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滨州学习吴中豪教授演讲体会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这个主题包含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两个热词,一是“核心素养”,二是“语言实践”。语文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语言实践中提升的。所以这两个关键词是有密切联系的。

执教教师对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在认识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语文课不是教课文内容,课文只是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学语文。对这个问题,老师在认识上迷雾基本廓清,对语文课程性质任务的把握基本正确。

比如《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很容易纠缠在故事思想内容的讨论上,感悟天鹅的精神——老天鹅奋不顾身,众天鹅齐心协力,像这样的讨论,主要不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堂课老师重点是在学讲故事,讲故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表达能力,这种能力小时候必须培养好。还有教《恐龙》这篇说明文,教师重点不是教恐龙的外形,恐龙的种类,恐龙的习性等有关恐龙的知识,这些当然也要学生认识,但是语文课如果单是把认识恐龙的特点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那就会异化成科学课、常识课。这堂课老师重在学说明文的写法,让学生模仿课文中说明的方法去描写恐龙的外形。还比如教学古诗,教学重点不仅仅是读懂理解古诗,而是了解古诗的读法——读古诗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还要去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中的情感,教的是一种古诗阅读的方法。

一、切入语言内核,提高语文素养

当下语文教师比较重视写作方法规律的指导,记事写人的方法,写景状物的方法,这些方法要不要指导?当然要!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如何用好词语,如何写好句子,这些基本功的指导其实更加重要。参加这次活动我有一个新的认识和体会,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要非常重视遣词造句等语文基本功的指导。

我很欣赏范建健老师上的《赶海》这堂课。他的教学重点指向语言基本功训练:怎么用好词,怎么写好句子。其实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材料,丰富学生语言表达经验,

具体说就是学习怎么用好词,怎么把句子写通顺,写得富有表现力,这是小学语文课的教学重点。范老师上的《赶海》这篇课文,先是让学生画出赶海时做了哪些事情:追浪花、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抓海星、抓大虾。把赶海的这些游戏板书在黑板上,可圈可点的是接下来让学生去辨析这些动词怎么用好:

“捞海鱼、捡贝壳、抓海星、抓大虾”,这样概括是不错的,但是这里用了两个“抓”字,可以换一个什么词,

生:改成“捏大虾”,

生:还可以把“抓海星”,改为“捞海星”;

师:“捞海星”也可以用,但是又和前面的“捞海鱼”重复了,那么前面的“捞海鱼”用什么呢?

生:可以改成“摸海鱼”。

师:对,用词要错开来,要有变化。

用词有变化,这是一个层次。接下来他又让学生去体会,动词如何运用准确。

师:我们再来看,课文中写“捡贝壳”,如果改成“捡海鱼”可以吗?

生:也可以,但是这个鱼是什么样的鱼啊?死鱼!

师:捡死鱼,那就不有趣了。还有“捉螃蟹”,改成“摸螃蟹”可以吗?

生:到洞里去摸螃蟹要被螃蟹咬的,所以这里用个捉螃蟹更合适。

师:运用动词不但要有变化,更应该考虑的是运用准确。

教学中语文老师往往要求学生把动词画出来,学生画出动词只是认识“动词”,这并不是教学动词的目的,范老师从如何运用动词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认识怎么用好动词,这才是教学动词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这堂课还有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会使用叹词。他是怎么教的呢?先是出示这段话,把叹词全部去掉了,然后再把叹词加上后让学生比较朗读,发现文章中加上叹词后有什么变化?“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这样文章写得很有趣。加“嘿”和没有“嘿”,表达的情感就有差异,叹词在这里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那里一个小伙伴正低头寻找什么。”“哎,那里一个小伙伴正低头寻找什么。”加上这个“哎”字,表达了一种惊讶一种好奇的心情,情感表达出来了。通过这样的比较、鉴别,学生非常感性地体会了叹词的

作用。教到这里,学生认识了叹词,还知道了运用叹词可以增加文章的情趣,叹词的功能理解了,但是会不会用呢?不一定会。所以范老师接下来设计了运用叹词的练习:

()!我获得了亚军。(表示喜悦、惊讶、失落)

表示喜悦的:哇,我得了亚军。

表示惊讶的:哦(第二声)我得了亚军。

表示失落的:哎,我的了亚军。

这个练习设计的巧妙之处,就是怎么让孩子去体会不同的叹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层次的练习,接下来还设计一个叹词运用的练习:

地上是什么东西?我急忙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钱包。捡起来一翻,里面居然有这么多钱!谁丢的呢?他一定很着急吧!

让每个孩子动笔运用叹词,学生有各种不同的用法,只要感情对就可以。听课时学生在填,我也在填。

咦,(同学都是填“咦”)地上是什么东西。我急忙走过去,一看,哦,原来是一个钱包。捡起来一翻,呀!(一个同学填“哇”,感情表达更加强烈,比我填的好。)里面居然有这么多钱!哎,到底是谁丢的?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运用语言的练习。特别是练习设计得真巧,梯度很清楚,学生兴趣很高。语文课上的品词品句较多的是讨论文章里的这个词语用得有什么好,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光是体会其实价值不大,学生不会运用。运用的难度远远超过理解的难度,所以重点应该放在运用上。这堂课的叹词教学最值得肯定的就是教师通过两次实际的操练,检验学生是否真的学会了叹词。如果这堂课再增加一个语境,让学生有再次运用叹词的练习,那么学生的认识可能会更深。学生运用叹词的经验越多,这个知识点学得越牢靠。

这堂课教师还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情趣。课文写“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如果改成“我在海水里摸到一只小海星!”意思差不多。但是一比较,就会发现课文中的句子表达得更有味道,“摸呀摸呀”,比一个“摸呀”有味道,更有趣

味,后面加了一个“嘿”字,把当时的惊喜、开心都写出来了。通过这样的用词写句比较,学生就能体会到语言表达的情味,一杯是白开水,一杯是浓浓的香茶。语文课应该去探求课文语言和学生语言之间的差异,凸显这样的差异让学生去体会,让学生去品评,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提高语言表达质量。

再看课文中抓螃蟹这段:“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心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呦’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如果简单地叙述这件事情就是“小伙伴正在抓螃蟹,不小心被螃蟹抓住”,这样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作者是怎么写有味道的?比较:

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原来是一只螃蟹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写了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按理说,咬痛手了,血咬出来了,这是不开心的事情,但作者特意写了小伙伴夹住手时的声音,这就写出了抓螃蟹的乐趣。

然后再加上“我走过去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把“我”写入其中,写出的我的好奇心,这样让读者身临其境,写出了抓螃蟹的味道。

其实对孩子来说,写作文最难的是什么?一是没有语言,没有丰富的词语句子,写出来的大多是简单的句子;二是简单地叙述,不会展开,学生习惯于单线条思维,写抓螃蟹就写抓螃蟹,不会想到去写螃蟹的表现,更不会将“我”写进去,这样写出的文字当然是干巴巴的。什么叫会写?就像写抓螃蟹这么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作者能够铺陈展开来写:学生写小伙伴抓螃蟹,作者将螃蟹和“我”展开一并写进去;学生一句话就写完了,作者写了五句,而且写得很有情趣,那就叫会写。这里面就包含着怎么把一个简单事件铺陈展开来写这样一种方法,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语言表达经验。后面写抓大虾也是如此:“脚痒痒的,发现脚上有一只大虾,伸手抓住大虾”,这是简单的写

法,课文中写“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描写的大虾有趣的样子,再加上“咦,哦”这样的叹词,最后再交代一句“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这样一展开,就将抓大虾的趣味写的惟妙惟肖。其实学生的语言表达就是不会展开,也不知道如何展开,如果读课文让学生切入语言表达的内涵,体会出课文语言表达的奥妙,那么学生把文章写具体就会不在话下。这是什么方法,我觉得这很难说得清道得明,我把它概括成是一种语言表达经验,语文课要不断丰富学生语言表达经验的积累。

当下语文教师比较重视的是一些概念化的写作方法的指导。比如“低头一看”是动作描写,“摇摆着两条长须”外貌描写,“伸手捏过去”是动作描写。教师抓的是神态、外貌、动作描写这些概念性的知识,其实学生写作最痛苦的是缺乏语言材料,写的都是简单的大白话;都是简单的叙述,不会把有关内容展开描写。因此如何指导学生用丰富的词语、句型去高质量、文雅地表达,如何将简单的叙述铺陈展开来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指导比一些抽象的写作方法的指导更加重要。

所以我非常慎重地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基础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应该是丰富学生的词汇,丰富语言表达经验,学会遣词造句的策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小学语文教材里有三百多课文,学习这些课文的最大价值不是理解内容,也不是课文里隐含的一些表达方法,而是课文里丰富的语言材料,以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经验,这是语文课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这个观点我今天第一次提出来,其实是思考了很长时间。我和大家分享这个观点,希望和各位名师一起来探讨。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二、实践经验的积累比方法规律的指导更重要

当下许多教师已经从过去“教课文”这个陷阱中跳出来了,但是不少教师似乎陷入了另外一个陷阱:就是把语文的方法规律指导视作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其实这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儿童学习语言主要不是学习语言知识或语言规则,而是学习语言运用。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

习语言的运作规则,与学会如何运用语言,这不是一回事。我们举计算机学习为例,理解计算机,懂得计算机的原理,与学会计算机操作完全是两码事,我们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主要不是理解计算机的原理,而是要会操作,因此不必在计算机原理的学习上花费太多功夫。

小学生主要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不能将重点放在语言方法规律的学习上。语文课所教的语文知识和方法,比如写人的方法,写景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等阅读策略,都是成人在大量语文实践基础上总结、归纳、梳理出来的。学习理解这些语文知识和方法策略,也必须以一定的读写经验为基础,经验积累越多越丰富,对这些知识和方法策略理解越深、越正确。如果缺少实践经验的积累,那么教师教得再正确,学生不一定理解。就像我今天讲的这些语文教学原理,在座各位老师听了会有很多的感受,认识比较深刻,因为你有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的支持。如果把这些内容讲给缺少教学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听,他们听得懂吗?即使听懂,理解也肯定不如在坐各位教师深刻。儿童学习语文,正处于语文经验积累的初期,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语文经验积累。怎么去积累语文经验,必须靠大量的读写实践,在实践当中去体会、去感悟,领悟那些读写的方法和策略。其实学习语文的方法策略大量是说不清道不明、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默会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可以体会到一些阅读、写作的方法策略,心理学称其为“内隐学习”。所以心理学研究认为,小学生学习母语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教规则性的语文知识,而是用习得的方式进行默会知识的内隐学习。在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在讲故事过程当中学习讲故事,这是儿童学习语文最有效的途径。对成人学习语文来说,方法规律的直接指导可能有效,而对儿童来说不一定有效。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是个基本的教学原理。

我这里举两节课:一节是张祖庆工作室一位老师上的《女娲补天》,这堂课评委和现场教师评价很高,为什么?因为这节课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讲故事。讲故事的能力是怎么形成的,就是在讲故事的实践中形成的;课堂里怎么指导学生学会讲故事,关键是让孩子多讲多练。要把故事正确流利连贯通顺地讲出来,必须经过反复操练。所以课堂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学生讲故事的实践上。《女娲补天》这堂课就是一步一步在引导学生讲故事:板块一,出示神话的特点;板块二,

教师示范讲故事,;板块三:把故事的框架理清楚,学生练习讲故事,把故事细节讲出来;第四板块:用方言来讲故事。学生要学会讲故事,必须反复练习,一遍一遍讲,才能流利地讲故事。就像钢琴老师指导学生弹一首曲子,第一步是示范这首曲子怎么弹,学生懂了,明白了,那么是否会弹了吗?肯定不会。所以接下来是让学生自己弹这个曲子,必须花费五倍十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这样学生才能学会。这就是儿童学习规律。

再看《小嘎子和胖墩摔跤》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教的是一种写作方法,怎么把人物的动作描写具体。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讨论课文的写作方法,课文写出了小嘎子什么特点?小胖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课文中这两个人物的特点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都是指向写作的讨论。最好教师总结出课文的写作方法,用板书做了清晰明的总结。这时候差不多要下课了。所以教师说接下来用3分钟时间写一写小嘎子与胖墩第二次摔跤的情形,然后匆匆交流,草草收兵。这个设计教学过程,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非常有限。学习写作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学生要学会运用,必须花两倍甚至三倍的时间才能真正学会。这节课的问题就出在方法指导和实践操练所花的时间不成比例。其实这节课可以先让学生写,你看小胖墩和嘎子两个人摔跤课文写得很精彩,我们也来模仿写一段第二次摔跤;学生写完以后再来交流,你的这段话和课文当中的描写差异在哪里,师生共同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有过写作实践,对怎么把动作描写具体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因为他有经验的支持。所以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是举三反一,我觉得是有道理的。举三反一,让学生在大量实践经验积累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归纳去梳理方法规律,这样教学可能会更加有效。

现在不少语文课把学习重点放在方法指导上,以为方法指导是关键,是第一位要紧的事,其实这个认识也是不正确的。小学生学会写作的关键不在理解方法,关键在写作实践,学生实践比方法规律指导更重要,这是硬道理。那么语文课上教师无需指导方法规律了?当然也不是。学生实践与方法规律指导的关系应该是“实践为先、实践为重、实践为主,方法在后,方法为辅”。学生学讲故事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教师针对问题花点时间进行点拨,有针对性地指导一些方法规律,这样的指导更节省时间,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我们的语文课现在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每堂课里教师一定要教方法规律,教师不指导方法规律好像就不成语文课,教师就没有尽到指导责任。其实这是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一个原因。老师一直在教语文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好像是在教语文,但是没有教会学生,学生只是理解了概念,理解概念和学会运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母语学习的规律就是这样,实践经验积累比方法规律的指导更重要。

其实小学生学习语文,真正成熟的阅读方法、成熟的写作方法并不多。人教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教材,三年级开始每个学期3个阅读例话,3个写作例话,也就是说每个学期指导6个读写方法。现在有些教师一篇课文就要教2、3个,甚至4、5个读写方法,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指导成碎片化状态。知识只有在体系中才有价值,零打碎敲的教学语文知识是无效的。为什么一个比喻句从一年级开始教到六年级,中学还在教,因为教师只是教到理解,“这是什么句?”“比喻句”,“懂了没有?”“懂了!”这样教学是没用的。教的目的是运用,要会运用必须反复操练。所以一堂课里,一个学期里到底应该教学哪些语文知识和读写方法,老师们应该好好梳理一下,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

我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四十年,我有这样一个深切的体会:就是小学生学习母语,不是先学读写方法规律,再去学阅读学写文章的。方法规律是在读写实践中自己体会到、感悟到的。课程标准有这样一句话: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人文的熏陶,感悟语文学习的方法规律。这句话的意思和我表达的观点完全一致。

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千万不能从原来的强调内容分析又滑入到强调方法规律指导这样的一个泥坑,这不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正道。如果我们听课时发现教师重视方法规律教学,但是学生没有实践的时间,那么这一定不是好课。这个倾向大家一定要警惕。必须牢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三、强化一个基础两项实践

于永正老师他去年在江苏教育上发表一篇文章,他在退休以后对

语文教育进行了大反思:“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学习兴趣不是讲出来的,情感态度更不是讲出来的。讲,真的作用有限。如果再让我教语文,小学语文,怎么教?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不但读,多读多背,多读多写”。这是于老师四十年语文教学的切身体会。我完全赞同于老师的观点。

现代语文课采用的是讲读课文的方法,它的核心就是老师讲,这样一种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其实违反学生语文学习规律。在座各位老师大家反思一下,你的语文能力是不是老师讲出来的,不是!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作文能力、说话能力是在实践当中形成的,这是规律。而我们的语文课强调的不是学生实践,重视的是老师的讲解,这是个很大的误区。北京的中学语文名师顾德希退休之时也总结了儿童学习母语规律:母语到底怎么学,一靠积累,二靠实践,语文教学决不能无视母语学习的这些规律。这些都是经验之谈呀老师们!在座各位老师可能还没体会到,因为你没到那个年龄,你的经验积累没到没到那种境界。这是两位已经退休的名师对儿童学习语文的精辟总结,是非常深刻的。在座各位还有机会、还有时间,好好地去认识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

我认为语文课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抓好一个基础,强化两项实践。

一个基础是以语言经验积累为基础。

传统语文教学留下的最宝贵经验就是多读多背,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解释,强调的是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小学阶段以积累为重点。语言经验的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词语积累、句型积累;还包括运用语言经验的积累。语言积累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今天我讲的第一条“切入语言的内核”,强调的也是这个意思。现代语文教学基本抛弃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对注重语言积累的宝贵经验持批判态度,强调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语文知识规律的传授,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是错误的!任何一种语言学习都必须积累,学英语可以不积累吗?不积累怎么学习好英语呢?北大中文系的陆俭明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老师辈,不管是文科、理科、工科的老师,语文程度都相当高,语文能力都相当强,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大多在私塾打下了坚实的语文基础”。私塾里怎么打语文基础?

就是多读多背啊!先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识字以后再背四书五经。我们的前辈为什么能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就是大量的积累材料。这样的方法培养出一批国学大师。

所以语文课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丰富学生的词语,丰富他的句型,最大程度积累语言表达的经验。比如《小嘎子》这篇文章,里面很多词语对学生来说都是新的词语。比如说“塌着腰,合了裆”,学生语言仓库里没有的。“三抓两挠”,这个动作到底怎么样的,很难说得清楚,让孩子去读,读了以后意会,在脑子里再现当时的情境就可以了,这个情境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描述——三抓两挠,多生动呀。还有小嘎子怎么跟胖墩打的,“推拉拽顶”这个词语用得多好?现在老师关注的是把动词划出来,其实动词划出来是极次要的,更有价值的内容是让孩子体会这样的动作可以用怎么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课文中的语汇、句子,比学生已有的语汇要丰富的多,这是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所以每一篇课文老师更应该关注的是课文的语言,关注课文语言和学生语言的差异,通过这些差异的认识比较,去提高学生语言质量,去丰富他的语汇,包括词语和句型,去学会高质量的表达,这是我们小学语文的一个重点。小学阶段学生记忆力最旺盛,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语言材料积累越多,语言表达经验越多,那么他的语文能力发展的空间越大。

现在语文教学中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忽视规范语言习惯培养。一个人文章写得通写不通,决定期在什么时候?在小学。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高峰期在中学,而规范的语言习惯形成一定是在小学,这是心理学研究的定论。语言说到底是一种习惯,规范的语言习惯是从小形成的。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小学语文老师对学生一生的语言规范负主要责任。规范的语言习惯怎么培养?这是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重要命题。学生写文章有病句,教师采用的是改病句的方法。这是一种消极的治标的办法,因为每个孩子的病句病得不一样。造成孩子病句的主要原因是他内部语言不规范,因此写出来句子是病句。怎么矫正学生不规范的语言习惯呢?最好的办法是大量的规范语言的输入。这是治本的办法,也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老师们去观察班级里那些朗读读不好读不流利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病句最多。为什么文章读不好、读不流畅,因为课文的语言和他不规范的内部语言差异太大,因此读起来就不顺口,一读就读破句了,读倒了,读不下去了。怎么培养这

些孩子规范的语言习惯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大量地去读,把课文语言读通顺流畅了,读成自己的语言了,那么他的语言就规范了。所以朱熹说“朗读要字字响亮,不能漏一字,不能倒一字,不能添一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了添了,漏了,倒了,语言就不规范了。

我希望老师们,以后上语文课要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读书,读熟以后再练习背诵。这样教学的重点不是读懂课文,而是读熟语言,把课文的规范语言读到学生的语言仓库里,能够烂熟于心、脱口而出。只有到这样一种境界,孩子的规范语言习惯培养才能落到实处。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必须承担起一个重要的责任:儿童规范语言习惯的养成。如果学生语言不规范,应该追究小学语文老师的责任。

强化两项实践,一项是表达实践,一项是读书实践。

一项就是加强读书实践。

我这里说的是读书,和阅读课讲课文是两码事。读书就是学生他自主阅读整本书的行为。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读书习惯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一个人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书多少,这是成正比的。一个人的读书习惯从小养成的,有了读书习惯,那么不管社会风气如何,终身喜欢读书;反之,无论你怎么提倡,他一辈子都不喜欢读书。读书习惯养成的关键年龄是几岁,朱永新教授说是十二岁之前,我看到美国的一个阅读学家的研究说是十五岁之前。无论是十二岁还是十五岁,总之小学年龄段是学生读书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个大家都能够认同。那么当下国民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小时候没有养成读书习惯。那么小时候没养成读书习惯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在读书习惯的养成上没有作为。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课程对学生的读书习惯的养成其实负有重要责任。我在那篇文章里写了这样一句话:现阶段国民不喜欢读书,中小学语文课程难辞其咎的。这句话会得罪我们语文老师,其实我说的是语文课程,不是语文老师。教师固然也有责任,但根源在语文课程构建的失误。

其一是读书在语文课程中的定位,我们把读书称为课外阅读,当成是语文课的补充和延伸,错!读书毫无疑问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

啊!

其次是阅读教学的目标,小学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现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学习怎样分析课文,如何深入理解课文,感悟课文内容。老师们注意,分析课文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决不是小学生能学会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阅读应该学的是熟练的阅读技能。按照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从不会阅读到能熟练的阅读,也就是读书到达自动化,能一行一行扫读,毫不费劲,一般需要8-10年的阅读实践;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统计,学生达到阅读半自动化需要2000小时的阅读。我们教材提供的阅读量其实不满60小时,和2000小时比差得远了。

再次是阅读教学的方法,主要是听老师讲课,其实最好的阅读方法是学生自己的自己读书,是大量的读书实践。读书的兴趣是读出来的,读书习惯也是学生在读书实践中形成的。

最后还有阅读评价。我们一定要把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作为阅读评价的主要指标,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硬任务。学生读书习惯如何评价,很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研究。

还有一项表达实践

现代语文课程在结构上读写严重失衡。阅读占了三分之二,习作只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时间难以支持学生表达能力过关。(还有教师说阅读占四分之三,表达占四分之一)。这仅有的三分之一的表达时间,我们老师还大量地在教写作方法,真正用于学生表达实践的时间少得可怜,这样学生的表达能力怎么提高的?丁有宽老师一个学期学生动笔实践68次,一个乡村小学,学生作文能力超过县中心校的学生,为什么?因为丁老师他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学生的表达实践上,而县中心校的老师大概是将大量时间用于讲解课文内容上,方法指导上。方法指导当然也要,但必须适当,更多时间应该是学生的表达实践。学生作文实践的价值远远超过方法指导的价值。

常州金玉老师上的《恐龙》这一课,整个设计思路就是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讨论说明的方法用了12分钟,然后介绍恐龙的资料

用了6分钟,然后学生练习写一种恐龙3分钟,最后交流点评5分钟。这堂课教学重点非常明确,教学设计也相当完整,印象特别深的是第一段教学,教师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将课文介绍的恐龙知识按内容分类,分别放进哪个展厅,这对学生阅读兴趣激发,思维能力培养都非常有利的。但是这节课在时间分配上还是倾向于方法的指导。课后我给金老师提了这样的建议:学生实践部分加强,方法指导部分压缩;还有提出了另外一种设计思路,先让学生分小组设计一个恐龙博物馆,根据课文内容构思这个恐龙博物馆可以分为哪几个厅,这对学生来说更有挑战性,他更有真实感,让他当展厅设计师了;接下去每个厅可以取什么名字,这就是列小标题。小组讨论,完了再交流,哪几个小组设计最好,取的展厅名字最夺人眼球,最有情趣,就用谁的。接下让每个学生写一两段恐龙的介绍,或者介绍恐龙的种类,或者介绍恐龙的习性,每个同学动笔,再小组分头交流,这就是说明文写作训练啊!学生写作不是先想好用什么方法再去写的,即使成人写作也不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写,写出来以后再讲评总结:哪个同学好,好在什么地方?因为他用了什么方法。让孩子理解因为他加了这个数字,所以恐龙介绍得非常具体;他因为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因此他这个恐龙介绍的非常具体;他用了对比的办法,所以把这个恐龙的习性写得非常清楚。三言两语点拨一下,这是锦上添花,但是为辅的。如果还有时间,交流完了以后可以让学生去修改,这是第二次动笔去写。这样学生对怎么写说明文一定会领会得更加深刻,因为这是他在实践中的切身体验,这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不是那种外加的,是一种自发的、内在的学习。

还有就是语文课的读写结合设计,教师往往是从写作方法规律这方面寻找切入点。比如按空间变化写一处景物,按时间顺序写一样动物,先概括后具体写人物的特点等等。当然这样寻找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也是不错的。但我更提倡另外一种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就是利用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孩子进行说和写的表达实践。这样的表达练习里可能也有方法,但是老师是不一定有意识地去强调用什么方法,比如就是介绍一种恐龙,写出恐龙的特点。这样的表达实践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更加有效。他可以有效地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表达实践中熟练表达的技能,语文课上这样的实践越多,学生的表达技能越熟练,并且可以在大量实践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表达经验,获得更多策略性的知识。

最后用这样一段话来结束我今天的汇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什么意思,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遵循规律,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理念,但是无论哪一种教学流派,哪一种主张,你必须符合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谢谢大家!

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宁波大榭开发区第一小学李丽 在诸多的课型中,语文阅读教学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依循。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平时的阅读教学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因而,如何上好一节阅读课,才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我认为在阅读课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性表达;以课文为例子,渗透作文指导;以探索高效课堂为目标,推行课堂改革。本人展开了阅读教学的探索之旅,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收获了不少的成果与经验。 一、让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指向写作教学。 我以三年级为研究的对象,在设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方面花费的心思比较多。学期初,为了教好学生的起步作文,我仔细研读了整册教材,并且试探性地让阅读教学指向写作,原本只是想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把课文作为写作的例子来讲,从而为习作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想到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不仅写作能力大大提升了,而且阅读的兴趣和水平也都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实,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只是转变以往指向课文内容的传统教法,把课文当成一个写作的例子、当成例文来教,教给学生的更多的是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简单地说,就是把阅读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么写出来的。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全是围绕秋天这一主题展开,从多角度去描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蓬安县河舒小学校吴竞 核心素养现已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其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指导课外阅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的培养。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学生心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才会主动去探究、去学习。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

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同时,我也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兴趣和情感,进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播放了一段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到了血色很难过的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项目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

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在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

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讲授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讲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我让学生收集描友谊的诗句;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分抽选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上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

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简单说就是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呢?可以采用讲故事、听音乐、表演节目、谈话、看图片等各种方式激发兴趣。而讲故事这种方法非常受孩子们欢迎。教师每节语文课一开始,用5分钟时间给孩子们讲一个短小而有意义的故事,也可以讲连续性的小故事,让孩子们听了这集就急切盼望听下一集,长期坚持下去,孩子们会因为故事而喜欢上语文课。当然,还可以让全班每个孩子轮流讲故事,并要求孩子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能干的孩子可以把故事写下来。在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中,孩子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活动,教师在写字教学中融入游戏,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汉字“人”,中间加上“一”字,就变成了“大”字;左下方加上一点,就是“太”字;把点放到右上方,又变成了“犬”字;把点放到最上边,又是“夭”字啦!这就是中国汉字,多么有趣,多么神奇!这种融游戏于写字教学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让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依靠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来培养学生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

小学核心素养-语文

小学核心素养-语文 一、挖掘文本情感,有效培养核心素养 语文本身具有人文性、时代性、发展性、实用性等特征,故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与时俱进,遵循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具体来说,教师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依托,为学生构建“四个实用课堂”,确保语文课堂有序、有力、有趣、有效。这四个实用课堂分别是“情感的课堂”“交流的课堂”“自主的课堂”和“开放的课堂”。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实现必须以“四个实用课堂”做基础。 “情感性课堂”的构建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这与核心素质培养之理念不谋而合。这里的“情感”一方面是来自于教师的激情、热情与爱心,另一方面来自于学生的“融情”,是学生与文本心灵合一,情感洋溢的表现。 如,在《泊船瓜洲》教学中,教师所营造的情意浓浓的“思乡”意境,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向往,更让学生对诗人的思乡之情延展至自我,达到“物我和一,情意绵绵”之境界。同时,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营造“交流性课堂”“自主性课堂”以及“开放性课堂”,旨在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文本对话的课堂目的,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质疑析疑能力、合作能力等的提升。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基于文本的情感阅读是培养学生有效深入课文,理解作品的关键,教师要巧妙抓住情感,

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紧扣人文因素,有效提升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依托于语文课堂教学,依托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中华汉语博大精深,它不仅承载着优秀历史文化,也呈现出广博的文化风貌,更体现出丰裕的人性之美,教师要通过指引学生学习与鉴赏汉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对语言文字产生热爱之情,达到提升核心素养。 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的文本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言运用的精妙,意境营造的奇妙、思想呈现的深远等对引领学生感悟语言、鉴赏语言有着重要作用。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并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教师可以抓住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通过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联想想象等去激发学生对文字鉴赏的兴趣,并感受作者如何用精妙的表达去描写西沙群岛,体会作者用词之巧妙,最终习得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祖国大好河山产生热爱之情。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基于一定的阅读能力而展开的,而阅读课堂是重要的载体,教师要抓住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渗透阅读策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得到极大提高,并借阅读课堂积累语言,习得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上唐中心小学付义泉手机: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好几年了,虽然我们在素质教育各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至少我们在思想上对素质教育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名扎根农村教育近三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当今咱们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育存在着众所周知不容忽视的问题:重智轻德。从上到下单纯地、一味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校考不好,局长给压力,老师考不好,校长给压力,学生考不好,老师、家长给压力,这样我们教师的教育培养方向自然发生扭曲,与我们的教育方针、任务脱离轨道。习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今教育所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又如何得以实现?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样一个现实环境下又应如何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解和实践? 一、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意义,我查找、收集并理解了一些资料。我们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关键能力。它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落到学校教育上,它就同学科课程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是教学升华为教育。而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滨州学习吴中豪教授演讲体会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这个主题包含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两个热词,一是“核心素养”,二是“语言实践”。语文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语言实践中提升的。所以这两个关键词是有密切联系的。 执教教师对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在认识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语文课不是教课文内容,课文只是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学语文。对这个问题,老师在认识上迷雾基本廓清,对语文课程性质任务的把握基本正确。 比如《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很容易纠缠在故事思想内容的讨论上,感悟天鹅的精神——老天鹅奋不顾身,众天鹅齐心协力,像这样的讨论,主要不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堂课老师重点是在学讲故事,讲故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表达能力,这种能力小时候必须培养好。还有教《恐龙》这篇说明文,教师重点不是教恐龙的外形,恐龙的种类,恐龙的习性等有关恐龙的知识,这些当然也要学生认识,但是语文课如果单是把认识恐龙的特点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那就会异化成科学课、常识课。这堂课老师重在学说明文的写法,让学生模仿课文中说明的方法去描写恐龙的外形。还比如教学古诗,教学重点不仅仅是读懂理解古诗,而是了解古诗的读法——读古诗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还要去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中的情感,教的是一种古诗阅读的方法。 一、切入语言内核,提高语文素养 当下语文教师比较重视写作方法规律的指导,记事写人的方法,写景状物的方法,这些方法要不要指导?当然要!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如何用好词语,如何写好句子,这些基本功的指导其实更加重要。参加这次活动我有一个新的认识和体会,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要非常重视遣词造句等语文基本功的指导。 我很欣赏范建健老师上的《赶海》这堂课。他的教学重点指向语言基本功训练:怎么用好词,怎么写好句子。其实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材料,丰富学生语言表达经验,

坚守课堂,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坚守课堂,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高时效的社会,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適应时代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发挥语文的智育功能,健全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着重介绍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标签: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策略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语文素养是学习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日常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以践行“语文核心素养”为指向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把学生培育成适应时代发展的全面型人才出一份力。 一、挖掘课文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美是人在主观情愫的牵引下对客观事物进行的评判,源自心灵的感受。“美”能够净化心灵,美化妆容,是最真实,最纯粹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人文底蕴”中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美的素材,让学生感受美,参与制作“美”,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不可否认,当下畸形文化横行初中校园,初中生谈论的不是诗词书画、健康生活,谈论更多的是网络游戏、低俗网站,低级趣味正在腐蚀着祖国的接班人,因此,初中语文课堂进行美育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刻不容缓。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的美,语文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语文教师首先将课前准备的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与紫藤萝有关的风景图),并且配合一曲悠扬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语文教师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并且让学生闭眼去感受,脑海中构造紫藤萝的画面。 3.请几个学生在课堂阐述自己脑海中的紫藤萝瀑布,由师生共同点评,给予赞扬。 4.留下课下作业,仿写一篇写景状物的作文,字数不限,题材不限。

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周至县四屯镇中心小学洪静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的语文老师,我觉得语文教学不单单是要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给学生的范文应该是一些平民生活的优秀作品,要让学生回归到平民立场上去。不要总让那些写英雄人物、写历史大开合的作品唱主角,这种范文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错觉:只有英雄才值得我们去抒写,作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们要把关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写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写一些真诚的善良的东西,要把对和平的追求,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进去,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

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自我的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我认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

经典阅读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经典阅读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罗小红 中国古代文化是古代圣贤思想和智慧的结晶,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丰富的语言,阅读古代经典著作,便是一条捷径。 小学语文教材一贯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光编入教材的古诗文都超过了70多篇。所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借助教材,结合主体,引经据典,加以扩充,通过一篇可以引出相关的文化知识,以此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除此之外,仅有课堂上的知识,对于积累语文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在课外进行一些阅读,不仅要教师留出专门的时间来带动学生去阅读,并要设有相关的交流时间,适当地进行诵读,经典要反复阅读,深度理解,还需要大量背诵,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 一、阅读经典,将学习方法外化于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学习知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学会”不如“会学”。 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这种传统文化知识会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大脑,另外,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这种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劲头更为重要,为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熏陶最为重要,所以家长和老师都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的家校。另外,要帮孩子选择好书,亲子共读也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最好的途径。好的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天长日久、不断重复的结果。贵在持之以恒。 二、阅读经典,学以致用 说到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为了能用到实践中去。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一种体现,更是各学科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学生听、说、读、写的一种综合能力,通过提升学生的这种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与表达的能力,这就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在社会上

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语文核心 素养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陈先云理事长在“全国第二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 关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讲话实录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要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需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第二,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第三,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第四,核心素养要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要求。2.何谓“核心素养”?国际上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机构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它对“素养”界定如下:“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等。”经合组织是从功能论的视角来界定素养的。首先,素养是能够应对复杂的要求的能力,是能够满足要求、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其次,素养是比知识和技能更宽泛的概念。最后,素养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并且,

“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而“核心素养”(keycompetency)则必须满足如下这六个条件:(1)它是一种高度综合而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3)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4)这种能力具有道德性,它能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负责任的、有价值的结果;(5)这种能力具有民主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着,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二、核心素养提出的历史沿承 “核心素养” 是当下教育领域关注焦点之一,来源于西方。 早在199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出版、欧洲委员会前主席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

聚焦课堂,提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聚焦课堂,提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历来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承担着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聚焦于课堂,努力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促进学生的五育全面均衡发展。 标签: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学;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场所,所谓新课改的核心要素,课堂的作用尤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牢牢把握课堂这个教学主战场和核心要素,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和方式,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以问引路,提高思维品质 正所谓:“学贵有疑”。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要有自己的个人见解,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应通过合作学习方式,一同探究问题。可见,以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引导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并学会从多个途径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教师可以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学生:课文中分别描写了几次爸爸的沉思与微笑,学生对照课文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文中爸爸这几次沉思与微笑提出问题,学生们会问:爸爸第一次为什么沉思?第二次又是为什么沉思?这两次沉思有和什么不同?爸爸第二次微笑是什么原因?教师可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在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激荡中逐渐理解文本含义,深刻体会作者对边疆建设者的歌颂。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文章的题目提出疑问,以《再见了亲人》的教学为例,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亲人?本课中所指的亲人是谁?为什么课文题目要用“再见了亲人”?学生们在问题的指引下,自然会去仔细阅读课文,在讨论与交流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一次次的质疑和讨论中,逐渐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 二、品味语言,培养审美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朗读一些优美的散文、诗歌,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其中的语文,从中体会作者感情,学习道理品。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9课儿童诗两首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自由朗读、小组朗读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中感受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掌握儿童诗歌的特点,提高其审美水平,并能仿照这些诗歌进行儿童诗仿写。其次,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通过开展诗歌、国学等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在每次上课之前,随机抽

浅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语文课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 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 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 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 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如何创设科学高效 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的课前精心准备,课上灵活机智,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尝到 探求知识的乐趣,并努力把外在的兴趣 引向内在的学习。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 情景,激发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语文素养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 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非物质基础。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无

论是哪个学段的学生,都应该具备本学 段相应的语文素养。这种素养不仅表现 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 力和语文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质、 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而且也表现为较 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全 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 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 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内容”,语 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 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显 而易见,语文素养,不仅是语文的素养,也是整合的素养。 ?如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培 养小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根据 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要求、现状和将

来社会的要求,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 养本人作如下探析: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新时代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现了人文性 与工具性,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从 宏观到微观,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绚丽多 彩的美的世界。多种体裁的课文以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文字,多方面地描绘 了大自然的美,深入地刻画了社会生活美,具体地体现了语言艺术的美,散发 出时代气息美。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 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 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可见,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小学 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当如此,要知道生 活充实精彩,学生语言表达才可畅快淋漓,从生活中感受学习情趣,从而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 教学从课堂走向生活,是生活中的场景

关注思维发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内容

关注思维发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注思维发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一些错误明明改对了,甚至改了很多遍,但是,再做时又错了;为什么你已经在教学时引领全班对这个知识点或能力点进行了训练,但如果题型略有迁移,孩子就又无从下手了呢? 在我们的课堂中,许多时候貌似学习在发生,其实没有在“真发生”。老师与反应快的孩子结成了教学的“回路”之后,现场反应慢的孩子便失去了学习的机会,造成课堂教学的“短路”,学生思维的培养没能得到足够重视。教学活动中,教师活动多、理性分析多、理解内容多,学生的阅读感悟少、思维训练少、应用迁移少。缺少了思维的碰撞。 究竟什么能让黑板上的学习、讲台上的学习最后变成课桌上的学习呢?其实,不是老师精彩的言辞,而是老师为学生设想的,学生真正所需要经历的,学习任务;以及能体现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学时,所展现出的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品质的提升。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的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是对语言另一个维度的理解,思维是对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它们是一体两面。我们所说的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对语言的重新的建构和理解,是基于语言,是在语言中,是为了促成语言更好的发展的。 下面我将从拓宽思维的广度、发掘思维的深度及思维方式的转变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时间关系就重点阐述前两方面。 一、拓宽思维的广度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思维因素是非常广泛的:如“丑小鸭”主题探究的广阔性,“去年的树”中的思维深刻性,“学会看病”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等等。依据教材所提供的语言、类型,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确定思维的训练点,选择与之相应的教学法,巧设问题,有效发展学生各项思维品质。 方法一:紧扣课题。题目是文章的核心,抓住了题目,往往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老人与海鸥》一课,围绕课题设计练习:①“老人与海鸥”是词组式,现在请你把它拓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老人与海鸥(怎么样)②学生默读思考。交流:每日相伴、语言相通、像亲人一样、难舍难分。③根据学生所填短句,学习对应的有关段落。以此为“点”,展开整篇文章的教学,化繁为简。 方法二:捕捉文眼。文眼是文章的窗户,教学中打开了这扇窗,就能精准地切入,引领学生入文。如六年级《桃花心木》一课,执教者抓住文眼“锻炼”一词:先借助字典理解“锻炼”,借助课件演示“锻炼”的构字原理并据此想象画面——得出结论,“锻炼”的本义及引申义“锻造、磨炼”——接着,圈出文中体现种树人“锻炼”桃花心木的语句,思考种树人让桃花心木苗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又如何运用核心素养去对外在事物做出判断,如何让两者相互结合、渗透,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重视阅读 第一,要重视课内阅读。我们所使用的教材都是是编者精心选编,大多文质兼美,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细心品味,化人为己。 在阅读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切忌泛泛而读,要抓住一点,深入开去。譬如读《荷塘月色》,就让学生领悟环境描写的妙处;读《记念刘和珍君》,就让学生深刻体悟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君的敬佩、赞赏、惋惜之情以及他对民族未来的忧虑之胸怀;读《林黛玉进贾府》,就让学生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如此长期坚持,学生必然收益颇丰。 第二,要重视课外个性化阅读。《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趣味与倾向。在日常的阅读指导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给他们推荐一些比较经典而又文质兼美的书籍。应鼓励学生不同的阅读趣味,不要阻止,不要扼杀,在鼓励中,在欣赏中,逐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培养多方面的阅读兴趣。即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比较狭窄,也应尊重和鼓励。 (2)重视积累 阅读是吸收,也是积累。但我这里强调的积累是指经典诗文的积

累,是指背诵的积累。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我宁愿背下一部诗集,而不愿泛泛地阅读一百部诗集。因为泛泛看过的诗集终究是人家的,而背下的诗集则成为自己的了。我打个比方,看过的文章,就如在饭店看过的美食,仅仅饱眼福而已,而背下的诗文,就如吃下的美食,会变成你精神的营养,滋养你终身。 积累是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能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没有一定层次的语文积累,语文教育目标实现犹如镜花水月。学生语文积累是围绕着一定任务、采取一定方法进行的实践活动。良好的积累学习方法既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也是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中介。在方法上:诵读。它能内化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储存足量的优秀诗文。?摘抄。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养成学生勤摘抄的习惯,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果。?做读书笔记。如养成做词语笔记、摘录式笔记,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更好地来阅读理解文章。 (3)重视思考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布莱希特说:“思想是人类最大的乐趣之一。”人因思考而伟大,人因思考而快乐,人因思考而成长。但是,纵观当下语文课堂,假问题、浅思考、不思考现象,比比皆是。好的课堂,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有效思维的长度,有价值思维的厚度,深度思维的力度。

经典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经典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经典阅读提升语核心素养 中国古代化是古代圣贤思想和智慧的结晶,要丰富学生的语知识,积累丰富的语言,阅读古代经典著作,便是一条捷径。 小学语教材一贯致力于传统化的传承,光编入教材的古诗都超过了70多篇。所以,在小学语教材中也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堂,借助教材,结合主体,引经据典,加以扩充,通过一篇可以引出相关的化知识,以此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除此之外,仅有堂上的知识,对于积累语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在外进行一些阅读,不仅要教师留出专门的时间带动学生去阅读,并要设有相关的交流时间,适当地进行诵读,经典要反复阅读,深度理解,还需要大量背诵,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 阅读经典,将学习方法外化于行 联合国教科组织指出,21世纪的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学习知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学会”不如“会学”。 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这种传统化知识会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大脑,另外,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这种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劲头更为重要,为学生提高自己的综

合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熏陶最为重要,所以家长和老师都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的家校。另外,要帮孩子选择好书,亲子共读也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最好的途径。好的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天长日久、不断重复的结果。贵在持之以恒。 阅读经典,学以致用 说到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为了能用到实践中去。阅读能力是语能力的一种体现,更是各学科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学生听、说、读、写的一种综合能力,通过提升学生的这种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与表达的能力,这就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在社会上与人沟通奠定了基础。 “用词不当”是小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时常犯的错误。教师在平时指导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让经典引路,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对纠正这种错误,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国学经典,经过几千年大浪淘沙,流传下的都是匠心独运,工于词句的典范。诵读经典,品味经典,理解感悟,让学生学到古人作诗赋词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的讲究和造诣,让学生习得自己在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时,用词造句也要字斟句酌、准确恰当这一要诀。 阅读经典,践行经典 《语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认识中华化的丰富博大,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概要:在整个语文学习中,语文核心素养最终还是通过“输出”——说与写去 体现,而这一切不但贯穿着整个语文教学,更体现在生活当中。其一是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所以培养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显得尤其重要。其二是因为语文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更是起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作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我们平时的教学应该着眼于重点,按部就班去落实,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一、二年级小孩子识字量不多,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从绘本、画册、 图书等图文并茂的材料入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尽量选择一些琅琅上口的古诗、儿歌、快板、绕口令等。让他们体会文字的趣味,通过反复诵读、做动作配合读等方式让他们体会其实读书识字并不是一件难的事。如新部编版教材第一课,课文只有“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字。单纯认识字不难,但反复解释组词会使孩子有些厌倦。于是,笔者增加了一首儿歌:“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天地间;你在左,他在右,我在你俩间。”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一下子这六个字的关系就显而易见了,孩子们也能很快记下来,而且他们会觉得文字很有趣。因此我们就必须抓住这个好机会,推荐一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书目(注音版)让孩子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趣味,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怀,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輸入”的基础上,笔者也重视“输出”。低年级虽然没有写作要求,但笔 者在一年级就鼓励孩子写日记——孩子说,家长记录。记得在9月份观看《开学第一课》时,笔者布置了家长和孩子一起观看,看完后让孩子说自己的感受,孩子能说多少,家长就原生态记录多少。第二天,笔者收到了24本日记,当中有一些是“原生态”的几句话;有一些是家长引导加工过的,比较详细。不管怎样,笔者都拍下了这些日记,并在微信群里表扬了这批同学。家长见孩子被表扬,甚是高兴。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孩子说话、朗读的热情,也调动了家长的参与热情,大家互相激励,气氛热烈。 一、中段重“精读”与“仿写” 有了一定的识字量之后,孩子可以自主阅读文章了,这是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 好习惯的时机,这时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文章去阅读,他们的个性开始分化。这时我们应该着力引导孩子阅读各种各样的绿色书籍。要建议孩子多看各方面的书籍,并且要引导孩子不仅看故事的情节,还要背诵和积累一些经典、优美的语句,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弄清文章的主旨。

浅谈如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 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进入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相对而言,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征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实行课程改革以来,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所谓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有的老师在教《西湖的绿》时,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讨论西湖有哪些美景;接着交流西湖在哪里,你们去过没有,游玩后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画西湖的画,唱关于西湖的歌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为着边际。这在大型的公开课上更为突出,如一节课中既要有自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