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会资本理论 科尔曼的思想

社会资本理论 科尔曼的思想

社会资本理论  科尔曼的思想
社会资本理论  科尔曼的思想

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的较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社会资本理论(socialcapitaltheo2ry)已成为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理论分析的重要视角。社会学家运用“社会资本”的概念来分析个人、组织与社会,并尝试用它来弥合社会学传统理论中的宏微观之间的分裂状况,在社会行动、社会流动、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发展等具体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社会资本理论使经济学对经济发展动因的解释跳出了传统的土地、劳动和资本的巢窠,开始关注到一个社会的文化和规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而在政治学那里,社会资本理论则为研究政府的功能、公民的参与、政治制度的创新、社会信任、社会凝集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解释范式。正如同杰森特·乔丹所注意到的,“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已为各学科中的社会科学家所广泛认可,它被认为是用来解释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等现象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初是由经济学的“资本”演变而来的。在古典经济学那里,资本和土地、劳动并称为三大生产要素。斯密(AdamSmith)指出,资本是一切能够带来收入或利润的资财。人们将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资财贮藏起来投入生产,这部分资财即成为资本。他第一次使用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个术语。固定资本的特征是“不必经过流通,不必更换主人,即可提供收入或利润,其中包括厂房、机器、工具等”。而流动资本的特征是“要靠流通,靠更换主人而提供收入,其中包括原材料和货币”。

60年代舒尔茨(T.W.Schultz)和贝克尔(GaryBecker)把“人力资本”(Hu2mancapital)的概念引入经济学的分析中来发展和完善了人力资本理论。他们通过对50年代和60年代经济增长的研究提出,一个社会拥有的受过教育和训练的健康工人决定了古典生产要素的使用率。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提高工人的技能,这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对教育、培训和保健的投资,也包括家庭中对孩子的投资。舒尔茨和贝克尔提出的人力资本概念的贡献在于,使“资本”首次摆脱了具体的物质形态而向广义的、抽象的层次扩展,成为可以带来价值增殖的所有物质与非物质资源的代名词,从而为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杰姆斯科尔曼,(1926年5月12日出世,贝德福德,印第安纳州,美国芝加哥,1995年3月逝世),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研究的先驱,数学教育政策的强烈影响美国。1988年,科尔曼首次在《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发表题为《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SocialCapitalintheCreationofHumanCapital)一文,对社会资本作了初步论述,后在其所著《社会理论的基础》(theFoundationsofSocialTheory)一书中,对社会资本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科尔曼的作品包括工会民主(1956;与西摩李普塞特);青少年社会(1961);青少年和学校(1965;与其他人);青少年过渡到成年(1973);模式的变化和反应的不确定性(1964),这是有关社区主题;资源,社会变迁(1971);权力与社会结构(1973);教育机会均等(1966;与其他人);纵向数据分析(1981);不对称的社会(1982);高中成绩(1982;与他人);和他认为是他最重要的社会学的贡献,社会理论的基础(1990),审查的形成和行为社区。

詹姆斯科尔曼( Jam es Co leman) 是理性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社会资本理论承认社会背景的理性动因选择理论( RationalCho ice Theory of Agency)。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模式主要是以三个假设为核心: 首先是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 其次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最后是行为者之间行为的互动和博弈的动态分析。但在社会资本的讨论中, 科尔曼意在通过解释社会结构形成和约束理性行为( Rat iona lAct ion) 的方式, 通过解释社会结构对个人产生影响、使其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原因, 缓解理性选择方法社会化不足的性质,

也就是说科尔曼抛弃了纯粹个人主义方法论的假设。因此科尔曼社会资本理论的逻辑前提不是严格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他试图通过在纯粹个人主义的分析框架内引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类型这一变量以修正个人主义,并以此为基础对理性行为进行了探讨。

1、科尔曼社会资本理论渊源

从间接性视角来看,早期文化人类学家对初民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研究、当代社会心理学家对于小群体的研究以及经济学家对于人力资本的研究都成为科尔曼社会资本理论的重要来源。而从直接性角度来看,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主要来源于他对社会行动的分析。总体上看,他的社会资本理论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学理论应有内容,它来源于人们对社会学的理解。

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的关注是从他的社会行动理论开始的。在科氏的行动理论中,最基本的社会系统由行动者和资源两部分组成。在科尔曼看来,社会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解释社会行动系统,即分析社会事实而不只是解释个体心理活动。但是,要想解释社会事实就必须要借助于对个体行动的解释,即通过对个体行动的分析去说明“处于宏观水平下的个人行动以及这些行动是怎样构成宏观社会现象的”。

而最基本的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资源以及他们的利益组成的。行动者拥有某些资源,他们部分或全部控制着这些资源,从中获得某种利益。并有利益寓于其中,“行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相互进行各种交换,甚至单方转让对资源的控制,其结果,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包括权威关系、信任关系以及作为建立规范基础的关于权利分配的共识。社会关系不仅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重要的个人资源。当把社会关系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强调其生产性时,“社会资本”的概念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科氏发展社会资本理论的另一目的在于通过社会资本的理论框架来研究社会结构并建立社会学理论中宏微观之间的勾连。他指出,“使用(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分析社会结构的功能,识别其特征”,“‘社会资本’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社会结构的下述功能,即行动者以此种结构为资源,可以实现自身利益”。同时,社会资本概念既有助于解释微观现象的差别,又可以实现微观到宏观的过渡,“社会资本这一概念能够表明,这类资源如何与其他资源相结合从而导致宏观水平的不同行为以及微观水平的不同结果”。此外,社会资本对于对社会系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都是极其有用的。

第二,社会资本来源于对社会结构中微观与宏观整合的需要。

也就是说,这个理论能够把社会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下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协调起来,寻求社会学理论的又一次综合。为此,他十分自信地指出,使用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分析社会结构的功能,识别其特征,“社会资本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社会结构的下述功能,即行动者以此种结构为资源,可以实现自身利益”。同时,社会资本概念既有助于解释微观现象的差别,又可以实现微观到宏观的过渡,“社会资本这一概念能够表明,这类资源如何与其他资源相结合从而导致宏观水平的不同行为以及微观水平的不同结果”[

第三,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也得益于经济学与社会学两个学科的发展。

在经济学中,主要是洛瑞(GlennLoury)、波拉思(BenPorath),以及以威廉姆森(O.Williamson)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

洛瑞首先把社会资本的概念引入经济学。在他看来,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古典经济学,都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的,即个人是自利的,总是用尽一切手段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这种利己主义者的描述与现实社会中的人相去甚远。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网络中的,并非以独立的方式去实现目标。个人追求的利益也不是完全的以自我为中心。因此经济学家必须修改理论假设,以使之更符合社会现实。

洛瑞把社会资本概念引入经济学就是为了论证社会资源对发展人力资本的重要影响。洛瑞认为,社会资本是诸种资源之一,它存在于家庭与社区的社会组织之中,为儿童和青少年的

心理发育、社会化过程以及人力资源发展都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科尔曼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洛瑞的概念,并对社会资本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予以充分关注。

在经济学中,波拉思提出了“F—连接”,这种关系由家庭(family)、朋友(friend)和公司(firm)组成,它们影响了经济交换的方式。而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则充分注意到了制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并试图以新古典理论说明特殊经济制度产生的条件以及这些社会组织对系统活动的影响。

在社会学方面,格兰诺维特(MarkGra2novetter)代表的新经济社会学对科氏社会资本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新经济社会学对主流经济理论作出了全面批判。他认为经济交易是嵌入于(embedded)社会关系之中的。主流经济理论的失误在于,忽视了个人关系及其社会网络对产生信任、建立期望以及确定和实施规范的重要影响。他在分析经济系统时引入了社会和组织关系,并指出社会关系不仅是经济功能行使的基础,而且对经济系统活动有着持续的、独立的影响。后来,林恩、弗拉波和德格拉夫等人通过经验研究对格兰诺维特的理论进行了发展与完善。

科尔曼把上述思想综合,纳入到自己的理论框架中来,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资本理论。

2、社会资本概念的理论前提和理论目的

在提出自己的理论框架前,科尔曼首先区分了研究社会行动的两种不同理论视角:一种是大多数社会学家的观点,将个人视为完全社会化的社会人,用社会规范来解释社会行为;另一种是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将个人视为完全独立的经济人,用效用最大化原则来解释经济行为。

科尔曼认为,这两种理论流派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同时也都有各自的理论缺陷:前者有利于说明社会环境的重要性,但缺乏对个人动机的分析,是一种过度社会化观点;后者有利于说明行动的基本动机,但无法解释现实中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一种低度社会化的观点。

面对上述理论困境,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开始互相借鉴对方的解释逻辑,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方向有:贝克尔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范式解释婚姻、生育和犯罪等社会学问题,代表了经济学向社会学领域的扩展(从其博士论文《歧视经济学》开始,贝克尔就一直致力于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来研究非经济论题。对于他的这种做法,很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异议。

之后,贝克尔在其2000年出版的《社会经济学》一书中开始对其原有的思维方式进行修正,不但在说明经济行为时考虑到社会因素,而且将其直接纳入经济学的效用函数中,来分析经济行为如何受社会关系的影响。贝克尔将这种社会关系称作“社会资本”。);和维廉姆森偏爱在经济学中吸收一些传统社会学的见解,致力于在新旧行为假设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新的经济学理论;格兰诺维特用社会学视角分析传统的经济学问题,代表了社会学向经济学领域的进军。

科尔曼也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但与上述理论发展方向不同的是,科尔曼借用经济学家的理性行动原则来分析包括经济系统在内的社会系统。在他看来,把理性行动(或目的行动)原则与特定社会环境因素相结合,不仅能解释这一社会背景中的个人行为,还能解释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而社会资本就充当了科尔曼构建其理性选择理论的概念工具。在社会后面加上经济学术语资本两字,表示除了非社会资本形式(如金融资本、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之外,还存在一种社会资本变量,它具备与其他资本相类似的效用功能。而在“资本”前面加上社会定语,则是试图解决主流经济学模型的缺陷,将非市场变量引入对经济行为的分析,从而强调之前一直为多数经济学家所忽视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非市场条件。

这样,社会资本概念就把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和社会学的结构因素结合了起来,既抓住了许

多社会学概念(社会支持、社会整合、社会凝聚、社会规范和价值)的核心,又突出了与其它资本形式所共有的回报和效用性质。

3、资本的三种类型

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并存的,每个人生来就具有这三种资本。其中物质资本是有形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无形的,它们三者之问可以转换。社会资本的形式有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与有效惩罚、权威关系、多功能社会组织和有意创建的组织等。

科尔曼认为,资本的内涵与外延较为宽泛,既有物质资本,也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资本应当是这三种类型的统一,并为我们每个人所天然地拥有。以往人们总是把资本狭隘地理解为物质资本或者货币资本,这其实是一种折光。

科尔曼从内容的角度区分了三种资本类型,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科尔曼认为,物质资本是有形的,它存在于可见的物质形态之中;人力资本是无形的,肉眼无法看见,它存在于个人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中;社会资本基本上也是无形的,它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詹姆斯科尔曼(JamesS.Coleman)以微观和宏观的联结为切入点对社会资本做了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社会资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社会资本的研究来研究社会结构。科尔曼指出:蕴含某些行动者利益的事件,部分或全部处于其他行动者的控制之下。行动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相互进行各种交换。其结果,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不仅被视为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社会资源。科尔曼由此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他把社会结构资源作为个人拥有的资本财产叫做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不是某些单独的实体,而是具有各种形式的不同实体。

尽管有关的社会资本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典社会学家迪尔凯姆(EmileDurkheim)的“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ousness),齐美尔(Georg Simmel)的“互惠交换”(reciproci2ty transitions)那里,但一般认为,真正作为社会资本理论,是从布迪厄(P.Bourdieu)、帕森(J.C.Passerson)等人的研究开始的。许多学者认为,是布迪厄最早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中。而科尔曼(James Coleman)则被认为是从理论上对社会资本给予了全面而具体的界定和分析的第一位社会学家。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教授布朗指出,“关于社会资本的第一个重要的理论表达是由詹姆斯·科尔曼于1988年提出的”。在科尔曼以后,经由普特南(RobertPutnam)、波特(Alejan2droPortes)等人的发展,社会资本理论才成为具有重要的跨学科影响的思潮之一。对科尔曼这样一个在社会资本理论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理论家,目前国内社会学界对他的相关理论研究尚付阙如,仅有少部分学者在综述社会资本理论的时候,极为粗略地加以论述。

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的定义由其功能而来,它不是某种单独的实体,而是具有各种形式的不同实体。其共同特征主要有两个,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种要素组成,而且为在社会结构中个体的某些行动提供便利。和其它形式的资本一样,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是否拥有社会资本,决定了人们是否可能实现某些既定目标。”

与其它形式的资本不同,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它既不依附于独立的个人,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之中。因此,所谓社会资本,就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们由那些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某种行动提供便利”。互恪守承诺、彼此信任的群体更有利于生产活动的进行。

所谓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以社会结构资源为特征的资本财产。社会资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所组成,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它的形成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按照有利于行动的方式而改变。从科尔曼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社会资本的如下特征:

其一,社会资本具有生产性。

它为社会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了便利,有助于行动者特定目标的实现。“是否拥有社会资本,决定了人们是否可能实现某些既定目标。”在这个特征上,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具有一致性。

其二,社会资本具有不完全替代性。

也就是说,社会资本的生产性功能只有与具体的社会行动相联系才能实现。某种社会资本可以为这种行动提供便利,但它对其他行动可能是无用,甚至有害的。只对某些特殊的活动而言,它可以被替代。

其三,社会资本具有公共物品特征,而不是私人物品。

这是社会资本与其他形式资本的最重要差别。财产权保证了对物质资本的投资者可以获得预期的资本利润,而社会资本的投

资者创造的利益则难以为投资者全部掌握。投资者创立社会资本的行动往往为行动之外的人带来利益。因而“创立社会资本成为不符合行动者利益的行动。其结果,许多社会资本原是其他行动的副产品”。

其四,与前一特征相对应,社会资本具有不可转让性。

它对受益者来说不是私有财产,不可能由拥有者依主观愿望转让给另一个体而使之受益。但是,这三者都具有为生产活动提供便利的积极功能。因为“与成员之间互不信任相比,一个相互恪守承诺、彼此信任的群体更有利于生产活动的进行。”所以,科尔曼认为,如果没有社会资本,成员的目标很难实现或者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实现,社会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4、社会资本的功能性定义

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应该由它的功能来定义,即:它不是某种单独实体,而是具有各种形式的不同实体,但它们具有两个共同特征:第一,它们都由社会结构的某一方面组成,第二,它们为结构内部的行动者(不管是个人还是法人)的行动提供便利。像其他资本形式一样,社会资本也是生产性的,它使得因缺少这些社会资本而无法实现的某些目标成为可能。有助于某些行动的社会资本形式,可能无助于、甚至有害于其他行为。

许多学者对科尔曼的社会资本功能论一直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一种同义反复。但如果从更深层次的理论背景来看,就可以理解科尔曼为何如此强调在其他学者看来是重大缺陷的功能化定义了。与批评者相反,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概念的价值恰恰在于它通过某些社会结构的功能来识别和确认这些社会结构因素。正是作为一种可供行动者利用的资源形式所具备的价值,这个概念为以前社会学家所熟知的社会结构因素带来了全新的生命力和解释力。

正如波茨所说:“对社会学家来说,社会资本在本质上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新的思想元素,但作为继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之后又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资本形式,其巨大解释力和创新之处在于:一方面,它撇开相对逊色的其他作用,强调了社会交往的有利之处;另一方面,它将这些有利影响放在更宽泛的资本框架下,用以说明社会资本这样的非货币资本如何像股票或银行账户那样成为权力和影响的重要来源,从而缩小了社会学和经济学视角之间的距离。”

科尔曼认为,如同椅子概念正是通过它的功能来识别此类物体(尽管这些物体具有不同的种类、外形和结构)一样,“社会资本”概念也应该通过其功能来识别某些社会结构,而不管其形式如何。社会资本概念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社会结构的下述功能:对于行动者来说,它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其自身利益的资源。一旦明确了社会结构某些方面的这一功能,社会资本就能够解释个人层次上的不同结果,并且在不需要对社会结构进行详细说明的情况下完成微观到宏观层次的转变。

在科尔曼看来,对社会资本做功能性定义是一种必然选择;如果不凸显它对理性行动者

的价值,它与之前社会学中的一些概念(如社会关系、社会价值和社会规范)就没有任何差别,因而也就没有必要再用一个新概念来重复旧的东西。

如此看来,社会资本的确不是什么新东西,它所代表的那些社会结构因素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家的研究对象。但科尔曼之所以用社会资本概念来指称它们,就是为了改变传统社会学的研究框架,从资本的视角重新识别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从而将其作为个人行动的资源形式引入理性行动的分析范式。从这个理论背景出发,便可以发现对科尔曼社会资本功能论的许多批评只不过是对该理论的误解。

林南的批评即是一例。他批评说:对行动者X来说,亲属关系是社会资本,因为它为X获得一份好工作提供了渠道;对行动者Y来说,亲属关系不是社会资本,因为它没有为Y获得一份好工作提供渠道。

林南的上述批评至少在两个方面误解了科尔曼:第一,他把科尔曼抽象和理论层面上的功能概念在经验层面上进行了绝对化的理解。功能的最终实现与否取决于许多具体的个人和社会因素,而理论上的功能只是说在特定条件下社会资本对特定行动具有带来特定收益的可能;第二,即使从抽象理论到经验层面的转化没有逻辑问题,那么也只能说,在Y找工作这件事上,亲属关系没有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而不能说对Y来说亲属关系不是社会资本,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亲属关系是否有助于Y获得其他收益。

因此,对科尔曼社会资本的功能性定义也应该区分抽象和经验层次的不同含义,即抽象意义上的能够并不意味着经验层面上的一定事实上,如果我们借鉴经济学家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界定,就会发现原本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和知识技能之所以被称为资本是因为它们能够促进生产,能够带来经济回报。同样,我们对社会资本的定义也离不开它的功能,资本二字本身就隐含着市场回报的前提假设,只是这里的市场可以是经济、政治、劳动和社区,回报也不仅限于经济意义。

5、社会资本的五种形式(《社会理论的基础》)

科尔曼在完成社会资本概念抽象层次上的界定后,继而深入研究了哪些社会结构能构成对个人有用的资源,并区分了社会资本的三种基本形式:义务和期望,信息渠道,以及规范和有效惩罚。

第一种形式是义务与期望。

义务和期望关系构成第一种社会资本形式。众所周知,互相帮助比单独行动显得更有效率。科尔曼列举的开罗集市(在这一市场中,人们很难区分商人之间的界限:经营皮毛生意的商人同经营珠宝生意的商人之间建立了互通有无的伙伴关系,可以随时向需要这些商品的顾客提供货源信息;互相介绍顾客成为商人之间的一种默契,每个人都相互履行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和东亚轮流信用协会(这些信用协会一般由亲属和邻居组成,他们每个月聚会一次,每个人都捐献一笔资金,然后通过抽签等形式决定由谁先使用这些公共基金,直到最后协会中的每个人都上交了n笔款项并获得一次使用资金的机会。)的例子都是在论证互助关系所带来的巨大利益。

而这种社会资本类型的产生和维持取决于两个因素:信任的社会环境和义务的涉及范围。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信任机制做后盾,很难想像民众自助集资组织能够维持下去,开罗集市中的商人也不可能总是互相提供义务帮助;而农夫之间正是缺乏应有的信任关系,才会导致最终两败俱伤的博奕结果。因此,义务和期望及其构成的信任关系,有助于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能够克服因缺乏信任而导致的合作失败,是社会资本的基本形式之一。

如果行动者A为行动者B提供了帮助,并且相信B日后会报答自己,A对B便有了一种期望,而B对A则承担了一种偿还的义务。由此,A和B构成了一种相互服务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稳定形式构成了科尔曼所说的社会资本。科尔曼将此比喻为A手中持有的、可以要求B在今后某一段时间内予以偿还的“赊账单”。

科尔曼认为,“社会环境的可信任程度即应尽的义务是否履行以及个人承担义务的范围影响了这种形式的社会资本存在的可能性。”社会环境可信任的程度越高,人们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就越大,义务与期望形式的社会资本也就越普遍;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承担的义务越多,他拥有的可利用的社会资本就越丰富。

科尔曼的这种理解类似于莫斯对于礼物交换的研究。莫斯的研究发现,在初民社会中,礼物必须交换,而且这种交换是无条件的,否则将会遭到报应或惩罚。事实上,不光是初民社会以及科尔曼所处的20世纪80—90年代的美国社会,包括中国社会在内的其它社会中“义务与期望”也构成了重要的社会资本。

第二种形式是“存在于社会关系内部的信息网络”。

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认为,实际的经济行为人并不符合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的假定。事实上,不但人们加工信息的能力有限,而且收集信息也需要一定的成本,不对称的信息关系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因此便利的信息来源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尔曼认为获得低成本信息的方式之一是通过基于其他目的而建立的社会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科尔曼指出,产生第二种社会资本类型的社会关系可能无助于第一种社会资本的形成,这里科尔曼已经隐约提到了弱关系或开放性社会结构的意义。

某个内部社会关系网络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处于这种关系中的行动者利用社会关系来获取信息,从而为行动提供便利。科尔曼引用了1955年拉扎菲尔德等人对妇女服饰的研究来说明这种情形某位妇女期望自己的衣着入时,但她不了解最新时髦服装的式样,于是,她可以“寻找女友中最了解服装潮流的人,从她那儿获取一切所需的信息。”科尔曼认为,这种通过自己的行动寻找某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社会资本,他的这个思想其实就是格兰诺维特弱关系理论的另一种表述。

第三种形式是“规范和有效惩罚”。

在经验研究中,人们经常论及的是社区规范对犯罪现象的抑制作用。科尔曼描述的母亲带着孩子全家从底特律迁往耶路撒冷的例子,说明了耶路撒冷的规范性社会结构保证了单独行动的孩子可以随时受到临近大人的照看,而与之相比,美国的大部分都市都缺乏这种社会资本。

科尔曼认为,规范向人们指明了什么样的行动是符合体统或正确的。“社会规范是人们有意创造的,如果规范为社会成员所遵守,他们将获益;如果人们违背规范,他们将受到伤害。”科尔曼认为,规范的实施常常伴以各种赏罚措施,它通过奖励遵守规范的人而惩罚违反规范的人,从而使人们放弃自我利益、依照集体利益行事,最终使某些行动目标更容易实现,由此构成了极其重要的社会资本。所以,规范是个体行动走向法人行动以及社会行动的重要保证,也是维护社会团结的重要保证。

此外,科尔曼认为,群体结构中社会规范的价值(还)在于:能够促使理性个人牺牲自我利益而以集体利益作为行动出发点,不管规范是内化于人们心中还是来自外界的奖惩机制,有效规范的存在都有助于解决集体中的公共物品问题。

但是,科尔曼也看到了规范的负面效应。强有力的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个人自由发展和选择的机会。同时,由于规范不仅约束了“伤害他人的越轨行为,而且也压制对众人有利的非凡行为”,从而导致该领域内创新精神受到压制乃至被扼杀。

第四种形式是“权威关系”。

科尔曼认为,权威是个人拥有的、控制他人行动的权利。“当某位行动者有权控制另一位行动者的某些行动时,他和后者之间就存在着权威关系。”这种以控制权为特征的权威关系也应当是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当然,从表面上看,权威关系是一种单向度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也会使被控制者形成对权威关系的某种依恋,从而增强社会整合,促进社会团结,防止社会分化。因此,它应当属于一种社会资本。

第五种形式是“多功能社会组织”以及“有意创建的社会组织”。

科尔曼发现,“纽约印刷工会本来是工人自己组织的一种社交性组织,后来这个组织被雇主用来寻找合适的印刷工人以及印刷工人找工作的有效机构,并且进而成为独立党组织上的资源。”于是,他认为,“本来为某一目的建立的组织同样可以服务于其它目的,由此形成了可以使用的社会资本。”

这样,这种社会组织就具有了多功能的性质。与此同时,在当代社会中,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标,有意建立了一种“义务和期望、责任与权威以及规范与惩罚措施”结合在一起的正式组织,如商业组织等等。另外,人们还建立了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联合会组织,由于这种组织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它不仅使创建者受益,而且使其它人也得到好处。往往导致“搭便车”现象。

6、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功能

社会资本可以为个人提供各种物质支持,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所需要的情感支持,如鼓励、同情和友谊等等,以减缓或排除其心理障碍,使他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与工作;通过社会资本还可以获取就业信息与就业机会;促进公共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形成与规范,维护正常的交往活动,提高组织的效能等等。

当然,社会资本也具有某些负面作用。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最明显的消极功能就是容易形成小群体,他们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牺牲整个集团的利益;增加社会交往成本,产生腐败行为。本来只要依靠正式的规则就可以解决问题,然而,在一个社会关系网络非常复杂,并且以社会关系网络为生活基础的社区内,局外人要想打进这个关系网络内必须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这样,就容易产生腐败行为。因此,科尔曼又探讨了社会资本的创造和消亡问题。当然,不管怎么说,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的积极功能始终要大于它的消极功能,所以他认为,人们应当努力增进社会资本,促进社会整合,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7、社会资本的创造、保持和消亡的影响因素

科尔曼认为,鉴于社会资本具有如此多的正功能,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增进社会资本,促进社会整合。在他看来,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变迁、社会网络的封闭性、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其它因素等等都会对社会资本起着促进或抑制作用。

第一,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在科尔曼看来,除去以职位为基础的正式组织以外,各种形式的社会资本都依赖于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社会结构的稳定程度:在科尔曼看来,除去以职位为基础的正规组织以外,各种形式的社会资本都依赖于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如前所述,社会资本是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的,社会组织或社会关系的瓦解,意味着人际间原有的利益与控制关系的断裂,社会资本就丧失了存在的前提。

但科尔曼认为,人员流动对于以职位为基础的正式组织没有影响,因为这种类似于韦伯(MaxWeber)所说的科层制(bureaucracy)的社会组织〔14〕是以职位而不是以特定的个人为结构元素的,在这种组织当中个人的能动作用被弱化,成为组织的附件,从而使得个人的职业流动对组织结构没有影响,保持了社会组织结构的相对稳定性,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

“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社会组织或社会关系的瓦解,意味着人际之间原有的利益控制关系的断裂,社会资本就丧失了存在的前提。”

但科尔曼认为,人员流动对于以职位为基础的正式组织没有影响,因为这种正式的社会组织是以职位而不是个人为结构元素的,在这种组织当中个人的能动作用被弱化,成为组织的附件,从而使得个人的职业流动对组织结构没有影响,保持了社会组织结构的相对稳定性,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

第二,社会结构的变迁。

科尔曼认为,几个世纪以来最重大的社会结构变动是由原始性的社会组织向现代法人组织的转变。科尔曼对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对社会资本的影响给予了极大关注。

首先,他认为,几世纪以来最重大的社会结构变动是现代社会中新型法人组织的大规模出现,破坏了原始性社会结构。

原始性社会结构包括家庭、邻里、社区等组织,它所提供的社会资本具有两种功能::一是为缺乏生活能力的自然人提供保障与社会支持。这种社会支持不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因为在家庭、社区这些原始性社会组织中,个体之间保持着亲密而稳定的情感联系。二是原始性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广泛的宗教习俗以及其它非正式制度,这些制度和习俗有效地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从而保证了社会的有序运转。所以,在原始社会中,社会资本能够增进社会团结。

它所提供的社会资本具有两种功能:一是为缺乏生活能力的自然人(如幼儿、老人、病人)提供保障。这种社会支持不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因为在家庭、社区这些原始性社会组织中,个体之间保持着亲密而稳定的情感联系,由此提供了爱、安全感等“持续的关注”。这种持续的关注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化是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二是原始性社会结构中广泛存在的规范和赏罚措施,有效地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从而保证了社会的有序运转。新型社会结构是以法人行动者为主要特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分化,越来越多的具有特定组织目标、功能趋向单一、以劳动分工为结构特色的法人行动者出现了。这些人工创建的法人组织,如学校、医疗保险机构、为老年人和失业者提供救济的政府机构等,试图替代原始性社会结构中家庭、邻里及社区提供的社会资本。

但在客观上,由于后者提供的情感及精神方面的社会支持是不可替代、难以弥补的,这些人工创建的社会组织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科尔曼举了儿童抚养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现象。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中,为了让父母更多地投入到职业中去,儿童是由专门的育儿机构来抚育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忽略了对儿童关注的必要性以及儿童抚育者不应该经常调换的重要性。保育员对儿童的照料无法替代父母与儿童之间面对面的亲密联系。科尔曼引用安斯沃思等人的经验研究表明,接受父母直接照料的儿童在智力、情感乃至身体发育上均优于各种育儿机构中的儿童。

与此同时,法人行动者的大规模出现也给社会秩序带来了混乱。原始性社会结构中广泛存在的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赏罚措施,在以目的性组织为基础的大规模社会系统中失去了效力,而维持新型结构中社会秩序所必需的规范又尚未形成,社会资本的相对短缺状态出现了。因此构建社会变迁以后的新型社会结构下的社会资本应成为社会理论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再次,科尔曼认为,在当代社会,维系原始社会组织的社会资本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集中表现为法人组织的兴起并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法人组织为老年人和失业者提供救济以及其它社会保障,并试图替代原始性组织所提供的社会资本。但是,在客观上,原始性社会组织在情感、精神品质方面具有现代法人组织无法取代的功能,因此,现代法人组织的兴起及试图取代一切组织必然导致社会资本的丧失只能获得丰富的物质资源,,造成社会秩序混乱,使得社会出现分化与断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尔曼认为,尽管法人组织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趋势、历史的潮流,但是它永远也无法取代原始性组织所具有的社会整合及社会团结功能。由此,科尔曼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变迁要求社会理论解决上述取代原始性社会资本的问题,忽视这些问题不仅意味着脱离社会,而且使所有人及其子女处于不幸之中——但缺乏幸福生活所必需的社会资源”。

第三,社会网络的封闭性。

科尔曼认为,社会网络的封闭性是指“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之间相互保持着

密切的联系,存在着广泛的两两之间的义务与期望关系,每个行动者控制着蕴涵他人利益的事件,并可利用这类资源向对方施加影响。”社会网络的封闭性“增加了系统内部行动者之间的依赖程度,减少了内部行动者对网络外部行动者的依赖性及资源的可替代程度,从而为有效规范的建立创造了前提条件。在法人行动者组成的团体内部,网络的封闭性尤为重要。而在开放性的社会关系结构中,社会资本则要弱小得多”[4](25)。

第四,意识形态。

科氏认为,意识形态对社会资本的形成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这取决于意识形态的类型。某些意识形态要求其信仰者不考虑自身的利益,而是按照某种既定的利益或其他人的利益行动,从而增加了群体的团结,有助于社会资本的形成;而有些意识形态,比如新教强调个人独立于上帝的观念,则鼓励了个人利益在其行动中的重要作用,不把他人利益考虑在内,这就抑制了社会资本的生成。

它通过塑造人们的信仰或价值观来影响个体的行动方式。科尔曼认为,意识形态能否对社会资本的形成起作用以及起着何种类型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意识形态的类型。“某些意识形态要求其信仰者不考虑自身的利益,而是按照某种既定的利益或其它人的利益行动,从而增加了群体的团结,有助于社会资本的形成;而有些意识形态,比如新教强调个人独立于上帝的观念,则鼓励了个人利益在其行动中的重要作用,不把他人利益考虑在内,这就抑制了社会资本的生成”

第五,其它因素。

比如个人的富裕程度、政府资助以及时间因素等。个人的富裕和政府资助使个体相互需要的程度降低,所创造的社会资本减少;而社会资本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因此需要不断维持和更新。

总之,科尔曼试图用他的社会资本理论实现行动者的微观行动与宏观社会行动、主观行动与客观行动之间的整合,实现私人行动与法人行动之间的整合,进而实现社会学理论微观与宏观的整合。他试图把经济学的有关分析框架引入到社会学中,来研究社会学所关注的、现实的社会组织、社会行动等主题,从而使社会学的理论更富有操作性和解释力。在分析策略上,他继承了自己的理性选择理论传统,以“理性人”作为研究假设来研究和描述社会资本的性质。从而形成了自身相对独特的理论传统。

8、社会资本的社会结构基础

除了论述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基本形式外,科尔曼还进一步阐述了社会资本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条件。从其对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对比中可以发现:社会资本的结构基础或载体就是社会关系。(就像物质资本产生于能够促进生产的工具制造原料的变化,人力资本产生于能够带来行为方式创新的人的技巧和能力的变化,社会资本来源于那些能够提高行动效率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如果说物质资本是有形的,通过可观察的物质形式来体现,人力资本是相对无形的,体现于个人所获得的技巧和知识,那么社会资本也是一种无形资产,存在于人们的相互关系中。)

科尔曼在社会资本定义中所提到的社会结构的某一方面,其实就是指社会关系结构。在科尔曼看来,所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都有助于某些社会资本的产生;而这些社会关系源于理性行动者的目的性建构,只有当社会关系为个人带来持续不断的利益时,理性行动者才会继续这种投资。

科尔曼特别提到了两种社会结构形式,封闭的社会网络和多功能的社会组织,认为它们对产生某些社会资本形式(如义务、期望和规范)尤为重要。很多人批评科尔曼只强调封闭性社会关系而忽略开放性社会关系。(事实上,这也只是对科尔曼的误解。)如林南即认为:另一个有关社会资本的争论是:假定封闭性与紧密性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的必备条件…科尔曼将网络封闭性视为社会资本的一个明显优势…我认为,对社会资本的共用而言,对网络紧密性

或封闭性的要求是不必要的,也是不现实的(林南,2005,P.26)。

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社会资本一文中,科尔曼的确花了很多笔墨分析封闭性社会网络,但他在文章开头也非常明确地写到:封闭性社会结构有助于培养第一种和第三种社会资本形式某些社会结构类型对某些社会资本形式的产生尤其重要。

这里,科尔曼已经很清楚地将封闭性社会网络的作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虽然他只阐述了社会资本的两种社会结构条件,但同时也为其它社会结构条件发挥作用预留了空间,例如他在论述作为社会资本形式之一的信息渠道的社会关系基础时,就已经隐约地向读者暗示这里起作用的可能就不是封闭的社会网络。仅仅因为没有明确提及其它社会结构因素,就认为科尔曼轻视、忽视或者否定这些因素的看法有待商榷。

另一方面,科尔曼将论述重点放在封闭性社会结构上,或许是为了避免与其他学者研究视角的雷同。在回顾以往社会资本研究的过程中,科尔曼曾特别提及林南的弱关系假设,应该说他对林南和费拉普的研究是持肯定态度的。既然已经有相关文献对开放性社会结构或弱关系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做了详细分析,科尔曼只关注与之相对的强社会关系结构或许是可以理解的。

9、社会资本的公共品性质和投资不足问题

科尔曼对社会资本更为深入的分析是,除了强调社会资本与其他资本形式的共同点??效用之外,还特别分析了其与其他二者的不同之处公共品性质。

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通常属于私人物品或个人资源,其产权及受益都归投资者个人所有,因此不存在投资不足的问题。而大多数社会资本却不一样。例如,信任、规范和志愿团体的建立需要群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但由此而产生的社会资本回报却并不只属于为此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成员,其他群体成员也都能享受。

因此,科尔曼认为,尽管对于个人而言,社会资本是一种能够提高其行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社会资源,但其具有的公共物品性质将使得理性个人缺乏对其投资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大多数社会资本都是作为其他社会活动的副产品而产生或消失的。理性个人对社会资本的投资和利用是基于成本和收益的双重考虑;如果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他们就会放弃客观上对他人有利的社会资本投资。

因此,当社会资本收益大于投资成本而又没有其他更好(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回报)的选择时,理性行动者就会继续这种投资行为,这种投资客观上为他人带来利益;而当社会资本收益低于投资成本或有其他更好选择时,理性行动者就会主动停止这种投资行为,尽管这样做会给他人带来损失。也就是说,社会资本的公共品性质一方面使个人投资回报分散化,从而降低个人的投资热情;另一方面又因为个人无法控制他人的社会资本投资,因而使得他人的不投资行为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利益。这样的投资机制必然导致投资不足的问题。

10、科尔曼关于信任的研究

当代西方新经济社会学开始重视信任问题的研究实质上是对“经济学帝国主义”入侵的一种积极回应。20 世纪70 年代, 在西方经济学界兴起了一股对于信任问题研究的热潮。新古典经济学以“经济学帝国主义”的身份, 运用“理性选择理论与方法”研究信任问题。如经济学家阿罗(A r row ) 与赫西(H irsch)对信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阿罗在《组织限度》中认为, 信任是经济交换的有效的润滑剂,并且在《礼品与交换》中把经济落后与信任联系起来, 认为可以用缺少相互信任来解释世界上的很多经济落后现象。而赫西在《增长的社会限度》中则把信任看成是一种“公益”, 认为它是许多经济交易达成的必要因素。

对于“经济学帝国主义”的这种扩张趋势, 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 )、福山(Fukuyama )、科尔曼(Coleman) 等当代西方新经济社会学家作出了及时而积极的回应。作为一种回应, 科尔曼没有采用格兰诺维特、福山等其他新经济社会学家所持的单一视角, 即不是直接从社会学的角度, 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经济生活中的信任问题, 而是独辟蹊径, 直接借

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和方法,并将它们与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整合起来研究信任问题。

科尔曼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中主要借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的假定以及成本- 效益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信任问题, 强调了即时的利益以及委托人与受托人的成本- 效益的计算在信任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认为信任是一种在风险条件下的理性行为, 是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理性博弈的结果, 是一种特定的社会资本形式。

(1)交易存在延时性的问题

科尔曼认为在理想的市场模式中, 交易能即刻完成, 而在实际的生活中交易并非总是能够即刻完成。这种交易方面的差异是由时间差造成的, 即交易存在延时性的问题, 交易双方在时间上具有不对称性。作为投入资源的交易的一方在获得报酬之前, 其行为是充满风险的。虽然凭借法律合同能够减少一些风险, 但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风险。交易的双方在决定是否决定交易时, 要考虑可能承担的风险。因此,“可以用‘信任’一词表示作决定时必须充分考虑的风险因素。”因而信任行为就是一种风险的行为, 而个人在这类行为中承担的风险程度取决于其他行动者完成交易的情况。

(2) 委托人给予受托人信任的情况分析

科尔曼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成本- 效益的理论与方法重点分析了委托人给予受托人信任的情况。委托人为了在风险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利益,必须在拒绝或给予受托人信任之间作出选择。在委托人拒绝信任受托人的情况下, 原有的利益不变。在委托人给予受托人信任的情况下, 预期获得的利益等于可能所得与成功机会的乘积(G ×P ) 减去可能所失与失败机会的乘积(L ×(1 - P ) )。如果被减数大于减数, 即成功机会与失败机会的比例大于可能所失与可能所得的比例, 委托人作为一个理性行为者就应该给予受托人信任(117)。这个过程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P?(1 - P ) > L ?G 或G ×P > L ×(1- P ) 。

总之, 科尔曼对信任的解释是以利益为出发点的, 信任是建立在委托人对受托人预期的可能所得与预期的可能所失之间的简单关系基础上的。信任是一种有目的的理性行为, 其目的在于在风险条件下获得利益的最大化。

自齐美尔(Simmel) 去世之后的半个世纪, 大多数学者都把信任看成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 其中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M. Deu t sch) 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他说:“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发生具有信任是指他期待这件事的出现, 并且相应地采取一种行为, 这种行为的结果与他的预期相反时所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要大于其结果与预期相符时所带来的正面心理影响。”根据多伊奇的定义, 对受托人而言, 信任行为是使委托人处于劣势的一种行为。因为信任受托人,在特定条件下, 委托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动, 即如果受托人利用这一劣势, 委托人的利益将有所损失;如果受托人不利用, 委托人将有所得;将这种得失相比较, 委托人的可能损失总是大于可能所得。如果“使委托人处于劣势的行为”被定义为自愿将资源或控制资源的权利转让给受托人, 那么科尔曼所谓的“给予信任”与多伊奇提出的信任行为是一致的。

然而, 科尔曼的“给予信任”与多伊奇提出的信任行为存在很大的不同: (1) 多伊奇把信任行为限制在特定条件下, 即可能的损失(L ) 大于可能的所得(G) , 而科尔曼所讲的“给予信任”没有这种限制;(2) 骗取信任的行为显然超出了多伊奇定义的限制。因为骗子通常使委托人相信, 他们可能获得的利益将远远超过可能的损失。这意味着把控制资源的权利转让给骗子, 其条件是P 小于0. 5 或G 大于L ;(3) 存在这样一种情况, 即应当相信受托人时却没有相信。这种情况可能造成的损失很大, 却是多伊奇的定义所不能涵盖的(118)。

因此, 科尔曼所谓的“给予信任”是对多伊奇信任行为的一大超越。在科尔曼看来, 与其把信任行为看成是一种非理性行为, 不如把它看成是一种理性行为。因为在某些情况下, 人们非理性地给予信任是基于他们对给予信任有强烈的需要。有些人迫切需要信任他人或对信任有极强烈的需要。比如, 一些感到非常孤独的人, 他们需要伙伴和友谊, 而这种伙伴关

系建立的前提是他们必须信任某人。当他们决定是否给予信任时, 可能获得的利益对他们有很大的诱惑力。在这种情况下, 即便受托人值得信任的程度很低, 他们也会轻易地相信受托人。又如, 一些处于绝望状态下的人对信任有极强烈的需要, 因为没有外援他们就无法脱离困境。如果其他人向他们提供帮助, 即便这些帮助在事实上产生的效果可能不大,作为一个理性行动者他们也应当接受。因为他们的处境如此之差, 任何帮助都不会使一无所有的人再失去什么, 因而他们极其信任给他们提供帮助的人(126)。

科尔曼指出, 在市场领域里, 委托人信任受托人, 与他进行交易, 其信任行为是一种理性行为。在市场上, 各种受托人可以按同一种商品(比如金) 或与此种商品有固定交换率的其它商品(比如银) 的价值作出承诺。这种承诺成为惟一的交换媒介, 即货币。货币只是印有数字的一张纸, 它本身并不具有价值, 它的价值依赖第三者的保证。在交换中, 银行或金饰商所出保证付款的承诺书比一般人写的承诺书容易被接受。因此, 各种类别的付款保证逐渐被淘汰, 由银行发行的纸币逐渐成为惟一的有价证券。在市场交易中, 如果两个出售同样货物的卖主都保证在同一期限内交货, 无疑, 理性行动者将选择其中信任程度较高的一位进行交易。在市场上, 就委托人而言, 如果两个卖主给他带来的可能损失与可能所得完全一样, 而且P(1 - P ) 都大于L P , 他便选择信任度较高的卖方从事交易。

(3)信任——特定的社会资本形式

科尔曼认为建立在成本- 效益计算基础之上的信任, 在市场经济中是一种特定的社会资本形式。在科尔曼看来, 资本有三种基本的形式, 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存在于工具、机器和其它生产设备之中的物质资本是通过改造物质材料形成的, 人力资本是通过改变人, 向人们传授技能使其按照新的方式行动而形成的, 而社会资本的形成, 则依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按照有利于行动的方式而改变。物质资本是有形的, 可见的物质是其存在形式;人力资本是肉眼看不见的, 它存在于个人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中;社会资本基本上是无形的, 它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356)。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资本形式相比较, 社会资本具有这样几个主要特征: (1) 不可让渡性。指的是社会资本是一种具有个性的资本,它与拥有者共存, 并且具有一定的使用范围;(2) 互惠性。是指社会资本在使用上可以达到互惠的效果,并能促进集体行动;(3) 可再生性。指的是社会资本是非短缺的, 可以通过使用和投入而得到增加;(4)公共产品性。社会资本的这一性质决定了社会资本的其他性质, 同时也将社会资本与其他形式的资本区分开来。科尔曼从社会结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资本, 把它界定为一种潜藏于社会结构中便利于行动者的个人资源。认为社会资本包括信任关系、规范、权威关系、信息网络、多功能社会组织、有意创建的组织等等多种形式, 并着重强调了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360)。

科尔曼认为作为社会资本特定形式的信任是由期望和义务所构成。如果A 为B 做了某些事情, 并且相信B 日后会报答自己,A 对B 便有一种期望,B 对A 承担一种义务(358)。A 使B 对自己承担义务, 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作为理性行动者A 之所以使B 对自己承担义务, 必定是由于他们能够获得某种超越义务的利益。因为义务的创造相当于办理了某种保险,支付保险费代价极小, 而领取的保险金价值很大。显然, 这是有利可图的行动。因此, 信任是由期望和义务所构成。有两个要素对于信任这种社会资本有重要影响: 一是社会环境的可信任程度, 即应尽的义务是否履行;二是个人担负义务的范围(359)。尽管科尔曼主要是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与方法出发来研究自我利益与信任的关系, 但他并没有遗忘作为一个社会学家所应有的社会学学科意识, 因而他没有完全追随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取向, 而是试图将经济学与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整合起来对信任问题展开一种“综合”的研究。科尔曼的这种研究取向独特而富有创造性, 不仅预示了当代经济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的方向, 而且本质上也是对于新古典经济学某些偏差的一种纠正。

(4)独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他在强调自我利益的同时, 也没有忽视社会规范的约束、制裁或惩罚在信任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科尔曼假定了委托人与受托人两者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 但又进一步认为委托人决定给予受托人信任不只是建立在他对于受托人守信的可能性的估计, 而且部分建立在消极制裁的使用。只有委托人对受托人预期的可能所得大于可能所失, 作为理性的委托人才给予受托人信任, 但它们之间的信任关系却是由消极的制裁所支持的。科尔曼认为:“如果受托人行为受某种制裁手段的制约, 委托人在决定是否信任受托人时, 不仅应考虑受托人可信任的程度, 而且还要注意惩罚性制裁手段的效果。”科尔曼坦承, 信任只能在一个非正式的、小型的、亲密的、均质的、能够增强规范约束的社区中产生。因此, 在科尔曼看来, 社会规范不是真正地与自我利益相对立的, 因为对于自我利益的追求可以利用社会规范来惩罚“不值得信任的行为”。

其次, 他还强调了信任关系建构中媒介与其他网络的影响。科尔曼认为, 在与新的委托人建立信任关系时, 原有的雇佣关系或债务关系非常重要。例如, 求职、申请贷款、申请安装电话以及签署公寓的租约等, 委托人都需要对申请人的工作单位以及可信任程度进行了解。其结果, 委托人(自然人或法人) 对人的信任表现出某种偏向。某些人, 例如在社会声誉很高的单位担任重要职务的人, 发现自己很容易获得各种委托人的信任。他们在生活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障碍, 都可因轻易获得他人信任而排除。与其形成对照的是, 另一些人却难以得到委托人的信任, 例如年轻人、失业人员、家庭妇女、作家、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以及退休人员等。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屡屡遇到困难, 因为他们只有先取得他人的信任才能从事于求生所需要的各种活动。

很显然, 这种在信任关系建立上的差异不是由委托人的自我利益的算计决定的, 而是基于媒介与其他网络。并且这种最初的差异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自我加强。那些最初占据有利位置的人, 也许由于他与雇主有亲密的关系, 很容易获得他的第一次贷款与信用卡, 等等。这些反过来为得到更大贷款与最高限额贷款提供了通道。

总之, 科尔曼对于信任问题所作的独特研究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某些偏差, 而且为西方经济社会学在当代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新视野, 展示了新空间, 预示了新方向, 同时也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新的信任关系的建构提供启示。

11、对科尔曼社会资本理论的评价

(1)积极评价

科尔曼社会资本概念的价值在于:它是从理性选择的理论视角来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换句话说,原本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由于理性个人的参与对其进行投资、发展、利用并最后从中得利而转变为一种社会资本。

科尔曼之所以用功能来界定社会资本,就是希望借此来重新认识社会结构。就像经济学家当初提出人力资本一样,用市场回报来重新认识教育、技能和经验对于个体劳动者的价值,科尔曼建构社会资本的目的也是希望通过资本的性质来凸现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结构因素对于理性个人/法人而言的资源意义,从而将微观的个人动机和宏观的社会结构相结合,完成其在吸收经济学和社会学两种学科思路的基础上为社会学重新建构理论基础的重要一步。

或许正是社会资本背后的这一宏大理论目标导致很多学者批评科尔曼的社会资本概念过于抽象和宽泛。事实上,科尔曼本人也承认:社会资本是否能像金融资本、物质资本以及人力资本一样,成为社会科学中可用之进行定量分析的概念,还有待观察;它当前的价值主要在于对社会系统进行定性分析以及使用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分析。

我以为,这种经验层面的操作化困难其实是由社会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从经济资本到人力资本再到现在的社会资本,资本所涵盖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对其内涵的驾驭也更加不易。(即便是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的人力资本概念,对其界定也还存在很大争议。例如,舒尔茨提

出不仅技能和知识的获得,健康和迁移也会产生追加的经济价值;贝克尔的人力资本概念更是增加了许多其它因素,有将一切维持或改善生活本身的因素都归结为人力资本的倾向。)事实上,正是社会资本的巨大解释力和丰富的内涵使它成为当代社会科学中争议最多、分歧最多、视角也最多的概念之一。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资本的内涵做了自己的界定,比如林南在微观层面上将社会资本界定为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的资源,博特[以中观层面的结构洞来理解社会资本,普特南等人则将宏观层面的网络、规范和信任称作社会资本。

尽管各个学者在经验层面上对社会资本概念做了进一步的界定和解释,并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方法和理论见解。但笔者以为他们并没有彻底梳理清楚和解决社会资本的不确定性,正如Angelusz和Tardos所认为的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和它本身的弹性和延展性有关,并不像林南那样仅仅局限在社会网络领域就能解决问题,这样在追求概念明确性的同时就掩盖了许多其它方面(如社会信任和民主参与)的意义和价值。

即便是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的人力资本概念,对其界定也还存在很大争议。例如,舒尔茨提出不仅技能和知识的获得,健康和迁移也会产生追加的经济价值;贝克尔的人力资本概念更是增加了许多其它因素,有将一切维持或改善生活本身的因素都归结为人力资本的倾向。

因此,科尔曼的最大贡献并不在于经验层面,也不在于他对社会资本具体形式的界定,而在于社会资本的抽象概念和理论启发意义。正是它的这种抽象性和不确定性使它成为以后学者各自寻找理论支持的源泉,从而也为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预留了广阔的空间。

奥斯特洛姆也认为,尽管社会资本的全部形式对发展而言是必要的,但没有一种形式足以涵盖和充分说明其本身。而我们回归科尔曼的目的是希望社会资本的研究不要也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一方面和视角,只要领悟了它的基本思想社会结构或社会关系的效用,就完全可以跳出其它学者的思维模式而另辟蹊径。换言之,我们可以把科尔曼的思想作为一种宏观理论,而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的观点就是不同的中层理论。

当然,如果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看,科尔曼的理论也只是代表了一种理论框架,以资本的眼光看社会结构,虽然这种视角揭示了社会结构的某一特征或重要属性,但同样也被局限在理性选择的理论假设内看问题。

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相对来说是比较系统、完整的,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他关于社会资本的诸多特性的描述,使学界对于社会资本的理解更深入。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是社会学和经济学两门学科交叉的产物。他试图把经济学的有关分析框架引入到社会学中,来研究社会学所关注的社会交换、社会组织、社会结构以及权威关系等传统主题,从而使社会学的理论更富操作性和解释力。

这种研究取向使得他的理论更趋向于默顿(RobertMerton)所说的“中层理论”(Middle-rangetheory),而非元理论(meta-theroy)。在分析策略上,他较多地采用了经济学的个体主义的方法论,以“理性人”作为研究假设,并大量借用了经济学的术语来描述社会资本的性质。这一方面使得社会资本的概念丰富化,另一方面也招致了部分社会学家的批评,认为他的理论带上了过于浓厚的经济学的色彩,缺乏对主流社会学理论的继承,失去了社会学的学科特点。社会资本在科尔曼那里是一个含义宽泛、用途颇广的概念。科尔曼既用它来解释国家与国家、社会与社会之间信任程度、社会发展、社会规范、社会团结与社会动员、政治模式等的差别,又用它来解释组织的运作、发展以及个人的社会化、各种目标取向明确的社会行动。

事实上,我们可以把科尔曼视为后来社会资本理论发展的分水岭,自科尔曼以后一些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专门把社会资本用来研究宏观社会现象,如普特南对社会资本与公共生活关系的研究;而另外一些社会学家专门把社会资本用于解释个人的地位获得、社会流动,如伯特(RonaldBurt)的结构孔(structuralhole)理论。科尔曼试图用社会资本来解决社会学中宏观与微观、个人与制度、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问题。

我们可以看出,在科尔曼那里,一方面个人在社会资本的获得上是有能动性的,理性的行

动者有目的地采取行动策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个人在行动的同时,也在塑造着社会关系结构;另一方面,个人的行动又是受到制度制约的。科尔曼一再强调的社会资本的公共物品和不可转让特性,就是制度对个人行动制约的反映。从学科范式的意义上说,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的丰富化,与“人力资本”概念在经济学理论中所占的地位是相当的。

(2)不足与缺陷

他的社会资本理论也有其自身局限。表现在他过分夸大社会资本功能,把社会资本当作解决社会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润滑剂”,似乎只要有了社会资本这个概及理论,所有的社会学理论都会迎刃而解。按照科尔曼的理解,在一个企业中,如果企业内部拥有良好的关系网络(即良好的社会资本),企业内部信任度较高,那么就会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如果企业外部拥有良好的关系网络(即社会资本),企业与其供应商、销售商、顾客等都拥有较高的信任关系,这样也会使企业能够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其在市场的竞争优势。

这样看来,社会资本真正能够如福山所说的“创造经济繁荣”。其实,企业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仅仅是企业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已,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所以,科尔曼的这一缺陷必然要为后来的经济社会学家所扬弃。而他的社会

资本理论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波茨就指出科尔曼对社会资本使用了一个?相当模糊的定义, 这因此而为人们将许多不同甚至完全矛盾的过程重新贴上社会资本的标签开辟了道路。同时科尔曼研究过程中对理性人的基本假设, 忽略了对人的社会性的一面的分析; 研究手段的过于定量化, 难以把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纳入分析的框架之中; 研究前提往往把制度和心理等因素视为外在和既定的, 没有把它们和个人的行为看作是互动的。

尽管科氏的理论相对于其他社会学家来说已经较为完善,但仍然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这具体表现在:

首先,科尔曼关于社会资本的承载主体的论述是不明确的。

在他对社会资本的界定中,没有对社会资本的主体作出专门说明。尽管社会资本是无形的,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我们至少应该知道哪些主体可以拥有社会资本,否则社会资本的内涵就会过于笼统、泛化。

科尔曼在定义社会资本的时候指出,“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以社会结构为特征的资本财产”,这时个人是社会资本的承载主体,但在科尔曼后来的论述中,社会、国家、组织,都成为了社会资本的主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拥有它的社会资本,可以借此加强共同体内行动者的一致性,从而提高行动的效率。个人可以拥有社会资本,从而增大行动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但问题在于,个人、组织、社会、国家是几个不同层次的概念,而不同主体拥有的社会资本的特性完全可能是不一样的。

而且,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与组织、国家、社会拥有的社会资本的关系仍是模糊不清的。

个人拥有、局部拥有的社会资本的增加是否就意味着整个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个人与社会、个人行动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这个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又出现了。科尔曼的这一缺陷后来被布朗所弥补。布朗试图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分析层面来对社会资本的概念作出精确的表达。他把微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分析称之为嵌入自我的观点,主要讨论个体自我通过社会网络调动资源的潜力。在这里关注的只是个人的结果;中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分析称为结构的观点,在这里研究的是社会资本特定网络的结构形成过程及其分配结果,而不是组成网络的个体自我。这里的社会资本是相互关联的所有组织共同拥有的;在宏观层面要分析的是社会资本网络如何嵌入较大的政治经济系统或较大的文化与规范系统。这种层次划分使得社会资本的概念进一步清晰化。

也许科尔曼正是出于用社会资本理论建立宏微观之间连接的目的而未对社会资本的主体加以界定,但这种策略反过来影响了其概念的清晰程度。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对宏微观之间的真正弥合,仍然是颇为遥远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将推动社会资本理论的深入与细

化。

其次,科尔曼从社会资本的功能来定义社会资本,容易产生循环论证的弊病。

他指出,“社会资本的定义由其功能而来”,在 郷?郷科氏的社会资本的界定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社会资本的生产性、公共物品性等特性与功能,对于社会资本的具体内涵到底是什么,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这种逻辑使得人们在追问社会资本是什么的时候,用社会资本的功能来回答,而在论证其功能的时候又指出,正因为社会资本具有生产性等特性,所以它能够产生这些功能。这很容易把社会资本的来源和它产生的功能混淆起来,从而导致循环论证的错误。

再者,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仍未予以充分关注,从而使其理论显得片面,缺乏严密性。

波茨指出,“人们只注意到社群参与的积极影响,而不考虑其可能的消极意义。科尔曼对这种片面的观点负有一定的责任,因为他的两篇论述该主题的文章都把社会资本理解为纯粹的幸事。”科尔曼在谈到社会资本的产生时强调了社会网络的封闭性。但封闭性在使社会网络内部的个体之间相互依赖、联合行动的同时,也对外部人采取了一种排斥态度。

由此,局部社会资本的增强削弱了制度的开放程度,从而影响了总体社会资本的积累,使社会的效率难以达到最优。在中国这样的存在“差序格局”的社会中,网络的封闭性导致的负面效应就更加明显了。“找后门”、“拉关系”的示范效应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康芒斯(Commons)所说的“非生产性努力”中去,从而使社会处于低效状态。

另外,某些内部成员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社会组织如黑社会等,其组织目标本身就是反社会性的,无疑对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科尔曼的这一缺陷后来被波茨所缓解。波茨提出了“消极的社会资本”的概念,注意到了社会资本的负面影响,但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最后,正由于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的定义是模糊不清的,社会资本的主体及其关系是不明确的,他关于社会资本的性质和表现形式的看法也有待进一步讨论:

1.关于社会资本的公共物品特性。

对于社会、组织来说,社会资本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个人来说就不一定了。理性行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往往去主动建构、塑造于己有利的社会资本,如就业时托关系、找门路。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对社会资本的投资是可以完全为行动者自己所掌握而获得相应的收益的,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外部性”问题。这时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私人物品而不具有公共物品性质。

2.关于社会资本的不可转让性。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社会资本是可以转让甚至继承的。如果行动者A拥有对行动者B的社会资本,那么A可以依照主观意愿让与自己有着亲密联系的另一行动者C找B,要求B直接把义务偿还给C,这时A对B的社会资本就转让到C了。比如,父亲持有丰富的社会资本,如果他愿意,儿子可以通过父亲的关系来获得社会资本。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社会关系正是像滚雪球一样由此延伸和扩展开来的。而在具有先赋性(as2cribed)特征的社会当中,社会资本的可转让和可继承性就更为明显了。

3.关于社会资本的五种表现形式的划分。

科尔曼把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有效规范、权威关系、社会组织,并列为社会资本的形式,这是一个相当混乱的类型划分。这五个概念处于不同抽象层次,属于不同范畴,彼此之间很难建立起清晰的逻辑联系。更重要的是,这五个概念之间存在着相当多的共同内涵,社会组织内部既有义务与期望、权威关系,还有有效规范、信息网络;权威关系中也有义务与期望;规范的运作也有赖于权威关系等。

连科尔曼自己在论述社会组织这种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的时候也不得不承认,“依性质划分,此种社会资本的形式可能为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以及权威关系”。这种类型划

分不但不能把社会资本的概念进一步明晰化,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总体看来,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为各个学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解释范式,是一个相当有发展潜力的理论生长点。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强调社会关系的差序格局的社会中,社会资本理论必将成为我们更加深入地解析中国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方式的重要分析框架。但是其理论仍显得过于粗糙而缺乏严密性。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社会资本研究中,应将理论推演与经验研究结合起来,在对社会资本进行纯粹的理论上的批判和完善的同时,进一步深入的经验研究也必将促进社会资本理论的创新、丰富和发展。这有待于后继者的努力。

社会资本研究

社会资本研究 一、社会资本的产生 社会资本理论的产生是建立在社会网研究的基础之上的。社会网研究的重点之就是考察个体的行为是如何受到各种外在的社会关系的影响的,正是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美国学者格拉诺沃特和林南提出并发展了个人的社会网络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的关系的理论,可以说是开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先河。 70年代初,格拉诺沃特在对个人寻职行为和结果进行考察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某个人寻找工作时,对他找到新工作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是通过他的关系密切的亲戚或朋友而获得,而是通过他的一般亲戚朋友而获得的,这与一般人的想象似乎正好相反。格拉诺沃特对此的解释是:根据社会交往理论,只有那些在各方面与某人有较强同质性的人才可能与他建立起比较亲密的关系,因此,这些人所掌握的信息也和他差别不大。而与此人关系较疏远的那些人则由于较强的异质性,也就更有可能掌握此人及其周围圈子内的人所无法得到的、对个体求职有帮助的信息(1973,1982)。在此基础上,林南提出了“社会资源”的理论。所谓社会资源,就是那些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这种资源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社会关系而获取。拥有此种资源可以使个人更好的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一个分层社会结构中,当行动者的行动为工具性行动时,他所拥有的弱关系将比强关系给他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但前提是这种弱关系的对象处于比行动者本人更高而不是更低的社会地位)。林南的这个“社会资源”概念与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其他学者的“社会资本”概念已无太大的差异,在后来的研究中,林南有时也将“社会资源”改为“社会资本”。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Bourdieu)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个概念,并把它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1988年,社会学家科尔曼(James Coleman)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一文,把社会资本定义为“许多具有两个共同之处的主体:它们都由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组成,而且它们都有利于行为者的特定行为——不论它们是结构中的个人还是法人”。布特南(Robert D.Putnam)从政治学的角度,通过对制度绩效的研究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那些可通过促进协调行动而提高社会效能的特征,比如信任、规范及网络等”。这三种定义分别从社会文化、理性选择和政治学的角度对社会资本的内涵给予了确认,使它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概念具有了合理性。 科尔曼(Coleman)在他的《社会理论的基础》(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中,从社会资

社会资本理论 林南的思想

林南对社会资本研究的新进展 美国著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从理性选择行为出发,在个体行动和社会结构的互动基础上,把社会资本界定为个体为了从嵌入性资源获取回报而在社会网络中进行的投资,揭示了社会资本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上的展开形式、矛盾运动和变化机制,提出了丰富的理论假设与理论命题,开拓了广阔的理论视野,不仅吸收了阶级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等资本理论的成果,而且克服了关系论、功能论和集体论等方法论的局限,使社会资本研究进入了新的理论境界,对于在中国开展社会资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林南(Lin Nan)在社会资本研究中独树一帜,他从个体理性选择行为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关系中,建立了强调差异、变化和建构,把社会资本放到微观、中观和宏观社会结构中进行系统论述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社会资本理论。 1、社会学和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任务 林南在其著作《社会资本》一书序言的第一段开宗明义:“我认为社会学是研究行动者如何对社会关系进行选择的学科。社会学的中心任务既要分析行动又要分析结构:在结构提供的机会和约束下的选择行为。选择是在这些机会与约束内做出的,与结构提供的机会与约束进行互动的选择也可以改变或创造这些机会与约束。这些过程必然会在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之间各有侧重。社会学家的工作正是把握和展示这些动态。”这显示出林南突破二元对立的无畏勇气。 林南在其著作《社会资本》中把握并展示了“这些动态”。林南独树一帜的研究从行动者(无论个体或集体)理性选择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微观与宏观的连接、个体与整体的同构中,建立了强调差别、选择和建构,突出实践、社会网络和制度场域的具有鲜明观点的社会资本理论。 林南总结了社会资本理论不同的视角之下所存在的共性:社会资本由嵌入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的资源组成,当行动者希望提高目的性行动成功的可能性时,他们可以动员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 据此,林南在《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第三章提出社会资本定义与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任务:“社会资本理论应该完成3 个任务:第一,应该解释资源如何呈现出价值,以及有价值资源在社会中如何分配——资源的结构性嵌入;第二,应该显示,个体行动者如何通过互动和社会网络,对这些结构的嵌入性资源——机会结构——的获取变得有差异;第三,应该解释,为了有所获,如何将这些社会资源动员起来——激活的过程。” 可以看出,林南提出的任务可以归结为三点:资源、社会结构和个体行动。 资源是林南社会资本概念的核心。在林南的社会资本概念中,资源概念的外延十分丰富。就资源的归属而言,既包括个人的资源也包括集体的资源;就资源的存在形态而言,既包括土地、房屋、牲畜、汽车和货币等物资财产,也包括教育、会员、声望、荣誉、信任和组织头衔等象征性资源。而这些资源分别在马克思、布迪厄、科尔曼和普特南等人的资本理论中已经被作为资本的内容而论述了。可见,林南关于社会资本中含有资源的概念界定,是对其他资本理论中资源概念的兼容并蓄。 社会结构是林南研究社会资本的基础之一。林南认为社会结构包含4 个基本要素: 地位(positions) 、(注18)权威(authority) 、规则rules) 和代理人(agents) 。(注19)地位表现了个体行动者对资源的占有,或者说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通过个体聚结成的网结;权威体现了地位之间的关系,是控制与取得资源的权力;规则制约和引导在一定地位上的行动者或代理人如何取得有价值资源,它可以起到维持行动者在一定的秩序中获取有价值资源的作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引论

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引论 李惠斌 近年来,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一个重要术语。由于这个概念的重要意义,甚至还产生了一个独立的学科――“经济社会学"。研究者们试图将这个概念所涉及的内容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联系起来,并试图通过它来解决有关学科和现实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社会资本概念和理论的缘起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Bourdieu )在一本叫作《社会科学研究》的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个概念,并把它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一年以后,经济学家格伦·卢里(glen loury)在批判新古典经济理论时也提到了这个概念。他虽然没有对这个概念展开论述,但是他却从经济学的角度使用了这个被布迪厄作过社会学解释的社会资本概念。到了1988年,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S.Colman)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题为"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一文,把社会资本定义为"许多具有两个共同之处的主体:它们都由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组成,而且它们都有利于行为者的特定行为――不论它们是结构中的个人还是法人。"科尔曼从社会结构的意义上论述了社会资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经济社会学"理论。但是,真正使社会资本概念引起广泛关注的是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罗伯特·普特南。 普特南自称他和一些同仁花了20年时间就社会资本问题对意大利行政区政府进行了调研,而他在这次调研的基础上写成的《让民主政治运作起来》(1993年)一书,则成为美国当年的最畅销书之一,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书中提到的社会资本概念也因此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后的几年里,普特南又在《美国展望》杂志连续发表《独自打保龄球:美国下降的社会资本》(1995年春季号)、《公民美国的奇怪消亡》(1996年冬季号)、《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和公共生活》(1996年春季号)等文章,对美国的自发社群组织、公众参与和"公民心"的变化状况作了大量的评论。与此同时,该杂志还先后发表了迈克尔·舒德森《如果公民生活没有死亡怎么样?》(1996年春季号)、锡德·斯考波尔《自上而下的拆散》(1996年春季号)、理查德·M.瓦莱利《电视迷的民主》等文章,与普特南教授商榷,并对其观点进行了批评。普特南则在同期杂志上对上述批评作了回应,写了《罗伯特·普特南的回应》一文,对有关批评表示了欢迎,并就四个方面的问题作了他认为是必要的说明。同年夏季,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亚历山德罗·波茨等也在《美国展望》上撰文《社会资本的下降趋势》,参与这场有关美国公民心问题的讨论。至此,关于社会资本的讨论,可说是进入了一个高潮。 除了上述学者以外,参与社会资本问题讨论的还有东卡来纳大学的鲍伯·爱德华与美国和平研究所的米切尔·W.弗雷,两人合写了《超越普特南的公民社会与社会资本》一文,对公民社会与社会资本以及二者的关系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此外,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彼得·埃文斯教授就社会资本概念撰写了《跨越公私界线的发展战略》,认为社会资本理论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理论中的制度理论;耶鲁大学的卡拉·M.伊斯特斯撰文《组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 (一)社会网络 在社会资本理论中社会网络特指人际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构成之一。它是一种多线路的联系,联系中的每个人都共享着多种利益。网络包括了多种多样的联系,如朋友或者邻居关系、社区主从关系、现代的同族认同以及地方老乡关系、同学、校友等等,既有正式的联系也有非正式的联系。它是每个人开拓自身资源利用社会资源的必然渠道。 布迪厄的社会资本概念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熟识和认可关系所产生的社会资本。首先,它是与群体的成员身份和社会网络联系起来的资源;其次,它是基于相互认识和认可的基础上的。同样,科尔曼在他的社会资本中也强调了社会网络、社会结构的重要性。因此在上述情况下,社会网络指的就是镶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等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 (二)规范 与社会网络联系在一起,是规范或者称之为制度,其中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规范,它们也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斯特罗姆从广义上界定了规范,规范就是具体规定什么样的行动(或结果)是需要的和被禁止的,或者被允许和被授权制裁的(如果规则不被遵守的时候)。奥斯特罗姆认为,规范就是人类致力于建立秩序和增加社会结果的可预测性的努力结果;规范能够被用来增加许多个体的福利,或者当集体选择过程受到某一以及建立的子群体控制时,被该群体用来为自己群体增加超过其他群体的更多利益。 (三)信任 在社会资本理论有关信任的论述中,福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他认为,信任指的是“在正式的、诚实和合作关系的共同体内,基于共享规范的期望”。他不仅将信任看成社会资本的组成部分或指标,而且还是其前提条件,“社会资本是一种从社会或者社会的一部分中的普遍信任中产生的能力”。福山认为,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家庭这种最小最基本的群体中,还体现在国家这个最大的群体中。其他群体也体现这种资本。 笔者认为,总体来说,社会资本理论中的信任指的是在公民参与网络中基于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一种长期普遍互惠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段话,一段是:甲是我的朋友,所以,我信任甲;乙是甲的朋友,甲信任乙;因为我信任甲,所以我也信任乙。另一段是可以表述为:我和甲是朋友,今天我帮他,因为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他可能帮我,当然他以后也可能不帮我.当以后乙有可能帮我。所以通过信任减少了网络中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 公民参与网络、互惠规范以及在二者基础上形成的信任构成了社会资本的主体,特殊的组成形式决定了社会具有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不同的特征。 二、非公募基金会存在的问题 (一)在社会网络方面,理事会和秘书处分权不清晰 依照上面的理论,社会网络指的就是镶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等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 基金会的一般架构由理事会、监事会和一般机构组成。基金会设理事会,理事为5人至25人,理事任期由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5年。理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用私人财产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相互间有近亲属关系的基金会理事,总数不得超过理事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他基金会,具有近亲属关系的不得同时在理事会任职。在基金会领取报酬的理事不得超过理事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理事会设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从理事中选举产生,理事长是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理事会是基金会的决策机构,依法行使章程规定的职权。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2次会议。理事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

文化资本与符号暴力――论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

收稿日期:2014-11-08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研究项目“当代主要社会思潮的最新动态研究与批判”(2014YCXZD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毕芙蓉(1971—,女,山东梁山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后 马克思思潮研究。 2015年第1期(总第182期理论探讨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No.1, 2015General.No.182 文化资本与符号暴力 ———论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 毕 芙 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 要: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通过分析各种符号的政治功能,论述了符号暴力这一新的社会统治形式。符号 位于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之间,把既定的社会结构内化为个人的心智结构,同时形成个人新的心智结构,实现对社会结构的重建。符号的政治功能即重建或再生产

社会结构。从一种变动的视角看,社会由各种相互竞争的“场域”构成,而个人的心智结构则呈现为更具有形成性的“惯习”。符号的政治社会功能实现于场域与惯习相互塑造的过程。承担着政治功能的符号是一种权力,也因此成为一种资本。这种资本通过对符号的等级划分,在社会中建立起不平等的秩序,并能够转换为其他资本来获取自身利益。这种可以作为文化资本的符号暴力,其特点在于被支配者的自愿接受和配合。因此,它的作用恰恰在于掩饰统治本身的暴力性质。 关键词:布迪厄;符号暴力;文化资本中图分类号:B565.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501-0053-04 作为布迪厄的合作者和研究者,华康德指出,“知识社会学或文化形式的社会学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社会学,亦即一种符号权力的社会学。的确,布迪厄的全部学说可以被理解成一门唯物主义人类学,这种唯物主义人类学探讨符号暴力的各种形式如何发挥特有的作用,影响支配结构的再生产及其转 换。 ”[1]15 符号暴力接替赤裸裸的暴力成为统治的主要形式,这种符号暴力的特点是:被支配者的自愿接受和配合。因此,这是不被承认的暴力,它的作用恰恰在于掩饰统治本身的暴力性质。 一、符号的政治功能 符号,并不仅仅是人们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它具有比交流和沟通更为重要的功能:重建或再生产社会结构。

新经济社会学中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比较

新经济社会学中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比较 理论综述新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比较的,欢迎阅读参考。 引言 经济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末,先后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分别是20世纪初的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传统阶段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的复兴阶段(刘少杰,2009)。新经济社会学(NewEco-nomicSociology)即经济社会学的当代演进,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科学(曹德骏、左世翔,2012)。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在于对古典、新古典经济学思想所提出的反驳。新古典经济学中对于完全理性经济人和完全自由竞争市场的假设在Granovetter等学者看来是某种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 山于新古典经济学忽视了人的能力,没有看到社会网络及其规范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其研究必然与现实情况不符。因此,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管理理论的补充和纠正,值得我们借鉴并加以丰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Granovetter(1985)所作的《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有关嵌入性问题》一文的发表,他开创了经济社会学的全新时代,由此也奠定了运用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经济行为的恰当理论基础(汪和建,2006)。随后,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本引起了众多学者(Ports,1998;Powell,1990;Baker,2006)的关注,渐渐成为了研究经济管理类各种问题的关键方法和重要视角(耿新,2010)。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社会网络研究、市场研究、企业研究、性别研究和文化研究。本文将通过理论梳理的方式比较研究其中的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 理论综述新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这一理论建立在三大基础性假设之上(Granovetter,1992)o第一,经济行动镶嵌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第二,经济行动将追寻经济与非经济的目标;第三,经济体制是社会学的构建。由此,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社会结构表现为网络的形态,而经济现象嵌入在社会结构这一网络之中,一切经济行动都是对社会结构的投资活动。 一、社会网络理论(SocialNetworkTheory) 1940年,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首次提出了“社会网络”的概念,后来 Bott(1971)进一步研究了“社会网络”在家庭中的作用。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对于社会网络的研究并没有多大进展。直到1988年,Wellman才将社会网络明确定义为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笫一次将社会人(actor).社会联系

解读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解读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一、背景重现 布迪厄出生在法国南部偏远的山区小村,父亲是个乡村邮递员,以后进入法国知识分子的摇篮--- 巴黎高师,求学期间,他在哲学上出类拔萃,同时他的政治意识也明显成长起来。他反对斯大林主义和保守主义体制;他站在左派知识分子这边抨击法国殖民政策。布迪厄与那些出身富有。有文化优越感的精英子弟格格不入,因此他从未认同精英政治论和唯智主义传统。 大学毕业后,在阿尔及利亚服兵役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殖民地和殖民战争可怕的现实,这是布迪厄从哲学进入社会学的转折点。就个人经历而言,阿尔及利亚战争深深地唤起他关怀现实,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批判的政治冲动。希望用科学研究揭示社会困难的来龙去脉,以自主性的学术批判介入社会。 从知识层面而言,布迪厄的研究工作是在法国战后学术领域展开的。考察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必然要与这一特定语境中的知识分子话语联系起来。布迪厄的学徒时期正值法国知识盛行存在主义学说的50 年代。在他看来存在主义夸大了主体的主观选择能力,接受了历史理性主义思想,并沉浸在现象学中,此后结构主义理论登上思想舞台,对布迪厄最初的理论积累和研究道路的选择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结构主义为研究社会现象的经验学科--- 社会学提供了走出实体的,本质主义研究的方法。然而,阿尔及利亚的田野考察使得布迪厄越来越怀疑结构主义人类学方法的可靠性。结构主义如何揭示实践者的生成性活动?由此布迪厄开始抛弃结构主义的“规则”而选择了潜意识的“策略”概念。 布迪厄曾多次说自己的工作是“哲学的田野工作”,意思是指结合经验调查和理论建构的“参与性社会学”研究。排斥经验研究的哲学冥想,掩盖和自然化了社会及知识长于的等级区域。脱离社会实际的流动和丰富的事实;而实证研究则陷入唯方法而方法的琐屑材料中,同样不能透彻地揭露社会世界的隐秘神话。在他长达40余年的研究中迎接了跨学科,多方位的挑战。布迪厄几近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完全无视学科界线,从人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到历史学、语言学、政治科学、哲学、美学和文学研究,他都有所涉猎。布迪厄向当今的学科分类提出了多方位的挑战。他在涉及范围极广的不同领域中提出了很多专业性的质询:从对农民、艺术、失业、教育、法律、科学、文学的研究,到对亲属关系、阶级、宗教、政治、体育、语言、住房问题、知识分子、国家等的分析。布迪厄还具有融合各种不同的社会学风格的能力,从艰苦的人种论阐述到统计学模式,到抽象的元理论的和哲学的论辩等等,布尔迪厄一律照单全收,他向已被公认的社会科学的思维模式提出了多方位的挑战。 大师逝去,法国总统希拉克发表文告,称他为最具才华的知识分子之一,继涂尔干和韦伯之后使社会学出现新的改观,向众人指出"文化的时代并非经济的时代"。左派总理若斯潘则说布迪厄是对资本主义进行尖锐批判的领头人物,他个人完成了思想和行动的辩证统一。在同行之中,大家普遍承认他对社会学的贡献和他一代宗师的地位,但也有人认为只有60、70年代教书时的布迪厄是可取的,后来他过多卷入政治活动,故而此后的著作根本不能称为社会学,而纯属"宣传鼓动"。 二、布迪厄的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

社会资本文献综述1

政治关联研究述评与展望 摘要:企业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的现象在很多国家都存在,尤其在正式制度欠发达的转型经济和新型经济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每年都有很多企业在政治关联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在分析政治关联的内涵、获取途径以及度量方法的基础上,阐述企业建立政治关联的构建动机,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政治关联;获取途径;度量方法;动机 一、“政治关联”的提出: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高阶理论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Ports,1998;张宏文,2003;周晓红,2005)最早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的研究,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现有的与可能存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是某些持久的网络的占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网络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个体提供支持,提供他们赢得名誉的证明。”(Bourdieu,1986)。而后又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社会资本,包括科尔曼的社会资本功能观(Coleman,1990)、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的社区观(Robert Putnam,1993)以及林南的社会资本的资源观(Lin,2005),现在影响较为广泛的是林南的社会资本的资源观,它从社会网络的视角解释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他认为“社会资本是镶嵌在一种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活动中获取或调动的资源”。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社会资本”主要应用于宏观层面的讨论分析,见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中(Zak& Knack,2001)。而在管理学的研究中,“社 会资本”多从微观层面入手。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社会资本”的研究又分为以个体为对象和以组织为对象的研究。前者主要关注个体(如企业家)镶嵌于社会网络中所获取的资源是否能够影响组织的发展(Peng & Luo,2000;Moses Acquaah,2007)。后者主要关注组织外部资源及组织内部社会资本对组织绩效的影响(Nahapiet & Choshsl,1998;Landry,2002)。 高阶理论认为一个组织的决策首要领导者——高管团队对组织的发展发挥 着重要的指挥和协调作用。Hambrick和Mason(1984)指出:组织是其高层管理者的缩影。高管团队的内在认知、价值观、洞察力以及预测能力等特征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绩效。高阶理论让我们开始重视高管团队的作用,也为企业的人才招聘提供了参考依据。

社会资本理论综述

SHI 2011年第5期 JINGJI 经济JIAO 视角 一、经典理论综述(一)资本理论回顾1.古典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这个概念最早由马克思作为私人资本的对立面来使用,这和今天的社会资本概念不尽一致。马克思将资本定义为资本家或者资产阶级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当关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时,则资本是期望在市场中获得回报的投资。(林南,2005)该理论通过市场中动态的流动过程体悟资本的价值与意义。对于马克思来说,处于流通链中的人明确分为资本家与劳动者两大阵营,资本被牢牢掌握在剥削统治阶级的手中,而作为被剥削的劳动者则未曾体现出资本的生产与积累,林南将马克思的资本理论称为“古典资本理论”。 2.新资本理论 贝克尔等经济学家在舒尔茨等人的影响下开始关注经济过程中劳动者的能动性,于是人力资本这个概念开始得到普及,新资本理论也逐渐成形。贝克尔认为,与物质资本不同,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由于获得知识、技能和其他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对雇主或公司有用的品质而增加的价值。新资本理论与古典资本理论皆从资本家、生产商、雇主和公司的视角出发。(林南,2005)所不同的是,在新资本理论中,劳动者不再被动的任人宰割,而能够在自我动机的指引下通过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对自身进行投资,例如教育技能的提高。一旦劳动者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积累而开始享有自己的剩余价值利益时,劳动者也能够转化为资本家,资产阶级与被剥削的工人阶级的分界由此呈现出灰色地带。 (二)社会资本相关理论回顾1.布迪厄 现在意义上对社会资本的系统关注可从布迪厄说起。从某种角度来看,布迪厄可被视为马克思的继承者,他在人力资本中看到的并非劳动者的自由意志与自我利益,而是统治阶级深入骨髓的符号暴力。他认为,社会的 统治阶级通过控制教化活动(比如教育)———使主流的符号和意义内化于下一代,将自身的文化价值强加在其他阶级身上,从而实现统治阶级的再生产。(林南,2005) 布迪厄将资本分为三种表现形式: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它从集体拥有的角度为每个成员持有,在这个词汇的多种意义上,它是为其成员提供获得信用的‘信任状’。”(Bourdieu,1986)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体现的是资源,而资源则与确定群体的关系网络紧密相关。则,社会资本取决于个人联系的规模和这些联系中所含资本的容量或数量。他认为,投资于社会关系的目的在于把自我的、私有的特殊利益转化为超功利的、集体的、公共的、合法的利益(布迪厄,2003)。因此,通过社会资本,行动者能够涉取经济资源,提高自己的文化资本,与制度化的机构建立密切的联系。(张文宏, 2003) 2.科尔曼 科尔曼偏向结构功能视角。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的一个方面;在结构内它便利了个体的某些行动。在科尔曼看来,社会资本是从关系中获得的、现实的或潜在的资源(林南,2005),它并不能被普遍定义,只有当它对个体产生作用时才可称之为该个体的社会资本。 林南认为,功能观点易引起同义反复,导致科尔曼社会资本的理论概念模糊不清。但笔者认为,更贴近现实的恰在于社会资本的特殊性而不是如何界定社会资本的问题。科尔曼与布迪厄同样强调将社会资本的考察与“关系”相连。所谓相连首先是社会资本的载体必须存在于一个确定的群体,而不能依附于个人,其次,个体根据不同的需要所发掘出的社会资本是不同的。同样一份资源,也只对某些人有用从而被称为资本。可以说,资本的价值是在交换中得到体现的。 3.帕特南 社会资本理论综述 王婷菲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 要:本文主要试图以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一书为线索对社会资本领域的重要理论进行回顾与整 理,并将进一步联系中国本土的关系研究展开反思与探索。 关键词:社会资本;行动;结构;关系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 ).2011.05.34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5-80-03 研究与探索 80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 目录[隐藏] 社会资本理论的概述 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 社会资本理论的解释力 社会资本理论的困境 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 [编辑本段] 社会资本理论的概述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组织理论以及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一个概念,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所谓社会资本,一般是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利用自己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一般就是指个人的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关系,一个人能从这些关系中获取得利益越高,那么他的社会资本就越高。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前沿和焦点问题,社会学、政治学等许多学科都从学科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以用来解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社会资本甚至被西方国家的决策圈看成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路,即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国内学者也对社会资本理论做了深入研究,虽然社会资本理论有强大的解释力,但是社会资本理论也有其局限和困境。 [编辑本段] 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 关于社会资本理论,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布迪厄是第一位在社会学领域对社会资本进行初步分析的学者;科尔曼对社会资本做了较系统的分析;帕特南从政治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本文将遵循上述思路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探讨。 1.布迪厄对社会资本的先驱性研究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其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场域” 和“资本” 概念。“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场域是由不同的社会要素连接而成的,社会不同要素通过占有不同位置而在场域中存在和发挥作用。场域就像一张社会之网,位置可以被看成是网上的纽结。位置是人们形成社会关系的前提,“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因占有不同的位置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和权利。”布迪厄认为场域作为各种要素形成的关系网,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动力是社会资本。布迪厄把资本划分为三种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集中研究了资本之间的区分及相互作用。认为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布

林南-社会资本理论-读书笔记

关于社会资本理论读书笔记 一、关于社会资本的起源发展和概念 1、相关研究文献 (1)社会资本理论的系统论整理,秦琴,(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63)《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辑刊 2005年第 6期(总第 161期)。 (2)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若干思考,程民选(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动态>2oo4年第6期。 (3)解读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宇红、王欢(作者宇红为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欢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理论界,2004,03。 (4)社会资本:定义与内涵,程民选(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府新论 2004年第 4期。 (5)解读社会资本理论,曹沛霖,复旦大学教授,探索与争鸣,2003,08。 (6)“社会资本”理论的解读与借鉴,安民兵(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安徽安庆 246011),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四期。 (7)西方“社会资本"概念综述,黄晓波(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林空军学院,第二政工教研室,广西桂林 541003),理论界,2006年07期。 (8)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张方华(苏州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 215021),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12月第5卷第4期。 2、社会资本的起源、发展和概念具体论文阅读摘要 社会资本理论的系统论整理,秦琴 ?论文体系: 一、“社会资本”的起源 二、“社会资本”的系统论整理 1.微观层面的分析 2.中观层面的分析 3.宏观层面的分析 三、进一步的探索 1.系统论视角的合理性 首先,布朗对“社会资本”的系统论阐述摆脱了那种简单的“行 动和结构的二元关注”,使社会资本理论建构在一个动态的系统 中而更具合理性。 其次,布朗的系统论视角还可以为大家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鸡和 蛋”的问题找到一个答案。 第三,社会资本的系统论框架使社会资本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得以 实现。 2.“对号入座”方法的不合理性 ?对于“社会资本”的起源,就其词源意义上来说,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演化线索是很清晰的。

国外社会资本理论_历史脉络与前沿动态_吴军

作者简介:吴军,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生;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 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城市社会学与社区研究。 〔*〕本研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乡村社会建设与社会资本运作机制研究———以江苏省新沂市陆口合作社为例”(项目编号:12XNH149)和北京市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建项目资助。·学科前沿·《学术界》(月刊) 总第171期, 2012.8ACADEMICS No.8Aug.2012 国外社会资本理论:历史脉络与前沿动态 〔*〕○吴 军,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2) 〔摘要〕“社会资本”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新理论范式,逐渐被运用到社会 学、 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术领域。然而,由于它是一种新理论范式,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它的认知和运用上存在较大差异,有的甚至产生误解。对于一个新生的理论范式来说,这不有利于其发展。因此,当下,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梳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基于 此, 本文对国外社会资本理论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从最初“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 到“以社会为中心”或“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取向争论,再到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即合理化分类与测量。 〔关键词〕社会资本;理论回顾;前沿动态 纵观“社会资本”百年发展历程,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 70年代初的初创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扩展阶段以及进入21世纪至今的最新进展。〔1〕 社会资本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代表 人物以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利达·汉尼范(Lyda J.Hanifan )、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詹姆斯·科尔曼(James S.Coleman )、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D.Putnam )和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 )、迈克尔·武考克(Michael Woolcock )、格鲁特尔特(C.Grootaerl )、普 — 76—

布迪厄_文化资本_观念的本源_早期发展与现状

布迪厄“文化资本”观念的本源、早期发展与现状 3 〔英〕D.罗宾斯 李中泽摘译 中图分类号 C91   3本文摘译自《英国社会学杂志》2005年第1期(pp. 13~30),作者德里克?罗宾斯(Derek R obbins )系英国东伦 敦大学社会科学、传媒与文化研究院教授,著有《皮埃尔? 布迪厄的工作》(The Work o f Pierre Bourdieu ,1991)和《布迪厄与文化》 (Bourdieu and Culture ,2000)等著作。一、布迪厄文化观念发展的文化语境 若想探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观念,还需从他早年的生活谈起。他在后来对于个人成长经历的表述说明,他是在不同的环境里长大的。在《反 思社会学导引》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一书的某些段落中,布迪厄曾回顾说:他就像福楼 拜(Flaubert )一样,由于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入寄宿学校,因此有能力客观地思考个人的经历(布迪厄、华康德,1992:205)。在《语言与符号权力》(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一书里,布迪厄同 样谈到了自己在孩提时代所体会到的贝阿恩 (B éarn )家乡方言与学校正规法语之间的语言差异(布迪厄,1991:68~69)。是否这些与他日后的立论有关?换句话说,是否有一种经验式的差异造成了二元的概念化?或者说,是否这种概念化被用于解释他的经验?这些疑问均尚难断定。但是,事实表明,布迪厄的思维总是带有二元性的特征,一方面是人们所称的自然的、家庭特有的、内部的或者说传统的文化;另一方面是非自然的、习得的、构成的或者公众的文化。这种二元性得到体制性的强化。这是介于区域的、地方的或者土生土长文化和大都市、中心省或者殖民主义文化之间的二元性。如果从更加概括和富有哲理的角 度来说,那是“生活世界”(life-w orld )和“系统世界” (system -w orld )之间的二元性,也正是布迪厄寻求将其转化为辩证法的东西。 布迪厄的社会生活和智力发展轨迹的特点广为人知。作为法国西南部比利牛斯山脉地区波城 (Pau )一所高中里大学预科班的高才生,布迪厄在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cole Normale Sup érieure )之前,便转入了位于巴黎塞纳河左岸的一个有声 望的预科班(classes pr éparatoires )。他逐渐习得的文化加强了习得文化与自然文化的实际分离。在巴黎高师,哲学训练是常规课程。但是,根据布迪 厄1987年在《杂谈》(Choses Dites )上发表的“哲学实习”所言,他既受到法国传统上的历史学家、科 学哲学家的极大影响,也受到现象学、本体论和存在主义理论的影响。他承认阅读过萨特的著述,但自己并非存在主义者;他也阅读了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著作。内在的事实表明,布迪厄受到梅洛-庞蒂著作的极大影响。虽然布迪厄仅仅提到他阅读过胡塞尔的早期著作,但事实表明,他也十分熟悉胡塞尔遗作中的一些主要文本———例如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 (The Crisis o f the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 胡塞尔,1970)和《经验与判断》(Experience and Judgment ,胡塞尔,1973)。同时,布迪厄感兴趣的是科学哲学、新康德认识论以及批评客观主义科学的现象学课题。布迪厄还感兴趣于卡西勒(Cassirer )的符号形式哲学,因为那是康德学说的一部分。这表明,布迪厄着眼于在社会构成的形式或者解释性话语中,而不是在超验或先验的范畴里施展才能。看起来,他更加受到现象学方式而不是先验现象学观点的影响。他看起来是接受了胡塞尔早期的方法,但事实上胡塞尔后期试图6 3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曾璨 陈宏军 摘要: 本文追溯了社会资本的社会学起源和经济学起源, 对社会资本的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了综述, 探讨了社会资本的性质和结构, 在微观和宏观上对社会资本的测量进行了分析, 同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社会资本; 资源; 规范; 网络; 信任 社会资本是一个相对较晚的概念, 是学术界“资本概念不断泛化”的结果。20 世纪70 年代, 西方社会学家布迪厄、科尔曼等人将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纳入资本分析的范畴, 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新的资本形式即刻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从而使得社会资本成为人类社会中区别与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的另一种资本类型, 社会资本将传统资本理论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 它具有社会性和资本性。 一、社会资本的起源 社会资本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它的形成受到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影响, 是传统历史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得社会资本同时具有道德性和工具性的成分, 它既可以解释理性个体行动者之间的合作, 也可应用于社会行为和集体现象。 ( 一) 社会资本的社会学起源 古典社会学基于对社会本质的不同假设分为整体学派和个体学派。以Durkheim为代表的整体学派把社会看作一个独立的主体, 而不仅仅是其成员的总和。Durkheim(1982)指出, 人们组成团体后的思考和行动方式与原先独立于社会之外的模式是不一样的, 参与到团体 内的许多价值观与道德规范构成了社会与经济交换的保证, 团体参与能够有效治理社会秩序, 会促进个人获益及社区繁荣。这其中延伸出“价值内射”的概念与社会资本的含义有近似之处。 交换有两个核心要素: 行动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它导致了资源交易。关系的重要性在社会交换中得到广泛重视。Comte( 1848) 提出个人的考虑要服从社会的思考, 社会交换含有经济交易, 但也具有超个人性与超经济性(Radciffe,1952) 。社会交易理论将“关系理性”纳入社会交易的分析,社会学家Nan Lin( 2001) 指出在社会交易中有两种不同的理性, 交易理 性侧重行动者在交换中的交易收益和成本的计算, 关系理性侧重行动者对关系的维持和提高。由此产生出社会信用, 社会认可有助于行动者通过社会资本获得社会地位。 同时, 社会学对信任的研究日益深化, Deutsch (1962) 最早从社会心理学方面研究信任, 认 为信任是信任方对被信任方采取合意行动可能性的信念和预期。信任被视为合作的润滑剂(Dasgupta, 1988) , 是解决集体行动困境的关键。在后来的研究中, 一些学者将信任视为社会资本的结果(Woolcock,2001) , 一些学者将其视为社会资本中共享的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而 还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两者的结合(Cote & Healy,2001) 。 20 世纪70 年代兴起的网络分析对社会资本有很大启发。Granovetter(1973) 是最早从理论上探讨有关弱关系强度的学者之一。他认为社会小圈子的个人联系属于强联系, 成员共享的信息多是相似的, 而个人与其他社会圈子带来联系属于弱联系, 而这种桥梁性的弱联系能为个体提供异质性、独特的信息和资源。Lin(1986) 进一步指出真正对行动者有意义的是关系联结的社会资源。Cook and Emerson(1978) 论述了拥有宽广交易网络的优势。 Burt(1980) 的结构洞理论关注个人的联系特征, 个体所拥有社会网络的模式, 对于个体来说, 如果他的各个联系人之间彼此没有联系, 那么这是最有利的, 即他占据了结构洞的位置。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