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二教案(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

高二教案(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

高二教案(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
高二教案(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

高二教案(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3.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对立、统一的含义。

理解:矛盾的概念。

运用:运用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道理,正确认识和处理成功与失败,先进与落后,奉献与索取,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个人与社会等辩证关系。

能力方面

⑴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辩证思维时必须遵循的根本规律。

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使学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教学重点

矛盾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立的含义,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

教学方法

①事例说理法:先由教师针对要讲的理论观点举一个事例或讲一个故事,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这个事例或故事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教师所举事例或故事务必生动、具体、富有哲理、且具趣味性。

②漫画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即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同样的,在古希腊也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认为“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同学们,世间的万物都包含着这样的道理吗?你能用其它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吗?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入手,把握矛盾的概念)(学生举例。)

不论是老于的思想,还是赫拉克利特的理论,以及同学们举的几个例子,都包含了事物一分为二的合理思想。既然事物本身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如实地反映它们的本来面目,也要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这才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即矛盾分析的方法。那么什么是矛盾?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本课学习。

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第一节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从教材引用的老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声音的高与低、前和后都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有区别,但它们又“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说明它们还有密切的联系;在赫拉克利特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高山区别于平原、冬区别于夏、春不同于秋,但它们又共同联系组成大地,组成一年的四季;同学们举的大和小、上和下、左和右、轻和重、黑和白、真和假等事例中同样具有这样的共同点——任何事物都具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既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哲学上就叫做矛盾。

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准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第一,矛盾概念是本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

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

第二,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起点。尽管高二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中,已广泛接触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但毕竟没能从哲学的高度来进行思考和把握。

第三,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理解矛盾概念时,疑难之点较多。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

对于这个重点问题,要紧扣《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用多种实例阐释矛盾的概念”,以实例为基本进行阐释。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把握由具体(个别)到抽象(一般),再由抽象(一般)到具体(个别)的教学思路。“个别——一般——个别”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秩序。先从具体事例人手,通过分析、概括出矛盾概念,然而运用矛盾概念去分析一些具体的事例。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哲学概念不等于具体的事例,而老师讲概念时又总是用事例来证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重视。注意引导学生明确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例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概念不等于具体事物,概念又离不开具体事物,它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又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并通过具体事物表现出来。把握这一思路和方法对于突破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要对抽象的矛盾概念搞好分析。教材在引出矛盾的概念之后,着重从“对立”、“统一”各自的含义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体现了用一般为指导去理解个别,由个别理解一般的思路。搞好这一分析,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的关键。在对具体事物的矛盾进行分析时必须做到:A:要具体说明而不抽象套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才干。B:要科学不要肤浅,既通俗又深刻。C:要通俗不要艰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辩证矛盾的概念,应尽可能的引举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做到通俗明白,浅显易懂。

再次,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的比较中去说明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时,要注意正确观点与错误观点的比较,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例如,自由和纪律矛盾双方的对立与

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把两者割裂开来,夸大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第2自然段。)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矛盾是如何对立统一的。首先看哲学上讲的“对立”的含义是

指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6页第4自然段并思考:①在课初你举的事例中,事物两个方面的区别是什么?二者是如何对立的?②哲学上讲的“对立”、“斗争”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是否是一回事?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阅读,结合事例分析、回答问题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归纳、总结。)

从同学们对一个个具体事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概括总结出共同的东西,对立指的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

(1)“对立”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

(学生分析回答问题②,教师讲授。)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矛盾双方互相对立、排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表现为外部冲突、对抗与非对抗,也可以不是。哲学上讲的“斗争”不仅概括了社会领域中或政治用语中经常讲到的“斗争”,而且也概括了自然现象和思维现象领域中的一切对立和斗争。例如生物学上讲的遗传和变异就各有不同特点,他们的对立表现在:遗传指的是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我国民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说法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反映;我国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的个体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这指的是变异现象。生物的遗传特性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及形成新的物种。遗传、变异的这种差异性也是哲学上所讲“斗争”的一个具体表现,其它还有同学们在学习上的比学赶超;理论专家们在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鸣、讨论同样也是“斗争”的具体表现。因此,日

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同哲学上讲的“斗争”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因此我们不能把哲学上讲的“对立”、“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混为一谈。

那么,什么是统一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7页第4自然段至第88页第1自然段,并思考:①统一的两种情是什么?②分析课初你举的事例中,事物的两个方面是怎样统一的?(学生阅读,回答问题并分析自己所举事例,教师归纳、总结、补充讲授。)(2)“统一”的基本含义

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它有如下两种情形: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讲解这个问题可以采用“漫画讨论法”:

题目:《他敢剪吗?》(教材第88页)

组织过程:

第一步,利用多媒体把漫画《他敢剪吗?》显示出来。注意适当在漫画中添加有关信息,如颜色、海洋或剪刀等,以增强漫画的形象性、直观性。指导学生读画:读人——多少人?人的动作、神态。读物——什么物?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读言——人物语言、漫画标题、文字说明。指导学生想象:漫画表达一个什么思想,告诉人们或警示人们什么。

第二步,设定拿剪刀的人为某甲,另一个人为某乙。某甲要剪某乙头上的绳子说明什么?某甲、某乙所处位置与神态说明什么?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得出矛盾双方对立的一面:相互排斥、相互区别。

第三步,某甲想剪某乙头上的绳子。请问他敢剪吗?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道理?这一步旨在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离开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第四步,某甲,某乙分处在球的两端、绳的两头。也正如此,某甲、某乙才能够维持平衡状态,保证其各自的存在。这说明什么?假设某甲或某乙利用力的作用左右摇摆,想去抓住对方的绳子,到对方那一头去和对方在一块,行吗?会导致什么后果?这又说明什么?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得出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这就是相反相成的道理。

以上每一步问题提出之后,都要指导学生说读课文,理解课文,用课本上的话来回答问题。“提问——看书——回答——讨论”把老师和学生连接起来,以学生主体思维为主。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各抒己见,如:假设把那球理解为地球,结论将是怎样?

第五步,教师总结归纳点评。对学生的读、想、议、答等活动过程做出评价,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同时针对性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指导性的弥补和完善意见。

第六步,播放一些电视电影中与漫画相一致的这种互相不能离开且又是对手的画面片段,以进一步增强说服力,并加强趣味性和形象性。

活动目的:

①锻炼学生阅读漫画的能力。

②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树立其作为学习的主体这样一种意识。

③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融洽师生关系。

同学们回答得不错,对事例的分析也很好,但在理解“统一”的含义时,还需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例如在空气、阳光、营养等“一定条件”下,同化与异化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生物体这个统一体中;在教育设施、教育设备、教育资金等“一定条件”下,教与学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教师的启发讲授,就没有学生的领悟与接受,没有学生的领悟与接受,教师的启发讲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双方共处于教学活动这个统一体中。同学们所举的事例,也证明了这个道理。

第二,矛盾双方之所以能相互转化,是因为具备转化的可能性。矛盾双方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的,存在着由此达被的桥梁,正是这种相互关系构成的事物,就有了转化的可能性。没有发生相互关系的双方,构不成具体的矛盾,也就构不

成事物。例如,同化与异化构成矛盾,而不是同化与教师构成矛盾。

第三,转化的含义。教材上讲“向它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里,既指化合转化为分解、分解转化为化合,胜利转化为失败,失败转化为胜利等这种甲变成乙、乙变成甲的转化,也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

第四,转化的条件。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段材料井思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的国内、国际条件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多媒体显示:

材料一;

┅┅以上十条,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材料二:

回首这十三年,我们走过的道路很不平坦,成绩来之不易。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我们能取得这样的胜利,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正确指引,靠的是党的高度团结统一,靠的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顽强奋斗。

材料三: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

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

(摘自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教师归纳、总结。)

正像同学们所说,需要的国内条件有很多,比如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政治要稳定等,但最重要的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

想,因为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最可靠保证。

需要的国际条件,最重要的则是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手就包含着矛盾,大拇指朝一个方向,其余四指朝一个方向,这样手才能握得拢,才能劳动。

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要注意的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9页第l自然段至第4自然段。

(l)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

教师设疑:为什么说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这是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教材只是通过举例(自由和纪律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要求学生知道这个结论,那么,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 (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教师归纳、总结。)

首先,统一离不开对立。第一,“依存”离不开对立。“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这就是平常说的“相比较而存在”。例如,“上”的性质和“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大”的性质和“小”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为什么“上”与“下”、“大”与“小”互相规定呢?因为上是与下对立的,大是与小对立的。上不会依存于大或小,因为上与大或小并不对立。可见,依存只是对立面之间的依存。第二,“转化”离不开对立。矛盾双方转化都是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当我们说“重”转化了,那肯定是指“重”转化成“轻”。只有轻重之间的转化,绝无重与高或低的转化。因为重与轻是对立面,重与高或低不是对立面。

其次,对立离不开统一。什么样的东西才互相排斥呢?必须是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毫不相干”、还谈什么排斥呢?例如,正因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剥削,才有前者的被剥削,这两个阶级才是对立的,其利益要求是互相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排斥、斗争关系。这也说明了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总之,对立和统一密不可分。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对立面的统一。

(2)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以学校为例,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由于事物范围大小的变化,原来是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如果范围变小了,就变为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原来是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如果范围扩大了,就变为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了。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矛盾法则,即事物的对立统一法则。扼要强调,矛盾的含义;“对立”的含义;“统一”的含义;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应注意的三点。

课堂练习

非选择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也为易;不为,则易者也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用矛盾概念的相关知识回答:

①天下事、人之为学有没有难易的分别?

②难和易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提示

①天下事、做学问都有难易之分,这正是它们对立的一面;

②难和易相互依存,共处于天下事、人之为学之中,难易转化的条件关键在去“为”去“学”,只有立志去“为”去“学”,才能化难为易。因而学习贵在立志、贵在实践。

货币的本质说课稿

《货币的本质》说课稿 龙海二中政治组陈燕鹭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本课是<经济生活>内容的第一堂课,讲述货币的相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商品的交换都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只有懂得货币,才能真正懂得商品,懂得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有了解了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才能为经济常识以后各课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此外,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必须高度重视。 2、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以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落脚点,确定了如下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知识目标是:识记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定义;理解商品交换经过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四个阶段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货币产生的过程。 ②根据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成熟及涉世不深、阅历浅的实际情况,结合思想教育要求,确立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用联系、全面的观点认识一般等价物、货币和商品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③针对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途径和某些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确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学习货币知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货币,要对学生进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传统教育,增强学生抵制拜金主义思潮影响的自觉性。 3、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为货币的本质。因为只有懂得了货币的本质,才算真正懂得商品,懂得价值规律;才能使学生对货币有正确认识,抑制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的腐朽思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难点是“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因为货币产生前金银只不过是普通的商品,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很多,但后来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商品都要货币去交换,这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二、说教法 依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转变,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自主探究者转变。本堂课我采用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即在组织课堂教学,落实教学内容时,能密切结合和联系当前社会热点、社会生活中和学生身边的一些具体的例子,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016年高考政治复习专题12辩证法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易混易错点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易混易错点 主标题: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副标题:明确高考考查重点,辨别易混易错点,为学生备考提供简洁有效的备考策略。 关键词:对立统一 难度:3 重要程度:5 内容:熟记易混易错点。 1.矛盾的两个方面与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哲学上讲的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统一”和“对立”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每一对矛盾都有构成该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学生要正确理解和认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实际上就是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并为统一性所制约,没有统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3.哲学上的矛盾和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也是不相同的。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仅仅是矛盾的一种具体形式。 不能把矛盾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与其它各种事物都有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即只对立不统一,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矛盾双方的转化是客观的、现实的,需要一定的条件。 5.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 6.矛盾的产生和消灭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 例如: 1. (2014全国新课标Ⅱ23)自2010年起,我国北方某研究所科学分析中度盐碱荒地的特性,利用脱硫石膏、化学改良剂改良盐碱荒地,在种植中选用耐盐品种,应用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垄沟种植等技术。经过三年努力,盐碱荒地变成了良田,玉米亩产(1亩约等于0.067公顷)达到689.7千克,创造了盐碱地改造的奇迹。盐碱荒地的成功改造表明 ①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政治教学教案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政治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哲学上的矛盾,对立、统一、基本含义。 2、能力方面: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觉悟方面:运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认识到无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哲学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困难,并且学生容易把哲学上的矛盾与生活中的矛盾混同起来,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学好这一知识应该多举学生身边的例子,深入浅出,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提高教学效益。 [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 [教学难点]:矛盾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学过程]: A、创设情境导入: 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所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教师简单评述。 2、教师播放一段中国与阿曼足球队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并启发设问:“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了哪些矛盾现象?”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引出课题。 B、新授: 一、矛盾的定义 师:我们先来学习矛盾的含义(屏幕显示) 让我们一起看屏幕上显示的这块磁铁。它包含着N极和S极,这是两种相反方向,但是N和S却又相互吸引着统一于磁体中。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是不同的,相互对立的,同时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磁铁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内,存在着N、S两极,N、S两极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在哲学上叫对立;N、S两极相互依存,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中,在哲学上叫统一。

(1)对立 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哲学上的“对立”是什么? 教师播放一段战争影片的片断,然后设问:“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是否就是这样的 矛盾双方你死我活的对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归纳,哲学上的对 立“斗争”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对立 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斗争的意思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学校教学(屏幕显示) 先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贮存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量,它们是两种相反 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启发与传授,学生的学是领悟与接受, 两个方面是相互区别的。 师:请同学们举出身边存在着哪些对立斗争着的矛盾的双方。 学生举例略。 师:大家举的这些例子都非常不错,但是许多同学总是习惯把对立理解为仅仅是好与坏,你死我活的对立,实质上从大家举的这些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哲学上讲的“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斗争的概括和抽象,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 反映,具有广泛的意义,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无限多样。因此,我们不能把哲学上讲的斗争、对立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混为一谈。那么哲学上的 “统一”又指的是什么? (2)统一 “统一”指两种情形 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 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屏幕显示) 师:请同学看课本那幅漫画,大家说她敢剪吗? 启发学生围绕漫画展开分析,然后针对学生分析教师进行点评,讲解,重点扣住: “不敢前的理由,”加深对第一种情形的理解。再引导学生讨论“议一议”加深对第二种 情形的理解。公务员之家: 二、理解矛盾概念的注意点 1、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导入新课】大家有没有听过人格分裂这个词,类似于《仙剑奇侠传》中的龙葵,通常是一种人格,在受到刺激之后就会显现另一种人格来保护那个弱小的自己,比如一般情况下是一个积极、友好的形象;而在受到刺激之后就变成另外一个攻击的、逆社会的形象。其实每个人都有另一个自己,只有在受到强烈刺激之后才会分化出另一种人格,有种很诡异的说法如果你对着镜子长时间的看自己会觉得这个人你不认识。多重人格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从一个极端变化到另一个极端,同一个人由于和现实的冲突,由一种性格变化到另一种性格,两种性格对立但是又共同存在于一个人身上,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这就是矛盾的含义。 【讲授新课】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一)矛盾的含义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过渡:矛盾就是对立统一,那么我们分别来看,什么是对立?有两种情况。 1、“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 (1)相反 首先,对立的一种情况是相反。比如:大小、高低、轻重、胖瘦、强弱、攻守、长短、高兴难过、上下、左右、好坏、利弊、动静、正反正误正歪正邪、(这里不是说正的对立面有五个,是因为中国汉语博大精深,正有五种意思,每种意思有不同的对立面)。 (2)不同 第二种情况就是不同。比如教育与经济、(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经济和教育都要投入资金,在经济上投入的多了、教育就会相对少一点,现在的择校费,这就说明了在教育上的投入还不够,经济发展好了可以增加教育的投资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的良好开展可以为经济集聚人才资源)不同的意见各有各的道理百家争鸣(我们一边感叹人际关系逐渐冷漠,一边又不愿意伸手却帮助途中遇到麻烦的人)春夏秋冬、各种颜色构成的对比、有句话说“同行是冤家”,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作为同行,业务、市场基本相同,但却有各自的具体利益,一定条件下,市场容量是既定的和有限的,一方利益增加,会引起另一方利益的减少,竞争、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12月3日下午腾讯qq和360互联网安全公司就产生了冲突,据说360屡屡制造“QQ侵犯用户隐私”的谣言,对QQ的安全功能进行恶意污蔑,比如360故意设置障碍导致QQ旋风出现问题,这也是继QQ秀、QQ音乐遭360屏蔽后,腾讯旗下又一产品在360影响下出现使用问题。腾讯就表示在360公司停止对QQ进行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我们决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那天空间打开后是这样的页面(用ppt)。 区分哲学矛盾与逻辑矛盾、日常生活中的矛盾。 A刚刚提到竞争、冲突,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以及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是不是我们哲学上的矛盾的斗争性呢?哲学上讲的“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斗争的概括和抽象,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反映。因此,我们不能把哲学上讲的斗争、对立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混为一谈。 B看下面的句子(格言中的) 1、婚礼很不幸地被推迟了十五天,在这段时间里新娘和上尉私奔并生下了八个孩子。 2、亨利的双手在背后扣在一起,他一边在花园里散步,一边阅读朋友写的小说。 3、他的那只手像蛇的手一样冰冷。

高二教案(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

高二教案(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3.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对立、统一的含义。 理解:矛盾的概念。 运用:运用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道理,正确认识和处理成功与失败,先进与落后,奉献与索取,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个人与社会等辩证关系。 能力方面 ⑴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辩证思维时必须遵循的根本规律。 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使学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教学重点 矛盾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立的含义,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 教学方法 ①事例说理法:先由教师针对要讲的理论观点举一个事例或讲一个故事,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这个事例或故事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教师所举事例或故事务必生动、具体、富有哲理、且具趣味性。 ②漫画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即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同样的,在古希腊也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认为“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同学们,世间的万物都包含着这样的道理吗?你能用其它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吗?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入手,把握矛盾的概念)(学生举例。) 不论是老于的思想,还是赫拉克利特的理论,以及同学们举的几个例子,都包含了事物一分为二的合理思想。既然事物本身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如实地反映它们的本来面目,也要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这才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即矛盾分析的方法。那么什么是矛盾?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本课学习。 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第一节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从教材引用的老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声音的高与低、前和后都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有区别,但它们又“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说明它们还有密切的联系;在赫拉克利特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高山区别于平原、冬区别于夏、春不同于秋,但它们又共同联系组成大地,组成一年的四季;同学们举的大和小、上和下、左和右、轻和重、黑和白、真和假等事例中同样具有这样的共同点——任何事物都具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既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哲学上就叫做矛盾。 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准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第一,矛盾概念是本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教案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意义,理解矛盾的概念,并能通过多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释。 能力方面 主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因为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辩证思维时必须遵循的根本规律。故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觉悟方面 通过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理的教学,使学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教学重、难点 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以讲读为主,辅以讨论、谈话等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 1. 矛盾:事物自身包含的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 请同学们就你对矛盾的理解,举些例子。 [生]冷与热、湿与干、上与下、长与短、难与易、穷与富、善与恶、对与错、战争与和平、痛苦与欢乐,等等,只要是截然相反的两个事物和过程就是矛盾。 [师]这些矛盾的表现。但“截然相反”仅仅是两个面的对立,而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那样理解矛盾不太准确。以学校工作为例,教与学就是一个矛盾,教与学是两个相反的过程,这是对立的表现,同时教与学又统一于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另外像政治与经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等,也都是矛盾的表现。 (1)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板书) 如自然界中的同化和异化、氧气和还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吸引与排斥、化合与分解、遗传与变异等,都是对立的具体表现。又如人类社会中剥削与被剥削、先进与落后、民主与法制、自由纪律以及人民内部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等;另外思维领域中的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先进思想与传统观念、唯物主义与唯新主义等,也都是对立、斗争的具体表现。可以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它有如下两种情形;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货币的产生知识,货币的本质 2、提高学生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货币的产生过程 2、货币与金银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材料导入: 1、学生了解我国货币的发展历史,及货币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思考货币为什么能购买商品?导入货币的产生和本质的学习。 (二)新授 1、货币的产生过程思考:我们现在买东西时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人类社会早期是不是这样的呢?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1)偶然的物物交换 形式:2只羊=1把石斧(第一次社会分工后) 注意点:①此时的交换为什么是偶然的? ②等价物:是在商品交换中,用来表现其他“某种”商品价值的商品。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发生在两个部落之间的交换,只能是偶然的多余产品的物物交换。当时的商品交换在双方的经济生活中只占极比重,因此,彼此都不十分计较交换的比例,如有的时用2只羊换1把石斧,有时用2只羊换2把石斧。 (2)扩大的物物交换(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形式:1把斧头 1匹布 2只羊= 50千克盐 10克黄金 其它商品 在扩大的物物交换中,人们的交换活动会出现什么困难呢? 举例说明: 一位欧洲旅行家在非洲野蛮部落想雇用一条小船到另一个地方去.但船的主人要用象牙付账,才肯将船出租,经过打听有个叫沙里布的人有象牙,沙里布愿意用象牙交换呢料,他又打听到有呢料的人想用呢料换针,幸亏这位旅行家带有针,

于是他就用铜针换来呢料,接着又用呢料换来沙里布的象牙,最后再把象牙付给船主.经过这样一番周折,他才取得了使用小船的权利. (3)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形式:1把斧头 1匹布 50千克盐= 2只羊 10克黄金 其它商品 A.一般等价物的含义: 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B.一般等价物的特点: a.是商品 b.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换 c.不固定 (4)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1把斧头 1匹布 50千克盐= 10克黄金 10克黄金 其它商品 A.金银作为货币的优点: 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易于分割。 B.固定地由金银来充当一般等价物。 2、 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理解: (1)货币是一种商品,但又与其他商品不同,是一般等价物,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2)货币同其他一般等价物不同,只有当贵金属用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标志货币正式产生。 (3)从货币的作用来看,它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4)商品交换在现象上是物与物的交换,在本质上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既然货币是一种商品,所以同样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如何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

如何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 湖北何细华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在学习这个概念时,很多同学经常有疑惑,为了深入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下面就对其作一些分析与归纳: 1、对立统一各自的含义及其表现 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对立”也可以理解为差异、差别,如:每个人身上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优点与缺点是相互排斥、相互区别的,不是一个东西。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哲学上所讲的“斗争”,是指一切具体的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抽象和概括,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共性的反映,不能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混为一谈。 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统一”也可理解为矛盾双方的联系、相同点、共性。它有如下两种情形: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也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离开其中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如没有高就无所谓矮,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错误就无所谓正确,没有公有制就无所谓非公制……高与矮、胖与瘦、正确与错误、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就是矛盾双方,它们互为前提而共同存在,甚至共处于一个事物之中。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如:一个指头的错误如果任之不管,可能演变为九个指头的错误,也即支流可以变成主流;再如乐极生悲,“吃一堑、长一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扭亏为盈,由弱到强,都是强调这种转化。 2、对立统一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有绝对性与相对性之分。①从总体上讲,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无论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这也即是绝对性的体现。②具体来说,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即是无条件的;统一是相对的,即是有条件的。“对立”也可理解为有区别、有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矛盾具有特殊性,所有对立是绝对的;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也即统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对立统一的对象 对立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指事物内部,也指事物之间。前者如:科学有利也有弊,经济形势有喜有忧、学校内部教与学之间的矛盾等,后者如:中美之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等。后者的这种对立统一主要是指双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

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优秀教案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中的第二框。本框共有两个目:第一目从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出发,引出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第二目分析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则的依据、含义、地位及意义。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即对立统一,“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学习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通过本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属方法论的要求,在全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2)识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了解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3)理解矛盾的观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2.能力目标: (1)通过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框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能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 (2)初步学会正确分析形势的方法,正确评价人和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原则。 2.教学难点: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教学构想 (一)设计理念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思想教案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思想教案 教材分析:第三课是对第二课内容的进一步展开,侧重揭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讲述对立统一规律最基本常识性内容。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居于实质和核心地位。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作为认识规律,最基本的就是矛盾规律;作为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方法。本课不仅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和关键,同时也为学习和理解全书各课内容提供了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所以正确地理解矛盾的概念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的实际、政治学科知识能力思想觉悟三位一体的特点,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1)识记:矛盾的含义:对立的基本含义;统一的基本含义。 (2)理解:以多种实例阐释矛盾的概念;不能把哲学上的斗争和政治上的斗争混为一谈;不能把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2、能力目标:通过矛盾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着重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思想觉悟:通过本课的教学,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矛盾,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矛盾的概念。因为此概念是本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懂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观点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起点。 教学难点:矛盾的概念。因为哲学上矛盾概念高度抽象和概括,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提纲导读法(设疑——讨论——讲解) 学生学法:学生以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叫联系?什么叫普遍联系?(学生回答略)(2分钟) 导入新课: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提问学生讲自相矛盾的故事,这里所讲的矛盾和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不是一回事呢?本课学习完之后,同学们就会有一个正确的答案。(2分钟) 讲授新课:(25分钟)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课题) 投影仪打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1、矛盾的含义 2、对立的含义 3、统一的含义 4、正确理解矛盾含义应注意 投影仪打出: 一、矛盾的含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段辅助文,思考并回答: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相反相成的事物和现象?这些关系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且提问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日常生活中还有上下、左右、大小、好坏、利弊、动静等都具有这种相反相成的关系,这说明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不同的,相互对立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案

第九课1框1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并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并能联系实例进行分析;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2、能力目标:初步形成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杀和否定。在现实生活中不回避矛盾,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重点难点】 1、重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含义 2、难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构建框架,把握体系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知识。逐步引出本单元所要学习的内容——矛盾的观点,帮助学生把握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观点的内在联系。 说明: 1、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正是由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没有联系也就没有发展。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统一的,它们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变化发展的,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事物的变化发展表现出来。 3、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外部矛盾,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也就是外因,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学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自由与纪律…… 2、教师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如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探究新知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的举例及足球赛加以点评。 (有的同学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说的矛盾:往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看课本67页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区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问题探究1:(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略 老师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问题情境2:《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问题探究2: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自相矛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它是指人们在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现象,这种矛盾是可以避免的。而我们哲学矛盾(辨证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这种矛盾无处不在,不可以避免。

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矛盾即对立统一。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着重把握其方法论意义) 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方法论要求: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高中政治说课稿:《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高中政治说课稿:《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结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一节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从第二课"普遍联系"中引出矛盾的思想,着重掌握矛盾的概念,在整个辨证法中起到一个基础作用,为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好铺垫。 2.教学重点及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矛盾概念是第三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对矛盾的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过各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述;识记"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 2.能力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学生能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方面,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4.美育目标:通过漫画,经典古诗词,了解既对立又统一的平衡美,提高审美趣味。 三、教学思想和方法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始终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和信息,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当中,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2.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这一点,矛盾的概念更为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掌握教学直观性原则,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 3.在教学手段上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工具,通过多媒体创设大量的材料,信息,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哲学基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并能通过多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释。 2、能力方面: 主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因为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辩证思维时必须遵循的根本规律。故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觉悟方面: 通过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理的教学,使学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教学重、难点】 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 对于难点问题的教学。采用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即先从具体事例入手,通过分析,概括出矛盾概念,然后运用矛盾概念去分析一些具体的事例。举例中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整个教学以讲读为主,辅以讨论、谈话等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多媒体显示)这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首诗,题目是《光的赞歌》,请一位朗诵好的同学给大家朗诵。(学生们积极推荐) 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 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 统一中有矛盾 前进中有逆转 运动中有阻力 革命中有背叛…… 甚至光中也有暗 甚至暗中也有光 不少丑恶与自私 隐藏在光的下面 (师)很好。请同学们注意,诗中的蒙蔽和觉醒、愚弄和聪明、前进与逆转、革命与背

叛、光与暗、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矛盾,那么,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什么?如何正确理解矛盾?通过本框学习,我们就能弄清这些问题,也能反过来加深对这首诗的感悟。 方案二:(多媒体显示:古代寓言故事“自相矛盾”Flash动画。) 文字: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难势》)(师)想一想,故事中的楚人为什么回答不上来了? (生)他的话前后自相矛盾,只有哑口无言。 (分析)对,这个楚国人所犯的错误,就在于他违反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律。你看,他的两句话是不能同时成立的:第一句话肯定了他的矛乃世界之最,无坚不摧,而第二句话实际上又把它否定了,因为既然他的盾没有任何利器能穿过,自然他的矛绝不是无坚不摧的了。反过来也是一样。既然他的矛能穿过一切,那就绝不能说他的盾是能够抵御一切的。这就叫自语相违或自相矛盾。形式逻辑的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叙述问题时,严格遵守逻辑规律,即对同一事物、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不能既肯定又否定。违反了这条规则,就会引起思想混乱。同学们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生甲)我基本完全同意你的说法。 (生乙)一对孤灯到天明。 (师)好。那么,辩证法不是也讲矛盾吗?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和形式逻辑所讲的矛盾是不是一回事? (生)不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讲授新课)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 〔师〕自古以来,许多哲学家从各个侧面看到了各种矛盾现象。请同学们默读教材P82第一自然段。 (在学生默读的基础上)(师)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提出这样深刻的见解,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但它毕竟是朴素的、直观的,缺乏科学的论证。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不是靠猜测,也不是靠直观,而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以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提供的大量事实为依据,科学地揭示出:一节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也就是: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1、矛盾的含义及基特征: 事物自身包含的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 请同学们就你对矛盾的理解,举些例子。 (生)冷和热,湿和干、上和下、长和短、难与易,战争与和平、痛苦与欢乐、穷与富、善与恶、对与错等等。 (师)这些都是矛盾的表现。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学校工作为例,教与学就是一个矛盾,教与学是两个相反的过程,这是对立的表现,同时教与学又统一于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另外像政治与经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等,也都是矛盾的表

高二政治教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高二政治教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您现在的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政治教案>高二政治教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高二政治教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020-08-31 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二政治教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结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一节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从第二课”普遍联系”中引出矛盾的思想,着重掌握矛盾的概念,在整个辨证法中起到一个基础作用,为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好铺垫。 2.教学重点及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矛盾概念是第三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对矛盾的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过各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述;识记”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 2.能力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学生能够明

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方面,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4.美育目标:通过漫画,经典古诗词,了解既对立又统一的平衡美,提高审美趣味。三、教学思想和方法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始终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和信息,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当中,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2.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这一点,矛盾的概念更为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掌握教学直观性原则,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 3.在教学手段上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工具,通过多媒体创设大量的材料,信息,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词对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鸟不鸣山更幽”引导学生从语文角度对比,导入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讲授新课先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让学生体会一分为二的思想,并让学生按照书中所述的”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用其他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具体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对立统一(这里需要选择其中一个例子来突破)。在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里选择一个,比如:高山和平原两者既不同,又紧密联系,这就是哲学中所说的矛盾,即对立统一。在得出矛盾的概念之后,关键就在于具体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用设疑法,漫画讨论法,古诗词比较法等,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想象,思考,来突破一个一个的难点和重点。首先来理解”对立”,这一点相对比较简单,通过一组反义词来理解对立的含义,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还有一个注意点,即”斗争性”的理解:设疑:哲学上讲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是不是一回事?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其次来理解”统一”,这一点应具体分两个方面讲(通过两个情境) A.漫画”你敢剪吗”(适当在漫画中添加有关信息:如颜色,海洋或尖刀等,以增强漫画的形象性,直观性) 设问:多少人?神态?动作怎样?(添加画外音) 某甲和某乙所处位置和神态说明什么? 某甲敢剪

高二政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说课稿.doc

高二政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说课稿 作为高中的政治老师,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一篇关于高二政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说课稿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二政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结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一节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从第二课"普遍联系"中引出矛盾的思想,着重掌握矛盾的概念,在整个辨证法中起到一个基础作用,为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好铺垫. 2, 【教学重点及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矛盾概念是第三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对矛盾的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过各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述;识记"对立","统一"的

基本含义. 2,【能力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学生能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方面,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4,【美育目标】:通过漫画,经典古诗词,了解既对立又统一的平衡美,提高审美趣味. 三, 教学思想和方法: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始终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和信息,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当中,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2,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这一点,矛盾的概念更为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掌握教学直观性原则,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 3,在教学手段上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工具,通过多媒体创设大量的材料,信息,辅助教学. 四, 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