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黄简书法讲座第26课笔记:竖的写法2

黄简书法讲座第26课笔记:竖的写法2

黄简书法讲座第26课笔记:竖的写法2

4.竖的收笔

前堂课讲过收笔的作用,一是使这根写好的线条更好看,可以通过变动中线,来增加姿态。二是收直笔心,聚集尖锋,以便写下一笔。

4.1尖锋线:圆尾

我从简单收笔讲起。一是使用尖锋写下来。也就是趯锋,等于一连串圆点。这个情况没什么特别的收笔动作,因为最后也是一个圆点。唯一要做的,就是把行笔时弯曲的笔心收直。

我在16课中,演示过趯锋到最后拉直笔心的动作。当

时以尖锋写横笔为例子。当尖锋行笔,因为尖锋和纸面产生摩擦,中轴就会弯曲,所以写完之后,手腕要做一个向左的动作,使中轴回复垂直,就是收笔了。

现在讲竖笔的收笔,道理是一样的。

注意,竖笔行笔时手腕向左,所以收笔是手腕向右。

用尖锋写竖笔,最早

出现于篆书中,这是秦石

鼓文,尾部很圆,只要手

腕向右,就很容易收笔了。

隶书也是这样,这是汉代《乙瑛

碑》的“朔”字。竖笔的收尾方法,

和篆书是一样的。

这是汉代的摩崖作品《石门颂》,

尖锋线条,竖笔收尾手腕向右,是圆

形的尾巴。

真书也有尖锋写的竖笔,收笔的

技法就是篆隶传下来的。这是褚遂良

《阴符经》的“修”字,你可以看到

左边两竖就是趯锋写的,收笔也只要

手腕向右就可以了。

4.2侧锋线:断尾

第二种是侧锋写下来,那就是

以挫笔收。你看王羲之《兰亭序》

所写一竖,它是两面换起笔,侧锋

三分行笔,以挫笔收。这挫笔干脆

利落,断笔效果清清楚楚。

这是王羲之《兰亭序》的“不”

字,中间一竖两面换起笔,侧锋

二分笔行走,挫笔收。

竖笔以挫收很常见,这个“崇”字中间一

竖,怎样起笔看不见,和上面的笔画重迭了,

行笔写足三分,看上去力量很大。

这是王羲之另外一

个贴,《丧乱贴》“再”字,

二分笔一竖,速度很快,挫

笔收。

清代写篆书,也往往出现一竖挫笔收的情况,

这是吴昌硕《石鼓文》,可以看到一竖也是断笔。

挫笔有急促粗放的感觉,对于有些

表现这一风格的书法家来说,作品中的

挫笔就相当多。这是清代蒋和写的隶书,

他也是经常用挫笔写一竖。蒋和任四库

馆篆隶总校,篆书和隶书写得相当好。

真书中的竖笔也可以这样收笔,褚

遂良《阴符经》的“中”字,中间一竖,

你看两圈起笔,就是蚕头写法,然后侧

锋行笔,慢慢加重到三分,最后以挫笔

收。

以前我讲到一横的侧锋线,曾经提醒大家注意,挫笔尖

锋不到尾,断笔效果是笔腰的痕迹。如果你要保留这断笔效果,只要手腕向左,把笔心收直就可以了。但是要注意,这个时候墨水会聚集在尖锋这一点上,在宣纸上会引起渗化,那怎么办呢?我们知道,墨水是跟着尖锋走的,所以当笔心一回到正锋,不能停留。要马上做一个拉的动作,使笔尖离开纸面。因为这时候手腕向左,可以沿着7号方向划一个弧形离开。这样,就没有一个墨水点在这个地方了。

这最后一个拉的动作,古人称之为“空抢”。元·陈绎曾《翰林要诀》这样说“则提起即空抢可也。”墨湿,就用空抢来避免渗化。

对于竖笔来说,写法也是一样,只是方向和横笔不同。

写竖笔侧锋下来,手腕向左,上一堂课讲过了,所以收笔手腕就要向右,推直笔心后,马上向3号方向做一个空抢动作,就没有一个墨迹了。

简言之

挫笔收尾,只要手腕做相反运动,就可以收直笔心。

加一个抢,就可以避免墨汁积聚一点。

4.3两面锋收尾:变动中线。

接下来讲讲变动中线的问题。

竖笔跟横笔一样,在行笔之后,把收笔部份变动一个角度就可以增加姿态。

你看如果起笔和行笔是9—8,收笔再换用9这个侧面,

就形成了9—8—9,手腕是右左右,两面锋收尾。

尖锋不到尾

9—8—9是最常见的一

竖中线。这是王羲之《兰亭

序》中的“俯”字。黄色圈中的一

竖就是9—8—9。但要注意,这一

笔最后的9是挫笔,换句话说,尖锋不到尾。

两面锋:尖锋到尾

如果要尖锋到尾,收笔时手腕向右的幅度就要大一些。这样就可以把尖锋拉到尾部。智永

《真草千字文》这个“位”字,同样

是单人旁,同样是这位置的一竖,也

同样是9—8—9,但这一笔,最后尖

锋到尾,也就是补了一个尖尾巴。

褚遂良《阴符经》的“化”字,

也是这单人旁同样的一竖,这也是

补了尾巴的。

手腕向右,尖锋到尾,是不是写出来都一模一样呢?不是。你看像王羲之《丧乱贴》的“号”(號),这两竖,一个

收笔尖锋在右,一个尖锋在左。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两笔的收锋动作是一样的,都是右左右,它们的不同,是中线曲折的幅度不同。当右左右的动作减小,中线就逐渐接近于直线。这时候你手腕向右,等于把尖锋逼到左面。

这个“号”字,我用红色标示出

来的两个竖笔,A 这一竖,收笔手腕

动作大,尖锋到尾,是拉到右面来的。

B 这一竖,中线接近于直线,结果把

尖锋逼到左面了。

在王羲之系统的书法家中,这种尖锋到尾经常可以见到。 这是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例子。

有些人误会这样的一竖收笔,是把毛笔往上提,其实不是,一竖也是有三折:起笔、行笔和收笔。这种竖笔尖锋收,

还是因为手腕左右运动而产生的。

这是褚遂良《阴符经》中的“命”

字,你可以看到,一竖收笔的尖锋偏向

左面。

这是颜真卿《麻姑仙坛记》“中”

字竖笔的收尾,方法是一样的。

4.4三面换收尾:一来一回

刚才所说的右左右,只有一个半来回,前面起笔和行笔右左是一来一回,后面收笔这个右,没有反方向的左,我们知道,笔心要一来一回才会直,少了一个动作,笔心还是弯的,那怎么办?

我在24课讲横笔收尾时,讲过这个问题。你只要加多一个反方向的动作,

那就形成了两个来

回。对横笔来说,

就是左右左右。对

竖笔来说右左右最

后一个动作是右,

加多一个左,那就是右左右左,笔心就可以收直了。

看起来多用了一个面,但这三面换收尾,有它的好处。

收笔一来一回,古人称之为“顿笔”。这是“九用”的一种。

《玉堂禁经》说:“一曰顿笔,摧锋骤衄是也,则努法下脚用之。”我来一句一句给大家解释。

第一句话:“一曰顿笔”。要注意,现在很多书说“顿”是“重按”,这是错的,在“九用”中,往下按是“蹲”不是“顿”。“蹲”是压弯中轴,而“顿”是收笔动作。

《说文解字》说:“顿,下首也”,就是叩头。古人跪在地上,头一下一上,这就是“顿”。顿笔也是这样,往下又往上,称这为“顿”,真是很有道理。

第二句话定义:“摧锋骤衄是也”。你看,这句话包括两个动作:一是“摧锋”,就是推锋向前,“摧”就是推;二是“骤衄”,迅速扭锋转向后。衄锋我们已经知道是扭动中轴,改换方向。这一推一衄,一下一上,就达到收笔之目的。有人想,这不是现在流行的术语叫“回锋”吗?是,但晋唐没有“回锋”这个术语,晋唐用的是“顿笔”。

第三句话举例:“则努法下脚用之”。“努法”就是竖笔的一种,永字八法中的一竖就是努。竖笔写到下脚,一推一回,就收笔了。其实不止于竖笔,你写一横到尾,一去一回收锋,都是“顿笔”。《玉堂禁经》只是举竖笔为一个例子。

我这个课程已经26堂,现在讲到哪里了?我希望各位心中有数:现在讲书法第一个要素“用笔”。“用笔”包括执笔和用锋。“五执笔”已经讲过了,“九用”讲了六个。包括今天讲的顿笔。很快“九用”都会讲完,你就知道王羲之系统的用笔了。这些内容,请大家不要忘记!

现在我把今天讲的一竖收笔,作一个示范。

第一种,尖锋线,下笔用尖锋顶住纸,趯锋行笔,手在左面,写完了手向右,就是收笔。

第二个侧锋,你可以两面换起笔,用9—8,9—8挫笔下去,手向右收笔,加一个3号位抢。

第三种是尖锋到尾,9—8—9。向右拉,这尖锋在右面。

第四种,动作是一样的,中线是直线,9—8,手向右,直线走,尖锋在左面。

第五种顿笔,一来一回。9—8—9—1,一号面,回过去就收住了。

本节要点:

竖的收笔:圆尾、断尾、尖尾

竖的行笔手向左,收笔就要向右

所谓顿笔,就是一下一上,一推一衄

要点解读:

思考题:

一竖收笔尖锋到尾,我举了尖锋在右和尖锋在左,如果要尖锋在中,应该怎样写?

如果顿笔动作很小,会出现怎样结果?这时尾巴是圆尾,还是断尾或者尖尾?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46-51课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46-51课) 王羲之的笔法,经智永传至张旭,终于形成相当完善的技法系统,这是中国书法史上唯一完整的体系。我一级课程讲笔法,就是阐明这一系统。现在基本上讲完了。在历史上,其他人也论述过各种技法,但不是零零碎碎,就是不着要领,今天我简单介绍一下其他派别,以作对比。如《翰林密论》说:“凡攻书之门,有十二种隐笔法,即是迟笔、疾笔、逆笔、顺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提笔、啄笔、罨笔、【走歴】笔。并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这里提出了十二种笔法,但没有具体说明。有些跟“九用”相同,有些就猜不出来,如“涡笔”。至于什么叫“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老实说我不大懂。你懂不懂?你搞懂了你教我。张旭是真懂书法的人,有理论有实践。无论是真书还是草书,有口皆碑。更况他还有一个完整的技法系统,一个教学体系。王羲之虽然水平极高,但他没有教授过外姓弟子,在中国书法史上,找不到第二个人可以和张旭相比。张旭的缺点就是技术保密,这在哪个行业都有。所以他的体系没有普遍传开来,只限于几个弟子。据崔邈说,外人只知道五执笔和“永”字八法,至于关键的“九用”,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人家来向张旭请教笔法,张旭只说:“多练练永字,永字写好就可以了”。其实他心中知道,我们现在也知道,不懂“九用”,这个“永”字永远也写不好的。这世界上没有谁是傻瓜,人家回去把“永”字写来写去,就是不见效,当然就怀疑起来了。所以历朝历代都有人批评“永”字八法,有人说他不完善,有人说要改造,要补充。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这些人没有一个懂得“九用”的。1.林蕴的故事唐代有一篇《拨灯序》,作者是林蕴。这篇文章很有代表性。那些没有得到张旭真传的人,他们怎样学习书法呢?他们自己摸索一条路,找到一个拨灯法。拨灯法是不同于张旭的一个流派。林蕴是唐朝元和间人,他说曾拜一个叫安期的人为老师,因为安期的学问来之于卢肇,这是江西第一个状元,当时颇有文名。而卢肇说他书法曾经得到过“韩吏部”的指点,“韩史部”通常所指就是大名鼎鼎的韩愈。因为韩愈做过吏部侍郎。 我来排一张时间表,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张旭卒于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张旭死后九年,即768年韩愈出生,所以韩愈没有机会向张旭学书法。韩愈卒于824年,这一年卢肇才七岁,所以说他向韩愈学书法也有点疑问。可能只是听闻,或者有另一个“韩吏部”。林蕴拜安期为师,是公元874年的事情,所以从这张表上可以看到,韩愈、卢肇、安期和林蕴,都和张旭没有直接的联系,甚至和张旭的弟子也没有关系。林蕴说:“蕴咸通末为州刑掾,时庐陵卢肇罢南浦太守,归宜春。公之文翰,故海内知名。蕴窃慕小学,因师于卢公子弟安期。”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一门非常有趣且充满艺术 性的课程。在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笔势篇,重点掌握 了一些基本的笔画和书写技巧。在这节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巧,让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书法的基本要素,包括字形、笔画、结 构和节奏等。其中,笔画是书法中最基本的元素,它决定着字的形状 和结构。在学习笔画时,我们学习了常见的20个基本笔画,如点、横、竖、撇、捺等。老师教给我们如何正确使用笔画,并通过练习来熟悉 各个笔画的特点和书写方式。通过不断的练习,我逐渐掌握了这些基 本笔画,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它们来书写各种汉字。 接着,老师重点讲解了笔势的技巧和要领。笔势是书法中非常重 要的一环,它决定了字的气势和形态。在学习笔势时,我们首先学习 了正确握笔的方法和姿势,确保笔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然后,老师教 给我们如何运用腕部和臂部的力量来掌控笔势的流畅和变化。通过不

断的练习和模仿,我逐渐学会了如何运用笔势来书写不同的字体和风格。 在课堂上,老师还给我们讲解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和纠正方法。例如,手指用力过度、笔画粗细不均匀、字形歪斜等。老师通过讲解和 示范,让我们明白了这些错误对书法练习的影响,同时教给我们一些 纠正方法和技巧。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改正,我发现自己的书写变得更 加规范和美观。 最后,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一些不同的书法风格和书法家的作品。通过欣赏这些优秀的书法作品,我进一步了解了书法艺术的深厚底蕴 和丰富内涵。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书法的兴趣和热爱,让我更加努力 地学习和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我学会 了正确使用笔画和笔势,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书法技巧和要领。通过不 断的练习和实践,我相信我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并将书 法这门古老而美丽的艺术传承下去。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书法带给我 内心的宁静和愉悦,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我将继续 努力学习和探索,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爱好者。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篇)笔记版 一、篆书简介 1. 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2. 篆书形体修长,线条圆润,结构严谨,形态优美。 3.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指的是西周晚期至秦代以前的文字,小篆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官方文字。 二、篆书的基本笔画 1. 点:点是篆书中最基本的笔画之一,其形态如同玉圭上的凸起,称为“玉圭之形”。点的书写要饱满圆润,力透纸背。 2. 横:横在篆书中被称为“秦皇之脊”,其特点是平直而长,起笔和收笔较轻。书写时要保持力度均匀,线条流畅。 3. 竖:竖在篆书中称为“木棒之直”,其特点是垂直挺拔,起笔和收笔较重。书写时要保持垂直,不得弯曲。 4. 钩:钩在篆书中被称为“龙尾之弯”,其特点是圆润而有力,起笔较轻,收笔较重。书写时要保持线条流畅自然,弧度适中。

5. 撇:撇在篆书中称为“秋叶之舞”,其特点是柔美而流畅,起笔较重,收笔较轻。书写时要保持速度均匀,线条流畅自然。 6. 捺:捺在篆书中称为“雁尾之展”,其特点是舒展而大方,起笔较轻,收笔较重。书写时要保持线条流畅自然,不得出现折角。 三、篆书的结构特点 1. 篆书的结构以对称和平衡为主,讲究左右、上下、内外等各个方面的平衡和对称。 2. 篆书的结构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即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等变化来表现出字形的空间感。 3. 篆书的结构讲究“因字生形”,即根据字义和笔画的特点来安排字形,使字形与意义相符合。 四、篆书的章法特点 1. 篆书的章法讲究整体的美感,每个字的大小、形状、排列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整体把握。 2. 篆书的章法讲究气韵的连贯和统一,每个字之间的气息和气势要相互呼应、贯通。

黄简书法讲座第48课笔记:用笔总结

黄简书法讲座第48课笔记:用笔总结 一级课程讲用笔,今天作一个回顾和总结。所谓用笔,顾名思义,就是怎样用毛笔。要过“用笔”这一关,我想有三样东西你心中要有数:这就是认识笔墨、认识人手和认识线条。 1.认识笔墨 先讲讲认识笔墨。任何事情,凡是要用到工具的,当然首先就是研究工具怎样用。用笔技法,毛笔最重要,但用笔是由墨来表现的,所以称之为笔墨功夫。 1.1结构:一技毛笔两个锋 毛笔的设计思想是这样的:如果要尖锐一点,就要把笔形做得瘦瘦的,自然就尖利了,而且选用有弹性的硬毫做,就容易回复挺拔。如果毛笔要写粗线条,笔形当然是肥厚为佳。毫毛要选用软一点的,容易卧倒铺开。但是软毛铺开以后,要回复原状就不大容易了。假如这两种好处我都要,怎么办?那也很简单,把这两枝笔结合起来,瘦硬的为笔心,肥软的为被,竖立时用尖锋,侧过来用副毫,这就两种好处都有了。 简言之,书法用笔,由笔心和被内外两层所组成;笔心要小而硬,这样保证有尖锋;被用软毫,厚实而整齐,侧锋用于粗线条。

1.2制作:韦诞笔和散卓笔 历史上制笔有两大系统,晋唐多用韦诞笔,韦诞笔最大的特点就是笔心小,接近于中轴,而外面加了三层,这就是护心、笔柱和被。笔心通常是兔毫,其他几层以青羊毛为主。所以韦诞笔又称为“三副二毫笔”。很显然,这种笔做工精细,设计合理,但笔形不大,从晋朝到初唐,只是写尺牍、寸楷。 晚唐开始有散卓笔,到宋代就很流行。散卓笔把所有内核的层次合并为一个大笔心。制作工艺上可说是韦诞笔的简化,写大字也没有问题,洗笔干了以后它是散开的,你看不到一个固定的笔心。笔头是一个圆锥形,我们运笔就是挥运中轴。韦诞笔的笔心可以看作近似中轴。而散卓笔的中轴,要靠你自己心中想象了。所以说散卓笔的中轴是虚的。正因为毛笔这种结构,决定了我们后面要讲用笔方法。 简言之,当你买来一枝毛笔,你了解它的结构吗?它的出锋长度、硬度和厚薄是你需要的吗?毛笔有病,你知道病源在哪里吗?这种经验是要慢慢摸索和积累的。我们都有买错笔的惨痛教训,这是花钱又花精力的事情。但是,也是无奈的,要化时间去研究。 1.3墨的成份和制法 接下来,是讲墨,先介绍墨的成份和制作,这是第11课,墨有松烟、有油烟、烧制炭黑后加入胶,这两样是墨的

黄简书法讲座第06课笔记:书法三要素

黄简书法讲座第06课笔记:书法三要素 所有的事物,都是由要素决定的。把握一个事物,也就是把握它的要素。训练一个新手,当然是从基本要素入手。书法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历史上有没有人讲起过呢?唐朝张怀瓘《玉堂禁经》,不但记录了永字八法、五势、九用,还归纳了书法三大要素。他说:“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这后面一句话很严厉,所谓书法,一定要三样东西都有,“三者兼备”。“苟守一途”,假如你只守住一样,“即为未得”,那就没有得到,还不是真正的书法。张怀瓘不是等闲之辈,在中国书法史上,他是理论大权威,书法论述,就数他最多。所以,《玉堂禁经》这些话,很值得我们重视。 8.用笔、识势和裹束这三要素的详细内容是什么? 8.1什么是用笔? 第一要素是用笔。顾名思义,用笔就是毛笔的使用方法。通常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毛笔怎样执,二是笔锋怎样用。 用笔第一件事情是执笔。怎样抓住毛笔,这是有讲究的。韩方明《授笔要说》详细记录了五执笔,这是张旭所讲授的公开内容。张怀瓘《玉堂禁经》记录了“九用”的内容,这是讲笔锋怎样用,是张旭不公开的内容。 8.1五执笔,就是唐人流行的五种执笔法,每种执笔法

都有专称,这就是:執管、扌族(CU2)管、撮(chuo1)管、握管、搦(ni4)管。但是要注意,其中只有第一种执管是书法家所用,其余四种方法都不是,虽然流行,只是分析给你听,这是不好的方法。所谓九用,就是九种用锋方法。一曰顿笔,二曰挫笔,三曰驭锋,四曰蹲锋,五曰【足存】锋,六曰衄锋(nu4),七曰趯(yue4)锋,八曰按锋,九曰揭笔。九用也可以分为两类:挫笔和趯锋是书写动作,其他都是调锋动作。毛笔和硬笔不同,时时会散,会扭起来,所以要一边写,一边调锋。调锋以后,笔锋就顺了。 简言之: 书法第一个要素是用笔,分为执笔和用锋。 用笔调锋习惯上称为“小圈”。 8.2什么是识势? 第二个书法要素是识势。 永字八法为例,箭头所指的第一点,现在 是侧放的,看起来很好看。但是,如果我们把 这一点换了一个方向,这笔势就不同了,放在 永字的头上,看起来就不舒服。把这个点竖起 来,尖头向天,姿态也不好。如果倒过来,尖 头向下,也觉得很别拗。 在书法中,每一个点画,那怕小到一点,也要讲究笔势,有笔势才有姿态。

黄简书法讲座第24课笔记:横的写法2

黄简书法讲座第24课笔记:横的写法2 4.横的收笔 第四,横的收笔。怎样算好的收笔呢?一是使这根写好的线条更好看,可以通过变动中线,来增加姿态,二是收直笔心,聚集尖锋,以便写下一笔。无须再到砚台上掭笔理毫。 变动中线 先说说变动中线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一根线条有三 段:起笔、行笔和收笔。我用 颜色来标示这三部分。起笔黄 色,行笔蓝色,收笔白色。 一根线条,姿态最少,最 简单,当然是这种起笔、行笔和收笔三部分排成一直线了。这个我们叫一面锋收笔。只有一个方向,不动手腕。从方向数字表示,就是6—6—6。我前 面讲过,在早期真书中,这种简 单线条很多,经常出现,你看这 敦煌 写经, 横线基本上就是一直线。 这是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横笔也是直线条。

后代有没有人专写直线条的呢?当然有。比如这位清代张裕钊,就是一个。你 看这“至”字,是不是 平直到尺画一样?以前 经常有人这么说,“横平 竖直”,写出来跟这个 “其”字一样,一点表 情也没有。 中线是可以变动的,上一堂课我讲了好几种起笔。比如 像这样的两面换,中线的姿态就不 同了。这条线的方向,从6—6—6 就变为9—6—6了。 这是起笔三面换7—9,但这 里行笔和收笔还没有变。 再复杂点,起笔四面换。7—9— 7,线条变化很大。 我们想,起笔可以这样变化,那 么收笔呢?当然也可以。

4.2两面锋收笔 我从简单的说起,如果起笔、行 笔不动,把收笔动一下,向右下角走 9号方向,这根线条就成了6—6—9。 6—6—9也是经常用到的。你 看智永《真草千字文》“生”字的最 后一横,就是6—6—9。 其实比较常用的是9—6—9,就 是头尾都变动一下,两个关节点。 从头到尾手腕运动是左右左。 但是9—6—9写出来以后,你会发现上下的距离比较宽, 如果我们改用9—3—9, 就是行笔向右上方向,那 么,上下的距离就比较窄 了。 9—6—9和9—3—9都是常用的,这里还要讲一个注意点,就是一横收尾,有“尖锋到尾”和“尖锋不到尾”的不同。我以王羲之《兰亭序》两个“一”字为例,你仔细看收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竖为努﹞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 1.竖为努 这堂课讲讲“永”字八法第三笔,一竖。一竖怎样写,我在25、26课中讲解过了。“永”字八法中,竖笔称为“努”,这里讲讲对“努”的认识。 《玉堂禁经》这样说:“弩不得直”。还有一个注:“直则无力”。这里有两个关键字,一是“直”,二是“力”。上次讲到,张旭的“永”字八法只是改造前人所言,张旭之前,唐太宗《笔法诀》就有这两句话:“为竖必努,贵战而雄。努不宜直,直则失力。”前一句话,《玉堂禁经》没有采用,只保留了后一句。仔细读一下,这话有点问题。 2.关键字:直 问题一,就是这个关键字:直。《玉堂禁经》说“直则无力”。唐太宗说:“直则失力”。初看之下,好像一竖写直了,就是没有力的,不好的。但历代书法作品中,一竖写直的例子比比皆是。你看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和欧阳询《化度寺碑》的“永”, 中间一竖都很直。 那这两位大书法 家都是“无力” 了?

再早一点,南齐王僧虔《笔意赞》一文这样说:“努如植槊,勒若横钉。”“槊”,《说文解字》说“矛也”。长柄的矛就是槊,槊当然是笔直的,王僧虔是王羲之四世族孙,他说写“努”要像直立的槊,难道他也不懂? 读古书要注意,“永”字八法是跟你讲写点画的技法,就拿我们已经讲过的三个笔画来说,《玉堂禁经》是这样说的:“侧不得平其笔,勒不得卧其笔,策须背笔。”这三句话都有一个“笔”字,都是在讲用笔。并非说写出来的点画形状。所以,讲到一竖“弩不得直”,应该是“弩不得直(其笔),(直则无力)”。 宋人《“永”字八法详说》正是这样的。它的引文是:“努不宜直其笔,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须有力。“偃”就是倒下,伏倒。“左偃”就是手腕向左写下来。 各位还记得吗?我在25课中讲过,线条的左中右是这 样的,而手放在桌子上,手腕的左中右 是这样的。二者方向不同,所以,只有 手腕偏向左,才能写出线条的“中”。 当你手腕偏左时候,笔管必然倾侧, 明代丰坊说这时候笔管好像指向自己的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书法教材,主要介绍了书法的笔势。下面是一些关于笔势的相关参考内容,供您参考。 一、三种基本笔势 1. 顶势: 顶势是书写时笔尖与纸面顶部仅有一点接触,适用于书写行草、草书和隶书等书体,给人以疾苦豪迈之感。 2. 直势: 直势是笔尖与纸面有较大的接触面,写作时须笔锋平直,适用于楷书、隶书等书体,给人以端庄、厚重之感。 3. 斜势: 斜势是书写时笔尖与纸面略带倾斜,适用于行草和草书等书体,给人以自由、潇洒之感。 二、笔尖的运用 1. 方尖: 方尖适用于楷书、隶书等正方形字体,宽厚的笔画可以展现方正、庄重的特点。 2. 圆尖: 圆尖适用于行草、行书等圆形字体,圆润的笔画能够展示柔和、流畅的特点。

3. 尖尖: 尖尖适用于行草、行书等角度较尖的字体,刚硬的笔画可以展现尖锐、犀利的特点。 三、笔力的控制 1. 喜用笔的左角: 以笔的左下角为主要用笔点,运用右角的部分辅助写字,可以在书法作品中形成鲜明的对比。 2. 控制好笔力: 写字时应该掌握好力度和速度,有节奏的运用笔力,使字体线条变化丰富,给人以美感。 3. 感受墨的厚薄: 通过控制墨的厚度与用墨量,使墨情浓淡、虚实相间。 四、字形的变化 1. 硬尖笔: 硬尖笔的笔画表现出坚硬、有力的特点,在字形上有明显的虚实结构。 2. 折尖笔: 折尖笔的笔画呈现出坚中有柔的特点,可用于书写行书、楷书等字体。 3. 软尖笔: 软尖笔的笔画形态柔软且具有弹性,可用于书写行草、草书等

字体。 五、写字的姿势 1. 坐姿: 在书法创作中,采用坐姿能够更好地掌握笔杆的灵活性,保持身体的稳定。 2. 握笔的方式: 可以采用“刚柔相济”的握笔方式,即右手中指、无名指夹持笔杆,食指、拇指与中指相对,保持灵活性。 3. 手臂的运动: 在写字时,应以手腕和手臂为主要运动部位,使笔的利用率更高。 六、练习方法 1. 临帖: 通过临摹优秀书法作品,模仿大师的笔势、笔力和字形,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2. 单字练习: 选择一个字进行反复操练,通过练习一个字的笔法和笔势,提高写字的功底。 3. 速写: 通过速写来提高笔画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培养快速书写的能力。 以上是关于《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的相关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笔记38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笔记38 1. 第一节:楷书的基本构造 在这一节课中,黄简讲述了楷书的基本构造,包括用笔的原则、 笔画的结构和笔画的顺序。楷书是中国书法中最为基础的字体,也是 我们学习书法的重要起点。 1.1 用笔的原则 黄简强调用笔的原则,即“疏中有密,密中有疏”。这意味着在 写字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笔画特点,合理运用疏与密的关系。比如,笔画粗细可以通过用笔的压力来变化,同时也可以通过笔画之间 的间距来调节。 1.2 笔画的结构 黄简详细讲解了楷书中常见笔画的结构特点,包括横、竖、撇、捺等。他指出,了解每个笔画的结构,能够更好地描绘字形,也能够 为后续学习其他字体打下基础。 1.3 笔画的顺序 黄简重点介绍了楷书中各个笔画的书写顺序。他提醒大家要注 意书写的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并且讲解了一些常见的笔画组 合的书写顺序。 2. 第二节:楷书的笔法练习

这一节课中,黄简带领学生进行楷书的笔法练习。他提醒大家在练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用笔的力度 在练习过程中,要掌握用笔的力度。对于细的笔画,用笔的力度要轻柔,而对于粗的笔画,则要用力适中。这样才能够使得字形美观、流畅。 2.2 笔画的连接 楷书中的字形通常是由多个笔画组成的,要注意不同笔画之间的连接,保持书写的连贯性和整体的美感。 2.3 字形的稳定性 练习时,要追求字形的稳定性。也就是说,每个字的形态要相对固定,不要出现过多的变化。这样可以使得字体的风格统一。 3. 第三节:行草书的特点与书写技巧 在这一节课中,黄简介绍了行草书的特点和书写技巧。行草书是书法中比较难掌握的一种字体,需要学习者有较高的书写功底和笔画的敏感度。 3.1 行草书的特点 行草书以草率、潇洒著称,字形曲折变化,筆劃飛揚,透露出一种自由奔放、豪放不羈的艺术感染力。 3.2 书写技巧

黄简讲书法 四级课程 45 笔记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45笔记 第一部分:导言 1.1 概述 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黄简老师作为著名的书法大师,其讲授的书法课程备受学生和书法 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在我们来到黄简老师的四级书法课堂上,我们 将记录下他讲授的内容和心得体会,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 传统书法艺术。 1.2 课程背景 黄简老师的四级书法课程是一门系统、全面、深入的书法学习课程。 通过此次课程学习,我们将深入了解书法的基本理论、技法要领等内容,为将来的书法创作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记录 2.1 课程第一部分:基本功训练 在课程的开始阶段,黄简老师注重学生对基本功的训练。他认为,书 法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打好了基本功,才能够有更进一步的发 展和创作空间。我们在这一部分主要进行了字形结构、笔画训练等基 础技能的训练,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2.2 课程第二部分:楷书学习 楷书作为我国书法的基本字体,是书法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部分,黄简老师深入讲解了楷书的基本笔画要领、结构和演变过程,帮助学 生们深入理解楷书的内涵和技法。通过多次实践和写作楷书字帖,学 生们的楷书书写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3 课程第三部分:行草书学习 行草书是书法中的一种装饰性书体,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在这一部 分课程中,黄简老师详细介绍了行草书的起源、特点和基本书写技巧,鼓励学生们在书写中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学生们在课后进 行了行草作品的创作和展示,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2.4 课程第四部分:篆书学习 篆书作为书法中的古体字体,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韵味。在这一部分课 程中,黄简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篆书的发展历史和书写技巧,强调了篆 书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们通过认真学习篆书的基本知识 和书写技巧,提高了对篆书的理解和掌握。 2.5 课程第五部分:创作实践 在课程的最后阶段,黄简老师鼓励学生们进行书法作品的创作实践, 以运用所学的书法知识和技法,并结合个人的情感和意境进行书写。 学生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展示了在黄简老师四级书法课程 学习后的成果。

黄简书法讲座二级课程笔记第1-5课

黄简书法讲座二级课程第1课笔记:笔势的基本概念1 1、什么是“势”? 世界---物质---...元素---分子---原子; ---气---势---形;气的运动产生了势。势通过物体的体被人所感知。字形是表面的,重要的是看笔锋的走势。 势的表面不同:静、险、动。 书法作品,有取静势、动势。但这些都是一个字完成以后所表达的势。跟张旭表达的并不一样。 2、张旭的五势。 韩方明记:张旭体系:五执笔、九用、八法、五势。 《玉》有说细记录五势: 一曰:钩裹势。二曰:钩努势。 三曰:衮笔势。四曰:竖笔势。 五曰:奋笔势。 结论: 每个笔势各有名字,表示固定的点画配搭。 每个笔势都是一次运笔写成的。 一个笔势就是笔锋一个固定的路线。 (写字时笔锋不是乱走的,它有规定的路线。受到点画的规范和制约,但我们可以以不同的主法组合点画。灵活地产生各种笔势。)

《玉堂禁经》除了“五势”之外,后面还有其他三十几种笔势。现在的部件,就是以前的笔势。汉字书写实际上就是运用这些笔势。我们应整理古人的笔势系统,而不用另搞一套。 古人的笔势与现在的部首很相似。部首只是合体字分类用。如水部、木部、土部,按照它们的意义分别部居。至于部首以外的点画,部首是不管的。 例:旁 按部首分上下两部份发。 按笔势可用五个笔势裹 束在一起就是“旁”字。 所以书法写字,其实只组合其些笔势。 例一级课中 例:寥 是把年头势、石笋势、交争势、顾盼势四个笔势裹束成字。所以说,书法跟普通写字不同。

书法跟普通写字不同。它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先由点画组成笔势。然后裹束笔势成为一个字,我称之两步成字。点画写得好不好取决于用笔技巧,关键是小圈换笔心。笔势是否顺畅就要组织点画。大圈的关键是运用使转。裹束笔势要照顾整体的结构。 结论: 书法两步成字,是对应书法三要素的。点画级成笔势,是裹束成字的准备。看懂一个字由哪些笔势 组成,这就是识势。 3、印刷体和手写体 郭绍虞《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文字的应用有两个目标:一个要求辨认清楚,一个要求书写便利。正国为有这两个目标,文字就分为两种体式。《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一般人往往对要求辨认清楚的文字,称之为正体,而对于书写便利的称之为草体。到后世印刷术盛行之后,就称前一种为印刷体,后一种为书写体。就文了的性质和应用而言是可以只分正草二体的。 文定辨认清楚--正体--印刷体(宋);书写便利--草体--书写体(或手写体)不是书法的草书) 手写体的特点:便利流畅。 使转:使:就是直线的连续书写。转:就是弧线条的连续书写。 中文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写印刷体有一个笔顺的问题。 (现在书写的笔顺,与书法意义上的笔顺是不一致的。) 古人很早就区分的印刷体和书写体。但民间手写体基本上就是自由发挥,只有书法之体才有规则。书法就是把普通人的手写体,升华到艺术的层次。只要会善用笔势,就能把复杂的字形变得简单。

黄简书法讲座第23课笔记横的写法1

黄简书法讲座第23课笔记:横的写法1 1.右横左竖 第一,右横左竖,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讲手腕向右写横,手腕向左写竖。一个笔画的产生,不是臆想生造的,而是人手生理机能的自然反应。 你看手腕向右,把手笔拖出去,越写越远,手腕向左,就是反过来了,越拉越近。这就产生了两条线:横线和竖线向右写横,如果用推,这就是用反手。反手当然也可以写,但是我相信,古人开始写字的时候,一定是用拖的方法。理由很简单,这比你反手舒服。 简言之 像心电图记录心脏的跳动,书法线条就是反映手腕的运动。手腕向右,经常用于写一横,手腕向左,经常用于写一竖,因为这是手腕最自然的姿势。 清代有些书法家,认为这么拖摩擦力不够大,他们主张每一笔都要推,但是自己写字的时候,一不小心又是拖了。因为这是人的自然反应,手容易向右。那么他们就寻找一个强迫自己只能推的情况,那怎么办呢?就是他们这样执笔,这样执笔,叫龙睛(法),龙的眼睛。手指尖顶住这毛笔,然后把手腕回过来,用这样的方法去写字,你看它就保证是推了。但是,这肯定不是王羲之的动作。

2•横的起笔 第二,横的起笔,上次讲了 王羲之这个“一”字的写法,这使我们知 道,一根线条,总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 个部分。 我来归纳一下写横线条的普遍方法,先讲起笔 最简单的当然是露锋一面起笔。如早期写经中的字,起笔用6 只用了笔锋的一个侧 号方向,接着横笔也是6号方向,起笔、行笔 面。 从笔心角度 说,起笔中 线和行笔中线在 一直线上。没有 做过任何换笔心的动作。这种简单的线条,有 挺拔的感觉,也会出现在其他书法作品中,但 不能多用,多用就会感到单调。 你看褚遂良《阴符经》中的“行” 字, 这右面的一横,也是一面锋写的。在整个字中, 只有一笔。 较为常见的横线条起笔,是用两 面换,所谓两面换,就是起笔和行笔所走的方向不同,换笔心前后用了两

黄简书法讲座第41课重点笔记:节点的种类

黄简书法讲座第41课笔记:节点种类 在第六课中,我讲到九用可以分为两类:挫笔和趯锋是书写动作,其她都是调锋动作。毛笔和硬笔最大不同,就是要一边写,一边调锋。无论是书写还是调锋,核心是掌握笔心,笔心为帅。 我在十五课讲到用腕。摇腕有三个基本位置,这就是左中右。当你抓住笔管,事实上就是抓住了笔心中轴。当你摇腕,也就是调节笔心方向和位置。手腕一动,必然会反映到线条上,留下它痕迹,这就是节点。 1.明节点、暗节点 节点有诸各种,我先讲简朴。明节点和暗节点。 1.1明节点 所谓明节点,就是一眼可以看得到节点。举个简朴例子,如两面换起笔,就会产生一种节点。顺便说说,看节点最佳就是画出它筋。看起来就比较清晰,如果线条肉多就不容易看。像王羲之这个“一”字, 它起笔就是两面换。有一种明 显节点。 如果是三面换 起笔,那就表达你动 了两次手腕,那就有

两个节点。只要你理解这个道理,其她都可以类推。 1.2暗节点 如果是一根弧线,有无节点呢?弧线表面上看起来很光洁,但要写出这根线条, 手腕同样是左—右,只 要你动作缓和一点,写 出来就是弧线。弧线同 样产生一种节点,只是表面上没有痕迹。古代称这种节点为“暗过”。 “暗过”这一名称,最早在托名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中浮现。这是张旭和颜真卿师生对话,张旭先问:“又曰:转轻谓曲折,子知之乎?”(转得轻,称为曲折,这里“曲折”意思是弯曲折。)(于是颜真卿回答:)“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长史曰:“然。” 没有痕迹转折,看不见明显节点,这就是暗过。正如清代汪澐《书法管见》说:“转折一顿无跡,古人谓之暗过。”这里要注意汪澐所说“顿”,只是按下意思,不是九用中“顿笔”。因此这句话可以删除“一顿”两个字更好。“转折无跡,古人谓之暗过”。 清代朱和羮《临池心解》这样说:“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折钗股书法论著中经常提到,

黄简讲书法:208撇捺的笔势—捺

黄简讲书法:208撇捺的笔势—捺 208捺的笔势 5.捺笔的走势 横竖的笔势讲过了,是平直两个方向。撇捺是两根斜线, 7号位的撇也讲过了,这堂课讲9号位的捺,也就是“永”字八法中的“磔”。 所有在9号方向,或者说在8-6号位之间的笔画,都可以归之为捺笔。这样一 来就有一个角度问题,有些捺笔比较平,有些捺笔比较直,所以古语说“直捺为磔,平捺为波”。 明代张绅《法书通释》说:“磔者,波也。而谓之磔者,微直曰磔,横曰波 耳。”在这之前,已有人这样区分“磔”和“波”,“波磔”连用,成为一个捺笔的代称。 “永”字八法中的捺称为“磔”,这应该算是“微直”的捺。我们以前讲 过,“磔”就是有开张的意思,把它放平了,就是波。 照张绅的分法,6号位是横,3号位是策,横下的一笔就是波。如果走9号方向,捺笔的头抬起来了,就是磔。这只是粗浅的分法,实际上一捺的走势没有这样简单。 用一个统计的方法,先来看看王羲之真行草书中,捺笔 有多少种走势,然后再下结论。 先看王羲之《兰亭序》:“春、舍、今”收尾不尖。“大、次、又”9号位的“磔”。“之、足”,接近6号位的“波”。 “春”字一捺,看中线,这是向上仰的一根弧线,挫笔断

尾收。注意,我们现在看大圈。起笔、收笔的动作是小圈,不是重点。 “舍”字一长捺,露锋起笔两面换,这一段先不计,只取 中段大圈,也是弧线上仰。这种写法,王羲之行书中很多。现在很多人意念中捺笔应该有一个很尖锐的尾巴,其实不然,如这个“今”字。 “大”字,捺的起笔看不清,因为和前面的一撇重迭。但 行笔很清楚,是9号位的直线,揭笔收尾,尖尾巴,现暂不计,三级课程“裹束”时讲小圈的作用。 “次”字一样,最后一笔捺中线也是9号位直线。“又”字一捺,去头去尾,中线是略为有弧形的一条线,9号位。 第一个“之”字的捺笔就不同了,去除一头一尾的节点, 中线是上仰的弧线,因为放得平,和6号位非常接近。照张绅的说法,这就是一个“波”了。第二个“之”字,中线近于直线,略有一点点下覆,接近于6号位的一横。看起来很平,所以 也是“波”。 第三个“之”字最后一捺,是下覆的弧线,方向在6和9之间。它比前面那个比较弯,弧度也比较大。 “足”字最后一个平捺,两面换起笔,顿笔收尾。如果去两头节点,中线基本6号位,放得很平。 所以照以前古人简单的分法,捺笔一是“磔”,另一个是“波”。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 (1-51)排版

初級課程 (1-51)目录 第01课笔记:三种体的意义 (1) 第02课笔记:什么是书法 (4) 第03课笔记學書法從筆法入手 (8) 初級課程04 聚焦王羲之(上) (10) 初級課程05 聚焦王羲之(下) (13) 初級課程06 書法三要素 (15) 第07课笔记书法分多少级 (20) 初級課程08 認識毛筆(1) (22) 初級課程09 認識毛筆(2) (26) 初級課程10 毛笔的选购和保养 (31) 初級課程11認識墨汁(1) (36) 初级课程12 认识墨汁﹝2﹞ (39) 初级课程 13 墨法 (43) 初級課程14 执笔 (48) 初級課程15 用腕 (55) 初級課程16 尖鋒的用法 (60) 初級課程17 尖鋒線的本質 (64) 初级课程18 毛笔侧锋的用法 (68) 第19课笔记:侧锋线的本质 (73) 第20课笔记:什么是换笔心 (79) 第21课笔记:中锋和偏锋 (81) 第22课笔记:运笔 (84) 第23 课笔记:横的写法1 (89) 第24 课笔记:横的写法2 (94) 第25 课笔记:竖的写法 (99)

第26 课笔记:竖的写法2 (105) 第27 课笔记:撇的写法 (110) 第28 课笔记:捺的写法 (116) 第29 课笔记:捺的写法2 (122) 第30 课笔记:笔画的连接 (127) 第31 课笔记:九用小结 (132) 第32 课笔记:永字八法1 (137) 第33 课笔记:永字八法2 (141) 第34 课笔记:永字八法3 (145) 第35 课笔记:永字八法4 (149) 第36 课笔记:永字八法5 横竖撇捺加趯 (155) 第37 课笔记:永字八法6 两种撇 (161) 第38 课笔记:永字八法7 捺为磔 (167) 第39 课笔记:完整的永字 (172) 第40 课笔记:什么是骨肉筋节 (176) 第41 课笔记:节点的种类 (179) 第42 课笔记:节点的形状1 (185) 第43 课笔记:节点的形状2 ...................第44 课笔记:大圈的转.....................第45 课笔记:大圈的折 (201) 第46 课笔记:拨灯法 (206) 第47 课笔记:什么是使转 (211) 第48 课笔记:用笔总结 (217) 第49 课笔记:选贴 (222) 第50 课笔记:读贴 (227) 第51 课笔记:用笔测试 (233)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 第一部分:书法基础知识 1. 书法的定义和意义 书法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书写技巧,更是一 种文化的传承和艺术的表达。通过学习书法,人们可以领略到我国文 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美妙,同时也可以提升 自身的审美能力和修养。 2. 书法的分类和发展 书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开始。随着历史 的发展,书法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篆、隶、楷、草等不同的字体,每一种字体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魅力。在现代社会,书法已经成为一 种艺术形式,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不同的艺术魅力。 第二部分:笔势基础知识 1. 笔势的定义和作用 笔势是书法创作中的基本技巧,它决定了书法作品的整体质量和效果。通过掌握好笔势,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加生动、灵动,同时也可以提高 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

2. 笔势的分类和特点 笔势根据不同的书体和字体,可以分为直笔、钩笔、折笔、顿笔等多 种分类。每一种笔势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需要学习者进行反复 练习和领悟,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 3. 笔势的练习方法和技巧 要想掌握好笔势,需要进行持之以恒的练习。学习者可以通过多观摩 名家书法作品,进行模仿和练习,同时也可以通过参加专业的书法课程,向老师学习和请教,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第三部分: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课程内容 1.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习者全面了解和掌握书法笔势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习者的书法水平,使其能够独立进行 书法创作,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2. 课程内容安排 本课程将分为多个模块,依次介绍不同的笔势知识和技巧,包括直笔、钩笔、折笔、顿笔等多个方面,同时还将结合实例进行详细的讲解, 并进行实践指导,帮助学习者掌握笔势的要领。 3. 课程教学方式

黄简书法讲座第27课笔记撇的写法

黄简书法讲座第27课笔记:撇的写法 1.撇的中线 横竖怎样写,我已经讲过了。今天开始讲撇捺。 第一,撇的中线。 1.1什么是撇 横竖是平和直两个方向的线条,撇捺是斜线。一撇是从3号位写到7号位。凡是这一方向的行笔,结果都是撇,这个方向特别容易引起偏锋。为什么呢? 因为大多数人是右手执笔。手腕不够左,走7号位就会 偏锋。7号位中锋行笔,手腕要特别偏左才可以。这大幅度的反手,姿势不大舒服。因为不舒服,所以就会本能地缩短反手的距离,先写一段右,慢慢回到左。这样一来,撇就包括两个动作,先右后左,成为一根曲线。于是,撇就有两种了。 两种撇,都是从3号位开始写向7号位。一种是直的,行笔的时候手腕向左,一左到底。只有一个动作,书法中称之为啄。另一种是曲的,行笔中要扭动手腕一次,先右后左,两个动作,这一种撇书法中称之为掠。 1.2掠 大多数的人,心中的一撇,都是掠,就是曲线。因为掠有两个动作,所以通常都比较长,有些人称它为长撇。不过,

长撇不是书法的专用名称。 这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天” 字,你看 这一掠,犹如弯月,弧度很 要注意,我现在讲撇的中线,只是行笔部分。它还 有一 个起笔,一个收笔,这等下再讲。 这是《兰亭序》“大”字,掠笔和刚才一样。 是换手腕写出来的弧线。此外,另有一个明显的起 笔,一个锋利的收笔。 1.3啄 大家用书法术语,啄。 这是王羲之《兰亭序》的“永” 右上角那一笔就是啄。 王羲之《丧乱贴》“之”的啄, 跟刚才那个“永”字的啄,是同一 个类型。 啄的用处也很多,有些人把它叫做短撇、平撇。我建议有时候,一啄很细很瘦,但粗细并

不影响它的归类。这是《阴符经》的“之”

黄简书法讲座第28课笔记:捺的写法

黄简书法讲座第28课笔记:捺的写法 LT

黄简书法讲座第28课笔记:捺的写法 1.捺的中线 横竖撇捺是书法四大线条。横竖撇都讲过了,今天讲捺的写法。 第一,讲讲捺的中线。捺的中线跟一个人有关系,这个人生活在建初年间,建初是汉章帝的年号,从公元76年用到84年。汉章帝本人对书法也很感兴趣,我在今后还会讲到。 这个人叫王次仲,多种古籍都提到他,王次仲做了什么事呢?据卫恒《四体书势》说:“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上谷是地名,那里有个王次仲,他创造了楷法。 什么是楷法呢?唐朝张怀瓘《书断》引北朝王愔的话说:“王愔去:(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这一段话详细多了,王次仲之前的隶书,四四方方,没有波势,他用草书的方法,给隶字加了波势。 第在第一课就讲到,秦以前用古文字,篆字多圆转的线条,书写起来速度慢, 后来改为隶字,把圆转 的线条变为直线,你看 这个“木”字,跟篆字

想比较,就可以知道撇捺来之于篆字的弧线。最早的撇捺,就是这样直挺挺的线条。 到西汉时期,隶书中还可以见到这样直线捺。这是新莽时期的《莱子候刻石》。天凤三年(也就是公元16年)刻于山东。 我们来看它的几个字,这是“人”字。石头有些破损,但可以看到一捺基本 上是直的。 “支”字和“使” 字,一捺也是直的。 “建”字和“后”字,捺 笔中线还是直的。 什么是捺 早期隶字中的捺,是从1号位开 始走向9号位的斜线。往往是笔直地 行笔,无须动手腕。 再举一个例子,东汉明帝时期的

卫恒《四体书势》还说:“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也就是说,王次仲的楷法,影响很大。在八九十年间,流布全国,产生了很多好手。 你看,后来真书、行书中写一捺, 还是使用波势。这是王羲之《兰亭序》, 你可以看到这一捺的中线,就是一个 波浪形。 唐代褚遂良《阴符经》中的“人” 字,捺笔也是用波势写的。 横笔的长画,也往往用波形来 完成。你看明代文征明《游虎丘诗》 的“一”字,就是两个来回,上下 两次。 一般来讲,两个来回的波势也就可 以了,“寺”字的长磺,也是两个来回。

黄简书法讲座第42课笔记节点的形状1

黄简书法讲座第42课笔记:节点的形状1 1•笔锋和节点上一堂课讲了节点的种类,今天讲解节点的形状。 第一、笔锋和节点 我们知道,笔锋分尖锋和侧锋,所谓用笔好,就是这两个锋用得好。点画包括筋和节,也就是大圈和小圈,所谓点画写得好,筋和节都要写得好。 筋和节,用哪一个笔锋去写? 我们知道,大圈是笔锋的路线,但没有规定大圈用哪一个笔锋来写,你可以用尖锋写,也可以用侧锋写,写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小圈就是节,今天给大家讲解用尖锋或者用侧锋来写节点,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节点形状是用锋的结果 一根线条, 除非你平拖,合 格的线条都有节 点。而节点的形 状,譬如一横,有尖角、有圆角、有方角。又如写一折,也是这样。你看转弯角上,有尖的、有圆的、有方的。这些节点的形状,当然是你用锋的结果。这就要弄清楚用锋和节点的关系。

用侧锋写节点:换面 如果你是用侧锋,我们知道侧锋有八个面, 所谓两面换、 三面 换,就是这八个侧面之间的替换。 用尖锋写节点:转圈 那用尖锋又有什么好处呢?尖锋 和纸面接触少,所以转圈容易。 你看这 个复合节点,有两个小圈,如果你用侧锋两分笔、三分笔去 写,笔锋和纸的接触面太大,往往会使毫毛绞起来。侧锋在 纸的分数越多,就越难转圈。越是接近于用尖锋,转圈就越 容易。 简言之:尖锋和侧锋写节点,各有特点:侧锋有八个侧 面,换面 就形成节点。尖锋和纸面接触少,容易转圈,形成 节点。 所以,侧锋换面,往往用 于单 一结点,好处是速度快, 变换多。 但写复合节点,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尖锋拉到前面, 就是黄色的这一段,然后转回去就容易了。 2•侧锋换面的技巧 讲到换面摇腕动作,无非两种情况。一是手腕从左到右, 二是从 右到左。 2.1手腕从左到右:写横线 手腕从左到右,通常是写横线。这时产生的节点有两种用尖鋒寫節點:轉圈 單」節點 複合節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