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0版 (通史人民版)阶段十三 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阶段十三 课时3

2020版 (通史人民版)阶段十三 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阶段十三 课时3

2020版 (通史人民版)阶段十三 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阶段十三 课时3
2020版 (通史人民版)阶段十三 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阶段十三 课时3

课时3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考纲考点

近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

(1)牛顿近代力学体系。(2)达尔文与进化论。(3)爱因

斯坦*与相对论。(4)量子论。

现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

(1)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2)计算机与信

息时代。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

从17世纪至今,西方科学技术诞生到三次科技革命

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

的发展。

历史解释

(1)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

的创立、量子论的诞生的历程,人类认识从宏观世界

深入到微观世界。

(2)中世纪生物界的统治思想是神创论,达尔文提出了

生物进化论,打破了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对后世影

响巨大。

(3)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的发展历程,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及人类生产

生活的巨大变化。

史料实证

运用文献材料及后世史学研究材料,实证近现代科学

技术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影响,认识科技发展推动社

会进步的影响。

唯物史观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等理

论,理解科技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客观认

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考点一近代物理学的成就

1.牛顿近代力学体系的创立

(1)内容

①狭义相对论: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都与物质的运动有关,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②广义相对论:1916年,爱因斯坦建立了广义相对论。第一次阐述了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的重要思想。

(2)意义?????①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揭示了空间、时间的可

变性。

②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③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考点二 达尔文的进化论

1.标志: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

2.内容

(1)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2)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发展:1863年,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使人猿同祖论进一步得到确立。

4.影响

(1)给“上帝创造万物说”以致命一击。

(2)证明了整个有机界都是长期发展进化过程的产物。

考点三 近现代科技成果

1.蒸汽机的发明

(1)背景???①棉纺织业的技术创新揭开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序幕。②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2)成果:1782年,英国工人瓦特改良的联动式蒸汽机——万能蒸汽机研制成功。

(3)影响?????①推动交通工具的改进:1803年,美国工程师富尔顿发明汽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第一辆蒸汽机车。②推动了机械加工业的发展:1794年,英国人莫兹利发明了移动刀架,1797年制成带有移动刀架和导轨系统的车床,使刀具的制作实现了机械化。③人类历史跨入“蒸汽时代”。

2.“科”“技”结合的典范

(1)电的发明和应用

①1831年,英国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 ②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③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制成了电动机。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①19世纪80年代前期,德国人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各自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②1887年,狄塞尔发明柴油机。

③19世纪末,汽车诞生。

(3)化学工业的建立:1867年,瑞典人诺贝尔发明了炸药。

3.立体交通的诞生

(1)背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跨入电气时代。②内燃机推动汽车工业、航空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2)表现???①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

本茨和戴姆勒独立制成最早的汽车。②1887年,人们把内燃机装配到轮船上。③1903年,莱特兄弟设计飞机并试飞成功。 (3)影响:使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4.穿越大西洋的电波

成就 概况

有线电报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机

有线电话 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机

无线电报 1902年,意大利人马可尼横跨大西洋传递无线电信息的试验获得成功 短波通信 1916年,马可尼完成了短波试验

海底电缆 1851年,连接英法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1866年连接欧美两洲的大

西洋海底电缆铺设成功

(1)条件:计算机的发明。

①标志: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②影响:不仅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2)互联网的诞生

①含义: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互联网。

②影响:使全人类进行相互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传递与汇集成为可能;互联网使信息能够大量、高速并行,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概念阐释] “近代科学”

近代科学是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经验定律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它是建立在观察、试验基础上的实验科学,并广泛应用数学方法使科学知识日益精确化;同时发展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和以归纳推理为主要手段的研究方法,确立了一系列定量的科学定律。

[史料观点] 牛顿思想的价值

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艾赛亚·伯林核心论点:作者从科技的角度看待思想解放运动。科技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的发展。

[名师点津] 牛顿力学体系的特征

(1)注重实验。实验可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

(2)力学体系的数学化。主要运用他创立的微积分做计算工具,这种数学化源于自然界内在的数学关系。

[微点延伸] 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的原因

牛顿定律解决了物体的运动之谜,证明物体不是按照神的意志运动的,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的研究领域中驱逐出去;达尔文的进化论说明了生物的发展方向是生物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与神的意志没有任何关系,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所以,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微点拓展] 生物进化论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宣传和介绍进化论思想。他们高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以期唤醒国人。他们还把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当作改造社会的利器,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史料观点] 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特点

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使生产力迅速提高。不过,起始之时主要依

靠那些能工巧匠根据自己劳动的实践创造发明了一些机器,把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到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正式运用到生产中去用来带动机器之时,工业革命才进入了科技阶段。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核心观点: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明源于能工巧匠的经验技术的总结。[辨析比较] 正确区分“蒸汽时代”与“电气时代”的发明

(1)“蒸汽时代”的发明侧重于轻工业,科技含量不高,发明者主要是工人、技师,发明主要集中在英国。

(2)“电气时代”的发明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科技含量高,发明者主要是科学家,发明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图示解史] 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

探究1近现代科学理论的特点及影响

『考题例证』

【典例1】(2018·天津文综,3)16世纪,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A.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答案 B

点评本题运用情境考查宗教改革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考查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

审题解答注意从16世纪至19世纪中期时空的转化,理解塞尔维特与达尔文的不同命运。

解题题干中16世纪塞尔维特被火刑处死,而19世纪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时教会虽激烈反对,但未对其进行人身迫害,结合教会权威遭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特别是启蒙运动的冲击,教会已经失去了原有权威,故选B 项。题干提及的是塞尔维特与达尔文研究生物学时的不同命运,且“普遍”一词不妥,A项错误;进化论在今天已经拥有越来越多的受众,但依然存在相当多的质疑,以至于今天对进化论存在激烈的争论,在《物种起源》发表时不可能迅速被证明为科学理论,C项错误;材料中“遭教会激烈反对”,推知教会对进化论非常不支持,并不是实行宽容政策,D项错误。

角度1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之间的关系

(1)经典力学的创立为相对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相对论是对经典力学的继承和发展,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将经典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3)量子论和相对论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不足,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角度2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1)思想解放: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极大地促进欧洲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自然史的基础。

(2)生物学新时代:不仅丰富、发展了生物学本身,也使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统一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并使它们获得新的发展方向。

(3)对中国:把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当作改造社会的利器,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即时体验』

1.(2018·东北师大附中模拟)某学者指出,牛顿发现的三大定律,使得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被统一在一个经典力学框架中,致使上帝和天堂无容身之地。人们因而思考,如果人们无法依靠启示(上帝的命令)来获得真理,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理。可见,该学者认识到,人们对牛顿科学革命的思考()

A.催生了启蒙运动

B.直接导致进化论的诞生

C.普及了无神论

D.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解析根据题干中“人们因而思考,怎样才能获得真理”信息,可以得出人们对牛顿科学革命的这种理性思考正是后来启蒙运动所追求的理性,故选A项。

答案 A

2.(2017四川成都七中模拟)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起源的基本规律,使进化论思想更具系统性,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这主要是因为《物种起源》()

A.提出了全新的进化思想

B.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真相

C.重塑人在生物界的地位

D.引发了科学领域大论战

解析据题干“揭示了生物起源的基本规律,使进化论思想更具系统性”信息,可见其提出了全新的进化思想,故选A项。“《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起源的基本规律”不是社会发展的真相,B项错误;《物种起源》没有强调人在生物界的地位,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科学领域的大论战,D项错误。

答案 A

探究2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典例2】(2017·课标全国Ⅱ,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钟表的演变

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

时都可佩戴。

20世纪50

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

1秒。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

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略

点评

本题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及唯物史观等角度,考查人类科技进步与钟表

演变的关系,认识科技成就对社会进步的影响,主要考查解读信息、获取

历史结论的能力。

审题解答紧扣设问,提出不同的论题,任选一个论题,迁移所学阐释说明。解题

第一步审题: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

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第二步提出论题:通过时间演变,定位科技演变,把握钟表的演变。论题

为“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变”等。

第三步阐述:论题、阐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

答案示例: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精度提高

阐述: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科技落后,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

具。中世纪时机械钟在西欧流行,只有时和刻,但不精确。

近代科技的产生,实验与数学相结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

表,其精确度提高。科技革命的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人们时间观

『史论链接』

角度1近现代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

②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③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④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

⑤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的时期。

(2)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①给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带来重要影响。生产力方面:人类从此由“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生产力有了巨大的飞跃;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生产关系方面: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②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①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了变化。

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的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角度2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项目影响

科学成

就上

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任何一次科技的飞跃既是对过去科学成就的

超越,也为新的科学成就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经济上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发生,同时,三次工业(科

技)革命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思想上思想解放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又为思想解放创造了条件

社会生

活上

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城市化、电气化、

信息化都以科技发展为根本动力

负面影

响上

科技是把双刃剑,科技在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伦

理道德问题等负面影响

(2018·河南鲁山一高模拟)尼古拉·特斯拉在1882年发明了高频率交流电。但在当时,更为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却把这种沿用至今的伟大发明称之为“魔鬼的触角”,宣扬交流电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甚至会毁灭人类。这反映出()

A.电气技术的竞争呈现白热化

B.高频交流电的缺陷影响运用

C.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履维艰

D.社会需求呼唤电气时代到来

解析据题干可知,爱迪生作为科学家,对高频率交流电都存在误解与抨击,说明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存在很大的社会阻力,故选C项。

答案 C

[命题素材]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关系

关于这些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须特别提到的另一特点是,它们并不是平行或独立地进行的。它们互相依赖,连续地一者对另一者起作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作者主要说明了历史发展中的各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以及政治革命在17、18世纪以后互相作用,共同推动了世界发展。

运用近代世界科技史的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发展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科学发展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解答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并确定一个观点,然后结合史实对所持观点进行论证。注意观点必须明确,论证要史论结合,表达要符合逻辑。答案略

『高考题组』

1.(2017·天津文综,10)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A.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B.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C.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D.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

解析材料说明随着科技发展,引领带动人类生产方式由大机器生产到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再到自动化,不断变化升级,故A正确。B项表述过于笼统,而且材料反映的是生产技术而不是科学知识的作用。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小,C项错误。信息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D项错误。

答案 A

2.(2016·海南单科,22)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

用()

A.缓解了人口压力

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解析据题干可知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升级不单是信息技术升级的结果,还包含其它多个方面的共同发展的结果,是科技综合的运用,故选D项。

答案 D

3.(2013·课标全国Ⅰ,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解析解读材料关键信息:“近代科学家”“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这说明恩格斯认为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而1543年,哥白尼公开发表《天体运行论》,日心说的提出恢复了地球普通行星的本来面貌,猛烈地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的理论基础,这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主要标志,故选A项。

答案 A

『模拟题组』

1.(2019·河南洛阳模拟)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欧洲著名的科学机构有巴黎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丙芒托学院和德国柏林学院等。它们旨在“把先前分散孤立的科学家集合起来,以便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帮助,并且使不论是政治或者商业势力都感到科学的实际重要性”。这些机构的成立()

A.配合了欧洲的政治革命

B.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

C.推动了实验科学的产生

D.影响了工业革命的进展

解析据题干材料,科学革命的出现,推动启蒙运动兴起,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故选B项。材料科学机构的成立推动科学革命的出现,但不能推断它与政治革命的关系,A项错误;实验科学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出现,如伽利略的实验,C项错误;材料科学机构的成立推动科学革命的出现,但不能推断它与工业革命的关系,D项错误。

答案 B

2.(2018·辽宁大连双基测试)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由此可见,相对论的提出()

A.是对微观世界研究的结果

B.是科技教育进步的必然

C.是对近代科学的彻底否定

D.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

解析根据材料“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得出相对论拓展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对世界的看法,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故选D项。

答案 D

3.(2018·山西六校联考四)下面是不同时期德、英、法、美等国获得诺贝尔奖数量变化表(单位:次),由此可知()

A.

B.信息技术加快了科学的发展

C.20世纪世界科学发展不平衡

D.全球化的受益国是发达国家

解析据题干表格材料,颁奖总数与主要国家的对比,德、英、法、美占比很大,其他国家占比较小,表明世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故选C项。材料不能反映颁发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故A项错误;信息技术的发展主要指二战以后,B 项错误;诺贝尔奖的颁发与全球化无直接的关联,D项错误。

答案 C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四川乐山调研二)马克垚认为,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它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启蒙运动的兴起就和它密切相关。这主要是因为牛顿革命()

A.彻底地摧毁了神学思想

B.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模型

C.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到来

D.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规律

解析根据题干中“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主要是指牛顿力学体系内容中确立的理性思维模式对欧洲的影响,故选B项。

答案 B

2.(2019·江苏苏北四市模拟)“他是一个探索者。经过一段热烈兴奋的思考和试验,似乎发现宇宙秘密。他把宇宙想象为一个机械装置,像绅士图书室里的流行玩具——一个用黄铜和闪光木料制作的装有发条的天国模型。它由一个上帝的工程师调试,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转动并保持平衡。”“探索者”的成就()

A.奠定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基础

B.有利于诠释自然现象的奥秘

C.揭示了物体高速运动的规律

D.标志着科学摆脱神学的控制

解析据题干“他把宇宙想象为一个机械装置,像绅士图书室里的流行玩具——一个用黄铜和闪光木料制作的装有发条的天国模型”表明他是牛顿,他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有利于诠释自然现象的奥秘,故选B项。

答案 B

3.(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三)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这样的科学事实说明,近代物理学()

A.为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

B.在发展中呈现出连续性和综合性

C.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进步

D.与科学实验的成果存在密切联系

解析根据材料“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可知,牛顿和麦克斯韦的理论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爱因斯坦又将二人的理论予以综合和继承,故选B项。答案 B

4.(2018·湖北黄石调研)1861年1月,马克思在一封信中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这说明达尔文进化论()

A.从科学理论跃升为社会革命

B.从默默无闻发展到妇孺皆知

C.从科学实验升华为理论阐述

D.从自然科学影响到社会科学

解析根据材料“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马克思

为社会科学找到了自然科学的依据,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思想借鉴,故选D项。马克思为社会科学找到了自然科学的依据,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马克思对进化论的借鉴,B项错误;进化论不存在科学实验问题,C项错误。

答案 D

5.(2018·清华大学标准学术能力诊断)牛顿的力学定律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斯宾塞从达尔文进化论出发论证了西方国家殖民的合理性。这说明()

A.自然科学影响社会科学的发展

B.自然科学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C.自然科学具有普世性的价值

D.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为补充

解析据题干材料“力学定律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斯宾塞从达尔文进化论出发论证了西方国家殖民的合理性”,可见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故选A项。

答案 A

6.(2019·陕西榆林模拟)“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一切过程都是连续变化的观念。”这一理论的诞生()

A.证明了光、电等的传播载体以太的存在

B.建立在对低速运动的物质的研究之上

C.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D.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解析从材料“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普朗克提出的量子论,量子论是研究微观世界的理论,故选D项。

答案 D

7.(2018·山东临沂模拟)某一时期,西欧诸国出现了一系列科学发明,科学家常常将其科学著作冠以“新”字,如培根的《新科学》、开普勒的《新天文学》、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等。这反映了()

A.科学取代宗教的时代要求

B.工业时代科学与技术结合

C.个人的价值得到高度崇拜

D.启蒙思想在社会全面渗透

解析据题干材料中科学家将科学著作冠以“新”字,意在说明近代科学与天主教会宣扬的神学不同,因而这一举措体现了科学取代宗教的时代要求,故选A 项。

答案 A

8.(2018·山西太原期末)近代人文主义的兴起,将人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但自然科学的发展,一方面验证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类在自然界地位不断的降低。这主要反映出()

A.自然科学发展制约人文主义发展

B.自然科学彻底摆脱了神学束缚

C.自然科学发展有助于“认识人自己”

D.宗教神学束缚了人文主义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一方面验证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类在自然界地位不断的降低”,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逐渐认识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故选C项。

答案 C

9.(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期中考试)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叶,“大部分科学进步不是像在17世纪那样来自牛津、剑桥和伦敦,而是来自利兹、格拉斯哥、爱丁堡,尤其是伯明翰。”这一现象说明()

A.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B.英国科学进步的速度加快

C.英国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D.科学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解析解读题干材料,主要表明工业革命之前,科学技术的进步大都来自大学科

研机构,而工业革命后主要来自伯明翰等一些工业城市,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故选A项。

答案 A

10.(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西方人生产与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人们可以日落而作,日出而息,整个社会可以更自由地支配时间了。导致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市化

D.电气化

解析根据材料“日落而作,日出而息”,突出的是电力对照明及人们劳作的影响,电气化反映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广泛使用为代表的科学成就,故选D 项。

答案 D

11.(2018·天津模拟)1998年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接受采访的1 500人之中,有81%的人在此前一年里看过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电视,而只有53%的人在同一时期看过历史题材的书籍。在网络和大众传媒普及的今天,这一比例更高(远高于81%)。这主要反映出()

A.影视艺术飞速发展

B.文艺作品重视历史题材

C.科技影响人类生活

D.人们阅读意识不断增强

解析据题干材料“在网络和大众传媒普及的今天,这一比例更高(远高于81%)”,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影视作品在生活中的影响力增大,故选C项。

答案 C

12.(2018·山西五校联考)1956年,在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资助之下,10位计算机领域的学者组织了一场研讨会,正式提出人工智能概念,此后数十年,他们和IBM一道主宰了这个领域。这反映出()

A.科技的发展主要源于社会需要

B.人工智能成为新科技领域标杆

C.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

D.资本与科技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资助之下,10位计算机领域的学者组织了一场研讨会”、“他们和IBM一道主宰了这个领域”,表明了资金与技术的结合所取得的成果,故选D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2018·豫西南示范性高中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工匠地位的提高,使工匠与学者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他们各自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工匠拥有古代的旧技术,并在旧技术上添加了中世纪期间的新发明。同样,学者提供了关于被重新发现的古代、关于中世纪的科学的种种事实、推测及传统做法。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导致技术上的进步;技术进步转而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受到科学的促进。航海学校在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相继开办,天文学由于其明显的实用价值而得到认真的研究。采矿工业的需求引起动力传送和水泵技术的进步。这是重新开始关心机械原理的起点。同样,冶金业是化学取得显著进步的主要原因,最后,这些领域里的新知识通过大学和印刷品得以促进和流传。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那时的牛顿,已经是出版了《数学原理》的牛顿,已经是发明了微积分的牛顿。那个时候,他已经成为科学史上神话般的人物。在世界各地,人们对他的力学体系顶礼膜拜,仿佛见到了上帝的启示。尽管牛顿不愧为近代物理学的一级大师,但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牛顿在世的时候或许因为他的权威光环而使得其不致暴露,也不会有多少人去质疑。但真理终有揭晓的一天。

——摘编自《近代物理学发展史读书报告》

2016尔雅西方文明通论考试标准答案

2016尔雅西方文明通论考试标准答案 一、单选题 1 下列关于大陆法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大陆法系也叫做普通法系。 ? ?B、 它在地理分布上以欧洲大陆为代表。 ? ?C、 殖民统治是它的一个主要的传播方式。 ? ?D、 大陆法系是一种成文法系。 ? 我的答案:A 2 古希腊哲学对基督教的影响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 ?A、 唯灵主义 ? ?B、 苦难色彩 ? ?C、 形而上学

?D、 超越色彩 ? 我的答案:B 3 法国卢浮宫的入口建筑属于下列哪种建筑类型??A、 古典主义建筑 ? ?B、 新古典主义建筑 ? ?C、 巴洛克式建筑 ? ?D、 后现代主义建筑 ? 我的答案:D 4 在中世纪基督教社会中,享有王权的是? ?A、 神 ? ?B、 教皇 ? ?C、 圣人 ?

皇帝 ? 我的答案:D 5 “文明”的概念是从哪里传入中国的? ?A、 印度 ? ?B、 中东 ? ?C、 日本 ? ?D、 英国 ? 我的答案:C 6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把自己的子孙统称为什么??A、 神的选民 ? ?B、 默罕默德后代 ? ?C、 亚当后裔 ? ?D、 亚伯拉罕子孙

我的答案:D 7 犹太教中的法利赛人属于哪个阶层 ?A、 祭司阶层 ? ?B、 平民阶层 ? ?C、 贵族阶层 ? ?D、 奴隶阶层 ? 我的答案:A 8 19世纪末中国的()翻译了《天演论》??A、 王韬 ? ?B、 郑观应 ? ?C、 魏源 ? ?D、 严复 ? 我的答案:D

9 下列关于“公法”与“私法”说法错误的是? ?A、 公法是指向公共利益的 ? ?B、 私法以保护个人或私人利益为依归 ? ?C、 公法以权力为轴心,严守“权力法定”的定律。 ? ?D、 私法是调整分配正义的法律。 ? 我的答案:D 10 《摩西十诫》是摩西代表与哪个民族与上帝签订的契约?A、 阿拉伯民族 ? ?B、 罗马人 ? ?C、 希腊人 ? ?D、 犹太人 ? 我的答案:D 11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 (一)翻译史发展 1.西方最早译作 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 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英最伟大译著” 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 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 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主要体现在:兴办高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以聚集翻译力量; 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 (二)翻译理论的发展 1.西方最早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首次把翻译区分为“作为解释员”和“作为演说家”的翻译两种基本方法,并因此开拓翻译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园地。 在古代:西塞罗的“直译”和“意译”;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 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 奥古斯丁《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 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 但丁的“文学不可译”论。 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的不屈从神学权威、《圣经》翻译考译者的语言知识; 路德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观点; 多雷的译者必须理解原作内容、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词对译、 采用通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则”。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鉴此,这里将简单介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 1.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2.语言学中心阶段 3.系统翻译理论 4.文化研究的面面观 5.翻译的哲学理论 6.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 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背景知识 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 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 1.核心 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 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 2.代表人物 A. 西赛罗 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他倡导意译 B.哲罗姆 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 C.多雷 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 D.约翰德莱顿 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 E.亚历山大泰特勒 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 F. 马丁路德 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 G.施莱尔马赫 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 H.弗朗西斯纽曼 强调原作的异味 I. 马修阿诺德 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

二.语言学中心阶段 背景知识 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建立。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1960s) 1.代表人物 (1)罗曼雅各布逊 A.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B.提出语际翻译指用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种的整个信息 C.强调对等的差异性 (2)尤金奈达 A.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B.提出著名的读者反应理论 C.他的理论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 (3)皮特纽马克 A.提出语义对等和交际对等 (4)韦内科勒 A.区分了对应和对等 B.描写了五种对等:外延意义,隐含意义,文本规则,语用及形式对 等 主要理论2:翻译级转换理论(1950s-1970s) 1.翻译级转换:将原语翻译到目的语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方面的小改变。 2.代表人物 (1)韦内和达贝尔 在韦内和达贝尔的模型(1958)中,他们定义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 俩种翻译策略 (2)凯特福特 A.区分了形式对应和文本对等 B.考虑了俩种级转换: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主要理论3:功能理论(1970s-1980s,起源德国) 1、代表人物 (1)凯瑟琳莱斯 A.强调文本层次上的对等,将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和翻译策略联系 起来。 B.总结了四种文本:信息,表达,使动,和视听媒体文本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 Western translation history 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出现过5次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当时最著名的译作为《希腊文旧约圣经》(Septuagint). 据说该译作由72名学者在72天内从希伯来语译为希腊语,以满足讲希腊语的犹太人学习《圣经》的需要。与此同时,由于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发展中的罗马,罗马文学家将荷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和大批希腊戏剧作品译为拉丁语或用拉丁语改编希腊戏剧,打 开了欧洲翻译的局面,使古希腊文学得以传播和继承。 第二个高潮发生于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圣经》 是基督教的经典,要传播基督教必须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的《圣经》译为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接受,于是各种译本相序问世,其中杰洛姆(Jerome)翻译的《圣经通用本》(the Vulgate)最具权威性。出于对宗教的狂热和对上帝的敬畏,当时许多译者认为忠实地传达 原文意思必须采用直译的方式,所以他们的译文难懂,而杰洛姆(Jerome)的思想比较开明,他坚持“在不损害意思的前提下,应当使译文符合译语的韵律和各种特征”,因此他的译文流畅自然,易于读者接受。 第三个高潮是11世纪至12世纪之间。由于基督教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深感兴趣,大 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希腊语译成古叙利亚语,西班牙的托莱多因翻译活动的繁荣 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这一高潮持续了近一百年。 14-16时机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思想、文学和艺术的革新,引 起了翻译的第四次高潮,翻译活动的高潮,又推动了思想、文学和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发展。 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将《圣经》译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德语,为现代德语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路德翻译《圣经》的原则之一是:“译者必须同家庭主妇、街上的儿童和市场上的 普通人谈话,了解他们怎么说话,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使民众明白并意识到有人在用德语 同他们谈话。”路德的这一原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圣经翻译摆脱宗教 思想的禁锢,顺应民意的重大突破。他的人文主义观点,无疑影响了《圣经钦定本》(King James Version)的译者。1611年英王詹姆士一世钦定的这一《圣经》译本,以通俗、优美、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另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典型地体现在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及其它以“解构为方法论”,以及以对“权力话语”的关注为重点的各种翻译理论,代表性的译论家有西门、巴巴拉.哥达德、凯特.米勒特、艾德里安.里奇、玛丽.艾尔曼、桑德拉.吉尔伯特、苏桑.格巴与埃莱娜.西苏、罗宾逊、巴斯奈特、特里弗蒂、韦努蒂、尼南贾纳、斯皮瓦克、霍米.巴巴、根茨乐、玛丽亚.提莫志克、本雅明、德里达、保尔.德曼、欧阳桢、Luise Von Flotow, Denison Norman, Graham Joseph F, Van Gorp Hendrik, Asad Talal, Brisset Annie, De Lotbinière-Harwood Susanne, Cheyfitz Eric, Chamberlain Lori, Spivack Gayatri Chakravorty, Niranjana Tejaswini, Mehrez Samia, Jacquemond Richard, Rafael Vicente L., Williams Patrick, Laura Chrisman, Vieira Else Ribeiro Pires, Sengupta Mahasweta, Lambert José, Franco Aixelā J avi er, Von Flotow Luise, Kathleen Davis. 李文革在《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中将西方的翻译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语言学阶段、结构主义阶段和解构主义阶段,比较简洁地概括了西方译论的整体发展历程。与此同时,他又从类型上对翻译的文艺学派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派、翻译阐释学派、翻译的解构主义学派,美国翻译培训班学派、法国释意理论派等八个派别进行了逐一论证,分析和研究。具体来说,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包括:20世纪以前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如俄国翻译的文艺学派、前苏联翻译的文艺学派,以及20世纪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与雅可布逊、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美国结构学派与奎因、交际理论与奈达和威尔斯、德国功能派与诺德、前苏联的语言学派与费道罗可和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研究学派则包括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描写学派与图里、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综合学派与斯奈尔——霍恩比、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翻译的阐释学派包括两种翻译途径与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阐释学理解观与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包括“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夫、“纯语言”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本亚明、解构主义翻译策略与韦努蒂。美国翻译培训班学派包括翻译培训班的理论基础与理查兹、细节翻译理论与庞德、翻译的矛盾观与威尔。法国释意理论派则包括释意理论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翻译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西方翻译理论的渊源表现在三大模式探究,两千多年的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史是霍拉斯等人开创的。霍拉斯(Horace)拒绝绝对的忠实和对等。西塞罗(Cicero)认为译者“不应以僵化的理念为原则来指导翻译中的模仿”。杰罗姆(Jerome)代替了意义“独尊的”单元翻译观,进入了西方古典译论的鼎盛时期。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所创立的诠释派对意义求本溯源,反对对<圣经>的神权论教条主义解释。 研究西方翻译理论就应该研究它的梗概、变迁和发展,并从历史的角度对西方翻译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陈述了自己意见,既吸收当代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力求突出重点,对西方翻译领域各历史时期尤其是对20世纪以来领域的代表人物、代表译作、思想流派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等加以叙述与评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相互间的促进、演变和发展过程,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和讨论,对于翻译思想和理论发展的性质及方向,又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认识和见解

(完整版)中西翻译理论整理汇总,推荐文档

翻译理论整理汇总 翻译腔(translationeses)是在译文中留有源语言特征等翻译痕迹的现象,严重的翻译腔使译文读起来不够通顺。出现翻译腔有时是很难免的。形成翻译腔有以下几个原因:1)英汉语言本身的不同,包括句型结构等,在翻译时如果不能做到自由转换就会有种不是地道目标语的感觉。2)英汉文化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单词或习语有时会出现偏差甚至零对等(zero-correspondence)。有时只讲词对词的反应就会出现翻译腔。3)译者自身水平。奈达的功能对等就要求译者注重译文对读者的影响,好的译文让读者感觉是母语的写作、实现功能的对等。Venuti主张同化和异化的结合,通过同化让读者获得相识的反应,通过异化使读者领略异国语言和文化。译者应该提高自己翻译水平,在翻译策略上实现功能对等,从而尽量避免翻译腔的出现。 1. 中国的翻译理论家 严复、茅盾、鲁迅、朱光潜、傅雷、钱钟书 1)严复 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gracefulness 2)茅盾 他也主张“直译”,反对“意译”,他认为汉语确实存在语言组织上欠严密的不足,有必要吸引印欧语系的句法形态。但是矛盾与鲁迅观点同中有异,他认为“直译”并不是“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因为中西文法结构截然不同,纯粹的“字对字”是不可能的。 3)鲁迅 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是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风姿”,这是鲁迅的基本思想。针对当年那种“牛头不对马嘴”的胡译、乱译以及所谓“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说法(梁秋实),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主张直译,以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他还认为,翻译一要“移情”、“益志”,译文要有“异国情调”,二要“输入新的表现法”,以改进中文的文法,在当时主要表现为改进白话文。必须强调的是,鲁迅其实是主张翻译要通顺,又要忠实的。只是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宁信而不顺”。 4)林语堂 他是在中国议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了解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 5)朱光潜 他的翻译标准是:第一,不违背作者的意思;第二,要使读者在肯用心了解时能够了解。 6)傅雷的“神似说”(spirit alikeness) 傅雷对翻译有两个比喻,一是“以效果而言,翻译应该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二是就手法而言“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史约两千年。这段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整个西方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西方翻译活动简介 (一)古代西方翻译 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首先是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起来。但是,当时的希腊文化仍优于罗马文化,因而对罗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2018年西方文明通论答案

文明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1 【单选题】18世纪是欧洲的启蒙时代,“文明”的概念正式形成,其概念包括()。C A、科学、民主、和谐 B、民主、民权、民生 C、科学、进步、理性主义、人道精神 D、科学、人道精神、唯物主义 2【多选题】18世纪,欧洲人界定文明的两个角度是()。AB A、通过与古代中世纪的文明写照 B、通过对比当时欧洲内外的文明 C、通过对奴隶制的界定来区分 D、原始社会之后就是文明社会 3【多选题】在当今社会,下列关于“文明”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 A、文明是一种价值尺度 B、意味着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所达到的状态及发展趋势 C、是人类自身的发展改造自然和组织社会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D、标志着人类社会的人道和进步状态,与野蛮、黑暗和落后相对立 4【判断题】18世纪,史学家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蒙昧时期、野蛮时期和文明时期。()X 5【判断题】“文明”一词,与拉丁文“ci对is”市民(公民)直接相关。() 对 文明的要素——人性进步与人类能力提高 1

【单选题】按照时间顺序,人类经历过的时代依次是()D A、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电气时代-电子计算机时代-航天时代 B、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电气时代-计算机时代-电子计算机时代-航天时代 C、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计算机时代-电子计算机时代-航天时代 D、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计算机时代-电气时代-电子计算机时代-航天时代2 【单选题】最初,中国古典冶炼青铜器主要是用作()。D A、服装装饰 B、生产工具 C、生活用具 D、礼器 3【多选题】人类能力的提高的核心是什么()AC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进入奴隶社会 C、科技水平的提高 D、使用工具 4【多选题】人类文明的核心标志,包括()。ACD A、金属的冶炼 B、书籍的出现 C、城市和国家的出现 D、文字的出现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总结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期末总结 本学期,我们主要从西方翻译学的各个学派学习了有关西方翻译学的一些理论。所以,在进行期末总结时,我按照课本上所划分的学派,从学派简介、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评价这四个方面做了简要总结,最后简单的谈几点在本学期的学习之后我的个人感想。 在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语言学派翻译理论、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和苏东学派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20 世纪50 年代,翻译的独立学科性凸显出来,一些学者开始引用语言学理论研究翻译,这批学者被称为西方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派(结构主义),他们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出发,为翻译研究开辟新途径。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尤金?奈达、约翰?卡特福德、彼得?纽马克、巴兹尔?哈蒂姆、罗曼?雅克布逊、斯奈尔-霍恩比、费奥多罗夫(本书中将其理论放在了苏东学派中的语言学派)。 在这次总结中,我按照时间顺序对语言学派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翻译理论进行了简单概括: 1、20世纪50至90年代,对等概念是翻译研究的主要思想。以语言为中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对等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思想核心(例如:奈达:功能对等?动态对等;纽马克: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卡特福德:等值?转换) 2、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派开始从语篇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并开始注重语境的研究,在此阶段,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开始逐渐接受文化意识形态对翻译学研究的影响,对翻译的文化转向起了过渡作用。 3、20世纪9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逐渐升温,翻译迎来了“认知转向”“认知翻译”逐渐形成 在语言学派之前,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人们对于翻译

西方翻译史

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翻译传统。而从某种意义来说,西方的(以致人类的)文明应归于翻译工作者。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都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活动,语言的翻译几乎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 西方的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纵观翻译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阶段:肇始阶段、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中世纪中期、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 肇事阶段 西方古代翻译,除《圣经.旧约》的希腊语翻译外,主要包括古罗马时期的拉丁语翻译,自公元前三世纪共和国中期起,迄公元五世纪罗马提过覆灭为止。 中世纪翻译 中世纪历史一般从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时算起,到15世纪复兴时止。就翻译论而言,主要有三大标记,初期的翻译家波伊提乌、中期的托莱多“翻译院”和末期的民族语翻译。 中世纪初期,翻译的内容已开始古代后期那种清一色的宗教内容,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提倡翻译介绍古希腊哲学著作,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有卡西奥多鲁、格列高丽一世和波伊提乌。卡西奥多对翻译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大量收集手稿,组织僧侣抄写各种神学作品和世俗作品,并进行研究和翻译。最早组织官方翻译机构的是格列高丽一世,建立了一所官方的翻译机构,处理官方日常事务,这本身就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 而这一时期的中心人物是波伊提乌,他不仅对翻译介绍希腊哲学思想作出了贡献,而且对翻译理论也有自己的见解。他的观点可归纳为: (一)内容与风格互为敌对,要么讲究风格,要么保全内容,二者不可兼得。 (二)翻译以客观事务为中心,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力。 他的观点与古代斐洛有相同之处,但他更倾向于翻译实践,主张翻译凭实践而不是理论,于是西方翻译发生了重大转折,重视严格的客观主义和实用主义。虽这样,还是翻译中较为流行的观点,其突出人物有阿尔弗烈德国王和阿尔弗里克。前者对原作采取一种随心所欲的态度,认为译者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取舍,这一观点赋予翻译以极大的灵活性。而后者为了使译文通俗易懂,常常删减原文内容,多意译少直译。 中世纪中期翻译以阿拉伯与西方作品的互译为最早,巴格达的翻译最为活跃,使其获得阿拉伯“翻译院”的称号,其翻译的主要作品有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盖伦和希波克拉底等人的哲学和科学名著。托莱多“翻译院”有三大特点:翻译活动始终得到教会的资助;翻译作品主要是希腊作品的阿拉伯译本,其次是阿拉伯语原作和希腊原作;托莱多是当时西班牙的教育中心和穆斯林学术中心。其大规模的翻译标志着基督教和穆斯林教之间罕有的一次友好接触,带来了东方人的思想,并形成了当时西班牙以至西欧的教育中心。 中世纪末期,百姓对民族语言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民族语翻译首先与《圣经》有关,但其翻译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规模的民族翻译是随着中等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民族主义的高涨而开始的。各国的翻译活动都在向前发展,但英国发展的特别慢,主要是因为译者的地位低下,翻译选材也是个问题。但也涌现一批著名的译者:约翰.特雷维萨、威廉.卡克斯顿。这段时间,另一大类翻译是宗教文献翻译,其中最著名的有奥斯伯恩.博克兰姆和维克利夫。 总的来说,西方翻译史在中世纪主要有三个特点显著的阶段,但在这一时期,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没有系统的,特别是在波伊提乌发表了不注重理论的客观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观点之后,翻译理论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停滞状态。翻译界们一方面重复以前的翻译观点,一方面就民族语翻译提出新的见解:翻译必须严格模仿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法;翻译必须尊重

2018年最新西方文明通论答案

2018年最新西方文明通论答案 文明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1 【单选题】18世纪是欧洲的启蒙时代,“文明”的概念正式形成,其概念包括()。C A、科学、民主、和谐 B、民主、民权、民生 C、科学、进步、理性主义、人道精神 D、科学、人道精神、唯物主义 2【多选题】18世纪,欧洲人界定文明的两个角度是()。AB A、通过与古代中世纪的文明写照 B、通过对比当时欧洲内外的文明 C、通过对奴隶制的界定来区分 D、原始社会之后就是文明社会 3【多选题】在当今社会,下列关于“文明”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 A、文明是一种价值尺度 B、意味着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所达到的状态及发展趋势 C、是人类自身的发展改造自然和组织社会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D、标志着人类社会的人道和进步状态,与野蛮、黑暗和落后相对立 4【判断题】18世纪,史学家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蒙昧时期、野蛮时期和文明时期。()X 5【判断题】“文明”一词,与拉丁文“ci对is”市民(公民)直接相关。()对 文明的要素——人性进步与人类能力提高

1 【单选题】按照时间顺序,人类经历过的时代依次是()D A、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电气时代-电子计算机时代-航天时代 B、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电气时代-计算机时代-电子计算机时代-航天时代 C、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计算机时代-电子计算机时代-航天时代 D、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计算机时代-电气时代-电子计算机时代-航天时代2 【单选题】最初,中国古典冶炼青铜器主要是用作()。D A、服装装饰 B、生产工具 C、生活用具 D、礼器 3【多选题】人类能力的提高的核心是什么()AC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进入奴隶社会 C、科技水平的提高 D、使用工具 4【多选题】人类文明的核心标志,包括()。ACD A、金属的冶炼 B、书籍的出现 C、城市和国家的出现 D、文字的出现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翻译学必读 1语文和诠释学派 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Tytler等,而Barnard,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 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 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 Pragmatics&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 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M.K.Halliday(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 4目的学派 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Reiss,Vermmer,Nord等。Reiss(1971,1988,2000)强调的是文本层面的对等,主张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策略结合起来;Holz-Manttari(1984)则认为在翻译过程是一个交际、互动的过程,涉及各种各样的角色。Vermmer(2000)继承并发展了Reiss的观点。 5文化学派the Culture School Even-Zohar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将文学翻译视为文化的,文学的和历史的过程或系统。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是更加注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其中,Lefevere (1992)逐渐从系统理论转向文化学研究,将翻译看作‘重写’的过程,审视围绕着翻译文本的意识形态冲突等课题。Simon(1996)和一些女权主义者则重点研究文化学研究中的女性意识。后殖民主义文化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Bassnett和Trivedi(1999),他们认为,无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还是在被殖民的社会,翻译都十分活跃。文化学派的研究有着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各自的侧重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 6解构学派 本雅明本人不属于解构学派,但他的著作《译者的任务》通常被看作解构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缘起和根据。本雅明率先指出,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因为翻译过程已经改变了原作,况且,没有蜕变,也就不会产生‘后起的生命’。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不是在目标语中复制原文,而是颠覆原语的体系,把潜藏于原文的精神内容表达出来。德里达则更进一步,在他的著作《巴别通天塔》中,翻译被看作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学界认为德里达将翻

西方翻译史

西方翻译简史 一、西方翻译简史 1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公元前3世纪) 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2第二次高潮(罗马帝国后期) 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3第三次高潮(11-12世纪) 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4第四次翻译活动高潮(文艺复兴时代晚期) 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 次飞跃。这部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第五次次高潮(17-20世纪) 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 6第六次高潮(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和团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虽然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未来的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替人脑还是个谜。 二、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活动、翻译名家 1最早的翻译家 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 1)翻译的定义(解释家和演说家---直译与意译) 2)意义(开创翻译的先河) 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 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中世纪, 有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当放 弃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有但丁的“文学不可译”论。

西方翻译史 中国翻译简史.doc

翻译史--西方翻译简史 翻译史约两千年。这段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整个西方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西方翻译活动简介 (一)古代西方翻译 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首先是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起来。但是,当时的希腊文化仍优于罗马文化,因而对罗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在西方,宗教势力历来强大而顽固,基督教教会一向敌视世俗文学,极力发展为自身服务的宗教文化。作为基督教思想来源和精神武器的《圣经》,自然成了宗教界信仰的经典。《圣经》由西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普遍接受。因此在较早时期就有人将《圣经》译成拉丁语,到公元四世纪这一译事活动达到了高潮,其结果就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译本。以哲罗姆于382 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尤其在罗马帝国和中世纪初期,教会在文化

西方文明通论满分答案

1 文明作为价值尺度的内在要素,并未体现在()。 ?A、人性的进步 ?B、人的能力的提高 ?C、制度的优化 ?D、社会的发展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2 19世纪史学家划分人类社会的三个阶段不包括()。 ?A、蒙昧时期 ?B、混沌时期 ?C、野蛮时期 ?D、文明时期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3 奴隶制度的产生代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文明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它的词源是希腊文civis。() 我的答案:√得分: 0.0分 1 人能力的提高()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A、关键 ?B、基础 ?C、核心 ?D、条件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2 列克星敦的小桥桥头为纪念先烈,立()纪念碑。 ?A、美军战士和英军战士 ?B、美军战士 ?C、英军战士 ?D、法军战士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3 人类经过的时代中没有()。 ?A、青铜时代 ?B、电气时代 ?C、电子计算机时代 ?D、银器时代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4

下列不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是()。 ?A、磨光石器 ?B、畜牧业的出现 ?C、制陶 ?D、冶炼 我的答案:D得分: 0.0分 B 5 城市和国家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唯一核心标志。() 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1 坡芽歌书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字。 ?A、纳西族 ?B、壮族 ?C、水族 ?D、傣族 我的答案:B得分: 20.0分 2 描述文明特征与内容需要考虑的因素中不包括()。 ?A、地理环境 ?B、制度设施 ?C、生活方式 ?D、教育水平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3 人类最早的文字是()。 ?A、甲骨文字 ?B、埃及纸草 ?C、楔形文字 ?D、欧洲字母表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4 社会组织规模的扩大意味人类社会组织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5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统治者驯化人民。() 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中华文明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已完成成绩: 75.0分 1 “西方文明提出挑战,其他文明相对应战”是人类历史的一个()。

西方翻译史

西方翻译活动史 ?中西译学界对西方翻译历史阶段的不同划分 ?西方的翻译活动到底有多长的历史, ?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有哪些主要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主要译了哪些作品,提出了什么样的翻译理论, ?有多少翻译流派, ?今后可能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翻译在历史长河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 ?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对这两千多年的翻译史的分期,因人们的视角不同,所持的划分标准亦不同,观点颇不一致,所以,并无统一的结论。 ?廖七一援引历史学者的三分法,着重翻译理论思想的演变,采用轻历史划分、重翻译思想界定、薄古厚今的原则,将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三大时期:古典译论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18世纪末;近代译论时期,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代译论时期,20世纪初至今。 ?潘文国则强调学科概念,以是否具有学科意识为依据,同样把西方翻译研究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古代的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到1959年,称作传统的翻译学阶段。第二阶段,从1959年雅可布逊(RomanJackbson)发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开始到1972年,称作现代的翻译学阶段。第三阶段,从1972年霍尔姆斯(James S. Holmes)发表“翻译研究的名与实”开始至今,是当代的翻译学阶段。 ?姜秋霞与杨平从翻译研究所采取的方法来看翻译的理论发展史,把翻译理论研究史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经验期或前理论期、语言学理论期、多元理论期。(1)前理论期自公元前3世纪(西方约公元前3世纪;我国约公元3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末。翻译理论大多是对翻译实践的技巧性总结,缺乏理论的系统性。(2)语言学理论期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3)多元理论期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各种非语言学理论流派的出现,使翻译研究走上了综合性的学科发展道路。 ?谭载喜更关注历史因素对翻译事业的影响,把西方翻译史划分为六个时期:(1) A",于公元前4世纪的肇始阶段;(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3)中世纪时期;(4)文艺复兴时期,(5)近代翻译时期,即17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6)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谢天振等依据每一阶段的主流翻译对象,对人类翻译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1)从公元前250年左右《七十子希腊文本》的翻译活动开始,一直持续到16世纪的圣经翻译,这段时期我们把它命名为宗教典籍翻译阶段,这一阶段对翻译的探讨确立了人类关于翻译的基本理念,包括最基本的翻译方法论,如直译、意译、可译、不可译等问题。 ?2)随着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学的确立,尤其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后,文学翻译开始成为翻译的主流,从而开启了以文学名著、社科经典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在这一阶段,对翻译的理论探讨更加丰富和深人,并且产生了针对各种文类、体裁作品的翻译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