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荆轲刺秦王第四课时

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荆轲刺秦王第四课时

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导教案:荆轲刺秦王第四课时

教教案

记忆为基础,训练

为主线,考试促提升

周次第 3

周编号12 科目语文年级高课题荆轲刺秦王主备人肖荣华

上周教学反省

上周主要进行先秦诸子散文

的学习,学生关于名句掌握的不

够好,应持续增强背诵。

本周改

进举措

课前持续增强背诵默写训练。

教课目的掌握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句式及重点句翻译。

A 层

B 层

教预习任务联合课下说明记诵重点词语含义。

(学)

研教师精概括文言重点,拓展文言词语含义。

讲点拨

实(讲)

记忆记诵重点词语含义。

(背)

当堂训练单独口头翻译重点段落。(练)

作业教案内容记诵。

(稳固)

一、熟读课文,回首课文内容。

二、重点实词虚词

1、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可得哉!

..

3、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

4、秦王必说见臣。

6、愿足下更虑之。

8、乃遂私见樊於期。

10、樊将军仰天叹气流涕曰。

...

12、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13、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14、此臣昼夜切齿拊心也。

..

15、以试人,血濡.缕。

17、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管。

..

18、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19、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5、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7、荆轲知太子不忍.。

9、秦之遇将军堪称深矣。

11、顾计不知所出耳。

16、人不敢与忤视。

20、愿大王少假借之。21、自引而起,绝袖。

....

、秦王还柱而走。2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22 ...

24、方急时,不及召下兵。25、轲自知事不就。

..

26、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27、然而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三、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 2 、秦兵旦暮渡易水。

...

3、樊於期乃前曰。 4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

之。

..

、其人居远将来。、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5.6.

7、使使以闻大王。8、乃朝服,设九宾。

...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左右既前,斩荆轲。

9.10.

11、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四、特别句式

1、父亲母亲宗族皆为戮没。

2、然而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今天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4、给贡职如郡县。

5、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6、见燕使者咸阳宫。

7、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8、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五、重点句翻译

1、樊将军以贫寒来归丹。

2、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3、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六、查漏补缺,师生互查。

学科副主任署名学科主任署名

第05课 荆轲刺秦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解析版)

第二单元 第5课荆轲刺秦王 一、知识积累与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骨髓.(suǐ)城邑.(yí)赠遗.(wèi)燕.太子(yān)B.流涕.(tì)唱和.(hé)自刎.(wěn)樊於.期(wū)C.诀.别(jué)震慑.(shè)蛮.夷(mán)中庶.子(shù)D.约契.(qiè)嬴.政(yíng)劫.持(jié)夏无且.(jū)【答案】C 【解析】A项,“邑”读yì;B项,“和”读hè;D项,“契”读q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测:预料 B.仆.所以留者仆:对自己的谦称 C.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瞋:发怒时瞪大眼睛 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留给 【答案】D 【解析】遗:赠送。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秦王必说见臣 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D.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答案】C 【解析】A项,说——悦;B项,反——返;D项,卒——猝。 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卒.不起意尽失其度②卒.皆夜惊恐 ③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④轲自知事不就.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答案】B

【解析】①通“猝”,突然;②戍卒;③登上;④完成,成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信 ..,则秦未可亲也 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曰 C.此臣日夜切齿 ..拊心也 D.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答案】C 6.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B.贤能为之用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答案】B 【解析】B项和例句皆为被动句,A项,定语后置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判断句。 7.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下列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 ...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答案】A 【解析】A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方位名词作动词;C项,名词作动词;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虽欲长侍足下”,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至易水上,祭祖,取道”,祖,临行时祭祖先,是古时常见的一种送行仪式,这里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为变徵之声”,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5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制作:王志强校对:解山丽使用时间:2016-9 领导签字: 一、自主学习案 1、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3、燕赵侠风 在人们的惯常意识中"燕赵"往往是河北省的别称。其实,古代的 "燕赵"之地,还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北部四县以及山西、河南北部、内蒙古南部的燕赵周边部分地区。古老的燕赵文化,朴实豪放的民风,造就了世代相传的燕赵侠风。《隋书·地理志》称这里"悲歌慷慨"、"俗重气侠"、"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并"; 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句名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亦曾赞叹:"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图书者往往而是"。的确,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自古豪杰英雄辈出--有"千场纵赙家仍富,几处报仇身不死"的邯郸游侠;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燕地刺客荆轲;有"士为知

《荆轲刺秦王》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一) 【目标择定】 1. 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 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 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和太子丹是知己吗? 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这一情节表现了荆轲的怎样的性格? 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5.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荆轲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6. 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同意“君子死知己”一说吗?为什么?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风萧萧兮易水寒》肖复兴 2.《感受燕赵英雄情怀审视千古传奇色彩》 https://www.sodocs.net/doc/d819200963.html,/p-314764663890.html 3.荆轲刺秦王百度百科 https://www.sodocs.net/doc/d819200963.html,/view/76130.htm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 填空 《战国策》是一部___体史书,秦汉间编纂,经西汉___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樊於期(wū) 骨髓(suǐ) 揕胸(zhèn) 淬火(cù) B.濡缕(rú) 忤视(wǔ) 变徵(zhǐ) 瞋目(chēn) C.厚遗(wèi) 拊心(fǔ) 创伤(chuānɡ) 箕踞(qī) D.戮没(lù) 卒起(zù) 陛下(bì) 拜谒(yè)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5课 荆轲刺秦王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考点提炼 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 2.掌握常见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句式 中的状语后置 能力目标1.分析人物言行,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2.把握荆轲的性格特点 情感目标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荆轲的侠义精神 [知作者] 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沛县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后因反对宦官下狱。成帝即位后,得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 主要作品:在前人基础上辑录一部“楚辞体”诗歌总集《楚辞》。辑录群书时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按国别体编订为《战国策》。 [知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知常识]

1.《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前460—前220)。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2.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姬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炙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聂政:战国时期侠客,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韩国大夫严仲子受丞相侠累的迫害流亡他国,他游历各地,欲寻侠士为自己报仇,后寻得聂政。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荆轲:战国末期燕赵人,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庆卿,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又叫荆卿。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后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导学案(1)

精品文档 荆轲导学案 教师寄语: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课前预习案 一、作家作品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ch o u)(梁代以后“校雠”亦称“校勘”)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一共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作为那段纷纭复杂的历史的名称正是由此书而来。《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生动流畅,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六个人,刺客 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二、背景介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壮烈而死。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 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火燕。 三、初读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至燕()南界 愿得谒 ( )之督亢()地图皆为戮()没'nr. / 局左()揕()其胸 痛于冃髓 偏袒扼腕()切齿拊 ( ) 心收盛()樊首匕() 首 血濡()缕为()装遣荆轲不敢忤()视变徵()之声厚遗()蒙嘉 图穷匕见()卒()起不意以药囊提 ( )轲被八创() 箕踞()以骂目眩()良久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积累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感受鉴赏: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思考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发现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展开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 5、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及难点 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幻灯片) 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幻灯片) (二)提问:课文选自哪里?(战国策) 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梳理 本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古代记叙散文,或记政治外交上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烛之武退秦师》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它的叙事艺术和记言艺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说辞委婉多姿,谨严而周密,从而只身说退秦师,维护了国家的安全。《荆轲刺秦王》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重义轻生、沉着勇敢、机智刚毅、反抗强暴的侠义形象。自刎报国、易水送别、献图行刺等情节,出人意表,慷慨悲壮。文中的形态描写和细节描写生动传神。《鸿门宴》选自记传体史书《史记》,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同时,巧妙地运用了对照手法,将项羽、X邦两位英雄人物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要重视反复朗读以培养语感,从而增进对课文的理解。要学习运用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理解和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要不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掌握一些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和用法,领会它的规律性和灵活性,从而获得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复习《烛之武退秦师》 〔一〕、复习目标 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理解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把握文言句式。 3. 熟读成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赏识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 〔二〕、课文整体感知 1. 解说文题 晋、秦要攻打X国,X国大夫烛之武凭借其雄辩的才华,从当时形势出发,利用秦晋之间的

高中语文 5《荆轲刺秦王》悲壮古今-《《荆轲刺秦王》》之荆轲悲剧形象赏析 新人教版必修1

荆轲刺秦悲壮古今 ——《荆轲刺秦王》之荆轲悲剧形象赏析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是历来传诵不衰的名篇。《荆轲刺秦王》一文语言描写生动流畅,人物形象塑造鲜明突出,结构安排详略得当,叙述事件起伏跌宕。笔者反复品读,为行文之流畅而感叹,为人物形象之个性鲜明而击节,更为主人公荆轲之悲情命运而动容惊心。掩卷沉思,荆轲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中最悲壮、最悲情的一个,其勇可赞,其智可叹,其忠可传,其行可壮!《荆轲刺秦王》一文最令我感怀的莫过于:荆轲刺秦,悲壮之为气也,可谓震烁古今。本篇文章着重从“悲壮之气”这个角度解读一下荆轲这个人物形象的悲剧意蕴。 一、看天下大势:战国末期秦纵横,六国混战燕难行 战国末期,六国先后灭亡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其中燕排在倒数第二位,可以说“唇已亡,齿正寒”。《荆轲刺秦王》开篇交代荆轲刺秦的背景,其言曰:“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从中看出,燕为小国,虎狼之秦早已眈眈相向,四国已灭,只剩燕齐,燕之处境,悲之至矣。然燕虽小国,岂能束手待擒,进而引出燕之救亡之计,但燕之救亡之计在秦纵横之背景下,焉能有所作为?知难而发壮为,国悲之气渐浓,愈加显出荆轲刺秦,悲壮之为气也! 二、看燕国计策:燕丹恐惧激荆卿,荆卿有待意气生 苏洵《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在这里,苏洵道出了一个对燕国极为残酷的事实:秦国之强大,燕国之弱小(智力孤危)战败而亡,情理之中。然燕毕竟是战国七雄之一,尽管弱小,尽管无助,但也不想束手待毙。因智力孤危,因燕太子丹恐惧,于是剑走偏锋,招刺客,刺秦王。但刺杀秦王,谈何容易!理性分析,单凭一个刺客,对抗一个强大的秦王,以挽救一个孤危之国,注定是一个悲剧。但对于荆轲来说,足够悲壮,也够悲情!事实上,就算刺杀了秦王,燕国也终免不了灭亡,只不过徒增悲情而已。燕太子丹,显然不够沉稳,也没有荆轲的睿智,他缺乏周全的谋略,其急于求成的性格、意气言语的刺激,更增加了荆轲此行的悲剧气氛。太子丹缺乏谋略智慧的意气表现:一是一任催促。荆轲“行而无信”,而不知道主动为荆轲刺秦做好准备,之后却是荆轲体谅燕太子丹,求取秦王赏金千斤之樊於期首。二是选人不当。 燕太子丹识人不准(选择秦武阳做荆轲副手),以致功败垂成。三是不解荆轲“顷之未发”。燕太子丹“迟之”,复请“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武阳”以刺激荆轲,待荆轲一表心迹“何太子之遣?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5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 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 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5、背诵“易水送别”。 【教学重点】 一、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 王的意义。 二、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三、要理解学习本文历史的真实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四、要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教学设想】 一、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根据文中的情节,归纳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 并加以简述。 二、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举评说不一,教师可在介绍有关观点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 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两个队或三个队,有准备地进行辩论。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月日 【学习目标】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案新部编本: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_Word版含答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荆轲刺秦王》教案 小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习结合事件,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 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评价历史事件(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二课时) 1、看注释,了解《战国策》 2、朗读,初步感知,并正音正字。 3、自读,口译全文。(课下预习,课堂口译,教师点评。要求抓住知识点批注) 4、齐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梗概,把握思路:(一课时) ①写了什么?荆轲刺秦王 ②围绕“刺”理清思路,概括事件: 概括段落: (1—1)行刺缘起(2—2)计议行刺(3—9)行刺准备(10—17) 廷刺秦王(18—18)刺败身亡 问题讨论一:按照事件发展过程拟小标题: 秦军北略║——计议行刺——求取信物—购买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辞别║——计见秦王—顾笑舞阳—图穷匕见—廷刺秦王—倚柱笑骂║——刺败身亡 二、分析讨论: 5、问题讨论二: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结合文本,紧扣事件,分析思考: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1、本课的教学,不要给人物帖标签,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课文中圈点批画,自己得出结论,养成独立思考的读书习惯。2、分析时要求学生先说表现了荆轲的什么特点,再说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样的特点。这样才可以强调学生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文本意识。) 提示: 秦军压境荆轲的挺身而出,为国纾难。 计议行刺勇而多谋、城府很深 准备信物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侠士风度 怒叱太子士可杀而不可侮,性格中刚烈 易水辞别重义轻生英雄气概 廷刺秦王:计见秦王”,厚遗蒙嘉”,行事周密。顾笑武阳显示了荆轲的沉着镇静,廷刺秦王英雄虎胆倚柱而笑荆轲视死如归的精神英雄虎胆。刺败身亡威武壮烈 ★每个同学用一句话小结荆轲性格特点: 表述模式:荆轲是一个……………………的……。 示例:荆轲是一个守信重诺、工于心计、善于言辞、视死如归、沉着冷静、威武刚烈的刺客形象。 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6、问题讨论三:怎么看待荆轲其人其事? 课堂延伸:对荆轲刺秦王的评价。 参考材料一: 从古至今,对荆轲的解读有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侠义英雄。从战国末年直至司马迁写作《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始终被视为一位侠义英雄、千古义士。看看历代咏叹荆轲的诗篇就可明白。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故事背景,积累有关《战国策》的文学知识。 2、能翻译课文1、2段,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知识(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义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自学指导。 (一)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积累有关《战国策》的文体知识。 2、掌握课文1、2段重点字词知识。 (二)自学指导: 1、默读《导学案》有关本课“知背景”的知识讲解。 (了解荆轲刺秦王故事发生的原因;明确荆轲的身份) 《战国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朗读《荆轲刺秦王》前两段,结合课下注释翻译1、2段,注意: (1)实词:略、卿、旦暮、谒等。 (2)虚词:之、而等。 (3)通假字:说。 (4)特殊句式:秦王购之金千斤。 3、共计12分钟。 三、尝试自学,独立思考。 (一)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开始自学。 (二)自学检测: 1、提问检测:抽1名同学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挑毛病)。 2、书面检测:完成《导学案》P53第一(1、2、5)题。 四、反馈质疑,精讲点拨。 答案点拨:见《导学案教参》P53。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课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一、本篇目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在“新课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通过荆轲刺秦王的过程,抒发了对荆轲的赞美。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和正义行为。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常用实词、虚词、通假字和特殊句式,特别是关于“涕、币、穷困、偏袒、郎中、提、股”等词的古今异义现象。(重点难点)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重点难点) 3.能具体联系时代特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重点)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学法3、合作探究法4、激疑释疑法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六、教学流程预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 2、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 二、解题:

人教版高一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高一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除疏通文意、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外,更多的应把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借鉴层面上,以期提高兴趣,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上切实有所提高;在体现教材编选者意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文言文智能的生成及发展打好基础。另外,学生对《战国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初中八年级下,他们曾学习过其中的经典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文本定位 本课被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其目的是通过对本单元文章的学习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同时,感受文章的简洁之美。就本课来说,要通过反复诵读、推敲关键词,并辅之以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在理清文章叙事脉络的基础上,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本文条理清晰,字词句知识点较多,教师正好可以把此文的学习作为范例,引导学生摸索出一条学习文言文的路子。 三、目标确定 1、知识和能力:疏通文句、文意,理解和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和方法:理清叙事脉络,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概述文章内容,体味个性鲜明的人物及完整而富有戏剧性的情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初步了解《战国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艺术特色。 四、教法选择 自主品读、讨论探究、引导点拨、诵读感悟 五、流程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二)诵读评点,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句读、字音。 2、学生自由诵读。 (三)思考梳理,整体感悟 1、在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完成对文章情节的归纳。 开端:秦军压境,危在旦夕。 发展:谋划行刺,於期自刎,怒斥太子,易水送别。 高潮:厚遗蒙嘉,机巧善辩,血染秦廷。 结局:事败身死。 2、教师点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

高一语文必修一古诗及文言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古诗及文言文 1.高一语文必修一古诗及文言文篇一 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 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对酒当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高一语文必修一古诗及文言文篇二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2021-2022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同步训练:荆轲刺秦王 Word版含解析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基础学问(16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秦王必说见臣 答案 C 解析 A 项反—返。B 项还—环。D 项说—悦。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④荆轲顾. 笑武阳 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答案 D 解析 ①②“微”,没有。③“顾”,只是。④“顾”,回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3分) 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愿大王稍假借..之 C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D .恐惊..不敢自陈 答案 D 解析 A 项“穷困”,走投无路;今常指生活贫困,经济困难。B 项“假借”,宽容、原谅的意思;今义为利用某种名义、力气等来达到目的。C 项“所以”,表缘由;今义表结果。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进兵北. 略地,至燕南界 B .士皆垂泪涕.泣 C .至易水上,既祖. ,取道 D .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答案 A 解析 A 项名词作状语。B 、C 、D 三项为名词作动词。 5.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4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 (2)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__,为变徵之声,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士皆瞋目 (2)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 二、文本训练(课内精读)(15分) 阅读课文,完成6~9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金币 B .唯.大王命之 唯:期望 C .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宽容、原谅 D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 进 次:先后挨次 答案 A 解析 币:礼品。 7.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荆轲是“威猛之士”的一组是( )(3分) ①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②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④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⑤秦武阳色变振恐 ⑥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A .①③⑤ B .③④⑤ C .①②⑥ D .②③⑥ 答案 A 解析 ②强调事情紧急,④是百官对秦王的提示,⑥是荆轲被斩。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秦军所向披靡的形势下,太子丹委婉地向荆轲求教。荆轲提出要取信于秦王,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行,这表现了荆轲勇而多谋的性格特点。 B .荆轲为行刺而预备信物去私见樊於期,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言两语之间,先使樊於期太息流涕,

【高中作文语文教案】2019年人教版最新高中语文精品课堂教案习题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双基限时练及答案

双基限时练(五) 荆轲刺秦王 一、基础测试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shì侍.奉饰.演对峙.有恃.无恐 B.yè谒.见碣.石葛.麻殚精竭.虑 C.rú蠕.动儒.雅糯.米相濡.以沫 D.jù箕踞.据.有倨傲目光如炬. 解析A项,峙zhì;B项,碣jié,葛ɡé;竭jié;C项,糯nuò。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亲:接近 B.以试人,血濡.缕濡:浸湿 C.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祭祀祖先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遭受 解析C项“祖”应“祭路神”。 答案 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唐宗宋祖略.输文采 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比.诸侯之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A项“略”,前“夺取”,后“略微”;B项“微”,均是“没有”;C项“鄙”前“鄙陋,粗俗”,后“以……为边邑”;D项“比”前“并、列”,后“近”。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 ..,则秦未可亲也 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曰 C.此臣日夜切齿 ..拊心也 D.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解析A项,“无信”,今义,不讲信用;古义,没有信物。B项,“流涕”,今义,流鼻涕;古义,流眼泪。C项,“切齿”古今同义词。D项,“穷困”,今义,贫穷;古义,处境艰难,走投无路。 答案 C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图穷而匕首见. B.⎩⎪⎨⎪⎧ 唯.大王命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遂拔以. 击荆轲 D.⎩⎪⎨⎪⎧ 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顾.笑武阳 解析 A 项“见”,前,表被动“被”,后,动词“显露”;B 项“唯”,均为语气词,表希望。C 项“以”,前,介词“按照”,后,连词“来”。D 项“顾”,前“不过”,后,“回头看”。 答案 B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 ,设九宾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 ⑥箕.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 也 ⑧皆白衣冠.. 以送之 A .①②③B .④⑤⑦ C .②③⑧ D .①⑥⑧ 解析 ①⑥名词作状语,②③⑧名词作动词,④意动用法,⑤使动用法,⑦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7~10题。 荆轲奉. 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 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 ,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 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同步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5课 荆轲刺秦王

5荆轲刺秦王 本课话题——勇气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变徵之声的悲凉,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的激愤,让众人“瞋目”“发尽上指冠”。而“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有力地突出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侠士性格和英雄气概。易水送别,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易水送别,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勇气。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2013年4月,“无腿勇士”陈州在华山景区作励志演讲,讲述他为了梦想,不断攀登,顽强拼搏的奋斗历程。陈州6岁父母离异,8岁开始流浪,12岁从火车上摔下来失去双腿。困顿的生活和惨痛的经历曾让他一蹶不振,甚至想过自杀,但最终他选择了勇敢面对。为了维持生计,他要过饭,擦过皮鞋,卖过报纸……一次偶遇,他结识了改变其一生的师父,师父教他唱歌乞讨,他才意识到原来乞讨也可以有尊严,也可以受人尊重。2012年,从东岳泰山开始,陈州依次征服了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西岳华山。这个无腿青年,完成了自己征服五岳的梦想。 对于一个健全人来说,爬山并非易事,何况是无腿的陈州。他用自己的双手丈量着脚下的路,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毅力最终爬上了五岳之巅。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苏轼 勇者发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鲁迅

勇气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特质,倘若有了勇气,人类其他的特质自然也就具备了。 ——丘吉尔 愚勇的人当危难未来之时,激昂急躁,情不自禁,而在危难之事临头时又销声匿迹,热血冰消。 ——亚里士多德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樊於.期( ) 戮.没( ) 揕. 其胸( ) 偏袒.( ) 扼.腕( ) 拊. 心( ) 自刎.( ) 收盛.( ) 以药淬. 之( ) 濡.缕( ) 忤.视( ) 变徵. ( ) 瞋.目( ) 厚遗.( ) 卒. 起不意( ) 夏无且.( ) 被八创.( ) 箕踞.. ( )( ) 【答案】 wū lù zhèn tǎn è fǔ wěn chén ɡ cuì rú wǔ zhǐ chēn wèi cù jū chuānɡ jī jù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今日往而不反者( )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答案】 1.“反”通“返” 2.“振”通“震” 3.“卒”通“猝”,突然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图穷.而匕首见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