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外交学概论

外交学概论

外交学概论
外交学概论

第一章外交学概述

一、外交本质

广义:1.外交是一种以国家为主题的活动

2.外交是一个国家所进行的对外活动

3.外交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一种交往活动

4.外交是国家对外行使主权的一种官方活动

狭义:1.外交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2.外交的基本手段是谈判

3.作为外交基本手段的谈判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的

4.外交应当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二、外交定义

外交,通常是指主权国家通过其官方代表,在遵守国际惯例的基础上,为维护自身利益,采用约定俗成的和平方式,与其他主权国家或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所进行的正式的、官方的沟通,以便有效地处理国家关系、参与国际事务。

外交六要素

1.外交主体:一切外交行为中的行为者。外交主体不仅享有一定的权利,还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外交主体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外交活动中的核心部分。独立的主权国家才能成为外交主体。

2.外交客体:外交行为的对象。

3.外交基础:实际上指的是外交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和重要前提。作为外交基础的国际惯例,亦称外交惯例,是外交人员处理外交事务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守则,是规范外交行为的基本框架。

4.外交目的:指宏观的外交根本目标,外交总体的基本的意图。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主权是外交的根本目的。

5.外交方式:在外交活动中进行联系与沟通的具体方法。

6.外交范围:指定义外交时的具体涉及面。

第二章外交的制约因素

一、政治、意识形态、军事对外交的制约

国内政治影响:1.统治阶级掌控本国外交

2.政党政治左右本国外交

3.政局稳定牵制本国外交

4.政治制度决定本国外交

国际政治影响:1.全球政治直接影响到各个国家的外交

2.地缘政治密切影响着各个国家的外交

意识形态影响:1.意识形态导致外交对立

2.意识形态支配外交目标

3.意识形态涉及外交决策(影响决策者、决策模式、社会舆论)

军事制约因素:1.军事实力奠定外交后盾

2.军事战略协调外交战略

3.军事行动波及外交行动

4.军事交往有助于外交交往

二、经济、科技、文化对外交的制约

经济制约因素:1.经济是外交的主题(各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为本国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目的是为了在国际上争取并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外交活动往往配合本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

2.经济是外交的先导(为建立外交关系准备、为密切外交合作积极努力、意在政府欺压奴役利用对方)

科技制约因素:1.科技决定外交能力

2.科技拓展外交空间

3.科技更新外交工具

4.科技密切外交联系

文化制约因素:1.文化交流推进外交

2.文化传统限制外交(传统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外交风格、各国奉行不同外交战略与策略、决策者采用不同操作方式、外交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与文化准备不同)

3.文化差异阻碍外交

三、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对外交的制约

国际法:1.国际法是外交的规范(为外交构建了框架、作出了限定、提供了守则、建立了秩序)

2.国际法是外交的保障(保障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馆舍安全、咨询安全、行动安全)

3.国际法是外交的依据

国际组织:1.国际组织扩大了外交的外延(国际组织直接开展外交活动、各国与国际组织进行外交来往、国际组织拥有一定的外交地位)

2.国际组织规范外交的行为

3.国际组织提供了外交的舞台(为各国同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外交接触创造了机会、为阐述本国外交政策创造了场所、对各国外交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4.国际组织协调外交的行动(讨论各国外交事宜、决议有关外交事务、规划统一的外交目标、采取一致的外交行动)

第三章外交制度

一、外交准则

外交准则,指从事外交活动时必须遵守的、各国所公认的、用以构成外交基础的、作为资深行动依据的基本原则。

传统的外交准则:1.主权平等原则

2.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

3.共同同意的准则

4.恪守诺言的准则

新中国的外交准则: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处

二、外交惯例(多背概念,可能考名解)

外交惯例,一般指的是各国在外交活动中皆应遵守的、约定俗成的常规做法,亦即有关外交的国际惯例。外交惯例的重要作用:1.它为外交活动提供了是非标准

2.它为外交活动制定了基本规范

3.它为外交活动奠定了现实基础

外交承认→国家承认,通常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承认另外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里具有其主权国家存在的资格。从本质上讲,国家承认是一个主权国家队另一个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法实体的一种确认。

→政府承认,一般是指一个主权国家对另一个国家中央政府的唯一性与合法性的承认。从本质上讲,承认另外一国的中央政府,表明承认国承认该政府在国际社会里具有代表其国家的正式资格,并愿意与其建立和发展正常的外交关系。

外交关系的建立:

1.建立外交关系的资格(从主权国家到国际组织也可以)

2.建立外交关系的条件(必须遵守外交准则、必须正式承认本国、必须正式承认本国政府)

3.外交关系的形式(一,派遣常驻时节;二、派遣兼任外交使节;三、派遣共同外交使节;其四,派遣特别使节)

外交特权与豁免:

(一)给予职业外交官的外交特权与豁免1..职业外交官的人身不可被侵犯

2.职业外交官的安全必须被确保

3.职业外交官享有行动及旅行自由

4.职业外交官享有管辖豁免

5.对职业外交官可免除个人捐税.

6.对职业外交官可免除关税和免受检查

(二)给予使馆的外交特权与豁免:1.使馆不可侵犯

2.使馆档案和文件不得侵犯

3.通信自由

4.使用国旗与国徽

5.免税

6.免除关税和免受查验

(三)职业外交官与外交使馆所应承担的义务:1.必须尊重接受国的法律与规章

2.不得干涉接受国的内政

3.使馆馆舍不得用于与其职务不相符的用途

4.使馆官员不得为私人利益从事任何职业或商业活动

外交制裁,是指一个主权国家在外交领域内采取主动行动,对另外一个国家予以惩处,以维护本国的尊严,或者公开表示本国政府的愤怒与不满。

外交报复,是指针对其他国家队本国的伤害性行为,在外交领域内所进行的一种回应。所谓外交报复,就是一个国家在外交领域内采取外交行动,对别国所进行的一种报复。

三、外交机构

国家领导机构,指一个国家依照宪法规定的国家最高的行政性权力机构。

1.国家元首

2.政府

外交部,一般指在一个主权国家里执行外交政策、主管外交事务事务的专门性机构。

外交部职能:1.负责本国的外交活动

2.领导本国的驻外代表

3.参与本国的外交事务

4.组织本国的外交接洽

使馆,是指双方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互相设在对方首都的常驻的外交代表机构。

常驻使节团,指派遣国在接受国领土上设立大使馆、公使馆、代办处,并派驻外使节,持续地执行派遣国外交职务的机关。

使节权,一个国家派遣和接受外交使节的权利。

使馆的地位职权:1.在接受国代表派遣国

2.在国际法许可的范围内在接受国中保护派遣国及其国民的利益

3.与接受国办理交涉

4.以一切合法手段调查接受国的状况及发展情形,并向派遣国政府举报

5.促进派遣国与接受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发展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与科学关系

6.执行领事职务

领事馆,简称领馆。领事,一般是指由一国委派或授权,经接受国同意而在其国内的一定地点,根据领事制度的有关规定行使其职权的人员。在国际法上,领事制度,是指在另外一国的领土上,保护派遣国的商业利益,保护并帮助具有派遣国国籍的居住者、旅行者、船舶、船员及商务人员,执行与之有关的某些行政、司法和户籍职务,并向拟赴派遣国履行的接受国国民及第三国国民发放签证或其他适当文件的派遣国的公共服务制度。

领馆特点:1.领事馆的主要职能是保护其派遣国及其国民的商业与经济上的利益,并负责处理与其相关的各项具体业务

2.领事馆的设立并不以大使馆的设立为前提

3.领事馆的具体职能只能够在其管辖的领区之内得以行使

4.领事馆在国际法上不被视为其派遣国的外交代表机构

领馆地位:1.领事馆具有无可置疑的官方地位

2.领事馆依然是派遣国的重要代表

3.领事馆可以进行实质性的外交活动

第四章外交战略与外交策略

一、外交战略

外交战略,是指外交实体(特别是主权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有关外交活动的战略构想。它是指外交实体尤其是主权国家对其自身外交基本问题的宏观把握和据此所制定的自身进行外交活动的总体规划。

外交战略的内容:1.外交理念,在对外交基本问题进行宏观把握基础上所形成的,在某一外交实体中居于主导或支配地位的,对其外交实现发挥着普遍意义的指导作用的一系列基本观点。

2.外交利益,指一个外交实体在其外交方面所存在的基本需求

3.外交实力,指一个外交实体进行外交活动的实际能力,也是它实现其外交战略所要依靠的主要力量。实际上是该国的综合国力在其外交领域内的具体体现。

4.外交目标,主要是指外交实体进行外交活动时,预定所要争取达到的,能够促使外交格局、外交事态发生于己有利的变化的一系列外交努力的结果。

5.外交政策,是外交实体尤其是主权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外交战略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外交战略的分类:(依照空间的不同所进行分类)1.全球性外交战略,指的就是适用于整个世界范围,以全世界为关注对象的外交战略 2.区域性外交战略,指适用于世界上某一特定的区域,并主要以其关注对象的外交战略。

(依照时间的不同所进行分类)1.长期性外交战略,需要其制定者通过较长时间的努力,

在一定国际环境下才有可能实现的外交战略 2.近期外交战略,指的是其制定者可望在现阶段或者不就的将来所实现的外交战略

(依照科学与否)1科学的外交战略2非科学的外交战略,指主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脱节,其基本构成要素及相互组合不理性,使得外交活动未能顺利展开。

(依照实施途径不同)1.直接性外交战略2.间接性外交战略

(依照阶级性不同)1.奴隶主阶级外交战略2.封建阶级外交战略3.资产阶级4.无产阶级外交战略的地位:处于最高地位、主导地位、核心地位

二、外交策略

外交策略,一个外交实体尤其是主权国家为了实施自己的外交战略,在兼顾局势发展变化的前提下,在其外交活动中所采用的具体行动方案。

外交战略与外交策略异同

同:它们都是外交实体对自身外交活动所进行的主观筹划;它们都被外交实体用以指导自身的外交活动;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异:1.主要内容不同,前者是外交实体进行外交活动的总体规划,后者是外交实体进行外交活动的具体行动方案

2.基本作用不同,前者对于外交实体所进行的外交活动具有普遍指导作用,后者主要起着为外交实体所进行的某项外交活动具体出谋划策的作用

3.所受限制不同,前者适用广泛相对稳定,后者适用于特定范围一定阶段

4.从属关系不同,后者从属服从前者

外交策略特征:1.计谋性2.相沿性 3.机密性4.随机性5.互动性 6.交融性7.功利性

第五章外交政策与外交决策

一、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是外交实体主要是主权国家为实施自己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外交战略而具体制定的行动准则。1、外交政策的实质(即定义)

是指外交政策本身所固有的,决定其自身性质、面貌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属性。

2、外交政策的构成

(1)基本立场:一个国家在认识和处理外交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持的态度。有赖于外交局势的具体变化和国家利益的驱动。分为宏观(原则性态度,结盟、不结盟和孤立主义)和微观(一般性态度),相互交错,前者决定后者。

(2)主要目标:一个国家通过其外交活动所要争取达到的标准或境地。拟定目标时,需考虑到:外交利益能否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外交实力能否提供必要保障;外交环境是否有助于其真正实现;是否拥有实现它所需要的外交策略与外交手段。

(3)立足之点:外交政策制定国在其进行外交活动时所要依靠的基本力量。要认清朋友与对手;要争取中间力量;要将依靠的重点放在自己真正的朋友方面。

(4)重要任务:外交政策的制定国在贯彻落实其外交政策时所必须完成的既定工作。是主要目标的具体化、定量化、形象化。

3、外交政策的分析方法(历史、政策、社会科学研究法)

二、外交决策

外交决策,是外交实体特别是主权国家在采取正式的外交行动之前所做的必要决定。

1、外交决策的类型

决策对象的不同:外交战略决策、外交策略决策、外交政策决策

决策程序不同:程序化外交决策和非程序化外交决策

决策结果不同:确定型外交决策和非确定型外交决策

决策状态不同:静态外交决策和动态外交决策

决策目标不同:单目标外交决策和多目标外交决策

2、外交决策的条件

进行外交决策的基本依据。类型(宏观和微观、外在和内在、主要和次要)

(1)决策人员:外交决策的参与者。决策人员特别是关键性人物的品格、教养、阅历、动机以及心理状态对外交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2)智囊班子:又称智囊团、思想库,是指一种研究咨询机构,其中聚集着一批杰出的专家、学者,运用他们的集体智慧,为外交决策设计方案、提供依据、充当顾问或者进行咨询、预测。间接性、辅助性,注重利用集体智慧,偏重综合性、战略性研究。

(3)公众舆论:群众言论,指社会各界对国内外各种主要问题的认识、态度、看法和要求。制约作用(体现人心向背;创设决策主题;制约决策实施;影响政府去留)

(4)党派斗争:执政党,通过政府和议会直接参与决策;在野党,影响内阁、议会选举、议会斗争间接参与决策。

(5)国际局势:一定时期内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状态。外交决策最为主要的外部条件,基本作用大体为如下两个方面:一,国际局势的多变性,使得外交决策要有预见性和机动性;二,国际局势的突变性,,使得外交决策善于应变。

3、外交决策的过程

(1)发现问题:通过平时的信息监控与分析研究,通过自己所收集或掌握的情报,发现涉及本国外交的重大问题或迹象、苗头。

(2)确定目标:确定外交决策实施之后预定的目的或结果。

(3)拟定方案:为外交决策设计、制定以备选择的具体方案。做好保密工作;力求使之正确;努力优中选优。

(4)分析咨询:对备选方案最终做出正式选择之前,对其所进行检验、征询与评估。

(5)进行选择:在多种备选方案中,进行科学的论证,反复的平衡,最后博采众长,按照有关规定和步骤,选定其中一种有利于决策目标的最佳方案。

(6)实施和修正:对于外交决策的具体贯彻执行,以及在具体贯彻执行过程中对外交决策的修改、补充和完善。

4、外交决策的模式

一般是根据已知的外交决策的规律和实践经验,所概括归纳出来的可供借鉴的、定型的、标准的外交决策的具体形式。

(1)构成

决策主体:发挥支配作用的最基本变量。

决策程序:外交决策时必须经历的具体步骤和先后次序。思维过程、社会过程和半机械性过程的统一。

决策方法:科学的决策方法;经验的决策方法;随意的决策方法。

(2)主要模式

个人决策模式:一国重大的外交决策均有本国最高统治者个人不受限制地、独断地作出。

特征:外交决策权完全掌握在最高统治者个人手中;最高统治者进行外交决策时可以独断专行;外交决策时既不讲究民主又不讲究科学。

群体决策模式:一个决策群体的成员共同来进行外交决策。

重视:群体决策必须拥有制度化保障;决策群体的成员之间必须做好协调;决策群体的成员之间必须平等相待。

组织决策模式:外交决策的各个阶段上,明确地进行了组织分工。

优点:责任明确;专才专用;便于发展

第六章外交途径

外交途径,外交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具体方式。

作用:提供外交活动得以进行的常规方式;保证外交活动的正常开展;使得外交战略、策略、政策贯彻执行;促使外交联系得到维护、巩固和发展。

一、外交谈判

外交场合里进行的谈判活动。

1、特征:主权国家之间的谈判;主权国家之间的自愿行为;各国之间完全平等的行为;各方和平说理的行为;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严守秘密;基本依据是国际法;十分重视礼仪的运用;要求参与者有所妥协。

2、作用:

A.为各国之间进行实质性外交接触提供了一种最佳的方式。

B.为各国之间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一种最正常的方式。

3、原则

外交谈判进行之际,各国所依据的有关要求、规定、法则和标准。

A.实力原则:进行外交谈判时,有关各方均应充分地考虑各自的实际力量对比,然后据此量力而行。外交谈判的最终结果,通常是由有关各方的实际力量对比所决定的。切勿过分的炫耀本国的强大实力。

B.兼顾原则:兼顾谈判对象国的实际利益;兼顾国际环境;兼顾有关国家的态度和反应。

C.尊重原则:参与谈判的有关各方,必须相互尊敬、相互敬重。尊重谈判对象国;最终谈判对手;尊重谈判者自己。

D.自主原则: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争取主动;必须尽心尽责。

E.有限原则:授权有限原则,外交谈判的参与者在恪尽职守、锐意进取的同时必须牢记授权有限。谨记自己的授权有限;及时向上级请示汇报。

F.客观原则:在准备和进行外交谈判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力求掌握其真相。所占有的资料务必客观;决策者的态度亦须客观。

G.预审原则:进行谈判之前,对本国预先准备的谈判方案反复审核、认真推敲,力求使之精益求精、减少疏漏。预先制定尽可能完备的谈判方案;预先周密地审核本国的谈判方案;预审本国在外交谈判进行中所提出的补充性方案。

4、方式

外交谈判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和具体方法。

根据谈判参加国的多少:双边(两国之间)和多边(两个以上)。

根据谈判的公开与否:公开(对外界不加保密)和不公开。

根据谈判者接触程度:直接(面对面)和间接(利用某种媒介,口头或书面)

根据谈判者的行政级别的高低:国家元首级,政府首脑级,副国家元首或副政府首脑级,外交部长级,副外交部长级,外交部司长或副司长级,普通官员级

根据谈判时间的长短:短期(一月以内)、中期(一月至半年)、长期(半年以上)

根据谈判所在地点的不同:主座、客座、第三国

根据谈判方向不同:横向(首先列出谈判所要涉及的问题,对各项议题同时进行讨论,同时推进)、纵向(首先集中一个问题,待其解决之后,方才依次逐个谈判其他)

根据谈判中第三方作为中间人介入的有无:受调停(对抗性谈判)、无调停(对或非对)

根据是否涉及谈判的实质性问题:实质性(谈判内容与目标直接相关)、非实质性(谈判开始前的事务性谈判)

根据谈判的正式与否:正式(合乎正规、公认的标准的)、非正式

5、程序

外交谈判所进行的具体过程和先后步骤。

(1)准备:拟定谈判的计划;搜集谈判的信息;制定谈判的策略;创造良好的气氛

(2)进行:正式开局;提出要求;讨价还价;达成协议

(3)收尾:谈判文件的签署;谈判文件的批准;谈判过程的总结

二、外交行动

广义,泛指一切外交行为

狭义,特指外交实体尤其是主权国家为实现某种意图而主动、具体地展开的外交活动

特征:外交实体的一种行为;为了实现外交实体的某种意图;外交实体的主动行为;外交实体的具体活动

类型:按目的——协调关系型和处理纠纷型

1、外交访问

一个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按照预先的约定,前往另外一个与本国有着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

(1)特征:

高层性,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正式访问。

双边性,双边交往,有来有往。

约定性,出访国和到访国实现商定并对外公布。

隆重性,尊重与重视。

实质性,处理实质性问题。

(2)意义:密切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国家之间的高级对话;间接帮助本国外交决策

(3)内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礼仪活动,娱乐活动

2、外交接触

各国外交部门、驻外机构所采取的日常外交行动。

(1)形式:外交联系(平时各国的外交部门、驻外机构与其他国家所保持的沟通与联络,部门、机构之间;人员之间)、外交干涉(一国的外交部门或驻外机构正式出面,代表本国政府去同别的国家的外交部门、驻外机构或者国际组织商讨、处理、解决有关的问题)、外交调研(各国的外交部门、驻外机构及其全体从业人员,在外交活动中所自觉而主动地进行的对外调查研究)

(2)方针:外交人员在奉命参与外交接触时,所应当掌握的主要方向和基本目标。

服从命令;遵守法律;主动灵活;恪尽职守

3、国际会议

由不同国籍者所进行的聚会。

(1)类型:

与会者身份:政府间、民间

与会者职务:国家元首会议、政府首脑会议等

与会国数量:双边、多边

会议举行周期:定期、例行、特别

与会国的地理范围:世界性、洲际性、区域性等

会议的具体内容:综合性、专门性

会议的性质:代表大会、大会、会议、委员会、理事会等

(2)规则:

为使国际会议取得成功,而在国际上相沿成习、为国际会议的参与者所必须遵循的成文或不成文的有关基本规章和要求。议程确定规则;语言使用规则;投票表决规则;协商一致规则

(3)作用:有助于国际交流的密切;有助于国际合作的进行;有助于国际妥协的达成;有助于国际影响的发挥。

4、国际调处

是指某一国家作为第三方,而对其他存在国际争端的国家所进行的调解和劝说

(1)形式:外交斡旋(由其他国家作为第三方,处于解决国际争端的目的,而促使有关争端的当事国直接进行谈判)、外交调停(不仅促成谈判、还要积极为谈判创造条件、提供基础,并且自己直接参加谈判)、国际会商(通过国际公议进行协商)、国际调查(有关国家组成专门的国际调查委员会,对争端的事实进行调查)、国际调解(争端当事国根据有关条约,将彼此之间所存在的争端交付国际机关,并根据国际机关提出的建议和平解决)

(2)原则:解决国际争端必须采用和平的方法;其他国家作为第三方进行国际调处时,不得干涉各争端当事国的内部事务

(3)功能:维护世界和平;尽快解决争端;提高国际声望

三、外交文件

又称外交文书,国家与国家之间以书面文字为形式所进行的外交活动。

1、条约

特征:主权国家以及其他国际法主体之间缔结的协议;以书面形式为主的国际协议;受国际法调整以国际法为准;产生法律效力

形式:国家元首之间缔约;政府之间缔约;国家之间缔约;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缔约;国际组织之间缔约

格式:名称、序言、主文

拟定:提出建议、审议、提出反意见、磋商、达成协议

效力与终止

2、声明

指以正式文告的形式对外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者说明某一事件的真相。

形式:在新闻媒介上发表;在群众集会上发表;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

名义:国家;政府;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

类型:单反声明和联合声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或者其主要领导人,在会议中或会谈之后,所共同发表的关于会谈进程、经过以及所达成的协议的文件。)

3、外交信函

外交场合所正式使用的、各国之间相互往来的外交信件。

类型:照会(一个国家以外交通信的形式采取的外交行动)、函件、备忘录

第八章外交人员

一、外交人员的个人素质

1、自身条件

国籍、民族、宗教、党派、年龄、性别、健康、相貌

2、交际能力

重视交际:交际的作用一是传播信息、获取信息,二是结交朋友、建立联系。外交人员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善于沟通:思想上高度重视,努力学习有关沟通的技巧,并且在外交实践中积极培养沟通的能力。

待人友善:与外国人打交道时,一要忠于职守,在事关国家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寸土必争,不讲情面;另一方面,在私人关系上,要积极主动热心。

3、业务技能

擅长口才:培养锻炼自己口语的临场发挥能力、恰到好处的运用口才。

掌握好外语:熟练地运用它处理自己的业务,在外交场合可以准确无误地与他人进行沟通。

精通文史:提升自身品味,开阔个人眼界,汲取历史经验。学习本国的文史知识,学习交往对象国的文史

知识,学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文史知识。

熟悉经贸:经贸利益是国家的主要利益。

二、外交人员的职业道德

职业的特殊性:强烈的政治性;重大的责任性;必然的权威性

1、外交人员的政治规范

忠于祖国(热爱自己的祖国、维护祖国的利益、捍卫祖国的尊严)

坚持原则(在原则问题上绝对不能退让、警惕和抵制敌对势力说推行的不良图谋、自觉地做到洁身自好、拒腐防变)

执行政策(学习好外交政策、掌握好外交政策、执行好国内政策、认真地服从领导)

保守机密(具有良好的保密意识和保密习惯;坚持内外有别、防止泄露内部秘密)

服从组织(不允许随便自行其是,不允许与外国机构或外籍人士私自进行交往)

2、外交人员的业务规范

尽职尽责(积极专业业务、坚守工作岗位、勇于承担责任)

廉洁奉公(勤俭办事、吃苦在前、毫不利己)

遵纪守法(严格遵守本国法纪、外国法律、国际法)

协同对外(顾全大局、互相配合、一致对外)

三、外交人员的选拔任用

1、来源

外交院校毕业生、专业人才、政府官员、社会名流、王公贵族

2、考录培训

任职资格审查:政治上可靠、本国国籍、身体条件好、业务上达标

考试:笔试和面试

噢诶讯:岗位培训、岗前培训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外交学概论

《外交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60字左右,5-6题) 1 外交庇护 指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要求驻本国的他国使馆给予其庇护,根据国际法规定,使馆馆舍享有不可侵犯权,外交庇护就是利用使馆的这种特权,把使馆作为遭到驻在国追捕的公民的避难所。 2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 1963年3月4日,联合国在维也纳主持召开关于领事关系的国际会议,并与4月22日通过《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该公约于1967年3月19日生效。该公约对以职业领事官员为馆长的领馆的设立,领事职务等级以及委派领事官员和其他领馆人员的便利,特权和豁免等,作了系统的规定。 3 外交豁免 指一国派驻他国的使馆及其人员享有的免受接受国法律规范约束的待遇。外交豁免权的全称是外交代表的管辖豁免权,包括司法管辖豁免,诉讼豁免,执行豁免。 4 多边外交 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指两国以上的国家通过磋商、协商及国际会议进行讨论以解决彼此关心的问题,目前已演化成为一种经常性、普遍性、日益制度化的外交方式。 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指由两个以上的国家进行磋商,协调及举行国际会议进行讨论以解决彼此关心的问题,目前已演化成为一种经常性、普遍性、日益制度化的外交方式。 5 外交报复 专指原伤害行为是外交性质的,受害国所采取的报复手段也是外交性质的。如甲国驱逐乙国的外交官,乙国也以驱逐甲国的外交官作为报复,这就是外交报复。 6 外交调研 指以一切合法手段调查接受国之状况及发展情形,并向派遣国政府具报。外交调研的最高目的是为一国对外决策机构尽可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情况、信息、观点和建议。 7 临时代办 在外交代表大使或公使缺位或因故不能履行职能时,被委派代理其职位的外交人员称临时代办。临时代办由外交人员中等级最高者担任,他以临时代办的名义履行使馆首长的职能。 8 外交交涉 指主权国家之间,各自通过它们的外交代表机关,在双边或多边国际关系中,就利害相关的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磋商和谈判,以求得适当的或为大家满意的解决办法。 9 领区 领事馆的辖区称为领事区域或领区,是领事馆执行领事事务而设定的区域。领事馆辖区由派遣国和接受国根据需要和互惠原则共同商定,一般限于领事馆所在的城市或省区。 10 主权平等原则 主权是一国对内最高和对外独立的权利。各个国家,无论其经济、社会、政治或其他性质有何不同,都有平等权利和义务,并同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每个国家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有权自由决定自己国家的命运,同时负有尊重别国主权的义务。 11 使节权 通常指一个国家派遣和接受外交使节的权力。使节权包括接受他国或国际组织的外交使节的权力,和向他国或国际组织派遣外交使节的权力。使节权是主权的特征和属性。 12 职业领事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把领事官员分为两类,其中一类即职业领事,也称派任领事或专业领事。一般由

外交学院真题

2000年 《外交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外交团 2、外交庇护 3、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 4、外交豁免 5、多边外交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请回答外交代表机关的主要职责。 2、请举例说明当代公认的主要外交基本准则。 三、论述题(30分) 请分析美国袭击中国驻南使馆违反了哪些重要的外交公约原则及美国企图达到何种险恶目的。 《当代国际政治与中国外交》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两极格局 2、非政府组织 3、“新干涉主义” 4、万隆会议 5、“三砸一烧”事件 6、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第二代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特点 2、试论新中国历史上有过几次建交高潮?各有什么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论北约东扩对当代国际政治的影响。 2、试论世纪之交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及其对中国经济建设产生的影响。 2001年 《外交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位次 2、外交报复 3、外事 4、外交调研 5、联合国常驻代表团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外交承认的理论含义和实践方式是什么? 2、首脑外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作用如何? 三、论述题:(30分) 论述科技革命影响外交的主要途径并以互联网络技术为例予以分析。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华沙条约组织 2、安理会242号决议 3、《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4、“美蒋共同防御条约” 5、“珍宝岛事件” 6、“八·一七公报”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美、俄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斗争。 2、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主张和原则立场。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述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2、论述80年代中国在裁军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及对美苏军备谈判的态度。 2002年 《外交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外交团 2、公使 3、临时代办 4、管辖豁免 5、正式照会 6、国宴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多边外交的特点和作用 2、新中国外交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述外交礼仪在外交工作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外交工作是高度事务性的特点。 2、试从理论上论述外交与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谈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面对新的形势,中国外交应采取何种对策。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六·五战争” 2、核不扩散条约 3、科索沃危机 4、旅顺口、大连问题 5、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6、中葡联合声明

外交学概论

第一章外交学概述 一、外交本质 广义:1.外交是一种以国家为主题的活动 2.外交是一个国家所进行的对外活动 3.外交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一种交往活动 4.外交是国家对外行使主权的一种官方活动 狭义:1.外交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2.外交的基本手段是谈判 3.作为外交基本手段的谈判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的 4.外交应当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二、外交定义 外交,通常是指主权国家通过其官方代表,在遵守国际惯例的基础上,为维护自身利益,采用约定俗成的和平方式,与其他主权国家或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所进行的正式的、官方的沟通,以便有效地处理国家关系、参与国际事务。 外交六要素 1.外交主体:一切外交行为中的行为者。外交主体不仅享有一定的权利,还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外交主体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外交活动中的核心部分。独立的主权国家才能成为外交主体。 2.外交客体:外交行为的对象。 3.外交基础:实际上指的是外交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和重要前提。作为外交基础的国际惯例,亦称外交惯例,是外交人员处理外交事务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守则,是规范外交行为的基本框架。 4.外交目的:指宏观的外交根本目标,外交总体的基本的意图。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主权是外交的根本目的。 5.外交方式:在外交活动中进行联系与沟通的具体方法。 6.外交范围:指定义外交时的具体涉及面。 第二章外交的制约因素 一、政治、意识形态、军事对外交的制约 国内政治影响:1.统治阶级掌控本国外交 2.政党政治左右本国外交 3.政局稳定牵制本国外交 4.政治制度决定本国外交 国际政治影响:1.全球政治直接影响到各个国家的外交 2.地缘政治密切影响着各个国家的外交 意识形态影响:1.意识形态导致外交对立 2.意识形态支配外交目标 3.意识形态涉及外交决策(影响决策者、决策模式、社会舆论) 军事制约因素:1.军事实力奠定外交后盾 2.军事战略协调外交战略 3.军事行动波及外交行动 4.军事交往有助于外交交往 二、经济、科技、文化对外交的制约 经济制约因素:1.经济是外交的主题(各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为本国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目的是为了在国际上争取并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外交活动往往配合本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

2002.10-2016.10月00312自考政治学概论历年名词解释汇总

00312自考《政治学概论》历年名词解释题 1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和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P57 2.多党制:就是在一个国家中,多党并立,各党单独或联合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P258 3.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为国家的问题。P163 4.共和制: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P152 5.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或称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的能力。国家权力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P54 6.契约论:契约论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P45 7.政体: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统治阶级根据自身需要对国家政权结构的设计,是最高政权机关内部权力分配的形式。P147 8.一党制:一党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完全掌握在单一的一个政党手中,法律上和事实上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与之争夺政权。P261 9.国家主权: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亦即国家主权是对内的最高权力和对外的独立权力。P380 10.政治文化: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P286 11.政治: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P6 12.国家: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P50 13.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P142 14.政治体制:就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行使政治权力而设置的政权组织、政治组织(包括政党、政治性的团体组织等)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制度。P339 15.两党制:两党制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P252 16.君主制:是以一名君主作为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政权组织形式。P149 17.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P202 18.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的物质力量、制度力量、精神力量的有机总和。P369 19.政治发展途径:是指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手段来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问题。一般来说有两个途径:一是政治革命,二是政治改革。P332 20.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即负责拟定和执行法律、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对内对外事务的机关。P179 21.单一制:是将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又可分为中央集权型和地方分权型两种。P164 22.马基雅维里:近代意大利现实主义政治思想家,权术政治论的代表人物。著有《君主论》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外交学概论

外交学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章外交学概论 第一节外交的界定 一、外交的本质 1、广义的外交“外交”的出处;“外交”的正式出现;经典解释;广义的外交及其特性。 2、狭义的外交的实质;经典释义;狭义外交及其共性;广义外交与狭义之比较研究。 3、外交的本质:广义外交的本质;狭义外交的本质。 二、外交的定义 l、外交的主体定义:学术界的共识;实际运作与特殊情况。 2、外交的客体定义:国际组织对原有定义的改变:外交实体的定义。 3、外交的基础一般定义:本书中的定义;外交惯例的作用。 4、外交的目的定义:外交的目的;国家利益定义及其重要性。 5、外交的方式经典解释:外交方式的内涵;和平的外交方式的多样性。 6、外交的范围外交的范围及其内涵:本书的界定。 第二节外交的发展 一、外交的萌芽 1、萌芽时期的特点外交制度与外交理论的空白;外交范围较为狭小;外交辅助对外战争;外交谋略倍受重视。 2、贡献使节制度:结盟制度:外交方式。 二、外交的形成 l、形成时期的特点外交制度基本形成:外交理论争相问世:外交范围有所扩大:秘密外交与强权外交成为外交的主旋律。 2、贡献外交人员职业化:外交行为规范化;外交活动集团化。 三、外交的定型 1、定型时期的特点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新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科技革命影响历史进程。 2、贡献外交范围扩大化;外交方式多样化;外交决策民主化;使节作用的淡化。 第三节外交学研究 一、外交学的研究对象 l、外交学的定位外交学的定位及研究对象;有关外交学研究对象的不正确认识:对“外交”的界定。 2、外交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国际法学;交际学;外交史。 二、外交学的研究范围 1、现行的外交学研究范围以外交理论外交实务外交过程外交制度作为主要的研究范围。 2、外交学范围的重新确定现行研究范围的片面之处;重新确定时的重点考虑因素:重新确定后的内容。 三、外交学的研究方法 1、阶级研究法定义:重要意义:正确态度。 2、经济研究法定义;经济研究法与阶级研究法的关系;正确态度。 3、比较研究方法定义;形式;正确态度。

自考政治学概论论述题

4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答: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具有如下特征:①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②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③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④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其思想特征;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43.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基本原则的依据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即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依据有三: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即对世界上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作用的总的观点和看法;②人类社会发展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③基本原则反映了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根本利益; 42.论述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特征。答:①它是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②它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其任务是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③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④它是工人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⑤具有独特的思想原则和工作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43.结合实际,说明政治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答: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纵向上看,政治发展的性质是依社会发展的性质而转移的;从横向上看,政治要素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与其他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社会的整体发展; 42.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实质和含义的理解。答: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 力;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43.分析国家对外政策是如何为 国内政治服务的。答:一国对外政 策对外活动服务于国内政治的 战略目标,即以服务于国内政治 需要为归宿为目的;表现为三个 方面:①服从国内政治需求,以国 内政治为依据和出发点,遵从国 内政治的要求,以国内政治战略 目标的转移为转移;②服务于国 内政治,即为国内政治制造有利 的外部条件和机遇,既适时地、顺 应外部的挑战,又适时地把握机 遇,其政策和活动成果应为国内 政治有效地利用;③对外政策对 外活动的实际效果和作用,最终 要以国内政治为标准尺度进行 检验、测量和评估,确定其功过利 弊,是非和失,在当代,这个标准和 尺度,主要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和 国家安全; 42.如何理解国体与政体的关 系?答:①国体是关于社会各阶 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特别是哪一 个阶级掌握政权的问题;国体表 征着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②政 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是统治 阶级实施阶级统治和国家管理 所采用的方式;它表征的是阶级 统治的形式和政权组织的程度; ③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 形式的关系,一定的国体要求一 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政体必须 适应国体的需要;国体具有相对 稳定性而政体是相对变化的;④ 政体同国体相比较具有复杂性 和多样性的特征; 43.分析我国对外政策是如何为 国内政治服务的。答:一国对外政 策、对外活动服务于国内政治的 战略目标,即以服务于国内政治 需要为归宿、为目的;表现为三个 方面:①服从国内政治需求,以国 内政治为依据和出发点,遵从国 内政治的要求,以国内政治战略 目标的转移为转移;②服务于国 内政治,即为国内政治创造有利 的外部条件和机遇,既适时地顺 应外部的挑战,又适时地把握住 机遇,其政策和活动成果应为国 内政治有效地利用;③对外政策、 对外活动的实际效果和作用,最 终要以国内政治为标准尺度进 行检验、测量和评估,确定其功过 利弊,是非得失 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经 济基础对国家发展的意义。答: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 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①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占主 体地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 立,第一次消除了自阶级社会以 来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 状况,实现了两者的直接结合。这 也消除了国家与社会对立的经 济根源,为国家向社会回归和融 合创造了条件。②多种经济成分 的并存,标志着社会主义国家生 产力发展的长期性,决定了社会 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 的阶段性。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 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多项方 针政策,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43.结合我国实际,说明维护国家 利益在国际政治关系中的意义。 答: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中最重 要的利益,国家利益关系是国际 政治中影响和制约其他利益关 系的最重要利益关系。一方面, 国家利益决定着国家政治的基 本利益分布的状况,确定国际政 治的基本内容,支配着国际政治 的根本走向、走势。另一方面, 它影响国际政治中其他利益关 系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不同程度 地渗透、体现在其他利益关系的 性质和内容中,并制约着其他利 益关系的发展。 42.论述民族问题在当代国际政 治中的地位。答:①民族冲突导致 地区政局不稳,引起社会动荡,严 重影响该地区有关各民族人民 和社会生活;②民族冲突又使国 际政治问题的解决方式出现重 大变化;③民族冲突又对国际关 系格局及相关国家的政治和外 交关系产生重要影响;④霸权主 义及其大国的干预和操纵仍然 影响着地区民族冲突并使民族 冲突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43.结合我国国情,说明如何进一 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 ①在根本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 下,完善人代会运行机制,不断发 展扩大和完善民主制度,集中人 民群众的智慧,发挥人民当家作 主的积极性;②完善人大及其常 委会的各项职能,加强立法工作 和法律监督;③进一步密切各级 人大与群众的联系;④加强人大 特别是常委会的组织建设,逐步 实现委员会的专职化;⑤完善全 国人大常委会和各专门委员会 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加强制 度建设; 4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特 征。答: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 义的上层建筑,具有如下特征:①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鼓励非公 有制经济的发展;②社会主义国 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政权;无产阶级政党 的领导,构成社会主义国家的政 治特征;③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 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 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④社 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 导地位为其思想特征;邓小平理 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指导思想; 43.论述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原 则。答:①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和党 的基本路线为指针的原则;②时 代精神原则;体现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的水平,要有时代特征; ③有利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 原则;促进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与政治制度的完善相配套;④有 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原 则;为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为经 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新型 政治、社会生活相适应;⑤兼政并 蓄、批判借鉴原则;弘扬民族传统 政治文明,吸收世界优秀政治文 化成果,在批判借鉴基础上兼收 并蓄,为构建中国新型政治文化 服务; 42.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 实质和含义的理解。答:①政治的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9、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10.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 11、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12、传播效果。答案:一般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13、意见领袖。答案:就是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1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形状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外交学概论》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 1 【单选题】(10分) “外交是运用智力和机智处理各独立国家的政府之间的官方关系,有时也推广到独立国家和附庸国家之间的关系;或者更简单地说,是指以和平手段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事务。”这一定义出自哪部著作? A. 《外交辞典》 B. 《韦伯斯特词典》 C. 《牛津英文字典》 D. 《外交实践指南》 2 【单选题】(10分) 国际法的鼻祖荷兰人格劳秀斯的代表作是什么 A. 《战争与和平法》 B. 《现代外交学的发展》 C. 《使节及其职权》 D.

《国际法》 3 【判断题】(10分) 外交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A. 对 B. 错 4 【判断题】(10分) 外交工作授权有限 A. 错 B. 对

5 【多选题】(10分) 同外交学有交叉关系的学科有哪些? A. 国际经济学 B. 国际法学 C. 外交史 D. 国际政治学 6 【单选题】(10分) 在中国关于外交学译著最早的是《外交精义》,它是从哪种语言翻译过来的? A. 法语 B. 日语 C. 英语

D. 俄语 7 【判断题】(10分) 外交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因此和其他学科没有交叉 A. 对 B. 错 8 【判断题】(10分)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标志近代国际法的诞生。 A. 对 B. 错

9 【判断题】(10分) 和平与发展不再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A. 错 B. 对 10 【判断题】(10分) 外交被看作是“外交家的业务或艺术”,或是“谈判的科学或艺术”。 A. 错 B. 对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在古希腊神话中,谁被崇拜为使节和传令官的庇护神? A. 波塞冬 B. 宙斯 C. 赫拉 D. 赫尔墨斯 2 【多选题】(10分) 外交的产生必须有如下条件为前提 A. 产生了国家 B. 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各国共同认可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

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 1. 政治:所谓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氏族:所谓氏族是具有血缘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 3.国家:所谓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阶级的机器。(这个定义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国家观点的全面的 4.政体:所谓政体是指政权构成形式,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5.民族:所谓民族就是由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体制联结起来的人们的稳定的社会共同体。 6.政党:所谓政党是阶级组织,它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理论和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 7.革命:所谓革命是指一定的阶级或集团通过阶级斗争,以暴力或和平方式推翻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从而实现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的变化的一种政治行动。 8.改革:所谓改革,就是指一定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通过和平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调整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达到政治和社会制度完善的一种过程。 9.政治学:所谓政治学是指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科学,是一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的学说。 10.君主制:所谓君主制是最高国家权力事实或在象征意义上集中于君主一人,君主是没有任期限制的,一般是世袭的。11. 11.共和制:所谓共和制是无论象征最高国家权力的机关还是实际行使国家权力机关都是通过某种形式的选举产生的,并且有严格的任期限制。 12.单一制:所谓单一制是将国土案地域划分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形式。 13.分离权:所谓分离权是指分离的自由,分离的可能性,而不是指必须分离,这就不是分离权利而是分离义务了。 14.两党制:所谓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政党制度。是指一国内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并不是说实行两党制的国家内只存在两个知政党。15. 多党制:所谓多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各政党都可以依法或联合其他政党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16.一党制:所谓一党制,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只有一个政党掌握政权,而在法律上不准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不允许其他政党与之争夺政权的一种政治制度。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瞧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就是作为意义与符号、精神内容与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就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就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就是一种行为,也就是一种过程,也就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与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的存在就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与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与谐与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与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完整版)外交学概论整理

小马哥背死你(八) 一.外交与外事的关系(简答) 1.广义外交与广义外事 广义外交:外交是主权国家以及国家联合体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以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为基础,通过代表本国的最高领导人和以专职外交部门为核心的中央政府部门,以及它们的领导下的半官方非官方组织、民间团体、个人,通过会谈、谈判、访问,签订协议等和平方式处理国际关系国际事务的行动和过程。 广义外事:外事是中央政府、政党、议会、军队、民间团体以及个人的对外交往活动。 关系:广义外交是广义外事的一部分。广义外事中不直接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对外交往活动不能称为外交。 2.狭义外交与狭义外事 狭义外交:外交是谈判的艺术。 狭义外事:除了中央政府之外的各种机构、团体、个人进行的对外事务、对外活动、对外工作。 二.外交与武力的关系(简答) 1.武力是外交的后盾:武力的存在其本身对另一国的谈判立场产生心理上的影响。 2.外交涉及武力的非暴力使用:包括武力威慑和武力威胁。这两者都不涉及武力的直接使用,而是通过表达使用武力的决心来增强本国在谈判中的讨价还价地位。 3.使用武力的全过程都需要外交:之前寻找盟友孤立对手,之中寻求外交解决的可能性,之后落实战后安排。 三.外交团(名解) 1.由同驻一国的所有外国外交官所组成 要求:由外交代表人员组成,不是由外交代表机关组成。 不包括使馆一般工作人员 不包括驻在国本国的外交官 不包括驻在国其他城市的领事官 (有些国家包括外交官的配偶和子女,有些国家只包括馆长)

四.政治庇护(名解) 请求整治庇护: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逃往他国请求准许居留。 给予政治庇护:他国接受上述逃亡者,不予引渡准予居留。 五.外交庇护(名解) 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要求驻本国的他国使馆给予庇护 无论题目是外交庇护还是政治庇护,两个都要回答 六.人权的国际保护(简答) 1.人权的内涵:包括西方国家强调的“人生而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发展权等集体人权。 2.为什么要保护人权:有些国家不能保护人权:战争、国力不足 有些国家不愿保护人权:种族歧视、屠杀 3.谁来保护人权:大国、邻国、国际组织(联合国、红十字会) 七.全球化时代的外交 1.主客体多元化:主体多元化:主权国家数量增加;客体多元化:主权国家、政府间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有影响力的个人数量增加。 2.议程多样化:当今外交需要适应国家本质从领土国家向福利国家、从民族国家向世界国家的转变。任何一国都需要与国际社会一起努力,为解决当今世界的众多国内、地区和全球化问题作出贡献,比如解决各种国内和国际冲突,防止大规模武器扩张,克服全球人口爆炸,毒品等问题。 3.国际制度时代:①当今外交日益受到国际组织的规范与制约 ②当今外交日益在国际制度中展开,催生一个多边外交大发展时代 ③当今外交日益围绕国际制度的创建和改革而进行 4.信息与科技革命时代:交通及通讯技术进步使得传统外交地位下降,首脑外交流行,穿梭外交、多变外交勃兴,催生公众外交的新现象。外交节奏加快。 5.民主化时代:①国内政治的民主化赋予了民众以及通过他们的议会代表一定外交权限。 ②现代交通及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得民众日益见多识广,民众有可能对外 交事务有通盘了解,形成自己的见解。 ③一国外交政策的实施需要国民的理解与支持。 八.当代外交机关 1.当代外交机关包括专职外交执行机关、外交决策机关、常驻建交国的外交代表机关、常驻国际组织的外交代表机关、外交部门、外事部门以及领事部门 (2.外交决策机关:即一国最高决策机关,负责外交的决策与) 3.外交部门:一般叫外交部,具体负责外交政策的执行

自考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学科。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道德说:从道德的角度,用道德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为了使人类社会达到道德至善的境界。 政治法律说:从法律的角度,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政治权力说:从权力的角度,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即认为政治就是统治者对法、势、术的掌握和运用。 政治管理事务说:从管理的角度,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政府决策说:从政策的角度,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君主论》:由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提出,观点:第一次提出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主张为了实现夺取权力和掌握权力这一目的,可以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阶级分析:即在考察阶级社会中的任何政治现象时,都应找出它所体现的阶级关系,从本质上深刻揭示政治现象的阶级本质。经济分析:即从政治归根结底是经济的反映,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政治生活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的规律性。 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其最大缺陷,就是单纯使用现象调查和计量的方法 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 性。因而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 实质。 第二 章国家 与阶级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 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 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 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 织。它既是原始社会的血缘亲属 集团,又是社会的生产各单位, 还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各个氏族 一般具有共同的名称、共同的宗 教信仰和共同的墓地。 家长制家庭:是以一个男子为首 的大家庭公社,包括一家之长以 及其晚辈,也包括一些奴隶。主 要特点:一是把非自由人包括在 内;二是父权。 国家:所谓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 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 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 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 服从于阶级的机器。 神权论:又称君权神授论。这种 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 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 源于神,即上天或上帝,服从君 主,就是服从神意。它是古代奴 隶制和封建制国家典型的政治 思想理论,其实质是维护专制权 力。 契约论的基本观点:把国家的产 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 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 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以此 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 系的合理性。 暴力论: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 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 暴力的结果。暴力论认为,首先 政治暴力先于经济发展的过程, 即先有暴力,后有私有财产,这 是违背历史发展事实的;其次, 暴力论的要害在于否认了国家 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 果,把国家看成是外部强加于社 会的一种力量;最后,暴力论歪 曲了阶级同国家的关系,把国家 这一阶级斗争的产物,说成是国 家创立了阶级。 国家权力:又称政治权力、公共 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 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 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 共事物的权力。 主权:是国家权力的主要属性, 也是一个独立国家所不可缺少 的条件。在国家内部,主权是指 至高无上的权力,即在社会各种 类型的权力中,国家权力的效用 最高;在国际关系中,主权是指 一个国家的权力的独立性,即一 个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对 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国家三要素说:把国家看成是由 国家主权、领土、居民为特征的 组织,这是从国家的表面现象, 从政治地理意义上解释国家,抹 煞国家的阶级实质,掩盖国家的 本质和阶级使命,因而是不科学 的。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 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 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 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 整体功能。 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 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 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 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 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 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 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社 会管理职能。 公共权力:是指武装的人,如军 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 狱和强制机关的设立,即暴力机 关。 国家意志: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 治阶级接受服从的意志,是经过 一定制度与程序制定出来而上 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专政是指国家的本质,专政的实 质是阶级统治,专政必须有强制 力,但专政并非仅仅是强制力。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 替 君主国:指国家权力掌握在一个 人手中的国家; 贵族国:是指国家权力掌握在少 数人手中的国家; 民主国:是指国家权力掌握在多 数人,即民众手中的国家。 正常国:是指以谋求人类幸福为 目的的国家,包括君主国、贵族 国和民主国。 变态国:是指以谋求私利为目的 的国家,分为专制国家、寡头国 家、暴民国家。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按国家的本 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 各式各样的国家具体形态的共 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 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 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 过局部的、个别的某种现状的改 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 一种方式,但是,它不是国家历 史类型更替的方式和途径,实质 是统治阶级在被统治阶级斗争 的压力下,被迫作出的某些局部 性的让步。 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用以 压迫和统治奴隶的工具,它维护 的是奴隶制的剥削形式。是建立 在奴隶占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上 层建筑。 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用 以压迫和统治广大农民的工具, 它维护的是封建制的剥削形式, 是建立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的 上层建筑。 地主占有制:地主占有制是我国 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 有制形式。土地制经济允许土地 买卖,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 是购买,他们把自己占有的大量 土地分别出租给佃农种,并通过 收缴地租的方式榨取农民的剩 余劳动。 领土占有制:是西方封建社会大 部分时期中占支配地位封建土 地所有制形式。土地由国王封赐 给大封建主,然后不规则逐级分 封给各级领主,下级领主对上级 领主承担一定的义务,领主管领 的领地可以世袭,但不可自由买 卖。主要剥削手段是把田产分为 份地和保有地,农奴使用自己的 工具耕种份地来维持自己和家 庭的生活,同时无偿地为领主耕 种保有地,并承担本领地的贡 赋、徭役等。 自耕农占有制:就是农民自己占 有所耕种的土地,即所谓“一夫 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土地制度。 国家占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就 是以国家的名义占有土地。 宗法:指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 的,规定宗族内部了尊卑、贵贱 和上下等级的一种制度,主要表 现为同姓宗族内部分类大宗、小 宗和嫡长子继承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