容的结构顺序

•(1)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2)向量的线性运算

•(3)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4)向量的数量积

•(5)向量应用举例

• 3.向量法

•利用向量表示空间基本元素,将空间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定理的运用转化为向量运算律的系统运用:

•点——(以该点为终点的)零向量;

•直线——一个点A、一个方向a定性刻画;引进数乘向量ka,可以实际控制直线;•平面——一个点A、两个不平行(非0)向量a,b在“原则”上确定了平面(定性刻画);

•引入向量的加法a+b,平面上的点X就可以表示为λa +μb(以及定点A)的对象(定量刻画);

•距离和角——引进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

•a·b=|a|·|b|·cosα,

•作为反映向量的长度和两个向量间夹角的关系。

•向量几何——不依赖于坐标系的解析几何(向量法:“三步曲”)

•(1)用向量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如距离、夹角等问题;

•(3)把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

• 4.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焦点:如何提高向量教学的思想层次

•(1)突出向量的物理背景与几何背景;

•(2)强调向量作为解决现实问题和数学问题的工具作用;

•(3)强调向量法的基本思想,明确向量运算及运算律的核心地位;

•(4)通过与数及其运算的类比,向量法与坐标法的类比,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突出思想性。

•向量及其运算与数及其运算的类比:研究内容及其方法的获得

•向量的线性运算及运算律与数的加减及其运算律的类比;

•向量的坐标表示与数轴上点表示数的类比;

•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与数的乘法运算律的类比;

•向量法与解析法的类比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 1.学习目标

•(1)经历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

•(2)能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3)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包括尝试导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不要求记忆),通过这些基本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联系的观点、化归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的自觉性,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与转化、换元思想、方程思想等在三角恒等变换中的作用。

• 2.关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

•公式推导方法较多,可以让学生探究。不同方法体现了不同角度看同一个问题,体现了知识之间的多角度联系。

• 3.需要注意的问题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为向量法的引出做好铺垫,在差角余弦公式的推导上舍得用些时间;

•(2)三角变换:三角函数式的结构形式变换,角的变换,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变换——与代数变换的类比;

•(3)推理、运算能力的培养——有条理地思维,类比、推广、特殊化等思考方法的应用;

•(4)不搞技巧性训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必修,人教A版)简介

•数学(人教A版)教材培训讲师团、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陶维林

•本册教科书的框架结构

•这个模块由两个部分,共4章。

•第一部分立体几何初步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8课时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0课时

•第二部分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9课时

•第四章圆与方程9课时

•数学2 立体几何(18课时)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18课时)

•数学4 平面向量(12课时)

•选修1-1 圆锥曲线与方程(12课时)

•选修2-1 圆锥曲线与方程(16课时)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12课时)

•选修3-3 球面上的几何(18课时)

•选修4-1 几何证明选讲(18课时)

•选修4-4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18课时)

•第一部分

•立体几何初步

•一、课标要求

•●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

•●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

•●能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并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学生还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如何理解“课标”的变化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理论联系实际,从不同角度认识几何体

•2、强调动手参与,强调应用

•3、重视实物与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具体——抽象

•4、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并重

•5、充分借助“长方体”这个模型

•第二部分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1、建议增加绪言课

•2、解析几何的研究对象是几何图形,要加强对图形几何特征的分析

•3、教材还突出“数”→“形”这是难点

•教学上:

•几何与代数并进。

•1、几何上如何;

•2、代数上怎样。

•二. 教材编写或教学中关注的几个问题

•1、解析几何的内容也是分层次设计的

•选修系列1、2--圆锥曲线与方程。

•选修系列3--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数与形的结合

•◆函数与曲线。

•◆笛卡儿方法论的意义。

•选修系列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2、从一个或几个数学问题展开知识内容

•3、编写时注意呈现方式,不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证明。而是把结论放在学生经过一系列数学活动后,通过“思考”,“探究”,得出结论。

•4、关注课标提出的要求控制难度

•5、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

•6、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人教A版)简介

•数学(人教A版)教材培训讲师团、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陶维林

•本书共三章,全书约需36课时,

•具体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章解三角形约8课时

•第二章数列约12课时

•第三章不等式约16课时

•第一章解三角形

•约需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约3课时)

• 1.2 应用举例(约4课时)

• 1.3 实习作业(约1课时)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仅供参考):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约2课时)

•2.2 等差数列(约2课时)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约2课时)

•2.4 等比数列(约2课时)

•2.5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约2课时)

•小结与复习(约2课时)

•第三章不等式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6课时,具体安排如下(供参考):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约2课时)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约3课时)

•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约5课时)

•3.4 基本不等式(约3课时)

•小结与复习(约3课时)

•不要在不等式的证明方面提出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选修系列4中还有《不等式选讲》。

•编写中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重视建立问题情境,反映数学应用价值

•(二)重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三)重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新课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研讨四川省教科所李兴贵

•邮箱地址:likee21@https://www.sodocs.net/doc/b019102175.html,电话:

•要点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需要衔接的原因.

• 1.初高中数学教材内容变化:

• 2.学习环境与心理变化的原因:

• 3.教学方法方面

• 4.学生学习方法方面

• 5.思维方式方面

•(二)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紧密的知识点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内容在函数、几何、运算、算法、统计与概率都有紧密联系. •(三)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教学的策略

• 1.搞好入学教育,做好学生的心理衔接

•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3.把握教材内容的衔接,实现初高中平稳过渡

• 4.立足于课标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教学

• 5.做好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 6.搞好高中知识本身的衔接

•7.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反复使用的方法将变成人们的习惯。

•8.重视专题教学

•9.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改进学法,提升思维能力

•10.根据学生实际,完善评价体系

•11.正确选择教辅材料,提升学习成绩

•(三)初、高中数学知识点的衔接教学问题

•1.主要问题

•(1)初中内容的删减、降低要求,导致学生“双基”无法达到高中教学要求;•(2)高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基础,任意拔高教学要求,繁琐的、高难度的运算充斥课堂.

•(3)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是个很大问题,以下几个方面显得较为突出:

•①因式分解

•②二次函数

•③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 2.数学方法的提升

•(1)配方法

•(2)换元法、分离系数法、待定系数法

•(3)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是数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仅靠新课讲授时的教学显然不够,在专门的课时下进行不断的渗透,让学生逐步理解并接受,从而能自觉应用于数学解题中.

•高中新课程每周4课时的数学教学仅仅用于传授新课的内容,没有时间让学生消化、讲评习题、进行单元测试.另外,教科书中有些内容安排一课时,但教学容量大,高一教师经常要分解为两课时才能完成,现在高中仍是大班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学生探究问题,但为了赶课时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探究与研讨.适当增加课时,有利模块内容顺利按时完成.

•3衔接教学的方式

•分散式

•教学中的一喜二忧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分析推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应当能够熟练掌握数学基本概念、方法和定理,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并能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课程内容 1. 数与代数 (1)数系与数的性质:包括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 等数系的概念、性质及运算法则。 (2)代数ic:包括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的概念、运算性质 及解法。 (3)函数与方程:包括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方程的根 与解等内容。 2. 几何与变换 (1)平面几何:包括点、线、平面、角度等基本几何概念, 以及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关系,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等。 (2)立体几何:包括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多面体、 球体等内容。 (3)几何变换:包括平移、旋转、对称、相似等几何变换的

概念和性质。 3. 概率与统计 (1)概率:包括随机事件、概率的概念和性质、计数原理、 组合与排列等内容。 (2)统计:包括统计调查、统计场合与统计分布、统计图和 统计分析等内容。 4.数学应用 (1)数学建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 数学模型的建立、推导和评价等内容。 (2)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交 叉应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传统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学习、实验教学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课程评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评估应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与素养。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包括考试、作业、调查、实际操作、数学建模等,既注重考察学生的记忆和应用能力,也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3版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3版 一、引言 普通高中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普及率最高,最广泛的教育层次之一。而 数学是普通高中教育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为了适应时代的 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完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必然的。2023版 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旨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发 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二、核心内容 1. 课程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由国家统一颁布的制定数学教育的 基本要求。2023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增强数学应用能力,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学思维模式。 2. 课程结构 (1)基础篇 基础篇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包括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技能和数学运算能力等。该篇为数学教育打下坚 实的基础。

(2)拓展篇 拓展篇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的内容更加深入、广泛。学生可以选择学习相应的内容,以期从数学学科中获取更多的精神盛宴。 3. 课程内容 (1)算术与代数 算术与代数是整个数学学科中最基础、最广泛的种类之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包括整数、分数、小数、初等代数、指数、根数的运算和性质;能够解以自变量为一元的一次方程及不等式;具备打印简单函数的能力。 (2)几何 几何是数学课程中涉及到的部分之一,贯穿整个数学学科的始终。包括小学阶段所学内容,如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圆的基本概念与常见的圆锥曲线。 (3)函数 函数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主要通过具体的例子

来讲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阐述函数的特点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点。 4. 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是指针对数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2023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贴近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倡引导学生以问题为本,以探究为主,以合作为辅。 三、总结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3版,囊括了国内外教育界的研究成果,旨在促进数学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未来社会中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引领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普通高中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探索、实践,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新版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章建跃zhangjy@https://www.sodocs.net/doc/b019102175.html, 一、数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的十大理念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6.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7.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 •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三、课程目标 •总目标: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具体目标: • 1.获得“双基”。 •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课程结构 •必修课程5个模块,各36课时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必选模块(各36课时) •系列1:文科必选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 •系列2:理科必选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选修2-3:计数原理、统计案例、概率。 •选修系列3 (各18课时) • 1. 数学史选讲; • 2. 信息安全与密码;

完整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完整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参与,通过探究、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研究过程,而非仅仅关注学生的研究成果,通过反思和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2.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研究成绩的提高,还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种方式,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3.注重个性化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和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

化需求,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力。 4.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应该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多种方式,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数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标准》提出了数学教育的新思路,认为学生的数学研究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限于教师、教育、模仿和练。高中数学课程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动手设计、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惯,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发现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课堂中形成一种“研究问题”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一、课程性质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 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第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高中数学课程由必修系列课程和选修系列课程组成,必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数学需求;选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它仍然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 2. 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3版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3版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3版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数学教育也一直在不断的进步和更新。为适应 新形势、新任务,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3版已经正式出台,旨在提 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新课 程标准。 二、课程体系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3版将在课程内容上做了大量优化和更新。新 的课程设计包括了高中数学的四个模块: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 统计、几何与拓扑。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不同模块间的学习可以相对 独立,建立更加严谨的体系,同时不同的模块学习可以互相补充和促进,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知识体系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3版在知识点上也相对进行了大量的调整。数 学分析模块中增加了微积分中积分的计算的应用;线性代数模块新增 线性方程组的应用;概率统计模块中相对增加了概率分布相关的应用,通过情境引入,提高学习兴趣;几何与拓扑模块中相对增加了拓扑的 应用,让学习更加立体化。 四、素质拓展

随着新时代的变革,学生不再只是单纯的具有数学应用能力。高中数 学新课程标准2023版中更注重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拓展。例如 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下足了功夫,让学生不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和实际需求。 五、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3版中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全面优化。学生在 校学习将更加注重主动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实践性;学生也会在校外 开展更多与社会实践有关的教学活动,打破传统教学的模式与内容, 并增加对新知识的探究性操作。 六、总结 总的来说,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3版不仅从知识体系上进行了重大 优化和创新,同时也给予了更多的学生素质拓展和教学方法的互动, 使学生建立了更全面、更准确和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结构,为学生未 来扎实的数学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1版

新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1版 数学建模、数学沟通〕,并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灵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4.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能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理解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5.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认识数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结构 新课标的课程结构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两个部分,其中必修部分包括数学核心素养、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三个方面,选修部分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 必修部分 1.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数学沟通四个方面,是数学学科的核心内容。 2.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学基本概念、数学定理和数学公式等基础知识,是数学学科的基础部分。

3.数学方法:包括数学思维方法、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和数 学证明方法等,是数学学科的方法论部分。 选修部分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选修内容包括数学竞赛、数学实践、数学研究和数学拓展等方面,旨在提供多样化的数学研究体验和开展平台。 四、教学要求 新课标提出了教学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开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注重发掘学生的数学潜能,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 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和应用思维能力。 2.开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注重将所学数学知识与实际 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发掘学生的数学潜能:注重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动力。 4.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素养和 数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学习资料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学习资料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学习资料 通过比较发现,本次修订与实验相比有以下变化:(1)对课程目标有了新的认识和 发展;(2)裸工艺设计理念更加全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3)在课程内容标准 方面,课程广度、课程深度和课时数发生了变化;(4)在过程的内容结构上,内容的基 础性、选择性和主线性更加突出。 两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分析比较一、两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背景相同点 从两版课程标准的背景可以看出,两版课程标准的修订起点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 的转变,都发挥着通过课程改革培养人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培养目标方面,都强调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化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方面,他们都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教学活动,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发展 的前提。 3、在评价方面,两版课程标准都提倡评价方式多元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不能 只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二、两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背景不同点1、教学实践不同 虽然这两个版本的课程标准都是为了摆脱课程改革的弊端,但修订比销售和检查晚了 十多年,修订是为了纠正实验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这项实验多年来一直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显然,他们在课程改革中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例如,指导文件的两个版本是不同的。实验 的指导性文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修订的指导性文件是关于全面深化 课程改革,落实道德建设和育人的根本任务。此外,课程改革的范围也不同。实验教育的 范围是课程改革的基础阶段。修订后的课程改革涵盖了从小学到研究生院的教育,明确了 各个学校板块的教育方向,强调了各个学校板块之间的联系,这显然比技能标准要好得多 此外,该实验倡导多种评价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评价方法仍停留在单 一的考试评价方法上,但在实施中仍存在一定差距。从课程内容对象来看,此次修订可以 说是该实验的一个增强版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课程内容设置和课程评价。修订后的《实验》内容来源于作为指导性文件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可以说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 教育转变的实验阶段。2.不同的社会背景 两版数学谏程标准除了修订起点不一样之外,社会背景也有很大的变化。《实验》的 背景是:各国普遍意识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大,要发展科技就必须得注重劳 动者的素质,而素质的提高又在于教育。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 提高教育水平,而课程改革便是发展教育的重要过程。《修订》的背景是:随着互联网经 济的发展,数学已经从幕后走到前台,数学可直接为化会创造价值。数学科学凡乎渗透到 日常生活中,每一个行业都离不开数学。大数据的兴起、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等等都是w数 学为基础的。可说现代社会的每个人都在享受着数学这一学科带来的便利。数学实力也对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与新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内容比较研究共3篇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与新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内容比 较研究共3篇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与新版《高中数学课程 标准》内容比较研究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于2004年出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旨在为普通高中数学教育的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有效的实践措施。而新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于2017年推出,为针对数学教育的当今需求进行了全面修订,更好地满足现阶段学生的需求和未来的学习与职场需求。 一、课程的安排 在课程安排方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采取了“标准+选项”的形式,而新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则是“必修+选修”的结构,更加规范化。新版课程标准基于科学的教学原理和教育需求,明确了数学课程的主要目标,并将数学知识点按照必修和选修设置,使得不同的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更适合的课程。其中,必修部分更加系统和完整,选修方面则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设置,更加灵活。 二、课程内容的重新设置

新版标准中,更加注重数学的应用性和实际意义。比如,面积、体积等概念将更加突出;循环函数、随机事件、统计分析等内容也得到更好地强调。在应用数学部分,也特别加强了拓展数学的部分,比如数学建模、信息技术等。相对而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只在数学延伸方向设置了一部分拓展数学的内容,体现出数学科学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侧重于教授同学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兴趣,尝试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并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思维,如自主探究学习、任务驱动型学习等;而新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课堂教育与非课堂教育共同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其中,利用科技的力量,通过线上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知识点。 四、评价评估方式的调整 在考试方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采用了“新初中数学一次性质量评价”的方式,将测评插入到日常教学中,更好地促进了学习兴趣和积累,以及对学生学习成果和能力的评估。而新版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则同时采用了测试、考察、作业等方式,更加严谨地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让教学与评价形成闭环。 综上所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与新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方案逐步演进,完整呈现了目前数学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1版 新旧课程标准对照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2021版与旧版本对照版一、课程的根本理念的不同

二、课程目的的不同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的的集中表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四、课程的构造的不同 新旧课程构造发生了很大变化,课程构造图比照方下: 新课程旧课程构 造 图 学分必修:8学分 选修1:6学分 选修2:6学分 必修:10学分 选修2系列:6学分 选修4系列:3学分〔每个专题1学分,共10个 专题,高考修3学分〕 学时必修:144学时 选修1:108学时 选修2:没建议学时 必修:180学时 选修2系列:108学时 选修4系列:没建议学时 高一上必修1, 高一下必修1 高二上选修1,选修2 高一上必修1,必修4 高一下必修5,必修2,必修3 高二上选修2系列,选修4系列 1. 必修课程包括五个主题,分别是预备知识、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共144学时,8学分。 2. 选修1课程包括四个主题,分别是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共108学时,6学分。 3.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6学分。

A课程是局部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局部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 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1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开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开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 五、新课程标准的内容

完整版)新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版

完整版)新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版 新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17版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标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注重处理好数学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过程与结果、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还关注与义务教育课程的衔接。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引导学生会学数学、会用数学。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将核心素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落实“四基”,培养“四能”,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 形成与发展。评价的依据是相应研究阶段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二、课程目标

新的课程着重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目标是获得进一步研究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提高“四能”(从数学角度发现和 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与旧课程相比,新旧课程的目标没有较大的差异,但新的课程更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1.发展数学应用和创新意识,思考并判断现实世界中的数 学模式。 2.提高基本能力,包括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 运算求解和数据处理。 3.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提高研究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树立良好的数学研究惯, 认识数学的科学、应用和文化价值。 5.研究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6.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1版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2021版一、课程的根本理念

二、课程目的 新旧课程的目的没有较大的差异,新的课程着重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比照方下

三、数学核心素养及与课程目的的关系

数据分析交流与反思这两者是学生在具有情境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养 成、表现出来的,是对数学根本思想的感悟,是 数学根本活动经历的积累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的的集中表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四、课程的构造 新旧课程构造发生了很大变化,课程构造图比照方下: 新课程旧课程 构 造 图 学分必修:8学分 选修1:6学分 选修2:6学分 必修:10学分 选修2系列:6学分 选修4系列:3学分〔每个专题1学分,共10个

1. 必修课程包括五个主题,分别是预备知识、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共144学时,8学分。 2. 选修1课程包括四个主题,分别是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共108学时,6学分。 3.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6学分。 A课程是局部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局部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 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1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开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开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11) 一、课程性质 (22)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22) 三、课程设计思路 (33)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66)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66)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教学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评价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教材编写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