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第九章

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第九章

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第九章
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第九章

Chapter9 货币需求和其他货币理论

§9.1 货币需求概论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

1、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并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要求。货币需求是实际经济的运转对货币产生的需求。

2、科学的货币需求概念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1)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指标;

(2)数量上有客观条件的限制;

(3)需求数量中包括对现金和存款的需求部分;

(4)包括执行不同职能的货币。

二、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1、收入情况

这一因素又可分解为收入水平和收入间隔两个方面。

(1)在一般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正比。这是因为:第一,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货币需求。因为货币是人们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是财富的一部分,收入水平往往决定着财富的规模及增长速度。第二,收入的数量决定着支出的数量。在通常情况下,收入越多,支出越多,要求持有的货币也越多。当收入水平变动时,货币需求往往以更快的速度或更大的幅度变动。

(2)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与货币需求成正比,也就是说,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越长,货币需求就越多;反之亦成立。

2、信用发达程度

一般说来,货币需求与信用的发达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如果一个社会信用发达、信用制度健全,人们在需要货币的时候能很容易地获得现金或贷款,那么整个社会所必需的货币量相对于信用不发达、信用制度不健全的社会所必需的货币量就少些。另外,在信用制度发达的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交易可通过债权债务的相互抵消来结算,这也减少了货币需求量。

3、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

居民进行资产选择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保值,二是生利。金融资产种类及利率都会影响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不同的资产组合会对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产生不同影响。

4、人们的心理预期

货币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心理预期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市场利率变动的预期(与货币需求负相关);二是对物价水平的预期(与货币需求正相关)。当人们预期市场利率将下降、证券价格将上升时,将开始减少证券持有量,增加对货币现金的持有。

对市场利率变动的预期:因为市场利率与证券资产的收益率正相关、与价格负相关,所以当人们预期市场利率将下降、证券资产的收益率也将下降(即现时的证券资产收益率是高的,价格上升使其继续持有和购买证券的成本增加),人们就会减少手中持有的证券数量,增加现金需求量,至市场利率降为最低时,证券持有量最低、现金需求量最大,以期在新一轮利率上升、证券价格下降后再行买进证券获益。

对物价水平的预期:当人们预计物价水平将上升时,将会增加对商品劳务的消费,从而增加货币需求;当人们预期物价水平将下降时,则会减少货币需求。

§9.2 货币需求理论

一、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1、现金交易数量说(从宏观角度分析)

(1)现金交易数量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费雪。

(2)货币的唯一功能是充当交换媒介,因此一定时期内社会所需要的货币金额必定等于同期内交易的商品价值总和。交易方程式为M·V=P·T其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一般物价水平,T为商品与劳务的交易量。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由人们的支付习惯、社会信用制度、运输与通信条件及口密度等因素决定,不受货币数量影响,所以在短期内可将货币流通速度V视为常数。在充分就业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总量在短期内也保持稳定,T所以也可视为不变。因而货币数量M的变化将等比例地作用于物价水平P。因此,费雪货币数量论表明: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由于该方程式强调货币的交易职能,故也被称之为现金交易说。

(3)解释。

首先,货币流通速度V是由诸如银行及信用机构的组织结构、效率、工业集中程度、人们的货币支出习惯等制度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变动缓慢,故在短期内可视为不变的变量。

其次,由于假定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因而实际产量全部进入流通,实际交易数量就是产出量或充分就业产量,在短期内,交易数量也是不变的变量。

最后,货币仅是方便交易的工具,因此,所有的货币不是用于消费,就是通过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全部进入流通充当媒介,而且货币是外生变量,居于主动地位。

这样,费雪交易方程式又可表达为

P=M·V T

在这个表达式中,由于V、T是常量,故货币数量的变动直接引起物价水平成正比例变动。因此,费雪交易方程式实质上表述的是一种货币数量理论。

货币需求方程式:

M=P·T V

此公式表明,决定一定时期名义货币需求数量的因素主要是这一时期全社会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同期的货币流通速度。

2、现金余额数量说(微观角度分析)

(1)现金余额数量说由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提出,经庇古和罗伯逊发展,形成“现金余额方程式”,又称“剑桥方程式”。

(2)剑桥方程式:

M=k·P·Y

式中,Y代表总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k代表以货币形式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M为名义货币需求。

(3)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的区别

○1以收入Y代替了交易量T;

○2以个人持有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比率k代替了货币流通速度V。

透过这个表象,可以看出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是不同的。如前所述,费雪方程式是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产物,它表明要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在短期内由制度因素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可视为常数的情况下,商品交易量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产物,出于种种经济考虑,人们对于持有货币有一个满足程度的问题;持有货要付出代价,如丧失利息,这个代价是对持有货币数量的制约。微观主体要在两相比较中决定货币需求的多少。

二、流动性偏好理论

1、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分析是从分析人们的持币动机开始的。他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性偏好这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在心理上普遍偏好货币的流动性,愿意持有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而不愿持有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的欲望。

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基于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必然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的持币动机就是交易动机。交易动机又可分为所得动机和业务动机。所得动机主要是就个人而言,为了应付日常开支的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业务动机主要是对企业而言,企业为了应付在收支时差中的业务开支所需,

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随时可用的货币。基于所得动机和业务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凯恩斯称之为货币的交易需求。这种货币需求与过去的货币需求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2)预防动机: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凯恩斯进而提到,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仍然主要作为交易的准备金,只不过是扩大了的准备金,所以,预防动机与交易动机可以归入一个范畴之内,由这两个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的关系,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3)投机动机

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投机动机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具创新的部分。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除了为了交易需求和应付意外支出外,还为了储存价值或财富。凯恩斯把用于贮藏财富的资产分为两大类:货币和债券。人们持有货币资产,收益为零。持有债券资产,则有两种可能:如果利率上升,债券价格就要下降;如果利率下降,债券价格就会上升。如果持有债券的收益为负,持有货币就会优于持有债券,人们就会增大对货币的需求;相反,人们就会减少对货币的需求。可见投机性货币需求主要受利率影响,两者反向变动。

综上所述,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包括三个部分: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由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都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对利率不敏感,把这两种货币需求记为M1,如果用Y表示收入,L1代表这种货币需求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把这种货币需求表示为M1=L1(Y);若以M2代表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r代表利率,L2代表M2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那么就可将这种货币需求表示为M2=L2(r);将货币需求总值M 表示为M=M1+M2=L1(Y)+L2(r)=ky??r;上式表明,货币需求随收入的变化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与利率的变化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凯恩斯认为,因为收入水平在短期内稳定不变,所以利率就成为决定人们对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当利率降至某一很低水平时,所有的人都会预期利率将会上升,持有债券将会遭受很大损失,因而人人都希望持有货币。这时,货币供给无论增加多少,均会被人们所持有,货币需求成为完全弹性(如图CD段)“流动性陷阱”。“古典区域”。即当利率水平高达某一水平时,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下降,债券价格将上升,因而货币将全部转为债券,此时对货币的投机需求为零,即货币需求成为完全无弹性(如图AB段)。

总结:在一般情况下,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跌,货币需求增加,货币需求对利率有弹性;在“流动性陷阱”区域,货币供给无论怎么增加,都会被灵活偏好所吸收,从而使中央银行企图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刺激投资的政策完全失效;相反,在“古典区域”,人人都想逃避货币,除非利率有所改变,否则货币供给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也非常困难。

2、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1)鲍莫尔模型(平方根定律)

M=1

2

2bT

r

这个公式表明:人们具有适量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其量的确定原则是使现金存量的成本降到最低限度。其中,T表示交易量,b表示变现的手续费用,r表示利率。经过探索,最适度的现金存量对交易量的弹性为0.5,对利率的弹性为-0.5。这说明,交易性货币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而且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取决于收入而与利率无关,而鲍莫尔运用管理科学中的最适度存货控制技术研究了交易性的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发现货币的需求还与利率有关,同时受收入和利率的影响。鲍莫尔认为,任何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那么,在货币的取得和支用之间的时差内,没有必要让所有货币都以现金形式存在。因为,闲置的现金不会给持有者带来收益,应将暂时不用的现金转化为生息资产,等需要支用时再

变现,只要利息收入超过变现的手续费就有利可图。一般情况下,利率越高,收益越大,生息资产的吸引力也越强,人们就会把现金的持有额压到最低限度。但若利率较低,利息收入不够变现的手续费,那么人们宁愿持有全部的现金。所以说,货币的交易需求与利率不但有关,而且关系极大。

(2)惠伦模型(立方根定律)

○1惠伦研究了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变动的关系,同样发现预防性货币需求也受利率的影响,提出并运用理论模型论证二者呈反方向变动。

○2M=√2s2b

r

3

该定律表明:人们的预防性货币需求也有一个最佳的量,其确定的依据是收入和支出的

状况及持币的成本。最佳的预防性货币需求对收入和支出的弹性为2

3

,;对利率的弹性为-1

3

这表明预防性货币需求同样受利率变动的影响,同样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

○3决定预防性货币需求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持币的成本;二是收入和支出的状况。持币的成本是由转换的手续费和利息损失两部分构成的,而转换的手续费与转换的次数相关,利息损失由利率决定。当个人的净支出(支出减收入)超过他所持有的预防性现金余额时,就需要将非货币型的资产转化成货币,这种转换受收支次数和规模的影响。由此可见,变现手续费、利率、收入与支出状况共同决定着预防性货币需求。

(3)托宾模型【资产选择理论】

货币资产持有率

从这些均衡点的变化中可见,利率越高,预期收益越高,货币持有量比例越小,证实了货币投机需求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在凯恩斯的分析中,暗示着在现实中没有人同时持有货币与债券作为财富,但这显然与实际不符。在现实中,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是既持有货币,同时又持有债券,而变动的只是两者的比例。这种状况下,托宾提出了资产选择理论,来说明未来预期不确定性存在的情况下人们怎样以总效用最大化为原则选择最优的金融资产组合,而金融资产的组合比例直接决定人们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大小。 货币是没有收益也没有风险的安全性资产,债券是既有收益也有风险的风险性资产。收益的正效用随着收益的增加而递减,风险的负效用随着风险的增加而递增。利率的变动,会引起投资者预期收益率的变动,破坏了原有的资产组合中风险负效用与收益正效用的均衡,人们会重新调整自己资产中货币与债券的比例关系,导致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变动。

三、货币主义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1、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1)弗里德曼认为,物价水平或名义收入是货币需求同货币供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货币供应的是货币制度,即法律和货币当局的政策,而货 币需求的决定则是货币数量论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论述是从货币需求入手的。

(2)弗里德曼将货币看作是资产(财富)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货币同债券、股票、耐用消费品等商品一样都是资产,用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理论来分析人们对货币的需求。

(3)根据消费选择理论,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品时,主要有三类因素作用。

1收入即预算约束。弗里德曼就采用较稳定的“恒久性收入”作为总财富的代表。 “恒久性收入”指的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收入的平均数,即长期收入

的平均数。总财富包括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类。

○2商品价格及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二类因素是货币及其他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3消费者的偏好。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三类因素是财富持有者的偏好。 (4)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

M =f(Y,W;r m ,r b ,r e ;1×d p t ;u) 式中,M 为财富持有者个人持有的货币量;P 为一般物价水平;M P

为实际货币需求;Y 代表恒

久性收入,W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比率;r m为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 b为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包括债券价格的变动;r e为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包括股票价格的变动;

1 p ×d p

d t

为预期通货膨胀率,因而是实物资产的预期名义收益率;u为表示主观偏好及其他影

响货币服务效用的非收入变量。

上面所列的货币需求函数就是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

(5)从弗里德曼所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来看,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一方面以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为基础,另一方面又吸收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并加以发展。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主导作用。

2、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的政策含义

(1)弗里德曼认为引起物价全面上涨和持续性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只能是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

(2)弗里德曼指出,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所实行的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具体归结于两个方面。

①政府实行赤字财政和廉价货币政策,即政府借助于维持低利率,不断地增加货币供应以弥补财政赤字。

②政府推行充分就业政策,从而使政府支出迅速增长,结果就不得不大量增加货币供应量。

弗里德曼认为,这些政策非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反而加剧了通货膨胀。(3)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不能像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那样,把限定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这反而有碍于刺激消费和投资,达不到消除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的目的。因此,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无法限定利率”,利率和失业率不宜作为币政策的目标。

(4)弗里德曼指出,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唯一有效的措施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使它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弗里德曼所提出的这种单一地控制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始终不变地以一个固定的比例增加,并大致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政策,就称为“简单规则”货币政策。弗里德曼认为,只要实行他所主张的“简单规则”货币政策,就能保证经济稳定,价格机制就能充分发挥其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以实现经济增长,同时又不引起通货膨胀,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的政策含义就在于此。

§8.3 其他货币理论

一、理性预期的货币理论

1、理性预期

该理论有两个重要含义:一是如果某一变量发生变化,那么该变量预期的形成方式也将发生变化;二是预期的预测误差是无法预知的。

2、有效市场理论

(1)有效市场理论亦称有效市场假说,是由尤金?法玛深化并提出的。该假说起源于20世纪初,奠基人是一位名叫路易斯?巴舍利耶的法国数学家,他把统计分析的方法应用于股票收益率的分析,发现其波动的数学期望值总是为零。因此根据这一理论,股票的技术分析是无效的。

(2)有效市场理论是理性预期理论在证券定价问题上的应用:现实的证券价格将完全反映所有的可知信息,因为在有效市场上,所有未加利用的盈利机会都将被消除。消除盈利机会(无套利均衡)是保障金融市场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但这并不要求市场所有参与者都能获得充分信息,并做出理性预期。

3、卢卡斯批判【对计量经济政策评估的批判】

当政策发生变化时,预期形成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这就导致计量经济模型中的关系发生变化。根据以往数据估算的计量经济模型不再能正确评估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所以很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卢卡斯批判也指出,一项具体政策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公众对该项政策的预期。

二、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争论

1、通常用来判断货币是不是中性的指标是名义货币供应量变动对经济均衡带来的影响。判断一个特定模型中货币是不是中性的标准是,确定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化会不会引起均衡的相对价格和利率的变动,或者仅仅引起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化。【因为相对价格或利率的变动包括了消费或投资方式的变动,货币就不是中性的;如果名义货币余额变化仅仅引起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动,那么,所有的实际变量,包括货币余额的实际价值在内,都不会改变。】

2、货币中性,指的是货币在经济中保持中立性,既不发挥积极作用,也不产生消极影响,这样经济活动就在不受货币因素的干扰下由实物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如果名义货币供给变动引起初始均衡的破坏,新的均衡与所有实际变量数值和货币供给变动同时达到,货币就是中性的。否则,货币就是非中性的。

3、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量的增减只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同比例地变化,而不会带动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货币是中性的。瑞典经济学家维克赛尔认为货币只有在银行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时才是中性的,否则经济就会发生累积性扩张或累积性收缩,货币就不是中性的。哈耶克则认为货币只有在影响一般价格水平,而不影响相对价格水平的情况下才是中性的,否则也会影响经济运行,货币就是非中性的。根据这样的标准,凯恩斯理论中的货币是非中性的,因为货币供给和需求对于实际收入是在充分就业水平还是非充分就业水平的决定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帕廷金的实际余额效应理论与一般分析

1、按照古典“两分法”,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与货币数量论无法结为一体。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认为商品相对价格由商品供需决定,而货币数量论则认为绝对价格由货币数量决定,商品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统一的货币经济被分割成两个互不联系的侧面。

2、帕廷金认为,只要将供需视为实际货币余额和相对价格的函数,引进实际余额效应,就能消除两分法的矛盾,保留货币数量论的结论——货币数量变动不影响相对价格和实际利率,货币的作用仍然是中性的。帕廷金认为,从长期来看,正是由于“实际余额效应”的存在,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才只引起物价同比例地变动,而不对消费、投资、利率、收入等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货币是中性的。“实际余额效应”也因此成为帕廷金理论体系的核心。

(1)实际余额效应:由于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引起的货币余额真实价值的变动,从而影响人们消费、储蓄、投资等的意向。

(2)四市场宏观经济模型:一般均衡分析整个经济包括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部门,劳动、商品、债券、货币四类物品。指出各市场的均衡及相互关系决定着整个经济的总均衡。这四个市场都有它们各自的需求函数、供给函数与均衡状态。在均衡状态下,市场上的工资、价格、利率都处于均衡状态。根据一般均衡原理,如果三个市场实现均衡,则第四个市场也一定实现均衡,据此可以把债券市场略去,只考察劳动、商品和货币市场。

(3)实际余额的动态均衡分析帕廷金将经济的运行分成四个阶段。

假定在第一个阶段,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此时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是M0,在第二个阶段,政府以增发货币的方式,增加公共支出,此时货币增量为tM0,在第三个阶段及以后的各时期中,政府支出恢复原状,不再增发货币,但货币流通量已经从原来的M0增加到(1+t)M0了,

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随之发生变化。

四、克劳尔的非均衡货币理论

凯恩斯主要研究经济持续低于充分就业的非均衡状态,非均衡状态才是经济活动的常态。非均衡分析认为:绝大多数交易和经济活动与一般均衡理论假设不同,都是在非均衡状态价格上进行的。

克劳尔提出了“计划超额需求”与“实际超额需求”的概念,其中计划超额需求是只依赖价格而与实际交易无关的超额需求;实际超额需求则是同时考虑价格和其他市场实际交易数量约束的超额需求。克劳尔认为,只有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中才可能出现实际超额需求和计划超额需求相等,即市场需求之和为零。在非均衡状态下(经济持续低于充分就业),受某种市场条件的约束,市场需求之和总是小于零,至多等于零。

克劳尔对货币需求的分析大体涉及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他把交易者的预算约束区分为支出约束与收入约束,并相应地把货币需求区分为收入货币需求和保留货币需求,并分别用函数式或方程式表示这些关系;

其次,他从研究交易费用入手证明货币交易方式的优越性,建议把货币不仅视为持有其他金融资产存量,而且也视为持有其他商品存货的替代物;

最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交易者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主要依赖于他的偏好和实际收入,而与一般价格水平和交易者的初始货币余额持有量无关。

五、托宾的货币与经济增长模型

托宾第一次把货币因素导入经济增长模型,把货币贮藏手段职能对经济的短期影响扩展到长期的经济增长模型中。

金融学概论模拟试卷和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金融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如果金银的法定比价位1:13,而市场比价位1:15,这时充斥市场的将是() [A] 银币[B] 金币 [C] 金币银币同时[D] 都不是 2、信用的基本特征是() [A] 平等的价值交换[B] 无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C] 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D] 无偿的赠予或援助 3、商业信用的主体是() [A] 银行[B] 国家[C] 厂商[D] 消费者 4、下列属于短期资金市场的是() [A] 债券市场[B] 资本市场[C] 股票市场[D] 票据市场 5、下列()不属于政策性银行。 [A] 中国人民银行[B] 中国进出口银行 [C]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D] 国家开发银行 6、下列银行中,()对货币扩张影响最小。 [A] 中国人民银行[B] 浦东发展银行 [C] 中国工商银行[D] 中国进出口银行 7、存款准备率越高,则货币乘数()。 [A] 越大[B] 越小[C] 不变[D] 不一定 8、货币“面纱论”认为,货币的变动只会影响() [A] 价格的变动[B] 储蓄的变动 [C] 投资的变动[D] 经济增长的变动 9、货币均衡的自发实现主要依靠()的调节。 [A] 利率机制[B] 价格机制 [C] 汇率机制[D] 中央银行宏观调控 10、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之间此消彼涨的关系。 [A]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B] 经济增长与失业率 [C] 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D]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2017年4月04762金融学概论1

1.与货币的出现紧密相联的是[ ] A. 金银的稀缺性 B. 交换产生与发展 C. 国家的强制力 D. 先哲的智慧 2.流通性最强的金融资产是[ ] A. 银行活期存款 B. 居民储蓄存款 C. 银行定期存款 D. 现金 3.金融学及至整个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 ] A. 货币 B. 物品 C. 使用价值 D. 财富 4.最早出现的信用活动是 [ ] A.实物借贷 B.货币借贷 C.以物易物 D.物物交换 5.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被称为 [ ] A.银行信用 B.商业信用 C.消费信用D.国家信用 6. 由金融机构或行业公会、同业协会等按协商的办法所确定的利率是 [ ] A.市场利率 B.官定利率 C.公定利率 D.浮云利率 7. 利息是_____的价格。[ ] A.货币资本 B.借贷资本 C.外来资本 D.银行资本 8. 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合称为[ ] A.金融体系 B.金融学 C.金融工具 D. 金融部门 9. 金融有两个重要尺度——风险与收益。两者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 A.高风险就会有高收益率 B.风险与收益总是成反比 C.随着风险程度的上升,必要效益率也会上升 D.风险与收益总是成正比 10. 经济体系中,要素市场分配着生产要素,下面哪个不属于要素市场[ ] A.商品 B.土地 C.劳动力 D.资本 金融学概论试卷第1页(共7页)

11. 通过金融市场,资金短缺部门直接发行证券进行资金融通,这种方式称为 [ ] A.间接金融 B.直接金融 C.中介参与 D.国家融资 12. 下列属于所有权凭证的金融工具是 [ ] A.商业票据 B.股票 C.政府债券 D.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 13. 期权卖方可能形成的收益或损失状况是 [ ] A.收益无限大,损失有限大 B.收益有限大,损失无限大 C.收益有限大,损失有限大 D.收益无限大,收益无限大 14. 优先股和普通股相比,优先权表现在 [ ] A.优先认股 B.参与经营表决 C.盈余分配 D.优先分派股息 15. 按金融机构的大体分类,商业银行、信用社、储蓄与贷款协会等这些属于哪类 [ ] A.存款性金融机构 B.投资性中介机构 C.合约性储藏机构 D.非存款类金融机构 16. 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款项,这种形式为 [ ] A.派生存款 B.衍生存款 C.原始存款 D.委托存款 17.消费倾向是一定时期人们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在一般情况下,消费倾向与货币需求量成______变动关系。 [ ] A.反方向 B.同方向 C.递增 D.不确定 18. 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是 [ ] A.股票价格上涨 B.工资水平上升 C.商品和劳务价格上涨 D.银行利息上涨 19. 无论各国货币当局对货币政策目标如何表述,其首要目标通常是 [ ] A.充分就业 B.内源融资 C.经济增长 D.稳定物价 金融学概论试卷第2 页(共7 页)

教学大纲(金融市场学)

《金融市场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码: 2.课程中文名称:《金融市场学》 3.课程英文名称:finance market 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5.学时:周学时:3 总学时54 6.总学分:3 7.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 8.适用专业:、财务管理及财经类专业(不含金融、证券期货)本科学生 9.开课单位:经济系证券期货教研室 10.授课教师:刘宏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阐述和分析构成金融市场的几大基本要素人手,进而阐述金融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金融市场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在了解和把握金融市场整体发展脉络、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对构成金融市场体系的几个主要子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金融期货市场及投资基金市场等,进行分别具体的介绍和阐述;最后,对国际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展望。 本课程在方法论上,遵循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规律,先阐述和分析构成金融市场整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个要素;然后再将其融为一个整体,阐述和分析金融市场的整体结构、整体运行机制和总体功能;进而又分别阐述和分析构成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同的单个子市场;最后从整体上展望金融市场发展的—般趋势。 本课程从体系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第一章——金融市场总论;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第三部分主要包括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二章——金融市场体系中的几个主要子市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第三部分。 本课程要求单设试验课程,试验内容包括证券、期货、外汇模拟交易,课时为18学时。

金融学导论作业1

工作实践一央行行长决策 实践介绍 1、玩游戏者被假设成为美联储主席,任期四年,16个季度(每季度可调整一次利率,因此共可以有16次调整机会) 2、您作为美联储主席,目标是将目标通货膨胀率和自然失业率分别控制在2%和5%左右。您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通过调整利率(最初设置为4.5%)实现这一目标。 3、在任期结束后,如果实现了目标,您将会获得连任,否则,会被解雇。 实践任务 1、观看“走近美联储”视频录像,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以下内容。 (1)美联储的发展历史 美联储全称美国联邦储备局,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它是一个联邦政府机构,其办公地点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美联储是由美国国会在通过欧文-格拉斯法案(Owen-Glass Act,又称联邦储备法案)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于1913年12月23日签,正式宣告美联储成立。它的发展历程如下: 历史上,美国曾多次试图成立一个像美联储这样的中央银行,但因为议员及总统担心央行权力过大,或央行会被少数利益集团绑架而没有成功,美国由此也经历了美国第一银行、第二银行和自由金融时期,尤其是20世纪初发生的金融危机,造成普遍的银行倒闭和存款人的存款严重受损,这使美国的政府官员和经济界人士感到有必要建立中央银行制度。1912年,美国国家货币委员会制定了一种既能兼顾美国银行制度传统,又能集中管理商业银行的联邦储备制度。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法案》,正式建立了美国式的中央银行制度-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折中,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将美国分为12个区域性的储备区,每个储备区设立一家联邦储备银行,在此基础上设立中央一级的联邦储备理事会。联邦储备理事会是美联储的最高权力机构,有7名理事,其中包括1名理事主席。 (2)美联储的组成、任期、职责、目标 组成和任期 美联储由在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局和分布美国各地区的12个联邦储备银行组成。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最高决策机构包括联邦储备局的7名执行委员和12名联邦储备银行的主席,联邦储备局的7名执行委员由主席、副主席及其他5位委员组成。这7名执行委员必须全部由总统提名,经过国会确认后才能上任。每个执行委员的任期为14年,到任后不能连任(主席和副主席任期为四年,可连任)。 职责

金融学概论复习资料

金融学概论复习资料(自己总结)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职能: ①价值尺度 ②流通手段 ③贮藏手段 ④支付手段 ⑤世界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R,与商品的价格总额Q成正比,与同一货币单位货币流通速度E成反比R=Q/E 第三章信用与融资 1.信用: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

2.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延期付款形式或预付货款形式提供的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信用形式)特点:①商业信用与特定的商品买卖相联系 ②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商品经营者 ③商业信用的供求与经济状态一致 3银行信用: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特点:①银行信用所贷放的是社会资金 ②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 ③.银行信用与产业循环的资金变动不一致 ④信用过程稳定、风险小 4.国家信用:指以政府为债务人和债权人的信用形式 作用:①调节政府收支不平衡的手段 ②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

③筹集建设资金的重要手段 ④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5.消费信用: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消费目的的信用 不利影响:①加强供求紧张 ②导致物价上涨的虚假繁荣 ③造成过度消费和经济更萧条 第四章利息与利率 1.利息:指在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 利息的本质: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归货币所有者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2.利率:r=I/P×100%(P=本金,I=利息额,r=利率) 第九章金融市场概述 1.金融市场的含义: 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和机制

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第七章

Chapter 7货币政策 §7.1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含义 1、货币政策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 2、货币政策目标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先后出现的,它们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1)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国际金本位制时期,西方各国普遍信奉“自由放任”原则,认为资本主义是一架可以自行调节的机器,能够自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维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及物价稳定是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稳定货币的对内价值(货币购买力)和对外价值(汇率)。 (2)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西方各国经济一片萧条,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伴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盛行,美国、英国宣称,谋求充分就业是其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试图用增加货币供给、扩大就业的方法来繁荣经济。 (3)自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鉴于前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本经济的复兴,欧美国家又提出了发展经济的迫切性,以保持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当时的主要目标。(4)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国际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60年代以后,美国等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国际收支状况也日益恶化, 特别是美国经济实力削弱,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受到严重威胁,使维持固定汇率发生困难,也影响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伴随着70年代初发生的两次美元危机和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解体,不少国家又先后

将国际收支平衡列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它基本上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因此,最终目标也称货币政策的战略目标。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1)稳定物价 ○1稳定物价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所谓稳定物价,是指在某一时期,设法使一般物价水平保持大体稳定,即在某一时期,平均的价格是相对不变的。 ○2实质是控制通货膨胀,防止物价总水平普遍、持续、明显上涨。 ○3在金本位制时代,币值意指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币值变动即单位货币的黄金量变动,而黄金价格的变动是引起币值变动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多数经济学家以黄金价格的涨跌幅度来测度币值变动的程度。 ○4由于物价的变动是纸币币值变动的指示器,是衡量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主要标志,以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综合物价指数上涨,表示货币贬值;综合物价指数下跌,表示货币升值。(2)充分就业 ○1充分就业是指一国所有资源都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通常以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作为衡量社会经济资源是否充分利用的指标。 ○2通常以失业率来表示就业状况。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概论 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金融 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数:64课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财经类各专业学生顺利进入专业课的基础。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金融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 本课程阐述的是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以及货币银行方面有关基本理论、基本业务的基础知识。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授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内容构成。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银行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理解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基础。 二、内容及重点难点 1、内容: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货币流通、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学习货币银行学的意义、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2、重点难点: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三、主要内容 (一)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 (二)货币流通 (三)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 (四)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五)参考书籍介绍 四、思考题 1、列举你所遇见并希望求得理论解释的货币银行领域中的问题,现在你对这些问题是如何理解的? 2、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金融安全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3、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授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定义与货币制度。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理解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掌握货币制度的定义、本位货币的特点、货币制度的演变。 二、内容及重点难点 1、内容: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定义、货币制度 2、重点难点:货币的定义、货币制度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 一、古代货币起源说 二、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证 三、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第二节货币的形式 一、古代的货币 二、币材 三、铸币与纸币 四、存款货币与电子货币

金融学概论期末试卷

期末考试 金融学 一、名词解释(5*5=25) 金融: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通货膨胀:货币数量或信用增加,致使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利息:指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本金以外的报酬,是贷款人让渡货币使用权所获得的回报,也是借款人获得货币使用权所支付的代价。 股票: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金时向出资人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身份和权益、并据以向投资者分配股息和红利的凭证。 二、简答题(6*5=30) 1、简述金融的分类。 答:1)按照金融活动的运行机制划分:微观金融、宏观金融 2)按照资金融通是否通过中介机构划分:直接金融、间接金融 3)按照金融活动的目的划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 4)按照金融活动是否由政府主导划分:官方金融、民间金融 5)按照金融活动的地理范围划分:国内金融、国际金融 2、简述货币的职能。 答:1)价值尺度:货币具有表现商品价值并能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交换媒介,使买与卖不再像物物交换那样必须同时进行,而是可以分别进行。 3)贮藏手段: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在

退出流通领域之后可以被人们贮藏起来,具有保存价值。 4)支付手段: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货币作为清偿债务、赋税、支付租金和工资的时候,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5)世界货币:货币在国际市场上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即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3、社会总供求与货币供求的关系。 答:(1)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 (2)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也不是等量的。 (3)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等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 (4)总需求的偏大或偏小对总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足,则总供给不能充分实现;过多,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推动总供给增加,但不可能由此消除差额。 (5)总需求的偏大或偏小也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予以调节,但单纯控制需求也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的目标。 4、金融市场的功能。 答:1)资金融通: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可以有效地将资金富余者手里融通到资金需求者手里。 2)资金积累:资金积累功能是指金融市场促使储蓄向投资转化,促进资本形成。 3)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可以引导资金的流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经济调节:金融市场的经济调节功能是指金融市场本身对经济的调节和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提供渠道和场所。

金融学整体教学设计

金融学原理教学计划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金融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教育改革经济类会计学、金融保险专业的必修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对货币金融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运行方式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有清醒的感知和认识,对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率、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与金融国际化、宏观金融调控与金融发展等范畴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同时也为经济类各专业学生从事金融或与金融紧密相关的职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的和教学要求 1 、使学生对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货币政策、金融活动及其宏观调控的理论、运行机制和方法、手段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 、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经济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意识和全新的金融理念,努力提高广大学生金融科学的理论和知识素养。 通过学习,学生应按各章节具体要求了解或掌握货币、信用、银

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货币政策以及宏观金融调控等范畴所涉及的知识、理论、运行规律及其行为主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三、课程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 前言 1、[教学内容要点]: 现实生活中的货币问题:货币与金融;货币银行学体系;主要参考书目。《货币银行学》,钱晔,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教学内容要点]: 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化。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理解货币的本质;能正确辩析各种货币学说。理解货币的各种职能;重点掌握货币职能的特点与作用。了解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货币制度演变的原因。重点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行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容与特点。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 2、[教学安排]:8课时 第二章信用与利息 1、[教学内容要点]:

金融学概论第一阶段作业

金融学概论第一阶段作 业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金融学概论》第一阶段作业 (一)名词解释: 1、货币 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货币制度能够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依据货币制度作用的范围不同,货币制度包括国家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和区域性货币制度;根据货币的不同特性,货币制度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货币制度(monetary system),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规则、结构和组织机构体系的总称。货币制度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到近代形成比较规范的制度。 3、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就是由企业、银行或其他消费信用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消费信用根据提供商的不同可以分为企业提供的消费信用和银行提供的消费信用等种类。其中由企业提供的消费信用主要有赊销和分期付款两种形式。赊销主要是对那些没有现款或现款不足的消费者采取的一种信用出售的方式;而分期付款则更多地是运用于某些价值较高的耐用消费品的购买行为中。 4、利率

利息,从其形态上看,是货币所有者因为发出货币资金而从借款者手中获得的报酬;从另一方面看,它是借贷者使用货币资金必须支付的代价。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利润的特殊转化形式。 5、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marketinterestrate/marketrate)是市场资金借贷成本的真实反映,而能够及时反映短期市场利率的指标有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回购利率等。新发行的债券利率一般也是按照当时的市场基准利率来设计的。一般来说,市场利率上升会引起债券类固定收益产品价格下降,股票价格下跌,房地产市场、外汇市场走低,但储蓄收益将增加。 6、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以及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机 7、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又称信用风险,是指证券发行人在证券到期时无法还本付息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它通常针对债券而言。 违约风险固定收益证券的本金或利息不能被足额支付的可能性。违约风险,是指部分或全部初始投资不能收回的不确定性。违约风险越高,投资者则要求发行人为高风险支付更多利率。 8、股票

《金融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B

《金融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B 一、单选题(15*1,共15小题,每题1分,共15分) 1、以金为货币金属,以金币为本位币,不铸造、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可兑换外币汇票是()。 A.金块本位制 B.金本位制 C.金汇兑本位制 D.银行券制 2、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 A.基准利率 B.差别利率 C.实际利率 D.公定利率 3、属于资本市场工具的是()。 A.国库券 B.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 C.债券 D.回购协议 4、一张差半年到期的面额为2000元的票据,到银行得到1900元的贴现金额,则年贴现率为()。 A、5% B、10% C、2.56% D、5.12% 5、中央银行在中国的萌芽是()。 A.户部银行 B.中国银行 C.中国农民银行 D.华北银行 6.专门向经济不发达会员国的私营企业提供贷款和投资的国际金融组织是()。 A.国际开发协会 B.国际金融公司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国际清算银行 7、相对于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以较高的利率吸引存款人,但最大的弱点在于其()。 A.安全性差 B.赢利性差 C.主动性差 D.流动性差 8、目前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以证券交易方式实现的金融交易,已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人们把这种趋势称为()。 A、资本化 B、市场化 C、证券化 D、电子化 9、如果人们预期利率上升,则会()。 A、多买债券、少存货币 B、多存货币、多买债券 C、卖出债券、多存货币 D、少买债券、少存货币 10、在金本位制下,外汇汇率的波动幅度受()的限制。 A.黄金储备状况 B.外汇储备状况 C.外汇政策 D.黄金输送点 11、个人获得住房贷款属于()。 A、商业信用 B、消费信用 C、国家信用 D、补偿贸易 12、认为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特殊转化形式的经济学家是()。 A、凯恩斯 B、马克思 C、杜尔阁 D、俄林 13. 基础货币等于( )。 A、流通中的现金+存款货币 B、存款货币+存款准备金 C、原始存款+派生存款 D、流通中的现金+存款准备金 14、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 A.货币供应过多 B.货币贬值 C.纸币流通 D.物价上涨 15.某日伦敦外汇市场报价GBP/USD=1.5752/83。其标价属于()。 A、直接标价法 B、间接标价法 C、美元标价法 D、都不是 二、多项选择题(10*2,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是()。

《金融学概论》第一阶段作业

金融学概论》第一阶段作业 (一)名词解释: 1、货币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货币制度能够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依据货币制度作用的范围不同,货币制度包括国家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和区域性货币制度;根据货币的不同特性,货币制度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货币制度( monetary system ),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规则、结构和组织机构体系的总称。货币制度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到近代形成比较规范的制度。 3、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就是由企业、银行或其他消费信用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消费信用根据提供商的不同可以分为企业提供的消费信用和银行提供的消费信用等种类。其中由企业提供的消费信用主要有赊销和分期付款两种形式。赊销主要是对那些没有现款或现款不足的消费者采取的一种信用出售的方式;而分期付款则更多地是运用于某些价值较高的耐用消费品的购买行为中。 4、利率 利息,从其形态上看,是货币所有者因为发出货币资金而从借款者手中获得的报酬;从另一方面看,它是借贷者使用货币资金必须支付的代价。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利润的特殊转化形式。

5、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 marketinterestrate/marketrate )是市场资金借贷成本的真实反映,而能够及时反映短期市场利率的指标有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回购利率等。新发行的债券利率一般也是按照当时的市场基准利率来设计的。一般来说,市场利率上升会引起债券类固定收益产品价格下降,股票价格下跌,房地产市场、外汇市场走低,但储蓄收益将增加。 6 、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以及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机 7 、违约风险违约风险又称信用风险,是指证券发行人在证券到期时无法还本付息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它通常针对债券而言。 违约风险固定收益证券的本金或利息不能被足额支付的可能性。违约风险,是指部分或全部初始投资不能收回的不确定性。违约风险越高,投资者则要求发行人为高风险支付更多利率。 8、股票 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公开或私下发行的、用以证明出资人的股本身份和权利,并根据持有人所持有的股份数享有权益和承担义务的凭证。股票代表着其持有人(股 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每一股同类型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权是相等的,即“同股同权”。股票可以公开上市,也可以不上市。在股票市场上,股票也是投资和投机的对象。对股票的某些投机炒作行为,例如无货沽空,可以造成金融市场的动荡。 9、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是已经发行的股票转让、买卖和流通的场所,包括交易所市 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两大类别。由于它是建立在发行市场基础上的,因此又称作二级市场。股票市场的结构和交易活动比发行市场(一级市场)更为复杂,其作用和影响力

金融学概论知识点复习

《金融学概论》复习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 货币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货币到电子货币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特殊性:第一,货币是衡量和使用价值 的统一体;第二,货币具有双重使用价值。 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共五种功能。 3.货币的作用 价值尺度:是货币最早产生的、最基本的职能,货币的其他职能都是以这个职能为基础的。 流通手段:也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为商品世界充当交易媒介,使所有的商品通过它进行交换。 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蓄水池”功能。即当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是,多余的货币会退出流通而成为贮藏货币。 支付手段:(1)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是一切信用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2)克服了现款交易对商品生产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可能使买卖关系进一步脱节,使商品流通增加了爆发危机的可能性。 世界货币:在国与国之间作为商品和劳务流通的媒介,执行货币的各种职能。 第三节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R与商品的价格总额Q成正比,与同一货币单位货币速度E成反比.即R=Q/E.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纸币流通规律: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决定纸币流通量的规律,即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数量。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当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反之,也会引起通货紧缩。 第四节货币制度 1.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构成要 素:货币材料、货币单位、货币种类以及发行保障制度共4个要素。 2.货币制度的演变: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以及纸币本位制、 3.人民币制度:(1)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发偿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2)人民币发行权垄断于中国人民银行; (3)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4)人民币正在加快区域化、国际化步伐。 第三章信用与融资 第一节信用 1.信用: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体现的是债权债务关系。 2.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进行商品交易时,以延期付款形式或预付款形式提供的 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信用形式) 特点:(1)商业性用与特定的商品买卖相联系; (2)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商品的经营者;

金融学概论

1、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民间借贷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金融模式, 资料与资金、合同、手续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这种模式是属于互联网金融的哪一种模式?(2 分)参考答案: A.第三方支付 B.P2P网贷 C.众筹融资平台 D.大数据金融 2、创业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利用互联网和SNS传播的特性,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及项目,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属于互联网金融的哪一种模式?(2 分)参考答案:A.第三方支付 B.P2P网贷 C.众筹融资平台 D.大数据金融 3、利息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参考答案: A.是衡量利息数量大小的尺度 B.体现了生息资本增殖的程度 C.是中央银行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 D.减轻企业负担 4、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民间借贷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金融模式, 资料与资金、合同、手续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这种模式是属于互联网金融的哪一种模式?(2 分)参考答案:

5、创业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利用互联网和SNS传播的特性,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及项目,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属于互联网金融的哪一种模式?(2 分)参考答案: 6、利息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参考答案: 7、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时,执行的是()职能。参考答案: 8、一般而言,物价水平年平均上涨率不超过3%的是()。参考答案: A.爬行通货膨胀 B.严重的通货膨胀 C.恶性通货膨胀 D.奔腾式通货膨胀 9、一般而言,物价水平年平均上涨率不超过3%的是()。参考答案: 10、如果通货膨胀未被经济主体预见到,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的物价上升,这称为()通货膨胀。参考答案: 11、日率习惯叫“拆息”,是以日为单位计算利息,以本金的()表示。参考答案: 12、通货紧缩最典型的特征是:()参考答案: 13、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主要体现在()货币的发行权。参考答案: 14、认为通货膨胀对产出和经济成长既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的理论,可以称为()。参考答案: A.促进论

《国际投资》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1、课程性质:《国际投资》是高等教育经济管理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它着重阐述国际投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概括了国际投资的内涵、方法、形式和手段,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投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国际投资的基本理论、国际投资的主要经营业务的操作,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国际投资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对现实社会经济中资本运作的方式运用,能使用一些基本的投资技术分析工具。 2、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与学习,掌握国际投资的概念、基本理论、目的和作用,学科发展现状,深入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投资的特点和方式;了解发达国家对华投资的发展及特点,以及投资的政策,掌握国际投资环境分析、经济分析和适度规模分析的一般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学习进行国际投资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在开放经济下分析与解决国际投融资问题的能力和技术。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学生充分掌握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学生对国际投资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与深刻的认识,对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国际投资环境、跨国公司、跨国并购、国际融资、国际风险投资、国际投资管理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有较系统的掌握。 2、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投资问题的现状,学会观察与分析国际投资问题的,培养解决国际投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在国际投资方面的实践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4、在教学中要注意的要点: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课堂讨论;课后常留有思考题、题目尽量联系实际,供学生思考。 三、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国际投资》课程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投资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为《国际金融》等国际经济核心课程打下基础。 四、主要教学方法

金融学概论试题自考试题

货币的职能1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2购买和支 推动作用。付手段3积累和保存价值。欧洲货币的特点1经营 自由一般不受所在国的管制2资金来自世界各地3 存款利率相对较高4借款条件灵活。国有商业银行 的经营范围1吸收公共存款2发行金融债卷4从事 同业拆借5提供信用证明及服务担保。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的宗旨1通过会员国共同研讨和协商国际间 货币问题,促进国际货币合作2促进国际贸易的扩 大和平衡发展开发会员国的生产资源3促进汇率稳 定和会员国有条不紊的汇率安排避免竞争性的货 币贬值4协助会员国建立多边支付制度5协助会员 国支付国际收支困难。商业银行的作用1充当社会 经济活动中的信用工具2充当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支 付工具3创造信用流通工具4提供金融服务。《新 巴塞尔资本协议》三大支柱1最低资本要求2监管 当局的监管3市场纪律。行的三大制度1单一的中 央银行制度2跨国的中央银行制度3准中央银行制 度。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评价1现代货币信用制度 是最廉价的制度2双层的货币创造结构3连接微观 金融与宏观金融的关节点。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1 主动性强2灵活性高,买卖数量大,方向可以灵活 控制3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4影响范围大。国 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1弥补我国资本不足2引进 先进的技术和设备3扩大出口增加就业机会4可以 改善国际收支。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1生产者 的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2债务人和投资者的实际债 务增加3公众的未来投资预期趋向悲观4金融业面 临更多不良资产5社会就业减少失业率提高6宏观 调控手段效果减弱。金融体系五个构成要素1由货 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2金融市场3金融机构4 金融工具5国家对金融运行的管理。金融功能归纳 1事件空间上的转移2提供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的 途径3提供清算和结算的途径4提供和集中资本和 股份的机制5提供价格息位6提供解决激励。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国际收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熟悉和掌握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编制方法、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影响和调节二、课程内容 (一)、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 1.国际收支基本概念;国际收支与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国际收支失衡原因和经济影响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编制方法,我国的国际收支 (二)、国际收支调节 1.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的局限性

2.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政府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一般原则、我国的国际收支调节 本章重点:国际收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影响和调节 本章难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编制方法 第二章:国际储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熟悉和掌握国际储备、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基本原则 二、课程内容 1.国际储备的概念、国际储备的概念和特点、国际储备的构成、国际储备的作用 影响国际储备需求的主要因素、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基本原则、我国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2.国际清偿力、国际储备多元化、国际储备的作用、适度国际储备量的确定、国际储备总量管理手段、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管理、储备货币结构管理、我国国际储备的总量管理、我国国际储备的特点 本章重点:国际储备的概念、影响国际储备需求的主要因素、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基本原则 本章难点:国际清偿力、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原则 第三章:外汇与外汇汇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熟悉和掌握外汇与外汇汇率、汇率的决定与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 二、课程内容 (一)、外汇与外汇汇率 1.外汇、汇率的标价法、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比较、汇率制度的选择 2 汇率、汇率制度的类型、人民币汇率制度 (二)、汇率的决定与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 1.购买力平价、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汇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汇率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2.金本位制下的汇率、金平价、汇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人民币调整的经济影响、汇率变动对国际储备的影响 3人民币汇率的演变、反常的人民币汇率现象 本章重点:外汇、汇率的标价法,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本章难点: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汇率的决定与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 第四章外汇交易业务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熟悉和掌握外汇与外汇汇率、汇率的决定与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 二、课程内容 (一)、外汇市场 1、外汇市场概述:外汇市场的种类、构成、功能 (二)、外汇交易业务 1.即期外汇交易的概念、即期汇率的套算、套汇、远期外汇交易、无抛补套利、掉期和抛补套利 2.外汇市场的分类、外汇市场供求、即期外汇交易涉及的问题 3.世界主要外汇市场、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商业性即期外汇交易、银行间即期外汇交易 本章重点:外汇市场、外汇交易 本章难点:即期汇率的套算、套汇、远期外汇交易

金融学概论复习资料(最新)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货币:货币,是指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并体现一定社会关系的特殊商品。 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又称纸币本位制,金银等贵金属不再作为本位币进入流通,流通中的货币是由国家强制发行和流通的纸币;纸币不规定含金量,不能兑现成黄金(银行券规定了含金量)。 信用:道德层面是指:遵守承诺、信任、言而有信等; 经济层面是指:资金的借贷关系和行为,是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 外汇:狭义的外汇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和工具。 广义外汇 = 狭义的外汇(即外币支付凭证)+外国货币+ 外币有价证券 + 特别提款权+ 其他外汇资产 汇率:汇率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外一国货币的比率,或者说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汇率是货币的国际价格、对外价格。 同业拆借:指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资金借贷而形成的市场,参与者为银行等金融机构。 商业汇票:即收款人或付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由承兑人承兑,并于到期日向收款人或被背书人支付款项的票据。 银行汇票:汇款人将款项交存当地银行,由银行签发给汇款人持往异地办理转帐结算或支取现金的票据,叫做银行汇票。其中,用于转帐结算的叫“转帐汇票”,用于支取现金的称为“现金汇票”. 本票:本票又叫期票,是出票人签发并承诺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票据贴现:是票据持有人将未到期的票据转让给银行,银行扣除一定利息后,将剩余部分提前支付给持有人的一种融资行为。 期货:期货交易:即买卖双方在合约里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以特定价 格交易特定资产的交易形式. 教材定义是期货是有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标的物的标准化合约。 期货就是一张标准化的合约,内容是交易所制定的标准化的内容,期货市场买卖的就是这张标准化合约。它是由现货中远期交易发展而来的标准化合约的买卖 期货合约:期货合约是期货公司制定的标准合约,从合约的格式到合约的内容规定,包

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第九章

Chapter9 货币需求和其他货币理论 §9.1 货币需求概论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 1、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并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要求。货币需求是实际经济的运转对货币产生的需求。 2、科学的货币需求概念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1)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指标; (2)数量上有客观条件的限制; (3)需求数量中包括对现金和存款的需求部分; (4)包括执行不同职能的货币。 二、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1、收入情况 这一因素又可分解为收入水平和收入间隔两个方面。 (1)在一般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正比。这是因为:第一,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货币需求。因为货币是人们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是财富的一部分,收入水平往往决定着财富的规模及增长速度。第二,收入的数量决定着支出的数量。在通常情况下,收入越多,支出越多,要求持有的货币也越多。当收入水平变动时,货币需求往往以更快的速度或更大的幅度变动。 (2)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与货币需求成正比,也就是说,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越长,货币需求就越多;反之亦成立。 2、信用发达程度 一般说来,货币需求与信用的发达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如果一个社会信用发达、信用制度健全,人们在需要货币的时候能很容易地获得现金或贷款,那么整个社会所必需的货币量相对于信用不发达、信用制度不健全的社会所必需的货币量就少些。另外,在信用制度发达的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交易可通过债权债务的相互抵消来结算,这也减少了货币需求量。 3、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 居民进行资产选择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保值,二是生利。金融资产种类及利率都会影响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不同的资产组合会对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产生不同影响。 4、人们的心理预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