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

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

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
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

1脱证:应固气,独参汤主之。气能生血(《中基》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2黄疸三黄:巩膜(白眼仁)、皮肤、小便

中年以上人的脂肪沉着与黄疸的鉴别:脂肪沉淀在局部,而黄疸的黄则分布均匀

3胖人多痰,瘦人多火

4药方:大枣半斤,枸杞2斤,川红花50g ,冰糖半斤,酒10斤(纯高粱白酒60°-- 62°) 药用价值:治未病,促进血液循环,防高血压、脑瘀血。 半身不遂,口眼斜

6四闭:气血阴阳

7五脱:寒热痰淤气

8风(行痹)寒(痛痹)湿(着痹)三气 (风寒湿)热痹

9 治脱发、发折、头发干燥、干枯、头皮屑的药方:生大黄40g ,紫草50g ,侧柏叶30g ,首

乌40g ,炮甲珠20g ,黑芝麻油2斤 将上诉药物混合,于黑芝麻油中3个月 用

法:以植物洗发水净头,涂上泡制好的黑芝麻油,揉搓5—

10分钟,再洗净

10小儿风水:小儿受风寒→→面部水肿→→风水→→宣肺(肺有宣发肃降的功能),此法称之

为提壶揭盖

12面瘫:风邪中络,导致面神经麻痹,时间窗在一周之内,以针灸治疗,效果甚好

13红眼病:红眼病即充血性结膜炎,由病毒所引起,慎用抗生素 治疗方法:将菊花,金

银花放入水中,加热至有水蒸气,用水蒸气熏眼睛,熏时要使眼睛做上下左右的旋转运

动 每天2—3次 此法还可用于眼袋,黑眼圈,眼睛干涩的治疗。

14针眼(中)麦粒肿(西):常见于少年,青年,眼睑下拉内面有黄白点,化脓所致(内)由

于毛囊化脓性炎症,按之发硬,患者疼痛,肿胀,不及时治疗可形成疤痕(外) 五味

消毒饮主之 注意:头面部、危险三角区出现青春痘,针眼,切勿挤压,由于头面部

静脉无静脉瓣,细菌可直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内。

16治疗流鼻血:法一:用冷水拍后颈窝法二:用湿毛巾夹于腋下,与流鼻血的鼻子同侧17口唇糜烂,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多属胃热,清胃散主之

上火(中)牙龈炎、牙周炎(西)牙龈肿痛,牙疼,牙龈出血(牙宣)如是实火,一般为青壮年,清胃散主之;虚火,一般为老年人,玉女煎主之

18鹅口疮是由白色链球菌引起,属于真菌感染;常年使用抗生素会使菌群失调,引起真菌感染,可导致腹泻

股沟)、耳后、枕后、颌下加()的出现肿大属于危险症状

21风寒所致项强,项背强几几-----《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住之

22癥:腹腔内痞块,一般以隐见腹内,按之形证可验,坚硬不移,并有定处者为癥瘕:聚散无常,推之游移不定,痛无定处者为瘕

积: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

聚: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有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23腰部拘急:1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2腰肌劳损:按之腰大肌发硬并伴有疼痛3肾结石:见于腰部胀,并不是很痛4输尿管结石:绝大多数来源于肾脏,由于尿盐晶体较易随尿液排入膀胱,故原发性输尿管结石极少见,包括肾结石或体外震波后结石碎块降落所致,剧痛(此之谓:肾绞痛),可致休克。可以大黄、穿山甲、金钱草解之。

24西医认为:浮肿先从脚部开始可导致心脏出问题,如肺心病、心衰

浮肿先从眼部开始可导致肾脏处问题

25风湿:以侵犯大关节为主,严重者可患风湿性心脏病,导致二尖瓣狭窄

类风湿:以侵犯小关节为主(手的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严重则可波及大关节,属自身免疫性风湿病,应控制炎症,消肿止痛,调节免疫,西医可查类风湿因子

痛风:属于自身代谢性风湿病,体内嘌呤代谢的紊乱,尿酸以盐的形式析出沉淀在关节处,应调节饮食,降低尿酸值,可出现晨僵,导致骨骼的改变

26龙胆泻肝汤:阴部湿痒

27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

28水痘:儿科常见疾病,传染性强,银翘散主之,晚上以煎过4次的汤液擦拭身体,尔后洗去,以除药味

29痰:痰是由肺和气管排出的病理性液,浊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痰分下列几种:

1寒痰:量多,色白,清稀。如果是外感风寒所致,必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喉痒,咳嗽;如果是脾肾虚寒引起,则出现恶寒肢冷,神倦纳呆,脉沉缓2热痰:量可多可少,色黄,黏稠,舌苔黄,厚

3燥痰:量少,黏稠(常咯到下巴肯上),难咯,如蜘蛛丝一样富有弹性

4湿痰:量多,色白,痰滑,易咯

5淤痰:量多,难咯,患者感觉痰很深;方剂加入桃仁后效果更好,小儿:15—20g 成人30g

6肺痈:肺脓肿(西)痰腥臭无比,咯出的痰中有脓

27血痰:剧烈咳嗽能咯出血,血痰因区分a口腔中有血b鼻腔中有血c呼吸道出血(气管、支气管、肺)d消化道出血(胃)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可致血

痰;肺癌所致血痰者,支气管变小,量少干咳,咳声音调高,似金属敲击声,28望呕吐物:要区分寒呕还是热呕,寒呕:呕吐物清稀热呕:食入即吐,呕吐不止,心烦喜冷寒呕用生姜汁+吴茱萸,丁香,半夏热呕用生姜汁+黄连,半夏

胃肠道感冒,证见呕吐拉肚子,霍香正气水主之

29吐血的分辨:若血中有食物残渣者,是胃溃疡,血管穿孔所致,病变部位在胃,称吐血;

若见血中有泡沫,气泡者,嗓子还痒者,病变部位在肺,称咳

30大便热,臭秽难闻,由于肠道的感染,肠道功能的紊乱,葛根芩连汤解之

31下痢:严重,指痢疾

下利:一般指腹泻,如体内大肠杆菌失调

3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称里急后重

33痢疾:古称肠辟,滞下。大便如黏冻,夹有脓血,便红白相间,俗称“桃花粪”。由痢疾杆菌引起,毒性强,严重者可导致人死亡,并有严重的传染性临床表现: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伴有全身中毒等症状,婴儿对感染反应不强,

起病较缓,大便最初多呈消化不良样稀便,病程易迁延。3岁以上患儿起病急,

以发热、腹泻、腹痛为主要症状,可发生惊厥,呕吐

34治疗便秘:一杯温开水,一勺蜂蜜,一勺醋,早上起来空腹饮用,30min后再吃早饭便秘可使血压升高,严重者可使心脏损伤,女子脸上长斑

35肠道热极:大承气汤

伤阴,阴虚便秘:麦冬,沙参

肾气虚(轻)肾阳虚(重),阳虚便秘:肉苁蓉,锁阳

血虚便秘:当归,阿胶

36脾胃虚寒:应内服温脾阳之药物+外用药:丁香、花椒、吴茱萸、附子、加盐炒热后敷于肚脐处

37正常的小便:解便时透明无色,盛于玻璃杯中为淡黄色,味略臊、腥、臭,无淋漓不尽,将鞋打湿的现象

小便发黄的原因:1喝水少(喝水量min:确保口不干,小便不发黄)

2内热:以清热药解之,清热强度应从弱到强(夏桑菊(min)→板蓝根→上清丸→牛黄解毒片(max)),中病即止,以免损耗阳气

3黄疸:医生应该建议患者检查小便,查胆红素含量,以确定甲肝、乙肝、肝癌及是否会是胰腺癌

38小便发红,似洗肉水的颜色(淡红色),此为肉眼血尿;而尿外观不明显,尿液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3个,称镜下血尿,为隐血

下述血尿的原因:1泌尿道的感染(炎症):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统结核、泌尿系统霉菌感染

2结石: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任何部位的结石,当结石移动时划破尿路上皮,即容易引起血尿和继发性感染。大块结石可引发尿路梗阻甚至引起

肾功能损害

3肿瘤:泌尿系统任何部位的恶性肿瘤或邻近器官的恶性肿瘤侵及泌尿道时均可引起血尿的发生(膀胱癌、前列腺癌)

4运动性血尿:运动量过大,具有可逆性,教练员应该调整训练量

5外伤:暴力伤及泌尿系统

6药物刺激:如磺胺、酸、汞、铅、砷中毒,大量注射甘露醇、甘油等

7先天畸形

39小便又黄有臭1内热(肝热)太重2酒毒太盛

小便出现酮味(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引起的肾功能衰竭,肾脏可缩至板栗大小

尿液淡黄色,泡沫量大,由于尿液的粘稠度升高(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升高,肾功能受损,肾小球只允许小分子量物质通过,由于蛋白质是维持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故

可见患者脸浮肿),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升高

40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41舌色:淡白色舌淡白胖嫩,有齿痕(舌胖有齿痕)多属阳气虚衰,还可见冬天怕冷,真武汤主之

42红绛舌:热入营血,舌色必绛(深红谓之绛)温病四阶段:卫、气、营、血,表明温病由表及里,由深到浅

肿胀舌:主热盛,酒毒

瘦薄舌:主阴血亏虚,气血不足

裂纹舌:主阴血亏虚,高热,伤阴

芒刺舌(猫舌):主热盛若患者出现芒刺舌,舌色焦黑,属肠胃热极,大承气汤主之(此法称为急下存阴,泻热以保阴,留的一分阴液,便有一份生机)

齿痕舌:舌上有齿痕,观察患者两颊是否有齿痕,有为阳虚的表现

44进食补药的标准:观察舌苔的厚薄。苔薄可进食补药,苔厚立即停止。舌苔厚,说明体内有邪气,应网开一面,攻之,泻之可也,若进食补药则会导致闭门留寇,邪气内

留。

45患者口渴,若津液少,伤阴;津液多,阳虚,此为阳气不能蒸腾水液所致,方中投以肉桂,附片等扶阳药

46滑苔,津液多,伸舌欲滴,多为痰饮,水湿所致

滑苔,舌黑,多为阳虚寒盛所致

腐苔,食积胃肠,无根,刮之易去;腻苔,痰饮,有根,刮之难去

剥落苔,伤阴,伤胃气,甚者出现镜面舌,说明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47中医急救三宝:安宫牛黄丸(宫指心包)、紫雪丹、至宝丹(三者都是凉药,清热效果很好)48哮: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声可达户外(中医:哮即痰鸣气喘之常发者,膈内有壅塞之气,肺中有胶固之痰,肺络又有风寒之感,三者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

病,此之谓痰气相搏;西医: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所致,以麻黄素缓解,可使支气

管扩张,而常人对麻黄素无效)

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者张口抬肩

49忽然开始打喷嚏:出现两种可能性:1出现感冒症状,流清涕,咳嗽 2自身免疫力好,

能扛过去,无碍

50 久病阳虚之人,忽发喷嚏,多为阳气的回复;久病,忽流鼻血或打喷嚏,是邪气外减的表

年轻人患口气、牙龈肿痛,清胃散主之,曾凡屡试不爽

52慢性疾病由急性疾病发展而来者,表明患者正气已伤,正气虚,抵抗力弱,以黄芪、太子

参、党参、附子、干姜扶正

白带的异常抓本质:看是否有异味

55主诉:痛经,血中有淤块,涩脉

关键在于询问疼痛发生的阶段,疼痛在经血前,淤血

所致痛经,疼痛在经血后,寒邪所致痛经,患者可能小腹还冷痛

56鱼肉有软化血管的作用

58背部为阳气聚集之处,背部怕冷一定是阳虚,现在发现引起阳虚的原因可能是:1运动量少2多食冷饮3熬夜4猪肉性凉,多食伤阳

59病程短、体质好,多为实证,用丁香、干姜散寒即可(一次性吃大量的冷饮)

病程长,体质差,多为虚证,用附子、肉桂扶阳(长期拉肚子,最近突然加重)

60引起热的原因:1阳盛(热盛)2阴虚3食积(多见于小儿)4气郁(多见于肝气郁结)5血瘀(骨折病人)6气虚(女性更年期综合症)

62寒热往来:指恶寒和发热交替发作,是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互为进退的病理反应

寒热往里,发无定时,伤寒病的少阳证,小柴胡汤主之

寒热往来,发有定时,疟疾病,青蒿汁主之

66胁痛1肝胆湿热(属实热)2淤血3气滞:女性,两胁痛,甚至乳房亦痛,出现经期紊乱,肝囊肿,此为肝气郁结所致,此种患者多小气、脾气不好,症状轻者逍遥

散主之,严重者丹栀逍遥散主之

67患者出现脾胃虚寒,常年拉肚子治法:健脾胃,勿忘用上外用药驱寒(小茴、丁香、草果、花椒、盐,炒好用纱布装好,趁热敷于胃寒处)

68少腹冷痛,牵引外阴者,是寒凝肝经,常见于疝气

69胆囊疾病(胆结石、胆囊炎)可引起背痛,B超检查

70背痛连项者,风寒侵袭,脊椎病

背痛连肩者,风湿侵袭,肩周炎(滑膜和肌肉黏在一起,严重者可暴力分离)

71腰痛:1淤血阻络:打篮球闪了腰可引起腰痛(活血化瘀应贯穿整个伤病中,即所谓的“37”

治疗法则)(损伤后,局部正气将下降,易受风寒湿的侵袭,所谓损伤性痹症)2

寒湿痹阻: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3肾精亏虚:耳鸣、头痛、腰膝酸软、夜尿

频多,某些腰肌劳损患者属肾精亏虚

72消化不良的症状:便秘或腹泻,均应健脾胃

73头晕:1痰湿上蒙,痰浊蒙蔽心窍,症见头晕、恶心、呕吐,脉弦滑,苔厚腻中青年女性美尼尔氏综合症,耳迷路水肿,甘露醇脱水(西),除湿健脾化痰(中)2

肝火上炎:肝经火旺,为实火,伴头痛,异发脾气者多见3肝阳上亢:本虚标

实,证见头晕、头痛、如醉酒貌、头痛欲裂(高血压)4气血亏虚:低血压患

者、贫血,可见口唇淡白、指甲苍白

74目痒、目痛、眼充血以熏蒸法解之(菊花、金银花、决明子)

75目昏:以杞菊地黄丸补肝经雀目:由于维生素缺乏,食新鲜蔬菜

76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此为冠心病的特征性表现(症状典型)

老年人、短气、胸闷,冠心病的先兆(症状不典型)

77脘痞:患者自觉胃脘部窒塞满闷,而检查其脘部并无胀感,三泻心汤(半夏、生姜、甘草)78麻木:多因气血失养(包括气血运行受阻和气血亏虚)气血运行受阻可由风寒、痰湿、血瘀导致

79人长期感到疲乏,西医检查无异常,伴有睡眠质量差、失眠,常见于工作压力大之人,此时应该引起医生的高度注意

80睡眠的好处:1睡眠时是组织自我修复的最好时间2给大脑降温3人体只有在晚上,无光的情况下才会分泌褪黑素,能预防产生肿瘤

81失眠(阳不入阴):1入睡晚,正常人躺床上30min左右入睡2醒得早,醒后便无法再入眠3易惊醒4梦多,第二天早上起床头昏脑胀,体乏无力男子以精(阳)

为本,女子以血(阴)为本,所以女子熬夜更易伤阴

82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心火向下以温肾水,肾水向上以济心火交通心肾的药物:蛤蚧、莲子心、黄连、肉桂、远志

83胃不和,卧不安,睡前不可饮食,易发胖

83嗜睡:湿邪困阳或阳气虚

气所动:人生气可引起食欲减退4心脾两虚:思虑过度,压力过大。实验证明

咀嚼可以缓解人的紧张

86抗生素要发挥疗效,人必须要有一定的抵抗力才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牛奶引起便秘的原因:热、气虚→→阳虚(肉苁蓉)女子血虚(当归、

阿胶)

89泄泻:1伤食可致2脾胃虚(轻)脾肾阳虚(重):可见患者脸色晄白、胃部怕冷(记得外敷)

90尿量增多:白天尿量无临床意义,晚上一般可允许起夜一次,起夜次数多,多由肾阳虚所致

91小便频数:湿热下注所致,八阵散、龙胆泻肝汤主之

若出现小便时疼痛,尿路肯定有炎症

92正常月经:月经为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月经初潮(健康女子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初潮):12岁左右(现在的孩子多早熟)绝经(月经闭止称为绝经):意

味着进入更年期,现在水平为47.5岁(早衰现象的出现),女儿一般和母亲相似

T=28天持续3—5日量:50—100ml 在妊娠期与哺乳期月经不来潮色:

正红(淡红、暗红皆不正常)质:不稠不稀不夹血块

93异常月经:经期一、二个月偶尔异常属于正常现象,不必太紧张月经先期(指月经周期提前7日以上,并连续提起2个月经周期以上者):1热2冲任虚3肾

阳虚4气虚闭经(指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行经后又

中断,连续停经3个月以上者):人体脂肪中有一种酶可转化为雌激素,所以人

体必须保持21%以上的脂肪量月经才能来,过度消瘦者不可能会有月经(体质过

胖的女子,其不孕,从痰治)运动员过度训练→→脂肪大量的丢失→→月经

期紊乱→→重者闭经,闭经后的运动员运动素质会变差,人会容易衰老,体内的

Ca会大量流失,易发生骨折,而西医以注射雌激素治疗,但会诱发肿瘤有些妇女终身无月经而同样能怀孕者,称为“暗经”;有三月行经1次者,称为季经;行经期经血不循常道而上逆,出现吐血、鼻衄或眼耳出血者,称为“倒经”。上述

情况的形成,主要与个体体质有关,无病理意义。

94崩漏:指非行经期间,阴道内忽然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止者称为崩漏。一般来势急,出血量多者称为崩(也称血崩);来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止者称为漏

(也称漏下)。西医称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常见于青春期女性,现代科技可直

接输血,效果比独参汤好,选之。

95调经:所谓调经是指如果月经少,使之增多;月经多,使之减少。调经时间窗:月经期的前和后一星期,一般调2—3次,见到月经应立即停药,五灵脂调经效果好

96痛经:有淤块,色暗红或紫暗,应分三类考虑:1痛在行经前,说明有与淤血2全程都痛3痛在行经后,并伴有小腹冷痛,手脚冷,遇寒加重者,为寒一般寒、淤

同时出现,思路一般为活血化瘀,寒、瘀何者为主,药将按一定比例配比。

注意:月经中的淤血应该很小,像王不留行一样大小,颜色暗紫,不会很大,出现大者是血凝块,是出血大的表现。

97带下:指妇女阴道内的一种少量白色透明、无臭的分泌物,具有润滑阴道、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称为生理性带下。月经期前后、排卵期或妊娠期,白带量↑,属正常生

理现象

98白带:1量多,质清稀者,应补冲任、补脾胃,是脾不能摄津所致,用补中益气汤+续断2状如奶酪者,以湿热带下论治,用龙胆泻肝汤(内服)+苦参、土茯苓、花椒、地肤子、白鲜皮、白矾(外用)外用的用法:6味药煮后,患者熏、坐浴,并

用清洁的药汤浸湿棉球后塞入阴道中

99赤白带:39岁以上已婚妇女,出现赤白带,先排除是否是阴颈癌的可能。

阳虚者,服用三鞭酒,虎鞭酒,此酒必带睾丸破酒,否则效果不甚好,此酒用于扶阳、改变体质;白领阶层出现阳痿者,可能是心理因素。情绪问题,应疏肝理气

101八纲辨证:辨表里

105虚证夹实(虚多实少):举例:患者肺炎,肺部大面积阴影,西医治疗后阴影基本消失,患者感觉胸闷、乏力、咳嗽、低热(比正常高0.1℃----0.2℃),肺部还有小部分阴

影,脉细此为温病后期,以虚证为主,患者正气已伤,余邪未清,竹叶石膏

汤主之(方中人参偏热,改用西洋参效果更佳)

实证夹虚(实多虚少):发热头两天见患者口未干,舌上仍有津液(此时以清热为主)→→→→→随着病情的发展,见患者口唇干裂,舌上津液明显减少(清热+滋阴)→

→→→→伤阴,实邪盛,脉洪,少津

106四肢厥冷,胸腹冷,脉虚欲绝,冷汗,脸色苍白,此为真寒;四肢厥冷,胸腹部却灼热,肘关节、膝关节以上是热的,此为真热假寒(热闭其中,阳气不能到达四肢,内热

越深四肢越冷,此之谓热深厥亦深)

107风邪

荨麻疹(西):患者用指甲一划皮肤,会出现很粗的一道红线,散去时间很长,以清风散+苦丁茶、马齿苋解之,煎过2道后,用第3道的汤液擦洗身子,第二天淋浴净

身除药味,连续3----5天

面瘫者,千镇散+针灸(注意时间窗,一周以内效果好,逾时不候)

风水:风邪犯肺致使肺的通调水道的功能受损而引起水肿,越婢汤主之,提壶揭盖

过敏反应:若遇冷过敏:清风散+附子、肉桂

若遇热过敏:清风散+知母、菊花

108寒邪

Ⅰ恶寒重,或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脉浮紧:此为表寒。冬季出现重感冒、病毒性感冒(头痛、全身酸痛者),荆防败毒散主之,若

Ⅱ痰鸣喘咳,腹痛肠鸣、腹泻,或出现局部冷痛拘急:此为实寒,起病急、病程短、若长时间不愈可导致虚寒。方中可加丁香、肉桂、吴茱萸

Ⅲ四肢厥冷,面色晄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此为虚寒,病程长。脾胃虚寒导致的虚寒,用干姜、附子补脾胃之阳,注意应有过渡阶段,循序渐进。脾肾阳虚之脾胃病,先温火,从温药开始,逐渐加量,附子可从10g开始逐渐上升,予身体一个适应的阶段,参苓白术散+外用药以驱赶胃部的寒气

109燥邪犯肺(秋咳):川贝粉(1—2g)+梨(1个)+冰糖(少许):梨切成四瓣,将川贝粉,冰糖放入梨心,于碗中,隔水蒸,饮汁,食梨

川贝:滋阴润肺,以补为主,适用于干咳,无痰或痰少患者,若痰多用川贝,痰会越来越多

浙贝:以攻为主,适用于痰多患者,可软坚散结,用于不发热,暗淡,发硬,时间长的青春痘,发红的那种用清热解毒药

冰糖:用于干咳无痰者,糖生痰湿,小儿咳嗽应忌糖、巧克力等甜食

110流清涕,但见小便发黄,痰黄,此处出现矛盾,若患者咽喉疼痛,视为外感风热。

112淤血证:5点特征:疼痛、肿块、出血、舌象(紫)、脉象(涩)

临床表现:疼痛如针刺、固定、拘按、夜间加重

可由外伤、寒邪入侵、寒冷(阳虚)、长期气滞所导致

淤血不去,出血不止;淤血不去,新血不生

113青春痘(粉刺):红活者:血热,以清热解毒治之暗淡者:病程长,认为是血瘀,痰结所致,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浙贝)

114血寒证

寒凝肝经:女者出现痛经、闭经、月经量减少;男子出现疝气,以温经散寒药解之(吴茱萸)寒凝血脉:动脉闭寒、冻疮、静脉曲张

冬季体寒者:生姜+牛肉、羊肉、狗肉

115脾主运化:运化1水湿2谷物一患儿饭量很好,但出现咳嗽,有痰,此为脾之运化水湿能力受阻,应健脾

116腰背部放映性疼痛,脉弦,怀疑为肝胆病,胆结石之类

117血虚: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补血、调经的基础方:四物汤活血化瘀基础方:桃红四物汤补气基础方:四君子汤118交通心肾的药物:黄连、肉桂(交泰丸)、莲子心、莲子、远志、柏子仁、五味子、茯苓119水火不济:酸枣仁汤心火独亢:朱砂安神丸

120心火下移小肠(小便黄热、涩痛、尿血、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导赤散

中医诊断学三基本

《中医诊断学》 1.中医诊断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整体审察:人体局部与整体、内脏与官窍、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内外环境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统一,便可能发生疾病。因此,在对疾病进行诊察时,不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要从整体上综合审察。 (2)诊法合参:由于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体现于多个方面,因而为详尽地获取临床资料,必须把望、闻、问、切四诊从不同角度收集到的病理信息进行综合,互参互校,四诊之间只能相互补充,不可相互取代。四诊合参,方可为正确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3)病证结合:中医对每一疾病的诊断,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识两方面。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高度病理概括,而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故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位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所以中医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2.问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一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否、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就诊日期、病史陈述者、发病季节等。 (2)主诉:是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如“发热恶寒三天”。主诉一般不使用病证名称。如“发热恶寒三天”,不能记为“感冒三天”。若病情复杂,其主诉中包括前后不同时间出现的几组主要症状,则应按其出现的顺序排列,如“心慌、气喘四年,下肢浮肿十天”等。 (3)现病史:是指主诉所述的疾病,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全过程。包括发病情况、演变过程、诊治经过和现在症状四个部分。 (4)既往史:是指除主诉所述疾病以外的患病或健康情况。包括问过去一般健康情况、传染病史和预防接种史及其他病史。 (5)个人史:是指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情况。主要包括出生地、居住地及经历地;工作性质、劳逸起居;性情、饮食习惯;婚姻生育史等。 (6)家族史:是指询问病人直系亲属的健康和患病情况。主要询问与病人长期生活相处的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等的情况。 3.恶寒、恶风、畏寒各自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有哪些? (1)恶寒:以无风自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缓解为特征。多为寒邪外袭,腠理密闭,卫阳遏郁而不达,皮毛失其温煦所致。恶寒常见于外感病初期,是表证的主要症状之一。 (2)恶风:以遇风觉冷,避风可缓为特征,较恶寒为轻,一般为外感风邪所致。因风性开泄,腠理疏松,故微有冷感而避风可缓。在内伤病中,也可见恶风,多为肺卫气虚,卫表不固所致。由于恶风主要以腠理不固密为病理基础,故常与汗出同时存在。 (3)畏寒:以经常自觉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为特征。多属阳气虚于内,机体失却阳气的温煦,故时感怕冷,而加衣被可防止阳气耗散,近火取暖可资助阳气,故畏寒可缓。 4.临床常见的寒热类型有哪些? (1)恶寒发热:即恶寒与发热并见。其原因是由于外邪袭表,卫阳抗邪,正邪相争于肌表,致卫阳之气不得宣发,肌表失却温煦则恶寒,卫阳郁遏则发热。寒与热并见有轻重的区别。恶寒重发热轻者,主表寒证,是外感寒邪所致。发热重恶寒轻者,主表热证,是外感热邪所致。发热轻而恶风者,主太阳中风证,是外感风邪所致。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 绪论 【学习要点】 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 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 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 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 第一章问诊 【学习要点】 一、问寒热 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 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 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 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 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 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七、问饮食与口味 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

中医诊断学

二、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 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疒咅)、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 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和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 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 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问疼痛 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重痛、疫痛、掣痛和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问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类型及其表现。 (4)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和乏力等症状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痛、目眩、目昏和雀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问睡眠:失眠的概念及常见原因,嗜睡的概念及常见原因。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躯体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躯体 望形体既望人体的宏观外貌,包括身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特征、躯干四肢、皮肉筋骨等等。人的形体组织内合五脏,故望形体可以测知内脏精气的盛衰。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人的形体有壮、弱、肥、瘦之分。凡形体强壮者,多表现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强健、皮肤润泽,反映脏腑精气充实,虽然有病,但正气尚充,预后多佳。凡形体衰弱者,多表现为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消瘦,皮肤干涩,反映脏腑精气不足,体弱易病,若病则预后较差。肥而食少为形盛气虚,多肤白无华,少气乏力,精神不振。这类病人还常因阳虚水湿不化而聚湿生痰,故有“肥人多湿”之说。如瘦而食少为脾胃虚弱。形体消瘦,皮肤干燥不荣,并常伴有两颧发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者,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之证,故又有“瘦人多火”之说。其严重者,消瘦若达到“大肉脱失”的程度,卧床不起,则是脏腑精气衰竭的危象。 望姿态 正常的姿态是舒适自然,运动自如,反应灵敏,行住坐卧各随所愿,皆得其中。在疾病中,由于阴阳气血的盛衰,姿态也随之出现异常变化,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病态。望姿态,主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异常动作及与疾病有关的体位变化。如病人睑、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在外感病中,多是发痉的预兆;在内伤杂病中,多是血虚阴亏,经脉失养。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

于痉病,常见于肝风内动之热极生风、小儿高热惊厥、温病热入营血、也常见于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此外,痫证、破伤风、狂犬病等,亦致动风发痉。战栗常见于疟疾发作,或外感邪正相争欲作战汗之兆。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为痿证。关节肿大或痛,以致肢体行动困难,是为痹证。四肢不用,麻木不仁,或拘挛,或痿软,皆为瘫痪。若卒然昏倒,而呼吸自续,多为厥证。痛证也有特殊姿态。以手护腹,行则前倾,弯腰屈背,多为腹痛,以手护腰,腰背板直,转动艰难,不得俯仰,多为腰腿痛;行走之际,突然停步,以手护心,不敢行动,多为真心痛。蹙额捧头,多为头痛。如病人畏缩多衣,必恶寒喜暖,非表寒即里寒;病人常欲揭衣被,则知其恶热喜冷,非表热即里热。伏首畏光,多为目疾;仰首喜光,多为热病,阳证多欲寒,欲得见人;阴证则欲得温,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从坐形来看,坐而喜伏,多为肺虚少气;坐而喜仰,多属肺实气逆;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咳喘肺胀,或为水饮停于胸腹。但卧不耐坐,坐则神疲或昏眩,多为气血双亏或脱血夺气。坐而不欲起者,多为阳气虚。坐卧不安是烦躁之征,或腹满胀痛之故。从卧式来看,卧时常向外,身轻能自转侧,为阳证、热证、实证;反之,卧时喜向里,身重不能转侧,多为阴证、寒证,虚证;若病重至不能自己翻身转侧时,多是气血衰败已极,预后不良。蜷卧成团者,多为阳虚畏寒,或有剧痛;反之,仰面伸足而卧,则为阳证热盛而恶热。 望诊之望神 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12、目暗睛迷:眼睛混浊晦暗,没有光彩,活动迟钝,反应缓慢或视物模糊。 13、回光返照:太阳将落时反射的光,比喻没落以前的景象。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但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至虚阳外越而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这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 14、强迫体位:病人往往因病痛而被迫采取的体位,以求缓解痛苦。 15、神志异常:指精神失常的表现,包括烦燥不安,谵妄神昏以及癫、狂、痫等。 16、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症见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等,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以致神气不旺。 17、气色:主要是指病人面部色泽,气指生机,隐含于皮肤之内;色为血色,彰然于皮肤之表,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18、色随气华:色、色泽,气,五脏之精气,华,外荣的意思。正常的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这是五脏精气充足的征象。如果病重或久病,脏气已衰,则表现出枯槁而败露的各种病色。说明色泽是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的. 19、气由脏发:气是机能活动的总称。五脏主藏精气,是生命活动的中心。故表露出来的各种机能活动——气,都是从五脏发生的。 20、常色:正常生理状况时人的面部色泽,应当是光明润泽,隐约微黄而含蓄不露。 2l、主色:人群中,每人的面色是不一致的,属于个体特征,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者即为主色。 22、客色:指人的皮肤颜色,面色随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交化,属于生理正常现象。 23,瘸色:指人体疾病时的面部色泽。无论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或虽明润但不应时应位或某色独见,皆为病色。 24、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称为“气至”,为预后良好。 25、恶色:五色晦暗枯槁,说明脏腑或有败坏,胃气己竭,不能荣润,又称为“气不至”,多预后不佳。 26、真脏色:五色枯槁而显露的色泽,反映脏腑精气已竭,精气外露。如面目全身枯槁如黄土或如千桔的枳实,为脾的真脏色,表示脾胃之气衰败。 27、病色相应:如肝病见青色,是正病正色,为病色相应,属病情发展的正常现象。 28、病色楣克:凡有病的脏腑与面部显现的色泽相克者,均称为病色相克。如肺病见赤色,一般多属逆证。 29、色克病:一般如肝病当见青色,而患者却表现为白色,根据五行相克规律,金克木,为色克病属难治,为凶中之逆。 30、臌胀:单腹肿大,腹大如鼓,四肢反瘦,多属肝郁或脾虚以致气滞、水停血瘀。 3l、脊疳:脊骨如锯,属脏腑精气亏损已极。

慕课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知识点作业

各知识点测试汇总 绪论 1.1概述 一、单选题 1.提出“独取寸口”的医书是() A《脉经》 B《肘后备急方》 C《难经》 D《黄帝内经》 2..下列不属于诊法的是() A 望色 B 诊舌 C 诊病 D 按腹 答案:1. C 2. C 二、多选题 1.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A 诊法 B 辨证 C 诊病 D 病历 2.“证”是对疾病特定阶段的病理性概括,其主要内容包括() A 病位 B 病因 C 病机 D 病性 答案:1.ABCD 2. AD 1.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多选题 属于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是() A 审症求因 B 见微知著 C 以常衡变 D 整体审察 二、判断题 “因发知受”的“发”是指发病。() 三、填空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秉承中医学的特点。 答案:多选题:BC 判断题:╳ 填空题:整体观念 1.3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中医诊断基本原则的是() A 四诊合参 B 以常衡变 C 病证结合 D 整体审察 2.创立“诊籍”的医家是()

A 张仲景 B 李时珍 C 淳于意 D 扁鹊 3.下列哪项不属于体征() A 口臭 B喉中痰鸣 C 腹痛 D 脉滑()答案:1. B 2. C 3.C

一、望诊 1.1望诊的内容、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望神的重点临床意义 1.望诊的内容包括()ABCDE A.全身望诊 B.局部望诊 C.望舌 D.望排出物 2.望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ABCD A.以常衡变 B.动态观察 C.充分暴露 D.综合判断 3.望神重点观察的内容是()ABCD A.神情 B.目光 C.色泽 D.体态 1.2 得神与少神、失神、假神的辨析 1.得神的表现提示()A A.精充充盛,体健神旺,或虽病正气未伤,属病轻 B.正气不足,神气不旺,属虚证或体弱 C.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或邪气亢盛,功能障碍,属病重 D.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属病危 2.下列各项,属神气不足表现的是()B A.两目晦暗 B.精神不振 C.面色无华 D.肌肉瘦削 3.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口出异声,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属于()C A.狂病 B.癫病 C.痫病 D.中风 1.3 望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4 望诊的临床意义与注意事项,常色与病色 1.我国正常人的面色特点是()。AC A.红黄隐隐 B.暴露浮现 C.明润含蓄 D.晦暗枯槁 2.病色可分为()AB A.善色 B.恶色 C.主色 D.客色 3.病色的特点是()BD A.红黄隐隐 B.暴露浮现 C.明润含蓄 D.晦暗枯槁 1.5 望色之赤色、黄色、青色 1.小儿惊风多见()C A.面色淡青或青黑 B.面色与口唇青紫 C.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D.面色青黄而无华 2.满面通红多属()A

中医诊断学-六淫辨证的辨证要点

中医-中医诊断学-六淫辨证的辨证要点 在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考试中,不管是执医还是执助,中医诊断学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今天中公教育的医疗专家讲师为大家进行典型易错题的剖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在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这一章节中,每一种证候的辨证要点是常考点,今天我们针对陈给大家整理了学习笔记,我们可以依次来学习。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们可以一起来看思维导图。 一、风淫证候的辨证要点: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表);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风邪犯肺);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风客肌肤);或肢体肌肤麻木、口眼歪斜(风邪中络);或肢体关节游走作痛(风胜行痹);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风水相搏)。 二、寒淫证候的辨证要点: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痛,鼻塞或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或见咳嗽哮喘,咯痰稀白,或为脘腹疼痛,呕吐,肠鸣泄泻;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伏等。 三、暑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四、湿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五、燥淫证候的辨证要点:皮肤干燥甚则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小便短黄(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燥易伤肺),脉象偏浮。有凉燥与温燥之分。 六、火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红目赤,舌质红绛,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或神昏、谵语,惊厥,抽搐,衄血,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上篇诊法 四诊总括 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 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 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 第一章问诊 问诊总括 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 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一、问诊的方法 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 (―)问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 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 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 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 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三、问现在症状 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1.问寒热 (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 (2)但寒不热 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 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 (1)问疼痛的性质 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虚证病久痛势轻,痛而喜按阵发松,实证痛短痛势剧,痛而拒按持续痛。(2)问疼痛的部位 1.头痛 头痛病在髄诸阳实痛暴急虚缓长风热面赤身恶热风寒怕风头项强气虚绵綿过劳甚血虚头晕面白苍前额阳明少阳侧巅顶厥阴后太阳头痛连齿少阴病牙为骨余病肾详2.胸痛 胸痛病证有多般胸痹憋闷痛引肩面青痛剧真心痛肺热热咳喘鼻煽潮热盗汗阴虚证痰湿胸闷喘多痰肺痈咳吐脓血臭气滯太息胀痛连刺痛血瘀有定处痞满不痛寒热兼3.问胁部 胁痛病犯肝胆经气胀火灼刺瘀成悬饮咳痛肋间满呕恶身黄湿热蒸往来寒热少阳证伤寒胸胁苦满疼4.胃脘痛 胃脘冷痛属于寒热痛口臭便结干血瘀刺痛胀气滯阴虚嘈杂五心烦5.腹痛 大腹总属脾胃乡小腹肠肾胞膀胱两胁少腹肝经过痛位不同知病方实证拒按痛急暴虚证喜按痛缓长得热痛减属寒痛痛而喜冷热为殃持续阵发胀吐闭肠闭肠结气不通全腹压痛反跳痛脏器穿孔或热毒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docx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 诊察病情 , 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和技能的学科。 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 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 潮汐之有定时。 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 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 发热。 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 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 见于阴虚内热证。 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 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 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 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 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 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 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 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 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 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 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 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 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 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 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 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 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 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上篇四诊部分笔记 绪论 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一、审察内外 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辨证求因 病证结合,以证为主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证”和“症”和概念“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 如:痰热壅肺证肾阴虚证卫分证三、四诊合参 四诊并重,不可偏废 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八纲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辨证的方法 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 三、参加临床实践: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望诊注意事项: (1)光线 (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 (3)有步骤、有重点 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 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态 四、望姿态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完整word版,《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推荐文档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色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色 古人把颜色分为五种,即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诊。五色诊的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所以有面部五色诊和全身五色诊称望色,但由于五色的变化,在面部表现最明显,因此,常以望面色来阐述五色诊的内容。望面色要注意识别常色与病色。 常色: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所谓主色,是指人终生不改变的基本肤色、面色。由于民族、禀赋、体质不同,每个人的肤色不完全一致。我国人民属于黄色人种,一般肤色都呈微黄,所以古人微黄为正色。在此基础上,有些人可有略白、较黑、稍红等差异;人与自然环境相应,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也相应变化叫做客色。例如,随四时、昼夜、阴晴等天时的变化,面色亦相应改变。再如,由于年龄、饮食、起居、寒暖、情绪等等变化,也可引起面色变化,也属于客色。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其共同特征是:明亮润泽、隐然含蓄。 病色:可以认为除上述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颜色都属病色。病色有青、黄、赤、白、黑五种。现将五色主病分述如下: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肝病。青色为经脉经阻滞,气血不通之象。寒主收引主凝滞,寒盛而留于血脉,则气滞血瘀,故面色发青。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痛也可见青色。肝病气机失于疏泄,气滞血瘀,也常见青色。肝病血不养筋,则肝风内动,故惊风(或欲作惊风),其色亦青。如面色青黑或苍白淡青,多属阴寒

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血瘀阻,血行不畅;小儿高热,面色青紫,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明显,是惊风先兆。 黄色:主湿证、虚证。黄色是脾虚湿蕴表现。因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气血,致使肌肤失于充养,则见黄色。如面色淡黄憔悴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面色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所致。 赤色:主热证。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而血脉充盈,血色上荣,故面色赤红。热证有虚实之别。实热证,满面通红;虚热证,仅两颧嫩红。此外,若在病情危重之时,面红如妆者,多为戴阳证,是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所致。 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白色为气血虚弱不能荣养机体的表现。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血不充,血脉空虚,均可呈现白色。如面色晃白而虚浮,多为阳气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属营血亏损;面色苍白,多属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 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痛证及瘀血证。黑为阴寒水盛之色。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气化不行,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故面色黛黑。面黑而焦干,多为肾精久耗,虚火灼阴,目眶周围色黑,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证;面色青黑,且剧痛者,多为寒凝瘀阻。 望诊之望神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为“望、闻、问、切”四种诊查方法,统称为中医四诊。《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在《伤寒论》中也曾说:“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中医四诊以望诊为首,绝非偶然,而是别有深意的,正如上面所说。 今天我们学习望诊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独特的知识,李氏奇效舌诊及望舌用药法。 、 望舌诊病是中医四诊之中的望诊里面的最重要的一环,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最早记录舌诊者是扁鹊(公元前407年- 公元前310年,河北省任丘市人),扁鹊创立和发展了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查疾病的方法。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舌诊专著。 随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在研究温热病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温病察舌”的方法,对温病的分型、分期、辨证用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王景韩《神验医宗舌镜》中说:“内有是症,外有是舌”。 为什么通过舌相就能诊查获知全身各处的疾病症状呢? 中医学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的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应在舌象上,所谓“有诸内者,必形于诸外”(出自《丹溪心法》)。《黄帝内经》中也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当以观外乎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清·杨云峰《临证验舌法》论:“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 又说:“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是以验舌一法,临症者不可不讲也”。

中医诊断学.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身热不扬: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其特点是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3.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可以推测内在的病理变化,认识内在的病理本质,从而可解释显现于外的征象。 4.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5.以常衡变:通过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进而认识到疾病的本质。 6.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 7.假神: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以极度衰竭,而突然出现某些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8.善色:指患者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 9.主色:指人生来就有,终生基本不变的面色,属个体素质,往往与种族和遗传有关。 10.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 11.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湿热熏蒸 12.解颅:囟门迟闭。 13.囟填:囟门高突。 14.诊断: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 15.诊病: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16.掣痛:指疼痛伴有掣牵引之感。 17.白蓓: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多因外感湿热郁于肌表,汗出不彻而发,多见于湿温病。 18.滑苔:舌苔湿润而滑,伸舌欲滴者。 19.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舌边苔薄,舌中苔厚,刮之难去,如油腻覆盖舌面。 20.腐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舌中皆厚,刮之易去,如豆腐渣堆积舌面。 21.剥苔: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 22.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3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热扰神明(实证) 24.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 25.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 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26.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实证:病邪壅塞肺气,气机不利 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 哮: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27.症: 28.主诉: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29.现病史:指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诊治经过。 30.潮热:患者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有定时者。 31.寒热往来 : 恶寒发热交替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 32.自汗:经常清醒状态下汗出较多,活动尤甚者。 33.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阴虚或气阴两虚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脉诊,是医生用手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脉学著作主要有:晋代王叔和著《脉经》,确定了二十四脉,是最早的脉学专著。张景岳著《景岳全书》,祥论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症从舍等。李时珍著《濒湖脉学》,载二十六脉。李士材著《诊家正眼》,增定二十八脉。 第一节诊脉概述 一、脉诊原理 脉象是指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搏动、心气盛衰、脉道通利和气血盈亏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的至数与心的搏动频率、节律相应。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并有约束和推进血流的作用,直接影响脉象。 (二)气学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血充盈于脉道,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的搏动也靠气的调节,因此,气与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有助于血的运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而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肝藏血,贮血和调节血液,肝又能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有关。 一、诊脉部位 (一)三部九候诊法 《素问》三部九候诊法,又称遍诊法。分为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二)人迎寸口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见于《内经》,是通过诊人迎、寸口两部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人迎主要反映体表的情况,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 (三)仲景三部诊法 仲景三部诊法,指诊寸口脉候脏腑,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的诊法。 (四)寸口诊法 1.寸口部位:是手腕部挠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挠动脉),又称气口、脉口。 2.独取寸口脉诊病的原理:一是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肺经起于中焦,可以反映胃气的强弱。二是肺朝百脉,脏腑气血变化能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三是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诊脉方便。

中医诊断学笔记

二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5、东汉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一、审察内外 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辨证求因 病证结合,以证为主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证”和“症”和概念 “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 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如:痰热壅肺证肾阴虚证卫分证 三、四诊合参 四诊并重,不可偏废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 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 (二)八纲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辨证的方法 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 籍 三、参加临床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望诊注意事项: (1)光线 (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 (3)有步骤、有重点 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 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姿态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先天之精→神←滋养后天之精 ?神、精、气三者同盛同衰 ?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 神旺 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三)望神的要点 ?目光(重点)、神情、气色 ?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 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 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 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 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 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假神 1、神气不足:轻度失神虚证患者 2、神志异常 癫--抑郁型(湿痰蒙闭) 狂--兴奋型(痰火扰心) 痫--发作型(肝风挟痰上扰) 望神的注意事项 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 2、做到神形合参 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 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二、望面色 ?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 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 (一)面部色诊原理 面部色诊原理:面部血脉分部丰富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 而走空窍” (1)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