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十三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

第十三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

第十三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

第一节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前人的货币需求思想

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

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

马克思的理论是货币必要量理论。

马克思是以完全的金币流通未为假设条件的。他的分析是:

1、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黄金的价值,而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所以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

2、商品价格有多大,就需要有多少金来实现它,比如值5克金的商品就需要5克金来购买。

3、商品和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金却留在流通之中,并可以使另外的商品得以出售,从而一定数量的金流通几次,就可使相应倍数价格的商品出售。因此: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

公示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的流通速度。

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币流通规律不同:在金币流通的条件下,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是由商品价格总额决定的;而在纸币作为唯一流通手段的条件下,商品价格水平会随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

费雪方程式:MV=PT

其中,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 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

剑桥方程式:Md=kPY

其中,Y为实际总收入;P为价格水平,与费雪方程式中的P不同;k 为以货币形态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Md为名义货币需求。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主要区别:

1、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而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

2、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指出的数量和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则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所以,也有人称费雪方程式为现金交易说,而将剑桥方程式称为现金余额说。

3、费雪方程式从宏观角度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反过来,在交易商品量给定和价格水平给定时,也能在既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下得出货币需求数量。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角度分析:保有货币最为便利,但同时要付出代价,如不能带来收益,也正是在这样的比较中决定了货币需求。显然,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多余费雪方程式,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称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综合考察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可以得出k=1/V,则MV=PY,此处的P为价格水平,Y为实际产出,这个公式最常用。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

凯恩斯把对货币的需求分为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凯恩斯把投机动机的资产分为两类:货币与债券。当债券收益率为正时,人们持有债券;当债券收益率为负时,人们持有货币。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会上升,债券价格就要下跌,人们会卖出手中的债券而持有货币;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会下降,债券价格就会上升,人们就会用手中的货币购买债券。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由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则取决于利率水平。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

M=M1+M2=L1(Y)+L2(r)

其中,M1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是收入Y的函数;M2为由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r的函数。

流动性陷阱假说: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到不能再低时,人们会预期利率将会上升,债券价格将会下降,人们会卖掉手上的债券而获取货币,这样不管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留在手上,这时货币的需求弹性无限大,造成货币不流动,形成流动性陷阱。

后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凯恩斯的后继者在两个方面对凯恩斯理论进行了改进:

1、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同样也是利率的函数。人们会

把一部分预定用于交易的货币购买债券以取得收入。当手中货币用完时再把债券卖出以换成货币。这样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就也与利率有关了。

2、人们多样化的资产选择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影响。持有债券的比例越高,预期收益也越高,同时风险也越大。因此人们会在持有货币和持有债券之间进行权衡,以选择货币和债券的最佳持有比例,这是在进行多样化投资。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式中,P M d /为实际货币需求;y 为实际恒就行收入;w 为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或得自财产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率;rm 为货比预期收益率;rb 为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re 为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dt dP P 1为预期物价变动率;u 为反映主观偏好、风尚即客观技术与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数。

对于货币需求,弗雷德曼最具概括性的论断是:由于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因而货币需求函数相对稳定,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这是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之间的主要差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1、货币需求理论中所考察的货币,是从金到摆脱金,从纸币到一切

可称为货币的金融资产。

2、将宏观总量作为考察这一问题的出发点是费雪及其前人一贯的思路。在这样的思路下,个人对货币需求的动机虽然也有分析,但并未由此建立微观行为主体的货币需求模型。源自剑桥学派的思路则是一个大转折,那就是把微观行为主体的持币动机作为考察货币需求这个宏观经济范畴的出发点。换了一个角度,就产生了质的变化---扩大了对货币需求观察的范围。

3、仅从宏观角度考察这一问题,那么纳入视野的就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求。而将考察角度转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则显然不仅有交易的需求、支付的需求,还有保存自己财富的需求。这样,所需求的就不只是起流通职能和支付职能的货币,还有起保存价值职能的货币。

4、于是,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这样概略地加以表述:从f(Y)发展为f(Y,r),并不断纳入更多的自变量。

第二节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

“1∶8”公式

“1∶8”公式的具体含义:每8元零售商品供应需要1元人民币实现其流通。

“1∶8”公式: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流通中的货币量(即现金)

实际生活中,如果按这个公式计算得到的值是8,说明货币发行量适度,商品流通正常。

这个公式是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原理在中国的具体化。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这个公式已经不再适用。

一个有争议但流传甚广的公式

为了取代“1∶8”公式,人们使用了新的度量货币需求的公式:M·= Y·+P·

即货币供给增长率M·等于经济增长率Y·加预期(或计划)物价上涨率P·

M·= Y·+P·这个公式是以货币流通速度稳定为假设前提的。但近年来货币流通速度明显加快,因此需要对这个公式进行修正。

修正后的公式是:

第三节货币需求面面观

名义需求与实际需求

货币的名义需求是不考虑物价变动影响的货币需求,用Md表示。

货币的实际需求是剔除了物价变动影响的货币需求,用Md/P表示。发挥产出潜力的货币需求

通过调整货币政策,使货币的需求保持在恰当的规模,使经济的产出达到其潜在产出。

为进行金融资产交易而需要的货币需求应如何纳入货币需求模型

除了金融资产直接交易的货币外,还需要有一部分资金为进行金融资产交易而服务,如“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以往的货币需求理论都没有考虑这部分货币需求。这部分货币常年游离在实际经济过

程之外,也应该计入货币需求。至于如何计量这部分货币需求,还需要探讨。

第四节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与宏观角度

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

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就是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在前面介绍过的货币需求方程和货币需求函数中,剑桥方程式、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都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典型。

将机会成本变量引入货币需求模型或函数,是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问题的典型表现。其目的在于说明利率和价格变动这类因素对货币持有主体可能造成的潜在收益或损失,以及这种潜在收益或损失对微观主体货币需求行为的影响。早期的货币需求模型都未考虑机会成本因素。剑桥方程式在对实际现金余额与收入的比率k做注解时强调了利率因素的作用,可以说是引入机会成本因素的开端,但在模型上也未直接表示出来。直到凯恩斯对货币需求三动机的分析,才建立起内容和形式一致的微观货币需求研究框架。

资产选择

资产选择对于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货币需求的决定极为重要。

资产选择的目的有两个:保值、生利。

选择的方向有三个:(1)购买生利的金融资产。(2)持有现金。(3)购买实物资产。

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

从宏观角度估算货币需求,需要利用货币需求的宏观模型。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费雪的交易方程式、我国前些年提出的公式都是宏观模型。这些模型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反映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等因素,不考察各种机会成本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是主要关心市场供给、收入这类指标的变化。

两个角度不可偏废

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在于根据可以解释货币需求的变量,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和一些重要的机会成本变量来估算总体货币需求,并将其作为货币供给决策的依据;对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其着力点在于建立可以更充分反映客观实际的模型并据以剖析货币需求变化的原因。这两者是不能偏废的。

第五节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货币供给问题述要

货币供给分析是与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侧面。

如何使货币供给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重要的课题。

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

货币供给包括按口径依次加大的M1、M2、M3……进行划分的若干层次。

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使=时,都以流动性的大小(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

IMF的和中国的M系列

中国和IMF的标准一样,采用三个层次:通货、货币和准货币。

M0=流通中的现金,即通货,包括钞票和硬币。不包括银行库存现金。

M1=M0+活期存款,即货币

M2=M1+准货币(准货币包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它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M1称为狭义货币;M2称为广义货币;M2-M1称为准货币。

M1/M2---货币供给的“流动性”

货币供给的流动性---M1/M2。此处的流动性指货币的流通速度。

M1/M2越大,表示狭义货币占广义货币的比重越大,货币流动性越大;M1/M2越小,表示狭义货币占广义货币的比重越小,货币流动性越小。

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

金融创新加强了许多金融工具的流动性,突破了原有货币层次的界限,加大了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

第六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

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与控制工具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是由对两个环节的调控所构成:对基础货币的调控、对乘数的调控。

货币当局通常运用三大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法定准备金率---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并进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债,用以影响基础

货币的行为。这个工具的运作过程如下:当货币当局从银行、公司或个人购入债券时,会造成基础货币的增加。由于债券出售者获得支票后的处理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形式的基础货币。

公开市场操作的有点:(1)使中央银行能够主动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作用于货币供应量。(2)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3)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4)由于吞吐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有可能用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而不会产生震动性影响。

公开市场操作要有效率地发挥作用,其前提条件是:金融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可用以操作的证券种类必须齐全并达到必需的规模。再贴现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量的政策,现在已扩展为对商业银行各种信用支持的利率。

利率变动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数量的机制是:利率提高,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随之提高,它们会相应减少贷款数量;利率下降,意味着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借款成本降低,则会产生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的作用。但是,这一政策并不能保证实现引导市场走向的政策意向:如果同时存在更强劲的制约因素,如过高的利润预期或对经营前景毫无信心,此时利率的调节作用则极为有限。

这一政策的作用也许主要体现为广告效应。如果利率升高,意味着国家判断市场过热,有紧缩意向;反之,则意味着有扩张意向。这

对短期市场利率常起导向作用。

法定准备金率也是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工具。

法定准备金率被认为是一个作用强烈的工具。当货币当局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降低,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当货币当局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则会出现相反的调节效果。因为法定准备金率影响面太大效果太强烈,一般几年才会调整一次。

当前,在三种调控工具中较为常用的是公开市场操作。

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

通货比:现金/活期存款

对居民持币行为,进而对通货比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四个方面:

1、财富效应。当一个人的收入或财富大量增加时,通常说来,他持有现金的增长速度会相对降低;反之亦然。这说明,在一般情况下,通货比与财富和收入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

2、预期报酬率变动的效应。居民持有的现金,其报酬率为零;储蓄存款有利息收益,报酬率大于零;证券或债券的收益率比储蓄存款高,但有风险。对这些金融资产持有比例的变化,都会影响通货比。

3、假若出现了银行信用不稳定的苗头,居民就会大量提取存款,通货比会因此增大。

4、非法经济活动。为了逃避法律监督,非法经济活动倾向于用现金

进行交易。所以,非法经济活动的规模与通货比正相关。

表征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影响特点的,是它们对资本的需求,进而是对贷款的需求。一般来说,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经营的扩大或收缩。经营扩大要求补充资本,补充资本的投入一般要求从补充货币资本开始。如果企业需要补充贷款,就必然增加对于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压力。假设缺乏经营积极性成为某一时期企业行为的普遍特点,那么再低的利率也不能刺激企业对贷款的需求,货币供给也就缺乏扩大的基础。

2、经营效益的高低。一般来说,不管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还是整个经济比例、结构有问题,都会造成资金周转率降低。信贷资金占用时间延长,在相同的产出水准下会相对增加对贷款的需求,从而增加对于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压力;反之,则会减少对于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压力。

银行主要通过两种行为影响货币供给:一是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二是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

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越多,存款货币创造乘数就越小,供给就越小;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越少,存款货币创造乘数就越大,供给就越大。

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是没有利息的,所以保有超额准备金等于放弃收入,这就是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从这点出发,商业银行总是力求把超额准备金压到最小限度。在发达国家,银行通常把超额准备金保持在1个百分点之下,这属于成本-收益动机的问

题。但是,如果银行出现存款流出苗头时,则必须采取增加超额准备金的行为。因为一旦出现存款大量流出的现象,若无超额准备金,就得采取诸如出售证券、催收贷款、向中央银行借款等行动,这不仅会增大成本或减少收益,还可能使银行面临倒闭的威胁。此时的增加超额准备金属于风险规避动机。

保存超额准备金的行为,不论起于何种动机,均意味着对准备-存款比的制约。用R/D表示。

在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会增加准备金存款,也就是基础货币的数量,从而能支持更多地创造存款货币。所以,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商业银行增加向中央银行借款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减少中央银行借款会减少货币供应量。

决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行为动机也是成本-收益动机,而决定成本和收益的因素主要是市场利率及中央银行贷款的贴现率:市场利率越高,银行越愿意多贷款;而中央银行贴现率的高低,对于商业银行借款数量的多少,则是负相关的。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近年来,由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存款货币银行改革具有实质意义的推进,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的联系也处于具有实质意义的转折过程之中。

以前国有商业银行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具有下述特点:

1、国有银行面临强大的贷款需求压力。这一方面来自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即使是经济效益不高甚至亏损的企业也要求追加

贷款,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各级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地方政府经常为地方投资项目和地方企业提出贷款要求。在这两方面的压力下,银行的贷款行为基本上是被动的。此外,就银行来说,在风险不足以威胁其命运时,扩大贷款就是扩大收益,因而并没有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

2、银行在强大的贷款需求压力下,为了扩大贷款,最为关键的是争取获得更多的中央银行贷款。可以说,依靠中央银行的支持来扩大自己的业务,是那时中国国有银行行为的突出特色。

3、利率、准备金之类的调节手段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从国有银行来说,利率对其从中央银行借款起不了多大调节作用。因为它发放贷款的利率与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都是国家直接规定的,其间的利差已经考虑了它们的利益。

近来的改革实际上是针对上述问题逐步推进的,包括:

1、改变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事实上存在的资金供给关系,建立市场机制所要求的银行与企业关系。

2、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强调各级政府不得强令银行贷款。

3、理顺中央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关系,先后推行了多项有利于促进和保证商业银行独立自主经营的措施。

乘数公式的再说明

对其中B、C/D和R/D这三者的进一步的解释:

1、B取决于中央银行根据货币供给的意向而对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的运用。同时,存款货币银行向央行的借款行为也对B起作用。

2、C/D取决于居民、企业的持币行为。

3、R/D是由法定准备率rd和超额准备率e两者构成,特别是其中的e,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企业行为既有利地作用于R/D,也间接影响B的形成。

第七节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如果说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其含义是:货币供给这个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所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如果说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其含义是:对于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的操作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是货币理论研究中具有较强政策含义的一个问题。如果认定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那就等于说,货币供给总是要被动地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

其变动;自然,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特别是以货币供给变动为操作指标的调节作用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肯定地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无异于说,货币当局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影响经济进程。

弗里德曼是倡言货币供给外生变量论的代表,它认为:在货币供给方程的三个主要因素中,中央银行能够直接决定高能货币H,而H 对于D/R和D/C有决定性影响。

反对弗里德曼货币供给外生变量论的托宾则认为,货币供给与高能货币、D/C、D/R这三个变量及其决定因素之间存在着交叉影响关系;特别是D/C和D/R,常常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动,因而不应被当成货币供给方程式中的固定参数。当然,它们也并不完全否认货币当局通过调节高能货币对货币供给的控制作用。

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

外生论观点:

1、经济体系中的全部货币都是从银行流出的,从根源上说,都是由中央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决定的,只要控制住每年新增贷款的数量,就可以把牢货币供应的总闸门。

2、中国的中央银行不是没有控制货币供给增长的有效手段,而是没有利用好这个手段。如果不论来自各方的压力多么强大,中央银行始终不渝地按照稳定通货、稳定物价的政策严格掌握信贷计划,那么货币供给就不会增长过快等等。

认为货币供给不能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观点也很普遍,但并非反对外

生论。比如有一种意见从究竟谁是货币当局这个角度提出问题,认为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中央银行没有独立的决策地位,货币紧缩或松动大多是由更高的决策层做出的。因此,只能认为货币政策的执行权在中央银行,而决策权并不在中央银行。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货币供给的外生论。因为它们肯定,是真实经济活动之外或模型以外的因素---不过是高于中央银行的决策层---在决定货币供给。

人们曾经一度提到的“倒逼机制”的论点,可视为内生变量论。这种论点认为,在中国现行体制下,货币供给往往是被动地适应各种货币需求,中央银行很难实施各项既定的货币调节方案。

货币供给能否既是内生变量又是外生变量

货币供给不能既是内生变量又是外生变量,只能是内生变量或外生变量。

第八节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满足货币需求。Ms=Md

货币非均衡:货币供给超过或者满足不了货币需求。Ms≠Md

货币均衡与利率

利率由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决定,当货币需求=货币供给时,得到市场利率。

第九节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市场总供求及其同货币的需求与供给

市场总供求与货币供求紧密相关。

市场总供给AS是由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服务构成。它包括两个方面,即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

总需求是由指向市场的支出构成。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消费支出,二是投资支出。

总供求均衡的条件是:费支出+投资支出=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

市场总需求的构成: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支出G、出口需求X。设总需求为D,则:D=C+I+G+X

货币供给规模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

1.在商品、服务市场上:

市场总供给AS, 包括消费品供应和生产品供应;

总需求AD, 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2. 总供求均衡的条件是: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

一个经济体系可以最简单地划分为两个方面:商品和服务方面、货币方面。货币方面的任务就是保证商品、服务的实体方面正常运转。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有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币来承载。这是市场总供求决定货币供求的理论。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从图中可以看出,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着紧密的联系,货币均衡有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但是,两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即货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原因在于:

1、市场需求是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货币供给都构成市场需求。满足交易需求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即显示流通的货币形成市场需求;而作为保存价值的现实不流通的货币则不构成市场需求,或者说,它是潜在的需求而不是当期的需求。这种差别可表示如下:

2、市场供给要求货币使之实现,因此提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方面的货币需求也并非对货币需求的全部。对积蓄财富所需的价值保存手段则并不单纯取决于市场供给,或至少不单纯取决于当期的货币供给---用于保存财富的货币显然有很大部分是多年的积累。这种差别可表示如下:

如果简单理解,可以说市场总供求的均衡关系是与处在现实流通状态的货币的供求关系一一地对应着。但也应该注意,现实流通的货币与现实不流通的货币之间是可以而且事实上也是在不断转化的。这就意味着,现实不流通的货币量对这个均衡也有作用。所以,在认识到市场均衡与货币均衡有紧密联系的同时,也必须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

总供求失衡与价格波动

在总供给给定时,如果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则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以后,总需求会减少。最终使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市场达到均衡。在总供给给定时,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则物价下跌;物价下跌以后,总需求会增加。最终使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市场达到均衡。所以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总供求会自发实现均衡。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与扩张界限

金融理论与务实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货币的均衡与失衡 一单项选择 1.物价涨跌作为货币失衡的外在表现形式. 2.从经济决定金融的基本原理出发,市场均衡决定货币均衡. 3.价值交换是国际收支中最多和最重要的交易. 4.经常项目是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 5.进出口的数据主要来自海关,而相应的进出口收入与支出的数额则主要来自银行. 6.当贷方大于借方时,就将差额列入该项目的借方.当借方大于贷方时,就将差额列入该项目的贷方. 7.1980年开始,我国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 8.贸易账户差额代表一个国家的自我创汇能力. 9.经常项目顺差表示该国对外净投资. 10.总差额=储备资产增减额.总差额大于零,表明国际收支顺差. 11.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差额对该国的市场总供求最重要的是贸易账户差额的影响. 12.通货膨胀的本质是一种货币现象. 13.通货膨胀往往以年度为时间单位,以年度的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率表示通货膨胀的程度. 14.温和的通货膨胀通常物价水平年平均上涨率在3%以上.10%以下. 15.恶性的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率在2位数以上. 16.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由于实行价格管制制度,曾出现隐蔽型通货膨胀. 17.需求拉动说是从需求角度解释通货膨胀的成因. 18.成本推动说是从供给方面解释通货膨胀的成因. 19.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首先体现为工资成本的提高. 20.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是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形成的前提条件一样.不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是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 形成的前提条件. 21.经济结构因素是造成一国发生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22.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经济学者大都持有促进论. 23.大多数主张经济自由发展的经济学者坚持促退论 24.治理通货膨胀最基本的对政策就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25.双要素论认为通货膨胀包括价格水平和货币供给量的持续下降. 26.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是判断通货紧缩是否发出的主要标准. 27.通货紧缩常被成为经济衰退的加速器/ 28.在通货紧缩中,物价持续下跌,通货膨胀率为负. 29.欧文.费雪的债务通货收缩理论. 30.弗里德曼等从货币角度解释通货紧缩的成因 31.波特尔等从供给角度分析通货紧缩的成因. 32.克鲁格曼从需求角度对通货紧缩成因的分析. 二多项选择 1.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货币失衡的两种外在表现形式. 2.市场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3.国际收支以交易为基础,其所记录的交易包括:价值交换,单方面转移,移居,其他根据推论而存在的交易. 4.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储备资产.净误差与遗漏 5.经常账户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四个明细项目. 6.经常项目中的收入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入. 7.受雇在本国工作的外国季节工人,边境工人,短期工人,在本国驻外使领馆工作的工人应得报酬记入借方. 8.本国居民因拥有外国企业直接投资资本所有权,证券和债权,长短期贷款和存款.所有股利利润和利息收入记入贷方. 9.非居民因拥有本国直接投资资本所有权,证券和债权所得股利.利润和利息记入借方. 10.经常转移包括所有非资本转移项目中各级政府的无偿转移:战争赔款,政府间的经济援助,军事援助,捐赠. 11.经常转移包括所有非资本转移项目: 各级政府的无偿转移.政府与国际组织间定期交纳的费用以及国际组织向各国 政府定期提供的转移.私人的无偿转移.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1.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MPC = C Y ? ? 或MPC= C Y ? ? ,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 消费倾向,APC=C Y 。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 即不会分文消费不增加,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 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ΔY=ΔC+ΔS,因此, 0<MPC= C Y ? ? <1。可是,平均 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零时,也必须消费,那么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例如,在图13-5中,当收入低于Y0时,平均消费倾向就大于1。当收入低于Y0时,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与横轴所成的夹角 总大于45,因而这时平均消费倾向C Y >1。 图17-5 6.什么是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解答:所谓凯恩斯定律是指,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都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也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直到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这条定律提出的背景是,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时,面对的是1929—1933年之后的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从而使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上保持不变。这条凯恩斯定律被认为适用于短期分析。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是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变动价格。 3.为什么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 解答:因为贫者收入低,为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他们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重大于富者,富者的消费倾向较低,储蓄倾向较高,而贫者的消费倾向较高,因而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

第十三章 货币、利息与收入

第十三章货币、利息与收入 一、选择题 1.政府支出增加1美元将 A.使意愿的支出曲线上移1美元; B.使IS曲线向右移1/1-MPC个美元(MPC为边际消费倾向); C.不会是LM曲线发生移动; D.以上都正确 2.如果投资对利率变得很敏感,则 A.IS曲线会变得更陡; B.I S曲线会变得更平坦; C.L M曲线会变得更陡; D.LM曲线会变得更平坦; 3.下面关于LM曲线的说法,哪一个正确? A.LM曲线向上倾斜,它是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得到的; B.L M曲线向下倾斜,物价上涨将使曲线上移; C.L M曲线向上倾斜,它是在实际货币的供给既定的条件下取得的; D.实际支出和意愿支出沿LM曲线处处相等。 4.货币供给的增加 A.使LM曲线上移(向左); B.使LM曲线下移(向右); C.使IS曲线右移; D.使IS曲线左移。 5.若货币需求对利率很敏感,则 A.货币需求曲线相对平坦; B.收入变化导致的货币需求饿变动只会使均衡利率水平发生较小的变化; C.LM曲线相对平坦; D.以上都正确。 6.在IS和LM曲线的交点处 A.实际支出与意愿支出相等; B.实际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需求相等; C.收入和利率水平同时满足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D.以上都正确。 7.政府支出的增加将 A.使IS曲线右移,并使利率和收入水平同时降低; B.使IS曲线右移,并使利率和收入水平同时提高; C.使IS曲线右移,提高收入水平但降低利率;

D.使LM曲线下移(右移),提高收入水平但降低利率。 8.税收供给增加将 A.使IS曲线左移,并使利率和收入水平同时降低; B.使IS曲线右移,并使利率和收入水平同时提高; C.使IS曲线右移,提高收入水平但降低利率; D.使LM曲线下移(右移),提高收入水平但降低利率。 9.货币供给增加将 A.使IS曲线左移,并使利率和收入水平同时降低; B.使IS曲线右移,同时提高利率和收入水平; C.使IS曲线右移,提高收入水平但降低利率; D.使LM曲线下移(右移),提高收入水平但降低利率。 10.若随着政府支出增加,实际收入增长而利率下降,则 A.IS曲线必然垂直; B.LM曲线必然垂直; C.中央银行必然同时增加了货币供应; D.中央银行必然同时减少了货币供应。 11.若中央银行在增税的同时减少了货币供给,则 A.利率必然上升; B.利率必然下降; C.均衡的收入水平必然上升; D.均衡的收入水平必然下降。 12.如果人们突然在每一粒绿水平下更多地持有货币,则 A.货币需求曲线将向左移动; B.LM曲线将向下(向左)移动; C.实际收入下降; D.以上都正确。 13.下面哪种说法正确解释了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 A.物价水平的下降增加了实际余额。因此,LM曲线下移(右移),收入水平提高; B.物价水平的下降迫使央行增加货币供给。因此,LM曲线下移,收入水平提高; C.物价水平的下降诱使政府减税。因此,IS曲线右移,收入水平提高; D.以上都正确。 14.下面哪一项不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 A.政府支出增加; B.转移支付减少; C.名义货币供给增加; D.税收减少。 15.根据庇谷效应

13(第十三章)货币的均衡与失衡

货币的均衡与失衡 第一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一)货币均衡与失衡的含义 货币均衡: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货币失衡: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偏离,两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货币失衡有两种表现形态: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如果货币供给持续大于货币需求,物价将会上涨,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如果货币供给持续小于货币需求,物价将会下跌,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二)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间的关系 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市场总需求被定义为经济社会(一国家或一地区)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在价格、收入等经济变量既定的情况下,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将要支出的数量,因此,总需求衡量的是经济中各种行为主体的总支出。与总需求相对应,市场总供给被定义为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 关系: (1)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 (2)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3)货币供给形成市场总需求 (4)市场总需求决定市场供给 关系图:

(市场总供给)(市场总需求)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 由图知货币均衡与市场总供求均衡有着紧密的联系,进一步说,货币均衡与市场总供求均衡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表现市场供求均衡与否的物价水平波动也可以作为货币均衡与否的外在表现形式。 从经济决定金融的基本原理出发,市场均衡决定货币均衡,但与此同时,货币均衡对市场均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从货币供给出发,如果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则会形成更多的市场总需求(第十四章会讲),需求拉动供给,如果此时一国存在着大量闲置的生产资源,则会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出,市场总供给伴随着总需求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市场供求在一个更高的产出水平上达到均衡,不会带来物价水平的上涨。但是,当一国的潜在资源全被利用,无闲置性生产资源时,此时如果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则实际产出水平不会提高,唯一提高的是商品价格水平,通货膨胀发生,市场供求在一个更高的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前者被称为“货币非中性”即货币量的变动会对实际产出、就业水平等实际变量产生作用;后者被称为“货币中性”即货币量的变动只会对价格水平等名义变量产生影响,而不会对实际变量产生任何作用。 (三)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离不开利率的调节。 第二节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

04672自考第十三章货币的均衡与失衡

第十三章货币的供求及均衡 一、复习建议 本章理论体系比较完整,和现实结合较为紧密,是介绍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基础理论,是金融理论与实务的重要章节之一。本章内容较多,考点也很多。既有国际金融相关知识,又有通货膨胀等基础知识介绍,内容较多,但总的来说比较系统。建议学员在学习中抓住框架和重点,全面复习,并学会用教材中的原理分析现实中的问题。从题型来讲,本章题型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以及论述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 第一节货币供求 一、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 ★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主体(个人、家庭、企业、政府)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主体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集中反映在其货币必要量公式中。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以完全的金币流通为假设条件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中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 M=PQ/V 该模型反映了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一基本原理:在一定时期内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主要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 【例题】马克思认为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决定因素主要有( ) (2010年多选题变形) A.待销售的商品数量B.商品价格 C.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D.持有货币的流动性效用 E.货币流通速度 【答案】ABE 【解析】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中价格总额/同

名货币的流通次数。因此,马克思认为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待销售的商品数量Q、商品价格P和货币流通速度V。 (二)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两个著名的方程式 1 现金交易说(交易方程式)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 MV=PT 其含义是流通中的通货存量(M)乘以货币流通速度(V)等于物价水平(P)乘以交易总量(T)。 两个变形:(1)P=MV÷T。 在这个表达式中,由于V、T是常量,故货币数量的变动直接引起物价水平与之成正比例变动。因此,费雪交易方程式实质上表述的是一种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变动关系的理论。 (2)但是,费雪将此交易方程式进行一定的变形,就得到了货币需求方程式:M=PT÷V 此公式表明,决定一定时期名义货币需求数量的因素主要是这一时期全社会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同期的货币流通速度。从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中也可以看出,他是从宏观分析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的,而且仅着眼于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职能。 2 现金余额说(剑桥方程式) 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其学生庇古。20世纪20年代,他们创立了“现金余额说”,并用数学方程式的形式予以解释,故又被称为“剑桥方程式”。 现金余额说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货币的持有方面。马歇尔和庇古认为,人们的财富与收入有三种用途:一是投资以取得利润或利息;二是消费以取得享受;三是持有货币以便利交易和预防意外,从而形成现金余额,即对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人们持有多少货币)用数学方程式表示,便是: M d = kPY 这就是著名的剑桥方程式。式中, Y代表总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k代表以货币形式保有的收入占名义总收入的比率, M d 为名义货币需求。 3 两个方程式的区别 比较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是以收入 Y代替了交易量T; 二是以个人持有的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比率k代替了货币流通速度V 透过这个表象,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是不同的。 费雪方程式是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产物,它表明要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在短期内由制度因素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可视为常数的情况下,商品交易量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产物,出于种种经济考虑,人们对于持有

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货币需求理论与货币均衡)-试卷2

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货币需求理论与货币均衡)-试卷2 (总分:5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5,分数:50.00) 1.能够形成市场需求的是( )。 (分数:2.00) A.企业定期存款 B.居民储蓄存款 C.现实流通的货币√ D.现实不流通的货币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市场需求。 2.货币“面纱论”认为,货币的变动只会影响( )。 (分数:2.00) A.价格的变动√ B.储蓄的变动 C.投资的变动 D.经济增长的变动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对“面纱论”的了解。货币的变动只会引起价格的变化,并不会对实际产出产生影响。 3.在我国,收入变动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是( )。 (分数:2.00) A.同方向变动√ B.反方向变动 C.无任何直接关系 D.A与B都可能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收入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4.货币均衡的自发实现主要依靠( )的调节。 (分数:2.00) A.利率机制√ B.价格机制 C.汇率机制 D.中央银行宏观调控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均衡的实现方式。货币均衡的自发实现方式是通过利率的变化来改变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最终达到货币均衡。 5.货币均衡是指( )。 (分数:2.00) A.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B.一般均衡 C.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大体上相等√ D.内部均衡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均衡的定义。 6.从货币需求方面看,利率越高( )。 (分数:2.00) A.持币的机会成本越大√ B.持币的机会成本越小 C.持币的收益越大 D.持币的效用越大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对机会成本的理解。利率的本质是使用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越高,投资的机会成本就越大。 7.在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时( )。 (分数:2.00) A.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低 B.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穷大√ C.货币供给的利率弹性很低 D.货币供给的利率弹性无穷大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对流动性陷阱”的理解。很明显答案应该选B。 8.当经济中的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继续扩张,经济体系会出现( ) (分数:2.00) A.实际产出水平提高 B.实际产出水平减少 C.价格总水平上涨√ D.价格总水平不变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供给过多带来的影响。货币供给超出实际产出,就会导致物价的上涨。 9.在集中计划体制国家,货币供求均衡问题的主要矛盾是( )。 (分数:2.00) A.货币供给过多√ B.货币供给偏少 C.利率下降猛烈 D.利率迅速提高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供求失去平衡的原因。 10.对总需求和货币供给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是( )。 (分数:2.00) A.总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B.总需求等于货币供给 C.货币供给是总需求的载体√ D.货币供给决定总需求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11.企业和个人的货币需求从总体上受制约于( )。 (分数:2.00) A.总需求 B.货币总供给 C.货币总需求 D.总供给√ 解析:解析:总供给决定了个人和企业的货币需求。 12.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扩张水平的是( )。 (分数:2.00) A.货币供给规模√ B.货币需求规模 C.商品服务规模 D.出口规模 解析:解析:货币供给规模决定了社会总需求的扩张。 13.如果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当货币需求增大时,利率将( )。 (分数:2.00)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人大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第13-14章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LS——LM模型 1.怎样理解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解答: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国民收入取决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会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相互联系与作用。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I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是围绕IS—LM模型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IS—LM模型被称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还在于IS—LM模型在阐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思想方面有很多优点: 一是IS—LM模型可清楚直观地表示经济短期波动究竟来自何方,是来自投资支出变动、消费支出变动、政府支出或税收方面因素的变动,还是来自货币供给和需求方面因素的变动。如果属于前一方面因素引起的变动,则会在IS曲线移动中得到表现;如果属于后一方面因素引起的变动,则会在LM曲线移动中得到表现。 二是IS—LM模型可清楚直观地表现出政府干预经济使用的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如果是财政政策,必然表现在IS曲线的移动上,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紧缩性财政政策引起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如果是货币政策,必然表现在LM曲线的移动上,增加货币的扩张政策引起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减少货币的紧缩政策引起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三是IS—LM模型可清楚直观地表现构成总需求诸因素对总需求变动影响的强弱程度。例如,如果投资对利率变动很敏感,IS曲线就会较平坦,即I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较小;反之,若投资对利率变动不敏感,IS曲线就会较陡峭,即I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较大。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很敏感,LM曲线就会较平坦;反之,若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不敏感,LM 曲线就会较陡峭。利率变动是影响投资从而影响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利率变动如何影响总需求可以在IS曲线和LM曲线形状上一目了然地看出来。 四是IS—LM模型可清楚直观地表现出政府干预经济政策的效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倾斜程度即斜率都有关。其原因在第十七章阐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时会有说明。 五是IS—LM模型可清楚直观地表现出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这两大学派为什么会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不同的态度。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当利率较低时,人们即使有闲置货币,也不肯购买债券,经济会陷入所谓“流动偏好陷阱”状态,这时LM曲线呈水平状,如果政府支出增加使IS曲线右移,货币需求增加不会使利率上升而产生“挤出效应”,因此财政政策会极有效。相反,这时政府若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可能使利率下降,因为人们不肯用多余货币去购买债券,从而债券价格不会上升即利率不会下降,并增加国民收入,因此货币政策

货币供给与需求金融术语名词解释

货币供给与需求金融术语名词解释 货币供给与需求金融术语名词解释 一、货币供给 1. 货币供给的定义 货币供给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整个经济体系中可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总量。 2.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 货币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政府的财政政策以及外部因素等。 3. 货币供给的调控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控货币供给,以实现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等多个宏观经济指标的目标。 二、货币需求 1. 货币需求的定义 货币需求是指个体或经济体系中对货币的持有需求。它受到购买力、利率、通货膨胀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2. 货币需求的类型 货币需求主要分为交易动机需求、预防动机需求和投机动机需求三种 类型。 3. 货币需求的弹性 货币需求的弹性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财富、收入、利率等 因素。在不同情况下,货币需求的弹性也会有所不同。 三、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1. 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当货币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经济体系中的货币市场将实现稳定, 通货膨胀率、利率等宏观经济指标也将得到有效控制。 2. 调控货币供给与需求的重要性 对货币供给与需求进行有效的调控,是维护经济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 货币供给与需求是经济金融领域中重要的概念,它直接影响着整个经 济体系的稳定运行和发展。了解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原理和调控机制,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也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 活中更理性地处理金融问题。

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下,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对于维护通货膨胀率、利率稳定以及金融风险防控至关重要。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部因 素对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影响也愈发显著。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货币 供给与需求的相关机制和调控手段,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经济金融市 场的变化。 总结回顾 货币供给与需求作为金融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对于整个经济体系的稳 定运行至关重要。在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状态下,经济体系能够有 效地实现通货膨胀率、利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目标。了解货币供给与 需求的原理、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刻和灵活 地理解经济金融领域的知识。 在撰写本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相关知识,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货币供给与需求的深入理解,我 认识到了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稳定的重要性,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外 部因素对经济金融市场的影响。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理 解货币供给与需求这一重要概念,也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 和帮助。金融市场中的货币供给和需求关系是经济体系中至关重要的 因素。如何有效调控和维持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直接影响着金融 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通过深入探讨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从而在实践中更加理性地 进行金融决策。

西方经济学第十三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目1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当国际收支赤字时,一般来说要使用的调整策略是() 选择一项: A. 增加进口 B. 汇率升值 C. 外汇管制 D. 增加出口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增加出口 题目2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如果一国经济起先处于内外均衡状况,现在出口额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选择一项: A. 本国产品价格下降,有利于提高同类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出口持续增长 B. 促进新的生产能力形成,供给将增加,从而提高总产出水平 C. 进口会随之增加,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D. 出现过度需求,引起国内通货膨胀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出现过度需求,引起国内通货膨胀 题目3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在下列情况下,乘数最大的是() 选择一项: A. 开放型国家的边际储蓄倾向是0.3,边际进口倾向是0.2 B. 封闭型国家的边际消费倾向是0.6 C. 开放型国家的边际消费倾向是0.8,边际进口倾向是0.2 D. 封闭型国家的边际储蓄倾向是0.3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封闭型国家的边际储蓄倾向是0.3 题目4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一般来说,外贸乘数比投资乘数要() 选择一项: A. 小

B. 无法比较 C. 大 D. 相等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小 题目5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进口边际倾向的上升() 选择一项: A. 将使开放经济的乘数减少 B. 将改变国内消费品支出曲线斜率 C. 使国内消费品支出曲线向上移动 D. 将使开放经济的乘数增大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将使开放经济的乘数减少 题目6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决定国际间资本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各国的()

金融专业知识和实务

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 第一章货币供求 第一节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指经济主体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行为。其中,需求是有效需求,是能力和愿望的统一体。货币需求量: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中各个部门需要持有货币的数量。 在货币需求量的研究中,需结合货币的存量与流量考察。(通常计量存量)二、如何测算货币需求量 (一)分析货币需求量的理论模型 1、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PT/V = Md P为商品价格,T为商品交易量,V为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Md为货币需求量 前提条件:(1)金是货币商品; (2)商品价格总额是既定的; (3)考察的是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影响人们流动性偏好的三项动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构成对消费品的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投机动机(构成对投资品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 金融资产可分为货币和长期债券两类,债券的市场价格与市场利率成反比。预期利率下跌,少存货币多买债券,预期利率上升,卖出债券多存货币。 Md = M1 + M2 = L1(Y)+L2(i),其中,L1(Y)指交易性需求,是国民收入Y的增函数;L2(i)指投机性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托宾:Md = f (y,i) f为函数符号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的特点: (1)提出了投机性货币需求,及其受未来利率不确定性影响; (2)把货币需求量与名义国民收入和市场利率联系在一起。 3、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当代货币主义) 货币需求函数:Md = f(Yp;W;rm;rb;re;1/pdP/dt;μ)P Md/P = f(Yp;W;rm;rb;re;1/pdP/dt;μ) Md —名义货币需求; Yp—恒常收入; W—人力资本占非人力资本比率; rm—

第八讲、货币供给与货币市场均衡(中级宏观经济学-北大,卢锋)

第八讲、货币供给与货币市场均衡(中级宏观经济学-北大,卢锋)

第八讲、货币供给与货币市场均衡 第一节、货币供给机制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银行系统创造货币的基本原理 银行系统运作涉及三个角色:公众(Public)、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s)与中央银行(Central Bank)。 整个货币量M等于现金加上存款: M = CU+D 现金储蓄率(c urrency deposit ratio:c)表示现金对存款的比率:c=CU/D 现金储蓄率反应货币内部结构,它是通过公众选择行为来确定的。 商业银行是一国银行体系的主体。政府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银行放贷的最大限度。 r = RE / D, 0 < r <1。 最后一个角色是中央银行,基本职能是保持本国币值和价格稳定。 现代经济通过银行系统创造出货币。如果经济中存在银行认为有利可图的贷款项目,初始增加的900万元存贷款款最终会在整个经济系统中创造出相当于一个以900万为首项、公比为0.9的几何级数,

即900万元存贷款所增加的货币供给量是这一级数的总和:900(0.90)+ 900(0.9)+ 900(0.92)+ … + 900(0.9n) 公比m为0.9,n趋向于无穷大时,m 的n次方趋于零,即m n n→∞= 0。于是,S=a/(1-m) = 900/(1-0.9) = 9000。也就是说,900万元贷款可能创造的总货币供给增加量为9000万元。 银行新增存款创造的存款数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第一次贷款数额。二是数列的公比,公比数值越大,货币供给增加量越大。该公比与法定储备率的关系是:m = 1 – r。因而,法定储备率r越低,公比m数值越高,一笔存款带来的存款增加数量越大。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指现金加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储备:M b = CU + RE。 M = (c+1)M b/(c + r)。 M与 M b倍数关系(即(c+1)/(c+r))称为货币乘数(monetary base multiplier:mm)。 ——c、r都不一定是常数,而是由宏观经济基本面因素以及体制因素内生的。

金融理论与实务-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一)

金融理论与实务-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一)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34,分数:48.00) 1.货币贮藏职能又被称为______ ∙ A.交易媒介 ∙ B.支付手段 ∙ C.资产职能 ∙ D.国际货币 (分数:1.00) A. B. C. √ D. 解析:[解析] 货币作为财富的一般代表,具有价值贮藏职能,人们愿意持有货币作为其资产组合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以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微观经济主体对发挥价值贮藏职能(亦称资产职能)的货币产生的需求。 2.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指对现金的需求,还包括对______的需求。 ∙ A.有价证券 ∙ B.外汇 ∙ C.存款货币 ∙ D.贷款 (分数:1.00) A. B. C. √ D. 解析:[解析] 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仅是指对现金的需求,也包括了对存款货币的需求。 3.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______因素之后的货币余额。 ∙ A.价格变动 ∙ B.物价变动 ∙ C.消费变动 ∙ D.收入变动 (分数:1.00) A. B. √ C. D.

解析:[解析] 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余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 4.个人、家庭、企业等经济主体或整个社会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数量,被称为______ ∙ A.微观货币需求 ∙ B.宏观货币需求 ∙ C.名义货币需求 ∙ D.实际货币需求 (分数:1.00) A. B. C. √ D. 解析:[解析]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企业等经济主体或整个社会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数量,如1万美元、5万元人民币、8000英镑等。 5.如果经济运行中的其他变量不变,只是物价上涨了1倍,则名义货币需求伴随着物价的上涨也相应地增加了1倍,而实际货币需求______ ∙ A.增加1倍 ∙ B.减少1倍 ∙ C.不变 ∙ D.以下答案均不正确 (分数:1.00) A. B. C. √ D. 解析:[解析] 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的根本区别,在于实际货币需求剔除了物价变动的影响,而名义货币需求没有。也就是说,如果经济运行中的其他变量都不变,只是物价上涨了1倍,则名义货币需求伴随着物价的上涨也相应地增加了1倍,而实际货币需求不变。相反亦是如此。 6.对于货币需求者来说,重要的是______而非货币数量的多寡。 ∙ A.货币实际具有的购买力的高低 ∙ B.货币资产职能的大小 ∙ C.货币贮藏职能的大小 ∙ D.货币需求的表现形式 (分数:1.00) A. √ B. C. D. 解析:[解析] 对于货币需求者来说,重要的是货币实际具有购买力的高低而非货币数量的多寡。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201003

第十三章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一、填空 1.不论如何划分,总需求的实现手段和载体是。 2.货币供给 = 现实流通的货币+ 。 3.市场需求 = 现实流通的货币×。 4.货币需求 = 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 。 5.我国的“三平”理论在以后的发展中又加上,扩展为“四平”理论。 二、判断 1.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货币供给都构成市场需求。() 2.货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 3.现实流通的货币与现实不流通的货币之间是难以转化的。() 4.货币“面纱论”认为货币对实际产出水平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5.我国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三平”理论追求的目标就是市场总供需均衡。() 三、单选 1.能够形成市场需求的是: A.企业定期存款 B.居民定期存款 C.现实流通的货币 D.现实不流通的货币 2.货币“面纱论”认为,货币的变动只会影响: A.价格的变动 B.储蓄的变动 C.投资的变动 D.经济增长的变动 四、多选 1.市场需求的构成,通常包括: A.消费需求 B.投资需求 C.政府支出 D. 进口需求 2.如果企业与个人有过多的货币积累,不形成当期的需求,而又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充货币供给,相对则会形成: A.总供给不足 B.总供给过多 C.总需求不足 D.总需求过多 3.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三平”理论是指在安排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保证: A.财政收支平衡 B.信贷收支平衡 C.外汇收支平衡 D.物资供求平衡 五、问答 1.简述物价水平变动对货币均衡的影响。 2.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与利率的关系。 3.扼要说明货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4.试析市场总供给与货币需求关系。

宏观经济学 第13章 课程作业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单项选择 C 1.张三每月的可支配收入1000元,每月消费820元;现在张三每月的收入增加了200 元后,他每月消费960元。此时张三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 ① 0.8,0.9 ② 0.7,0.9 ③ 0.7,0.8 ④ 0.8,0.8 A 2.令M等于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A等于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 之和,那么, ① M =1 ,A=1 ② M =1 ,A<1 ③ M <1 ,A=1 ④ M<1 ,A<1 B 3.在边际储蓄倾向等于20%时,边际消费倾向等于 ① 20% ② 80% ③ 30% ④ 50% D 4.根据相对收入加说,消费倾向在下述哪种情况较高 ①教育程度较低 ②社会地位较低 ③拥有较多流动资产 ④周围人群消费水平较高 A 5.下述哪一项不属于总需求() A、税收 B、政府支出 C、净出口 D、投资 B 6.边际储蓄倾向若为0.25,则边际消费倾向为() A、0.25 B、0.75 C、1.0 D、1.25 C 7.消费函数的斜率等于 A、 APC B、APS C、MPC D、MPS

B 8.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这是()的 主要观点。 A、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B、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C、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D、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C 9.根据平均消费倾向(APC)、平均储蓄倾向(APS)、边际消费倾向(MPC)、边际储 蓄倾向(MPS)之间的关系,下面哪种是正确的( ) A、如果MPC增加,那么,MPS也增加 B、MPC+APS=1 C、MPC+MPS=APC+APS D、MPC+MPS>APC+APS A 10、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可以预期,这将导致均衡水平 GDP增加()。 A 200亿元; B 60亿元; C 180亿元; D 20亿元。 B 11、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厂商投资增加将引起() A 国民收入增加,但消费水平不变 B 国民收入增加,同时消费水平提高 C 国民收入增加,但消费水平下降 D 国民收入增加,储蓄水平下降。 B 12、四部门经济与三部门经济相比,乘数效应()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变大、变小或不变均有可能,不能确定。 D 13、边际消费倾向是: A 在任何收入水平的总消费与总收入之比; B 由消费的变化(增加或减少)而引起的收入变化; C 表示每一收入水平上的消费支出额; D 任何收入水平上的消费变化与收入水平变化之比; B 14、下列四种情况中,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D ) A、边际消费倾向为0.4; B、边际储蓄倾向为0.1; C、边际消费倾向为0.6; C、边际储蓄倾向为0.3; D 15、若消费函数为c=a+by,a、b>0,那么,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大于、小于或等于. C 16、在两部门模型中,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值为0.8,那么投资乘数值为: A)1.6; B)2.5; C)5; D)4. D 17、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 A)大于1的正数; B)小于2的正数; C)零; D) 1.

经济基础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一、内容提要 本部分主要内容为: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包括: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和通货膨胀。 二、主要考点 (一) 货币需求 1,掌握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量的定义 2,熟悉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 3.掌握影响流动性偏好的三项动机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4.掌握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熟悉其关于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的观点 (二)货币供给 5.掌握货币供给和货币供应量的定义 6.掌握划分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基本原则,熟悉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 7.掌握信用创造货币机制和信用扩张、存款派生机制 8.掌握货币供给的乘数原理 (三)货币均衡 9.掌握货币均衡的含义和特征 10.掌握货币失衡的两种状况 11.掌握货币数量与经济增长、物价上涨的关系 (四)通货膨胀 12.掌握通货膨胀的定义 13.掌握通货膨胀的原因 三、内容讲解

(一)货币需求 1,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指经济主体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行为。其中,需求是有效需求,是能力和愿望的统一体。货币需求派生于商品需求。 货币需求量: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中各个部门需要持有货币的数量,即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2.传统货币数量说 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其中,V,T稳定,反映的是货币量M决定物价水平P的理论。 庇古的剑桥方程式: 其中,K指人们的持币量与支出总量的比例。该式也说明物价与货币价值的升降取决于货币量的变化。 关系:二者都认为商品价格和货币价值的升降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变化,但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不仅包括交易货币,还包括贮藏货币,这是二者的关键区别。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 流动性偏好:指愿意持有具有完全流动性的货币而不是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 影响人们流动性偏好的三项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其中,L1(Y)指交易性需求――包括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是国民收入Y的增函数; L2(i)指投机性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建立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收入是短期资产两个假定之上。 凯恩斯学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突出了利率在货币需求中的作用。

金融学简答题

第一章 货币 分析题: 货币产生的经济原因是什么? 物物交换有太高的交易成本,减少交易成本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交换媒介进行间接交换;最受欢迎的商品常常被充当交换媒介,这就是货币。 货币制度有哪些构成要素? ①货币材料②货币单位③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本位货币(主币):无限法偿辅币:有限法偿】④发行准备金制度⑤货币的对外关系 第二章金融系统 简答题: 请用一个图形简要刻画金融系统的基本结构。 简要分析金融系统的功能。 1.资金融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化资源配置 2.期限转换和流动性创造 3.风险分摊与风险管理 4.监督与激励 5.清算支付 6.降低交易成本 金融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什么问题?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哪些方法? 导致问题: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解决方法:1.私人生产信息2.市场约束3.抵押、担保和净值4.合约中的激励机制5.外部监管 论述题: 分析金融中介机构参与资金融通为何能降低交易成本 这是由于金融市场专门从事这方面服务的专业中介,可以使市场的参与者有可能大大降低这些方面的支出。同时,众多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业务竞争,还可以使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不断降低。假设甲公司想为他的一个项目借入5000万元的资金。有1000个互不认识的人直接向他提供贷款,他们各自在想该公司贷出5万元之前,要对该公司及其投资的项目进行评估,收集相关的信息。如果每一次的评估和信息收集的成本都是50元,那么,这1000个贷款者总共要花掉5万元的费用。相反,如果有一个金融中介机构将这1000个投资者各自手中的5万元集中起来,然后由这家金融中介机构去对该公司进行评估和收集相关的信息,这些活动的成本仍然只有50元,这就节省了4.995万元的相关费用。 第四章储蓄与消费 简答:一般来说居民的储蓄动机有哪些? 1.为未来消费计划和养老做准备 2.为教育、购房、创业计划积累资金 3.防意外支出 4.获得利息及其他收益 5.为后人留遗产 6.纯粹的吝啬 影响居民消费和储蓄决策的因素有哪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