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

考点精析

一、国际分工的概念与作用

(一)概念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二)作用

1 .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2 . 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

3 . 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

4 .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16~18世纪中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以及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经济形态。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该阶段只存在着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二)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这个阶段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接着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

1 . 机器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资基础。

2 . 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3 . 世界市场上出现大宗商品。

(三)形成阶段

这一段包括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加强,形成了国际分工体系。其特点主要有:

1 . 进入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

2 . 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工。

3 . 亚、非、拉美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

4 . 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的。

三、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一)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1 . 世界性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

2 .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3 . 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接受。

4 . 国际分工的参与度扩大。

(二)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1 . 垂直型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

2 . 水平型

水平型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

(1)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分工。

(2)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分工。

(3)工艺过程的分工。

3 . 混合型

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

(三)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1 . 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1)发达国家处于科技发展的领先地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纵深发展使社会分工向广化和深化发展。

(2)以发达国家为母国的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分工的营造者。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建立全球性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并把世界各国纳入这些体系中。

(3)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这源于发达国家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是世界科技、贸易、金融、信息中心。

(4)以发达国家为主和为中心的地区经济贸易集团在众多地区经济贸易集团中效益最为显著,影响也最大。

2 . 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

(1)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离开外围。

(2)区域性经贸集团部分工加强。

(3)地区性区域分工在加强。

(4)服务分工尚未形成固定形式。

四、国际分工的发展条件

(一)自然条件

1 .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 . 自然条件的制约作用在下降。

(二)社会生产力

1 . 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

2 . 决定国际分工的地位。

3 . 影响国际分工的参与度。

4 . 提高国际分工的层次。

(三)人口与市场

1 . 人口分布。

2. 生产规模。

3 . 市场发育度与规模。

(四)交通与通信业

(五)资本流动

(六)国际生产关系

(七)经济体制与政策

五、亚当·斯密是资产阶段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造者。他处在英国从手工制造业开始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提出了国际分工理论。其要点如下:

(一)分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分工能够促进全社会的普遍富裕

(三)分工产生的原因

(四)限制分工发展的因素

(五)国家之间如何分工

斯密的这种学说被称为绝对成本说,或者绝对优势说,或者地域分工说。他认为,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别国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者更低的生产成本,该国在这种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六、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也是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在该书中提出了按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的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斯密的观点,国际分工应按地域、自然条件所形成的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国际分工,可以使劳动配置更合理,生产总额增加,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安全的自由贸易。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

七、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在《资本论》等著述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作了考察与研究,提出从社会生产方式演变中分析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现象,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二重性。

(一)反对抽象地研究国际分工

(二)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来源于社会分工的发展

(三)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初级阶段的形式与形成因素

(四)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二重性。

一方面,它具有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另一方面,国际分工永远是和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种国际分工使“卫星”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畸形单一,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发展。

八、俄林的国际分工理论

俄林是瑞典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活跃的政治家,擅长于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方面的研究。

1933年他的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出版。

(一)生产要素禀赋分工说的形成背景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危机使当时的英国放弃自由贸易,各国对市场的争夺加剧,超保护贸易主义兴起。瑞典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小国,国内市场狭小,对国外市场依赖很大,因而人们对超保护贸易主义深感不安。

(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精要

1 . 贸易的直接原因根基于商品的价格差异。

2 . 货物价格的差别来源于国家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俄林把生产要素分为三类:自

然资源(含土地)、资本和劳力。

3 . 生产要素的比例决定具体产业的设立。

(三)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贡献

1 . 深化了李嘉图比较成本产生的来源。

2 . 建立了完整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3 . 为各国在国际分工中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依据。

九、当代国际分工理论

(一)“里昂愓夫之谜”对俄林要素禀赋理论的挑战

1 . “里昂愓夫之谜”的提出

里昂愓夫利用投入一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以验证赫-俄原理。里昂愓夫得出结论:“这些数字表明,当我们以平均价值100万美元的国内出口去置换相同数额的竞争性进口品的时候,出口品含有资本要少得多,而劳动则相对多一些。因此,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以劳动密集型高而不是以资本密集型高的生产专业化为基础的。换句话说,这个国家进行对外贸易是为了节约它的资本并解决其劳动力过剩问题”。

这个结论使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称之为“里昂愓夫之谜”,并掀起了验证、探讨和解释“里昂愓夫之谜”的热潮,引申出一些新的分析美国贸易结构的理论。

2 . 对“里昂愓夫之谜”解释的理论

(1)劳动熟练说

劳动熟练说,又称人类技能说和劳动效率说。最先是里昂愓夫自己提出的,后来由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加以发展。他们用劳动效率和劳动孰料或技能的差异来解释“里昂愓夫之谜”。

(2)人力资本说

人力资本说是美国经济学家凯南等人提出的。他们以人力资本投入的差异来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3)技术差距说

技术差距说又称技术间隔说,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认为,人力资本是过去对教育和培训进行投资的结果,因而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而技术是过去对研发进行投资的结果,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

(二)产业内贸易说

1 . 提出的背景

有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当代国际贸易产品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产业内贸易两大类。前者是指不同产业间的贸易。后者是指产业内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例如美国和日本之间相互输出汽车。

2 . 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特点

(1)产业内贸易是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

(2)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可以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

(3)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性。

(4)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3 . 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

(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2)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

(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认为,李嘉图和俄林的比较利益分工学说脱离了当代国际贸易实际,他提出了国

家竞争优势理论来挑战他们的分工理论。

1 . 指出了李、俄国际分工理论存在的问题

2 . 李、俄国际分工的理论前提不切实际

3 . 影响当代国际分工发展因素

(1)技术的变迁。

(2)资源条件的逐渐普及。

(3)经济全球化趋势。

4 . 单纯依靠比较利益原则对当代国家产业发展的危害

(1)生产要素作为财富源泉的作用被加速替代。

(2)劳动力或天然资源的竞争力在衰退。

(3)对发展中国家是一个“陷阱”。

5 . 需要以国家竞争优势取代比较优势理论

(1)原因

第一,国家是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

第二,创新没有国界。

(2)前提

6 . 国家竞争优势图解

波特把他所创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体系冠名为“国家钻石体系”。钻石体系中一国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

(1)生产要素。

(2)需求条件。

(3)企业策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4)相关与支持产业的环境。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 考点精析 一、国际分工的概念与作用 (一)概念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二)作用 1 .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2 . 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 3 . 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 4 .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16~18世纪中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以及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经济形态。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该阶段只存在着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二)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这个阶段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接着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 1 . 机器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资基础。 2 . 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3 . 世界市场上出现大宗商品。 (三)形成阶段 这一段包括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加强,形成了国际分工体系。其特点主要有: 1 . 进入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 2 . 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工。 3 . 亚、非、拉美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 4 . 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的。 三、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一)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1 . 世界性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 2 .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3 . 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接受。 4 . 国际分工的参与度扩大。 (二)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1 . 垂直型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 2 . 水平型 水平型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

马克思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与国际贸易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与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把握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诸因素,了解西方经济学家有关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和学说。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本节主要讲述三个问题: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的关系。二、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发展的各阶段及特征(四个阶段)。三、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的关系 (一)分工与交换、市场的关系 1、什么是分工:分工是劳动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社会分工是整个社会内部创造使用价值的各种有用劳动发展起来的多支分工体系。分工包括三个层次,即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 一般分工,是指产业各部门之间,各个产业内部,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分工等等,最具代表性的是通常所说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即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等的分工。 特殊分工,是指产业内部的进一步分工(细分),如:工业内部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分工,重工业内部冶炼与机器制造业的分工等等,同样,轻工业内部纺织业与食品加工业的分工等等。 个别分工,是指工厂内部的分工,即车间与车间之间的分工,这是把整个生产过程分解为若干局部劳动,并使其独立化为不同劳动者的专门职能。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即各个国家(地区)对具有某种优势的物质生产部门实行专业化生产。国际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扩大和继续。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向纵深和广阔方面发展时就形成国际分工。 2、什么是交换 所谓交换,就是生产和由生产所决定的分配为一方,消费为另一方的媒介要素。 3、什么是市场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分工的表现。 4、分工和交换、市场的关系 ①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和市场的基础,没有分工,就没有商品生产,就没有商品交换,也就没有市场。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以及市场的规模、发育程度等等都取决于生产的发展,取决于分工的发展水平。(从人类社会三次分工促进商品交换的发展历程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 ②商品交换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市场的规模对于分工发展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会反过来推动分工的深入发展,通过交换和市场,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从而

《国际贸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素质模块(专业理论课) 课程编号:N062003 适用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 先修课程:《经济学基础》 后续课程:《进出口实务》、《国际结算》 学分:3.5 总学时:56 其中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16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任务与目的:国际贸易概论是国际贸易专科的一门修课。国际贸易概论研究的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讲授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高等院校经济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使学员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现代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掌握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在各自岗位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要求:国际贸易概论是国际贸易专科的一门修课。主要解答的问题是:国际贸易是怎么样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国家为什么要进行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和一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对外贸易对一个国家会带来什么利益?国际贸易所产生的利益在各国间是如何分配的?等等。在方法论上,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形势分析相结合,并用到初等的数学工具与经济学方法。 该课程为考试课程 本课程为专业理论课程。

第一章概论基本内容: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其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二、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 三、经济发展决定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二、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三、西方关于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D ) A 、李嘉图 B 、赫克歇尔 C 、里昂惕夫 D 、亚当.斯密 2、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A ) A 、国际贸易 B 、对外贸易 C 、多国贸易 D 、双边贸易 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B ) A 、欧元表示 B 、美元表示 C 、本国货币表示 D 、日元表示 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A ) A 5A 、C 、6A C 7A C 8A 9为(C ) A C 10A 11、2003D ) A 、1A C 2A 、矿物燃料 B 、动植物油脂 C 、饮料及烟类 D 、机械及运输设备 E 、塑料制品 3、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服务行业包括的部门有(ABCE ) A 、通讯 B 、家电制造 C 、银行 D 、建筑 E 、交通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A )。 A 、社会生产力 B 、上层建筑 C 、资本流动 D 、自然条件 2、最初的国际分工形式是(C )。 A 、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分工 B 、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分工

C、宗主国与殖民地间的分工 D、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分工 3、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是(D)。 A、11—12世纪 B、14—15世纪 C、16—18世纪 D、18—19世纪 4、社会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为(A)。 A、生产力增长 B、经济增长 C、信息的丰富 D、生产水平的地位 5、决定各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是(D)。 A、自然条件 B、市场规模 C、社会制度 D、生产力水平 6、在国际分工发展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B)。 A、自由竞争 B、垄断 C、合作互助 D、自由贸易 7、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是在(C) A 8 A C 9 A B C D 1 2 A、亚当 3 A C 4 A B C D 5 A、俄林 B、弗农 C、格鲁伯 D、林德 6、国别价值和(A)存在“比较差异”,是国际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A、国际价值 B、国际市场价格 C、国际生产价格 D、贸易条件 7、首先提出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理论的是(C)。 A、大卫·李嘉图 B、俄林 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8、一国拥有的劳动力充裕,故它应专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外进行交换,这种说法是根据(C)。 A、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B、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C、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 D、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说 9、认为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的是(C)。 A、里昂惕夫 B、俄林 C、萨缪尔逊 D、大卫·李嘉图

第五版版《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薛荣久著)

国际贸易 第一章导论 1.何谓国际贸易? 答: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活动。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从国家角度可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角度可称为国际贸易。 2.对外贸易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答:对外贸易产生需要的条件是: (1)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2)出现了政治实体。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3.国际贸易如何分类? (1)按交易内容划分 ①货物贸易,指有形商品的国际交易,也称为有形贸易,《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把国际货物分为10 大类。 ②服务贸易是指无形商品的交易,也称为无形贸易。服务业包括12个部门。即商业、通讯、建筑、销售、 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娱乐、运输、其他。 ③国际技术贸易是指技术跨越国界进行有偿转让的交易。主要包括:许可贸易,工业产权、非工业产权的 转让,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合作生产与合作设计,工程承包,与设备买卖相结合的技术贸易。 (2)按商品移动方向划分 ①出口贸易,是指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货物因外销而运出国境,作为出口贸易或输出贸易。 ②进口贸易:是指将外国生产和加工的货物外购后,因内销而运进国境。 ③过境贸易,是指从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的货物,而货物所有权不属于丙国居民,对丙国来说, 是过境贸易。 ④复出口与复出口:复出口是指输入本国的外国货物未经加工而再输出。复进口是指输出国外的本国货物 未经加工而再输入。 ⑤净出口与净进口:净出口是指一国在某种货物贸易上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如出口量和值大于进口量和值。 一国在某种货物贸易上既有出口也有进口,如出口量和值小于进口量和值称为净进口。 (3)按交易对象划分 ①直接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直接卖、买货物的行为。对生产国而言,是直接出口贸易,对 进口国而言是直接进口贸易。 ②间接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之间经由第三国商人进行贸易的行为。对生产国来说,是间接 出口贸易;对消费国来说,是间接进口贸易。 ③转口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或货物供给国与需求国之间,经由第三国贸易商分别签订进 口合同和出口合同所进行的贸易。从第三国角度来看,即是转口贸易,又称中转贸易。 (4)按运输方式划分 ①海运贸易,海运贸易是指通过海上各种船舶运送货物的贸易行为,它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②陆运贸易是指通过陆上各种交通工具运送货品的行为,它经常发生在各大陆内部陆地相连的国家之间。 ③空运贸易是指通过航空器具运送货物的行为,它适合鲜活食品、贵重物品和急需商品的运送。 ④多式联运贸易是指海、陆、空各种运输方式结合运送货物的行为。国际物流革命促进这种方式的贸易。 ⑤邮购贸易是指通过邮政系统进行的贸易。 4.如何区分狭义和广义的对外贸易结构? ①广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物、服务在一国总进出口贸易或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②狭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物或服务贸易本身的结构比较,可分对外货物贸易结构与对外服务贸易结构。对外货物贸易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世界进出口货物贸易中以百分比表示的各类货物的构成。对外服务贸易结构是指一定时间内一国或世界进出口服务贸易中以百分比表示的各类项目的构成。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 学习指导 ★本章主要内容与要求 1.国际分工的含义(掌握) 2.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掌握) 3.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掌握) 4.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对商品结构的影响(掌握) 5.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国际分工的学说以及各学说之间的联系: (1)绝对成本说(掌握) (2)比较成本说(掌握) (3)生产要素禀赋说(了解) (4)里昂惕夫反论以及其他有关学说(了解) ★本章重点与要求提示 本章是本课程的重点章节之一,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章节知识的基础,一定要认真对待: 1.国际分工的含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 2.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尤其是二战后的特点,要注意战前与战后进行比较,弄清各阶段特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各主要因素,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论述; 4.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学会论述; 5.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国际分工的学说,重点掌握绝对成本说和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并且会举例说明这两个学说。要弄清各学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章知识网络图: 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国际分工是和的基础。 2. 是社会分工的前提条件。 3.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对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一国内部社会分工的延伸,表现为生产的、和。 5.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和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6. 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7.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国际分工基本上是以为中心而形成的。 8.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奢侈品已经被国际贸易中的所取代。 9.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之间,同,生产国同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形成了国际分工新体系。 10.战后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与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与 的分工在发展,而传统的、、的分工在削弱。

国际贸易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A 、李嘉图 B、赫克歇尔 C、里昂惕夫 D、亚当.斯密 2、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 A、国际贸易 B、对外贸易 C、多国贸易 D、双边贸易 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 A、欧元表示 B、美元表示 C、本国货币表示 D、日元表示 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 A、 FOB计价 B 、CIF计价 C、 CFR计价 D、 EXW计价 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 A、万亿美元 B、万亿美元 C、万亿美元 D、万亿美元 6、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 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 、对外贸易依存度 D、对外贸易值 7、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的是() A、无形商品贸易 B、过境贸易 C、总贸易体系 D、国境贸易 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 A、海关结关 B 、货物通过国境 C、交纳税费 D、订立合同 9、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香港某公司,该香港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 易现象对香港而言称为() A、间接进口 B、间接出口 C、转口贸易 D、易货贸易 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 A、国际收支逆差 B、国际收支顺差 C、对外贸易逆差 D、对外贸易顺差 11、 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外 贸易系数约为() A、 2% B、 4% C、 10% D 、20% 二、多选题 1、贸易国家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制度包括() A、直接贸易体系 B、总贸易体系 C、专门贸易体系 D、货物贸易体系 E、服务贸易体系 2 、下列产品属于初级产品的有() A、矿物燃料 B、动植物油脂 C、饮料及烟类 D、机械及运输设备 E、塑料制品 3、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服务行业包括的部门有() A、通讯 B、家电制造 C、银行 D、建筑 E、交通 三、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值 2、贸易商品结构 3、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4、过境贸易

国际分工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三章知识点 一、国际分工发展的几个阶段 社会分工、地域分工和国际分工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国际分工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和深化等阶段。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市场的萌芽的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手工业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的过渡,从而使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具有地域性的、面向国外市场的专业化生产产生,国际分工进入萌芽阶段。 在这个时期,西欧国家推行殖民政策,用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掠夺。他们开矿山,建立种植园,发展了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为世界市场而生产的农场主制度,从而建立了早期的国际专业化生产和最初形式的分工——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分工。 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保证了宗主国对热带产品的输入,并为其成长中的工场手工业产品增加出口,防止了金银的外流,还为宗主国的船只提供了货运。当时盛行一时的三角贸易,即由西非提供奴隶劳动力,由西印度群岛生产并出口蔗糖和烟草,由英国生产并出口工业品的贸易,这便是宗主国和殖民地间分工的表现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60年代完成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工业。大机器工业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空前发展并推动了社会分工向国际分工大规模转变,使以大机器工业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得以形成。 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之所以使国际分工得以形成,是因为: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和规模急剧扩大,需要寻求新的销售市场和增辟原料来源。而大机器工业生产物的低廉价格和在大机器工业推动下变革了的运输方式则成了资产阶级政府国外市场的武器,也是破坏外国的手工业生产,从而迫使外国变为自己的原料产地的武器。这样,原来在一国范围内的城市与农村的分工,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就逐步变成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演变成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这时期的国际分工形式基本上是以英国为中心的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由于英国最早完成产业革命,使其生产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竞争力大大提高,因而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 这种国际分工的特征形成了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对立下的一种“垂直式”的国际分工体系,在这种国际分工体系下,殖民地、附属国成为宗主国的工业品销售市场和食品、原

国际贸易第五版薛荣久重点

国际贸易 第一章导论 ●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商品、效劳和生产要素的互换的活动。 ●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有可供互换的剩余产品,显现了政治实体。 ●今世国际贸易进展态势:一、国际贸易进展速度超过历史水平;二、发达国家一直是国际贸易的主体;3、国际分工向纵深进展;4、国际贸易结构向高科技、效劳业进展;五、对外贸易依存度在不断提高;六、跨国公司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角色;7、科学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趋增强;八、世界贸易体制增强,贸易自由化成为贸易政策的主流;九、世界市场竞争向综合化、集团化和有序化进展;10、显现国际物流“革命”;1一、中国贸易地位崛起。 ●对外贸易的分类:一、按交易内容:货物贸易,效劳贸易,国际技术贸易。二、按商品的移动方向:出口贸易,入口贸易,过境贸易,复出口与复入口,净出口与净入口。3、按交易对象: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4、按运输方式:海运贸易,陆运贸易,空运贸易,多式联运贸易,邮购贸易。 ●总贸易体系:是以国境作为统计货物进出口的方式。 ●专门贸易体系:是以关境作为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方式。 ●总对外贸易额:是指以金额表示的一国对外货物贸易值与效劳贸易值相加上和。 ●对外贸易量:按不变价钱计算的贸易额。 ●对外贸易差额:是一按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入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用来讲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收支情形。出口>入口,贸易顺差;出口<入口,贸易逆差。出口=出口,贸易平稳。(当显现贸易顺差时,本币会升值,从而致使拉动内需,国内企业产业调整,减少出口,就业压力,外汇贬值等)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说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效劳的去向地和入口货物和效劳的来源地。计算公式:(对某国的出口或入口贸易额/对世界出口或入口贸易额)*100%。 ●对外贸易地域散布:是指世界各洲、各国或地域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对世界出口或入口/整个世界贸易额)*100%。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一国对外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贸易总依存度=对外贸易额/GDP或GNP*100% ●阻碍贸易依存度的因素:国内和世界市场的进展程度,加工贸易的层次,汇率的转变和地域特点等。 第三章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作用:一、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二、国际分工增进国内分工的进展;3、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4、国际分工阻碍国际贸易格局。 ●国际分工的特点:一、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二、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3、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国际分工形式:垂直型,水平型,混合型,外包型,网状型。 ●进展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生产力,人口与市场,交通和通信业,资本流动,国际生产关系,经济体制与政策。 ●绝对本钱理论-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一、前提:国际分工提高劳动生存率;二、原那么:本钱的绝对优势;3、评判:a、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b、将国际贸易纳入市场体系中;c、互换是人类的本性;d、没有考虑特例。 ●比较本钱理论-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两优当中取最优,两劣当中取次劣”。(评判:科学性-互惠互利,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互利≠等价互换;局限性:未能正确区分价值与互换价值,并未揭露缘故,缺乏动态分析。) ●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二重性:一方面,它具有进步性;另一方面,国际分工永久是和必然的国际生产关系联系一路的。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赫-奥原理:一、贸易的直接缘故根基于商品的价钱不同;二、货物价钱的不同来源于国家间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3、生产要素的比例决定具体产业的设立。 ●里昂惕夫之谜-对赫-奥原理投入产出的分析方式:一、要素非同质论(劳动熟练)-不能说明;二、人力资本论(技术)-迷消失;3、技术进展理论-迷消失;4、关税和贸易壁垒说-谜减轻了;五、自然资源论-迷消失;

国际贸易

绪论 国际贸易是一门以跨国界(地区)商品或服务交易活动的产生及其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的应用型经济学科。 根据国际贸易的主体,交易内容支付结算的方式等不同标准,可以将国际贸易划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自由结汇贸易易货贸易补偿贸易等多种类型。 第一章 国际贸易分类的基本类型: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自由结汇贸易易货贸易补偿贸易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水平贸易垂直贸易 国际贸易的基本术语 总贸易体制专门贸易体制国际贸易额国际贸易量国际贸易差额国际贸易结构 国际贸易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环境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的性问题四部分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含义: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表现为生产的专业化和国际化反映了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分为垂直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 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1,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人口生产和市场规模影响国际分工的规模 4,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 5,经济贸易政策是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性因素 第四章第一节 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如下 1 多边贸易多边支付体系的形成 2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与世界货币的形成其中黄金确定为世界货币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3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规律制约着世界市场的发展 4健全固定的销售渠道的形成 5国际价值规律的形成及作用的发挥 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 1国家构成2订约人构成3商品构成4商品市场构成 当代市场的特征 1世界市场的规模空前扩大 2世界市场垄断与竞争进一步加剧 3世界市场的国际协调与管理作用不断加强 第二节 世界市场价格的种类 世界市场价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世界市场上形成的市场价格,即以世界货币或国际货币表现出的商品的国际价值及国际使用价值。可分为封闭市场价格和自由市场价格 封闭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在一定的约束关系下形成的价格,商品在国际间的供求关系一般对它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包括调拨价格垄断价格区域经济贸易集团内部的价格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对象: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的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随着商品和交换的发生,国际贸易就开始演绎自己丰富多彩的故事。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特别是近年来国民待遇的逐步实行,使得国际贸易日益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要,国际贸易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基础知识要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世界市场以及伴随而来的超越国界的企业集团--跨国公司、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贸易政策;关税的产生、主要种类和海关税则等内容;非关税壁垒措施、非全球性的贸易条约与约定、贸易额越来越大的服务贸易的构成、格局与种类;当代不同类型的国家的对外贸易情况、西方关于国际贸易的一些新的理论与学说,世界贸易组织及其相关协定以及最新一轮的多边谈判。 2.素质要求 学生能参阅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文献资料,了解国际上经济贸易方面的新闻信息,思想上,行动上都能达到大学生所具备的要求。 3.实践操作要求 本课程提倡案例分析,将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在分析角度,引用资料,内容安排上都尽可能的反映全球化的新成果。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体系、国际贸易额等国际贸易相关的基本概念、了解国际贸易产生的历史和作用、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贸易的三个基本理论、了解自由经济学家关于国际贸易的三个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贸易的三个基本理论. 第一节国际贸易基本概念 一.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 二.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三.贸易额与贸易量,贸易差额 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五.直接贸易与转口贸易

国贸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绝对利益论和相对利益论都是一种主张()的传统理论。 A.自由贸易 B.保护贸易 C.国家干预 D.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相结合 2 、绝对利益论提出的国际分工基础是各国间()的差异。 A.比较成本 B.绝对成本 C.要素禀赋 D.要素组合比例 3 、在相对利益论中,国与国之间进行分工的基础是各国()的差异。 A.产品比较优势 B.产品垄断优势 C.产品密集程度 D.产品保护程度 4、提出比较优势论的是经济学家()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赫克歇尔和俄林 D.海默和金德尔伯格 5、根据比较利益论假定A、B两国生产X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100和90人劳动一年,生产Y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120和80人劳动一年,则()。 A. B国同时生产X、Y 产品,A国不生产 B. A国生产Y 产品,B国生产X产品 C. A国生产X产品,B国生产Y产品 D. A国同时生产X、Y 产品,B国不生产 6、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如果一国为资本要素相对稀缺、劳动要素相对丰裕,则该国应()。 A.生产并出口资本资本密集型产品 B.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C. 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D.引进资本要素,输出劳动要素 7、根据H—O定理,国与国之间进行分工和贸易后,各国间的生产要素价格比率()。 A.逐渐增大 B.趋向一致 C.保持不变 D.呈不规则变化 8、里昂惕夫反论说明了()与()存在的矛盾。 A.绝对利益论,相对利益论 B. 相对利益论,要素禀赋论 C.实践的验证结果,要素禀赋论理论结论 D. 实践的验证结果,相对利益论理论结论 9、根据海默--金德尔伯格模型,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时必须具备() A.产品的比较优势 B.产品的绝对优势 C.垄断优势 D.要素禀赋优势 10、“顺国际分工的国际互补”要求对外直接投资以()为起点。 A.绝对劣势产业 B. 比较劣势产业 C. 绝对优势产业 D. 比较优势产业 11、如果跨国公司将一般市场交易导致的外部经济性变成内部化,那么它就可以获得()。 A.所有权优势 B.内部化优势 C.区位优势 D.垄断优势 12、当跨国公司具备所有权优势但缺乏区位优势时,该公司会采用()方式进行对外扩张。 A.对外投资 B.技术转让 C.出口贸易 D.对外投资和出口贸易 13、技术差距论认为,贸易的可能性来自于()与()之间构成的时间差。 A.掌握差距,摹仿差距 B.需求差距,反应差距 C.反应差距,掌握差距 D.需求差距,摹仿差距 14、反应差距和需求差距之间的时间差越长,技术创新国活动的贸易利益就会()。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各章学习重点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下划线标记为重点中得重点! 第一章 名词解释 对外贸易量: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得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得进口额或出口额,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得进口额或出口额,这种方法计算出来得对外贸易额已剔除了价格变动得影响,单纯反应对外贸易得数量规模,被称为对外贸易量。总贸易: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得标准专门贸易:以货物经过关境作为统计进出品得标准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国在一定时期外贸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得比。 直接贸易:指商品消费国与生产国直接进行买卖商品得行为。 间接贸易:指商品消费国与生产国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得行为。 第二章 名词解释 国际分工:就就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得劳动分工,它就就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得结果。国际分工就就是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得基础。 简答 1、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得主要因素 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得基础----自然条件 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得决定性因素----社会生 产力 国际分工就就是生产力发展得结果,生产力水 平得高低将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生产 力得发展决定国际分工得广度、深度与形式,生产 力得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得产品内容 国际分工得发展制约因素----人口、劳动规模与 市场 国际分工得深入发展得重要条件----资本国际化 国际分工得性质取决于----国际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可推进与延缓国际分工得形成与发 展 2、比较成本说(课本18-21,全部瞧) 3、要素禀赋理论(课本22-27,全部瞧) 4、里昂惕夫反论:美国就就是资本比较丰裕而劳 动力比较稀缺得国家,根据H-O模型,美国应该出口 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里昂 惕夫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美国出口品与进口 产品得要素含量,进而对进出口产品得要素含量进 行比较。她发现,美国实际就就是出口劳动密集型 产品,进口得就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显然有悖 于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 计算:贸易条件 课本44-46,四个贸易条件得计算公式及说明 第四章 重商主义 基本观点:只有金银才就就是一国真正得财富, 除了开采金银,只有对外贸易才就就是财富得真正 源泉,利润就就是在流通过程中由于贱买贵卖而产 生得,而国内贸易,由于买卖得失相抵,对财富无 所增益,对外贸易得原则就就是少买多卖,只有出 超才能使金银进口,主要就就是通过对外贸易顺差, 保证金银进口。 货币差额论 认为一切进口都会减少货币,在对外贸易上应奉行 绝对得少买多卖,以求增加贸易顺差,换回更多得金 银。主张国家要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国 外,对于商品贸易实行奖出限入政策。 贸易差额论 反对早期重商主义禁止金银输出得思想,认为 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主张在保证有更多 得金银运回本国得前提下,允许金银出口。在对外 贸易方面,扩大农产品与工业品得出口,减少外国制 成品得进口,通过奖出限入得外贸易政策,保证外 贸顺差,以达到金银流入得目得。 简答 自由贸易理论得主要论点:自由贸易可以形成互相 有利得国际分工;扩大国民得实际收入;自由贸易 可以阻止垄断,加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自由贸易 有利于提高利润率。 李斯特得保护理论: 历史背景 贸易保护理论就就是在与自由贸易理论论战 得过程中逐步形成得。自由贸易理论忽视了国家利 益,因而会对落后国家不利。国际自由贸易得有 利性就就是有条件得,必须以各国不同得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历史和历史沿革 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1、国际分工: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1)作用:使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日益国际化 ,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专业化;带有强制性和掠夺性。 (2)分类:社会生产大部门内部的各个小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国际分工; 以商品或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水平型”、“垂直型”、“混合型”国际分工。 2、世界市场: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1)基本特征:统一性:各国经济循环和周期的同步性;商品和资本的自由转移;“一种商品一个价格”的规律经常存在。 (2)基本运行机制:国际价格机制;关税率机制;资本收益率机制;汇率机制;资源配置机制; 传导机制。 (3)内容:国际商品流通领域;国际资本流通领域;国际货币流通领域。 (4)结构: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外汇市场。 二、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以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1、世界经济的形成:萌芽期、初步形成期和最终形成期。 (1)萌芽期: 15世纪末16世纪初— 18世纪中后期。 (2)初步形成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世界市场的形成。 (3)最终形成期:19世纪70年代开始。 三、20世纪世界经济的动荡 1、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和世界贸易萎缩 2、资本国际化步履蹒跚和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 3、国际金融动荡不定和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瓦解 4、世界经济动荡的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重影响;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打击;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导致资本主义政治危机。 四、战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1、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2、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 第二章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世界经济的新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成因 (1)内涵: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联系的概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存在着多种不对称。 2、经济全球化的成因 (1)科技革命的大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发展;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3、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3)跨国公司大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完整word版)薛荣久版《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一章导论 1.何谓国际贸易? 答: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活动。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从国家角度可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角度可称为国际贸易。 2.对外贸易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答:对外贸易产生需要的条件是:(1)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2)出现了政治实体。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3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范围不同:产生时期不同;对外贸易是奴隶社会末期,国际贸易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时期 4国际贸易如何分类? (1)按交易内容划分 ①货物贸易,指有形商品的国际交易。 ②服务贸易是指无形商品的交易, ③国际技术贸易是指技术跨越国界进行有偿转让的交易。主要包括:许可贸易,工业产权、非工业产权的转让,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合作生产与合作设计,工程承包,与设备买卖相结合的技术贸易。 (2)按商品移动方向划分 ①出口贸易,是指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货物因外销而运出国境,作为出口贸易或输出贸易。 ②进口贸易:是指将外国生产和加工的货物外购后,因内销而运进国境。 ③过境贸易,是指从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的货物,而货物所有权不属于丙国居民,对丙国来说,是过境贸易。 ④复出口与复出口:复出口是指输入本国的外国货物未经加工而再输出。复进口是指输出国外的本国货物未经加工而再输入。 ⑤净出口与净进口:净出口是指一国在某种货物贸易上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如出口量和值大于进口量和值。一国在某种货物贸易上既有出口也有进口,如出口量和值小于进口量和值称为净进口。 (3)按交易对象划分 ①直接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直接卖、买货物的行为。对生产国而言,是直接出口贸易,对进口国而言是直接进口贸易。 ②间接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之间经由第三国商人进行贸易的行为。对生产国来说,是间接出口贸易;对消费国来说,是间接进口贸易。 ③转口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或货物供给国与需求国之间,经由第三国贸易商分别签订进口合同和出口合同所进行的贸易。从第三国角度来看,即是转口贸易,又称中转贸易。。5如何区分狭义和广义的对外贸易结构? ①广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物、服务在一国总进出口贸易或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②狭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物或服务贸易本身的结构比较,可分对外货物贸易结构与对外服务贸易结构。对外货物贸易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世界进出口货物贸易中以百分比表示的各类货物的构成。对外服务贸易结构是指一定时间内一国或世界进出口服务贸易中以百分比表示的各类项目的构成。 ③广义和狭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可以反映出一国或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等。 6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因素有哪些? 对外贸易依存度或国际贸易依存度指一国对外贸易额或国际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2)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因素有:国内和世界市场的发展程度;加工贸易的层次;汇率的变化和地区特点等。 7.国际贸易发展的动因? 生产方式的要求;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各国经济资源禀赋不同;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经济全球化与规模经济;需求偏好差异。 8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异同? 答:相同点:都是商品、服务和要素的交换;经营目的都是取得利润或经济效益。 不同点:(1)文化环境不同:语言不同;社会制度、宗教、风俗习惯不同。(2)贸易环境不同:贸易政策和措施不尽相同;各国的货币与度量衡差别很大;海关制度及其他贸易法规不同;国际汇兑复杂;贸易环节众多(3)对外贸易风险大:存在信用风险、商业风险、汇兑风险、运输风险、价格风险、政治风险。 第三章国际分工 1、什么是国际分工? 答: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表现形式是各国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 2、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如何? (1)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2)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国际分工是发达国家国内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 (3)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世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深了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扩大了世界市场。 (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

国际贸易理论及政策习题及答案

.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括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首创者是() A 、嘉图B、赫克歇尔C、里昂惕夫D、亚当 .斯密 2、从世界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互换的活动称为() A、国际贸易 B、对外贸易 C、多国贸易 D、双边贸易 3、结合国编制和发布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 A、欧元表示 B、美元表示 C、本国钱币表示 D、日元表示 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关于出口额的资料以() A、 FOB 计价 B 、CIF 计价C、 CFR 计价D、 EXW 计价 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 1.6 万亿美元,入口贸易额为 1.7 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 () A、 3.3 万亿美元 B、 1.6 万亿美元 C、 1.7 万亿美元 D、 1.5 万亿美元 6 、真实能够反应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质规模的指标是() 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 、对外贸易依存度D、对外贸易值 7 、以货物经过国境为标准统计出入口的是() A、无形商品贸易 B、过境贸易 C、总贸易系统 D、国境贸易 8 、在特意贸易系统中,作为出入口统计标准的是() A、海关结关 B 、货物经过国境C、缴纳税费D、订立合同 9、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某企业,该企业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企业,这个贸易现象对 而言称为() A、间接入口 B、间接出口 C、转口贸易 D、易货贸易 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入口额时,称为() A、国际进出逆差 B、国际进出顺差 C、对外贸易逆差 D、对外贸易顺差 11、 2003年,美国的出入口额为 2 万亿美元, GDP 为 10 万亿美元,所以,美国当年的对 外贸易系数约为() A、 2% B、 4% C、 10% D 、20% 二、多项选择题 1、贸易国家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所采纳的统计制度包含() A、直接贸易系统 B、总贸易系统 C、特意贸易系统 D、货物贸易系统 E、服务贸易系统 2、以下产品属于初级产品的有() A、矿物燃料 B、动植物油脂 C、饮料及烟类 D、机械及运输设施 E、塑料制品 3、依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服务行业包含的部门有() A、通信 B、家电制造 C、银行 D、建筑 E、交通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一、单项选 择题 1、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A、社会生产力 B、上层建筑 C、资本流动 D、自然条件 2、最先的国际分工形式是()。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后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后答案 篇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及答案】 >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d ) a 、李嘉图 b 、赫克歇尔c、里昂惕夫d、亚当.斯密 2、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a ) а、国际贸易b、对外贸易c、多国贸易d、双边贸易 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b )a 、欧元表示 b 、美元表示 c 、本国货币表示 d 、日元表示 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a)a 、fob 计价 b 、cif 计价 c 、cfr 计价 d 、exw 计价 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1.6 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7 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 b ) a 、3.3 万亿美元 b 、1.6 万亿美元 c 、 1.7 万亿美元d 、1.5 万亿美元 б、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 a ) 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对外贸易依存度 d、对外贸易值 7、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的是(c) a、无形商品贸易 b、过境贸易 c、总贸易体系 d、国境贸易 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a) a、海关结关 b、货物通过国境 c、交纳税费 d、订立合同 9 、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香港某公司,该香港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对香港而言称为( c ) a 、间接进口 b 、间接出口 c、转口贸易 d、易货贸易 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d ) a、国际收支逆差 b、国际收支顺差 c、对外贸易逆差 d、对外贸易顺差 11、2003 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 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系数约为(d) a 、2% b 、4% c 、10% d 、20% 二、多选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