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道家十层境界

道家十层境界

道家十层境界
道家十层境界

道家十层境界

1、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淳朴的本性,那她的美就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因为人生活在世间,浮世沧桑过后若还能保持淳朴的初心,那将是人之大美。

2、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自己对事情的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偏信花言巧语则容易掩盖真言。

3、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不贪世俗的快乐,乃有真正的快乐。不享世俗的荣誉,乃有真正的荣誉。

如果我们能把外在的钱财、权利、都放下,也许就会体会到生活中真正的快乐了。

4、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他,他也不会因此而灰心丧气。

在人生道路上,有人指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做事的准则,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做随风摇摆的人。

5、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一个人如果深陷欲海、贪婪无度,就会失去生命中的灵性与智慧,错过人生中许多好的机缘与福报。

一个人如果淡泊名利,生命中的灵性与智慧就会比较丰富,就会得到人生中许多好的机缘与福报。

6、绝迹易,无行地难。

一个人走路容易,走了路不在地上留下痕迹就很难。受世人的驱遣容易伪装,受自然驱遣就很难作假。

我们每个人做事前都要三思后行,因为我们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这便是“因果”了。

7、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知道自己的处境无法改变,而安于这种处境,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这样。生活工作中必然会碰到无法逾越的困难,平静地接受现实,这便是生活中的智慧了。

8、以众小不胜为大盛。

在小问题上,不与人争胜负,在大的方面取得胜利才是值得自豪的。

为一点儿利益你争我夺,是不明智的,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看到更高远的目标,就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9、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

因为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人,必然会因为遇到困难、灾祸而互相抛弃。

因利益而生的友谊,会因利益关系的结束而结束,真正的友情,来自志同道合的人。

1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君子以义相交,他们之间的交情常常像水一样平淡;小人以利相交,他们之间的交情常常像美酒一样甘甜。

君子之间的交情虽平淡,却能保持长时间的亲近;小人之间的交情虽然甘甜,却一点也不牢固,容易断绝。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的幸福和人生成就与自身的品德以及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家哲学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的著作,给出了人类品德提升的方法和价值观。分享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下面举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第一:虚荣心带来的痛苦 如果以品牌,炒作,证书来证明一个人或某件物的价值。人们往往会被蒙骗。人们应该去发现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真正价值所在。因为虚荣心的关系,人们往往会花大价钱买性价比超低的东西。好比一个人买了一件名牌花了两千,而他去在别人面前炫耀时,别人却会认为这件衣服值两佰元。这是因为别人是以这个人的水准来横量这件衣服的。这样花大价钱不仅没得到快乐反而得到痛苦。有的人去有名的大

学校花几万学知识,只是为了证书。而在名气小的学习班可能只要几千就能够学到同样多的知识。往往学习班的老师在教授时会更用心。等毕业大学校当然有证书,可是应聘去,老板要的却是实力,那个证书就没有用了。而且如果以证书来评价一个人的水平时,往往会有一些人花钱买来假证书,滥竽充数。使很多真正有才华的人不能去发挥自己的价值。只有去掉虚荣心才能远离这些痛苦。 第二:无私的人才能成就自己 老子用天地做比喻,天地因为无私所以才长久。这个道理其实以经证实了,很多伟人就是以群众的利义为第一,所以他就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而且会名垂千史。就算老百姓,一个尊重别人,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事情的人,人际关系就不会变坏。一个喜欢帮助人的人,自然也是受人喜爱的。 第三:去掉对物质过份追求,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的成就和人生观,如果建立在以金钱数量衡量和物质享受上。就不容易树立自己发展的目标。很容易变成那种如同无头苍蝇一

道家修养之最高境界

道家修养之最高境界 人生最咼之境界,在于人之自我创造,创造之目的,在求完成其人生。循一定之规范,求得自我之正确修养,精进不已,自能达到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夫养生之道,儒、释、道三家虽各有其法门,然共同之目的,不外要人真实本分做人”,教人如何完成其完美人生”为要旨。故三家之学,首重人生修养,亦各有其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其中尤以道家之于养生更为精辟,期人人皆能由超凡入圣后,再进而能超圣入神,复进而能超神入化,与化为体,与道合一!将人类导入最高境界。惜乎芸芸众生,什九汨没于凡俗境界与功利境界中,不能解脱超越.良可慨也! 功利境界,亦可称之为凡夫境界。凡沉溺于富贵功名.与物质境界中不能超凡脱俗者,皆凡夫也。能用存养省察正心养性及克己归仁功夫,力自修养以向上者,即可由凡夫而为君子为贤人,上而超凡入圣。修养之道,在能去人欲存天理,去凡心存道心,以超脱凡夫境界(帝王卿相英雄豪杰等事功境界中人,亦皆在凡夫与君子贤人境界中)。人类大都为物尘所蔽,为名利所陷,生于斯,死于斯,代代相传,愈陷愈深,灵明尽丧,几难有人迷途知返,能毅然超脱功利境界者,深可叹也! 进而入于道德境界。主在能解脱功利境界、物质境界之束缚,尽心尽性、立德养气以修道,使气质变化,超世独立,动心起念,不堕凡俗观念中,保其本性灵根(即圣人种子),全其天真,即是圣人。

人皆有圣性,返朴还真,以存其本来赤子之心与圣性,扩而充之,上登圣境,即入于圣人境界。圣人境界之极,则天地与我为体,万物与我为一,此亦即天人合一境界(在儒家亦谈天人合一,但无天人合一之修炼法)。至此则可称为天地境界中人。 再进而入于神人境界。此即超道德境界与超圣人境界,丹道派则称之为真人境界。于超凡入圣后,继续自圣人起修,向上迈进一步,而至于超圣入神,以期神化登真。此一段功夫,除变化气质之外,尚须变化心性,其着手处,宜使人心与天心合一,人性与天性同流,全其真我之本心本性之真。在道家不但主张尽人皆可成圣人,且进而力主尽人皆可成神人。盖人人本具神性,存之养之,保之充之,炼之化之,脱其后天,返其先天,人自成神。人与神合,无人无我,无物无相,无念无意,此人神合一境界,亦可称之为超天地境界。在此境界中人。尚须超思想,超知见,超信仰,超是非善恶,超寿夭生死。宗教家之神的境界,如佛陀境界,上帝境界,莫不可归入此一境界中。 最上一乘则为造化境界,亦即超神入化境界。老子所言之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自然境界即指此。道家内观丹派,于超圣入神后,尚有超神入化一步功夫。通过内观丹田由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修至出神境界后.尚须修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功夫,粉碎虚空,与化为徒,亦即上与造物者为徒之谓。至此境界,即能变化形骸, 变化万有,变化天地;无时空,无相对,无绝对,无形相,无分别,

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学思想

“无为而治”的管理学思想 题目 在道家思想中,最为精炼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无为”。如何理解中国古代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答:我认为,“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规律,尊重人的个性,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无为”本是道家核心思想,但同样也是佛家与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中,就“无为”而言,我认为分三个阶段,企业管理者只有深入地去感悟这其中的道理,才能真正领略“无为”的思想魅力。 第一个阶段:有为而妄为阶段 在竞争无处不在的今天,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努力奋斗。很多企业在资本积累的同时,狂妄和浮躁也在急剧增加,日本的战略学家大前研一曾批判说:“我认为中国人有点急躁。”这话虽然我们不爱听,但也的确有道理。中国企业后起而勃发,希望能够尽量走捷径,但往往脱离不了“妄为”,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 中国的贫富差距虽然很大,但是中国的慈善事业很落后,“大款”们花天酒地,却不知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与比尔.盖茨、巴菲特这些世界巨富和世界最大的慈善家比起来,真是让人汗颜。我比较欣赏国美总裁黄光裕说的话,为什么要把国美继续做大做强,因为是一种责任,是国美几万名员工的生存与发展,这才是真正的企业家。 第二个阶段: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比较容易,可要“有所不为”,就需要胆量和智慧了。从“有所为”过渡到“有所不为”,这一种管理模式的转变,需要具备深刻的管理功底和领导魅力,它必须具备完善的管理基础,领导者必须具备高超的领导艺术,否则很难成功。 首先,要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 如果企业是一个被各种规则管理起来的一个系统。当你去到一个没有任何规则的地方的时候,你会意识到有规则的好处。 其次,要注意授权的节奏 授权这就如同我们放风筝一样,风筝就如同我们的下属,风是外界的环境,线就是权力。不敢放线,风筝永远飞不高;风小了,就要把线紧一紧;风大了,就松一松。要根据风的大小、方向,去逐步地授权给自己的下属。

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doc

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其思想具有独任清虚、超迈脱俗、绝礼去仁、追求返璞归真的独特气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一、道家的人生观 ⒈自然无为 道家的人生哲学是道家哲学的核心内容,就实质来讲,人生哲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与儒家不同,道家主要是通过揭示人与物即自然的统一与联系来彰显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自然”这一概念首见《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是自然而然,是事物天然的、非人为的一种状态,如十七章所谓的“百姓皆谓‘我自然’”也是这种意义:百姓在圣人之治下安居乐业,他们只知有圣人在,但没有圣人的作为,因此认为自己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所以我们说,自然便是道,不用再去寻找道了,总之,“自然”是“不用借助别人的力量,靠自身内在的作用,成为如此或者就是如此”。②老子的“自然”开创了道家乃至后世思想家思索天人关系的一个独特视角,维护“自然”,崇尚无为,反对人为,顺应自然而为便是无为。 “自然是无为的最好表征,无为是自然的必定要求”,③无为是道家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时所采用的态度与方式。清静无为是道家的重要行为法则,人们如今也越来越意识到道家的无为显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蕴藏大为的无为,因为老子之道讲究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无为就是不违反本性,不违背内在规律,顺势而趋,形似无为,实则达到无不为之良效。 ⒉贵柔主静 《老子》第五十二章提出“守柔曰强”的观点,老子认为能守柔才是真正的强者,而“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的“强”并不

道家处世之道

道家处世之道 作者:杨杰《光明日报》(2016年09月26日16版)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关于处世之道的内容。刘歆指出,人际交往是“人道之本始,纪纲之大要”,有人际交往就会思考如何交往,因而古代众多思想家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处世之道。其中,道家以站在世俗之外的心态冷眼旁观,体会俗世种种,滋生出独特的处世智慧。道家既有指导实际生活的经验性方法、技巧,也有待人接物的理论性原则、价值,更有超越实际生活、追寻心灵自由的超越性境界。但是,长期以来道家处世之道备受误解,如以老子为阴谋论,以庄子为阿Q之“精神胜利法”或避世主义。充分挖掘道家处世之道,不仅有利于探索解决中国传统思想如何适应现代的问题,也有利于现代社会人们深入传统资源寻找解决其自身面临的困境。 其一,守柔与尚雌的处世技巧。 与其他诸子哲学相比,道家最显著的特点是守柔尚雌。老子在其书中以“母”“牝”“婴儿”“水”等外表柔弱之物为道的喻体以表示其对柔弱的崇尚。对此,《吕氏春秋》总结说“老子贵柔”。不仅仅是老子,庄子在其书中以颜回之卫、叶公子高使齐、颜阖傅卫灵公太子等故事说明,面对强者的压力,弱者的生存之道是以柔弱的姿态应对;支离疏“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却因其无用之德得以在混乱的世间生存,看似柔弱的残疾人在强者环伺的世界反而能自我保存。道家坚信“柔弱胜刚强”。《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种思维常被后世误解为阴谋论。其实,这里的“欲”不应强化解读,而应弱化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即应接事务时采取低姿态,想要的结果自然而然会得到。 当代社会,为争夺更多资源、获得“成功”,多数人以力相争、崇尚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激烈竞争固然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社会成长,但同时也带来人心欲望张扬、社会短视浮躁的后果。道家守柔尚雌哲学一方面为个人提供了规避锋芒以实现目的的方法,另一方面为社会发展提供一种反思的角度与能力。 其二,节制与宽容的处世准则。 无论对自己的思虑还是欲望,道家都主张不可恣意,而要有所节制。这包括通过对外在知识追求的限制、管理权力的内收、名利欲望的节度等方法的修炼,以达到在应接他者时自己内心的安宁与祥和。老子指出“圣人为腹不为目”,即是说饮食上保证自己吃饱喝足即可,不需要满汉全席、奢侈浪费。庄子批评惠施“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因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里庄子并不是反对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而是反对仅仅追求知识、不知追求生命自身,是为“逐万物而不反”。现代人们关注科技与伦理之间的冲突,更可见庄子的先见之明。 自我节制的结果是对他者的宽容。《老子》讲“和光同尘”,《庄子》讲“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即是说在人世中,需要一种宏阔的心态对待另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他者。但这并不是说道家主张无原则的原谅,老庄对道、德有自己的坚守。只是在他们看来,人性是贵“真”的,即在不受干扰的自然而然的情形下,人性的自我发显是真诚的、良善的。因此,一个宽容社会的形成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所有人因循自我心灵的彰显,才会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当今社会有些人由于戾气严重而在处理事务时易于冲动,欲望的张扬与权力的霸道对个人人性造成伤害的同时也破坏了社会价值。以自我为中心、不知反省、不接受异己的存在是一个重要原因。以老庄之道收敛自己的性情,谨慎对待周遭的世界;既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也要接受他者的不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应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处世原则。 最后,尚和与超越的处世境界。

先秦道家价值观体系的变迁

先秦道家价值观体系的变迁 作者:周耿 中国哲学所关注的首先是人的价值实现问题。而“价值实现”通常又是通过入世与出世这一矛盾展示出来的。在冯友兰先生看来:解决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是中国哲学的精神;“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它既入世而又出世”(《中国哲学简史》)。所谓“既入世而又出世”,即“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庄子·天地》)。这一进一退反映了道家各学派价值观体系的共通结构。就道家思想学说而言,入世思想体现为政治价值观,出世思想体现为人生价值观,而政治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形上根据在于道气论。基于此,我们以“价值实现”为核心,从道气论、政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道家价值观体系的变迁。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在老子看来,万物的生成是由道和某种物质相互配合形成的,道支配着万物的生长和发展。老子主张通过以道治国、推行无为政治来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当他发现治国理想无法实现时,便选择了退隐,主张守柔不争以保身、修身。 文子、关尹作为老子后学,分别从不同角度发挥了老子学说。道与何种物质生成万物,老子并没有明说,文子把老子“物生之”中的“物”解释为“气”,从道与气两个方面探讨了人性的来源、异化及复归,并把老子之“道”下落为“理”,以“理”发挥“无为”之义,主张无为以自化、循理顺性以牧民,并从“无为”的现实性层面上,肯定了“守德”“上贤”“正法”以治国的实践价值。 作为关尹遗说,郭店简《太一生水》把水作为最初的“物”,与道“反辅”,配合而逐步生成气、阴阳二气乃至万物。“水”作为最初之“物”,从生成论上为“贵弱”这一价值原则确立了形上基础。上博简《恒先》把“物”理解为气,在肯定道在生成论中处于支配地位的同时,强

道家的价值观是什么

道家的价值观是什么 原文地址:道家的价值观是什么?作者:天河的星 道家的价值观是什么? 熊春锦 提问: 最近涉及到道家读物,对价值观有点迷茫。里面说价值观不同,判断观不一样,得出的是非对错就不一样,就像人的视角跟狗的视角肯定不一样。道家的价值观是什么,我们的状态能达到吗?我们到底应该坚持什么东西? 解答: 在价值观的取向方面,道家绝对是要打开人类智慧,智和慧同运,才能取得一个最符合自然客观规律的价值观。 这个价值观,如何才能准确捕捉呢?是否可以量化?在我的感觉当中,是可以量化的,只要把这个心脑功能结合起来。像我们现在的智能教育,全部都是主动开发我们左侧大脑的功能,而我们能够捕捉到的最佳程序和最佳方案的思维全部都储存在我们的右脑当中。 在历史上,道家曾经出现过所谓的“出世”风潮,为什么道家思想教育讲“出世”,一方面是文化认识上的误导,二方

面是思维模式的错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遵循老子的“中气以为和”,左脑的智能思维和右脑的慧性思维,中间还有一个链接。这个链接体,这条中线实际上就是平衡机制,是准确产生最佳价值观和最符合自然科学规律价值观的取准器、鉴别器。 北京有一个十几岁的小明星,叫李文彬,他自己在诵读老子五千言的过程中,就打开了两侧大脑联合产生阅读作用的功能,大脑可以呈现文字,大脑里面呈现一个屏幕,在阅读的时候已经不考虑后天智能思维,智能思维主动退在一种有之以为利的状态,而右脑功能进入了标准的无之以为用的状态,他可以现场表演,倒背五千言。 他为什么能倒背如流?不是凭借记忆,而是他的左脑思维和右脑思维达到了一种中气以为和状态,在大脑当中产生了一个屏幕。这个屏幕,就是中气以为和的指示和使用器,所有的文字都显示在上面,只要按照上面的内容去读就可以了。他还能将圆周率出口成诵,根本不用思索,人们问他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智慧,他说:其实我读起来很简单,就是按照大脑当中显示的所有文字图片顺口念下来。要我顺着念,我就顺着念;要我倒着念,我就倒着念。圆周率所有的数字都在大脑屏幕上,就像看电影一样,直接看到了。 实际上,道家的思维就是要求人们能够达到和进入这一阶段,这就是一种慧智同运的阶段。慧智共运的时候,就能准

我眼中的道家思想

我眼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并且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成长,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将就从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浅谈对其思想的理解和简要分析道家对古代以及当代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还将进一步探讨当代青年人应该从道教思想吸收哪些有益成分。 崇尚自然、清静无为是道家的主要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这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是如此。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当然,清净无为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不破坏是事物之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当然道家思想不仅仅只有清静无为这一思想。但我觉得他们的好多思想都是从清静无为衍生出来的。比如庄子强调的“逍遥”、“齐物”思想正是无为思想的体现。逍遥乃目的,齐物乃手段。我想说的是本文主要以清净无为思想及其相关思想为研究主体。 道家的这种思想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首先,从思想上来说,首先老庄思想曾经成为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超脱之道。当古代人失意于仕途、不满于政府时,也能通过对道家思想的理解找到自己的容身之所,内心得到一丝慰藉,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可以说道家思想为这些人找到了一种独特的有意义的存在方式,开阔了他们的心灵世界,使他们能够跳出尘世,看淡一切,自在逍遥地过活。道家思想可谓是古代人的心灵慰藉之所。其次,道家思想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和道教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老庄以后,道家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例如汉初的黄老之学、魏晋时期的玄学、宋明的理学,以及不断发展壮大的道教都有道家思想的影子。还有,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学产生重大影响。自从汉武帝时期的董必武吸收道家思想实行独尊儒术之后,道家思想就不断渗透于儒学。两者相互融合,成为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 从政治上来说,封建统治者将儒学与道家思想相结合,使之成为封建统治的有效手段。其中道家思想对帝王采取的政治策略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唐朝帝王李世民十分崇尚老庄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他采取的对民政策就是厉行节俭,减租减税,让人民休养生息。这当然成为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道家思想也产生过消极影响,如有的帝王以无为而治为由置国家于不顾,让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除此,道家哲学也对中国政治活动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 从文学艺术角度来说,道家文化在中国音乐、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在此只就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做些说明。古代文人创作时往往强调一种虚静状态即以超脱尘世的清净淡然心态来进行创作,这无疑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思想或将引领中国老百姓的主流价值观

道家思想或将引领中国老百姓的主流价值观 每谈到中国的主流传统思想,人们必称是儒家思想,其实不然,中国人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是道家思想。 如果让我们一句话说破儒家思想的本质的话,儒家思想的本质就是“统治阶级在占有天下稻草的基础上拥有了对稻草的分配权,进而统治阶级用稻草引诱驴子为统治阶级服务或效力”的一种思想体系。它的推广实施,只适合喜欢吃稻草的驴子,但是它并不适合喜欢吃野草或根本就没有机会吃到稻草的驴子。 历朝历代中国历史事件或人物组成的记载或编制,都来自于官方的记载,它们缺乏对老百姓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于是我们现代看到中国历史人物,多是一些被儒家思想所修订了的历史人物形象。然而在中国的民间,道家思想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正所谓“外儒内道”。 中国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不争”的思想。中国古人深深地明白,与权贵去争财富,那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鸿门宴、杯酒释兵权等兔死狗烹的故事也让老百姓看透的中国仕途的险恶。于是他们还争什么呢?于是中国道家思想的灵魂就与佛教有了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抛开执着,去遵守自然规律。 古人发现,人生“不争”也未尝不可。一个故事就说明白了“不争”生存之道的妙用。话说一日电闪雷鸣,暴风雨马上就要到来了,街头上的人们于是纷纷向前奔跑,街头顿时乱作一片,人踩人、人撞人一片嘈杂,有的人抢去了他人手中的雨伞、有的人拿起了商户家的布匹披在了身上,街头上的哭声四起顿时掩盖了风雨之声,此刻唯有小和尚不急不慢,自在悠闲的走着,当雨点落下之时,他顺势躲避到了身旁的茅舍之下。事后有人问小和尚:“你为什么不跑呢?”小和尚淡然道:“那些跑的人不是一样被雨水浇透了吗?我如果不去避雨将和他们一样,我们又有什么区别呢?更何况他们的奔跑忽略了我身旁茅舍的存在,结果茅舍被我所用。” 历史上道家思想最经典的故事也许就是《庄子击缶而歌》的故事,故事说的是,某一天庄子为了考验妻子的忠贞,假装死去了。此刻庄子发现自己的妻子嚎啕大哭,立志为庄子守寡;不过在庄子的尸体旁边为庄子守灵的还有一个男人,

道家虚静的意义

道家虚静的意义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哲学中所述“虚静”,不仅道家有所论述,而且儒、法、佛各家都有论及。如《荀子·解蔽》说:“虚壹而静”。《管子·心术》说:“天之道虚,地之道静”。《韩非子·扬权》说:“执一而静”、“虚以静后”。虚静说是先秦时期较为普遍的一种认识,涉及到人格修养、思维方式以及宇宙论和认识论等。对于后世文艺美学中虚静说的形成,这些认识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其中影响更直接、关系更密切的,还当是以老庄为主的道家虚静说。 不过,老庄讲“虚静”,首先是哲学意义上的“虚静”,是在他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基础上所讲的“虚静”。因为,中国古代哲学特别关注理想人生问题,注重人的修养在实践人生理想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儒家讲修身,并把修身扩充到整个社会,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道家也是如此,它把“道”看作整个宇宙的大和谐,其目的也是要实现其“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目标。道家认为,要达到这一目标,作为主体的人也必须是和谐的,可是现实社会中的人都被所谓的礼义道德,智慧巧利等等所污染,这就需要一种特殊的修养功夫,以把这些妨碍主体和谐的蔽障统统加以清除,恢复其原始的素朴状态。这种特殊的修养功夫,就是虚静的心态。 一虚静说的缘起 道家“虚静”的观念,源于老庄哲学,与老子所谓的“道”和庄子所谓的“天”有密切的关系。虚静说的提出,是道家对其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 道家认为,“道”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和谐境界,具体表现为无声、无形、无欲、无为,“昏昏默默”。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十四章》)。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作为万物之本的“道”,其本质特征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最大的和谐。那么,受“道”支配的人世间的一切活动,当然也必须是和谐的。只有这样,才能与“道”相合为一,无往而不和谐。但是,在道家看来,现实社会的人却是极不“和谐”的。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十八章》)他对儒家所提倡的礼乐仁义,为学修身等说法,表示了极大的蔑视,认为恰恰是这些东西悖乱了人们的心态。因此,老子主张:“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十九章》)这实际是要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章》),恢复到原始的无知无欲状态,亦即“婴儿”式的天真无邪状态。但是,事实上人们又不可能返老还童,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精神得到净化,恢复到素朴和谐的心态。所以,老子一再强调说:“载营魄报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十章》)这就是说,只有弃绝一切知识和经验,涤除一切精神上的污染,使其一尘不染,“见素抱朴”,才能“无为而无不为”,达到“道”的和谐境界。故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四十七章》)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上述观点。他认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齐物

人生哲学中的价值观

人生哲学中的价值观 让我先向大家介绍一则短篇的关于人生哲学的小故事。一个满腹经纶的作家出名后有了些财富,便开始环游世界、到处走走。他带着一些金钱及书本开始旅游。有一次他搭上了一艘船,准备海上之旅。不料半途刮起一场可怕的暴风雨,每个人都急忙抢救身上值钱的东西,作家却只拿了笔记本。一旁的人问他:“你不打算保住你的财产吗?”作家回答:“我所有的财产都在我身上了。” 当暴风雨过后,有些人因拿了过重的财物而无法逃出,而作家则幸运的活了下来,等到了另外一个城市,他便将这个冒险故事写成书。一路上他就靠着文笔才华顺利的回到家乡。[1] 这则故事说明什么呢?知识是唯一不会亏本的生产工具,一个有学问、有智慧的人懂得利用所学发挥自己的才华,改善目前的生活,帮助自己由困境中跳脱出来,并使人生充满意义及乐趣。 那么,什么是“人生哲学”?“哲学”这一词就不用特意向大家做解释了。对一般人而言,哲学是一个既抽象又空洞的词汇,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简单说,它就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那关于“人生哲学”呢?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主要探讨人生的目的、价值、思想、意义、态度等。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中有的把自己的哲学体系称为人生哲学,如存在主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一句中国名言就很好的概括了人生哲学研究的范围,即“世事”与“人情”。 至于“价值观”这一概念,现当代公认的理论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2]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集中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实际生活中,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十分复杂,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往往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的格局。然而,任何一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会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即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基本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体现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以下让我对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做简单的介绍。中国人有句口头禅,叫做“人生在世”。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抱着什么态度面对这个世界?这是人生最大,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它不以追求知识体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遍规律为最终目标,而是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理能带给我们自由,科学给予我们知识,只有哲学才会赋予我们智慧。哲学有两大领域,一个是对世界的思考,追问世界到底是什么?另一个是对人生的思考,追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因此,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炼的人生态度之学。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一则关于人生与哲学的典故便是庄周梦蝶。庄周梦见自己 [1]《西方哲学史》罗素著,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6月,第一版 [2]《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道家思想的太和境界

道家思想的太和境界 《道家思想的核心》奥妙精深,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道家思想的精华》在生活中点滴渗透,逐步成为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道家思想自春秋时期老子提出,便在华夏大地流传甚广,不断被人们应用于生活的各个层面。 何为《道家思想太和境界》?这可以从儒家孟子的言论中得到答案。《孟子》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太和”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都呈和谐状态。最高形式的和是太和,太和境界指的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是天地之间的大美,好比众多乐器奏出的唯美和声。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为名为利争夺不休,人心唯危。如若能在众人之间找寻一条治心之路,让众人和谐共处。人心和谐达到了最高的“和”,即天与人,人与地及人与人的和谐,也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 道家思想的太和境界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指的是崇尚自然,主张顺应自然的变化,使物质保持其天然的本性。古人先贤将寻找和谐的努力称为“致中和”。遵循着致中和的方向,先人们将“和”的理念推行到教化人心。教化人心是令历代管理者最为犯难的难题。由此可见,道家思想在政治领域上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道家思想中的太和境界不仅应用于历代君主,在现当代的政治企业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执政与管理相同,管理企业的最高境界亦是太和。中国化管理的实质就是和谐管理之道。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其实就是太和管理哲学的实践。构建和谐社会即使企业,员工、社会及自然达到和谐统一。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深厚的道家思想和精湛的道家文化。道家思想讲究诸事顺应自然天道,追求“天人合一”的太和境界。道家思想中精粹的养生哲学,在历史的流淌中其清香静静地沁润心田和肺腑,历尽千年沧桑,以其丰厚的底蕴擦亮现代人的双眼,让人类的心灵在宁静中空明,让精神在空明中升华、进化,与大自然融合交汇。道家思想的太和境界,得一“和”字,便可洞察万物、思入风云,在沉沉浮浮中自我把控,享自由安宁。 文章摘自:简单购-中国谢谢阅读

道家抱朴守真价值观的心理保健意义

[编者按]如何提高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的疗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道德培育?这是当今社会人们所深切关注的课题。在实践中,人们日益认识到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价值观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心理调适与道德调节的互动关系。中国儒释道诸家皆重视修身养性,其人生价值观中蕴含着丰富的健心疗心智慧。我校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在与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杨德森、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林安梧等海内外著名专家共同合作的基础上,召开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与健心、疗心0学术研讨会。本刊特邀请与会专家就此展开笔谈,以期引起各方面人士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以推动伦理学与心理治疗、心理辅导学的交叉与互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融通与对话。 中国传统人生价值观与健心疗心笔谈 道家抱朴守真价值观 的心理保健意义 吕锡琛X 在心理治疗和道德培育的实践中,人们日益认识到,不少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价值观的偏差、人生意义的失落有密切关系;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仅使道德扭曲,更会导致精神空虚、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告诫人们:/价值观的丧失是我们时代的最终痼疾0。奥地利著名精神医学家弗兰克也强调,心理医生要帮患者克服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可见,道德矫治与心理调节必须双管齐下,心理治疗不能回避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问题。 价值观的核心是要回答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道家将体悟大道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目标,而道的特性是/朴0,/道常无名,朴0(5老子6第三十二章),故抱朴守真乃成为道家价值观的核心内容。/真0、/朴0即未经雕凿的自然状态,也即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本质和规定性。针对当时世风薄的社会现状,5老子6追求/复归于朴0,/见素抱朴0,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独特本性,纯朴而真实地立身处世才是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大丈夫:/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0。从这一价值目标出发,道家强调人各有性,因性而为,各尽其宜:/大小修短各得其所宜0(5淮南子主术训6),/性之所能,不得不为也;性所不能,不得强为0(郭象:5庄子外物注6)。在道家看来,世俗的尊卑贵贱并不足介怀,每一个人只要认识并发挥了自己的/真性0,根据自己的本性和才能来做事,尽自己之职分,也就获得了人生的意义。 仁义礼等道德规范必须以人的内在生命之源为基础,而不能违逆人的本然之性,否则,仁义道德就会沦为/利仁义0的谋私之工具,被/廉贪者0所利用,甚至使人/失其常然0,扭曲本性;而一味以外在的声名利禄和浮华奢耻之享乐作为人生的价值目标,为此而巧诈欺骗,煞费苦心,则不仅有损于社会和他人,更会使自己陷于患得患失、焦虑不安、猜疑惶恐等不良心理状态之中。 道家还认识到持守自然本性与社会角色的内在冲突,道家后继者魏晋玄学家还试图协调这种冲突,寻求个体的社会化与非社会化的辩证统一,实现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辩证统一。王弼认为,应该顺应真朴之道来制定行为规范,让社会成员各尽其性、各正其职:/载之以大道,镇之以无名,则物无所尚,志无所营。各任其贞事,用其诚,则仁德厚焉,行义正焉,礼敬清焉。0(王弼:5老子注6第三十八章注)因此,仁义礼等道德规范不应是外在的强制,而是行为主体在具体道德环境中由内在的真朴之性而发出的道德行为,是依顺真朴之性而作出的道德选择,是人们安顿身心、协调人我的内在需求。它启示人们,制定道德规范必须顺应自然人性,践履道德规范也应出自/各任其贞事0的内在需要,故出于冀利望誉的动机或者迫于外界的压力而/做0出来的仁义之举只能导致道德虚伪。如果不能发自内心地去体验道德情感,培养道德品质,仅仅将道德行为作为粉饰自我的面具和油彩,或者在人际交往中虚伪欺诈,不讲诚信,都是有害于心理健康的。 临床经验也证明,虚伪狡诈,好用机心,或者不能尊重和保持自己的本性,脱离自身的条件追求过高目标,凡事皆求完美,往往是产生焦虑、烦恼、后悔等不良情绪,造成人格的分裂,甚至导致精神衰弱症、精神不正常或精神错乱的根源;而对于世俗的功利或感官享乐的无度追求,对于社会角色的过度认同,往往也使人矫情曲性,失去本真之 29 2002年第6期现代大学教育 X作者简介:吕锡琛,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教授。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摘要]“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道家伦理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无为”是追求一种精神境界,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精神自由境界。 [关键词]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和谐社会天地精神 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无为”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道家伦理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无为”是追求一种精神境界,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精神自由境界。 一、老庄对“无为”的论述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是老子五千言讲的主要问题。天地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

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便必须也依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老子认为做学问要每天的增加知识,而体道则要每天削减私欲,中的寓言“庖丁解牛”里为梁惠王宰牛的厨师,他手起刀落,一招一式,就像和着音乐节拍跳舞一样,而且游刃有余,干净利索。梁惠王连连称赞,不解其技艺为何如此高超。厨师讲了一大通道理,究其解牛秘诀只是八个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也就是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的实质在于:反对违背人的本性和违背自然法则的肆意妄为。其宗旨在于,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无为”在个人修身上的意义 在个人修身上老子提倡自然“无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八章》),无为就是不争,不争便能取胜而又没有祸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四十六章》),“无为”就是知足,知止,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老子认为“无为”便是无私,

儒家 道家 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上海交通大学陈昊闻 摘要:作为先秦时代的三大主要思想代表,儒家道家和法家在对管理的理解上有所不同。本文简要介绍了三家的思想内容及其在管理学上的体现,并横向进行比较,来探究先秦时期几种主流观点对管理学的理解。 关键词: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根源可追溯到周朝,在先秦时期孔子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使其在几千年来不断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在儒家的思想中,其基本精神是人性本善论,儒家讲究以人为中心,讲究以德服人,讲究以教化为手段,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儒家思想强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其目标: 1.政治与伦理合一的思想 儒家思想中,人不仅是根据个人行为利益最大化来制定决策,而是在复杂的2价值取向下进行综合的评判和抉择的个体,即人不仅仅是作为经济人,而更是作为社会人的存在。根据这一点,儒家曾数次被统治者奉为全社会共同文化的价值取向。统治者们希望通过儒家的这一思想的宣传,来创建一个全社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准则,来保证所统治的社会秩序稳定和正常运转。儒家也确实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的官员以及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推动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平稳发展。 2.礼的思想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不仅仅代表了礼仪,典礼的意思,还代表了一种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思想。孔子认为,庄重的礼仪会使人虔诚,有所敬畏,所以制定了包括祭天祭祖,节庆婚丧等各类活动的及其详尽的礼仪流程,来规范各个不同角色的行为,达到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目的。从这一点来说,礼可以看作是儒家体现其核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贯彻其思想的一种工具。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儒家看来,平天下要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只有每个人修身养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会有秩序,天下也才能长治久安。这个思想也体现了儒家认为个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体现其对人的关注。儒家认为,构成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需要从个人这个基本元素入手。只有使每个人都自发地遵守其制定的秩序,才能更深刻的在国家层面贯彻其理念,最终达到用儒家理念治国的目的。 二,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道家思想的主旨,基本上是以“道”为中心的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所谓的道,其实就是一种支配世间一切事物活动的基本规律。道家认为应该自发的遵从这种规律,根据自身对道这个观念的理解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动。道家的思想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体现: 1.无为而治 人们往往会误解道家“无为而治”的内涵,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无作为观点。其实道家无为而治的真正内涵,是不做出有违自然规律的事,在最大程度上主动顺应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这一角度来说,道家的无为而治其实是一种积极的思想。 2.戒除干涉的思想 道家认为,人与人有着差异性,所以很难有一种绝对的规范可以治理所有的人。因此治理过程中既不能施力过猛,又不能太过宽松,在对待任何事物时都应该顺应自然,顺应人情和天理,应戒除任何极端的举措。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7公管1班崔惜舜 20173216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于《老子》,应在中国或是华夏子孙,炎黄后代口口中流传。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曾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常说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更有人以为:中国根蒂全在道教。 在诸多影视作品、志怪小说、远古传奇中都有着关于道家的各种描述,如“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封神榜》、黄巾军张角的传于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道家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蓬勃发展,潜移默化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要说道,又不得不说老庄。老子被誉为道家祖师,写出《道德经》的皇皇巨著,其思想主要存于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叫道生万物。这个思想,是为我们中国人,当然也是为世界人,提供了一个解释宇宙的框架。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顺服自然。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治理国家,各个方面提供了一个根本的准则,根本的原则。第三,就是相反相成。我们也用四个字来总结,相反相成。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事物的基本法则。第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持盈,盈是盈满,把这杯慢慢的水端在手上这

个叫持盈,持就是把持,持盈守缺以柔克刚。第四个方面可以用这八个字来总结,后面四个字也行,就是以柔克刚。而庄子则是继老子后道家中集大成者“而且是使道家真正成为了一个家派与儒墨鼎足而三的一个人。”《庄子》其书,以落天外的构思,意深旨远的寓言,曼妙朦胧的情致,与天地万物共舞的神采,渊深海涵的襟抱,使其受到了后世文人毫不吝啬的称誉:“其言汪洋自恣”, “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在我的体会中他的文章主要体现了他的生死观,名利观和道德观。 对于我而言,听了关于于丹对庄子的解读,了解了庄子的世界观和生死观,发现他的思想,是我们这些羡慕田园生活、渴望内心宁静的现代人无比向往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他对许由说:“日月都出来了,可火炬没有熄灭,对于光亮而言,不是太难堪了吗?应时的雨已经降临,可浇灌还在进行,对于润泽而言,浇水不是多余的吗?如果立先生为天下之主,那么天下定然太平;而今我还身居其位,这不是多余的吗?请让我将天下交给你。”肯将天子之位出让,尧乃是一片公心;也是以天下苍生为念,日月可鉴。但许由不这么认为,他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太平了,还要叫我来接替你,难道我是为了虚名吗?回去吧,君王,天下对我来说没有好处。”

中国儒家 道家 佛家人生境界思想内容 划分标准的比较与启示

中国儒家、道家、佛家 人生境界、思想内容、划分标准的比较与启示 儒家: 儒家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四个字,入世、治世。儒家宣扬的是为人处世之道,全面描述了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其讲究持重、勤谨以及自省、中庸,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成为社会精英,利用自己的学识,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讲,儒家学说是三大学说中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学说,而其也是保持现有社会结构的基础上,最能巩固统治者地位的学说,所以我国封建时期都以儒家思想为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这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也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中庸之道,为告诉人们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合理点维持各方面的平衡。儒家文化总的来说是一种进取文化。 道家: 道家的思想精髓在于,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家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其告诉了人们返本归真的途径,启迪人们如何认识天地、自然、宇宙、社会和自身。

道家不注重世俗的家庭美满与功成名就,而侧重个人的生命状态,崇尚个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宗教,道家最能体现出西方的自然哲学与东方的人文哲学之间的不同。包括治理国家,道家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佛家: 佛家的主要思想为: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入世,也出世。入世,是为了挽救苍生;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真谛,脱离苦海。佛教的特点为“戒、定、慧”,其提倡戒欲行善,并且信三世、信六道、信善恶相报。佛家力在帮助世人在世间摆脱种种烦恼,增加福慧,其也力求解释世外,帮助世人在离开世间时也能通悟与解脱。 佛家是唯心主义的一种代表,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从这里来说,因果轮回是佛教强制人们戒欲行善的一种重要枷锁,也是佛教进行思想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所以有“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通过比较与统一可以总结出我国传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