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综合卷含答案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综合卷含答案

生物与环境补充练习

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准确反映它们的种群密度

B.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需注意标记物对跳蝻生活的影响

C.池塘中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

D.某草本植物在野外分布较少,调查时可以适当减小样方的面积

2.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3.某小组将100mL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一定营养条件下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用台盼蓝染色后,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并得出增长速率曲线,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种群数量在B点达到最大,C点后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增加

C.若某成员测出的活菌数比真实数据少,则原因一定是取样时未振荡

D.用台盼蓝染色的依据是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4.近年来,我国西北某地频发蝗虫灾害,某农科院开展“降水量与蝗灾发生关系”的研究,下列设计与研究目标有直接关系的是()

①研究降水量与蝗虫产卵量的关系

②研究降水量与蝗虫卵孵化率的关系

③研究降水量与空气湿度增加的关系

④研究蝗虫性别比例与蝗虫产卵量的关系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5.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会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B.若甲是动物,乙一定是植物

C.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D.该地区的环境变化诱导甲、乙不断向适应环境的方向变异并进化

6.科研人员根据线虫的生活习性和取食特点,将梨园土壤线虫划分为4个营养类群,再根据调查得到的线虫种类,计算得到各营养类群的相对丰度如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注:常规区(频繁化学防治)、实验1区(农药减施防治)、实验2区(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农药减施防治)

A.梨园中的细菌、真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B.线虫的各种营养类群在不同土层中相对丰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在0~20cm土层,不同防治方法对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影响的差异不明显

D.在20~40cm土层,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农药减施防治线虫的效果最佳

7.下列关于不同群落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荒漠中的动植物通常具有耐旱的特性

B.草原上常见的动物有两栖类和水生动物

C.森林中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D.湿地生物群落中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8.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

B.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C.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

D.高山冻原群落不具有季节性

9.下列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不单是捕食关系

B.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C.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相同

D.如果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取代

10.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水稻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

D.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11.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其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余下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表为4个生态系统的研究实例。

类别玉米地荒地湖泊I 湖泊II

太阳能利用率(初级生产量/入射太阳

1.6% 1.2% 0.4% 0.1%

能)

呼吸消耗率(呼吸消耗/初级生产量)23.4% 15.1% 22.3% 21.0%

净初级生产效率(净初级生产量/初级

76.6% 84.9% 77.7% 79.0%

生产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与玉米地相比,荒地的太阳能利用率低,净初级生产效率也低

B.若入射太阳能相同,上述4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

C.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

D.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损失了部分能量有关

1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13.生态农业运用了生态学原理,使得废物资源化,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桑基鱼塘”生态农业中,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桑、蚕、鱼三者间的能量进行了循环

B.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高于自然生态系统

C.实行该生产方式,流向人类的能量增多了

D.材料中“形成良性循环”是指桑、蚕、鱼三者间完成了物质循环

14.烟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通常群集于番茄幼嫩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引起作物减产。番茄遭到烟粉虱取食时会产生具苦味的茉莉酸,从而使烟粉虱厌食,达到抗虫目的。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烟粉虱和番茄之间存在寄生、竞争关系

B.喷施茉莉酸不会影响烟粉虱的环境容纳量

C.表明番茄可传递信息,调节其与同一环境中其他物种间的关系

D.表明信息传递能在番茄种群的繁衍过程中发挥作用

15.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生物学原理。下列对古诗词的理解,错误的是()A.“草盛豆苗稀”体现了具有种间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的抑制作用

B.“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说明了环境因子可能影响了生物性状的表达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了草原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中的物质和能量可以被植物利用

16.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B.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C.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

D.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

17.下图为1961~2007年间世界人口数量与生态足迹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四十几年间全球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

B.生活方式变化是全球生态足迹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C.合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可提高全球生态承载力

D.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

18.南沙湿地景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几何中心,是广州市面积最大的湿地,候鸟的重要迁徙路线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南沙湿地景区某种候鸟的种群数量只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B.把部分沼泽地改造成水田种植水稻,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C.南沙湿地景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保护南沙湿地景区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

19.生态浮床是利用浮床的浮力承托水生植物,通常用于修复水体污染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浮床能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提高

B.浮床植物的根能直接吸收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

C.运用生物防治法处理浮床害虫,有利于环境保护

D.处理生活污水的生态浮床上生长的植物,收割后可用作饲料

20.生态环境破坏、过度捕捞等导致长江中下游生态退化,渔业资源锐减,长江江豚、中华鲟等长江特有珍稀动物濒临灭绝。为了挽救长江生态环境,国家制定了“长江10年禁渔”等保护政策,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的关键在于长期禁渔

B.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

C.保护长江应在优先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D.挽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长期有效的措施是建立人工养殖场,进行易地保护和保种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形。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5)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采取控制网眼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结构会变成_____,其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

22.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面积最大和空间尺度最长的一种交错带。近几十年来,该区域沙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我国生态问题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因此,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成为促进区域退化土地恢复和植被重建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生态措施之一研究人员以耕作的农田为对照,以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人工杨树林地和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为研究样地,调查了退耕还林与还草不同类型样地的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样地类型总个体数

量(只)

优势类群(科)

常见类群

数量(科)

总类群数

量(科)

农田45 蜉金龟科、蚁科、步甲科

和蠼螋科共4科

6 10

柠条林地38 蚁科9 10 杨树林地51 蚁科 6 7

自然恢复

草地47

平腹蛛科、鳃金龟科、蝼

蛄科和拟步甲科共4科

11 15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样地中,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2)农田优势类群为4科,多于退耕还林样地,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与农田中

___________较高有关(答出2点即可)。

(3)该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草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恢复效应比退耕还林措施___________(填“好”或“差”)。

(4)杨树及甲、乙两种草本药用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和甲相比,乙更适合在杨树林下种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图甲表示棉花田内存在的部分食物链,麻雀以棉籽(位于棉铃中)和棉铃虫为食,棉铃虫主要取食棉花的叶片和棉铃。研究人员为防治棉田主要害虫棉铃虫,在面积为一公顷的棉田内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定期调查棉田中棉铃虫的种群密度,如图乙所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若想调查棉铃虫的种群密度,则最好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如果当前棉铃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一定时间内棉铃虫的数量却没有持续上升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而言,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至20%,但研究发现,在棉花与棉铃虫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足10%,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甲可知,棉铃虫与麻雀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由此推测,在棉田中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模拟树桩的目的是__________。由图乙可知,树桩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时防治害虫的效果较好。及时消灭农田中的害虫,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其意义是__________。

24.下图为某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年变化量,单位为109tC/a,未加括号的数字表示库存量,单位为109tC。在不考虑砍伐、火灾、病虫害等情况下,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可以近似看作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净碳交换量(碳收入和碳支出的差值),NEP是衡量陆地生态系统碳源分布的重要指标。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植物一年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____________tC/a。如果考虑人类生产活动影响等因素,则该生态系统的NEP是___________(填“正值”或“负值”)。土壤中某种昆虫能从植物的新鲜叶片和掉落物中获取能量,这说明它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确定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北京冬奥会打造了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奥运会。

①冬奥核心区绿化造林成活率达99%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冬奥核心区造林的树种多以本地树种为主,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实现森林树种的多样化。核心区多选择本地物种的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__,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涉及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原理,冬奥核心区的绿化造林既能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也能供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__________价值。

②北京冬奥会严格做好垃圾分类和处理,专用餐具加入微生物后直接变成水和气体,说明参与此过程的微生物同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_______。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离子等物质进入土壤后会被植物吸收,沿_______________逐级积累,最后可能进入人体;抗生素类的药物进入土壤后会杀死土壤中的部分细菌,破坏土壤生态平衡。废旧电池、过期药物应投入____________(颜色)垃圾回收箱中。(3)下列对“碳循环”“碳达峰”“碳中和”的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的循环过程

②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③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CO2相对“零排放”

④绿色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A错误;B.跳蝻活动能力较弱,应该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C.池塘中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C正确;D.某草本植物在野外分布较少,调查时可以适当增大样方的面积,D错误。故选C。

2.【答案】D

【解析】A.绵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B.绵羊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故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一直减小,B错误;C.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错误;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故选D。

3.【答案】A

【解析】图中纵坐标表示种群增长速率,在B点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在C点时,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值。C点以后由于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增加等原因,种群数量下降。

A.微生物的计数方法有活菌计数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A正确;B.由于曲线表示增长速率,因此种群数量在C点达到最大,C点后酵母菌数量降低,主要因为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增加,B错误;C.某成员测绘菌数量时,若取样时未振荡,则结果可能比真实数据偏大或偏小,C错误;D.台盼蓝染色的目的是区分死菌和活菌,其依据是死细胞膜无选择透过性,通透性增加,死细胞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D错误。故选A。

4.【答案】A

【解析】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蝗虫的种群数量;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较少,频发蝗虫灾害,开展“降水量与蝗灾发生关系”的研究中,与研究目标有直接关系的是研究降水量与蝗虫产卵量的关系和研究降水量与蝗虫卵孵化率的关系。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答案】A

【解析】A.由于甲以乙为食,甲会对乙进行选择,因此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B.甲以乙为食,所以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B错误;C.甲以乙为食,一般来说两者协同进化,因此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甲的进化,C错误;D.环境不能改变变异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能起选择作用,D错误。故选A。

6.【答案】D

【解析】A.梨园中的细菌、真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包含了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因此可构成生物群落,A正确;B.线虫的各种营养类群在不同土层中相对丰度不同,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垂直结构能使土壤中的生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B正确;C.在0~20cm土层,各个区域中同种类线虫的丰度差距并不明显,据此可说明不同防治方法对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影响的差异不明显,C正确;D.在20~40cm土层,比较食细菌线虫和食真菌线虫在实验1区和2区的相对丰度,说明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农药减施防治线虫的效果不是最佳,D错误。故选D。

7.【答案】B

【解析】A.荒漠中水分极少,其中的生物在长期自然选择中进化出各种耐旱的特性,这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A正确;B.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由于草原上的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偶有少量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两栖类和水生动物非常少见,B错误;C.森林乔木茂盛,藤本植物多,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特别多,C正确;D.湿地生物群落中有水生生物,也有鸟类等陆生生物,D正确。故选B。

8.【答案】A

【解析】A.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都是乔木,它们的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无机盐等,两者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A正确;B.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C.生态位不仅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不能仅根据生活区域就判断小杜鹃的生态位,C错误;D.高山冻原群落虽然四季变化不明显,但仍具有时间结构,群落会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呈现不同的外貌,具有季节性,D错误。故选A。

9.【答案】C

【解析】A.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不单是捕食关系,也可以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B.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根据食物的来源不同,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B正确;C.在食物链中,

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消费者则通过捕食获取能量,C错误;D.食物网是由多条交错复杂的食物链构成的,一种生物可能有多种食物,也可能被多种生物捕食,如果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由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来取代,D正确。故选C。

10.【答案】B

【解析】A.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B.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有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光,是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C.捕食关系是指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硬壳蟹(非蜕壳)和软壳蟹(蜕壳)属于同一物种,两者之间的摄食关系不属于捕食,C错误;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故选B。

11.【答案】A

【解析】A.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高于荒地,而玉米地的净初级生产效率却低于荒地,A错误;B.若入射太阳能相同,上述4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因为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最高,B正确;C.由实验数据可知,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C正确;D.两个湖泊中有很多的水生植物,而这些植物接受的太阳能需要穿过水层,据此可推知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损失了部分能量有关,D正确。故选A。

12.【答案】A

【解析】A.消费者能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碳转化为含碳有机物,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径,因此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C.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是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重要过程,C正确;D.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正确。故选A。

13.【答案】C

【解析】A.能量不能循环,A错误;B.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高于自然生态系统,B错误;C.生态农业运用了生态学原理,使得废物资源化,实行该生产方式,流向人类的能量增多了,C正确;D.材料中“形成良性循环”不仅是指桑、蚕、鱼三者间完成了物质循

环,还包括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资源化等,D错误。故选C。

14.【答案】C

【解析】A.烟粉虱通常群集于番茄幼嫩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因此烟粉虱和番茄之间存在寄生关系,A错误;B.喷施茉莉酸使烟粉虱厌食,因此会影响烟粉虱的环境容纳量,B错误;C.番茄遭到烟粉虱取食时会产生具苦味的茉莉酸,从而使烟粉虱厌食,说明番茄可传递化学信息,调节其与同一环境中其他物种间的关系,C正确;D.题干中未提到种群的繁衍,信息传递影响的是番茄的生存,D错误。故选C。

15.【答案】D

【解析】A.“草盛豆苗稀”所描述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两者相互抑制,A正确;B.花青素苷是液泡色素的一种,颜色变化受pH影响,“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说明了低温下液泡中的花青素在酸性条件下呈红色,B正确;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的是受到破坏后恢复原状,因此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正确;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功能,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故选D。

16.【答案】C

【解析】A.多年生草本因为在争夺阳光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因此多年生草本替代了一年生草本,A正确;B.灌木植物比草本植物更加高大,拥有更为复杂的垂直结构,B正确;C.多年生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灌木,生物种类和空间结构更为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D.该沙地演替最后主要为多年生灌木,因为根系发达,有很好的抗风能力和吸水能力,更加适合在沙地生存,D正确。故选C。

17.【答案】B

【解析】A.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据图可知,四十几年间全球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A正确;B.据图可知,人口数量快速增加是全球生态足迹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B错误;C.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合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可提高全球生态承载力,C正确;D.生态足迹指支持每个人生命所需的生产土地与水源面积,生态足迹和生活方式相关,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D正确。故选B。

18.【答案】D

【解析】A.南沙湿地景区某种候鸟的种群数量主要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A错误;B.把部分沼泽地改造成水田种植水稻,物种数目下降,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B 错误;C.南沙湿地景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D.保护南沙湿地景区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D正确。故选D。19.【答案】B

【解析】A.生态浮床用于修复水体污染的生态系统,水体污染被修复了,物种多样性将提高,A正确;B.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浮床植物的根吸收水中无机物,B 错误;C.生物防治是根据种群间关系引入害虫的天敌或者害虫的竞争者,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保护环境,C正确;D.生活污水为生态浮床上的植物提供无机盐,生态浮床上的植物收割后可用作饲料,从而充分利用资源,D正确。故选B。

20.【答案】B

【解析】A.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的关键在于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A错误;B.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B正确;C.保护长江应在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地方经济发展,C错误;D.挽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长期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D错误。故选B。

21.【答案】(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增长型越来越大

【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制、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不受限制,呈指数增长,曲线呈“J”型增长。

(2)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山鼠的天敌以山鼠为食物,所以二者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5)当地政府采取控制网眼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该渔场幼年个体在种群中所占

比例变大,大于老年个体所占比例,故年龄结构会变成增长型,能预测其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大。

22.【答案】(1)自然恢复草地自然恢复草地植物的种类多,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2)水、无机盐(矿质营养)

(3)好

(4)杨树林下光照强度小,而乙比甲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低,弱光下乙净光合速率高【解析】据表分析可知,以耕作的农田为对照,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和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的节肢动物总类群较大,说明恢复效果较好,退耕后人工杨树林地节肢动物总类群较小,恢复效果较差。据图分析可知,乙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较低,适合在光照较弱的条件下生长,属于阴生植物。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据表可知,自然恢复草地的总类群数是15,因此物种丰富度最高,草地自然恢复草地植物的种类多,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因此自然恢复草地节肢动物更多。

(2)农田与其他退耕还林样地相比,人们会在农田中灌溉和施肥,从而使农作物产量提高,因此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农田优势类群更多的原因是水和无机盐。

(3)据表分析可知,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人工杨树林地的节肢动物总类群分别为10和7,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的节肢动物总类群为15,由此可知退耕还草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恢复效应比退耕还林措施好。

(4)据图可知,乙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比甲植物,杨树林下光照强度小,而乙比甲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低,且弱光下乙净光合速率高,因此和甲相比,乙更适合在杨树林下种植。

23.【答案】(1)样方法棉铃虫为棉田害虫,人类的活动会影响棉铃虫的数量

(2)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例,棉花和棉铃虫只是两个营养级中的其中一种生物,因此两者之间的传递效率可能低于10%

(3)捕食和种间竞争可以为麻雀等鸟类提供栖息场所200米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解析】(1)棉铃虫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若想调查棉铃虫的种群密度,则最好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如果当前棉铃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理论上,棉铃虫的数量会持续上升,但

由于棉铃虫为棉田害虫,人类的活动会影响棉铃虫的数量,故一定时间内棉铃虫的数量没有持续上升。

(2)一般而言,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至20%,由于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例,棉花和棉铃虫只是两个营养级中的其中一种生物,因此棉花与棉铃虫之间的传递效率可能低于10%。

(3)由图甲可知,麻雀能捕食棉铃虫,且棉铃虫与麻雀都能吃棉花,故棉铃虫与麻雀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在棉田中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模拟树桩的目的是可以为麻雀等鸟类提供栖息场所。从图中可以看出树桩之间的距离为200米,棉铃虫的种群密度更低,因此树桩之间的距离为200米时,防治害虫的效果较好。及时消灭农田中的害虫(能调整种间关系),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其意义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24.【答案】(1)2.41×109负值消费者、分解者

(2)本地物种有较高生态适应性;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证本地生态系统安全性协调

直接、间接异养型食物链(网)红色

(3)②③④

【解析】(1)植物一年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4.26-1.85)

×109tC/a=2.41×109tC/a。如果考虑人类生产活动影响等因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大气的C,除了自身呼吸作用和掉落物的途径离开植物群落,还有生物质燃烧、木材生产、粮食、化石燃烧等途径,因此生态系统的NEP=4.26-2.04-0.08-1.85-0.18-0.73=-0.62,是负值。某种昆虫能从植物的新鲜叶片中获得能量和掉落物中获取能量,这说明它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可能分别是消费者和分解者。

(2)如果选择外地物种,可能会导致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降低,因此选择本地物种可以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证本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同时本地物种具有较高的生态适应性,外来物种不一定能适应当地环境,成活率低。协调原理是指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因此“宜乔则乔,宜灌则灌”涉及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②微生物能分解有机物,把有机物直接变成水和气体,属于分解者,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根据生物富集可知,重金属离子等有毒物质进入土壤后会被植物吸收,沿食物链(网)逐级积累。废旧电池、过期药物属于有害垃圾,应投入红色垃圾箱中。

(3)①碳循环是指C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的循环过程,①错误;

②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位,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

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②正确;

③“碳中和”是指通过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以及植树造林等形式,抵消人类生产生活行为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的过程,③正确;

④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元素固定到生物群落中,同时也可通过呼吸作用将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空气中去,④正确。故选②③④。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综合卷含答案

生物与环境补充练习 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准确反映它们的种群密度 B.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需注意标记物对跳蝻生活的影响 C.池塘中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 D.某草本植物在野外分布较少,调查时可以适当减小样方的面积 2.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3.某小组将100mL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一定营养条件下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用台盼蓝染色后,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并得出增长速率曲线,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种群数量在B点达到最大,C点后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增加 C.若某成员测出的活菌数比真实数据少,则原因一定是取样时未振荡 D.用台盼蓝染色的依据是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4.近年来,我国西北某地频发蝗虫灾害,某农科院开展“降水量与蝗灾发生关系”的研究,下列设计与研究目标有直接关系的是() ①研究降水量与蝗虫产卵量的关系 ②研究降水量与蝗虫卵孵化率的关系 ③研究降水量与空气湿度增加的关系 ④研究蝗虫性别比例与蝗虫产卵量的关系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5.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会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B.若甲是动物,乙一定是植物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课后“练习与应用”汇总(附答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课后“练 习与应用”汇总(附答案)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辨析 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 一块草地中所有蒲公英的数量就是这个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 (2)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3)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多。(×) 2.下列关于样方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D) A.样方要有代表性 B.样方数量不宜过少 C.可以任意设置样方 D.样方面积大小应适当 3.2003年,我国颁布法律,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请简要说明这一规定的意义。 答案提示:在自然情况下,新生儿的男女性别比例大致为1 : 1。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有利于维系性别比例均衡,进而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拓展应用 1.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请估算这个池塘中共有鲫鱼多少条。 答案提示:约386条。 2.假如要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和蚯蚓的种群密度,你将分别采用什么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因为这种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采用样方法调查正适合。 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因为这种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 3.下图A、B分别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图,纵轴示年龄,横轴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综合检测)(附答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选择性必修2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某人在自家庭院里建了一个小型生态农业园,其物质和能量流动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系统中,人的因素非常关键,其中生产者是葡萄 B.该系统体现了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和高效转化 C.该系统中蚯蚓和蘑菇为分解者 D.猪在该系统中为三级消费者 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 B.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自然保护区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D.禁止开发和利用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好的保护 3.下列有关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合理规划载牧量,可使能量持续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B.生态农业系统中,将秸秆作为饲料饲喂牲畜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C.大量引入外来物种,能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合理地引入天敌治理害虫,能避免因化学农药的大量施用而带来的二次污染 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Ⅰ~Ⅳ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⑧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的碳循环路径是完整的

B.图中①过程只能代表光合作用过程 C.图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有②③④⑤⑥过程 D.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5.下列有关生态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为保护草场,减少沙漠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6.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该地区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 了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估算某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 t=N0λt,其中λ为1.015 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空间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7.调查一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 A.样方法 B.标记重捕法 C.逐个计数法 D.目测估计法 8.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的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假设为0.2)保 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的数量为() A.1.2N0 B.1.44N0 C.2.2N0 D.3.6N0 9.下列有关生物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是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一般可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 D.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10.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森林中乔木和灌木的种群密度时,乔木的样方面积一般大于灌木的 B.调查酵母菌的种群密度时,应在静置的培养液上、中或下部随机取样 C.标记重捕法必须保证所标记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 D.进行湖泊中某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时,样方应设置在近岸浅水、该植物集中分布的区域 11.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综合复习练习卷含答案

选择性必修二综合练习卷 1.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形成竞争关系 ②年龄组成能够对种群密度变化进行预测 ③种群“S”型曲线中,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④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特征 ⑤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的分层现象提供了资源基础 ⑥校园内蒲公英的随机分布,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⑦松花江近岸区和江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2. 棉蚜体型微小,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对某棉蚜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见表。以下说法与调查结果不相符的是() 调查日期 6.10 6.11 6.15 6.20 6.25 6.30 7.5 7.10 7.15 (月、日) 棉蚜数量 0.42 4.79 41.58 261.73 1181.94 1978.96 2175.63 2171.46 2173.23 (只/株) A. 棉蚜与棉花的其他天敌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关系 B. 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产生抗药性变异 C. 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 D. 调查期间棉蚜种辟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 3. 下图是某种群的λ(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面有关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第3年之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B. 第6年,该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C. 若该种群是酵母菌,则可以用血细胞计数板精确统计出活菌数 D. 若该种群为某经济动物,第9年种群数量开始稳定 4. 下列关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的叙述,不正 确的是() A. 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地面得到的阳光越多 B.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C. 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综合练习复习卷含答案

选择性必修二综合练习复习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江西南昌高三期中)澳大利亚原本没有野兔,19世纪中叶,有24只来自欧洲的野兔被带到了澳大利亚,100多年后,这里的野兔超过了6亿只。野兔大肆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政府曾尝试用毒杀等多种防治手段控制野兔数量,但均未成功。科学家引入了一种对野兔致命的病毒,才控制了野兔数量。后来人们又发现,死于该病毒的野兔越来越少;引入初期,该病毒的毒性很强,后来毒性就逐渐减弱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野兔引入初期种群增长类似于“J”形曲线 B.病毒起选择作用,可以使野兔抗病毒基因频率提高 C.病毒可能与野兔协同进化,最终表现为病毒的毒性逐渐减弱 D.病毒与野兔之间达到平衡后就形成了新物种 答案 D 解析新物种的形成是以生殖隔离为标志的,D错误。 2.(2023·辽宁沈阳高三模拟)通过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的措施,能够很好地控制鼠害。下列措施对于降低居民区家鼠的环境容纳量,合理的是() A.放养鼠的天敌蛇 B.硬化地面,减少鼠的穴居场所 C.采取机械捕杀、药物药杀等措施 D.引进另一种啮齿类的竞争者 答案 B 解析居民区不能通过放养鼠的天敌蛇来降低居民区家鼠的环境容纳量,因为蛇对人也会造成伤害,A错误;居民区可通过硬化地面,减少鼠的穴居场所,来增加环境阻力,从而降低居民区家鼠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居民区可通过采取机械捕杀降低居民区家鼠的环境容纳量,但不能通过药物药杀降低居民区家鼠的环境容纳量,因为药物药杀对其他生物也有伤害,C错误;居民区不能通过引进另一种啮齿类的竞争者来降低居民区家鼠的环境容纳量,因为啮齿类的竞争者也可能对居民区造成危害,D错误。 3.蓝细菌中的铜绿微囊藻过量繁殖可引起水华。某研究组为探究不同剂量的微生物修复剂对水体中铜绿微囊藻数量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综合测试)(附答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选择性必修2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综合测试)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草原上的老猎人说:“我也打狼,可不能多打,要是把狼打绝了,草原就活不成,草原死了,人畜还能活吗?”这蕴含了食物链关系及生态平衡的规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羊、草的数量变化体现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负反馈调节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 C.捕食者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消极意义 D.调查草原上黄羊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标记重捕法 2.某地山坡上生长着一种灌木,这种灌木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经雨淋进入土壤中,能抑制其他植物种子的萌发和草本植物的生长。当火灾烧尽了此类灌木,其他草本植物便趁机生长繁盛,直到此种灌木再次出现时,这种化学抑制作用又再次出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种灌木释放的化学物质调节的是种内关系 B.该种灌木释放出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C.该种灌木与它抑制的植物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D.火灾过后的山坡发生了次生演替 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在自然状态下都会变成茂密的森林 D.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细菌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物质循环的特点 B.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非生物环境中的CO2可以在某生物群落中循环利用 5.下图是某地的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示意图。请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不考虑人工投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全部桑树有机物中所有的能量 B.蚕沙(蚕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期末检测卷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 期末检测卷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_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C.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用于标记的颜色最好鲜艳,容易找到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B 【解析】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 正确;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用于标记的颜色不能过于醒目,C错误;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 2.下图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死亡率,乙为出生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都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总是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答案】B 【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包括三种类型,每种类型中都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乙为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综合测试卷)(附答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选择性必修2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综合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某地通过施用性引诱剂干扰蝗虫的正常交尾,导致其种群密度下降,原因是() A.出生率下降 B.死亡率上升 C.迁入率下降 D.迁出率上升 2.右图为在自然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K值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B.在达到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多 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才能开始捕捞 3.下列操作中得到的数据一定比实际数值小的是() A.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时,选择患者家系进行调查 B.用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密集的地区取样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时,因标记物醒目被捕获量增加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算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四条边上的菌体 4.右图为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符合“N t=N0λt”的种群,当λ≥1时都呈“J”形增长 B.自然界中某些种群的数量也可呈“J”形增长 C.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考虑,家鼠应控制在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5.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稍待片刻再观察,可使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便于观察计数 B.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用抽样检测法进行估算 C.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可将培养液适当稀释后再计数 D.实验中没有对酵母菌细胞进行染色,会导致活菌计数值小于活菌实际值

浙科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期末综合达标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浙科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 期末综合达标检测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图表示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表示增加,“-”表示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甲、乙、丙、丁都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处于K值时的种群,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大量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能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降低 2.利用鸭的杂食特性,鸭稻共作生态系统对防治水稻害虫有明显效果。科研人员对不同处理的稻田中水体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及部分动物数量比例进行了研究,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调查圆田螺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B.分析数据可知,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多足摇蚊地位下降,而尾腮蚓优势地位明显上升 C.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D.实验结束后若停止人工管理,两种稻田均将会经历次生演替 3.下图为某种群的平均出生率及平均死亡率与该种群所依赖的资源量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B.资源量长期小于R对该种群密度影响不大 C.资源量是调节该种群数量重要的外源性因素 D.随着资源量的增加,此种群的K值可以无限增大 4.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和竞争不利于群落内生物种类的稳定 B.群落中植物的种类越多,一般动物的种类也越多 C.没有人为干扰,弃耕农田总能演替成为森林 D.土壤中的小动物分布无垂直结构 5.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3处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了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纯茶园里只有1个物种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物种丰富度在6月份时最大 D.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里的物种数目 6.某莲藕池塘中存在着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存在三条食物链,每条食物链都含有三个营养级 B.图中所有的生物可以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该池塘实施莲藕和鱼共同种养模式后,鱼粪便中的元素可以流入莲藕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专项练习题 1.我国科研人员鉴定出飞蝗群聚的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它能诱导封闭环境中的蝗虫从低 密度的散居型转变为高密度的群居型,因而推测出蝗灾形成的可能原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保护好蝗虫的天敌可有效防治蝗灾,这属于物理方法防治虫灾 B. 蝗虫的散居型转变为群居型,可以改变该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 C. 常用样方法调查蝗虫跳蝻的密度 D. 利用4VA诱杀蝗虫可改变蝗虫的性别比例 2.甲、乙两种群的种群数量增长模式如图所示,N表示种群数量,dN/dt表示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 增长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种群数量分别以“J”形和“S”形增长 B. 甲种群雌雄数量相当,乙种群雌雄比例失衡 C. 甲种群数量的增长使乙种群的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D. 甲、乙种群在生态系统中不可能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3.沙漠蝗虫常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荒漠地区,飞行能力强大,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聚集成庞 大的群体。为治理蝗灾,科学家研究了沙漠蝗虫的产卵量与环境相对湿度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蝗虫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特点 B. 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产卵数量的变化体现了沙漠蝗虫种群特征中的年龄结构

C. 沙漠蝗虫数量较多聚集时,检测发现蝗虫体内大量产生化学物质5-羟色胺并释放到环境中,体现了内分泌调节 D. 当湿度高时,沙漠蝗虫的产卵量反而减少,可能是蝗虫天敌数量增多,通过捕食可抑制沙漠蝗虫的种群数量 4.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譬如共同生活在某岛屿上的两种安乐蜥,通过摄取不同食物的方式实现了同域共存。下列不属于同域共存的是() A. 高海拔地区田鼠和鼢鼠在不同时间出来觅食 B. 在同一水域中的鲢鱼和鳙鱼生活在不同的水层 C. 草原上的兔子总是选择在狐狸出现少的区域活动 D. 生活在同一林地的两种山雀,选择密集程度及高度不同的乔木筑巢抚育后代 5.如图1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了生物群落;图2为相关食物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中缺少两个箭头,分别是“无机环境→丁”以及“甲→丙” B. 图1中的丁、丙分别和图2中的A、E相对应 C. 图1中的甲对应图2中的D、C、B、E D. Pb、Hg等有害物质因生物富集在乙和E中积累相对较多,生物富集只能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发生 6.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是由五个互不连通的自然保护区组成的。2021年该地区15头野生亚洲象“离家出走”事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追踪迁徙中的象群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 B. 栖息地碎片化会形成许多小种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 气温、干旱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亚洲象的种群密度无关 D. 大象利用耳朵收集次声波来辨别方向,大象迁徙时“迷路”可能与信息传递失调有关

浙科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三章《生态系统》达标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浙科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三章《生态系统》达标测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非生物环境影响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网中的生物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B.消费者的代谢产物不能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C.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D.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并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阳光来自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无论在哪种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 C.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消费者 D.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是指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如鼠、兔等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B.可将动、植物的残体、粪便和各种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C.动物不是分解者 D.在分解动、植物的残体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5.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弱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 A.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 B.生态系统的气候环境 C.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D.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 6.右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 B.生物体内DDT浓度可沿食物链不断增加 C.图示箭头也可表示能量在几种生物间的流动方向 D.当麻雀数量减少时,蛇捕食青蛙的量增加,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7.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般都会分为两部分流向分解者 B.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都不能被其他生物所同化 C.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应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D.每种肉食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都来自不同的营养级 8.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的个体数量比例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的能量大小关系的是(选项方框面积表示能量的大小)( ) 个体数量比例关系 9.下图为某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为相应营养级同化的能量,e、f、g、h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综合检测卷)(附答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选择性必修2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综合检测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三刺鱼通常以浮游动物水蚤为食。下图表示研究人员在有水蚤的人工水域,利用翠鸟模型和饥饿的三刺鱼进行实验的结果。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自变量只有水蚤密度 B.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捕食水蚤的策略 C.有翠鸟的情况下,三刺鱼在水蚤密度大的水域进攻次数增加 D.实验中“水蚤→三刺鱼→翠鸟”构成一条食物链 2.根据某地农业主管部门提供的当地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研究人员绘制出λ(λ=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值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前15年期间,第10年田鼠种群数量最多 B.如果第25年诱杀雄性田鼠,会使田鼠种群数量减少 C.第5~10年田鼠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食物不足 D.引入天敌是根据捕食关系而采取的一种生物防治措施 3.下图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 B.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 C.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双向传递 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B.土壤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C.肉食性动物都是次级消费者 D.食物网中某种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代替 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B.生物多样性丧失已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C.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D.迁入濒危动物繁育中心是保护东北虎的最有效措施 6.下图为自然界中某动物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2 000只 B.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t1时以该种群为食的天敌数量最多 D.t1~t2种群数量变化与食物等因素有关 7.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有()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有() 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②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试管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③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试管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④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⑥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可依据“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 ⑦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⑥ D.②③⑤⑥ 8.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若C点时增加食物、减少天敌,C点可能继续上升 D.CD段,东亚飞蝗的出生率远小于死亡率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期末综合测评(教师版)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期末综合测评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第一句中“草盛豆苗稀”隐含的生物间的关系及第三句中“道狭草木长”反映出的生物学知识分别是() A.种间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无影响 B.种间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C.种间捕食、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会发生变化 D.种间捕食、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未发生变化 1答案B 解析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种间竞争。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C、D错误,B正确。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大气中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2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A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B正确;森林生态系统较草原生态系统组分更多,食物网更复杂,因此其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正确。

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 C.原始合作的两种生物,双方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D.年龄结构是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 3答案B 解析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因此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外来物种入侵往往会导致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因此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B错误;稳定型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是处于动态平衡的或者说在近期内相对稳定,如果环境突然发生改变,那么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D正确。 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调查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调查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调查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 C.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采用抽样检测法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 4答案D 解析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 5.研究人员根据某地主管部门提供的当地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绘制出的λ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开始的15年间,田鼠数量最多的是第9、10年 B.5~10年间田鼠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食物不足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2022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复习题 1种群及其动态............................................................................................................ - 1 - 2群落及其演替............................................................................................................ - 8 - 3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 - 14 -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22 - 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 30 - 6人与环境 ................................................................................................................. - 36 - 1种群及其动态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形成的集合 B.一个呈“S”形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 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 B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A 项错误;一个呈“S”形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B项正确;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阶段,C项错误;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该种群的最大数量,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D项错误。 2.去除取样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种群中,进行随机捕获并去除,随着捕捉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此每次捕获的数量逐次减少。以捕获累积量为横坐标,单位捕获量为纵坐标,其关系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可作为该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全册各章课时练习题 含解析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 - 1 - 1.种群的数量特征........................................................................................................... - 1 - 2.种群数量的变化........................................................................................................... - 9 -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 18 - 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 - 28 - 1.群落的结构 ................................................................................................................ - 28 - 2.群落的主要类型......................................................................................................... - 37 - 3.群落的演替 ................................................................................................................ - 43 - 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52 - 1.生态系统的结构......................................................................................................... - 52 -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61 -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69 -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78 -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86 - 第四章人与环境.................................................................................................................. - 93 - 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93 - 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 101 - 3.生态工程 .................................................................................................................. - 107 -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 1.种群的数量特征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用逐个计数的方法调查濒危植物的种群密度 B.降低种群中雄性个体的数量不会影响种群密度 C.幼年个体数量占优势的种群,其数量一定会上升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有温度、光、食物和天敌等 2.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调查森林中乔木和灌木的种群密度时,乔木的样方面积一般大于灌木 B.调查酵母菌的种群密度时,应在静置的培养液上、中或下部随机取样 C.标记重捕法必须保证所标记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