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瘤胃微生物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_郭同军

瘤胃微生物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_郭同军

瘤胃微生物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_郭同军
瘤胃微生物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_郭同军

瘤胃微生物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郭同军1,2,王加启1,王建平1,霍小凯1,2,卜登攀1,魏宏阳1,周凌云1,刘开朗1

(1.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北京畜牧研究所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2新疆农业大学,乌鲁木齐 830052)

摘要:当前人们对瘤胃中微生物的认识只有10%~20%,不断改进研究技术和手段,才能大大推动瘤胃微生态领域的研究。作者阐述了瘤胃微生物传统定量方法(滚管计数法和最大或然数法)和分子生物学定量方法,如探针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D GGE、定量PCR和流式细胞计量术(flow cytometry)等的应用状况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关键词:瘤胃微生物;滚管计数法;最大或然数法;Real2Time PCR;流式细胞计量术

中图分类号:Q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7236(2009)0420019206

反刍动物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获得了独特的瘤胃发酵系统。瘤胃内有大量的微生物,目前为止,所知细菌达200种以上,活菌数为1011个/mL,原虫超过25个属,其数量为104~106个/mL,真菌含有5个属(Miron等,2001)。由众多的细菌、真菌和原虫组成的微生态系统中,不仅每种微生物与底物的作用机理不同,各种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更是复杂(冯仰廉,2004)。传统定量方法如滚管法(Hun2 gate,1969)和最大似然法(Dehority等,1989)只能培养瘤胃微生物中的一小部分,这使得瘤胃微生物的多样性被严重低估(Amann等,1995)。20世纪80年代,基于16S/18S rRNA/rDNA的分子生物学定量方法的兴起,可以提供微生物核酸分子方面的特征,评价不同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

收稿日期:2008211226

作者简介:郭同军(1981-),男,甘肃人,硕士生,研究方向:瘤胃微生物工程。

通信作者:王加启(1967-),男,安徽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反刍动物营养和牛奶质量改良研究。E2mail:

wang2jia2qi@https://www.sodocs.net/doc/1117984922.html,;010*********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奶业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4A14和2006BAD04A10)。系统发育关系(Tajima等,1999),而且还能对瘤胃微生物进行计数(Sdiva等,2004),由于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使得人们不断的发现许多新的瘤胃微生物品种(K oike等,2003;Shin等,2004)。认识瘤胃微生物的功能、活动规律和建立准确、快速、高效的瘤胃微生物定性及定量评价方法,是瘤胃微生态研究必然的趋势。作者主要就当前瘤胃微生物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阐述。

1 定量研究方法在瘤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及评价

1.1 传统定量方法 采用Hungate发展起来的厌氧培养技术,以及采用模拟瘤胃环境而设计的培养基,对瘤胃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培养、计数、形态鉴定、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别、分类等。瘤胃细菌与真菌的数量用显微镜直接计数,常采用滚管法计数,以及最大或然数计数法(mo st p robable number,MPN) (Dehority等,1989)。

1.1.1 稀释平板记数法 稀释平板记数法又称活菌记数法,是根据微生物在高度稀释条件下固体培养基上所形成的单个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繁殖而成这一特征设计的记数方法。瘤胃液中细菌或真菌的活菌记数常采用亨氏滚管计数法(roll2t ube tech2 nique)(Hungate,1969)。亨氏滚管计数法可以获

Abstract:The advances on nutrient requirements,feedstuff evaluation and formulation techniques of broiler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It showed that feeding phases decision is more scientific f rom three to four phases;nutrient requirement specifica2 tions is presenting diversified trend of development,which are referred to be combined with the broiler breeds,environment, production goal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s of the feedstuff itself etc;secondly,formulation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itself is rel2 ative invariable,but if the coefficients matrix of formulation model is integrated f rom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nutrients of used feedstuff,it will evidently enhance the true probability for goal nutrients to reach.The third,performance prediction a2 bout broiler is improved when diets are formulated on the basis of standardized ileal amino acid digestibility.The results and thought can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developing the new generation expert system of broiler feeding and nutrition.

K ey w ords:broiler;nutrient requirements;formulation technology;standardized ileal digestibility

得瘤胃微生物的特定生长因素、代谢产物等信息,其优缺点如表1所示。Hobson(1969)采用滚管法对纤维分解菌、蛋白分解菌和淀粉分解菌等计数。Leedle等(1982)利用滚管法对饲喂后的瘤胃总细菌计数,结果发现总细菌数减少,减少的原因可能与饲喂有关,有可能是氧气浓度升高而使细菌数目减少。杨舒黎(2007)采用滚管法研究了日粮中添加胡麻油和豆油对奶牛瘤胃纤维分解菌、蛋白分解菌、淀粉分解菌和总细菌数量变化。

1.1.2 最大或然数法 最大或然数(M PN)记数法又称稀释培养测数法,是利用待测微生物的特殊生理功能的选择性来摆脱其它微生物类群的干扰,并通过该生理功能的表现来判断该类群微生物的存在和丰度,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该法是将待测样品作一系列稀释,一直稀释到少量的稀释液接种到

新鲜培养基中没有或极少出现生长繁殖。根据没有生长的最低稀释度与出现生长的最高稀释度,采用“最大或然数”理论,可以计算出样品单位体积中细菌数的近似值。Dehority等(1989)首次将M PN用于瘤胃细菌记数,结果发现该法与滚管法的总细菌数无差异。Theodorou等(1990)报道了改良的M PN用于瘤胃厌氧真菌的记数,研究结果表明, M PN法记数结果与滚管法相似,但与游动孢子直接记数的结果有很大差异。

最大或然数对接种等试验技能要求较低,液体培养基制备和接种所需时间较短,可直观观察生长情况,最终p H也易于检测。此外,M PN法对液相和固相中的真菌均能可靠记数,对产生游动孢子少的厌氧真菌的记数更适用。M PN的缺点是不能对微生物进行分离研究。

表1 亨氏滚管法优缺点

优点缺点

易维持厌氧环境;

滚管重新利用;

不用打开盖子就能检测培养物;

感染机会减少;

滚管法中厌氧环境一旦建立就无需再通额外的除氧气体;

同一个管能被用来进行形态鉴定和分离纯培养;

不同的培养物能够在满足它们的任一需要的条件下不同的环境中生长。从滚管中挑选菌落非常需要技巧,当分离纯菌到一个新管中时要在环境中保留一段时间,这个操作需要反复的实践练习,以便使这个时间缩短至最短。操作麻烦,操作者需有熟练的技术;对在实验室难于培养的微生物,无法利用该法进行检测;不同微生物的最适培养基、培养条件不同而导致生长速度不同,使得记数结果与实际菌数差异较大

1.2 分子生物学定量方法 传统培养方法是早期研究瘤胃微生物的最重要手段。但由于瘤胃微生态的复杂性,微生物又都是厌氧或兼性厌氧的,计数过程中要求的条件高、难度大,再加上传统的记数方法工作量大、耗时长,对一些不可培养的微生物又无法记数等原因,瘤胃微生物的定量研究进展缓慢。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小核糖体RNA16S rRNA为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瘤胃微生物生态克服了基于培养方法带来的局限,加快了对瘤胃微生物群落的了解。

1.2.1 基于16S rRNA的核苷酸(基因)探针杂交技术定量瘤胃微生物 点杂交和狭线杂交技术是一种分子生物学的标准技术,最早出现于1979年,是将原始样品中的总RNA或几种核酸样品分别定量固定在固相支持物(尼龙膜或纤维素膜)上,然后用特异的探针与样品杂交,通过估计样品点信号强度,与已知浓度的标准品信号强度进行比较,确定待测样品中靶序列的量;也可通过通用探针和特异探针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对同一样品进行杂交后的相应信号强度比来计算特异探针所对应的靶RNA占通用探针所对应的靶RNA的百分含量。Olsen等(1986)首先提出杂交技术研究天然微生物的数量。Stahl等(1988)率先利用特异性16S rRNA序列的寡核苷酸探针研究了添加莫能菌素对瘤胃纤维分解菌的变化规律,开辟了瘤胃微生物分子定量研究的先河。Forster等(1997)运用组特异探针通过狭缝杂交技术定量了瘤胃溶纤维丁酸弧菌(B.f ibrisol2 vens)。Weimer等(1999)使用16S rRNA狭缝杂交技术研究了4种不同日粮(青贮苜蓿和青贮玉米、24%或32%的中性洗涤纤维)对瘤胃内3种主要纤维分解菌白色瘤胃球菌(R.albus)、黄色瘤胃球菌(R.f l avef aciens)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F.succi no2 genes)的影响。Michalet2Boreau等(2002)利用该技术研究了瘤胃和盲肠内纤维分解菌的差异。尽管分子杂交法开创了瘤胃微生物分子定量的先河,并一度广泛运用;但其结果重现性差,导致试验结果不可靠。

1.2.2 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定量瘤胃微生物 荧光原位杂交是采用特异的荧光标记探针在未破碎的细胞内与它的互补序列完整结合,通过荧光

信号检测核酸序列。与放射性探针相比,荧光原位杂交更安全。其探针很小,能穿透细胞膜特异地与细胞内rRNA杂交(Vaughan等,1999)。荧光原位杂交结合图形分析能很快地计数胃肠道微生物。采用不同发射波长的染料标记荧光探针从而可在同一杂交反应中检测多个目标序列(Moter等,2000)。在不改变细胞形态或细胞完整性的情况下,它能检测细胞内的核酸序列。McSweeney等(1993)设计和标记了16S rRNA荧光探针用于约氏联合菌降解含羞草素的研究。在混合培养中,斑点杂交和荧光标注探针与整个细胞杂交,检测和估算瘤胃内约氏联合菌7821株(B acteri um S y ner gistes j onesii782 1)。结果显示2个探针都对约氏联合菌(bacteri um S y ner gistes j onesii)有高度特异性。在纯培养和混合培养中,荧光染色探针能清楚地看到约氏联合菌的细胞,但不能检测天然样品,因此,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探针测定模拟瘤胃的恒化器中约氏联合菌的总数(McSweeney等,1993)。Yanagita等(2000)报道了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瘤胃内总产甲烷菌,结果发现甲烷微菌占54%。Mackie等(2003)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测定了不同反刍动物中颤螺菌(Oscillos pi ra s p p.)的含量。Takumi等(2007)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附着在食糜上的纤维细菌。

1.2.3 变性(或温度)梯度凝胶电泳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 uring gradient gel elect rop horesis, D GGE)或温度梯度凝胶电泳(temperat ure gradient gel electrop horesis,T GGE)能够将片段大小相同,但碱基顺序不同的DNA序列分开。D GGE技术主要原理在于长度相同的不同DNA序列由于碱基组成不同,在特定变性条件下变性,在变性梯度凝胶上的特定位置形成泳带。它通过在一端引物上附加富含GC的约40个碱基组成的一段序列(GC夹子),使双链DNA分子解开但不彻底解离,使泳带的形成位置更有特异性。而序列不同的DNA分子有着不同的解链行为,它们在凝胶的不同位置停止迁移,从而使长度相同而序列不同的DNA片段分离。根据电泳条带的多寡和条带的位置可以初步辨别出样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多少,粗略分析出瘤胃样品中微生物的多样性(Muyzer等,1998)。D GGE/T GGE 的应用可分开同样大小不同序列的片段,也使得优势种在混合的细菌群体中展示出来。通过测定某一特定条带着色的深浅程度可以计算出该条带所代表的特定生物在整个区系中所占的相对丰度。

D GGE或T GGE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群体特征的描述及微生物定量和多样性研究(Simp son等, 1999;姚文等,2004;Sylvester等,2005)。K ocher2 ginskaya等(2001)率先利用D GGE技术研究了去势公牛采食干草和玉米2种日粮条件下瘤胃细菌群体结构的情况。Regensbogenova(2004)研究了绵羊采食高蛋白质和低蛋白质日粮及在拴系饲养条件下纤毛虫的变化情况。由于此方法只能粗略定量,不能精确反映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所以在瘤胃微生物的定量研究中也不是理想之选。D GGE或T GGE技术可以和RA PD技术或16S/18S rDNA 分析技术相结合,提高标记的多态性(赵玉华, 2005)。

1.2.4 定量PCR 定量PCR技术是PCR技术应用的进一步延伸,是以参照物为标准,对PCR终产物进行分析或对PCR过程进行监测,从而达到评估样本中靶基因的拷贝数。定量PCR的可行性定量一般是在PCR扩增的指数期进行。竞争PCR定量和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2Time PCR)因其定量迅速、准确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它们在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中也显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

1.2.4.1 竞争PCR定量瘤胃微生物 基于16S rRNA/rDNA杂交的方法尽管给微生物的定量发展带来了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杂交技术相对不灵敏,只能检测超过104(K obayashi等,2000)或106 (Stahl等,1988)个/mL瘤胃液。因此当细菌数低于总菌的0.01%时,该方法无法检测。RNA杂交数据可看作是一种半定量方法。尽管如此,RNA定量方法极大推动了目标rDNA定量方法的发展。如竞争PCR,考虑用竞争模板作为内标,同样的反应条件,同一个试管,用同一对引物,同步扩增靶序列和内参照序列。靶基因的量可通过与产生相同产物的竞争物的量相比较而得到。许多研究者利用竞争PCR技术对瘤胃细菌进行了定量。Reilly等(1998)利用16S rRNA基因的竞争PCR研究了不同日粮条件下荷斯坦泌乳奶牛瘤胃中蛋白质降解梭菌的数量变化,结果发现该菌在瘤胃中受日粮的影响不大,其数量在2.01×106~3.12×107/mL之间变化。Reilly等(2002)使用竞争性PCR检测4种不同日粮对8头奶牛瘤胃中的链球菌(S t reptococ2 cus)、溶纤维丁酸弧菌(B.f ibrisol vens)、布氏普雷沃氏菌(Prevotell a bry antii)和细菌的影响,结果发现日粮对细菌含量有显著影响。K oike等(2003)通过竞争PCR技术研究了瘤胃尼龙袋内的纤维分解

菌的消化动力学特征。

1.2.4.2 Real2Time PCR定量瘤胃微生物 荧光实时定量PCR(或Real2Time PCR)技术既可进行相对定量又可进行绝对定量,其定量原理是在PCR 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标记物后,模板扩增产物的量与荧光信号的强弱成正比,即每个模板的Ct值(Ct 值的含义是每个反应管内的荧光信号达到设定的域值时所经历的循环数)与该模板的起始拷贝数的对数存在线性关系,起始拷贝数越多,Ct值越小;这样,利用已知起始拷贝数的标准品可作出标准曲线,其中横坐标代表起始拷贝数的对数,纵坐标代表Ct 值。因此,只要获得未知样品的Ct值,即可从标准曲线上计算出该样品的起始拷贝数。

虽然竞争PCR技术定量相对准确但耗时。Re2 al2Time PCR是现在很多研究者极力推崇的一种方法(Ouwerkerk等,2002)。它要求对任意微生物群落精确定量的首要条件是引物或探针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可以在个别菌株、种、属间设计。Krause 等(1999)采用Real2Time PCR研究指出白色瘤胃球菌(R.albus)、黄色瘤胃球菌(R.f l avef aciens)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F.succi nogenes)3种菌总的信号标记是总细菌16S rRNA的4.0%,这和总纤维分解菌计数相一致(总可培养计数5.2%或直接计数3.1%)。Ouwerkerk等(2002)采用Real2Time PCR研究了埃氏巨球菌。当瘤胃液中细菌总数为109~1010个/mL时,埃氏巨球菌(Megas p haera els2 denii)数为104个/mL。Klieve等(2003)应用Real2 Time PCR技术检测了饲喂高谷物饲料对牛瘤胃中溶纤维丁酸弧菌(B.f ibrisol vens)、牛链球菌(S t reptococcu bovis)的影响,由于缺少适当的化学标记,因此原虫的定量一直受到很大的阻碍。Syl2 vester等(2004)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对瘤胃液和十二指肠中的原虫进行了定量。赵玉华(2006)对比分析了运用传统计数方法和荧光实时定量PCR 法研究瘤胃甲酸甲烷杆菌数量的情况,结果表明,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所测得的细菌数量与采用传统的最大可能计数法所测得的细菌数量有很高的相关性,表明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能够准确反映瘤胃微生物数量的变化。Bu等(2008)首次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研究了日粮中添加胡麻油和豆油对奶牛瘤胃产琥珀酸丝状杆菌(F.succi nogenes)、瘤胃黄化球菌(R.f l avef aciens)和瘤胃白色球菌(R.albus)数量变化。Bergen(2004)对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进行了评价,认为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可以克服传统测定微生物蛋白方法的缺点。李旦等(2008)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个体动物间瘤胃液中产琥珀酸丝状杆菌(F.succi nogenes)、白色瘤胃球菌(R.albus)和脂解厌氧弧杆菌(A naerovibrio li pol y tica)3种功能菌在相同时间点和同种日粮条件下菌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统计结果显示,不同个体动物间的3个功能菌的数量在相同时间点差异不显著,在日粮不变的情况下,瘤胃菌群数量不受动物个体因素影响而趋于稳定。

1.2.5 流式细胞计量术定量检测 流式细胞计量术(flow cytomet ry,FCM)是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单个细胞或其他生物微粒进行快速定性、定量分析与分选的一门技术,可快速敏感的检测微生物。它不仅快速、灵敏和准确,而且还具有客观、直接和同时进行多参数检测的优点。与传统免疫荧光和EIA 技术相比,流式细胞仪计量术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在此基础上,Aurell等(2004)建立了一种基于免疫荧光标记技术的固相细胞计量术,可以极大地提高特异性和灵敏度,降低假阳性率。流式细胞计量术定量检测技术在肿瘤学、血液学、免疫学、遗传学和微生物等领域的应用比较广泛,但在瘤胃微生物定量研究方面的报道尚不多见。Lascano等(2008)将流式细胞仪计量术应用于定量检测不同粗精料日粮条件下限量饲喂酿酒酵母的小母牛瘤胃细菌的变化情况,利用细胞膜的荧不特性和流式细胞仪计算出了全部活的和总的细菌数量。

2 瘤胃微生物定量方法的发展趋势

目前对微生物的大部分了解来自于传统培养方法。但由于瘤胃微生态的复杂性,瘤胃微生物又都是厌氧或兼性厌氧的,微生物记数过程中所要求的条件高、难度大,再加上传统的瘤胃微生物记数方法工作量大、耗时长、对一些不可培养的微生物又无法记数等原因,传统培养方法在瘤胃微生物的定量研究方面进展缓慢(杨舒黎等,2007)。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在许多方面改善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应用鉴于16s RNA的方法研究瘤胃细菌及真菌的多样性,使得许多原来难以培养的菌株得以发现。而且研究过程简洁、快速。但在基因层次的定种与形态及生理学上的定种尚存在分歧。有待于进一步弥合这两者之间存在的鸿沟(朱雅新,2006)。Real2Time

PCR技术由于其兼顾PCR优点的同时还具有特异性强、定量准确、重复性好,不存在PCR过程中后处理污染问题等优点,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杨舒黎, 2007)。但Real2Time PCR技术的最大障碍是方法的重复性上,建立标准化的方法或试剂是使这一方法真正能够实用的关键(赵玉华,2005)。流式细胞计量术(FCM)是最近才引入瘤胃微生物领域定量检测的技术,由于其可通过荧光染色区分活细胞与死细胞,使得检测的结果更客观。而且,其灵敏和准确性都很高。但在做流式细胞计量术检测时需注意假阳性的控制(杨怀德等,2006)。

瘤胃微生态系统作为生物界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瘤胃中细菌生长要求复杂的营养因子和严格的厌氧环境,而且某些细菌的共生依赖性非常强,这使得瘤胃细菌难以在体外进行分离培养。目前,人们对瘤胃中微生物的认识也只有10%~20% (Amann等,1995)。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的不断改进,将有新的定量方法不断应用于瘤胃微生物的研究中,但就当前研究进展情况来看,只有将传统定量方法和分子生物学定量方法综合起来才能大大推动瘤胃微生态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冯仰廉.反刍动物营养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4.

2 朱雅新.荷斯坦奶牛瘤胃微生物宏基因组BAC文库的构建与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6.

3 李旦.王加启,卜登攀,等.应用Real2Time PCR方法测定瘤胃液功能菌群数量[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8,16(5):87~791. 4 杨舒黎.日粮添加豆油和胡麻油对奶牛瘤胃细菌及发酵参数的影响[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5 杨舒黎,王加启,卜登攀.瘤胃微生物定量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7,34(3):5~8.

6 杨怀德,张才军,李秀义,等.流式细胞术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06,13:61~63.

7 姚文,朱伟云,韩正康.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山羊瘤胃细菌多样性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

(9):1374~1378.

8 赵玉华,王加启.利用实时定量PCR对瘤胃甲酸甲烷杆菌定量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161~169.

9 Amann R I,W L udwing,K Schleifer.Phylogenetic identification and in situ detection of individual microbial cells wit hout cultiva2 tion[J].Microb Rev,1995,59:143~169.

10Aurell H,Catala P,Farge P,et al.Rapid detection and enumer2 ation of Legionella pneumophila in hot water systems by solid phase cytometry[J].APPl Envion Microbiol,2004,70(3): 1651~1657.

11Bu D P,Yang S L,Wang J Q,et al.Soybean oil and linseed oil

supplementation affect profiles of ruminal microorganisms and fermentation parameters in dairy cows[J].J Dairy Sci,2008,91

(1):71.

12Bergen W G.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rumen ciliate proto2 zoal biomass wit h Real2Time PCR[J].Journal of Nutrition, 2004,134:3223~3224.

13Dehority B A,Tirabasso P A,Grifo A P.Most2probable2num2 ber procedures for enumerating ruminal bacteria,including t he simultaneous estimation of total and cellulolytic numbers in one medium[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89,55

(11):2789~2792.

14Forster R J,G ong J H,Teat her R M.Group2Specific16S rRNA hybridization probes for determinative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studies of 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 in t he rumen[J].

Appl Enviro Microbiol,1997,63:1256~1260.

15Hungate R E.A roll tube met hod for cultivation of strict anaer2 obes[M].In:Norris J R,Ribbons D W(eds).Met hods in Mi2 crobiology.Vol3B.London and New Y ork:Academic Press, 1969,117~132.

16K oike S S,J Pan,Y K obayashi,et al.K inetics of in sacco fiber2 attachment of representative ruminal cellulolytic bacteria moni2 tored by competitive[J].J Dairy Sci,2003,86:1429~1435. 17K ocherginskaya S A,Aminov R I,White B A.Analysis of t he rumen bacterial diversity under two different diet conditions u2 sing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 rophoresis,random sequen2 cing,and statistically ecology approaches[J].Anaerobe,2001, 7:119~134.

18K obayashi M S,Han D,Packer L.Antioxidant s and herbal ex2 tract s protect H T24neuronal cells against glutamate2induced cy2 totoxicity[J].Free Radic Res,2000,32(2):115~124.

19Krause D O,Dalrymple B P,Smit h W J,et al.16S rDNA se2 quencing of ruminococcus albus and 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 design of a signature probe and it s application in adult sheep[J].

Microbiology,1999,145:1797~1807.

20Klieve A V,Hennessey D,Ouwerkerk D,et al.Establishing populations of Megasphaera elsdenii YE34and Butyrivibrio fibri2 solvens YE44in t he rumen of cattle fed high grain diet s[J].

Journal of Applied and Microbiology,2003,95:621~630.

21Leedle J A,Bryant M P,Hespell R B.Diurnal variations in bac2 terial numbers and fluid parameters in ruminal content s of ani2 mals fed low2or high2forage diet s[J].Applied and Environmen2 tal Microbiology,1982,44:402~412.

22Lascano G J,Heinrichs A J.The use of flow cytometry to as2 sess rumen bacteria in dairy heifers limit fed different forage to concentrate ratios wit h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J Dairy Sci,2008,91(1):90.

23Miron J,Ben2Ghedalia D,Morrison M.Invited review:adhe2 sion mechanisms of rumen cellulolytic bacteria[J].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01,84(6):1294~1309.

24Michalet2Doreau B,I Fernandez,G Fonty.A comparison of en2 zymatic and molecular approaches to characterize t he cellulolytic2 microbial ecosystems of t he rumen and t he cecum[J].J Anim

Sci,2002,80:790~796.

25Moter A,G obel U B.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for direct visualization of microorganisms[J].J Microbiol Met h2 ods,2000,41(2):85~112.

26McSweeney C S,Mackie R I,Odenyo A A,et al.Development of an oligonucleotide probe targeting16S rRNA and it s applica2 tion for detection and quantitation of t he ruminal bacterium Syn2 ergistes jonesii in a mixed2population chemostat[J].Appl Envi2 ron Microbiol,1993,59(5):1607~1612.

27Mackie R I,Aminov R I,Hu W,et al.Ecology of uncultivated Oscillospira species in t he rumen of cattle,sheep,and reindeer as assessed by microscopy and molecular approaches.Appl Envi2 ron Microbiol,2003,69:6808~6815.

28Muyzer G,Smalla K.Application of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2 lectrophoresis(D GGE)and temperature gradient gel electropho2 resis(T GGE)in microbial ecology[J].Antonie van Leeuwen2 hoek,1998,73:127~141.

29Olsen G J,Lane D J,G iovannoni S J,et al.Microbial ecology and evolution:a ribosomal RNA approach[J].Annu Rev Micro2 biol,1986,40:337~365.

30Ouwerkerk D,K lieve A V,Forster R J.Enumeration of megas2 phaera elsdenii in rumen content s by real2time taq nuclease assay [J].Journal of Applied and Microbiology,2002,92:753~758. 31Regensbogenova M,Pristas P,J avorsky P,et al.Assessment of ciliates in t he sheep rumen by D GGE[J].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2004,39(2):144~147.

32Reilly K,Attwood G T.Detection of clostridium proteoclastic2 um and closely related strains in t he rumen by competitive PCR [J].Appl Environ Microbiol,1998,64:907~913.

33Reilly K,Carrut hers V R,Attwood G T.Design and use of16S ribosomal DNA2directed primers in competitive PCRs to enumer2 ate proteolytic bacteria in t he rumen[J].Microbial Ecology, 2002,43:259~270.

34Shin E C,Choi B R,Lim W J,et al.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archaea in t hree fractions of cow rumen based on t he16S rDNA sequence[J].Anaerobe,2004,10(6):313~319.35Stahl D A,Flesher B,Mansfield H R,et https://www.sodocs.net/doc/1117984922.html,e of phylogenet2 ically2based hybridization probes for st udies of rumen microbial ecology[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88, 54:1079~1084.

36Simpson J M,McCracken V J,White B A,et al.Application of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for t he analysis of t he porcin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ta[J].Journal of Microbiologi2 cal Met hod,1999,36:167~179.

37Sylvester J T,Karnati S K R,Yu Z,et al.Evaluation of a real2 time PCR assay for measuring t he ruminal pool and duodenal flow of protozoal nitrogen[J].J Dai Sci,2005,88:2083~2095.

38Tajima K,Aminov R I,Nagamine T,et al.Rumen bacterial di2 versity as determined by sequence analysis of16S rDNA libraries [J].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1999,29(2):159~169.

39Theodorou M K,G ill M,K ing2Spooner,et al.Enumeration of anaerobic chytridiomycetes as t hallus forming unit s:novel met h2 od for quantification of fibrolytic fungal populations from t he di2 gestive tract ecosystem[J].App Environ Microbiol,1990,56: 1073~1078.

40Takumi S,Yasuo K.Localization of ruminal cellulolytic bacteria on plant fibrous materials as determined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Real2Time PCR[J].Applied and Environmen2 tal Microbiology,2007,5:1646~1652.

41Vaughan E E,Mollet B,De Vos W M.Functionality of probiot2 ics and intestinal lactobacilli:light in t he intestinal tract tunnel [J].Curr Opin Biotech,1999,10:505~510.

42Weimer P J,Waghorn G C,Odt C L,et al.Effect of diet on populations of t hree species of ruminal cellulolytic bacteria in lac2 tating dairy cows[J].Journal of Dairy Science,1999,82:122~134.

43Yanagita K,Kamagata Y,Kawaharasaki M,et al.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met hanogens in sheep rumen ecosystem and detection of Met hanomicrobium mobile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2 tion[J].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2000,64:1737~1742.

R esearch Progress on Q uantitative Method for Rumen Microorganism

GUO Tong2jun1,2,WAN G Jia2qi1,WAN G Jian2ping1,HUO Xiao2kai1,2,

BU Deng2pan1,WEI Hong2yang1,ZHOU Ling2yun1,L IU Kai2lang1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Nutrition,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Beijing100193,China;2.Xi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830052,China)

Abstract:There are only10%~20%microbes being learned form rumen by now.It is the necessary for promoting exten2 sive and intensive research on rumen ecosystem to develop novel research method.This review discuss about the researched progress and their advantage or disadvantage of the quantitative method of traditional(roll2tube technique and most probable number)and modern molecular biology(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FISH,D GGE,quantification PCR and Flow cytometry).

K ey w ords:rumen microorganism;roll2tube technique;most probable number;Real2Time PCR;flow cytometry

《高级微生物学研究进展》期末复习题

1.It is well known that microbes are:pioneers, ubiquitous, metabolically varied, helpful,harmful and alien, please write out your understanding to each aspect above and also show at least one example to support your understanding. 众所周知,微生物是:先驱,无处不在,代谢多样,有益,有害和外来性,请在上面的每个方面写出你的理解,并至少显示一个例子来支持你的理解。 2.Please list and explain the major subdisciplines of modern microbiology based on your knowledge. 请根据您的知识列出并解释现代微生物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微生物学 (Microbiology) 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其他微生物之间,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外界环境理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各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食品生产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等等。实际上,微生物学除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外,还包括了有别于动植物研究的微生物学研究技术,是一门既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又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微生物研究作为一门科学--微生物学,当今的发展无疑是最为活跃、最为迅速、最为辉煌、影响最大的生命科学之一。 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随着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又可根据研究的侧重面和层次不同而分为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并还在不断地形成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按研究对象分,可分为细菌学,放线菌学,真菌学,病毒学,原生动物学,藻类学等。按过程与功能分,可分为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基因组学,细胞微生物学等。按生态环境分,可分为土壤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水域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宇宙微生物学等。按技术与工艺分,可分为发酵微生物学,分析微生物学,遗传工程学,微生物技术学等。按应用范围分,可分为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预防微生物学等;按与人类疾病关系分,可分为流行病学,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随着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新的微生物学分支学科正在不断形成和建立。 细胞微生物学 (cellular microbiology)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基因组学等在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和后基因组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生命本质的分支学科和新型研究领域的出现,表明微生物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3.Based on your understanding, in what areas/parts microbes might exist in human body? And discuss the good and bad effects of these microbes to human health (Giving examples is good). 根据您的理解,人体内可能存在哪些区域/部位微生物?并讨论这些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好坏效果(举例说明是好的)。答:1、皮肤微生物组:皮肤主要由四门细菌组成:放线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还有含有双链DNA(dsDNA)的病毒,如多瘤病毒科和乳头瘤病毒科。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通常由皮肤微生物群感染引起。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特应性皮炎皮肤上非常普遍,并且与特应性皮炎临床严重程度直接相关。 2、口腔微生物组:通常由革兰氏阳性球菌和棒状菌(主要由链球菌和放线菌组成)和革兰氏阴性球菌(韦荣球菌科)组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定植的口腔微生物包括链球菌属、韦荣球菌属、牙龈卟啉单胞菌等,其中大多数菌水平与血浆胆固醇水平密切相关,也促进血栓的形成。 3、肠道微生物组:主要是大肠杆菌、粪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等。双歧杆菌也可增加白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还可间接活化T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的合成、活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4、呼吸道微生物组:主要包括假单胞菌属、链球菌属、普雷沃菌属、韦荣球菌属、嗜血菌属以及奈瑟球菌属。与健康人群相比,哮喘患者的呼吸道中嗜血菌属、莫拉菌属和奈瑟球菌属明显增加,而普雷沃杆菌属明显减少。4.Recently, microbes were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brain development and diseases (e.g.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ased on your understanding, please discuss how microbes might affect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uch diseases (Giving examples is just fine). 最近,根据您的理解,发现微生物与大脑发育和疾病(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请讨论微生物如何影响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给出的例子很好)。 答:阿尔茨海默病是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也是导致痴呆的最主要原因。Aβ沉积往往被认为是AD发病的始动环节,而之后引发的一系列炎症反应则推动了AD的病情进展,神经炎症反应导致神经细胞的凋亡或坏死,最终导致大脑发生不可逆损害积聚的Aβ周围出现炎症反应和胶质增生,其中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肠道微生物的酵解产物SCFAs可穿过血脑屏障作用于小胶质细胞,促进小胶质细胞的成熟。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引发了一系列炎症因子的产生,不仅可直接作用于神经元,也可通过影响脉管系统破坏血脑屏障,加大对大脑的损害。此外,变形菌门的某些细菌自身便可分泌一些炎症因子如IL-6、IL-8促进机体的炎症反应。肠道微生物参与人体的物质代谢,包括胆固醇代谢和对血糖的调节,而高血糖和高血脂会增大AD的患病风险,代谢异常相关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有较高罹患AD的风险。许多病原微生物如单纯疱疹病毒、肺炎衣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弓形虫、HBV、人类巨细胞病毒也都被认为同AD相关。

瘤胃微生物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_郭同军

瘤胃微生物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郭同军1,2,王加启1,王建平1,霍小凯1,2,卜登攀1,魏宏阳1,周凌云1,刘开朗1 (1.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北京畜牧研究所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2新疆农业大学,乌鲁木齐 830052) 摘要:当前人们对瘤胃中微生物的认识只有10%~20%,不断改进研究技术和手段,才能大大推动瘤胃微生态领域的研究。作者阐述了瘤胃微生物传统定量方法(滚管计数法和最大或然数法)和分子生物学定量方法,如探针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D GGE、定量PCR和流式细胞计量术(flow cytometry)等的应用状况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关键词:瘤胃微生物;滚管计数法;最大或然数法;Real2Time PCR;流式细胞计量术 中图分类号:Q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7236(2009)0420019206 反刍动物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获得了独特的瘤胃发酵系统。瘤胃内有大量的微生物,目前为止,所知细菌达200种以上,活菌数为1011个/mL,原虫超过25个属,其数量为104~106个/mL,真菌含有5个属(Miron等,2001)。由众多的细菌、真菌和原虫组成的微生态系统中,不仅每种微生物与底物的作用机理不同,各种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更是复杂(冯仰廉,2004)。传统定量方法如滚管法(Hun2 gate,1969)和最大似然法(Dehority等,1989)只能培养瘤胃微生物中的一小部分,这使得瘤胃微生物的多样性被严重低估(Amann等,1995)。20世纪80年代,基于16S/18S rRNA/rDNA的分子生物学定量方法的兴起,可以提供微生物核酸分子方面的特征,评价不同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 收稿日期:2008211226 作者简介:郭同军(1981-),男,甘肃人,硕士生,研究方向:瘤胃微生物工程。 通信作者:王加启(1967-),男,安徽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反刍动物营养和牛奶质量改良研究。E2mail: wang2jia2qi@https://www.sodocs.net/doc/1117984922.html,;010*********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奶业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4A14和2006BAD04A10)。系统发育关系(Tajima等,1999),而且还能对瘤胃微生物进行计数(Sdiva等,2004),由于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使得人们不断的发现许多新的瘤胃微生物品种(K oike等,2003;Shin等,2004)。认识瘤胃微生物的功能、活动规律和建立准确、快速、高效的瘤胃微生物定性及定量评价方法,是瘤胃微生态研究必然的趋势。作者主要就当前瘤胃微生物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阐述。 1 定量研究方法在瘤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及评价 1.1 传统定量方法 采用Hungate发展起来的厌氧培养技术,以及采用模拟瘤胃环境而设计的培养基,对瘤胃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培养、计数、形态鉴定、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别、分类等。瘤胃细菌与真菌的数量用显微镜直接计数,常采用滚管法计数,以及最大或然数计数法(mo st p robable number,MPN) (Dehority等,1989)。 1.1.1 稀释平板记数法 稀释平板记数法又称活菌记数法,是根据微生物在高度稀释条件下固体培养基上所形成的单个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繁殖而成这一特征设计的记数方法。瘤胃液中细菌或真菌的活菌记数常采用亨氏滚管计数法(roll2t ube tech2 nique)(Hungate,1969)。亨氏滚管计数法可以获 Abstract:The advances on nutrient requirements,feedstuff evaluation and formulation techniques of broiler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It showed that feeding phases decision is more scientific f rom three to four phases;nutrient requirement specifica2 tions is presenting diversified trend of development,which are referred to be combined with the broiler breeds,environment, production goal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s of the feedstuff itself etc;secondly,formulation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itself is rel2 ative invariable,but if the coefficients matrix of formulation model is integrated f rom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nutrients of used feedstuff,it will evidently enhance the true probability for goal nutrients to reach.The third,performance prediction a2 bout broiler is improved when diets are formulated on the basis of standardized ileal amino acid digestibility.The results and thought can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developing the new generation expert system of broiler feeding and nutrition. K ey w ords:broiler;nutrient requirements;formulation technology;standardized ileal digestibility

微生物药物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微生物药物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摘要:微生物药物作为广泛使用的临床药物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抗感染、抗肿瘤、降血脂和抗器官移植排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29年青霉素被发现后20世纪4年代以来,已有上百种抗生素先后用于临床的细菌感染治疗、肿瘤化疗、降血脂以及器官移植康排异反应。总体上,由于微生物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的寿命延长了15年。广义的微生物药物即由微生物发酵获得的药物现约占全球医药生产总值的50%。 1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为创新微生物药物提供更多的药物靶标。 随着人类基因组学和微生物学要就的深入,近期将有5000个功能基因或蛋白被认为是潜在的药物靶标,是20世纪末已经确定的药物靶点的10倍以上,这为微生物新药的筛选与发展奠定了更广阔的基础。具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世界范围内已有2500种以上的病毒,582种细菌,100多种的真菌的基因组完成测序。与此同时,蛋白基因组学研究正在兴起,2002-2005年我国科学家领衔的“人类肝脏蛋白组学计划”,鉴定和发现了一大批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质,构建了大规模的蛋白中数据库,系统测定了一部分人类重大疾病相关的蛋白质结构,全面系统的解析出108个独立蛋白质三维结构,发现了一批潜在的药物作用靶标,制备了国际上最大规模的蛋白质单克隆抗体库。 作为病原微生物来讲,功能基因组研究成果为微生物必须基因和治病基因的确定提供了前提。对于一般的病毒来讲,其整个基因组可

以编码10个左右的蛋白基因,其中有4~6个功能蛋白可作为药物靶标,如再加上特定的病毒的细胞辅助蛋白,可有10个以上的药物靶标。真菌的基因组在2、5-81、5mb,作为真核生物,其许多蛋白质是保守的,在生物的进化当中被保留下来,另一些蛋白在进化中被遗弃了,并代之以新的蛋白基因。通过与人类功能基因的比较,找出真菌必需的和与人类有差异的基因与蛋白,对医疗上重要真菌基因组的分析有可能抗真菌药物靶标。 2高通量药物筛选在微生物药物早期发现的应用,加速了苗头化合物的获得。 从土壤微生物中筛选抗生素,是现代规模化药物筛选的开端,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发展,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物粗提品的药物筛选,由于重复性较差,活性成分纯化的难度大,限制了创新微生物药物筛选的速度和成功率,也是大的药物公司更倾向于利用组合化学制备的大规模化合物库的高通量药物筛选。虽然筛选效率大大提高,但得势不得利,其获得新的化学实体的数量并没有显著提高,而且随着新药标准的提高,新的化学实体反而成下降趋势。因此,天然药物作为创新药物的筛选资源再度受到重视。而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相对于动植物次级代谢产物来讲,具有更易开发利用,不不破坏生态环境,可通过发酵大量获得和易于采用生物技术等优点。高通量微生物药物筛选模型已达150种,年筛选量已由“十五”期间的20万样次,发展到“十一五”期间的100万样次。就微生物药物的筛选规模和水平来讲,我国的创新微生物药物筛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及其作用

学号:TS09028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及其作用 (动物消化道微生物考试论文) 耿文诚 微生物是动物消化道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初生幼畜的消化道是无菌的,数小时后随着吮乳、采食等过程,在消化道内即出现了微生物,其中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便从此在动物肠道内与寄主共处终生。 1 反刍动物消化的主要特征 反刍动物是哺乳动物中比较特别的一个类群,他们的日粮主要由植物材料组成。反刍动物即使在不进食时也频繁地咀嚼,这一咀嚼活动称为“反刍”。反刍是反刍动物从植物细胞壁(即纤维)中获得能量过程的一个步骤。反刍减小了纤维颗粒的尺寸,暴露出糖以供微生物发酵;另外,唾液中缓冲物质(碳酸盐和磷酸盐)中和了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酸,以便维持一个有利于纤维降解和瘤胃微生物生长的中性偏酸的环境。 与单胃动物不同,反刍动物的胃由4部分组成,即网胃、瘤胃、瓣胃、真胃。瘤胃是反刍动物特有的消化器官,它是反刍动物体内的饲料处理工厂,饲料中约有70~85%可消化物质和50%粗纤维在瘤胃内消化,因此,瘤胃(包括网胃)消化在反刍动物整个消化过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瘤胃和网胃是位于反刍动物消化道最前端的2个胃,网胃内含物几乎持续地与瘤胃内含物相混合(每分钟混合1次),这两个胃常又称为网-瘤胃,他们共同具有高密度的微生物群系(细菌、原生动物、真菌)。瓣胃是个具有极大吸收能力的小器官,水和矿物质如钠和磷在瓣胃中吸收,经唾液重回到瘤胃中。由于瘤胃和真胃的消化方式有极大的不同,瓣胃是一个连接瘤胃和真胃的过渡器官。真胃相当于非反刍动物的胃,分泌强酸和许多消化酶。非反刍动物摄取的食物首先在胃中被消化,但是进入反刍动物真胃中的食糜主要由未被发酵的饲料颗粒、一些微生物发酵终产物以及生长在瘤胃中的微生物有机体本身所构成。 反刍动物与非反刍动物另一个重要区别是反刍动物能大量利用纤维或半纤维并消化吸收,而非反刍动物在这方面的能力很有限(盲肠等器官可消化分解部分纤维)。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的复杂糖(纤维或半纤维)不能被非反刍动物利用,相反,在瘤胃和网胃中生活的微生物群系则可使反刍动物从纤维中获得能量。还有,非蛋白氮不能被非反刍动物利用,但可被瘤胃细菌用以合成蛋白质;瘤胃中合成的细菌蛋白是反刍动物所需氨基酸的主要来源。 2 瘤胃的主要特点

预测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预测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赵光辉1,2,赵改名1,刘 蓉3,王玉芬2,谢 华2,冯 坤1,崔艳飞1,黄现青1,2* (1.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河南省肉制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肉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郑州 450002;2.双汇集团技术中心,河南漯河 462003; 3.河南省电力公司信阳供电公司,河南信阳 464000) 摘 要 简要介绍了预测微生物学模型的2个类型(品质预测模型和安全评估模型),特定腐败菌在微生物预测中的特殊作用,可追溯技术、温度综合函数和生物指示器等新技术在微生物预测中的应用,以及国外的预测模型库和国内的研究现状,展望了预测微生物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微生物;预测模型;特定腐败菌;模型库 中图分类号 Q93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7021(2010)04-0076-07 Advance m ent of Predicti ve M icrobiology Z HAO Guang hu i1,2,Z HAO Gai m ing1,LI U Rong3,WANG Yu fen2,XI E H ua2, FENG Kun1,C U I Y an fe i1,HUANG X i a n qi n g1,2 (1.C oll.of F ood S ci.&Technol.,H e nan Ag ric.Un i.,H enan K e y Lab.o f M eat Process.&Qua lit y Safet y C on t., M e a tP rocess.&Qualit y Safet y Cont.Eng i n.Technol.R es.C tr.,Zhengzhou450002;2.Technol.C tr.of Sh i ne w ay G roup;Lu ohe462003; 3.X i nyang P o w er Suppl y C o mpany,H enan Prov i nce P o w er C o mpany,X inyang464000) A bstrac t Tw o types of t he predicti ve m icrob i o l ogy mode,l the special ro l e o f spec ifi c spo ilage m icrobes;t he app lica ti ons o f techno logy,te mperature co m prehensive f uncti on and bio i ndica tor and other new techno l og ies i n predictive m i c robiology w ere traced,t he research prog ress o f the R epre d icti veM od e lL i bra ry abroad and current studies i n hom e coun try w ere briefl y rev i ewed i n this paper;and the deve l op m en t trend of the pred i c ti ve m i c robiology w as also prospected. K eywords pred icti ve m icrob i o logy;predictive m ode;l spec ific spo ilage m i crobe;repred icti ve model li bra ry 20世纪80年代初,Ross等[1]最先提出 微生物预报技术这一概念,从此预测微生物学便应运而生。食品预测微生物学(Food Pred ictive M icro b iology)是一门在微生物学、数学、统计学和应用计算机科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学科。它的发展方向是研究和设计一系列能描述和预测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生长和衰亡的模型。它是依据各种食品微生物在不同加工、储藏和流通条件下的特征信息库,通过计算机的配套软件,在不进行微生物检测分析的前提下,判断食品内主要病原菌或腐败微生物死亡、残存和增殖的动态变化,从而对食品安全做出快速评估的预测方法[2 3]。1983年,国外食品微生物学家小组应用直观预测的De l p h i 工艺,用计算机预测了食品货架期,开发了腐败菌生长的数据库,从此揭开了预测微生物学序幕[4]。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形式,预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食品中的病原菌(如单核增生李斯特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后来,随着食品企业对自身产品品质问题的关注,腐败菌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对这些细菌进行建模[5]。近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等国更是致力于微生物预测软件开发,旨在对食品货架期进行有效的预测,并对致病菌进行风险评估[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09G J D00047) 作者简介:赵光辉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E ma i:l z ghw ork@s i na.co m *通讯作者。Te:l0371 ********,E m ai:l hxq8210@126.co m 收稿日期:2010 01 04;修回日期:2010 04 27 76微生物学杂志 2010年7月第30卷第4期 J OU RNAL OF M I CROB I OLOGY July2010V o.l30N o.4

预测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预测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作者姓名:钟强 工作单位:安康学院 摘要 简要介绍了预测微生物学模型的2个类型(品质预测模型和安全评估模型),特定腐败菌在微生物预测中的特殊作用,可追溯技术、温度综合函数和生物指示器等新技术在微生物预测中的应用,以及国外的预测模型库和国内的研究现状,展望了预测微生物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微生物];[预测模型];[特定腐败菌];[模型库]。

Advancement ofPredictive Microbiology Abstract Two types of the predictive microbiology model the special role of specific spoila gemicrobes; the ap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temperature comprehensive function and bio-indicator and other new technologies inpredictivemi-crobiology were raced,the research progressof the Repredictive ModelLibrary abroad and currentstudies in home coun-trywere brief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redictive micro biology was also prospected. Keywords:[predictive micro biology]; [predictive model];[specific spoila gemicrobe]; [repredictive model library]

瘤胃(内消化代谢过程)

饲料进入瘤胃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消化和代谢过程,产生挥发性脂肪酸(VFA),饲料的分解产物可用来合成微生物蛋白、糖原和纤维素等,供机体利用。(1)糖类的分解和利用:反刍动物饲料内的糖类物质均能被微生物发酵,其中可溶性糖类的发酵速度最快,淀粉次之,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最慢。反刍动物饲料中的糖类物质主要是纤维素,其中40%—45%在瘤胃内被细菌和纤毛虫分解,其他糖类由不同细菌和纤毛虫发酵。发酵的终产物主要是挥发性脂肪酸(VFA)、CO2和甲烷(CH4)。VFA主要是乙酸、丙酸、丁酸,可以经动物瘤胃壁吸收进入血液,被机体利用,其中乙酸和丁酸是泌乳期反刍动物合成乳脂的主要原料。 瘤胃微生物在发酵糖类的同时,还能把分解产生的单糖和双糖转化成糖原,储存于细胞内。微生物随食糜进入皱胃和小肠后能被消化,糖原可被宿主吸收利用,是反刍动物机体葡萄糖的来源之一。 (2)蛋白质的分解和合成:反刍动物能利用饲料中的蛋白氮和非蛋白氮,合成微生物自身的蛋白质,供宿主利用。 饲料蛋白进入瘤胃后50%—70%被微生物的蛋白酶分解为多肽和蛋白酶。氨基酸经脱氨基酶的进一步分解,生成有机酸、氨和CO2。微生物也可以直接利用氨基酸和多肽合成蛋白质,储存于微生物内,所以瘤胃中游离氨基酸很少。 瘤胃内的微生物还能分解饲料中的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如尿素、铵盐、酰胺等,产生氨和CO2。一部分氨作为氮源,可被微生物利用,用来合成菌体蛋白,储存在微生物体内;一部分可被瘤胃壁吸收进入血液,经门静脉运输到肝,经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一部分尿素分泌到唾液中,进入瘤胃后被细菌分泌的脲酶分解为CO2和氨。氨被瘤胃壁吸收后,可重新合成尿素,这一过程称尿素再循环。 糖类的分解产物和挥发性脂肪酸可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碳源,并可提供能量。因此饲料中必须有足够的糖类物质,如给骆驼投喂几乎不含蛋白质的饲料时,其代谢产生的尿素并没有从尿中排除,而是在瘤胃用于蛋白质的合成。微生物随食糜进入皱胃后,微生物蛋白可被宿主利用。 在畜牧生产过程中,常用尿素替代日粮中约30%的蛋白质,尿素在瘤胃内脲酶的作用下迅速分解,产生氨的速度为微生物利用速度的4倍。为了有效利用尿素,必须降低尿素在瘤胃的分解速度,这样不仅可提高尿素的利用率,而且可以避免氨中毒的发生。 (3)维生素的合成:瘤胃中的微生物能够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因此,成年反刍动物的饲料中即使缺少这类维生素,也不会发生上述维生素的缺乏症。如果饲料中缺乏钴,瘤胃的微生物就不能合成足够的维生素B12,也可能发生维生素B12的缺乏症。幼龄反刍动物因其瘤胃发育不完善,微生物区系尚未完全建立,有可能患维生素缺乏症。 (4)脂肪的分解与合成:瘤胃中的微生物能够水解饲料中的脂肪,生成甘油和脂肪酸,其中甘油发酵生成丙酸,少量被转化为琥珀酸和乳酸;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可转化为饱和脂肪酸。因此,反刍动物的体脂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比单胃动物高。 细菌能够合成少量奇数碳的脂肪酸、支链脂肪酸以及脂肪酸的各种反式异构体。饲料中脂肪水平能够影响脂肪酸的合成。瘤胃微生物内的脂肪酸主要以膜磷脂或游离脂肪酸的形式存在。 (5)气体的生成:瘤胃微生物发酵过程中。能产生大量气体。牛一昼夜可产生600-1300L 气体,主要是CO2和CH4,还有少量的N2、O2和H2S。气体的组成随饲料种类和饲喂时间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犊牛出生后的几个月,瘤胃中的气体以CH4为主,随着日粮中纤维素的含量增加。CO2的含量逐渐增加,6月龄达到成年牛的水平。正常情况下瘤胃中CO2含量比CH4多,但饥饿和气胀时,CH4的含量明显超过CO2。 CO2主要由糖发酵和氨基酸脱羧产生,小部分由唾液内的HCO3-转化产生。CH4是瘤胃内

微生物学试述未来微生物学发展的趋势 (2)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微生物学》 主讲教师:李明春、吴卫辉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 病毒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例如噬菌体展示技术,病毒载体等) 2. 近年来重大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特征和病毒复制、致病机制(如埃博拉出血热、 中东呼吸综合征等) 3. CRISPR-Cas9技术综述(来源,机制,应用) 4. 细菌耐药遗传水平机制 5. 微生物遗传物质水平转移方式和机制 6. 微生物遗传学技术在工农业中的应用 7. 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8. 微生物在环境污染和保护中的作用 9. 人体肠道微生物分类、功能研究进展 10. 疫苗的作用机制和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11. 微生物作为模式系统揭示生命过程的优势 12. 试述未来微生物学发展的趋势 13. 从细胞形态结构及一些重要结构的化学成分组成等方面分析细菌、古生菌及真 核微生物三者之间的进化关系 14. 微生物营养及代谢的多样性对微生物生存能力的影响 15. 极端微生物对生命起源和生命极限的启示 16. 你认为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微生物学家及其成就 17. 微生物学中的独特技术及对发展现代生物学的贡献 18. 食药用真菌的研究进展 19. 微生物在自然界碳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及意义 20. 生物固氮的原理、意义及应用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瘤胃微生物研究进展

瘤胃微生物与瘤胃发酵调控研究进展 一、国内研究进展 1.植物提取物对瘤胃发酵调控的影响 陆燕等(2009)综述了大蒜素及其抑菌机制,以及大蒜素对甲烷产量和瘤胃发酵的影响。认为大蒜中活性物质能调控瘤胃发酵模式,可抑制瘤胃内甲烷生成,降低蛋白降解率,降低氨态氮浓度,保护过瘤胃蛋白。与其他植物提取物相比,添加低浓度的大蒜素对饲料消化率的负面影响较小,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 林波等(2009)综述认为植物提取物中的挥发油、皂苷、生物碱、萜类等化学物质具有抗菌、促生长、提高免疫力和抗氧化等功能。并总结近年来研究发现,植物提取物还可以调控反刍动物瘤胃发酵模式,提高氮存留,减少甲烷排放的功能,因此,植物提取物作为调控反刍动物瘤胃发酵的一种重要添加剂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在有效植物品种的筛选和植物提取物作用机理、剂量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文中就目前植物提取物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我国开展植物提取物作为反刍动物瘤胃发酵调控添加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李世霞(2009)以4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羯羊为试验动物,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纤维降解及各血清指标的影响,旨在寻找一种新的瘤胃发酵调控剂。研究结论如下:①以淀粉、酪蛋白和纤维素粉为底物,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山羊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发酵时间24h,银杏叶提取物可降低pH值、NH3-N浓度、原虫蛋白产量和乙丙比,提高发酵的产气量、乙酸、丙酸、丁酸、TVFA浓度和细菌蛋白产量;②以淀粉、酪蛋白和纤维素粉为底物,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山羊瘤胃体外纤维降解的影响,随着银杏叶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纤维素降解率呈上升趋势,添加量为1.2%时,纤维素降解率可达到55.30%;银杏叶提取物可提高滤纸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活性,对木聚糖酶的影响最大;银杏叶提取物可增加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白色瘤胃球菌和黄色瘤胃球菌的数量;③通过体内试验得出:瘤胃发酵参数的结论与体外试验一致,本试验所设定的银杏叶提取物的添加范围对山羊各血清指标没有显著影响,此添加范围对山羊机体是安全的、可靠的。 2.外源微生物对瘤胃微生物和瘤胃发酵调控的影响 邓露芳(2009)研究了纳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natto strain RNLBSN002,BSN2)作为奶牛安全饲用微生物的应用效果,并初步探讨了其发挥益生作用的机理。研究结果认为(1)纳豆枯草芽孢杆菌为典型革兰氏阳性杆状菌,通过对其菌落形态、细胞形态和

微生物研究进展论文

微生物解磷机理的研究进展 摘要:磷元素植物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之一,而土壤中可溶性磷的含量比较低。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其中有一些微生物能够将土壤中的不溶性磷转化成可溶性磷。本文对解磷细菌的种类分布、解磷能力、解磷机制进行了综述。希望通过对解磷机制的了解,可以选择和构建出溶磷效果明显的菌株,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 关键词:土壤;解磷细菌;解磷机制。 Abstract: Phosphorus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mineral elements to plant growth, however, there is fairly less content of soluble phosphorus in soil. There are lots of microbes in soil, some of them could dissolve insoluble phosphorus that could not be utilized by plants and transform them into soluble phosphorus. In the paper the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phosphorous solubilizing microorganisms (PSMs)were reviewed in aspects of species diversity, distribution,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ability and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mechanism. Th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mechanism, we can choose and build a better effect of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strain and serv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etter. Key words: soil;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bacteria;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mechanism. 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质元素之一,是植物体内核酸及多种酶、辅酶、ATP等重要组成成分,这些物质对于细胞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磷在土壤中主要以无机磷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两种形态存在,其中无机磷的含量约占全磷含量的50%以上,主要以矿物形式存在,所以土壤中可溶性磷的含量很低。为了解决土壤中的缺磷状况,每年我国要施用大量的磷肥,但是当施磷肥以后,在土壤中容易形成难溶性的磷。磷肥的利用率相当的低,当季的利用率只有10%一25%[1]。施人土壤中的磷肥除一小部分被植物吸收外,大约70%转化为Ca—P、Fe—P和Al—P等难溶性化合物而储存在土壤中,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2-3]。而土壤中的磷肥容易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体中,使水体出现磷素的富集氧化现象,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目前有机磷农药的残留在生活中也是很普遍的,我们急需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不仅要对环境进行治理,更要从源头来进行防治。 如何提高磷素的利用率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很多研究表明从土壤中分离的某些细菌对这些难溶性的磷具有降解作用。然而,多年的实践结果表明,溶磷微生物的实际应用效

高通量测序在病原微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高通量测序在病原微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对大量分离菌高通量,更准确的序列分析,以及对细菌种群进行高分辨率的系统发育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对病原微生物产生、适应和传播的认识。高通量测序(high throughput generation sequencing,HTS)技术是人类和动物基因组学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话题,与基于Sanger方法的最复杂的毛细管测序仪相比,该技术可以产生的数据多100倍。 与传统的第一代测序,又称Sanger测序相比,在DNA测序方面,HTS技术具有快速、廉价和高通量的优点,使得细菌基因组学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通量“台式”测序仪的出现的使实验室能够独立于专业测序中心进行测序工作,同时,HTS高分辨率的特点可以确定病原菌克隆的分子机制,辅助研究人员推断出全球大流行以及局部暴发期间的传播途径,甚至可以对患者个体在感染期间进行细菌种群进化分析。与传统的杂交方法相比,HTS还提供了转录组分析的潜力,包括覆盖全基因组范围及准确定量等,且深度测序辅助对细菌突变体文库的构建,以确定病原菌在体内生长或在其他特定生长条件下存活所需的决定因素。本文将对HTS在细菌病原体方面的近期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一、感染过程中细菌进化的研究 感染性疾病的进展和结果往往取决于宿主与病原体如何相互作用,采用HTS技术进行的研究为定殖和感染过程中细菌病原体的进化提供了新的见解。例如,研究发现,在感染过程中,由于选择性压力(例如与其他微生物共同感染、宿主的免疫反应及抗生素的应用等),某些固定的亚种中会随机出现有利与病原菌的突变,同时,在感染期间还可以发生抗生素耐药性的突变。相较于与传统的PCR扩增技术和一代Sanger测序,HTS的超基因组学方法可以从微生物群分析得到更大的多样性。例如,与健康者相比,肺囊性纤维化患者的微生物多样性降低与更严重的炎症相关,并且微生物的代谢途径的明显发生改变。 二、确定疾病暴发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传统的细菌分型方法鉴别力较低,无法在传染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挥精准的作用。全基因组序列可以为分离株之间核苷酸提供最高水平的分辨率,可识别医院内部和医院之间以及社区之间的传播。应用该种新方法可以确定传播的起源是某单一菌株还是多个菌株共同引起。

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年论文 题目植物与微生物关系研究进展 学生李春葳 指导教师王全伟副教授 年级 2009级 专业生物科学 系别生物科学系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年5月

论文提要 植物与其生长环境中的微生物关系密切,两者形成了植物—微生物共生体系统。植物影响着其周围及体内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这些微生物又通过其生命活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了解与认识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植物类型及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植物根际微生物、叶围微生物和内生菌(包括内生真菌、内生细菌以及内生放线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进行综述,并就其将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植物与微生物关系研究进展 李春葳 摘要:植物与其生长环境中的微生物关系密切,两者形成了植物—微生物共生体系统。植物影响着其周围及体内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这些微生物又通过其生命活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了解与认识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植物类型及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群落及其多样性的影响,植物根际微生物、叶围微生物和内生菌(包括内生真菌、内生细菌以及内生放线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进行综述,并就其将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植物植物根际微生物内生菌叶围微生物 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互作、植物与叶围微生物的互作、植物与内生菌的互作及植物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植物与周围环境生物的相互作用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其中以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为重要形式之一。本文就植物类型及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群落及其多样性的影响,植物根际微生物、叶围微生物和内生菌(包括内生真菌、内生细菌以及内生放线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进行综述,并就其将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1植物根际有益微生生物与植物的关系 植物根际有益微生物主要指对植物生长和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的土壤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一些途径,促进植物定植、生长和发育[1、2]。根据根际有益微生物主要作用可以将其分为植物根际促生微生物PGPM(plant growth promoting micribiology)和生防微生物BCA(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2大类。 1.1植物促生微生物 植物促生微生物主要包括根瘤菌(Rhizobium)、菌根菌等。固氮微生物(自生固氮菌、联合固氮菌和共生固氮菌)可以通过固定大气中的N 从而增加植物对氮素的吸收。WuF 2 B发现,苗期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接种自生固氮菌(Azotobacter sp.)、巴西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brasilense)、多糖芽孢杆菌(Bacillus polymyxa)和根瘤菌后,其功能叶中氮、磷、叶绿素含量以及生物学产量均明显提高[3]。尽管固氮微生物在非豆科植物以外的其他植物根际所占比例很小(1%),但对某些植物来说其根际固氮微生物所固定的氮素对其生长来说仍是重要氮源[1]。有些植物根际促生微生物(主要是菌根真菌)可以通过影响植物根系形态及生理特征,如增加植物根系吸收面积、改变植物根系通透性从而影响植物对N、P、K的吸收[4]。陈洁敏等[5]研究表明,分别接种3种AMF(泡囊丛枝菌根真菌)的玉米(Zeamays)对氮和磷的吸收比未接种的玉米增加了41.14%~78.29%。一些植物根际促生微生物可以通过产生有机酸或酶一类的代谢产物作用于土壤中以螯合形式存在的营养元素,从而使其活化,特别是许多AM真菌对P直接进行活化,从而增加了土壤中植物可利用的P。也有研究表明,菌根可以增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从而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瘤胃微生物的活动和功能

瘤胃微生物的活动和功能 日期:2003-08-19 00:00编辑:来源:现代乳牛学查看:9次 瘤胃微生物区系可分为细菌和纤毛原虫两大类。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细菌的种类及作用据研究证明:瘤胃内的细菌有60余种,绝大部分属厌氧菌。这些细菌,大多数能发酵饲料的一种或多种糖,为其生长提供能量来源。而有些细菌则不能发酵糖类,但它能利用糖类水解后的简单产物或糖类代谢的主要终产物,如乳酸、甲酸或氢等获取能量。瘤胃细菌的主要功能是分解纤维素、果胶等,产生甲酸、乙酸等,其次它还分解淀粉和糖类。瘤胃饲料中的糖类,在多种细菌的协同或持续作用下,将其分解成挥发性脂肪酸(VFA)、二氧化碳(CO2)及甲烷(CH4)等,气体通过嗳气及呼吸作用而排出体外,挥发性脂肪酸经胃壁吸收参与机体代谢。 瘤胃微生物细菌种类中,存在有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菌群。有些菌群,既能分解纤维素又能利用尿素。实践证明,在粗饲料中添加尿素,可提高其消化率。添加尿素的作用是为细菌合成菌体蛋白提供了充足的氮源而并非增加了粗蛋白。但应注意,添加尿素时不能将尿素溶于水让乳牛饮用,而应以固体的形式适量添加。 (二)纤毛原虫的种类及作用瘤胃中的纤毛原虫有40余种之多,属厌氧。纤毛原虫体内有许多酸类,故可分解糖类,产生乙酸、丁酸、乳酸以及丙酸、二氧化碳和氢。大多数纤毛原虫都作用于淀粉和植物中的果胶、半纤维素等糖类。另外,纤毛虫具有水解脂类不饱和脂肪酸、降解蛋白质等能力,纤毛虫能显著提高饲料的消化率与利用率,并能促使挥发性脂肪酸(VFA)的产生。纤毛虫体蛋白质的生理价值与菌体蛋白相同,但消化率比菌体蛋白高。纤毛虫体蛋白质还含有相当丰富的氨基酸。当这些细菌、纤毛虫等下行到皱胃、小肠时,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大部分微生物死亡后被机体吸收利用。 瘤胃微生物区系一细菌和纤毛原虫对营养物质的分解及合成作用称作瘤胃发酵。瘤胃微生物依靠瘤胃内饲料的营养物质生存和繁殖,而反刍家畜又以依靠瘤胃的代谢产物及瘤胃增殖的微生物在皱胃、小肠分解后所形成的菌体蛋白来获得正常的营养。由此可见,反刍家畜与瘤胃微生物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共生关系。而细菌与纤毛原虫相互制约,维持着微生物区系生态系统的协调。另外,瘤胃内的微生物还能合成B族维生素,所以,反刍家畜一般不会出现B族维生素缺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