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

A.吴有性

B.王清任

C.张锡纯

D.李中梓

E.王孟英

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

A.心 D.肺 C.脾 D.肝 E.肾

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A.命门

B.脑

C.五脏

D.六腑

E.经络

24.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

A.叶天士

B.王叔和

C.张介宾

D.王清任

E.李杲

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

A.病

B.症

C.体征

D.证

E.病因

(二)B型题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神农本草经》

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D.《金匮要略》

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C.《伤寒论》

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E.《神农本草经》

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B.《医宗金鉴》

C.《证治准绳》

D.《医学纲目》

E.《千金要方》

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B.《医宗金鉴》

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C.《证治准绳》

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B.“春善病鼽衄”

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

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

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

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B.“春善病鼽衄”

(三)D型题

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

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

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

C.阴盛则寒

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

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

2.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

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B.社会的进步

C.人和社会关系密切

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

E.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

3.古人探求生命奥秘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

A.宏观观察法

B.微观观察法

C.直接观察法

D.试探法

E.整体观察法

(四)X型题

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

A.治未病

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

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

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张景岳

C.赵献可

D.吴又可

E.王肯堂

3.温病学理论源于:

A.《温疫论》

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

C.《内经》

D.《伤寒杂病论》

E.《难经》

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

A.《难经》

B.《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千金要方》

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

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

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

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

A. 形神一体观

B.五脏一体观

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

D.“病在上者下取之”

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7.中医的“证”包括:

A.病变的过程

B.病变的原因

C.病变的部位

D.病变的性质

E.邪正的关系

8.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A.《诸病源候论》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难经》

E.《神农本草经》

二、填空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1.《黄帝内经》

2.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2.《脉经》

3.《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和。3.《伤寒论》《金匮要略》

4.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由代医家等编著。4.

隋巢元方

5.温病学理论源于、、等书。5.《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6.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6.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7.中医学包括、、三部分。7.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中医临床医学

8.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有、、、四大方面。

8.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医药知识的积累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9.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多呈旦、昼、夕、夜。9.

慧安加甚

10. 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10.辨证论治

11.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为主宰,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以及有密切联系,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1.心五脏自然界社会环境

12.人体自身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大方面。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13.人身之“三宝”中,精为,气为 ,神为。13.基础动力主宰

三、判断题

1.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概括。()

2.中医认识治疗疾病,着眼于辨证而不辨病。()

3.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属于整体观念的范畴。()

4.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体。()

5.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6.秦医医和提出了“六气病源说”。()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神。()

1.×(应是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2.×

3.√

4.√

5.√

6.√

7.√

四、名词术语解释

1.中医学

2.整体观念

3.百骸

4.人气

5.证

6.辨证论治

7.同病异治8.异病同治9.五脏一体观10.形神一体观

答案: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3.百骸——骸,泛指骨骼。百骸,指全身骨骼。

4.人气——指人体具有生机的阳气。

5.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症状和体征构成,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

6.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7.同病异治——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8.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9.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的五个生理系统,是完整统一的整体。

10.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必依附于形而存在。

五、简答题

1.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其特征是什么?

1.含义: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其特征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2.《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2.

①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②系统地将反映当时文化进步的古代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引入医学领域,作为思维方法以解释人体生命的产生、生命过程的维系、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及诊断防治等。

③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较详细地描述了脏腑的生理功能。其主要成就: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3.《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病机论杂病。二书为中医辨证论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为历代医学辨证论治的楷模。

4.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

4.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5.简述形与神各自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5.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与神的关系表现为: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的。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

6.何谓中医基础理论?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6.是关于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其内容包括:

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包括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②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内容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部分。

③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四部分。

7.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主要可概括为几个方面?

7.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8.现代中医学理论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8.现代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特点:

①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规范,如20世纪60年代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内经讲义》,发展为70年代的《中医学基础》,再分化为80年代的《中医基础理论》;

②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的专著和科研成果相继出现;

③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创新之路。

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何?

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①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可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

②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

③地域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机能,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

④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是积极的、主动的,人类自身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美化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10. 简述辨证的具体内容。

10.①辨病因,即利用病因理论分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推导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得出以病因命名的证候,为针对病因治疗提供依据。②辨病位,即确定病证所在的部位。③辨病性,即确定疾病的虚实寒热之性。疾病是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奋起抗邪而引起邪正相搏的结果。④辨病势:即辨明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

11.辨证与论治有何联系?

11.辨证与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是认识疾病,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论治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治法和处方遣药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延续,也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辨证准确,立法无误,则疗效确切。

六、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有何指导意义?

1.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与防治等各个方面,是构筑中医学思想体系的主导思想,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生理上相互资助、互相制约、相互协调,主要表现在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两大方面;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局部的病变往往是整体的反映;治疗上则根据个体形神的不同,即使是局部的病变,也必须从整体考虑。

(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①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息息相应。自然界存在着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本身具备了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若自然环境的变化超越了人类自身的调节能力,则会产生病理反应,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②人与社会密切相关: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的变动对人也发生影响。其中,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治或乱及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对人影响最大。所以在治疗上必须结合发病季节、地域环境因时、因地防治。

以上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2.病、症、证的含义有何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2.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称症状),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等(称体征)。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病是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在疾病的过程中又有不同的阶段,而证揭示了某一阶段的病理本质,证又由症组成,症是疾病的现象,是内在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征象。由于证比症更全面、更深刻,比病更具体,所以中医既辨病,更重视辨证论治。

3.你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如何认识的?

3.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①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②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

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

③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④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

4.试述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4.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包括:

①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天文、历算、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学以及冶炼、酿造技术也有诸多创新。这些都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在哲学思想方面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道、儒、法、兵、阴阳等诸家。这一有利的文化氛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医药知识的积累:从原始社会医药的起源,到战国时期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国古代医药学家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并将此总结、升华,建立起一些医学理论雏形,为战国以后医药学的发展及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③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古人为了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先后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即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采用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整体观察法是把活着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结合已有的解剖知识,并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从而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④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先秦时期出现的精气、阴阳、五行各学说,作为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精气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对中医学的唯物主义生命观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的辨证论思想,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促进了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建立。

5.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5.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形体、官窍组成的,而各个脏腑、形体和官窍各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肢解的、彼此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

互为用的。因此,各个脏腑形体官窍,实际上是人体结构的一部分;各个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实际上是整体功能的一部分。

①生理上的整体性: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

②病理上的整体性: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发生病变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又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的影响。

③诊治上的整体性: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在生理与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而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治疗也应从整体出发,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如目赤肿痛可用清泻肝火的方法治疗等。由于形和神是统一的整体,形病可致神病,神病亦可致形病,故中医学强调形神共养以养生防病,形神共调以康复治疗疾病。

6.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6.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试题库(附参考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试题库(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1、下列属阴的事物是()A、黄、赤B、青、白C、声高气粗D、鲜明E、呼吸有力正确答案:B 2、开创世界药物著作图文对照方法先例的是()A、《本草拾遗》 B、《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C、《新修本草》 D、《海药本草》 E、《食疗本草》正确答案:C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区别的主要依据是()A、生理功能的差异B、所在部位的不同 C、经脉络属的有无 D、解剖形态的差异 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4、肺进行一切生理活动的基础是()A、肺主呼吸之气B、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C、肺主调节全身气机D、肺主管气的生成E、肺主治节正确答案:B 5、具有易伤阳气,以及重浊、黏滞之性的邪气是()A^风邪 B、湿邪 C、暑邪 D、寒邪 E、燥邪 正确答案:B 6、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与下列哪项关系密切() A、脾之运化 B、脑髓充足与否 C、肾气盛衰 D、心血是否充盈 E、肺气盛衰 正确答案:C 7、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气是() A、营气 B、卫气 C、宗气 D、肾气 E、元气

正确答案:B 8、在五脏关系中,与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关系密切的脏是() A、心与肝 B、脾与肺 C、肺与肾 D、心与肺 E、肝与肺 正确答案:B 9、“寒者热之”的治病方法是阴阳哪一关系的具体应用() A、互根互用 B、相互交感 C、对立制约 D、相互转化 E、消长平衡 正确答案:C 10、神志活动的主宰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正确答案:A 11、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是() A、炎上 B、曲直 C、润下 D、稼稿 E、从革 正确答案:B 12、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血行方面 B、气血生成方面 C、血行和神志活动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属于“四气”之一的是: A. 阳 B. 阴 C. 平 D. 动 答案:A 2. 中医“五输”的理论与以下哪个学科相关? A. 肾脏学 B. 气功学 C. 经络学 D. 耳鼻喉学 答案:C 3. 中医的“四诊”包括以下哪种方法? A. 问诊、望诊、切诊、闻诊 B. 望诊、闻诊、验诊、切诊

C. 问诊、望诊、闻诊、切诊 D. 问诊、望诊、闻诊、验诊 答案:C 4.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不包括: A. 病因病机辨证 B. 治则治法辨证 C. 脏腑辨证 D. 祛邪证治 答案:D 5. 中医理论中的“气血”指的是以下哪种生理物质? A. 气压和血液 B. 气体和血压 C. 气体和血液 D. 气压和血压 答案:C 二、填空题 1. 中医理论中,人体内的精、气、血、津液统称为____________。

答案:四体液 2. 中医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扶正____________”。 答案:祛邪 3. 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是根据“____________”选择治疗方法。 答案:辨证论治 4. 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是指人体内的主要____________。 答案:脏器 5. 中医的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____________条经络。 答案:经络 三、简答题 1. 请解释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概念。 答案: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是指对立而又关联的两种对立物质。阴阳在宇宙万物中普遍存在,互相依存,相互制约。阴阳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2.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方面的不同表现,通过辨证分析,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的目的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着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着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着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着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精品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 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中医基础理论章节试题(附带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章节试题(附带答案) 1. 元气是()。 A. 先天之精命门处化生,水谷之精滋养补充 B. 水谷之气的精华部分 C. 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结合 D. 一身之气分布到脏腑或脏腑之精化生 【答案】A 2. 治疗血瘀证,常酌配补气、行气药物,其机制是()。 A. 气能生血 B. 气能行血 C. 气能摄血 D. 血能载气 【答案】B 3. 连结“肺主呼吸”和“心主血脉”的中心环节是()。 A. 经脉的相互连结 B. 气血的相互关系 C. 心主营,肺主卫之间的相互作用 D. 宗气的贯通和运行 【答案】D 4.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下列哪两者的关系?() A. 气与血 B. 气与津液

C. 津液与血 D. 津液与汗 【答案】C 5. 全身“元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是()。 A. 三焦 B. 肺、脾、肾 C. 十二经脉 D. 奇经八脉 【答案】A 6. 下列除哪项外均是气和津液的关系?() A. 气能载津 B. 气能生津 C. 津能化气 D. 气能摄津 【答案】A 7. “气随液脱”的原理是()。 A. 气能行津 B. 气能生津 C. 津能载气 D. 气能摄津 【答案】C 8. 《金匮要略心典》所云“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病机是()。

A. 气不固津 B. 气随液脱 C. 脾胃气虚 D. 津停气阻 【答案】B 9. 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宗气的作用?() A. 行呼吸 B. 行血气 C. 资先天 D. 温养全身 【答案】D 10. 与语言、声音及心脏搏动等密切相关的是()。 A. 元气 B. 宗气 C. 卫气 D. 中气 【答案】B 11. 与声音及呼吸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 元气 B. 肺气 C. 宗气 D. 中气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1. 以下哪个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 答案:阴阳学说 2. 中医的四诊法是指? 答案:望、闻、问、切 3. 中医中的“气”是指? 答案:生命活动的能量 4. 中医药学中的“三大部分”是指? 答案: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制药学 5.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五脏”不包括以下哪个? 答案:胸 6. 中医的四季五行学说中,与“春季”相对应的五行是? 答案:木 7. 中医中的“经络”是指? 答案:气血运行的通道 8. 中医中以“疏肝解郁,疏肺通腑,疏胃散寒,疏肾利水”为治则的方剂是?

答案:理中汤 9. 中医中将人体生理活动当作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研究的理论是? 答案:整体观念 10. 中医中以“病有所依,而后可治”为治疗原则的名医是? 答案:张仲景 二、易错分析 1. 阴阳学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中国古代哪一 学派的重要思想? 答案:道家 易错分析:有些同学可能会将阴阳学说与儒家或佛家联系起来,但 事实上,阴阳学说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道家的自然哲学密 切相关。 2. 中医中的“脏腑学说”是指? 答案:将人体内部的器官划分为五脏六腑并研究其生理功能的理论。 易错分析:有些同学可能会将脏腑学说理解为与人体结构相关的知识,但实际上,脏腑学说更强调的是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三、中医基础理论的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它包含了中医学的核心概念、理论 体系和临床实践方法等。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对于正确理解和应用中医 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是中医 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它们能够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内在原因和规律,为中医诊断、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中医的四诊法作为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望、闻、问、 切四个方面的观察和询问,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在此基础上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的药物学、方剂学和中药制药学等部分,涉及到中药的 种类、性能、配伍规律以及药物的炮制方法等,对于合理使用中药进 行治疗至关重要。 最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经络学说、整体观念等,强调了人体的整 体性和相互关联性,这对于中医的诊疗思维和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掌握这 些理论对于正确运用中医治疗和传承发展中医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才能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准 确的依据,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C.D.E ) ?A.辛 B.甘 C.酸 D.苦 E.咸 22. 五脏分阴阳,以其功能特点而言,属阳的有(A. B??)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16.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 A.湿为阴邪 B.湿性重浊 C.湿性粘滞 D.湿性趋下 17.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 A.痰 B.饮 C.水 D.湿 18.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 A.肝 B.肺 C.脾 D.肾 19.孙络是指 A.十五别络 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模拟题库 1、五官中的“目”属木,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的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答案】B 2、可用母子关系概括的是 A.水和火 B.土和金 C.金和木 D.木和土 E.金和火 【答案】B 3、属于五行相侮的是 A.气有余则制己所胜 B.气有余则制己所不胜 C.气不足则制己所胜

D.气不足则制己所不胜 E.气不足则侮己所不胜 【答案】B 4、“津血同源”最强调的物质是 A.精 B.气 C.血 D.津液 E.脉 【答案】D 5、称为“髓海”的是 A.脑 B.髓 C.骨 D.命门 E.肾 【答案】A 6、七情内伤,最容易影响的内脏有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答案】A B C 7、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有 A.寒邪入侵 B.脉道通畅 C.气的推动 D.气的温煦 E.气的固摄 【答案】A B C D E 8、与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的脏腑有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答案】A B C E

9、某男,51岁。近三年来反复出现眩晕耳鸣,头痛耳胀,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经治疗后基本证候消失,两天前自购人参调补,眩晕诸症复作,其发病类型是 A.重感致复 B.合病 C.劳复 D.食复 E.药复 【答案】E 10、幽门指 A.大肠小肠会 B.胃 C.太仓下口 D.太仓上口 E.太仓 【答案】C 11、后天之精是 A.吸人清气与五脏六腑之精 B.吸人清气与水谷精微 C.水谷精微与五脏六腑之精

D.水谷精微与生殖之精 E.生殖之精与五脏六腑之精 【答案】B 12、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说明阴阳之间关系的是的 A.对立 B.互根 C.转化 D.消长 E.自和 【答案】B 13、恐惧过度最易损伤的脏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答案】E 14、阳偏胜概念和病机的表述包括 A.病机特点为阳盛而阴未虚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 D ) A.《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针灸甲乙经》 2、被后世尊称为“攻邪派”的医家是( B ) A.刘完素 B.张从正 C.张元素 D.朱震亨 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D ) A.《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4、以制约不足的“消”为主要过程的阴阳消长平衡是( A ) A. 此消彼长 B.此长彼长 C.此消彼消 D. 此长彼消 5、按照五行生克关系,肺为心之( D ) A. 母 B.子 C.所胜 D. 所不胜 6、以下不符合五行生克原理的是( C ) A. 肝为心之母 B.脾为心之子 C.肾为肺之所胜 D.肺为肝之所不胜 7、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脏是( D ) A.心 B.肝 C.脾 D.肾 8、与呼吸运动关系密切的脏是( B ) A.肺与心 B.肺与肾 C.肺与肝 D.肺与脾 9、五脏之中,具有“主疏泄”生理特性的是( C ) A.肺 B.脾 C.肝 D.心 10、被称为“髓海”的是( C ) A. 脉 B. 心 C.脑 D.三焦 11、五脏之中与气机升降关系密切的是( C )

A.肺与心 B.肺与肾 C.肺与肝 D.心与肝 12、脏腑之中,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B ) A.三焦 B.胆 C.胃 D.心 13、与呼吸微弱、脉动异常等病症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B )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14、质地较为稠厚,流动性较小,具有濡养功能的是( A ) A.津 B.液 C.精 D.血 15、具有营养全身、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 D ) A.元气 B.宗气 C.卫气 D.营气 16、临床上治疗出血证配合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 C ) A.气能行血 B.气能生血 C. 气能摄血 D.血为气母 17、行于后头部的经脉是( B ) A.手太阳经 B.足太阳经 C.手阳明经 D.足阳明经 18、在手小指端交接的'经脉是( B ) A.肺经与大肠经 B.心经与小肠经 C.肾经与膀胱经 D.心包经与三焦经 19、面白形胖、胆小易惊的体质是( B ) A. 偏阳质 B. 偏阴质 C. 阴阳平和质 D. 肥胖质 20、下列哪项不是疠气的致病特点( A ) A、一气一病 B、发病急病情重 C、直接伤及内脏 D、传染性强烈 21、风寒湿三气杂至可致“痹证”,其中“着痹”的特点是( D ) A.痛无定处 B.冷痛剧烈 C.红肿热痛 D.重着疼痛 22、七情内伤易影响脏腑气机,其中恐则( B ) A.气上 B.气下 C.气消 D.气乱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一) 第一章【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 A.水 B.天 C.地 D.风 E.气 2.气的根本属性是: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 A.生殖之精 B.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E.以上均是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动静 B.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10.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E.现象 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14.“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5.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 A.心 B.脾 C.肝 D.肺 E.肾 17.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8.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9.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阴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20.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21.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22.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前半夜 B.后半夜 C.上午 D.下午 E.以上均非 23.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 A.阳胜则阴病 B.阳病治阴 C.阴损及阳 D.重阴必阳 E.阴虚则阳亢 24.“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 A.阳损及阴 B.阳盛伤阴 C.阴虚阳亢 D.阳气暴脱 E.阳虚阴盛 25.“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 A.阴胜阳虚 B.阳胜阴虚 C.阴虚阳亢 D.阳虚阴盛 E.阴阳两虚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1. 阴阳的概念是:() A、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B、代表白昼和黑夜 C、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D、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正确答案) 2. 在中医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巢元方 C、陈无泽(正确答案) D、吴又可 3. “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名称 B、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病症 C、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 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正确答案) 4. 人体整体统一性形成,是以何者为中心的?() A、五脏(正确答案) B、六腑 C、经络 D、气血 5. “阴病治阳〞的治法适用于:()

A、阴的绝对亢盛 B、阳的绝对亢盛 C、阴虚而致阳亢 D、阳虚而致而致阴盛(正确答案) 6. 五行中木的特性,古人形容概括为:() A、曲直(正确答案) B、炎上 C、从革 D、润下 7. 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肝之“母〞是:() A、心 B、肺 C、脾 D、肾(正确答案) 8. 脏与腑的最根本区别是:() A、形态不同 B、是否空腔性脏器 C、贮藏化生精气和传化水谷(正确答案) D、是否直接与水谷接触 9. 以下属于心的生理功能是:() A、调节情志 B、主神志(正确答案) C、主藏血

D、主统血 10. 华盖之脏是指:() A、心 B、肺(正确答案) C、脾 D、肝 11. 在肝主疏泄的功能中,最根本的是:() A、调畅情志 B、调节血量 C、调畅气机(正确答案) D、促进脾胃运化 12. 称“将军之官〞的是:() A、心 B、肺 C、脾 D、肝(正确答案) 13. 称肺为“娇脏〞主要依据是:() A、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正确答案) B、肺主一身之气,容易耗伤 C、肺阴易被燥邪所伤 D、痰液常阻肺,使肺失宣降 14. 奇恒之府是指:()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与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 一、选择题 1. 《黄帝内经》一书的间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判断题] 对√ 错 2. 《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伤寒论》。[判断题] 对 错√ 3. 刘完素倡“相火论”,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之为“寒凉派”。[判断题] 对 错√ 4. 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温疫传染的途径是从口鼻而入。[判断题] 对√ 错 5. 中医学的基本持点是唯物观和辩证观。[判断题] 对 错√ 6. 温病学理论渊源于《温疫论》。[判断题] 对 错√

7. 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着眼于辨证而不辨病。[判断题] 对 错√ 8. 春夏人体气血易趋于表,脉象多沉小。[判断题] 对 错√ 9. 秋冬人体气血易趋于里,脉象多浮大。[判断题] 对 错√ 10.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一门科学。[判断题] 对√ 错 11.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水地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判断题] 对 错√ 12. 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气构成的。[判断题] 对√ 错 13. 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是指后天水谷之精。[判断题] 对 错√ 14. 精气神学说中的“气”,是指自然界清气。[判断题]

错√ 15. 气的运动是气化的前提。[判断题] 对√ 错 16. 阴阳的互相转化和无限可分就是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判断题] 对√ 错 17. 体内阴阳的消长变化,即是阴阳运动由量变到质变的过。[判断题] 对 错√ 18. 阴阳之间的转化属于阴阳运动的异常变化。[判断题] 对 错√ 19. 阴阳相互制约的过程,即阴阳相互消长的过程。[判断题] 对 错√ 20. 阴阳互根互用,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判断题] 对√ 错 21. 阴阳的消长是相对的,阴阳的平衡是绝对的。[判断题] 对√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附答案) https://www.sodocs.net/doc/ef19024698.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