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课前,老师为大家来了一首现代诗,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2、学生从这首诗中听出了中秋之时和相思之情。

3、中秋节也叫团圆节,在团圆节里思念未能相聚的人们,这份情感可以说是亘古不变,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古人的诗,也是中秋思乡怀人之诗。《十五夜望月》。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关于对作者的了解,这些我们课下已经布置做过预习了。

二、读出古诗的韵律之美

1、试读古诗,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2、提示需要注意的读音:你们注意到那个老师标注了读音的字吗。你们是否感到疑惑,这个字为什么读作四声?

3、补充资料:来看看老师带来的这份资料。找同学来读一读。

古代,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思做名词基本都是si(四声)。比如:“幽思”“旅思”“秋思”“心思”“忧思”“精思”“情思”“愁思”等等。做动词基本都读si(一声)。比如:“相思”“遥思”“思乡”“思人”“思索”“思古”、“深思”、“苦思”、“长思”等等。

所以你们知道为什么是四声了吗?再次齐读诗句,读准字音。

4、读好诗的节奏,出示平仄符合,指导平仄朗读的要求。

5、叶嘉莹先生曾经说声音中有诗歌一半的生命。她说的声音就是这种赋予平仄变化的长短相交的声音。教师示范朗读。

6、学生练习读诗,尝试着读准这首诗应有的格律和节奏。

7、请同学逐句读诗,指导纠正朗读。

8、学诗不能光用眼睛学,还要用耳朵学,用嘴学。所以要会听,这美好的声韵是怎么表达出来的,要去读,把诗歌原本的生命力和美感还给它。学生再次练习读诗句,挑战读整首诗。

9、让我们一起把整首诗读一读,把声音可以适当的再放低一点,放慢一点,用你的声音,带人走进八月十五的夜晚,让人感受到你在这个月夜里所传达的相思之情。齐读整首诗。

三、理解古诗,创意表达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思考问题:古诗我们读了这么多遍。那么

这首诗到底写的是什么?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试着去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请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你还有怎样的一种感受?待会儿请同学们尽情交流。想到什么说什么。开始思考吧。

2、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思考感受。

3、引入《唐诗素描》,为学生提供新的角度。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篇特殊的文章,是一个叫曾东的作家,他写了一本书叫《唐诗素描》。他把《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感受重新进行了描绘,我读给你们听。

秋月挤过树荫,洒满了庭院。那是今年的第一场霜雪么?薄薄的,柔柔的,仿佛老母亲的一头银发。几只歇息的鸦鹊,被一束明亮的清辉惊醒,在一丝隐隐的寒意中,又拉开了聒噪的嘴巴。庭院里,一个徘徊的影子,踩碎了一地的乡愁。

清冷的夜露,在一片叶子上集合,又顺着叶脉的手掌,浸入了一朵淡黄的桂花。一些寂寞的香气,在静寥的夜空中坠落。

而那轮月上,广寒宫前的桂树也开花了吗?执斧的吴刚,是不是折下一枝,送给了月中弄影的嫦娥?这一切,只有守在树下的白兔知道,只有从月亮身边路过的云朵知道。

中秋月啊,今夜,有多少人醉倒在你圆圆的酒杯里?又有多少人在梦中踏上了一条月光的道路,然后,在老家斑驳的门前,轻轻叩响了温暖的柴扉?

酒醒后,那茫茫的秋思,又会落在谁的心头?青天不说话,月亮不说

话。唯有那只已空的酒壶,依稀听到了一声轻轻的叹息。

4、分析不同,尝试创意表达训练:

这篇文章,它与我们平常的翻译有什么不同?下面咱们做一个练习,请你任选一句或两句诗,像曾东一样,用丰富诗歌画面和情境的方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尝试进行创意的表达。

5、学生展示作品。

6、曾冬的《唐诗素描》里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古诗,他还有一本《宋词素描》,推荐大家都去读一读。其实这种创作方式许多作家做过,也有许多当代的诗人用新诗,也就是现代诗的方式重新解构了许多传统的古诗。

四、谁以明月寄相思

1、检查预习,拓展其他寄月相思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哪些诗作也用明月抒情抒怀。

2、分析不同,体会诗句的特别之处:都是写望月怀人,望月思乡,有何不同?

举头望明月今夜月明人尽望

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知秋思落谁家

3、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人尽望与落谁家,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一人之景,一人之情。【板书:人尽望】【板书:落谁家】

4、再读古诗,读出情感。

王建作这首诗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的格局和眼界,不再局限于自己

在中秋月的一种思念,而是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一位又一位离乡之人。这种视角造就了这首诗的伟大。让我们一起再读这两句,再去感受一下“人尽忘”“落谁家”这份特殊的情感。

5、升华情感,体会别样的情怀。

王建这首诗了不起就在于他推已及人,写了千百年来人们共有的一种情感,天空中挂着同样的明月,王建却有别样的情怀。【板书:同样的明月别样的情怀】

6、资料补充,拓展积累,引发新的思考。

其实明月作为抒怀的对象,从先秦时代的《诗经》就开始了。瞻彼日月,悠悠我思。唐朝的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也写过这样的诗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不止,宋朝的苏轼也在词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直到今天,近代诗人艾青在《我的思念是圆的》里也写到: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你认为是什么将这些人串联在一起的?

7、古代的人借明月思乡,今天的人也借明月思乡。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情相似。跨越千年,一轮明月映照下的相思之情没有变化。正是这些古老优美的诗句,和那一轮永恒不变的月亮,跨越时光历史的长河,千百年来,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基因中,注入了亘古不变的同一种情感。这样的情感,绵延千年而不止。

五、明月何以寄相思

1、明月何以寄相思:为什么几千年来这么多的诗人、文人特别喜欢用于明月寄相思?我给大家一点提示。请看月亮的特点:月圆月缺、

月清月冷、月孤月寂……

2、明确意象——“月”:所以我们看见那明月,在诗人笔下,在读者的眼中,还仅仅是一轮月亮吗?这样的物象,我们就称之为意象。

3、教师小结: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叫中国诗坛的上空悬挂着一轮永恒的月亮。同学们,等你们长大以后,如果在想念亲人朋友的时候,抬头望望天上的月亮,低头写下一首寄月相思的小诗,让我们中国诗坛上空的这轮月亮恒久地悬挂下去。今天咱们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教学反思】

《十五夜望月》一诗,无论是诗词的题目和诗人还是内容和思想,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都不大。因此,我把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放在了课下,利用宝贵的课上时间,开展了一些更有创意的,调动学生思维的活动,并在课堂上进行了练习。我引入了曾冬的《唐诗素描》一书,带着学生一起进行了创意表达的训练。再通过与以往的寄月相思的古诗进行对比,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不同之处,并一起探讨了明月何以寄相思。

课堂的美妙之处就在于与学生进行思维和情感的交流,我的心情和节奏也受到了影响。虽然如此,但我仍旧为有这样的情感体验而倍感幸福。当然,课堂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还不够充分,便急于让学生下笔去书写等问题。千万不要忘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课前,老师为大家来了一首现代诗,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2、学生从这首诗中听出了中秋之时和相思之情。 3、中秋节也叫团圆节,在团圆节里思念未能相聚的人们,这份情感可以说是亘古不变,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古人的诗,也是中秋思乡怀人之诗。《十五夜望月》。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关于对作者的了解,这些我们课下已经布置做过预习了。 二、读出古诗的韵律之美 1、试读古诗,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2、提示需要注意的读音:你们注意到那个老师标注了读音的字吗。你们是否感到疑惑,这个字为什么读作四声? 3、补充资料:来看看老师带来的这份资料。找同学来读一读。 古代,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思做名词基本都是si(四声)。比如:“幽思”“旅思”“秋思”“心思”“忧思”“精思”“情思”“愁思”等等。做动词基本都读si(一声)。比如:“相思”“遥思”“思乡”“思人”“思索”“思古”、“深思”、“苦思”、“长思”等等。 所以你们知道为什么是四声了吗?再次齐读诗句,读准字音。 4、读好诗的节奏,出示平仄符合,指导平仄朗读的要求。 5、叶嘉莹先生曾经说声音中有诗歌一半的生命。她说的声音就是这种赋予平仄变化的长短相交的声音。教师示范朗读。 6、学生练习读诗,尝试着读准这首诗应有的格律和节奏。 7、请同学逐句读诗,指导纠正朗读。 8、学诗不能光用眼睛学,还要用耳朵学,用嘴学。所以要会听,这美好的声韵是怎么表达出来的,要去读,把诗歌原本的生命力和美感还给它。学生再次练习读诗句,挑战读整首诗。 9、让我们一起把整首诗读一读,把声音可以适当的再放低一点,放慢一点,用你的声音,带人走进八月十五的夜晚,让人感受到你在这个月夜里所传达的相思之情。齐读整首诗。 三、理解古诗,创意表达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思考问题:古诗我们读了这么多遍。那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十五夜望月》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十五夜望 月》教案及反思 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侯、皎”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3课时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先学后教模式教案

3.《寒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个性化设计】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理解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优秀教案 《寒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文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诗文,了解诗文描写的内容。 2.从诗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诗人以汉喻唐,敢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以及宦官得宠专权等腐败现象的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寒食》所描写的内容及其深刻内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教学难点: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文中不易理解的内容以及如何朗读诗文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 谈话激趣。同学们,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描写节日的诗文,你知道哪些?请你说说。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网上学习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诗——《寒食》。 3.正音,齐读课题。 4.学习生字——“翃”。指名朗读这个字。书空练写这个字。 二、师生交流。 1.师:寒食节在什么时间? 2.你知道“寒食节”的由来吗? 3.介绍作者韩翃的有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古诗,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交流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3. 指名汇报讨论结果。 四、动画演示,理解诗句。 1.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 (教师范读、指名学生读、自由练读、学生齐读) 2.请学生尝试说说以下几句诗如何读。

3.指导读好诗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斜”字读古音) 4.学生尝试说说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5.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难以理解,请你提醒大家。 6.教师演示,指导读好后两句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7.自由读读下面两句诗句,说说你所知道的后两句诗句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 8、教师指名说说其他两句诗句的意思。 9.利用课件帮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理解诗文意思。 10.讨论说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指导朗读,开展朗读比赛。 1.指导朗读诗文,注意读好重音、停顿。 2.师生朗读竞赛。 3.背诵诗文。 六、深入学习,拓展延伸。 1.出示“春节、清明”等词,指名说说其他一些描写节日的古诗。 2.课件展示其他一些描写节日的古诗。(如:杜牧的《清明》、王安石的《元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的《中秋月》等) 七、总结课文,谈谈感想。 1.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汇报感想。 八、布置作业:背诵古诗。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质疑---拓展 情态价值观: 教学的重点: 1.借助诵读和赏析,体会叠词的精妙运用; 2.借助描写分析,感知织女的相思之情。

小学语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

小学语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 小学语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设计 学生学情分析: 1、《十五夜望月》面对的是一群初离家庭、寄宿学校的学生,教学时间也大约在中节之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较能体会到诗歌中的氛围和情感,感受传统中的文化特色。 2、相较于小学阶段,初中的孩子对情感的体验更敏锐、更细腻、更准确、更透彻。同时,学生还保有丰富多彩的想象力,较适合通过想象法来把握诗歌。 3、《十五夜望月》是初一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的古诗教读课文。虽然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定的古诗词,但是,小学阶段的古诗学习还重在对诗歌整体的初步把握,并未涉及到鉴赏诗歌的方法指导。所以,有必要根据诗歌特点对学生读诗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懂诗歌,体会诗中描写的景色特点,感受诗歌营造的

氛围,体悟诗歌抒发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探究式地通过朗读、想象、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来鉴赏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在中之夜的怀人情思 2、教学重难点:对诗歌景物特点的把握,氛围的感受,情感的体悟是重点。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是难点 3、课时安排: 虽然本诗很简短,诗歌情感本身比较明显,但是因为诗歌语言本身的高度凝练的特性,也因为是初中阶段第一次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课,所以在教学上我安排一节课的时间,用完整的一节课好好品味本诗。 4、课前准备: 学生: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 教师: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②教师搜集诗人的背景资料,并写课堂练笔的下水片段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要说 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选择教学策略: 整体设计思想: 依导入新课,营造氛围——朗读诗歌,整体把握——想象品味、景物特点——知人论世、 把握情感——再读诗歌、课堂小结——课外小诗,现学现用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由中的话题引入诗歌,营造学习氛围,并且强调诗歌的凝练和丰富,提醒学生专注学习。接着初读诗歌,明确本诗为七言绝句,然后在听读和跟读中整体把握诗歌。然后请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根据诗歌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第一二句中的景象,在分享和探讨中把握景物特点,为下面的情感把握做好准备。第四步教师介绍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解决情感体会中出现的矛盾问题。第五再读课文,在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注重朗读的语音语调,在朗读中加深情感的体会。在课堂尾声,教师要为学生小结本堂课中涉及的诗歌阅读的方法,并提供适合的课外诗歌,运用课堂学习的方法进行赏析练习。 教学方法的确定: 针对本首诗歌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朗读法感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及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十五夜望月》。 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离开家乡,在异地求学生活。而一个人孤独的在热闹的中秋佳节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今天,让我们走近《十五夜望月》,感同身受当时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吧!【出示课件13】(板书:十五夜望月) 二、走近作者,品味诗歌。 1.王建,字仲初,许州人。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出示课件14】(板书:王建)2.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

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三、注释。【出示课件15】 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3.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4.栖:歇,休息。 5.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四、通过翻译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含义。【出示课件16】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五、诗歌赏析。【出示课件17】 1.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为什么? 不可以。“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3.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因为这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提示: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思念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含蓄。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5.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板书:秋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完美版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懂古诗,体会诗中描写的景色特点,并背诵。 2、背诵古诗,体悟诗人思亲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古诗的学习中感受中秋节的魅力,体会诗人思亲之情,爱上古诗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古诗,抓住诗中关键词体会古诗所写景色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 突破方法:利用抓重点词语和朗读感悟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引导法和探讨交流法。 学法:通过自主学习法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亲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诗人和中秋节相关资料,搜集描写明月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说中秋。 教师:中秋节自2008年起被列为我国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你们家有什么不同的庆祝方式?

指名两生回答。 教师:“每逢佳节倍思亲”,特别中秋月圆之时,出门在外的游子只能寄愁心与明月,把思念化成文字。于是就有了无数与月有关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十五夜望月) 2、齐读课题。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教师:想要真正了解古诗意境,就要走进作者。课前了解了关于王建的哪些信息? 学生作答,教师相机出示诗人资料。 教师:了解了诗人,还得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请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来回答。 预设:这首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这一天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 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三、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1、划分节奏,有感情读。 教师:学习古诗,首先应该读好节奏,这是成功的第一步。请听老师范读,划分节奏。 (1)学生听范读,试着划分节奏。 (2)课件出示古诗节奏。

2020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说课稿附反思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说课稿一、说教材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绝句。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目标导学法、以读代讲法;学法为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 五、说学情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都在快速的成长,对于知识的追求也与日俱增。五年级学生可以很完整地画完一张画,有些机灵的学生可以按照大人的意图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他们的想象力已经接近现实生活。但是五年级学生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有时受特殊因素影响会过于现实化,缺乏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心理。 【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优质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优质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品味诗歌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出示课件(板书:王建) 二、注释 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3.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4.栖:歇,休息。 5.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三、通过翻译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含义 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像铺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

落到谁的家。 四、诗歌赏析 1.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为什么? 不可以。“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明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3.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因为这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提示: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家。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思念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含蓄。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明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5.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板书:望月思远、想念好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教案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发挥想象,读出画面,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念之情。 3.延伸拓展,积累诗句,体会中国人的咏月情节。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深圳市罗湖区莲南小学的陈文静老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 一、简单了解作者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又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是诗人的好友杜元颖,“十五夜”指的是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也就是中秋之夜。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十五夜望月,诗人望到了哪些景象呢?我们一起来读古诗吧,先听老师读。(师范读,你们也来读一遍吧,注意“树栖鸦”的“栖”,开始吧!音乐起) 2.现在请你拿起笔圈出诗人望月看到的景物。 3.圈好了吗?诗人望月,望到了庭院白白的地面,树上栖息的乌鸦,看到了被冷露打湿的桂花,当然还有天上的明月。这些景物都是诗歌的意象。 三、学习一二句,读出“望月”之画面美 1.我们先来看前两句。请你读一读。 2.诗人望月是在哪里望月呢?是的,“中庭”,也就是庭中,庭院中。这里的“地白”指的是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诗人写中庭月色,却未直接描写空中之月,而是用巧妙地运用“地白”二字,把月光如水、澄澈透明的夜色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庭的月色是如此澄净,在这样静谧的月色中,鸟儿们也进入了梦乡。“树栖鸦”的正常语序应该是“鸦栖树”,这里为了押韵,调整了语序。这三个字,朴实、简洁,既从侧面写出月色的皎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吧!

最新部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六下部编版语文教案

部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案内容目录 一、全册教材内容 二、全册教材分析 三、学生情况分析 四、全册教学目标 五、全册教学重点 六、全册教学策略 七、培优辅差计划 八、全册教学进度 九、单元教材分析 十、全课教学目标 十一、全课教学重点 十二、全课教学难点 十三、教学时数安排 十四、课时教学目标 十五、课时教学重点 十六、课时教学难点 十七、课时教学准备 十八、课时教学设计 十九、教学板书设计

一、教材内容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1.北京的春节 5.鲁滨孙漂流记(节选) 2.腊八粥 6*.骑鹅旅行记(节选 3.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 7.汤姆·索亚历险记 4*.藏戏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习作:家乡的风俗习作:写作品梗概 语文园地一语文园地二 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第三单元第四单元 8.匆匆 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9.那个星期天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小桥流水人家 12.为人民服务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13*.金色的鱼钩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习作:心愿 语文园地四 第五单元第六单元 14.文言文二则(学弈两小儿辩日) 综合性学习: 难忘小学生活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回忆往事 16.表里的生物依依惜别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古诗词诵读 口语交际:辩论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 语文园地五 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于2020年春期正式试行。本册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六组,依次是: 民风民俗、外国名篇名著、人间真情、体会人物品质、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六年级上册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采用在生字的头顶上直接注意的方法。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这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字,意思也不艰深,适合小学生读读背背。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初中教材过渡的编写意图,在初中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一个独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实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实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实用教案 教学目的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妙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妙。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看注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黄昏汉宫传送蜡烛恩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指名读第一句。出如今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 2.“飞花”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飞舞,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①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②指导读出花飞柳摇的美。 ③用双重否认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衬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交流寒食节有哪些风俗。(寒食节禁火、吃冷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 》(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答案解析于尾页 3.古诗三首 一、默写《十五夜望月》,书写正确美观,行款整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看拼音写词语。 hàn ɡōnɡwáng hóu pǔsù wén zhānɡ kū qì qīxī qīnɡyínɡwūyā mò mò hán qíng 三、给下列加点字选择合适的释义。(填序号) 素:①白皙的。②本来的。③平素,向来。 1.他们俩素.不相识,对此问题的看法却不谋而合,可见英雄所见略同。()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3.我们要做一名有素.质的公民。() 四、下列诗句描写的是哪个节日?请选一选。 A.元宵节 B.清明节 C.元日(正月初一) D.寒食节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②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③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五、下面的诗句中依次填入的花名是()。 ①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________出墙来 ②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________无处寻。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________开。 ④竹外________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A.红杏桃花菜花梨花 B.红杏菜花梨花桃花 C.红杏桃花梨花菜花 D.红杏菜花桃花梨花 六、《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下面哪项也表达了思亲之情?()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D.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部编版3.古诗三首(寒食 昭昭牵牛星 十五夜望月) 课时同步练习作业 六年级下册语文(电子备课目录)

3.古诗三首同步作业设计 《寒食》《昭昭牵牛星》《十五夜望月》 一、多音字组词 处chù________chǔ________ 传chuán________zhuàn________ 二、分辨孪生兄弟。(组词) 鸦________庭________栖________ 鸭________廷________晒________ 三、字正腔圆读古诗。(将错误的读音画去) 中庭/地白/树栖(xīqī)________鸦(yāyá)________, 冷(lěn lěng )________露(lùlòu)________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jìn jìng )________望, 不知/秋思(shīsī)/________落谁家。 “十五夜”指的是________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________的习俗。 四、按课文填空。 (1)作者在诗中描述了________这些景物。“秋思”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描写的是________天的景物。 (2)“秋思”是一种清冷、孤寂,思念感怀的情绪,这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可以看出。“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我们很难作出具体的回答,但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想象到有一个人一定是思绪满怀的,他就是________。 五、读诗文《寒食》,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________ ②后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________ 六、问答题。 (1)说说诗歌《寒食》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寒食节与哪位古人有关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诗歌鉴赏. 1.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_______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________。(2)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 (3)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 案设计 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研究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研究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惯。研究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讲授筹办 1.预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作业。 2.筹办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XXX《寒食》 ▶课时方针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XXX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12.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1.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4.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弄清句子之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北京中南海大门朱红影壁墙上的“为人民服务”图片)同学们,谁能用课前查找到的资料,介绍一下这句话的来历?(生举手发言,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生字新词。 2.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3.师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重点指导:“鼎”字比较难写,记忆下半部分时应抓住这部分左右基本对称的特点。特别要强调这个字的笔顺。) 4.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 死得其所:联系上下文可知在文中指的是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鸿毛:联系上下文可以得知是轻微,微不足道的意思。 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文中指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说说毛主席在什么时间、地点、场合发表的这篇演说。 教师简介张思德同志的生平事迹。(课件出示) (张思德同志是中共中央警卫团的战士,18岁参加革命,经历过长征,负过伤,一直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直到在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他虽然只活了29岁,但他短暂的一生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2.简述自己了解到的张思德。 3.小组内讨论: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学生能够说出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了解放人民,为人民的利益工作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的回答深入详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