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李健-金融学复习提纲

李健-金融学复习提纲

李健-金融学复习提纲
李健-金融学复习提纲

李健-金融学复习提纲

金融学复习提纲 一、货币 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 无限法偿: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如:金属货币制度下的本位币 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 货币的职能 1.交换媒介职能 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 计价标准:用(观念中或者想象中的)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标价,成为交易的前提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2.资产职能 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 货币的作用 1.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提高交换效率。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2.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便利了商品交换 3.支付抵消以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 4.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 5.通过发挥支付手段和资产职能形成的存款)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货币的负面影响 1.因其买卖分离的交换过程而出现商品买卖脱节、供求失衡。 2.因其支付手段而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 3.因其跨期支付而产生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货币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 1.币值稳定 2.有能够使货币流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调节机制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货币中性: 货币面纱论:古典主义二分法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的预期会使得货币的影响消失 货币非中性: 凯恩斯学派:人们注重名义价值而忽视实际价值 货币学派:现代货币数量出发,“货币最重要” 货币的层次划分 通货(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 货币(M1):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可以随时签发支票或者刷卡来消费) 准货币(QM):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本身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就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货币的计量 狭义货币量:货币层次中的现金加银行活期存款,即M1。 广义货币量:狭义货币量加准货币,即M2。 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可开支票进行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企业单位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其他存款) 货币存量:在某一时点上个经济主体所持有的货币余额。如:年度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量:在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存款货币的总量。表现为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与现金、存款货币的乘积。 货币总量:货币数量的总额,可以是存量也可以是流量

李健金融学复习资料完美(供参考)

金融学复习提纲 一、货币 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 无限法偿: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如:金属货币制度下的本位币 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 货币的职能 1. 交换媒介职能 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 计价标准:用(观念中或者想象中的)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标价,成为交易的前提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2. 资产职能 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 货币的作用 1. 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提高交换效率。。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2. 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便利了商品交换 3. 支付抵消以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 4. 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 5. 通过发挥支付手段和资产职能形成的存款)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货币的负面影响 1. 因其买卖分离的交换过程而出现商品买卖脱节、供求失衡。 2. 因其支付手段而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 3. 因其跨期支付而产生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 货币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 1. 币值稳定 2. 有能够使货币流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调节机制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货币中性: 货币面纱论:古典主义二分法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的预期会使得货币的影响消失 货币非中性: 凯恩斯学派:人们注重名义价值而忽视实际价值 货币学派:现代货币数量出发,“货币最重要” 货币的层次划分 通货(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 货币(M1):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 准货币(QM ):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本身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就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货币的计量 狭义货币量:货币层次中的现金加银行活期存款,即M1。 广义货币量:狭义货币量加准货币,即M2。 货币存量:在某一时点上个经济主体所持有的货币余额。如:年度货币供应量 货币流量:在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存款货币的总量。表现为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与现金、存款货币的乘积。 货币总量:货币数量的总额,可以是存量也可以是流量 货币增量:不同时点上的货币存量的差额 货币制度 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动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目的: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地发挥各种职能 内容:(规定或确定)货币材料;货币单位(名称、值);流通中的货币种类(主币、辅币及其规格);货币的法定支付偿还能力(有限或无限法偿);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

李健-金融学复习资料(完美打印版)

金融学复习提纲 一、货币 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 无限法偿: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如:金属货币制度下的本位币 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 货币的职能 1. 交换媒介职能 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 计价标准:用(观念中或者想象中的)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标价,成为交易的前提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2. 资产职能 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 货币的作用 1. 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提高交换效率。。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2. 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便利了商品交换 3. 支付抵消以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 4. 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 5. 通过发挥支付手段和资产职能形成的存款)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货币的负面影响 1. 因其买卖分离的交换过程而出现商品买卖脱节、供求失衡。 2. 因其支付手段而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 3. 因其跨期支付而产生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 货币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 1. 币值稳定 2. 有能够使货币流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调节机制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货币中性: 货币面纱论:古典主义二分法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的预期会使得货币的影响消失 货币非中性: 凯恩斯学派:人们注重名义价值而忽视实际价值 货币学派:现代货币数量出发,“货币最重要” 货币的层次划分 通货(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 货币(M1):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 准货币(QM ):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本身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就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货币的计量 狭义货币量:货币层次中的现金加银行活期存款,即M1。 广义货币量:狭义货币量加准货币,即M2。 货币存量:在某一时点上个经济主体所持有的货币余额。如:年度货币供应量 货币流量:在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存款货币的总量。表现为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与现金、存款货币的乘积。 货币总量:货币数量的总额,可以是存量也可以是流量 货币增量:不同时点上的货币存量的差额 货币制度 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动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目的: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地发挥各种职能 内容:(规定或确定)货币材料;货币单位(名称、值);流通中的货币种类(主币、辅币及其规格);货币的法定支付偿还能力(有限或无限法偿);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

中央财经大学李健《金融学》学习笔记

金融学课程学习笔记 第一讲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金融学? ▲《金融学》的研究范畴在经济生活中具有极端重要性.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需要通过学习《金融学》来取得科学的认识. ▲学习《金融学》可以为深入学习经济类各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教学要求: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阐述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运动规律; 客观介绍世界上主流金融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实务运作的机制及最新发展; 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金融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课程研究范畴的界定 中国字的“金”与“融”组成的“金融” 汉语“金融”一词的考证 专业术语中使用的“金融”口径 我国目前使用的两种口径:宽与窄的口径 西方“Finance”一词使用上的三种口径:

宽、中、窄口径; 中西文口径的比较 采用宽口径的金融理论研究范畴,可以理解为:凡是涉及货币供给,银行与非银行信用,以证券交易为操作特征的投资,商业保险,以及以类似形式进行运作的所有活动的集合。 是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的聚合体 现代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有: ——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与汇率; ——由信用活动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及其形式、工具与利率; ——金融机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性机构和中介服务类机构; ——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场,黄金市场等等; ——国际金融关系; ——金融总量和调控机制、监督与管理制度。 四、金融学的基本框架与视角把握 ★基本范畴:货币,信用,金融,利率,汇率 ★微观运作: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 ★宏微观联接:中央银行与现代货币创造 ★宏观均衡:货币供求, 总量均衡与失衡, 内外均衡,货币政策 ★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中亟待研究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

李健金融学复习资料完美(供参考)

1 金融学复习提纲 一、货币 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 无限法偿: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如:金属货币制度下的本位币 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 货币的职能 1. 交换媒介职能 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 计价标准:用(观念中或者想象中的)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标价,成为交易的前提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2. 资产职能 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 货币的作用 1. 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提高交换效率。。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2. 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便利了商品交换 3. 支付抵消以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 4. 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 5. 通过发挥支付手段和资产职能形成的存款)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货币的负面影响 1. 因其买卖分离的交换过程而出现商品买卖脱节、供求失衡。 2. 因其支付手段而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 3. 因其跨期支付而产生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 货币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 1. 币值稳定 2. 有能够使货币流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调节机制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货币中性: 货币面纱论:古典主义二分法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的预期会使得货币的影响消失 货币非中性: 凯恩斯学派:人们注重名义价值而忽视实际价值 货币学派:现代货币数量出发,“货币最重要” 货币的层次划分 通货(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 货币(M1):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 准货币(QM ):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本身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就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货币的计量 狭义货币量:货币层次中的现金加银行活期存款,即M1。 广义货币量:狭义货币量加准货币,即M2。 货币存量:在某一时点上个经济主体所持有的货币余额。如:年度货币供应量 货币流量:在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存款货币的总量。表现为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与现金、存款货币的乘积。 货币总量:货币数量的总额,可以是存量也可以是流量 货币增量:不同时点上的货币存量的差额 货币制度 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动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目的: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地发挥各种职能 内容:(规定或确定)货币材料;货币单位(名称、值);流通中的货币种类(主币、辅币及其规格);货币的法定支付偿还能力(有限或无限法偿);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中央银行)【圣才出品】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 第14章中央银行 1.为什么中央银行产生于19世纪中叶而不是更早? 答:中央银行是在商业银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从17世纪初至19世纪末,商业银行制度在欧洲逐步形成,加上产业革命的影响,金融活动变得日益繁荣,银行业在欧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而更早的时期,经济还没有发展到如此繁荣,所以中央银行在很早时期是发展不起来的。 2.请分析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答:从17世纪中后期中央银行萌芽阶段开始,迄今为止的300多年历史中,中央银行制度经历了初步形成、普及与发展、完善与健全三个阶段。 (1)中央银行制度的初步形成 从总体而言,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早期的中央银行在开始时也是普通的商业银行,只是在银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些银行经营有方,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逐步发展壮大而成为实力雄厚、信誉卓著的大银行。 (2)中央银行制度的普及与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许多国家为了应付军备竞赛的庞大开支,纷纷通过设立中央银行或强化对中央银行的控制来筹集资金。 (3)中央银行制度的完善与健全 二战后,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思潮的兴盛,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日益加强,货币政策成为许多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最重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作为

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3.请比较不同中央银行体制的基本特点。 答:虽然目前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实行中央银行制度,但其类型与组织形式却存在差异。归纳来看,大致有单一式、跨国式、复合式和准央行式四种。 (1)单一中央银行制 单一中央银行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单一中央银行制又可分为一元式和二元式两种中央银行制度。 (2)跨国中央银行制 跨国中央银行制是指由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并由该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3)复合中央银行制 复合中央银行制是指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职能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4)准中央银行制 准中央银行制是指没有通常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只是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或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部分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 4.结合现实,谈谈你是如何认识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的? 答:(1)中央银行的性质 中央银行的性质是指中央银行自身所具有的特有属性。中央银行虽然是从商业银行发展演变而来的,且有许多不同类型,但就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而论,都毫无例外地成为一国最

李健《金融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

李健《金融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攻重浩精研学习网提供资料 第1章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与金融 1.1复习笔记 考点一、社会经济主体的金融交易及其关系 1社会经济主体 居民、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四大经济主体构成了一国的社会经济体系,各经济主体内部及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不间断的经济活动,并引起错综复杂的金融活动。 在封闭经济中,主要的经济部门有居民、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在开放经济中,本国各经济部门还会与国外经济部门发生经济关系,其对外金融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对外贸易和劳务所产生的国际结算与融资;②直接投资实业或纯粹做金融投资。 2资金流量表 资金流量表是指可以反映各经济主体的金融活动及各经济主体间平衡关系的核算表。 (1)描述的对象 资金流量表描述的对象是全社会的资金运动,分为:①实物交易,主要反映各部门的收入形成及分配情况; ②金融交易,反映各部门资金余缺和筹集资金的情况。 (2)资金流量表的功能 资金流量表的功能主要是描述在一定时期内各部门之间的资金往来或交易的流量和流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通过当年资金流量表,可以分析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资金流动是否正常;②从历年的资金流量表中可以找出货币信用运动规律,为制定收入分配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考点二、居民理财与金融 1居民的货币收支与金融需求 (1)货币收入 居民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收入,如生产经营、提供劳务和资本等。按照形式的不同,可以将收入分为货币收入与以消费品或其他实物形式体现的实物性收入。 (2)货币支出 货币支出是指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家庭所产生的货币支付行为。居民的多样化支出需求促进了多样化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发展。从跨主体角度来看,居民的支出会形成其他主体的收入;从宏观角度上看,居民的支出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金融资产结构。 (3)盈余与赤字 ①当居民的货币收入大于支出时会出现盈余;反之,则产生赤字。货币盈余是居民进行货币储蓄与投资的前提,而货币赤字则需要通过消费信贷或民间信用来弥补。 ②可支配收入是指家庭成员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计算公式为: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账补贴。 ③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计算公式为:纯收入=家庭总收入-税费支出-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亲友支出。

李健-金融学复习资料(完美打印版)

. 金融学复习提纲 一、货币 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 无限法偿: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如:金属货币制度下的本位币 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 货币的职能 1. 交换媒介职能 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 计价标准:用(观念中或者想象中的)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标价,成为交易的前提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2. 资产职能 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 货币的作用 1. 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提高交换效率。。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2. 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便利了商品交换 3. 支付抵消以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 4. 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 5. 通过发挥支付手段和资产职能形成的存款)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货币的负面影响 1. 因其买卖分离的交换过程而出现商品买卖脱节、供求失衡。 2. 因其支付手段而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 3. 因其跨期支付而产生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 货币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 1. 币值稳定 2. 有能够使货币流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调节机制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货币中性: 货币面纱论:古典主义二分法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的预期会使得货币的影响消失 货币非中性: 凯恩斯学派:人们注重名义价值而忽视实际价值 货币学派:现代货币数量出发,“货币最重要” 货币的层次划分 通货(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 货币(M1):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 准货币(QM ):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本身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就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货币的计量 狭义货币量:货币层次中的现金加银行活期存款,即M1。 广义货币量:狭义货币量加准货币,即M2。 货币存量:在某一时点上个经济主体所持有的货币余额。如:年度货币供应量 货币流量:在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存款货币的总量。表现为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与现金、存款货币的乘积。 货币总量:货币数量的总额,可以是存量也可以是流量 货币增量:不同时点上的货币存量的差额 货币制度 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动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目的: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地发挥各种职能 内容:(规定或确定)货币材料;货币单位(名称、值);流通中的货币种类(主币、辅币及其规格);货币的法定支付偿还能力(有限或无限法偿);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

李健金融学练习题

李健金融学练习题

————————————————————————————————作者:————————————————————————————————日期:

货币银行学-作业练习-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 一、找出每个词汇的正确含义 二、填空 1.不同时点上货币存量的差额是(货币增量); 2.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表明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币材一般应具有价值较高、易于分割、(易保存)和(易携带)的性质; 4.纸币、银行券、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都属于(货币的形式); 5.我国历史上的“孔方兄”是指从秦朝沿用到清末的(外圆内方)形式的金属货币; 6.各国都是以(流动性)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标准; 词 汇 含 义 1.实物货币——g 2.铸币—— f 3.存款货币—— a 4.支付手段—— i 5.计价单位—— c 6.狭义货币—— h 7.准货币—— b 8.货币存量—— d 9.货币流量—— e 10.一般等价物—l 11.价值贮藏—— j 12.币 材—— k a .能够发挥货币交易媒介作用的银行存款 b. 反映整个社会潜在购买能力能够随时转化成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 c. 货币计算并衡量商品和劳务价值的功能 d. 一国某一时点上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所有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总量 e. 一国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所有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总量 f. 铸造成一定形状并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 g. 以自然界中存在的物品或人们生产的物品作为币材的货币形式 h .反映整个社会对商品和劳务服务的最直接的购买能力的现金和银行 活期存款 i .货币作为补充交换的一个环节或作为交换价值的绝对存在而进行的 价值的单方面转移 j. 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 k.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象征或代表被人们保存起来的功能 l. 表现所有物品价值的媒介

李健金融学复习提纲

李健金融学复习提纲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金融学复习提纲一、货币 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 无限法偿: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如:金属货币制度下的本位币 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 货币的职能 1.交换媒介职能 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 计价标准:用(观念中或者想象中的)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标价,成为交易的前提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2.资产职能 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 货币的作用 1.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提高交换 效率。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2.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 交易困难,便利了商品交换 3.支付抵消以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 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 4.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 形式 5.通过发挥支付手段和资产职能形成 的存款)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货币的负面影响 1.因其买卖分离的交换过程而出现商 品买卖脱节、供求失衡。 2.因其支付手段而形成经济主体的债 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 3.因其跨期支付而产生财政超分配和 信用膨胀 货币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 1.币值稳定

2.有能够使货币流量适应经济社会发 展要求的调节机制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货币中性: 货币面纱论:古典主义二分法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的预期会使得 货币的影响消失 货币非中性: 凯恩斯学派:人们注重名义价值而 忽视实际价值 货币学派:现代货币数量出发, “货币最重要” 货币的层次划分 通货(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 货币(M1):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可以随时签发支票或者刷卡来消费) 准货币(QM):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本身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就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货币的计量 狭义货币量:货币层次中的现金加银行活期存款,即M1。 广义货币量:狭义货币量加准货币,即M2。 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可开支票进行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企业单位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其他存款) 货币存量:在某一时点上个经济主体所持有的货币余额。如:年度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量:在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存款货币的总量。表现为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与现金、存款货币的乘积。 货币总量:货币数量的总额,可以是存量也可以是流量 货币增量:不同时点上的货币存量的差额

李健金融学复习提纲

李健金融学复习提纲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金融学复习提纲一、货币 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 无限法偿: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如:金属货币制度下的本位币 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 货币的职能 1.交换媒介职能 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 计价标准:用(观念中或者想象中的)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标价,成为交易的前提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2.资产职能 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 货币的作用 1.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提高交换效 率。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2.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 易困难,便利了商品交换 3.支付抵消以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 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 4.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 式 5.通过发挥支付手段和资产职能形成的 存款)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货币的负面影响 1.因其买卖分离的交换过程而出现商品

买卖脱节、供求失衡。 2.因其支付手段而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 链条,出现债务危机; 3.因其跨期支付而产生财政超分配和信 用膨胀 货币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 1.币值稳定 2.有能够使货币流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要求的调节机制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货币中性: 货币面纱论:古典主义二分法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的预期会使得 货币的影响消失 货币非中性: 凯恩斯学派:人们注重名义价值而 忽视实际价值 货币学派:现代货币数量出发, “货币最重要” 货币的层次划分 通货(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 货币(M1):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可以随时签发支票或者刷卡来消费) 准货币(QM):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本身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就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货币的计量 狭义货币量:货币层次中的现金加银行活期存款,即M1。 广义货币量:狭义货币量加准货币,即M2。 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李健金融学复习提纲

金融学复习提纲一、货币 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 无限法偿: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如:金属货币制度下的本位币 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 货币的职能 1.交换媒介职能 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 计价标准:用(观念中或者想象中的)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标价,成为交易的前提?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2.资产职能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 货币的作用 1.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提高交换效率。 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2.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 困难,便利了商品交换 3.支付抵消以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金 结算加速资金周转, 4.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 5.通过发挥支付手段和资产职能形成的存 款)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货币的负面影响 1.因其买卖分离的交换过程而出现商品买 卖脱节、供求失衡。 2.因其支付手段而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 条,出现债务危机; 3.因其跨期支付而产生财政超分配和信用 膨胀

货币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 1.币值稳定 2.有能够使货币流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 求的调节机制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货币中性: 货币面纱论:古典主义二分法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的预期会使得货币的影响消失 货币非中性: 凯恩斯学派:人们注重名义价值而忽视实际价值 货币学派:现代货币数量出发,“货币最重要” 货币的层次划分 通货(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 货币(M1):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可以随时签发支票或者刷卡来消费)准货币(QM):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本身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就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货币的计量 狭义货币量:货币层次中的现金加银行活期存款,即M1。 广义货币量:狭义货币量加准货币,即M2。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可开支票进行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企业单位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其他存款) 货币存量:在某一时点上个经济主体所持有的货币余额。如:年度货币供应量 货币流量:在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存款货币的总量。表现为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与现金、存款货币的乘积。

李健金融学-重点名词解释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一般等价物:商品交换的媒介 铸币:铸成一定形状并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 纸币: 纸制的货币,包括了国家发行的纸质货币符号. 存款货币:指能够发挥货币交易媒介和资产职能的银行存款,包括可以直接进行转账支付的活期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等。 电子货币:指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传输电子信息的方式实现支付功能的电子数据。其使用基于持有人的存款。电子货币被视为存款货币的一种“无形”存在形式,属于虚拟货币的一种。 货币中性: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没有影响,只影响名义变量。 货币非中性: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和名义变量都有影响。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格雷欣法则):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必然出现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被贮藏、融化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国际储备资产:确定国际储备资产,即使用何种货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哪些资产作为国际储备资产 汇率制度:安排汇率制度,即采用何种汇率制度,是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 ] 国际收支调节:选择国际收支调节方式,即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各国政府应采取什么方式进行弥补 特里芬难题:美元若要满足国际储备的需求(满足国际贸易需求)就会造成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从而影响美元信用(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值无法维持),引起美元危机;若要保持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满足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值),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力的不足。 汇率:又称汇价,或称外汇行市,是两国货币折算的比率,或者说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 直接标价法:又称应付标价法,表示买入一定单位的外币要支付多少本币,或卖出一定单位的外币应该收多少本币。本国货币为计价货币。 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它是以一定单位的(1或100等)本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币。外国货币为计价货币。 买入汇率是银行买进外汇(结汇)时所使用的汇率,也称为买入价。 卖出汇率是银行售出外汇(售汇)时所使用的汇率,也称为卖出价。 中间汇率为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算术平均数。 即期汇率是买卖双方成交后,在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时所使用的汇率。 远期汇率是买卖双方事先约定的,据以在未来一定时期(或时点)进行外汇交割时所使用的汇率。 一价定律(单个可贸易商品之间的关系):在无贸易摩擦(无运输成本、无关税等)和完全竞争(买卖双方无价格操纵)的情况下,若以同一种共同货币标价,则在不同市场上销售的相同商品拥有相同的销售价格。 } 一价定律的汇率含义:若一价定律成立,则汇率必然等于该商品两种货币表示的价格之比。购买力平价:若将一价定律中汇率与单个商品相对价格的联系转换为汇率与一篮子商品相对价格的联系,即为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汇率等于两个国家物价指数之比。

李健《金融学》原理汇总

第一章 生活中的金融:从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谈起
原理 1-1:金融供求及其交易源于社会各部门的经济活动。 原理 1-2:现代金融体系以货币、信用、汇率、利率和金融工具为基本要素,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 构为运作载体;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以金融价格为杠杆,以宏观调控与监督为保障,在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稳健发展。
第二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原理 2-1:货币与商品伴生,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原理 2-2:交换媒介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第三章 汇率与汇率制度
原理 3-1: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该国货币汇率趋于贬值;国际收支顺差时,该国货币汇率趋于升 值。 原理 3-2:当本国货币购买力相对于外币的购买力下降时,本币汇率趋于贬值;当本国货币购买力 相对于外国货币的购买力上升时,本币汇率趋于升值。 原理 3-3:外汇市场上交易者的心理预期对汇率变化有显著影响。 原理 3-4:利率与汇率的关系是,利率高的国家货币在远期外汇市场上贴水,利率低的国家货币在 远期外汇市场上升水。 原理 3-5:当外国货币供给不变时,本币供给数量与本币汇率反方向变动;当外国收入增长不变时, 本国收入增长与本币汇率同方向变动。 原理 3-6:本币贬值,有利于增加出口,抑制进口;本币升值,有利于增加进口,抑制出口。
第四章 信用与信用体系
原理 4-1:偿还与收回、支付与收取利息是信用关系确立的必要条件,利率信用关系中产生,又引 导信用关系的发展。 原理 4-2:信用与货币相结合形成了新的范畴—金融,它是以货币为载体的借贷活动。 原理 4-3:自然经济条件下借贷资金供求矛盾、贷者集中垄断、高偿还风险和信用维系成本是高利 贷者索取高利率的根本原因。
1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二章至第二十章(圣才出品)

第12章存款类金融机构 1.存款类金融机构有哪些种类?其共同的业务特点是什么? 答:(1)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种类 ①按照业务活动的目标不同,可以将存款类金融机构分为管理性、商业性和政策性三类。 ②按照投资者的国别或业务范围不同,可分为国际性、全国性和地方性三类。 (2)共同的业务特点 ①公众性 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比例很低,具有高杠杆的经营方式,资金来源主要通过吸收广大公众存款和发行货币性金融工具获得。 ②风险性 银行经营活动的特殊性,使得在激烈的竞争中产生出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公信力风险、竞争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诸多风险。 ③服务性 提供金融服务便利是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业务宗旨,不仅表现在资产负债业务中的中介服务,还通过开展大量表外业务提供各种服务便利。 2.在一国金融机构体系中,为什么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作用十分重要?在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作用发生变化了吗? 答:(1)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 ①充当信用中介,实现对全社会的资源配置 通过信用中介职能,存款类金融机构将社会闲置资金积少成多、续短成长,并使其充分

发挥作用,实现全社会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对社会资源配置及其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 ②充当支付中介,对经济稳定和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支付中介职能的发挥,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尤其是电子支付系统和银行卡的使用,进一步加速了结算和货币资金周转的效率,对经济稳定和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③创造信用与存款货币,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 存款类金融机构承担着货币供给和向社会提供流动性的重要任务,在货币供求均衡和社会总供求均衡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对象。 ④转移与管理风险,实现金融、经济的安全运行 存款类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其特有的专业优势,通过创造各种金融工具和融资方式,为自身和其他各部门转移与管理风险。 ⑤提供各种服务便利,满足经济发展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 存款类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种类最多,受益面最宽,服务群体最大,在提高社会经济的便利度和人民生活的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运作具有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存款类金融机构历来是各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2)没有发生变化。 3.如果你能够开设一家存款类金融机构,你认为这家机构正常运行和长远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你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答:(1)存款类金融机构能够开展业务并发挥作用基于三个必要的前提。 ①具有公信力

李健-金融学复习资料(完美打印版)资料

李健-金融学复习资料(完美打印版)

金融学复习提纲 一、货币 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 无限法偿: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如:金属货币制度下的本位币 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 货币的职能 1.交换媒介职能 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 计价标准:用(观念中或者想象中的)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标价,成为交易的前提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2.资产职能 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 货币的作用 1.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提高交换效率。。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2.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便利了商品交换 3.支付抵消以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 4.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 5.通过发挥支付手段和资产职能形成的存款)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货币的负面影响 1.因其买卖分离的交换过程而出现商品买卖脱节、供求失衡。 2.因其支付手段而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 3.因其跨期支付而产生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货币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 1.币值稳定 2.有能够使货币流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调节机制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货币中性: 货币面纱论:古典主义二分法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的预期会使得货币的影响消失 货币非中性: 凯恩斯学派:人们注重名义价值而忽视实际价值 货币学派:现代货币数量出发,“货币最重要” 货币的层次划分 通货(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 货币(M1):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 准货币(QM):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本身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就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货币的计量 狭义货币量:货币层次中的现金加银行活期存款,即M1。 广义货币量:狭义货币量加准货币,即M2。 货币存量:在某一时点上个经济主体所持有的货币余额。如:年度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量:在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存款货币的总量。表现为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与现金、存款货币的乘积。 货币总量:货币数量的总额,可以是存量也可以是流量 货币增量:不同时点上的货币存量的差额 货币制度 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动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目的: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地发挥各种职能 内容:(规定或确定)货币材料;货币单位(名称、值);流通中的货币种类(主币、辅币及其规格);货币的法定支付偿还能力(有限或无限法偿);货

金融学李健期末考主观题背诵重点

《金融学》李健 期末考主观题背诵重点 名词解释 1.格雷欣法则: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即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2.特里芬难题: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美元若要满足国际储备的需求,就会造成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若要保持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3.购买力平价:两国货币的汇率表现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两国国内价格)之比。 4.一价定律:对于可贸易品,在自由交易条件下,由于套利行为的存在,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市场应同价。 5.利率平价:在套利的作用下,两个国家利率的差额等于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之间的差额。 6.信用: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价值单方面转让)。 7.直接融资:盈余方直接把资金贷给赤字方使用。 8.间接融资:盈余方和赤字方以金融机构为中介而进行的融资活动。 9.风险溢价:持有风险资产相对于持有国债而言具有更高的风险,还需要根据该风险资产的风险高低对其进行风险补偿,这部分补偿即风险溢价。 10.收益的资本化: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从而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进行资本定价。本金(P) = 收益(B) / 利率(r) 11.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的结果。 12.金融工具:经济主体之间签订的表明交易双方的所有权关系或债权关系的金融契约或合同。 13.金融资产:具有价值并能给持有人带来收益的金融工具。 14.系统性风险:无法通过资产组合规避的风险,又称为市场风险、不可分散风险。 15.非系统性风险:通过增加资产持有的种类能够相互抵消掉的风险,又称个别风险、非市场风险、可分散风险。 16.市盈率:反映股票市场价格高低的一个相对指标,又称本益比,是股票价格除以每股盈利的比率。市盈率=股票市价/每股盈利 17.市净率:股票市价与每股净资产之间的比值,比值越低意味着风险越低。 市净率=股票市价/每股净资产 18.无套利均衡:当一个资产组合与另一个金融工具具有相同的未来现金流,那么这两者的价格应当完全相等。 19.货币市场:又称短期金融市场,是指专门融通1年以内短期资金的场所。 20.资本市场:又称长期金融市场,是指以期限在1年以上的有价证券为交易工具进行中长期资金交易的市场。 21.离岸金融市场:以金融交易发生地之外的他国货币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22.公募发行:向广泛的非特定投资者发行证券的一种方式。 23.私募发行:仅向少数特定投资者发行证券的一种方式,或称内部发行,我国也称非公开发行或定向增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