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土地资源学重点zs

土地资源学重点zs

土地资源学重点zs
土地资源学重点zs

1.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 .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5.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6.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对比。

7.积温:是指日均温度的累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对农业生产而言,积温大小可以显著的影响作物的适种性及其熟度。

8.无霜期:指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9.农耕期:平均气温≥0℃始现期和终现期一般代表田间耕作起始和结束的时间,其持续期即为农耕期。

10.地球化学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集聚导致的化学元素的多或少的存在状态。

11.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

12.耕作层: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1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14.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16.土地经济生产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17.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称为~。

18.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上内具有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特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化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19.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20.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21.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22.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

23.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

24.土地资源质量:是土地资源相对特定用途下表现出的效果优良程度。

2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的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6.农业生态区法(AZE):根据比例尺大小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按生态单元为单位分别采用动态模拟模型计算土地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能力。27.粮食安全:只有在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的粮食,来满足其健康和积极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8.粮食安全的决定因素:耕地数量、耕地质量

29.由于受季节、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的影响,我国的太阳辐射总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30.矿化度小于1g/L的淡水可以引用和灌溉,1~3g/L可以勉强引用及及阶段性灌溉;大于3g/L不能引用及灌溉。

31.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为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32.土地自然适宜性: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的综合适宜程度。

33.比配:指将土地利用方式所必须具备的土地条件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程度估算相结合的过程。

34.特殊土地适宜性:又称土宜,是指某一地区的土地资源条件对某些植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植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殊的适宜性,表现出与其他地方的同类产品所不同的特有品质。

35.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一定自然条件或一定社会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36.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称为土地经济评价。

37.土地利用系统: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土地利用单元,构成一个土地利用系统。

38.土地生态系统概念: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动物等)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统一体。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之间,通过自然界的四大循环即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即土地生态系统。

39.土地健康:是土地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它具有活力、稳定和自我恢复的能力。

40.生态平衡:土地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种类的组成,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能流和物流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

41.良性循环:一是土地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率和动物的能量转化率持续稳定提高;二是系统输出的能量(产品)与投入物质能量间的比率持续稳定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地不断得到提高。

42.土地生态恢复:是相对于土地的非健康状况而言的,即恢复土地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

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污染

43.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加速土地资源贫瘠化,使江河、湖泊淤塞严重,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44..土地沙漠化:由于风蚀,水蚀地面物质中的细粒部分,植物营养物质丧失,颗粒粗化影响:1致土壤性质恶化,生产力下降,养分含量下降。2.吞噬可利用牧地,农地,人利用地萎缩3.生态系统恶化

45..土地次生盐渍化:原来非盐渍化土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盐分离子含量多,因不合理的灌溉致使盐分离子在土壤中积累,形成盐碱化。

46.土地污染:降低生产力,产品质量受污染。影响:1.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2.放射性直接危害人体3.土壤性质恶化4.大气、地表、地下水受到次生危害。

47土地贫瘠化:土地资源中土壤养分含量及有效性不断降低的过程。

48.耕地的非农业占用:耕地被非农业建设占用,导致耕地的供需矛盾突出,导致粮食安全问题。

49.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区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50.土地整理: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51.土地复垦: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对象:占用农用地,破坏土地

52.土地复垦标准: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经过复垦后能达到什么样的可利用程度和生态系统恢复标准

53.区域经济开发:是指为了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不损害环境与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对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综合的利用。

54.区域土地资源开发:指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建设和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采用一定科学技术手段,在一定区域内扩大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范围或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效率所进行的活动。

55.土地资源开发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土地利用范围的扩大,即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另一方面是指土地利用程度的开发。

56.土地资源开发的实质:实际上就是为了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土地创造条件而进行的经济、技术的投入过程,其直接结果是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增加和土地利用条件的改善。

1土地的含义与内涵

答:(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内涵:①土地是一个综合体②土地是自然经济综合体③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④土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实体⑤土地的性质是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2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资源特性:①生产性②区域性③动态性④可更新性⑤多功能性⑥有限性⑦不可替代性(2)资产特性:①商品特性②产权特性③增值特性④不动产特性

3.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①系统分析法(综合调查、综合评价法)②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③现代信息技术应用④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4.土地资源学的产生和发展趋势?

(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领域的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土地利用动态监测④生态脆弱地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研究。⑵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学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

5.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热量、降水3个方面:

⑴光照,表征指标:①光照强度②光照长度③光照质量。对土地利用的影响:①光照强度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②日长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很大,长日照植物只有在长日照条件下才能进行生殖生长,而短日照作物只有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进行生殖生长③光照质量不同,会影响果实的品质以及枝叶的形状。

⑵热量,表征指标:①温度,对农业生产而言,气温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必须条件之一, 即作物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均必须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并有足够的持续条件,否则无法生长。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当日平均气温≥0℃,一般代表田间耕作起始和结束的时间;≥5℃,一般代表喜凉作物以及大多数牧草生理活动的起始温度,其持续期为喜凉作物的生长期;≥10℃,一般代表喜温作物生理活动的起始温度;大于等于15℃,是一些对低温特别敏感的喜温作物(花生、棉花)的安全播种温度,其持续期是喜温作物的安全生长期。②积温,日

平均气温的累积,≥10℃的积温,对农业生产而言,积温大小可显著影响作物的适种性及其熟制。我国活动积温的变化:①大兴安岭北麓1700℃等值线,该线以南适宜耐寒喜凉作物的生长。②长城一线约3500℃的等值线,该线为冬小麦生长的北界,可一年一熟。③秦岭-淮河一线约4500℃的等值线,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④南岭一线约6500℃的等值线,可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③无霜期。无霜期<100天,农作物生长受限制;无霜期100-130天,喜凉作物可以正常生长;无霜期≥130天,热量基本没有限制。

⑶降水:它不仅反映了地表水的丰缺状况,而且影响着地下的成分、数量和分布等,故降水决定了土地资源的水文条件;正常情况下的降水,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及其生产力。降水量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极不平衡。①空间分布:400mm等雨量带:大兴安岭-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林-兰州-玉树-那曲-日喀则;800mm等雨量带: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分界线。

②降水时间分布:一年中3-4月份,南方进入了春雨季节,5,-6月份雨季遍布江南各地,6-7月份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季节,7-8月份北方进入雨季。10月份以后,除少数地区,全国逐渐进入少雨季节,12月至下一年2月很少与降水。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一般降水量小于400mm,农业利用主要以牧草为主;400-800mm之间,主要以旱作物为主;大于800mm,主要以水田作物为主。③地形不同,降雨量不同。

6.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分析?

1 地形地貌

(1)特点:地形地貌是区域性因素对土地特点的影响表现在对地带因素的重新分配上。(2)表征指标及对土地利用的影响①海拔高度海拔高度是地貌类型的主要分类指标;海拔高度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对人类活动有重要影响,随着海拔升高,人类活动逐渐减少。>3000m,不适于人类居住;1000-3000m,人类能够生存,但生存环境较差;绝大多数人居住在<500m地区。②地面坡度 a.地面坡度不同,土壤侵蚀程度不同,坡度越大,侵蚀越强。

b.对农田基本建设影响,

c.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d.对灌溉和机械耕作有影响,

e.影响建筑工程质量。③地貌类型①山地与丘陵,在此地形进行土地利用应注意坡度因素,山区土地资源的垂直分布规律,水的问题,土层厚度问题,坡向问题;②平原: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滨海平原。

2 地质条件

(1)特点:属于区域性因素,它对土地资源特点的影响表现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上。(2)表征指标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①岩性及矿物组成由于作为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是由岩石矿物及其风化物及各种母质经过成土过程发育而成的,所以岩石矿物及其风化物的性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从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向及其生产力。另外还会影响地下水的储存条件,从而也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②不同母质类型的土地资源特点,可分为:残疾物、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风积物、海积物

7.土地资源的水文及地球化学要素分析?

1、地表水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地表水

的影响:(1)地表径流的流水作用对地貌类型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2)地表水的丰缺状况与农业灌溉用水及干旱、洪涝灾害关系密切(3)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往往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因此在进行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时,一般应根据地表径流及其流水作用的规律,考虑采取适当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2、地下水包气带水: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带中存在的地下水为包气带水。潜水:

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层间水:埋藏在地表以下两个隔水层中间的重力水。地下水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在干旱区,由于降水量少,因此地下水的开采十分重要,无灌溉则无农业;对地下水要做到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盲目开发地下水,避免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出水量骤减,甚至地面下沉,海水倒灌。

3、地球化学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集聚导致的化学元素的多或少

的存在状态(1)地理因素影响影响因素有气候因素,物质的溶解度,地形和地质因素特点影响因素有降水,离子溶解度,地形。①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②物质的溶解度:土壤和地下水质一般随着气候类型由东到西地变化,即降水量由多到少地变化,导致Na+,CL-,Mg2+,SO42-由东到西逐渐升高,

而CO32+,HCO3-由东南向西北逐渐下降。③在半干旱、半湿润及干旱地区,地势低洼的地区地下水含盐量相对较高,土壤易产生盐渍化。④地质构造与深层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有密切关系,每一个隔水层的水化学成分大都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不同的地质构造层具有不同的水化学成分。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不同的地球化学条件会影响土体中或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从而会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地下水的质量,进而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

8.土壤构成要素分析?

(1)土壤剖面与土壤的理化性质①土壤剖面指调查土体构型影响肥力。不同的土体构型其肥力不同。②土层厚度,指山地丘陵土层厚度。一般作物需要50cm以上的土层厚度,深耕作物或果树>60cm,植物根系最多分布在15-40cm之间最佳厚度>100cm。

③土壤质地土壤粗细程度。土壤质地不同,土壤肥力状况不同。壤土质地最好。④

土壤有机质⑤可溶性盐类一般土壤可溶性盐类总量≥0.3﹪时即开始影响作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而影响生长,达到0.5﹪时对作物会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达0.7﹪时作物将会严重减产,≥1﹪时成为作物难以生长的盐化土壤⑥土壤pH值,中性是作物生长的良好土壤⑦土壤石灰质

(2)土壤肥力与土壤适宜性特点:①土壤肥力,②土壤的适宜性。

(3)土壤类型与土地资源的区域特征a.地带性Ⅰ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土壤类型大致是以沿纬度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逐渐变化规律,主要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热量。Ⅱ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类型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精度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Ⅲ垂直地带分布规律:在垂直方向上土壤类型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主要指山地。b.区域性在同一个区域内,土壤类型由于受地形,地貌,水文或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而有规则的分布。

9.生物资源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1)生物是重要的资源①生物是人类生活用品的主要来源,农业土地的利用过程就是产生生物的过程②微生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息息相关③微生物是自然界中唯一的固氮者

(2)生物量是土地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

(3)生物具有很强的生态功能①植物可以调节气候②防止水土流失③调节水分④防风固沙⑤减轻环境污染⑥改良土壤

(4)植被是重要的土地景观要素

10.影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属性的因素:社会因素方面包括人口、社会需求、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经济因素方面包括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等;技术因素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

11.土地资源地区位特性

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

土地自然区位:主要指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该土地位置上地貌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的组合特征;二是该土地位置与周围陆地、山川、河湖、海洋等自然环境的空间位置关系。土地自然区位是土地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直接影响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的形成。土地经济区位:指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所表现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的差异。土地交通区位:指区域土地或某个地段与交通线路和设施的相互关系,具体由距离、耗时、费用三方面来反映。经济区位产生的影响能否转化为实质性的效益就受到交通区位的制约。以上三种区位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地域空间,形成土地区位的优劣差异从而决定了土地利用效率、方式选择和空间布局。

12.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

①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分类,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

划分的依据除了考虑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的综合差异性而进行分类②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往往是土地

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土地资源类型划分是在土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对其利用价值换利用功能的评价结果而重新分类③在划分土地类型时也要适当考虑到土地利用类型

13.土地类型的划分:一是土地类型的等级划分,二是同一等级中的土地类型的分类。

14.土地类型划分的逻辑体系:(1)土地类型分类系统是树枝状的多级分类结构,一般为三至五级(2)在较高的分类水平上有较少的土地类型,相似程度低,差异性程度大。在较低的分类水平上有较多的土地类型,相似程度高,差异性程度小。(3)每一个等级中划分标准不一样,高层次其标准是宏观的土地属性(景观形态),低层次的分类标准是区域性的土地因素(土地性质)(4)各级分类标准是逐级累加的,即较高的分类水平上的分类标准,同时必须在较低的分类水平中出现。

15.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

答:(1)自然发生学原则(2)综合性原则(3)主导因素原则(4)实用性原则

中国的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根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分类,将全国自然地带或亚地带分异划分为12个土地纲。土地纲反映的是土地的光温生产力,然后根据大(中)地貌类型不同,在同一土地纲划分为土地类。土地类反映景观特征。土地类内,再依据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的差异将土地类续分为土地形。

16.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

①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②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③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④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

17.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①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②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③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具体实施过程④土地资源调查资料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法杖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农业区规划等的重要依据。

18.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①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②质量状况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③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土地利用分区④土地资源调查的成果最后一系列成图的形式表达,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或数据库。

19.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①建立科学的和实用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②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③掌握土地资源的地域分布规律和覆盖状态④指导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20.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内容

答:(1)查清权属界限,行政辖区法范围界线(2)查清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并量算各类面积(3)按照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汇总出土地总面积和各地类面积(4)编制分幅界限图和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5)编写调查报告,分析土地利用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2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和任务?

内容: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然后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或是战略思想和对策;惊醒土地需求量预测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确定各部门、各地区的用地规模,协调用地关系;提出各级土地利用结构的指导性指标和调整方向,确定各类用地的控制性指标;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确定土地用途,包括每块地的用途和利用方式;确定骨干工程与设施的布局;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任务:①对土地利用实行政府干预和控制②对土地利用矛盾的协调③组织土地利用④监督土地利用。

22.土地资源评价的特点:1、必须具有特定的目的;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3、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4、必须全面分析评价对象;5、评价结果必须直接应用于实践。

评价的目的:1、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2、服务于土地交易;3、服务于土地税收;4、服务于土地管理。

2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决定因素:①土地资源的数量主要考虑耕地、草地和可利用的水域等土地面积②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③投入水平物质、科技④生活水平一般用人们生活所需要的食品数量来表示⑤时间尺度

24.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C=P×A/N 土地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P)土地面积(A)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N)

25.土地生产潜力的分层次模拟方法:①模拟作物的光合过程光温生产潜力②模拟水分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光温水生产潜力③模拟土壤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光温生产潜力>光温水生产潜力>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26.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计算方式:

①概算按每年人均多少千克粮食计算②详算按每人每天需要多少卡的热量和多少克的

蛋白质,利用“平均人”计算

27.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分析计算的前提条件

答:(1)耕地面积不得少于18亿亩(2)高投入水平(3)控制人口,计划生育(4)保持东方型的膳食为主

28.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①大耕地面积(难);②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水平(可行,有限度);③增加粮食进口量(行不通,原因:国际粮食市场总量不足;运输问题大;外汇问题;国家安全问题)。根据以上分析,要实现我国的粮食安全,只有走稳定耕地面积、不断提高耕地生产力的道路。

29.影响我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问题:(1)耕地数量持续减少,耕地质量退化严重①耕地资源紧缺,面积不断减少,耕地总量难以实现动态平衡②耕地质量退化严重,粮食产量难以提高(2)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抗灾能力差,种粮效益低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②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极低③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不强(3)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成为约束耕地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因素日益凸显①水资源高度短缺、区域分布不均衡②水资源的利用率低(4)农业科技投入少,科技推广能力不足①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②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下降

30.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对策:①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②完善耕地使用制度③增加对耕地的基本建设投入④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

31.土地利用制约因素

1.自然因素

2.经济因素

3.社会因素

4.生态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32.土地利用基本要素:土地、劳动、资本

特征:边界、结构、功能

33.土地利用系统的类型:

农业土地利用系统、城镇土地利用系统、不同的农作系统与其他非生产性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的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等

34.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一般过程

1.确定系统边界 2.确定系统目标 3.进行土地评价 4.可行性分析 5.输入输出模型分析 6.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分析 7.提交报告或决策 8.反馈修正

35.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1.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

2.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

3.保护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

4.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

5.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

36.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由国家和政府在整个行政辖区内制定的宏观的和长远的规划。如:我国行政体系分为5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相应的分为五级,即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市、自治州)、县、乡(镇)。规划期限一般为十五年

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单项用地的利用规划或为解决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中某

一单项问题而进行的规划

3.土地利用详细规划与景观设计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直接对某一地段或景观单元或某一用地单位的土地利用及其配套设施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设计

3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控制、协调、组织和监督

1. 对土地利用进行政府干预和控制

A控制建设用地b控制农用地的生态过程c控制土地利用分区d控制土地利用的方式和强度

2.对土地利用矛盾的协调A协调人地矛盾b协调部门之间的争地矛盾c协调地区之间的矛盾

3.组织土地利用

4.监督土地利用

38.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分为: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

39.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是在已经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的土地类型的变化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属、行政界线等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可称为变更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行为

监测内容:

1.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信息

2.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情况

3.农业用地内部调整情况

4.基本农田保护区状况

5.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监测

40.LUCC——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42.土地生态系统类型:从大小、占地规模:小区域~、中等区域~、大区域土地生态系统、全球土地生态系统等。从人类社会活动干扰程度:自然~、人工~、半自然半人工~。从用途:农用地生态系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功能:1.净化功能2.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能的功能。初级生产力是土地人口承载力的重要依据3.承载功能:植物的生长,房屋道路依附于土地、动物人类的活动。储存矿产、水、生物等其他资源

43.土地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1.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水平结构,垂直结构,营养结构

2.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

3.是自然过程最活跃的场所,是人类的活动基地

4.具有自我调节和补偿的功能

44.土地整理的意义

(1)推进土地整理是我国土地国情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多地少,耕地总体质量差,产出水平低,后备资源不足。(2)推进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①开发土地②复垦土地③整理土地(3)推进土地整理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45.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

1)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2)调整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3)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土地产出率4)恢复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 5)提高城乡现代化建设水平。

46.土地整理的内容:农地整理,城镇土地整理,建设用地的整理,生态环境及自然环境的保护

47.土地复垦标准取决于四个因素:1.待复垦的土地被破坏的类型及其程度。2.待复垦土地在被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生产潜力 3.复垦土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应用机械的可能性4.社会环境条件和经济因素。

三个标准:1.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2.通过复垦改造成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3.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

48.区域经济开发的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2、可持续发展原则;3、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

49.区域经济开发的一般模式:不平衡发展理论,内容:社会经济发展要根据不平衡发展规律,有重点、有差异、有特点地发展,而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进行发展。

区域经济开发的布局模式:

1、增长极开发模式

2、点轴开发模式

3、网络开发模式

50.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开发的关系:①土地资源是区域开发的物质基础与最基本的前提,区域土地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通过区域土地资源调查与分析,有利于区域开发增长级的产生③不同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调整安排与布局是区域开发布局的基本内容。

51.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类型:

1、对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

1)荒地的开发

2)海涂的开发

3)闲散土地的开发利用

4)废弃地的开发利用

2、未充分利用土地的再开发

1)农业低产田改良

2)农村宅基地的改造

3)城市旧城区土地开发

52.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1、农用土地资源优先开发原则;2、土地资源开发的生态平衡原则;3、实行综合性土地资源开发原则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A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2、试题注:1.请准确、清楚地填各项,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全部做在答题纸上。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一、填空(20X1=20分)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2、我国主要牧区和主要农区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而在东部,旱作农业和水田农业乂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 3、前苏联土地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4、农村土地调查以比例尺为主,高山区、高原等地区可采用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根据需要可采用或比例尺。 5>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耕地、园地为mm,城镇村和工矿用地为mm,林地、草地等其它地类为mm。 6、补测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过图上mm;山地不得超过mm。 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分为、、三级序列。二、名词解 释:(8X2=16 分) 1、土地类型 2、线状地物 3、土地自然适宜性 4、贴现系数 5、可持续土地利用 6、土地生产潜力 7、基本农田 8、土地退化三、、计算题:(2X5二10分) 1、根据最小上图图斑标准,求出比例尺1:10000的地形图及比例尺1:20000 的航片上最小上图耕地图斑对应的实地面积。(m2)

2、某调查区有一宅基地占地150m2,调查底图比例尺为1:5000,该宅基地能上图吗,如果能上图,图上面积为多大,(mm2)。 2 2 2 四、简答题(5X6分二30分) 1、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 2、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3、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 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 5、农业生态区法的工作程序 五、论述题:(24分) 1、某县即将开始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的农村调查工作,他们应该怎样开展这 项工作,谈谈你的看法。(12分) 2、论述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适用专业年级: 一、填空(20X1=20 分) 1、光;温;水。 2、400 mm;800 mm 3、相、限区、地方 4、1:10000 , 1:50000, 1:2000 或1:5000。 5> 6 mm, 4 mm, 15 mnu 6、0? 5 mm; 1? 0 mm。 7、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考试试卷(A卷)答案.docx

课程号:0107231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 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计 20 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 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 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50 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 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 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 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 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 5 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 2 分);稳 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 2 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 2 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 2 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 2 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 3 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 3 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2 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土地资源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的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类型特征、时空变异规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整治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的应用型基础学科。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了解我国及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分析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三、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室内试验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包括认读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评价图、土地利用规划图、遥感图片相关系列图件;土地自然条件与利用现状调查;模拟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训练。 野外综合练习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认识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关系,掌握土壤要素观察和样品采集方法。引导学生实地感知土地资源类型,以及不同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土地资源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培养基本技能及学习兴趣。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及分工 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是其他专业课如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土地资源遥感、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开发等课程的前导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质地貌学、土壤学等基础知识。 五、教学方式 录像讲授、章节自学、实验模拟、野外实习(录像演示)相结合。 六、成绩评定办法 章节自测、实验或实习报告、在线综合练习(或测试)考试加权评定。 七、教材及教参,期刊名称 教材: 王秋兵.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推荐使用教参: 刘黎明.土地资源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期刊: 1.《中国土地科学》 2.《资源科学》 3. 《自然资源学报》 4. 《 Land Use Policy》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4.土地退化: 5.土地分级: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 略地分为、 、 、 、 和 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 、 、 、 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 、 、 、 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简述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了中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四、论述题(共20分,每题20分) 1.试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 之间的关系。 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

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 山地、 高原 和 盆地等五大类。 2.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2分)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2分) (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2分) (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2分) (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2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由于土地治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在土地治理中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2

土地资源学重点zs

1.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 .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5.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6.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对比。 7.积温:是指日均温度的累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对农业生产而言,积温大小可以显著的影响作物的适种性及其熟度。 8.无霜期:指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9.农耕期:平均气温≥0℃始现期和终现期一般代表田间耕作起始和结束的时间,其持续期即为农耕期。 10.地球化学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集聚导致的化学元素的多或少的存在状态。 11.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 12.耕作层: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1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14.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16.土地经济生产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17.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称为~。 18.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上内具有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特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化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19.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20.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21.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22.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 23.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 24.土地资源质量:是土地资源相对特定用途下表现出的效果优良程度。 2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的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6.农业生态区法(AZE):根据比例尺大小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按生态单元为单位分别采用动态模拟模型计算土地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能力。27.粮食安全:只有在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的粮食,来满足其健康和积极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8.粮食安全的决定因素:耕地数量、耕地质量 29.由于受季节、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的影响,我国的太阳辐射总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最新土地资源学考研试题

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学试题代码:455 一、概念(每题6分) 土地资源——国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土地利用结构 二、简答题(每题12分)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工作有哪些特点? 2、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3、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30分) 1、当你参加工作以后,你将会采用什么措施去保护仅有的耕地? 2、用1—2个实例论述我国城市用地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学试题代码:455 一、概念(每题5分共40分) 土地资源——土地所有制——土地报酬递减率——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土地经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土地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2、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5、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2、分析一下我国土地资源有哪些特性。 3、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及其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过程。并简要论述其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 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 1.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影响因素。 2.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对农业土地利用宏观布局的影响。 3.土地类型调查的内容。 4.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壤评价的区别。 二、论述题 1.土地整治对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作用。 2.土地利用中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 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 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 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 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 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二章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 2.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3.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 4.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5.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 6.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7.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 8.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积温的高低决定着作物一年的熟制。 9.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0.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其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11.降水的时空分布

土地资源学(复习)(1)

名词解释: 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类型: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分级:在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分类:按土地性质和特征的共同性和相似性,将一个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个体土地分级单位做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与归并,从而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 地域分异:指地球表层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地段之间的相互分划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其中具有普遍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有序性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土地类型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类别:空间结构、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演替: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转化的过程。匹配:是指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得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两个过程:①依据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性状的分析比较得出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②提出新的土地利用方式) 最小因子法:是指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最小的那个因子的等级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等级的方法。(①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②通过对照比较确定评价单元的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③对评价单元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进行比较选最小的等级作为这个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 土地利用系统: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土地利用单元构成。土地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中的一切有机体与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综合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特点:整体性、开放性、区域分异性、可变性 土地质量:土地的状态或健康状况,特别是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土地持续利用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土地整理: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土地复垦:对被破坏的土地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土地开发: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提高土地的生产率,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充分土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的过程。 水土流失:即土壤侵蚀,是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地表土壤物质分离、破坏、运移和沉积的现象。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资源学(专升本)

土地资源学(专升本) 单选题 1. 下列不属于土地的资源属性的是_____。(5分)(A) 生产性(B) 整体性性(C) 动态性(D) 不可更新性参考标准答案:D 2. 把土地资源分为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山地的依据是_____。(5分)(A) 地形特征(B) 利用特性(C) 植被特性(D) 气候特性参考标准答案:A 3. _____是岩浆直接冷凝形成的岩石。(5分)(A) 沉积岩(B) 岩浆岩(C) 变质岩(D) 岩浆岩和变质岩参考标准答案:B 4. 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属于_____。(5分)(A) 地质构造(B) 地理构造(C) 地表构造D) 地貌构造参考标准答案:A 5. 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会因_____而丧失。(5分)(A) 国家依法征收(B) 国家依法征用(C) 集体之间互换(D) 政府划拨参考标准答案:A 多选题 6.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_____。(5分)A) 后备土地资源有限(B) 土地类型多样,山地 多于平地(C) 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D) 水土资源不平衡,林地覆盖率低参考标准答案:A,B,C,D 7. 土地的功能有_____。(5分)A) 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B) 人类生存的场所(C) 人类生活的场所(D) 人类生存资料的来源参考标准答案:A,B,C,D 8. 土壤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包括_____。(5分)(A) 重金属污染物(B) 有机污染物(C) 固体废物(D) 放射性污染物参考标准答案:A,B,C,D 9. 我国主要三种主要作物是_____。(5分)(A) 小麦(B) 水稻(C) 玉米(D) 高粱参考标准答案:A,B,C 10. 土地使用权划拨的特征包括_____。(5分)(A) 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B) 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法律行为(C) 是一种无偿的行为(D) 可以是有限期的,也可以是无限期的参考标准答案:A,C,D 判断题11. 土地是包括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两部分。(5分)正确错误参考标准答案:错误 12. 作为自然的产物,土地与地球共存亡,具有永不消失性;作为人类的活动场所和生产资料,土地可以永续利用。因此,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土地。(5分)正确错误参考标准答案:错误13. 红壤是我国南方的主要土壤类型。(5分)正确错误参考标准答案:正确 14. 土壤一旦被重金属污染,是不难彻底清楚的,对人类危害不重。(5分)正确错误参考标准答案:错误15. 土地产权是存在于土地之上的一系列排他性权利的总称。(5分)正确错误参考标准答案:正确 填空题16.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温.___(1)___ 3要素,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5分) (1). 参考标准 水 答案: 17. 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2)___ 条件的再分配。(5分) (1). 参考标准 气候 答案: 18. 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 ___(3)___ .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5 (1). 参考标准 冲积平原 答案: 19. 根据土地的排他程度,可以区分为___(4)___ .私有产权和国有产权。(5分) (1). 参考标准 共有产权 答案: 20. ___(5)___ 是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利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5分) (1). 参考标准 土地使用权 答案: 单选题1. _____是指在对土地组成要数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元。(5分)(A) 土地分类(B) 土地分级(C) 土地估价(D) 土地调查参考标准答案:B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 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 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 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 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 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 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 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 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 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 分,共15 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 分,共20 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 、、、、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 分,共10 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 B 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C. 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ft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 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土管专业复习 第一、二章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有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和资产特性(商品性、产权特性、增值性、不动产性)。 积温: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农业生产种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平原: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地表水: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土层厚度:一般而言,土层厚度是指土壤剖面中能够被作物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即真正发生了成土过程的土层厚度,但从生产方面而言,多指有效土层厚度,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即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值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总和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土地使用制:指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填空: 2、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4、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5、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石砾、沙粒、粉粒、黏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简答题: 1.土地的含义: (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它可分为土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1)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从东南到西北,全国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各区面积占比不同,可见,全国水资源丰

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资源学要点精编 一、名词解释 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土地资源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影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的组合,即土地类型。 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土地类型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形成的一定的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 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土地资源调查: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借助遥感和测绘制图的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服务。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是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的适宜性程度。 土宜:一个区域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宜性,在此区域形成特有的经济品种,这种特有的适宜性称为土宜。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评定这一潜在能力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核查计算。 土地评价单元:整个评价范围的土地,按土地性状的组合方式,划分成一个个的土地片,即土地评价单元。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土地利用:是指人们以土地资源对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而从事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土地利用系统: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土地利用单元,构成一个土地利用系统。 可持续土地利用:即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利益。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全面安排和布局。 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统一体。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