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老年长期照护体系构建

老年长期照护体系构建

最新卧床老年人生活照护技术操作流程图

目录 任务1:洗手法 (2) 任务2:协助半自理老人刷牙 (3) 任务3:为完全不能自理老人清洁口腔 (4) 任务4:协助半自理老人洗脸 (5) 任务5:为卧床老人洗脸 (6) 任务6:为卧床老人床上洗手 (7) 任务7:为卧床老人床上梳头 (8) 任务8:协助半自理老人洗脸 (9) 任务9:协助卧床老人服药 (10) 任务10:为卧床老人更换尿垫 (11) 任务11:协助卧床老人翻身侧卧 (12) 任务12:为卧床老人床上洗头 (13) 任务13:为卧床老人床上洗脚 (14) 任务14:协助卧床老年人使用便盆 (15) 任务15:为卧床女性老人冲洗会阴部 (16) 任务16:为卧床老人擦身 (17) 任务17:为卧床老人穿、脱衣服--换开襟上衣 (18) 任务17:为卧床老人穿、脱衣服--换套头上衣 (19) 任务17:为卧床老人穿、脱衣服--换裤子 (20) 任务18:协助老人安全移动一----从床上移到轮椅上 (21) 任务18:协助老人安全移动二----平车安全移动法(单人) (22) 任务18:协助老人安全移动三----平车安全移动法(双人) (23) 任务18:协助老人安全移动三----平车安全移动法(三人) (24) 任务18:协助老人安全移动三----平车安全移动法(四人) (25) 任务19:铺空床法 (26) 任务20:为卧床老更换卧单 (27)

任务1:洗手法 准备物品:洗手液,清洁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流动水设备 注意事项: ● 操作前、后均应认真洗手,各环节要搓揉到位 ● 洗手时身体勿靠近手池,以免污水喷溅导致湿污衣服 标准 程序 标准 《仪表仪容标准》 检查并整理仪表仪 取下手部饰物 卷起衣袖 打开水龙头 充分冲湿双手 取洗手液擦出泡沫,适量均匀涂抹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 指缝 双手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搓揉数次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双手分别相互揉搓 双手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搓揉 两手掌分别包绕对侧手的拇指旋转揉搓 弯曲手指食指关节在另一手掌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将五个手指尖并拢 以环形动作 用流动水 彻底冲洗双手 关水龙头 用清洁毛巾(或纸巾)擦干双手(或烘干机烘干) 不要直接触摸水龙 头,可先用纸巾包裹着水龙头,把水龙头关上;或泼水将水龙 头冲洗干净 全部揉搓时间

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发展现状和思考

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发展现状和思考 【关键词】老年人长期照护;发展现状 21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口老龄化。从世界范围来看,所有发达国家都已进入老龄社会,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从上世纪末也开始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社会,成为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之一[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得老年人长期照护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近年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在老年照护建设方面有了一定发展,但针对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的服务建设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现将国内、外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发展情况做一介绍,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建设提供参考。 1 老年人长期照护界定及服务内容 1.1 老年人长期照护界定老年人长期照护是指老年人由于其生理、心理受损生活不能自理,因而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甚至在生命存续期内都需要他人给予的各种帮助的总称。长期照护需要向被照护者提供一系列长期性的健康服务,包括医疗护理和生活帮助。长期照护的时限暂无统一标准,但有报道认为较为合理的“长期”应为6个月以上[2]。 1.2 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基本服务内容世界卫生组织根据20世纪80年代凯茨[3]提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指标”将需要照护的老年者划分为七种状况和四种类型,并据此提供多方面的照护服务,其中最基本的照护服务内容有护理服务、生活照料服务、物资援助服务和特殊服务。 2 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国内外状况 2.1 国外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发展状况 2.1.1 国外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制度建设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和法律建设已较完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分为社会保险制和商业保险制两大类。前者以德国、日本为典型代表;后者以美国为典型代表。20世纪60年代,瑞典社区照顾作为老年福利政策中最关键的部分加以强调和实施;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上半期,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迅速,成为美国健康保险市场上最重要的产品之一;1991年,英国发布《社区照护白皮书》,强调以“促进选择与独立”为总目标,现已建成分工明确、条理清晰的老年照护体系;1994年,德国正式立法通过《护理保险法》,使社会性护理保险成为并列于健康保险、意外保险、年金保险及失业保险的第5种社会保险;1998年,日本颁布了《护理保险法》,实施强制性互助型的护理保险制度[4]。 2.1.2 国外老年人长期照护的服务建设欧洲是世界上人口老化现象发生最早的地区[5],该地区政府投入相当数目的经费,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和服务网络。主要通过建立健康护理管理委员会(HCB),领导各类型老年护理机构,并提供包括老年人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和家庭护理、综合性老年康复护理等。另外,政府要求从业者一般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接受护理专业或社会工作专业的正规教育。待专业毕业后还需接受一年以上的老年护理专科实训。1981年,中国香港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始就积极完善老年社区照顾体系,其中介组织发挥了强大的组织管理作用[6];中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隶属社会福利行政体系和卫生体系,其中私立安老机构和公办民营机构发挥重要作用,“喘息服务”获得重用[4]。 虽然国外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各国在老年护理服务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理念。老年护理院和公寓建设,均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社会需要出发。如在老人经常出入的场所安装扶手,配置各种助行器,设置无障碍通道等。护理院命名以老年人更易建立积极心态的词语为主,最典型的就是美国太阳城中心(sun city center)[7]。电子技术也广泛应用到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为老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其中瑞典、丹麦与芬兰等国提供老年人使用的器械、设备最先进。此外,还设置了老人康乐部、自动洗衣房、理疗室等配套服务设施。目前,欧美国家老年护理院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规模化建设、品牌化经

9 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2019年9月试行)

目次 前言 (1) 1范围 (3)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术语和定义 (3) 4面向院校专业 (5) 5面向工作岗位(群) (5) 6职业技能要求 (5) 参考文献 (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中民福祉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参与起草、审定的单位:民政部培训中心、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中民民政职业能力建设中心、解放军总医院、兰州大学护理学院、深圳健康养老学院、共好福报(北京)养老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河北仁爱医养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绿康医养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颐合华龄养老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市万虹大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三河市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上海九如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青鸟软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老年康疗院、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上海和佑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湖南康乐年华养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泰康健康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湖南康乃馨养老产业投资置业有限公司、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中育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青岛市长期照护协会、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石家庄市春晖养老评估服务中心(石家庄市银隆养老院)、百城康养(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天津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中国健康养老职业教育集团、中日养老服务及产业合作项目办公室、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学院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根来、谭美青、屠其雷、李惠菊、娄方丽、张雪英、倪赤丹、武卫东、陈怡剑、谭宇双、周钢、林娜、张文玉、韩晓婷、冯翠平、迟玉芳、仝伟、李继宗等。 本标准修改与审定人:王虹峥、王军、张伟、邹文开、张玉兰、肖成龙、赵红岗、孙钰林、周素娟、许世杰、卓永岳、张登国、陈洪涛、于保荣、杨丽

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问题研究

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问题研究 人口快速老龄化已成为我国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发展速度快、程度高的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及问题,包括缺乏长期护理的保障机制、长期照护专业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需求等。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发展趋势,提出了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的对策,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养老照护机构、建立多层次的长期照护专业教育培训体系。 标签:长期照护;老年人 一、现状 随着建设“健康中国”战略的确立,积极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群在养老、健康、生活等各方面的综合需要,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政策。 但是当前我国护理机构资源匮乏,结构失调,社区发展缓慢,社会化照料费用昂贵,这些因素迫使失能老人社会化长期照料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因此,如何更好地为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料服务成为政府和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群体主要有以下特征:高龄多,平均年龄为76.8岁,高于预期寿命,高龄往往伴随着体力的衰退、自理能力丧失;女性多,男性、女性的比例为4:6,我国女性的预期寿命高于男性,所以老年人口中女性所占比重高于男性比重,失能老年人群体中亦然;丧偶多,超过一以上为丧偶者,这部分失能老年人大多选择进入机构接受护理服务,而有伴侣的失能老年人更倾向于居住在家中,因为伴侣是家庭护理的主要承担者;疾病多,因为疾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而失能带来更多的慢性疾病。 根据《2017年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显示调查地区有7.2%的老年人处于重度失能状态。如果加上中度失能,总失能率为16.5%,略低于《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19%的水平。分人群来看,70岁是老年人失能状况由轻转重的重要转折点,重度失能率从60-69岁年龄组的5.3%上升至70-79岁的8.8%。80岁后持续上升至2.7% 女性的整体失能率(重度失能率7.8%)和自理能力退化速度(重度失能率从60-69岁的6.3%上升至80岁以上的13.5%)都显著高于男性。失能老年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比例很高(中度和重度失能老年人患病率分别为4%和9.1%),80岁以上的重度失能老年人更是“高危”人群(患病率14.5%)。 二、长期护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市场处于供需失衡状态,导致失衡的主要原因有:政府政策缺失,导致公办机构和民营机构发展不均衡,补贴忽略失能老年人;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规模缩小、流动性增加,导致家庭护理供给数量减少;

关于进一步加强失智失能老人社会化照护服务的提案

关于进一步加强失智失能老人社会化照护服务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1720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进一步加强失智失能老人社会化照护服务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民政部会同卫生部,教育部,中国保监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理 提案人:高美琴 主题词:养老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1.85亿,65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1.23亿,占总人口9.1%,特别是失智失能老年人已超过3300万,占到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7%。而“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老年人口总量急剧增加。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重,其中失智失能老人的社会化照护服务问题尤为严重。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有必要从战略定位、政策倾斜、社会资源分配等多角度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失智失能老人社会化照护服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推进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多层次养老方式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传统家庭照护模式面临社会变迁的挑战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失智失能老人仍采用居家照护。长期家庭照护模式给家庭照护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大约70%~90%的痴呆老人在其病程的某个阶段会出现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被窃妄想、猜疑被害、行为紊乱、性格改变、徘徊行为、大声吵闹、偏执观念、社会行为不端等。照护者不但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应付患者的一些怪异行为后果,照护过程漫长而艰辛,且照护服务的专业性也亟待提高。与人口老龄化现象并存的社会问题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家庭在缩小,人口流动的速度加快等。再加上人口的长寿,使得养老问题更趋复杂。因此,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提供相关社会支持与服务,已成为照护者的愈发迫切的需求。 (二)失智失能老人社会化照护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机构照护作为目前社会化照护的主要形式同样也面临着困境:失智失能老人不同于一般老人,治愈康复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长期住在机构直至死亡,这就造成床位的周转率很低,形成了目前“一床难求”的局面,目前每12名仅有1张护理床位,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同时,失智失能老人专业照护人员的配备数量有待增加,照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照护专业化知识的培训制度有待建立。 (三)失智失能老人社会化照护服务体系异常薄弱 失智失能老人作为老人中的弱势群体,其照护要求及负担远远高于一般的老人,

老年人长期护理报告

社会实践心得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大幅提升。老年人对长期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强。因此在这个假期,我就老年人长期护理做了问卷调查。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也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据联合国报告, 2050年 60 岁以上人口将从 6亿增至近 20 亿, 60 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预计增加 1 倍, 从 10%增至 20%。发展中国家增长最迅速, 在今后 50 年中这些国家的老年人口预计翻两番。其中,慢性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完全依靠家庭照料已显得力不从心, 需要依靠外界的力量提供一系列多元化的长期护理服务, 以减轻家庭负担,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我就此对在农村的60岁以上老人做了走访式问卷调查。对他们进行了生活现状的调查,其中包括基本家庭情况、老龄化的认知程度、医疗费用支出、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意愿、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模式等。并且特地走访了少数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调查其每年所需的医疗护理费用以及需要他人照顾的天数。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医疗费用支出已成为我国居民继家庭食品、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长期护理的开支更为高昂,因此高昂的护理费用让老年人不堪负重。随着上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逐渐呈现出“421”的家庭抚养模式。在家庭模式缩小的同时,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加导致了“空巢老人”出现。当家庭成员无法全部或部分照料老年人时,必然期待着社会及社区提供相关服务和指导,以弥补家庭照料功能的不足或缺失。 建立强制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是最理想的一种方案,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长期护理保障。国际上已经建立强制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最典型的是德国和日本。而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低,贫富差距大,这就使得收入低的人保费支付有困难,受益人群狭小,不能有效提高社会福利。其次我国居民对长期护理的认识不足,使政策推广会面临重重困难。因此,认为短期内我国无法实行强制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医疗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向贫困人口、收容对象或因家庭收入不堪庞大的医疗开支而陷入困境的居民提供的免费医疗护理服务。因此我们认为建立长期护理的医疗救助机制目前在我国更加可行。第一,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政府保障弱势人群。调动商业保险公司积极性,提高老年人保障水平。在现阶段,政府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为失能老人提供护理补贴,应鼓励有经济能力的单位和个人购买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对开办这项业务的商业保险公司给予税收优惠,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建立长期护理救助基金,保障低收入人群。第二,建立多层次的护理供给体系,发挥社会服务力量。以社区居家护理为核心,壮大非正式医疗护理队伍。社区居家护理主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社区日托和短期入托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护理方式。面对社区护理人员的短缺,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的互助精神,壮大非正式护理队伍。第三,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实现健康老龄化。现阶段,老年人慢性非传染疾病患病率高,而许多慢性病与高盐、高糖等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及抽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因此,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能够增强保健意识,降低慢性病发病率,提高老年人整体健康水平。强调预防在先,护理在后是缓解护理需求压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健康宣传、健康预防,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善等制度建设,

社区照顾在老年人长期照顾中的作用

社区照顾在老年人长期照顾中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课题组 陈杰 第一章老年人长期照顾模式的研究构架 第一节本研究的基本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的基本目的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理论上,LTC社区照顾模式研究的意义在于:一,分析传统文化要素及其变革对LTC社区照顾模式形成与选择的影响;二,探讨心理要素对养老模式的影响;三,论证经济要素与LTC 社区照顾模式形成与决策的关系;三,弄清家庭人口结构因素与LTC社区照顾模式的关系。 在实践上,LTC社区照顾模式研究的意义在于:一,通过确定最适LTC社区照顾模式的选择,服务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通过最适LTC社区照顾模式决策,促进我国老年产业化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发展;三,通过理论分析指导促进我国最适LTC社区照顾模式形成和发展的政策。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构建LTC的社区照顾模式的理论构架,从理论上阐述LTC的社区照顾模式的性质;2、研究分析我国与英日等国在LTC社区照顾模式的总体状况和差异,汲取可以借鉴的经验;3、通过对数据、资料和实证案例收集分析,探讨适合老年人需要的LTC社区照顾模式;4、对如何建立一个适合老年人LTC需求的模式提出政策建议。 第二节本研究的基本范畴 1、长期照顾模式 本研究界定的长期照顾模式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照顾场所的选择:有专业化的机构照顾,也有非专业化的家庭成员的家庭照顾,还有非专业义工的社区照顾。 ②照顾对象的选择:长期照顾需求者一般是指那些由于其生理、心理受损生活不能自理,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甚至在生命存续期内都需要别人在日常生活、医疗护理等方面给予照料的老年人。但是,因国家和地区政策不同,并不是所有有长期照顾需求的人,都能享受到这种服务。比如英国实行的是福利政策,需求者基本都能享受到这种服务,而日本是有选择的,必须是加入社会护理保险者才有资格。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中老年长期护理分级标准研究

·世界全科医学工作瞭望·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中老年长期护理分级标准研究 张莹 作者单位:116044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摘要】1997年日本制定了老年长期护理需求分级标准—要介护认定制度。2000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介护保险法,规定所有需要国家提供护理服务的老人都首先要通过护理级别评估,根据评估的级别提供相应级别的护理服务。本文对日本老年护理分级标准体系进行介绍,比较分析我国老年护理分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今后制定老年护理分级制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老年长期护理;护理需求分级;日本 【中图分类号】R 47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572(2011)08-2544-02Care -needs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in the Long -term Care Insurance System of Japan ZHANG Ying.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44,China 【Abstract 】In 1997,the care -needs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in the long -term care insurance system was passed by the National Diet of Japan.And this law was enforced in April of the year 2000.The law stipulated that all the elder people who are in need of care should undergo the care -needs assessment firstly ,and appropriate level of care service would then be provided based on the assessment.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 the care -needs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system of Japan with the hope to find out the shortage of ours and to provide some useful experience for our future institution reform of long -term care. 【Key words 】Long -term care for the elderly ;Care -needs certification ;Japan 老年长期护理分级制度是许多发达国家在老年护理保障中 提供护理服务与支付护理补偿费用时的主要依据 [1-4] 。合理制定老年护理分级标准,不仅可以使残障老人得到应有的护理服务,保证护理服务的质量,更可以使国家护理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我国的老年长期护理分级标准始于2001年出台的《老年 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规范规定:养老机构内老人的护理级别可根据生活自理能力和需求划分为三级,即自理老人(一般照顾护理)、介助老人(半照顾护理)、介护老人(全照 顾护理)[5] 。但是该规范没有进一步明确各护理级别判定的详细标准,对痴呆老人的护理级别也没有明确规定。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对护理服务的收费也没有明确规定,因此目前全国各地养老机构护理服务分级标准各不相同,护理服务差异也很 大,而护理费用的差别则可达6倍以上[6]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老年护理保障制度的发展。因此制定一套能正确反映老年长期护理需求级别的评估体系,以此为依据来制定护理保障政策就显得极为重要。 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也是养老体系完善、养老护理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国家。本文以日本介护保险制度中老年护理分级评估体系为焦点,通过对日本老年护理分级标准体系的介绍,比较分析我国老年护理分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今后制定老年护理分级制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日本老年长期护理分级制度1.1 老年长期护理分级现状1997年日本制定了老年长期护理需求分级标准—要介护认定标准。通过护理评估体系将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分为七个级别,即:自立、要支援、要介护Ⅰ Ⅴ级。自立老人是指生活完全自理,不需要任何帮助的人;要支援是指生活基本能自理,但社会活动需要帮助的人;要介护Ⅰ是指需要部分护理的人;要介护Ⅱ是指需要轻度护理程度的人;要介护Ⅲ是指需要中度护理程度的人;要介护Ⅳ是指需要重度护理程度的人;要介护Ⅴ是指需要最重度护理程度的人。2006年日本制定了介护预防政策,将原来的7等级护理修改为8等级护理级别,即通过调整评估项目,将原来的自立、要支援、要介护Ⅰ Ⅴ级7个等级修改为自立、要支援Ⅰ、要支援Ⅱ、要介护Ⅰ Ⅴ级8个等级。其中将护理级别要支援Ⅰ及以上等级的老人认定为有护理需求的人。 1.2老年长期护理分级的理论基础老年长期护理级别的划分并不是单纯以老人身体指标为依据,而是以护理时间、护理强度为依据进行评估。首先日本采用的“1分間タイムスタディ法”(每分钟护理强度研究法)将护理时间进行标准化,也就是首先对所有的护理服务予以不同的编码,然后记录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连续2天工作时间内的护理劳动时间,通过电脑统计分析,计算出每分钟的护理强度(以点数的形式体现),然后推算出每一项护理服务所需要的时间,以此为标准进行护理分级评估。然而这种方法计算出的护理时间与实际发生的护理时间有时会有很大差异,并且计算出来的护理级别也偏高,于是日本政府经过多方论证,2003年将原版要介护认定软件进行改进,在“1分間タイムスタディ法”判定的基础上,将所有的护理服务项目进行统计学分析整理,根据各项目之间关联性的大小,制作出树形图模型作为推算护理时间的路径。在判定护理级别时,首先根据申请人身体与心理失能状况计算出护理得分,然后再根据八种树形图模型推算出各项服务所需时间,再结合医疗诊察结果,计算出最终的护理需求时间,完成护理级别判定过程。根据护理时间各护理分级如下:自立:25分未满;要支援:25 32分未满;要介护Ⅰ:32 50分未满; · 4452·

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目次 前言 (2) 引言 (3) 1 范围 (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 术语和定义 (4) 4 面向工作岗位 (6) 5 面向院校专业领域 (6) 6 职业技能等级 (8) 7 职业技能等级要求 (9) 8 培训 (13) 9 评价 (14) 10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15) 参考文献 (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中民福祉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参与起草、审定的单位:民政部培训中心、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中民民政职业能力建设中心、兰州大学护理学院、深圳健康养老学院、共好福报(北京)养老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河北仁爱医养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绿康医养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颐合华龄养老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市万虹大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三河市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上海九如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青鸟软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老年康疗院、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上海和佑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湖南康乐年华养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泰康健康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中育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青岛市长期照护协会、石家庄市春晖养老评估服务中心(石家庄市银隆养老院)、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学院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根来、谭美青、王虹峥、娄方丽、张雪英、李惠菊、倪赤丹、武卫东、陈怡剑、谭宇双、周钢、林娜、张文玉、屠其雷、韩晓婷、冯翠平、李继宗等。 本标准修改与审定人:王军、张玉兰、肖成龙、邹文开、赵红岗、孙钰林、许世杰、周素娟、卓永岳、张登国、陈洪涛、于保荣、杨丽霞、刘华、王伟、赵云午、石晓燕、刘晨、贾德利、臧少敏、陶娟、刘日安、王婷、贾雪华、迟玉芳、仝伟等。 本标准的知识产权归属北京中民福祉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未经同意和书面授权,不得印刷、销售和出版发行。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现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97708579.html,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现状分析 作者:鞠蓉蓉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11期 关键词: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照护模式;专业护理 本项目来源于江苏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失能老人生活现状与养老保障问题研究——以宿城区为例”(项目编号:201814160020X)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19日 自21纪初迈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慢慢呈现出数量多、发展快、占比大等趋势,失能情况也日益严重。根据江苏民政网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宿城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5.72%,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7.89%。“十三五”规划 指出:养老问题是中心问题。加强关注老龄人口的生活,提供养老服务。失能老人是老龄人口中更弱势的群体,如何保障失能老人的生活或成为民生所向,庞大的失能群体对于长期照护服务的呼声或会日益强烈。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宿城区的失能老人数量也在增加。我们发现,这些老人不仅生活无 法自理,而且多数还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因而,选择何种长期照护模式对失能老人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受到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的失能老人倾向于家庭照护,他们认为,亲属子女能够给自己提供基本的起居照料和看病送药服务就已经足够,同时还能让他们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但是还有一些失能老人特别是失能程度较高的老人渴望有专业护理人员上门照护或是去到机构照护,原因是能够获得比较专业化的保健康复护理,有利于身心健康。可以了解到,有近一半的失能老人对目前的照护模式是不太满意的。一方面他们平时的经济来源十分有限,主要是养老金和子女供养,并且失能老人每月能领到的养老金平均只有1,200元左右,高昂的护理费用和苛刻的护理门槛将许多有需求的失能老人特别是重度失能老人“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很多失能老人因为缺少专业的护理和日常陪伴,终日只能待在家中,由子女或配偶照料日常生活。但是子女无法经常性的陪伴在老人身边,只能偶尔来送饭、打扫卫生,大多数时间需要老人独自生活,难免造成生活不便。总之,失能老人目前的生活质量还有待提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为老人打造出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家园。 (一)子女、亲属供养压力大。目前,宿城区内有高达94%的失能老人选择了家庭照护,主要的照护人员就是老人的子女或者亲属。但是,持续的低生育率导致宿城区内的家庭规模呈现出小型化的趋势,随着人口转变的深化,独生子女家庭、“421”结构家庭、失独孤儿等残缺家庭和代际居住分离的空巢老人家庭数量不断增加,子女亲属的抚养负担压力越发严重。一方面由于失能老人多患有慢性疾病,需要定期看病吃药、检查身体,高额的医药支出对于一

浅谈国外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浅谈国外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发表时间:2016-05-18T11:09:47.1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9期作者:陈益锋[导读] 鄂州市妇幼保健院美国、法国先后于上个世纪的70、80年代开展了商业长期护理保险。 陈益锋 (鄂州市妇幼保健院湖北鄂州 436099)【中图分类号】R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9-0384-02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庞大老年人口生活长期照顾的难题,一些国家先后推行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国际上简称为LTCI)。WHO 将长期护理定义为“由非正规护理者(家庭、朋友或邻居)和专业人员(卫生和社会服务)进行的护理照料活动体系,以保证那些不具备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能继续得到其个人喜欢的以及较高的生活质量,获得最大可能的独立程度、自主、参与、个人满足及人格尊严。”[1]而长期护 理保险就是对这种因长期照料而产生的费用进行分担补偿的一种制度。美国、法国先后于上个世纪的70、80年代开展了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以色列于1 986年颁布了社会化长期护理保险法,开创了社会性护理保险立法的先河。随后,奥地利于1995年、德国于1996年、荷兰于1998年以及日本于2000年都颁布了社会化长期护理保险法案。韩国也于2008年7月1日出台了社会护理保险法。这些国家通过护理保险法律将护理服务模式由单纯的“处置”服务转变为“契约”服务。 1.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产生的原因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产生最根本的原因是老龄人口增多。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老龄人口增多引起的老年人护理需求增加。20世纪60年代,西方很多国家老龄化形势非常严重。像法国、瑞典、日本等许多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了10%。人口老化,老年人的疾病谱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如肠胃病,心、脑血管疾病,肩盘突出等显著增加,由此导致老年人运动功能、残障状况比较突出。此类慢性病的治疗目前并没有什么特舒有效的治疗,患病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就是长期的日常护理,由此急剧需求老年护理人员。据不完全统计,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需要各种形式长期日常护理的老人已占全部老人的1/4。第二,家庭护理功能的1-1化。西方国家的家庭结构普遍趋于小型化,很多老年人与配偶共同居住或独居,导致老年人护理老年人的现象突出,而且,即使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也因为子女有工作而无法得到方便有效安全的护理。许多老年人转而求助于住院治疗,或者入住养老院,而数目庞大的医疗费用和专业护理费用给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担负。因此,设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成为广大老年人及家庭的紧迫需求。 2.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的首创——以色列以色列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化护理保险的国家,后来很多国家效仿,以色列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具有悠久慈善历史的以色列,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国情时,于1988年开始实施的体现社会主义福利、平抑社会贫富差距的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之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该法案即《国家保险法》第61号法案的《长期护理保险法》,其于1986年经国会通过,并于1988年开始实施。 2.1 以色列长期护理保险的原则与以后实行社会化长期护理保险的日本、德国不同,以色列推行的是以家庭护理为主的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法中规定了下列原则:(1)家庭保险护理服务主要照顾那些部分或完全依靠家人帮助才能很好完成日常生活的半自理的老年人。(2) 法律给予享受护理保险服务有些优先权,例如,给老人的家务或个人护理提供直接免费的服务。或者采取津补贴的形式代替护理服务。(3)专业的护理服务比较倾向于减轻家庭护理的负担,比如给老年人营养指导、洗澡、穿衣、移动等可能对老年人造成潜在危险的防护。(4)护理服务的要求主要是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专业护理人员的认定采取甄别的方法。[2] 2.2 以色列长期护理保险的对象在以色列,男性在65岁、女性在60岁就可以享受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由于甄别原则,享受日常护理服务的人群主要是哪些中低收入的老年人群。护理保险法律生效当年,大约有七千多位老年人享受这项护理服务,而现在有十一万余人获得这项护理服务。收入较高的老年人是不能享受这项护理保险服务,主要让他们选择私人保险公司提供的高金额的护理服务。 2.3 以色列长期护理保险的缴费与待遇以色列法律以前有过规定,雇员和雇主每月各缴纳0.1%的工资作为基金。伴随着政府需要降低劳动成本、减轻雇主负担的慎重考虑,社会保险总的缴款比率有所降低。1990年法律规定雇主缴费率要降到雇员工资的0.04%,政府再补偿0.06%作为雇主的缴费费率。一般情况下,长期护理的费用直接给付组织机构,而不是直接付费给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只是在需要护理的老年人所需要无法获得家庭护理或者是由其家庭自己护理的老年人,被护理的老年人才可以得到政府提供的护理金额的80%。长期护理保险数额多少主要取决于对护理人员的依赖程度,大部分依赖者为全国平均工资的25%,完全需要护理人员照顾的老年人为全国平均工资的37.5%。残疾人的护理补贴也是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依赖程度、残疾级别不同,金额比例也不同,一般划分为三个等级标准,即50%、100%和150%,给予家庭妇女的比例实为30%、6O%和9O%。 2.4 以色列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提供以色列的家庭保险护理模式采取“半市场化”的方式,既有非政府组织的机构,也有政府提供的组织,前者包括自愿的营利组织以及非营利性的组织。现在,给老年人提供护理保险服务的营利组织增加到了63%,而非营利组织的护理服务已经减少到了37%。3.对以色列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评价以色列开创了世界社会化护理保险制度的先例。以色列长期护理保险法的颁布,使社会保险制度特别是护理保险制度更加充分和完善,极大的缩短了本国人民的收入的贫富差距,因此以色列也成为了世界上收入比例差别最小的国家之一。其后,日本、德国在借鉴以色列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另外增加了其他护理保险机构,主要还是以家庭护理服务模式为主。实行商业护理保险模式的美国也在提倡“回到家中去”这种护理服务保险模式和相关的理念。因此,总结和学习的以以色列模式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制度,对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地球村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世界各国也一致在探索制定和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以色列的护理保险模式、制度的实施对21世纪其他国家从根本上解决老年护理日常问题的政策具有借鉴和非常重要指导价值。【参考文献】

《老年护理》第6章 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试题及答案

《老年护理》第6章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老年人易得糖尿病的原因是由于哪项对葡萄糖的敏感性降低造成的( A ) A.胰岛素及胰岛B-细胞 B.胰岛素及β细胞 C.胸腺素及淋巴细胞 D.高血糖素及胰岛素 E.脂肪及胰岛素 2、老年人易出现负氮平衡,故蛋白质的摄入应该是( B) A.优质足量 B.优质少量 C.以动物蛋白为主 D.以植物蛋白为主 E.多样化 3、亚洲人正常BMI为( D ) A.15~18.5 B.23.5~25.5 C.26.5~28.5 D. 28.5~30.5 E.18.5~22.9 4、60岁以上老年人中发生便秘的比例为(C ) A. 30~50% B. 18~30% C. 28~50% D. 30~60% E. 60~65% 5、为减少老年人肛门疾病,温开水坐浴的温度为( C ) A. 20~30℃ B. 35~40℃ C. 30~35℃ D. 35~40℃ E. 45~50℃ 6、老年人运动后最宜心率为( D ) A.150-年龄 B.130-年龄 C.150-年龄 D.170-年龄 E.180-年龄 7、刘某某,男性,62岁,其运动后的最佳心率是( A ) A.108次/分 B.120次/分 C.130次/分 D.140次/分

8、案例:张三,男,68岁,每天晚上十点钟上床睡觉,凌晨五点醒后再也睡不着,老人常常抱怨睡眠不好。请问张三每天需要睡眠的时间为( C ) A.4小时 B.5小时 C.6小时 D.7小时 E.8小时 9、案例2:王大娘,71岁,每晚7小时睡眠过程中,鼻或口腔气流暂停每次超过10秒,暂停发作超过30次以上有时每小时睡眠呼吸暂停超过10次以上。 导致王大娘以上情况的原因是( A ) A.SAS B.PAS C.PCI D.SARS E.COPD 10、案例2:王大娘,71岁,每晚7小时睡眠过程中,鼻或口腔气流暂停每次超过10秒,暂停发作超过30次以上有时每小时睡眠呼吸暂停超过10次以上。 该病多发于( C ) A.儿童 B.男性 C.老年人男性 D.女性 E.老年女性 11、案例:李大爷,74岁,最近常出现软弱、头晕现象,朋友也觉得他最近性格有点异常,口腔黏膜干燥,测量血压正常,尿量正常,无明显的口渴和多饮行为。 该患者的诊断为(B ) A. 抑郁症前期 B.脱水 C.营养缺乏 D.心肌缺血 E.脑缺血 12、案例:李大爷,74岁,最近常出现软弱、头晕现象,朋友也觉得他最近性格有点异常,口腔黏膜干燥,测量血压正常,尿量正常,无明显的口渴和多饮行为。 估计该患者的脱水量约为体重的( E ) A.6% B.5% C.4% D.3% E.2% 13、老年人蛋白质供给能量应占总热量( A) A.15% B.20% C.20~30% D.50%

老年人长期照护评估工具

老年人长期照护评估工具 持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失能人口规模的扩张,老年人的长期照料需求日益增加。长期照护是缓解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料负担、提高其生存质量的关键性措施。对长期照护制度的探索和尝试已经成为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但目前对于失能老年人的判定方式并未达成一致,对于长期照护制度受益人群的界定存在很大差异,阻碍了照护资金的可持续性评估和规划,长期照护制度的公平性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长期照护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对失能者的支持,与个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照护服务的内容也将日益丰富。如何有效识别失能人群,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对其进行精准分类,成为关系到长期照护制度能否有效实施并长期运行的关键要素。鉴于此,研究者希望能够结合发达国家长期照护制度发展过程,分析失能评估工具的发展演化脉络,探讨如何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失能动态评估标准,以适用不同阶段、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长期照护制度发展需求。 1长期照护评估工具的发展过程 健康老龄化是“发展和维护老年健康生活所需的功能发挥的过程”,功能的缺损会导致个体在身体、精神或社会领域的失能。失能是由健康引申出来的一个复杂的多维概念,这种多维复杂性给评估的操作化过程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随着经济社会进步与时代变迁,个体需求日益增加,失能评估所包括的内涵与维度也在不断丰富。正如需求理论中所提到的,人类的需求会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改变,与此同时人们也提升了对基本日常活动的要求,而失能的判定标准也随之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转变,更加符合健康概念多维度的特性。 在发达国家的长期照护体系建设过程中,长期照护评估工具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第一代长期照护评估工具聚焦于躯体活动能力,通常是使用单一指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测量。第二代发展为多维度的综合健康评估工具,整合了不同的失能测量指标,普遍包含躯体功能、认知心理、疾病情况、社会环境等维度,并纳入预防、成本管控等因素。第三代是模块化的综合评估工具,在多维度综合性失能评估工具的基础上,纳入了对于照护场所类型的考虑,扩展出多场所多用途的兼容模式。

国外关于长期照护经验对重庆市失能、半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借鉴

24 Caspersen C ,Powell KE ,Christenson GM.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J 〕.Public Health Reports ,1989;100:126-31.25 Camacho TC ,Roberts RE ,Lazarus NB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depression :evidence from the Alameda country study 〔J 〕.Am J Epi-demiol ,1991;134:220-30.26 Kritz-Silverstein D ,Barrett-Connor B ,Corbeau C.Cross-sectional and prospective study of exercise and depression mood in the elderly :the Rancho Bernardo study 〔J 〕.Am J Epidemiol ,2001;153(6):596-603.27 Strawbridge WJ ,Delege S ,Robert RE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reduces the risk of subsequent depression for older adults 〔J 〕.Am J Epidemi-ol ,2002;156(4):328-34.28 Mobily KE ,Rubenstein LM ,Lemke JH ,et al .Walking and depres-sion in a cohort of older adults :the Iowa 65+rural health study 〔J 〕.J Aging Physical Activity ,1996;4:119-35.29Morgan K ,Bath PA.Customary 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J 〕.Age Ageing ,1998;27(3):35-40.30 Teychenne M ,Ball K ,Salmon J.Association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women 〔J 〕.Int J Behav Nutr Physical Activity ,2008;5(1):27.31 Chen LJ ,Stevinson C ,Ku PW ,et al .Relationships of leisure-time and non-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Taiwanese older adults 〔J 〕.Int J Behav Nutr Physical Activity ,2012;9(28):1-10.32 Bustamante EE ,Wilbur J ,Marquez DX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older Latino adults 〔J 〕.Mental Health Physical Activity ,2013;6(2):69-77.33 Mahendra N.Exercise and behavioral management training improves physical health and reduces depression in people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evidence-based 〔J 〕.Healthcare ,2004;8:77-9.34 McNeil J ,LeBlance E ,Joyner M.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depres-sive :symptoms in the moderately depressed elderly 〔J 〕.Psychol Ag-ing ,1991;6:487-8. 35Blumenthal JA ,Babyak MA ,Craighed KA ,et al .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older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J 〕.Arch Int Med ,1999;159:2349-56. 36Martinsen EW ,Medhus A ,Sandvik L.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on depression :a controlled study 〔J 〕.Brit Med J (Clinical Research Edi-tion ),1985;291:109-13. 37King AC ,Taylor CB ,Haskell WL.Effects of differing intensities and formats of 12monthi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psychological outcomes in olders adults 〔J 〕.Health Psychol ,1993;124:292-300. 38Jerstad SJ ,Boutelle KN ,Ness KK ,et al .Prospective reciprocal rela-tion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depression in female adolescents 〔J 〕.J Consulting Clin Psychol ,2010;78(2):268-70. 39Nguyen HQ ,Koepsell T ,Unützer J ,et al .Depression and use of a health plan-sponsored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 by older adults 〔J 〕.Am J Prev Med ,2008;35(2):111-7. 40Roshanaei-Moghaddam B ,Katon WJ ,Russo J.The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depression on physical activity 〔J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2009;31(4):306-15. 41Ku PW ,Fox KR,Chen LJ.Physical activi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Taiwanese older adults :a seven-year follow-up study 〔J 〕.Prev Med ,2009;48(3):250-5. 〔2018-04-11修回〕 (编辑杜娟) 国外关于长期照护经验对重庆市失能、半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借鉴 况莹莹 王净 刘定刚 (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医学人文研究中心,重庆 40001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长期照护;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R5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9)03-0740-05;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9.03.073 基金项目:2016年度重庆市教委课题(16SKGH019) 通信作者:王净(1963-),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口学和卫 生事业管理研究。 第一作者:况莹莹(1993-),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老年人口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数据〔1〕 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我国失能、半失能 老人大致有4063万人, 占老年人口总数的近两成,失能、半失能老人所占比例的增长,使得老年照护服 务需求上升〔2〕 。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 长期照护服务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16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 出台,包括重庆在内的15个城市被纳入试点范围, 这意味着我国的长期照护保障工作进入了一个初步探索阶段。2020年是“健康中 国” 年,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点,届时失能、 半失能老人将会越来越多,老年照护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会日益突出, 开展长期照护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综述国外长期照护经 验,并分析其对重庆市失能、半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借鉴。 ·047·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年2月第39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