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陕西三线建设

陕西三线建设

陕西三线建设
陕西三线建设

我所经历的陕西“三线建设”(转帖)

标签:陕西三线建设

2010-04-07 19:37阅读(344)评论(0)

编者的话:1964年,我国处于国内经济状况全面好转,但国际环境日益险恶的局面。鉴于此种形势,中共中央在1964年5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出了“集中力量,抓紧时间,建设三线,加强国防,进行备战”的战略决策,陕西正是进行“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之一,并在1965年正式开始进行“三线”建设。1966年1月11日,西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统一领导和组织西北的“三线建设”。1968年8月14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在生产组下设置了内地建设办公室,12月1日决定将内地建设办公室交省革委会“三线”建设指挥部领导,为了加强对“三线”建设的领导,省革委会又于12月5日成立了“基本建设指挥部”,进行陕西省的基本建设指挥(1971年11月撤销了“省基建指挥部”,成立了“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在从1966年——1979年长达15年的时间里,国家在陕西投入建设资金208.38亿元,建成投产工业企业2400个。经过这场大规模的建设,陕西不仅形成了工业新格局,更对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任钧同志在1965年——1980年间,担任着陕西省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1965年11月——1967年2月)、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68年11月——1974年底)、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1974年底——1980年2月),并任陕西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1965年11月——1967年2月)、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0年12月1975年12月)、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6年1月——1978年6月)等职务,直接领导并参与顾许多大型基建任务的建设。据此,采访组在2007年4月间多次采访任老,请他记述了这段工作经历。以下是采访组根据本人回忆整理的采访内容,

严格来讲,“三线”建设的范围应该有两个,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一个是国家统一规划的建设,这叫做“大三线”建设;一个是各个地方自己规划的,叫“小三线”建设。“大三线”建设的范围主要是包括四川、青海、甘南、陕西、豫西、鄂西北等地,陕西主要分布在关中和陕南。“大三线”建设是由国家进行投资,“小三线”建设则是由各个地方自己进行的建设项目,比如陕西省建立的自己的地方小军工,这就属于“小三线建设”。“小三线”建设主要建立了一些小的军工厂,准备用来战时武装群众,陕西当时还建立了一个战时指挥中心。

在进行建设时,主要遵循着“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有时也称“山、散、洞”。依据这个原则进行的建设,从备战来讲,是比较好的。从这些单位来讲,则有些不便的地方,比如职工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物资供应等等就比较困难。但现在看来,“三线”建设的布局有它的道理,总体上是基本合理的。

“三线”建设的核心主要是国防工业,其它项目是为了配合国防工业而服务的。中央研究以后,由各部把项目带到陕西来。来到陕西,陕西只能支持,投资全部是由国家财政投资的。其他相应配套的建设,虽然也都是属于建设内容,但都是围绕着国家的战略布局,以国防工

业为中心,其它项目就一个一个都跟着上,互相配合。

“三线”建设从中央来讲,主要就是考虑备战问题,在中央的统一调动之下。中央确定进入陕西的项目,我们就是尽量使它能够落实,在落实过程中,和有关方面进行组织协调。“三线”建设是全国统一调动的,各个地方都是积极配合,发挥地方政府应起的作用。有项目来了以后,我们先了解他们的建设要求、建设规模、建设方向,然后进行选址,选定以后,如果省上、当地政府、工厂三方都同意,就算确定了,具体工作就由当地的建委或建设局去实施。比如征地、处理与农民的关系问题、对企业相关服务的问题、地方建筑材料的配合问题等等,都由当地政府去负责。中间如果发生问题,我们再出面协商,目的就是要让工厂能够顺利地建设。作为建委来说,主要就起这个作用。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陕西对“三大材料”,(即木材、钢材、水泥)是无力提供的,主要由中央统一调配。地方主要是提供“五小材料”,即砖瓦灰沙石,也建了一些小水泥窑,但生产的水泥因标号低,不能用于重要工程。从建设选址到建成这个过程中,由省建委与各地、市、县有关单位逐步协调。建成以后,属于民用的,党的关系就由当地党委管理;属于国防企业的,就归省国防科工委管;具体研究什么、生产什么,都由中央各部直接管理。

一般中央分到陕西的各个项目,我们地方都是全力配合、使它能顺利地建设,但我们也不是全盘都接收,也是要经过讨论的。记得当时有一个项目想放在西安,具体是什么我记不清了,建委研究后认为它的用水量太大,而西安的水资源是比较缺乏的,所以就不同意它进入西安。后来他们去找省委书记处书记肖纯。肖纯就询问我们相关情况,我们向肖解释:西安的水资源紧张、比较缺乏,像这种用水量太大的企业进入西安以后,问题比较多,因为这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西安的问题,所以最后这个项目被否定了。当然绝大多数能安排的都安排下来了,确实不能解决的,考虑再三也就拒绝了。

“三线”建设总的来说,是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的。比如说修一个工厂,首先要“三通一平”(电通、水通、路通,土地平整)。要修铁路,先得通公路,必须得按基本建设的程序来。但由于当时特定的环境、条件,所以有些工程也不是完全按程序来,比如建设襄渝铁路,即湖北襄樊到重庆(当时属四川省)的这条铁路,修的时候公路并没有通,所以当时就是公路、铁路一起上。我从安康到紫阳,在修建襄渝线的这段走了个来回,所经之处到处都是施工队,人山人海。

进行这么大规模的建设就带来了许多问题。首先,生活物资供应跟不上,不要说没有菜吃,粮食供应都困难,有些地方甚至连食盐都断供了。我们有几个同志长期在安康工作,说买盐困难,所以我们去安康时,就给他们带一些盐过去。陕西的“三线”建设,当时即使按照建设程序办,也是全面开花,全面建设的,所以物资供应相当紧张。汉中有个别国防工厂,在建设时因砖供应不上,用火车由外省运砖。我记得有些地方,我们去了以后必须按时到饭馆去吃饭,因为人家卖饭是有固定时间的,过了这个时间就吃不上饭了。当时从安康到紫阳这段路上,有些地方就没有卖饭的,我们只能到机关单位或者去施工队去吃饭。你想,那么多人进行建设,粮食的供应是个大问题。铁道兵(在襄渝线施工)就组织民工从四川背粮,这样就对人力、财力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再一个,我说说“三线”建设和“文化大革命”的关系。

“三线”建设时期(1965年——1979年),也夹杂着十年“文化大革命”,因此,它们是搅在一起,同时进行的。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三线”如何进行建设呢?这里先谈谈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学校停课,学生全国大串连,只要通火车的地方都可以乘坐火车随便去,因为“造反”是“革命”行动,所以许多人也是坐着火车到处游逛。单位普遍被“造反派”夺权,不管你是不是“走资派”(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都得夺权。如果“造反派”定你是“走资派”,那就会被关进“牛棚”,没有人身自由,想怎么批斗就怎么批斗,侮辱人格、殴打是常事。有些人受不了折磨,自杀身亡。但在那个时候,自杀也就自杀了,造反派会说“造反有理”,自杀就是自绝于人民。没有被定为“走资派”的单位领导都靠边站,这些人也是人人自危。当时的社会秩序大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精神的伤害,对生产的破坏、教育的破坏、文化的破坏是很大的。

但即使是在这样混乱情况下,“三线”建设仍旧坚持着,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原因何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进行“三线”建设是为了备战,是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为准备打仗而进行的建设。只要是负责“三线”建设,就好比得到了尚方宝剑,不管你是什么人,有什么理由,“三线”建设是谁也不能破坏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文革”中,“三线”建设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的原因。从陕西来讲,陕西省建委是执行“三线”建设的单位,我当时是建委主任兼党组书记。在建委,我平素和机关的干部、工人关系相处得比较好;再一个,因为要抓三线,有“三线”建设这个尚方宝剑,所以当时建委的情况比较好,相对稳定。1967年2月,建委机关全体人员开大会夺权,对我宣布:从今天夺权以后,你应该在“造反派”监督之下工作,至于如何监督则没有说明。对我来说,我的责任就更轻了,因为党组工作没有了,机关事务性工作也不用我去管,这样我就可以专心致志地去搞“三线”建设,有更多的时间去建设现场看。但这样也引起了外界的注意,觉得你建委是怎么进行“文化大革命”的,只是出了些大字报,各处室工作照常进行,不像别的单位在开批斗会、揪斗会,你们怎么没有大的动静呢?所以在“文革”开始后不久,西安交大就派了名为“炮战队”的小组进驻了建委机关,为什么叫“炮战队”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建委是个顽固堡垒,仅用机枪是攻打不下来的,必须要用大炮来轰,所以他们就起名为“炮战队”,意即要用炮来摧毁“顽固堡垒”。来了以后,他们想从机关内部挑起斗争,结果怎么也挑不起来,驻了一个月后,就悄无声息地走了。虽然“炮战队”走了,但这不等于没有事情了。

随即,陕西省建筑工程局的大字报就贴出来了,指责省建委是阻挡“文化大革命”的阻力。当时工程局下属有五个建筑公司,还有许多工厂,所以他们认为自己力量比较强大,就想煽动起群众,把火烧向建委,进而整垮建委。就在这种混乱的局势下,从1967年开始,陕西省军区派出了“支左”[1]部队进驻了建委。当时的建委机关干部也就有五十多人,而“支左”部队的干部就来了二十多人,在进驻建委的“支左”队伍中,有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李学廉,副政委陈效真,咸阳军分区的司令员以及许多团职干部,这个阵容是相当强大的。如果说他们单纯是支持“左派”闹革命的话,建委才多少人,那他们来两三个人也就够了,这里面另有深意。虽然他们名义上是支持左派闹革命,但实质上真正目的是来保护“三线”建设的正常进行的。这时有一些“造反派”又来省建委造反,解放军就出面解决问题,他们名义上是支左部队,是来支持“左派”闹革命的,“造反派”再来客观上就多此一举,这样就把来的“造反派”挡

回去了。我不了解别的单位的“支左”情况是什么样的,所以不能说所有的“支左”部队都和建委的情况一样,但来建委“支左”的解放军,和我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很长,我是了解他们的,在“支左”的这段时间里,他们是全心全意地维护“三线”建设的,除了保护建委的工作不受干扰外,有些同志还到“三线”建设的工地上去看,了解情况,碰到问题还会提一些好的建议。所以说到建委来的这些“支左”干部,确确实实是保护了“三线”建设的,他们在保证我们工作的顺利进行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讲这些,也可以让大家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到处都是造反派,批斗、揪人,乱哄哄的,你说在这种情况下“三线”建设怎么搞嘛。所以说在当时进行正常的建设确实是很困难的。我到各个工地去,有的工地有“造反派”,他们持棍在门口站岗,我们经过说明情况,一般都是畅通无阻,可以进去的。有一天我到一个运载火箭试验基地去,这个试验基地当时秩序比较好,里边没有什么贴大字报、揪斗这些事,完全是集中精力搞建设。但在它的附近有“造反派”,一天“造反派”来到单位,在门口遇到哨兵的阻拦,单位告诉这些“造反派”,现在省上有搞“三线”建设的人正在这里,需要问一下他们的意见。单位的同志来问我,我说你们单位的工作属于国家的重要机密,你告诉他,他们谁是能够对暴露国家机密负责任的人,谁就进来,如果不敢负这个责任,那就不要进来。“造反派”一听这话,感觉事关重大,最后还是走了。所以在当时,“三线”建设是一个尚方宝剑,只要说破坏“三线”建设,他就担不起这个责任,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在文革那样动乱的年代中,“三线”建设一直没有停止,而且取得了重要的成绩。

我在汉中时还碰到过一件事,因为要备战,所以当时北京大学在汉中褒城成立了一个分校,正在打一个大的山洞,以备战时把它作为研究试验基地。有一天我去看,去了以后,他们正要开批斗大会,当时我觉得有些奇怪,因为他们派过来的人都是搞“三线”建设的,“走资派”是不会来的,他们都在北京,那他们批谁呢?当时领导北大分校建设的是北大校长周培源,周培源也是全国学术界的知名人士。我看见他坐在一个藤椅上,坐在那里挨批。我想,周培源也不是“走资派”,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如果是“走资派”,是不可能让你那么舒服地坐在椅子上的。开这个批斗会,大概是因为北京大学当时在“文革”中一直是带头的,到汉中来后,他们也是想表现一下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吧,不管怎么样,周培源也属于“当权派”,“当权派”会受走资派影响,这个问题伸缩余地就比较大了。周培源也很合作,你要批就批吧!批完以后也就没什么事了,照样搞建设!

下面,我再说说“三线”建设给当地经济、老百姓所带来的影响。

“三线”建设开始后,对当地老百姓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要进行建设,交通、建筑材料等问题就必须解决。当时陕西的建筑队伍没有那么大,大量的建设工程怎么办,国家就从东北等地调来了建设队伍,主要是技工队伍,普工队伍就从当地农民中招募,砖、瓦、灰、砂、石等材料就地取材,这就促进了地方建筑队伍和建材工业的发展。大的工厂企业来了以后,需要有相关的保障机构,比如学校、医院等,这样就带动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农民也失去了土地,“三线”建设项目选址时,一般都是以“山、散、洞”为原则,靠山隐蔽的地方土地本身就比较少,再一征地,相当一部分农民就失去了土地。虽然没有土地以后,一部分年轻人可以招聘到企业里去,但是年龄大一些的人,企业就不要,所以造成了

一部分失地农民的困难。

当时从各地区来看,一般说来大家都是持欢迎态度的,因为一方面这是全局问题,备战的问题,这是大家所能理解的;另外一方面,从陕西自身来说,陕西的经济水平、建设还是比较落后的,大家希望能趁这个机会,推动陕西各个方面的发展。但是这就又涉及到了土地问题。但汉中当时火车通了以后,铁道部想在汉中建一个编组站,汉中地委书记罗铭因为汉中土地少、农民耕地占有量很少一直不同意。后来我也考虑,铁路是个网状,回旋余地比较大,这样就否定了这个项目。农民就是靠种地为生的,如果侵占了耕地,他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对一些不能安排工作的农民,就造成了困难。所以我们在工作中,最难解决的就是土地问题,这是个现实问题。包括现在,也是这个问题。现在国家提出必须保证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证他今后的社会保障问题,过去没有这一点,而且补偿较少,所以这个矛盾就特别突出,也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主要就是依靠当地各级政府,做农民的工作,离开当地政府就没有办法,我们无法直接去找农民要地,主要问题就是我们补偿得太少,这不仅是那个时候,多年以来一直是这样。所以我觉得国家现在采取的措施是非常好的,不仅要保障当前的生活问题,更要保证今后的社会保障,这是个好政策。

总的来说,“三线”建设对整个陕西来讲,影响很大,三线企业在各地的建设,促进了当地服务业、建筑材料等行业的发展,从陕西全省来讲,不管是科研基地建设、教育建设,还是经济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陕西地方工业、科技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注1:支左:196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作出《关于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革命左派群众的决定》。不久,毛泽东又赋予军队支农、支工、军管、军训等任务。8月19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集中力量执行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任务的决定》,派人民解放军实行“三支两军”。1972年8月2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三支两军”人员撤回部队。

(整理人:梁月兰、柴云、李方。编辑:江力)

三线建设的历史成就有哪些

三线建设的历史成就有哪些 我国的三线建设,利贯当代、功盖千秋,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不少的贡献。 (一)“三线”建设的起因 众所周知,全国解放以后,新中国一直处在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战争的威胁下。进入六十年代,随着中苏两党关系的破裂,两国关系日益恶化,后来又发展到边界地区的武装冲突(珍宝岛之战)。1962年10月,印度在我西部边界地区挑起事端,中国人民被迫进行自卫还击。 与此同时,退守台湾的蒋介石及其国民党军队也趁火打劫,加紧对我东南沿海一代进行骚扰和破坏,疯狂叫嚣“反攻大陆”。1964年8月,美国一手制造了“北部湾事件”,将侵越战争规模扩大到越南北方,并对我东南边境地区及内地进行侦察、轰炸和破坏。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及周边形势,异常严峻。 本来,在六十年代以前,党中央制定并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背靠沙发(苏联)面朝东”,在战略方向上可以专顾美、蒋集团,我国的总体形势还算乐观。即使发生了“朝鲜战争”,党和毛泽东也仍然保持着清醒头脑,认为:“美国并没准备在目前发动世界战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26页)“说马上要打第

三次世界大战,是吓唬人的。我们要争取十年工夫建设工业,打下强固的基础。”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26页)基于对形势的这种认识和判断,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经过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充实、提高”,到1964年我国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经济形势好转,因此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热切渴望在即将制定的“三五”(1966――1970)计划中,将尽快解决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吃穿用”问题,作为中心工作。 这年2月到4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由我国农业、财政和工交三方人员参加的长期规划会议,在李先念、谭震林、薄一波的主持下召开。其中,谭震林负责研究落实我国5亿亩农田的稳产、高产问题;李先念主持财贸会议,重点讨论我国农产品的收购政策;薄一波主持工交会议。 随后,国家计划委员会根据会议情况,制定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初步设想》,规定我国“三五”规划的中心任务是,一、按不高的标准基本解决人民群众的吃穿用问题,即在1970年使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000亿斤左右,人民群众的衣着消费量(包括各种纺织品)达到人均24尺左右;二、兼顾国防需要,解决国防所需的常规武器,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三、加强基础工业对农业和国防工业的支援。归纳起来就是:吃穿用第一,基础工业第二,国防建设第三。因此,“三五”计划曾一度被周恩来总理比喻为“吃穿用计划”。

“三线建设”的几个代表性工程项目

“三线建设”的几个代表性工程项目 “三线建设”的几个代表性工程项目1、“三线建设”军工“基地”(30多个军工“基地”代表)011基地:贵州安顺,歼击机和教练机生产基地。歼7.。012基地:陕西汉中。预计建设成歼击机生产基地,1975年,中央决定西安飞机设计所研制的运八飞机由012基地继续研制,基地变为运输机制造基地。1979年彤辉机械厂、劲松机械厂和012飞机设计所分出单独设立陕西飞机制造公司,012基地成了航空配件生产基地。1980年,运八飞机投入批量生产。013基地(湖南航空):张家界—长沙。管辖几个航空配件厂(主要是3028厂湘陵机械厂)和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航空第三设计院。014基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河南洛阳。158厂南峰公司从汉中迁来,专门制造空空导弹。061基地(江南航天)贵州遵义。防空导弹生产基地,航二院分建。062基地(航天七院)四川万源—成都。火箭/弹道导弹生产基地。航一院分建。063基地(航天四院):陕西西安。064基地(并入062基地):四川达州。066基地(三江航天):湖北远安—孝感。飞航导弹生产基地(红鸟)。航三院分建。067基地(航天六院):陕西凤县—西安。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航一院分建。068基地(湖南航天):湖南邵阳4县1市—长沙。航二院分建。1970年始建,1978年停建,1994年搬

迁到长沙。081基地(川北电子):四川广元。原0821指挥部,1965年开始兴建,为火控雷达生产基地。082基地:四川成都东郊电子工业基地。083基地(振华电子):贵州都匀。541总厂:坦克制造基地,机关在山西闻喜东镇,厂区分布在山西绛县、翼城和垣曲。2、“三线建设”军民两用项目(2000多个项目代表)中国二汽:湖北省十堰市,中国第二大汽车集团。四川(重庆)汽车制造厂:红岩车等。嘉陵摩托车:重庆市,摩托车生产。江汉油田:湖北省潜江市。长庆油田:陕西省,中国第三大油田。攀枝花钢铁集团:四川攀枝花,中国第五大钢铁集团。酒泉钢铁厂:甘肃酒泉。西北铝加工厂(113厂):甘肃兰州陇西。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甘肃金昌。西南铝加工厂:重庆。酒泉航天发射中心:甘肃酒泉,中国最大航天发射场。西昌航天发射中心:四川西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25基地):山西忻州。六盘水煤炭工业基地:贵州六盘水。贺兰山煤炭基地:宁夏石嘴山市。平顶山统配煤业:河南平顶山。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成都飞机制造厂(132厂):四川成都黄田坝。黎阳航空发动机厂:贵州安顺平坝。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发展中心:四川绵阳,风洞群。昌河直升机厂:江西景德镇。624所:燃气涡轮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基地。四川江油。902工程:第二核武研制基地。四川绵阳。816核工程:最大核原料提炼基地。重庆涪陵。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三线建设内迁“大移民”的岁月缩写

三线建设内迁“大移民”的岁月缩写 引子 重庆川仪九厂是由南京内迁来渝的。到今年六月三十日,已经度过了整整四十个春秋。作为一个参与三线建设和扎根三线企业的内迁职工,四十年的风风雨雨留给我们这一代人太多的回忆与感慨。时值建厂四十周年,谨撰此文聊以纪念。 前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际局势日趋紧张。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以及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军事冲突,逐步实现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的重大战略决策,遵循“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最高指示,沿海许多对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企业乃至科研单位纷纷向被称为祖国大三线的川、黔、甘肃等省迁移。这次的“内迁大移民”并不亚于当时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更比现今的三峡移民工程更加壮观,而且时间紧、任务重,速度还要快。地处西南的重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和较强的工业基础,自然成为了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当时中央决策:“以重庆为中心,逐步建立西南的机床、汽车、仪表和直接为国防服务的动力机械工业”, 提出以重庆为中心,迁建、新建200多个项目。计划从上海地区迁入122个,从广州、南京等城市迁入20余个……。在这种“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政策感召下,数以万计的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怀着一腔热血,满腹豪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大西南的深山峡谷,落户到重庆这座陌生的城市,用血肉之躯为重庆地区的三线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中央提出的口号是“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鼓励这些内迁的三线建设者们扎根山区,一代一代地传承这一重大使命。今天,回顾内迁的四十年岁月,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做到了。 当时,仅重庆北碚地区就从江苏和上海迁来一二十家工厂,比较大的工厂有浦陵机器厂(上海)、宁川机器厂(南京)、红岩机器厂(无锡)、曙光仪表厂(川仪四厂<上海>)、花石仪表材料厂(川仪一厂<上海>)、四川分析仪器厂(川仪九厂<南京>)、水文仪器厂<南京>等等,估计当时迁入重庆北碚地区的内迁职工和家属就有上万人。经历了四十年的变迁,工厂企业在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下,

三线建设究竟有何价值

三线建设究竟有何价值 如果从改变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看,三线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经济效益。 1949年新中国成立,面对的是旧中国留下的沿海和内地极不平衡的经济布局。据1952年统计,沿海七省三市的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73%。重工业中钢铁工业80%以上的生产能力在沿海地区,而资源丰富的西北、西南、中南地区几乎没有什么钢铁工业。轻工业中纺织工业80%的纱锭和90%的布机分布在沿海,内地广大产棉区的纺织工业却很少。其他工业的分布情况也大多如此。到1963年,西部七省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例甚至低于1949年。这种情况,通过三线建设得到了初步改变。 首先,在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新增了一大批科技力量,提高了西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西部地区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使三线地区的铁路占全国的比重,由1964年的19.2%提高到34.7%。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重点企业和基地。贵州六盘水煤炭还可以支援外省,初步改变了江南无煤炭调出省的状况。三线地区共建成钢铁企业984个,工业总产值比1964年增长4.5倍。三线地区工业固定资产原值1980年比1964年增长了4倍。

其次,在西部建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初步繁荣。随着大批资金、科技人员和工业设施的投入,铁路、公路、邮电的开通,矿产资源的开发,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内迁,给西部荒芜的落后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荒山僻野中拔地而起,如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过去都是山沟野岭,现在成为世界著名的钢城、煤都、汽车城、镍都。几十个古老的历史县乡城镇被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现代化工业科技都市和交通枢纽,如四川的绵阳、德阳、自贡、乐山、泸州、广元,贵州的遵义、都匀、凯里、安顺,云南的曲靖,陕西的宝鸡、汉中、铜川,甘肃的天水,河南的平顶山、南阳,湖北的襄樊、宜昌,山西的侯马,青海的格尔木等等。 可以说,如果没有三线建设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那么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要实施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大战略,将会遇到原材料、动力供应等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三线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安全保障和物质条件。以四川为例:三线建设以前,四川工业较发达地区主要限于重庆、成都两个城市周边。而川西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综合利用价值极高。金沙江、鸦砻江的水力发电资源也是我国最丰富的。川西平原、西昌地区,农业自然条件很好,盛产粮食和经济作物。但是,由于交通

三线建设与内地城乡发展的调查

三线建设与内地城乡发展的调查(以重庆市北碚区为重点) 以四川仪表总厂为详例进行分析 姓名:陈东波 班级:2018地理科学类3班

目录 ???????一.三线建设 二.西南地区的三线建设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四条铁路) 三.重庆市三线建设 四.北碚区原四川仪表总厂及其分厂对北碚及周边场镇的发展的影响 五.川仪在整体布局上对北碚的城乡发展的影响 六.后三线建设的北碚城乡新发展脉络 七.三线建设的北碚四川仪表对北碚城乡发展的总体评价

一.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导致建设起来的企业单位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发展都极为困难,但是三线建设也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多的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三线建设范围图中黄色区域

西南地区三线建设及其主要产业

二.西南地区的三线建设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四条铁路)

三线建设背景

1964年初,毛泽东主席批示,我国众多国营工厂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要建立战略后方,反击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央确定在国防第三线的西南地区规划三道防线,进行以国防工业为重点的三线建设。为此,同年4月,国防科工委第九研究院首先内迁绵阳专区的梓潼县。 1965年,当时的绵阳专区被列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是时绵阳、江油、安县、梓潼、遂宁、射洪、剑阁、青川、广元等县布局了一大批国防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为此,绵阳地委、行署特成立了“三线建设办公室”,负责组织搬迁移民。凡有“三线建设”的县均新建制了工矿贸易公司,专门为三线建设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同年底,时任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就专程来攀枝花视察,听取三线建设的汇报。1966年,中央“三线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原国防部长彭德怀也到绵阳专区调研三线建设工作,并专程考察了龙凤水电站。 1965年5月,中央决定国防科工委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绵阳专区建设科研基地。“两弹一星”把我们引进了我国向核武器进军的历史场景,让人又回到那难忘的日子: 1958年,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等蜚声中外的科学家隐姓埋名,先后带领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和1.5万余名共产党人,从天南海北来到“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金银滩”,建设中国第一个研制核武器的211基地,开始研制中国自己的原子弹、氢弹。历时6年后的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上空爆发出震惊世界的一声巨响!这就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自1965年后,除许多国防工业、科研院所陆续内迁绵阳外,清华大学分校、长城钢厂、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解放军十四航校、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西南应用磁学研究院、西南计算中心等也先后在绵阳、江油、安县落户,长虹电子厂、九州电器厂、华丰机器厂等三线企业也快速发展,使绵阳专区开始由农业型经济向现代军工电子基地、钢铁工业城市发展,首次改变了当地工业基础薄弱、水平低下的落后局面。 1983年9月,中央批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布局调整,将原分散在绵阳专区各县的科研院所集中建设,院总部从梓潼迁往绵阳。国防部长张爱萍专程到绵阳考察选址,确定在城区东北郊新建科学城。相继建设起特殊工艺区、特种试验区、科研设计区、工艺生产区、信息中心、计算中心、商业中心、科技馆等,象征科学城的雕塑——“原子之光”巍然耸立在广场中心,为现今中国唯一的绵阳科技城奠定了坚实基础。至今绵阳科技城引以自豪的正是拥有国家级的科研院所18家,拥有各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7万人,拥有“两院”院士26名。这是绵阳科技城、智慧城的人才标志啊!

近30年来国内三线建设研究综述

近30年来国内三线建设研究综述 杨学平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中共党史专业,天津 300071) 摘要:本文对三线建设背景、区域、评价、调整改造、经验教训、与西部大开发关系、与领袖人物关系研究等七个方面,简要梳理近30年的研究概况,并对其学术发展的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国内;三线建设;研究综述 “三线建设”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作出的战略决策,在我国西南、西北内陆地区进行的以备战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运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展开,对三线建设的研究不断增多。据对1980到2010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收录论文的统计(截止2010年12月31日检索),国内学术界发表的有关三线建设的论文大致有241篇。学术界对三线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三线建设的背景研究 三线建设的动因是复杂多样的。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肖敏,孔繁敏认为三线建设动因一是立足于战争,立足于早打、大打、打原子弹战争,抢时间、争速度。二是为了逐步改善工业布局。①持此观点的还有马英民。② 陈东林认为,除了备战和改变中国工业布局这两个动因之外,还有第三个原因,即在资金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投资工业比投资农业更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按照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规律,人类历史到了社会主义时期,总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优先发展重工业可以使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特别是邻国日本战后经济起飞,也大多要经过一个高积累的初期阶段。所以中国“三五”时期继续用高积累解决工业化问题也是必然的。③ 王培从四个方面考察了三线建设的原由。一是适应战略转变的需要,确保备战任务的落实。二是三线建设的决策,借鉴了中外现代史上反侵略反压迫战争的经验教训,是中共军事思想的具体体现。三是要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西部内地的经济建设,创建新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四是毛泽东出于在国内反修防修的考虑,把三线建设也作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重要措施。④ 黄荣华认为,三线建设从决策形成到得以付诸实施的原因主要有五点:一是国防原则的绝对化;二是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思想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延续和发展;三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和理论的不足以及经济建设中“左”倾指导思想没有得到彻底纠正;四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为三线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五是出于均衡生产力布局的需要。⑤ 董宝训认为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他从国家安全、工业布局、反修防修以及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运行规律等 ①肖敏,孔繁敏.三线建设的决策、布局和建设:历史考察[J].经济科学,1989(2). ②马英民.当代中国建设史上的创举——三线建设[J].北京党史研究,1997(1). ③陈东林.从吃穿用计划到战备计划[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2). ④王培.60年代中期中共转变经济建设方针的原由[J].北京党史研究,1997(1). ⑤黄荣华.三线建设原因再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三线建设心得体会

三线建设心得体会 篇一:再谈三线建设的评价问题 再谈三线建设的评价问题 马泉山 ?20XX-08-2414:24:05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京)20XX年6期【英文标题】Re-discussiononEvaluatingtheThird-line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马泉山,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100836 【内容提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的三线建设,虽已过去几十年了,但对它的评价依然存在颇多争议。对三线建设作出分析评价,确非易事,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特殊性。有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三线建设二重性这一命题,即它既是旨在应对战争危险的特殊政治行为,又是谋求改善生产力布局的一般经济行为。由于战争没有绝对确实性,只有相对确实性,因此政府的经济行为并不总是取决于经济学原则,还要考虑社会政治的要求。与此同时,评价三线建设得失时,还要面对其经济分析的特殊因素和难以避免的模糊性。总之,三线建设得失相比,得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是国家战略利益所系;失是得的必要代价,从根本上说是外部敌对势力强加给中国人的,也是暂时的,终归会得到补偿。 【关键词】三线建设/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评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投入1000多亿元资金,在大陆腹心地区展

开的被称为三线建设①的大会战,在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应该都称得上是浩大工程。几十年过去了,回过头看,对它的评价依然多有争议。此前,我在《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66-1978)》有关章节曾有论列,②积近年思考补充如下。 有必要提出三线建设二重性这一命题 对三线建设分析评价,确非易事,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它的特殊性。就其本真意义,是毛泽东决策的备战举措,显系国防战略范畴。不仅如他所说是原子弹时期的作战需要,而且与他本人的军事思想有着直接关系。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军事战略,从根本上说是防御性的。但毛泽东反对消极防御,更不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他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诱敌深入,“关起门来打狗”。这就需要有战略性的后方工业基地。从这一要求出发,三线建设就不完全局限于国防需求,它明显具有了开发落后地区的意义。可不可以说,从备战视角观察,三线建设不失为一项创造,它体现着国防战备与经济建设的一定结合。这是在战略层面上的平战结合与军民结合。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必要提出三线建设二重性这一命题,即它既是旨在应对严重战争危险的特殊政治行为(军事不过是政治的继续),又是谋求改善生产力布局的一般经济行为。前者居于主导地位,后者则是它的基础和载体。没有后者便没有前者;反之,前者又使后者一般经济行为的属性被淡化而不易受到重视。二者相辅相成,构成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提出三线建设二重性的命题,有着事实根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

三线建设究竟有何价值doc资料

三线建设究竟有何价 值

三线建设究竟有何价值 如果从改变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看,三线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经济效益。 1949年新中国成立,面对的是旧中国留下的沿海和内地极不平衡的经济布局。据1952年统计,沿海七省三市的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73%。重工业中钢铁工业80%以上的生产能力在沿海地区,而资源丰富的西北、西南、中南地区几乎没有什么钢铁工业。轻工业中纺织工业80%的纱锭和90%的布机分布在沿海,内地广大产棉区的纺织工业却很少。其他工业的分布情况也大多如此。到1963年,西部七省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例甚至低于1949年。这种情况,通过三线建设得到了初步改变。 首先,在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新增了一大批科技力量,提高了西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西部地区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使三线地区的铁路占全国的比重,由1964年的19.2%提高到34.7%。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重点企业和基地。贵州六盘水煤炭还可以支援外省,初步改变了江南无煤炭调出省的状况。三线地区共建成钢铁企业984个,工业总产值比1964年增长4.5倍。三线地区工业固定资产原值1980年比1964年增长了4倍。

其次,在西部建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初步繁荣。随着大批资金、科技人员和工业设施的投入,铁路、公路、邮电的开通,矿产资源的开发,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内迁,给西部荒芜的落后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荒山僻野中拔地而起,如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过去都是山沟野岭,现在成为世界著名的钢城、煤都、汽车城、镍都。几十个古老的历史县乡城镇被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现代化工业科技都市和交通枢纽,如四川的绵阳、德阳、自贡、乐山、泸州、广元,贵州的遵义、都匀、凯里、安顺,云南的曲靖,陕西的宝鸡、汉中、铜川,甘肃的天水,河南的平顶山、南阳,湖北的襄樊、宜昌,山西的侯马,青海的格尔木等等。 可以说,如果没有三线建设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那么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要实施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大战略,将会遇到原材料、动力供应等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三线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安全保障和物质条件。以四川为例:三线建设以前,四川工业较发达地区主要限于重庆、成都两个城市周边。而川西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综合利用价值极高。金沙江、鸦砻江的水力发电资源也是我国最丰富的。川西平原、西昌地区,农业自然条件很好,盛产粮食和经

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八年抗战期间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由于建设地点都太过偏僻,这种建设方式为后来的企业经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不便,但是三线建设也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 目录 [隐藏] 1 范围及部署 2 缘起 3 过程 4 评价与后续 5 语言变化 6 部分建设成就 7 参考文献 [编辑] 范围及部署 与经济最发达且处于边防海防前线的一线(指东南沿海及东北、新疆等地区);位于一线省份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的东半部为二线; 三线建设的范围包括西南三省(四川、云南、贵州,含今重庆)、西北三省(陕西、青海、甘肃乌鞘岭以东)、以及京广线以西的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的部分,以及广西的河池地区和山西雁门关以南等省自治区。与一线、二线省份的省属地方军事工业的“小三线”建设相对应,上述国家划定的三线地区被称为大三线。在其中又以贵州、四川东部山区、四川中部平原地区、汉中、秦岭北麓等地区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大,迁入工业人口多。其中,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轻工业与电子工业,绵阳、广元接收核工业与电子工业,重庆为常规兵器制造基地,甚至包括第三个钚生产堆(816工厂)和常规潜艇制造业(望江造船厂);贵州贵阳主要接受光电工业,安顺主要接受飞机工业。需要注意的是三线建设并不都是沿海工业内迁,还有大量基础工业如长庆油田、攀枝花冶金工业、六盘水煤炭工业以及大量配套的铁路公路等新建项目。 由周恩来总理牵头,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主持三线建设的日常工作,薄一波副总理和罗瑞卿副总理兼总参谋长兼国防工办主任协助。1965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以加强对整个西南三线建设的领导。3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批复》同意以李井泉为主任,程子华、阎秀峰为副主任。后来彭德怀、钱敏任西南三线建委副主任。成立以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为主任的西北三线建设委员会和中南局书记王任重为主任的中南三线建设委员会。 同时,地处一线二线的省份,各自建一批省属的“小三线地方军工企业”,由省国防工办领导,生产半自动步枪、7.62毫米中间威力步枪弹、手榴弹、引信、迫击炮弹、重机枪、中小

铁路三线建设年度总结

XX通信车间2015年三线建设总结 XX通信车间现有现有X个一线生产班组,在岗职工XX人。负责管辖XXX线、XXX线、XXX线、XXX线、XXX线及XXX线的通信设备、线路的维护工作,运营里程500余公里,点多线长。继2014年大力开展三线建设后,XX通信车间继续加大力度,在段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段办公室大力支持下,在车间全体职工的努力下,继续贯彻落实上海通信段“三线”建设规划,积极创建“和谐之家、安全之家、文化之家、健康之家”。 1.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奠定“三线建设”思想基础 2015年车间成立了三线建设领导小组,车间书记、主任亲自挂帅,根据管内XXX线、XXX线、XXX线三条铁路线路的特点,下设四个管区,由书记、主任和两位副主任负责。同时,每个工区的工长和安全员也纳入小组成员,小组成员围绕加快“三线建设”,形成合力,创新思维、创造条件,把推进“三线建设”作为推动车间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工程来抓,务求取得实效。 2.调研摸底,制定规划,提供“三线建设”科学依据 2015年始,车间就管内实行一次全面的三线建设普查工作,对办公室、值班室、宿舍等场所进行实地查看,切实掌握车间班组生产生活设施情况,通过多种形式了解职工的实际需求,紧紧围绕职工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全面调研,较为详细地掌握了车间职工生产生活和文化娱乐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确立了“三个优先、三个同

步”的“三线建设”工作思路,即将“三线建设”工作优先实施在干线并兼顾条件比较艰苦的班组,优先放在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班组,优先安排于生产人员比较集中、安全生产压力大的班组。大到房屋的整修,小到物品的添置,采集汇总,针对职工的需求,轻重缓急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车间通过房屋置换等方式,对车间的食堂、会议室、练功房等进行整体部署、统一协调,使每个三线建设的项目使用效率最大化,谋定而后动,避免今后重复建设。 3.完善组织,规范流程,促进“三线建设”健康发展 定施工队伍。为保证施工质量,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基本原则,车间组织了由班子成员、“三线”建设工作小组成员及部分职工代表参加的会议,通过集体研究、反复甄选,并在段已入围的施工单位中确定施工队伍,根据资质、实力(垫资)、报价、队伍管理等综合因素来确定。还与之签订了《施工安全协议》和《工程建设廉政保证书》,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考试、存档备案,要求施工方严禁将工程转包或任何形式的变相转包,确保工程质量。 定标准。要求施工方在施工工艺、主辅材和电器设备的选定上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质量和安全性能的基本规定,并出具相应的合格(安全认定)证书;对所整修房屋的内外墙基色、环境布局、标识(贴)等统一标准;在工区房屋整体功能规划中,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和实用需求,现场制定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施工,任何人不得随意变更。力争在车间范围内做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和经济实用。

陕西三线建设

我所经历的陕西“三线建设”(转帖) 标签:陕西三线建设 2010-04-07 19:37阅读(344)评论(0) 编者的话:1964年,我国处于国内经济状况全面好转,但国际环境日益险恶的局面。鉴于此种形势,中共中央在1964年5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出了“集中力量,抓紧时间,建设三线,加强国防,进行备战”的战略决策,陕西正是进行“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之一,并在1965年正式开始进行“三线”建设。1966年1月11日,西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统一领导和组织西北的“三线建设”。1968年8月14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在生产组下设置了内地建设办公室,12月1日决定将内地建设办公室交省革委会“三线”建设指挥部领导,为了加强对“三线”建设的领导,省革委会又于12月5日成立了“基本建设指挥部”,进行陕西省的基本建设指挥(1971年11月撤销了“省基建指挥部”,成立了“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在从1966年——1979年长达15年的时间里,国家在陕西投入建设资金208.38亿元,建成投产工业企业2400个。经过这场大规模的建设,陕西不仅形成了工业新格局,更对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任钧同志在1965年——1980年间,担任着陕西省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1965年11月——1967年2月)、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68年11月——1974年底)、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1974年底——1980年2月),并任陕西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1965年11月——1967年2月)、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0年12月1975年12月)、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6年1月——1978年6月)等职务,直接领导并参与顾许多大型基建任务的建设。据此,采访组在2007年4月间多次采访任老,请他记述了这段工作经历。以下是采访组根据本人回忆整理的采访内容, 严格来讲,“三线”建设的范围应该有两个,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一个是国家统一规划的建设,这叫做“大三线”建设;一个是各个地方自己规划的,叫“小三线”建设。“大三线”建设的范围主要是包括四川、青海、甘南、陕西、豫西、鄂西北等地,陕西主要分布在关中和陕南。“大三线”建设是由国家进行投资,“小三线”建设则是由各个地方自己进行的建设项目,比如陕西省建立的自己的地方小军工,这就属于“小三线建设”。“小三线”建设主要建立了一些小的军工厂,准备用来战时武装群众,陕西当时还建立了一个战时指挥中心。 在进行建设时,主要遵循着“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有时也称“山、散、洞”。依据这个原则进行的建设,从备战来讲,是比较好的。从这些单位来讲,则有些不便的地方,比如职工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物资供应等等就比较困难。但现在看来,“三线”建设的布局有它的道理,总体上是基本合理的。 “三线”建设的核心主要是国防工业,其它项目是为了配合国防工业而服务的。中央研究以后,由各部把项目带到陕西来。来到陕西,陕西只能支持,投资全部是由国家财政投资的。其他相应配套的建设,虽然也都是属于建设内容,但都是围绕着国家的战略布局,以国防工

六盘水三线建设大事年表

六盘水三线建设大事年表(1964.5-1979.3) 1964年 5月15日-6月17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从存在着新的世界战争严重危险的估计出发提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他提出了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要下决心搞三线建设。会议提出了建设大三线的战略方针。 6月18日-26日,煤炭工业部党组召开扩大会议,传达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同志在五月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指示,会议认为,对煤炭工业的三线建设,要在国家统一安排下,积极主动地进行,以满足三线生产建设的需要。党组确定由钟子云负责,组织力量,总结经验,提出一个切合我国情况,体现总路线精神的建设方案;煤炭部派两名司长随国家计委程子华去西南地区进行研究,提出三线建设规划;三线建设要一气呵成,一、二线要积极支援三线建设。 是月,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加快三线建设的指示,国家计委组织了西南工作组,会同西南局和川、云、贵三省,对成昆线和攀枝花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写出了关于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的报告。同时,国家计委、煤炭部派人对西南三省十几个矿区作了调查研究,认为贵州西部的六枝、盘县、水城三县蕴藏着丰富的炼焦煤和动力煤,确定六盘水为三建设的重点配套项目。 7月28日水城县成立支援铁路建设指挥部。12月25日,改为水城县铁路修建支援委员会,从此,展开大规模支铁、支重工作。 是月,西南三线建设长远规划会议在四川西昌召开。会议所作规划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六盘水为中心的煤炭基地建设(包括云南的宝鼎山、四川的芙蓉山、松藻等煤炭基地); 二、建设攀枝花(渡口)钢铁基地和相应的供电设施; 三、建设以重庆为中心,包括重庆周围二十几个县的项目; 四、修建三条铁路,形成西南的环线,即成昆线(成都至昆明),川黔线(重庆至贵阳)和滇黔线(昆明至贵阳)。 8月,煤炭部成立以钟子云等七人组成的三线建设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三线地区的煤炭工业建设。 9月10日,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成立。中共中央西南局决定,西南各省和沿新建设铁路的专区、县成立支援铁路委员会。 9月15日,煤炭部发出《关于抽调施工、地质、设计等力量支援西南煤

大三线建设

大三线建设 ——宏伟深远的超级战略工程工程总投资:2053亿元 工程期限:1958年——1978年

“三线建设”,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为保密,是不见于报端的。即使当时的人们说起,也十分神秘。今天的年轻人,更是少有所闻。 何谓“大三线”建设? 大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在1964---1978间展开的、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为宏大的一次工业建设运动。 简单地说,就是在以四川为中心的广大西南地区建立相对于全国独立的、“小而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生产体系、资源能源体系、军工制造体系、交通通讯体系、科技研发体系和战略储备体系。为什么要这样做?一句话,就是建立中华民族的“备份”。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当时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显得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内;而在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中。一旦战争开始,中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假如我们遭到强敌的夹击,发生象日本侵略那样极端恶劣的形势,东北、华东工业区相继失守、大片国土沦丧的极端情况,我们依然能够退守于高山大川,保存一个“微缩中国”,在四川和西南,部署全套独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保持我们的工业化进程不至于被彻底打断,然后伺机反击。用心可谓极其良苦! 中国古代几千年处在“陆权”时代,中原王朝遭受入侵的威胁大多来自西北部游牧民族。在东部,浩瀚的大海形成可靠的天然屏障,十分安全。当世界进入“海权”时代,中国的安全格局发生了180度大转变。 从1840年至1945年的105年中,中国遭受侵略的七次大规模战争,无一不是从东部沿海地区发端。而我国最发达、富庶的经济区域和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又都集中在东部沿海柔软的腹部。国家没有可靠的战略后方。 1938年到1940年,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对中国进行战略合围时,国民政府才仓促把华东和华中250余家工厂迁入四川。和蒋介石不同,毛泽东是有计划地实施战略布局。由于“大三线”建设,是在一个比英、法、德面积总和还要大的区域,整个经济与文化得到再造,即使没有战争,也具有难以估量的战略经济学意义。

三线建设保护与开发

黑龙江三线建设遗迹保护与开发 ——以通河县双阳机械厂为例 绥化学院旅游与资源管理系刘锐绥化152000 摘要: 黑龙江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重要工业基地,从1964年开始建设了一大批“三线工程”,这其中包括生产国防军队枪支、弹药、军械的一大批工厂。这些工厂为了保密起见,大多设置在茂密山区地带。这些工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我国国防建设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而如今岁月流转,“三线建设”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嘹亮激昂岁月远去,青山依旧,留给我们的却只有片片残垣。我们如何继承这些遗产,如何开发利用它们,正是我们应该值得思考的问题。关键词:双阳三线建设遗迹旅游开发 0 引言: “三线建设”是指自1964—1980年间,发生在我国中西部13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的一场以备战国防为主的工程建设,造成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对我国构成国防威胁;美国为首西方国家干预中国内政,骚扰我东南沿海地区等。三线建设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由于其建设地点都太过偏僻,这种建设方式为后来的企业经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不便,但是三线建设也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对新中国建设巨大历史作用,但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开发。 内容: 研究对象以通河县国营双阳机械厂为例。该厂为黑龙江省重点小三线军工企业,主要以生产半自动步枪为主。始建于1965年厂址设在通河县凤山镇凤阳村北22公里的西南河谷地带,坐落于小兴安岭南麓,这里森林茂密,山峦叠翠,风景十分秀美。距通河县城65公里,隶属于省国防科工委领导。厂内职工达1 400户,5 100多人口,厂内设有商店、学校、医院、影剧院等⑴。当年在“积极备荒、备战、为人民”的口号号召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农民、工人来到这里,投身激昂的建设工作。建设者们克服困难,很快就生产出了第一批枪支,并且装备全军使用,在珍宝岛战役中我军使用的枪支均来自这里。但随着我国国内国际形势转变,“三线建设”渐渐失去了作用,纷纷停产倒闭。“双阳厂”在1994年正式停产搬迁撤离,至1996年6月1日期全厂1400户全部撤出,被安置在本省绥化、大庆、哈尔滨等地市。彻底完成了其光辉的历史使命。 1如今现状: 如今“双阳厂”划归兴隆林业局管辖,更名为“曙光森林经营所” 以生产“食用菌”和“家禽养殖”为主。现有居民约40户。 20多年过去了,笔者来到双阳厂“三线”建设企业遗址,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厂区部分房屋已经坍塌且杂草丛生,有些砖瓦房屋已被当地拆除变卖剩余分散有居民居住和家畜饲养为主。总体破坏严重,一些建筑早已无存。据了解,双阳厂区电视台已被拆除卖掉;昔日的标志建筑影剧院内设置被拆除卖掉;临近的双阳厂学校被收购给一家养殖厂,“三线”时期的一些建筑都已经成为空壳,部分专用生产设备已进入废品市场,很多设备、产品已成孤品,现在能够征集到的设施设备、产品、文献等实物资料(未解密的除外)甚少,当地为了掩盖拆除和贩卖

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中的甘肃军工企业

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中的甘肃军工企业 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中的甘肃军工企业为适应战备的需要,自20世纪60年代中叶起,直至70年代末,国家把国内生产力布局特别是国防工业布局从东南沿海向内地进行战略转移,在西部的四川、陕西、贵州、甘肃等省掀起规模大、投资多、布点广、持续时间长的"三线建设"热潮。自"三线建设"于1965年开始后,国家投入资金99.95亿元,先后从北京、天津、上海以及东北等13个大中城市,调配数万建设大军,在陇原上百个工地展开建设大会战。甘肃省认真贯彻"保三线、保军工、保基础工业"的方针,配合作战,兼及开发地方工业项目。一、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发展一是能源建设全面推进。1970年,新兴的大型石油企业--长庆油田在陇东崛起。1975年,建成总装机容量122.5万千瓦的刘家峡水电站,时为我国最大的水电站。同年又建成八盘峡水电站。黄河上游百里之内三个梯级电站的强大电流,通过输电线路,形成以兰州为轴心的甘陕宁青电网。在此前后,又建成803电厂、酒钢热电厂、碧口水电站等,以及数以百计的小电力企业。1978年,我省第一座坑口电厂-连城20万千瓦机组的大型电厂开工兴建。经过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的建设,窑街煤炭基地、靖远矿区、华亭煤矿等大矿相继建成投产。同时还加强了地县中小煤矿的建设。二是邮电通讯初

见成效。在此期间,先后建成兰州与西北各省(区)及北京等 各大中城市的载波电话,兰州至西安通信干线微波,覆盖全省各县(市)的市内电话和97%乡(镇)的农村电话,形成以兰 州为中心,联结全省城乡的邮电通信网。三是交通运输逐步发展壮大。民用航空方面,1967年改扩嘉峪关机场。1979 年初兰州至庆阳民航线路正式通航。早在1959年组建的专 业飞行中队,到1975年扩编为专业飞行大队,作业项目由 单一的林业灭虫、扩展到播种、施肥、除草、摄影、物理探矿等广阔领域。公路建设方面,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续 建新路、1978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总计3万公里的同时, 各主要公路干线的油路建设,在全省各地铺开。不断向线型标准化、路面黑色化、桥梁永久化、夹道树木绿化的方向发展,为我省于1981年在全国第一个实现社社通车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铁路建设方面,1971年建成兰州铁路通信枢纽,又建成兰州西站机械化编组站。1978年国家动工进行天兰 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水上运输方面,1977年在兰州建造 80吨的客货轮,下水试航成功,接待中外游客游览市容。同时在刘家峡航运站建造和购置数艘机动船,接待来宾游览名胜古迹。四是建材和森林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大。" 三五"期间,西北最大的玻璃生产企业--兰州平板玻璃厂,全省唯一的综合性大型森林工业企业--白龙江林业局,以及兰 州建筑机械厂、甘谷石棉制品厂等一批企业先后建成或成立。

勿忘三线建设

勿忘三线建设弘扬三线精神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苏联突然撤走在华专家,中断对华援助,并在我国北部边境线上陈兵百万,随时准备进犯我国。与此同时,美国侵略越南,直逼我国,并在我国东南沿海怂恿蒋介石搞所谓?反攻大陆?,我国受苏美两国南北夹击,时局剑拔弩张,形势动荡不安。开国领袖毛泽东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了搞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和?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大三线建设方针。所谓?三线?,是按我国地理区域划分的,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后方地区为三线。三线建设分两大片,一是包括云、贵、川三省的全部或大部分及湘西、鄂西地区的西南三线;一是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区全部或大部分及豫西、晋西地区的西北三线。三线又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两大片为大三线,中部沿海地区省区的腹地为小三线。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建国以来第一次最大规模的以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为主的中国大三线建设,拉开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序幕。 永载史册的三线建设 那个年代党中央对三线建设高度保密,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遵照毛泽东提出的?靠山、近水、扎大营?、?建设小城镇?的选址建设方针。三线企业建厂选址都严格按照?靠山、分散、隐蔽、钻山洞?的原则。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环境条件极其恶劣是三线企业的共性。

为了保密,企业名称也十分革命化、大众化。2013年6月上旬,我作为《三线风云》一书的编委,参加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筹备领导小组组长钱海皓中将,原国家计委三线调整办公室主任、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筹备领导小组副组长王春才带领的三线调研组到贵州省,对六盘水市煤矿、钢厂、开发区等进行参观调研并座谈,深入了解三线建设及调整、改革、转型与发展。在六盘水,三线企业水城矿务局称为?大河农场?,下级机构称为生产大队、生产队;水城钢厂称为?林场?;电力部门统称?渔场?。就重庆地区的三线船舶企业因保密原因,厂名也如出一辙,?前进厂、永进厂、跃进厂、永红厂、红阳厂?等等,我们企业最初厂名?国营新兴机械厂?也同样革命化。企业选址也严格按照?靠山、分散、隐敞、钻山洞?的方针,以万州(原四川省万县)为中心,沿长江而上,在长江两岸及沿线支流旁的大山和崖洞中布下了十多家三线船舶企业。按当时的考虑:靠山便于隐蔽,?敌人的飞机看不到,大炮打不着?;分散在于战略考虑,假使敌人的飞机来轰炸的时候,?一个炸弹炸200平米,只能炸一个厂房,200平米以外的厂房就不受损失了?。这就是当时三线建设建厂选址的方针。把四川盆地确定为西南片区三线建设的主战场,也是基于战略和备战考虑,有个顺口溜?四川四川,四面是山,飞机飞不来,大炮打不穿?就是形象的说明。基于此,1966年企业选址建在武隆县乌江河畔白马山的峡谷中。然而,深山峡谷恶劣的地理条件对于建厂十分不利,一场暴雨,乌江水陡涨,位于深山峡谷凝聚数百名建设者智慧和一年多时间辛勤汗水建设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