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肝论治月经病

从肝论治月经病

从肝论治月经病
从肝论治月经病

从肝论治月经病

【摘要】从肝主疏泄,主藏血的生理功能论述肝与月经病的生理病理关系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肝;月经病;辨证论治

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以月经周期异常为主的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闭经。以行经期异常为主的有经期延长。以经量异常为主的有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周期、经量均异常的有崩漏。其中月经后期和月经量少临床多并见,月经先期和月经过多多并见,亦有月经先期伴量少和月经后期伴量多。

《河间六书》谓:“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叶天士在《叶氏医案存真》、《临正指南医案》中都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正常的月经有赖于冲脉的充盈及任脉的舒畅,而冲脉隶属于肝脏,因此,肝藏血及主疏泄功能的正常是月经正常的基础。冲脉之气盛,肝气疏泄有序,血脉才能流畅,月事才能以时下,因此,从肝论治月经病,是一重要治疗法则。

1肝与月经病的生理病理关系

肝藏血,为血海,是月经来潮的重要保证,冲脉起于胞中而通于肝,亦称血海。肝血不足,冲脉无以充盈,可见月经过少,闭经。肝气虚弱,收摄无力。可见月经过多,崩漏经行吐衄等。朱震亨《丹溪心法.头眩》“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肝火亢生,灼伤脉络,破血妄行,亦可见月经过多,崩漏经行吐衄等。

肝主疏泄,朱震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肝气疏泄功能正常,冲任气血调和,月事以时下。反之肝失疏泄,则月经异常。肝之疏泄功能不及:如抑郁伤肝,肝气不疏,疏泄失职,气机不得畅达,肝气郁结,气行则血行,气结则血滞,冲任气血阻滞,可见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等。肝气疏泄功能太过:如暴怒伤肝或气郁日久化火,肝气亢逆,血随气行,可见月经过多,月经先期、崩漏、经行吐衄等。

肝主疏泄,其用为阳,肝主藏血,其体属阴,即“肝体阴而用阳”。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郁遏,则血脉得畅”。

2从肝论治月经病的常用法则

2.1疏肝解郁

妇科病案分析

病案分析 病例1 46岁女性,因月经周期延长半年、心悸出汗1个月就诊。既往月经规律,近半年月经周期延长为2~3个月,2个月前末次月经,经量较前略减少。近1个月心悸明显,情绪低落,压抑,有想哭的感觉,夜间出汗明显,睡眠差,表现为入睡难,早醒、梦多。心内科检查提示心电图大致正常,偶有室性期前收缩。查体:甲状腺Ι度增大,伴小结节。余无阳性体征。初诊时拟诊:围绝经期,甲状腺增大结节,并开立辅助检查化验单,复诊示性激素:FSH 22IU/L,LH 52IU/L,E2 669pg/ml。甲状腺功能:FT3 9.76pg/ml,FT4 3.84pg/ml,TSH 0.007mIU/L。修正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围绝经期待排。将此患者转至内分泌科治疗甲亢,并提示监测月经情况。内分泌科予甲巯咪唑片治疗后,月经规律,上述症状消失。1年后复诊时月经仍规律。再次修正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 点评:46岁女性,出现月经周期变化,并伴有一系列症状,很容易考虑为围绝经期,并将症状视为绝经相关症状。但事实上,在其他年龄段可能出现的所有疾病在该年龄段仍有可能发生,甚至有些疾病还会影响月经,因此,需认真询问病史,全面检查,除外所有其他器质性病变后方可按更年期综合征诊治。 病例2 48岁女性,因阴道大量出血3天就诊。既往月经规律,近1年多月经周期不规律,20~60天不等;经量时多时少,经期延长,7~15天不等。前次月经3个月前。本次月经5天前开始,最初2天量少,近3天血量明显增多,有大血块。单位有规律体检,无明显异常。查体:中度贫血貌。急诊查Hgb 8.2g/dl,超声无明显异常。处理:急诊诊刮。病理提示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后续治疗:定期孕激素撤退。 点评 1.临床上常见闭经一段时间后大出血情况,需重视围绝经期的月经异常的处理。诊刮对于围绝经期的月经异常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不仅可起到止血的目的,还可取内膜送病理检查。强调凡诊刮,必须送病理。根据病理结果,给予相应处理。但不可将诊刮滥用,临床上常可见到反复诊刮的患者,使患者遭受了不必要的痛苦,并且因未能及时对内膜病变给予内分泌治疗,内膜病变进展。 2.对于该患者,急性期处理并不是诊疗活动的结束。强调应长期管理,并应重视患者是否有其他的症状。以月经异常为主诉,尤其是出血量多的妇女,其他症状易被其本人忽视,更易被医生忽视。对于这些症状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病例3 43岁女性,潮热出汗3个月。月经一直规律。至今无明显改变。近半年工作压力较大,潮热出汗明显,伴记忆力下降,不明原因疲乏。各项检查无明显异常。治疗:现代植物药。 点评:围绝经期的起点是以月经周期改变为定义,但临床上确有月经周期仍正常,已出现明显绝经相关症状者。这类患者的处理,要点是除外其他可能引起相关症状的疾病。具体用药比较棘手,可以选择现代植物药,或者中药,或者其他非激素类制剂,也可以短时间尝试小剂量激素补充治疗。 病例4 47岁女性,因月经周期延长1年、潮热出汗半年就诊。既往月经规律,近年多月经周期逐渐延长,目前约2~3个月行经1次,经量较少。前次月经3个月前。近半年潮热出汗明显,伴有全身骨关节肌肉疼痛。1周前外院查性激素:FSH 79IU/L,LH 35IU/L,E2 15.7pg/ml。既往:超声诊断乳腺增生多年,经前乳腺胀痛明显,但近1年已明显好转。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对颈椎病进行的辨证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型,而后进行对症治疗的。对颈椎病进行的中医辨证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瘫痪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下肢麻力、无力,腿发软,易跌倒,行走不便,有踏棉花感,甚至可出现大小便障碍。患者常有头颈疼痛等表现。 1、湿胜型:肢体困重,痿软无力,下肢麻木,行走易跌倒,或有胸闷,腹腹,食欲不佳等。 2、肝肾亏虚型:下肢痿软无力腰膝酸软,头眩,眼花,耳鸣,性功能下降。病情发展很慢。 3、气血瘀滞型:下肢疼痛剧烈,位置固定不移,活动加剧;肢体有麻木感。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瘫痪型颈椎病以下肢运动障碍,发抖,病起缓慢,间歇性发作为主。临床上以脊髓型多见。治宜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二、痹痛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上肢放射痛、颈部活动受限。 1、风邪偏胜者:颈肩疼痛,位置不定,或痛在肩,或痛在肘,或痛及手部,关节活动不利,怕风。 2、寒邪偏胜者:颈部疼痛,固定不移,疼痛较剧,甚者不能入睡;疼痛遇到寒冷时加重,热敷后好转;颈部僵硬感,活动受限。 3、湿邪偏胜者:颈、背部疼痛,有沉重感;上肢疼痛、肌肤麻木不仁;不愿活动,易疲倦;伴有饮食不良、腹胀、大便稀等。病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痹痛型颈椎病以颈肩、上肢的疼痛、麻木为主。临床上以神经根型多见。治宜温经活血,以桂枝葛根汤或蠲痹汤加减。 三、眩晕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昏、头痛、耳鸣,颈部活动受限,尤不能旋转,甚至可出现猝倒。 1、气血两虚者:眩晕在动作后加重,劳累后发生,休息后好转,精神疲倦,心慌,记忆力下降,面色苍白,头颈无力。 2、肝肾两虚型:眩晕,精神欠佳,记忆力下降,腰酸耳鸣,听力下降,视力下降。 3、痰浊中阻型:眩晕,头昏,头重,昏昏欲睡,恶心呕吐,胸闷,食少,腹胀等。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眩晕型颈椎病以发作性眩晕,头痛,目眩,转动头颈即发眩晕或猝倒为主。临床上以椎动脉型多见。若属气虚下陷者,宜补中益气,以用补中以益气汤加减。属痰瘀交阻者,宜祛湿化痰,散瘀通络,用温胆汤加减。

妇科经病中医辩证治疗

妇科经病中医辩证治疗 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指出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人脉、子宫也相关。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虚证,即“不荣则痛”,是由于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的,这类人平时应注意调补,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二是实证,即“不通则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类人宜祛淤止痛,活血通气。现代人缺乏运动,多为不通之症: ①血虚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 ②肾虚型:证见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 ③血寒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 ④气郁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排出不畅,伴有小腹胀痛,乳胀胁痛,精神抑郁,舌正常或稍暗,脉弦涩。 ⑤血热型:症见经来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或有块,伴心烦口渴,腰腹胀痛,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 ⑥实热型:症见月经提前而至,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而稠,伴心烦,口干,面红,尿黄,便干症。 中医学认为治疗月经不调应先明确病症原因,即可对症施治。治疗月经不调,一般会从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着手,中医效果在于对病症的标本兼治为中医较好的方法,需要患者根据病情选择使用,不可因为误用西药而耽误就医。中医认为经水出于肾,故调理月经的根本在于补肾。通过调理使得肾气充足,精血旺盛,则月经自然通调。补肾法以填补精血为主。脾的功能是化生血液,补脾胃可以充足身体的血源。扶脾法以健脾升阳为主。而疏肝理气的目的则在于调畅气机,疏通气血,如果气血调和,则月经通调。疏肝法需掌握郁结之主症。 一、月经病辩证 月经病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并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症状的疾病。月经病主要是根据期、量、色、质来辩寒热、虚实。

从肾论治月经病(精)

从肾论治月经病 【关键词】月经病中医病机肾 月经病系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调治月经病,首先应了解月经的生理病理、发病因素。引起月经病的主要病因是寒热湿邪侵袭、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和体质因素。但其发病的本质是由于肝脾肾三脏功能紊乱,气血、冲任二脉失调。其中尤以肾的功能失调最为重要。本文就肾与月经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从肾论治月经病的临床意义探讨如下。 1 中医对肾与月经的生理关系的认识 肾藏精,主生殖。《素问·金匮真言论》曰:“精者,身之本也。”《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六节藏象论》又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故肾具有生成、贮藏和施泄精气的功能,而以贮藏为主,使肾精不无故流失。 肾为天癸之源。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天癸竭,则月经断绝。随着肾气的充盛,每月天癸必至,呈现消长盈亏的月节律,经调而子嗣;其后又随肾气的虚衰,天癸亦渐竭,经断无子。故肾为天癸之源。 肾为冲任之本。冲脉为血海,广聚脏腑之血,使子宫盈满;任脉为阴脉之海,使所司之精、血、津液充沛。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若任虚冲衰则经断无子,故冲任二脉直接关系月经的潮止。然而冲任的通盛以肾气盛为前提,所以冲任之本在肾。 肾为气血之根。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调和,经候如常。《冯氏锦囊秘录》说:“气之根,肾中之真阳也;血之根,肾中之真阴也”。阐述了肾有阴阳二气,为气血之根。 肾与胞宫相维系。胞宫司月经,肾与胞宫相系。《素问·奇病论》云:“胞络者,系于肾。”《难经》云:“命门者……女子以系胞。”又肾经与冲脉下行支相并,与任脉交于关元,与督脉同贯脊,故肾与冲、任、督脉相关,肾与胞宫相系,冲、任、督同起于胞中。 肾与脑髓相通。肾主骨生髓通脑,脑为元神之府,主宰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月经的产生,亦离不开脑的调节。 总之,月经生理以脏腑功能正常、气血调和为基础,更以肾气充盛,天癸泌至,任通冲盛,胞宫成熟为轴心,而肾则在此轴心中多渠道、多层次、多位点对月经的产生发挥主导作用。 2 肾在月经周期调节中的作用 月经周期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丘脑下部、脑垂体、卵巢激素作用于子宫,使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变化,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此轴又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依据肾藏志、藏精、主骨生髓以及髓聚为脑的理论,可知肾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具有下丘脑一级的调节功能;肾中产生的天癸,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是促成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在月经产生的生理过程中,始终对冲任胞宫起作用。从功能的吻合上看,天癸在月经产生过程中,有相当于垂体前叶产生促性激素的作用,因此,天癸具有垂体一级的调节功能。“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可见冲任是直接作用于胞宫的环节,并使经血来潮。现代医学认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颈椎病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颈椎病 来源:未知时间:2011-11-03 13:15:44 (一)中医辨证类:寒湿阻络型 本型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治以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活血散瘀。 方药:川桂枝、羌活、威灵仙、秦艽、川芎、当归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方中羌活、灵仙、天麻、秦艽,祛寒除湿止痛;川芎、天麻疗头痛。桂枝、川芎、归尾、赤芍、炮甲珠温经活血,通络;葛根解痉,神曲健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二)中医辨证类:气血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治以益气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熟地、砂仁、当归、白芍、鸡血藤。 方中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补气;熟地、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天麻、川芎、鸡血藤安神健脑,活血通络,砂仁理气和胃导滞。 (三)中医辨证类:气阴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眩晕反复发作,甚者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治以益气养阴、安神醒脑,调气活血。 方药: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参、炙甘草、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白芍、丹参、地龙、夜交藤。 方中炙甘草、沙参、白芍、枸杞子益气滋阴;天麻、杭菊花、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夜交藤醒脑益智,养心安神;川芎、丹参、地龙活血通络止痛。

夏桂成教授分七期论治月经病

夏桂成教授分七期论治月经病早期的补肾调周法将月经周期的分为4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行经期,经夏教授多年摸索后的调周法按7个时期论治:经后初期,经后中期,经后末期,经间排卵期、经前前半期、经前后半期,行经期。通过燮理阴阳达到修复、重建月经周期。 ①经后初期:月经干净后3-5天,亦有更长时间者,表现为无明显带下。治当滋阴养血,阴虚轻者,方用归芍地黄汤,常用药:当归、白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牡丹皮、茯苓、泽泻、续断、桑寄生、怀牛膝等。阴虚重者,雌激素偏低,癸水衰少者,可用二甲地黄汤,常用药:龟板、鳖甲、白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女贞子、牡丹皮、茯苓、紫河车、山茱萸、怀牛膝等峻补肾阴。 ②经后中期:月经干净3-5天后的一段时间内,开始出现少量带下。治当滋阴养血,稍佐助阳,须加入少量助阳药,如:菟丝子、肉苁蓉等。常选滋肾生肝饮合菟蓉散,常用药:丹参、赤芍、白芍、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熟地黄、续断、菟丝子、肉苁蓉、泽泻等,阳中求阴。 ③经后末期:时间较短,一般2d~3d,与经间期相连。表现带下量增多,或有少量锦丝带。治当滋阴助阳,阴阳并调。经后末期常与经间排卵期密切相关,接近重阴的较高水平,这时需要阴阳并调,并却促使其气血活动,方用补天五子种玉丹加减,常用药:丹参、赤芍、白芍、山茱萸、山药、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怀牛膝、杜仲、五灵脂、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巴戟天等。 ④经间排卵期:一般在两次月经周期的中间,以出现较多透明锦丝样带下为标志,持续时间根据数律分别有7、5、3天不同。治当补肾活血。夏教授自拟补肾促排卵汤,药用:当归、赤芍、白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紫石英(鹿角片)、五灵脂、红花、川芎等。 ⑤经前期前半期,又称黄体期。出现高温相6-7天之内。为阳长运动的重要时期,此期患者常常表现为阳长的不足,所以此期的治疗是扶助阳长,保持重阳的持续。具体说来又有血中补阳,阴中求阳,气中补阳之分,代表方有毓麟珠、右归饮、健脾温肾汤等,此乃法中之法。常用药物:当归、赤芍、白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鹿角片、紫石英、杜仲、巴戟天、党参、炒白术、木香等。 ⑥经前后半期,即月经来潮前6-7天,重阳维持期,也即前人所谓经前期,前人所谓“经血未动,理气为先”即指指此时,常采用理气之法,通过理气来为行经作准备。故经前期理气为主,稍佐助阳。常用方有加减越鞠丸、丹栀逍遥丸、七制香附丸等。常用药物:丹参、赤芍、白芍、山药、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紫石英、苍术、香附、五灵脂、山楂、绿萼梅等品。 ⑦行经期:重阳转阴,彻底排出应泄之经血,“留得一分瘀,影响一分新生”。常用五味调经汤,常用药:苍术、香附、牡丹皮、丹参、赤芍、山楂、泽兰、益母草、五灵脂、续断、茯苓、川牛膝、艾叶等。 痛经案例: 某女,20岁。痛经6年,患者自初潮后即有痛经,来潮时需服止痛片,月经史:14岁6-7/30天,量中,有时有血块,夹腐肉样物,经行大便稀,行经第二天小腹痛甚。初诊:现经行第1天,腰酸乳胀,大便偏稀,脉细弦,舌淡红,苔腻,辨证属肾虚偏阳,心肝气郁,夹有血瘀。方选痛经汤。制钩藤10g、益母草15g、五灵脂10g、川牛膝10g、茯苓10g、制苍术10g、制香附10g、丹参10g、赤芍10g、木香9g、元胡10g、川断10g、肉桂5g、泽兰叶10g7剂。二诊:月经周期第8天,经净后l天,劳累后腰酸腰痛,脉细弦,舌红苔腻。予以滋阴养血,疏肝理气,方选归芍地黄汤加越鞠二陈汤加减。丹参10g、

(完整word版)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 一、中医辨证分析(理法方药): 1、寒湿痹阻型 证见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候分析: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复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肌肉,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麻木,活动欠利,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为寒湿痹阻之征。 治法: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30g 当归15g 桂枝15g 黄芪30g 炒白术15g 白芍12g 茯苓30g 狗脊15g 全蝎10g 炙甘草10g 羌活30g 独活30g 防己10g,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2、痰瘀阻络型 证见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欲呕。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 证候分析:邪痹经脉,络道阻滞,气血津液输部失施,血滞为淤,津停为痰,淤组经脉,而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且患者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弦滑为痰瘀阻络之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18g 当归15g 桂枝9g 黄芪12g 白术12g 白芍12g 茯苓12g 狗脊15g 全蝎6g 炙甘草6g 法半夏12g 陈皮9g 红花12g 丹参12g ,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3、气血两虚型 证见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自虚,气血生化不足,复又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

妇科完整病历

祁阳县人民医院 病历记录 姓名:刘倩科室:产科住院号:317818 入院记录 姓名:刘倩籍贯:永州市祁阳县 性别:女住址:祁阳县三口塘 年龄:34岁入院日期:2014-10-14 10:00 婚姻:已婚记录日期:2014-10-14 12:00 职业:务农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民族:汉族可靠程度:可靠 主诉:月经增多2年余,加重3个月。 现病史:平素月经规则,15岁 5-6/28-30天,量中,色红,无明显痛经,无血块。2012年11月开始无诱因出现月经增多,经期第2-3天量有如潮水涌出,色暗红,伴血块,偶伴头晕,腰酸、下腹坠胀,无畏寒及发热。一般经行5-6天干净。曾到我院门诊就诊,行B超检查未见异常,自服中药调理,上述症状稍缓解.近3个月来,经量进一步增加,量如平时经量2倍,服用中药无缓解,为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就诊,门诊行B超提示:子宫增大,宫内稍高回声区(内膜增生过长?)宫颈小囊肿。由门诊拟"1、宫内占位性质待查;2、中度贫血"收住我科。自发病以来,精神好、食欲、睡眠尚可,大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

既往史:否认有既往有心肌缺血、腰椎退行性变、乳腺增生病史。否认有肝炎等传染病史,无药物及其他接触物的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系统回顾: 呼吸系统:无长期咳嗽、咯血、咯痰、气喘,无手足多汗症3发作,无呼吸困难及胸痛史。 循环系统:无头晕、心悸、发绀、气急、咯粉红色泡沫样痰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史,无高血压史。 消化系统:无反酸、喛气、呕吐、腹痛、腹泻、黄疸、呕血、便血、黑便史。 血液系统:无反复鼻出血、齿龈出血及瘀斑、瘀点史,无全身骨痛史。 泌尿生殖系:除现病史外,无腰酸、尿痛、排尿困难、血尿、尿量异常史,无生殖器溃疡史。 代谢及内分泌系统:无怕冷、怕热、多汗、多饮、多尿、多食史,身体无显著消瘦或肥胖史,无性格异常改变等。 肌肉骨关节系统:无游走性关节红、肿、热、痛,无关节畸形,肌痛、肌肉萎缩。 神经系统:无昏厥、抽搐、无感觉异常,视力障碍及记忆力减退。精神状态:无幻觉、妄想、定向力障碍、情绪异常史。

水肿的辨证论治

水肿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阳水和阴水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每成于数日之间。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 辨证虽然以阳水、阴水为纲,阳水和阴水有本质区别,但应注意,阳水和阴水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亦可互相转化,需用动态的观点进行辨识。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虚,水邪日盛,便可转为阴水;反之,若阴水复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肿势剧增,又可表现为以实证、热证为主,而先按阳水论治。 二、治疗原则 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陈垄”、“开鬼门”、“洁净府”三条基本原则。张仲景宗《内经》之意,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辨证地运用了发汗、利小便的两大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沿用至今。根据上述所论,水肿的治疗原则应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 三、分证论治 阳水 1、风水泛滥 症状:浮肿起于眼睑,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甚者眼睑浮肿,眼合不能开,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浮肿较甚,此型亦可见沉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 方用麻黄宣散肺气,发汗解表,以去其在表之水气;生石膏解肌清热;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化湿,有崇土制水之意。可酌加浮萍、茯苓、泽泻,以助宣肺利小便消肿之功。若属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白茅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凉血止血;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若见汗出恶风,为卫气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助卫解表;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型论治。 鲜浮萍草,数量不拘,煎水洗浴。用于急性肾炎初期,全身浮肿,头面尤剧者。以汗出为佳,汗出后宜避风寒,切勿受凉。 2、湿毒浸淫 症状: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咽喉红肿,或乳蛾肿大疼痛,继则眼睑浮肿,

颈椎病分型及治疗

病因病机:中医关于颈椎病的论述散见于“痹症”、“痿症”、“头痛”、“眩晕”、“项筋急”、和颈肩痛"等疾病中。如《素问。逆调论》说:“骨痹,是人当挛节也。。。。。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者,曰死。“这里所描述的症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相类似。总之,其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1)痹症型: 1、年老体虚,腠理空虚,气血衰少,筋骨失于濡养,风寒湿邪骤袭,痹阻经络,气滞血瘀,引起酸痛不仁症状。 2、寒湿型:肝肾亏虚,筋骨衰退,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体脏气衰退,筋骨虚寒,筋骨也会出现功能障碍,引起各种症状。 (2)眩晕型 1、肝阳上亢型:肝肾素虚,肝阳偏亢,肝风上扰,以致头部胀痛眩晕,失眠。 2、气血亏虚型:思虑过度,暗伤心脾,气血不足,不能濡养于脑,故发眩晕,食少体倦等。 3、谈湿中阻型:恣食甘肥,劳倦太过,伤于脾胃,或内伤七情,肝脾失调,脾失健运,以致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 (3)痿症型:肝肾久虚,督脉受损,瘀阻血脉,致诸阳失宣,筋骨痿弱,肢体痿废。 (4)落枕型 中年以后体质渐弱,肝肾渐亏,如兼有气血亏损或外伤,劳损等因素,则可致筋骨骨失养,风寒湿邪侵入,痹阻经络,发为颈部疼痛不适。 西医认为: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椎间盘逐渐退变,出现纤维环弹力减退,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关节失稳,黄韧带肥厚,变性,钩突关节培生及小关节的继发性改变。这和变化在活动范围大、易于遭受外力损伤的下颈椎更容易发生,这些结构上的变化必然导致颈椎管或椎间孔的变形,狭窄、直接刺激,压迫、或通过血影响血运使颈部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发生功能或结构上的损害,并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颈椎病的影响虽然很大,但中医通过辨症论治是可以治疗的,只要没有手术指症的,建议用保守疗法治疗,可以服用颈腰骨康丸,颈复康冲剂,根痛平来治疗。西医对颈椎病的认识及分型: (一)临床表现 1、颈型颈椎病 症状:颈项疼痛强直,整个肩背部疼痛,僵硬感,头部屈曲、转动受限。呈斜颈姿势。回头时,颈项和躯干必须共同旋转。少数病人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部疼痛,以及胀麻等症状,但咳嗽或喷嚏时无上肢放射性加剧。 建议用颈复康冲剂,颈腰骨康丸治疗。 2、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增生、钩椎关节和后关节退变,刺激、压迫脊神经根,引起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又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症状:以持续性紧臂疼痛呈阵发性加剧为主。患侧上肢可出现明显根性症状,如手指疼痛、麻木、无力肌肉萎缩等症状。当咳嗽、深呼吸时,均可诱发患肢症状阵发性加剧。

(完整版)沈绍功教授月经病的治疗

沈绍功教授月经病的治疗 中医治疗妇科呀,那优势就更大了,西医那是它的弱点。好多西医治疗妇科病就利用激素;另一个手术,这个危害都很大。尤其妇科医生,没有医德,对不对?一看囊肿,一看肌瘤,一刀切了,而且吓唬病人,你不切就麻烦了,容易转变成癌症。病人无知,一说要转成癌,那只能上在手术室上让你切了,叫任人宰割。切完以后呢,没有后果吗?第一女士的子宫和卵巢是重要的器官,受损以后,这些都拿掉了,能好吗?最后成了内分泌紊乱,比肌瘤囊肿还要痛苦。第二复发率相当高。我看过病人,切了几刀?切了五刀,还想切。我就问她:“人家五刀都宰了,怎么还要切呢”?她说:“我就怕得癌症,还不如切了好,切了就不得癌了。”我说:“你不能欺骗自己容易得癌了,我说癌症是增生的加速。良性肿瘤为什么长了?比正常细胞分裂加速了六倍,加速呀,分裂加速就长了良性肿瘤。再刺激,再增长三倍,那就细胞分裂10倍以上就恶性肿瘤了。这不是我说的,这是西医老师教我们学生的。你切得多,越刺激,越长着癌,到容易得癌了,这是一条。”另外功能紊乱相当痛苦,西医没办法。碰到神经它就软弱了,一提神经,西医就头痛了;一提病毒,头就痛了。我们安然自得,没要紧,神经病毒我们都心中有数,稳扎稳

打,能给你治好。第二个呢,西医还有办法就是用激素。比如肌瘤、闭经、囊肿,它就大量的用激素。黄体酮、孕酮,特别是打针用激素。你不知道激素人的差异很大,激素是个好药,但是副作用特别大,个体的差异不一样。比如书上讲了,这个人10g就能弥补,不一样,有的人用6g 就多了,有的人到10g也不多,你不好掌握,个体差异相当大,激素用多了,那全都转成癌证。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就是激素分泌的紊乱,这西医已经明白了,妇科的癌症就是激素紊乱。你为了调经,为了消瘤,你冒这个风险,所以西医治疗妇女病,它绝对是个劣势,中医是个优势病种,尤其我们家祖祖辈辈搞女科,里面包括妇科,那都有绝招,靠这个吃饭。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月经病的治疗,注重4个大法:1,必先调气。“百病皆生于气”。夫人多郁善怒,情志变化最显,气结则血亦结,故“调经而不理气,非其治也”。理气有行气、破气、补气3法。行气多选用柴胡、香附、木香、乌药、佛手、陈皮、炒橘核;破气多选用青皮、枳壳、大腹皮、川朴、沉香;补气多选用生黄芪、党参、白术、黄精、仙鹤草、太子参、山药、扁豆衣、大枣。2,调养脾胃。“脾胃为生化之源”。妇人以阴血为主,月经失调者大多有脾胃之证,如纳差便溏,面浮肢肿,故“脾气一旺,胃气自兴,精微敷布,新血化生,月经自调。”调养脾胃有醒脾、健脾2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4种方法

颈椎病 按摩疗法 用手上下提捏患者的后颈部肌肉,从后发际到颈肩处,左右手轮换做3~5分钟,用手拿肩部肌肉3~5分钟,前后转肩1~2分钟,慢速左右转动头部1~2分钟。此法就是放松颈肩部的肌肉来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减轻或预防颈椎病。 药枕疗法 选取当归、川芎、辛荑花、羌活、藁本、制川乌、乳香、没药、葛根、红花、赤芍、菖蒲、灯心草、桂枝、细辛、白芷、丹参、防风、威灵仙、冰片、合欢花、吴茱萸各30克,研为粗末,装枕芯。每日枕用不少于6小时,连用3~6个月。此法对颈椎病有很好疗效,对高血压、动脉硬化、腰椎病、风湿性关节炎等,也有不同程度的防治作用。 中药热敷法 药用威灵仙、五加皮、苍术、乳香、没药、白芷、三棱、莪术、木瓜、细辛、黄柏、大黄、赤芍、红花、冰片各等量,研细末,调匀,加食盐和黄酒适量,炒成糊状,装入两个棉布袋中,置锅蒸热,直敷患处,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度。两袋交替使用,每次30分钟左右,早晚各1次,药袋可使用数次。 内服中药

用中医治疗颈椎疾病是以温补肝肾、养血益精为主,祛风胜湿、活血通络为辅,多采用内服中药的方法,分类型进行辨证论治。中医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治法、梳头疗法、按摩疗法等,也能使患者症状减轻,疼痛消失及治愈。 颈椎病的其它治疗方法 手法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最为明显的临床症状就是眩晕,而患椎移位、关节囊肿胀、颈椎失稳、颈肌紧张、颈椎内外的平衡失调以及其它软组织的炎性变则是会引起病人的眩晕等症状的重要病因。关节囊炎性肿胀和颈肌紧张疼痛,颈功能活动受限,常由于患椎移位,颈椎内外平衡应力失调引起,需要及时进行手法复位,纠正颈椎正常解剖关系。 牵引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是能够纠正颈椎的失稳、颈椎骨关节移位、颈椎间隙及椎间孔狭窄,解除颈部肌肉紧张或痉挛,平衡颈部肌应力,康复颈部神经血管,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功能治疗 功能治疗方法就是在手法纠正患椎旋转移位之后,积极的进行颈部的功能锻炼,来调整颈椎以及周围的组织关系,缓解血管神经的病理刺激,改善患部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松弛肌肉痉挛,

谈水肿从肺脾肾论治

谈水肿从肺脾肾论治 【关键词】水肿肺脾肾论治水肿的病因病机 水肿的病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如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肾阳不足,无权化水,都能导致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最易遭受外邪侵袭,风邪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主动但不单行,常挟寒热病邪,泛于人体,经皮毛、口鼻侵入,首犯于肺,肺伤则治节无权,肃降失司,司皮毛之功能阻滞,致使气化功能下降,脾失肺助,气不化津而为湿,湿困中轴,肺脾之气不能下通于肾,肾失开合之功,三焦水道壅塞或阻塞,因此水湿内停,风水相击,风激水泛为水肿。脾为中轴,主升清降浊,运化水湿,治水之脏。如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或冒雨涉水,久居湿地,必损伤于脾,使脾气亏虚,脾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停聚不行,横溢肌肤,而成水肿,或伤于寒湿之气,湿邪久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或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热消透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亦成水肿。肾居下焦,主开合,主五液,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正如《内经》说:“三阴结,谓之水。”肺、脾、肾三脏病变势必影响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失职,胃和大小肠分化水谷失常,而致水饮失于代谢,泛溢肌肤,发生水肿病症。其病机是由经络互相影响,内脏制化规律破坏所致。 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之发病,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实为水肿病机的关键所在。 历代医家对水肿的认识 有关水肿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水胀”等名称,并对水肿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则等,作了简要的论述。 自《内经》以后,对水肿的理论和治疗,历代都有补充和发展,《扁鹊心书·水肿篇》从脾胃方面对水肿的病因病机做了论述。到了东汉张仲景在《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里水”、“黄汗”、“心水”、“肝水”、“脾水”等十一类水肿的临床表现,论述了发汗利尿的证治要点,并拟定了越脾汤、越脾加术汤、防己茯苓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等治疗水肿的有效方剂。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中有“十水候”、“二十四水候”之称,并在此基础上对水肿病机和临床表现作了扼要的概括,并提出了水肿于胃气有关。金元时代,出现了学术争鸣的局面,期间最著名有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四大家。刘河间认为水中的病因病机是:“热胜内而阳气郁滞故也”。张从正治水肿遵《内经》之旨,崇河间之法而有发展,认为水肿之病与脾肾二脏关系最为相关,若脾虚不能制水,或“肾关不利”均可为之。李东垣根据脾胃学说理论,将水肿分为寒热二型,寒者多虚,热者多实,并认为前者多见。朱丹溪在《脉因证治》中指出水肿之病因:水肿之因,盖脾虚不能制水。肾为胃关,关门不利则水渍妄行,渗透经络。明·张景岳发展了《内经》治疗水肿的大法,强调补益脾肾的重要性,利水补益为治水肿的“正法”,水肿症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以温脾补肾,此正法也…… 近年来,根据《血证论》“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的理论,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水肿取得了一定疗效。 水肿病的治疗 古代治疗水肿的方法与方剂较多,仔细推究一般都遵循《内经》治水肿的三大治则“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宣发五阳”。后世医家在运用以上治水肿原则的基础上,又有不断充实和发展,如

从肝论治月经病

从肝论治月经病 【摘要】从肝主疏泄,主藏血的生理功能论述肝与月经病的生理病理关系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肝;月经病;辨证论治 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以月经周期异常为主的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闭经。以行经期异常为主的有经期延长。以经量异常为主的有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周期、经量均异常的有崩漏。其中月经后期和月经量少临床多并见,月经先期和月经过多多并见,亦有月经先期伴量少和月经后期伴量多。 《河间六书》谓:“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叶天士在《叶氏医案存真》、《临正指南医案》中都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正常的月经有赖于冲脉的充盈及任脉的舒畅,而冲脉隶属于肝脏,因此,肝藏血及主疏泄功能的正常是月经正常的基础。冲脉之气盛,肝气疏泄有序,血脉才能流畅,月事才能以时下,因此,从肝论治月经病,是一重要治疗法则。 1肝与月经病的生理病理关系 肝藏血,为血海,是月经来潮的重要保证,冲脉起于胞中而通于肝,亦称血海。肝血不足,冲脉无以充盈,可见月经过少,闭经。肝气虚弱,收摄无力。可见月经过多,崩漏经行吐衄等。朱震亨《丹溪心法.头眩》“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肝火亢生,灼伤脉络,破血妄行,亦可见月经过多,崩漏经行吐衄等。 肝主疏泄,朱震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肝气疏泄功能正常,冲任气血调和,月事以时下。反之肝失疏泄,则月经异常。肝之疏泄功能不及:如抑郁伤肝,肝气不疏,疏泄失职,气机不得畅达,肝气郁结,气行则血行,气结则血滞,冲任气血阻滞,可见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等。肝气疏泄功能太过:如暴怒伤肝或气郁日久化火,肝气亢逆,血随气行,可见月经过多,月经先期、崩漏、经行吐衄等。 肝主疏泄,其用为阳,肝主藏血,其体属阴,即“肝体阴而用阳”。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郁遏,则血脉得畅”。 2从肝论治月经病的常用法则 2.1疏肝解郁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 一、中医辨证分析(理法方药): 1、寒湿痹阻型 证见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候分析: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簇理空虚,复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肌肉,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麻木,活动欠利,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为寒湿痹阻之征。 治法: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30g当归15g 桂枝 15g黄英30g炒白术 15g白芍12g茯苓30g狗脊15g全蝎10g炙甘草10g羌活30g独活30g防己10g, 水煎取450ml, 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2、痰瘀阻络型证见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欲呕。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证候分析:邪痹经脉,络道阻滞,气血津液输部失施,血滞为淤,津停为痰,淤组经脉,而致尖节疼痛,屈伸不利,且患者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弦滑为痰瘀阻络之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颈舒汤加减一一葛根18g当归15g桂枝9g黄董12g白术12g白芍 12g茯苓12g狗脊15g全蝎6g炙甘草6g法半夏12g陈皮9g红花12g丹参12g,水煎取450ml, 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3、气血两虚型证见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自虚,气血生化不足,复又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 颈椎病中医辨证

曾倩从肝肾论治月经后期经验撷要

肾脏有所裨益。 关于调理脾胃,聂师常用温胃降浊法和清胃降浊法。温胃降浊法,适宜于脾胃气虚,寒湿中阻证,症见神疲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中有尿味,不渴,便溏,手足不温,舌淡胖而润,苔白腻,脉浮大无力或沉迟无力等。常用方为香砂六君子汤。方中木香的用量为10g以下,过量易伤气,且于便溏不利;半夏以姜半夏或法半夏为佳,一般用量10 15g,重症者可增至30g。清胃降浊法适应于湿浊中阻,郁而化热之湿热中阻证。症见神疲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中尿味重,口苦口渴或口黏,大便秘结或黏腻不爽,舌淡或红,苔黄腻,脉滑数。聂师多用黄连温胆汤、苏叶黄连汤等加减,伴见心下痞满者,可以半夏泻心汤化裁。方中的黄连用量为3 10g,应注意中病即止,以防久用损伤胃气。 临床上许多慢性肾衰关格期患者,经调治脾胃后,呕恶除,纳增神振,苔净,血肌酐稳定或下降,病情能相对地稳定一段时间。如治刘某,男,38岁,河南人。患者2008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无发热、头痛。在当地查Scr530μmol/L,超声示:多囊肾。在当地治疗效差。遂于2008年6月18日求诊于聂师,由门诊收入院治疗。入院症见:神疲乏力,头沉,恶心,纳差,口黏,渴而不欲饮,眠可,大便2日未行,小便色黄,每日尿量 修回日期:2009-12-30 作者简介:朱乐章(1980-),女,新疆伊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妇科盆腔炎性疾病的研究。约1500 2000mL,无水肿。舌淡黯苔黄腻,脉沉弦。急 查血生化示:Scr1572.1μmol/L,BUN170.52mg/dL,K3.27mmol/L,Na133.1mmol/L,TCO 2 13.2mmol/L,血RBC3.13?1012/L,Hb99g/L,WBC8.8?109/L。虽经数次劝告,但患者拒绝透析,要求保守治疗。聂师查看患者后,认为患者恶心、纳差,口黏,大便不通,应诊为慢性肾衰关格期,辨证为湿热中阻。处方以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川连6g,姜半夏6g,茯苓20g,陈皮10g,枳壳12g,竹茹12g,银花20g,苏梗20g,鸡内金12g,当归10g,麻子仁20g,制大黄20g。水煎服,日1剂。并配合纠正酸中毒、纠正肾性贫血和肾性骨病、补钾等对症治疗。6月23日,查Scr1381.4μmol/L,Hb77g/L,Na142.1mmol/L, TCO 2 24mmol/L,患者乏力明显,呕恶减轻,便干,每日1次,舌淡苔黄腻,脉沉。聂师查房后,在原方中加生芪15g以补气,麻子仁加至30g加大润肠通腑之力。7月8日患者因受风外感而见咳嗽、咳少量黄黏痰,查Scr 815.3μmol/L,K4.49mmol/L,血常规:WBC4.06?109/ L,N63.5%。遂急治其标,更方为银翘散加减治疗,经治1周外感消失。此后将6月23日药方稍事加味服用至7月22日,查Scr765.53μmol/L,Hb93g/L,患者乏力不明显,纳食稍差,无恶心、呕吐,大便稍干,日1次,小便调,舌淡苔黄腻,脉滑。患者因病情好转,要求出院。出院后,继续在聂师门诊治疗,仍以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9月8日查Scr564μmol/L,病情稳定,患者遂携方回原籍继续治疗。 曾倩从肝肾论治月经后期经验撷要 朱乐章,李艳锦,万丹,杜冰心,陈艳,指导:曾倩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关键词:月经后期;经验;肝肾论治 中图分类号:R249;27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8-1452-02 导师曾倩主任医师,师承全国名老中医、四川省首届名中医杨家林教授,并跟师妇科中西医结合专家卓启墀、唐永淑主任医师学习,从事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载,擅长治疗不孕症、月经不调、盆腔炎等妇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遣方用药,独具匠心,临床疗效确切。笔者有幸随师学习,收获颇丰,现将导师从肝肾论治月经后期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肝肾同为女子之先天 曾师指出,肾藏先后天之精,为生命之源,主生长发育生殖,为脏腑之本,先天之本;肝藏血、主疏泄、司血海,为冲脉之本,性喜条达、恶抑郁,体阴而用阳。女性生理上的月经潮止,生殖盛衰,生长壮老均由肾所主宰;月经期量的规律,少腹气血的调畅都受肝的影响。肝肾同居下焦,共寄相火,肝藏血,肾藏精,精生血,血养精,精血互化;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血海蓄溢有常,肾精化生有序;肾之封藏功能正常,肾精充盛有度,则肝之阴血生化有源。五行上,张介宾《类经·蔵象类》云:“肝肾为子母,其气相通也”。肝属东方甲乙木,肾属北方壬癸水,乙癸同济亦称肝肾同源,为子母之脏。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一开一合,一藏一泄共同维系着女子正常生理活动。女性生理上以精为本,以血为用,女性生理活动均以肾为基础、核心、动力、肝为调节枢纽。 “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强调的是肝对女性生理、病理的作用,是基于肾为人之先天的基础而言,故言肝肾应同为女子之先天更符合其在女性生理中的角色,肝肾同为女子之先天的思想须贯穿整个女性的生理、病理及疾病治疗的始终[1]。 2月经后期与肝肾 2.1肾与月经的关系月经的产生机制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心,肾气充盛是月经产生最根本的原动[2]。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天癸之源,冲任二脉在经脉的循行上与肾经相并,在肾气既盛的前提下,天癸蓄极泌至,使任脉所司的精、血、津液充沛、通达,

中医妇科学.病案

陈某,女,28岁。带下量多,伴小腹疼痛2日余。现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小腹及右侧少腹坠胀隐痛,不喜揉按。胸闷心烦,口苦咽千,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唇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带下过多;湿热下注型。 病机要点:湿热蕴积于下,损伤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致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 治法:清热利湿止带。方药:止带方。 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董某,女,34岁。带下量多两年余。经抗炎及中药治疗无明显疗效故来应诊。现带下量多,常需垫纸,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断,伴畏寒肢冷,腰痛如折,小腹凉,小便频数。舌淡胖润,边有齿痕,脉沉细而迟。 要求:诊断、病机要点、治法、方药。 诊断:带下过多;肾阳虚型。 病机要点:久病及肾,使肾阳不足,气化失常,寒湿内盛,引起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故带下量多。 治法:温肾助阳,涩精止带。方药:内补丸加减。 鹿茸菟丝子潼蒺藜黄芪紫菀茸肉桂桑螵蛸肉苁蓉制附子芡实白果金樱子 王某,女,26岁。带下量多,伴外阴、阴道瘙痒3天。患者于20天前在某医院行人工流产术。术中顺利,术后阴道出血近两周。经服抗生素及中药血净,术后半月盆浴。3天前出现带下量增多,色黄如脓,臭秽难闻,伴外阴、阴道瘙痒不适,心烦不安,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带下过多;湿毒蕴结型。 病机要点:患者因人工流产术损伤冲任,又值血室正开之时盆浴,令湿毒内侵,损伤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 治法:清热解毒除湿。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 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天葵子紫花地丁土茯苓薏苡仁红藤败酱草 李某,女,27岁,干部,1987年10月3日就诊。主诉:第一胎孕足月,胎死腹中10天。患者素患慢性肾炎,于近预产期前10天,行产前检查,发现胎死,现小腹坠痛不适,疲倦无力,心悸气短,阴道有少量淡红色血,面色苍白。舌淡黯,苔白,脉细弱。 诊断:子死腹中;气血虚弱型。 病机要点:久病体虚,气血虚弱,胎失所养,无力养胎促儿外出,故临产前胎死腹中,不能产出。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方药:救母丹加味。 人参当归益母草川芎荆芥穗(炒黑)赤石脂 王某,女,30岁,已婚。初诊日期:1996年7月10日。主因产后十余天,身微热,自汗,小腹绵绵作痛就诊。患者分娩时失血过多,产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按,恶露量少色淡,至今腹痛不止。近五天来,身有微热,自汗,伴头晕耳鸣,目眩,心悸少寐,手足麻木,大便干燥。检查: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脉虚细微数。腹软,喜按。 诊断:产后发热,产后腹痛;血虚型。 病机要点:患者分娩时失血过多而致血虚。营血亏虚,胞脉失养,或气随血耗,气虚运血无力,血行迟滞,故令小腹痛。阴血骤虚,阳无所附,虚阳浮越于外,则引起发热。 治法:养血益气,和营退热方药:八珍汤加味。 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地骨皮 丁某,女,29岁,已婚。主因产后恶露量多二十余日来诊。现恶露量较多,色深红,质稠粘,其气臭秽,伴口燥咽干,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诊断:恶露不绝;血热型。 病机要点:平素嗜食辛辣之品使体内蕴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故恶露量多,过期不止。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止血。方药:保阴煎加味。 生地熟地白芍山药续断黄芩黄柏甘草煅牡蛎炒地榆 李某,女,25岁,已婚。初诊日期:1994年11月10。主诉:产后10天,怕冷发热2天。患者于产后7天时,因未及时添加衣物感寒。初觉形寒不适,体温不高,翌日即恶寒发热,体温38.8℃,无汗身楚,头痛眩晕,鼻塞流涕,心悸少寐,恶露量不多,小腹不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诊断:产后发热;外感型。 病机要点:产后元气亏虚,卫阳失固,腠理疏松,不慎感受风寒之邪。风寒袭表,正邪交争则发热。 治法:养血祛风,散寒解表。方药:荆防四物汤加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