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黄简书法讲座第04、05课笔记:聚焦王羲之

黄简书法讲座第04、05课笔记:聚焦王羲之

黄简书法讲座第04、05课笔记:聚焦王羲

上一课讲到,古人学书,先学笔法。而笔法的主体是王羲之体系。如果你真的想学书法,就要好好了解王羲之。王羲之是公认的书圣,学书法避不开王羲之,就好像研究儒学避不开孔子一样。

5.历史上优秀的书法家很多,为什么王羲之地位最高、最受尊崇?

一个人的成功,无不是外因和内因的配合。内因是本身的条件,指个人的才华、勤奋、素养,这些当然很重要。外因就是环境,王羲之的时代,造就了王羲之。

5.1王羲之的时代

王羲之的时代,我们说产生了两个肯定。

第一个肯定,是对人个性的肯定。每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人的个性极其复杂,极为丰富多彩,个性是文学艺术的主题,人有个性好不好?刘备、关羽、张飞一个样,你能接受吗?不承认个性,文学艺术就失去了最大的表现对象。历史上,孔子肯定了“人”的价值,儒学的核心就是仁。孔子解释什么是仁,强调“克己复礼”。论语里边这么写: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已就是约束自己,每天都要照着礼去做,这就是仁。颜渊

又问:“请问其目。”就是具体怎么做。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告诉他,不合礼的,就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讲,不要动。孔子的意思,所谓“爱人”,就要每天、时时约束自己。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这样做,仁就实现了。

魏晋的玄学是反礼教的,你看嵇康这样说:“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他说的“自然”,就是人的天性。强调个人自由,随心所欲,一时成为风气。

孔子所说的人,是社会的人,玄学所说的人,是个体的人,肯定个性对于艺术发展有极大的意义。

字如其人,书法是最适合表现个性的。美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宗白华教授,高度评价书法,他写过一篇《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原载1940年《学灯》,后来收入他的文集《美学散步》。《世说新语》是一本书,这本书记录了魏晋时候人的个性表现。宗先生这么说:中国独有的美术书法——这书法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是从晋人的风韵中产生的。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的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他又说:个性价值之发现,是“世说新语时代”的最大贡献,而晋人的书法是这个性主义的代表艺术。宗先生对晋人的行草艺术评价最高,他说:这抽象的音乐似的艺术才能表达出晋人的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

第二个肯定,艺术本身的价值被肯定。

艺术有价值吗?从事艺术有意思吗?人生是否需要艺术?教育可以没有美育吗?所有这些都是怀疑艺术的价值。实际上到现在还有一大帮人,认为艺术没有什么价值,不创造GDP。其实在历史上,魏晋时已经给出了肯定的答复:艺术培养一个人的口味,提高人的审美,不懂审美就是俗人,口味好就是雅人。产品没有艺术的因素,就是低俗品,进不了高级市场。学习艺术是美育,美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一文中这样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和“为功利而艺术”相对,如果艺术脱离了功利的层次,就达到了文艺的自觉。李泽厚先生是哲学家,他写过一本很著名的书,叫《美的历程》,在这本书里边,他说:(文的自觉)是相对于西汉文人“助人伦、为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如果说,人的主题是封建前期的文艺新内容,那么,文的自觉则是它的新形式。魏晋以前,功利艺术;也就是说,艺术必定要符合某一种社会的实用。魏晋以后,自觉艺术,艺术是人生的一部分,提高自己素养,提高自己审美。唱歌、跳舞、弹琴、绘画,都是满足于自己的心。这就叫自觉。

5.2汉字书写中的三个阶段。

第一堂课我讲了三种体。这三种体,实际上表现出汉字

书写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书写字体,记录语言;第二阶段,发展书体,以应实用;第三阶段,创造书风,表达个性。字体从造字开始就有了,有了文字就有书写,一直延伸到今天,当然也会延伸到将来。书体的产生主要集中在秦汉时期,这是功利性的艺术。魏晋开始,书法达到自觉,书法家努力创造书风,表达个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就是从书体向书风转折点上的关键人物。李泽厚先生说:所谓文的自觉,是一个美学概念,非单指文学而已。其它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它们同样展现为讲究、研讨、注意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的过程。正因为达到了艺术自觉,所以兴起了研究创作规律,挖掘技法的热潮。

在两个肯定的情况下,各种艺术大发展。艺术以前被视为小道,东晋时期,整个社会卷入了书法狂潮。

5.3王羲之的继承和创造

下面说说王羲之的继承和创造。汉末魏晋时期,书法还在隶书巨大的影响之下。当时最出名的两个书法家,一是写草书的张芝,字伯英,代表作《秋凉平善贴》。另一个是钟繇(yóu),字元常。他年轻时就是曹操的好朋友,后来做到太尉,是曹魏政权的高官。他最著名的、最拿手的就是章程书,或者叫真书、楷书,章程书我在第一堂课里边已经介绍过了。其代表作《荐季直表》。

王羲之有两个书法老师,幼年时的老师,是卫夫人,卫氏家族出过很多书法家,如卫觊(jì)、卫恒等等。他们很熟悉钟繇和张芝的笔法,曾经创造过一种新体,叫“藁草”。王羲之和卫家的关系,最可靠的记录,就是羊欣《古来能书人名》所说:晋中书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王羲之)之师。有些学者认为,王羲之有一个《姨母贴》,就是纪念卫夫人的,这是带有钟繇风格的作品。王羲之的另外一个老师,就是叔父王廙(yì),王廙曾经被认为是东晋书画第一,羊欣《古来能书人名》也提到王廙:“琅琊王廙,晋平南将军、荆州刺史,能章楷,谨传钟法”。代表作《淳化阁贴·祥除贴》。瑯琊指山东临沂,这是王家的故乡。“章楷”就是章程书,王廙也是传钟繇之法的。对比钟繇《力命表》和王廙《祥除贴》的第一句,可以看到,确实非常相似。王廙也写草书,熟悉张芝的草法。代表作《七月十三日贴》,把《七月十三日贴》跟张芝的《秋凉平善贴》比较一下,也是非常相似,证明王廙对张芝是下了苦功夫的。所以,王羲之书法的来源,是继承张芝、钟繇、卫氏这些书法家族的传统。但是,他的老师卫夫人也好,王廙也好,都没有脱离张芝和钟繇的籓篱,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新体。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指真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王羲之)兼之。钟繇、张芝各专工一体,王羲之兼有二美,真草都好。两种书体的

优点集中于一身,这就是王羲之的优势。

那么,王羲之有什么创造呢?他不是简单的学习前人。王家有个后代,就是大书法家南齐·王僧虔,他在《论书》中说:亡曾祖领军洽与右军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领军洽”就是领军将军王洽,他是王羲之的堂兄弟,右军就是右军将军王羲之。这句话透露出一个消息,当时王家这两位都在努力,希望改变钟繇、张芝的“古形”,创造新体。王洽(代表作《淳化阁贴·辱告贴》)虽然书法也有名,但创造新体这一方面,不大成功,远远不及王羲之。张芝的草书,钟繇的真书,都带有浓烈的隶书痕迹,历史上评为叫“古质”。王僧虔就说他们的字形是“古形”。王羲之变为“今妍”,就是风格妍丽,被称为“今体”,这就是王羲之的创造。比较钟繇《荐季直表》,可以看到,字形较扁,隶书的意味很重。王羲之的《兰亭序》,字形方正,风格秀逸。这种书体,大受欢迎。流行到现在近一千八百年了,成为书法史上最大的流派,不可撼动。唐代张怀瓘《书断》这样评价王羲之: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这评论非常精到。

6.王羲之的笔法,传下来了吧?

上一堂课,主题是学书法应该先学笔法。我引用潘伯鹰先生的论述,王羲之的伟大成就,就是把隶法移到真行草书之中,成为新的体势。那么问题来了,王羲之的笔法,有没

有传下来呢?

王羲之写出了那样的好字,学书法的人,自然对他的笔法极感兴趣。三十年前,我就有这念头,王羲之的笔法究竟是怎么样的?当时就开始追踪王羲之,希望找到他的笔法。

6.1王羲之笔法的传授。

王羲之的笔法传授,以智永为枢纽,智永是关键人物。智永之前,是家族传授,不授外人,智永之后,是师徒传授。这是王家的谱系,我用数字标明世代。从图上可以看到,第一代子王徽之,这是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第二代孙王桢之,第三代曾孙王翼之,这样一直下去,传到第七代孙有兄弟两个,王孝宾和王法极,这兄弟两个都出家当了和尚。哥哥王孝宾的法名是智楷,弟弟王法极的法名,就是智永。王家这些人都没有公开笔法,有几篇托名王羲之的文章,如《笔阵图》等等,都是靠不住的。我们只知道王羲之的名作《兰亭序》,传到了智永手中,后来为酷爱王羲之的唐太宗拿去了,

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他本身是杰出的书法家,光是《真草千字文》就写了八百本。你现在看到,左边黑底白字的拓本,在西安碑林,右边白底黑字的墨迹,现在日本。

我这样想,王家的子孙,没有透露笔法的秘密,但智永他是和尚,没有子孙,他传了几个学生,都是外姓的,这些学生有没有记下来呢?智永传授了哪些学生,历史上是有多种记录的。唐僖宗时的宰相卢槜,在《临池诀》中记录张旭的一段话:“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词云尔。”这段话是重要的线索,因为智永是和尚,没有子嗣,所以传给了外姓弟子。张旭所谓“古人之词”,正是王羲之的家法。也就是说,张旭不仅知道王羲之的笔法,他也清楚智永之后的传授过程。那就要把他所提到的那几个人,以及他们传授了哪些人,都找出来,排成一张表。我们来看一看这张表,智永传了虞世南,虞世南传给了他的外甥陆柬之,陆柬之传给儿子陆彦远,陆彦远传给他的外甥张旭。看来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个好舅舅是很重要的。这几个人,都知道王羲之笔法的秘密,结果都成了大书法家。至于张旭,弟子非常多,可说是唐代最大的书法教育家。我这里只能简单地写出一些人。他们在书法界也享有盛誉。到张旭这时候,王羲之的笔法扩散到一大批人,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形成了

王羲之系统。上一堂课,我提到韩方明,他是日本空海来华留学时候的书法老师。后来空海回国,就成为日本的王羲之。说明韩方明是知道笔法秘密的。

名单是有了,当时我想,这里面有没有人把笔法记下来呢?做一个笨功夫,把名单中所有人的文集全部翻一次,可能有一线希望吧?结果有一个人,引起了我的注意。

7.谁做了记录?——韩方明

韩方明记录了张旭课程内容。韩方明《授笔要说》,收录在宋代陈思《书苑箐华》卷二十。韩方明在这篇文章中间,记录了张旭课程内容。从谱系表上看,张旭是王羲之第十一代传人,张旭有两名出色的学生,一是徐浩,二是崔邈,徐浩传儿子徐璹[shú],这是十三代。韩方明先跟徐璹,两年后改换门庭,投入十二代传人崔邈的门下。崔邈在唐代是很有名的书法家,地位很高。这样,韩方明就是王羲之第十三代传人。日本的空海大师,就是王羲之第十四代。

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记录了他和崔邈老师的谈话:“清河公(崔邈)虽云传笔法于张旭长史,世之所传得长史法者,惟有得“永”字八法,次有五执笔,已下并未之有前闻者乎。”下面一段话万分重要:“方明传之于清河公,问八法起于隶字(真书)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至于永禅师,而至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张旭在永字八法的基础上,加了两样东西,这两样东西,是张旭教崔邈等弟子的内容,也就是智永传下来的王羲之笔法的核心。所有的字,用这个方法都可以写出来,墨道就是书法,书法的妙处,就是由这而成的。

原来向张旭求笔法,一般人只得到公开内容,就是五执笔和永字八法。人家来向张旭学书法,张旭也不能不讲,他就教你怎么执笔,然后呢,教你写一个永字,“啊,回去好好练”,这能练出来吗?不行的,为什么?张旭另外有不公开的内容,只跟少数弟子讲授,这就是五势和九用。五势和九用,一般人都不知道,这就是从智永传下来的,王羲之笔法的关键。史书里边记载张旭又癫又狂,写狂草的,看来是装的,这老张可精明着呢。

让我们整理一下:张旭讲授笔法,有四个内容:一五执笔;二永字八法;至于五势九用,局外人连听都没有听到过,五势、九用成了王羲之笔法的最大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有没有另外一个人,把它记录下来呢?

7.2唐·张怀瓘(guàn)《玉堂禁经》的内容

我运气很好,找到了这个记录。唐朝另有一个人,张怀瓘,他记下来了。这就是唐朝张怀瓘的《玉堂禁经》。这是唯一一篇完整记录永字八法、五势、九用的文章。王羲之笔法的秘密,就此揭开。韩方明《授笔要说》和张怀瓘《玉堂禁经》,只是两篇小文章,分别收在宋代两个文集中间。把两篇文章连起来,就勾画出王羲之笔法的全貌。实在很幸运,我们要感谢他们两位,韩方明,张怀瓘。

1986年,我在香港《书谱》杂志上,发表了《张旭的笔法》一文,公布了这一结果。王羲之、智永传下来的笔法,具体内容是什么呢?现在搞清楚了,就是五执笔、永字八法、五势和九用。学书法,就是要弄清楚这些最重要的内容。

本节要点:

王羲之的时代:两个肯定;

王羲之的继承和创造:古质变今妍;

智永、张旭所传的王羲之笔法内容。

要点解读:

思考题:

1、试读韩方明《授笔要说》,崔邈所说张旭的教学内容,是王羲之笔法的重要线索。

2、试读张怀瓘《玉堂禁经》,大致了解他所记录的永字八法、五势和九用,这是今后课程的内容。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46-51课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46-51课) 王羲之的笔法,经智永传至张旭,终于形成相当完善的技法系统,这是中国书法史上唯一完整的体系。我一级课程讲笔法,就是阐明这一系统。现在基本上讲完了。在历史上,其他人也论述过各种技法,但不是零零碎碎,就是不着要领,今天我简单介绍一下其他派别,以作对比。如《翰林密论》说:“凡攻书之门,有十二种隐笔法,即是迟笔、疾笔、逆笔、顺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提笔、啄笔、罨笔、【走歴】笔。并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这里提出了十二种笔法,但没有具体说明。有些跟“九用”相同,有些就猜不出来,如“涡笔”。至于什么叫“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老实说我不大懂。你懂不懂?你搞懂了你教我。张旭是真懂书法的人,有理论有实践。无论是真书还是草书,有口皆碑。更况他还有一个完整的技法系统,一个教学体系。王羲之虽然水平极高,但他没有教授过外姓弟子,在中国书法史上,找不到第二个人可以和张旭相比。张旭的缺点就是技术保密,这在哪个行业都有。所以他的体系没有普遍传开来,只限于几个弟子。据崔邈说,外人只知道五执笔和“永”字八法,至于关键的“九用”,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人家来向张旭请教笔法,张旭只说:“多练练永字,永字写好就可以了”。其实他心中知道,我们现在也知道,不懂“九用”,这个“永”字永远也写不好的。这世界上没有谁是傻瓜,人家回去把“永”字写来写去,就是不见效,当然就怀疑起来了。所以历朝历代都有人批评“永”字八法,有人说他不完善,有人说要改造,要补充。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这些人没有一个懂得“九用”的。1.林蕴的故事唐代有一篇《拨灯序》,作者是林蕴。这篇文章很有代表性。那些没有得到张旭真传的人,他们怎样学习书法呢?他们自己摸索一条路,找到一个拨灯法。拨灯法是不同于张旭的一个流派。林蕴是唐朝元和间人,他说曾拜一个叫安期的人为老师,因为安期的学问来之于卢肇,这是江西第一个状元,当时颇有文名。而卢肇说他书法曾经得到过“韩吏部”的指点,“韩史部”通常所指就是大名鼎鼎的韩愈。因为韩愈做过吏部侍郎。 我来排一张时间表,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张旭卒于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张旭死后九年,即768年韩愈出生,所以韩愈没有机会向张旭学书法。韩愈卒于824年,这一年卢肇才七岁,所以说他向韩愈学书法也有点疑问。可能只是听闻,或者有另一个“韩吏部”。林蕴拜安期为师,是公元874年的事情,所以从这张表上可以看到,韩愈、卢肇、安期和林蕴,都和张旭没有直接的联系,甚至和张旭的弟子也没有关系。林蕴说:“蕴咸通末为州刑掾,时庐陵卢肇罢南浦太守,归宜春。公之文翰,故海内知名。蕴窃慕小学,因师于卢公子弟安期。”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06课笔记:签名1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06课笔记:签名1 一幅书法作品上,有正文,有标题,还要有签名。 签名有特殊性,像这一幅作品,签名上下都留有空白。如果纸张较大,签名甚至可以独占一行。签名怎样安排,今天就讲讲这个问题。 有些人可能觉得签名很容易,其实姓名涉及很多文化问题。 沙孟海先生的老师是吴昌硕,你看这作品签名就是“吴昌硕”。 我们研究青铜器铭文和历代碑刻,经常用到这本书,王昶的《金石萃编》,书名是吴昌硕题的。但这里吴昌硕签名为“吴俊”。 有时候,吴昌硕的签名是“吴俊卿”,比刚才“吴俊”多了一个“卿”字。 这张作品签名,“吴昌硕”下面多了“老缶”两个字。这是八十

一岁的作品,晚年的吴昌硕签名常用“老缶”。 这张吴昌硕诗篇最后的签名,居然是“聋”。“聋”也能自己的名字吗?以前一个人有姓、氏、名、字、号。作品上应该签什么呢?你要先把它们的意思搞清楚,才能运用自如。 一、姓氏 我们似乎都懂姓氏的意思。孔子名叫孔丘,姓孔。孟子名叫孟轲,姓孟。屈原,当是是姓屈了……停!全错了。 中国人的姓氏分两个时期,以秦为界。用秦之后的姓氏习惯,去推想先秦的人名就会犯错。 先秦姓氏有什么不同,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写得很清楚:“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三代就是夏商周,那时男人称氏,女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就是说,男人也不是都有氏,这是贵人的专利。低贱的男人只有一个名,没有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姓的用处是别婚姻,所谓“同姓不攀亲”。 1.1姓 郑樵这么一说,“姓”的本文就比较清晰了。“姓”这个字是“女”字旁如一个“生”字,《说文解字》说“人所生也”。《左传·昭四

黄简书法讲座第44课笔记:大圈的转1

黄简书法讲座第44课笔记:大圈的转 1.内旋和外拓 上一堂课讲了半圈规则,书法中的转圈,以半圈为一单位,超过半圈就会引起绞锋。这是很基本,却又被人长期忽略的概念。王羲之第八代传人,唐朝大书法家虞世南对此有深入的论述。 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讲到行书时这样说:“行书之体,略同于真。……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请各位注意,这里出现了“内旋外拓”这四个字,我用红颜色标示,具体意思我等一下解释。 在讲到草书时,虞世南这样说:“草即纵心奔放,覆腕转促,悬管聚锋,柔毫外拓,左为外,右为内,起伏连卷,收揽吐纳,内转藏锋也。”这里又出现了“外拓”和“内转”。而且还有一句话“左为外,右为内”。这六个字就是一把钥匙。没有这六个字,我们就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了。 在顺时针转动的时候,右半圈 是向自己这边拉过来,这就是内旋, 然后左半圈是向外推出去,所以叫 外拓。虞世南说“左为外,右为内”, 就是这个意思。 在书法中,顺时针转较多,这

可能与大多数人用右手有关。你看智永 这个草书“象”字,就是不断地写顺时 针内旋圈。 如果你是逆 时针转动,那就正好反过来了,左半 圈是向自己这边拉过来,成为内旋, 然后右半圈是向 外推出去,这就成为外拓。举例来说,王 羲之《得示贴》,这个“也”字,最后一笔 就是逆时针内旋圈。又如“永”字八法第三笔“努”,也是逆时针内旋。 内旋是由外向内,外拓是由 内向外,这是两个相反的方向, 它们的交会点,就是我上一堂课 讲的绞锋点。毛笔毫毛只所以会 绞锋,就是因为行笔方向改变,由于摩擦力的关系,内圈毫毛和外圈毫毛就会交换位置,这样一来就绞起来了。但再过半圈,毫毛又交换一次位置,绞起来的毫毛就回到原来的状态,绞锋也就自动消失。我把这一点称为纾结点,就是虞世南讲的“而环转纾结也”。 上一堂课我给大家看过这个“帝”字,它下面连续有几个圈,因为不懂怎样避免绞锋,所以笔锋一过绞锋点外拓,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一门非常有趣且充满艺术 性的课程。在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笔势篇,重点掌握 了一些基本的笔画和书写技巧。在这节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巧,让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书法的基本要素,包括字形、笔画、结 构和节奏等。其中,笔画是书法中最基本的元素,它决定着字的形状 和结构。在学习笔画时,我们学习了常见的20个基本笔画,如点、横、竖、撇、捺等。老师教给我们如何正确使用笔画,并通过练习来熟悉 各个笔画的特点和书写方式。通过不断的练习,我逐渐掌握了这些基 本笔画,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它们来书写各种汉字。 接着,老师重点讲解了笔势的技巧和要领。笔势是书法中非常重 要的一环,它决定了字的气势和形态。在学习笔势时,我们首先学习 了正确握笔的方法和姿势,确保笔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然后,老师教 给我们如何运用腕部和臂部的力量来掌控笔势的流畅和变化。通过不

断的练习和模仿,我逐渐学会了如何运用笔势来书写不同的字体和风格。 在课堂上,老师还给我们讲解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和纠正方法。例如,手指用力过度、笔画粗细不均匀、字形歪斜等。老师通过讲解和 示范,让我们明白了这些错误对书法练习的影响,同时教给我们一些 纠正方法和技巧。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改正,我发现自己的书写变得更 加规范和美观。 最后,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一些不同的书法风格和书法家的作品。通过欣赏这些优秀的书法作品,我进一步了解了书法艺术的深厚底蕴 和丰富内涵。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书法的兴趣和热爱,让我更加努力 地学习和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我学会 了正确使用笔画和笔势,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书法技巧和要领。通过不 断的练习和实践,我相信我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并将书 法这门古老而美丽的艺术传承下去。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书法带给我 内心的宁静和愉悦,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我将继续 努力学习和探索,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爱好者。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篇)笔记版 一、篆书简介 1. 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2. 篆书形体修长,线条圆润,结构严谨,形态优美。 3.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指的是西周晚期至秦代以前的文字,小篆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官方文字。 二、篆书的基本笔画 1. 点:点是篆书中最基本的笔画之一,其形态如同玉圭上的凸起,称为“玉圭之形”。点的书写要饱满圆润,力透纸背。 2. 横:横在篆书中被称为“秦皇之脊”,其特点是平直而长,起笔和收笔较轻。书写时要保持力度均匀,线条流畅。 3. 竖:竖在篆书中称为“木棒之直”,其特点是垂直挺拔,起笔和收笔较重。书写时要保持垂直,不得弯曲。 4. 钩:钩在篆书中被称为“龙尾之弯”,其特点是圆润而有力,起笔较轻,收笔较重。书写时要保持线条流畅自然,弧度适中。

5. 撇:撇在篆书中称为“秋叶之舞”,其特点是柔美而流畅,起笔较重,收笔较轻。书写时要保持速度均匀,线条流畅自然。 6. 捺:捺在篆书中称为“雁尾之展”,其特点是舒展而大方,起笔较轻,收笔较重。书写时要保持线条流畅自然,不得出现折角。 三、篆书的结构特点 1. 篆书的结构以对称和平衡为主,讲究左右、上下、内外等各个方面的平衡和对称。 2. 篆书的结构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即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等变化来表现出字形的空间感。 3. 篆书的结构讲究“因字生形”,即根据字义和笔画的特点来安排字形,使字形与意义相符合。 四、篆书的章法特点 1. 篆书的章法讲究整体的美感,每个字的大小、形状、排列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整体把握。 2. 篆书的章法讲究气韵的连贯和统一,每个字之间的气息和气势要相互呼应、贯通。

黄简书法讲座第48课笔记:用笔总结

黄简书法讲座第48课笔记:用笔总结 一级课程讲用笔,今天作一个回顾和总结。所谓用笔,顾名思义,就是怎样用毛笔。要过“用笔”这一关,我想有三样东西你心中要有数:这就是认识笔墨、认识人手和认识线条。 1.认识笔墨 先讲讲认识笔墨。任何事情,凡是要用到工具的,当然首先就是研究工具怎样用。用笔技法,毛笔最重要,但用笔是由墨来表现的,所以称之为笔墨功夫。 1.1结构:一技毛笔两个锋 毛笔的设计思想是这样的:如果要尖锐一点,就要把笔形做得瘦瘦的,自然就尖利了,而且选用有弹性的硬毫做,就容易回复挺拔。如果毛笔要写粗线条,笔形当然是肥厚为佳。毫毛要选用软一点的,容易卧倒铺开。但是软毛铺开以后,要回复原状就不大容易了。假如这两种好处我都要,怎么办?那也很简单,把这两枝笔结合起来,瘦硬的为笔心,肥软的为被,竖立时用尖锋,侧过来用副毫,这就两种好处都有了。 简言之,书法用笔,由笔心和被内外两层所组成;笔心要小而硬,这样保证有尖锋;被用软毫,厚实而整齐,侧锋用于粗线条。

1.2制作:韦诞笔和散卓笔 历史上制笔有两大系统,晋唐多用韦诞笔,韦诞笔最大的特点就是笔心小,接近于中轴,而外面加了三层,这就是护心、笔柱和被。笔心通常是兔毫,其他几层以青羊毛为主。所以韦诞笔又称为“三副二毫笔”。很显然,这种笔做工精细,设计合理,但笔形不大,从晋朝到初唐,只是写尺牍、寸楷。 晚唐开始有散卓笔,到宋代就很流行。散卓笔把所有内核的层次合并为一个大笔心。制作工艺上可说是韦诞笔的简化,写大字也没有问题,洗笔干了以后它是散开的,你看不到一个固定的笔心。笔头是一个圆锥形,我们运笔就是挥运中轴。韦诞笔的笔心可以看作近似中轴。而散卓笔的中轴,要靠你自己心中想象了。所以说散卓笔的中轴是虚的。正因为毛笔这种结构,决定了我们后面要讲用笔方法。 简言之,当你买来一枝毛笔,你了解它的结构吗?它的出锋长度、硬度和厚薄是你需要的吗?毛笔有病,你知道病源在哪里吗?这种经验是要慢慢摸索和积累的。我们都有买错笔的惨痛教训,这是花钱又花精力的事情。但是,也是无奈的,要化时间去研究。 1.3墨的成份和制法 接下来,是讲墨,先介绍墨的成份和制作,这是第11课,墨有松烟、有油烟、烧制炭黑后加入胶,这两样是墨的

黄简书法讲座第06课笔记:书法三要素

黄简书法讲座第06课笔记:书法三要素 所有的事物,都是由要素决定的。把握一个事物,也就是把握它的要素。训练一个新手,当然是从基本要素入手。书法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历史上有没有人讲起过呢?唐朝张怀瓘《玉堂禁经》,不但记录了永字八法、五势、九用,还归纳了书法三大要素。他说:“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这后面一句话很严厉,所谓书法,一定要三样东西都有,“三者兼备”。“苟守一途”,假如你只守住一样,“即为未得”,那就没有得到,还不是真正的书法。张怀瓘不是等闲之辈,在中国书法史上,他是理论大权威,书法论述,就数他最多。所以,《玉堂禁经》这些话,很值得我们重视。 8.用笔、识势和裹束这三要素的详细内容是什么? 8.1什么是用笔? 第一要素是用笔。顾名思义,用笔就是毛笔的使用方法。通常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毛笔怎样执,二是笔锋怎样用。 用笔第一件事情是执笔。怎样抓住毛笔,这是有讲究的。韩方明《授笔要说》详细记录了五执笔,这是张旭所讲授的公开内容。张怀瓘《玉堂禁经》记录了“九用”的内容,这是讲笔锋怎样用,是张旭不公开的内容。 8.1五执笔,就是唐人流行的五种执笔法,每种执笔法

都有专称,这就是:執管、扌族(CU2)管、撮(chuo1)管、握管、搦(ni4)管。但是要注意,其中只有第一种执管是书法家所用,其余四种方法都不是,虽然流行,只是分析给你听,这是不好的方法。所谓九用,就是九种用锋方法。一曰顿笔,二曰挫笔,三曰驭锋,四曰蹲锋,五曰【足存】锋,六曰衄锋(nu4),七曰趯(yue4)锋,八曰按锋,九曰揭笔。九用也可以分为两类:挫笔和趯锋是书写动作,其他都是调锋动作。毛笔和硬笔不同,时时会散,会扭起来,所以要一边写,一边调锋。调锋以后,笔锋就顺了。 简言之: 书法第一个要素是用笔,分为执笔和用锋。 用笔调锋习惯上称为“小圈”。 8.2什么是识势? 第二个书法要素是识势。 永字八法为例,箭头所指的第一点,现在 是侧放的,看起来很好看。但是,如果我们把 这一点换了一个方向,这笔势就不同了,放在 永字的头上,看起来就不舒服。把这个点竖起 来,尖头向天,姿态也不好。如果倒过来,尖 头向下,也觉得很别拗。 在书法中,每一个点画,那怕小到一点,也要讲究笔势,有笔势才有姿态。

黄简讲书法笔记1-10

黄简讲书法 01 三种体的意义 很多人喜欢书法,学习书法,但是,不得概念,成功的比例不大,这是什么原因?你看,通常是去买几本贴,买枝笔,回家就开始练起来。但是这儿他少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先把书法的“法”搞清楚。你想,你连书法的“法”的法都不懂,你怎么可能成功呢?书法牵涉到很多方方面面的知识,比如说你买一枝毛笔,什么毛笔是适合你需要的呢?你买一本字帖,哪一本字帖是入门贴呢?这些问题不解决,今后一起困扰着你,妨碍你的进步。所以,今天第一堂课,我先从最基本的概念给大家讲。 什么是书法?以下我就初学者经常提的问题进行讲解,这些问题呢,我用数字标明,然后,我解释的要点,就标明为1.1、1.2、1.3等等。如果你对我解释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在我黄简艺术工作室的社交网站上提问。提问的时候,请你注明是哪一点有问题。好,那我们现在就开始。 1.什么是书法。书法分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真书,又有欧体、褚体、颜体、柳体……初学者应该先学哪一种体好呢? 中国汉字的体很多,初学者往往觉得很困惑。这里重要的是把各种体的意思搞清楚。 1.1字体的分类 要了解汉字的这些体,可以把它做一个分类。我这里介绍一篇好文章,作者是著名学者郭绍虞教授。文章的题目是《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发表于《学术月刊》1961年9月号。这篇文章把汉字各种体分得很清楚。郭先生说:就汉字而论字体,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指文字的形体,二指书写的字体,三指书法家的字体。下面我详细的解释一下儿这三种体的意思。 1.2文字的形体: 第一种文字的形体,就是通常所称的字体。字体是文字学上的概念,考察的标准是字形的结构特点。有相同特点的字就称为一种字体。 什么是字体。指文字的形体,它考察字形的结构特点。有相同结构特点的字称为一种字体。如篆字,隶字,草字。 在中国汉字的演变史上,字体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个阶段。秦以前用篆字,在文字学上篆字属于古文字,汉转用隶字,隶字称为今文字。汉以后用正楷字一直到今天。(正楷字称为今隶,因为正楷和隶字在结构上基本一致,所以那时唐朝正楷字也叫隶字)。篆字和隶字属于官方正体字。与之对应的是手写体中有严密的系统,有结构特点的就是草字,随手乱写不叫草字。 1.3什么是书体。指文字书写中产生不同的体势,姿态。它考察的是书写特点。观察不同的书体,主要就是点划形状不一样。 有文字就有书写。书写时间长了,因为用途不同,工具材料不同,书写的人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体势。一种字体可以演变出几种甚至几十种书体。书体和普通的手写体不同,普通手写体没有规则,书体是特意创作的。以小篆为例,史籍记录小篆就有十几种书体。一个小篆的“君”字,字体相同,就可以写出好多种书体。常用的比如:粗壮的就叫“玉箸篆”,线条细的,就叫“铁线篆”,下垂的笔画,好象韭菜的叶子,就是“薤[xia]叶篆”,它们书写的特点,各有不同。这种情况在外国文字,比如英文里边,也是一样的,英文也可以写出各种书体,在电脑中我们称为字型。观察这些不同的书体,主要就是点画的形状不一样。那么书体有什么用呢?书体的丰富一可以美化字型,二可以在不同的场合起着区分的作用。如:标题与正文的不同。 中国古代很早就懂得利用书体,据《说文解字·叙》记录,秦代政府用了八种书体,一曰,大篆(用庄重的场合)。二曰,小篆(秦代新创的官方文字)。三曰刻符(用于兵符,皇帝传达用兵命令)。四曰虫书(用于写幡信,就是写在大旗上,由于旗面不平,线条曲曲弯弯,所以叫虫书)五曰摹[mó]印(用于刻印章,秦代印章往往画出方格。)六曰署书(标签)。七

黄简书法讲座第课笔记永字八法捺为磔

黄简书法讲座第38课笔记:永字八法7捺为磔 1. 磔的意义 “永”字八法最后一笔是捺,在“永”字八法中称为“磔”,有关一般的捺笔写法,我已经在28课和29课中讲过了,今天我来讲解一下,“永”字八法“磔”的特点。 什么是“磔”呢?“磔”的本义是一种酷刑,颜师古说“谓张其尸”,怎么个“张”法,至今还不大清楚,学术界有各种讲法,但结果就产生了引申义,“磔”就是张开、裂开、放开。 “磔”也用于祭祀杀牲,《周礼》郑玄注:“披磔牲以祭”,俸禄是古人的大事,要“磔”牲口来祭祀。 《说文解字·磔》段玉裁注:“凡言磔者开也,张也,刳其胸 腹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就是把祭祀用的牺牲如鸡鸭等,去其内脏,张开风干,干枯以后不会收合起来。好象我们现在常见的腊鸭那样,这就是磔。 再举个例子,看过斗鸡吗?两鸡相 斗,颈上的毛都张开,称为“磔毛”。 唐代韩愈和孟郊有《斗鸡联句》,就写 到“磔毛”。 第三个例子,东晋有个大臣恒温,他是王羲之的密友,两人书信来往很多,《淳化阁贴》中收入恒温《大事贴》,可以看到恒温的书法也很好。恒温是什么模样呢?《晋书·恒温列传》引刘惔的话说:恒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刘惔从

小就是恒温的朋友,他说恒温一脸胡子,好象刺猬那样张开,这就是磔须。想象中就是这样一个形象。 简言之 明白了“磔”的字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永”字八法:掠是拉过来,磔是放出去。 2.波和磔的关系 明代张绅《法书通释》说:“磔者,波也;而谓之磔者,微直曰磔,横曰波耳。”张绅认为,直一点的捺叫“磔”,横放的就是“波”。 清代书法家王澍看法也差不多,他说:“微斜曰捺,人、大、欠等字是也。横过曰波,之、道、远等字是也。”这里王澍所说的“捺”,就是“永”字八法中的磔。 照张绅和王澍的说法,左面这一个是磔,因为它是斜放的;右面这一个是波,大致是平 放的。但 “平捺为波,斜捺为磔”,把 波和磔分开讲了,这只是明清人的讲法,唐宋人认识不一样。 我在28课中讲到,大约晚唐至北宋时期,有一篇《“永”字八法详说》,这篇文章说一捺的写法是:“笔诀云‘始入笔,紧筑而微抑,便下徐行,势足而后磔之’”。从这句话知道,当时“磔”就是写波势的最后动作。

黄简书法讲座第32课笔记:永字八法1﹝点的写法﹞

黄简书法讲座第32课笔记:永字八法1 张旭所演绎的王羲之书法系统内容大纲,我们知道,是由崔邈老师告诉韩方明,韩方明记录下来的。 我在第五课中讲到,崔邈透露,张旭有公开内容和不公开内容。公开内容是五执笔和永字八法,不公开内容就是五执笔和九用。 “永”字八法名气很大,很多人都听到过。但详细内容就不大清楚。历来书法著作中有不少解释,最早、最权威的纪录,就是《玉堂禁经》。 韩方明所记录的崔邈老师的重要讲话,是“永”字八法,加上五势和九用,三样东西加起来,就可以写出所有的字,是书法的根本。所以,“永”字八法,是学书法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学过了“九用”,理解“永”字八法就容易了。 1.什么是“永”字八法 什么是“永”字八法呢?它是一个范例,八个基本点画的写法。会用笔就会写出好的线条,用于文字,就可以写出各种笔画,其中有八种是基本的 写字:五笔 但这里有个问题,我们查字典,这 个“永”字只有五笔,一、二、三、四, 最后一捺五。

那为什么说这个“永”字有八法呢?原来书法中的计算方法,和写字不同。中间的“横竖钩”要分开来,算三笔,左边的“挑撇”也要分开,算两笔。这样一拆开,数一数,就是八笔了。这八笔有一个特点,就是全不相同,没有重复。而且每一笔有特定的写法要求,所以叫“八法”。 正因为是讲“法”,所以每一个法都用了特定的名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专业术语。 写点的方法称之为“侧”,写横的方法叫“勒”,写“永” 字这一竖的方法叫“努”,写钩的方 法叫“趯”,写挑的方法叫“策”,写 长撇的方法叫“掠”,写短撇的方法 叫“啄”,写捺的方法叫“磔”。 简言之 这种方法,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书法以单一笔画为计算单位。 复杂笔画在书写时都要分割为单一笔画。 这个原则,叫“笔笔断而后起”。断就是分开的意思,也是收笔的意思。前一笔收了笔,就表示写完了,然后再起笔写下一笔。 想想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如果把它变为几件简单的事情,就容易成功。反过来,如果把简单的事情搅和在一起,那就变得复杂,容易失败。至少是提高了难度,不是聪明的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竖为努﹞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 1.竖为努 这堂课讲讲“永”字八法第三笔,一竖。一竖怎样写,我在25、26课中讲解过了。“永”字八法中,竖笔称为“努”,这里讲讲对“努”的认识。 《玉堂禁经》这样说:“弩不得直”。还有一个注:“直则无力”。这里有两个关键字,一是“直”,二是“力”。上次讲到,张旭的“永”字八法只是改造前人所言,张旭之前,唐太宗《笔法诀》就有这两句话:“为竖必努,贵战而雄。努不宜直,直则失力。”前一句话,《玉堂禁经》没有采用,只保留了后一句。仔细读一下,这话有点问题。 2.关键字:直 问题一,就是这个关键字:直。《玉堂禁经》说“直则无力”。唐太宗说:“直则失力”。初看之下,好像一竖写直了,就是没有力的,不好的。但历代书法作品中,一竖写直的例子比比皆是。你看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和欧阳询《化度寺碑》的“永”, 中间一竖都很直。 那这两位大书法 家都是“无力” 了?

再早一点,南齐王僧虔《笔意赞》一文这样说:“努如植槊,勒若横钉。”“槊”,《说文解字》说“矛也”。长柄的矛就是槊,槊当然是笔直的,王僧虔是王羲之四世族孙,他说写“努”要像直立的槊,难道他也不懂? 读古书要注意,“永”字八法是跟你讲写点画的技法,就拿我们已经讲过的三个笔画来说,《玉堂禁经》是这样说的:“侧不得平其笔,勒不得卧其笔,策须背笔。”这三句话都有一个“笔”字,都是在讲用笔。并非说写出来的点画形状。所以,讲到一竖“弩不得直”,应该是“弩不得直(其笔),(直则无力)”。 宋人《“永”字八法详说》正是这样的。它的引文是:“努不宜直其笔,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须有力。“偃”就是倒下,伏倒。“左偃”就是手腕向左写下来。 各位还记得吗?我在25课中讲过,线条的左中右是这 样的,而手放在桌子上,手腕的左中右 是这样的。二者方向不同,所以,只有 手腕偏向左,才能写出线条的“中”。 当你手腕偏左时候,笔管必然倾侧, 明代丰坊说这时候笔管好像指向自己的

黄简书法讲座第04、05课笔记:聚焦王羲之

黄简书法讲座第04、05课笔记:聚焦王羲 之 上一课讲到,古人学书,先学笔法。而笔法的主体是王羲之体系。如果你真的想学书法,就要好好了解王羲之。王羲之是公认的书圣,学书法避不开王羲之,就好像研究儒学避不开孔子一样。 5.历史上优秀的书法家很多,为什么王羲之地位最高、最受尊崇? 一个人的成功,无不是外因和内因的配合。内因是本身的条件,指个人的才华、勤奋、素养,这些当然很重要。外因就是环境,王羲之的时代,造就了王羲之。 5.1王羲之的时代 王羲之的时代,我们说产生了两个肯定。 第一个肯定,是对人个性的肯定。每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人的个性极其复杂,极为丰富多彩,个性是文学艺术的主题,人有个性好不好?刘备、关羽、张飞一个样,你能接受吗?不承认个性,文学艺术就失去了最大的表现对象。历史上,孔子肯定了“人”的价值,儒学的核心就是仁。孔子解释什么是仁,强调“克己复礼”。论语里边这么写: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已就是约束自己,每天都要照着礼去做,这就是仁。颜渊

又问:“请问其目。”就是具体怎么做。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告诉他,不合礼的,就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讲,不要动。孔子的意思,所谓“爱人”,就要每天、时时约束自己。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这样做,仁就实现了。 魏晋的玄学是反礼教的,你看嵇康这样说:“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他说的“自然”,就是人的天性。强调个人自由,随心所欲,一时成为风气。 孔子所说的人,是社会的人,玄学所说的人,是个体的人,肯定个性对于艺术发展有极大的意义。 字如其人,书法是最适合表现个性的。美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宗白华教授,高度评价书法,他写过一篇《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原载1940年《学灯》,后来收入他的文集《美学散步》。《世说新语》是一本书,这本书记录了魏晋时候人的个性表现。宗先生这么说:中国独有的美术书法——这书法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是从晋人的风韵中产生的。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的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他又说:个性价值之发现,是“世说新语时代”的最大贡献,而晋人的书法是这个性主义的代表艺术。宗先生对晋人的行草艺术评价最高,他说:这抽象的音乐似的艺术才能表达出晋人的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书法教材,主要介绍了书法的笔势。下面是一些关于笔势的相关参考内容,供您参考。 一、三种基本笔势 1. 顶势: 顶势是书写时笔尖与纸面顶部仅有一点接触,适用于书写行草、草书和隶书等书体,给人以疾苦豪迈之感。 2. 直势: 直势是笔尖与纸面有较大的接触面,写作时须笔锋平直,适用于楷书、隶书等书体,给人以端庄、厚重之感。 3. 斜势: 斜势是书写时笔尖与纸面略带倾斜,适用于行草和草书等书体,给人以自由、潇洒之感。 二、笔尖的运用 1. 方尖: 方尖适用于楷书、隶书等正方形字体,宽厚的笔画可以展现方正、庄重的特点。 2. 圆尖: 圆尖适用于行草、行书等圆形字体,圆润的笔画能够展示柔和、流畅的特点。

3. 尖尖: 尖尖适用于行草、行书等角度较尖的字体,刚硬的笔画可以展现尖锐、犀利的特点。 三、笔力的控制 1. 喜用笔的左角: 以笔的左下角为主要用笔点,运用右角的部分辅助写字,可以在书法作品中形成鲜明的对比。 2. 控制好笔力: 写字时应该掌握好力度和速度,有节奏的运用笔力,使字体线条变化丰富,给人以美感。 3. 感受墨的厚薄: 通过控制墨的厚度与用墨量,使墨情浓淡、虚实相间。 四、字形的变化 1. 硬尖笔: 硬尖笔的笔画表现出坚硬、有力的特点,在字形上有明显的虚实结构。 2. 折尖笔: 折尖笔的笔画呈现出坚中有柔的特点,可用于书写行书、楷书等字体。 3. 软尖笔: 软尖笔的笔画形态柔软且具有弹性,可用于书写行草、草书等

字体。 五、写字的姿势 1. 坐姿: 在书法创作中,采用坐姿能够更好地掌握笔杆的灵活性,保持身体的稳定。 2. 握笔的方式: 可以采用“刚柔相济”的握笔方式,即右手中指、无名指夹持笔杆,食指、拇指与中指相对,保持灵活性。 3. 手臂的运动: 在写字时,应以手腕和手臂为主要运动部位,使笔的利用率更高。 六、练习方法 1. 临帖: 通过临摹优秀书法作品,模仿大师的笔势、笔力和字形,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2. 单字练习: 选择一个字进行反复操练,通过练习一个字的笔法和笔势,提高写字的功底。 3. 速写: 通过速写来提高笔画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培养快速书写的能力。 以上是关于《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的相关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03课笔记:词句格式2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03课笔记:词句格式2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03课笔记:词句格式2 三、作品格式安排 上次讲了格式通例、标题、卷数、正文、姓名、序跋和注释,一共六个,这些今后写作品时都会用到。但具体怎样用,我今天讲解一下。 3.1全文抄录 有时作品是全文抄录某一篇文章,这时的格式就以上一堂课讲的,各位可以运用。 这里有一张纸,先不计四边的空白,文章一级标题,第一行顶格写,下面可以写作者姓名。注意,通常这是文章作者,也就是上面标题这文章的作者。文章作者的姓名也可以写到第二行。假如你不是这文章的作者,而是抄写者,你把姓名写在这里,最好写清楚某某“书”,有了这个“书”字,可以避免人家误会你是文章的作者。我们上一课介绍的陆柬之《五言兰亭诗》,就是这样写了“书”字。如果有二级标题,要低一两格写。然后正文,都是顶格写的。正文后面如果有题跋等说明文字也要低一两格。最后是抄写者的姓名,位置在中线以下。中线以下是表示谦卑,中线以上是表示尊敬。如果你也在中线以上,那就是自己尊敬自己了。什么地方要加注释,可以用双行夹注。第一张作品的格式,大致就是这个样子。开始写作品,对于基本格式要有个了解,而且尽量照基本格式去写,不要随意改动。历史上书法家写作品,确实有格式不一致的情况,但作为初学者,了解格式、遵守格式还是必要的。

格式在一些庄重的作品上比较严格。这是一块墓志铭原稿,文章出自袁枚之手,由名士王文治书写,格式就非常严格。这是要刻石的,绝不能随便乱来。 这是文征明小楷《千字文》,第一行“千字文”三个字,是标题,顶格写。然后正文,每格一字,无须空格。正文写完,最后一行低两格写日期、姓名和地点。这是最基本的格式安排,最后一行第一个也可以。 基本格式的意思,就是最常见的、最常用的。你看文征明另一件作品草书《千字文》,这次不是用格子,而是依照行线写的。基本格式不变,第一行标题“千字文”顶格,写到最后,这次是低一字落款,写年月、地点、签名。 这张作品上只介绍过,第一行标题,顶格写。中间正文也是顶格写,注意正文最后一行只有一个字,现在有一种说法单字不成行,一行只有一个字太少不好看。这说法有些道理,但有时候是避免不了的。写完正文有三行跋,最后是签名,签名换一行也可以的。文征明作品很多,未必每一张格式都相同,但基本格式还是有的,临时有些变化 不等于不懂格式。 沈尹默先生有一本《秋明长短句》,“秋明”是沈先生的室名,这是他的词集。虽然是手稿,可以看到格式和木版书一样。书名“秋明长短句”,顶格。换

黄简讲书法 四级课程 45 笔记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45笔记 第一部分:导言 1.1 概述 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黄简老师作为著名的书法大师,其讲授的书法课程备受学生和书法 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在我们来到黄简老师的四级书法课堂上,我们 将记录下他讲授的内容和心得体会,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 传统书法艺术。 1.2 课程背景 黄简老师的四级书法课程是一门系统、全面、深入的书法学习课程。 通过此次课程学习,我们将深入了解书法的基本理论、技法要领等内容,为将来的书法创作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记录 2.1 课程第一部分:基本功训练 在课程的开始阶段,黄简老师注重学生对基本功的训练。他认为,书 法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打好了基本功,才能够有更进一步的发 展和创作空间。我们在这一部分主要进行了字形结构、笔画训练等基 础技能的训练,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2.2 课程第二部分:楷书学习 楷书作为我国书法的基本字体,是书法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部分,黄简老师深入讲解了楷书的基本笔画要领、结构和演变过程,帮助学 生们深入理解楷书的内涵和技法。通过多次实践和写作楷书字帖,学 生们的楷书书写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3 课程第三部分:行草书学习 行草书是书法中的一种装饰性书体,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在这一部 分课程中,黄简老师详细介绍了行草书的起源、特点和基本书写技巧,鼓励学生们在书写中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学生们在课后进 行了行草作品的创作和展示,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2.4 课程第四部分:篆书学习 篆书作为书法中的古体字体,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韵味。在这一部分课 程中,黄简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篆书的发展历史和书写技巧,强调了篆 书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们通过认真学习篆书的基本知识 和书写技巧,提高了对篆书的理解和掌握。 2.5 课程第五部分:创作实践 在课程的最后阶段,黄简老师鼓励学生们进行书法作品的创作实践, 以运用所学的书法知识和技法,并结合个人的情感和意境进行书写。 学生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展示了在黄简老师四级书法课程 学习后的成果。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笔记38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笔记38 1. 第一节:楷书的基本构造 在这一节课中,黄简讲述了楷书的基本构造,包括用笔的原则、 笔画的结构和笔画的顺序。楷书是中国书法中最为基础的字体,也是 我们学习书法的重要起点。 1.1 用笔的原则 黄简强调用笔的原则,即“疏中有密,密中有疏”。这意味着在 写字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笔画特点,合理运用疏与密的关系。比如,笔画粗细可以通过用笔的压力来变化,同时也可以通过笔画之间 的间距来调节。 1.2 笔画的结构 黄简详细讲解了楷书中常见笔画的结构特点,包括横、竖、撇、捺等。他指出,了解每个笔画的结构,能够更好地描绘字形,也能够 为后续学习其他字体打下基础。 1.3 笔画的顺序 黄简重点介绍了楷书中各个笔画的书写顺序。他提醒大家要注 意书写的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并且讲解了一些常见的笔画组 合的书写顺序。 2. 第二节:楷书的笔法练习

这一节课中,黄简带领学生进行楷书的笔法练习。他提醒大家在练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用笔的力度 在练习过程中,要掌握用笔的力度。对于细的笔画,用笔的力度要轻柔,而对于粗的笔画,则要用力适中。这样才能够使得字形美观、流畅。 2.2 笔画的连接 楷书中的字形通常是由多个笔画组成的,要注意不同笔画之间的连接,保持书写的连贯性和整体的美感。 2.3 字形的稳定性 练习时,要追求字形的稳定性。也就是说,每个字的形态要相对固定,不要出现过多的变化。这样可以使得字体的风格统一。 3. 第三节:行草书的特点与书写技巧 在这一节课中,黄简介绍了行草书的特点和书写技巧。行草书是书法中比较难掌握的一种字体,需要学习者有较高的书写功底和笔画的敏感度。 3.1 行草书的特点 行草书以草率、潇洒著称,字形曲折变化,筆劃飛揚,透露出一种自由奔放、豪放不羈的艺术感染力。 3.2 书写技巧

黄简书法讲座二级课程笔记第1-5课

黄简书法讲座二级课程第1课笔记:笔势的基本概念1 1、什么是“势”? 世界---物质---...元素---分子---原子; ---气---势---形;气的运动产生了势。势通过物体的体被人所感知。字形是表面的,重要的是看笔锋的走势。 势的表面不同:静、险、动。 书法作品,有取静势、动势。但这些都是一个字完成以后所表达的势。跟张旭表达的并不一样。 2、张旭的五势。 韩方明记:张旭体系:五执笔、九用、八法、五势。 《玉》有说细记录五势: 一曰:钩裹势。二曰:钩努势。 三曰:衮笔势。四曰:竖笔势。 五曰:奋笔势。 结论: 每个笔势各有名字,表示固定的点画配搭。 每个笔势都是一次运笔写成的。 一个笔势就是笔锋一个固定的路线。 (写字时笔锋不是乱走的,它有规定的路线。受到点画的规范和制约,但我们可以以不同的主法组合点画。灵活地产生各种笔势。)

《玉堂禁经》除了“五势”之外,后面还有其他三十几种笔势。现在的部件,就是以前的笔势。汉字书写实际上就是运用这些笔势。我们应整理古人的笔势系统,而不用另搞一套。 古人的笔势与现在的部首很相似。部首只是合体字分类用。如水部、木部、土部,按照它们的意义分别部居。至于部首以外的点画,部首是不管的。 例:旁 按部首分上下两部份发。 按笔势可用五个笔势裹 束在一起就是“旁”字。 所以书法写字,其实只组合其些笔势。 例一级课中 例:寥 是把年头势、石笋势、交争势、顾盼势四个笔势裹束成字。所以说,书法跟普通写字不同。

书法跟普通写字不同。它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先由点画组成笔势。然后裹束笔势成为一个字,我称之两步成字。点画写得好不好取决于用笔技巧,关键是小圈换笔心。笔势是否顺畅就要组织点画。大圈的关键是运用使转。裹束笔势要照顾整体的结构。 结论: 书法两步成字,是对应书法三要素的。点画级成笔势,是裹束成字的准备。看懂一个字由哪些笔势 组成,这就是识势。 3、印刷体和手写体 郭绍虞《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文字的应用有两个目标:一个要求辨认清楚,一个要求书写便利。正国为有这两个目标,文字就分为两种体式。《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一般人往往对要求辨认清楚的文字,称之为正体,而对于书写便利的称之为草体。到后世印刷术盛行之后,就称前一种为印刷体,后一种为书写体。就文了的性质和应用而言是可以只分正草二体的。 文定辨认清楚--正体--印刷体(宋);书写便利--草体--书写体(或手写体)不是书法的草书) 手写体的特点:便利流畅。 使转:使:就是直线的连续书写。转:就是弧线条的连续书写。 中文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写印刷体有一个笔顺的问题。 (现在书写的笔顺,与书法意义上的笔顺是不一致的。) 古人很早就区分的印刷体和书写体。但民间手写体基本上就是自由发挥,只有书法之体才有规则。书法就是把普通人的手写体,升华到艺术的层次。只要会善用笔势,就能把复杂的字形变得简单。

黄简书法讲座第41课重点笔记:节点的种类

黄简书法讲座第41课笔记:节点种类 在第六课中,我讲到九用可以分为两类:挫笔和趯锋是书写动作,其她都是调锋动作。毛笔和硬笔最大不同,就是要一边写,一边调锋。无论是书写还是调锋,核心是掌握笔心,笔心为帅。 我在十五课讲到用腕。摇腕有三个基本位置,这就是左中右。当你抓住笔管,事实上就是抓住了笔心中轴。当你摇腕,也就是调节笔心方向和位置。手腕一动,必然会反映到线条上,留下它痕迹,这就是节点。 1.明节点、暗节点 节点有诸各种,我先讲简朴。明节点和暗节点。 1.1明节点 所谓明节点,就是一眼可以看得到节点。举个简朴例子,如两面换起笔,就会产生一种节点。顺便说说,看节点最佳就是画出它筋。看起来就比较清晰,如果线条肉多就不容易看。像王羲之这个“一”字, 它起笔就是两面换。有一种明 显节点。 如果是三面换 起笔,那就表达你动 了两次手腕,那就有

两个节点。只要你理解这个道理,其她都可以类推。 1.2暗节点 如果是一根弧线,有无节点呢?弧线表面上看起来很光洁,但要写出这根线条, 手腕同样是左—右,只 要你动作缓和一点,写 出来就是弧线。弧线同 样产生一种节点,只是表面上没有痕迹。古代称这种节点为“暗过”。 “暗过”这一名称,最早在托名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中浮现。这是张旭和颜真卿师生对话,张旭先问:“又曰:转轻谓曲折,子知之乎?”(转得轻,称为曲折,这里“曲折”意思是弯曲折。)(于是颜真卿回答:)“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长史曰:“然。” 没有痕迹转折,看不见明显节点,这就是暗过。正如清代汪澐《书法管见》说:“转折一顿无跡,古人谓之暗过。”这里要注意汪澐所说“顿”,只是按下意思,不是九用中“顿笔”。因此这句话可以删除“一顿”两个字更好。“转折无跡,古人谓之暗过”。 清代朱和羮《临池心解》这样说:“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折钗股书法论著中经常提到,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 第一部分:书法基础知识 1. 书法的定义和意义 书法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书写技巧,更是一 种文化的传承和艺术的表达。通过学习书法,人们可以领略到我国文 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美妙,同时也可以提升 自身的审美能力和修养。 2. 书法的分类和发展 书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开始。随着历史 的发展,书法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篆、隶、楷、草等不同的字体,每一种字体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魅力。在现代社会,书法已经成为一 种艺术形式,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不同的艺术魅力。 第二部分:笔势基础知识 1. 笔势的定义和作用 笔势是书法创作中的基本技巧,它决定了书法作品的整体质量和效果。通过掌握好笔势,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加生动、灵动,同时也可以提高 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

2. 笔势的分类和特点 笔势根据不同的书体和字体,可以分为直笔、钩笔、折笔、顿笔等多 种分类。每一种笔势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需要学习者进行反复 练习和领悟,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 3. 笔势的练习方法和技巧 要想掌握好笔势,需要进行持之以恒的练习。学习者可以通过多观摩 名家书法作品,进行模仿和练习,同时也可以通过参加专业的书法课程,向老师学习和请教,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第三部分: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课程内容 1.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习者全面了解和掌握书法笔势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习者的书法水平,使其能够独立进行 书法创作,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2. 课程内容安排 本课程将分为多个模块,依次介绍不同的笔势知识和技巧,包括直笔、钩笔、折笔、顿笔等多个方面,同时还将结合实例进行详细的讲解, 并进行实践指导,帮助学习者掌握笔势的要领。 3. 课程教学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