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一)

第一章【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

A.水

B.天

C.地

D.风

E.气

2.气的根本属性是: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

A.生殖之精

B.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E.以上均是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动静

B.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10.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E.现象

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14.“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5.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

A.心

B.脾

C.肝

D.肺

E.肾

17.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8.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9.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阴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20.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21.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22.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前半夜

B.后半夜

C.上午

D.下午

E.以上均非

23.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

A.阳胜则阴病

B.阳病治阴

C.阴损及阳

D.重阴必阳

E.阴虚则阳亢

24.“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

A.阳损及阴

B.阳盛伤阴

C.阴虚阳亢

D.阳气暴脱

E.阳虚阴盛

25.“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

A.阴胜阳虚

B.阳胜阴虚

C.阴虚阳亢

D.阳虚阴盛

E.阴阳两虚

26.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治疗方法属于: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阴病治阳

D.,阳病治阴

E.以上均不是

27.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28.“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制化

29.“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A.木疏土

B.木克土

C.木乘土

D.木侮土

E.土侮木

30.脾病传肾属于: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31.属于“子病犯母”的是:

A.脾病及肺

B.脾病及肾

C.肝病及肾

D.肝病及心

E.肺病及肾

32.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A.培土生金

B.佐金平木

C.泻南补北

D.抑木扶土

E.培土制水

33.“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

B.心阴虚而心阳亢

C.肾阴虚而心火旺

D.肾阴虚而肝阳亢

E.肾阳虚而心火越

34.属中医学一般思维方法的是:

A.整体观念

B.阴阳学说

C.五行学说

D.精气学说

E.比较、演绎、类比

35.五官中的“舌”属火,主要采用的是何种归类方法:

A.比较

B.演绎

C.类比

D.以表知里

E.反证

36.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属于:

A.比较

B.类比

C.演绎

D.以表知里

E.试探

37.考查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在方法学上属于:

A.比较

B.演绎

C.类比

D.反证

E.试探

(二)B型题

A.精气学说

B.比较、演绎、类比

C.诊断方法

D.治疗方法

E.预防方法

1.属中医学一般思维方法的是:

2.属中医学哲学方法的是: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滋阴扶阳

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

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

A.阴阳的运动

B.阴阳的交感

C.阴阳的制约

D.阴阳的互根

E.阴阳的平衡

5.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

6.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相克

7.肝火犯肺属于:

8.肝气犯脾属于:

A.益火补土

B.滋水涵木

C.培土生金

D.抑木扶土

E.金水相生

9.以泄肝健脾法治疗肝旺脾虚证的治法称:

10.以温肾阳的方法而补脾阳的治法是:

11.滋养肺肾法称:

A.比较法

B.类比法

C.演绎法

D.以表知里

E.反证法

12.患者四肢震颤、抽搐,诊断为风邪为患,此采用的是:

13.患者唇、舌青紫,诊断为血瘀,此采用的是:

A.反证法

B.试探法

C.司外揣内

D.比较

E.类比

14.中医古代医籍中的“消息法”属于:

15.诊断性治疗属于:

(三)D型题

1.精气的两种存在状态是:

A.弥散

B.变幻莫测

C.凝聚

D.气化

E.以上均是

2.阴阳的互根旨在说明:

A.阴阳二气是交互感应的

B.阴阳具有各自的独立性

C.阴阳是对立统一的

D.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E.阴和阳都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3.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

A.母子关系

B.母病及子

C.子病犯母

D.传其所胜

E.传其所不胜

4.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

A.传其所胜

B.母病及子

C.子病犯母

D.传其所不胜

E.所胜所不胜关系

5.五行中某一行太过或不及,均可引起: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制化

6.阴阳学说中最根本的原理是:

A.对立

B.互根

C.消长

D.平衡

E.转化

7.下列哪些属于阴阳运动的形式:

A.阴阳交感

B.阴阳制约

C.阴阳消长

D.阴阳互用

E.阴阳转化

8.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是:

A.抑强

B.扶弱

C.虚则补其母

D.实则泻其子

E.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9.从结果来进行反推的思维方法有:

A.类比

B.试探

C.比较

D.司外揣内

E.反证

10.气一元论(精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下列何学说的基础:

A.气血津液学说

B.经络学说

C.阴阳学说

D.五行学说

E.病因学说

(四)X型题

1.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是:

A.水地说

B.道家思想

C.精气学说

D.阴阳学说

E.五行学说

2.广义之“精”,泛指人体中的:

A.气

B.血

C.津液

D.先天之精

E.水谷之精

3.精气神学说中的“气”主要组成是:

A.肾精所化之气

B.水谷精气

C.自然界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气

E.脏腑之气

4.阴阳消长是:

A.绝对的

B.相对的

C.稳定的

D.无条件的

E.有条件的

5.属于阳的属性有:

A.温煦

B.兴奋

C.明亮

D.潜藏

E.滋润

6.用阴阳互根互用原理来解释的有:

A.阳中求阴

B.阴损及阳

C.阳病治阴

D.阳胜则阴病

E.气虚导致血虚

7.属阴阳制约原理的治法是:

A.阴阳双补

B.阳病治阴

C.阳中求阴

D.阴中求阳

E.寒者热之

8.阴阳的相对性表现在:

A.阳制约阴

B.阴根于阳

C.阴消则阳长

D.阴阳中复有阴阳

E.阴阳双方是通过比较而分阴阳的

9.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

A.五行的特性

B.事物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

C.五行的生克制化

D.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E.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0.“水曰润下”比象地说明了肾的哪些功能:

A.肾主水

B.肾开窍于耳

C.肾主骨生髓

D.肾藏精

E.肾在液为唾

11.下列属于土行的是:

A.爪、筋、皮、肉、口

B.唇、口、黄、化、肉

C.皮、鼻、口、胃、长

D.宫、脾、黄、思、甘

E.长夏、湿、中、歌、哕

12.下列属于金行的是:

A.爪、筋、皮、肉、口

B.鼻、皮、毛、收、悲

C.皮、鼻、口、胃、长

D.商、辛、白、哭、悲

E.秋、西、咳、燥、收

13.下列属于火行的是:

A.爪、筋、皮、肉、苦

B.舌、脉、喜、夏、长

C.喜、鼻、口、胃、长

D.苦、赤、长、暑、南

E.夏、小肠、舌、笑、忧

14.下列属于木行的是:

A.爪、筋、皮、肉、口

B.目、筋、怒、呼、握

C.皮、筋、口、胃、长

D.春、东、风、青、生

E.角、酸、东、胆、目

15.下列属于水行的是:

A.爪、筋、皮、肉、口

B.冬、膀胱、耳、骨、恐

C.冬、鼻、口、胃、长

D.恐、呻、栗、耳、冬

E.北、寒、藏、黑、咸

16.根据“虚则补其母”确立的治法是:

A.培土制水法

B.益火补土法

C.滋水涵木法

D.佐金平木法

E.培土生金法

17.“补母泻子”的治疗原则适用于:

A.子病犯母

B.母病及子

C.肺病及肝

D.肾病及脾

E.单纯一脏有病

18.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病情较深重的有:

A.肝病及脾

B.脾病及肾

C.心病及肾

D.肝病及肺

E.肺病及肝

19.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病情较轻浅的有:

A.肾病及肝

B.脾病及肺

C.肺病及脾

D.脾病及肝

E.肝病及心

20.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疾病的转归,下列为“顺”的有:

A.肝病色青见浮脉

B.心病面赤见沉脉

C.肝病色青见沉脉

D.肺病色白见洪脉

E.肾病色黑见沉脉

21.下列哪些属五行理论在情志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A.思胜恐

B.惊胜思

C.悲胜怒

D.怒胜忧

E.恐胜喜

22.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是:

A.注重整体上的研究

B.比较

C.擅长哲学思维

D.强调功能联系

E.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事物

23.在中医学中运用较多的思维方法有:

A.视外揣内

B.类比

C.比较

D.演绎

E.试探与反证

24.事物按五行属性归类的方法有:

A.以表知里法

B.试探法

C.取象比类法

D.推演络绎法

E.比较法

二、填空题

1.精气学说滥觞于______,西汉时被______所同化。

2.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______,其存在形式有两种:______、______。

3.气的概念源于______。

4.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从上向下大体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

5.历代中医养生家称为人身“三宝”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体气的运动必须______而______。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_______的作用。

8.神凝则______,神散则_______。

9._________是精气与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

10.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阴阳消长大体可概括为四种类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13.《类经附翼·医易》提出:“动极者_______,阴亢者______”。

1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在内,______;阳在外,______”。

15.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_。

16.阳邪盛而导致的实热证,则用_______的方法;阴邪盛而导致的寒实证,则用_____的方法。

1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应于______证,《内经》称为“________”。

1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应于_______证,《内经》称为“_______”。

19.《尚书·洪范》对五行的特性作了经典性的阐释:木曰______,火曰______,土爰______,金曰_______,水曰_______。

20.五行相乘的顺序与_______一致;五行相侮的顺序与________相反。因此,相侮又称_______,或称_______。

21.心火之气有余,既可乘袭_____,又可反悔______;心火之气不足,既可导致______相乘,又为______所侮。

22.用五行学说说明脏腑的病理关系:脾病传肾是______;影响心是______;影响肝是______;影响肺是______。

23.抑木扶土法是_____与_______相结合治疗_____的一种治法,又称_____法,______法,———法。

24.《类经图翼·运气上》提出:“造化之机,不可无_____,亦不可无______,无生则______,无制则_____”。

25.引起乘侮的原因有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

26.《素问·六微旨大论》说:“亢则______,承乃______,制则______。”

27.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是“盛则______,虚则______”。

28.以五行学说而言,脏腑间的疾病传变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

29.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

30.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_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

31.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是________和________。

32.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常用治疗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常用治疗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益火补土是温______以补_______的一种方法,又称_______法,_______法。

35.中医学的一般思维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

37.古代医家将以表知里的方法高度概括为“有________,必形_______”。

38.在中医古代医籍中,试探法被称为“_______”。

39.演绎,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思维方法。

40.________,即考查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41.“揆度奇恒”,就是一种用_________方法进行鉴别的手段。

三、判断题

1.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水地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

2.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气构成的。()

3.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是指后天水谷之精。()

4.精气神学说中的“气”,是指自然界清气。()

5.气的运动是气化的前提。()

6.事物的阴阳平衡是相对而并非绝对的。()

7.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物质。()

8.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

9.阴阳交感是阴阳二气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

10.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阴阳的作用下发生的。()11.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动态平衡是彼此依存的结果。()

12.阴阳相互制约的过程,即阴阳相互消长的过程。()

13.“阴平阳秘”是阴阳在对立制约和消长中取得动态平衡。()

14.阴阳转化是阴阳对立的结果。()

15.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16.阴阳之间的转化属于阴阳运动的异常变化。()

17.阴阳的消长是相对的,阴阳的平衡是绝对的。()

18.阳胜则热,是指阳气充沛,阴精被抑制的热证。()

19.阴胜则阳病,是指阴精充盛,阳气被抑制。()

20.阳胜则阴病,是指阳气充沛,阴精被抑制。()

21.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

22.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是阴阳学说中最根本的原理。()

23.阴阳互损所致的阴阳两虚,是阴阳双方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24.“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即是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的一种病理改变。()

25.在临床辨证中,首先应分清阴阳。()

26.阴偏衰的治疗原则,《内经》称为“阴病治阳”。()

27.阳偏衰的治疗原则,《内经》称为“阳病治阴”。()

2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属此长彼消之类的治疗法则。()

2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属此长彼亦长之类的治疗法则。()

30.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31.五行实际上是指“五材”。()

32.五行相生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正常现象,而相克则为异常变化。()

33.五行乘侮可同时并见,均为不正常的相克现象。()

34.当土过度虚弱时,则不仅木来乘土,而且水也会因土之衰弱而侮之。()

35.五行之中,凡具有生化特性者,大都属于木类。()

36.五行之间“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即是相乘关系。()

37.肾病影响到肝脏,即是“母病及子”。()

38.五行中,土为木之所不胜,金为木之所胜。()

39.心火之气有余,既可乘肺金,又可反侮俾土。()

40.心火之气不足,势必导致肝木乘心火,肾水反侮心火。()

41.中医学以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说明人体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42.中医学以五行的乘侮关系阐释脏腑间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43.“泻南补北法”是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而确立的治疗方法。()

44.心火旺盛,累及肝脏,引动肝火,致心肝火旺为母病及子。()

45.一般来说,母病及子的病情较轻浅;子病犯母时病情较深重。()

46.疾病的转变,相乘时的病情较深重;相侮时的病情较轻浅。()

47.肺金的肃降,以制约肝气、肝火的上升,称为金克木。()

48.“益火补土法”,目前临床上多指温心阳以暖脾土。()

49.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所以怒胜悲。()

50.“木火刑金”,为火乘金。()

51.比较、演绎是中医学中一般思维方法。()

52.试探和反证是中医学中的哲学方法。()53.类比法是中医认识自然的常用方法,但有一定的局限性。()

54.类比法是一种或然的推理,对于类比的结论,必须通过实践加以检验。()

55.比较、演绎、类比、以表知里、试探、反证均属中医学的具体方法。()

56.《内经》提及的“揆度奇恒”,是一种用试探方法进行鉴别的手段。()

57.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小承气汤观察患者有无燥屎的方法,属于反证法。()

58.中医主要从微观角度,用哲学的方法,从局部对人体的生命和疾病进行研究理论体系。()

59.反证,是从原因来追溯和推测结果,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

60.试探法与反证法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从原因来进行反推。()

61.中医认识病因的“审证求因”法是典型的反证法。()

62.中和思维的核心是平衡与和谐。()

63.类比法在中医学中叫做“援物比类”或“取象比类”法。()

64.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四、名词术语解释

1.精气学说(古代哲学)

2.精(古代哲学)

3.气(古代哲学)

4.气化(古代哲学)

5.精气互化

6.阴阳

7.阴阳学说

8.阳化气

9.阴成形 10.阴阳交感

11.冲气 12.冲气以为和 13.阴阳互根 14.阴阳互藏 15.阴阳自和 16.中和

17.阴阳消长 18.阴平阳秘 19.阴阳转化 20.重阴必阳 21.重阳必阴 22.阳胜则阴病

23.阴胜则阳病 24.阳病治阴 25.阴病治阳 26.阴中求阳 27.阳中求阴 28.阴损及阳

29.阳损及阴 30.五行 31.五味 32.五液33.五色 34.五化

35.五官 36.五体 37.五志 38.五行相生 39.五行相克 40.五行制化

41.五行胜复 42.五行相乘 43.五行相侮 44.五行学说 45.木曰曲直 46.火曰炎上

47.土爱稼墙 48.金曰从革 49.水曰润下 50.母病及

子 51.子病犯母 52.虚则补其母

53.实则泻其子 54.滋水涵木 55.益火补土 56.培土生金 57.金水相生 58.抑强扶弱

59.抑木扶土 60.培土制水 61.佐金平木 62.泻南补北 63.比较 64.揆度奇恒

65.演绎 66.类比 67.以表知里 68.试探69.反证

五、简答题

1.中医学的方法体系大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2.中医学的主要哲学基础是什么?

3.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为什么必须对中国古代的主要哲学思想有个大体认识?

4.为什么说精气神三者不可分离?

5.简述无形之气与形质之气的异同点。

6.你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是如何认识的?

7.气运动有何意义?

8.如何理解气运动的普遍性?

9.气化的形式主要可概括为哪几种?

10.为什么说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1.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机理是什么?

12.何谓阴阳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13. 如何分析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14.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体现在哪几方面?试举例说明之。

1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16.为什么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17.人体五脏阴阳是怎样划分的?

18. 你对阴阳的对立和制约是如何理解的?

19. 你对阴阳的互根与互用是如何理解的?

20. 何谓阴阳的消长、转化?二者关系如何?

21. 何谓阴阳互为消长?举例说明之。

22. 何谓阴阳皆消皆长?举例说明之。

23.阴阳转化的条件及形式如何?举例说明之。

24.何谓“阴阳自和”?其对自然界和人体有何意义?

25.如何运用阴阳理论来概括分析药物的性味及功能? 26.怎样运用阴阳理论概括分析各种证候?

27.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有何临床意义?

28. 何谓五行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29.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

30.何谓”取象比类法”?举例说明之。

31.何谓“推演络绎法”?举例说明之。

32.何谓所胜与所不胜?

33.何谓五行相乘?其次序和原因如何?

34.何谓五行相侮?其次序和原因如何?

35.何谓“母病及子”?一般规律如何?举例说明之。36.何谓“子病及母”?一般规律如何?举例说明之。37.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常用治法有哪些? 38.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常用治法有哪些? 39.何谓“五行制化”?其规律如何?

40.如何以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指导情志病的治疗? 41.五行生克乘侮理论在针灸取穴中有何指导意义? 42.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几个方面?六、论述题

1.试述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古代哲学中精和气各自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3. 为什么称精、气、神为人身“三宝”?

4.气的运动与气化之间的关系如何?

5.如何区别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中的精、气概念?

6.古代哲学之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如何?

7.如何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举例说明之。8.怎样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举例说明之。9.阴阳转化发生的内在根据和条件是什么?

10.何谓阴阳交感?其内在机制是什么?

11.何谓阴阳互藏?有何意义?

12.何谓阴阳自和?其意义如何?

13.何谓阴阳平衡?有何意义?

14.试述阴阳消长的形式及其与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的关

系。

15.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指导确定治疗原则?

16.如何运用阴阳理论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17.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指导中医诊断疾病?

18.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可概括为几个方面?

19.何谓“生我”、“我生”、“克我”、“我克”?举例说明之。

20.何谓“五行胜复”?其规律如何?

21.如何以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22.如何以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阐释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举例

说明之。

23.五行生克理论在阐释五脏病变的传变方面有何意义?举例说

明之。

24.如何运用五行生克理论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

25.如何运用五行理论指导脏腑用药?

26.试述在中医学中应用较多的思维方法。

27.你对“中和思维”是如何理解的?试举例说明其在中医学中

的应用。

28.何谓“类比思维”?在中医学中是如何应用此思维方法的?

试举例说明。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E

2.D

3.C

4.D

5.A

6.B

7.C

8.B

9.E 10.D

11.B 12.B 13.E 14.C 15.C 16.D 17.A 18.D 19.E 20.C

21.B 22.B 23.C 24.C 25.D 26.B 27.A 28.E 29.C 30.C

31.C 32.A 33.C 34.E 35.B 36.C 37.A

(二)B型题

1.B

2.A

3.D

4.C

5.B

6.A

7.D

8.C

9.D 10.A

11.E 12.B 13.C 14.B 15.B

(三)D型题

1.AC

2.DE

3.BC

4.AD

5.CD

6.AB

7.CE

8.AB

9.BE 10.CD (四)X型题

1.CDE

2.ABCDE

3.ABC

4.AD

5.ABC

6.ABE

7.BE

8.DE

9.ABCD 10.AD 11.BDE 12.BDE 13.BDE 14.BDE 15.BDE 16.BCE

17.ABE 18.ABE 19.ABDE 20.CE 21.ACE 22.ACE 23.ABCDE 24.CD

二、填空题

1.先秦时期元气说(元气一元论)

2.水地说无形有形

3.云气说

4.中医的哲学方法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中医学中的具体方

5.精气神

6.协调通畅

7.神

8.气聚气消

9.神

10.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与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阴阳自和与平衡

11.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消彼亦消此长彼亦长

12.阴阳交感

13.镇之以静胜之以阳

14.阳之守也阴之使也

15.损其有余(实者泻之)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16.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17.虚寒阴病治阳

18.虚热阳病治阴

19.曲直炎上稼穑从革润下

20.相克相克反克反侮

21.肺金肾水肾水肺金

22.土乘水子病及母土侮木母病及子

23.疏肝健脾肝旺脾虚疏肝健脾调理肝脾平肝和胃

24.生制发育无由亢而为害

25.太过不及

26.害制生化

27.传受

28.相生关系的传变相克关系的传变

29.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30.相乘相侮

31.补母泻子抑强扶弱

32.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33.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34.肾阳脾阳温肾健脾温补脾肾

35.比较演绎类比以表知里试探与反证

36.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的研究擅长哲学的思维强调功能联系

37.诸内诸外

38.消息法

39.一般个别

40.比较

41.比较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59.× 60.×

61.√ 62.√ 63.√ 64.√

四、名词术语解释

1.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2.在古代哲学中,精的基本概念有:①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②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3.在古代哲学中,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4.在古代哲学中,气化是指由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5.有形之精与气可以相互转化,即有形之精可散而为无形之精气,无形之精气又可聚积而成有形之精。

6.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它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7.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以对立统一理论阐释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8.指物质从有形蒸腾气化为无形的过程。

9.指物质由无形之气凝聚成有形之物的过程。

10.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11.指运动着的和谐之气。

12.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从而产生万物。

13.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14.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15.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16.又称“中庸”、“中行”、“中道”,涵有平衡,和谐之意,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思维方式。

17.指一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的。

18.即阴阳平秘。平,饱满之意;秘,即秘密、潜藏之意。阴平阳秘,即阴阳充盛,相互潜藏而不外亢。

19.是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20.指阴阳转化的机理。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进阴阳转化的条件。谓阴气过甚,必然向对立面阳的方面转化。

21.指阴阳转化的机理。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进阴阳转化的条件。谓阳气过甚,必然向对立面阴的方面转化。

22.阳,指阳热;阴,指阴液。阳胜则阴病是指阳热偏盛,必消

耗阴液而出现各种伤津、伤阴的病证。

23.阴,指阴寒;阳,指阳气。阴胜则阳病是指阴寒偏盛,必伤阳气而出现各种阳气不足的病证。

24.阴偏衰产生的“阴虚则热”的虚热证(阳病),治疗当滋其阴(治阴),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阳病治阴。

25.阳偏衰产生的“阳虚则寒”的虚寒证(阴病),治疗当壮其阳(治阳),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阴病治阳。

26.治疗阳虚时,在补阳药中,适当佐以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27.治疗阴虚时,在补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28.当阴精亏损到一定程度,就会累及阳气,使阳气生化无源,出现阴阳两虚的病变。

29.当阳气虚损到一定程度,就会累及阴精,使阴精化生不足,出现阴阳两虚的病变。

30.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31.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32.汗、涕、泪、涎、唾五种液体。

33.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34.五行气化而表现出的植物的生、长、化、收、藏五个生长阶段。

35.目、舌、口、鼻、耳五个感觉器官。

36.机体的筋、脉、肉、皮毛、骨五种形体组织。

37.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

38.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39.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40.制化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结合。事物必须有克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其相对的平衡。

41.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引起其所不胜行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42.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43.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悔”。

44.属古代哲学范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并以此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45.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是指树木树干能屈能伸、向上向外舒展的状态。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46.炎,热也;上,向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的特点。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47.春种曰稼,秋收曰穑。“稼穑”,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48.从,由也;革,变革。“从革”,即说明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的(革土生金)。金之质地沉重,且常用于杀戮,因而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49.润,滋润;下,下行;“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滋润、向下、寒凉、闭藏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50.是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病变传变。疾病的传变由母脏传及子脏,谓之母病及子。

51.又称“子盗母气”。是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病变传变。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母脏,称为子病犯母。

52.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因补母能令子实(母能生子),故虚则补其母。

53.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因泻子能令母虚(子盗母气),故实则泻其子。

54.即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55.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56.即用补脾益气以补益肺气的方法,主要用于肺气虚弱或肺脾两虚之证。

57.亦称滋养肺肾法。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故补肺阴即可以滋肾阴。另一方面,肾阴是五脏之阴根本,所以滋肾阴又可以达到补肺阴的目的。因而临床上对于肺肾阴虚者多采用两脏同补,金水互生以治两脏之阴虚。

58.是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抑强”主要用于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抑其强者,则弱者自然易于恢复。“扶弱”主要用于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扶助弱者,加强其力量,可以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

59.是疏肝与健脾相结合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平肝和胃法。适用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60.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一种治法,又称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61.是滋肺阴清肝火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又称“滋肺清肝法”。适用于肺阴不足、无力制肝而肝火犯肺者。

62.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泻南补北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63.即考查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64.“揆度”,即衡量;“奇恒”,即异常与正常的意思。《内经》中所谓“揆度奇恒”,就是一种用比较方法进行鉴别的手段。

65.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以归纳所得到一般的共性的结论为依据,去研究个别的,尚未深入研究的事物以探求新的结论。

66.又称“援物比类”或“取象比类”。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属性相同),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性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

67.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68.即对研究对象先作一番考查,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措施在对象身上所得到的反应,对原有设想作适当修改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思维方法。

69.是从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

五、简答题

1.大体可分为中医的哲学方法,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具体方法等三个层次。

2.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3.中医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受当时实验科学尚不发达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得不更多地借助于古代哲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因此,在中医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古典哲学被运用于中医学中的各个领域,对中医学有着很大的影响,离开了这些哲学思想,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很多问题是难以理解的。

4.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互化;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神则统驭精与气,故三者不可分离。精为生命的基础(本原);气为生命活动的动力(维系);神乃生命活动的主宰。

5.二气共同之处均为细小而分散的物质。不同之处:无形之气以弥散而剧烈运动的状态存在,且肉眼难以看到。形质之气以凝聚的状态存在,且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

6.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①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②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③精气有“有形”与“无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7.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其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几种。气的升降聚散运动使整体宇宙充满了生机,推动着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和消亡,维持着自然界新陈代谢的平衡。气的运动止息,宇宙则失去了生生之机。

8.气的运动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①宇宙中的任何事物自身都具备运动特性及升降聚散等运动形式,即所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②气的运动使宇宙充满了生机,促进新生事物的孕育和发生,引致旧事物的衰败与消亡,维持自然界新陈代谢的平衡;③气的运动止息,宇宙则失去生生之机。

9.气化是指由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气化的形式主要有气与形之间的转化,形与形之间的转化,气与气之间的转化,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四种。

10.精气是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包括:①精气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②精气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11.①万物相互感应的机理是“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即(周易)所谓“同气相求”;②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是精气或气。

12.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其基本观点是: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13.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同的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等,通过相互比较而归纳出来的。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14.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和以比较分阴阳三个方面。

15.包括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

消长、阴阳转化和阴阳自和与平衡六个方面。

16.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部分。如以人体内外而言,则体表为阳,体内为阴;以内脏而言,则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以气血而言,则气为阳,血为阴;五脏中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等等。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17.脏腑分阴阳,则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五脏再分阴阳,则心肺居于上属阳,而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居于下属阴,而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

18.阴阳之间的对立,是指阴和阳的属性是相反的,主要表现于二者之间的互斗争、相互制约。如寒与热、水与火、动与静等。所以,只有相反的的事物和现象,才能区分其阴阳的属性。

阴阳之间的制约,是指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之间不是静止着的相互对持,而是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阴可以制约阳,阳也可以制约阴。如寒可以制热,热也可以制寒;动可以制静,静也可以制动等等。

19.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上与下、寒与热、明与暗、升与降等阴阳关系中,主要是因相互依赖而存在。若阴阳互根关系被破坏,变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如阴精与阳气的关系中,阴精能促进阳气的化生,阳气又能固

11

护阴精。主要存在着相互资助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若阴阳互用关系失常,则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理变化。

20.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都是阴阳运动变化的过程和形式,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阴阳消长是在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基础上表现出的量变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21.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称之为阴阳互为消长。例如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这是“阳长阴消”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这是“阴长阳消”的过程。

22.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称之为阴阳皆消皆长。例如人体生理活动中,饥饿时出现的气力不足,即是由于阴(精)不足,不能化生阳(气)而导致阳的不足,属阳随阴消的阴阳皆消变化;而补充营养物质(阴),产生能量,增加了气力,则属阳随阴长的阴阳皆长的消长变化。

23.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里的“重”、“极”就是阴阳消长变化发展到极点而导致阴阳转化发生的条件。若没有消长的量变过程,就不会有转化的质变过程。

阴阳转化既可以表现为渐变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交替,一天之中的昼夜转化等,即属于“渐变”的形式;夏季酷热天气的骤冷和下冰雹,急性热病中由高热突然转为体温下降、四肢厥冷等,即属于“突变”的形式。

24.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自和是维持事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中医学运用阴阳自和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自动协调促使病势向愈和机体恢复健康的内在机制。

25.中药的性能,主要依据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而定。四气中的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五味中的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升降浮沉中的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26.确定证候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核心,而辨别阴证、阳证又是诊断疾病的重要原则,在临床诊断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八纲辨证中,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在脏腑辨证中,脏腑精气阴阳失调无外乎阴阳两大类。总之,只有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

27.“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养生防病的一条重要原则。临床根据这一原则,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体质者,夏用温热之药预培其阳,则冬季不易发病;对“能冬不能夏”的阴虚阳亢体质者,冬用凉润之品预养其阴,则夏季不易发病。此即所谓“冬病夏治”、“夏病冬养”之法。

28.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其基本观点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29.五行的特性是: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0.取象比类法是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方法中的一种。“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木;与水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水;其他以此类推。如以方位配五行:日出东方,与木升发特性相类似,故东方归属于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特性相类似,故南方归属于火;日落于西方,与金之沉降相类似,故西方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之特性相类似,故北方归属于水;中原地带土地肥沃,万物繁茂,与土之特性相类似,故中央归属于土。

31.推演络绎法是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方法中的一种。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例如,已知肝属木,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同理,心属火,则小肠、脉、面、舌与心有关,故亦属于火等等。

32.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克我”和“我克”

的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

33.五行相乘,是指五中一行对其所胜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火,金乘木。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二:一是某一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行过度克制,如“木旺乘土”;二是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行的过度克制,如“土虚木乘”。

34.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五行相侮的次序是相克的反向,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有二:一是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反受到它的反向克制,如“木亢侮金”;二是某一行过于虚弱,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被其“反克”,如“土虚水侮”。

35.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其母子两行皆异常。母病及子的一般规律是:母脏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如:水生木,水为母,木为子。若水不足,不能生木,导致木亦虚弱,终致水竭木枯,母子俱衰。

36.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子病及母的一般规律有两种:一是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亢盛,结果子母两行皆亢盛,一般称为“子病犯母”。

如火旺导致木亢,终至木火皆亢。二是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终致子母俱不足,一般称为“子盗母气”。如木不足导致水枯,终至木水皆不足。

37.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主要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四种。

12

38.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是:抑强和扶弱。抑强,适

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扶弱,适用于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主要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四种。

39.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五行制化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火生土,土生金,而火又克金;土生金,金生水,土又克水;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又克火。如此循环往复。

40.人的情志活动,属五脏功能之一,而情志活动异常,又会损伤相应内脏。由于五脏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故人的情志变化也有相互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运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达到治疗目的。如怒伤肝,悲可以胜怒;喜伤心,恐可以胜喜;思伤脾,怒可以胜思等等。

41.在针灸疗法中,针灸学家将手足十二经近手足末端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分别配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在治疗脏腑疾病时,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如治疗肝虚证时,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取肾经的合穴阴谷,或本经合穴曲泉进行治疗。若治疗肝实证,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取心经荥穴少府,或本经荥穴行间治疗,以达到补虚泻实,恢复脏腑正常功能之效。

42.中医学思维方法具有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系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六、论述题

1.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有:①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精气生万物的机理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②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主要有升、降、聚、散;气的运动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由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变化的过程,称为气化,主要形式有:气与形之间的转化,形与形之间的转化,气与气之间的转化,有形之体自身的更新变化四种。③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精气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精气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④天地精气化生为人:天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物质;人的生死过程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

2.精概念的形成:①源于“水地说”,即由水、地生万物发展而来。②中医学有关精的认识,对哲学中精气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③古代哲学家在“水地说”与对人体之精认识的基础上,把精的概念抽象为无形而动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气概念的形成:①源于“云气说”,即日常生活中直接观察到的云气、风气、水气、大气等是气概念产生之源。②中医学对人体之气的认识,也是气概念产生的基础。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则产生了气的一般概念,即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

3.精、气、神是中医精气学说中三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这三者,把它们视为生命的根本,故称“三宝”,并以此创立“精气神学说”。

精气神学说中的精,主要指肾中所藏之精。这种精禀受于先天,并受后天水谷精气之滋养而充盈。肾精化生元气,运行全身,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并且推动和调节全身的生理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同时,肾精又是生殖之精,对个体及其种族繁衍至关重要。

该学说中的气,是指由肾精所化生之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三者共同组成人体的精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包括生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主宰者。它是生命存在的表现。神虽由精、气生养,但神有统驭精气的作用。

此学说尤其重视神的作用。精、气、神三者相互资生,关系密切,存则俱存,亡则俱亡。精气生神,精气养神,而神则统驭精与气,三者不可分离,是生命的根本,称其为人身“三宝”。

4.气的运动称为气机,运动形式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几种。

由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称为气化。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化是指气的缓和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类似于“量变”;变是指气的剧烈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类似于“质变”。化与变,皆取决于气的运动。因此,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前提和条件,而在气化过程中又寓有气的各种形式的运动。

5.精,又称精气,在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在中医学中,精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之源。既包括父母遗传的性命物质,称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称后天之精。

气,在古代哲学中,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在中医学中,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气的不断运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外的新陈代谢,激发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负载和传递着生命信息,推动和调控着脏腑的机能,从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因此,古代哲学的精与气,其内涵是同一的,是关于宇宙本原的概念;中医学所讲的人体内的精与气,其内涵是有别的,是关于人体生命的产生和维系的认识。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中是有明显区别的:人体内的精与气的概念是具体的,宇宙中的精或气的概念是极为抽象的。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是被中医学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来应用的。

6.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①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在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

影响下,中医学构建了精气生命理论,认为人体之精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认为人体之气是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气的不断运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进程;人体诸气皆为一身之气的分化;人气分阴阳,阴阳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维持人体生命进程;气是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②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促使中医学建立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了表达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

7.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同的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等,通过相互比较而归纳出来的。因此,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若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或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

13

现在其属阴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如水与火,水属阴,火属阳,其阴阳属性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不可反称的。水不论多热,对火来说,仍属阴;火不论多弱,对水来说,仍属阳。

8.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变了,则它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故事物阴阳属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又是相对的。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①阴阳属性的相互转化性;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③同一层次中,比较的对象不同,其阴阳属性不同。

9.阴阳转化发生的内在根据是阴阳互藏。阴中寓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性;阳中藏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阴阳转化的必备条件是阴阳的消长运动。如以阴阳消长为量变过程的话,那么变化之极,就可发生阴阳转化的质变。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里的“重”和“极”就是阴阳转化发生的条件。没有消长的量变的过程,就不会有转化的质变过程。

10.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和,亦即相互发生作用。在自然界,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形成云、雾、雷电、雨露,生命得以诞生,从而化生出万物。在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下,万物才得以成长。在人类,男女媾精,新的生命个体诞生,人类得以繁衍。如果没有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自然界。可见,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阴阳交感合和的内在机制是阴阳互藏。天之阳气为何能降,地之阴气为何能升?古代哲学家是用“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来解释的,也就是说,天气虽在上,但内涵地之阴气,即阳中有阴,有“亲下”之势,故天气在其所涵地之阴气的作用下降于地,地气虽居下,但内寓天之阳气,即阴中有阳,有“亲上”之势,故地气在其所涵天之阳气的作用下上升于天。如此则阴升阳降,天地之气交感合和。

11.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性不同的成分,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阳的成分。阴阳互藏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阴阳互藏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12.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中医学运用阴阳自和的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自动协调促使病势向愈和机体健康恢复的内在机制,用以阐明人体内的阴阳二气具有自身调节的能力。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深层次运动规律,它可以揭示人体疾病自愈的内在变化机制。

13.所谓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常域平衡。阴阳双方维持动态常域平衡的关系,在自然界标志着气候的正常变化,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协调。

14.阴阳的消长变化主要有两类八种形式:一类是阴阳的互为消长,包括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长阳消和阳长阴消;一类是阴阳的皆消皆长,包括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长和阳随阴长。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第一类消长形式主要由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所决定,阴盛制阳,表现为阴长阳消;阳盛制阴,表现为阳长阴消;

阴衰不能制阳,表现为阴消阳长;阳衰不能制阴,表现为阳消阴长。第二类消长形式由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所决定,阴虚不能生阳或阳虚不能生阴,表现为阴阳的此消彼亦消;滋阴以生阳或益阳以生阴,表现为阴阳的此长彼亦长。

15.由于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而偏盛、偏衰和互损又是基本表现形式,因而在把握阴阳失调状况的基础上,调整阴阳偏盛偏衰和互损,恢复阴阳的协调和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具体而言,阳偏盛的实热证采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阴偏盛的实寒证采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形成的是虚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具体而言,阴偏衰的虚热证,当滋阴制阳,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阳偏衰的虚寒证,当扶阳抑阴,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故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阴损及阳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阳损及阴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16.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出现偏盛、偏衰、互损,协调平衡关系遭到破坏的结果。因此,阴阳学说用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等来概括疾病的病理变化。阴阳偏盛的基本病理变化是: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阳偏衰的基本病理变化是: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当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理变化,终致阴阳两虚。

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说明在临床诊断疾病过程中,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各种资料,包括即时的症状和体征,以阴阳理论辨析其阴阳属性是非常重要的。如观察色泽的明暗,可以辨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色泽鲜明者为病属于阳;色泽晦暗者为病属于阴。

观察呼吸气息的动态,听其发出的声音,可以区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燥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

语声低微无力、少语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再如辨脉之部位、动态、至数、形状也可以分辨病证的阴阳属性。以部位分,寸为阳,尺为阴;以动态分,至者为阳,去者为阴;以至数分,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状态分,浮大洪滑者为阳,沉涩细小者为阴。

18.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主要呵概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二是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环境:三是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说明五脏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生理联系。

19.“生我”、“我生”、“克我”、“我克”,是五行生克关系中用以说明其中一行与其它四行的联系方式。从五行相生关系来说,每一行都有两行与其相联系,即“生我”与“我生”,以木为例,则“生我”者为水,“我生”者为火,《难经》称“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从五行相克关系来说,每一行都有两行与其相联系,即“克我”与“我克”。仍以木为例,则“克我”者为金,“我克”者为土。《内经》中称“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20.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的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五行胜复的规律是:“有胜则复”。五行中一行亢盛,则按相克次序克制,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旺盛,以制约该行

14

的亢盛,使之复归于常。如以木行亢盛为例,木旺克土引起土衰,土衰则制水不及而致水盛,水盛克火而使火衰,火衰则制金不及而致金旺,金旺则克木,使木行亢盛得以平复。

21.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火有温热、向上、明亮的特性,心主血脉以维持体温恒定,心主神明以为脏腑之主,故以心属火;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脏腑形体,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有清肃之性,以清肃下降为顺,故以肺属金;水具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功能,故以肾属水。

22.五行学说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即五脏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①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如肝生心即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等。②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如肾制约心即水克火,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等。③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五脏中的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的生理联系。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至于虚损;又因有他脏的制约和克制而不至于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

23.以五行学说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传变,可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两类。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母病及子,即母脏之病传及子脏。如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病及肝,即属母病及子;子病及母,是指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如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故肝为母脏,心为子脏。心病及肝,即是子病及母。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相乘,是相克太过致病。如肝属木,脾胃属土,正常情况下,肝木能克脾土。若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影响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出现胸胁苦满,脘腹胀痛、泛酸、泄泻等表现时,称为“木旺乘土”。相侮,是反向克制致病。如肺金本能克制肝木,由于暴怒而致肝火亢盛,肺金不仅无力制约肝木,反遭肝火反向克制,而出现急躁易怒,面红目赤,甚则咳逆上气,咯血等肝木反侮肺金的症状,称为“木火刑金”。

24.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五脏中一脏有病,可以传及其他四脏而发生传变。如肝有病可以影响到心、肺、脾、肾等脏。心、肺、脾、肾有病也可以影响肝脏。不同脏腑的病变,其传变的规律不同。因此,临床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之外,还要根据其传变规律,治疗其他脏腑,以防止其传变。如肝气太过,或郁结或上逆,木亢则乘土,病将及脾胃,此时应在疏肝、平肝的基础上,预先培补脾气,使肝气得平,脾气得健,则肝病不得传于脾。如《难经·七十七难》所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25.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颜色与气味。以颜色分,有青、赤、黄、白、黑五色,以气味辨,则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药物的五色、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是以天然色味为基础,以其不同性能与归经为依据,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的。即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肾。如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肝之精血;丹参味苦色赤入心经以活血安神;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肺热;白术色黄味甘以补益脾气;玄参、生地色黑味咸人肾经以滋养肾阴等。

26.在中医学中,运用较多的思维方法有以下五种:(1)比较:

即考查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2)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以一般的共性结论为依据,去研究个别的,尚未深入研究的或新出现的事物,再探求新的结论,如此推理下去,得出许多新的结论。(3)类比: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属性相同),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性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4)以表知里: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5)试探和反证: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作考查,提出设想,并依据设想采取相应措施,然后根据措施在对象身上所得到的反应,适当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思维方法。反证法则是从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

27.中和,又称“中庸”、“中行”、“中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维方式。中,即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平衡状态;和,是对一切有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协调,使之达到和谐状态的过程。因此,中和包含着平衡与和谐两层意思。在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把中和这种平衡、和谐、适中、适应看作是事物内在的最好也是最理想的状态。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体,人体要保持其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和谐,人的生命活动才能进行下去。中和这种哲学思想正好反映了中医学这种本质的内在要求,因而中和思想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中和思想的核心是平衡和和谐,这种平衡和和谐的思想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如阴阳学说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协调意味着健康。若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被打破,出现阴阳的平衡失调,则人体由生理状态转为病理状态。针对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阴阳平衡失调,治疗原则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即所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28.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

同而推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是由一事物推到另一事物的推理方法。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常以自然界和社会的事物与人体内的事物相类比去探索和论证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疾病的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问题。如中医学把人体疾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与自然界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进行类比推理,形成了病因理论中的“六淫学说”。例如自然界的风具有轻扬向上,善动不居的特性,类比到人体的病理变化,则凡具有轻扬开泄、善行数变主动等特性的病症表现,如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皮肤瘙痒无定处、头痛游移、抽搐等,皆属外感风邪为患,治疗时应采用祛风的方法。

此外,在中医治法中的“增水行舟法”、“提壶揭盖法”、“导龙入海法”等均属类比思维而创立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三)

第三章【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气街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肺气

2.激发整个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功能是气的:

A.温煦作用

B.推动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15

E.中介作用

3.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物质基础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4.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动气

5.具有温煦脏腑、润泽皮毛、控制汗孔开合等功能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肺气

6.易于感冒,是气的什么功能减弱的表现: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中介作用

7.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

A.推动功能

B.温煦功能

C.固摄作用

D.气化

E.营养作用

8.机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过程实际上是指:

A.气的推动作用

B.气机

C.气的防御作用

D.气的固摄作用

E.气化

9.体内液态物质的运行、输布和排泄,主要依赖气的哪些功能的配合:

A.推动与温煦 D.防御与固摄 C.推动与固摄 D.中介与推动 E.温煦与凉润

10.临床上,常从“虚里”处的搏动状况可以察其盛衰的气是:

A.中气

B.营气

C.卫气

D.元气

E.宗气

11.与人的睡眠有密切关系的气是:

A.卫气

B.宗气

C.中气

D.元气

E.营气

12.构成脏腑经络的最基本物质是:

A.中气

B.营气

C.卫气

D.水谷精气

E.脏腑经络之气

13.与视、听、言、动的强弱关系最密切的气是:

A.元气

B.卫气

C.宗气

D.谷气

E.营气

14.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血脉

D.三焦

E.肝

15.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时,称为:

A.气机不畅

B.气结

C.气闭

D.气逆

E.气虚

16.具有司腠理开合功能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17.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肝脾

B.肺肝肾

C.肺脾肾

D.心肺肾

E.肝脾

18.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

A.营气

B.卫气

C.元气

D.宗气

E.谷气

19.与肺主一身之气密切相关的是:

A.宗气

B.谷气

C.卫气

D.元气

E.营气

20.一身气机的枢纽为:

A.脾胃

B.心肾

C.肺肝

D.脾肾

E.以上均非

21.出现恶寒喜暖,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

A.推动与调控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

作用 E.中介作用

2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项功能

减退:

A.推动与调控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

作用 E.中介作用

23.“气有余便是火”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中介作用

24.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

A.推动与调控作用

B.温煦与凉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中介作用

25.形成多种代谢异常的病变,是气的哪一项失常: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气机

E.

气化

26.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精

B.气

C.血

D.津

E.液

27.血的生成与哪个脏腑的关系最密切:

A.肝

B.心

C.脾胃

D.肺

E.肾

28.充养脑髓、滑利关节的主要是

A.精

B.气

C.血

D.津

E.液

29.津液输布的主要通道是:

A.脉管

B.经络

C.腠理

D.三焦

E.分肉

3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根据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16

E.以上均不是

31.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在于: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32.与血的运行没有直接关系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33.治疗血虚证时,常在补血药中配用益气之品的机理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34.治疗血瘀证时,常酌配补气、行气药物的依据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养气

35.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是:

A.心气 D.肺气 C.中气 D.肝气 E.脾气

36.与血液运行关系最为密切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37.与人体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A.肺

B.脾

C.肾

D.三焦

E.膀胱

38.治疗出血证时用补气药物的机理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养气

39.下列不是津所布散的主要部位的是:

A.皮肤

B.孔窍

C.肌肉

D.关节

E.血脉

40.在机体内,除______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液体都属于津液的范畴:

A.胃液

B.肠液

C.血液

D.泪液

E.唾液

41.液的灌注部位,除下列哪一项外均是:

A.脏腑

B.骨节

C.孔窍

D.脑

E.髓

42.下列哪一脏或腑与津液的生成关系不密切:

A.脾

B.胃

C.肺

D.小肠

E.大肠

43.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何脏腑的综合作用而完成:

A.心肝脾肺三焦

B.心肝脾肾三焦

C.肺脾肾肝三焦

D.心肝肺肾三焦

E.肺脾肾心三焦

44.与津液输布最不相关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45.下列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是:

A.汗

B.尿

C.粪

D.呼气

E.呕吐物

46.气逆导致吐血的生理学基础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养气

47.大出血时往往导致气脱,其生理学基础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养气

48.临床上行气与利水法常常并用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以上均非

49.临床上治疗多汗、漏汗时,可采用补气之法,其机理在于:

A.气能行津

B.气能摄津

C.气能生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生气

50.脏腑气机升降运动中,以哪一组脏腑最为重要:

A.心肝肾

B.肺脾肾

C.脾肝肺

D.肺肝胃

E.心肝

51.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

A.气逆

B.气陷

C.气结

D.气滞

E.气脱

52.喻昌所论的“内气”是指: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53.“上气海”是指:

A.息道

B.膻中

C.丹田

D.心

E.肺

54.营气通过何种途径循行于全身:

A.十二经脉

B.十二经别

C.十四经脉

D.十五别络

E.任督二脉

55.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气是:

A.元气

B.真气

C.营气

D.卫气

E.宗气

56.五脏之真精是何气之分体:

A.先天之精气

B.水谷精微

C.后天之精气

D.营气

E.元气

57.下列哪一项不是血液正常运行所必须的条件:

A.心气充沛

B.血液充盈

C.脉道通畅

D.三焦通利

E.肺肝脾功能正常

58.《读医随笔》称为“动气”的是:

17

A.肾气

B.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59.下列哪一项所论不妥:

A.气虚则血少

B.气旺则血充

C.血虚则气少

D.血足则气旺

E.气不运则血不存

6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气不摄津的范畴:

A.多汗

B.多尿

C.漏汗

D.遗尿

E.遗精

61.“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

A.肝肾同源

B.乙癸同源

C.津血同源

D.精血同源

E.以上均非

62.临床上气的异常导致血的失常时,下述哪一项不妥?

A.血虚

B.血脱

C.血燥

D.血瘀

E.出血

63.与气虚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

A.心与肺

B.心与脾

C.肺与脾

D.肺与肝

E.肝与脾

64.与气能摄血最相关的脏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65.津液排泄途径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汗

B.尿

C.粪

D.呼气

E.以上均非

66.血和津液的共同功能是:

A.滋润和濡养作用

B.作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C.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D.排泄代谢产物

E.以上均非

67.“见痰休治痰而治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生气

68.营气与卫气的共同特点:

A.来源相同

B.性质相同

C.特点相同

D.分布相同

E.功能相同

69.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先天与后天方面

B.性状与分布方面

C.生化与运行方面

D.功能与结构方面

E.以上均非

70.下列哪项属于气机失调:

A.气逆

B.气陷

C.气滞

D.气结

E.以上均是

71.禀受于父母的原始生命物质,称为:

A.生殖之精

B.先天之精

C.后天之精

D.脏腑之精

E.肾精

72.一身之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为:

A.心脾肾

B.心肺肾

C.心肝肾

D.脾肺肾

E.肝脾

73.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

A.气机

B.气化

C.气逆

D.气脱

E.气闭

74.气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称为气的:

A.推运与调控作用

B.温煦与凉润作用

C.固摄作用

D.防御作用

E.中介作用

75.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肾精

B.元气

C.脏腑之精

D.水谷之精

E.生殖

之精

76.了解脏腑精气充实与否的重要标志是:

A.气

B.血

C.神

D.津液

E.形体

77.津液与血液之间互相滋生、相互转化称为:

A.津血同源

B.精血同源

C.气血同源

D.血汗同源

E.肝肾同源

78.人体内何为物质新陈代谢的调控与主宰:

A.心

B.肾

C.神

D.血

E.气

79.下面哪一项指的是“神之宅”:

A.形体

B.脏腑

C.肾精

D.血脉

E.宗气

80.“形之主”指的是:

A.脏腑

B.神

C.肾精

D.气

E.津液

81.在血虚病变的治疗中,通常补气,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养气

E.血能载气

(二)B型题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

1.人的生长发育靠气的:

2.使津液变成汗、尿是气的:

3.多尿是与气的哪项功能失常有关: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4.对脏腑的功能活动起激发、推动作用的是:

18

5.主司腠理开合的是:

6.能营养全身、化生血液的是:

A.润泽肌肤

B.化生血液

C.温煦脏腑

D.充养脑髓

E.化生神志

7.营气的作用是:

8.津的生理功能是:

9.液的生理功能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0.津液的生成不足,主要责之于:

11.与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关系最密切的是:

12.与汗液的排泄关系最密切的是:

A.肺脾肾

B.心脾肝肾

C.心肺肝脾

D.脾肺肾肝

E.心肺脾肾

13.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14.与血的运行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15.与津液的输布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脾胃

B.肺

C.心

D.肝

E.肾

16.一身气机的枢纽是指:

17.可以直接调节和影响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的是:

18.可以疏通和调畅气机的是:

A.气机不畅

B.气滞

C.气逆

D.气陷

E.气结

19.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时,称为:

20.气的运动受阻较甚,在某些局部发生郁滞不通时,称为:

21.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体内者,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陷

D.气闭

E.气脱

22.气的由下向上运动太过,称为:

23.气的上升不及而下降太过,称为:

24.气的由里向外运动太过,称为: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25.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指:

26.积于胸中之气称为:

27.水谷之悍气是指: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8.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要在于:

29.能助心行血的是:

30.能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的是:

A.心

B.肝

C.肺

D.肾

E.脾胃

31.血液的生成与何项关系最为密切:

32.津液的生成与何项关系最为密切:

33.对津液的输布起主宰作用的是:

A.气虚血少

B.气虚血瘀

C.气虚出血

D.气随血脱

E.血虚气亏

34.气生血功能失常可见:

35.气行血功能失常可见:

36.气摄血功能失常可见:

A.气虚

B.气脱

C.气滞

D.气闭

E.气逆

37.血虚可导致:

38.大失血时可导致:

39.水液停滞可导致: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调控作用

40.血液循行的动力是指气的:

41.控制着津液排泄是指气的:

42.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是指气的:

(三)D型题

1.气的生成过程中,尤其重要的脏腑是:

A.心

B.肺

C.脾

D.胃

E.肾

2.血液的正常运行,决定于气的何作用间的协调平衡: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中介作用

3.宗气的主要组成成分是:

A.肾中精气

B.水谷精气

C.自然界清气

D.脏腑之精

气 E.先天之精气

4.宗气的主要功能是:

A.主管语言

B.温煦肢体

C.调节心脏的搏动

D.走息

道以行呼吸 E.贯心脉以行气血

5.血液的组成成分是:

19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精

E.津液

6.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是:

A.心主血脉

B.肝主藏血

C.脾主统血

D.肺朝百脉

E.肾主封藏

7.气的主要来源是:

A.先天之精气

B.后天之精气

C.阴阳之精气

D.五行之精气

E.天地之精气

8.人体之气生成的主要条件是:

A.脏腑功能正常

B.物质来源充足

C.精气充足

D.血液充足

E.津液充足

9.气机升降的枢纽是:

A.肝

B.胆

C.脾

D.胃

E.肾

10.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郁

D.气结

E.气脱

11.元气充足必须依赖何脏腑之气正常:

A.心气

B.肝气

C.脾气

D.肺气

E.胃气

12.与宗气生成有关的脏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3.与宗气的分布密切相关的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4.营气分布全身,主要通过的途径是:

A.十二经脉

B.十二经别

C.手足三阴经

D.手足三阳经

E.任督二脉

15.各类气中,具有阴阳相随关系的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D.中气

16.血的生成主要依赖气的: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中介作用

E.固摄作用

17.在血的生成过程中,具有主要作用的脏腑是:

A.心

B.肺

C.脾

D.肾

E.胃

18.津液的生成主要关系到气的: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

19.津液的排泄主要关系到气的: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营养作用

20.治疗出血证时用补气之品是因为: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养气

21.可以形成血行瘀阻的是:

A.气逆

B.气陷

C.气滞

D.气脱

E.气虚

22.气血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A.气为血之帅

B.血为气之母

C.气能生血

D.血能养

气 E.气随血脱

(四)X型题

1.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

A.精

B.气

C.血

D.津

E.液

2.与气的来源和生成有关的是:

A.先天禀赋

B.后天饮食营养

C.自然环境

D.肺肾的

功能 E.脾胃的功能

3.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

A.脾

B.胃

C.肺

D.肾

E.三焦

4.气的固摄作用体现在:

A.固摄血液

B.固摄汗液

C.固摄唾液

D.固摄二便

E.固摄精液

5.人体气化失常,可影响到:

A.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

B.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C.汗液

的排泄 D.体温的相对恒定

E.大、小便的排泄

6.气机失调可导致:

A.血液上逆

B.血液外溢

C.血行迟缓

D.津液停滞

E.小便异常

7.气的分类依据是:

A.基本含义

B.功能特点

C.生成来源

D.分布部位

E.历代医家的共识

8.与元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有:

A.肺

B.肾

C.脾

D.胃

E.三焦

9.宗气的盛衰关系到:

A.呼吸的强弱

B.血液的运行

C.视听的正常

D.腠理

的开合 E.津液的布散

20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中医学概论概论习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1 (一)A型题 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E A.水 B.天 C.地 D.风 E.气 2.气的根本属性是:D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C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D A.生殖之精 B.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B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E.以上均是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C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B A.动静 B.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E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10.阴阳交感是指:D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B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E.现象 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B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E: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14.“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C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5.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C A.心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一) (一)A型题 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 A.水B.天 C.地 D.风 E.气 2.气的根本属性是: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 A.生殖之精 B.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 清气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 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 识思维活动E.以上均是、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 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动静 B.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一 C.事物的 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10.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 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 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 物质 E.现象、

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 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 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14.“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 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5.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 脾 E.肾 1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 A.心 B.脾 C.肝 D.肺 E.肾 17.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8.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9.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阴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20.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21.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22.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前半夜 B.后半夜 C.上午 D.下午 E.以上均非 23.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 A.阳胜则阴病 B.阳病治阴 C.阴损及阳 D.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解(详细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解 绪论 客观性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确立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为中国医药发展奠定基础的著作是哪部?() ①《黄帝内经》 ②《伤寒杂病论》 ③《神农本草经》 ④《难经》 【题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一书的问世。原因在于《黄帝内经》吸收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 【答案】① 2、标志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确立,为临床中医学发展的奠基之作是哪部?() ①《黄帝内经》 ②《难经》 ③《伤寒杂病论》 ④《金匮要略》 【题解】《伤寒杂病论》在《内》、《难》等理论基础上,第一次成功地运用了辩证论治方法,成为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研究和处理疾病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方法。 《金匮要略》是晋代王叔和将《伤寒杂病论》编纂整理,一分为二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故《金匮要略》作为标准答案不全面。 【答案】③

3、中医学的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隋代巢元方等著的什么书?() ①《神农本草经》 ②《脉经》 ③《诸病源候论》 ④《温病条辨》 【题解】《诸病源候论》详尽地记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与症状,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答案】③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每个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不得分) 1、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标志是什么?()()()()() ①《黄帝内经》 ②《难经》 ③《神农本草经》 ④《伤寒杂病论》 ⑤《黄帝内经素问》 【题解】《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国医学基本理论和辩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神农本草经》、《难经》一起,被历代医学家奉为“四部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国医学完整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素问》只是《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 【答案】①②③④ 2、金元四大家是指哪四大家?()()()()() ①张仲景 ②刘完素 ③张从正 ④李杲 ⑤朱丹溪 【题解】金元时期,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刘完素的“火热论”;张从正的“攻邪论”;李杲的“补土论”,朱丹溪的“养阴论”,立说不同,各有发明创见,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促进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一)第一章【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A.水 B.天 C.地 D.风 E.气 2.气的根本属性是: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 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 A.生殖之精 B. 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 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 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E. 以上均是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动静 B. 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阴阳比较完 整而简要的概念是: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 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10.阴阳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生和变化的: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E.现象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14.“无阳则阴无以生,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15.根据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1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 A.心 B.脾 C.肝 D.肺 E.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题库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题库及答案 1. 元气是()。 A. 先天之精命门处化生,水谷之精滋养补充 B. 水谷之气的精华部分 C. 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结合 D. 一身之气分布到脏腑或脏腑之精化生 【答案】A 2. 治疗血瘀证,常酌配补气、行气药物,其机制是()。 A. 气能生血 B. 气能行血 C. 气能摄血 D. 血能载气 【答案】B 3. 连结“肺主呼吸”和“心主血脉”的中心环节是()。 A. 经脉的相互连结 B. 气血的相互关系 C. 心主营,肺主卫之间的相互作用 D. 宗气的贯通和运行 【答案】D 4.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下列哪两者的关系?() A. 气与血 B. 气与津液

C. 津液与血 D. 津液与汗 【答案】C 5. 全身“元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是()。 A. 三焦 B. 肺、脾、肾 C. 十二经脉 D. 奇经八脉 【答案】A 6. 下列除哪项外均是气和津液的关系?() A. 气能载津 B. 气能生津 C. 津能化气 D. 气能摄津 【答案】A 7. “气随液脱”的原理是()。 A. 气能行津 B. 气能生津 C. 津能载气 D. 气能摄津 【答案】C 8. 《金匮要略心典》所云“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病机是()。

A. 气不固津 B. 气随液脱 C. 脾胃气虚 D. 津停气阻 【答案】B 9. 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宗气的作用?() A. 行呼吸 B. 行血气 C. 资先天 D. 温养全身 【答案】D 10. 与语言、声音及心脏搏动等密切相关的是()。 A. 元气 B. 宗气 C. 卫气 D. 中气 【答案】B 1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暨南大学2019研] A. 隋唐时期 B. 金元时期 C. 战国至秦汉时期 D. 春秋战国时期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一)第一章【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A.水 B.天 C.地 D.风 E.气 2.气的根本属性是: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 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 A.生殖之精 B.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 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E.以上均是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动静 B.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 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10.阴阳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生和变化的: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E.现象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14.“无阳则阴无以生,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15.根据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1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 A.心 B.脾 C.肝 D.肺 E. 肾17.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阳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8.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19.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阴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习题集:《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是:参考答案:E A:古代的两点论 B: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C: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D:矛盾 E: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属性的征兆是:参考答案:B A:寒与热 B:水与火 C:上与下 D:左与右 E:动与静 属于“阴中之阳”的是:参考答案:E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参考答案:A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参考答案:D A:阴阳相互转化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相互消长 D:阴阳对立制约 E:阴阳动态平衡 “阴在内,阳之守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参考答案:B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热者寒之”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参考答案:C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寒极生热”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参考答案:E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阴中求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参考答案:C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阴损及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参考答案:C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阴阳离决,精神乃绝”是指:参考答案:C A:阴阳平衡关系的破坏 B:阴阳对立关系的破坏 C:阴阳互根关系的破坏 D:阴阳消长关系的破坏 E:阴阳转化关系的破坏 阴阳转化是:参考答案:A A:有条件的 B:无条件的 C:绝对的 D:相对的 E:必然的 可用阴阳对立制约解释的是参考答案:C A:寒极生热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一) 第一章【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 A.水 B.天 C.地 D.风 E.气 2.气的根本属性是: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 A.生殖之精 B.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E.以上均是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动静 B.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10.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E.现象 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14.“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5.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 A.心 B.脾 C.肝 D.肺 E.肾 17.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8.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9.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阴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20.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21.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22.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前半夜 B.后半夜 C.上午 D.下午 E.以上均非 23.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 A.阳胜则阴病 B.阳病治阴 C.阴损及阳 D.重阴必阳 E.阴虚则阳亢 24.“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 A.阳损及阴 B.阳盛伤阴 C.阴虚阳亢 D.阳气暴脱 E.阳虚阴盛 25.“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 A.阴胜阳虚 B.阳胜阴虚 C.阴虚阳亢 D.阳虚阴盛 E.阴阳两虚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de)基本概念来概括(de)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de)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de)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de)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de)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de)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de)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de)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de)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de)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de)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de)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de)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de)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de)疏泄作用 B.肺(de)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de)气化作用 D.肾(de)气化作用 14.气(de)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面颊部(de)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16.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 A.湿为阴邪 B.湿性重浊 C.湿性粘滞 D.湿性趋下 17.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de)是 A.痰 B.饮 C.水 D.湿 18.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de)是 A.肝 B.肺 C.脾 D.肾 19.孙络是指 A.十五别络 B.行于浅表部位(de)络脉

中医基础理论测试练习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测试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D ) A.《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针灸甲乙经》 2、被后世尊称为“攻邪派”的医家是(B ) A.刘完素 B.张从正 C.张元素 D.朱震亨 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D ) A.《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4、以制约不足的“消”为主要过程的阴阳消长平衡是(A ) A. 此消彼长 B.此长彼长 C.此消彼消 D. 此长彼消 5、按照五行生克关系,肺为心之(D ) A. 母 B.子 C.所胜 D. 所不胜 6、以下不符合五行生克原理的是(C ) A. 肝为心之母 B.脾为心之子 C.肾为肺之所胜 D.肺为肝之所不胜 7、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脏是(D ) A.心 B.肝 C.脾 D.肾 8、与呼吸运动关系密切的脏是(B ) A.肺与心 B.肺与肾 C.肺与肝 D.肺与脾 9、五脏之中,具有“主疏泄”生理特性的是(C ) A.肺 B.脾 C.肝 D.心 10、被称为“髓海”的是(C ) A. 脉 B. 心 C.脑 D.三焦 11、五脏之中与气机升降关系密切的是(C ) A.肺与心 B.肺与肾 C.肺与肝 D.心与肝 12、脏腑之中,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的是(B ) A.三焦 B.胆 C.胃 D.心 13、与呼吸微弱、脉动异常等病症关系最为密切的是(B )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14、质地较为稠厚,流动性较小,具有濡养功能的是(A ) A.津 B.液 C.精 D.血 15、具有营养全身、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D ) A.元气 B.宗气 C.卫气 D.营气 16、临床上治疗出血证配合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C ) A.气能行血 B.气能生血 C. 气能摄血 D.血为气母 17、行于后头部的经脉是(B ) A.手太阳经 B.足太阳经 C.手阳明经 D.足阳明经 18、在手小指端交接的经脉是(B ) A.肺经与大肠经 B.心经与小肠经 C.肾经与膀胱经 D.心包经与三焦经 19、面白形胖、胆小易惊的体质是(B ) A. 偏阳质 B. 偏阴质 C. 阴阳平和质 D. 肥胖质 20、下列哪项不是疠气的致病特点(A ) A、一气一病 B、发病急病情重 C、直接伤及内脏 D、传染性强烈 21、风寒湿三气杂至可致“痹证”,其中“着痹”的特点是(D )

【中医执业】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题(附答案)

【中医执业】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题(附答案) 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 1、具有“喜燥恶湿”生理特性的脏是 A、脾 B、肺 C、心 D、肾 E、肝 正确答案:A 2、下列病证应急则治其标的是 A、气血两亏 B、脾虛泄泻 C、阳盧外寒 D、阴盧内热 E、二便不通 正确答案:E 3、对真寒假热应采用的治疗方法是 A、热因热用 B、寒因寒用 C、塞因寨用 D、通因通用 E、E虚则补之 正确答案:A 4、具有潜藏、封藏和闭藏生理特性的是 A、肝 B、肾 C、脾 D、肺 E、心 正确答案:B 5、被称为“后天之本”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E、E肾 正确答案:C 6、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 A、环境因素 B、邪气侵害 C、气候因素 D、正气不足 E、地城因素 正确答案:D 7、与冬气相通应的脏是 A、脾 B、心 C、肺 D、肾 E、肝 正确答案:D 8、具有重浊黏滞致病特点的邪气是 A、风邪 B、湿邪 C、火邪 D、燥邪 E、寒邪 正确答案:B 9、病情随体质而发生的转化称为 A、从化 B、质势 C、易感性 D、传变 E、病势 正确答案:A 10、14,《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泛泛乎万物有余”的脉象,其相应的时间是 A、长夏

C、春日 D、冬目 E、秋日 正确答案:B 11、督脉又称 A、阴脉之海 B、气海 C、血海 D、阳脉之海 E、信海 正确答案:D 12、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形成的病证是 A、实证 B、真实假虚证 C、虚证 D、虚实夹杂证 E、真虚假实证 正确答案:B 13、“阴损及阳”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消长 D、阴阳交感 E、阴阳转化 正确答案:B 14、具有“朝百脉”生理功能的脏是 A、肝 B、心 C、肾 D、脾 E、肺 正确答案:E 1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适用的病证是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一)第一章【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A.水B.天C.地D.风E.气 2.气的根本属性是:A.上升B.下降C.外出D.运动E.静止 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A.互根互用B.对立制约C.交感合和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 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A.生殖之精B.后天之精C.自然界之清气D.肾中所藏之精E.水谷精微 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气B.气机C.气化D.彼 此感应E.神 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 其内在规律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E.以上均是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 A.精的作用B.气的作用C.神的作用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动静B.水火C.上下D.晦明E.寒热 9.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A.事物的对立B.事物的对立统一C.事物的一分为二D.事物

内部的一分为二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10.阴阳感是指:A. 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E.阴阳二气的对峙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生和变化的:A.结果B.根由C.形 式D.物质E.现象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阴阳的:A.交互感应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A.制 约B.交感C.消长D.互根E.互用14.“无阳则阴无以生,阴则阳无 以化”说明阴阳的:A.交互感应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 衡E.相互转化15.根据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A.心B.肺C.肝D.脾E.肾1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性,五脏中属 于阳中之阴的脏是:A.心B.脾C.肝D.肺E.肾17.根据阴阳属性的 可分性,五脏中属阳中之阳的脏是:A.心B.肺C.肝D.脾E.肾8.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是:A.心B.肺C.肝D.脾E.肾19.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阴的脏 是:A.心B.肺C.肝D.脾E.肾20.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 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均 非21.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A.上 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均非22.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A.前半夜B.后半夜C.上午D.下 午E.以上均非23.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A.阳胜则阴病B.阳病治阴C.阴损及阳D.重阴必阳E.阴虚则阳亢24.“阳病治阴”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