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比有什么不同-推荐下载

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比有什么不同-推荐下载

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比有什么不同-推荐下载
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比有什么不同-推荐下载

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比有什么不同

核心提示: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今,台湾教科书也比较吝啬地用了320个字,“中共在大陆的统治”这一节中称大陆人们“等于被关在一个大铁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陆的贫穷与落后”。而这320个字是什么概念?台版教科书在讲述七七卢沟桥事变时用了270个字,讲述四大会战用了400个字。而大陆60年的变迁,竟然浓缩在这么一点情绪化的字眼里,不难想象冲破双方的认知隔阂要靠多少个320字?

摘自《看世界》杂志2010年5期作者:毛春初

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古代史由于较少牵涉当下,双方的叙述都有一种轻松感,甚至豪迈感。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叙述历史的角度可以揣摩出双方的政治生态。

大陆和台湾在叙述中国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说是在农民起义的评价上。台湾对于农民起义有种特别的敏感,基本上评价都是负面的,而大陆对此往往高唱凯歌。例如对于陈胜、吴广的起义,台湾版只是简单地用几个字叙述,而大陆版对它非常赞颂,花了较多的篇幅来叙述此事,充分突出农民起义的伟大意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台湾的历史书中是这样评价的,“其政治制度为文武合一,极端专制,形成历史上罕见的恐怖统治。”而大陆版对太平天国运动极其推崇,不仅肯定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而且下面还详细分析了它的五点意义。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在台湾叫做“义和团之乱”。台湾版对它的看法较为负面,认为它怪力乱神、经常对外人滋事,故又称为“庚子拳乱”。大陆则没有谈及义和团的局限性,主要篇章描述义和团的勇猛和无助。

对于农民起义的原因,两岸在解读上也存在大分歧,大陆版强调多是官方原因,例如由于官吏摧租逼税、统治残暴等原因造成,而台湾湾则多以流寇、饥民、破坏等负面的词语相称,似乎农民闹事是下层人的自主行为,与统治阶级关系不大。

正因为这个分歧,于是带来了对另一拨人的评价有不同,大陆版对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等人给予较多负面的评价,在课文小字中说到曾国藩因受太平军重创,曾三次投水自杀,以及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组织地主武装淮军,在外国侵略者帮助下从安庆运到上海,进攻太平军。而台湾版对曾国藩等则较多正面叙述,“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深受儒家传统的熏陶,为一位讲求义理、崇尚经世济用的学者与官员”。文中还称赞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后,使汉人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地方督抚的权力也随之增强。

由于国民党退据台湾后,采取加强中国历史思想文化,去除日本殖民地影响的教育方针政策,尤其重视历史教育,把它作为形塑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所以对于古代史,除了在评价上双方稍有点差异外,其余差别不大。但有一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台湾和大陆每讲到一个时代结束时,都会有专门的一章节讲述经济文化发展。台湾更倾向于追寻中国历史的制度演变,而大陆比较多地沉浸于老祖宗哪些技艺又比西方早了多少年。譬如台湾版历史书在讲文化的时候,必定提到一个时期的官制、兵制、赋税、科举的沿袭流变,似乎他们在这里可以找到某种治国方略。而大陆一般是强调经济繁荣、文化领先,对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太着力。

提起抗战,台湾反而不厚道

想必读者最感兴趣的就是双方对抗战的描述,因为这段历史成了双方力量消长的关键时期。笔者仔仔细细地进行了对比,在“八年抗战”这章中台湾版教科书比较简单地讲述了上海、忻口、徐州、武汉四大会战,但着墨非常少(四大会战在大陆版里分别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

除了这几次重大的战役外,台湾版在提及抗战将领时,除了“伟大的蒋委员长”外,只提到吉星文、佟

麟阁、赵登禹、谢晋元,其他将领再无涉及,甚至连台儿庄战役中的李宗仁也只字不提。而大陆不但详细提及,前些年版本的历史书中还放了李宗仁在台儿庄车站的照片。倒是台湾版在抗战中特别提到了一个反面典型,在忻口会战中“守军将领韩复榘不战而走。蒋委员长下令拏办,处以极刑,军威大振”。

原本费力气找台湾地区的历史教科书对共产党抗战是如何描写的,可看了之后发现对国军抗战描写都如

此之少,那更别指望能对共产党抗战有什么描写了,没有平型关大捷,没有百团大战,没有游击战,也没有

反“扫荡”。书中把共产党的敌后抗战完全抹杀,贯穿其教科书的主题是:中共扰乱抗战。

有一段比较详细的描述:是“窜往陕北的残共,为求生存,一再向政府表示输诚。政府为团结抗日,允

其所请,将陕北之残共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旋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潜伏江南之残共,编为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表面服从政府,暗中扩张势力。羽毛既丰,故态复萌,窃据地盘,袭击国军。”

这个主题延伸到到皖南事变,整个就黑白颠倒了,说是“民国二十九年十月,军事委员会命令新四军调

往江北,不惟不理,反而袭击国军”。在1944年豫湘桂战役国军大溃败之际,教科书中还特地点了一笔,

“我国经此一役,损失至大,造成中共得利的机会。”

反观大陆历史教科书,则对抗战这一大事,事实重于感情,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国民党的正面

战场抗战反而是较多的客观描述。大陆的教科书按照时间顺序,对于抗战正面战场上大部分主要会战都有描述。当然作为中学阶段的历史教科书,毕竟是普及教育为主,所以如果要强求将正面战场的所有会战加以记

载和详述,也不太现实。

对于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士,书中有不少详细描写,其笔墨明显多于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描写。书中不

仅提到了国民党高级将领如马占山、蔡廷锴、冯玉祥、李宗仁、张自忠、池峰城,还有中级军官谢晋元,其

中对于张自忠将军为国捐躯有详细描写。

看过台湾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对台湾刻画抗战的功力还存在联想,没想到在教科书这等事上,台湾

不太厚道,不仅对自己的抗战不太细处着笔,对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则全部抹杀或者回避,甚至做反面解读。

美国、苏联在教科书中的形象

对于外来势力,尤其是美国和苏联的态度问题则是另一个有趣的话题,由于大陆和台湾在1949年后历史

路径的选取上完全不同,大陆与苏联走得很近,而台湾彻底倒向了美国,于是在双方的教科书中,对美苏的

描述加上了大量的感情色彩,从而也映照了双方各自对外政策的取向。

像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台湾教科书中写道:“美国再度照会各国,添入维持中国领土与行政权完整的

原则,门户开放才算完备,使我国幸免于瓜分之祸”。这实际上就是说,幸亏有了美国的帮助,中国才免于

陷入被瓜分的地步。但在大陆的历史书上,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使得帝国主义发现要瓜分中国实属不易,根

本没有提及美国的“功劳”。不仅没有提及,反观大陆历史教科书,专门有一章“瓜分中国的狂潮”。从行

文笔法上可以发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帝国主义的仇恨。

在抗日战争的章节中,台湾版教科书有一个小节“中美联合反攻”,讲述美国提供各种援助(人力、贷款、战略物资)资助国民党政府打赢抗战,这似乎着力在突出美国的功劳,但对苏联红军出力击溃关东军则只字未提。

当然,台湾还是没有忘记苏联,它们特地辟有一节“苏俄的侵略”,历数从辛亥革命以后,苏联对我国

东北、外蒙、新疆侵略的历史,尤其是讲到苏联出兵东北攻击关东军的历史时,其侧重点不是苏联帮助中国,而是突出老毛子对中国的掠夺,“所至奸淫掳掠,恣意屠杀;发行军用票,强迫通用;重工业设备,拆卸运走,称是战利品,其不能移动的,加以破坏,所有工厂徒留颓壁;车辆多被劫走。”通过这一描述,不难想

象苏联在台湾人心中形象会何等糟糕。

抹黑

抗日战争,国共还有过合作,在历史书中为了强调抗战精神,台湾教科书对共产党的措辞还相对委婉点,而到了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为了中国的未来发生了全面的争夺战,台湾教科书完全抛弃了应有的立场,“叛乱”、“蛊惑”“蠢动”是书中对共产党特定的带有感情倾向的字眼。

在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上,台湾教科书也完全唱起了另一曲调子。例如,重庆谈判是因为,“抗战期间,美受苏俄及中共的虚伪宣传所惑,误信苏俄与中共无密切关系,以中共为农村改革者。美国主持对华政策的官员,复受左倾分子的影响,希望国民政府容纳中共,组成联合政府。中共则藉此为统战手段,利用和谈,牵制国军行动,争取准备叛乱时机。”

尤其令人发笑的是,抗战后期,国民政府由于腐败和搜刮、导致物价飞涨,社会不安,秩序紊乱,教科书中竟然把社会动荡的原因竟然归咎于共产党为了动员农民参军,进行人海战术,在“平分土地、彻底翻身”的口号下,实行清算斗争,“把大量的农村人口吓得跑往城市,结果大量难民涌入城市,导致了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今,台湾教科书也比较吝啬地用了320个字,“中共在大陆的统治”这一节中称大陆人们“等于被关在一个大铁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陆的贫穷与落后”。而这320个字是什么概念?台版教科书在讲述七七卢沟桥事变时用了270个字,讲述四大会战用了400个字。而大陆60年的变迁,竟然浓缩在这么一点情绪化的字眼里,不难想象冲破双方的认知隔阂要靠多少个320字?

(注:本文选取的课本分别为:台湾,国立编译馆1996年版本;大陆,人民教育出版2003年版本。)

揭秘台湾小学课本里被“神化”的蒋介石

推荐小学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小学课文往往会牢牢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以至影响一生。据光明网刊载,大陆知名作家叶永烈最近撰文称,在台湾,我很偶然看到蒋介石时代的小学“国文课本”--在大陆叫语文课本。几乎在每一册国文课本里,都有颂扬蒋介石总统的课文。今天看来,这些课文早已落满历史的灰尘,但是透过这些课文,却形象地勾勒出在蒋介石的“威权时代”

,台湾的小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叶永烈文章称,在台湾小学二年级的课本里,有一篇课文《蒋总统小的时候》--需要说明的是,原文中为了表达对蒋介石的敬意,在“蒋总统”之前都空了一格:

“蒋总统”从小就不怕劳苦。他每天都要洒水扫地,帮着母亲到园里去种菜。母亲织布的时候,他就在旁边读书。

有一天,他到河边去玩,看见河里有许多小鱼,向水的上流游。因为水太急,几次都被冲下来,但是小鱼还是用力向上游。

“蒋总统”看了,心里想:“小鱼都有这样大的勇气,我们做人,能不如小鱼吗?”

“蒋总统”小的时候,不怕劳苦,又很有勇气,所以长大了,能为国家做许多事。

这个“逆水小鱼”的故事,我在走访蒋介石故乡奉化溪口的时候就听说过,想不到居然被写进台湾的小学课本。

关于蒋介石小时候的另一个故事“泥土与寄生虫”,也被收入台湾小学三年级的课本,标题为《爱国的蒋总统》:

“蒋总统”从小就很勇敢,又很爱国。所以他在年轻的时候,就进了陆军学校,预备将来保护国家。

蒋总统在陆军学校求学的时候,有一天,有一个教卫生学的日本教官,拿了一块泥土,放在桌子上,对学生说:“这一块泥土里面,有四万万个微生虫。”这句话引起了“蒋总统”的注意。

日本教官又说:“这块泥土,好比中国。中国有四万万人,好像是四万万个微生虫,寄生在这块泥土里一样。”

“蒋总统”听了,非常气愤。他走到桌子前面,把那块泥土分成八块,然后向日本教官说:“日本有五千万人,是不是也像五千万个微生虫一样,寄生在这一小块泥土里呢?”

这样的关于蒋介石小时候的故事,写进台湾小学课本,使小学生从小就敬佩蒋介石。

在台湾小学五年级的国语课本里,那篇《忠勇的蒋总统》,令小学生对蒋介石肃然起敬:

民国十一年,国父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的时候,他的部将陈炯明叛变了。国父就到永丰军舰上去避难。这时候,“蒋总统”正在上海,听到国父蒙难的消息,就决心赶到广州去帮助国父平乱。许多人劝阻

“蒋总统”说:“现在你到广州去,好像是走进虎口里一样,这是非常危险的。”

“蒋总统”回答说:“我到广州去,世为了撞总理完成革命事业,怎么能够顾到自己的危险呢?”

他救立刻启程,到了广州,登上永丰军舰,来保卫国父。国父看到“蒋总统”来了,非常欢喜,对新闻记者说:“他来了,好像增加了两万援军。”

这篇课文不仅表现了蒋介石对孙中山的无限忠诚,而且还通过孙中山之口,赞扬蒋介石一人顶“两万援。

军”

这一篇篇颂扬蒋介石的课文,可以说是珍贵的历史文献,是蒋介石时代台湾进行个人崇拜教育的缩影。蒋介石被披上“爱国”、“忠勇”、“自强不息”、“不怕劳苦”、“伟大”等种种光环,成了神明的化身。

今天看来,这些课文有点可笑,然而当年的台湾小学生正是读着这样的小学课文成长起来的。

台湾国语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

台湾国语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 内容摘要: 台湾国语与普通话之间词汇差异的比较。主要从词汇意义、词汇来源、构词理念三个角度论述,并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中总结出该了解和保留的、该学习吸收的、该摈弃的三方面内容。提倡用词应当统一规范,语言导向要符合主流文化,符合主流的社会心理。以一种包容的心态,代表当地文化的要适当保留,好的构词理念要学习吸收,不好的要摈弃。早日实现沟通无障碍的语言统一。 关键词: 同义异形同形异义外来词人文关怀交流

如今文化多元化发展。随着网络信息的传播,台湾偶像剧及综艺节目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在观看这些节目的同时,大陆人发现了口音差不多的台湾国语在词汇和句法上都和我们的普通话存在着不小的差别,有时甚至会影响我们的理解或者产生误解,所以有必要比较二者的差别,了解台湾国语的特点。 无伤大雅的,我们要了解一下,避免以后产生误解;有闪光点的地方,我们要学习;对于另外一些受外来语影响,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冲突不规范的,更要重视,不应该提倡,而且要避免还在学习中的青少年效仿以致和规范用语发生混淆。 台湾国语与普通话的词汇意义的差异 一台湾国语词汇中与普通话词义相同、词形不同的词语 1.与普通话词义相同、词形完全不同 观光(台)—旅游(普) 交流道(台)—立交桥(普) 太空人(台)—宇航员(普) 感化院(台)—工卖学校(普) 家庭计划(台)—计划生育(普) 2.与普通话词义相同、词形部分不同 耶诞节(台)—圣诞节(普)叫人电话(台)—传呼电话(普) 幼稚园(台)—幼儿园(普)义肢(台)—假肢(普) 接棒人(台)—接班人(普)映像管(台)—显像管(普) 残障(台)—残疾(普)展示会(台)—展览会(陆) 西元(台)—公元(普) 3.与普通话词义相同, 词序刚好相反 在台湾国语词汇中有很多词, 与大陆普通话词汇中相应的词构成同素异序现象, 即, 这些国语词语与普通话词语的词义、词性、用法完全相同, 只是在普通话中并不通行, 或者使人觉得不顺畅, 甚至有人觉得它们不规范, 如 名词 模楷(台)—楷模(普)尘灰(台)—灰尘(普) 质素(台)—素质(普)闲空(台)—空闲(普) 猫熊(台)—熊猫(普)板拖(台)—拖板(普) 动词 藏躲(台)—躲藏(普)挡抵(台)—抵挡(普) 找寻(台)—寻找(普)抑平(台)—平抑(普) 窃盗(台)—盗窃(普)咽呜(台)—呜咽(普) 恨憎(台)—憎恨(普)离脱(台)—脱离(普) 形容词 慌恐(台)—恐慌(普)良善(台)—善良(普) 怒愤(台)—愤怒(普)软柔(台)一柔软(普) 静安(台)—安静(普)削瘦(台)—瘦削(普) 烈浓(台)—浓烈(普)漠冷(台)—冷漠(普) 4.是对应的普通话词语的缩略形式 有差别——有差 5.是对应的普通话词语的扩展或详细解释 明天以后(台)—后天(普)

台湾高中历史课本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台湾建省与乙未割让 绪论 一、台湾开港后的冲击 1.开放港口:台湾(安平)、沪尾(淡水)为通商口岸,并加开打狗(高雄)、 鸡笼(基隆)为子口 2.结果 A.外贸发展迅速,出口激增 a.出口品转变:清代前期以米、糖最重要;开港后,茶和樟脑成为外销新 宠 b.茶:主产於北部丘陵区,以乌龙茶、包种茶最为着名,分别输往美国及 南洋,刺激大稻埕茶行蓬勃兴起,占全台出口总值的七成 c.樟脑:产地以中、北部山区为主,产量曾高占世界总量的70~80% B.西方传教工作积极 a.以长老会影响最大,尤其是北部的马偕与南部的马雅各,主要藉用医疗 服务以利宣教 b.由於西方传教士的努力,不仅吸收汉人许多信徒,原住民更深受影响, 许多噶玛兰族原住民即以马偕的「偕」作为他们的汉字姓氏,以示感念 c.在台设立学校并引进近代医学,对台湾社会有相当的影响 3.对台湾经济社会的影响 A.茶、糖、樟脑的增产,不仅创造就业机会,且缓和人口压力,也为台湾赚 取外汇,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准 B.增加政府的税收,有助於修铁路、架电线等近代化事业的开展 C.茶与樟脑业使得中、北部近山地区的山区街市勃兴,如:林杞埔(竹山)、 集集、深坑、三角涌(三峡)、大罔畆(桃园大溪)等地,但同时威胁到原住民的生活领域,造成汉番冲突 D.买办、豪绅取代了郊商、地主,成为社会新贵

E.因茶、樟脑业的发展,北部口岸的贸易额已超越南部,使得台湾的经济与 历史重心北移 F.1860年后产业结构日趋多元化,这些经济作物影响晚清台湾的开发、民间 积富、政府税收、区域均衡发展,而为日据以后台湾经济发展之基础 G.帝国主义经济冲击下易发生的传统手工业受破坏、双元经济等问题,因台 湾本身的手工业原本就不发达且幅员狭小,而未出现此种状况 二、清廷治台态度转趋积极 1.同治元年,台湾正式开港通商 2.同治13年日军侵台,先后遣沈葆桢、丁日昌、刘铭传来台建设 三、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割台,日本开始为期50年的殖民统治 1.台胞抗日活动:由武装抗日到文化抗日,从事政治、社会运动以争取台人权 益 2.日人治台政策:从专制独裁到皇民化运动 A.经济方面:实施「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剥削台人 B.社会、教育方面:台人受到歧视与差别待遇 第一节建省前后的建设 一、列强侵扰与台湾的危机 1.欧美列强的侵扰 A.英国首先以武力犯台,鸦片战争期间,曾击袭基隆、彰化,后并与美国有 意来台采购基隆的煤矿以解决其燃料供应问题 B.英法联军之役后,开放基隆、淡水、安平、打狗等通商口岸,台湾涉外关 系扩大,面临新的变局挑战 2.同治13年日本侵台的牡丹社事件 A.远因:美商船罗发号事件 a.事因:同治6年,罗发号在台湾南端触礁,船员悉遭生番杀害,美驻厦 门领事李仙得来台处理

台湾和大陆汉语使用差别

台湾和大陆汉语的差别 虽然海峡两岸的人们多少年来都在使用着我们民族的共同语言—汉语,但由于几十年来的认为隔绝,使得汉语在各自的社会中随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变迁,而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差异。 1.台湾语言的古旧色彩浓重 例如: (1)他鉴于学校这几年来包括升学的各方面都有出色表现,以及社会接连发生宋七力等怪力乱神事件,认为有必要在教育方面多用点心力。(《中国时报》1996.11.28)(2)(通缉犯)并跳下涵洞抢夺另辆机车逃逸,警方扼腕不已。(同上) 按,《论语》中即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而“扼腕”义为“惋惜”,也是由古而来的。 古代汉语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其中许多后来变成了双音节词,而在台湾,却仍时常取其单音节形式,这也反映了古旧的特色,例如: (3)林老师只好采折衷办法来帮助他。(《中央日报》1996.11.26) (4)兴建一座具国际水准的观光温泉俱乐部。(同上) 同样的句子中,在大陆就只能用“采取”和“具有”。 2. 语言形式缺乏统一性 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台湾语言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用字不统一 这里有繁简字的并存,如“台湾”的“台”,各种书报上就繁简不一;也有同音替代,如“启程”和“起程”;而更多见的,是某些常用虚词的混用。比如,结构助词“的、得、地”,三者的使用在台湾也有大致的区分,且与大陆基本相同,但在使用中却相当混乱,例如; (a)快,好好的享受一番。(《立报》1996.12.2) (b)自民国廿四年以来中山堂的古朴典雅,简单流畅,蕴蓄着柔和之美,更是活生生地无言教材。(《中国时报》1996.11.28) (c)(姚高桥)语带玄机的表示,专案小组已掌握重要线索,相信离破案不远。(《中央日报》1996.11.26) 2)表数不统一 台湾的表数方式比大陆复杂得多,分数的表达最为混乱,比如以百分之二十二为例,我们见到的就有以下几种书写(排印)方式:a)百分之二十二;b)百分之廿二;c)22%;d)二十二%;e)廿二%;f)22%; 基数表达的不统一主要是同一篇文章中经常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中国时报》1996年11月28日第18版有一篇文章,前边有“七千五百万”,后边又有“一0五六位中国人”;《民众日报》1996年12月2日26版有一文,是竖排的,前边出现了横式的“114(毫克)”,隔几行又有“一百四十毫克”,类似的例子可以说俯拾皆是。 另外,台湾和大陆在词语使用方面还有很大区别: 1. 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词语表达 这种情况最为普遍,如大陆的“学生会”台湾叫“班联会”,大陆的“电磁灶”台湾叫“电子锅”,其他的再如:立交桥—交流道,压力锅—快锅,承受力—包容力,恶作剧—恶戏,聊天—盖。 2. 同一词语表达不同的事物

大陆与台湾教材不同之处

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核心提示: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今,台湾教科书也比较吝啬地用了320个字,“中共在大陆的统治”这一节中称大陆人们“等于被关在一个大铁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陆的贫穷与落后”。而这320个字是什么概念?台版教科书在讲述七七卢沟桥事变时用了270个字,讲述四大会战用了400个字。而大陆60年的变迁,竟然浓缩在这么一点情绪化的字眼里,不难想象冲破双方的认知隔阂要靠多少个320字? 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古代史由于较少牵涉当下,双方的叙述都有一种轻松感,甚至豪迈感。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叙述历史的角度可以揣摩出双方的政治生态。 大陆和台湾在叙述中国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说是在农民起义的评价上。台湾对于农民起义有种特别的敏感,基本上评价都是负面的,而大陆对此往往高唱凯歌。例如对于陈胜、吴广的起义,台湾版只是简单地用几个字叙述,而大陆版对它非常赞颂,花了较多的篇幅来叙述此事,充分突出农民起义的伟大意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台湾的历史书中是这样评价的,“其政治制度为文武合一,极端专制,形成历史上罕见的恐怖统治。”而大陆版对太平天国运动极其推崇,不仅肯定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而且下面还详细分析了它的五点意义。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在台湾叫做“义和团之乱”。台湾版对它的看法较为负面,认为它怪力乱神、经常对外人滋事,故又称为“庚子拳乱”。大陆则没有谈及义和团的局限性,主要篇章描述义和团的勇猛和无助。 对于农民起义的原因,两岸在解读上也存在大分歧,大陆版强调多是官方原因,例如由于官吏摧租逼税、统治残暴等原因造成,而台湾湾则多以流寇、饥民、破坏等负面的词语相称,似乎农民闹事是下层人的自主行为,与统治阶级关系不大。 正因为这个分歧,于是带来了对另一拨人的评价有不同,大陆版对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等人给予较多负面的评价,在课文小字中说到曾国藩因受太平军重创,曾三次投水自杀,以及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组织地主武装淮军,在外国侵略者帮助下从安庆运到上海,进攻太平军。而台湾版对曾国藩等则较多正面叙述,“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深受儒家传统的熏陶,为一位讲求义理、崇尚经世济用的学者与官员”。文中还称赞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后,使汉人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地方督抚的权力也随之增强。 由于国民党退据台湾后,采取加强中国历史思想文化,去除日本殖民地影响的教育方针政策,尤其重视历史教育,把它作为形塑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所以对于古代史,除了

介绍台湾的书籍

台海风云:介绍台湾的书籍 NO.1 岁月台湾:1900-2000(“温故影像”系列) 台湾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不容忽视的足迹,本书力求以客观平和的态度,记录过去一个世纪宝岛的土地、人民、岁月、情感。相信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并有助于两岸人民共同携手创造中华民族和解、富强与民主的未来。 20世纪的台湾,与祖国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由于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台湾被分割出去;由于中国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台湾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又由于国共内战,使得台湾与中国大陆长年处于对峙与分隔的状态。可以说,台湾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国大历史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不容忽视的足迹。 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之后,实行了一种比在大陆时期更为严厉的专制体制,不过同时也实施了在大陆时期所未能做到的诸如土地改革等一些举措,并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中发展了经济。文化上,台湾则清除了日本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全面恢复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又经过四十多年的中西文化的融汇,台湾最终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型。 目前,海峡两岸暂时的分离状态固然令人痛心,不过对于已发生的不幸,我们宁愿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笔者力求以客观平和的态度记录过去一个世纪宝岛的土地、人民、岁月与情感,其中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各个层面。相信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并有助于两岸人民共同携手创造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NO.2 从蒋经国到陈水扁(1987-2005台湾政坛风云录) 在台湾“政坛”过去的十八年时间里,是台湾政治一个剧烈的转型期。这个时期的风云人物伴随着台湾政治的起起伏伏而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大戏。围绕着台湾岛内的权利斗争,一场场的“大选”成为了政治人物们的大“秀场”。本书向您讲述了1987年到2005年台湾“政坛”风云事件。 NO.3 黑金(台湾政治与经济实况揭秘)ok 本书是台湾有史以来第一本完整访问帮派、黑道背景人物的政治揭密。作者陈国霖教授细说台湾各帮派的兴起源头、发展过程,乃至于最后介入政治、商业的现状。包括罗福助、吴桐潭、天道盟、竹联帮、四海帮、陈启礼、张安乐等等,台湾所有赫赫有名的组织犯罪首领都曾经接受过作者专访。本书“详尽且直接”披露黑道人物介入政治的过程,同时评述台湾商界人物与政治挂钩的手腕与状况,内容直言无隐,非常惊爆。 为何有人说李登辉是台湾黑金教父?黑道,角头,流氓,帮派怎么在台湾兴衰壮大?台湾黑道如伺输出海外?如伺幸制政局?一清、治平……台湾为何越扫越黑?本书已在台湾出版发行,是台湾第一本完整访问帮派、黑道背景人物的政治揭密,包括罗福助、吴桐潭、天道盟、竹联帮、四海帮等台湾赫赫有名的组织犯罪首领都曾接受过作者的专访,本书详细披露台湾各帮派的兴起源头、发展过程乃至最后介入政治、商业的现状。 NO.4 家族与社会

大陆台湾词语的差别及造成原因

大陆台湾词语的差别及造成原因 刁晏斌 海峡两岸的同胞虽然都在使用着我们民族的共同语——汉语,但是,40多 年的人为隔绝,使得汉语在各自的社会中随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 展变迁,而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差异,而其中差异最大的,就是词汇了。 总的说来,大陆台湾词语的差别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词语表达 这种情况最为普遍,如大陆的“学生会”台湾叫“班联会”,大陆的“电 磁灶”台湾叫“电子锅”,其他的再如:立交桥—交流道,压力锅—快锅,承 受力—包容力,恶作剧—恶戏,聊天—盖。 2. 同一词语表达不同的事物 这种情况虽然远不如第一种多,但也为数不少。例如,“机车”在大陆指 火车头,而在台湾则指摩托车,“爱人”在大陆指配偶,而在台湾则指情人。再如下边的词语,它们作为台湾词语的意义和我们大陆人所理解的意义是完全 不同的:乱——很、非常;聘妻——未婚妻;影集——电视连续剧。 3. 彼有此无或此有彼无 这种情况也很多,例如大陆词语“冒尖户”、“老三届”、“知青”等,台湾人听来往往不知所指,而台湾的词语如“三八”(带傻气,做事莽撞或不得体)、“后座”(女子体育比赛冠军,即“皇后宝座”)、“秀”(表演或显示表演的才能)等,大陆人听来往往也会不知所云。 就造词或构词来说,上述三方面差别的造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古今差别 有些词语,大陆采用的是后起的意义,而台湾却采用或部分地保留了古代的形式,比如大陆用“公章”一词,而台湾却保留了“关防”这一古代的称名,大陆卖书的店铺叫“书店”,而台湾有时却叫“书肆”,另外还有“布肆”一词,

其中“肆”用的就是古词古义。这方面的例子再如:留学—游学,教职—教席,利润(益)—利市,夜—瞑。 2. 新旧差别 有些词语,大陆已经放弃了1949年以前一段时间内使用的旧有形式,而采 用了新的形式,台湾则仍在使用那些旧有的形式。比如传送邮件的工作人员,大陆早已改称“邮递员”,而台湾依旧称“邮差”,大陆称呼“武术”,台湾 却仍叫“国术”,大陆的公司、商行等中跑供销的人员称“供销员”或“业务员”,而台湾则沿用“跑街”这一旧称。再如“赌局”、“家下”等台湾词语, 在大陆都改用了别的词语。 3. 译音差别 两岸词语中都有不少音译词,但由于汉语中同音词和近音词众多,以及翻 译时音节等的取舍不同,所以表现出比较大而且普遍的差异来。比如,有一种 德国产的名牌轿车,大陆译为“奔驰”(以前译为“本茨”),而台湾则译为“宾士”,美国的著名影城Hollywood,大陆译为“好莱坞”,台湾译为“荷 里活”。至于国名、人名等方面,差异也很多,如大陆译为“毛里求斯”,台 湾译为“模里西斯”,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台湾译为“戈巴契夫”。 4. 直译与否之别 台湾词语中的音译词数量远比大陆多。这样,有不少事物,在台湾用音译 词来表达,而在大陆则用另外形式的词语来表达。由此就又构成了两地词语一 个方面的不同。台湾的音译词以源于英语者居多,其次是来自日语的。比如,花边或饰带在台湾称“蕾丝”,人造奶油台湾叫“玛乳琳”,这都是源于英语 的音译词;台湾词语中有“阿巴桑”一词,意指老妇人,又有“玄关”,指住 宅的正门,这两个词都来自日语。还有台湾外来词是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由 此也产生了一些大陆上没有的词语,例如“老密斯”,意指老处女,此词为英 语“Old-miss”的意译和音译结合体。 5. 方言之别 有些事物的称名等,在台湾是以方言词语的形式流传的,而大陆则有另外 的表达形式,由此构成了两地词语的不同,例如:去世—过身,火车站—火车头,父亲—家公,涨价—起价,除夕—年兜。就大陆而言,也有类似的情形:

大陆和台湾教育法比较

大陆和台湾教育法比较 2008-05-26 14:24:23 来自: Godfather 大陆和台湾教育法比较 第一,为什么要制定教育法? 大陆教育法的解释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台湾教育法的解释是“为保障人民学习及受教育之权利,确立教育基本方针,健全教育体制,特制定本法。” 第二,教育目的为何? 大陆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台湾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之目的以培养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养、法治观念、人文涵养、强健体魄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并促进其对基本人权之尊重、生态环境之保护及对不同国家、族群、性别、宗教、文化之了解与关怀,使其成为具有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之现代化国民。” 第三,用什么来指导教育? 大陆教育法的解释是“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台湾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之实施,应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之原則,以人文精神及科学方法,尊重人性价值,致力开发个人潜能,培养群性,协助个人追求自我实現。” 第四,教育的内容为何? 大陆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台湾教育法规定“教育应本中立原則。学校不得为特定政治团体或宗教信仰从事宣传,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及学校亦不得强迫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及学生参加任何政治团体或宗教活动。”

港台版好书

港台版经典好书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版; 余英时《未尽的才情——从<日记>看顾颉刚的内心世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余英时《历史与思想》,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 余英时《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台湾三民书局1992年版; 余英时《人文与理性的中国》,台湾联经2008年版; 余英时《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版; 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 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4年版; 余英时《知识人与中国文化的价值》,台湾时报文化2007年版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78年版; 杜正胜院士《中国文化史(修订三版)》,台湾三民书局2006年版; 杜正胜院士《古代社会与国家》,台湾允晨文化2005年版; 台湾联经版中研院张玉法院士《中华民国史稿》; 中研院张玉法院士《中国现代史》,台湾东华书局2001年版,经典着作,已经印刷七次; 中研院张玉法院士《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台湾东大图书股份公司1999年版; 中研院张玉法院士主编《中国现代史论集》(全十册),特别好看,很有价值,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版;(第一辑总论;第二辑史料与史学;第三辑辛亥革命;第四辑民初政局;第五辑军阀政治;第六辑五四运动;第七辑护法与北伐;第八辑十年建国;第九辑八年抗战;第十辑国共斗争) 中研院张玉法院士《中国现代政治史论》,台湾东华书局2001年版; 中研院张玉法院士《中国近代现代史》,台湾东华书局1978年版; 陈立夫《成败之鉴——陈立夫回忆录》,台湾正中书局1994年版; 史景迁《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1895—1980) 》,台湾丝路出版社1994年版;台湾时报版美国着名学者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3大本:最后的王朝、革命与战争、从共产主义到市场经济;内地版只有一本); 史景迁《胡若望的疑问》(一本很神奇的书),台湾唐山出版社1996年版;台湾时报版美国着名学者史景迁《太平天国》(上下); (美)舒衡哲着刘京建译《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台湾桂冠出版社2000年版 金耀基《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化》,台湾时报文化公司1980年版; 毛子水《理想和现实》,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胡适博士生前,曾推举本书作者为「学圣」,其学识之渊博不问可知) 乔家才《戴笠和他的同志》,台湾中外图书出版社1985年版; 王蒲臣《一代奇人戴笠将军》,台湾东大图书公司2003年版; 蒋永敬《百年老店—国民党沧桑史》,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刘克敌《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台湾时英出版社2007年版; 高华《在历史的风陵渡口》,香港时代国际2005年版,351页;

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比有什么不同

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比有什么不同 核心提示: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今,台湾教科书也比较吝啬地用了320个字,“中共在大陆的统治”这一节中称大陆人们“等于被关在一个大铁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陆的贫穷与落后”。而这320个字是什么概念?台版教科书在讲述七七卢沟桥事变时用了270个字,讲述四大会战用了400个字。而大陆60年的变迁,竟然浓缩在这么一点情绪化的字眼里,不难想象冲破双方的认知隔阂要靠多少个320字? 摘自《看世界》杂志2010年5期作者:毛春初 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古代史由于较少牵涉当下,双方的叙述都有一种轻松感,甚至豪迈感。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叙述历史的角度可以揣摩出双方的政治生态。 大陆和台湾在叙述中国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说是在农民起义的评价上。台湾对于农民起义有种特别的敏感,基本上评价都是负面的,而大陆对此往往高唱凯歌。例如对于陈胜、吴广的起义,台湾版只是简单地用几个字叙述,而大陆版对它非常赞颂,花了较多的篇幅来叙述此事,充分突出农民起义的伟大意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台湾的历史书中是这样评价的,“其政治制度为文武合一,极端专制,形成历史上罕见的恐怖统治。”而大陆版对太平天国运动极其推崇,不仅肯定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而且下面还详细分析了它的五点意义。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在台湾叫做“义和团之乱”。台湾版对它的看法较为负面,认为它怪力乱神、经常对外人滋事,故又称为“庚子拳乱”。大陆则没有谈及义和团的局限性,主要篇章描述义和团的勇猛和无助。 对于农民起义的原因,两岸在解读上也存在大分歧,大陆版强调多是官方原因,例如由于官吏摧租逼税、统治残暴等原因造成,而台湾湾则多以流寇、饥民、破坏等负面的词语相称,似乎农民闹事是下层人的自主行为,与统治阶级关系不大。 正因为这个分歧,于是带来了对另一拨人的评价有不同,大陆版对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等人给予较多负面的评价,在课文小字中说到曾国藩因受太平军重创,曾三次投水自杀,以及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组织地主武装淮军,在外国侵略者帮助下从安庆运到上海,进攻太平军。而台湾版对曾国藩等则较多正面叙述,“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深受儒家传统的熏陶,为一位讲求义理、崇尚经世济用的学者与官员”。文中还称赞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后,使汉人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地方督抚的权力也随之增强。 由于国民党退据台湾后,采取加强中国历史思想文化,去除日本殖民地影响的教育方针政策,尤其重视历史教育,把它作为形塑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所以对于古代史,除了在评价上双方稍有点差异外,其余差别不大。但有一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台湾和大陆每讲到一个时代结束时,都会有专门的一章节讲述经济文化发展。台湾更倾向于追寻中国历史的制度演变,而大陆比较多地沉浸于老祖宗哪些技艺又比西方早了多少年。譬如台湾版历史书在讲文化的时候,必定提到一个时期的官制、兵制、赋税、科举的沿袭流变,似乎他们在这里可以找到某种治国方略。而大陆一般是强调经济繁荣、文化领先,对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太着力。 提起抗战,台湾反而不厚道 想必读者最感兴趣的就是双方对抗战的描述,因为这段历史成了双方力量消长的关键时期。笔者仔仔细细地进行了对比,在“八年抗战”这章中台湾版教科书比较简单地讲述了上海、忻口、徐州、武汉四大会战,但着墨非常少(四大会战在大陆版里分别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

台湾幼儿教育法及香港、澳门学前教育法档

台湾幼儿教育法https://www.sodocs.net/doc/b613557494.html, 2009-08-11 15:06 想让您的孩子上清华吗? 第1条幼儿教育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为宗旨。 第2条本法所称幼儿教育,系指四岁至入国民小学前之儿童,在幼儿园所受之教育。 第3条幼儿教育之实施,应以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及伦理教育为主,并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达成左列目标: 一、维护儿童身心健康。 二、养成儿童良好习惯。 三、充实儿童生活经验。 四、增进儿童伦理观念。 五、培养儿童合群习性。 幼儿教育之课程标准,由教育部定之。 第4条幼儿园由直辖市、县(市)政府设立或由师资培育机构及公立国民小学附设者为公立;其余为私立。 第5条幼儿园之设立应符合左列标准: 一、园址适当且确保安全。 二、园长及教师符合规定资格。 三、私立者应宽筹基金,其资产及经费来源,足供设园及发展之需要。 四、园舍、面积、保健、卫生、游戏、工作、教学等设备符合幼儿园设备标准;其标准由教育部定之。 第6条公立幼儿园由师资培育机构附设者,应报请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备查。 私立幼儿园应由设立机关、团体或创办人拟具设园计划载明左列事项,报请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核准后筹设之: 一、拟设幼儿园之名称。 二、拟设幼儿园之园址、面积、园舍图。 三、拟设立班级。 四、经费来源。 五、拟设幼儿园所需经费概算。 六、创办人姓名、住址及履历;经捐资人推荐者其证明文件。 私立幼儿园筹设完竣,应报请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机关立案,经核准后始得开办招生。 私立幼儿园如不对外募捐经费,且未超过五班者,得不设董事会或办理财团法人登记。但均应指定负责人,并报请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核备。 设董事会者,其章程由创办人报请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核备。 第6-1条私立幼儿园依前条第三项之规定筹设完竣后,由设立机关、团体或创办人检具左列文件,向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机关申请立案: 一、园则:包括儿童之人数、班级数、儿童入园出园之手续及免费名额等。 二、设园园址、园舍所有权证明或租用或借用三年以上经公证之契约。 三、园舍平面图及设备一览表。 四、财产目录。 五、基金存款证明文件;其属财团法人者,以法人名义专户储存;非属财团法人者,应以负责人,并列幼儿园名义专户储存。 六、园长及教职员名册。 第6-2条私立幼儿园依第六条第四项之规定设董事会者,其董事会应依左列各款办理:一、董事名额五人至十一人,并互推一人为董事长。

大陆与台湾语文课程的比较

大陆与台湾语文课程的比较 我国大陆与台湾阻隔多年,虽然由于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不同,两地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规范和要求也有着比较大的差异,但两地又毕竟同宗同源,同文同语,两地的课程文件都反映了对中国人学习汉语文基本规律的认识,借鉴台湾语文课程文件的优点,对促进大陆语文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想从台湾与大陆高中语文文化课的比较谈谈这个问题。 台湾一直沿用过去的说法,将“语文”称作“国文”。台湾的高中国文教科书包含三种:《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国学概要》。前两种要求必修,《国学概要》则是供高二文科选修之用,每周两节,内容是关于国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文字学、经学、史学、子学、文学的概要性介绍,分上下两册。《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选读,与《高中国文》一样,三个学年共六册。在台湾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比例占到百分之六十。 内地高中语文共六册,按一定的体例收古文40篇。教法还是串讲为主,要求学生掌握与现代文不同的文言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知识。对文言文思想内容的分析退到后台,有的老师甚至串讲就算完成任务,将思想内容写作手法

的分析人为删去,因为无关高考。我们的文言文课后练习主要以考查字词为主。也有类似台湾的开放性题目,但往往被忽略。学生也因为其与生活联系不紧或与高考无关而毫无兴趣。课文的题解、注释、分析、比较和讨论等整个阐释系统一直沿袭不变,机械琐碎的分解式讲授和训练,大大削减了学生对古文化的兴趣。更谈不上对教材文化内涵的把握。语文教材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传统篇章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如果看不到它的文化内涵,不能充分挖掘其文化意蕴。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我们的传统文化教学不能从文化语文的视角考察和阐释课文,不能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阐扬课文中的传统文化意蕴,传承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特质,进而开掘作品内在的思想和趣味。 古文的教学现状,文化内涵、文化精髓教学缺失,使高中语文教学未能很好地发挥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 高中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幼年时期,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思想、经历单纯,生活单调的他们正需要思想的

七上历史课本中的十一个有名战争以及课本重点 十

七上历史课本中的十一个有名战争以及课本重点十 1涿鹿之战:在涿鹿黄帝炎帝部落对蚩尤部落。黄炎部落胜。 2公元前1600年商对夏,汤战胜桀,夏朝灭亡。 3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兵攻商,双方在牧野大战,纣王被击败,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4城濮之战:公元前七十世纪末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5桂陵之战:公元前四世纪末期,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趁魏空虚,派兵攻打魏都,庞涓率兵回救,在桂陵中了齐军埋伏,大败而归。 6马陵之战:十几年后,齐魏有一次大战,魏军在马陵又中了埋伏,主力被歼。 7长平之战:战国末期,秦赵在长平一场大战,赵军中计,大败。主力四十多万大部分被坑杀。 8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兵去救被困巨鹿的起义军,项羽带兵破釜沉舟,大败秦军。 9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率兵十万,进攻曹军。两军在官渡对峙,后来,曹操采用谋士之计,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袁军粮草,袁军军心大乱,曹军趁机进攻,大败曹军。

10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带兵南下,想统一南北,结果被孙刘联军用计打败。 11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王苻坚率80万兵力,企图一举灭亡东晋,,两军在淝水对峙,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为让晋军过河一退就溃不成军,晋军趁机进攻,大败秦军。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中国境内约在170万年前出现了人类。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重点考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

大陆和台湾教育法比较

大陆和台湾教育法比较 台湾小学课堂 第一为什么要制定教育法? 大陆教育法的解释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台湾教育法的解释是“为保障人民学习及受教育之权利,确立教育基本方针,健全教育体制,特制定本法。” 第二教育目的为何? 大陆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台湾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之目的以培养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养、法治观念、人文涵养、强健体魄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并促进其对基本人权之尊重、生态环境之保护及对不同国家、族群、性别、宗教、文化之了解与关怀,使其成为具有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之现代化国民。” 第三用什么来指导教育? 大陆教育法的解释是“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台湾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之实施,应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之原則,以人文精神及科学方法,尊重人性价值,致力开发个人潜能,

培养群性,协助个人追求自我实現。” 第四教育的内容为何? 大陆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台湾教育法规定“教育应本中立原則。学校不得为特定政治团体或宗教信仰从事宣传,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及学校亦不得强迫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及学生参加任何政治团体或宗教活动。” 这是比较明显的差别,在下生怕各位懒得去看这些枯燥的条文,所以就把它们列了出来,至于优劣么,我想这取决于各位的价值立场,没有必要多讨论。关键还是看它们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情况,就是说,要看效果。 读这两地的教育法,最大的感慨就是:为什么仅仅一水之隔,而且在50年前双方几乎没有区别,可是今天双方的教育理念竟然像是两个世界的? 同为中华儿女,彼此竟如此之陌生,真是恍若隔世矣! 我不知道究竟是谁对谁错,但是我心里还是觉得,教育首先应是为培养个人的,而非培养一个国家的螺丝钉的。因为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谁来为这些螺丝钉定型呢?是人大还是党还是政府?如果是前者就好办的多了,教育只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基本的识字能力,逻辑能力,思考能力,独立能力,以及为每个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思考和创造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条件,以后就由着他们自己去塑造自己了。

中日韩合编教科书问题

历史:合编历史教科书难推广 2012年08月15日 10:09:11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编辑:许辉 提要:由中日韩三国学者共同编写,用不同视野,尽可能公正地还原二战史的教科书《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在韩国刊行了7万,在日本的数量是6万册,在中国也只有寥寥11万本。在日韩,这本书是作为一种辅助读物。而曾有世仇的法德共同编写的教科书,已放在两国每个孩子的桌头。 新年的头一天,高二学生刘畅读完了一本书,他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此书与国内的教科书相比,添加了很多从另外两国的视角看同一事件的描述。 刘畅上网发帖,讲述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一直对日本怀有深刻的仇恨,现在却发现日本本国平民在战争中也受到了不少伤害。”他还摘录了书中的一些段落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刘畅所读的书,叫《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它记录了1840年西方列强入侵东亚到二战后中日韩三国的历史,包括三国如果面对列强侵略,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中韩国民以及日本人民所受的伤害,三国战后的处境与建设问题。 跟以往教科书不同的是,这本书,是由中日韩三国学者共同编写,用不同视野,尽可能公正地还原二战时期的历史。而书中所体现的导向,是东亚历史学家一直所期待的—重新审视自己的受害者心态,站在更宽广的视角看待一段历史。 痛苦的记忆碎片 二战,对于东亚国家,无疑是一段痛苦的记忆。 但这些岁月,到了各国教科书上,却分裂为不同的碎片。作为历史承载体的教科书是一国国民了解历史的最主要途径,也是历史观的最重要体现,纷纷的历史说法,最终演绎成了这些国家间难解的心结。 “美国的教科书比较关注太平洋战争,而对东亚战场的战争并没有很多提及,而中国的教科书基本上在讲述中国人民怎么抵抗日本的侵略,对于太平洋战争涉及得很少。日本的书里会提到原子弹和东京轰炸,会提到他们在战争中受到的苦难,并且觉得别的国家的教材都

香港词语与大陆词语差异成因初探

篱28卷鳃毒期 湖北广攘电视大学掌报Vol。28,No。42008年4月JournalofHuBeiTVUniversity‘April.2008,110~111 香港词语与大陆词语差异成因初探 廖京京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1) 【内容提要】香港词语每大陆词语使用存在着很太差异,本文从社会原困、语言本体及使用者心理因素等几方面尝试分析了这种差异的成因,并指出基于差异的融合趋势。形成差异的社会原因可分为政治、经济、教育穰民清等蔻方覆,嚣语言本体差异残毽霹反辩来谲、方富谲、文言谣薛吸收及缨略语籍熹等惫凌考察。使用者主瓣因素可分为影响造词和影响词交。 [关键词]大陆词语;麓异成因 【审囤分类号】1-103【文蠢I标谈谒】A【文章编号】1008,7427(2∞8)04-0110-02 我国香港地区是世界贸易及金融中心之一,虽然面积不到1100平方公里,人豳不过700万,但是在我阑地位特殊,致治经济文化各方覆都有其鸯身鲜鹤豹特点。这种特殊毪阍样体现在语言系统中,而词汇作为语言系统巾最活跃的部分,直接体现了这种特殊性。这一点,充分反映在香港词语纛大陡词谖戆巨大差舅孛。这耪差努残因是多艨次熬,既鸯语言外部原因,又有语言内部原因,既有语言发展豹客观原因,又有语言使用者的主观原因。 一造成差异的李土会原因 香港魏嚣枣子特殊麓历史豢嚣造藏了每犬陵翦社会差异,这决定了两地语言词汇系统的差异。这些麓异主要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情等方面。 香港墟区与大陵实簿豹是不慰熬政治体铡,孬虽经掰了政权的更骜,使得香港游语中有一郫分是香港地区特有的政治词语,如“港督、总臀、布政司、律政司、特酋、保良局、自纸草案、蓝纸草案、僳警、高员、廉政、勤政、慈善骚、更生入、徐务受8等。这里有大部分仅逶行予番港遣区,也有一部分由于普通话袭意需要进入了普通话,如“特首、廉政、勤政、公务员”等。 香港魄区是毽赛耋要鹣贸易遴挺港,莺鼯亵监金融串心,经济比较发达。香港语言系统中的经济类诵语,数量较大且比较活跃。与政治类词语情况撩似,经济类词语中一部分反映了香港地区经济活动的特点,只适用予裔港地区,如“强积金(M帮)、贸券、沽赞、携瘾、公星、屠屋、}褒蘧、夹屋、单元、货柜、税级、食肆、拍苍蝇”等。这些词语威用地区性较强,词义与譬面意义相去甚远,但由于经济一体纯的趋势,鼹地经济交滚频繁,缀多香港经济诞语也进入了普通话谲汇系统。“按搦、红筹股、蓝筹段、负资产、写字楼、豪宅、博彩、餐饮、吧台”等,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新生事物的涌现,普通话经济词语吸收了不少香港词语的会毽戒分来自我完善。 两地的差异还体现在教育方面,比较典型的就是香港的“三文两谮”。大陆实行六年义务教育,中学六年,分初级孛学和高级审学,大学零辩疆年,棚应的词语鸯“义务教弯、 【收藕日期]2008-01.13初中、高中、中考、高考”等。香港地区小学六年,中学七年,犬学本科三冬,并且学校分为官办、政府资助和私立三释,中学有孛英文授课之分,裰应酶谲语肖“佛教中学、天主教中学、会考、预科、中文中学、英文中学”等。 爨然同属炎黄子孙,但与大陆的长期隔离及港英政府的蓬民统治形残了番淹缝区猿特缒民最民馕。表现香港特殊民情酶溺语如“表叔、阿灿、打王皇帝、太空入、狗仔队,大闸蟹、八卦、下午茶、一号风球、问题少年、香港小姐、嘉年华”等,还有一部分反映专土会负厦现象酶如“一楼一凤、迤妹、黄色架步、愚客、轮暴、鸭客”等,罄透话莠没有蔽收。但也有一些词语如“搞笑、面巾纸、肉感、人蛇、色狼、非礼、水货、卧底、洗钱、扎啤、草根阶腰、夹心阶层”等运遘被磐透话吸收,黎羚其表豢缺降,蠢戆语素还送入7擒词体系,成为普通话常用语素之一。如上述词语中的“阶层”,虽然悬普通话固有语素,但过去应用较少,和“阶级”一词做严格区分。香港词语系统中“阶级”常姆“阶层”等同,并虽鬻常使焉“阶臻气受其影镌,近年采普通话孛“阶层”的使用范围扩大,使用频率加快。 同时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上各方面原因造成的两地词语差异巾,都传隧饕基于差异黪嚣令词汇系统酶融合。麓舅懿形成怒上述各方颟在两地的此有彼无造成的,在差辩形成后,语亩接触中,不同的词汇系统发生融仑来增强各自袭意功能。差异是社会发展孛造成的差异,融会是差异基皴士形成酌融合。 墨造成差异的语言内部原因 词语的差异不仅是不同社会背景在谮亩系统上的投影,也是滔言本:务特点决定酶。这黧影响体现程瓣终语谲方富词及文富词的吸收上。也体现程缩路词的形成上。 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香港语言得以与外语充分接触,香港的钋来词数鬃和质量都较高。乃晏斌在《差吴专融合——海峡两岸语富蔽震对磁》串指出,与外国接触及开放程度的差异是出现词语差异的原因。田小琳、苏金智等学者也都注意到了外语对两地语言麓异的影响。多}语造成豹语言差舅主要表现在叛下方垂。篝先

八年级地理下册《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案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特殊区域,新课标要求掌握“台湾的基本概况”,包括台湾岛的归属、资源和经济状况,体现了台湾岛在我国的突出地位和重要性。本节内容与本章其他各节一样,具有引领了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思路。 本教材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祖国圣神领土”,主要介绍台湾的范围、位置;第二部分主要说明了台湾的自然条件与丰富的物产;第三部分则主要讲述台湾的经济发展状况。尽管内容不多,但却紧紧抓住了台湾省的区域地理特征,且知识之间联系紧密。使学生明确台湾在政治上的领土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究其自然条件及经济发展特点。 本节课是认识南方地区的一部分,再加上台湾省特殊的位置特点及政治特征,更加突出了本节课学习的必要性。主要包括“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美丽富饶的宝岛”和“外向型经济”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要介绍台湾的范围、位置;还有台湾的自然条件与丰富的物产;以及讲述台湾的经济发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强烈的好奇心,感性的东西对他们比较有吸引力,英发挥地理学科优势,运用图像教学和精美的课件设计,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针对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为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提供适宜的舞台。问题情境设计以学案和教材活动为主避免跨度太大,要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自主合作积极地探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尊感。 台湾问题对学生来说很陌生也很熟悉,学生对它的认知多来自于电视新闻,而实际的基本概况特别是经济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困难。鉴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区域探究的基本思路,教师应设置适当的台阶,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与迁移。通过情境设计和课堂训练为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地理组织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突出地理本身具有的魅力,从而使学习变的顺利快乐富有成就感。 【课程标准】 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