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台湾历史教科书

台湾历史教科书

台湾历史教科书
台湾历史教科书

第九章魏晉南北朝的分合

第一節三國鼎立

漢末州郡割據與曹操

漢末黃巾亂起,朝議認為地方武力太弱,決定賦予州牧、刺史兵馬大權,於是漢末州郡都擁有自己的武力。自董卓專擅朝政,各州郡起兵討伐董卓,卓挾獻帝西遷長安,州郡遂脫離中央,形成群雄割據之局【一】。東漢的統一帝國,陷於分崩離析,最後分別見併於曹操、孫權、劉備。

曹操字孟德,為人機詐,富於權謀。董卓之亂,曾起兵討卓。其後群雄割據,操曾擊破黃巾餘黨,據有兗州,自稱兗州牧;擁有「青州兵」三十萬【二】,勇敢善戰,即以兗州為根據地,次第發展。董卓被殺,漢獻帝從長安逃回洛陽,曹操即率兵勤王,奉迎獻帝,遷都於許(河南許昌),遂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控制中原。他鑒於黃巾亂後,人民流徙,田園荒廢,於是在許昌募民屯田,積存足夠的軍糧;先攻佔南陽,再東取徐州,擒斬呂布,消滅壽春(安徽壽縣)的袁術,然後在官渡(河南中牟)與袁紹決戰。曹操兵力遠不及袁紹,但採突擊戰略,以寡擊眾,大敗紹軍,併有冀、青、幽、并四州;繼而北征烏桓,徹底消滅袁氏殘餘勢力,於是華北大部分州郡為曹操所據。

赤壁之戰

曹操統有華北以後,南取荊州,謀統一天下。結果被孫權與劉備的聯軍在赤壁打敗。

孫權字仲謀,為人氣度宏朗,能知人善任。其父孫堅,在漢末為長沙太守,後與荊州劉表相攻,戰死。其兄孫策英明有為,乘中原動亂,結合志士,據有江東之地。策死,孫權繼領其眾,有周瑜、魯肅等人分主軍政,在江東頗有穩固的基礎。

劉備字玄德,為漢景帝的後裔;曾討黃巾有功,原無固定的據地,流離顛沛;曾一度為徐州牧,先後依附過曹操、袁紹,最後投奔荊州劉表,屯駐新野(河南新野)。劉備在群雄中勢力最弱,但能以誠待人,禮賢下士,在荊州時,得到大政治家諸葛亮為之策畫。亮分析天下大勢,認為先占領荊州、益州為根據地,內修政治,撫和戎越,東結孫權,然後待機北伐中原,則復興漢室的王業可望完成【三】。

建安十三年(西元二○八年),曹操大軍南下,適劉表卒,子劉琮以荊州降操。劉備敗走,遣諸葛亮至江東聯合孫權,共同抗操。孫權聽魯肅、周瑜之言,決心與劉備合力抗拒。此時曹操兵力約三十萬,但北方士眾不習水戰;長途遠征,補給困難;水土不服,多生疾病。孫、劉聯軍合計不足五萬,但以逸待勞,抱必死之決心。兩軍相遇赤壁(湖北嘉魚),初一接戰,曹軍不利,周瑜以快船突襲,縱火焚燒曹軍的船艦,延及岸

上軍營,曹軍大敗,退回北方。

赤壁之戰,是決定三國鼎立的關鍵。曹操南下受阻,轉而經營西北,占據關、隴;劉備趁機取得荊州大部,並進軍巴蜀,佔領益州,進而向北奪取漢中;孫權於戰後在江東的基礎更為穩固,並趁著坐鎮荊州的關羽北伐之際,襲取荊州,關羽敗死。於是荊州以東,全歸孫權;劉備僅有益州、漢中;曹操控有黃河流域,天下三分的形勢,至此形成。

三國的建號

建安二十五年(西元二二○年),曹操卒,子曹丕篡漢,國號魏,都洛陽,是為魏文帝。翌年,劉備為了繼續漢室的正統,稱帝於成都,仍以漢為國號,史稱蜀漢昭烈帝。劉備於稱帝之後,為報關羽敗死之仇,率兵伐吳,為吳將陸遜所敗,死於白帝城(四川奉節)(西元二二三年)。子劉禪嗣位,是為後主,丞相諸葛亮受詔輔政。孫權也於劉備死後六年,正式稱帝(西元二二九年),國號吳,是為吳大帝,都建業(南京)。至是,三國的名號正式出現。

諸葛亮的北伐

諸葛亮自受詔輔政,便以討賊興漢為己任,對內開誠心,布公道,厲行法治,整飭綱紀,獎勵農桑,息民練兵,以作為北伐中原的準備;對外則聯合孫權以牽制曹魏。一切努力,都以復興漢室為目標。蜀漢當劉備新喪之時,南方諸郡的蠻人,乘機叛亂,諸葛亮乃親自南征,渡過瀘水(長江上游),抵達滇池。蠻族豪酋孟獲感其恩威,不復為亂。南中平定,已無後顧之憂。即以漢中為基地,前後多次出兵伐魏,謀取關中,結果由於糧運不繼,都未能如願。建興十二年(西元二三四年),全軍大舉,據武功五丈原(陝西郿縣東),分兵屯田,與魏將司馬懿對峙,仍難進展,終以憂勞成疾,於是年病歿軍中。諸葛亮雖然齎志以歿,但他謀國的忠貞,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令後人無限尊敬。

三國對邊疆的經略

三國鼎立時代,各國對邊疆的經營,在我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頗具有重大的意義。蜀漢疆域,約當今川、黔、滇三省及陝、甘的一部分,西漢在西南夷設郡,但並未積極治理。諸葛亮平定「南蠻」,以感化政策令其心悅誠服,滇、黔等省亦隨之進一步開發。

孫吳立國江東,對於我國東南地區的開發,貢獻最大,東吳境內,「山越」民族分布極廣,自西漢以來不受政府治理。三國時代,起而為亂,魏國還不時勾結他們以為內

應。孫權全力討平,增置郡縣,遍布浙、閩及贛、湘、粵、桂等省,並分交州之地,別置廣州,大收海外貿易之利,並進而遣使南海。吳大帝黃龍二年(西元二三○年)派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得夷州人數千。夷州即臺灣【四】,這是中國經營臺灣的開始。

曹操於漢末曾降服匈奴,分其眾為五部;又曾親征烏桓,併有遼西。遼東的開發與三國時代,也有很大的關係。那時中原人士流徙遼東的很多,學者如管寧等人,避難遼東,初居山谷間,避難人士都依他而居,很快發展成村落。他又講詩書、習禮儀,提高了當地人民的文化水準,很受割據遼東的公孫度所優禮。魏明帝時,司馬懿討滅割據遼東的公孫淵(公孫度之孫),其後幽州刺史毌(ㄍㄨㄢˋ)丘儉兩伐高句麗,破其都城,魏的勢力達到朝鮮半島北部,倭女王遣使入貢,受封為「親魏倭王」,一再來獻。

【注釋】

一、當時重要的割據勢力計有:袁紹據冀州,公孫度據遼東,曹操據兗州,袁術據揚

州,劉表據荊州,劉焉據益州,孫策據江東,公孫瓉據幽州,陶謙據徐州(謙死,先後為呂布、劉備所據),馬騰、韓遂據涼州,張繡據南陽,張魯(劉焉部下)據漢中。

二、漢末兗州刺史原為劉岱,後為黃巾餘黨所殺,曹操率所部擊潰黃巾餘黨,收其青

州精壯,號「青州兵」。

三、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山東沂水縣南)人,後徙居南陽之隆中山(今湖北

襄陽縣),以耕讀為業,深明時勢,有「臥龍」之稱。備訪亮,凡三往,乃見。

亮為劉備所提供的意見,即著名的「隆中對策」,三國局勢,大致依此而演變。

四、正史如三國志吳書孫權傳、後漢書東夷傳皆作「夷洲」,今人著作中亦有偶作「夷

州」者。

【研究與討論】

一、漢末州郡割據如何形成?

二、研討曹操如何統一北方。

三、赤壁之戰的影響如何?

四、諸葛亮復興漢室的計劃如何?他為何贏得後人尊敬?

五、研討魏蜀吳三國對於邊疆的經營。

【附圖】

圖三十三諸葛亮像

圖三十四三國形勢圖

台湾高中历史课本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台湾建省与乙未割让 绪论 一、台湾开港后的冲击 1.开放港口:台湾(安平)、沪尾(淡水)为通商口岸,并加开打狗(高雄)、 鸡笼(基隆)为子口 2.结果 A.外贸发展迅速,出口激增 a.出口品转变:清代前期以米、糖最重要;开港后,茶和樟脑成为外销新 宠 b.茶:主产於北部丘陵区,以乌龙茶、包种茶最为着名,分别输往美国及 南洋,刺激大稻埕茶行蓬勃兴起,占全台出口总值的七成 c.樟脑:产地以中、北部山区为主,产量曾高占世界总量的70~80% B.西方传教工作积极 a.以长老会影响最大,尤其是北部的马偕与南部的马雅各,主要藉用医疗 服务以利宣教 b.由於西方传教士的努力,不仅吸收汉人许多信徒,原住民更深受影响, 许多噶玛兰族原住民即以马偕的「偕」作为他们的汉字姓氏,以示感念 c.在台设立学校并引进近代医学,对台湾社会有相当的影响 3.对台湾经济社会的影响 A.茶、糖、樟脑的增产,不仅创造就业机会,且缓和人口压力,也为台湾赚 取外汇,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准 B.增加政府的税收,有助於修铁路、架电线等近代化事业的开展 C.茶与樟脑业使得中、北部近山地区的山区街市勃兴,如:林杞埔(竹山)、 集集、深坑、三角涌(三峡)、大罔畆(桃园大溪)等地,但同时威胁到原住民的生活领域,造成汉番冲突 D.买办、豪绅取代了郊商、地主,成为社会新贵

E.因茶、樟脑业的发展,北部口岸的贸易额已超越南部,使得台湾的经济与 历史重心北移 F.1860年后产业结构日趋多元化,这些经济作物影响晚清台湾的开发、民间 积富、政府税收、区域均衡发展,而为日据以后台湾经济发展之基础 G.帝国主义经济冲击下易发生的传统手工业受破坏、双元经济等问题,因台 湾本身的手工业原本就不发达且幅员狭小,而未出现此种状况 二、清廷治台态度转趋积极 1.同治元年,台湾正式开港通商 2.同治13年日军侵台,先后遣沈葆桢、丁日昌、刘铭传来台建设 三、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割台,日本开始为期50年的殖民统治 1.台胞抗日活动:由武装抗日到文化抗日,从事政治、社会运动以争取台人权 益 2.日人治台政策:从专制独裁到皇民化运动 A.经济方面:实施「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剥削台人 B.社会、教育方面:台人受到歧视与差别待遇 第一节建省前后的建设 一、列强侵扰与台湾的危机 1.欧美列强的侵扰 A.英国首先以武力犯台,鸦片战争期间,曾击袭基隆、彰化,后并与美国有 意来台采购基隆的煤矿以解决其燃料供应问题 B.英法联军之役后,开放基隆、淡水、安平、打狗等通商口岸,台湾涉外关 系扩大,面临新的变局挑战 2.同治13年日本侵台的牡丹社事件 A.远因:美商船罗发号事件 a.事因:同治6年,罗发号在台湾南端触礁,船员悉遭生番杀害,美驻厦 门领事李仙得来台处理

大陆与台湾教材不同之处

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核心提示: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今,台湾教科书也比较吝啬地用了320个字,“中共在大陆的统治”这一节中称大陆人们“等于被关在一个大铁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陆的贫穷与落后”。而这320个字是什么概念?台版教科书在讲述七七卢沟桥事变时用了270个字,讲述四大会战用了400个字。而大陆60年的变迁,竟然浓缩在这么一点情绪化的字眼里,不难想象冲破双方的认知隔阂要靠多少个320字? 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古代史由于较少牵涉当下,双方的叙述都有一种轻松感,甚至豪迈感。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叙述历史的角度可以揣摩出双方的政治生态。 大陆和台湾在叙述中国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说是在农民起义的评价上。台湾对于农民起义有种特别的敏感,基本上评价都是负面的,而大陆对此往往高唱凯歌。例如对于陈胜、吴广的起义,台湾版只是简单地用几个字叙述,而大陆版对它非常赞颂,花了较多的篇幅来叙述此事,充分突出农民起义的伟大意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台湾的历史书中是这样评价的,“其政治制度为文武合一,极端专制,形成历史上罕见的恐怖统治。”而大陆版对太平天国运动极其推崇,不仅肯定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而且下面还详细分析了它的五点意义。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在台湾叫做“义和团之乱”。台湾版对它的看法较为负面,认为它怪力乱神、经常对外人滋事,故又称为“庚子拳乱”。大陆则没有谈及义和团的局限性,主要篇章描述义和团的勇猛和无助。 对于农民起义的原因,两岸在解读上也存在大分歧,大陆版强调多是官方原因,例如由于官吏摧租逼税、统治残暴等原因造成,而台湾湾则多以流寇、饥民、破坏等负面的词语相称,似乎农民闹事是下层人的自主行为,与统治阶级关系不大。 正因为这个分歧,于是带来了对另一拨人的评价有不同,大陆版对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等人给予较多负面的评价,在课文小字中说到曾国藩因受太平军重创,曾三次投水自杀,以及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组织地主武装淮军,在外国侵略者帮助下从安庆运到上海,进攻太平军。而台湾版对曾国藩等则较多正面叙述,“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深受儒家传统的熏陶,为一位讲求义理、崇尚经世济用的学者与官员”。文中还称赞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后,使汉人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地方督抚的权力也随之增强。 由于国民党退据台湾后,采取加强中国历史思想文化,去除日本殖民地影响的教育方针政策,尤其重视历史教育,把它作为形塑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所以对于古代史,除了

介绍台湾的书籍

台海风云:介绍台湾的书籍 NO.1 岁月台湾:1900-2000(“温故影像”系列) 台湾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不容忽视的足迹,本书力求以客观平和的态度,记录过去一个世纪宝岛的土地、人民、岁月、情感。相信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并有助于两岸人民共同携手创造中华民族和解、富强与民主的未来。 20世纪的台湾,与祖国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由于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台湾被分割出去;由于中国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台湾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又由于国共内战,使得台湾与中国大陆长年处于对峙与分隔的状态。可以说,台湾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国大历史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不容忽视的足迹。 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之后,实行了一种比在大陆时期更为严厉的专制体制,不过同时也实施了在大陆时期所未能做到的诸如土地改革等一些举措,并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中发展了经济。文化上,台湾则清除了日本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全面恢复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又经过四十多年的中西文化的融汇,台湾最终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型。 目前,海峡两岸暂时的分离状态固然令人痛心,不过对于已发生的不幸,我们宁愿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笔者力求以客观平和的态度记录过去一个世纪宝岛的土地、人民、岁月与情感,其中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各个层面。相信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并有助于两岸人民共同携手创造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NO.2 从蒋经国到陈水扁(1987-2005台湾政坛风云录) 在台湾“政坛”过去的十八年时间里,是台湾政治一个剧烈的转型期。这个时期的风云人物伴随着台湾政治的起起伏伏而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大戏。围绕着台湾岛内的权利斗争,一场场的“大选”成为了政治人物们的大“秀场”。本书向您讲述了1987年到2005年台湾“政坛”风云事件。 NO.3 黑金(台湾政治与经济实况揭秘)ok 本书是台湾有史以来第一本完整访问帮派、黑道背景人物的政治揭密。作者陈国霖教授细说台湾各帮派的兴起源头、发展过程,乃至于最后介入政治、商业的现状。包括罗福助、吴桐潭、天道盟、竹联帮、四海帮、陈启礼、张安乐等等,台湾所有赫赫有名的组织犯罪首领都曾经接受过作者专访。本书“详尽且直接”披露黑道人物介入政治的过程,同时评述台湾商界人物与政治挂钩的手腕与状况,内容直言无隐,非常惊爆。 为何有人说李登辉是台湾黑金教父?黑道,角头,流氓,帮派怎么在台湾兴衰壮大?台湾黑道如伺输出海外?如伺幸制政局?一清、治平……台湾为何越扫越黑?本书已在台湾出版发行,是台湾第一本完整访问帮派、黑道背景人物的政治揭密,包括罗福助、吴桐潭、天道盟、竹联帮、四海帮等台湾赫赫有名的组织犯罪首领都曾接受过作者的专访,本书详细披露台湾各帮派的兴起源头、发展过程乃至最后介入政治、商业的现状。 NO.4 家族与社会

港台版好书

港台版经典好书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版; 余英时《未尽的才情——从<日记>看顾颉刚的内心世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余英时《历史与思想》,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 余英时《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台湾三民书局1992年版; 余英时《人文与理性的中国》,台湾联经2008年版; 余英时《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版; 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 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4年版; 余英时《知识人与中国文化的价值》,台湾时报文化2007年版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78年版; 杜正胜院士《中国文化史(修订三版)》,台湾三民书局2006年版; 杜正胜院士《古代社会与国家》,台湾允晨文化2005年版; 台湾联经版中研院张玉法院士《中华民国史稿》; 中研院张玉法院士《中国现代史》,台湾东华书局2001年版,经典着作,已经印刷七次; 中研院张玉法院士《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台湾东大图书股份公司1999年版; 中研院张玉法院士主编《中国现代史论集》(全十册),特别好看,很有价值,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版;(第一辑总论;第二辑史料与史学;第三辑辛亥革命;第四辑民初政局;第五辑军阀政治;第六辑五四运动;第七辑护法与北伐;第八辑十年建国;第九辑八年抗战;第十辑国共斗争) 中研院张玉法院士《中国现代政治史论》,台湾东华书局2001年版; 中研院张玉法院士《中国近代现代史》,台湾东华书局1978年版; 陈立夫《成败之鉴——陈立夫回忆录》,台湾正中书局1994年版; 史景迁《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1895—1980) 》,台湾丝路出版社1994年版;台湾时报版美国着名学者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3大本:最后的王朝、革命与战争、从共产主义到市场经济;内地版只有一本); 史景迁《胡若望的疑问》(一本很神奇的书),台湾唐山出版社1996年版;台湾时报版美国着名学者史景迁《太平天国》(上下); (美)舒衡哲着刘京建译《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台湾桂冠出版社2000年版 金耀基《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化》,台湾时报文化公司1980年版; 毛子水《理想和现实》,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胡适博士生前,曾推举本书作者为「学圣」,其学识之渊博不问可知) 乔家才《戴笠和他的同志》,台湾中外图书出版社1985年版; 王蒲臣《一代奇人戴笠将军》,台湾东大图书公司2003年版; 蒋永敬《百年老店—国民党沧桑史》,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刘克敌《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台湾时英出版社2007年版; 高华《在历史的风陵渡口》,香港时代国际2005年版,351页;

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比有什么不同

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比有什么不同 核心提示: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今,台湾教科书也比较吝啬地用了320个字,“中共在大陆的统治”这一节中称大陆人们“等于被关在一个大铁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陆的贫穷与落后”。而这320个字是什么概念?台版教科书在讲述七七卢沟桥事变时用了270个字,讲述四大会战用了400个字。而大陆60年的变迁,竟然浓缩在这么一点情绪化的字眼里,不难想象冲破双方的认知隔阂要靠多少个320字? 摘自《看世界》杂志2010年5期作者:毛春初 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古代史由于较少牵涉当下,双方的叙述都有一种轻松感,甚至豪迈感。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叙述历史的角度可以揣摩出双方的政治生态。 大陆和台湾在叙述中国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说是在农民起义的评价上。台湾对于农民起义有种特别的敏感,基本上评价都是负面的,而大陆对此往往高唱凯歌。例如对于陈胜、吴广的起义,台湾版只是简单地用几个字叙述,而大陆版对它非常赞颂,花了较多的篇幅来叙述此事,充分突出农民起义的伟大意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台湾的历史书中是这样评价的,“其政治制度为文武合一,极端专制,形成历史上罕见的恐怖统治。”而大陆版对太平天国运动极其推崇,不仅肯定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而且下面还详细分析了它的五点意义。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在台湾叫做“义和团之乱”。台湾版对它的看法较为负面,认为它怪力乱神、经常对外人滋事,故又称为“庚子拳乱”。大陆则没有谈及义和团的局限性,主要篇章描述义和团的勇猛和无助。 对于农民起义的原因,两岸在解读上也存在大分歧,大陆版强调多是官方原因,例如由于官吏摧租逼税、统治残暴等原因造成,而台湾湾则多以流寇、饥民、破坏等负面的词语相称,似乎农民闹事是下层人的自主行为,与统治阶级关系不大。 正因为这个分歧,于是带来了对另一拨人的评价有不同,大陆版对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等人给予较多负面的评价,在课文小字中说到曾国藩因受太平军重创,曾三次投水自杀,以及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组织地主武装淮军,在外国侵略者帮助下从安庆运到上海,进攻太平军。而台湾版对曾国藩等则较多正面叙述,“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深受儒家传统的熏陶,为一位讲求义理、崇尚经世济用的学者与官员”。文中还称赞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后,使汉人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地方督抚的权力也随之增强。 由于国民党退据台湾后,采取加强中国历史思想文化,去除日本殖民地影响的教育方针政策,尤其重视历史教育,把它作为形塑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所以对于古代史,除了在评价上双方稍有点差异外,其余差别不大。但有一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台湾和大陆每讲到一个时代结束时,都会有专门的一章节讲述经济文化发展。台湾更倾向于追寻中国历史的制度演变,而大陆比较多地沉浸于老祖宗哪些技艺又比西方早了多少年。譬如台湾版历史书在讲文化的时候,必定提到一个时期的官制、兵制、赋税、科举的沿袭流变,似乎他们在这里可以找到某种治国方略。而大陆一般是强调经济繁荣、文化领先,对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太着力。 提起抗战,台湾反而不厚道 想必读者最感兴趣的就是双方对抗战的描述,因为这段历史成了双方力量消长的关键时期。笔者仔仔细细地进行了对比,在“八年抗战”这章中台湾版教科书比较简单地讲述了上海、忻口、徐州、武汉四大会战,但着墨非常少(四大会战在大陆版里分别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

七上历史课本中的十一个有名战争以及课本重点 十

七上历史课本中的十一个有名战争以及课本重点十 1涿鹿之战:在涿鹿黄帝炎帝部落对蚩尤部落。黄炎部落胜。 2公元前1600年商对夏,汤战胜桀,夏朝灭亡。 3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兵攻商,双方在牧野大战,纣王被击败,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4城濮之战:公元前七十世纪末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5桂陵之战:公元前四世纪末期,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趁魏空虚,派兵攻打魏都,庞涓率兵回救,在桂陵中了齐军埋伏,大败而归。 6马陵之战:十几年后,齐魏有一次大战,魏军在马陵又中了埋伏,主力被歼。 7长平之战:战国末期,秦赵在长平一场大战,赵军中计,大败。主力四十多万大部分被坑杀。 8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兵去救被困巨鹿的起义军,项羽带兵破釜沉舟,大败秦军。 9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率兵十万,进攻曹军。两军在官渡对峙,后来,曹操采用谋士之计,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袁军粮草,袁军军心大乱,曹军趁机进攻,大败曹军。

10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带兵南下,想统一南北,结果被孙刘联军用计打败。 11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王苻坚率80万兵力,企图一举灭亡东晋,,两军在淝水对峙,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为让晋军过河一退就溃不成军,晋军趁机进攻,大败秦军。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中国境内约在170万年前出现了人类。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重点考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

中日韩合编教科书问题

历史:合编历史教科书难推广 2012年08月15日 10:09:11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编辑:许辉 提要:由中日韩三国学者共同编写,用不同视野,尽可能公正地还原二战史的教科书《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在韩国刊行了7万,在日本的数量是6万册,在中国也只有寥寥11万本。在日韩,这本书是作为一种辅助读物。而曾有世仇的法德共同编写的教科书,已放在两国每个孩子的桌头。 新年的头一天,高二学生刘畅读完了一本书,他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此书与国内的教科书相比,添加了很多从另外两国的视角看同一事件的描述。 刘畅上网发帖,讲述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一直对日本怀有深刻的仇恨,现在却发现日本本国平民在战争中也受到了不少伤害。”他还摘录了书中的一些段落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刘畅所读的书,叫《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它记录了1840年西方列强入侵东亚到二战后中日韩三国的历史,包括三国如果面对列强侵略,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中韩国民以及日本人民所受的伤害,三国战后的处境与建设问题。 跟以往教科书不同的是,这本书,是由中日韩三国学者共同编写,用不同视野,尽可能公正地还原二战时期的历史。而书中所体现的导向,是东亚历史学家一直所期待的—重新审视自己的受害者心态,站在更宽广的视角看待一段历史。 痛苦的记忆碎片 二战,对于东亚国家,无疑是一段痛苦的记忆。 但这些岁月,到了各国教科书上,却分裂为不同的碎片。作为历史承载体的教科书是一国国民了解历史的最主要途径,也是历史观的最重要体现,纷纷的历史说法,最终演绎成了这些国家间难解的心结。 “美国的教科书比较关注太平洋战争,而对东亚战场的战争并没有很多提及,而中国的教科书基本上在讲述中国人民怎么抵抗日本的侵略,对于太平洋战争涉及得很少。日本的书里会提到原子弹和东京轰炸,会提到他们在战争中受到的苦难,并且觉得别的国家的教材都

八年级地理下册《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案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特殊区域,新课标要求掌握“台湾的基本概况”,包括台湾岛的归属、资源和经济状况,体现了台湾岛在我国的突出地位和重要性。本节内容与本章其他各节一样,具有引领了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思路。 本教材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祖国圣神领土”,主要介绍台湾的范围、位置;第二部分主要说明了台湾的自然条件与丰富的物产;第三部分则主要讲述台湾的经济发展状况。尽管内容不多,但却紧紧抓住了台湾省的区域地理特征,且知识之间联系紧密。使学生明确台湾在政治上的领土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究其自然条件及经济发展特点。 本节课是认识南方地区的一部分,再加上台湾省特殊的位置特点及政治特征,更加突出了本节课学习的必要性。主要包括“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美丽富饶的宝岛”和“外向型经济”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要介绍台湾的范围、位置;还有台湾的自然条件与丰富的物产;以及讲述台湾的经济发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强烈的好奇心,感性的东西对他们比较有吸引力,英发挥地理学科优势,运用图像教学和精美的课件设计,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针对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为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提供适宜的舞台。问题情境设计以学案和教材活动为主避免跨度太大,要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自主合作积极地探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尊感。 台湾问题对学生来说很陌生也很熟悉,学生对它的认知多来自于电视新闻,而实际的基本概况特别是经济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困难。鉴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区域探究的基本思路,教师应设置适当的台阶,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与迁移。通过情境设计和课堂训练为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地理组织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突出地理本身具有的魅力,从而使学习变的顺利快乐富有成就感。 【课程标准】 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

海峡两岸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关中日战争的比较研究

海峡两岸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关中日战争的比较研究 一、海峡两岸历史教科书的概况 (一)大陆历史教科书概况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使用国定制,即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确定教科书的编写和发行。全国使用统一的教科书和大纲,即一纲一本。对于激烈竞争的升学率,教育水平发展均衡的地区,此种高度统一的教科书模式,更能体现平等竞争的原则。但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国情,各地区经济教育等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学生和师资力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一纲一本出现了许多问题。针对此种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自从 2003 年秋季以来,全国许多省市陆续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课程也不列外。全国高中历史新课程出现了一标四本的状况,即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四个版本的教材。四个版本是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 (二)台湾历史教科书概况 2002 年台湾教育行政部门决定教科书完全由民间业者发行,全面实施审定制,其中历史教科书也是如此。在高中历史教科书方面,根据台湾课程标准规定,高一学习台湾史和中国史,高二学习世界史,高三学习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参与审定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主要有八个版本,即通常所称的康熙版、三民版、南一版、龙腾版、翰林版、全华版、泰宇版、东大版。 二、两岸教科书关于中日战争的比较研究 (一)中日战争课文系统比较研究 教科书中关于中日战争内容,即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和 1931 年1945 年中日战争。 1、中日战争内容在两版教科书中均占重要地位,中日战争内容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中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分为两课,第 12 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和第 15 课抗日战争,占据了本单元四分之一的内容。而在台湾康熙版教材中,中日战争内容也是分为两课,即第14 章第二节甲午战争与乙未割台和第 17 章第一节抗日战争,占据每章三分之一的内容。中日战争内容在两版教科书所占篇幅大体相似,都是教学的重点。 2、康熙版教材单元结构更加精 两版教科书中关于中日战争内容在子目安排上大体相似,均是从中日战争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呈现出来。不同的是两版教科书对于细节的处理。人教版教科书将中日战争内容过程简化,对知识点点到即止,为教师展开教学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权。而康熙版教科书,可谓是面面俱到,具体入微。甚至介绍了大院君和闵妃的两派斗争,以及中日订立的天津条约。这部分内容可留待大学课堂进行教学。此种设置有些限制教师的发挥,灵活性相对也较差。

日本历史教科书

“我们的中学社会科” 历史领域 日本书籍新社 带有*符号的章节为后续翻译部分。 第5章 两次世界大战与日本 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世界的动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图)孙文(1866-1925) 儿童时期听着太平天国战争的故事长大。孙文与在日本的留学生一起在东京创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开始运动。 (图)辛亥革命的浮雕 武昌陆军部队革命军奋起,一日之间占领和武昌市。 日本军进出的有哪些地区? 日本为什么参入世界大战? 中国革命 义和团事件后,外国势力在中国进一步增强,而清的旧政权对此无能为力。于是,民众掀起了革命运动,要求政治改革。中心人物便是倡导三民主义的孙文(注1)。1911年清朝的军队也加入革命,运动遍及中国各地。第二年革命势力宣告成立中华民国,清就此灭亡(辛亥革命)。但是,新政权内部对立接连不断,各地军阀实力的争斗也频繁不止。 (注1)倡导民族独立、尊重民权、稳定民生的三民主义,表明革命的目标,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 列强的对立与世界大战* 日本参战与二十一条要求 日本以日英同盟为理由站在协约国的立场上参战。日本将军队派遣到中国,攻击德国在青岛的军事基地,占领了山东半岛。不仅如此,还占领了德属太平洋

上的南洋群岛。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进行,欧美在东亚的势力薄弱。日本政府希望趁机进一步获得在中国的特权,于1915年,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要求。要求中国政府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并试图将日本的权益扩大到南满州及内蒙古。对于日本的要求中国人民极力反对,但是面对日本的强硬态度,中国政府屈服了,接受了大部分要求。引起了中国国内激烈的排日运动。 (图)祝贺占领青岛 在东京举行了电车游行,电车上披花装点,狂热的群众聚集在一起。 《二十一条要求》(部分摘要) 1.中国政府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 2.承认日本在南满州及内蒙古的优先权。 3.将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间和南满州铁道的利权期限延长99年。 4.中国政府允许日本在南满州及内蒙古内开采矿山。 5.中国政府不将沿岸割让给外国。 大战景气* 苏联的诞生与大战结束 俄国革命* 对苏干涉战争与苏联* 大战结束* 凡尔塞条约 1919年,在巴黎签署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协约国代表与德国的讲和条约。德国失去了本国领土中的一部分及海外所有殖民地,军备受到限制,偿付巨大赔款。此外,条约不接受中国反对二十一条要求的主张,同意由日本接替德国在中国的权益,获得了对旧德属南洋群岛的统治权。 民族自决与国际协调时代的开始 三?一独立运动 大战后,由于受到俄国革命和提倡民族独立的鼓舞,在亚洲、非洲掀起了新的民族运动。 韩国遭到合并后,苦于日本殖民地统治的朝鲜人民要求独立。正在巴黎举行

台湾某高中高一历史试卷

国立台湾师大附中九十一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科试题 一、单选题 (共60分,每题二分,不倒扣) 1. 我国明教、白莲教的信仰受到哪一宗教的影响? (A)回教(B)祆教(C)摩尼教(D)景教 2.王威翰为宋代「附中宝号」商人,为了便于记帐,他使用商业数字,请 问若他买进598本的书籍,他该如何记帐? (A)〤〧卄(B)〣〤〧 (C)〩〢〦 (D)〥〩〨 3.广东商人拜北帝,福州商人拜妈祖,徽州商人拜朱熹,山西商拜人关公, 这些商帮经常以奉拜当地共同的乡土神,其主要目的在: (A)祈求乡土神保佑其阖家平安 (B)为对付其他商帮的竞争 (C)凝聚内部的团结 (D)为了掩人耳目,方便行走私贸易。 4.「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是指宋代哪一种地方 公益? (A)乡约(B)保甲(C)社仓(D)义庄。 5.有关唐代门第,在哪一场战争后世族才趋于没落: (A)黄巾之乱(B)武后之乱(C)安史之乱(D)黄巢之乱。 6.下列哪一史事发生在康熙年间? (A)天津教案(B)南京教案(C)礼仪之争(D)下令禁教。 7.谁曾制定出家人改姓释,并制定僧尼戒律? (A)道安(B)法显(C)鸠摩罗什(D)鉴真。 8.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康节、横渠、二 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尤其沿袭伊川的多」。请问这位古人是: (A)李翱(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 9.宋代商业繁荣,商业技术因之多有创新,其中如四川富商联合发行的「交 子」就可反应何种创新? (A)营业方式(B)合伙技术(C)宣传技俩(D)会计制度。 10.从唐代敦煌千佛洞的石窟艺术中,可以看到那些佛像雕塑充满立体感 的染晕法,请问这是深受何处画风的影响? (A)波斯(B)印度(C)龟兹(D)日本。 11.张三正在撰写一部历史小说,背景是明末的江南,故事中的主角正为 他的儿子准备上学堂的学费。张三不知道在这种情形下,主角应该使用何种货币。请您根据历史知识,为张三判断最有可能的货币为何? (A)纸钞(B)金币(C)银两(D)布帛。 12.唐代北方的旱地耕作农具「不」包括下列何者? (A)方耙(B)磨(C)耖(D)人字耙。 13.葛洪的《抱朴子》一书,内容主要为何? (A)认为知识和文明是造成人类痛苦与罪恶的根源,为道家学说重要的著 作 (B)假托经义以推究灾异祥瑞,充满迷信色彩的书籍(C)叙述人类生老病

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第20课《三国鼎立》说课教案 松溪县郑墩中学陈丽球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所处的地位。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包含三个方面: (l)、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2)、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该课的历史内容,处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联系前面东汉时期和后面西晋统一的历史,显然,本课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宫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辩能力。 3、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三)、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教法。 我国的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里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所以在教学中要以挖掘历史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为核心。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主要采取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指导学生观看课本图视资料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具体为; 1、播放音乐《滚滚长江东近水》及幻灯片,引起学生对《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有关情节以及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人物的回忆。调动学生己有的知识,加以深化。导入新课。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够以少胜多原因和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再进行引导、归纳。 3、运用幻灯片的放映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记忆。 4、指导学生阅读历史地图或图片,从史料中获得信息。 三、学法。 1,整合教材,教师以“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一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知识体系,让学生对《三国鼎立》~课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梳理知识,驾驭知识。

历史课本上没有的历史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同盟国二次大战中国战区最高司令是蒋介石。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内战中“恶贯满盈”的“中美合作所”在抗战中是盟军重要的情报机关。有几个中国人知道被影视作品塑造成恶魔的张灵甫是抗战名将,曾经在抗战中丢了一条腿。 (在然后的“解放”战争宣传中,这条丢掉的一条腿又自己长出来了。)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抗战中唯一全歼日本师团的战役-万家岭大捷。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歼敌13余万人的三次长沙会战。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被吹的神乎其神的平型关大捷是平型关战役的一部分,而平型关战役又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没有国民党第二战区的配合,哪来的所谓“大捷”。据日方史料,中共大力宣传的平型关“大捷”,日方死伤约几百人。后来的百团大战主要也是破坏日军的交通线,死伤日军和伪军加起来仅5000人,(CP说日军阵亡50000!),彭德怀还因为这次战役后来在庐山会议被毛打到,原因之一就是说他当初搞百团大战时不遵守修生养息积蓄力量的策略,暴露的共军的实力!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抗战中被日本人认为仅有的两次中国军队的勇猛程度要超过自己的战役之一的桂林保卫战(另一次为昆仑关战役日军第5师团被中央军第5军击败)。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随枣会战中士兵以血肉之躯与敌人坦克相搏斗,官兵竟攀登敌人的坦克之上,以手榴弹向车里投掷,作战之勇敢与牺牲之壮烈,笔难尽述。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抗战期间战线最长的会战-武汉会战。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武汉曾经上演了一场规模仅次于英德伦敦空战的武汉空战,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宋美玲女士为鼓舞官兵士气五次赶赴武汉前线差点被日本人炸死。 七十年过去了,大家只知道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却不知道在他之前已有不少人提出过类似的理论,其中就包括蒋介石(31年)和蒋百里(36年),毛只是借鉴后加以改进(38年)。 七十年过去了,也许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认真的想过为什么作为中流砥柱的领袖在抗战期间除了一篇论持久战和几次讲话外几乎没有其他作为。他从来

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有什么不同

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有什么不同 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古代史由于较少牵涉当下,双方的叙述都有一种轻松感,甚至豪迈感。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叙述历史的角度可以揣摩出双方的政治生态。 大陆和台湾在叙述中国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说是在农民起义的评价上。台湾对于农民起义有种特别的敏感,基本上评价都是负面的,而大陆对此往往高唱凯歌。 例如对于陈胜、吴广的起义,台湾版只是简单地用几个字叙述,而大陆版对它非常赞颂,花了较多的篇幅来叙述此事,充分突出农民起义的伟大意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台湾的历史书中是这样评价的,“其政治制度为文武合一,极端专制,形成历史上罕见的恐怖统治。”而大陆版对太平天国运动极其推崇,不仅肯定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而且下面还详细分析了它的五点意义。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在台湾叫做“义和团之乱”。台湾版对它的看法较为负面,认为它怪力乱神、经常对外人滋事,故又称为“庚子拳乱”。大陆则没有谈及义和团的局限性,主要篇章描述义和团的勇猛和无助。 对于农民起义的原因,两岸在解读上也存在大分歧,大陆版强调多是官方原因,例如由于官吏摧租逼税、统治残暴等原因造成,而台湾湾则多以流寇、饥民、破坏等负面的词语相称,似乎农民闹事是下层人的自主行为,与统治阶级关系不大。 正因为这个分歧,于是带来了对另一拨人的评价有不同,大陆版对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等人给予较多负面的评价,在课文小字中说到曾国藩因受太平军重创,曾三次投水自杀,以及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组织地主武装淮军,在外国侵略者帮助下从安庆运到上海,进攻太平军。而台湾版对曾国藩等则较多正面叙述,“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深受儒家传统的熏陶,为一位讲求义理、崇尚经世济用的学者与官员”。文中还称赞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后,使汉人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地方督抚的权力也随之增强。 由于国民党退据台湾后,采取加强中国历史思想文化,去除日本殖民地影响的教育方针政策,尤其重视历史教育,把它作为形塑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

台湾历史教科书

第九章魏晉南北朝的分合 第一節三國鼎立 漢末州郡割據與曹操 漢末黃巾亂起,朝議認為地方武力太弱,決定賦予州牧、刺史兵馬大權,於是漢末州郡都擁有自己的武力。自董卓專擅朝政,各州郡起兵討伐董卓,卓挾獻帝西遷長安,州郡遂脫離中央,形成群雄割據之局【一】。東漢的統一帝國,陷於分崩離析,最後分別見併於曹操、孫權、劉備。 曹操字孟德,為人機詐,富於權謀。董卓之亂,曾起兵討卓。其後群雄割據,操曾擊破黃巾餘黨,據有兗州,自稱兗州牧;擁有「青州兵」三十萬【二】,勇敢善戰,即以兗州為根據地,次第發展。董卓被殺,漢獻帝從長安逃回洛陽,曹操即率兵勤王,奉迎獻帝,遷都於許(河南許昌),遂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控制中原。他鑒於黃巾亂後,人民流徙,田園荒廢,於是在許昌募民屯田,積存足夠的軍糧;先攻佔南陽,再東取徐州,擒斬呂布,消滅壽春(安徽壽縣)的袁術,然後在官渡(河南中牟)與袁紹決戰。曹操兵力遠不及袁紹,但採突擊戰略,以寡擊眾,大敗紹軍,併有冀、青、幽、并四州;繼而北征烏桓,徹底消滅袁氏殘餘勢力,於是華北大部分州郡為曹操所據。 赤壁之戰 曹操統有華北以後,南取荊州,謀統一天下。結果被孫權與劉備的聯軍在赤壁打敗。 孫權字仲謀,為人氣度宏朗,能知人善任。其父孫堅,在漢末為長沙太守,後與荊州劉表相攻,戰死。其兄孫策英明有為,乘中原動亂,結合志士,據有江東之地。策死,孫權繼領其眾,有周瑜、魯肅等人分主軍政,在江東頗有穩固的基礎。 劉備字玄德,為漢景帝的後裔;曾討黃巾有功,原無固定的據地,流離顛沛;曾一度為徐州牧,先後依附過曹操、袁紹,最後投奔荊州劉表,屯駐新野(河南新野)。劉備在群雄中勢力最弱,但能以誠待人,禮賢下士,在荊州時,得到大政治家諸葛亮為之策畫。亮分析天下大勢,認為先占領荊州、益州為根據地,內修政治,撫和戎越,東結孫權,然後待機北伐中原,則復興漢室的王業可望完成【三】。 建安十三年(西元二○八年),曹操大軍南下,適劉表卒,子劉琮以荊州降操。劉備敗走,遣諸葛亮至江東聯合孫權,共同抗操。孫權聽魯肅、周瑜之言,決心與劉備合力抗拒。此時曹操兵力約三十萬,但北方士眾不習水戰;長途遠征,補給困難;水土不服,多生疾病。孫、劉聯軍合計不足五萬,但以逸待勞,抱必死之決心。兩軍相遇赤壁(湖北嘉魚),初一接戰,曹軍不利,周瑜以快船突襲,縱火焚燒曹軍的船艦,延及岸

初中历史教材变化内容

中国古代史上册【旧教材22课,新教材20课】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改:突出了北京人,降低了山顶洞人的重要性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增:知识拓展·良渚文化 删:大汶口遗址以及非正文部分提到的原始社会末期“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新教材认为阶级分化出现在夏朝) 第3课“远古的传说” 改:强调了炎黄与蚩尤属于“传说人物” 增:思考题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增:黄帝传说的意义——反映原始社会晚期的发展 增:知识拓展·陶寺遗址,提到有学者认为这里是尧都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增:禹征三苗、阶级分化出现 改:夏历(旧教材在春秋战国之后) 增: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新教材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的都城” 删:对商朝势力范围的表述、对伊尹的介绍 增:吕尚、周公进入正文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增: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齐家文化 增:边栏“相关史事”介绍了周代的鼎、簋使用制度 增:利簋 删:四羊方尊 改:司母戊鼎加注“有学者认为应称之为后母戊鼎” 改:甲骨文、金文的内容(旧教材在春秋战国之后) 删:夏商西周农业与畜牧业发展、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改:将春秋战国部分改为以时间顺序介绍 增:“诸华”“诸夏”与周边各民族的“长期交往和斗争” 增:知识拓展·步兵逐渐成为军队主体 增:知识拓展·“震不垮”的都江堰(2008年汶川地震对都江堰的影响) 第8课“百家争鸣” 改:老子被放在孔子之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