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第八章

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第八章

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第八章
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第八章

Chapter8 货币供给

§8.1 货币层次的划分

一、货币层次划分的理论及实践

1、货币供给是指某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

2、货币供给量(或供应量)是该国家一定时点的除中央政府或财政部、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以外的非银行大众所持有的货币量。

(1)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存量指数,

(2)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等。

3、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1)“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能及时变现且不蒙受损失的能力,即金融资产在流通过程中的活跃程度。它取决于买卖的便利程度和买卖时的交易成本,也可称其为“变现力”。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层次的划分如下。

M0(现钞):M0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而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包括居民手中的现金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这部分货币可随时作为流通手段和

支付手段,因而具有最强的购买力。

M1(狭义货币):M1由M0加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构成。由于活期存款随时可以签发支票而成为直接的支付手段,所以,它同现金一样是最具有流通性的货币。

主要对象。

M2(广义货币):M2由M1加上“准货币”构成。准货币又称亚货币或近似货币,一般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

短期国库券等构成。准货币本身并非真实的货币,但只要经过一定的业

务手续就可变为现实的货币。

二、划分货币层次的现实意义

由M0、M1、M2表示的货币供应量是一个时点上的存量,从依据流动性的强弱划分的货币构成,可以了解不同层次的货币需求的变化,货币当局追踪它的变化,可以把握流通中各类货币的特定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进而探索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在结构上的依存关系和适应程度,以便中央银行拟定有效的货币政策。有关国家的中

央银行通过对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分析,可以观察分析国民经济的变动,考察各种具有不同流动性的资产对经济的影响,并选定一组与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有利于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

§8.2 商业银行存款创造

一、存款创造的条件

现代商业银行采用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非现金结算制度,是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前提条件。

1、部分准备金制度

部分准备金制度是指国家法律规定存款机构的存款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以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的形式保留,其余部分的存款才可以贷放出去。

2、非现金结算制度

非现金结算是指在银行存款的基础上,公众通过开出支票进行货币支付,用银行间的转账代替现金的转移。这种结算下的货币运动只是存款从一个存款账户转到另一个存款账户,而用作支付的货币始终停留在银行系统。银行可以通过记账来发放贷款,从而可以通过提供信用来创造存款。如果采用现金结算,商业银行也会丧失存款货币的创造功能。

二、多倍存款扩张的过程

1、派生存款扩张理论假设

(1)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和至少两家以上的商业银行组成;

(2)在发达的银行制度下,客户之间的支付广泛采用非现金的转账结算方式;

(3)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且商业银行只保留法定准备金;

(4)客户始终存在贷款需求且不保留现金。

2、派生存款创造过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

假设甲银行接受其客户存入的10000元现金,其资产负债表如下:

甲银行资产负债表单位:元

甲银行将8000元用于放贷,借款者将这笔款项支付乙银行客户,该客户将其全部存入乙银行。乙银行资产负债表如下:

乙银行资产负债表单位:元

乙银行将6400元用于放贷,借款者将这笔款项支付丙银行客户,该客户将其全部存入丙银行。丙银行资产负债表如下:

丙银行资产负债表单位:元

丙银行将5120元用于放贷,借款者将这笔款项支付丁银行客户,该客户将其全部存入丁银行。丁银行资产负债表如下:

丙银行资产负债表单位:元

以此类推,则会产生如下结果

各银行持续存款—贷款—存款表单位:元

3、原始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贷款、再贴现而形成的存款,是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这部分存款不会引起货币供给总量的变化,仅仅是流通中的现金变成了银行的活期存款,存款的增加正好抵消了流通中现金的减少。而派生存款是指由商业

是原始存款的派生和扩大。

从“各银行持续存款—贷款—存款表”得知,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时,10000元的存款可使有关银行共放出40000元的贷款,包括最初的10000元存款在内,银行共吸收存款50000元。从先后顺序来说,10000元是最初存款,40000元是由于有了最初的存款后才产生的。

{央行→基础货币→原始存款

商行→信用货币(存款货币)→派生存款

4、从存款货币创造过程的推导,可知其派生乘数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如果用K代表存款派生的倍数,则:

K=ΔD

ΔR

=

1

d

式中,ΔD表示活期存款增量(包括原始存款);ΔR表示原始存款增量(或准备存款);r d表示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

5、影响存款扩张能力的因素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限制,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可用于发放贷款的部分是有限的,所以这种创造能力并不是无限的,或者说,经过派生后的银行存款总量与原始存款之间的倍数是有限的。

(2)银行自留必要的准备金(通常称为超额准备金),以应付客户提现的要求。这个比率越高,存款派生的倍数越小。

(3)客户在取得贷款后,提取现金的部分显然没有形成派生存款,即存款派生过程中的现金漏损。现金漏损越多,派生存款越少。

故,包含(1)(2)(3)三种因素的存款派生的倍数修改为

K=

1

r d+e+c

e和c分别代表超额准备金比率和现金漏损率

(4)其他因素。如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的比例和对定期存款规定的法定准备率的大小,也会影响派生存款的多少。因为许多国家都对期限不同的存款规定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

一般地说,存款期限越短,其货币性越强,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活期存款中有多大比例转为定期存款及定期存款法定准备率的高低,就成为影响派生存款倍数值的又一个因素。派生存款倍数值可以修正为

K=

1

d t

r t表示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用t示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例.

三、存款收缩过程

如果假设客户从银行提取10000元现金,引起原始存款减少,那么在银行无超额准备金的前提下,必然引起存款货币成倍缩减的过程。由于存款人提取10000元,使甲银行的存款和存款准备金同时减少10000元,准备金率下降到11.1%(10000÷90000),低于法定准备金率,所以甲银行必须收缩放款,向客户收回8000元,以满足法定准备金率的要求(18000÷90000)如果甲银行收回的8000元贷款是客户从乙银行提取存款偿还的,并且乙银行也没有超额准备金,那么乙银行将收缩贷款以符合法定准备金的要求。这样,与存款扩张的过程正好相反,最初减少的10000元存款和存款准备金也将使整个银行体系紧缩50000元.

§8.3 货币供给的理论模型

一、乔顿货币乘数模型——货币供给的一般模型

因为差别存款准备金的存在,将影响各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放款与投资,使银行信用趋于扩张或收缩,这样会导致派生存款的变动而使货币存量发生变动。

该模型采用了狭义的货币定义即M=D+C,D表示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C表示通货。根据现代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如果以B表示基础货币,R 表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则B=R+C。

设m为货币乘数,r d为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r t为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T为定期存款,E为超额准备金,则:

m=M

B

=

D+C

R+C

=

D+C

r d×D+r t×T+E+C

为了简化分析,设k为通货比率(k=D

C

),t为定期存款比率(t=

T

D

),e为超额准备金率(e

=E

D

),则:

m=

D+k·D

d t

=

1+k

d t

M=B×

1+k

d t

由上述乔顿模型可知,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共有6个,其中,B、r d、r t系由货币当局

或中央银行所决定,e由商业银行决定,k、t由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所决定。

由此可见,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实际上只能对决定货币供给的部分因素而不是全部因素具有直接的控制能力。这就说明,货币供给并不完全是外生变量。

二、基础货币

1、基础货币的概念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和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从基础货币的来源看,他指货币当局的负债,级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他只是整个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从基础货币的运用看,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与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二是通货。

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国外净资产、央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央行对商业银行债权及其他项目净值。

2、基础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货币供给量的最大值为基础货币X货币乘数,但实际上,货币供给量等于基础货币中商业银行实际用以进行货币创造的部分与货币乘数之积加上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直接投放的基础货币所形成的的货币供应量。故在货币乘数一定时,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将成倍扩张,反之,成倍缩减。

三、货币乘数

1、货币乘数的概念

货币乘数又称货币扩张系数,是指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之比,其实是指在现代中央银行

体系下,商业银行体系将一定量的基础货币放大的倍数或现实货币供应量的放大倍数,一般用m表示,即

m=?M

?B

=

C+D

C+R

其中,?M代表货币供给变化量,?B代表基础货币变化量。C为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R为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D为银行活期存款。C+D是货币供应量,C+R是基础货币量。由于通货C数量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故引起倍数的增加只能是R。

2、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1)乘数效应: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存在数倍扩张的效果或反应。

(2)因素:现金比率、超额准备比率、定期存款准备比率、活期存款准备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间的比率。【各种因素都与货币乘数负相关】

3、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成正比

四、货币供给的其他模型

1、弗里德曼-施瓦茨货币供给模型

(1)货币划分为两种类型:通货C和银行存款D,前者为货币当局的负债,后者为商业银行的负债。

(2)在货币存量中,只有一部分货币可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称之为“高能货币”。高能货币H由两部分组成:公众持有的通货C和银行准备金R(包括库存现金和存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即H=C+R。

(3)货币乘数

m=M

H

=

C+D

C+R

=

D

R(1+

D

C)

D

R+

D

C

C+D

C+R同时乘以=

D

R·C】

货币供给

M=m×H=D

R(1+

D

C)

D

R+

D

C

×H

(4)由弗里德曼-施瓦茨货币供给模型可见,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有三:一是高能货币H,

它由中央银行决定;二是存款对准备金的比率D

R

(即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它由商业银行和

中央银行共同决定;三是存款对通货的比率D

C

(即通货比率的倒数),它由社会公众决定。

但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认为,中央银行通过对高能货币的调节即可抵消商业银行与社会公众的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基础货币的变化是货币供给量长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货币供给是一个由央行决定的外生变量。

2、卡甘货币供给模型【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货币供应量决定因素的最全面、最深入,最具权威性的分析。】

(1)卡甘将货币定义为公众手持通货及商业银行的定期与活期存款,也采用了与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相同的分析货币供给的框架,其基本观点及主要结论也基本相同。

(2)推导过程

根据货币的定义:M=C+D

两边同除以M,并移项得:D

M

=1?C

M

如果以R表示存款准备金则:R

M

=R

D

×D

M

=R

D

×(1?C

M

)

高能货币H为货币供给M的一部分,即

M =(C+R)

=

C

+

R

=

C

+

R

×(1?

C

)=

C

+

R

?

R

×

C

M=

H

C

M+

R

D?

R

C

M

货币乘数: m=

1

C

M+

R

D?

R

C

M

(3)卡甘模型与弗里德曼—施瓦兹模型的不同

在卡甘的模型中,将货币乘数的两个决定因素做了不同的安排,即以通货比率C

M

(通货

占货币存量的比率)取代弗里德曼-施瓦茨货币供给模型中存款通货比率D

C

,以准备金存款

比率R

D

代替了存款准备比率

D

R

(4)卡甘的方程式表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与基础货币成正比,与通货比率及准备金存款比率成反比。

卡甘认为,货币供给量M是由基础货币H和货币乘数m的乘积所决定的,而这个乘数

具有比较稳定的规律可循。在货币乘数的分母中,根据定义C

M

R

D

都小于1,因而

R

D

·C

M也

必然小于R

D

C

M

中的任一项。因此,若假定

R

D

C

M

不变,那么基础货币的增减变化会直接影响

货币供给量的增减变化;反之,若基础货币数量不变,那么,R

D

C

M

的提高或降低必然带来

货币紧缩或货币扩张的结果。

§8.4 外生论与内生论

一、外生论与内生论的内涵

1、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如消费、投资等因素,以及公众、商业银行等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而不取决于货币当局的政策意愿,因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量。

2、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动主要取决于货币当局的政策行为,而不是取决于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和微观主体,因而货币当局对货币供给量是能够进行有效控制的。

3、研究货币供给外生性和内生性的问题,实质是说货币供给量是由货币当局还是由实体经济中的投资、消费、储蓄和预期等这类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所决定的

4、货币供应量是具有很强内生性的外生变量。

二、主流的货币供给外生论

1、凯恩斯学派的理论

基于其货币本质观的认识。他认为,货币是用于债务支付和商品交换的一种符号,是一种观念上的货币,它本身没有实质价值。货币之所以能被流通接受,完全是因为凭借于国家权力,依靠国家的法令规定强制流通,因此,货币是国家的创造物,并有权随时变更。所以他认为货币供给是由国家授权的货币当局控制的外生变量,货币供给的变化影响经济运行,但本身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也正是由于货币依靠国家的权力规定而强制流通,所以任何经济中的微观主体和经济变量都只能接受货币供给变化带来的影响,而无力影响货币供给。

2、货币主义的理论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认为,基础货币H、存款准备金比率D

R

和存款通货比率

D

C

三个因素共同

决定货币供给量,而这一货币供给量实际上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系统和社会公众三部门的共同行为决定的。如果中央银行改变基础货币的供给,后两者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从而改变社会的货币供给量。这样,货币供给量就主要取决于基础货币的供给量,那么,中央银行完全可以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控制货币供应量,由此得出,货币供应量是由货币当局控制的外生变量。

为了弥补忽视了D R 和D C

两个因素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这一缺陷,卡甘的研究结果是:货币存量在长期中增长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基础货币的增长,而货币存量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来自通货比率的变动。他还指出,中央银行操纵基础货币的行为对货币供应量有支配性的作用,同时,由于货币乘数中的各参数在短期内变化不大,由此可以推断货币乘数关系明确、性质稳定,因此,货币供应量对于中央银行是可控制的外生变量。

3、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

在货币控制上,不管是凯恩斯主义逆风向而动的相机抉择,还是货币主义不变增长率的固定规则,甚至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无效论,都以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作为其理论前提。

从理性预期学派货币政策无效性的政策主张来看,可以明确地认识到其理论基调是彻底的自由主义,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一方面,理性预期学派在对待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上,主张坚持单一规则,反对任意变动的财政金融政策;另一方面,在制定宏观经济目标时,主张坚持解决通货膨胀的长期单一目标论,反对多重化的目标论,也不主张政府实施旨在解决失业政策的目标和措施。因此,理性预期学派甚至比货币学派更加明确地主张政府应该公开明确地规定一种固定的货币供应增长量,并实行财政预算的平衡。

但理性预期学派同时指出,如果政府能够实行一种旨在降低货币增长、控制物价上升的货币政策,就会很好地解决公众的防范心理,不再采取防范措施,形成良好的心理预期。这样,物价稳定—失业下降—生产增加,经济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否则,人们运用理性预期,把可能遭受的损失计算在内,就会使经济不断波动。因此说,只要政府取信于民,经济就会趋于稳定,货币供给就是外生的,且会对经济产生良性的促进作用。

三、托宾的“新观点”

1、主要观点是:由于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货币与其他资产之间的区别日趋消失,货币越来越多地决定于经济过程的内部变量,即成为了内生变量,从而使人为地对货币供给的“外生”控制日渐失去其有效性。

2、托宾认为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它们作为资金借贷中介的同一性上。

因为作为借贷的中介,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的基本职能就是满足借贷双方的资产偏好,如果没有外在的限制,金融机构的经营都受制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这就使借贷双方的资产偏好在决定银行存款从而决定整个货币供给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也就是使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不再存在“货币制造者”与“非货币制造者”的严格界限。而货币与其他资产的同一性则主要表现在它们作为信贷工具的同一性上。正如托宾指出:“借入者的市场并不是完全分割的,同一信贷工具并非只为一种金融机构所掌握,许多借入者的负债形式也是灵活多变的,因此,就借入者对信贷的需求而言,各种金融机构的资产有着某种程度的替代性。”也就是说,作为信用工具,货币和其他金融资产只有形式上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

3、托宾在强调金融系统内部各种机构和各种资产同一性的同时,并没有否定金融部门与实务部门的区别。认为货币传导过程中,重要的是金融部门与实务部门、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之间的区别;认为人们总是在广泛的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中选择资产组合,对每一种资产的需求不仅取决于该资产的价格,而且也取决于其他资产的收益率,因此利率和各种资产的收益率成为联系金融部门与实务部门的纽带。

4、在此基础上,托宾得出货币供给和需求是在经济整体运行过程中与其他资产供求一同决定的,从而得出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结论。

四、“温特劳尔-卡尔多”内生货币理论

温特劳尔和卡尔多作为后凯恩斯货币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都赞成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也从理论上证明了中央银行应该以利率为中间目标和调控对象。温特劳尔和卡尔多的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都体现为中央银行面对压力的无奈上,只不过温特劳尔模型中表现为中央银行对“政治”的服从,并采取相应的“支撑行动”,而卡尔多模型中表现为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的责任。

1、温特劳尔从其工资定理中导出货币供应具有内生性的观点。根据其工资加成的价格形成定理,货币工资的增长幅度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将导致价格上升,引起名义收入的增加,将造成在既定产出水平下的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增加,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如果要使实际产出和就业水平保持不变,货币供应就必须增加。在温特劳尔看来,价格水平的变化是劳动成本变动的结果,货币供给是直接与实际产出水平和就业相联系的,而与价格水平之间只有间接的联系。他认为,只要货币工资是通过谈判外生决定的,货币政策对价格水平就只有间接影响,货币当局最多只能保证货币的充分供给,来消除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金融障碍,

货币当局并不具有控制价格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他认为,中央银行并不能人为地控制货币供给,货币数量是由经济过程内生性决定的。

2、卡尔多从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职能上说明货币的内生性特征。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是履行其作为银行体系中的最后贷款人的职能,而这一职能对于确保清算银行不致因缺乏流动性而丧失偿付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正是因为货币当局不能接受银行体系崩溃这一灾难性后果,在信贷货币经济中,“货币供应”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的,它直接随公众对持有现金和银行存款的需求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独立于这种需求的变化。卡尔多的这一观点表明,货币供给是由货币需求决定的,货币当局对货币供给实际上并没有控制力,货币供给依赖于由收入水平支配的需求,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确定利率,而不是货币存量。

五、莫尔的水平主义货币供给理论

莫尔从信用货币的内生性、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管理造成的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及商业银行角色转换传导的货币供给内生性四个方面来论证其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理论。

1、莫尔将货币划分为商品货币(如金币)、政府货币和信用货币三类,但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是信用货币,它的供给虽然受中央银行政策的影响,但在本质上没有生产和资源的约束,只为货币需求所决定,它在既定利率和贷款条件下,无论是中央银行还是商业银行都无法拒绝客户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最终决定于货币需求,信用货币的供给具有内生性。

2、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最主要手段,但政府债券的发行数量和价格受到政府财政的制约,商业银行购买债券的资金也不由其完全自主控制,中央银行并不能完全自主地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其基础货币供给量。提高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可能危及商业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因此,当中央银行需要逆经济风向收放银根时,往往并不能自主地决定其基础货币的供给,基础货币的供给具有内生性。

3、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包括大额定期存单、金融证券、离岸市场存款等。莫尔认为,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管理使得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由单一的吸收存款变成直接在金融市场融资,实现融资证券化。伴随着金融创新,各种融资工具大量发行,各类可上市金融工具期限延长,这些都促使商业银行减少对中央银行资金的依赖性,转而在金融市场上寻求资金的补充,也使得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调节效率降低。所以,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管理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体现出内生性。

4、莫尔将金融市场划分为商业银行筹资的批发市场和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吸收存款的零售市

场。在零售市场上,现代商业银行为其客户提供的透支便利和为了维系客户关系和自身需要的考虑,其贷款数量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客户,商业银行成为零售市场贷款价格的决定者和贷款数量的接受者。在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给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为了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就只能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买入债券或直接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因此,商业银行成为批发市场贷款规模的决定者和贷款价格的接受者。商业银行在这两个市场上的角色转换,使得批发市场上的资金需求最终由零售市场决定,批发市场上的资金需求又直接传给中央银行,迫使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因此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

5、莫尔的理论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过分强调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地适应借款人的贷款要求,过分强调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的重要性,偏激地认为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最主要手段等。

§8.5 中国的货币供给

一、中国的货币层次

1、为了准确反映我国金融经济运行状况,中国人民银行从1994年第三季度起正式推出货币供应量统计指标并按季向社会公布。《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法》规定,货币供应量是一国在某一时点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总和,一般表现为金融机构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等负债,即除金融机构和财政之外,企业、居民、机关团体等经济主体的金融资产。

2、现阶段我国货币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分存款

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其中,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1与M2之差是准货币。

二、基础货币的影响因素

1、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数量,主要通过再贷款和再贴现途径获得。

2、中央银行向财政透支的数量,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购买国债进行。中央银行向政府贷款以投放基础货币可以通过借款、透支或购买国债进行。但是,为了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我国已立意割断中央银行和财政部之间的资金关系。1994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停止了继续向财政透支,目前只保留往年积存的余额。对新增的财政赤字,今后

只能依靠发行债券来弥补。

3、外汇占款的数量。

外汇储备对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在于基础货币与外汇的互补和替换。“互补”是指在引进外资现汇的同时,增补本币配套资金;“替换”是指以本币去交换外币。在我国,1994年实行外汇体制改革以来,由于实行强制结售汇,外汇占款成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外汇储备的增加增大了基础货币的供给。

4、在中央银行购买黄金的数量。

三、中国的货币乘数

1、1949—1978年,我国实行“统计统支”或称“统存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中国人民银行基层行吸收的存款全部上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贷款由总行核定信贷计划,层层下达贷款指标,信贷计划的执行结果就决定了货币供应量,基层行的信贷活动不会改变货币供给量,总

不存在货币乘数。

2、1979—1984年年底以前,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由于专业银行在不突破存贷差额指标的条件下,多存可以多贷,使货币供应具有了货币乘数效应。但是,由于没有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货币乘数只受现金比率的影响,专业银行派生存款的能力太强,中央银行没有有效的控制手段。

3、我国具有真正意义的货币乘数是从1984年年底【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行存款准备金管理制度】“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以后才有的。

4、1994年,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为“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类指导、市场融通”,在这种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下,我国的货币供应的计算公式与西方国家基本一致,然而我国货币乘数的特点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是货币乘数的变动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较小,而主要受制度性因素制约;二是国家通过规定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人为地降低了货币乘数,使基础货币的扩张能力受到抑制;三是在允许多存多贷的同时又实行贷款规模控制,使货币乘数效应不能充分展开。实际的货币扩张倍数会小于理论上的货币乘数值。

5、从1998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计划限制。

四、中国货币供应的波动

1、在以“实贷实存”为主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下,我国的货币供给有两个机制在同时起作用,一个是类似于市场经济国家的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共同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市场决定机制,

在这个机制下,货币供给有很大的内生性;另一个是以贷款规模控制为手段最终决定货币供

给量的计划控制机制,在这个机制下,我国的货币供应又表现出明显的外生性。

2、在经济过热出现以后,我国开始逐步实行以“比例管理”为主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但同时实行严格的贷款规模控制,在这种体制下的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的特点与上述情况没有根本区别。

3、1998年,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为“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我国正式取消贷款规模控制,实行真正的比例管理,中央银行只能用间接调控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等来间接调控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的决定都表现出明显的内生性,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也更加明显。

4、总之,在1998年以前,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具有强烈的内生性,但货币乘数效用作用却受到中央银行行政手段的直接控制,因此,基础货币投放的内生性并不一定形成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而是时而表现为很明显的外生性特征,时而又表现为内生性特征。而1998年以后,取消了贷款规模控制,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我国的货币供给内生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教育学原理笔记[背诵版]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 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 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6.制度教育学: 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小学五年级习作读后感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习作读后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2、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导写重点: 1、写读后感是如何选择感受点。 2、如何在读后感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导写过程: 一、交流激趣,初识读后感。 1、同学们,你最近读过什么书,你有些什么收获呢?谁来把自己的读书感受说一说? 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当时有没有把这些读书的收获和感受及时地记录下来呢?如果你们能把刚才所说的感受并联系你的实际形成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了读后感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写读后感。 师:请同学生齐读课题。 师:那么什么是读后感呢? 小结:像这样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籍之后,把自己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道德教育、启迪说出来或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二、范文引路,了解写法。

明确写读后感的几个环节 1、下面请大家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来看看课本上的这篇读后感是怎么写 的? 课件出示问题: 1、这篇读后感中哪些段落是课文的内容? 2、哪些段落是作者的感受?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写的怎样? 师:不错,写读后感,“感”应该作为重点详细来写。那么,作者的这些感受是因何产生的呢? 生:是因为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 师:也就是说,要写读书感受和收获,要先?? 生:要先读文章,读懂原文。 师小结:是啊!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结果。 2、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安排这篇读后感的写作顺序呢?请大家思考一下各段写了什么?和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 3、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是的,第一段点名所读的篇目,抒发作者的感情,点击课件。这是写读后感的第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我们把它就做点。板书:点第二段简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重点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

2017年4月04762金融学概论1

1.与货币的出现紧密相联的是[ ] A. 金银的稀缺性 B. 交换产生与发展 C. 国家的强制力 D. 先哲的智慧 2.流通性最强的金融资产是[ ] A. 银行活期存款 B. 居民储蓄存款 C. 银行定期存款 D. 现金 3.金融学及至整个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 ] A. 货币 B. 物品 C. 使用价值 D. 财富 4.最早出现的信用活动是 [ ] A.实物借贷 B.货币借贷 C.以物易物 D.物物交换 5.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被称为 [ ] A.银行信用 B.商业信用 C.消费信用D.国家信用 6. 由金融机构或行业公会、同业协会等按协商的办法所确定的利率是 [ ] A.市场利率 B.官定利率 C.公定利率 D.浮云利率 7. 利息是_____的价格。[ ] A.货币资本 B.借贷资本 C.外来资本 D.银行资本 8. 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合称为[ ] A.金融体系 B.金融学 C.金融工具 D. 金融部门 9. 金融有两个重要尺度——风险与收益。两者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 A.高风险就会有高收益率 B.风险与收益总是成反比 C.随着风险程度的上升,必要效益率也会上升 D.风险与收益总是成正比 10. 经济体系中,要素市场分配着生产要素,下面哪个不属于要素市场[ ] A.商品 B.土地 C.劳动力 D.资本 金融学概论试卷第1页(共7页)

11. 通过金融市场,资金短缺部门直接发行证券进行资金融通,这种方式称为 [ ] A.间接金融 B.直接金融 C.中介参与 D.国家融资 12. 下列属于所有权凭证的金融工具是 [ ] A.商业票据 B.股票 C.政府债券 D.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 13. 期权卖方可能形成的收益或损失状况是 [ ] A.收益无限大,损失有限大 B.收益有限大,损失无限大 C.收益有限大,损失有限大 D.收益无限大,收益无限大 14. 优先股和普通股相比,优先权表现在 [ ] A.优先认股 B.参与经营表决 C.盈余分配 D.优先分派股息 15. 按金融机构的大体分类,商业银行、信用社、储蓄与贷款协会等这些属于哪类 [ ] A.存款性金融机构 B.投资性中介机构 C.合约性储藏机构 D.非存款类金融机构 16. 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款项,这种形式为 [ ] A.派生存款 B.衍生存款 C.原始存款 D.委托存款 17.消费倾向是一定时期人们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在一般情况下,消费倾向与货币需求量成______变动关系。 [ ] A.反方向 B.同方向 C.递增 D.不确定 18. 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是 [ ] A.股票价格上涨 B.工资水平上升 C.商品和劳务价格上涨 D.银行利息上涨 19. 无论各国货币当局对货币政策目标如何表述,其首要目标通常是 [ ] A.充分就业 B.内源融资 C.经济增长 D.稳定物价 金融学概论试卷第2 页(共7 页)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三、课前准备: 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2、要求每位同学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记熟。 四、指导课时:一课时 五、指导过程: (一)、推荐文章引入指导 1、引入语:我们曾收集过不少的名人名言,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向大家推荐,和大家分享! 2、请1~2位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3、同位互相推荐好文章。 二、引导学生总结读书方法 1、教师向学生推荐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老师会推荐一组这样的文章。 [因为我们在学习的第五组刻纹饰与中华传统文

化有关] 2、提问:没有老师的帮忙你准备怎样读懂它呢?[随机板贴] 3、过渡:其实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语文课内也学过不少,同学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板贴:课内得法] 4、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5、生汇报讨论所得。[随机板贴] 6、小结。[板贴:课外活用] 三、运用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1、学生运用读书方法阅读教师推荐的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 2、学生汇报读书所得。 3、小结:真高兴!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更多地 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 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 课内得法,课外活用。好文章向大家推荐。 板书: 课内得法课外活用 查字典理解字词标注读书感受 好词佳句要积累联系实际去理解 遇疑惑善提问学后运用乐趣多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 教育原理的学科性质: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理论学科。从研究领域看是研究教育活动的领域;从研究内容看介于普通教育学应用学科与形而上学层次之间;研究方法上更多的从宏观,整体上研究问题,力争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过渡。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应用性为主,兼顾其基础性。 高教研究对象:透过诸多高等教育现象表现出来的特殊矛盾与发展规律。教育遵循两大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高教的特殊矛盾和基本规律是高教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和高教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两规律反应在两关系上,构成要素:高教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两大研究轨道:注重高教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更加重视高教应用性研究。 高教发展历史:春秋,官学衰私学现,学术活跃;汉设太学,封建教育制度建立;东汉-鸿都门学,世界第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科举隋朝建立唐发展;宋现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提举学事司。宋书院是私学演进的形式后官学化。 高校职能: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技术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直接的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职能之一。 研究教育理论的意义:学研他可以使我们认清教育现象的本质;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树立正确高教理念,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本质四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志说、本质规定说。本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概念:广义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质和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即学校教育。 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遵循既定的教育目的,运用教育影响,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的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目的。 起源: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人和动物都有;心理起源说(孟禄)原始社会儿童对成年人的模仿;劳动起源说: 历史阶段:原始状态简单;农业社会阶级性与劳动分离;工业社会现代学校,又与劳动结合;信息社会变革国际化本土化终身化全民化。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 制约性:社会生产力水平(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结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领导权,教育目的,受教育的权力)人口因素(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地域分布)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读书笔记教案

读书笔记教案 【篇一:读书笔记教案】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读书笔记 一、课题: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二、课时:2小时 三、课次:第二次课 四、授课日期:2014年7月3日 五、教学目标: 1、了解读书笔记的概念及种类,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2、理解并体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 3、把握读书笔记的基本结构,把握写作的重点。 4、掌握读书笔记的写作技巧,学以致用,真正为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服务。 六、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体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 2、把握读书笔记的基本结构,把握写作的重点。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谁能告诉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记忆力再好都不如多做笔记】非常好!同学们都能大概地说出自己正确的理解,那么在学习生活中,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怎样用自己的笔头记下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点,在学海的沙滩上,捡拾沙滩上美丽的贝壳。 2、呈现:首先,让我们来读书笔记究竟有多大的魅力。 (1)革命前辈徐特立书,同志少年时期只上过 6 年私塾,后来在长沙仅仅读了4个月的师范学校。他的渊博的知识完全是靠刻苦自学得来的。他从19岁到43岁的漫长岁月中,每天晚上必定要读3 个小时结果成了博学的教育家。徐老有一个重要的学习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他告诫学生:读书不要贪多图快,要仔细研读。还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2)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曾认真钻研过 1500 种以上的书籍,而且每本书都写了提要,每本书都有笔记可查。仅 1843 年到 1847 年间,属经济学的笔记就记了24 大本,全部力量相当于《资本论》 第一卷的两倍;1850 年到 1851 年仅一年时间,又记了 18 本; 1861 年到 1863 年记了 23 本。这些笔记再加上他的其它笔记,其总字数至今未有人能精确地统计出来。 通过上面的事迹,相信同学们对读书笔记的魅力已经有所了解。 3、讲解与训练: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看看读书笔记究竟是什么呢?读书笔记又称随笔、札记。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或是对书中的名 言警语、新颖材料进行摘录抄写,或是对书的内容要点进行归纳, 或是随后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叫读书笔记。 因此,读书笔记对我们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它的重要性究竟 有哪些方面呢? (1)加强记忆。做读书笔记,一方面可以弥补过了一段时间后会忘 掉所记忆内容的许多细节这个缺陷;另一方面,还可以把所读的零散、片断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编成知识网,使我们更容易记忆。(2)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在对读物内容深刻理解过程中,我们所做 的读书笔记,不是字字都记,事事都记,而是把那些最好的、最精 彩的、对自己最有用的部分记下来。做读书笔记就是理解、消化你 所学到的知识的过程。 (3)阅读注意力的集中。写读书笔记的过程,是眼、脑、手同时并 用的过程。有时候,我们眼睛虽然在“看”书,可是大脑却在想着别 的事,“开小差儿”了,特别是长时间地看书容易发生此事。写读书 笔记则有助于集中阅读的注意力,提高阅读效率。 (4)有助于积累资料。积累资料的方法很多,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 是写读书笔记。一边读书,一边记笔记,书读完了,宝贵的资料也 就留下来了。 (5)激发创造性阅读。写读书笔记时,由于边读边想,边想边记, 就会加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维更加活跃。由于在阅读时各种信息的相互撞击,会产生一些 新的见解、新的构思、新的发明,就会加强联想,激发创造性思维,把学习过程引向创造 过程。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读书笔记有哪几种类型?

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第七章

Chapter 7货币政策 §7.1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含义 1、货币政策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 2、货币政策目标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先后出现的,它们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1)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国际金本位制时期,西方各国普遍信奉“自由放任”原则,认为资本主义是一架可以自行调节的机器,能够自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维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及物价稳定是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稳定货币的对内价值(货币购买力)和对外价值(汇率)。 (2)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西方各国经济一片萧条,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伴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盛行,美国、英国宣称,谋求充分就业是其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试图用增加货币供给、扩大就业的方法来繁荣经济。 (3)自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鉴于前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本经济的复兴,欧美国家又提出了发展经济的迫切性,以保持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当时的主要目标。(4)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国际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60年代以后,美国等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国际收支状况也日益恶化, 特别是美国经济实力削弱,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受到严重威胁,使维持固定汇率发生困难,也影响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伴随着70年代初发生的两次美元危机和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解体,不少国家又先后

将国际收支平衡列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它基本上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因此,最终目标也称货币政策的战略目标。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1)稳定物价 ○1稳定物价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所谓稳定物价,是指在某一时期,设法使一般物价水平保持大体稳定,即在某一时期,平均的价格是相对不变的。 ○2实质是控制通货膨胀,防止物价总水平普遍、持续、明显上涨。 ○3在金本位制时代,币值意指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币值变动即单位货币的黄金量变动,而黄金价格的变动是引起币值变动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多数经济学家以黄金价格的涨跌幅度来测度币值变动的程度。 ○4由于物价的变动是纸币币值变动的指示器,是衡量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主要标志,以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综合物价指数上涨,表示货币贬值;综合物价指数下跌,表示货币升值。(2)充分就业 ○1充分就业是指一国所有资源都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通常以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作为衡量社会经济资源是否充分利用的指标。 ○2通常以失业率来表示就业状况。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意图: 课外阅读是个广阔的天地,课外阅读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全面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升入三年级后,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范围的扩大,许多学生还没有良好的读书方法,读书效果不理想,因此,适时地、有计划地对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紧密地联系起来,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读书习惯有很大的好处。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总结出了“三步阅读法”,即:略读、精读、赏读。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第五册第一单元写景的文章后,进行的补充拓展。在学生大量搜集描写美丽风光的文章后教师进行阅读方法指导,通过指导,使学生了解“三步阅读法”,并能针对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在阅读名家名篇中感悟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及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领略大自然的秀美风光,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读书的兴趣,并为写作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1、了解略读、精读、赏读“三步阅读法”并会运用。 2、使学生在名家名作阅读欣赏中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及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3、通过这节课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体会作者的写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语言文字中去。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先略读再精读最后赏读的方法阅读优美的写景文章。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及《小学生语文报》等报纸。 2.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已有生活感受入手,谈话激发兴趣。 师:你们喜欢读书吗?喜欢读哪类的书?都是怎么读的?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交流: 1、喜欢读科普读物。《我们爱科学》《十万个为什么》边看图边读文字,能记住大概内容。 2、喜欢读漫画类的书。这类书图画多,主要通过看图想象书中的故事情节。 3、喜欢童话类的书。我拿来就看,遇到不认识的字猜着读,能大概明白故事的内容,有时陶醉其中连饭都顾不上吃,有时一晚上看很多页。 同学们谈得真好,有的同学读书方法还是很不错,你想让自己读书收获更大吗?老师为同学们查找了一些读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谈话,学生乐于交流,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整理 简答题: 一、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三者之间的辨析? 答:1.政治工作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 1.思想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 3.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是思想工作中的政治部分性部分。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融合。 二、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其局限? 答:特点:一是在道德教育思想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 二是在教育目标上,注重“修身为本”强调培养理想人格的“圣贤”、“君子”; 三是在教育途径上,强调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家庭等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 四是在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 局限:第一,灌输式教育方法在道德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第二,公私德不分的倾向突出; 第三,“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严重。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答: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互相规定和互相依存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变化不居、互相转化。虽然两者紧密联系,但是他们的角色不同,任务侧重点和活动方式也不同,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最后,它们两者之间必须是平等的,必须是互相理解的,必须是共享两者的精神的。 四、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答:过程: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经过社会实践,使思想品德诸要素不断平衡发展,知与行从旧质到新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形成社会要求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外部制约与内在转化有机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 规律: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 读《爱的教育》有感 申艳 《爱的教育》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 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2.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时间过得飞快,很快一个学期的课程就结束了,暑假来临了。在暑假里,我读了老师给我推荐的好书。这本书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百多年前,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亚米契斯创作的。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每月例话”里面的《马里奥的微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十分感人。本文记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意大利少年马里奥乘上了一艘开往马耳他岛的巨轮。在船上,马里奥结识了一个好同伴,这个女孩子跟马里奥年龄差不多,只不过个子比马里奥高了一点儿。经过聊天,马里奥知道,原来这个女孩子叫克莉泰,跟他一样都失去了父母,是来投奔亲人

一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一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阅读写动物的小童话 王萍 阅读内容:《少先队员》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交流阅读感受,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2.通过阅读描写以学生喜欢的小动物为主角的小童话故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接受知识的灌溉,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积累语言;培养学生勤发现,大胆想象的能力。 设计理念: 创设浓浓的读书氛围,采用多种方法让孩子阅读,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领悟做人的一些道理,让孩子们在美的熏陶中得到心灵的启迪,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教学准备:《少先队员》(2008年第11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1.猜谜语比赛:耳朵长,尾巴短,兴吃菜,不吃饭。(兔子)脑袋聪明,手脚灵巧,喜欢爬树,最爱吃桃。(猴子)小老鼠,真奇怪,降落伞,随身带。(松鼠)…… 2.是啊,这么多的小动物聚集在一起,谁能猜它们要干什么?这节课让我们走近小动物,阅读几个描写小动物的小故事。 二、指导阅读。 (一)阅读小童话《假面舞会》 1.翻开书第28页,学生借助拼音阅读故事。

2.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故事什么地方有趣?看看故事中介绍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参加舞会?你最喜欢谁的扮相? 3.这个故事中的对话很有趣,有很多好词佳句,把你喜欢的词句画出来,记一记。带着自己的感觉,美美地读一读。 4.交流所画的词句,读出语气。 (二)走进“童话森林” 1.过渡:阅读完《假面舞会》这个故事,让我们继续走进小动物的童话城堡。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小童话《快乐小屋》和《下一个就是我》。想一想:这两个故事的主角是谁?你最喜欢哪个故事? 3.交流阅读收获,教师评点小结。 三、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阅读了有关动物的几个小故事,对一些小动物有了更多的 了解,积累了一些好词佳句,收获可真不少。“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希望课后大家能多阅读一些好的书籍,去获得更多的知识。 2、介绍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安徒安童话》、《笨笨猪》杨红樱著 《小猪唏喜呼噜》孙幼军著、《木偶奇遇记》、《格林童话》等。 阅读童话《鸡妈妈的新房子》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同步拓展第五课《鸡妈妈的新房子》阅读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交流阅读感受,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2.通过指导童话《鸡妈妈的新房子》,获得课外阅读的学习方法。

教育学00429 劳凯声《教育学》整理笔记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 【识记】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等;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的创立 【识记】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领会】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1)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读后感作文指导教案

读后感作文指导教案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读后感作文指导教案 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编排了读后感作文教学。学生初次遇到写读后感作文,总会碰到新的问题——难写,甚至不会写。因为小学生作文大多是以写记叙文为主,学生一般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出来。而写读后感作文却有别于记叙文,它必须写出因读后感的内容。可以写课文中某一个词的理解,也可以写对一个句子或一段话的理解和感悟;当然也可以写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总体感受或见解。在写读后感中提出自己的质疑,经过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可见,读后感作文又带有议论文的写作成分。因此,读后感作文教学时,关键要教给学生的写作方法。 三、怎样教学生写好读后感作文呢? 定标题,明写法。 掌握读后感的写法,犹如盖房搭建了钢筋框架。因此要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其一:确定标题。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直接命题,一般为“读《╳╳╳╳》有 感”或“《╳╳╳╳》读后感。”另一种可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注明文章 的中心内容。副标题表明题材。 其二: 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 为让学生整体把握, 快捷理解识记我归纳为这几个字“引—议—联—结。”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重点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和中心。 议——就自己“感”的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继续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生活抒发感受。 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结论可与开头相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 四、防止作文步入以下误区: (1)叙述原文过多,无感、少感; (2)无感而发,牵强附会; (3)空洞抽象,缺乏联想; (4)蜻蜒点水,面面俱到。 2、佳作欣赏,体会读后感的写作特点,边听边想怎么写的: 开头:由读引发感想,开门见山,概括感受。 中间:(1)感受具体,边叙边议,叙情节不照抄原文,议感受得体。

金融学概论复习资料

金融学概论复习资料(自己总结)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职能: ①价值尺度 ②流通手段 ③贮藏手段 ④支付手段 ⑤世界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R,与商品的价格总额Q成正比,与同一货币单位货币流通速度E成反比R=Q/E 第三章信用与融资 1.信用: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

2.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延期付款形式或预付货款形式提供的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信用形式)特点:①商业信用与特定的商品买卖相联系 ②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商品经营者 ③商业信用的供求与经济状态一致 3银行信用: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特点:①银行信用所贷放的是社会资金 ②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 ③.银行信用与产业循环的资金变动不一致 ④信用过程稳定、风险小 4.国家信用:指以政府为债务人和债权人的信用形式 作用:①调节政府收支不平衡的手段 ②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

③筹集建设资金的重要手段 ④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5.消费信用: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消费目的的信用 不利影响:①加强供求紧张 ②导致物价上涨的虚假繁荣 ③造成过度消费和经济更萧条 第四章利息与利率 1.利息:指在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 利息的本质: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归货币所有者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2.利率:r=I/P×100%(P=本金,I=利息额,r=利率) 第九章金融市场概述 1.金融市场的含义: 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和机制

课外阅读方法指导课教案

课外阅读方法指导课教案 义井中学孔彩霞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和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技巧 2、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3、提高课外阅读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每位学生准备一本书 2、准备卡片硬纸 3、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 对于每一本书,都必须学会阅读。——帕斯卡 2、请同学们一起读帕斯卡的名言(齐读) 3、出示课题: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当中的很多同学在家长的指导下,很小的时候,从听故事看图片开始,就接触了课外阅读,到了现在五年级,已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很多同学读了不少书,并且收获不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作文水平。但也有一些同学,书读得不少,却收获不多,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读书方法。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和熟练的技巧,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获得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知识。同学们, 读书的方法有很多种,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四十余种,我们在语作本上也读到过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读书方法,那你们在课外阅读时采用了哪种读书方法呢?这节课我们请平时读课外书最多的师同学向大家推荐三种方法,那是我们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最常用也很有效的方法。 ⑴、粗读法: 生问:什么是粗读法? 师:粗读就是用尽快的速度,抓住几个要点把书通读一遍,对全书有一个大概了解,这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阅读方法。 生问:我们应该抓住哪向个要点呢? 师: 课件出示:粗读时应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书名作者内容提要目录浏览全书 (看开头和结尾,然后顺着层次看下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生问:那哪些书适合用粗读法呢? 师:那些内容比较多的,重在故事情节比较曲折,但描写一般的小说故事,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 师:师同学们向我们介绍了粗读法,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书来。按照师介绍的方法来阅读一本书。 生阅读后简单交流汇报 ⑵、精读法: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 读后感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 专题一:什么是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一切教育现象的科学。教育学是人类教育现象的一种理论形式。教育学是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有宏观、中观与微观之分。 2、教育学引入我国仅有100多年的时间,分别是德国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杜威的教育学、苏联凯罗夫教育学。但是这些教育学的研究范畴都不够大,没有将人类的所有的教育现象纳入到自己的研究体系中来。 3、胡德海教授认为,认识教育不能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经济基础、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阶级性,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方面来进行。理解教育应该站在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高度来认识。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有三件主要的事情,也是永恒的事情——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文化的创造;文化的传递(教育)。从这个高度来理解教育,教育就是人类文化传递的手段。 4、纵观人类社会古今中外的教育的形态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教育的活动,一种是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产物,其核心内容还是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有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传递的方法;教育事业是教育活动有效运行的框架支撑,要受到教育制度的约束。 专题二:教育的起源及其在人类社会的存在 1、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出现了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原始时代与文明时代。在原始时代教育的主要存在形态是教育活动,到了文明时代出现了第二种教育形态教育事业。 2、教育的起源不是来自于一般的生物活动,不是来起源于人类的心理现象,不是来自于人类的劳动,而是来自于人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需要。教育的本质就是传递人类文明和文化成果的。 3、教育的存在形态分为两种——自在状态(教育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对教育没有认识,教育是自发的)和自为状态(教育是存在的,人类既参与教育活动,也对教育有所认识,有目的、有意识的开展教育)。原始时代以自在状态为主,文明时代以自为状态为主,人类教育就是由自在到自为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自为教育将全部代替自在教育。 专题三:自我教育是人类文化另一传承手段 1、教育的现象是教育的活动和教育的事业(如果说有第三个教育现象就是教育思想)。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的功能是传递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成果。教育的本质就是传递人类文明、文化成果的活动。 2、人类有两种最基本的需要,一种是物质文化需要,一种是精神文化需要。教育的起源就是

读书笔记的教学设计

读书笔记的教学设计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学目标: 了解读书笔记的概念及种类 把握读书笔记的基本结构 掌握读书笔记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学会写读书笔记 教学步骤: 一、情景设计: 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曾认真钻研过1500 种以上的书籍,而且每本书都写了提要,每本书都有笔记可查。仅1843 年到1847 年间,属经济学的笔记就记了24 大本,全部力量相当于《资本论》第一卷的两倍;1850 年到1851 年仅一年时间,又记了18 本;1861 年到1863 年记了23 本。这些笔记再加上他的其它笔记,其总字数至今未有人能精

确地统计出来。 革命前辈徐特立同志少年时期只上过 6 年私塾,后来在长沙仅仅读了 4 个月的师范学校。他的渊博的知识完全是靠刻苦自学得来的。他从19 岁到43 岁的漫长岁月中,每天晚上必定要读 3 个小时书,结果成了博学的教育家。徐老有一个重要的学习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他告诫学生:读书不要贪多图快,要仔细研读。还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二、知识导航 (一)、概念 读书笔记又称随笔、札记。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或是对书中的名言警语、新颖材料进行摘录抄写,或是对书的内容要点进行归纳,或是随后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叫读书笔记。 (二)、作用 做读书笔记有以下作用: 1.加强记忆。做读书笔记,一方面可以弥补过了一段时间后会忘掉所记忆内

容的许多细节这个缺陷;另一方面,还可以把所读的零散、片断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编成知识网,使我们更容易记忆。 2.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在对读物内容深刻理解过程中,我们所做的读书笔记,不是字字都记,事事都记,而是把那些最好的、最精彩的、对自己最有用的部分记下来。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就是理解、消化你所学到的知识的过程。 3.阅读注意力的集中。写读书笔记的过程,是眼、脑、手同时并用的过程。有时候,我们眼睛虽然在“看”书,可是大脑却在想着别的事,“开小差儿”了,特别是长时间地看书容易发生此事。写读书笔记则有助于集中阅读的注意力,提高阅读效率。 4.激发创造性阅读。写读书笔记时,由于边读边想,边想边记,就会加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维更加活跃。由于在阅读时各种信息的相互撞击,会产

金融学概论

1、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民间借贷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金融模式, 资料与资金、合同、手续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这种模式是属于互联网金融的哪一种模式?(2 分)参考答案: A.第三方支付 B.P2P网贷 C.众筹融资平台 D.大数据金融 2、创业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利用互联网和SNS传播的特性,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及项目,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属于互联网金融的哪一种模式?(2 分)参考答案:A.第三方支付 B.P2P网贷 C.众筹融资平台 D.大数据金融 3、利息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参考答案: A.是衡量利息数量大小的尺度 B.体现了生息资本增殖的程度 C.是中央银行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 D.减轻企业负担 4、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民间借贷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金融模式, 资料与资金、合同、手续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这种模式是属于互联网金融的哪一种模式?(2 分)参考答案:

5、创业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利用互联网和SNS传播的特性,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及项目,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属于互联网金融的哪一种模式?(2 分)参考答案: 6、利息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参考答案: 7、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时,执行的是()职能。参考答案: 8、一般而言,物价水平年平均上涨率不超过3%的是()。参考答案: A.爬行通货膨胀 B.严重的通货膨胀 C.恶性通货膨胀 D.奔腾式通货膨胀 9、一般而言,物价水平年平均上涨率不超过3%的是()。参考答案: 10、如果通货膨胀未被经济主体预见到,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的物价上升,这称为()通货膨胀。参考答案: 11、日率习惯叫“拆息”,是以日为单位计算利息,以本金的()表示。参考答案: 12、通货紧缩最典型的特征是:()参考答案: 13、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主要体现在()货币的发行权。参考答案: 14、认为通货膨胀对产出和经济成长既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的理论,可以称为()。参考答案: A.促进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