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案例:纪连海: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

案例:纪连海: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

案例:纪连海: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
案例:纪连海: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

案例:纪连海: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了解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体验探究文物是感知和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及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献资料,初步学会用文献资料与文物资料相互印证的方法,认识宋朝是我国古代继隋唐之后经济和文化科技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朝代。

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与探究,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体悟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认识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树立保护文物、保护历史遗迹的意识。

教学课时:l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的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从《清明上河图》这类文物中提取、考证历史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向学生发放《清明上河图》复印件。

教师导入新课:北宋晚期即徽宗时期的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历史风俗画。提到这幅画,同学们会说:太熟悉了。是的,现在以《清明上河图》为装饰的产品有很多,如以《清明上河图》为背景的家具、扑克、火花等等(课件演示:家具、扑克、火花上的《清明上河图》,图1~3,图片详见附件中的课件,下同。)。

师:说实话,《清明上河图》这件文物真的是非常伟大。整幅图就像一部

百科全书,如果要研究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船舶制造、桥梁建造等,都需要借助这幅图,例如研究数学史,图中的一个场景就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算盘,提供了珍贵资料。同学们请看发给你们的《清明上河图》的第一页(图4),这里有一个开药铺的赵太丞家。就在这家药铺的柜台上面,有一把15档的穿档算盘(课件演示:算盘)。经过放大可看出,算盘中有一道横梁把珠统分为上下两部分(穿档),15串算珠内贯直柱(“档”),基本与现代算盘无异。这可能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算盘了。

下面咱们再看看图中的这条船(课件演示:船,图5)。从这条船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船舶发展的许多技术成就。仔细看,船板上有一排钉子。这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连接工艺,叫钉接榫合,即船板使用长钉连接,钉是从船壳外向里钉进。这项技术在唐朝已得到应用,1960年和1973年江苏出土的两艘唐代木船上都使用了穿插铁钉的搭接技术,发展至宋代,这项技术更加成熟。而那时欧洲国家的船板仍用皮条和绳索绑扎,还不会用钉榫连接。这印证了宋朝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这是《清明上河图》与船舶建造学关系的重要一例。

好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课件演示:本课课题)。

新课讲授

师:说到城市经济,我就想起了一个词:“坊市”。“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这在学习唐都长安时大家了解过(课件演示:唐朝的坊市,图6),想必我们西安的同学都不陌生。那我的问题就出来啦:关于唐朝的“坊”和“市”,你们知道的有哪些呢?哪位同学先来说说“坊”?

生:唐朝的居民区分为大小不等的114个“坊”,其中面积最小的坊只开一个坊门,而积居中的坊东、西各有一个坊门,面积最大的坊是在东、南、西、北都开有一个坊门。每个坊两个相对的坊门之间连接有道路,是坊内的主要街道,大坊的坊门间是两条相互交叉的十字街。坊内这条横街和十字街以外的街道,称为“巷”或“曲”。“坊”与“坊”之间,“坊”与“市”之间,都要用高大的“坊墙”或“市墙”隔开。

师:说得很具体。这使我想起了西安的钟鼓楼。钟和鼓原本都是乐器,以后逐渐用于报时,钟鼓楼(课件演示:西安钟鼓楼,图7)即成为报时建筑。唐长安就对居民生活实行严格的晨钟暮鼓制度。每天早起鸣钟,各坊坊门随着城门同时开启,百姓可以上街活动;每天日落鼓响,各坊坊门随着城门同时关闭,实行宵禁,禁止行人上街。违者称为“犯夜”,要受拘禁。同样,市的聚散也依鼓钲而行,根据《唐六典》记载(课件演示:材料一):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下面,哪位同学再来说说“市”?

生:唐朝主要有“东市”和“西市”两个商业区。两市的四面都设有高大的“市墙”,与周边的“坊”隔开。市墙四面设门,由司市掌管锁钥。市内,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按照同类而聚的原则进行商业活动。

师:也就是说,你若是个唐朝商人,想要在都城长安经商,那就必须在政府规定的时间、选择政府规定的地域,摆上一个固定的摊位,出售政府批准的商品。这不由使我们联想到《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景象。可见唐朝的“市”还保留了些许汉代“市”的影子。

师: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坊市制度,其实质是一种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城市生活加以限制的封闭型管理体制,它的最大作用莫过于创设了一个封闭的法治的

城市商业空间。所以,(课件演示:材料二、三)唐人一方面赞叹“长安大道横九天”的浩荡之势;另一方面又感慨长安城是“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过细、过死的管理,已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到了北宋,上述这些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观察《清明上河图》(图8)后回答这一问题。

生:第一,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坊墙”或“市墙”都没有了,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课件演示:住宅和商铺混居,图8)。第二,东京城内的店铺大都临街开设。也就是说,东京城内的坊区和市区,不再“泾渭分明”(课件演示:北宋东京城布局示意图,图9)。

师:是的,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坊墙”或“市墙”均被拆毁,坊市的界限不复存在了。空间限制既被打破,那对坊市的时间限制呢?根据宋敏求《春明退朝录》中记载(课件演示:材料四)的“二纪以来,不闻钟鼓之声”看,宋神宗时已有二三十年(1 2年为一纪)没有敲钟击鼓了,可见各项管制是在H益松弛,这点在下面还要详细提到。那么,替代“坊市”制度的是什么呢?就是“街市”制度:城市中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并逐渐连成一片,居民众多的小巷不再相互隔离而直通大街,从而使大街小巷的畅通结构取代了旧有的封闭结构。(课件演示板书:1.经营场所:街市制代替坊市制)

师:我们再仔细看看《清明上河图》的第一页(图10、11),与前代相比,宋代的“街市”还有什么变化呢?

生:(自由回答)。

师: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商店的铺面上都有用于招徕顾客的招牌和幌子。招牌最初是一种无字的布帘,以后帘上逐渐题了店铺名号,继而又被题了文字的

木牌代替,多用以指示店铺的名称和字号,也可称为牌匾。“幌子”原指窗帘、帷幔,古时酒店用布旗招徕顾客,所以酒旗也称“幌子”。后来加以引申,凡商店门面上展示的标志,统称为“幌子”,主要表示经营商品的类别或不同的服务项目,也就是行标。商店一般多用实物、装载实物的工具或实物模型做“幌子”,也有以灯具、旗帘和文字牌匾为幌子的。你们从《清明上河图》中看到了哪些招牌和幌子呢?

师生共同查找:《清明上河图》第一页上图左侧(图10)中街路北“赵太丞家”两侧有落地的招牌广告,西面“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东面“大口中丸口肠胃口”,“五劳七伤口口口”;街南有挂着“解”字的当铺,还有“李家输卖门”“久住王员外家口”等老字号;再往北一点还有“杨家应症”“王家口明疋帛铺”“梅大夫往风”“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铺”等。《清明上河图》第一页上图右侧(图11)是写着“香茶”字样的茶肆,在桌案上摆放着茶具;茶肆隔壁挂着“正店”招牌,再往西是“孙羊店”(课件演示:相关图片)。

师:据统计,除景物的遮挡外,图中有商家设置的广告招牌23处,广告旗帜10面,灯箱广告4块,大型广告装饰彩楼、欢门5座。北宋城市经济中广告文化的发达由此可见一斑。商家用招牌和“幌子”做广告的策略,具体源于何时,并无统一说法,但从唐代陆龟蒙“小炉低幌还遮掩,酒滴灰香似去年”的诗句来看,不晚于唐代,招牌和“幌子”已经出现。但如此的普及,还是北宋以后的事情。而这也是北宋城市经济与汉唐相比,在经营手段方面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课件演示板书:2.经营手段:招牌幌子大行其道)

师: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正店”两字旁边,大门上面的是什么呢?

生:两个灯箱广告。(课件演示:灯箱)

师:刚才说到《清明上河图》中有灯箱广告4块,其中就有这两块(图11)。问题在于:你做广告就得了,为什么非得采用灯箱的形式呢?换句话说,这灯箱是干什么用的呢?

生:应该是店主人为在夜间招徕顾客用的。

师:很对,这可以说就是夜市广告。由此,我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北宋城市经济中,市的营业时间问题。在北宋以前,夜市往往为官府所严禁。人宋后,东京城夜市日益兴旺,政府亦不再禁止。《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记载了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对开封府所下的诏令(课件演示:材料五):“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自此以后,夜市不断发展,宋徽宗年间尤盛。可以说,夜间商业活动的出现,表明了东京城市商业贸易活动的活跃,同时,城市长期以来作为政治、军事中心而实行的严格时间管理制度,到这时由于经济因素的增强而渐渐松懈,反映出大都市经济中心地位的上升。(课件演示板书:3.经营时间:夜市开始兴盛)

师:大家再仔细看发的《清明上河图》前两页,并结合以下这段材料(课件演示:材料六),我们来继续讨论北宋“市”的经营时间,除了正常的日市和刚才说过的夜市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市”呢?

材料六:“(开封城)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东京梦华录》卷三,“天晓诸人入市”条

生:还有早市。

师:这样看来,在北宋的东京,一天24小时,几乎是时时刻刻都有市。相

较之下,北宋这种时间限制打破后城市经济的活跃程度,隋唐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师:下面,哪位同学再来说说在这段材料里,市场内都卖什么呢?

生:卖酒、粥饭点心、洗面水、汤、茶、药等。

师:在刚才这段材料中,你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卖什么的啊?

生:卖洗面水的。

师:这就可以从中看出服务性行业的勃兴。

传统商业一般买卖的是普通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而到了北宋时期,商业有了巨大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服务性行业的勃兴上。所谓服务性行业,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在中国古代,服务性行业主要包括饮食业、旅店业、医药业、茶坊和浴堂业、仓储租赁业以及字画装裱业等。下面,我们先来说说饮食业。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有一“孙家正店”(课件演示:孙家正店,图11)。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酒楼接待的应该是些什么人呢?证据有哪些?

生:“孙家正店”接待的应该是京城中有势有财的上层社会人士。证据:门上彩楼欢门精致,表明酒家规模大,装修豪华。门口人流熙熙攘攘,停有许多车马,楼上高朋满座。不远处两乘有侍女跟随的暖轿款款而来,侍女非普通百姓家所有,而且轿子在当时也是为权贵所有的交通工具。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证据也比较有力。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述,汴京御街上的饮食店中,经营正规的称为“正店”,一般官僚、贵族才吃在“正店”。那普通百姓宴请宾朋应该在哪里呢?请看《清明上河图》第二页上图(图12)城外汴河上虹桥南岸的“十干脚店”(课件演示:十干脚店)。脚店一般是指正店以外的小型酒店,这家店规模虽不能与“孙家正店”相比,但也是宾客满座。这才是普通百姓宴请宾朋的地方。

师:人食五谷杂粮,哪能不得病呢?接下来,我们就该说到医药业了。医药业是比较常见的一个服务性行业。请观察《清明上河图》第一页上图左侧(图lO),看看这几家药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是彼此相隔遥远呢?还是相对比邻而居呢?(课件演示:药铺)

生:当然是相对比邻而居啊!一进城就是“赵太丞家”,不远处是“刘大夫家”,“刘大夫家”斜对面就是“梅大夫家”,“梅大夫家”旁边还有“杨大夫家”。

师:在对“市”的管制日益松弛之下,众多药铺仍选择比邻而居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说明当时的商业竞争非常激烈。

师:众多药铺比邻而居,类似今天的商业一条街+同行间既有竞争、有比较,又形成了一定规模,在优胜劣汰中发展的更加成熟,这正是经营理念的变化使然。因此,这种现象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繁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

师:接下来,就该说到旅店业了。住店嘛,可以到图中的这家“久住王员外家”(课件演示:久住王员外家,图10)。在当时的东京城内,这样的旅馆、客店多达两万余间。说到这里,我有几个问题需要与大家共同探讨。第一问题:东京城内有这么多的旅馆和客店,看来流动人口是蛮多的啊。你能运用相关资料算算徽宗年间的东京城总共有多少人吗?

生:(自由发言)。

师: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开封府,崇宁(1102—1106年)户二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七,口四十四万二千九百四十。”如果再加上没有户籍的流动人口,以及官府机构和几十万军队,人口应该有百余万。要知道,在同一时期,欧洲最大的城市──伦敦,只有四、五万人。人口数量如此之大,服务行业不发达行吗?

(课件演示板书:4.经营理念:服务性行业勃兴)

师:第二个问题:这么多的流动人口,这么繁荣的买卖,人们交易的时候,所使用什么形式的货币呢?

生:铜钱、金银和纸币。

师:铜钱、金银和纸币都可能使用,不过《清明上河图》中没有反映出来而已。第三个问题:这么多的流动人口,都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来的呢?大家从图中(图13、14)找找看。

生:乘坐各种畜力、畜力车,还有轿子等,也有乘船来的(课件演示:陆上交通工具、水上交通工具)。

师:轿子,古称“舆轿”“肩舆”“腰舆”,北宋开始称为“轿子”。大致有不上帷子的凉轿和上帷子的暖轿两种。它最早是供人们行山路而用的交通工具,后来又演变为皇室贵族在平原或宫苑内的代步工具。北宋中期以前,轿子是不允许普通百姓乘坐的,南宋以后,普通百姓乘坐轿子的逐渐多了起来。这也是宋代社会的进步的一个表现。图中还出现了骆驼队,这能反映出什么问题呢?

生:骆驼是西北地区的动物,出现在中原,说明当时北宋虽然与辽、夏等处于对峙状态,但中原地区与西北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仍在进行(课件演示:北宋、辽、西夏形势图)。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在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经济交往仍是促进中华民族融合的重要因素。即使政权分立和对峙,民间的商贸交流仍在继续,这也是北宋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当时东京城的客商不仅来自西北地区,还有更遥远的呐。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下面这段材料说的是什么事情?(课件演示:材料七)

“夫一赐乐业(以色列的古译音),立教祖师,阿无罗汉(亚伯拉罕),乃盘古阿耽十九代孙也。……出白天竺,奉命而来。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聂、金、张、左、白,七十姓等,进贡西洋布于宋。帝日:‘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

──《重建清真寺记》

生:(自由发言)。

师:这块立于明代中期(1489年)的石碑,实际上说的是“重建犹太教会堂”。它记载了北宋初年的一件事情:若干犹太人不远万里(白天竺,即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来到东京,并留了下来。这段史料证明了在北宋的东京,不但有很多来自祖国各地的商人,也有来自异域他乡的商人。据说到现在,开封一带还有一些当年来华的犹太人的后裔。

师:东京城如此繁华,人口又这么多,按今天的话来说,绝对是个消费型城市。第四个问题:这么多人口,每天要消费多少粮食啊?这么多粮食都是从哪儿弄来的呢?

生:(自由发言)。

师:粮食主要出自北宋的农业发达地区──东南地区。下面就该说说这东南地区来的舟船了。在全幅《清明上河图》中,各种舟船一共有二十多艘。大家可以看发的《清明上河图》的第二、三页(图5、14),舟船规模很大,既有客船,也有货船。货船大多数运输的是各地运往东京的物资,不少就是来自东南地区的运粮船。说到这里,我们还需提一下这条舟船往来的汴河。开封的另一个称法是“汴粱”,“汴”就指流经开封的汴水——原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的第二段──通济渠的一部分,是江淮物资通往东京的主要运输线。(课件演示:北宋时通东京各运

河图,图1 5)下面我们来看一段相关材料(课件演示:材料八):材料八:北宋时期汴水运输量一览表

年代汴水运输量材料来源宋太宗太平兴国六

年(公元981年) 4000000石

马端临:《文献通

考·国州考三·漕运》

宋太宗至道初年

(公元995年) 5800000右

马端临:《文献通

考·国用考三·漕运》

宋仁宗时

(公元1023年~1063

年) 8000000石

《宋史》卷三三

《孙长卿传》

师:从图中、表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当时汴河运输的发达。《清明上河图》整个画卷的三分之一还多的篇幅,画的就是这条汴水,正是当年繁忙景象的真实反映。而当年的东京城也因水陆交通发达,各地商人云集,其繁华景象被后人称为:八方辐辏。(课件演示板书:5.经营活动:八方辐辏)

师: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中看到城外的这座虹桥(图14),它的跨度很大(课件演示:虹桥)。这主要是为了通船的方便。在画面中,虹桥上两边有一些房子,可能是做什么用的呢?

生:供行人躲避风雨。

师:也就是现在江南很多地区仍然有的风雨桥。

生:也可能用于居住。

师:居住?什么人在这里居住?

生:只能是商人。居住和售货两用。

师: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我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词:“草市”。在宋代,紧

临州县城郭发展起来的新的商业市区被称为“草市”。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有些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这就形成了草市。而《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虹桥上两边的房屋,就是草市的前身。大家看虹桥这一带,居民稠密,商铺林立,交易繁盛,与东京城内的坊市街区并无区别。草市的发展表明,宋代城市的商业贸易已经打破了城郭的限制,发展到城郭以外的地区。此外,农村中还有定期开放的小市。这种小市,北方称集市,南方叫圩场。这些集市和圩场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成为城市经济的延伸。南宋以后,由小市发展起来的市镇中,最著名的有汉口、佛山、朱仙、景德。

师:看来,北宋东京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对城市周围的农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所需劳动力和商品数量的增加,农民大量涌人城市,与城市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课件演示板书:6.经营地域:“草市”蓬起)。

师:我们继续观察《清明上河图》第三页的右下角(图16),能够看到什么有关北宋城市经济发展所带来影响的有效信息呢?(课件演示:脚夫) 生:画有几家茅舍,两个脚夫赶着五头毛驴向城市走来。

师:这两个脚夫赶着的毛驴身上,驮着什么东西呢?

生:(自由回答)。

师:应该是东京城内居民用的炭。这两个脚夫可能就是“卖炭翁”了。北宋城市经济发展对农业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城市的需求带动了农村生产的变化,甚至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农作物的种植结构。离城不远的农村,商业性经济作物──茶叶、蚕桑、水果、水产品等的种植和养殖面积逐渐扩大。

师: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中还可以看到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说反映东京城居民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情况的“瓦子”“勾栏”等,这些也是北宋城市经济发展带

来的影响。

师:好啦,我们这节课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探究,以及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解读,了解和认识了北宋城市经济发展繁荣的状况,诸如(课件演示:板书):经营场所:街市制代替坊市制;经营手段:招牌幌子大行其道;经营时间:夜市开始兴盛;经营理念:服务性行业勃兴;经营活动:八方辐辏;经营地域:“草市”蓬起。同时,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中发掘出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历史信息,进一步体会到这一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师:今天这节课讲的是开封的事情,咱们西安也是著名的古都,我听说在明清时期,西安大雁塔下面有个非常发达的集市。同学们能不能尝试着也找到一些相关的资料,来探究一下当时的都市经济状况呢?(课件演示:大雁塔)这就是我留给大家的作业吧。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学设计)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 2-2-5 描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情景和事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二)教学目标 1、知道区域经济交流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宋代的市镇经济。 2、感知和体会宋代城市生活风貌,了解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 3、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体验探究文物是感知和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及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辉煌成就的自豪感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北宋都市生活。 难点:探究北宋城市经济。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拆字游戏:“城”。 师:“城”字拆开,就是一个人,拿着戈,躲在土后面。在干什么? 生:防御入侵。 师:这是一种什么功能? 生:军事功能。 师:保护里面的什么人? 生:统治阶级。 师:很好。从“城”字的构成来看,蕴含了古代城市的重要功能是什么? 生:军事功能和政治功能。 播放《清明上河图》 生:北宋东京城市。 师:城市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进入文明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于现代城市的繁华,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穿梭时空回到古代,看看古代城市的都市生活。 出示课题: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二)新课讲授 师:下面,我们把时光拉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以我们熟悉的长安城为例,看看传统城市是怎样的. (出示唐长安平面图)出示文字资料:唐都长安实行宵禁,只有白昼市场,而且时间仅限于下午半天。每天中午打鼓表示开市,傍晚敲钲关门。 问:根据这幅平面图和文字介绍,你可以推测唐长安的哪些信息? 生:坊市界限严格,商业活动受区域.时间限制。 师:也就是说,你若是个唐朝商人,想要在都城长安经商,那就必须在政府规定的时间、选择政府规定的地域,摆上一个固定的摊位,出售政府批准的商品。这让我想到了《木兰辞》中的一句话:“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问:为什么唐朝的统治者要制定这样的政策? 生:方便管理 问:说明在唐朝统治者眼里,什么功能比较突出?

2021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精选试题)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1、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 2、扩散型城市化 3、就地型城市化 4、超前城市化 5、城市现代化 6、SOD 7、TOD 8、城市经营 9、住宅市场 10、住宅供给

11、住宅存量 12、住宅需求 13、“熟地” 14、“生地” 15、智能城市 16、划分城市的标准主要有:()、()、()、职业和产业构成的标准。 17、我国大陆地区的城市按照行政级别划分可以分成:()、副省级市、()、县级市和建制镇五个层次。 18、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在《美国城市的职能分类》将城市分为7类:()、混合城市、()、运输业城市、()、大学城市、()。 19、美国经济学家()在其1973年发表的《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即前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20、()年初,美国城市率先提出兴建“()”。 21、美国未来学家()于1980年出版了《第三次浪潮》 22、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着:()、工业化的中坚推动和()。 23、工业化的特殊经济本性包括:“()”、“()”和“()”三项原则。 24、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和()。 25、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将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轨迹概括为一条被拉平的()曲线。 26、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阶段;30-70%为()阶段;70%以上为()阶段。 27、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在()以前为史前阶段;()为起步阶段;()为加速阶段;()为基本实现阶段;()为高度发达阶段;()以后为自我完善阶段。 28、城市化主要有()、()和就地型城市化三种基本形式。

工程经济案例分析

建设某化学纤维厂项目的经济评价 一.概述 某化学纤维厂是新建项目。该项目经济评价是在可行性研究完成市场需求预测、生产规模、工艺技术方案、原材料、燃料及动力的供应、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环境保护、工厂组织和劳动定员以及项目实施规划诸方面进行研究论证和多方案比较后,确定了最佳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 项目生产国内外市场均较紧俏的某种化纤N产品。这种产品是纺织品不可缺少的原料,国内市场供不应求,每年需要一定数量的进口,项目投产后可以以产顶进。 该项目的主要技术和设备拟从国外引进。 厂址位于城市近郊,占用一般农田250亩,靠近铁路、公路、码头,交通运输方便。靠近主要原料和燃料产地,供应有保证。水、电供应可靠。 该项目主要设施包括主生产车间、与工艺生产相适应的辅助生产设施、公用工程以及有关的生产管理、生活福利等设施。 二.基础数据 (一)生产规模和产品方案 生产规模为年产2.3万吨N产品。生产方案为棉型及毛型两种,以棉型为主。 (二)实施进度 项目拟三年建成,第四年投产,当年生产负荷达到设计能力的70%,第五年达到90%,第六年达到100%。生产期按照15年计算,计算期为18年。 (三)总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1.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1)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及依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是依据1988年纺织工业部颁发的《纺织工业工程建设概预算编制方法及规定》进行编制的。引进设备价格的计算参照外商公司的报价。国内配套投资在建设期内根据国家规定考虑了涨价因素,即将分年投资额按年递增率6%计算到建设期末。固定资产投资估算额为42542万元,其中外币为3454万美元。外汇按国家外汇管理局1992年6月公布的外汇牌价1美元=5.48元人民币计算。 (2)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估算,按国家规定本项目投资方向调节税税率为5%,投资方向调节税估算值为2127万元。 (3)建设期利息估算为4319万元,其中外汇469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见附表1。 2.流动资金估算 按分项详细估算法估算流动资金,估算总额为7084万元。流动资金估算见附表2。 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 =42542+2127+4319+7084=56074(万元) 3.资金来源 项目自有资金(资本金)为16000万元,其余为借款,外汇全部通过中国银行向国外借款,年利率为9%;人民币固定资产投资部分由中国建设银行贷款,年利率为9.72%,流动资金由中国银行贷款,年利率为8.64%。投资分年使用计划按第一年20%,第二年55%,第三年25%的比例分配。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见附表3。 (四)工资及福利费估算 工厂定员为1140人,工资及福利费按每人每年2800元估算,全年工资及福利费为320万元(其中福利费按工资总额的14%计取)。 三.财务评价 (一)年销售收入和年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 N产品年产量2.3万吨,产品销售价格是根据财务评价的定价原则,考虑该产品属于国内外市场较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经济与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713739541.html,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经济与文化 作者:刘琳韬 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2019年第06期 (此课选自统编版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如何带领学生学习北宋历史,让历史更贴近他们的生活,首先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与 相关历史文本,从中提取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切入点,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历史,了解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变迁,并且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史为鉴,学史用史。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和发达的词曲文 化,如果教师只是通过简单的描述性文字,让学生了解北宋的经济文化活动,势必会在学生心中形成扁平与刻板的印象,那么如何让这一课生动起来,让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北宋的兴趣呢?北宋时期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本册教材的封面就是《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画面中汴河拱桥上人来人往,各色人等 纷纷登场,以此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全卷。此画创作于北宋徽宗时期,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中约有800多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楼宇房舍30余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此画人物、景物众多,却纷而不乱。 1.繁荣的都市经济 教材封面只展现了《清明上河图》的一个片段,即使这样一个拱桥,上面也有卖各色商 品的小贩,如卖鞋、卖绳的,商业气息浓厚。透过这一个点可以展开全卷,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汴城郊外的风光、繁忙的汴河码头、热闹的市区街道。每一个部分都充满了生活气息,体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经济的繁荣,慢慢展开画卷,师生共同欣赏,如汴河中穿梭往来的商船,首尾相接,满载货物,岸边拉纤的纤夫与卸货的劳力不停地忙碌着。横跨汴河有一座木质拱桥,一艘大船正欲通过,有的忙着撑船,有的忙着放桅杆,感觉马上就要撞到桥了,邻船的人指指点点,桥上人也在围观大声地吆喝着。从中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北宋漕运发达,来往商运货船络绎不绝,经济繁荣,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当时造桥与造船业的发达。《东京梦华录》曾记载:“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撇,宛如飞虹”,故称虹桥。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桥造型精巧,设计精妙,體现了北宋时期高超的木质拱桥造桥技术,再看汴河里的商船,不仅船身巨大,且船前都安装了灵活转向的平衡舵,也体现了当时先进的造船技术。 2.浓厚的市井气息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1213

城市经济学——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2×2'=24') 1.以下不属于我国城市行政层级的是()。 A.副省级城市 B.计划单列市 C.县级市 D.建制镇 2.提出中心地等级分步理论的是( )。 A克里斯塔勒 B.奥尔巴克 C.贝里 D.辛格 3.城市集聚经济是城市形成的直接推动力,它是由( )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 A.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B.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C.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D.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4.整个城市的投标租金曲线表明: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使用者中间分配时,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由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使用。一般来说,( )对位置敏感性最强,其投标租金曲线最为陡峭。 A.商业 B.居住 C.制造业 D.农业 5.下列不属于市场导向型企业的是()。 A.餐馆 B.矿泉水企业 C.咖啡店 D.面包房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简明、清晰地6.勾勒了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而成为工业化理论的经典模型。如右图,关于对不)。发达经济中的劳动力状况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表示过剩劳动力 A.L-L31 表示剩余劳动力 B.L-L32点右侧表示边际产值小于最低生存费OF中D C.曲线用。点之间边际产值大于最低生存费用。点与中曲线 D.OFDF拉尼斯和约翰费改进的两部门理论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7.说明城市化明显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如右. 图。关于这一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工业劳动力由O增至Q,农业劳动力由L减少至L时,农村中边际产值为零的劳动力213全部出来,内部开始出现一部分剩余农产品,形成对流出劳动力的粮食供给。 B.L-L之间农业劳动力仍然外流,L为粮食短缺点。221 C.L-O之间农业边际产出开始小于制度工资,这时农业人均收入不再取决于边际产值,1而是取决于制度工资。 D.L-O之间粮食短缺进一步加剧,迫使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所以L为商业化点。118.关于中间区位定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理论是研究拥有多投入品和多市场的厂商区位时最重要的工具。 B.该理论表明厂商区位选择与每个消费者区位之间距离具有直接联系。

劳动经济学案例作业

劳动经济学案例作业 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浅析 一、现状分析 30年来,在农民工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农民工队伍的结构特征也已经悄然发生了很多变化。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已经不再是一个高度同质性的群体,从性别年龄结构到受教育水平,从流动时间到流动距离,从就业领域到社会保障需求,农民工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分化。在这些变化中,一个新生的群体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第二代农民工。 近年来,研究者对第二代农民工越来越重视,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对于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更好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更好地针对他们的需求开展服务,无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1. 定义解析 新生代农民工:参考已有研究对第二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同时根据本文所依据之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本身的特点,我们将第二代农民工定义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第一,仍然保留农村户籍而不具有城市户口;第二,大部分时间已脱离农业生产,主要在城镇务工经商以赚取工资性收入。相比之下,将1980年以前出生的农民工称为第一代农民工。(摘自《人口研究》) 2. 现状特征 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在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就业取向、价值目标等方面更接近于市民,尽管身份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但是他们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多了自主和自觉意识,具有强烈的市民化意愿。更愿意成为市民。因此,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

程中,第二代农民工是市民化意愿最强、市民化过程最为迫切,同时也是比较容易融入城市被市民化的群体(刘传江、程建林,2007)。 另外,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有如下各项主要特征: (1) 在第二代农民工中,女性比例较高;在女性农民工中,第二代农民工所占比例较大; (2) 绝大部分第二代农民工处于未婚状态,已婚比例低; (3) 第二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 (4) 第二代农民工就业层次仍然较低,但在行业上更加向制造业集中; (5) 第二代农民工的职业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为主; (6) 第二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时间尚短; (7) 第二代农民工更多地跨省流动; (8) 近八成跨省流动的二代农民工流入东部地区,其中半数流入广东省; (9) 第二代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仍然很低。 二、问题提出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第二代农民工已经占到全体农民工总数的 34. 6%。当前,城市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仍在持续增加,农民工的总规模将继续扩大。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代农民工的规模增长速度将更快,他们在全部农民工中所占份额将越来越高。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便是对这类人群问题的聚睛。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他们,而城市能否也相应的对他们进行回馈,占了农民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且呈现增长趋势的新生代农民工,该何去何从, 三、问题分析 1 1. 劳动需求及供给 首先,从市场劳动需求上看,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还在前进,而城市化的过程离不开这些相对人力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况且城市化是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

城市经济学考试题目

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状况(几个主要阶段)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最原始的乡村城堡阶段(以城为主) 1、时间: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夏朝初期)的过渡时期,部落联盟阶段。 2、《轩辕本纪》:“黄帝筑城邑,造五城。”《吕氏春秋·君守篇》:“夏鲧作城”,《淮南子》:“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 3、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 4、特点:与一般的村落有某些区别,但其生产与生活状况又与乡村无明显的差异。 二、城、市分离(发展)阶段 1、时间:始于夏,迄于西周前期。 2、城:对外具有防御性作用,对内具有政治中心职能。市:固定的生产物的交换场所。 3、特点:“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单概念,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理实体,其性质、功能等相互有别。 三、城、市合一阶段 1、时间:西周至春秋时期。 2、《周礼·地官》:“大市,日昃而市。” 《韩非子·爱臣》:“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羽虽众,不得臣士卒”。 3、作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中心。 4、特点: a.行政、生产、文化、居住、交通等系统开始在空间统一。

b.城市形成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工肆之人” c.政区的划分与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 d.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城市的性质 1.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统治阶级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 ----傅筑夫 2.中国古代城市是“城”与“市”从各自独立、分离的个体发展成的复合体。 3.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城市还以四周环绕有城墙为其基本的标志。 4.城市代表一种不同于乡村生活方式的经济生活。 2)美国城市发展特点 美国城市发展的原型性和典型性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很少受外来的、不确定的因素的干扰。 ?美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步调一致。市场经济对城市化的影响直接而强烈;在国家的每一个经济转型期,城市的作用都非常明显。 ?美国城市发展史说明:新的资源、技术和商业组织即是城市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发展的动力和产物:新的技术、资源、商业组织,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边疆城市化时期 1、16世纪前北美已有许多小的印第安人聚落。 2、但美国最初那些较大的城镇都是作为欧洲经济前哨站点而建立的。西班牙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市井文化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市井文化 一、引言 北宋是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的迅猛发展,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使新兴的市民阶层地位日益上升。同时,市井文化也是从北宋开始繁荣发展的,它直接影响到了宋代市民的精神消费,它标志着市民阶层独立性的形成。 市井,含有“街市、市场”以及“粗俗鄙陋”之意。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它反映着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表现出浅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乐。它自由闲散缺乏庄严,缺少深刻性和心灵冲击力,“没有现实与历史的深层次的忧患,更没有血与火的悲剧意识。” 而市井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典型表现就是风俗画。北宋风俗画的兴盛是世俗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它作为世俗艺术的表达形式之一,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世俗之美的肯定和对现实生活的赞美,《清明上河图》正是其代表作。 《清明上河图》是由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画,它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作者以全景式构图展现了12 世纪我国都市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此图不仅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也蕴含了无尽的文化价值,其中的场景真实地再现了京城汴梁的市井风情。 本文从《清明上河图》出发,浅谈北宋的市井文化及其繁荣发展的原因。 二、《清明上河图》及北宋市井文化 1.《清明上河图》简介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原画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描绘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牛和马、骡、驴等牲畜共50多头、匹,车、轿共20多辆、顶,大小船只20多艘。交通运载工具形形色色,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的工商、交通、风俗、服饰和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和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虽是感到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直奔汴河畔。同时,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明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拉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饭铺进餐。还有“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

泡沫经济典型案例分析及金融风险防范(一)

泡沫经济典型案例分析及金融风险防范(一) 摘要: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而爆发。从1636年荷兰郁金香狂热到2007年的金融海啸,几乎十年一轮回,危机像摆脱不了的魔鬼,困绕着各国经济发展,并且几乎所有的危机都从流动性过剩开始,接着出现投机热,最终形成泡沫,而后发生崩溃。每一次经济衰退几乎都与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有着必然联系。资产价格的崩溃将引发大面积的违约,并进一步演变成金融危机。从经济发展史上几次典型的泡沫经济入手,分析泡沫经济与金融风险的强相关关系,提出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关键词:泡沫经济;典型案例;金融风险;防范繁荣和破产,有序和无序,记忆和失忆,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历史重复上演着惊人相似的一幕。没有一次危机与前一次相同,但是有一些可以应用的普遍原则,忘记这一点就会自担风险。资产泡沫形成与膨胀导致银行风险不断累积,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断上升。“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而爆发。”1]1980年以来发生在12个国家和地区的16次较严重的金融危机中,有12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产泡沫。然而,每一次经济衰退几乎都与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有着必然联系。资产价格的崩溃将引发大面积的违约,并进一步演变成金融危机。 一、泡沫经济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从1634年的“郁金香狂热”到1719年的“密西西比泡沫” 从“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到“密西西比泡沫(MississippiBubble)”,上演了经济发展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荷兰从1634年持续到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通常被认为有记载的最初的投机泡沫。郁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过是一种商品,牵涉到的人数有限,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在荷兰郁金香泡沫迸裂80年后,1719年出现了著名的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堪称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 “密西西比泡沫”的起因可以说是金融制度变革的结果。约翰·劳(JohnLaw)在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了金融创新产品“债转股”实验和大规模的纸币发行。1717年8月,约翰·劳组建西方公司,首先以减息优惠条件替政府偿还债务,借以取得向政府发行银行券的权利,然后用政府的债务作抵押发行股票,政府用银行券向公众还本付息,公众则用银行券购买约翰·劳公司股票。在王室的支持下,约翰·劳一方面大量发行纸币,另一方面大肆扩张公司业务,并且将巨额国债转变为公司的股权,同时允诺高额的股息。因此,信用与实际经济相互促进与扩张,公司的股票急剧上升。1719年7月25日,约翰·劳取得了皇家造币厂的承包权。为了取得铸造新币的权力,印度公司发行了5万股股票,股票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连续疯狂窜升了13个月,涨幅超过了20倍。由于货币的大量供应,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崩盘,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1720年5月股市开始崩溃,连续狂跌13个月,跌幅为95%。上演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最早、最经典的泡沫经济。它最典型、最直接揭示出泡沫的本质特征,在乐观预期的刺激下,信用过度扩张和股票价格上涨相互刺激的典型特征2]。 密西西比泡沫是由货币的大量供应造成的,而经济发展并没有真正达到这个水平,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崩盘,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 (二)从19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到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从1950年代起,日本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期,在1956—1973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9.3%,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1980年代中后期,由于连年巨额贸易顺差,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了缓解美日贸易矛盾,1985年9月,美日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Hotel)签定了“广场协议”,旨在降低美元对日元等货币的汇率。“广场协议”的签定直接导致了日元的急剧升值,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日元快速升值达20%。另一方面,为缓和对美贸易关系,日本必须振兴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基于以上两种原因,日本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

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关于“清明”二字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是指入画时间为清明时节,还有人认为是在粉饰太平。 对于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815人,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非常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和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 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李云辉:从《清明上河图》看宋朝

七年级历史下学期从《清明上河图》看宋朝教案 ——历史活动课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方案 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李云辉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知识目标: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简况 通过此图了解北宋有关的社会情况 2、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分析图像资料 展开想象,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认识我国宋代的城市繁荣与政治经济环境的关系,与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的关系 认识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豪感 认识我国文化遗产的价值,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 二、教学思路 巧妙发挥多媒体资源的功用,采用问题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学会观察图像,感受历史,提升自身人文素质。 教学流程为: 人文资料导入——问题启发——讨论探索——得出结论——总结认识 三、学习资源环境的选择 学习环境选择 Web 教室√ 校园网√ Internet网 城域网其它 学习资源内容 四、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古诗文导入时间2~3分钟1、播放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带学生朗读。 2、提问:“这首诗描述清明节的情景是怎样的?” 3、播放《清明上河图》,设问:“这是描写清明节的一幅画,这幅画的名称是什么?画中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导入新课1、诵

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情境 2、回答老师提问,进入学习情境 师生互动探索学习的过程 时间约30分钟 A 简介《清明上河图》 1、播放《清明上河图》之一及有关文字材料,设问①此图作者是谁?②描述的是哪一朝代哪一地方的景象?学生回答后,介绍文字材料 2、显示北宋地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东京的位置,并说出今天的地名 3、显示练习题:此图属于a山水画 b 花鸟画 c 宗教画 d 风俗画 B 依图分析图片反映的北宋社会风貌 1、屏显《清明上河图》局部一 引导学生观察桥和人,设问:“此图反映了东京怎样的人口状况,桥梁结构、河道水流情况?” 3、屏显《清明上河图》局部二,引导学生观察城市建筑,城市树木,骆驼。设问:“①东京生态环境怎样?从图中找出依据②城市建筑风格怎样?③东京出现了骆驼及少数民族人说明了什么? 4、屏显《清明上河图》局部之三,引导学生观察船舶运输。设问:“A 此图反映北宋运输业有何重大特点?为什么? B 显示东京河运图,学生找出东京河运路线 C 此图反映北宋的造船技术怎样? 5、屏显《清明上河图》局部之四,引导学生观察街市、店铺、交通工具、住宅。设问:“①此图反映了北宋商业状况怎样?②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③住宅区与商业区是分开的还是交叉的?有没有娱乐场所? 1、阅读文字材料,用心观察 2、与地理结合,动手动脑,回答老师提问 学生经观察、讨论得出下列结论:北宋东京①城市繁华,人口众多②桥梁大多是木结构③河道水流急,流量大 学生协作学习,师生互动,得出下列结论:①东京生态环境良好,依据是古木苍天,树木茂密②建筑风格独特并辨识三幅建筑图,指出哪一幅属于北宋建筑风格。③宋代各少数民族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学生讨论得出: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精简)确定

2010年城市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说明:问答题请一定展开,否则要扣分。 1.什么是城市经济?它有哪些特征?其地位和作用如何? 城市经济: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以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式、经济活动或经济体系。 城市经济的特征 1.以工商业为主体 2.以地域空间为组织形式 3.聚集性和高效性 4.开放性和网络性 5.综合性的经济。城市的经济门类多、行业全、设施齐。 城市经济地位和作用:其一,是各部门经济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重要纽带。 其二,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和核心支柱 其三,加深了社会分工,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其四,对其经济腹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 另外,推动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环境,从今科技进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2.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有哪些? 城市化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比例不断增加,非农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不断集聚或扩散,非农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高的动态演变过程。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单一测度方法主要包括:人口比重测度法、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和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 人口比重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 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或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采用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 复合指标法,主要是城市成长力系数测度法以及城市度测量法 3.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当代中国城市化有哪些特征? 一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特征) ①时间上:阶段性——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有序变化和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 ②空间上:地域推进——由城市集聚与扩散机制所决定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运动规律。 ③质态上:性状与结构变动——在城市性状和结构的变动趋势上,它包括城市职能、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 ④量态上:数量和规模变化——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规律作用下的城市数目和人口规模变化的规律。 即,初级阶段:大城市数量较少,中小城市较多; 中级阶段:大城市数量增多,中小城市较多; 高级阶段:大城市数量稳定,中小城市较多。 二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二)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三)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四)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4.什么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地方化经济:主要指同一行业或一组密切相关的企业,由于集聚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 城市化经济: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的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或者当经济对企业和行业而言都是外部经济时,就出现了城市化经济。 两者之间的关系: 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聚集经济的两种类型。其中,地方化经济是一种行业的集聚经济,城市化经济是

我国聚集经济效应下的城市化进程

我国网络货币的发展与政策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货币规模的迅速膨胀,人们开始忧虑这种新生事物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人民币是否会因此而受到冲击?相关部门对它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是否应该对其采取措施?本文首先通过大量实例的考察,对我国网络货币进行了定义与类型划分;其次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网络货币在当前以及未来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货币;货币职能;经济影响 Abstract:With increasing of the scale of the network currency in China, people start to consider how influence this kind of newly emerging things will have to our life? Whether the Renminbi could therefore be under the impingement? What attitude the relative departments should have towards it? And what policies should be take? In order to answer those questions, the paper firstly, through studying massive cases, gives the definition to our country s network currency, and divides them into three types; Secondly, based on the economics theor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nece, broughted by the network currency, on realistic economy in current years and in the future;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proposals to the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学设计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州市外国语学校孙鹤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北宋都市生活的特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初步掌握看图探史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与探究,学生能够认识到传递历史信息有多种方式,还原历史需要艺术作品、文物和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北宋城市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北宋城市商业街的街景和市民日常生活状态,知道宋代都市生活的特点。 2.难点:初步掌握看图探史的方法,树立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策略 运用多种方式展示《清明上河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其他相关史料,运用“看图探史”的方法,提高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从<明清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一课,从教学内容上看,围绕一幅名画展开,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很新鲜又很有吸引力;从课的形式上看,是一节综合探究课,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可挖掘的空间很大。 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分小组探究《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北宋社会风貌,但是第一次试课效果并不理想。我意识到,探究《清明上河图》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们研究图中都画了什么,而是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出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体会画中蕴含的历史价值,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史料、解读历史的方法。 第二稿设计,我将画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以图探史,运用纵横双向对比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优质的学习环境。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名画的世界里尽情地玩,有意义的学,在参与中感悟历史,潜移默化地树立起民族自豪感,有效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 遗憾之处,是没能找到一条更好地创新途径,把3D动画和探究过程融合在一起。假如能够按照《清明上河图》的场景顺序,一边看动画,一边剖析北宋都市生活的特点,学生的体验会更加强烈。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1

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两者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土地利用形态是产生城市交通的源泉,决定城市交通的发生、吸引及方式选择,从宏观上决定了城市交通需求及供给模式,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要求不同的城市交通模式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又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产生反作用,交通会改变城市地区的可达性,从而对城市用地的规模、强度及空间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城市中的土地开发会使该地区的交通需求量增加,两者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双向反馈。 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 1.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布局与城市土地价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布局也会影响城市经济的集约程度和人口密度分布。 3.城市交通系统运输条件的改善会极大促进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狭义上的基础设施常常接近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市政公用设施,如给水、排水、电力、燃气、通信、邮政、环卫等,适当放宽则可以经常地包括水利、交通、环保、防灾等一些重要的基础性公用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经济特性:服务的公共性、非竞争性及非排他性;效益的外部性与间接性;自然垄断性与使用的低边际成本;建设的超前性与使用的耐久性;供给的门槛性与连续性;运行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影响因素:城市基础设施现状、城市人口规模、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科技发展水平 具有地方公共物品性质和外部性的城市基础设施,一般由政府投入成本,主要包括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道路、桥梁及场站设施,城市环境系统中的环境保护系统、园林绿化系统、城市防灾系统等设施。 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一般由企业提供,主要包括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城市邮电及通信设施系统、城市能源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中的收费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条件:体制市场化、投入资本化、经营主体的企业化、产品的商品化、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政策:政企分离、领域开放、允许竞争、消费有偿、合理定价、财政支持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的规划与布局提供基础、城市规划决定城市基础设施的未来容

城市经济学思考题解全

城市经济学思考题 思考题一 1、城市的功能在现实中是如何体现的? 城市功能的含义: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应有的作用和能力。它可以分为基本功能与特殊功能,或主要功能与辅助功能。(城市的基本功能是指任何城市都具有的功能,它包括城市的载体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城市的特殊功能是指城市所特有的功能,他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拥有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背景有关。) 例如武汉作为汉江和长江交汇处的城市和位于中国中部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他九省通衢的特有功能,为其建立中国的物流中心打下了基础。 2、如何理解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性及其变异现象?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而这种规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规律体系组成的,忽视城市化规律体系的完整性或结构特征,在实际工作中就有可能误导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规律是由时间、空间、质态和量态四个维度构成的体系。 (一)从时间维度上看,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的有序变化,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学家称之为城市化阶段。 (二)基于空间维度分析,城市化规律表现为由城市“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所决定的城市与其辐射区域之间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各领域的互动关系。 (三)是基于动力维度分析,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相互促进,并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城市化的变异现象 (1)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或远方较小都市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化中的过度集聚造成的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的城市压力日益增大小从而使人们倾向于迁移至郊区居住。 (2)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不协调。一般的发达国家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比较发达,并不依赖于第一产业。而我国过多的依赖与第一、第二产业,不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 3、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与国民经济的区别体现在哪里? 城市经济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本质特征就在

2018_2019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案人教版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北宋都市生活的特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初步掌握看图探史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与探究,学生能够认识到传递历史信息有多种方式,还原历史需要艺术作品、文物和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北宋城市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大多热衷于将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与大家共享,敢于言谈,对于探究活动这样的课,更是乐于参与其中。但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这样的课更显得他们寡言少语,在课堂中,注意积极发言同学的同时应多给这些沉默寡言的同学鼓励,让他们敢说、有话可说,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3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北宋城市商业街的街景和市民日常生活状态,知道宋代都市生活的特点。2.难点:初步掌握看图探史的方法,树立民族自豪感。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旅游倡议,激情导入 师:五一节快要来临了,同学们有没有想好这个小长假要怎么过呢?今天我来带领大家一起去提前过个小长假。 展示PPT图片——森林 师: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就是森林公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想必我们是十分累了,今天我们就去“天然氧吧”好好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好好放松一下我们的身心。 活动2【讲授】(二)穿越时空,身临其境 1、展示视频1——《村郊》 师:咦,同学们看,前面有一行人,我们去看看他们在干什么。 师:不好了,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好像穿越了,看他们的服饰和我们不一样。哎,算了算了,既来之则安之,我们还是先去看看吧。

结合材料思考:驼队运的是什么东西? 准备运往哪里? 为什么运这些东西? 【提示】 东京地处黄淮平原地区,周边无山,缺少可用作燃料的薪柴。《宋史·食货志》中就记载“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由京西、陕西、河东运薪炭至京师……炭以秤计一百万。”过渡:哦,原来他们是要运煤去市里啊,那我们就跟着他们去市里走一走吧。 2、展示视频2——《虹桥》 师:听,同学们有听到什么听音吗?好像是一二拉~一二拉~ 看,桥上有好多人哦,他们在看什么呢?我们也去看看吧。 思考:同学们,我有个疑问。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我解答:当时的人们不在河上修建更为容易建造的多孔桥,而选择了难度更高的单孔桥呢? 师:哎,真是替他们捏了一把汗,真担心这么大的船会过不了桥洞,他们真是厉害 师:咦,桥上有好多店铺哦,同学们自己去看看有什么新奇的玩意 过渡:前面就是城门了,不如我们进城去看看,这古代的城市是怎么样的。 3、展示视频3——《市区》 师:哇,这城市真是太热闹了,你们看,还有骆驼! 思考:1、骆队来自何方?驮运的东西可能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2、出现了哪些交通工具? 3、这个朝代的商业活动有什么新的特点? 师:哎,逛了一天了,天也黑了,我们还是找家酒店休息一下吧,看看明天我们能不能从原来的地方回去。 再次展示森林图片 师:哇,我们回来了。这个森林真是太神奇了,我们还是赶紧回家吧。 活动3【活动】(三)书画结合,探究历史 过渡:这个特殊的旅游让我印象深刻,我想把它画出来,可是怎么画都画不好。突然我的邮箱里出现了一幅神奇的画,我们来共同赏析一下吧。 1、《清明上河图》简介 师:这位先生太厉害了,花了一幅这么长的画,还这么细致,内容就是我们旅游时看到的内容甚至还更全面。接下来我们来仔细了解了解这幅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