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会资本理论的五个命题

社会资本理论的五个命题

社会资本理论的五个命题
社会资本理论的五个命题

?经济论坛?

《探索》2007年第3期

社会资本理论的五个命题

任 亮

(中国人民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2)

摘 要:社会资本理论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学研究中新兴的理论,提出了许多新颖的理论观点,为研究经济行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大大拓展了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的研究视野。本文主要对社会资本最近研究中的五个命题:效率命题、地位命题、强关系命题、弱关系命题以及结构洞命题等进行梳理和探讨,以期对社会资本理论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促进社会资本理论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社会资本;社会结构;强关系;弱关系;结构洞

中图分类号:C91ΠF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3-0109-05

收稿日期:2007-02-25

作者简介:任亮(1965.10-),男,山西天镇人,河北北方学院社科部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

社会资本理论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学研究中新兴的理论,它的产生是建立在社会网络研究的基础之上的。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 )和林南(LinNan )提出并发展了个人的社会网络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的关系的理论,可以说是开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先河。作为一个概念和术语的“社会资本”是由经济学家洛瑞(G.Loury )于1977年在其“种族收入差别的动力学理论”

一文中首次提出。到20世纪8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a )率先对社会资本的定义、社会资本运作的条件、社会资本的积累和维护、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关系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除了布

迪厄以外,美国的社会学家科尔曼(Coleman )从理论上对社会资本作了更全面的分析研究。在其巨著《社会理论的基础》一书中,科尔曼将格拉诺沃特和林南以及布迪厄等人的研究成果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对社会资本定义的界定、社会资本的特征、社会资本的功效、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他的“社会资本”理论。后来经过罗纳德.

伯特(RonaldBurt )、普特南(Putnam )、波茨、林南等学者的研究,社会资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完善,研究重点集中于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社会资本的特征、社会资本的功效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成为许多学科关注的热门概念和分

析的重要起点。目前,社会资本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和青年行为问题、工作和组织问题、企业家和企业绩效问题、社会资本与科技创新、社会资本与民主、民主与政府治理、公民精神与公民社会等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当前关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人以命题的形式明确提出来,并给予详细的阐述。清楚了解这些基本命题,对全面、准确认识社会资本,促进社会资本理论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下面就这些命题进行逐一梳理、总结和分析。

一、效率命题:社会资本有利于提

高效率,促进目标的实现

在社会活动中,为什么有些人或团体成功了,而有些人或团体却还在苦苦奋斗?他们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他们所拥有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而且还在于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所谓社会资本是指行动者通过其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所能获得的各种资源,包括权力、保障、资金、信息、机会、劳力、决策、情感支持、合作等。社会资本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拥有较好的社会资本可以提高效率,获得更大

?

901?

的成功。科尔曼指出,社会资本为社会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了便利,有助于行动者特定目标的实现。

是否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决定了人们是否能够顺利地实现某些既定目标。这是因为:首先,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可以使人在将来的交往和行动中更加自信并能有一个较高的自我评价,这对行动目标的实现是必不可少的。第二,在现代社会中,各种信息量大且复杂,行动者对于所有信息不可能完全掌握或者不可能很容易地完全掌握。作为社会资本的社会关系网络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处于该关系中的行动者利用社会关系网络来获取信息,从而为行动提供便利。第三,社会资本对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职业声望和收入水平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会资本获取就业的信息和机会,成为人们最为经济,最为现实的选择。第四,社会资本还是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资源,它可以使个人在遇到困难或需要帮助时得到必要的社会支持,包括各种物质支持如生活保障、经济支持、劳力支持、决策咨询等和人们所需要的情感支持包括:在情绪低落时给予同情、面对挑战时给予鼓励、在孤独时给予友谊。当一个人长期不能从他的社会资本中获得这些情感支持时,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能够增添快乐、促进身体健康;而建立社会关系网络则在使世界变得更加和谐、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完善了我们的个人生活。

在宏观层次上,社会资本的丰富程度影响着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资源的分布以及社会组织的发展等。首先,社会资本有利于公益事业的发展。社会资本对个人行动起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因为社会资本能够使人们充分考虑其行为结果对他人的影响。尤其是当他的行为结果影响到他的情感和责任对象时,他就会对其行为采取谨慎和负责的态度。形象地说,就象当一条河的下游居住着某人的家族成员时,该人不会在河的上游弄脏河水一样。这也清晰地解释了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其他学者所讲的人的行为的外部性问题。由此构成了社会极其重要的社会资本。它对组织目标的实现、社会秩序的维护,乃至社会运动的成熟与发展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一个公众参与程度高、社会资本丰富的社会,公益事业就会兴旺发达。第二,社会资本对于企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社会资本可以降低签订合同、契约的成本。社会资本的存在可以使人们更容易找到合作伙伴。社会资本可使合同双方相互信任、易于达成一致和共识,并有效地避免了因违约而不得不付出的昂贵诉讼费。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包括企业间的网络和企业内部的网络,有利于企业交易费用的节约,交易活动的维护;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规模的扩大。第三,社会资本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东亚经济发展的成功为此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实证资料。第四,社会资本具有识别社会结构的功能。社会资本如果运用得当,具有生产性,社会结构中的社会资本,具有人力、物力资本所无法替代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功能。第五,社会资本影响资源的分布。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在一个社会资本丰富的网络中往往是均匀分布的。但在缺乏联系的不同网络之间,由于网络的性质不同以及其社会资本的存量不同,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并不均匀分布。解决的办法就是把不同的网络连接起来形成更大的富含社会资本的网络,增大社会资本的受益面。

二、地位命题:行动者社会地位越高,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越丰富

从社会资本的效率命题可以看出,行动者的社会资本对其实现目标及在其工作生活中获得必要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社会资本的多寡是由那些因素影响和决定的呢?林南指出,行动者的社会地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一个类似于金字塔结构的社会分层体系中,地位越高,人数越少,但是每个人拥有的权力、地位或声望却越高。社会地位越高,发展社会关系就越容易,摄取各种稀缺资源的能力也就越强。处于分层社会结构中较高位置的人,在获得社会资本方面,明显优越于他人。首先,一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一旦确定,与其发生联系和交往的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大多也是与其相似的人。这是因为在一个社会中,背景、地位等相同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和意愿相互交往,保持关系。在社会结构中占据的位置越高,与拥有丰富社会资源的人建立关系的机会就越多,所能接触和拥有的社会资源就越丰富,从而拥有社会资本越多。第二,一个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所直接交往的对象也大都是与其具有相似社会地位,而

?

011?

这些人都拥有较丰富的社会资源,这样,他们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就能获得更加丰富的社会资源。通过它,人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当人们以这种方式“借用”社会资源时,关系实际上也成了人们获得社会资源的途径。第三,作为一个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社团或组织的成员,也可凭借成员身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摄取更多资源,获取实际利益,实现社会资本向现实利益、物质利益的转化。较高社会地位的社团或组织能够为其成员获取社会承认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相当一部分人加入某一社团的原因主要并非在意于组织所提供的服务,而是“想象征性地与某一事业联系起来。当事人可借高地位社团之声名使自己的社会地位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得到社会承认。

在社会地位相同的情况下,社会资本的多少还取决于所拥有的关系网络的种类。例如,一个人如果属于由文人、学者组成的关系网络,那么很显然,他较容易获得文化方面的信息和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机会;而一个人如果所属于的关系网络是由银行家和金融家组成,那么,他据此获得的资源将和这一领域有关。实际上,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关系网络,差别只在于由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关系网络的不同以及这个关系网络所能提供的资源的种类与数量不同。

另外,一个人所拥有的关系网络的特性也是影响其社会资本多少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关系网络的特性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社会关系网络规模的大小。主要指关系网络所涉及的人数的多少。社会关系网络规模越大,其中可能蕴涵的资源就越多。第二是关系网络顶端(简称网顶)的高低。关系网络顶端是指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地位、身份和资源最多的那个人的状况。每个社会关系网络的顶端所能达到的高度是不同的,高度越高,这个关系网络中所蕴涵资源也就越多。第三是关系网络位差(简称网差)的大小。是指关系网络顶端与底部落差的大小。社会关系网络的顶端所能达到的高度是不同的,同时关系网络所能到达的底部也是不同的。两个关系网络如果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落差大的网络要比落差小的网络蕴涵的资源更大。原因是位差大的网络可以更多地克服关系网络资源的重复性,尤其是信息资源。

三、结构洞命题:占据或接近结构洞有利于工具性行为的实现

所谓工具性行动是指行动者为了某一功利性目的而采取的行动。行动者工具性行为的成功与否,与行动者在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密切相关。每一位行动者都有自己的关系网络,行动者在关系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会增加或减少他在投资中获得更高的报酬率时的竞争优势。社会关系网络构造了关系网络成员间的信息流和资源流。在信息和资源的流动过程中,关系网络存在一些特殊结点,它比其它结点在竞争中拥有更多优势,处于重要结点的位置,能够在网络中有更多享用信息和资源的机会,而其它网络成员往往通过它才能享受这些信息和资源,伯特(R.Burt)把这种占据其他未联结结点之间的结构位置称为“结构洞”。伯特的“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理论指出,在社会网络中存在两种形态,其中一种是处于网络中的个体(个人或组织)与其他任一个体都存在着联系;另一种形态更为常见,即网络中的个体仅与部分个体存在直接联系,而与其他个体都不存在直接联系。这样,在第二种形态中,整个网络中就出现了某些个体与另外一些个体联系断裂的现象,就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一样,故称为“结构洞”。如果个体占据了网络中的结构空洞,即联系着相互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个体,那么该个体就获得了这种状态赋予他的信息和控制资源的优势。因为他占有较多的结构洞,能够成为连接不同网络结构的中间人,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机会以及控制资源能力。

以三人所形成的关系网络为例,如果三人关系网络中两两间都建立起联系,那么,这个关系网络就被认为是闭合的,在一个闭合的关系网络中,任何信息和资源都有可能以最短的途径直接流向关系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结点上。但是,如果切断了这个三人闭合关系网络中任一方的联系,情况就会发生重大变化。与其他两方都有联系的一方在竞争的条件下,就拥有特殊的优势。由于他处于两个未联结点的中间位置即“结构洞”,所以他对网络中的所有资源都拥有直接的享用机会,而其他两方都必须通过他才能享用这些资源,占据结构洞者在关系网络中就获得了有效的“非重复性”资源。伯特认为,在较复杂的关系网络中,通过与分散的、非重复的一组组联结点联系占据中心位置的结点者拥有更多的网络资源,控制着与其他结点之间的资源流动,使其处于

?

111

?

更有权力的位置。由于这些资源是非重复性的,它更有利于行动者目标的实现,因而占据或接近更多的结构洞有利于工具性行为的成功。

四、强关系命题:强关系有利于表达性行为的实现

所谓表达性行为就是以寻求同情、认可、支持、理解、信任等为目的的行为。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并形成了各种人际关系网络,这些由相互熟悉的人组成的关系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资源———即社会资本。它使个人在遇到困难或需要帮助时可以得到必要的社会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感情支持。人们建立的关系网络可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它们对人们的不同的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所谓强关系网络通常是指由亲属或亲密的朋友所形成的关系网络。格兰诺维特曾提出区分强弱关系的四个主要指标,即:关系的时间量、情感紧密性、熟识程度(相互信任)以及交互服务。花在关系上的时间越多、情感越紧密、相互间的信任和服务越多,这种关系就越强,反之则越弱。根据社会交往理论,只有那些在各方面与某人有较强同质性的人才可能与他建立起比较紧密的强关系,而通过强关系连接起来的同一关系网络圈子,其成员彼此之间必定具有相似的社会经济背景,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和资源差别不大。这样,在关系网络中流动的信息和资源大多属于重复性的信息和资源,对以追求某些功利性目的的行动者而言,强关系网络中的信息和资源并不是特别有意义,对工具性行为的成功没有太多的帮助。但这种强关系网络能够提供给人们所需要的认同、信任、情感等社会支持,有利于以增强相互间的信任、情感、依赖等为目的的表达性行为的成功。

一个人的强关系可以形成密切的关系网络,它往往是群体内部的联系纽带。由强关系网络形成的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相互关心、相互信赖关系的无形资本或公共物品,因此成员间注重信赖及相互间的义务交换。科尔曼指出,在一个由亲属、亲密的朋友形成的持久性的强关系网络中,人们一般具有较高的信任、情感、责任和义务。而基于情感、信任、资源共享和生活方式的共享的关系越强,关系双方的资源分享和交换越容易,并且,相互间的支持和承认还与自我资源的提升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这样一种关系有利于社会债务的形成、信任的增强以及债务的宽免。又因为强关系网络中的成员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社会背景、道德观、文化观、知识、行为方式等,成员间易于沟通、交流、相互理解、形成共识,相互间的交往主要是为了培育关系中的情感成分,加深交往双方的感情,增强相互间的信任和依赖,这与寻求同情、赞同、支持、理解、信任、分担忧愁、共享快乐等表达性行为相一致。人们从自己的强关系网络中可以获得归属感、理解、同情、情感支持、经济支持、劳力支持、决策咨询等等,尤其是它能够提供给人们所需要的情感支持,包括:在情绪低落时给予同情、面对挑战时给予鼓励、在孤独时给予友谊。它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非常重视并尽力维护这种强关系。

然而,关系的强弱是可以改变的,那么,这种变化对于个人的社会资本有何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拥有的是弱关系而不是强关系,这种弱关系对其行为又有什么影响和作用?这就是下面要讨论的弱关系的力量命题。

五、弱关系命题:弱关系有利于信息资源的获得

美国著名的新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在研究市场经济中的就业过程时发现,当个人运用他们的个人网络找工作时,他们更经常或更有效地通过弱关系而非强关系得到相匹配的工作。由此而引起了关于弱关系的研究的兴起,所谓弱关系是指以较少的交往频次、较弱的情感和较少的责任等为特征的关系。关于弱关系方面的研究尽管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大多数研究都证实了弱关系在获得信息资源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在一个分层社会结构中,当行动者为了获得信息资源而采取行动时,他拥有的“弱关系”将比“强关系”更有用。

这是因为弱关系往往连接着不同关系网络中的个体,常常充当不同关系网络之间的联系纽带,起着连接不同关系网络的桥梁作用。来自这种起桥梁作用的弱关系所传递的信息和交换的资源具有较高的异质性,拥有较多弱联系的个体能够从网络中获得充分异质的信息和资源。在一个关系密切的同一关系网络中的成员间往往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包括

?

211?

资源、信息、知识和观点等。如果一个人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需要不同的信息和资源时,他就必须要在自己的关系网络之外的其他关系网络中寻找。要进入其他关系网络,首先需要找到其他关系网络和自己关系网络之间的联系,即关系节,这个关系节就是两个关系网络之间的桥梁,没有它,这两个关系网络相互间就是独立的、没有联系的。格兰诺维特指出,因为这个关系节是由两个关系网络中的某些个人结交而成,他们又分属于不同的关系网络,故他们之间形成的这种起桥梁作用的关系节是弱关系。一般地,非相似的社会资源是与那些交往频率少和情感不强的关系密切相关的,因此,以较少的交往频次、较弱的情感和较少的责任等为特征的弱关系连接着不同的社会资源和信息。正如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所暗示的,弱关系的力量在于不同的社会关系网络会带来不同的社会资源和信息。通过它,人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资源,当人们以这种方式“借用”信息时,弱关系实际上也成了人们获得社会资源的途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社会网络的异质性越大,网络成员的地位越高,个体的弱关系越丰富,个人所能拥有的信息资源就越多。因而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信息的弱关系,它在不同关系网络间交换资源和信息的作用不可小觑。

然而,这种弱关系虽然能够更广泛的接触到社会资源和信息而有利于工具性行为的成功,但由于形成这种桥梁关系的个体一般都处于他们自己的关系网络的边缘位置,他们在形成和维持这种桥梁关系的同时,会不同程度地降低他们与自己关系网络中其他成员间的亲密程度。这是因为强关系是以交往频率高、情感紧密、相互间的信任高为特征的,一个个体要想获得更多的资源和信息,就必须花费精力去寻找和建立与其他关系网络的桥梁关系,这就势必减少了与自己关系网络中其他成员的交往频率,影响到自己强关系网络的维护,不利于其情感的交流和相互间信任、依赖的加强。因此,人们在寻求、建立弱关系网络的同时,应注意强关系网络的投入和维持,做到统筹兼顾,以使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强关系和弱关系都能得到较好的培育和维护。

综上所述,社会资本的五个命题是当前社会资本理论研究中形成的一些共识,对其全面、准确的理解,对于研究当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变迁时期,原有的依靠国家行政权力分配社会资源的方式趋向弱化,市场交换关系配置资源的方式又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此时,社会资本就会成为建立和维护信任关系,进行交换和寻求支持的基本形式。特别是这种渐进式的改革还将持续很长时间,传统和现实的需要都会使社会资本在当代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加强社会资本的研究。

然而,就像一枚硬币具有正反两面一样,社会资本既存在有利于拥有者获得成功以及整合、激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功效,也存在损害个体继续发展和分化、阻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功效。具体体现为:局部社会资本的密度影响着总体社会资本的构建。因为社会资本也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条件,某些个人或团体拥有的社会资本密度过大,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不平衡,进而造成竞争不平等,削弱了制度的开放度。同样,一旦局部社会资本密度过高,过于封闭,就可能阻碍更大的共同体的有效行动,遏止原共同体中个人或制度希图突破共同体界限的努力。鉴于此,加强对社会资本正负功效的研究,提出确实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效用,尽量减少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JamesColeman,1994,FoundationofSocialTheory.Cambridge: The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Press,p307.

[2]NanLin,2001,SocialCapital:ATheoryofSocialStructureandAc2 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p69-71.

[3]Burt,R.,1992,StructuralHoles:TheSocialStructureofCompe2 tition,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p69-70.

[4]Burt,R.,1992,StructuralHoles:TheSocialStructureofCompe2 tition,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p69-70.

[5]Granovetter,M.,1973,“TheStrengthofWeakTies”,American JournalofSociology,Vol.78,p1356.

[6]NanLin,2001,SocialCapital:ATheoryofSocialStructureandAc2 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p69-71.

[7]Coleman,J.1994,“ARationalChoicePerspectiveonEconomic Sociology”,inSmelser,N.andSwedberg,R.(eds),TheHandbookof EconomicSociolog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312.

[8]Granovetter,M.,1973,“TheStrengthofWeakTies”,American JournalofSociology,Vol.78,p1367.

责任编辑:王 骏

?

311

?

社会资本研究

社会资本研究 一、社会资本的产生 社会资本理论的产生是建立在社会网研究的基础之上的。社会网研究的重点之就是考察个体的行为是如何受到各种外在的社会关系的影响的,正是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美国学者格拉诺沃特和林南提出并发展了个人的社会网络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的关系的理论,可以说是开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先河。 70年代初,格拉诺沃特在对个人寻职行为和结果进行考察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某个人寻找工作时,对他找到新工作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是通过他的关系密切的亲戚或朋友而获得,而是通过他的一般亲戚朋友而获得的,这与一般人的想象似乎正好相反。格拉诺沃特对此的解释是:根据社会交往理论,只有那些在各方面与某人有较强同质性的人才可能与他建立起比较亲密的关系,因此,这些人所掌握的信息也和他差别不大。而与此人关系较疏远的那些人则由于较强的异质性,也就更有可能掌握此人及其周围圈子内的人所无法得到的、对个体求职有帮助的信息(1973,1982)。在此基础上,林南提出了“社会资源”的理论。所谓社会资源,就是那些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这种资源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社会关系而获取。拥有此种资源可以使个人更好的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一个分层社会结构中,当行动者的行动为工具性行动时,他所拥有的弱关系将比强关系给他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但前提是这种弱关系的对象处于比行动者本人更高而不是更低的社会地位)。林南的这个“社会资源”概念与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其他学者的“社会资本”概念已无太大的差异,在后来的研究中,林南有时也将“社会资源”改为“社会资本”。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Bourdieu)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个概念,并把它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1988年,社会学家科尔曼(James Coleman)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一文,把社会资本定义为“许多具有两个共同之处的主体:它们都由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组成,而且它们都有利于行为者的特定行为——不论它们是结构中的个人还是法人”。布特南(Robert D.Putnam)从政治学的角度,通过对制度绩效的研究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那些可通过促进协调行动而提高社会效能的特征,比如信任、规范及网络等”。这三种定义分别从社会文化、理性选择和政治学的角度对社会资本的内涵给予了确认,使它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概念具有了合理性。 科尔曼(Coleman)在他的《社会理论的基础》(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中,从社会资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加里·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著作《人力资本》(1964年)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在这本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形成人力资本的各类投资及其产生的收益。 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对人力资源的微观经济分 析上。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他提出的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的支出与收入以及年龄—收入曲线等问题展开分析,强调教育与培训对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贝克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颇具开创性,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里·贝克尔(Gary S.Becker,1930-)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领域中最有创见的学者之一,他曾和舒尔茨同在芝加哥大学执教,同时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热潮的推动者,并成为著名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以至当他在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对之人们竟有一种姗姗来迟的感觉。

贝克尔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他几乎可以把从表面上看和经济学没有任何联系的现象,与经济学联系起来,并运用经济数学方法对之分析计算得头头是道。他涉猎的领域宽阔,思路敏捷,甚至写过一本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犯罪问题的书,其中给定了犯罪的预期收益,并且用被捕和受惩罚的可能性来表示犯罪的预期成本和罪犯的特殊风险偏好。这种分析使犯罪看上去更象是罪犯因完全理性的原因而从事的一种职业。贝克尔的这些语惊四座的著述正是芝加哥自由主义学派的典型思路之表现。这个学派坚持认为,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标准假设,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作为最小理性单位的个人的必然选择,从这一点出发,不但能够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而且能够解释人类的一切行为。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他在1960年后发表的一系列著作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生育率的经济分析》(1960)、《人力资本》(1964)和《家庭论》(1981)。贝克尔对人力资源理论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微观经济分析上。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他提出的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的概念,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都令人耳目一新。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教育、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过程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也都具有开创意义。追求效用最大化、市场均衡和稳定偏好是贝克尔丰富的理论著述中贯穿始终的主线。

社会资本理论 林南的思想

林南对社会资本研究的新进展 美国著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从理性选择行为出发,在个体行动和社会结构的互动基础上,把社会资本界定为个体为了从嵌入性资源获取回报而在社会网络中进行的投资,揭示了社会资本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上的展开形式、矛盾运动和变化机制,提出了丰富的理论假设与理论命题,开拓了广阔的理论视野,不仅吸收了阶级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等资本理论的成果,而且克服了关系论、功能论和集体论等方法论的局限,使社会资本研究进入了新的理论境界,对于在中国开展社会资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林南(Lin Nan)在社会资本研究中独树一帜,他从个体理性选择行为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关系中,建立了强调差异、变化和建构,把社会资本放到微观、中观和宏观社会结构中进行系统论述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社会资本理论。 1、社会学和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任务 林南在其著作《社会资本》一书序言的第一段开宗明义:“我认为社会学是研究行动者如何对社会关系进行选择的学科。社会学的中心任务既要分析行动又要分析结构:在结构提供的机会和约束下的选择行为。选择是在这些机会与约束内做出的,与结构提供的机会与约束进行互动的选择也可以改变或创造这些机会与约束。这些过程必然会在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之间各有侧重。社会学家的工作正是把握和展示这些动态。”这显示出林南突破二元对立的无畏勇气。 林南在其著作《社会资本》中把握并展示了“这些动态”。林南独树一帜的研究从行动者(无论个体或集体)理性选择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微观与宏观的连接、个体与整体的同构中,建立了强调差别、选择和建构,突出实践、社会网络和制度场域的具有鲜明观点的社会资本理论。 林南总结了社会资本理论不同的视角之下所存在的共性:社会资本由嵌入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的资源组成,当行动者希望提高目的性行动成功的可能性时,他们可以动员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 据此,林南在《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第三章提出社会资本定义与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任务:“社会资本理论应该完成3 个任务:第一,应该解释资源如何呈现出价值,以及有价值资源在社会中如何分配——资源的结构性嵌入;第二,应该显示,个体行动者如何通过互动和社会网络,对这些结构的嵌入性资源——机会结构——的获取变得有差异;第三,应该解释,为了有所获,如何将这些社会资源动员起来——激活的过程。” 可以看出,林南提出的任务可以归结为三点:资源、社会结构和个体行动。 资源是林南社会资本概念的核心。在林南的社会资本概念中,资源概念的外延十分丰富。就资源的归属而言,既包括个人的资源也包括集体的资源;就资源的存在形态而言,既包括土地、房屋、牲畜、汽车和货币等物资财产,也包括教育、会员、声望、荣誉、信任和组织头衔等象征性资源。而这些资源分别在马克思、布迪厄、科尔曼和普特南等人的资本理论中已经被作为资本的内容而论述了。可见,林南关于社会资本中含有资源的概念界定,是对其他资本理论中资源概念的兼容并蓄。 社会结构是林南研究社会资本的基础之一。林南认为社会结构包含4 个基本要素: 地位(positions) 、(注18)权威(authority) 、规则rules) 和代理人(agents) 。(注19)地位表现了个体行动者对资源的占有,或者说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通过个体聚结成的网结;权威体现了地位之间的关系,是控制与取得资源的权力;规则制约和引导在一定地位上的行动者或代理人如何取得有价值资源,它可以起到维持行动者在一定的秩序中获取有价值资源的作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案例】: 浅谈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 人力资本概念起源可以追溯到Theodore Schultand Gary Becker1960年代的工作。随着新增长理论的出现,为了解释经济增长率差异,人力资本积累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将人力资本作为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一起的解释变量,但是,它的缺陷是将技术变化看作是外生的。新增长理论将技术看作是生的,强调人力资本和知识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力资本集中于个人的经济行为,尤其是关其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方式。由于人力资本在创新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的因子,所以社会思想的开放、有技能的人力资本的吸引就会不断增强。在国家背景下,区域人力资本越高,就能支持更多的公司,而且从其它区域吸引公司的能力也越强。Becker 认为个人积累的技能和能力等人力资本是收入分配的重要决定性因素,Rauch 则认为人力资本平均水平较高的城市,居民工资也相应较高。Coulombe S 考察了加拿大各省之间人力资本指数和人均收入的条件收敛。Ali Youssef 等指出,发展中国家会通过提高当地技术和加强人力资本来吸引FDI,较高的人力资本能够吸引更多的FDI,而FDI 的流入又给本地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外溢效应,进而促进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吸引了众多国际学者的关注。James J. Heckman 认为中国现在的投资政策是物质投资高于教育投资,城市人力资本投资高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国学者也围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近年来,中国经济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同时,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增长的作用不断提高尤其是人力资本因素在加速区域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未来几年人口总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劳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此一来,作为创新主体和新技术应用主体的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将日益凸现。因此,对人力资本、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模型构建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物质资本投入量、人力资本投入量。为了估计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将考察有效劳动投入对国生产总值的影响和作用,这里将人力资本投入量与劳动力投入量之积作为有效劳动投入的代表量。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给出了人力资本投入与物质资本投入对产量的贡献比例关系生产函数式如下: ()t t t t t t Y A K L H e αβ= 其中, t Y 为t 年的GDP, t K 为t 年的固定资产投资, t L 为t 年的劳动力数量, t H 为t 年三个层次学校的学生在校人数, α和β为方程的参数。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校率分别为:小学学生在校人数(1t H ),中等学校 学生在校人数(2t H ),大专及以上学校学生在校人数(3t H )。这就是说,有三个模型需要估计检验。估计下列线性模型。为了消除异方差,对上式两边分别取自然对数后,得到: 0123log log log log t t t t t Y a a K a L a H e =++++ (1) 将方程(1)中的t H 分别用1t H 、2t H 、3t H 代入,可得到相应如下的三个模型:

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引论

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引论 李惠斌 近年来,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一个重要术语。由于这个概念的重要意义,甚至还产生了一个独立的学科――“经济社会学"。研究者们试图将这个概念所涉及的内容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联系起来,并试图通过它来解决有关学科和现实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社会资本概念和理论的缘起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Bourdieu )在一本叫作《社会科学研究》的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个概念,并把它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一年以后,经济学家格伦·卢里(glen loury)在批判新古典经济理论时也提到了这个概念。他虽然没有对这个概念展开论述,但是他却从经济学的角度使用了这个被布迪厄作过社会学解释的社会资本概念。到了1988年,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S.Colman)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题为"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一文,把社会资本定义为"许多具有两个共同之处的主体:它们都由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组成,而且它们都有利于行为者的特定行为――不论它们是结构中的个人还是法人。"科尔曼从社会结构的意义上论述了社会资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经济社会学"理论。但是,真正使社会资本概念引起广泛关注的是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罗伯特·普特南。 普特南自称他和一些同仁花了20年时间就社会资本问题对意大利行政区政府进行了调研,而他在这次调研的基础上写成的《让民主政治运作起来》(1993年)一书,则成为美国当年的最畅销书之一,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书中提到的社会资本概念也因此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后的几年里,普特南又在《美国展望》杂志连续发表《独自打保龄球:美国下降的社会资本》(1995年春季号)、《公民美国的奇怪消亡》(1996年冬季号)、《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和公共生活》(1996年春季号)等文章,对美国的自发社群组织、公众参与和"公民心"的变化状况作了大量的评论。与此同时,该杂志还先后发表了迈克尔·舒德森《如果公民生活没有死亡怎么样?》(1996年春季号)、锡德·斯考波尔《自上而下的拆散》(1996年春季号)、理查德·M.瓦莱利《电视迷的民主》等文章,与普特南教授商榷,并对其观点进行了批评。普特南则在同期杂志上对上述批评作了回应,写了《罗伯特·普特南的回应》一文,对有关批评表示了欢迎,并就四个方面的问题作了他认为是必要的说明。同年夏季,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亚历山德罗·波茨等也在《美国展望》上撰文《社会资本的下降趋势》,参与这场有关美国公民心问题的讨论。至此,关于社会资本的讨论,可说是进入了一个高潮。 除了上述学者以外,参与社会资本问题讨论的还有东卡来纳大学的鲍伯·爱德华与美国和平研究所的米切尔·W.弗雷,两人合写了《超越普特南的公民社会与社会资本》一文,对公民社会与社会资本以及二者的关系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此外,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彼得·埃文斯教授就社会资本概念撰写了《跨越公私界线的发展战略》,认为社会资本理论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理论中的制度理论;耶鲁大学的卡拉·M.伊斯特斯撰文《组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 (一)社会网络 在社会资本理论中社会网络特指人际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构成之一。它是一种多线路的联系,联系中的每个人都共享着多种利益。网络包括了多种多样的联系,如朋友或者邻居关系、社区主从关系、现代的同族认同以及地方老乡关系、同学、校友等等,既有正式的联系也有非正式的联系。它是每个人开拓自身资源利用社会资源的必然渠道。 布迪厄的社会资本概念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熟识和认可关系所产生的社会资本。首先,它是与群体的成员身份和社会网络联系起来的资源;其次,它是基于相互认识和认可的基础上的。同样,科尔曼在他的社会资本中也强调了社会网络、社会结构的重要性。因此在上述情况下,社会网络指的就是镶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等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 (二)规范 与社会网络联系在一起,是规范或者称之为制度,其中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规范,它们也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斯特罗姆从广义上界定了规范,规范就是具体规定什么样的行动(或结果)是需要的和被禁止的,或者被允许和被授权制裁的(如果规则不被遵守的时候)。奥斯特罗姆认为,规范就是人类致力于建立秩序和增加社会结果的可预测性的努力结果;规范能够被用来增加许多个体的福利,或者当集体选择过程受到某一以及建立的子群体控制时,被该群体用来为自己群体增加超过其他群体的更多利益。 (三)信任 在社会资本理论有关信任的论述中,福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他认为,信任指的是“在正式的、诚实和合作关系的共同体内,基于共享规范的期望”。他不仅将信任看成社会资本的组成部分或指标,而且还是其前提条件,“社会资本是一种从社会或者社会的一部分中的普遍信任中产生的能力”。福山认为,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家庭这种最小最基本的群体中,还体现在国家这个最大的群体中。其他群体也体现这种资本。 笔者认为,总体来说,社会资本理论中的信任指的是在公民参与网络中基于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一种长期普遍互惠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段话,一段是:甲是我的朋友,所以,我信任甲;乙是甲的朋友,甲信任乙;因为我信任甲,所以我也信任乙。另一段是可以表述为:我和甲是朋友,今天我帮他,因为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他可能帮我,当然他以后也可能不帮我.当以后乙有可能帮我。所以通过信任减少了网络中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 公民参与网络、互惠规范以及在二者基础上形成的信任构成了社会资本的主体,特殊的组成形式决定了社会具有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不同的特征。 二、非公募基金会存在的问题 (一)在社会网络方面,理事会和秘书处分权不清晰 依照上面的理论,社会网络指的就是镶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等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 基金会的一般架构由理事会、监事会和一般机构组成。基金会设理事会,理事为5人至25人,理事任期由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5年。理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用私人财产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相互间有近亲属关系的基金会理事,总数不得超过理事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他基金会,具有近亲属关系的不得同时在理事会任职。在基金会领取报酬的理事不得超过理事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理事会设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从理事中选举产生,理事长是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理事会是基金会的决策机构,依法行使章程规定的职权。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2次会议。理事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

文化资本与符号暴力――论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

收稿日期:2014-11-08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研究项目“当代主要社会思潮的最新动态研究与批判”(2014YCXZD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毕芙蓉(1971—,女,山东梁山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后 马克思思潮研究。 2015年第1期(总第182期理论探讨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No.1, 2015General.No.182 文化资本与符号暴力 ———论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 毕 芙 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 要: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通过分析各种符号的政治功能,论述了符号暴力这一新的社会统治形式。符号 位于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之间,把既定的社会结构内化为个人的心智结构,同时形成个人新的心智结构,实现对社会结构的重建。符号的政治功能即重建或再生产

社会结构。从一种变动的视角看,社会由各种相互竞争的“场域”构成,而个人的心智结构则呈现为更具有形成性的“惯习”。符号的政治社会功能实现于场域与惯习相互塑造的过程。承担着政治功能的符号是一种权力,也因此成为一种资本。这种资本通过对符号的等级划分,在社会中建立起不平等的秩序,并能够转换为其他资本来获取自身利益。这种可以作为文化资本的符号暴力,其特点在于被支配者的自愿接受和配合。因此,它的作用恰恰在于掩饰统治本身的暴力性质。 关键词:布迪厄;符号暴力;文化资本中图分类号:B565.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501-0053-04 作为布迪厄的合作者和研究者,华康德指出,“知识社会学或文化形式的社会学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社会学,亦即一种符号权力的社会学。的确,布迪厄的全部学说可以被理解成一门唯物主义人类学,这种唯物主义人类学探讨符号暴力的各种形式如何发挥特有的作用,影响支配结构的再生产及其转 换。 ”[1]15 符号暴力接替赤裸裸的暴力成为统治的主要形式,这种符号暴力的特点是:被支配者的自愿接受和配合。因此,这是不被承认的暴力,它的作用恰恰在于掩饰统治本身的暴力性质。 一、符号的政治功能 符号,并不仅仅是人们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它具有比交流和沟通更为重要的功能:重建或再生产社会结构。

新经济社会学中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比较

新经济社会学中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比较 理论综述新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比较的,欢迎阅读参考。 引言 经济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末,先后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分别是20世纪初的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传统阶段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的复兴阶段(刘少杰,2009)。新经济社会学(NewEco-nomicSociology)即经济社会学的当代演进,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科学(曹德骏、左世翔,2012)。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在于对古典、新古典经济学思想所提出的反驳。新古典经济学中对于完全理性经济人和完全自由竞争市场的假设在Granovetter等学者看来是某种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 山于新古典经济学忽视了人的能力,没有看到社会网络及其规范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其研究必然与现实情况不符。因此,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管理理论的补充和纠正,值得我们借鉴并加以丰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Granovetter(1985)所作的《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有关嵌入性问题》一文的发表,他开创了经济社会学的全新时代,由此也奠定了运用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经济行为的恰当理论基础(汪和建,2006)。随后,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本引起了众多学者(Ports,1998;Powell,1990;Baker,2006)的关注,渐渐成为了研究经济管理类各种问题的关键方法和重要视角(耿新,2010)。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社会网络研究、市场研究、企业研究、性别研究和文化研究。本文将通过理论梳理的方式比较研究其中的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 理论综述新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这一理论建立在三大基础性假设之上(Granovetter,1992)o第一,经济行动镶嵌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第二,经济行动将追寻经济与非经济的目标;第三,经济体制是社会学的构建。由此,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社会结构表现为网络的形态,而经济现象嵌入在社会结构这一网络之中,一切经济行动都是对社会结构的投资活动。 一、社会网络理论(SocialNetworkTheory) 1940年,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首次提出了“社会网络”的概念,后来 Bott(1971)进一步研究了“社会网络”在家庭中的作用。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对于社会网络的研究并没有多大进展。直到1988年,Wellman才将社会网络明确定义为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笫一次将社会人(actor).社会联系

解读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解读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一、背景重现 布迪厄出生在法国南部偏远的山区小村,父亲是个乡村邮递员,以后进入法国知识分子的摇篮--- 巴黎高师,求学期间,他在哲学上出类拔萃,同时他的政治意识也明显成长起来。他反对斯大林主义和保守主义体制;他站在左派知识分子这边抨击法国殖民政策。布迪厄与那些出身富有。有文化优越感的精英子弟格格不入,因此他从未认同精英政治论和唯智主义传统。 大学毕业后,在阿尔及利亚服兵役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殖民地和殖民战争可怕的现实,这是布迪厄从哲学进入社会学的转折点。就个人经历而言,阿尔及利亚战争深深地唤起他关怀现实,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批判的政治冲动。希望用科学研究揭示社会困难的来龙去脉,以自主性的学术批判介入社会。 从知识层面而言,布迪厄的研究工作是在法国战后学术领域展开的。考察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必然要与这一特定语境中的知识分子话语联系起来。布迪厄的学徒时期正值法国知识盛行存在主义学说的50 年代。在他看来存在主义夸大了主体的主观选择能力,接受了历史理性主义思想,并沉浸在现象学中,此后结构主义理论登上思想舞台,对布迪厄最初的理论积累和研究道路的选择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结构主义为研究社会现象的经验学科--- 社会学提供了走出实体的,本质主义研究的方法。然而,阿尔及利亚的田野考察使得布迪厄越来越怀疑结构主义人类学方法的可靠性。结构主义如何揭示实践者的生成性活动?由此布迪厄开始抛弃结构主义的“规则”而选择了潜意识的“策略”概念。 布迪厄曾多次说自己的工作是“哲学的田野工作”,意思是指结合经验调查和理论建构的“参与性社会学”研究。排斥经验研究的哲学冥想,掩盖和自然化了社会及知识长于的等级区域。脱离社会实际的流动和丰富的事实;而实证研究则陷入唯方法而方法的琐屑材料中,同样不能透彻地揭露社会世界的隐秘神话。在他长达40余年的研究中迎接了跨学科,多方位的挑战。布迪厄几近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完全无视学科界线,从人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到历史学、语言学、政治科学、哲学、美学和文学研究,他都有所涉猎。布迪厄向当今的学科分类提出了多方位的挑战。他在涉及范围极广的不同领域中提出了很多专业性的质询:从对农民、艺术、失业、教育、法律、科学、文学的研究,到对亲属关系、阶级、宗教、政治、体育、语言、住房问题、知识分子、国家等的分析。布迪厄还具有融合各种不同的社会学风格的能力,从艰苦的人种论阐述到统计学模式,到抽象的元理论的和哲学的论辩等等,布尔迪厄一律照单全收,他向已被公认的社会科学的思维模式提出了多方位的挑战。 大师逝去,法国总统希拉克发表文告,称他为最具才华的知识分子之一,继涂尔干和韦伯之后使社会学出现新的改观,向众人指出"文化的时代并非经济的时代"。左派总理若斯潘则说布迪厄是对资本主义进行尖锐批判的领头人物,他个人完成了思想和行动的辩证统一。在同行之中,大家普遍承认他对社会学的贡献和他一代宗师的地位,但也有人认为只有60、70年代教书时的布迪厄是可取的,后来他过多卷入政治活动,故而此后的著作根本不能称为社会学,而纯属"宣传鼓动"。 二、布迪厄的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

社会资本理论综述

SHI 2011年第5期 JINGJI 经济JIAO 视角 一、经典理论综述(一)资本理论回顾1.古典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这个概念最早由马克思作为私人资本的对立面来使用,这和今天的社会资本概念不尽一致。马克思将资本定义为资本家或者资产阶级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当关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时,则资本是期望在市场中获得回报的投资。(林南,2005)该理论通过市场中动态的流动过程体悟资本的价值与意义。对于马克思来说,处于流通链中的人明确分为资本家与劳动者两大阵营,资本被牢牢掌握在剥削统治阶级的手中,而作为被剥削的劳动者则未曾体现出资本的生产与积累,林南将马克思的资本理论称为“古典资本理论”。 2.新资本理论 贝克尔等经济学家在舒尔茨等人的影响下开始关注经济过程中劳动者的能动性,于是人力资本这个概念开始得到普及,新资本理论也逐渐成形。贝克尔认为,与物质资本不同,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由于获得知识、技能和其他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对雇主或公司有用的品质而增加的价值。新资本理论与古典资本理论皆从资本家、生产商、雇主和公司的视角出发。(林南,2005)所不同的是,在新资本理论中,劳动者不再被动的任人宰割,而能够在自我动机的指引下通过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对自身进行投资,例如教育技能的提高。一旦劳动者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积累而开始享有自己的剩余价值利益时,劳动者也能够转化为资本家,资产阶级与被剥削的工人阶级的分界由此呈现出灰色地带。 (二)社会资本相关理论回顾1.布迪厄 现在意义上对社会资本的系统关注可从布迪厄说起。从某种角度来看,布迪厄可被视为马克思的继承者,他在人力资本中看到的并非劳动者的自由意志与自我利益,而是统治阶级深入骨髓的符号暴力。他认为,社会的 统治阶级通过控制教化活动(比如教育)———使主流的符号和意义内化于下一代,将自身的文化价值强加在其他阶级身上,从而实现统治阶级的再生产。(林南,2005) 布迪厄将资本分为三种表现形式: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它从集体拥有的角度为每个成员持有,在这个词汇的多种意义上,它是为其成员提供获得信用的‘信任状’。”(Bourdieu,1986)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体现的是资源,而资源则与确定群体的关系网络紧密相关。则,社会资本取决于个人联系的规模和这些联系中所含资本的容量或数量。他认为,投资于社会关系的目的在于把自我的、私有的特殊利益转化为超功利的、集体的、公共的、合法的利益(布迪厄,2003)。因此,通过社会资本,行动者能够涉取经济资源,提高自己的文化资本,与制度化的机构建立密切的联系。(张文宏, 2003) 2.科尔曼 科尔曼偏向结构功能视角。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的一个方面;在结构内它便利了个体的某些行动。在科尔曼看来,社会资本是从关系中获得的、现实的或潜在的资源(林南,2005),它并不能被普遍定义,只有当它对个体产生作用时才可称之为该个体的社会资本。 林南认为,功能观点易引起同义反复,导致科尔曼社会资本的理论概念模糊不清。但笔者认为,更贴近现实的恰在于社会资本的特殊性而不是如何界定社会资本的问题。科尔曼与布迪厄同样强调将社会资本的考察与“关系”相连。所谓相连首先是社会资本的载体必须存在于一个确定的群体,而不能依附于个人,其次,个体根据不同的需要所发掘出的社会资本是不同的。同样一份资源,也只对某些人有用从而被称为资本。可以说,资本的价值是在交换中得到体现的。 3.帕特南 社会资本理论综述 王婷菲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 要:本文主要试图以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一书为线索对社会资本领域的重要理论进行回顾与整 理,并将进一步联系中国本土的关系研究展开反思与探索。 关键词:社会资本;行动;结构;关系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 ).2011.05.34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5-80-03 研究与探索 80

林南-社会资本理论-读书笔记

关于社会资本理论读书笔记 一、关于社会资本的起源发展和概念 1、相关研究文献 (1)社会资本理论的系统论整理,秦琴,(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63)《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辑刊 2005年第 6期(总第 161期)。 (2)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若干思考,程民选(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动态>2oo4年第6期。 (3)解读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宇红、王欢(作者宇红为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欢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理论界,2004,03。 (4)社会资本:定义与内涵,程民选(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府新论 2004年第 4期。 (5)解读社会资本理论,曹沛霖,复旦大学教授,探索与争鸣,2003,08。 (6)“社会资本”理论的解读与借鉴,安民兵(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安徽安庆 246011),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四期。 (7)西方“社会资本"概念综述,黄晓波(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林空军学院,第二政工教研室,广西桂林 541003),理论界,2006年07期。 (8)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张方华(苏州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 215021),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12月第5卷第4期。 2、社会资本的起源、发展和概念具体论文阅读摘要 社会资本理论的系统论整理,秦琴 ?论文体系: 一、“社会资本”的起源 二、“社会资本”的系统论整理 1.微观层面的分析 2.中观层面的分析 3.宏观层面的分析 三、进一步的探索 1.系统论视角的合理性 首先,布朗对“社会资本”的系统论阐述摆脱了那种简单的“行 动和结构的二元关注”,使社会资本理论建构在一个动态的系统 中而更具合理性。 其次,布朗的系统论视角还可以为大家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鸡和 蛋”的问题找到一个答案。 第三,社会资本的系统论框架使社会资本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得以 实现。 2.“对号入座”方法的不合理性 ?对于“社会资本”的起源,就其词源意义上来说,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演化线索是很清晰的。

国外社会资本理论_历史脉络与前沿动态_吴军

作者简介:吴军,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生;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 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城市社会学与社区研究。 〔*〕本研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乡村社会建设与社会资本运作机制研究———以江苏省新沂市陆口合作社为例”(项目编号:12XNH149)和北京市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建项目资助。·学科前沿·《学术界》(月刊) 总第171期, 2012.8ACADEMICS No.8Aug.2012 国外社会资本理论:历史脉络与前沿动态 〔*〕○吴 军,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2) 〔摘要〕“社会资本”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新理论范式,逐渐被运用到社会 学、 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术领域。然而,由于它是一种新理论范式,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它的认知和运用上存在较大差异,有的甚至产生误解。对于一个新生的理论范式来说,这不有利于其发展。因此,当下,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梳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基于 此, 本文对国外社会资本理论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从最初“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 到“以社会为中心”或“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取向争论,再到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即合理化分类与测量。 〔关键词〕社会资本;理论回顾;前沿动态 纵观“社会资本”百年发展历程,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 70年代初的初创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扩展阶段以及进入21世纪至今的最新进展。〔1〕 社会资本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代表 人物以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利达·汉尼范(Lyda J.Hanifan )、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詹姆斯·科尔曼(James S.Coleman )、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D.Putnam )和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 )、迈克尔·武考克(Michael Woolcock )、格鲁特尔特(C.Grootaerl )、普 — 76—

布迪厄_文化资本_观念的本源_早期发展与现状

布迪厄“文化资本”观念的本源、早期发展与现状 3 〔英〕D.罗宾斯 李中泽摘译 中图分类号 C91   3本文摘译自《英国社会学杂志》2005年第1期(pp. 13~30),作者德里克?罗宾斯(Derek R obbins )系英国东伦 敦大学社会科学、传媒与文化研究院教授,著有《皮埃尔? 布迪厄的工作》(The Work o f Pierre Bourdieu ,1991)和《布迪厄与文化》 (Bourdieu and Culture ,2000)等著作。一、布迪厄文化观念发展的文化语境 若想探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观念,还需从他早年的生活谈起。他在后来对于个人成长经历的表述说明,他是在不同的环境里长大的。在《反 思社会学导引》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一书的某些段落中,布迪厄曾回顾说:他就像福楼 拜(Flaubert )一样,由于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入寄宿学校,因此有能力客观地思考个人的经历(布迪厄、华康德,1992:205)。在《语言与符号权力》(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一书里,布迪厄同 样谈到了自己在孩提时代所体会到的贝阿恩 (B éarn )家乡方言与学校正规法语之间的语言差异(布迪厄,1991:68~69)。是否这些与他日后的立论有关?换句话说,是否有一种经验式的差异造成了二元的概念化?或者说,是否这种概念化被用于解释他的经验?这些疑问均尚难断定。但是,事实表明,布迪厄的思维总是带有二元性的特征,一方面是人们所称的自然的、家庭特有的、内部的或者说传统的文化;另一方面是非自然的、习得的、构成的或者公众的文化。这种二元性得到体制性的强化。这是介于区域的、地方的或者土生土长文化和大都市、中心省或者殖民主义文化之间的二元性。如果从更加概括和富有哲理的角 度来说,那是“生活世界”(life-w orld )和“系统世界” (system -w orld )之间的二元性,也正是布迪厄寻求将其转化为辩证法的东西。 布迪厄的社会生活和智力发展轨迹的特点广为人知。作为法国西南部比利牛斯山脉地区波城 (Pau )一所高中里大学预科班的高才生,布迪厄在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cole Normale Sup érieure )之前,便转入了位于巴黎塞纳河左岸的一个有声 望的预科班(classes pr éparatoires )。他逐渐习得的文化加强了习得文化与自然文化的实际分离。在巴黎高师,哲学训练是常规课程。但是,根据布迪 厄1987年在《杂谈》(Choses Dites )上发表的“哲学实习”所言,他既受到法国传统上的历史学家、科 学哲学家的极大影响,也受到现象学、本体论和存在主义理论的影响。他承认阅读过萨特的著述,但自己并非存在主义者;他也阅读了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著作。内在的事实表明,布迪厄受到梅洛-庞蒂著作的极大影响。虽然布迪厄仅仅提到他阅读过胡塞尔的早期著作,但事实表明,他也十分熟悉胡塞尔遗作中的一些主要文本———例如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 (The Crisis o f the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 胡塞尔,1970)和《经验与判断》(Experience and Judgment ,胡塞尔,1973)。同时,布迪厄感兴趣的是科学哲学、新康德认识论以及批评客观主义科学的现象学课题。布迪厄还感兴趣于卡西勒(Cassirer )的符号形式哲学,因为那是康德学说的一部分。这表明,布迪厄着眼于在社会构成的形式或者解释性话语中,而不是在超验或先验的范畴里施展才能。看起来,他更加受到现象学方式而不是先验现象学观点的影响。他看起来是接受了胡塞尔早期的方法,但事实上胡塞尔后期试图6 3

社会资本文献综述1

政治关联研究述评与展望 摘要:企业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的现象在很多国家都存在,尤其在正式制度欠发达的转型经济和新型经济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每年都有很多企业在政治关联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在分析政治关联的内涵、获取途径以及度量方法的基础上,阐述企业建立政治关联的构建动机,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政治关联;获取途径;度量方法;动机 一、“政治关联”的提出: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高阶理论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Ports,1998;张宏文,2003;周晓红,2005)最早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的研究,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现有的与可能存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是某些持久的网络的占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网络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个体提供支持,提供他们赢得名誉的证明。”(Bourdieu,1986)。而后又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社会资本,包括科尔曼的社会资本功能观(Coleman,1990)、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的社区观(Robert Putnam,1993)以及林南的社会资本的资源观(Lin,2005),现在影响较为广泛的是林南的社会资本的资源观,它从社会网络的视角解释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他认为“社会资本是镶嵌在一种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活动中获取或调动的资源”。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社会资本”主要应用于宏观层面的讨论分析,见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中(Zak& Knack,2001)。而在管理学的研究中,“社 会资本”多从微观层面入手。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社会资本”的研究又分为以个体为对象和以组织为对象的研究。前者主要关注个体(如企业家)镶嵌于社会网络中所获取的资源是否能够影响组织的发展(Peng & Luo,2000;Moses Acquaah,2007)。后者主要关注组织外部资源及组织内部社会资本对组织绩效的影响(Nahapiet & Choshsl,1998;Landry,2002)。 高阶理论认为一个组织的决策首要领导者——高管团队对组织的发展发挥 着重要的指挥和协调作用。Hambrick和Mason(1984)指出:组织是其高层管理者的缩影。高管团队的内在认知、价值观、洞察力以及预测能力等特征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绩效。高阶理论让我们开始重视高管团队的作用,也为企业的人才招聘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关主题