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摘要: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确保西部近4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而人文环境的建设将是这个宏伟战略的重点和基础,也是一个难点。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人文精神缺席的西部大开发可能会落入乌托邦计划。西部大开发的难题在于“人、自然、经济”三元关系的问题,西部大开发的人文精神需要普及化、大众化,这就需要创新教育体制,开辟社会化教育渠道。只有把西部大开发中的人文环境建设问题处理好,西部大开发战略才能得以顺利展开.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人环境;意义

正文:

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棋盘中,西部的发展极为重要。我国西部国土面积占全国的56%,人口占全国的22.8%,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全国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

改革开放至今,沿海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西部地区也在加速发展。然而,由于西部的特殊条件,东西部的差距仍在扩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西部大开发,正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在新世纪实现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然抉择。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全新的发展思路和总体规划。国家提出西部开发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经济结构调整、开发特色产业为关键,以依靠科技进步、培养人才为保障,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繁荣经济、使各族人民

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在总体规划下,今年将在西部地区新开工10大工程,继而循序渐进,遵循经济规律实施,避免一哄而起。

本文的“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总体的表现。从整体意义上说,人文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人文环境状况是控制西部大开发深入持久发展的瓶颈,人文环境的建设是西部开发工程大厦的社会地基也是其拱心石。把人文环境建设摆到基础性地位上来,有广泛的依据,也有其重要意义。

(一)西部大开发中人文环境建设的历史意义

我们应当从历史实践出发,尊重历史的必然性,始终遵守历史统一的原则。从中西历史比较来看,没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创造的人文环境,就很难培植出西方近化自然科学和近代社会文化转型;15世纪中叶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为什么1600年-1900年之间中国却变得大大落后于西欧呢?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停留在过去人文观念上无所事事、缺乏创新。处于中西盛衰消长之际的明代是关键时期。当时人文新陈状况如何呢?明代思想家中王阳明的影响最为著名,但他与同时代的西方人文主义大师比起来显得未免寡浅。明朝历史上出现过一些个性化、异端化倾向颇重的思想家,但他们的思想种子最终的结局象当时资本主义的萌芽一样不能形成气候。因此传教士传到中国的科学、西学终究未能很快地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森林。两相对照,我们可以说没有人文精神创新的引导及其肥沃士壤,就没有社会历史的进步;如果我们漠视进步的人文精神与历史发展之间的规律,西部大开发就将步入实践的误区。

(二)西部大开发中人文科学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自然科学万能论、科学主义都是独断论,都是违反科学史实际和科学家实践活动本性的。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是两种相对独立的不同学术传统,尽管二者时或平行、时或交叉、时或环动、时或渗透,但是毕竟二者有不同的对象、出发点、价值观、信念、方法、规范和模式。当有人把自然科学视界之外的东西看作无有的时候,实际上只是在掩耳盗铃式地漠视人文环境,而这种看法实际上是给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帮倒忙。设想人文不在场的局面是什么呢?只能是技术乌托邦或者什么都没有,这种乌托邦史无前例,后也无来者。也许出于某种超越智慧的安排,让人类兼有科学与人文,让科学与人文并存而互相规范、互相促进,这正是人类的福社。

(三)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社会主体作用的重要意义

社会是有其自身独特性的存在系统,我们必须确认和发展社会主体,因为社会主体才是历史的决定性的力量源。社会主体何以有如此力量呢?又何以能发挥此种力量呢?乃是因为有人文价值系统的整合作用、纽带作用、定向作用。新思想、新思潮、新价值等对社会意识有巨大的规范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其作用力之大有时出乎意外,正是在这种作用中,社会主体得以建构、发挥作用。相比之下,再伟大的科学发现也难以直接使公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体,因此,西部大开发如果缺少了与之相适应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充实武装起来的社会主体,西部大开发的圆满成功将是很难实现的。

总结:

结语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总结经验,完善政策,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努力开展西部大开发中人文环境的建设,只有西部的人文环境建设好了,西部大开发才有了其发展的坚实基础,西部大开发才能不断的向前发展。这才是本论文研究的意义与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查尔斯·哈珀. 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中的人文视野[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2]谢阳举. 杨振宁论科学与人文关系述评[J]. 西北大学学报. 2000年,(3).

[3]唐纳德·沃斯特. 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4]许通美. 美国与东亚:冲突与合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重大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意义不仅仅 局限于经济和区域发展方面,同时涉及到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等 多个方面。 1. 经济发展意义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发展潜力巨大。西部大开发战略的 实施,可以促进西部地区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加快推进西部地区 经济结构优化,推动更多的技术和产业走向西部地区。通过发展西部 地区的经济,可以有效地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实现“东西协作,南 北联动”的跨越式发展。 2. 区域协调发展意义 通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可以促进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 的经济互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基础 设施建设和推进人口流通,提高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的联系,从 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区域协调发展局面。不仅可以缩小地区差距,还可以为更广泛的区域合作提供示范和引领作用。 3. 国家统筹意义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对于国家的统筹规划和 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以促进全国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推动国家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生态保 护等多个领域的全面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也有利于国家实现经 济增长、社会和谐稳定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4. 社会意义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可以推动西部地区居民脱贫致富,改善 他们的生活质量。此外,推动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有利 于加深与东部地区的文化融合,有利于拉近西部地区与全国的感情纽带。在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中,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也有助于推 进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综上所述,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更是国家全局性战略的一部分。只有深入实施该战略,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和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实现全国各个地区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西部开发的地理优势及发展潜力

中国西部开发的地理优势及发展潜力 摘要:我国西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人文知识,辽阔开放的空地、广袤壮丽的草原以及蕴藏着无穷发展的希望之地。如今,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于东部地区以及沿海地区,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然而它却从另一层面展示了中国的希望。当东部的经济市场达到饱和,或者说其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已经达到高峰,那么想要有更大一步的跨越与发展,那就要展望中国西部的开发了。本文就西部地区的开发以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重要意义及潜在发展作了一些讨论。 关键字:西部开发地理位置发展区域经济 一、我国西部地区概况 (一)西部地区范围 "10+2+2"是西部地区的最新定义.中国西部由西南五省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市(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组成.其土地面积5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56%;目前有人口约2.8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2.99%。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它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 (二)西部地区资源 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其水能蕴藏总量占全国的82.5%,已开发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7%,但开发利用尚不足1%。其矿产资源的储量十分可观。依据已探明储量,西部地区的煤炭占全国的36%,石油占12%,天然气占3%。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就有120多种,一些稀有金属的储量名列全国乃至世界的前茅。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秦兵马俑、莫高窟、九寨沟等均位于西部地区。 (三)西部地区地理特点 西部地区主要以盆地、高原、草原为主。西北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为干旱;青藏高原为高原山地气候,主要为高寒;西南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主要是湿润。水资源丰富,内流河、湖较多,主要有长江、黄河、澜沧江、塔里木河,青海湖等。主要交通干线有包兰、兰新、宝中、北疆、宝成—成昆、成渝—川黔、贵昆,新建南昆铁路等。青藏高原主要以公路为主。新建南疆铁路西部地区与十多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2747公里,如此之长的陆地边境线,无疑为西部地区发展边境贸易展现了诱人的前景,历史上穿越西部地区的"丝绸之路"路"曾是中国对外交流的第一条通道。今日的西部地区定然会伴随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日益繁荣,再现辉煌。 二、西部地区主要产业结构 我国西北地区主要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新疆绿洲农业区);青藏高原主要是高寒牧业、种植业(藏南谷地);西南地区主要是种植业(四川盆地)。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主要工业大致为西安—飞机制造,兰州—有色冶金,新疆—石油工业,包头—钢铁工业,林芝—毛纺,钢铁—重庆、攀枝花,煤炭—贵州六盘水,电力—重庆、贵州、四川。然而在严峻的生态环境的压力之下,如大面积的荒漠化、草原退化、

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 胶州四中张作伟 (一)要点内容: 1、总体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阐明了新时期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要求是: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2、成果扫描: “十五”计划确定的四大工程即“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全部开工。(1)2001年6月29日,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全线开工;2001年7月,“西电东送”工程开工,目前,南、中、北三大输电通道已全面进入建设阶段; (2)2002年7月4日,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开工,它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迈出了重大的一步,目前,工程进展基本正常; (3)2002年7月12日,西部大开发的又一实质性成果“内昆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北起四川内江,南到云南昆明,是沟通云、贵、川、渝三省一市的又一条主要干线,成为西南地区南下的出海的便捷通道; (4)2002年11月,三峡导流明渠截流和三峡库区清库工作全面展开,标志着三峡截流和库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5)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 3、重要意义: (1)经济意义: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改善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要求;它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扩大内需,从而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有利于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政治意义:对于保持西部地区的政治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保障边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全国发展的大局。 (3)社会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改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对整个国家的长久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加快西部大开发,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4、要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教发展和人才开发;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我国西部占了国土三分之二的面积,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居住最多的地区,因而,其在我国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正如前主席胡锦涛所说,西部地区繁荣、发展、稳定,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实行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有着极其深远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战略意义。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跛足前行,西部大部分的国土不能得到有效开发。区域经济的理论告诉我们,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经济的总体发展效应才能进入最佳状态,否则低水平的地区将会制约高水平的地区的经济的发展,从而制约全国的发展水平,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事实上,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极大障碍,既制约了全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进程,又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整体统一性,对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极为不利。因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提高西部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变潜在的消费需求为巨大的有效需求,以扩大国内市场的规模和容量,增强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进而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其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把西部地区具有的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投资成本低廉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有利于振兴西部地区经济,更重要的是,它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保持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 我国西部地区与周边十多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聚居的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造成我国贫困人口中,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一地区,东西之间贫富差距异 常之大、社会公平目标被损失太多。这种极不平衡的状态,会引起落后地区人民强烈不满情绪,激化民族矛盾,很容易演化为严重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问题乃至中国整个战略上失衡。东西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无疑已动摇了我国的稳定性目标,这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严峻现实。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国家应当把解决东西部地区差距放在重要位置,并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观调控措施逐渐缩小这种差距, 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 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西部地区经济,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告别贫困,实现各民族 的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只有这样才能让西部各民族都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整体利益和每个民族利益的一致性,才能使少数民族从自身获得的实惠中感受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进而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巩固和 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和民族地区的稳定。 总而言之,西部大开发加快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从而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急切要求。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摘要: 一、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和意义 二、西部大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三、西部大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西部大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的重要性 五、政策举措及未来展望 正文: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政府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政府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和意义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受地理、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助于挖掘西部地区的潜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西部大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明显加快。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经济指标稳步提升,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西部地区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繁荣,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 三、西部大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

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东西部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加强,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为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西部大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的重要性 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提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强化环境治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政策举措及未来展望 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财政支持、优化税收政策、鼓励民间投资等。在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大开发将不断创新思路,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总之,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通过实施这一战略,我国不仅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实现了区域协调发展,还为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创造了有利条件。

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1. 背景介绍 西部地区是中国国土面积较大、经济相对较欠发达的地区,其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省份和自治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就开始推动西部地区的大开发,旨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减少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全国统一繁荣。 2. 经济发展 2.1 基础设施建设 西部地区在大开发过程中,首先得益于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加大了西部 地区的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区域连通性。这不仅为西部地区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也使西部地区的民生得到了明显改善。 2.2 自动生成经济增长点 西部大开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落户,推动了当 地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以及政府鼓励优惠政策,西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旅游业、资源开发、现代农业等。这些新兴产业使西部地区逐步脱离了传统的资源依赖型经济模式,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多元化。 3. 社会发展 3.1 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西部大开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如路网、电网的铺设,为人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条件。同时,当地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了教育和医疗服务的质量,使当地居民享受到更好的福利和服务。 3.2 促进人口流动和就业机会 西部大开发为人口流动提供了更多机会。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 的外来人口前往西部地区就业和生活,促进了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也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就业率。

论西部开发与合力引资

论西部开发与合力引资 【摘要】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区,为加速西部开发,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合力引资是关键之一。西部地区资 源丰富,但开发中面临诸多挑战,合力引资的重要性凸显。尤其是在 吸引外部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合力引资具有不可替 代的作用。西部地区仍存在着融资难、低效用地等问题,因此需要制 定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引资模式。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优化和实施,西部地区的开发前景将会更加广阔,合力引资也将成为推动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引资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 势互补,还能够带动当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关键词】 西部开发、合力引资、资源丰富、政策制定、挑战、引资模式、 前景展望、必要性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在中国西部地区,有着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然而长期以来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 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

系列西部开发政策,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更多的资金投资到这些地区。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农业资源,在推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由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市场落后、人才匮乏等问题,导致西部地区的开发进程面临重重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西部地区的开发水平,合力引资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策略。在这种背景下,西部地区需要通过各种引资模式,积极吸引内外资本投入,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1.2 问题提出 在西部地区发展中,合力引资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这些问题包括资金不足、引资主体不明确、政策执行不到位等。我们需要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 2.1 西部开发政策的制定 西部开发政策的制定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我国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

我国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 一、我国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发展战略: 党的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结合邓小平1985年以来经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发展战略结论,将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规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 具体为: 第一步到本世纪(即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及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总目标。 (2)科教兴国战略: 1、实施原因:①国际竞争激烈,竞争的实质就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②现在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起决定作用,科技落后就要挨打; ③我国的科技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2、内容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3、意义: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 职能的表现。国家实施这些职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更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赂,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江泽民总书记强调,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保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必然要求。(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总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振兴中华的宏伟任务,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深远意义是难以估量的。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决策和江泽民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上来,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是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保障边疆和巩固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持久的推动力量;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 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政治意义。一、西部大开发可以全面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二、西部大开发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达到各地区经济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它必将有力地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世纪的蓬勃发展,三、西部大开发可以促进全国生动活泼政治局面的巩固和发展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助于良好政治局面的形成。西部大开发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可以促进全国生动活泼政治局面的巩固和发展。四、西部大开发可以全面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夺取和巩固政权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五、西部大开发可以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西部大开发对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巩固作用,首先表现在它有助于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初中地理知识拓展

初中地理知识拓展

初中地理知识拓展 初中地理今年由会考又转为中考,这就要求考生了解重大事实热点,学会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查字典地理网小编试图通过多年积累的素材帮助学生从一个侧面分析,探讨生活中的时政热点和地理事物的发生,开展,变化的规律。 1、西部大开发:〔1〕早在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旧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但侧重点在于边疆和偏远地区的荒地开发,矿山开发。在人员安排上,主要是政府有组织地发动解放军部队,城镇知识青年,企业技术人员去献身边疆。〔2〕当前西部大开发的意义:①政治意义:稳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②经济意义:缩小东西部越来越大的经济差距,使地区经济平衡协调开展,实现共同富裕。〔3〕西部的优势:土地广阔、能源、金属矿产、草场旅游等资源丰富。〔4〕西部的劣势:荒漠面积大,绝大局部地区水资源缺乏,根底设施差,交通不便,生态脆弱,教育落后,人才匮乏,观念落后。目前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资金和人才。〔5〕西部的范围:包括:陕、甘、宁、青、新、藏、川、渝、滇、贵、蒙、桂12个省〔市、自治区〕及湖南的湘西和湖北的恩施两个地区。 2、黄河下游近年断流的原因:①黄河流域降水少、流量小。②中上游大量引水灌溉,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

③黄河流域缺乏统一的水资源管理,在水管理上各自为政。 ④流经的地区大局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⑤下游严重渗漏。⑥植被破坏,修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3、三江源自然保护区:①2021年8月19日、由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碑名的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 然保护区正式成立。②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③当之无愧的“中华水塔〞: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黄河总水量的49%来源于青海省,发源于玉树州曲麻县的各式各雅雪山;澜沧江总水量的15%来源于青海省,发源于玉树州杂多县海拔5541米的宗木查雪山,长江总水量的25%来源于青海省,长江发源于6621米的各拉丹冬山。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是当之无愧的。④不可多得物种基因库: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江河源区和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资源丰富,物种繁多。⑤生态环境亟待保护:三江源地区超载放牧,掠夺性利用草场,滥采乱挖黄金、冬虫夏草,盗猎野生动物,使大面积草场退化,畜牧业水平降低,植被破坏,牧草减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防灾抗灾能力低下。保护三江源就是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资源和物种基因库,保护人类珍贵的遗产和生存环境。这是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所在。 4、对玉米秸杆的处理:大局部农民,在田中烧掉,这样

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政策思考

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政策思考 2000-04-05 1999年3月以来,江泽民同志多次在有关会议上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问题。他指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对此,全党和全国上下要统一认识,同时要精心研究,统筹规划,科学地提出大开发的政策、办法、实施步骤和组织形式等”。1999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列入了2000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表明,在世纪之交,党和政府把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提到了非常突出的任务。 作为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初步探讨,本文拟在反思我国过去中西部开发政策、借鉴国际上开发落后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如下的战略思考。 1.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需要国家系统的政策投入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把西部地区开发放在国家近期大战略的重要地位来加以论述。我们认为,这是非常必要和适时的。 在八十年代,国家出于利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加快对外开放,使之较快地先发展起来的战略考虑,实施了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对于促进沿海地区的先行崛起和国民经济总体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增长的差距也同时拉大,其中东西部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拉大现象十分明显。改革开放前(1952-1978年),我国东西部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仅相差0.44个百分点,而改革开放后(1979-1996年),我国东西部年均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扩大到了2.11个百分点。1998年,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已经达到西部地区的2.35倍。其中,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贵州省的12.2倍;若除去京津沪三个直辖市,那么最高的浙江省也是贵州省的4.86倍。事实表明,我国地区发展的差距已到了必须认真加以对待的时候。 我国的西部地区面积占全国的56.4%,人口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听任东西部差距的扩大,我们就无法实现全国的现代化,也就无法在下个世纪中实现成为经济强国的目标。江泽民同志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是对开发西部重要意义的精辟概括。 但是,我国西部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很多地区正是由于人类的活动而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另外多山的地势、干旱的气候、远离海洋的区位条件,决定了我国的西部开发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西部大开发依靠某个单项政策是难以奏效的,需要国家系统的政策投入,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集结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这项党和国家重大的战略任务中去。对于政策投入的内容,建议中央组织力量进行集中研究。目前已经有不少研究单位着手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但这种分散研究、各自为战的做法很难避免低水平重复的弊端,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难以形成高水平和具有权威性的成果。对此,亟需由中央委托权威机构进行统一组织和协调。

在西部大开发中注重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析青海省旅游业开展的现状及缺乏之处 一、浅析青海省旅游业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题目 〔一〕青海旅游业开展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躲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伏上风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着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进进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局部牢牢捉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工程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进步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开展的势头。2002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进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开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开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进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2002年轻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职员达1.9万人,间接从业职员近7万人。旅游业的开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开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进。 4.旅游业引进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开展。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题目。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固然呈现良好开展势头,但同国内兴旺省市相比,旅游业开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开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均匀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要实现青海省旅游业的快速开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2.根底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良好的旅游根底设施是旅游产业开展的物质根底,由于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还来自于其可进进性。进进青海省的直达客运列车太少,京广南线、宝成线、兰新西线等线路目前尚无列车开通。一到客运顶峰,客票就十分紧张,很多西行的旅客因换车麻烦,只好放弃到青海游玩的意愿。省内的旅游专线和民航也存在着通达区未几、线路少效劳设施陈旧和老化等题目。 3.旅游相关产品结构过于简单。青海省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

论述地理教育在西部大开发的作用

论述地理教育在西部大开发的作用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伟大战略部署,这是在世纪之交,为了正确处理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逐步在合同范围内合理地进行生产布局,逐步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快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的重大举措。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梯来看,表现为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递减发展,而且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经过近60多年来的努力奋斗,有所发展,但差距不仅没有缩短,有时省区正在扩大。过去人们一谈到经济发展,总是把眼光投在东部沿海地区,诸如,门户开放,引进资金技术,加工出口,技术改造,开拓新兴产业,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等,而西部地区总是被人们用“人口稀少,技术力量薄弱,工农业生产落后,经济基础差”等语句而概括,西部大开发由如被人们遗忘的角落一样。而今,西部大开发已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但是西部地区现状,资源优势,地理环境,生产布局条件等地理知识的教育在很多人的心中是个空白。笔者认为,运用地理教育是填补一空白的有效途径,囿于所见,难免浅薄,仅将此就教于广大同仁。 1 地理知识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西部的现状 西部地带的10个省区市,地域广阔,能源丰富,矿产齐全,但人口较少,技术力量薄弱,工农业相对落后,经济基础差,只有把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出来,才能改变西部地区落后面貌,我国的经济才能够获得全面更好更快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地理教育中可以进行以下几点教育。 1.1 贫困的知识,价值观教育 近些年来,尽管人们疾呼“教育为本”,“教育先行”,但不少人仍然对教育的重要性熟视无睹,“经济第一,知识无用”泛滥于广大民众心中,文盲,半文盲充斥着西部民族地区,就西部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合格率等远不如东部地区,“弃农经商”,中途辍学或不上学现象极为普遍,“教育兴农”也就成了空谈,有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就连原始落后的生产耕作技术都要向晚辈学习。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重点在东南沿海,致使西部地区大学生比例,劳动力素质远远不如东部,有的地方教育经费尚缺,办学条件差,还不能支撑教育与经济的发展,由于知识、教育的贫困,导致这些地区的人们存在着淡薄的商品观念,落后的消费观念,安于现状的守举观念,“等、靠、要”的思想充斥人们的心中。西部开发人才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提高

关于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和高质量发展研讨资料

关于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和高质量发展研讨资料 摘要: 一、引言 1.我国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 2.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意义 二、东北振兴 1.东北地区的优势与挑战 2.东北振兴的主要措施 3.东北振兴取得的成果及未来展望 三、西部大开发 1.西部地区的优势与挑战 2.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措施 3.西部大开发取得的成果及未来展望 四、高质量发展 1.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目标 2.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 3.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五、总结 1.东北振兴与西部大开发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2.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协同推进 3.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努力

正文: 一、引言 在我国发展历程中,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我国政府先后提出了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近年来,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本文将对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和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研讨。 二、东北振兴 1.东北地区的优势与挑战 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人才优势。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面临产业结构单一、人口流失等问题。 2.东北振兴的主要措施 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东北振兴,如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支持创新创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 3.东北振兴取得的成果及未来展望 经过多年的努力,东北地区经济逐步回升,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人口流失趋势得到遏制。未来,东北振兴将继续推进,助力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三、西部大开发 1.西部地区的优势与挑战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样,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民生事业滞后。

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问题与对策

一、人力资源的含义及特性 (3) 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3)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及重要性 (3) (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4) 1.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基础条件 (4) 2.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内在要求 (5) 3.人力资源开发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知识 经济发展 (5) 4.人力资源开发能够促进西部地区劳动 生产率、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 升级 (5) 三、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6) (一)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现状 (6) 1.西部地区劳动力人口规模大,但质量 偏低 (6) 2.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利用效率低 (6) 3.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7) 4.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 (7) (二)原因分析 (7) 1.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 生产生活条件差 (7) 2.西部地区在人才管理和利用方面落后

.................................. 8. 3.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制约人口素质提高........................ 8. 四、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 (9) (一)发展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培养 (9) (二)完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 9. (三)开发新的留人机制,吸引外来人才.10 (四)加强人才规划,管理和引导 (11) 结论:................................................ 1. 1 谢辞:................................................ 1. 1 参考文献:..................................... 1.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