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科学教案】

科目:科学

年级:三年级

学期:上册

【教案一】

课题:物体的颜色

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光的反射决定的。

2.掌握物体的颜色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确定。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的能力。

教学内容:

1.物体的颜色是由光的反射决定的。

2.物体的颜色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确定。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彩色纸、白纸、黑纸、红色、黄色、蓝色的物体。

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彩色笔。

教学步骤:

Step 1 引入新课

1.教师出示彩色纸、白纸、黑纸,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颜色。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颜色是怎么来的呢?

Step 2 探究物体的颜色

1.教师出示红色、黄色、蓝色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颜色。

2.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这些物体的颜色是怎么来的呢?

3.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Step 3 实验验证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2.实验内容:将红色物体放在白纸上,观察颜色变化;将红色物体放在黑纸上,观察颜色变化。

3.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

Step 4 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2.学生回答问题: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Step 5 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其他颜色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颜色。

2.学生尝试用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教案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物体的颜色是由光的反

射决定的。通过实验验证,学生进一步巩固了这个概念,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实

验和总结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实验结果也基本符合预期。但在教学准备方面,可以增加更多不同颜色的物体,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观察和实验,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同时,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时,可以提供一些提示,帮助他们更好地总结出物体颜色与光的反射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仍有一些改进的空间。

三年级科学教案带反思

三年级科学教案带反思 【篇一:三年级上册科学反思】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反思 《我看到了什么》是三年级科学的第一课,这一节课为了给以后的 学习奠定基础,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简单的介绍了任务和注意 事项后,我把课堂安在了校园里。 一听说要到校园里上课,学生们都非常的兴奋,带着我早已经给他 们准备好的资料,他们飞一般的跑出教室。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自制力还比较差,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最容易让他们忘了学习的任务 而去玩,所以这堂课我给学生准备了一张记录纸,让学生分小组自 由记录在校园看到的事物。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对于学生的组织不够到位,时间没有把握好, 导致观察的时间过长,但是学生记录的观察内容却很少,有一部分 学生在校园里并没有认真仔细的观察,而是去玩了。还有选定的小 组长还没有真正履行其自己的责任,学生的小组意识不是很强。 通过这节课我不但了解了班里学生的自觉情况,也获得了很多教训,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外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在课前就 强调好纪律,布置好任务,控制好时间。 《校园的树木》课后反思 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课要求学生能用语言和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对 一棵树进行描述,并比较所有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教材的活动 安排上看,不难看出这节课的活动是不多,但是每一块教学的难度 是很大的,而且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其中一个活动,比如拓 印树皮,测量树木的高度等,虽然我已经在之前给学生介绍过如何 估算树木的高度,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另外 写观察一棵树木的日记,它的难度也偏大,学生还不会写作文呢, 所以,我把这一部分删掉了,以后可以留给语文老师作为作文素材。为了明确任务,我给每组学生发了一张观察记录表,把需要学生观 察的内容都分条列在了记录表上,,所有的五个小组在经过观察后 都详细的填写了观察记录表,并拓印了树皮,从活动的结果上来看,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是还是出现了跟上次同样的问题:时间和 纪律问题,有一个小组的组长还没有观察完树木竟然领着学生去学 校的绿化带玩去了。还有一个小组,没有听明白我的意思,记录表 填完了,但是记录的内容却不是同一棵树的。看样子我是高估了三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共5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共5篇 篇一: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的《科学》教学终于完成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还算不错,有一些感悟和想法值得记录下来,以促进自己不断提高。 感悟一:准备好丰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动效率的根本保障。 在开学备课时,我就担心第四单元的教学对老师、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单元教学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没有这些探究材料,学生的自主探究将会大打折扣。还好,学生有学具,里面的材料虽然不是太好使用,但毕竟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实验,自主探究了。同时课前合理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制作教具,准备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课前准备工作,教师一定要抽出时间,精心准备,因为它是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根本保证。 感悟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 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它不同于以往的自然课只注

重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还需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对每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个定位与解读,再将这些目标分解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去,力求通过一节课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能有所得。一节课教学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学生经历了从推测——科学检测——构建认知的探究过程,学会了科学检测的方法,建构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感悟三:关注细节,打造亮点。 回顾所上的一些课,为什么总感觉缺少一点精彩?反思原因,实际上是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注重对教学的预设,哪怕是一个环节或一句简单的问话,我都会精心地揣摩,力求一杆见影,做到胸有成竹。但由于自身课堂临场洞悉力不强,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与技巧,有时候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节外生枝”的提问,即使让学生对这些生成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合理开发成的课堂资源。诚然,备课前对

(完整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大全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物体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植物》单元解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动物》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科学教学内容也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材料》单元解读:本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特征的同时注意。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水和空气》单元解读: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本单元的有些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往瓶中打人和抽出空气的实验、空气重量的测量、往足球中充气、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及收集资料等。 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模板9篇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模板9篇 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和自己的心去教育学生。教师在新授课程内容前,一般会准备好教案,写教案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怎么让教案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呢?考虑到你的需要,我们特地编辑了“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模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模板【篇1】 三年级上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教例:《我看到了什么》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既是第一单元的开始,也是小学生们第一次接触的科学课内容。科学课本选取观察大树作为第一课的主要内容,也是基于学生对于大自然,对于植物有一些天生的兴趣。但是当我在课堂上用“大家喜欢植物吗?”作为引言时,有个学生说“不喜欢”。但是当我问道:“大家熟悉的植物都有哪些?”时,那说不喜欢植物的学生却又都十分积极地举手并介绍他熟悉的植物。我就问他:“你不是不喜欢植物吗?”原来那学生曾经观察植物时被扎伤过,所以他就觉得他不喜欢植物了。第二,关于教参中要求启发学生将采用多种方法(如远距离还是近距离等)和所用到的感官进行比较。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时,很多同学的回忆只有近距离的视觉体验。 反思:1、有时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十分活跃,但是教师应该把握好整体的思路不动摇。但是也不可以完全不顾学生的想法,可以适当地询问一下为什么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 2、教参和教科书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点不是硬性要求,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上课的实际表现进行改变。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模板【篇2】 考虑到让学生准备材料的危险性,在上本节课的前一天我去近郊的河里捞了些水葫芦作为上课用的观察材料。由于准备充分,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这些水生植物。在观察过程中主要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1.感受空气教案+反思

第二单元 1.感受空气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是一种真实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 2.经历感受空气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空气的各种特征,并且知道人们对空气这些特征的运用。【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认识空气的各种基本特征。【教学准备】 自封口塑料袋、塑料杯、碗、哨子、气球、教学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空气吗?空气的特征有哪些?它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汇报。 3.教师指导学生填写空气特征与作用的气泡图。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传递空气。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游戏过程。 (2)学生参照教学课件与教材做空气的传递游戏。 (3)教师提问:从这个实验可以知道空气有什么特征? (4)学生观察实验汇报。 2.感受空气的其它特性。 (1)实验前,明晰实验方案。 学生参照随堂学的第3题,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方法。 一是生活中,有哪些和空气有关的物品? 二是在使用这些物品时可以感受到空气的哪些特征? (2)实验中,学生自主观察记录。 教师展示感受空气的教学课件,并提问:根据教学课件中的实验操作,你能总结出空气的哪些特征?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教科版新三上科学。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很软、很轻,空气有弹性、会流动。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比较和认识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类型物体的相同与不同。 1.教师提出问题:空气、石头、水相比较,有哪些相同的特征呢? 2.学生根据经验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 3.总结:它们都有质量,都能占据空间。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怎样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 【板书设计】 感受空气 把空气装入塑料袋→空气能占据空间 抱一抱装满空气的塑料袋→很轻、很软 吹哨子→会流动 用手捏一捏、拍一拍充满空气的气球→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教学反思】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活动。空气这部分内容较以前有了更加充分的设计。“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地严肃地进行。根据儿童“好玩”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在充分明确活动规则和要求后,让学生自主地亲历探究。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7.混合与分离教案+反思

7.混合与分离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经历过滤与蒸发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分离食盐操作的复杂性,以及实验过程中操作的严格性。【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学生能掌握分离食盐的基本操作。在混合与分离的过程中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教学准备】 水、筛子、烧杯、沙子、食盐、玻璃棒、滤纸(或滤布)、三脚架、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教学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混合在一起的物质”,提问学生: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混合在一起的物质,比如,食盐洒落在沙土里了。怎样把它们分开呢? 2.学生根据经验相互交流,汇报结果。 3.教师提问:使用筛子能否将食盐与沙子分开呢? 4.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现实验操作结果。 5.教师提问学生:我们应该使用什么方法将食盐与沙子分开呢?(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的部分,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 一是实验中如何确保过滤和蒸发实验操作的正确? 二是如何确保蒸发实验的安全?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教师展示教学课件,并提问:过滤后的滤液有什么变化?滤纸会有什么变化?蒸发实验中蒸发皿中产生了什么样的现象? (2)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并记录。

(3)教师根据实验设计完成实验操作。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过滤后滤纸上残留有大量沙子,烧杯中几乎没有沙子了,用滤纸过滤之后,沙子与食盐溶解液被分离开。蒸发实验中蒸发皿中的水越来越少,白色颗粒越来越多。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认识到蒸发实验的原理。 (1)教师提出问题:蒸发实验中,蒸发皿中最后会剩下什么?蒸发皿中的水到哪里去了? (2)学生继续观看教学课件,回顾课上所学实验的过程。 (3)学生汇报:在蒸发结束时蒸发皿中只剩下白色粉末,蒸发皿中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白色颗粒就是食盐。 (4)总结:教师总结分离食盐与沙子的实验过程。 2.认识实验中涉及的仪器并知道它们的用途。 (1)教师提出问题:在分离食盐与沙子的实验中,我们用到了哪些实验仪器,它们分别有什么用途呢? (2)学生相互交流并汇报。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海水晒盐的工艺。 【板书设计】 混合与分离 【教学反思】 科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学习科学必须先了解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在本课教学中,我先创设混合食盐与沙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分离食盐与沙的方法,再让学生阅读了解课本中的分离方法,最后以实验操作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一过程。但考虑到教学时间与教学安全,我并没有让学生自己亲手完成全部的实验操作,是本节课教学的不足。在今后教学中我将逐步让学生掌握此类实验的完整实验过程,真正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篇一:三年级上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对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的思考 三年级上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教学实例:“我所见”是单元1、植物、1、3、小学科学版的第一个课时。这节课的 内容不仅是第一单元的开始,也是小学生的第一节科学课。科学教科书选择观察树木作为 第一课的主要内容,这也是基于学生对自然和植物的自然兴趣。但是当我用“你喜欢植物吗?”作为介绍,一名学生说“我不喜欢它”。但当我问:“我们熟悉的植物是什么?” 当时,那些说自己不喜欢植物的学生举手介绍了他们熟悉的植物。我问他:“你不喜欢植 物吗?”事实证明,这名学生在观察植物时被刺伤,所以他认为自己不喜欢植物。第二, 要求激发学生将各种方法(如远距离或特写)与教学参考中使用的感官进行比较。当我在 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时,许多学生只有近距离的视觉体验。 反思:1、有时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十分活跃,但是教师应该把握好整体的思路不动摇。但是也不可以完全不顾学生的想法,可以适当地询问一下为什么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 2.教学参与和教材中的教学方法和观点不是强制性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 的实际表现来改变它们。尽量因材施教,用教材代替“教材”。 篇二: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篇 关于《风》教学的思考 吕雁湘 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应该以探究 为核心。根据这一理念设计本课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分 组实验-得出结论-交流和评估”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脑、实践, 在感知和经验的基础上理解科学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学习“烟雾带来的新闻”时,充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计划和想法自主探索,开展小 组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但要引导他们发现其他 有价值的问题,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自己的经验和成功。 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结构化的材料,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发现各种现象和规律,了 解科学家等事物的探索过程。例如,在探索了流动的空气就是风之后,我把准备好的气球、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5课《盐和糖的溶解》教学设计含反思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5课《盐和糖的溶解》教学设计含反思 一、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5课的内容。教材 在将方糖溶解在水中的活动中,设置了以下三个环节:将方糖 切碎、在方糖溶解的过程中搅拌、加热,让学生在一系列对比 实验中,通过问题、假设、实验和验证等环节,探究颗粒大 小、搅拌、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用切碎、搅拌、加热的方法能加快方糖在水里 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 通过对比实验,假设、探究和验证加快方糖在水里 溶解的因素。 科学态度 提高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养成用实验事实说话 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学习加快溶解的方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 际。 三、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提出猜想 1.教师提出:当小方的妈妈在制作方糖面包时,请 小方帮她冲一杯方糖水倒在面粉里,怎样快速制作一杯 糖水呢?

2.教师提出:哪些因素能够加快方糖的溶解?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方糖在水里溶解的因素(搅拌、温度、颗粒大小)。 (二)设计实验,收集证据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即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 要求有且只有一个变量不同,也就是两组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变,其他条件都要相同,这样才能够判断这个不同的条件是不是影响因素。 实验一:搅拌可以加快溶解吗? 1.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

2.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3.学生根据实验得出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方糖的溶解速度。 4.组织学生完成实验记录单。 实验二:加热可以加快溶解吗? 1.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 2.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有质量吗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空气 第4课时空气有质量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说出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思考并运用科学的方法、选用恰当的工具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2.学生通过经历称量过程,了解并思考某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应合理看待实验的数据。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空气有质量吗”这一活动,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2.学生通过探究“空气有质量吗”意识到应该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质量问题的活动了解到不同的测量方法影响测量物体轻重的准确程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思考提出判断空气是否有质量的方法。 难点:学生通过去判断后加入的空气是否有质量去得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一年级时用过的简易天平、班级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小组:简易天平、塑料小碗或纸杯、优质的打气筒、球针、绿豆、皮球、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聚焦质量问题,观摩操作方法 [材料准备:一年级时用过的简易天平、本课用的简易天平、皮球、绿豆] 1.出示一年级实验中用过的简易天平,让学生回顾天平的用途。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天平倾斜的时候),也可以用回形针的数量来表示不同物体的质量(天平平衡的时候)。 出示本节课要用的放大版的天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借助这个天平来进行学习和探究质量问题。(说明一下指针和刻度如果看,偏转意味着什么。) 2.出示一个皮球,我们也像用回形针一样称一称皮球的质量是多少,只不过今天我们不用回形针,改用绿豆,至于为什么用绿豆,等这节课结束你就知道啦。 3.教师演示称皮球的质量。 在左盘放入皮球,左边变重,指针向右边偏转,往右盘中慢慢倒入绿豆,当天平开始动起来后变成几颗几颗加,直至天平平衡。 让学生说一说:皮球的质量相当于什么?(预设:皮球的质量相当于右盘里那么多的绿豆的质量。) 二、探索:思考探究方法,严谨实验论证 [材料准备:简易天平、塑料小碗或纸杯、优质的打气筒、球针、绿豆、皮球、记录单] 1.皮球是有质量的,相当于这么多绿豆,木块也是有质量的,相当于()颗绿豆,这一杯水也是有质量的,相当于()绿豆(教师事先称过把图加上去),那么我们这个单元主要在研究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有没有质量呢? 学生思考1 分钟,请几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2.不管你认为空气是有质量的还是没有质量的,都只是你的猜想,科学家他们一开始也在这样猜想,然后他们就去寻找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我们也来想一想用我们讲台上放着的这个实验装置怎样去证实我们的猜想? 学生思考,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如果想不到,适时出示打气筒。) 3.教师小结方法:我们可以往皮球里打入10 筒空气,再放回左边的盘里。 提问:天平怎么样变化判断空气有质量呢? 预设:天平左边倾斜表示空气有质量,天平仍旧平衡说明空气没有质量。 4.如果天平左边下降了,说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认识气温计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天气 第2课时认识气温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 2.“℃”是气温的常用单位,读作"摄氏度"。 科学探究目标: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并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对运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感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工具的使用能提高观测气温的精确性。【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气温计模型进行多次练习,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难点:掌握零下温度的正确读数。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每两人一支气温计、每四人一个气温计读数练习模型、学生活动记录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太阳的图片。 提问:太阳对我们地球而言,有什么作用?(预设:太阳可以放出热量。) 2.交流:太阳可以使地球变热,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那么大气的冷热程度我们叫什么呢?(预设:气温。) 3.交流:地球上的气温都是一样的吗?提问:用什么工具去测量气温?(预设:气温计。) 4.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测量气温的仪器叫气温计,又叫寒暑表。顾名思义,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水温的叫水温计。 5.在《水》单元我们学习过温度计的使用,那么气温计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如何

读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气温计。揭示课题:认识气温计(板书)。二、探索:气温计的结构认识和读数 (一)认识气温计的结构 [材料准备:每两人一支气温计、学生活动手册] 1.两人一小组分发气温计,明确实验要求,请学生观察气温计,并提问:温度的单位是什么?气温计有哪些结构? 2.出示活动手册第9 页的第一个活动,小组讨论并进行记录。邀请一小组同学上讲台用手指一指,说一说气温计的结构。请其他小组补充不足之处。学生可以边讨论边完成活动1。 3.小结:气温计由液泡、液柱、刻度和单位符号四部分组成。温度的单位有摄氏度和华氏度,℃是温度的常用单位,读作“摄氏度”。 4.根据讨论结果改进活动手册第9 页活动1 的记录。 (特别强调:观察气温计时,老师要提醒学生气温计是一个非常容易破损的玻璃仪器,一定要小心拿放,尤其要避免气温计碰到坚硬的物体或掉落到地上,如果气温计破碎,务必要告诉老师来处理) (二)利用气温计模型读数 [材料准备:每两人一个气温计读数练习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1.出示气温计,思考:我们已经认识了气温计的结构,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呢?要怎么读呢? 2.请一位同学上来读一读今天的气温。说说读数的方法。 3.交流:气温计上最低气温是多少?最高气温是多少?每一大格被分成几小格?一大格和一小格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4.气温计在读数时有什么方法呢?PPT 出示使用气温计的方法: 零刻度,读数起; 向上数,摄氏几; 向下数,零下几。 5.PPT 出示三幅气温计的示数图(零上温度一幅、零摄氏度一幅、零下温度一幅),让学生分别表示读作、写作,并在本子上写一写,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写。 6.分发气温计模型,要求组内的一位同学用模型表示出5 C、42 C、0 C 、-5 C、 0 0 0 0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共23课)(2022)

三年级科学上册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水 1.水到哪里去了 1.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大多学生能说出水变成水蒸气不见了,也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也有部分学生提到煮饭时锅里冒的白气、洗澡时的白色水雾都是水蒸气。白气是不是水蒸气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他们能根据水蒸气的特点来判断白气不是水蒸气,但不能解释白气到底是什么。这也是为活动三做好铺垫。在这一块上我花费的时间稍微多点,让大多学生明白白气就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雾状小水滴。 2.开学第一节课就上新课,没有让学生提前做活动三的实验。整个活动采用了让学生通过图片看实验过程,教师追问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解释原因。这其实是对蒸发过程的再次理解,2个实验虽然课前没有亲身体验,但因为有活动一的铺垫,学生大多都能解释蒸发现象。不过课后可以让学生回家做一做这2个实验。后面的班级老师也把之前做的实验结果展示学生观察。 3.小学数学经常用韦恩图来总结物体的相同和不同,在总结水和水蒸气的相同和不同时比较容易。在教学时前面的班级我把透明和无色两者的区别忘讲了,第2节课才去补上。 2.水沸腾了 1.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都是第一次接触,实验中的组装及使用比较难。为了减轻难度,我把认识酒精灯和温度计放在第一课时。认识温度计时,学生大多能说到温度计的组成部分,在读数时,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学生都会读,当0摄氏度以下就有一定难度,容易读错,需要多练习。 2.学生对酒精灯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用过。为了让他们心存敬畏,我在介绍了酒精的结构及注意事项时,播放了一些因为操作不当引起的爆炸新闻,让学生更加重视规范使用酒精灯的重要性。最后每一个小组分发一个酒精灯,实践操作点燃酒精灯和熄灭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有的小组还是心存害怕,不能用灯帽快速熄灭酒精灯,最后还是在别的小组帮助下顺利完成。这也告诉我们分小组时男女学生最好搭配合理,各小组选操作员时可以建议他们选择胆大心细的学生。教学时发现有的小组还是不能成功熄灭酒精灯,需要寻求帮助。 3.因为第一课时认识了温度计和酒精灯,新课标又要求三年级孩子在老师的指引下,基于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所以在学生认识所有器材并了解作用后,试着让他们自己组装实验器材并说明理由。活动前我有担心他们不能很快的组装实验材料,但活动时,多数小组都能又快又准的组装实验器材,这一点非常棒。但有一个小组在用多功能夹子夹住温度计时没有拿稳,温度计被摔坏的现象,有点遗憾。 4.教学第一个班级时,我想用多功能夹子一边夹住温度计,另一边夹住烧杯,但因为操作不当没有夹住烧杯的边缘,只能让孩子们用手拿着夹子的另一边,这样学生就很累。第二个班级我就把温度计固定在多功能夹子小的一边,大的一边固定在烧杯的边缘上,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水中,心想这样学生观察温度的变化就会很轻松。但因为我选择的是50ml的小烧杯,多功能夹是塑料的,结果加热一会温度计就倾斜,碰到烧杯壁,温度计、夹子都在烧杯上,容易造成重心不稳,烧杯倾倒。第二个班上课时感觉状况百出。 5.实验完成后,要熄灭酒精灯。活动前我反复强调实验完成后不能立即去触碰实验器材,一定要等器材完全冷却后在整理。可我们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实验完成后就下意识地去整理,差点被烫伤,真是一言难尽! 6.第三个班教学时,我就用了铁架台,把温度计固定在铁架台上,还是用的50ml的小烧杯,取用的40ml水。试验过程,学生虽然有点小害怕,但还是能在规定的十分钟内完成实验以及整理好实验记录单。这节课比较顺利,根据记录单能发现不断给水加热,水温会一直上升,水沸腾后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空气 第6课时我们来做“热气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上升。 2.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热气球能升空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从而带动了热气球升空,空气冷却后热气球又会降下来。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描述热气球上升和下降的现象,并对类似的现象进行解释。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运用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设计和记录实验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针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拓展活动,了解孔明灯的飞行原理以及危害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让“热气球”升空并在此过程中了解“热空气”的上升现象。 难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蜡烛1支,点火器1个,塑料袋1个,纸筒1个,教学课件及视频每个小组: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点火器1个,学习单,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教师课件出示热气球的图片,提问:有一些旅游景点会提供游客乘坐热气球的服务,有没同学乘坐过热气球?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让热气球升上去的吗?(预设:热气球是通过加热升上去的。) 2.教师出示人们加热使热气球上升的图片,提问:仔细观察,人们做了什么使热气球升了上去?(预设:加热里面的空气。) 谈话:其实,人们在加热过程中并没有加热热气球本身,而是加热了里面的空气,那么加热后空气发了哪些变化,热气球又是怎么升上去的,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来做一个模拟热气球,通过模拟热气球来研究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我们来做热气球》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出本节课研究的主题——热气球,调查本班中有否乘坐过热气球的学生,如有乘坐的学生,可以让他凭经验先来介绍热气球升空的过程。再通过热气球升空前的加热短视频,使本堂课研究的中心从热气球本身聚焦到热气球里面的空气,引发学生思考:空气加热后的到底产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模拟“热气球”升空的活动 [材料准备:每个小组塑料袋1 个,蜡烛1 支,纸筒1 个,点火器1 个,学习单,学生活动手册] 1.提供材料,尝试设计 (1)提问:老师有一个较大的塑料袋,这个就是今天我们课堂上的“热气球”。当然,只有这一个塑料袋当然没法直接让它飞起来,还需要什么?(预设:用火来进行加热。) 教师出示蜡烛,演示用点火器点燃蜡烛,同时简单介绍点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谈话:现在,我们能利用这个热源来让“热气球”升空了吗,谁愿意上来试一下。 学生尝试,发现问题:直接用蜡烛加热塑料袋里的空气很难,容易使塑料袋受热熔化变形。 (3)教师出示纸筒,提问:为了避免蜡烛火焰温度过高直接熔化“热气球”,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纸筒,你们知道纸筒怎样使用吗?小组同学讨论,并在学习单上

2021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2021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含反思)班级:任课教师:

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第一课内容。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第一阶段设计了“水会漏下去吗?”、“纸团会不会湿?”、“气球吹得大吗?”三个实验。通过这三个实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第二阶段,通过在“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这个实验,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首先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再了解到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第三阶段,通过介绍生活中的应用丰富学生们的感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三个活动环环相扣,既有对新知识的探索,又有对原有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现动手动脑的快乐。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通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观察、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也有了一定的动手实验的能力,但对空气的认识却不多。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描述空气的颜色、气味、状态等特征,知道我们周围充斥着空气。但对空气是否有占据空间这个概念模糊的,对于空气可以被压缩,生活中也许有这样的体验,但没有具像到科学知识的层面上来。 【教学目标】 1.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并依据证据概括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3.在玩注射器的活动中,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4.能够列举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在玩注射器的活动中,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难点】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7 混合与分离-分离食盐与水|教科版

教学设计: 分离食盐与水 一、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食盐和水会一起蒸发吗? 教科书要求给浓盐水的液面做记号,是为了便于观察浓盐水中水分的变化。然后往杯中一点一点地加清水,并不断搅拌,使原来沉在杯底的食盐溶解。照这样不断地加入清水的话,就可以不断地溶解更多的食盐。 然后,进行逆向思考:如果把这杯盐水放在窗台上,让水分蒸发而减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呢?再进一步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地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呢?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 第二部分:用加热的办法减少浓盐水中的水分 教科书介绍了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中浓盐水的方法。因为是学生第一次自己使用酒精灯,教科书对酒精灯的火焰分层、点燃酒精灯的方法、熄灭酒精灯的方法作了详细说明,强调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还提示了酒精在灯外燃烧时的应急处理方法,用湿布扑灭。要求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是为了防止把蒸发皿中的食盐烧焦,影响后续的观察活动,同时也是为了避免食盐晶体飞溅出来,造成烫伤。 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并与食盐颗粒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白色颗粒的形状与盐近似,且也溶解于水,说明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可能就是食盐,也说明了原来盐的水溶液中的食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

最后,教科书简要介绍了海水晒盐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使学生了解食盐溶解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转的过程。当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析出来了。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能够解决沉在杯底食盐是从盐水里分理出来的吗?食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吗? 三、学情分析 学生年龄小,活动课堂的动手能力要差一些,但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经过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操作过程,会对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协作有一定的帮助,学生学习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会有较好的改变,并有较好的课前预习和搜集资料的习惯。但在活动中还需要教师多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指导。 四、备课思考: 这一课主要学习通过蒸发来分离食盐和水,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溶解和析出。在这节课上,我认为指导使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是重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加热后实验器材会很烫要注意安全等)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酒精灯,安全教育是必须的。用蒸发皿加热到实验的最后时间,如果水量蒸发到最后,盐会飞溅。因为学校实验室没有护目镜,所以在这里我只能告诉学生,要求他们要远离蒸发皿一些观察,或可以略闭一些眼睛进行观察。最后也要提醒学生在盐没有完全析出之前就可以熄灭灯了(因为蒸发皿有温度,食盐可以完全析出),以保证安全。 对于实验结束后学生检验析出的颗粒是不是盐的问题,除了再做溶解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1、亲历科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平常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开展的必定规律的是难点 (教学打算) 1.实验材料。按课文要求打算。 2.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己开始。 2.让学生对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通过插图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商量。 注意: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够提出问题,要给出时间、时机。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二、体验活动 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让学生自己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三、小结: 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究,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更好,同学们肯定有所制造,有所制造性。 注意:重点是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2、认识自己 (教学目的) 1.探究过程和方法: 开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比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人体的遗传和变异,而且是生命最根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3.感情态度: 培养学习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科学的探究方法

2023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2023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1 《我们四周的材料》是科教版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小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起先对物质世界的相识是适合他们的相识须要和年龄特点的。这一课我引导学生通过视察和分辨来相识一些常见的材料。学生将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的设施,辨别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找出常见材料,描述它们的特性。 因为学生们每天的学习、生活无不与材料打交道。所以,他们对材料可谓“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相识”另外,他们对于“塑料、金属、木头、纸”等表示材料名称的词汇,也早已“耳熟能详”。这一课,让学生“视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把“详细事物”与“词汇”再次建立联系。当然,学生们在区分和辨别各种物品所运用的材料时,也难免会出现问题和困难,比如,书桌的桌面是木头还是塑料做的?电视机的外壳材料是金属还是塑料?墙上贴的是墙纸还是墙布……学生们遇到了问题和困难,他们就产生了对“材料”进一步探究的需求和欲望。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我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小学生从找寻身边常见的材料起先,让学生先看教科书的提示:金属、木头、塑料、玻璃、

纸等。再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六种材料。 学生通过开展小组活动,视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与小组的同学一起从身边的物品中找寻,首先看看自己身上穿的、佩戴的、携带的物品,分辨物品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并记录在《小学生科学活动手册》第22页的表格中。再让学生小组汇报,使学生在活动中相识到材料的多样性,同时也相识到身边的世界是一个困难的系统,很多物品是由多种材料构成的。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哪些材料用得最多。试着看看常见的六种材料的性质,为下一节课接着相识各种材料的特性打下基础。 我们的教学就要让学生通过视察、记录、描述等方法初步相识、了解材料。材料是物质,我们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我们身边的很多物品是由多种材料组成的,让学生通过学习,更进一步相识了我们的世界的丰富物质,更加酷爱我们生活的世界。酷爱大自然。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2 《水生植物》教学反思 考虑到让学生打算材料的危急性,在上本节课的前一天我去近郊的河里捞了些水葫芦作为上课用的视察材料。由于打算充分,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视察这些水生植物。在视察过程中主要是学生自主视察,而且我要求他们在视察的同时作好视察记录(画出视察对象的外形)。

2021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含教学反思

2021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1.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并知道水蒸气是一种真实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 2.经历水蒸发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水蒸气的形成与水有密切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水蒸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它的形成和水有关系。【教学准备】 水、玻璃片、透明塑料杯、塑料薄膜、湿布、棉签、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用棉签在黑板前面的玻璃上写上“水”字,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 2.学生汇报:过一会儿,“水”字渐渐不见了。 3.教师提问: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 6.学生观察现象,并根据经验做出解释。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的第2题,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 一是实验中如何确保实验的公平性; 二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教师展示水蒸发的教学课件,并提问:1号杯和2号杯中水的多少发生了什么变化?2号杯上的塑料膜在实验前后有什么变化?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3天后,1号杯比2号杯中的水少了许多,而且2号杯的塑料膜上出现了小水珠。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认识到水蒸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 (1)教师提出问题:塑料膜上出现的小水珠是怎么来的? (2)学生进一步完成培养皿扣在湿土上出现小水珠的实验,观察塑料膜上水珠形成的过程。 (3)学生说一说杯中的水与塑料膜上的水珠的关系。 (4)总结,教师告诉学生“水蒸气”这一物质。 2.认识到水蒸气与水是同一种物质。 (1)教师提出问题:水蒸气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呢?它和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学生运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的方法观察水蒸气并做好记录。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比较水和水蒸气相同点与不同点的韦恩图。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北方寒冷的冬天湿衣服被冻干,懂得这是冰直接升华成水蒸气的一个特殊 例子。 【板书设计】 水到哪里去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