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李永 2013年4月16日八(6)班

〖课程标准〗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史实。

回顾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培养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根据“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成功实践的史实,得出结论:“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培养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播放有关港澳回归的资料片,让学生体会喜迎香港、澳门回归而激发的民族自豪感。

积极收集有关近代以来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史实,了解香港百年耻辱。比较分析出香港荣辱兴衰的原因。

通过收集整理有关台湾的地理、风土民情,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史实,近年来海峡两岸经济、文化和民间交流日益密切等方面材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使香港和澳门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实践证明,回归后的香港和澳门保持了稳定和繁荣。印证了“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海峡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为祖国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简述港澳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难点:概述“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

教材处理

调整了课文内容的顺序。第一目“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本课的难点,开课便解决难点,不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可先让学生介绍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沿革情况,用史实说明港澳台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后再引出“一国两制”内容。接下来,介绍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港澳回归的情况。最后,介绍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这样,学生便会顺理成章地得出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结论,从而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板书设计〗

香港回归方针推动海峡两岸

(主权问题历史遗留)———一国两制————(中国内政)

澳门回归实践关系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能力)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追寻历史的足迹,去感受祖国统一进程中的灿烂与辉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如今祖国强盛了,失去母亲的孩子也一一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我们有幸见证了港澳回归。

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那么大家知道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吗?

学生:回顾历史,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顾历史,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学会论从史出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纵向看历史的能力和意识,)

收回香港和澳门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夙愿和为之奋斗的目标,让我们重温香港回归的伟大历史时刻。(设计意图:视频,选取最激动人心的国旗升降场面,容易使学生联系史实,有感而发。)

哪组同学能告诉大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经过。

(展示)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图片

观看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你知道他们的寓意吗?(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每课一得,加深对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了解)

港澳回归并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港澳地区和内地共同繁荣(展示图片)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能够顺利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和澳门问题并保持繁荣稳定的呢?(设计意图:先了解结果,后探究回归原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小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渡)引导学生得出:由于“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方针的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作为基础。

二、“一国两制”的构想

多媒体展示

1、说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

2、阅读课后的材料阅读,归纳出“一国两制”利在哪里?

3、说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地位。

(过渡)在“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已到了最后一站——台湾。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更多地了解她,了解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愿望。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同根同源(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配“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图片两岸同根同源,一脉相承,血永远浓于水。)

想一想: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师友合作解决问题:(1)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解决台湾问题原则或前提?

(3)海峡两岸交往原则是什么?

(4)海峡两岸交往任务是什么?

2、密切合作与交流(用图片说明近年来两岸在各方面的交流频繁的情况。)

3、教师补充台湾统一进程中出现台独分子搞“台湾独立”阻碍统一的图谋,违背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分裂不得人心,正所谓“顺历史潮流者昌,逆历史潮流者亡”。

课堂总结

正如某些海外华人学者所说,两岸经济“相融,则荣;相离,则弱;相背,则衰”。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让我们祝愿台湾美好的明天早日到来。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程标准】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 (1)形成: ①雏形:“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实际上是“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 ②基本框架:1981年9月,叶剑英委员长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租国的“九条方针”,后来成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③正式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含义,这样“一国两制”理论逐渐形成。 ④立法保证:1982年宪法“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⑤确立: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含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内容: ①“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一个中国。 ②“一国”是“两制”的基础,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 ③“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的外交和国防事务仍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 ⑷意义: ①理论意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②“一国两制”的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实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和平共处。 ③“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为一个国家处理内政问题提供了一个好办法,即两种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 ④实践意义:港澳回归 ⑤国际意义: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学案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学案)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简述港澳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2.了解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主学习】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请认真阅读课本P70—P71内容,完成下表)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阅读P71—P7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完成下表)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阅读P73——P7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完成下列结构图)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巩固案)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2011·山东滨州)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是富有想象力的。”这个“富有想象力”的中国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2.(2011·江苏淮安)相对于我国大陆地区来讲,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主要是指 A.由中英联合管理 B.社会制度不同,高度自治 C.由中葡联合管理 D.政治上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3.(2011·)《财富》杂志曾于1995年预言“香港将死”,但几年之后它的编辑总监却称香港为“活力之都”;2006年,澳门也被评为亚洲“最具经济发展潜力城市”。这充分证明 A.求同存异方针的成功B.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D.“一国两制”英明正确 4.(2011·山东济宁)“紫荆怒放,莲花添彩,港澳回归祖国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分别是 A.1997年7月1日 1999年12月20日 B.1997年12月20日 1999年7月1日 C.1997年12月1日 1999年7月20日 D.1997年7月1日 1997年7月20日 5.(2011·广西贺州)“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结束这种分离的状况,海峡两岸达成的共识是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坚持民族区域自治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2011·贵州黔南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材料二: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1983年) 材料三:2005年4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手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手伸过最近距离135公里的台湾海峡、伸过60年的历史风雨,紧紧地握在一起。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乡愁》提到的“割台湾”是近代什么不平等条约的内容?(1分)中国人民在1945年10月收复台湾是哪一战争的胜利果实?(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的构想是什么?(1分)这一构想在哪些地区已经被成功的实践?(1分) (3)当前严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证实现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些?(1分)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发展趋势的认识。(2分)

历史: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内容提要 一、“一国两制”构想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其基本内涵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二、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步伐。 三、今天,尽管海峡两岸仍处于分裂状态,但两岸交流日益密切,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 导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回归的时间、意义,主权的含义 掌握 “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及其含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顺时归纳整理知识 联系近代列强侵华等史实,归纳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形成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认识意义 通过教材有关“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事实的描述,认识其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祖国向往统一 通过课本插图激动人心的情景,体验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深情,从而进一步巩固爱国情感,深化追求祖国统一的理念 自觉拥护党的领导 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培育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形式:新授 教师讲解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新中国建立以来,祖国大陆各民族大团结的情况怎样?(各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阶段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为建设祖国和自己美好的家园,迸发出巨大的热情。他们的社会生活、精神面貌、文化事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政策的结果。)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朝着神圣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着。(组织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导言框”描述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盛况,进入新课的学习和探究。)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国两制”的构想 1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既要照顾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差别,又要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维护民族与国家的根本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020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试题: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含解析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编者选题表 题号 知识点 易中“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2 3 香港、澳门的回归 4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5 综合 6 一、选择题 1.(2017·河南郑州期中)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 ) 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 C.民族关系 D.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 解析:A 材料表明可以采用和平方式解决国家内部问题,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形势,海峡两岸关系有所缓和,这是“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之一,故A项正确。 2.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邓小平的智慧是提出( ) A.四项基本原则 B.“一国两制” C.恢复高考 D.改革开放 解析:B 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主要是处理西方殖民者与中国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一国两制”上,B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恩

怨情仇”无关。 3.(2017·山西太原期末)“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上述文献最有可能出自于( ) A.《告台湾同胞书》 B.《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C.汪辜会谈 D.九二共识 解析:A 据材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可知当时双方还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改变这种状态的是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故A正确。 4.下面两幅图代表着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的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九二共识”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D 题中两幅图片分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体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践行的是“一国两制”构想。 5.(2017·吉林长春期末)2016年11月30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表示,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基础是坚持“九二共识”,台湾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双方就不可能进行良性互动。材料表明坚持“九二共识”( ) A.有利于实现“一国两制” B.能够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2华东师大版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 内容提要 一、“一国两制”构想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其基本内涵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二、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步伐。 三、今天,尽管海峡两岸仍处于分裂状态,但两岸交流日益密切,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 导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回归的时间、意义,主权的含义。 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及其含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顺时归纳整理知识 联系近代列强侵华等史实,归纳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形成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 综合分析认识意义 通过教材有关“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事实的描述,认识其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祖国向往统一 通过课本插图激动人心的情景,体验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深情,从而进一步巩固爱国情感,深化追求祖国统一的理念。 自觉拥护党的领导

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培育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形式新授 教师讲解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新中国建立以来,祖国大陆各民族大团结的情况怎样?(各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阶段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为建设祖国和自己美好的家园,迸发出巨大的热情。他们的社会生活、精神面貌、文化事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政策的结果。)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朝着神圣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着。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国两制”的构想 1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既要照顾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差别,又要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维护民族与国家的根本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它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以祖国统一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教师补充香港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并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15页《英国侵占香港示意图》和《香港问题》介绍:16世纪后期,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通过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和1898年的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依次割占了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从未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并再三表示将在适当时候收回这些领土。“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初中历史教案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6

初中历史教案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内容标准】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 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2.能够列举出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3.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 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利用地图册和多媒体演示香港被殖民者侵占的过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和利用多种方式表述历史的方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港澳回归,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 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实现香港 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 2.从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史实中认识和平统一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 本课紧紧围绕着实现祖国统一这一主题,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首先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含义,然后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最后是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这三部分环环相连,先有设想,接着实践,最后是展望。 【教学重点】 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教学难点】 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理解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因为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因此他们对香港、澳门、台湾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等方面比较了解,尤其是他们亲身见证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后经济的繁荣以及近几年来海峡两岸人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课程标准: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2、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3、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4、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书指导、讨论,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 2、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2、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说明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3、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教学方式:讲述法、讨论法、归纳法 学习指导方法:本课可以通过学生自学自已归纳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再由 教师总结、讲述有关祖国统一的事情,学生针对一些问题通过讨论可以提高自我认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回忆中英《南京条约》及解放战争胜利后台湾的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看导言,进而进入新课: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二、新课: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本节内容,并说出“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知道“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由谁提出来的?最后由教师讲述。(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首先先由学生说一说香港、澳门问题的产生原因。后由学生阅读本节内容并记住主要内容,后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相比“特别”在什么地方? 2、中央政府对特别行政区行使主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 4、中央政府对台湾回归后的政策与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策有何异同? 5、港澳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基础是什么? 由学生思考回答,再由教师讲述本节的主要内容。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先请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习的关于台湾情况,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由学生自学后教师讲述有关海峡两岸的现状及发展前途。 小结: 本课讲述了祖国统一的大业,通过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了香港、澳门回归及稳定过度并繁荣发展,以其展望台湾问题的早日解决,为祖国的统一大业绘出雄伟的蓝图。 作业:《伴你读历史》、自我测评、材料阅读、第三单元练习。

九上 部编历史 第13课教案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 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 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2、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3、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 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重难点 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 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 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 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 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 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 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 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 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 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1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导学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一、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能力目标:通过对"港澳胜利回归"的原因、意义及"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及相关资料,以培养同学们自学及分析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视频播放与历史回顾以见证历史。 (2)自主探究,材料阅读,分析概括。 (3)课堂讨论,畅所欲言。 (4)课后探究,知识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2)通过对香港和澳门主权顺利恢复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这一理论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感,并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心和积极反对台独。 (3)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是重点。 2、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是难点。学生由于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四、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加以提示与点拨,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与资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五、教具准备: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导〉视频观看:《香港回归》,老师进一步指出:祖国统一大业既是重大的历史问题,又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还有哪些地方尚未实现统一?学生回答后,展示中国地图并引入课题《祖国统一大业》 (一)辛酸的历史——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自主探究一:在解决统一大业的过程中,港澳回归,台湾统一,为何说法不一? ——由学生回顾历史,了解问题的形成过程,明确提出:港澳问题涉及国家主权,而台湾问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书指导、讨论,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 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件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说明了“一国两制” 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作丝毫的让步,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能够说出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到“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难点: 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理解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教学过程 导入: 学生欣赏 <<乡愁>>,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教师明确:建国初我国还有三个地区的问题没有解决:台湾、香港、澳门。 整体感知:了解本课主要内容,说出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70、71页了解: 1、“一国两制”的构想的目的;内容;地位。 2、“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针对哪里提出来的? 3、“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哪个地方变成了现实?还有哪个地方 也成功实践了这一构想? 二、香港、澳门回归 1、师生回忆:香港被英国割占或租借的过程。 2、1984年,签署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这是中英关系发展史闪 光的一页,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 3、课件展示:我在1997年6月30日的日记,表达一个普通中国 人期盼香港回归的心情。 4、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那一激动人心的时 刻。 5、课件展示:我的1997年7月1日的日记,表达中国人民看到祖 国在统一大业上迈出重要一步时的兴奋和感慨。 6、课件展示: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让学生了解其寓意。 7、课件展示:《七子之歌》。表达澳门离开母亲怀抱的痛楚。 8、师生回忆:澳门问题的由来。 9、澳门问题的解决:1987年4月中葡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 声明。 10、播放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生看后回答澳门回归的时间和 意义。 11、课件展示: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让学生了解其寓意。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回顾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论证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发展的必然。 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行政区的不同,增强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设置疑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 播放有关港澳回归的资料片,从感性上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通过采访、演唱歌曲等方式,印证、认同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港澳的顺利回归以及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从实践上印证了“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为祖国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识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简述港澳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难点概述“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国家的分裂与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对矛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 国家,统一也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请同学们回忆古代史上我们先后学习了哪几次统一?那么今天我们的祖国有没 有实现完全统一呢? (设计意图:创设语言情境,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前,按照选择的主题内容分成三组坐好。上课以后,给三分钟的时间,各小 组内部进行交流。(设计意图:按兴趣选择主题内容,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历史回顾 师:我们大家都知道,香港、澳门、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那么,你们能不能用历史史实来说明这一问题呢?哪一个小组先来?好,有请香港组同学。 生:介绍香港的自然地理状况及鸦片战争前的历史沿革情况。(明确春秋战国 时期,香港就已成为楚国的领地) 师:那么,它是怎样被英国割占的呢?多媒体演示香港特别行政区示意图,通 过闪烁的方式呈现。展示各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图片。 生:通过提问的方式:哪位同学说一下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分别通过哪三个不 平等条约被英国强行割占和租界的? 生答:(略) 师:面对英国侵略者的贪得无厌,难道中国人民就听之任之吗? 生:面对这些不平等的条约,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历届政府不予承认,中国人 民也从未接受。年,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提出了归还租界和租借地的要求,但未能实现。 师: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为什么遭到拒绝呢? 生答:(略)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反思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是针对市教科院倡导的“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高效课堂核心要素落实策略”而进行的尝试。整堂课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讲练结合,达标拓展”,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上课之前播放《七子之歌》这首爱国歌曲,煊染了课堂气氛,导课时我让学生谈谈这首歌反映了作者闻一多怎样的爱国情怀,通过歌词学生立即就能想到作者渴望骨肉团圆,祖国早日实现统一,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祖国统一大业》。 《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共有三个教学目标,一是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二是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主要史实,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三是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三个目标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一国两制”构想是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提出的基本方针,而香港、澳门的回归又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为台湾回归祖国奠定了基础。 讲授“一国两制”构想环节,教师提出问题,诱导学生联系课本和学案进行自学,然后师生合作订正答案,教师指导学生用“分层次抓关键词”的方法记忆“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意义,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加强记忆。教师在进行每一环节时都明确的告诉学生学习内容和时间,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这一环节的教学仍然采用上述方法,学生在加强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香港、澳门回归”的有关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你看完以后有什么感受?” 问题的解决采取“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合作总结出“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为台湾回归奠定了基础。”从而引入台湾问题的学习。 “统一大业必将实现”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讨论交流学案中设置的四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让课堂充满生机,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教师适当点拨,提醒学生不要照着教材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培养了学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李 林 娄烦中学

教学案例:香港澳门的回归 主题: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生发展。 背景: 我在教必修一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时:课前我精心准备,满以为能上一节成功的课,在179班上时:这个班学生基础差,因而我没有设计问题,害怕玩不成教学任务,感觉与学生互动是浪费时间,虽然我自己感觉讲得激情洋溢、如痴如醉,精彩无限,然而讲台下学生却昏昏欲睡,无精打采,似乎整个课堂没有一点生机活力,实践证明我大错特错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没有被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没有调动。这是一堂失败的课,更谈不上效率了。体会到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应点燃火焰——把“过程与方法”还给学生。 第二天在173上课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了张明敏《我的中国心》、《七子之歌》、香港回归录像资料和澳门回归录像资料,并模拟邓小平同志和撒切尔夫人的谈判的场景。扮演邓小平同志的李雪飞同学站起来说:“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铁娘子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竟然倒了,等等!全体学生们报以爽朗的笑声。期间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香港问题研究小组,澳门问题研究

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时,发现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轻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做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生把此时作为聊天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我喊“停”,学生们立即安静下来,被叫到发言的学生头头是道回答着“香港、澳门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香港、澳门回归的条件是”,等等没被叫到发言的学生似乎事不关己,或无所用心,或干脆开起了小差。课后我想:学生是动起来了,气氛也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可我发现,这些还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教学活动设计有温度、无深度,学生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多数学生人云亦云,缺少独到的见解和精彩的生成。在热闹的背后更多是放任,随意和低效。课后做练习时验证了这是一堂无效课. 解决问题方法: 173、179班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前者是满堂灌、一言堂,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老师为主体,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密切地与教师相合作。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因而这是一堂无效课非常失败的课。而后者却走向另一极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历史教学效果,我运用了过多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华师大版历史八下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word教案2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 内容标准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视频) 2.能力培养 ⑴分析理解:实行“一国两制”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⑵讨论归纳: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末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 ⑶阅读讨论:按“一国两制”构想和平统一海峡两岸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高度评价“一国两制”是具有独创性的伟大构想,它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中国的统一开辟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并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途径。 ⑵欢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结束了外国势力对中国领土的占领,雪洗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耻辱。 ⑶认识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有利于相互之间的往来交流,增加了民族感情,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深信经过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终将实现。 二、教学要点 1.重点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港澳的回归不仅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同时也是我国外交工作一大成就,更为实现台湾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树立了有说服力的范例。 2.难点

港、澳回归和处理台湾问题涉及经济、外交、统战诸多因素,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现实难题,初中生不易理解。 三、教学方法 自学指导法讨论法讲述法直观法等。 四、教学设计(课件) 导入新课:刚刚召开过去的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一部新法《反分裂国家法》,大家知道这是针对哪一方面的问题而制定的法律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说是为反对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维护祖国统一而制定的法律。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由此导入。 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可以打破教材的原有体系,分成以下几个篇目进行学习。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然后按照以下几个篇目去学习: 1.历史篇 ⑴香港、澳门是怎样被分裂出去的? 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史关于香港、澳门的知识。 香港:英国自鸦片战争以后,迫使清政府在1842年、1860年、1898年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对香港的统治权(教师可展示香港问题形成的历史图片)。 澳门:16世纪中期以后,葡萄牙殖民者以先欺骗,后强占的手段,占领了澳门。 ⑵台湾同大陆有怎样的历史联系?台湾问题的由来如何?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二册课本,重温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有关史实(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隋炀帝三次派人到流求,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清朝于1683年设立台湾府后于1885年在台湾设省)。在近代,日本在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肯定台湾归属中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集团内战失败,退居台湾。1950年,美国武装力量进入台湾岛与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从此造成了海峡两岸的长期隔绝状态。 2.政策篇

第12讲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12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一、选择题 1.有的学者认为:“一国两制”构想突破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建立了以社会主义为主体的允许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新的国家结构。下列各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 B.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 C.统一后允许台湾保留军队 D.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2.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承认:“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但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英国“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中国领导人高超的外交技巧和不妥协的态度 C.“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D.英国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 3.2012年是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香港回归祖国的伟大意义是( ) ①迈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②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③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④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⑧③ D.①②③④ 4.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 A.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 B.经济特区的设立 C.多种经济所有制的发展

D.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 5.2009年12月20日,胡锦涛在澳门回归十周年的庆典上发表讲话:“‘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为澳门发展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一国两制”在澳门能够“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的主要原因是( ) A.适应了澳门的发展 B.灵活的外交政策 C.国际社会的支持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6.2009年6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珠海市南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理,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与横琴岛其他区域实行隔离式管理。这意味着横琴岛的一部分将成为实行“一国两制”的新区域。这表明( )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一国两制”保证了澳门的稳定繁荣 C.“一国两制”适合中国的任何地区 D.“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途径 7.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下列关于《告台湾同胞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发表该公告的是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B.标志着“一国两制”的构想得到了成功运用 C.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D.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8.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了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 )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一国两制”的提出 C.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标】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考纲】“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考点】“一国两制”构想、“港”“澳”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B案 1、基础知识部分建山东高考p48 2、基础知识过关(要求:高效记忆,过关后在题号后画上对号) ⑴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 ⑵“一国两制”的内涵是什么?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如何形成的?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意义? ⑶香港、澳门回归原因、意义? ⑷改革开放之后,两岸关系经历了怎样发展?影响两岸统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C案课堂探究 【探究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05年上半年,台湾居民来大陆2408123人次,同比增长17.3%,大陆居民赴台77776人次,同比增加9.77%截至2005年6月底,台湾同胞来大陆累计达3628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111万人次。 新华网材料三 在北京热卖的台湾水果赠台大熊猫(1)材料一表明中国大陆对台湾提出怎样的方针?结合当时国际内背景简析大陆提出该方针的原因。

(2)你从材料二、三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3)你认为台湾回归的有利因素有哪些?阻碍台湾回归的因素又有哪些? 【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亿~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其成功也日益依赖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材料二香港中评社2009年1月17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可以预料,奥巴马执政之初,将主要延续小布什第二任期的对台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涵是,以保持台湾局势的相对和平为直接目标,以反对两岸“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为措施,实现维护美国对两岸关系的介入和影响。 材料三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后举行的记者会上深情的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样可能,到那时即使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现阶段的对台政策。民主党人奥巴马当选总统后却延续了共和党人当政时期的政策,这说明了什么? (3你怎么样理解材料三中温家宝总理的一席话?1987年以来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哪些突出表现? 【当堂检测】 1、学习了“一国两制”后,下面四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观点最符合“一国两制”的理论 A.孙华:“一国两制”首先要坚持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B.许利:“一国两制”会改变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性质 C.苏明:“一国两制”只适用于中国,对其他国家不适用 D李铭:“一国两制”就是要改变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2、台湾问题与香港和澳门问题不同,它属于: A、中国的内政问题 B、历史遗留问题 C、国际争端 D、党派之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